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5 10:5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的三农发展思路,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便捷的技术搭建平台,在网络上实施农产品和特色商品交易,以低成本、高效率、无地域界限等优势,给农产品流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已成为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网络集货与质量监管、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一、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一)全省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全省各市、县(区、市)农业信息职能部门建立农业门户网站的比例达到96.1%,苏南、苏北、苏中分别为100%、88.9%和96.9%。省农委支持和批准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逐年增加,近三年分别为42项、65和69项。分区域来看,苏北地区获批的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多于苏南地区和苏中地区,获批36项农业物联网技术项目;苏中地区最少,三年分别获得6项、10项和10项。从2012年盐城建成我省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以来,全省81.8%的市、县(市、区)陆续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建成比例分别为84.6%、63.2%和90.6%,苏中建成比例较苏南、苏北偏低,苏北建成比例最高。

(二)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发展状况。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网店)数量已超过10000个,开展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达9000个,全省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180亿元以上,成为广大农民创业增收的重要渠道。阿里巴巴集团“千县万村”计划在我省率先落地大丰。苏宁易购在我省设立了近300家基层服务站,京东在宿豫区设立了200多家农村电商合作点。2015年2月,以农资O2O为特色的宿迁市宿豫区亲耕田农技协农业电商平台正式上线运营,2015年10月作为基层科协组织代表,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场展示。2015年12月,苏宁易购我省馆正式上线,标志着我省借助知名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迈出坚实一步,截至目前已有200余家商户入驻、3000多个产品上线。

二、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种类繁多,特性千差万别,营养、味道、观赏功能各异,绝大多数生鲜农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货真价实的农产品难有市场,易引发买卖双方矛盾或纠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平台的店家往往都在比价格低,很少比质量好,这样就产生了柠檬市场效应,导致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

(二)电商经营人员的知识技能欠缺。一方面,电商平台的营销人员不懂农业,盲目将工业品的一些模式复制到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导致质量控制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农产品网店店主的网络技术与营销技能欠缺,阻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三)竞争力强的农产品不多。我省虽然拥有价格低种类多的睢宁拼装家具与沭阳花木、质量较高的丰县水果与阳澄湖大闸蟹、品质独特的阳山水蜜桃等一批优秀电商品牌,但在全国叫得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还不多。从全国来看,网上营销的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也较少。在确定的780个淘宝村中,主营粮、瓜、果、蔬、畜、禽生鲜产品的比较少。

(四)网络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缺乏保障。网络销售“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及其比例较低。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不尽如人意,92批样品中,其中有54个批次的样品为正品,正品率为58.7%。其中,淘宝网正品率仅为37.25%,化肥农资品正品率仅为20%。淘宝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主要是依靠消费者的口碑评价(好评或差评),缺乏第三方监督机制。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在农药残留、激素、抗生素、重金属残留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

三、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政策环境。整合社会组织等力量,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捋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在顶层设计上,积极整合“互联网+农业”相关资源,支持本地农业市场主体形成合作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电务“抱团”格局,使之快速有序地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扶持、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鼓励与税收优惠等政策及配套措施,设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农村信息化推进等专项资金,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推进本地农业企业流通业态改造,对电子商务示范典型予以奖励。建立农产品电商优选机制,考核带头人的素质、产品特色、生产规模等,扶持优秀农业电商做大做强。

(二)促进农产品电商业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亟待对农产品延时保鲜、冷链物流、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以农产品安全为核心,以服务市民、服务农业产业为目标,探索新型农产品电商联合物流模式,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构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体系,达到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质量、促进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和利润提升。

(三)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追溯体系建设。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涉农学会、科研单位等社会组织联合制定针对网络营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优质农产品的网络营销。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有必要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利益驱动机制,让生产企业从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中获得利益回报,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四)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发展电子商务O2O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农产品线上渠道,利用O2O模式建立新的流通体系,应用“在线交易+实体店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信息流通和交易电子对接,同步通过实体店提供类似卖场的展示和销售功能,并通过实体店铺建设实现区域或地域覆盖。结合各地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和土特产,建立乡村游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站、手机、微信等平台,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形成集旅游、订餐、住宿、农产品订购为一体的新型运营模式,获得最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五)建设多功能社会化惠农电商平台。利用现有的京东、苏宁、淘宝等大型B2C电商平台,发挥全省科协、农技协、农业信息协会等社会化资源的组织、科技、人才及机制优势,建设集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质量溯源化等科技体系及第三方物流、自建物流、冷链配送、O2O、金融订单等运营模式为一体的我省品牌农产品馆、农技推广与科普惠农服务平台、三农电商培训中心及农村科技众创空间,逐步探索出生鲜农产品从单一的物流运营模式到针对不同产品特性运用不同方式的“物流+全程冷链+免物流”惠农电商新路径,大幅提高农产品电商科技贡献率和生鲜农产品销售规模,真正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六)培养现代营销方式和农产品电商人才。结合各类职业农民培训,加大电商技能培训的比重,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网店开设、网络营销技术培训,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电子商务知识,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了解度和可信度。加强对农产品电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快农民经纪人、农业信息员、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提升农村信息人员素质。结合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推进,重点培育具有“互联网+”思维、懂电子商务的创业人才进入各类孵化平台,带动广大农民发展电商。

(七)建立农产品电商网站引流与公众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农产品电商网站引流机制,通过公益性平台进行软营销,宣传我省的优质农产品电商。建立完善的公众监督机制,对于群众所发现或投诉的问题,应采取公开、透明、及时的原则进行解释与改进,并将问题调查、解决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公示,提升公众的满意度,营造健康的农产品电商发展环境。

第二篇: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在不断壮大,传统的农产品商业模式逐渐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更好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使农民受益。该文结合实际调研和工作经验,分析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产品;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对策;陕西三原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3-02

当今社会,电子商务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农村网络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将为互联网孕育巨大的市场机会。近年来,三原县农村电子信息设施发展迅速,广电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互联网宽带农村覆盖率达到100%,实现村村通。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为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发展平台,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实现农业强县,发展现代农业

三原县农业资源丰富,是农业生产大县、国家高效农业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南菜北果全县畜”的产业格局,依托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很多特色农产品品牌。要实现“小生产、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破解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三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途径[1]。

1.2 有利于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滞销风险;通过网络发布,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降低生产风险;网络交易缩短交易链,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利益流失,增加农民收入。

1.3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能促进农村信息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信息环境,有助于建设高效的物流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

2.1 农产品电子商务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大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农产品生产领域涉及电子商务活动,产生了较好的效益。三原县农业、果蔬、林业等涉农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站,14个镇(发展服务中心)涉农企业特别是重点龙头企业、部分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全县各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村级信息服务站[2]。这些信息机构主要承担信息的收集、发布,从不同角度宣传农产品,是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前三原县处在电子商务初级发展阶段,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2 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子商务相对领先,起步较早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电子商务初具规模

2.4 依托主导产业实现网站直销

位于三原县北部塬区马额镇属一乡一业示范镇,该镇新安村某村民在京东商城和淘宝网上开设了自己的网站,销售本地的特色农产品苹果,短短几个月,通过网络销售的苹果达200 t,缓解了销售难的问题,推动了当地果业的发展。

三原县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对发展电子商务认识不足

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进程迟缓,电子商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宣传引导力度不够。

3.2 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网络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接受,但互联网用户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覆盖率较低,能真正利用互联网的人较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了解也较少,阻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3.3 缺乏农产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信息采集和发布、市场行情分析和反馈都需要专业人员。但现在农村缺乏具有电子商务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4.1 加强农村电子商务设施与网站建设

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支持,加强网站建设,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层次、开放的网络体系,为实现农产品电子交易奠定基础[4]。

4.2 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

政府应加强统一领导,整合各部门、各乡镇的电子商务网站等信息资源,构建覆盖乡村的多级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大型的综合性农村信息化网站,让农民多层次、多渠道参与电子商务,解决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的问题。

4.3 加强培养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一是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专业人才到农村就业;二是依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通过农校对接,培育一批带头人,通过能人带动,培育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三是通过阳光工程,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和使用网上交易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四是依托“一乡一业”示范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引导率先发展电子商务,辐射带动周边的发展[5]。

第三篇: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困难与对策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困难与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卖难”、“菜贱伤农”等新闻进入到公众的视野内,不仅令人痛心,也沉重地打击了部分农民的积极性。而另一边则是令城市消费者屡屡惊呼的“高菜价”,甚至有人连连感叹“吃不起”。这种“菜贱伤农”与“高菜价”的矛盾现象的背后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例如流通环节过多、运输成本高、收购商囤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错综复杂。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在一些农村的调研中发现,有些偏僻闭塞的贫困村的村民开始置备起电脑并在网上买起了鸡蛋、蜂蜜、杂粮等农产品,价格不菲但销量不错。随着对越来越多这类“不务正业”的村民的深入了解,我们也开始在问自己,电子商务能给我国农业带来多大的变化?其原理是什么?在现阶段发展农产品电商有什么困难与对策?

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症结

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而且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但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却在逐年增加。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的背后,实际上还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过低。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支付。其中,前两项是主要收入来源,而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将2000年到2012年的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我们发现,前者的名义增速较后者低4.2%,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离乡背井到城市打工。

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就造成了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致使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这就迫使农民不得不采取诸如加大农药化肥使用量等诸多措施来确保产量,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都不具备优势,进而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不能有效增加。这就形成了“收入相对下降——外出务工人数增加——成本不断升高——质量问题日趋突出——价格相对下降——收入相对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而试图改变这种趋势的一些措施,转变当前的农业发展方式,驱使我国农业提质增效,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但具体怎么办,我们还在不断尝试探索,从目前来看包括农业产业化、农村土地流转等在内的诸多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摸索。我们认为,我国农业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入。在吃不饱的年代,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让人们“吃饱”,即只要产量增加,就意味着收入增加。而在今天,这个目标已在逐渐转变为让人们“吃好”,产量增加对收入提高的促进作用已经逐渐减小,价格提升才是核心。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不仅在于生产优质的产品,还需要消费者认可,愿意为此支付高价。但当前的现实是,消费者在选择农产品时,很难直接辨别其好坏,即使是有着各种认证的农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也会打上几个问号。很难直接辨别其好坏,即使是有着各种认证的农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也会打上几个问号,进而逐渐形成了“劣品驱逐良品”的市场环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质量安全监管、追溯、认证、标准等体系不够完善。虽然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如加强市场监管等,但从目前来看还没能从根本上逆转这种趋势。

电子商务可能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机会 众所周知,农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就要进入流通,进入市场,转变为商品。在传统的流通渠道中,存在着流通环节多、信息不对称、无品牌或品牌效应低等诸多问题,并导致了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恶性循环”。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开始兴起。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网络开展交易的一种交易方式,它极大地拉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同时极大地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市场,让生产地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消费地的束缚。正因如此,农产品电商的发展让农民有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并且相对传统的线下渠道极大地减少流通环节,从而让农产品销售渠道变得更为通畅,而这种变化,不仅有利于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价格的提升,也有利于消费者购买到质量更优质的农产品(当然,这种效果可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调整),而且还有利于消费者通过评价等方式驱使生产者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并最终促使“良品驱逐劣品”的良性机制的形成。当然,这个过程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但这种畅通的渠道具备了解决传统渠道因环节过多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特性。一旦解决(或部分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能够实现对不同质量的产品实行区别定价,从而加速农业生产由对数量的追求转变到对质量的追求,促使农业更良性地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可能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机遇。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趋势

从总量上看,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农业部的统计,2014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与同期3.3万亿元的农产品物流总额相比,仅为3%。

但从发展速度和整个电子商务发展大环境来看,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仅从可以获得数据的阿里零售平台(淘宝+天猫)来看,在阿里零售平台上交易的农产品有效GMV(网站成交金额)从2010年的37.35亿元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448.6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6.17%。另外,从经营农产品的电商企业以及电商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来看,同样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根据《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5)》,仅仅是在阿里零售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2014年就达到了74.98万家,较上一年增长60.57%。

另外,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趋势和大环境来看,我国的农产品电商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7.9%,其中城镇网民规模为4.70亿人,普及率达62.8%,农村网民规模为1.78亿人,普及率达28.8%。从增速来看,虽然增速有所减慢,但仍在持续增长,其中2014年增长5.0%。

而从与电子商务相关度较高的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和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这两个指标来看,仍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城镇网络购物用户的规模达2.84亿人,2010至2014年的五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6.1%,占城镇网民之比也从2010年的40.8%提高到2014年的60.4%;在农村网民方面,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0.77亿人,复合增长率达32.6%,占农村网民之比也由20.1%提高到43.2%。

在网络支付方面,城镇的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2.42亿人,2010至2014年的五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4%,占城镇网民之比也从2010年的34.9%提高到2014年的51.4%;农村的网上支付用户规模为0.63亿人,复合增长率达31.2%,占农村网民之比也由16.8%提高到35.2%。

上述数据表明,随着我国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不仅网民规模持续增大,而且通过网络进行购物消费的用户规模也在迅速增大,这为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各大电商、物流等领域的巨头纷纷涌向农村,从各类资本纷纷加入农产品电商,尤其是生鲜类农产品电商中的争夺大战等现象就可以清楚看出,我国农产品电商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而从发展势头来看,众多电商企业和卖家的纷纷加入,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农民返乡创业,越来越多投身于农业的新青年新农人忙碌在田间地头等等诸多新变化都在表明,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已开始呈现出星星之火将欲燎原之势。

当前发展农产品电商所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

从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基础来看,目前我国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还较为薄弱。

(1)仓储物流

目前,我们的仓储物流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的物流成本偏高,二是冷链物流体系发展较为滞后。这也是制约中西部较为偏远、交通较为落后的地区的电子商务,尤其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知道,一方面,农产品电商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就要确保到消费者手中的农产品的完好性、及时性或新鲜度;另一方面,物流配送成本也不能太高,因为整体而言,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如果物流配送成本过高就会压缩其市场空间。而仓储物流的解决,不仅涉及基础设施及设备的巨额投资,甚至涉及道路建设,单靠个别小生产者是不可能解决的。可喜的是,当前一些物流企业、电商平台以及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建设仓储物流体系,包括冷链物流的基础建设。

仓储物流是一个行业,一般而言,一个物流企业是否选择在某个地方上投资建设并开展业务主要是出于其业务上的考虑,即当前或一段时间后是否有利可图。因此,政府可以在进行综合考核之后对某些地方的仓储物流业的发展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以加快改善当地的仓储物流条件,促进当地农产品电商的发展。

另一方面,依据生鲜农产品的主产地和消费地的供需情况,加快冷链物流的布局,引导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建设,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2)产品标准

目前,很多农产品都是没有标准的,尤其是蔬菜水果类。由于缺少标准,对产品的准确描述和分类就不可能实现,优劣也难以区分,加上是在网上进行的销售,更加大了消费者分辨的难度。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现有的一些认证或者一些地理标志,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逐渐引起了用户的疑虑,并加剧了消费者对认证的普遍不信任程度。

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力量,加快制定各类农产品的标准。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应当加强对各类标准和认证的监管,尤其是现有认证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规认证机构的处罚,使各种认证和标准真正获得应有的公信力。

(3)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虽然由于近年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各地都在构建自己的农产品追溯体系,但就现有的体系来看,更多只提供一个威慑功能,即在出问题时,能找到相应的责任人。但准确来说,这样的体系只能算安全追溯体系,还谈不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因为它不具有驱使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也就是说,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仅具有安全事故责任的追溯功能,还应当为消费者提供辨别其质量的依据,而且必须确保其真实性。

实际上,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探索,甚至有不少生产者为了取得消费者的信任,直接在田间地头安装了24小时运行的摄像头,为消费者提供实时的画面,但从推广应用效果来看,目前还在起步探索阶段。目前已经有不少商家都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并积极投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研发和试验推广。

从政府角度来说,一方面应当是非常乐于看到企业的积极参与,但另一方面,实际上也应当加强与各个企业的联系及合作,通过联合各方力量和优势,加快推出较为可行且相对统一的标准,以促进该行业更有序规范地发展。另外,关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应当主要由谁来实施、谁来维护、谁来监管、谁来付费等问题,政府方面也应当加大研究。

(4)人才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少不了人才,农产品电商也是如此。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主要需要三大类人才,即电商类人才、农业类人才和食品类人才。在电商人才方面,包括美工、运营、推广、客服等人才,而这类人最好还能对农产品比较了解。除了电商人才外,农业方面的人才可能更加紧缺,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以前我们是吃不饱,所以对农业的研究更偏重于病虫灾害防治和产量提升方面。但今天,在确保产量的同时,我们可能更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农业技术人才。

第三类就是食品方面的人才。众所周知,初级农产品除非极个别的地理型产品外,很难取得较高的附加值,唯有进行适当加工,甚至深加工之后才能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为此,就需要进行食品方面的研究,包括研发、生产等方面的各种食品类人才。因此,各地在发展农产品电商时,不仅要加大对电商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更应当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和食品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并应当充分与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种组织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借助电子商务这股新风促进当地农业的新发展。

此外,关于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流转等问题,这些改革推进的难点在于解决农民生计的问题,如果农业的转型升级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生计有了着落,则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时自然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农业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好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农民、城镇居民等等各方力量的作用。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我国农业也将会更加健康地发展。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也不再是贫穷的代名词,如惊弓之鸟般常常谈及食品安全的城里人也将会吃上放心优质的食品。

第四篇:关于促进我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我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民进吉林省委员会

一、我省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状况

(一)老年人口和入住状况

据省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我省总人口2746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37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7%。按城乡分:城镇老年人口176万人(占46.9%),农村老年人口199万人(占53.1%);按年龄分:65岁以上230万人(占老年人口61.4%),占总人口8.38%(全国平均8.9%),80岁以上64.6万人(占老年人口17.2%);按困难程度分:全省共有困难老年人口158.43万人,其中城市“三无”老人1.53万人、农村“五保”老人11.9万人、优抚对象8万人、低保户51万人;失能老人30万人、空巢老人56万人。

全省城镇办公养老机构接受老年人0.75万人,民办养老机构接收老年人2.4万人,占成城市老年人口的17.9%;农村养老机构接收老年人3.3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16.6%。

(二)养老机构建设情况

目前,全省共有养老机构1608个,拥有床位10.35万张。按所有制性质分:公办养老机构658个(占41%),拥有床位7.3万张(占70.5%);民办养老机构950个(占59%),拥有床位3.05万张(占29.5%);按城乡分:城镇养老机构984个(占61%),拥有床位3.95万张(占38%);农村养老机构624个(占39%),拥有床位6.4万张(占62%);城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2张,农村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2张。全省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8张。

(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农村村屯养老大院建设情况

目前,全省城市共有社区1464个,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有1197个(还有267个未建成),占总数的82%;农村建制村9332个,已建成1430个农村养老大院,占总数的15.3%。

(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情况

我省各类养老机构中有养老护理员4100名,其中公办730名,民办3370名,护理员与养老人员比为1:7.7。全省参加培训并领取培训证书的护理员仅210名,约占养老护理员总数的5%左右。

无论是从我省老龄化程度和发展趋势看,还是从老年人养老需求看,我省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紧迫,供需矛盾逐渐显现。尽管政府相继出台扶持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政策与法规,而且政府介入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全省发展很不平衡,还没有形成格局,还应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二、我省养老服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机构养老数量太少,条件太差

目前,我省有1608个养老机构,但300张床位以上的只有25个,仅占1.6%(其中500张床位以上的全省仅有9家,只占0.6%),100张床位以下的1276个,占79%(50张床位以下的有778个,占48.4%),距离寻求机构养老的老人增长趋势相差甚远。而且,许多城市(民办)养老机构,特别是一些未办理任何登记手续的非法养老机构收养对象 绝大多数为低收入无自理能力或半自理能力老人,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仅能提供基本生活照料,住养老人生活质量较低,而且机构中护理员绝大多数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城镇下岗人员,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的素质和技能,致使服务质量低,特别是非法存在的民办养老机构,规模小,基础设施差,服务质量低,安全隐患多。

(二)社区养老功能尚不完备,人员素质偏低

相比国内一些养老事业发展较快的省市,我省的社区养老只有长春市等少数社区刚刚起步,以照顾老年人午餐或临时托付照看,还有的社区为老人安装了传呼(呼叫)电子设备,在老年人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必要帮助。但大多数社区此类服务还是空白。即使已经开展此类服务的社区也面临着服务项目单一,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等问题。特别是社区工作人员都是由政府招募的公益岗人员,这些多数是“40、50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都差强人意。而且这些人全部是由区劳动部门招募后分配到社区的,工资由劳动部门支付,社区不能对这些招募人员进行考核,差的不能退,好的不能奖,这种体制,如何能作好服务。

(三)基层政府主管部门难为无米之炊

2001年,省政府17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下发<关于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若干规定>的通知》。但由于许多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加之受企业市场化经营行为,地方自身经济利益影响,除长春市外,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在用地、供电、煤气、供暖等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同时,国家民政部于2011年初公布 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划对“优先发展社会服务”提出具体目标和要求,按照规划要求我省如果仅以最低标准建设,政府大概要投入50个亿左右,基层政府已经接到上级一些意见,要求建设一批由政府主导的养老机构。但至今不知道这些投入从哪里来,基层政府又没有这笔资金,所以,形成的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四)吸纳社会力量和民资参与养老服务道路并不畅通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发展是个必然之路。也是政府和有此意愿的企业家的共同想法。但是,我省目前民营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条件差、标准低。多数处于最低端的养老服务领域,其服务的对象都是收入低下、家庭困难而不得不将老人送来的家庭。

如何吸纳企业和个人来参与养老事业,包括建设养老机构、参与养老机构的运营以及社区服务有多得数不清的障碍。

(1)现有社会养老机构运营艰难

我省目前已经运营的个体、民营养老院所,在开办时都是按照《民办非企业机构》在各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这样的注册方式,可以使这些养老机构免于缴纳各种税收和工商费用,但是要到政府的卫生、消防等部门登记,接受管理和监督。他们可以省略各种税费大约5000元每月,但是各种政府的检查和罚款却往往不能幸免,一些卫生或消防部门,每次检查都要下罚单,少则几百,多则上万。这些政府部门在对待养老企业时绝对不会给任何优惠,更不用说同情了。

(2)参与养老机构建设与运营无任何政策优惠 首先是我省政府对于养老机构无任何税费优惠政策。我们查阅了吉林省地方税务局的网上文件——吉地税发[2009]158号,文件说,我省目前为止,享受地税优惠的范围仅限于下列:1.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2.棚户区改造税收优惠政策;3.协助服务业补贴发放三项。均不含养老事业。

而未来社会对于养老需求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希望到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去度过晚年,那样的养老机构就不能用《民办非企业机构》的模式,而需要纳入正式的企业模式运作。我省现有的减免税费就应该将养老机构纳入其中。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一款,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等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五)异地安置式自行到外省养老的老年人医保报销问题仍没有完善的制度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选择离开原工作地,到外地养老。既有省内异地养老的,也有在省外异地养老的。

现有的职工医疗报销问题,在老年人中开始凸显。对此,省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在省内异地养老问题已经有一些制度设计,虽然不太方便,但是,对于老人在省内异地养老已经解决了不少问题。对于到外省养老的老人,问题和压力则非常大。日常的门诊看病费用报销和住院医疗费用报销都非常棘手。对于那些卧床和重病的老年人,看病费用报销几乎成了家属的心病。今年,我省已经和海南省签署了两省医疗合作协议,对于到海南养老的老年人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而对于其 他省份,何时能有较全面的解决办法,是人民群众的一大期盼。

(六)农村养老举步维艰。

虽然我省近年来对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大,搭建起了农村福利服务平台,但由于农村五保供养经费尚未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大部分的农村福利中心运行资金也没有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导致了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出现了以下问题 : 一是 “应保未保 ” 政策未能全面落实。2002 年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供养经费由原来的 “乡统筹、村提留 ” 保障变为转移支付资金解决,虽然明确三年一调整,但从 2002 年至今,多数县(市)用于五保供养部分的转移支付资金一直未作调整,导致每年大约有 4000 多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无法纳入供养范围。二是部分分散供养五保对象急需集中供养。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共有因年迈、体弱、多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分散五保老人急需进入福利中心进行集中供养的人数为 6798 人。但由于经费不足不能将这部分人纳入集中供养。如果强行将这部分人纳入集中供养,势必会占用其他老人的生活费,在院老人的生活水平会更低。三是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生活费标准偏低。据测算,在集中供养对象年人均 2700 元中,每年包括采暖、房屋维修、水电和工作工资等费支出为 1215 元,运行费用占45%,真正用于老公生活的费用仅为1485元,平均每人每天生活费用还不足 5 元,加上常用药费,每天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费用仅为 4 元。生活水平极低,远未达到国家《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吉林省农村五保供养办法》规定的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要求。四是农村福利 服务中心运行艰难。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全省只有不到 20% 的福利服务中心运行经费列入了当地财政预算,其它 80% 的福利中心靠挤占五保老人的生活费用维持运行。

三、推动和促进我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通过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由政府主导,无论是在政策制定还是在资金扶持方面,政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我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建设上,首先要强化政府的行政责任,保证在养老服务事业中的有效制度供给;其次要加强政府的财政责任 ,明确养老服务的经济福利性质,保证必要的公共财政投入;再次是强 化政府对养老服务事业的监管责任,使我省的社会化养老工作步入良性运行和发展的轨道;四是强化政府在为养老服务中的社会动员和组织领导责任,吸引民间资本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二)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是在政府的指导下,依靠专业教育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养老服务人员及管理者进行系统培训。二是积极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服务队伍。由于我国社区发展较为滞后,目前社区服务人员多为非专业人员,承担照顾责任的多是老人的子女及部分受过简单培训的人员,而且街道、社区中还基本上没有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充分发展。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注重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从专业的社 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业的人员从事社区老年管理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进入社区为老服务行业,并引入职级考评及专业职务晋升制度,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采取积极的、切实可行的政策,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三)建立“医疗护理、生活照顾、精神慰藉一站式”的养老服务模式

医疗问题是老年人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而且,在肌体日渐衰退的同时,他们的心理抚慰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无论哪种养老方式都必须重视三项服务内容的供给。政府可以引导社区、养老机构加强与医疗机构的联系,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及时、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一是强制规定规模以上养老机构设立卫生所,在医疗设备、医护人员配备达到相关要求;二是社区医院或社区、养老机构邻近的医院设为定点服务机构,保证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也可以参照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做法将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成立养老医疗相结合的服务机构。鉴于我省已与海南省签署了老年人在海南就医的医疗费报销办法,能否将此措施向其他省(市、自治区)延伸,解决异地养老老年人医疗报销的难题。

(四)出台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努力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刚性支持

结合我省实际,应尽快研究制定并出台《吉林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重点落实政府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有效推进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 资、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形成多元并存、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要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财政扶持力度,对新建、改(扩)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并投入使用的,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按入住满1年的老人的占有床位数计算,每年给予床位运营补贴,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分担。建立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资金补贴制度。对床位数达到一定标准的自建或购买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租用用房且租期3年(含)以上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且床位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应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分担。对已运营的民办养老机构,按入住满半年老年人实际占有床位数计算全年平均数,每年给予每个床位的运营补贴,所需资金应多渠道筹措。要提高老年困难群体入住机构补贴和逐步提高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提供的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暂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各类养老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供地、地价适当优惠和降低土地出让金收费标准。增加养老服务企业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 ,尽量降低担保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对好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补助。各类养老机构实现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

(五)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提供有效保障

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增加福彩公益金、鼓励社会投入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建立起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撑体系。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对于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人,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按照国家“保障其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其生活标准,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二是不断完善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在落实现有高龄老年人生活津贴制度的基础上,视情逐步扩大老年人生活津贴发放范围,适当提高生活津贴发放标准,并全部实现老人津贴的社会化发放。三是加大福彩公益金和慈善捐资金的资助力度。“十二五”期间,我省的福利彩票公益金要重点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积极争取民政部福彩公益金对我省的支持,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益和引领作用。同时,积极引导慈善资源投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六)强化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按照优质服务和能力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全省养老机构的能力建设。一是强化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管。抓紧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吉林省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监管、退出机制,配套完善相关制度措施 ,将各类民办养老机构纳入监管范围,使民办养老服务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积极建立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规范、服务设施、服务安全卫生等标准。三是注重加强队伍建设。走专业化和职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养 老服务人才队伍。指导各地加强养老队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将养老服务员培训纳入各级人社部门就业再就业培训体系,加大资助和培训的力度。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将养老护理人员纳入职业资格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同时,建立社会工作者制度和大力倡导志愿服务。

我省已对“十二五”期间养老服务业发展做出设计,制定出总体发展目标,我们相信,只要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府引导,就能全面推进我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就会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第五篇: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扩消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就业、惠民生具有导向作用。“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兴业态,正在逐渐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村设施建设、农民就业创业等“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农村地区占比为28.4%,总规模达 1.95 亿;全国农村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9251万,占全部网络购物用户的22.4%,年增速高达19.92%,远高于城镇;2015年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4526亿元,同比增长34.5%;2015年初全国电子商务带动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

一、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明确指出,电子商务要在“四化同步”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但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

(一)缺少电商氛围

由于受文化水平、信息传递模式、交通便捷程度、传统交易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普遍对电商认识模糊,接受度不高。在四川省南充市的调研中,小型零售商触网意向率约30%,而农村种养业主则为仅约10%。电商企业普遍反映电商气氛不浓厚,电商市场开发难度较大,需委派专人与潜在客户对接进行现场开发,这与江浙沪普遍采取的网络营销模式相比,效率偏低,成本偏大。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认为网络交易和在线支付存在风险,对互联网不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电商发展。

(二)缺乏整体统筹

农村电商线长面广,同时涉及农业、商务、邮政、交通等多个部门,在加上市政府、县(市、区)政府和乡镇政府的三级架构,形成了由至少多点组成的决策面,决策单元众多、决策程序繁琐、决策方式不一。导致市级电商主管部门难以有效统筹整合资源项目,易造成项目同质化和资源内部耗损的情形。同时,由于农村电商被视为最后的蓝海,各大电商企业不免加速“跑马圈地”,有的地方已经出现电商企业“水火不容”的迹象。目前,农村电商缺乏区域统筹与协作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能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脱颖而出,是抢占竞争先机的重要保障。

(三)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农村电商服务的信息技术类、运营服务类、营销推广类和仓储物流类等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且本地电商人才培养机制和交流平台不完善,导致本地实用性人才基数少,成长速度慢,严重影响了农村电商的普及与应用推广。在四川省南充市的调研中,愿意触网的种养企业和个体商户,普遍反映既不了解基本业务流程,也没有专业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导致他们不知如何开展线上业务,从而选择回归线下模式。相对于城市区域,农村人口专业素质较低,农村地区信息流相对薄弱,需要完善的电商培训与服务体系支持,因此农村地区开展电商业务的难度也更大。

(四)物流成本过高

农村市场配送成本主要是运输成本、储存、分拣成本,可归为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两类。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居民人口众多而且居住较为分散,农村消费市场的分布面广,服务对象绝大部分是个体农户,且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商品运输费用提高,额外成本增加,最终转加至消费者身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物流企业成本也随之增加。此外,由于农村网络交易率较低,导致配送车辆回程空驶率较高,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物流服务成本,给农村电商普及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为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提出建议

为推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进一步普及,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电商氛围

现阶段,一是要对广大干部,尤其是对乡镇干部进行电商知识以及应用的科普,深入灌输电商理念,通过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来扩大电商影响范围和影响力;二是要采取农村接受的宣传模式,加大舆论引导,如阿里巴巴、京东普遍采取的“刷墙”模式,加上传统的电视、手机媒体以及流动宣传车等媒介,以多频度、高次数的方式进行宣传,形成对农村的全面覆盖;三是要引导农民从使用手机上网和网上购买商品等简单事项开始,逐步让农户了解并熟悉互联网,在农村中形成信任网上交易的整体气氛。

(二)健全监管机制,净化市场环境

一方面,全国人大、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借鉴国外在互联网法上的经验,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监督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农村电商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市、县一级政府要加强农村电商市场监管,因地制宜出台与地方相适应的各项机制,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农产品网销标准化体系建立追溯和赔付制度;建立农产品电商协会,探索“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网商”的质量控制模式,实行协会对供货方的统一标准、采购、仓储、配送、物流、包装等服务,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形成良好的互联网市场环境,扭转目前市场秩序混乱、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状。

(三)健全人才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健全人才队伍是完善农村电商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必须加大对现有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在管理和组织农村电商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农业生产等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其次,加强和各大高校的交流联系,建立专家咨询系统,为农民提供智力支持;最后,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技术型人才为农民提供运用实践的指导。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探索 “人才培训+帮带”“村级驿站+物流” “精准扶贫+电商”三种模式,设立电商服务中心,预计建立10个乡镇电商服务中心、200个村级电商驿站,培训5000名电商人才,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四)深化行业合作,突破物流瓶颈

农村电商配送问题的重点在于乡村网店的布设密度与质量,目前各大电商对于农村市场的争夺趋于白热化,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在农村地区,电商渠道最终将会逐步实现整合,物流村村通的情况必然实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各大电商竞争加剧的现状,与多家电商企业合作,利用企业之力建设更多的农村配送网点。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招引物流企业入驻,优化重组传统的物流体系。充分学习和借鉴外地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本地的物流体系建设之路。(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下载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四、对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1、继续落实国家、省、州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今年省委省政府刚刚出台的《关于支持恩施州争创全国先进州的决定》(鄂发(20......

    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对策建议[最终定稿]

    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工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坚强后盾。一是扩大投入,政府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和完善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

    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促进新飞跃的对策建议

    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促进新飞跃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08-3-15信息来源: 前段时间,我们结合办理重点提案,会同省政协领导,对各地贯彻落实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民营经......

    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议(样例5)

    加快农村电商发展的建议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覆盖农产品生产、销售、供应等各个环节,以农产品供求对接为基础,开展的信息、交易、结算、运输等全程电子商务服务。近几年,农产品电......

    关于促进我省畜牧兽医快速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省畜牧兽医事业快速发展的几点设想 监利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徐建明 畜牧业的发展在科技,而科技的推广应用则主要在才! 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人才体系是成就畜牧业辉煌发展的必......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策略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策略摘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 。但就总体而言,还不能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水平......

    推进云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云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摘 要] 云南农村电子商务在全国排名较低,通过调研,对云南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特色优势进行了分析,找出云南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提出......

    发展汤阴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汤阴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对策和建议 中经网河南中心讯 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程度,尤其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