第一篇:玉山县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意见
玉山县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意见
玉山县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发展、农村流通业发展、农村服务业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问题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市场向导、企业主导、科技先导、政策引导”为思路,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为手段,以建设优势产业基地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大户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观光旅游为增长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密切利益联系,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形成一批企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全县力争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县级龙头企业40家。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达到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利税6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达8万户以上,平均每个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达6000元,比2011年增加2500元。
2、发展各类组织化程度高、示范效应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力争达到300家,比现在翻一翻。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实现产值达到3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利税0.68亿元,真正实现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原料保障和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渠道的重要作用。
3、创立具有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影响力的农业产品品牌。到2015年,力争全县拥有2个农产品类中国驰名商标、10个省著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5个省名牌农产品;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另外,全县绿色(有机)食品标志数超50个,无公害农产品数超8个。
4、培育消费者青睐的拳头产品,做大做强优势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做大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突出主抓二到三个优势农业产业。到2015年,全县有机山茶油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新种植和旧改造面积达到25万亩,山茶油年总产量达4000吨;葛根种植面积达1万亩,年产葛根粉1000吨;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力争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畜禽水产、优质瓜菜、花卉苗木等产业也要培育相应的拳头产品,以拳头促效益。到2015年,畜禽水产、优质瓜菜、花卉苗木等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要下大力气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在粮食、蔬菜瓜果、药材等产品加工转化上下苦功,形成一群具有特色优势、科技含量高、消费者青睐的拳头产品。
(三)产业规划
根据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布局情况,各乡镇要充分发掘和发挥农业区域布局优势,进一步培植本地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主导产业。种植业方面,岩瑞、四股桥、双明的大棚西瓜;下塘、紫湖、樟村的茶叶;文成、横街、必姆、冰溪镇的红芽芋;岩瑞、双明的冷水茭白;四股桥的紫宝香糯;怀玉的高山蔬菜;临湖的大蒜;仙岩的槟榔芋;临湖、南山、六都、必姆、横街的油茶;岩瑞、文成、双明的水果;下镇的板栗;冰溪镇、岩瑞、双明、仙岩、下塘、六都的苗木等。养殖业方面,岩瑞、四股桥、双明的特种水产;岩瑞、下镇、横街、冰溪镇、六都的生猪;冰溪镇、岩瑞、下镇的家禽;仙岩、岩瑞、下塘的獭兔等。
(四)工作重点
1、统一认识,上下联动,为发展农业产业化营造优良的环境。首先,统一认识,真正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区域经济崛起中的重要地位。农业崛起,重点在于产业化经营的突飞猛进。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紧密结合本地情况和以往经验,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龙头、基地与服务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心环节。其次,要营造环境,上下联动,形成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合力。各地要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工作重点,经常思考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制定优惠政策与产业布局规划,豉励和带动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推进农业经营组织化。加快土地依法流转,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租赁、转包、转让、入股、互换、联营等形式,鼓励农村土地适度向种养大户和经济能人集中,通过“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及扶持规模种养大户,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新格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和“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的产业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
3、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多种途径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建立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全方位服务。加强基层农业、林业、畜牧等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及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社会化新型农技服务体系。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用活用足上级政策,逐步形成覆盖全县优势农业产业的农业保险网络。
4、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组织相关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服务为重点,推广普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关于农村流通业发展规划问题 要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村庄的区位、人文等因素,对“是否适合发展流通业?适合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等哪种流通业?”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论证,提出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程序以及期望取得的效益。
三、关于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问题
要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村庄的区位、人文等因素,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的服务业”、“为提高农民素质的服务业”这两个方面进行充分论证,明确是否适宜发展新农村服务业,适合发展哪种服务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的服务业主要有金融、保险、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的服务业主要有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
鑫源乡鑫源村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具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简短的二十个字,高度概括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核心目标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根据我村自然条件、现有状况及发展潜力,提出以三大主导产业带动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一、鑫源村概况及产业现状
1、基本村情
鑫源村位于佛坪县西北角,距县城72公里,鑫源乡政府建于其中,金水河纵贯南北。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134户,498人,平均海拔110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210余天。全村有劳力252人,农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传统的养殖业及劳务输出为主,200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3214元。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鑫源村海拔高,气候温润,适宜中药材的栽植,近年来,鑫源村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以山茱萸,生猪,为主导产业,止2010年底全村累积发展1860亩,垦抚管理1800亩。鑫源村又处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加之鑫源村是金水河的发源地,境内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大熊猫、羚牛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经常出没,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全县确定的以县城--凉风垭—黑龙潭—鑫源的以
秦岭山水峡谷风情观光的大众性旅游线路的出口,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又将成为鑫源村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目前鑫源村共有耕地478亩,其中水田257亩,旱地221亩,人均耕地达到0.95亩,人均占有水田达到0.51亩,共有堰渠5条10000米,保灌水田250亩,境内年降雨量938毫米,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少雨,夏旱秋淋,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制约;全村共有经济园林3000亩,其中山茱萸1860亩,板栗200亩,厚朴、杜仲、木瓜等经济园林800亩,新建梨园55亩,有可利用荒坡、荒山860亩;
二、鑫源村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规划为龙头,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把鑫源村建设为经济繁荣村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
2、坚持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要根据客观情况,因势利导,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3、坚持突出产业,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将生产发展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4、坚持尊重民意,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政策和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城乡互助资金协会的推动作用,带动优势产业开发,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
(三)产业经济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递增15%。
长期目标:用5年时间,把鑫源村真正建成以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年递增8%,实现小康,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社会和谐。
三、重点项目建设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1)农田灌溉工程。
(2)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
2、耕地质量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地力;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推广良种良法和农业机械化,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至2010年良种覆盖率90%,农业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二)产业经济建设
按照“抓大户、抓示范、抓亮点”的思路,坚定不移地抓好山茱萸、板栗、生猪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高效益,进一步夯实农民增收中的产业支撑项目。新发展山茱萸200亩,垦抚管理800亩;嫁接改造野生板栗200亩,垦抚管理600亩;生猪饲养量达到800头,出栏550头。按照“一村一品”模式,以培育示范大户为重点,继续抓好天麻、猪苓、核桃、食用菌、魔芋、土鸡、中蜂、特种
养殖等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天麻3000平方米,猪苓1700平方米,核桃100亩,中蜂750箱,土鸡饲养量1500只以上,特色养殖实现突破。
(三)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通过主导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方面全程服务,确保农民产生效益;二是发展板栗、生猪、山茱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餐饮娱乐服务业,以饱满的热情,特色的徽菜,特有的民俗风情,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从而使农民增收。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收。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做好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就业空间,壮大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至2010年各种技能培训农民达1000人,外出务工农民120人,人均创收2万元。
4、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各种惠农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增收活力。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从村集体自身条
件出发,盘活村集体现有资产存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成立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村的建设规划,具体措施和分具体实施目标,负责宣传及协调等日常工作。
(二)调动全村力量,发挥“五个优势”,大力营造全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广泛深
入宣传、层层组织发动,使建设新农村的目的、意义、内容、目标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发挥村两委的组织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积极发挥本村旅外人士、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共青团民兵组织的优势,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的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使命中来。
(三)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不仅是获益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因此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一是要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培养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术的新型农民,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三是加强输出劳务的培训管理,做好农民工外出前的技能培训和输出后的管理、服务工作,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加强村务公开制度建设。村务公开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普遍关注的村务,通过一定的形式告知群众,使群众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决策与管理,实施有效监督,对推动新农村的民主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以村务公开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实行村务公开,有利于增强群众观念、民主意识,保障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力,有利于整合人力、物力、财务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农村工作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
农民增收,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2014年)
一、产业现状基本情况
樊家川村地处交道镇西南部,距交道镇镇政府驻地5公里,距澄城县县区15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居住户480户,共2000人,劳动力8040人。本村共有耕地面积6000亩。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累计建成生猪养殖规模小区两个,50头以上的养猪户30多户,20头规模以下的养猪户10户,20头规模以上50头以下的养猪户3户,全村生猪存栏达数3600多头,一年可出售生猪4000多头。牛存栏258头,鸡存栏25000多只。设施大棚种植56座(以金寿杏,雪里红桃为主)设施大棚种植,养殖业已成为本村的主导产业之
一。新修交樊路一条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养殖业、种植业产业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因地制宜,突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等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本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原则
1、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的新机制。
3、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4、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到2014年,樊家川村农民增收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一)是要着力引导农民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
(二)是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根据国内市场的需要,结合本村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三)是通过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和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四)增加非农业收入,就是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五)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
到2014年,樊家川村产业开发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基础设施建设。铺设樊家川九组三条主巷道水泥化建设,实现种、养殖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和一体化。并同时实现全村90﹪以上的用户安装上有线电视,电话网络入户率65%以
上。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丰富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技术设施。使科技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推动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
实现种植集约化,信息网络化,管理科学化。
3、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村设施大棚种植技术自主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设施
大棚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村公路的硬化:硬化的道路总长4.3公里,宽5米,全部铺成柏油路面。
5、农田灌溉工程:完成村上16公里的沟渠建设,保证沟渠达到三面光。
7、基本农田改造项目。治理樊家川村可造地,增加基本农田200亩,扩大粮食、蔬菜、大棚的种植面积。
8、发展规模化。以设施大棚,生猪养殖业龙头,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方式进行流转,为生态发展提供平台。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八、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实现我村的三年规划目标,关键在于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将每一个工作细节落到实处,认真分析研究
并解决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使各项目标细化分解,责任到人。
为加强新农村建设任务的落实,村上成立由支部书记樊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成项目规划小组、项目实施小组、项目监督小组。为每个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形成各负其
职、各尽其才的工作格局。
(二)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将采取多种渠道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引导和动员广
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三)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管理模式,强化劳动者科学实用技术培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视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
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大力宣传产业建设,把人民群众对产业建设的认识提高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上来,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议、村民大会和张贴标语、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形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好农民创业干事的主体地位,营造出大干产业建设的良好氛
围。
(五)加强管理,巩固成果
要认真研究已建和待建产业的管理机制,卓有成效地管护好产业建设成果,让群众建成一业见效一业,使群众真正成为产业建设成果的保护者和受益者。
交道镇樊家川村
第四篇: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图,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新农村规划效果图
御鑫造园http://www.xiexiebang.com/
随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乡的进一步融合,城市的景观、生活在广泛地影响着农村的居民,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农民从观念上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进行房屋建设,村落绿化建设,道路的修缮硬化和绿化,还增加了健身娱乐设施。1980年以后,农村的住房条件大有提高,先富起来的村落对居住环境也有了高的要求,兴建了村公园。使农村的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
但是在村庄的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己经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开始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发、人文景观再现、延续和城乡一体化的宏观角度加强了对农村规划、保护和建设方面的研究。
加上农村许多当地政府的反思和重视,己经出现开始注重前期规划设计的趋势。相关的法令和法规也正在被提上日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 当前的农村规划滞后,目前,虽然全国有26%的村庄己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是大多没有和近期编制的市域和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有一部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管理者来说,制定规划只是政策需要,没有真正实施的可能。己经建成的新村,缺乏农村的环境特征,设计者没有对农村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一味迎合居民的需求。
①建筑形式欧化 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和人民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致使农村的居民也盲目的模仿城市中见到的欧式建筑,在有着5000年中华文明的土地上长出了欧式特征的建筑,破坏了中国农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田园风光,岂不知欧式建筑的形式是和他们国家的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我们的农村民居建设也应该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
御鑫造园http://www.xiexiebang.com/
②环境景观设计城市化 当前的有些农村环境景观设计不尊重农村的地方文化和场所精神、不考虑农村的环境特征,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的固有风貌,而将适合城市环境的设计照搬到农村的规划设计当中。修建了不适合农村规模的宽马路,大尺度的广场,只有“广”而没有“场”的概念,非常地不适合人的使用尺度,在路口、广场上建大钢雕,不仅破坏了农村的田园风貌还造成了土地利用的浪费。
③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设计中,不能以适合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环境景观设计移植到农村,有些设计缺乏对农村居民的心理、行为进行充分的研究,造成建成的环境使农村居民使用不便,缺乏吸引力和实用性。无论什么样的规划设计,目的都是要为人解决问题,最终来为人服务和使用的,只有符合当地人的需要的规划设计才称得上是好的设计。
规划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事半功倍,低水平的规划和无规划的建设同样是不允许的,这需要专业的设计者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和专业精神以及对当地历史和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控制景观风貌的作用。
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认识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都普遍比城市低,造成人们思想观念上认识的错误,认为只要是城市的就是“现代的”“好的”,只要是农村的就是“土的”“不好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其居住条件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在缺乏正确观念指导的情况下,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建筑特点误导着农村居民的建设思想,加之农村的民居建设大多是农民自主建设,由此就使土不土,洋不洋的建筑
御鑫造园http://www.xiexiebang.com/
形式在农村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种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农民自主建设,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了农村建筑布局和景观环境相当混乱,造成了许多中国特有的传统乡土文化的丧失。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工业的发展,许多工厂以乡镇企业的形式,扎根于农村,虽然对农村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严重的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水随意的排入河流。
加上对农田的侵占等都使原来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前的某些建设中还出现了填河、挖湖的做法;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家都有摩托车等机动交通工具,大量尾气的排放使空气质量变差,但却没有引起农村居民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足够重视;建设中为了建成城市景观,为了“不露土”,许多的当地植被被砍伐,代之以水泥的硬质铺装。所有的这些都致使当前的农村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
御鑫造园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加油站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某石化集团
加油站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公司成品油销售,尽快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根据《**省加油站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指导思想:以集团发展战略和政府规划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加油站等零售业务,合理优化布局,进一步健全满足消费者需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加油站网络体系。
第三条 整体原则:总量规划、区域布局,加快发展、乡镇优先,逐年递增、盘活经营。按年新增比例*%新增加油站数量,优先发展农村成品油市场,突出国道、省道、开发区及重点乡镇等市场,促进我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组织机构
第四条 组织机构。为切实加强《规划》的实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本方案由集团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实施并负责具体日常协调工作。
第五条 发展目标。结合“三化”协调发展方针及全省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按照省发改委、商务厅的规划批复精神,自2011年初至2016年底,公司加油站保障增设**座。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增设、租赁加油站,优化布局,使公司所属加油站安排到车流密度较大的地段,促进加油站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第三章 实施原则
第六条 本次实施范围以省发改委下发的《**省加油站“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内容为依托,重点向新建城区(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新修道路、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域和重点经济发展乡镇布局。
第七条 新建加油站选址原则:
1、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加快建设、以点带面、有序发展。
2、按照布局与消费增长相适应要求,充分考虑主要道路机动车日平均交通流量,机动车保有辆及增量等消费因素,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进行科学预测,合理确定加油站的数量、规模、档次、布局、销量规划。
3、坚持规划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提高加油站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推动加油站尽快发展,与国内同业接轨争先。
4、坚持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建设和经营加油站的同时,注重安全环保、促进经济发展,并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消防规划密切衔接。
第八条 加油站设置的基本指标标准:
1、间距要求
国道、省道沿线单侧每百公里原则上不超过6对;县乡道每百公里不超过10座;高速公路沿线配合服务区建设,原则上每百公里不超过2对;市区加油站服务半径控制在不低于0.9公里。农村新建加油站,应在远离国(省)道且没有加油站点的乡镇规划布局,原则上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设置,每个乡镇设置1-2个加油站。远离乡镇的农村建设加油站,站与站之间距离不低于6-8公里。
2、选址要求
禁止在道路广场用地、绿地、文物保护用地、仓储用地等非兼容性用地内兴建加油站;开口距离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红线转弯半径切点以不小于100米为宜。
3、配套建设要求
加油站临路一侧宜设置非油性植物的绿化隔离带或花坛;新建加油站应配建公共厕所,免费向社会开放。新建加油站应与洗车等综合服务设施统筹考虑。
统筹规划加油站便利店等非油品服务设施。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和大型停车场附近的加油站,要完善和设立非油品业务在内的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综合服务区。
4、安全间距要求
加油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防火安全的要求,站内设施与周边建筑物以及设施间相互间距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规范控制并执行。
第九条 新建加油站,要积极联络当地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招投标。对国道、省道和各区县繁华交通路口的加油站,要积极有序地做好新建工作。
第十条 各加油站必须与公司自备油库签订的供油协议,具备稳定的成品油供应渠道。
第十一条 加油站的新建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省加油站管理办法》、《规划》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要求。
第十二条 新建加油站操作流程如下:
1、根据零售业务发展战略和分区实施计划,在各地区发展联络人,搭建协作平台;
2、组建2-3人的筹备小组,落实项目承包责任人,提出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
3、取得商务部门行业规划、城建部门规划和发改委立项,通过国有土地挂牌出让招标取得土地成交确认书,办理审批准入资格等证照手续;
4、投资进行加油站基础设施建设,导入CIS系统,统一形象设计,购置相关设备并安装;
5、交付加油站经营队伍使用,开业投入运营,尽快盘活资产。
第四章 实施内容
第十三条 根据《**省加油站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省加油站计划发展**座。
第五章 激励措施
第十四条 为多快好省地建设加油站,公司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内外部积极性。按照是否有利于加油站立项、用地、手续报批等环节,完成建设后由集团一事一议进行奖励。
第六章 工作要求
第十五条
各项目小组依据各自的职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有效的进行新建加油站的选址报批工作。
第十六条
项目小组任何成员不得违反上述程序和有关规定,不得违规筹建不合格加油站,建材及设备购置要保证质量,确保加油站运营安全,违者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七条
项目小组要和运营队伍积极沟通,为加油站尽早投入经营做好整体协商工作,服务设施等要提前考虑,突出特色,打造公司自有品牌。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集团管理中心负责解释,未尽事宜按集团相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