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之行的几点启示(黑龙江日报)
广东之行的几点启示
黑龙江省正省级老同志赴粤学习考察团
由省委组织的以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维本同志为团长、李剑白、王钊、周文华、马国良同志为团员的赴粤学习考察团,从3月29日至4月11日历时14天,到了广东省的广州、阳江、肇庆、东莞、深圳5个市,深入6个企业(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新丽华印刷厂、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新天下集团有限公司),4个工农业和科技园区(阳江市闸坡网箱养殖基地、高要市广新农业生态园、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和长安镇),11个市政、建筑、文化等景区,还参观了村镇建设,走访了农民家庭。可以说对广东省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城市和乡村都有所接触和了解。广东省委对我们这次学习考察非常重视,热情接待,周密安排,规格很高。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钟鹤、省委副书记黄丽满、欧广源等会见了我们并介绍了情况,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同志两次会面,所到各地党政主要领导都陪同并介绍情况。通过学习考察,大家认为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一个龙头。一是起步早。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广东开始的,广东作为中央确定的全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在实践中“杀出一条血路”,敢为天下先,敢创天下新。广东的经验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就是“敢闯”。二是发展快。广东的发展速度确实快,在改革中有大发展,在发展中有大变化。1978年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85亿元增加到13450亿元,翻了四番多。深圳1980年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3%。三是贡献大。广东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1/9,税收占全国1/7,吸收外资占全国1/4,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3。每年给国家上缴的税收就达1000多亿元,还安排了1000多万外来打工人员就业。四是思路新。广东省正在践行科学发展观。4月5日广东省举办有各市地和省直机关领导干部1200多人参加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研讨班,学习研讨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努力开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一年来,广东着眼于发展壮大内源型经济,作出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着眼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对广东省的九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建设进行调研规划;着眼于改善发展环境,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规划;着眼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积极推动粤港澳合作,对铁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和珠江航运进行调研规划;着眼于社会全面进步,增强发展后劲,作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着眼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布置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等,已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好势头。现在全省经济正在由增长数量向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变,向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转变,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向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全面发展转变。广东的发展变化,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广东改革开放的成 1
功实践,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改革开放;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察中,我们认为广东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择其要者,有如下五点启示:
启示一,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解放思想与改革体制并举
在考察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南北思想观念上有差异,体制与机制上有差距。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的时间较早,市场化程度较高,不仅有发达的商品市场,还建立了较完善的要素市场,市场化程度高,为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体制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机制。他们的经验证明,思想解放创造了新的体制,体制上的改革创造了新的机制,新的机制带来了大的发展。东莞市把解放思想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形成了五个方面的机制值得借鉴。一是形成了有利于调动各级积极性的行政体制。东莞体制较为特殊,属地级市,直接领导城市的区和农村的镇,减少了管理层次,给区、镇比较大的权力,办事效率很高。他们说:“集中权力就是集中矛盾,集中财力就是集中困难”。我省行政体制和他们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减少办事层次,给基层单位较多的权利,充分调动下面的积极性,提高办事效率,使基层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形成了有利于藏富于民、藏富于基层的财政体制。东莞市地方财政每年的增长部分80%留给基层,20%交给市里,称“倒二八”,这样基层就有了谋事的财力支持。长安镇年可支配财力超过9亿元,这个镇的咸西村年可支配财力达三四千万元。这就为基层的发展提供了财力基础和强大动力。三是形成了有利于鼓励干部集中精力创业、流向基层的分配体制。东莞的村干部收入和村的效益挂钩,镇干部收入也和地方效益紧密相连。由于村镇经济效益好,形成了村干部比镇干部收入高、镇干部比市里干部收入高的分配格局。长安镇的村干部年均收入15万元以上,镇干部不少于10万元,而市里干部就比他们收入少一些,这样基层干部就千方百计来搞事业,发展经济。干部不去挤当官这个独木桥,不把精力集中在升官上,而是集中在搞事业上,这就在一定条件下解决了干部的导向问题,导向在谋事上,不是在谋官上。四是形成了有利于市场和外源型经济发展的工作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处理好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关系,该政府管的事情政府管,该社会承担的事情社会办,该企业经营的事情企业干,他们的一个形象说法是“政府管物业,企业管经营”,这样企业有很大的自主权,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企业自主经营,政府不干预企业的分配方式,只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企业有困难时去帮助,没有困难不去。反过来企业积极支持政府搞公益事业,如东莞市政府广场绿地,企业主动出资购大树。政府不仅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创造人才(包括子女教育)的良好生活环境。许多市建立了生产力发展局、企业服务机构,为企业一条龙服务。报关软件由政府开发,免费提供企业使用。实行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吸引了大量外资,全国各地的企业家纷纷到广东去发展,包括我省有些企业家也在这里创造了较好的业绩。五是形成了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体制。农民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这就为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改革体制双管齐下,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杜绝了一些办事部门勒、拿、卡、要,办手续时间长,一拖再拖等问题,使企业集中精力发展。多年来,我们省一直抓解放思想和经济环境改善问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要使成果更大,在继续抓好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解放思想如果不和体制改革结合,体制改革没有跟上,办事效率与经济效益就不会高,环境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洼地”效应也很难出现。我们应该对政府职能和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整合,大力强化政府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大企业便利“直通车”服务,建立政府与企业定期沟通联系制度,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目前,深圳是中编办确定的全国深化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五个试点城市之一,我们应该跟踪了解情况,学习改革经验,从解放思想和改革体制两个方面入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启示二,要扩大开放,必须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合作
广东省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外促内,不仅外资和外贸带动经济发展,还借鉴了国外经济发展经验和国际惯例加快开放步伐。目前广东省GDP产值的40%是在境外市场上实现的,固定资产投资的1/3以上来自外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广东的发展战略思路由“珠三角”(即珠江三角洲)、“大珠三角”(即粤和港、澳),延伸到“泛珠三角”(即粤、闽、赣、湘、云、贵、川、桂、琼和港、澳)。按照这一战略设想,积极推动与周边省、区和珠江流域各省区的经济合作,把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放到更大的空间去推动,放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境内外区域合作与发展乃至国内外的区域合作与发展中去考虑。通过经济一体化,培育和开发区域统一市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的发展思路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从黑龙江的实际出发,更好地发挥我们毗邻俄罗斯的区位优势、资源丰富的优势、市场容量大的优势,搞好区域合作,创建发展平台,拓展发展空间。一是在我们省内发挥各地的优势,尤其是那些强市、强县的优势,抓好县域经济的发展,可选择一些经济基础好、发展活力大的城市,指导一些地区先富起来,由点带面,带动其他地区富起来。二是搞好东北三省的协作联系,发展东北三省的区域经济。东北三省经济发展趋同点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同一领域里的内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打好“俄罗斯”这张牌,积极推动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搞好与俄罗斯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对接,强化与俄的石油、电力、木材、天然气能源的合作,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做好积极的铺垫工作。还应千方百计扩大对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的贸易与经济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努力在利用外资结构、开拓出口市场、利用外资形式、对外贸易方式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确定我省在东北亚经济圈地位,进一步做强外源型经济。同时积极开展与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应进一步加强内外资金融合、内外管理合作、内外技术交流、内外市场衔接,更加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南联北开这篇大文章做得更精彩。
启示三,要抓住机遇,必须抓好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中央1号文件的工作落实广东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不断抓住机遇,谋划新思路、争创新优势。从广东的实践我们感到,机遇是客观存在的,在机遇到来的时候,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获得快速发展。机遇也是稍纵即逝的,不仅要抓,而且要抢抓、紧抓、抓住不放。现在我省面临两大机遇,就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和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这两个问题是我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把这两个方面工作抓上去。广东这些年一直抓技术创新、名牌创新、品牌创新,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打造现代化制造业技术基地,进而使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比较典型的是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主要从事邮电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产品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NGN和DSL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去年销售额达317亿元。在美国、印度、俄罗斯及北京、上海等地都设立了研究所,企业研发人员达1万多人,占员工总数的46%,每年投入研发经费不少于销售额的10%,去年达到30多亿元,是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广东省初期创办的电子产业,第一步是代理制,销售境外的企业产品;第二步是贴牌生产,外来产品换个牌子销售;第三步是组装,核心技术不掌握,配件由我们生产组装;第四步是掌握核心技术。华为集团已经发展到第四步,可设计芯片、光网络、数字通信、3G的产品和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天下集团由教授、博士后和博士领衔,仅研发设备投入就达一千多万元,进行自主研发,在高性能电脑显卡、主机板研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打造了中国人自己的硬件品牌。阳江市十八子集团主导产品的刀具已经过五次技术创新,一年生产上千种,产值达到1个亿。现在广东经济发展的最大变化是抓住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生产制造环节的机遇,从轻工业为主向适度重型化的转变。日本的本田、日产、丰田三大汽车厂,准备把现在最流行的车型雅阁、蓝鸟、佳美都投入到广州生产,令广州有望在2005年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轿车生产基地。他们还计划在惠州、茂名、珠海、广州筹建3000万吨的炼油厂和三个80万吨的乙烯工程,仅在惠州这个地方建成80万吨乙烯工程之后,就可以带动关联产业(如树脂、橡胶、纤维、工程塑料等)新增几千亿元产值。这意味着广东的石化工业在两年时间内就可以进入中国上游位置。珠三角的许多地级市的经济发展另辟蹊径,精心培育不与周边城市雷同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广东未来10年极有可能像前20年快速发展轻工业那样,崛起为重工业产品的制造基地。在中国沿海地区走向全球化过程中,广东迅速取得了新的定位。我省是重工业基地,省委已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个机遇,制定了规划进行了部署,开局是好的。还应认真研究珠三角发展重化工业的经验,以大手笔,着重抓好企业的升级,使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装备工业应向高端发展,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装备、产品、机械深入融合,实现智能化,利用原有基础,发展以光、机、电、新材料一体化为方向的数控机床、大型精密机床制造、环保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数字化仪表、主体车床设备等现代装备工业。汽车工业,我省已能生产发动机,还应在轴承、气囊和汽车电子产业上扩展。化工业,我省有雄厚的基础,还应以建立精细化工基地为目标,下更大力量。同时,我们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发展农业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既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又把粮食生产、畜牧业搞上去,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现在已初步看到若干个结合点,应该看到一个抓住一个。比如我省现代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啤酒设备、奶制品等设备很多还靠进口。我们应该自己研制乳制品的生产机械、粮食加工的机械、粮食烘干的机械、禽类加工的机械、肉奶加工的机械,使机械工业成为现代化农业的装备部,成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装备部。我们的原粮经过深加工,用2斤、5斤的小包装卖出去,就可以增加效益,并能把加工业、包装业、印刷业、运输业都带动起来,一业带动百业兴。当前要抓好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为国分忧,但应防止走“粮食单打一”的老路,仍要继续强调大力发展
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我们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积极努力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工作。现在广东省一年的外来人口就业的容量是1700万,如果我省抢占5%%的市场份额,就是85万。这些人还能带动另外一些人出去,回来时就会变为市场经济的活跃主体。政府有关部门应更有力地抓好对农村劳动力的定向技术培训,有计划地输出,使我省输出的劳动力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启示四,要使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广东发展如此快,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广东的经济成分主要是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这些民营经济由小做大,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高,对GDP贡献率高,具有很强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成为广东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一大优势。政府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各级领导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发展条件。深圳的华为集团,在发展初期,为解决贷款难问题,市主要领导现场办公,采取买方信贷办法,既不违规,又解决了资金困难。由一个企业想到所有企业,市里为民营企业建立了担保公司,十年来担保贷款是60多亿,担保公司经营的好,资金由1亿增加到4亿。阳江市几个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包企业,直接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有关部门到企业检查,需通过企业包扶领导批准,防止有权的办事部门到企业勒、卡、拿、要。二是帮助企业搞小商品大市场,轻易不搞多种经营,紧紧抓住一个主攻方向,创名牌产品,做大做强。喜之郎集团生产小果冻,一年销售额达到17.5亿,商品虽小,但是不断提高质量,更新换代,把品种做全,市场做大,销往欧洲、北美、东南亚。三是抓好民营企业的升级换代。引导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加强科研力量,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我省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习他们的经验还应继续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做好已定的发展民营经济政策规定的落实工作,并以现场办公的办法,帮助那些有望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培植一批在国内乃至世界有影响的“旗舰型”企业。
启示五,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发展广东省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广东省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正在以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为龙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2002年广东省委九届二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2003年又召开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对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进行专门部署,出台规划纲要和配套政策。并成立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指导,调研督查,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所到的各地都重视文化设施建设,音乐厅、图书馆、科技馆是一流的。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来抓,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发展文化事业也不全靠政府投资,资金大部分是通过社会筹集的。广州市启动的22个项目,投资70多亿元,市政府仅拿出9.49亿元,其余60多个亿资金都是从社会筹集,这是发展社会事业的新路子。同时,广东很多地方提出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路子,有的提出建设生态绿城、文化
新城、制造业名城。东莞市投资污水处理186亿元,垃圾处理22亿元,大部分资金都是社会筹集,谁处理污水谁拿钱,环保也是作为产业来发展。东莞现在人均绿地已经达到16平方米。深圳城市建设的理念叫MW,就是城市初建的时候划定了 M 和 W 的用地,M 是建筑,W 是绿地,M和W合起来就是一个面,W这个绿地,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在这里建房,这样就形成了房子 绿地 房子 绿地交错的规划格局,这是城市建设的新理念。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占地72平方公里,这里峰峦起伏,拥有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非常好。园区的规划建设充分体现了融山、水、园、林为一体的生态理念。他们提出高科技的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优美的环境,用产业的升级推动城市化进程,强调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科技产业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这就把工业的升级和环境的保护、城市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了。这些对我们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生态示范省,工业和农业生产基地,以至城市化都有可借鉴的地方。
(黑龙江日报)
第二篇:南岗教育通讯(报送黑龙江日报)
南岗区高擎“科教兴区”大旗助力城市中兴
作为全国首批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的哈尔滨市南岗区,有中小学生10万余名,占哈市18个区县的十分之一。多年来,南岗区始终把教育发展放在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把加大教育投入和学校建设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作为实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的助推器,作为衡量百姓享受教育优质资源成果的重要标尺,真正把“科教兴区”战略落到实处,固守住“教育强区”龙头优势地位。
重教为先,敢作敢为,新战略催生跨越发展
“要牢牢把握学生、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全面提高优质教育服务覆盖水平,推动教育工作达到发达地区先进水平,为我区、我市、我省甚至是全国、全世界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既是中共南岗区委书记王春生对全区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是满足区域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而做出的郑重承诺。
南岗区十次党代会确立了“推进新战略,打造新南岗”为主基调的“1536”发展战略,直接催生了教育的跨越发展。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南岗区做到两个“凡是”、一个“率先”:凡是有文件要求发放的资金南岗区肯定到位,凡是保障教师健康、促进教师积极性的比如免费体检、增加班主任津贴等激励性举措,南岗区率先出台,走在全市前面。
下面一组投入数字佐证了南岗区教育投入的大手笔: “110元”——班主任津贴提至每人每月110元,全市最高;
“100万”——新增教师培训经费;
“200万”——每年政府教育专项奖励资金; “600万”——取暖费比上一年净增数字; “1100万”——用于更新设备,全面实现“班班通”; “2.3亿”——用于2012年学校维修加固和改造; “7.9亿”——2011年,区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占全年财政支出的29.01%,是全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
即使在实行区县政府作为教育投入主体的“以县为主”体制以后,南岗区所辖的乡(镇)村仍然积极主动为当地学校建设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红旗乡政府每年都为当地学校解决70%的送子车费用,为学校师生免费提供校服等,年投入资金均在十万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012年3月,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在政府礼堂召开,区长李四川态度坚决地说:“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争创全国教育强区”。南岗区率先在全市吹响迈进现代化教育强区号角,全体教育工作者唯先誓夺,壮怀激越,已成为争创全国教育强区征途上的一支急行军。
扩优提质,改革先行,新举措打造崭新名片
“办教育不等同于办企业,企业可以破产,教育不能滑坡,孩子耽误不起。”南岗区教育局局长周连华在校长会议上指出,“重教是源泉,兴教是关键,优教才是教育的终线。”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力度。周连华带领班子、机关干部走学校,蹲课堂,与教师促膝长谈,跟家长直接对话。她上任不足百日,一场改革如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而来。
——办学打分数。出台《南岗区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细则》,评估组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逐项打分,评估结果与校长晋升、发展挂钩,打破“能上不能下”的困局。
——校长上讲台。校长们必须重拾教鞭,在台上“指挥”学生、台下指导老师。身为名优骨干、特级教师的校长们直接授课、带徒帮教,师生受益,资源得以盘活。
——“幼儿园—小学—中学”一体化无缝衔接。召开对接会,围绕不同学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使得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互通信息、获悉学情。
——教师全员考试。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测试,除需熟练掌握本学段知识外,小学教师必须掌握初中知识,初中教师掌握高中知识。
——集团式培训。南岗区每年把几十名专家“请进来”,还把校长、教师“送出去”,进入华东师大、北师大进行集团式培训,这种免费的培训“福利”深受教师欢迎。
——机关学校捆绑发展。南岗区教育局强化“全体下基层、上门送服务”工作理念,建立“一人一校,无缝对接”包保捆绑新机制,在基层蹲点,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
——“网格化”督导。南岗区在全省率先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聘任70名督学,深入到17个责任区,全过程、全方位督促学校落实常规,助力学校发展。
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与实验唱响了南岗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厚重的积淀、创新的举措打造了南岗教育这张靓丽的烫金名片。
幸福学生,满意百姓,高品质彰显育人特色
南岗区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引导各中小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基础,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创建思路,沿着“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向前发展。每一所学校都拥有对学生、社会具有持久的吸引力的、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延兴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占90%的学校,学校与省、市书法协会合作,在学校开展了全体师生同练硬笔书法活动,学校既不让家长花钱,也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将书法纳入校本课程。学生字写得漂亮了,增加了家长对自己子女学习的信心。儿童节,延兴小学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行了千人千作师生书法展。当农民工子女拉着爸爸妈妈去看自己的作品,淳朴的家长高兴的不知说什么好,他们一生也不会忘记孩子的字在省级艺术殿堂做过展览。
复华小学利用地处哈尔滨工业大学附近的地缘优势,请专家为学生讲授航天科学、机器人知识,合作开发了科技类校本课程,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涉猎前沿科学,学校代表队多次在省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捧回奖杯。
育红小学坚持以爱国主义军旅文化为育人主线,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紧密联系,借鉴军事化管理模式,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具备能吃苦、守纪律、爱学习的意志品质和良好习惯,开创了一条独生子女教育的成功道路。
建文小学编童谣、唱童谣活动生动鲜活,入脑入心;闽江小学节日文化育人活动温馨雅致,意义深远;清滨小学冰雪文化育人活动彰显北国特色,励志健体;红旗中心小学实行满族文化育人,将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南岗区在许多方面创造了省内的一流,确实成为了全省教育的领跑者、排头兵,是全省教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黑龙江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检查南岗区教育工作后,给予了如是评价。
第三篇:广东,海南之行——高中新课改考察报告
广东、海南之行——高中新课改考察报告
河南省第二期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 胡辛辰
我们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许多探索开始深化,需要引领;诸多问题已经呈现,需要答案;诸多矛盾初步显露,需要解决。为了学习兄弟省市的改革经验,使我们在深入学习新课改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更好推进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2008年12月25日,河南省教育学院教育系组织我们第二期高中校长高研班的学员,在郭翠兰老师率领下,赴广州西关外国语学校、海口一中考察新课改实施情况。这次考察我们以听取学校领导介绍、座谈交流、实地参观教学设施和教改成果、深入课堂听课等形式,试图探寻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的处理办法。这次考察可谓既有面的广度,又有点的深度,确实收获颇丰。
这边的风景: 广州西关外国语学校和海口市一中都是一校多部,我们考察参观的都是他们的高中部,由于有干训中心提前安排,我们的考察活动在两所学校都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到热情接待,两所学校都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他们课改的经验,我们还在海口市一中展览馆题字:“河海一家 教育一体”。两所学校的高中部都是新扩建和搬迁的,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建设,在全国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教学区生活区错落有致、功能齐全,学校教学设施先进,环境优美,交通方便。
在广州西关外国语学校,学校正在接受所在区教育局的年未工作检查,学校总校梁校长、梁书记及高中部的付校长抽时间热情接待了我们,梁校长把西关外国语学校发展过程及办学特色、办学成绩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高中部的付校长介绍了他们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做法和教学管理中的特色经验,他们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引导教学合作,奖励集体,奖励年级不分班级学科,奖励学科不分班级,发挥最大合力,取得很好实效。介绍完后进行了交流,并在学校精心安排下对学校情景教室、体育馆、数字实验室,实验室、电子阅览室、人机对话教室等教学设施进行了参观并进行了体验。总体感觉广州西关外国语学校办学条件好,特色鲜明,对教师的选拔招聘、聘任执行力度大,教师工作有压力有动力,末位淘汰,区教育局落聘教师统一政策安排,管理考核有力度,这是落实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有力保障,学校教师素质好,教学质量比较高。
在海口市一中,由于马校长去向市长汇报工作了,主持高中工作的王副校长和教研室艾主任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安排办公室主任陪同我们参观了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并在参观学校展览馆的过程中详细讲解了学校发展过程及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和在新课改中的一些成果,我们还都深入课堂自选听了一节课,我在高一(1)班听了一节数学课,马校长赶回学校后,艾主任首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海口一中高中新课改实施的理念、机制保障、资金保障、资源开发、网络保障、改革的核心--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教改的突破难点等几个方面。马校长结合12月11日、12日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司长在琼海博鳌主持召开的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的会议精神,讲了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以及海口市一中结合会议精神讨论概括总结出面对新课改的形势学校层面上可以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概括起来海口一中的主要经验有:
1、要建立健全新课改保障机制:从行政、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上都要落实新课改理念,有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培训保障、资源开发、网络保障,有政府与社会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政府对新课改支持力度大,收费政策宽松,学校经费充足,对新课改师资培训,激励机制,基础设备设施投入力度大。
2、编班:新课改不可能完全按上面办,实行选课以后,教学班与行政班双轨运行,自由组合班级,选修课不上三十人组班,明显师资力量、硬件资源也就跟不上,各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但控制老师滥用多媒体,不准超60%。学生每天下午4:30以后,晚自习7:30—10:00期间,全是学生自习时间,教师不准争时抢课,争课教师是效率低下的教师。每周星期五下午最后两节实行走班制,学校教师自己开课,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教研课。
3、编课:学校设立校本教研课,学科组提出开课课程纲要,学校论证批准后交学生备选,学生需求是开课与否的判断标准,18课时一个学分。学校出钱鼓励老师出书,如话说海口,古诗词欣赏、趣味数学等,不一定是专业,根据老师特长,与生活相关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强能力为主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中购买的学习资料学校给予报销。
4、管理下沉:课程安排、开课计划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由教务处下发计划,改为自下而上,由学科组上报教学模块安排和教学计划,学科组规划课程管理,合理配臵教师,选好备课组长,形成合力,每学科选出3-5人的骨干教师组成土专家组,研究新旧教材对比,新老高考试卷对比,对多种版本教材对比研究,对教材中探究学习内容做出取舍,解决课时不够的矛盾,体现新课改“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5、重视校本教研,狠抓高效课堂:把教研活动成为课堂研讨会,发动教师查找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对教学评价进行反思,评价要更加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学,对35岁以下教师举行“成长杯”展示课比赛,对骨干教师开展“凤凰杯”展示课比赛。参赛教师把课堂设计放在学校博客网上,教师们在博客网上发表评课意见。、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课堂有效教学,注重课程讲解的程度、内容、方法,过去老传统不能丢,我们国情是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教学互动难度大,不能打着“新课改”名义,给自己放松,作业全部学生改,老师不了解,上课讨论学生做,老师一言不发;探究式教学不一定什么课什么内容都要搞,教学方法无所谓好坏,老师要根据自身实际和课堂内容决定。他们学校“周视大讲堂”就用灌输法,很受学生欢迎。
海口市一中的教学活动内容全部上网,甚至公开课也在网上可以听,只要在百度查海口一中就可以找到。
考察后的思考: 在高考竞争激烈的海南和广东,广州西关外国语学校和海口一中的办学是比较成功的,可以说“风景这边独好”。他们都十分重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它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强化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有效途径来予以实施的。在湛蓝漫无边际的大海边,在这片浩浩大陆文明与茫茫大海文明对话的土地上,海岸的风光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内在冲动,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也许,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希望将生长在这片曾经人烟稀少的海岸边?也许,古老华夏的文明与复兴真的是要首先从祖国沿海开始了吗?那么我们课程改革的方向究竟在哪里呢?
高考改革方案,包括“考纲”,固然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期待着河南新课改高考方案尽快出台。但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也要被另一根指挥棒所指引,那就是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各学科的高考改革方案的指挥棒就是各领域和学科所对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才是指导我们工作的真正的指挥棒,它上可以指挥高考改革,下可以指导教学改革,并把二者从本质上联系起来。它在路径上把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变成了一个顺向的因果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有什么样的课程方案,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考试方案和考试标准;有什么样的教学方能有什么样的考试。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当务之急是很好地研读课改方案和课程标准,只有吃透吃深了这些,并很好地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提高在课标精神指导下的教学效益与质量,就不必担心在后面的“高考”中吃亏。那些害怕吃亏而久久观望与徘徊的人,则极有可能成为新高考中最大的“吃亏者”,极有可能成为课程改革“千帆竞发”的航程中的“沉船”。我们不能坐等高考方案的出台,坐等省里新课改详细政策要求指导,当务之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新课改的落实:
1、转变教育观念:既要培养尖子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又要“面向每个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也保住我们来之不易的宝贵生源。面对高考与新课改双重压力,要运用智慧积极应对,对于新课改要求的必修课程要开齐,对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统用技术等课程是否能开足要量力而行,切合实际,循序渐进,对于校本选修课的开发要切合学生需求实际和条件,因地制宜地渐进性开发,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不能有畏难情绪,我们不能是迷惘、徘徊甚至抵抗。我们要积极进取、勤于探索,寻求优化途径。
2、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加大培训力度,加大对办学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建设多媒体教室,数字实验室,充实现有实验设备,加快校园网络建设,扩建相当于现有教室50%以上的学生活动教室,有条件的逐步建设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海口一中和广州西关外国语学校在得到政府大力投资支持的同时,这两所学校都没有受高中收费“三限”的限制,海口一中马校长明确说由于生源好,突破了“三限”要求。学校经费充足,海口一中第一轮三年新课改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和购臵基础设施设备。
3、搞好模块教学:发挥教研组在新课改中的作用,认真研究本学科组的课程标准,统筹本学科科目在不同学段的内容及复习时间安排,各学科组组织开好个人反思与同行互助的教研教改活动。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从学生学习主动性入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活动效果,要紧抓高效课堂。新课改内容多,时间紧,一定要向45分钟要质量,灵活处理各种教学方法与授课内容的关系,尽快适应以模块为特征的教材体系,提高对教材的整合与“二次开发”能力。同时,反对借新课改名义搞“放松”:不深于教材,不认真备课,不亲自改作业等。
5、积极探讨开展我校校本教研课程的开设。借鉴这两所学校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各个教研组在近期内规划出自己可行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学校制定有效措施支持奖励教师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参与。
2009年元月7日
广州、海南特色名校考察报告
河南省第二期中学校长高研班
谢俊平
为了吸收先进地区的教育理念和高中新课改的经验,由河南省教育学院郭翠兰老师带队,于2008年岁末组织河南省第二期高中校长高研班20名学员,对广州市和海南省部分特色名校进行了认真考察与学习。每到一个地方,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我们却非常珍惜每一次考察的机会,认真聆听学校的介绍,仔细参观了学校的角角落落,找准拍摄角度按下快门。两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各有特色,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使用、科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无论是在考察的过程中,还是返程后的回顾,感受很深,受益颇多。
一、办学理念先进
名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育人环境。如:海口市第一中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沈毅、致远”。该校训总括了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在文字表达上,古今通融,意蕴深刻,既有古朴典雅之感,又有思辨创新之意;在内容上,体现了培养新世纪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要求。从经典性、文学性和哲理方面,都较好的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无愧为海口一中,人才的摇篮!读书的乐园!温馨的家园!彰显了海南省名校的特色。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校训是:“德、诚、正、朴”。德:德才兼备,修身重德。诚:真诚待人,诚恳做事。正:为人正直,举止端正。朴:文雅朴实,生活朴素。该校以校训为先导,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在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培养具有外语特长,走向世界的一代新人,已初显品牌优势。
二、办学设施现代化
海口市一中硬件建设功能齐全,设施一流,并有在全国有特色的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为一体的数字化学校。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资源共享发挥到了极致。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的数字化语言室,数字化的理化生实验室,十四个外语场景模拟教室等,所有教室均已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校园文化建设优美和谐
两所学校重视校园建设。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等布局合理,硬化美化绿化校园到位,达到环境优美。两所学校到处都是一尘不染、窗明几净,处处彰显人文环境。就是,让走廊说话,让墙壁说话,让楼梯过道说话,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都变成了育人平台:有学生美术作品,有名人名言录,有温馨提示语……。既美化校园,又充分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师生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是师生关系得到了和谐发展。
四、师资水平一流
教师学历高,教学观念前沿,创新能力、教科研能力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所占比例大,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所占比例大,名师多。确保了办学质量一流。
两校培训名师的力度大、层次高。
两校的校长均为专家型校长,体现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有一位富有远见的“领头雁”,一位作风正派、一尘不染的“掌舵人”,就会带领学校走向成功。
五、新课改亮点多
(一)海口市一中抓住高中新课改的机会,成为海南省一流的窗口学校,成为海南省高中新课改的样本校。学校生源明显优化,高考成绩连续位于海南省高考前茅。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抓住高中新课改重新洗牌的机会,办外语特色学校,使学校由中等水平发展到优质学校,生源得到了最大的优化,办出了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海口市一中抓住中心,整体规划,推进新改革策略
1、五个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教师培训。更重要的是教师培训力度大,连续八场规格很高的报告,让教师转变观念。
2、抓住核心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坚持堂堂清,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3、研究性学习:各种社团、网上博客等开放性学习比较好。
4、操作层面做的比较细。必修如何安排,高二才排选修课,选修课一般两节连排,安排在周六;高三全面备考,开少量的体育艺术课,多排自习课。自习课不允许讲课。只允许辅导。研究性学习安排在寒暑假等,操作性很强。管理很严:坚持集体备课,新教师的成长杯比赛,一级教师的凤凰杯比赛,学生寝室的人文管理,教案网上公开,评课反思公开,整个过程阳光操作等,确保了新课改的实施。
(三)、广州外国语学校的外语特色,学校建设十四个“异国之园”。全部由外籍教师引领带领学生进入异国之园。栩栩如生的异国生活场景将学生臵身异国的天地中,体验异域风情,牵引学生的感觉,带领学生在这个生动的外语课堂中“走进世界,走向未来”。
两所学校推进新课改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困惑,以及今后如何进一步深化与推进新课改,都让考察者受益匪浅。
六、感受
通过这次考察,使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充满了动力与幸福:启发来自两所校的风采;感动来自各级领导对我们高中校长的投入培养;动力来自自我价值的验证;幸福来自各阶层的亲切关怀。
此次考察,虽然时间很短,但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多的。在开拓眼界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得到更新。考察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仅充实自己,增加底蕴,而且也真正认识自己在教学管理上的欠缺,为今后做好学校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发展空间。同时坚定了我们实施新课改的决心。强力推进我省高中新课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提高学生幸福生活指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漯河市第三高级中学)
考
察
报
告
河南省第二期中学校长高研班学员 李宪文
2008年秋季,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改在全省推行。在推行新课改的一个学期里,我校理念先行,强化实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课改热潮。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困惑着我们,有一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
为了学习先行学校的经验和做法,2008年12月底,河南省第二期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一行20余人在辅导员郭翠兰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海南一中、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学习考察。带着问题,带着求知的渴望,我来到了这两所学校。通过听取介绍、听课座谈、实地考察、思考体验、交流研讨,具体了解了高中课改实验的推进情况,学习了两所学校的课改经验和做法,对高中课改实验工作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和更感性的体会,受益匪浅:
1、领导是关键
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会有课改的成功。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正是由于我校全体领导的积极参与,制定方案,采取措施,深入教学第一线,以推动新课改为目的的“五步导学法”才得以在我校大力推行。作为学校领导,应当用具体行动来充当课改实验的组织者、实践者与引领者。
2、教研是基础
两所学校都在努力改变管理模式,弱化教务处的管理色彩,强化教研室的研究功能,用理论来引领学校的课改实验。进入高中课改实验之前,它们提前一年就对新课改的每项工作进行反复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实施方案,所有的决策都力求从当地教学实际出发,从师生的需求出发,然后稳步推进。这对我校的新课改启发很大:要想取得新课改的成功,必须大力进行教学研究。近期,我校将仿照海口一中,成立教研处,推动教改发展。两所学校课改的经验还告诉我们:要推进高中课改革,单靠领导、专家不行,一线老师才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最终解决者。我校要为教师构建教研平台,为教师提供互助、引领的作用。
3、交流是重点
重交流是我的又一个强烈的感受。在这里,校与校之间,教研组与教研组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在市政府、教育局、学校的指导下,交流探究,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河南省刚刚起步,要交流。我们要在本校内部交流,要和兄弟学校交流,要走出去和先行的学校交流。
4、制度是保障
两所学校都建立了课改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保证了课改的有序实施,比如海口一中就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课改办、课程资源中心、项目推进小组、专家支持组。我校也将把课改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稳步推进新课改。
通过在海口一中和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的考察学习,我对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求有了感性认识和深刻了解。我校将进一步完善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五步导学法”,加强教学研究,把新课改推向深入。
(卫辉市高级中学)赴广东、海南考察新课程改革报告
河南省第二期中学校长高研班学员 翟春城
2008年12月25日,在河南教育学院郭翠兰老师的带领下,随河南省第二期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员们分别考察了广东省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和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先后对两所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听取领导介绍,深入课堂听课等形式,从学校管理、办学特色以及新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对指导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顺利实施新的课程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是广州市第一所十二年一贯学制的公办外国语完全中学,其前身为私立众贤中学、大北中学,公办广州市第十二中学。
学校坐落在秀丽的荔湾湖畔,环境幽美,交通方便。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先进,各类实验室、专用室一应俱全,体育场地全部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政府投巨资为学校建起了市内独一无二的具有欧陆风情的英语大世界,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英语口语模拟训练平台,校园处处洋溢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神韵和鲜活的现代气息,彰显着以学生为本、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人文精神,是理想的读书场所。
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1800多人,教职工145人,其中高级教师36人,中级教师66人,师资力量雄厚。由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张道真教授担任顾问。学校常年聘任外籍教师开展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中考成绩已跨上新台阶,高考本科上线率连连攀升,已稳居同类学校前列。在加强教学科研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和各类文体活动,在科技发明、学科竞赛、文艺、体育等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连续八年被评为广州市科技教育先进单位。获得省运会“五连冠”的该校排球代表队曾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对该校的整体感觉是:办学规范,特色鲜明,成绩斐然。特色一:外语教学特色鲜明
学校坚持“培养走向世界的一代新人”的办学理念,强化“外语特色、中西兼容、文理并重、国际合作”的办学特色,努力培养既完成基础教育学习任务,又具有外语特长、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他们积极创设外语学习情境、丰富外语学习内容、拓宽外语学习渠道、探究外语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天地中找到乐趣,形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张道真教授聘为该校顾问,学校每年都举办“张道真杯”英语邀请赛,为推动英语教育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学校以班师比例1:1的标准建设外语教师队伍,并加大外语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校本培训、继续教育、外聘、引进、骨干教师与名教师结对子、选派国外培训等渠道,迅速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师资培养和发展模式。
学校以外语教学为特色,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安排、课堂教学等方面强化外语教学,突出语言环境建设。英语大世界的情境教学课室、何家燊外文阅读中心、张道真英语中心的落成,为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了一流的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校实行英语学科小班教学,便于老师对学生的听说训练进行有效指导。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课堂关注的重点,同学们在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中磨练基本功,锻炼能力,提高水平,成长为走向世界的一代新人!
特色二:科技环境浓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该校是国家级绿色学校,并连续八年被评为广州市科技教育先进单位。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环保征文比赛、创意奥林匹克竞赛、科技节、体育节、电脑创意实验设计比赛;经常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夏令营、科技汇演及展示活动;参与社区绿化、环保、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成立了各种科技、环境、体育活动兴趣小组。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环境教育,以及课后开展科技探究及发明创造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该校学生在环境保护演讲比赛、征文、科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获得区市级以上的奖励多达426项。
特色三:传统体育项目—排球成绩斐然
该校是中国排球协会会员学校、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曾获得国家体委、教育部命名的“全国先进传统项目学校”称号。梁盛祥校长是全国中学生排球协会的副主席。该校排球队在省级比赛中成绩斐然;连续五届(20年)代表广州市参加省运会排球赛,取得了女队连续五届冠军、男队获得冠亚军的优秀成绩,男女排球队参加市级比赛全部获冠军,学校还全面开展校本课程《软式排球》的教学,成为实践体教结合的典范。
该校是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样板校。
作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学校积极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探究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形成。在省级课题——“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同伴合作学习的探究”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新的课改,该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高考以及各项竞赛成绩连连攀升,稳居同类学校前列。
二、海口市第一中学
1、学校介绍
海口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51年,是海口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完全中学。1991年被教育部评为“中国名校”,2007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海南省首批普通高中一级甲等学校”。校名为我国文化泰斗郭沫若先生所题。历年教育教学成绩名列全省前茅,享有盛誉。建校以来以校风好、教风严、学风正、质量高而闻名省内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万多名合格毕业生,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生,涌现出了一大批政绩卓著的党政军领导、高科技领域的学者专家、商界叱咤风云的企业家、文化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体育运动的明星等,为世界进步、祖国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新课改情况介绍
(1)建立健全组织。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全面指导。
(2)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课改,把新课改选修课上的有声有色。
(3)后勤保障有力。为了以科研指导新课改,学校加大对科研的经费投入,每学期教研组活动经费已突破6万元。学校还把英语教师送到英国学习培训,每三年全体英语教师轮流培训一遍。
(4)加强新课改的资源开发。该校筑巢引凤,实施人才高端战略计划,大力引进名校名师,吸引博士生到校任教,与全国著名大学挂钩,请专家、学者到校指导教学改革。
(5)网络保障。通过多媒体现代化办公措施,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管理,通过博客上传教师教案、学生作品以及评价,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教研手段现代化。
(6)具体做法。
a、把握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二节课,除此以外,不允许加课,更不允许占用宝贵的课外活动时间,促使教师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在教材的处理上,难易度适当,增删与取舍有机结合,保证教的针对性。
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学习的怎么样,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来考核。b、分层管理,各司其职
权力下放,教研组自己安排必修与选修课的课程表,教研主任重点做好管理工作。
合理配备年级任课教师,老、中、青相结合,形成有利于课改的阵容。
备课组长组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模块,教导处、教研处研究课堂教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各处室根据学校特色和教育资源情况,搞好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综合该校的办学情况,总体感觉:学校管理规范,教育理念先进,办学具有特色,课改稳步推进,成绩显著。
三、结合我校目前已经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认真学习课改文件,领会精神实质,用素质教育的理念统领课改工作。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标的要求,把握好教学难易度,驾驭好教材和课堂。
3、认真开好必修课和选修Ⅰ的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积极探索选修Ⅱ课程的开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5、扎扎实实搞好学分认定,抓细抓实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6、实实在在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不走过场,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和生命质量。
7、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找好新课改与高考的衔接,在扎实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实现高考成绩的大丰收,用成绩为课改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鹤壁高中)
第四篇:黑龙江日报慧生活家庭服务有限公司简介
黑龙江日报慧生活家庭服务有限公司简介
黑龙江日报慧生活家庭服务有限公司隶属于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期致力于开发家庭服务业的模式、工具、规范和理念。
慧生活公司创建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黄金时期,依托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权威媒体公信力和信息传播渠道,有资源、有实力完成家庭服务业的重塑和振兴的目标,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伟大进程中完成媒体的历史使命,向市场证明媒体的社会价值和实践精神。
慧生活公司综合分析了家庭服务业的客观现状、需求特征和行业规范,提出了一整套面向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服务理念、价值主张和服务模式,从服务体系上动摇了传统服务模式的理念和规范的缺失及不足,为未来的家庭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依据。
慧生活公司的服务理念是:“没有体验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就无从选择”,我们生活在一个体验经济时代,这个新经济时代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以体验为前提的消费选择,和商品相比,服务是一个以服务者为载体的体验过程,因此,服务的交易过程和质量的判定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制约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慧生活公司认为:强化服务交易之前的体验过程是有效解决供需双方交易质量和交易效率的好方法,有利于提高服务公司的服务定制能力和水平,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的规范性和弹性。
慧生活公司倡导“智慧生活”的核心价值观,在新经济时代,智慧的人是能挣会花的;智慧的民族是勤奋和律己的民族;智慧的国家是科技创新的国家;智慧的生活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生活,慧生活是传统生活理念“会生活”的升级和换代。
慧生活将秉持“服务创造价值”的时代理念,全体员工在做每一项服务之前都要反复问自己——“我的服务给客户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面对每一项收入都要反复问自己“我的服务值不值这样的回报?”,反复警示员工“没有价值的服务是不可持续的”。
慧生活公司将保持和发扬黑龙江日报的媒体声望和社会责任,以勤奋务实和变革创新的企业精神在日益发展的家庭服务业领域里坚守,为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为生活幸福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第五篇:广东养猪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广东养猪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12月26日)
一.广东养猪产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就引进美国三德公司设备,创建光明畜牧场、广三保养猪有限责任公司,并与中国台湾养猪研究所、美国谷物协会全面技术合作,引入国外优良品种,率先推广工厂化养猪工艺,促进了广东省现代养猪业的发展,开创了全国工厂化养猪的先河。其主要经验与做法有两点:
(一)实行种猪测定与拍卖
拍卖是让市场检验种猪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一种公开、公正的销售模式。优秀种猪是品种改良的重要素材,在国外很早以前就开始通过拍卖体现农场的育种能力,销售种猪。种猪拍卖对养猪业的品种改良作用匪浅,在养猪发达国家,品种对养猪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占40%~50%,而良种推广的主要方式便是拍卖。因此,在我国引进各个国家优良种猪的同时,也开始了对种猪测定与拍卖这种市场推广方式的尝试。我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地区是广东,如同引进工厂化工艺和优良种猪一样,广东有关养猪业的一切现代化手段应用总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通过种猪测定、展销与拍卖的推动作用,广东省良种猪繁育体系日趋完善,种猪质量不断提高,生猪良种大范围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养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为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举办养猪产业博览会
广东养猪产业博览会从1996年开始每年两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0届。十多年来,博览会通过学术交流、种猪拍卖、种猪展销和先进养猪设备展示等活动,为广东养猪产业开展技术交流与经济贸易搭建了优良的平台,促进了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了广东养猪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东利用养猪产业博览会这个成熟的服务平台对种猪进行登记和性能检定、评鉴和组织拍卖,有力地推动了种猪培育和改良工作,使广东的种猪和肉猪的抗病能力和适应逆境能力、饲料报酬、品质和质量在省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并积极推动了全省养猪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从养猪大省向养猪强省迈进。通过改革创新,拓展思路,养猪产业博览会逐步走出了“政府牵线搭台,市场商业运作、企业商家唱戏”的好路子,越办越好,成长为一个优秀品牌。博览会吸引了越来越多地区的养猪企业参会。实现了生猪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质量稳步提高,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有较大的发展。2006年广东省养猪业新增利润近20亿元。养猪产业博览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博览会期间,主办单位还举办了养猪产业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的行业专家就当前养猪生产中的热点难点进行专题讲座。
博览会展览场全面展示了养猪行业及相关行业名优产品、高新技术的知名企业风采。
二.玉林市养猪产业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
(一)玉林市养猪产业现状
养猪业是玉林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据初步统计,2006年玉林市出栏肉猪512万头,肉类总产量64.4万吨,全市水产畜牧业产值93.1亿元,养猪产业占畜牧业经济的2/3以上。
玉林市生猪不仅饲养量大,而且规模养殖量亦大,规模养殖量占社会养殖总量的55%以上,居广西各市之首。
目前,玉林市有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8316户,其中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猪场666个,出栏万头以
上的猪场30个;有国家级农业生产化养殖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7个,广西水产畜牧系统重点龙头企业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养猪农户13000户。
2007年受生猪收购价格暴涨的影响,预计明年及以后几年内生猪生产规模将更上一个大台阶。
(二)玉林养猪产业的独特优势
玉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丘陵盆地地貌,适宜多种作物和畜禽生长。畜牧业除了享受国家沿海经济开发区、西部开发、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具有明显的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外,还具有以下的优势特点:
1.行业发展基础较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玉林市畜牧业发展迅猛。06年水产畜牧业产值达96.19亿元,占大农业总产值的53.75%,排广西第一位。养猪业和养禽业是玉林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养猪业产值比重占51.4%,家禽业产值比重占36.7%。玉林的养殖规模和养殖量较大,动物防疫工作较扎实,在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畜牧业各项工作走在广西的前列。玉林养猪与沼气推广相结合,生态养猪正在快速发展。
2.养猪产业程度较高。经过几年的努力,玉林有养殖规模场7万多个,生产稳定,发展快速,成为广西的外销畜禽的生产基地。玉林有成百上千人在广东等外地从事养猪产业,如广西建邦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大亚湾养殖场就有很多博白、福绵等玉林籍人。玉林特别是北流有十多家兽药企业,有玉林希望饲料等一批饲料企业,有饲料、兽药批发市场,有肉联厂等一批生猪加工企业和职业培训学校,还有一支优秀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总的来说,玉林养猪产业链基础良好。
3.资源较丰富。玉林“八山一水一分田”,拥有发展畜牧业的广阔的山地空间;拥有铁路、公路连通各地的饲料、兽药等专业市场;拥有100多万富余人力资源;拥有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政策优势。
4.市场空间广阔。玉林的生猪一直主要销往广东、海南和香港,一个晚上可以到达这三个省区的任何市场。
(三)玉林市养猪产业存在问题
1.一些农户饲养方法落后,养猪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一些生猪规模养殖户大批量饲养母猪,大多没有采取科学的人工授精技术,自家饲养种公猪配种自然繁殖,大大增加了饲养成本。如博白县三滩镇建中村一养殖户,饲养70多头母猪,以前也曾进行人工授精,但由于技术掌握不好没有取得成功,不得不采用传统方法,饲养5头种公猪自行配种,加大了养殖户的经济负担。
2.市内各规模养殖户(场)未成立专门的养猪行业协会,归属于水产畜牧协会,行业自律及联手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对玉林市养猪业进一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
3.尚缺少能带起玉林养猪产业的现代化生猪加工企业和供养猪行业进行技术信息交流和经济贸易的良好平台。
三、启示及建议
从广东养猪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举办养猪产业博览会功不可没。养猪产业博览会能为养猪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大力推广新品种、新设备、新饲料、新兽药、新技术、新信息、新模式、新观念,大力开拓新市场,为养猪行业做好多方位的服务,带动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并把好发展与环保协调关,促进养猪行业向标准化、无害化、污染少、环境协调的方向发展,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道路。
虽然养猪产业博览会很好,但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时间短。根据玉林实际,我们认为没必要举办养猪产业博览会,但是可以利用玉林政府门户网开设玉林养猪产业博览栏目或网页打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博览平台,又好又快可持续地促进养猪产业各种各样的信息交流。具体由市信息中心、渔牧兽医局、水产畜牧协会等部门负责,经费可以向上级争取一点和市场运作就行。内容可考虑三种方案:一是纯属玉林自己的;二是玉林作为一部分,争取自治区政府及部门支持,介绍广西各地的养猪产业为另一部分;三是包含玉林、广西、广东、台湾的。通过这个博览栏目或网页,提高玉林生猪产品的科技竞争力,促进养猪产业转移进入玉
林,促进玉林养猪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玉林养猪产业向外扩展合作,进一步发展壮大玉林的养猪产业,从而推动玉林养猪产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养猪强市、畜牧强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