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促进广东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3 03:1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一步促进广东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一步促进广东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进一步促进广东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促进广东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对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今后广东县域经济发展还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对策,以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速度。

1.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为重点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调整县域经济结构是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我省县域经济要以办好32个产业转移园为重点,制订出台产业园区管理办法,探索园区建设和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要规范园区的管理行为,引导园区向将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将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当做带动当地工业发展上水平的得力措施来抓。同时,要视县域经济的自主创新工作,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县域自主创新政策激励体系、投融资体系,促进当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高深加工水平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特别是要引导本地民营企业以原来的产业体系为基础和依托,通过不断技术引进、吸收、改造、消化和突破创新,提升本地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

2.以体制改革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重点推动富县强镇。

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赋予县(市)更大的行政自主权和决策权。要认真贯彻落实第一批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事项,切实抓好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针对一些强县,进行扩权试点,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按照财权、事权统一原则,启动和推动“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将义务教育、基本卫生防疫及保健等最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全部划归中央和省,调减中央省市县分成比例,扩大县域财政收入来源,使县域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对等。县域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晰自身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定位,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将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优化当地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各种性质经济主体公平竞争创造良好条件。

3.以土地优化开发与人口及产业集聚为重点加快县域城镇化。

城镇化是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推动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发展必然与土地开发相联系。今后,广东县域应制定科学的土地开发策略,一要实施高品质中心城区控制性规划,明确城镇开发的意向,借助高品质规划吸纳投资。对城镇进行功能分区,形成多功能组团发展的格局。二是适当储备县域城镇建设用地,确定合理增长边界,通过对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有预见性地进行储备,为未来城镇发展留下空间。三是同时引入土地开发资本对中心城区进行综合开发,主要可采用分期拍卖和出售的方式进行开发,通过招拍挂土地转让增加土地财政收入,将增加的这些收入按步骤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镇发展从规划期、半成熟期、成熟期的不断转变。在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同时,还应实现人口和产业向城镇的适当集聚。一方面要放宽购房入户政策,对购房入户者实行鼓励政策,加快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引导第二和第三产业适当向县域城镇周边集聚。为此,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产业配置、贷款额度、用地指标等方面应给予县域城镇更多的政策倾斜。要通过完善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县域城镇集聚。

4.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为重点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目前,在扩大内需要上,县域经济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县(市)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吃饭财政”现象,省、地级市,特别是发达地区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努力帮助这些县域走出吃饭财政的困境,使县域财政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断提高。此外,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全面突破激励县域经济内需增长的制度瓶颈。要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一是改革税种安排。开征资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从而形成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多种财产税为辅的税收调节体系,同时对个人收入的流量、存量和转让进行调节。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并规范地方税收减免政策,从而使得个人所得税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个人所得税将收入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

5.以实现与珠三角有效对接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珠三角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与外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目前,珠三角与外围地区还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落差,这种落差的存在,使外围县域经济低成本优势突显,增强了珠三角产业向外围县域扩散的动力。今后,随着广东沿海及珠三角外围县域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沿海及珠三角外围的县域将基本被纳入珠江三角洲3小时经济圈,这些地区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作用将更大。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在实现共同发展的同时,产业也将实现互补(珠三角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珠三角外围重点发展资源加工业、能源工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要素同样也将实现互补(珠三角在资金、市场、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优势,珠三角外围在土地、劳动力、水力、矿产资源等方面有优势)。为了促进珠三角与外围县域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对流,实现协同发展,需要在构建互为补充的产业配套体系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要围绕珠三角核心区的主导产业进行生产性配套建设;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大项目如大商业、大石化、大物流、大临港工业等发展,有预见性地在外围地区预留发展用地空间,积极引入国内外大型集团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以大型集团为主导的,带动配套中小企业为特征的较大区域产业集聚体。

6.以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县域“三农”发展。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广东县域经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广“市场+公司+农户”模式。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特色农产品产业,形成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布局;与此同时,以集约发展潜力大的镇作为中心镇和副中心,进行乡镇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撤消规模过小的乡镇,与邻近城镇合并;引导乡镇企业向中心镇的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集中,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分离出的第二、三产业向中心镇集中,引导自然村人口居住向中心镇新住宅区集中,要积极实施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鼓励劳动力转移,降低农村人口密度。要全面推进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要素,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批宜居村镇示范点,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7.以合理规划和金融服务支撑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上水平。

广东县域需要协调好统一的跨境规划,特别是交通网络建设的规划,形成统一的规划体

系并付诸实践,从而实现区域的互动发展。其中规划建设高效、完善、统一的广东基础设施体系,是促进广东县域经济与珠三角核心区以及县域经济间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流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重要条件。如依托沿海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结合港口建设,发展专业港(如危险品专用码头、旅游港和游艇港等),并通过无水港向内地开拓腹地,可将广东有条件的县域经济打造成为内地货物的出海口与产品集散地,从而进一步增强华南地区与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通道连接能力,创造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局面。同时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应开展农村金融服务试点,可选择若干县(市)进行农村金融服务试点,在推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间金融的协调配合及功能互补上多做探索,使金融服务也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重要组织部分。

8.以选择不同发展模式为重点推动县域多样化发展。

针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状况,广东67个县应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⑴经济实力大、活力大的县(市)工作重点在于通过“优化”实现发展。实力大、活力大的县(市)今后发展应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积极实施大企业战略,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集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占地、低污染的集约型产业。通过工业的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极点作用,辐射带动周围各县。进一步完善区域服务功能,加大与现代服务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力度,为产业提供更优质的发展环境,增强地区对新兴产业的吸引力与集聚力。

⑵经济实力大、活力有待提升的县(市)工作重点在于通过“集聚”带动发展。以完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为导向,将县域城镇功能设施进行升级与改造,为产业与人口集聚创造条件。借助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入外部资本、技术,并促使其与本地项目与土地优势相结合,形成内外源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局面。

⑶经济实力小、活力大的县(市)工作重点在于通过 “引导”促进发展。中等发展水平县大多存在产业规模小,过于分散的特点,今后应制定政策逐步引导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骨干支柱产业,把这些县潜在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中等发展水平县成为广东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中坚。

⑷具有发展潜力县(市)工作重点在于努力获取 “扶持”的同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广东省全省,特别是发达地区对这些县(市)的生态建设作用应高度重视,并在资金等方面大力采取扶持措施,做到让这些地区通过生态建设,也能得到可观的发展回报。对其中的贫困县扶持重点应从扶贫款划拨为主逐步转为项目建设为主。省市应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县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使这些县(市)财政实力尽快从“吃饭财政”向服务型财政过渡。同时,具有潜力县(市)还应在生态文明、产业转移园区和城镇化建设以及扩大内需方面多探索,进一步改变“等、靠、要”的观念,使这些县域的发展一方面能分享全省经济发展的果实,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开发潜力,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第二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以培育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重点,加强规划、突出重点、深化合作、务实创新,着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扩张电子商务应用规模,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健全电子商务政策体系,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使企业成为电子商务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实施主体、运营主体。

——重点突出,协调发展。既要 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主要的人力、财力、物力,重点破除制约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又要牢固树立发展电子商务一盘棋的整体观念,协调统筹推进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方方面面,避免出现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短板。

——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率先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中加速电子商务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电子商务营运理念先进、应用效果较好的行业和企业,并在全市各行业、企业中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推动各行业、企业后进争当先进、先进谋求再进,最终实现电子商务应用齐头并进。

——服务实体,依托实体。发展电子商务有利于改进传统商务模式,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发展电子商务不 1

能脱离实体经济存在,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业、电子金融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形成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齐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任务

——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扎实做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工作,加强电子商务管理,强化电子商务应用理念,加快推进生产者、消费者上网工程,全力实施诚信****建设,严打网络欺诈、网络犯罪。

——做强做大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着力培育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电子信息、物流、在线支付等产业,服务电子商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直接应用电子商务的重点企业。着重扶持做强做大一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尤其要重点扶持多语种模式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利用电子商务加速“两强一堡”建设。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网上招商、网上贸易、网上营销、网上洽谈,确保外地、外国产品与服务融得进来,****本地的产品和服务推得出去,****成为集网上经济与实体经济交流合作为一体的桥梁和枢纽。

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只有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才更能在21世纪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赢得与先进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一)加强管理与规划

1.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统筹电子商务发展的专门常设机构,建立电子商务促进工作体系,在深入调研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负责统一规划、协调、部署和推进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着力消除电子商务行业割裂、政出多门现象。

2.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区。坚持“引进吸纳一批、扶持做大一批、联合做强一批”的思路,充分发挥****作为面向西南开放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等综合优势,出台招大引强的突破性政策,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设立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呼叫中心及研发中心。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的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电子商务产业化水平。

3.率先在重要领域推进电子商务。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条件限制,短期内在所有行业、全方位应用电子商务比较艰难。****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信息化程度较高、比较重要、管理和经营特点比较适合电子商务发挥长处的领域,率先推进电子商务。比如新加坡选择了“贸易与股票交易、制造业与后勤业、金融与银行”三大领域首先开展电子商务。****可以先在政府采购、生物制药、机械制造、冶金化工、花卉、民族文化产品、旅游、国际金融服务等领域先行一步推广电子商务。

(二)加强支持

1.加大对领军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从行业准入、金融信贷、财税支持、科技扶持等方面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给予政策倾斜,视情况享受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等优惠政策。鼓励进行关联行业第三方平台的联合重组,促进资源优化整合和集约化经营。积极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性做法,建立完善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支持有基础、有潜力的第三方平台发展成为龙头,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化或综合型第三方平台。

2.加强对电子商务支撑配套服务的扶持。搭建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对在***发展的电子商务系统提供商、物流配送商、市场运行商、产品制造商、客户服务商、电子支付商等,在行政审批、土地、人事、3财税等方面,允许特事特办、一事一办。加强电子商务诚信建设,加大网络欺诈行为查处力度。

3.着力支持电子商务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在工、农、商贸、旅游等领域选择重点企业,率先全面应用电子商务,并享受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同等的政策优惠。支持重大的、应用示范效果明显的、带动性强的企业项目建设,以点带面推广应用电子商务。对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模式产生的营业收入,从财税上给予适度的减免支持。对在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示范性电子商务项目,市级财政视情形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加深合作

1.加强跨地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周边国家及地区合作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与业务交流,拓展****电子商务发展的国际空间,促进全市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加有关电子商务的区域性、国际性组织,参与区域性电子商务重要规则、条约与示范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2.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积极与境内外有关中介机构建立联系,逐步建立国际信息交流网络,广泛收集、整理和发布商务信息,为企业开展电子贸易创造良好条件。积极主动利用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的专业优势和业务优势,借力“中国供应商出口通”和“诚信通”,加强电子商务营销,大力拓展内外贸,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3.推动市内企业间合作。加强****“电子商务资讯专区”建设,4强强联合打造一个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高效实用、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关联企业构成业务协同的全程供应链,实现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融合与集成。

(四)夯实基础

1.抓好电子商务统计工作。建立电子商务统计指标,使电子商务统计工作数量化、常态化、规范化,促进对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分析、谋划的科学化、客观化、精确化,为规划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优势,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快建设****至国际互联网出入口的直达线路,形成汇聚西南、辐射西部的国际通信传输能力。尽快建成多方向出省光缆,积极争取国家在成都规划建设互联网直联枢纽。大力实施“三网融合”工程、“网络升级”工程和“无线数字城市”工程,夯实信息基础。加快企业信息化进度,推动企业电子商务提质提速。

3.大力培养电子商务的专门人才。鼓励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开设、革新电子商务专业及其课程。加大对既懂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又有金融、商贸知识的跨领域、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在中学开展电子商务教育,做到初、高中毕业生基本掌握电子商务的应用技能和相关知识。

4.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这是推行电子商务比较成功的国家的共同经验。****要认真组织各种媒体,或开展专题活动,加强对电子商务全方位的宣传,更新社会各界观念,渗透电子商务理念,引导企业和有关各方面积极应用电子商务。要加强电子商务的示范性建设,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篇:关于长春市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关于长春市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东北师范大学政协委员活动小组

县域经济是长春市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长春市县域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2006年长春市所属四县(市)国民生产总值占长春市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的26.8%,其中县域第一产业占长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的86%,第二产业占长春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15.2%,第三产业占长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8.3%。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没有县域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长春市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长春市县域经济存在问题

长春市县域经济在有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长春市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一是产业发展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低。长春市县域经济发展属于资源依赖型,以农产品深加工业为主,高新产业与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经济发展模式过于依赖外延式扩张,县域经济发展重增量调整、轻存量调整。在投资结构中新建项目过多,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较少,设备更新投资比重偏低,处于规模扩张的初始发展阶段,投资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发展的层次和质量有待提高。

二是县级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链条短,有竞争能力的高端产品少。长春市下属四县(市)产业结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第二产业发展落后于第三产业发展,其中九台市是二、三、一 1

结构,农安、榆树、德惠是三、一、二结构,总体表现出产业结构存在超前性。这种产业构成现象与长春市二、三、一产业结构特征显现出相悖离的特征。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市区与县域产业发展融合度低,缺乏带动与辐射作用。长春市本身产业发展的支柱是汽车工业与新兴农产品加工工业,目前四县市产业发展的支柱却仍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发展速度缓慢,且产业发展趋同现象严重。工业结构调整缓慢,基础薄弱使得四县(市)在长春市工业发展中没有起到支持和补充作用,反而出现了与市区工业发展争夺项目和资源的弊端。

三是主导产业不强,缺乏特色经济。所谓主导产业是指能真正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有几个或十几个过千万的利税大户,对县级财政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才能称得上是县域主导产业。2006年长春市所属的四县(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54.3亿元,户均产值1.25亿元。同期辽宁省海城市有规模以上企业32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21亿元。长春市四县(市)规模以上企业户数比海城市少125户。长春市拥有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最多的农安县有7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相当于海城市的1/4,且2006年农安县74户工业企业实现税金8000万元,平均一户企业仅为100万元。长春市县域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业,其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既缺乏规模经济优势也没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还起不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四是工业化程度较低。2006年,长春市四县(市)第二产

业增加值占长春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2%,同期,大连市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占到大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从2006年长春市四县(市)产业结构构成来看,九台市为15.4:42.5:39.1;榆树市为34.4:17.8:47.8;德惠市为30.3:30.3:39.4;农安县为34.2:26.4:39.4。同期处于东北十强县前三位的海城市为9:44.8:46.2;瓦房店市为16.4:55.6:28;普兰店市为15:60:25。这就明显看出四县(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在于农业,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对长春市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小。

二、长春市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长春市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以工业化发展为核心,推动长春市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承接发达地区产业与技术的梯度转移是长春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长春市所属四县(市)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资源,在人才、资金等方面又有接近省会城市的便利条件,结合自身发展的要求,一是引进国内外发达地区先进的产品、技术、资金,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 二是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充分考虑县域中小企业普遍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实际,结合目前各县级开发区整合的情况,可由政府财政投资为主或市场运作的办法,集中建设一批标准厂房,通过低价租赁的办法,对中小企业提供孵化基地,这样既可以降

低中小企业创业的初始成本,又能使中小企业与开发区内的大企业开展协作配套生产,促进产业链条的形成,从而使县一级开发区真正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2、构建完善的民营经济发展体系

由于县域国有企业正在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民营经济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构建完善的民营经发展体系。首先要消除民营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其次要拓宽民营经济融资的渠道,建议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在县域开展工作,建立一套能适应于县域中小民营经发展的信贷经营管理体制,简化手续,采取灵活的抵押和担保条件,满足县域民营经济生产的需要;第三是做大做强县域民营经济,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县域民营高科技企业,不断提升县域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

3、发展小城镇经济

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分析,小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尤其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是发展模式更是形成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长春市县域小城镇发展虽然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要认识到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具有一定的经济辐射能力。要将小城镇发展作为县域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节点,实现县城、中心镇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依托县域已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构建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

4、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长春市各县(市)是农业资源的主要产区,优质的粮食资源、畜牧产品等在全国享有盛誉。国务院即将原则上批准吉林省提出的5年增产百亿斤粮食的发展规划,也为长春市农产品深加工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积极推进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把农产品深加工业作为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长春市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上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业的产业布局,防止出现各县(市)一哄而上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争夺。要充分发挥各县(市)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5、改造提升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

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是整个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镇企业对于实现长春市农村工业化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义重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一方面要有重点地扶持一批重点乡镇企业发展,对有发展前景和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采取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的优惠举措,鼓励其做大作强,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和带动农村其它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支持乡镇企业完成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是实现乡镇企业发展到关键,建议政府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基金的使用权可以交给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来具体执行,在乡镇企业购买技术和设备时予以一定额度的相当于银行贷款利息的补贴,鼓励乡镇企业实现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引进,增强竞争能力。

6、以产业调整为核心,推动长春市城区与县域产业发展的融合长春市城区与县域之间产业发展融合度低、产业发展链条短、产业关联度弱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要继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建设,发挥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要实现农业发展链条向城市的反延伸,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品种、数量、质量有了根本性变化,这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三是用长春市市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带动县域工业化发展,长春市工业发展的优势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政府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将一些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项目向县城、城乡结合部以及中心镇转移;要统筹各县(市)产业发展的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工业发展的板块,与市区工业发展既相衔接,又各具特色。

执笔人:金兆怀

2008年6月28日

第四篇:XX地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的对策建议(范文模版)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这一新生事物必须要取得全社会的共识和参与,同时,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更是一种文化理念,涉及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治理和生活消费等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不懈的宣传、培训,并在一定社会的法律、组织、规划、政策、技术引导下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从而在实践中逐步深入,我们希望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在全地区深入人心,积极开展,取得实效,形成资源综合利用,经济结构高度化和经济效益有最大化。

一、法律制度方面

1、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

2002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建设项目、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证环境保护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对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必须进一步加强地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部委正陆续推出的新型生态住宅建设、新型能源使用等规定和意见,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全力推进循环经济。

2、加快地方行政法规制定,推进立法进程

为尽快推动循环经济的实施与发展,XX应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先行制定实施办法。内地某些城市就有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的先例,对本地区借鉴参考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XX也应加快立法进程,特别是在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惩处、引导、支持等方面,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跟踪评估机制、数据收集系统等方面有所突破,能在全疆起示范作用。

3、建立绿色准入制度

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凡进入XX的项目,不但要符合产业政策和导向,要看产品的技术含量,还要看企业有无清洁化生产的能力、技术、设备和措施。

4、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

定期在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地区城市环境质量”指标及相关报告。与此同时,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与环境评估和巡察制度相结合,促进全社会参与循环经济的建设。

二、组织方面

1、成立地区循环经济推进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协调机构。十六大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提上议事日程,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XX应成立以地区主要领导挂帅,各县市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参与组成的“循环经济推进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XX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协调机构。

2、成立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依托地区经济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会,联合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地区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成立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跟踪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态势,介绍疆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研究XX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中长期规划及政策措施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3、支持、扶持各类专业服务、中介服务、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对循环经济的服务。特别要在法律法规、信息、规划方案设计、循环经济效益评估、技术合作与引进咨询等方面提供市场化服务。

4、成立循环经济规划、项目评选、论证专家库。对须扶持的企业、项目等由专家把关,提供决策咨询建议。

三、规划方面

1、立即着手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总量消耗,减少污染产生量纳入浦东发展战略目标。

2、将循环经济各方面的研究纳入XX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加以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重点大幅度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先进的与环境友好的制造业关键技术,以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工业技术和体系。

3、制定循环经济推行与实施的方案和计划。特别要制定好循环经济基础“十一五”专项规划,从根本上创造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

4、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率先解决结构性污染,2010年前坚决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少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开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发电)列入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知识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以高科技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产业集聚为抓手,推进生态产业链和生态园区的建设,挖掘减物质化的潜力。

5、做好静脉产业及垃圾管理的规划。随着垃圾管理思路的转变,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要在研究确定目前和今后垃圾的产生量、垃圾的成分和构成以及垃圾的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统筹规划、科学建设垃圾处理设施。

四、政策方面

1、经济政策

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缓解环境乱用现象,利用市场机制,明晰环境产权,使资源和其它物品一样走入市场,使其价格正确反映全部社会成本。例如垃圾处理方面可以在居民垃圾收费、产品售出收入、政府税种补贴、厂家补贴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垃圾管理的合理费用比例,特别是要研究实施对垃圾处理企业的优惠政策,包括减免税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和政府扶持政策等。

2、产业政策

支持鼓励发展生态工业,限制污染产业的进入,保证增量部份不再对环境造成新的损害;用生态工业学的观点改造现行工业系统,支持企业采用积极的方式和措施恢复环境的清洁面貌,逐步弥补以前对环境的欠帐。从城市的产业结构中挖掘减物质化的潜力。

3、消费政策

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支持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引导消费过程中对垃圾的正确处置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和行为,减少对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和依赖。从城市的产品功能上挖掘减物质化的潜力。

制订有偿使用环境资源政策。强制企业或消费者承担外部不经济成本,控制企业为了获取最大额外利润而不考虑资源环境的成本。如过度包装、一次性产品等生产或消费行为。

制订强制性污染排放标准和污染收费政策。强制淘汰高消耗的落后技术,以重点污染控制和短缺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以清洁生产体系为基础,逐步推进排污许可、持证排污、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辅之以惩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等配套措施。

4、财税政策

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投入。通过政府投资、财政贴息、优惠贷款等途径,引导民间资金、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发行建设债券、税收转移支付等方式,募集资金用于生态工程、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的实施。

投入保证政策。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筹措资金,保证对循环经济的投入,参照全国,其投入一般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以上(全国际水平1%左右)。

对资源使用大户、污染排放大户提出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具体指标和时间节点,并收取保证金。对行动迅速、效果明显的企业除退还保证金外,给予相应的奖励,对行动不力、效果较差的企业除扣除保证金外,给予相应的惩处,收费标准要达到或超过污染治理的投入。

经相关部门认定,对发展循环经济确有较大作用的单位和企业实施财政补贴或免税或税收返还政策,如回收补贴等。

制订发展循环经济的补偿政策。凡开发、利用绿色能源,生产绿色产品,保护、恢复生态环境的单位或企业可申请补偿,经认定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兑现。

五、宣传教育方面

1、完善宣传教育网络

建立包括学校、企业、机关团体、社区在内的覆盖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各领域的宣传教育网络。了解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内涵,进行生态、法规教育和道德养成教育是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三大基础之一,要做到干部必修、居民必知、学生必读,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公众参与基础。

2、创新宣传教育方式

要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加强针对性,提倡方式的多样性;宣传材料要有层次性、可读性,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将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普及相结合,与社区活动相结合,与“八荣八耻”行为规范相结合,与“做一个文明的XX人”相结合,与全地区的重大活动相结合,与XX的实事工程相结合、与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大声势和舆论。

3、落实宣传教育措施

⑴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力量分别编写循环经济的“干部读本”、“居民读本”和“学生读本”,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重点进行差别化教育。

⑵制定循环经济培训计划,将相关内容列入公务员、中青年干部、科处级干部、知识分子等例行培训之中。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专题短期培训班,并作为干部考核内容之一。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⑶确定若干宣传教育示范社区或村镇,落实不同示范内容,依托基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工作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在全地区推广。被选定试点单位,该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内容之一。

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普遍进行循环经济基本内容教育,作为全体教职员工行为规范内容之一。特别是在中高等学校可适当组织自愿者队伍,参加幼儿园、小学、社区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全区推广“社区绿色课堂”,带动“三化进社区”活动,推进消费体系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利用媒体进行消费体系循环经济建设的宣传和倡导。

⑸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力量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单位的宣传教育,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将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落在实处。

六、技术方面

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技术进步是其发展的基础,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由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五类构成。XX要结合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五点。

1、使用、推广国内技术已经成熟,而资源又短缺的项目。如节水技术、节能技术、房地产开发中的“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

2、确定技术突破重点,组织力量攻关的项目。对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基础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如石油化工废弃物污染治理技术、矿产资源开发回收技术、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再利用技术等。

3、确定地区急需、疆内技术短期难以突破,需重点引进的技术项目。如生化处理技术、纳米工程技术等。

4、大力推广使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技术工具。如物流分析方法(MFA)、生命周期评估(LCA)、环境设计(DFE)、生态产业园区(EIpS)、可持续生产和消费(SpC)等。

5、组织重大技术示范项目。要以解决XX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技术,2007年前,重点落实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电池、粉煤灰、煤渣、废水、垃圾的回收利用,加强科研合作,推动固废处置技术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填埋、焚烧、生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的研究;加强对有机复合肥、废塑料循环利用、废电池资源化利用、大件生活垃圾、电子垃圾处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第五篇:浅论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措施

浅论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措施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民营经济利益直接,经营自主,机制灵活,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一时代主体,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坚持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多元化发展的方

针,努力培植民营经济生长点,民营经济呈现出了规模壮大、质量提高、发展较快的局面。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总量快速膨胀,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据统计资料反映,199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仅为17.8亿元,只占当年gdp的19.8%,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达到53.7亿元,占gdp的34.3%,比重比1996年提高14.5个百分点,比全省水平高1.7个百分点。由于起点较低,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1998至2003五年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2%,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13.0个百分点,高于公有制经济17.4个百分点。

(一)、民营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从近几年的统计数字看,我市个体私营户发展较快,每年保持在1000户左右,进入稳步发展状态。

(二)从业人员遍布一、二、三产业,且科技型、创汇型民营企业逐年增加。近几年来,民营经济一改主要在商业流通领域发展的单一格局,逐步向一、二产业发展,已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遍布工商运建等各个行业。

(三)有限责任公司异军突起,发展迅速。1998年以来,我市新发展的有限责任公司29家,是近几年发展总和的1.6倍,增长速度较以往明显加快,这是由于有限责任公司责任大、名声大,自然成为民营经济提高整体规模的向主要方向。

(四)专业村、专业户发展已成为民营营经济数量增加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繁荣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公有制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二、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促进了整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民营经济的比重逐步增大,发展速度也大大高于公有经济,表明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gdp2003年比1998年67.7%的增长率中,民营经济拉动31.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33.0%。

(二)、对解决就业的作用。民营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安置了大批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1998至2003五年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从业人员均呈下降趋势,而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增长了61.3%,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现在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从业人员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个体和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多为城镇待业、社会闭散人员和农民。近年来,离退休干部、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以及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科技人员、高级知识分子也纷纷“下海”。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进入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将成为解决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三)、对增加国家税收的作用。民营经济上缴税收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市财政的重要来源。

(四)、对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国有企业改革中要争取的各种自主权,民营企业都已具备,国有企业难以割舍的各种待遇,民营企业根本不存在。近几年,民营企业面向市场的灵活机动的经营方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逐步创造出了高的成长率和效益。民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行业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促进了国有、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民营企业通过收购、承包、租赁、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一些濒临破产倒闭的国有企业摆脱了经营困境,重新焕发出生机。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初步形成了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兼收并蓄,相互配置的改革与发展的互动格局。

此外,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在文化教育、城乡建设、社会公益等方面给予社会了较大的投入与支持,并不断改变着自身形象和人们的传统观念。

三、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及经营者素质偏低、管理滞后

管理是民企的薄弱环节。目前民营

下载进一步促进广东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一步促进广东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代理记账行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促进代理记账行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一)加强代理记账行业自身建设,提高质量 1.代理记账机构应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具体的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把质量关,执行严格......

    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的三农发展思路,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便捷的技术搭建平台,在网络上实施农产品和特色商品交......

    拉萨:浅谈实现拉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几点对策及建议

    拉萨:浅谈实现拉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几点对策及建议 信息来源:长春市发改委发布时间:2006-8-31阅读:763次浅谈实现拉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几点对策及建议(第二十二届全国省会(首府)城......

    发展民营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新形式下,民营经济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既有体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困境,也有自身客观原因而导......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是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中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关键性和根本......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建议陕西经贸管理学院院长市政协委员李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是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中的......

    发展民营经济建议

    发展民营经济建议 1、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和微观政策落实力度。殴债危机以来,国家及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大多停留在......

    加强和促进女工文化建设对策建议探讨

    加强和促进女工文化建设对策建议探讨现代社会很多岗位上都是巾帼不让须眉,女司机、女收费员、女交通稽查员??企业女工文化核心是企业精神,是女工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