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大全)
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出口,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明显,近几年来,全县农业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0年农业总产值30.9亿元,实现增加值18.9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75.5亿元的25.07%。近期,笔者对某某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促进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某某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发展现状
(一)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资源优势不断增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主要涉及粮食、生猪、果业、山茶油、灰鹅、水产等六大领域,通过多年的发展,六大领域主导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少到多,从精到优,各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为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共有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生猪出栏48.5万头,种植脐橙8.5万亩,甜橙3.5万亩,油茶种植面积35万亩,年饲养灰鹅 420多万羽,饲养红鲤鱼、草鱼水面共12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业多样化发展,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共发展23家上规模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
头企业8家,10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涉及农、林、牧各行业,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粮油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林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格局。将军果业、山村油茶等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走上规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注重品牌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据统计,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投入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的资金在35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某某某果业有限公司取得了“有机脐橙”和“全省优秀农业龙头企业”称号。某油脂食品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江西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中国放心粮油”、“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江西名牌农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沿海各大、中城市。
(四)企业经营模式,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形成。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同购销关系,在不断更新经营模式,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促使龙头企业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农户的能力得以增强。据统计,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6.07万户,直接带动农户5.5 万户,专业合作社与直接带动农户总数占全县农户总数80%以上,所带动的农户从农业产业化
经营中人均增收1530 元。
二、某某县农产品加工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农产品出口的企业少。目前我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3户,其中自营出口企业只有3户,分别是×××果业、×××油脂、××农业开发,而开展了出口业务的更是只有××××油脂1户企业,出口额为10万元人民币,并未申请退税。
(二)出口农产品增值较低。目前可供出口的农产品品种具有局限性,多为初级农产品,产品增值较低,致使有限的资源没有充分地被利用。我县主要产品脐橙的收购成本价在1.5元/斤左右,而出库价在2.1元/斤,茶油枯饼收购价2700元/吨,出油40公斤左右,市场价值3000元左右,增值较低。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缺少相关专业人才。大多数加工出口企业没有专职报关员、报检员、结汇员,缺乏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懂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国际市场开拓型人才的问题,制约着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发展。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际市场对目前我们的出口农产品的认知需要政府支持,茶油的食用价值不比橄榄油差,甚至在某些指标值上要略胜一筹,但在价格上橄榄油为茶油的4-5倍左右,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在茶油的主产区之外,很多群众都不知道茶油这种农产品,使得传统食品
变为新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企业的外向拓展意识不强。农产品加工业一次性投入大,农产品收购时间集中,资金占用时间长、数额大、周转慢,在当前国际、国内金融环境下,尤其是今年国家多次调整准备金率,信贷紧缩后资金问题更加突出,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海外市场的拓展,加上获得农产品出口手续繁琐,而本地又无涉外职能部门的驻县机构,企业存在畏难情绪,也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原因之一。
三、促进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培育和开发主导产业,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强农业保护和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在政府的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各种资源,发挥科技、加工、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把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作为扶持重点,做大做强脐橙、茶油、灰鹅等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实行从品种选育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开发,形成优势区域、优势基地、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和促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推进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优势,鼓励支持做大做强,在资金上制定有关鼓励标准和措施,加强对
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补贴,兑现奖励政策。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步伐,注重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在保持拥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产品出口的基础上,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销售体系,便捷通关。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骨干,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出口农产品经营成本。协调商检、海关等涉外部门,加强农产品出口检验服务,将监管业务工作前移,保证农产品出口检测快速通畅。
(四)打造农产品龙头企业及出口品牌,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影响力。一是在农产品出口企业培育方面下功夫,建立和培育一批上规模、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出口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二是在产品推介上下功夫。有了好的产品,必须有全面的宣传,让市场了解产品,让用户知道产品。提高推介层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及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在参展中推介产品。
(五)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税收管理。一是认真调查。
各级国税部分要对本地区所管辖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分清生产企业或外贸企业、自营出口或供货出口、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并了解各企业的出口创汇(或出口供货收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来源地及目的地、产品品种及其征退税率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大力宣传。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宣传辅导力度,让他们了解到免抵退税政策,可以达到果农创收、企业获利、出口增长、财政增收“一举四得”的目的,指导出口企业用好、用足出口退(免)税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多方共赢。三是深化服务。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点对点”、“面对面”、“一对一”的个性化退(免)税服务,及时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四是防范风险。要结合调查摸底掌握的实际情况,将所管辖的企业区别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加工和不加工、有退税率和零退税率等不同类别进行管理,并登记电子台帐。同时,要做好农产品出口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核、税收函调及预警评估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办法,实事求是地核定税负率,堵塞漏洞,防范税收风险。
第二篇: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产品加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工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坚强后盾。一是扩大投入,政府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和完善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农、补贴扶贫力度,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条件。二是继续深化改革,为来我县投资兴业的企业或个人,在土地、税收、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解决,落实好退税制度,对信誉好、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加快企业的注册审批速度,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和警企共建制度,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创造条件,技术部门在基地建设、厂房改造、设备引进、技术更新等全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三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产品研发力度,政府鼓励企事业机关、社会团体发展农村经合组织,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通过成立农村经合组织,培植农村经纪人,创办示范园、专业户,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和统一的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四是培育市场,加快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创汇农业,寻找市场伙伴,建立长期的产销合同,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五是鼓励企业积极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凡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政府给予2-3万元的奖励。(二)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强势主体。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现有企业的‚素质提升工程‛,从资金、政策、资源配置上予以扶持,注重嫁接引进,技术创新,按市场办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永安、中兴、联丰等企业,实施技改扩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落实园区的优惠政策,改善园区的基础条件,提高园区的吸纳能力。
(三)加快品牌开发速度,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奠定坚实基础。一是优化工艺出精品,加快农副产品由初级、粗放向精深、集约加工转变,提高包装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塑造品牌拓市场,加大特色产品的品牌培育力度,依托龙头企业,整合现有的品牌与商标,集中精力打造精品品牌。
(四)建设好农产品基地,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建好第一车间。对现有特色产业基地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科技水平,提高基地的产出效益。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快基地发展速度,特别是加快袋料香菇栽培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带动战略,做好大户带动、龙头带动、市场带动,始终坚持品牌、质量、效益不松劲。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建管并重,着力推行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强化管理、注重效益。形成以管理促效益、以效益促发展,促进特色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六)创新机制、优化模式,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动力。一是创新领导机制。在主导产业的经营和发展上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联系几个龙头企业‛措施,成立领导小组。积极探索和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行‚订单农业‛,坚持政府引导,以企业或农民投入为主体,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提倡科技人员、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及社会各界参与开发,多渠道增加农业产业开发投入。进一步完善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向农业大户和民营企业合理流动。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县直农业、畜牧、科技等专业部门积极探索‚以钱养事‛的方式,创办农业技术服务实体,开展酬劳式技术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大‚百龙带户‛工程力度,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为‘订单农业’开展技术服务。四是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切实扭紧公司与农户二者利益,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五是建立辐射带动机制。搞好示范样板,各乡镇要办好农业产业化开发样板,重点培植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大户和专业协会组织,把样板建成科技示范、效益示范、机制示范、作风示范的典型。通过示范引导农民自主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公司带农户、协会带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格局。
对策建议
1、要高起点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规划。首先,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本县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其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挖潜改造,开拓新产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机械制造、包装、运输和餐饮等多个行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拓展就业领域,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要通过提高食品工业素质和发展水平,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农产品加工发展要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房县工业化的重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建设工业园区,形成‚宝塔式‛的优势产业群。
2、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信贷部门要安排专项贷款用于扶持龙头企业。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农业、林业、水利等开发资金要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倾斜。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五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要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
3、加工企业要加强经营管理,拓市场,创名牌。一是要做好市场的调研、预测、分析,加强营销网络建设,要善于搞好市场经营。要放眼全国、全球市场,从国际国内同行业竞争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自身,来确定经营发展方向、目标。要善于用现代营销观念和手段去创名牌,以品牌来拓展市场。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地区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二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素质,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新技术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素质。三是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四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五是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要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共同利益体,搞好与基地、农户之间关系的管理,要通过管理出效益,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4、加强基地建设,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足量、优质的原料。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根据市场和加工业的需要,建立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
5、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建议政府要把农产品加工、流通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进行调查研究,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积极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提供优质服务。重点扶持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户),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6、高度重视,加强协调。树立‚抓工业促农业,围绕加工抓农业‛的理念,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发展汤阴县经济的重大意义,以现代理念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打破乡村小作坊、个体分散经营的农副产品初级粗加工格局,推行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实现家庭作坊到企业的根本转变。其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导和调控,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其三,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农产品加工企业。
7、加强基地建设,为加工业提供原料支持。加强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为壮大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加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
8、培育骨干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要有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带动。着力培养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起稳定的、紧密的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对于特色农产品加工,要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区和群体优势企业。
9、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从根本上扭转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升级换代。同时注重对产品的多层次、深层次开发。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加工产品的质量。引导企业做好市场的调研、预测分析,加强市场营销网络建设,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知识经营企业、创名牌,以名牌拓宽市场、占领市场。
第三篇:发展汤阴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汤阴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对策和建议
中经网河南中心讯
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程度,尤其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已成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举措。作为正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汤阴县,农产品加工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不但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从而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提高农民纯收入,而且对推动汤阴县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汤阴县经济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汤阴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一点拙见,供参考。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搞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认识,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是促进我县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县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我县农村小康建设和推动汤阴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纳入汤阴县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根据汤阴县的区域特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制定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具有汤阴县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道路,确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区域布局、重点发展产业及政策措施等。
要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导和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各部门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协调发展、监督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更要通力合作,加强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大开“绿灯”、广开方便之门,积极有效地促进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积极培育,政策扶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特征,农产品的产后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功能作用,发展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与其它“产后”相关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可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带动其它加工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把发展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的作为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心工作来抓。
要结合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基地建设,下功夫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产品竞争力强、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来我县兴办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要建立灵活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加工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促进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要通过设立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制开发基金等形式,鼓励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增值能力。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龙头企业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方
向转变,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协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通过农民参股等形式建立紧密的连接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3、注重特色,建好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加工原料。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赖于农业为其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原料。农产品原料的数量和质量,不但影响到农产品加工的规模,而且直接影响到加工品的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因此,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和保证。
要利用当前发展效益农业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先发展具有我县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优化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好加工专用农产品基地,尤其是要注重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生态型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以及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为我县绿色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认真搞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经济的形成,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整体水平。
4、科技先导,推进创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促进技术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县要改变农产品加工领域存在的“小、低、散”的状况,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道路是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的科技进步的组织和领导,根据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计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建立科研风险保障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企业自主投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装备的更新步伐,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管理,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全过程的科技含量。
5、积极引导,加强联合,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要面向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又要面向农村,承担引导分散的农户与市场相连接的重任。要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的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加工规模小,生产分散、与农民连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创新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连接机制。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企业+农户”、“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制”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合同价格、保护价格、利润返还、入股分配等形式,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通过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加工原料基地的建设,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渠道,获得充足、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
要根据农产品加工产业特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组织,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组织建设,统一规范组织成员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标准化程度,加强成员之间在技术开发、市场营销、教育培训、法律咨询等领域的合作,并通过行业自律,有效避免竞相压价等恶性竞争行为,协同作战,形成行业整体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四篇: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在不断壮大,传统的农产品商业模式逐渐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更好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使农民受益。该文结合实际调研和工作经验,分析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产品;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对策;陕西三原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3-02
当今社会,电子商务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农村网络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将为互联网孕育巨大的市场机会。近年来,三原县农村电子信息设施发展迅速,广电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互联网宽带农村覆盖率达到100%,实现村村通。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为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发展平台,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实现农业强县,发展现代农业
三原县农业资源丰富,是农业生产大县、国家高效农业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南菜北果全县畜”的产业格局,依托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很多特色农产品品牌。要实现“小生产、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破解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三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途径[1]。
1.2 有利于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滞销风险;通过网络发布,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降低生产风险;网络交易缩短交易链,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利益流失,增加农民收入。
1.3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能促进农村信息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信息环境,有助于建设高效的物流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
2.1 农产品电子商务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大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农产品生产领域涉及电子商务活动,产生了较好的效益。三原县农业、果蔬、林业等涉农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站,14个镇(发展服务中心)涉农企业特别是重点龙头企业、部分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全县各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村级信息服务站[2]。这些信息机构主要承担信息的收集、发布,从不同角度宣传农产品,是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前三原县处在电子商务初级发展阶段,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2 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子商务相对领先,起步较早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电子商务初具规模
2.4 依托主导产业实现网站直销
位于三原县北部塬区马额镇属一乡一业示范镇,该镇新安村某村民在京东商城和淘宝网上开设了自己的网站,销售本地的特色农产品苹果,短短几个月,通过网络销售的苹果达200 t,缓解了销售难的问题,推动了当地果业的发展。
三原县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对发展电子商务认识不足
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进程迟缓,电子商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宣传引导力度不够。
3.2 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网络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接受,但互联网用户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覆盖率较低,能真正利用互联网的人较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了解也较少,阻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3.3 缺乏农产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信息采集和发布、市场行情分析和反馈都需要专业人员。但现在农村缺乏具有电子商务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4.1 加强农村电子商务设施与网站建设
三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支持,加强网站建设,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层次、开放的网络体系,为实现农产品电子交易奠定基础[4]。
4.2 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
政府应加强统一领导,整合各部门、各乡镇的电子商务网站等信息资源,构建覆盖乡村的多级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大型的综合性农村信息化网站,让农民多层次、多渠道参与电子商务,解决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的问题。
4.3 加强培养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一是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专业人才到农村就业;二是依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通过农校对接,培育一批带头人,通过能人带动,培育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三是通过阳光工程,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和使用网上交易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四是依托“一乡一业”示范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引导率先发展电子商务,辐射带动周边的发展[5]。
第五篇: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定稿]
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对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发展基础和优势,进而提出发展对策,以为加快池州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优势;对策;安徽池州
农产品物流是指农产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实体流动中,将生产、收购、运输、储存、加工、包装、配送、分销、信息处理等相关功能有机结合,进行优化管理来满足用户需求,并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重心已逐步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因此,农产品物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1],建立完善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可以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缩短农产品流通周期,保证农产品的时鲜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稳定和活跃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池州市是安徽省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心城市之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对促进池州农村经济跨跃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1.1现状
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物流模式以直销型和契约型为主。直销型的表现形式为“农户或加工企业+消费者”。农户(加工企业)直接将初级产品拿到市场销售,中间环节少,交易成本低,零售价格低,但流通范围与辐射面较小,不利于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同时,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大,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弱。契约型的表现形式为“合作社+市场”。农户与合作社订立契约,将产品提供给他们,由其负责产品进入市场。这种模式下,农产品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的质量能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合作社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再加上二者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往往会造成市场交易成本增加,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物流企业流通模式在池州虽有存在,但大多数为“个体物流企业(户)+农户或加工企业”形式,业务的重点是从事简单仓储与运输工作,还不能称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模式[2]。因此,就目前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整体状况而言,其特点是:以自营物流为主,模式单一,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
1.2制约因素
1.2.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主体不成熟。与发达地区相比,池州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落后,缺乏大型的仓储与冷藏库;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全市目前只有杏花村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官港香菇茶叶专业市场、石台茶叶市场等3座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但这3座市场的规模较小,只是简单的为交易双方提供场地,专业设备少,功能档次低,物流管理服务水平差。现有的农产品物流主体主要由农产品加工企业、各种类型的批发商、农民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贩销大户和各类从事物流个体户组成,虽然主体绝对数量大,但从事的仍然是小规模、原始孤立的物流活动,主营业务仍停留在单一的运输和仓储集成上,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设计和管理等高端服务方面更是欠缺,整个物流体系标准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成本较大。
1.2.2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周期性、季节性的特点,对运输、储藏、加工和装卸技术要求很高,但目前池州市整个物流技术体系较薄弱,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80%以上的生鲜食品采取常温保存。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包装技术、运输技术等新型物流技术尚未得到很好的应用,造成农产品损耗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利益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利润实现。据统计测算,全市每年产销的水果、蔬菜、畜
禽等鲜活农产品因仓储、冷藏库和运输造成的损失率达到3%~5%[3]。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有所加强,大多数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都建有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但仅停留在发布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展示企业形象的基本功能上,信息平台数据更新缓慢,覆盖面窄,信息流量有限。物流重要环节仓储、运输、配送等仍以人工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信息资源,不能为客户提供物流链查询、跟踪服务。
1.2.3组织化程度低,专业人才匮乏。由于农产品物流主体以企业自营和个体经纪人以及运输户为主,无上规模的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缺乏,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损耗较高,恶性竞争普遍[4]。农产品从农户或农民合作组织售出,经过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及其他各类中间商,到达零售终端,再经过零售商最后送达消费者手中,历经多道环节,使得农产品物流周期延长,农产品被多次装卸、仓储、运输,物流成本大增,同时也造成大量的损失和浪费。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物流业的发展,池州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基本不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2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2.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长江沿北缘横贯东西162 km,属国家一级航道。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属国家一类口岸,港口吞吐能力1 000万t以上。318国道和206国道纵横穿越全市;沪渝高速、京台高速、京广高速、铜九铁路相继通车;九华山机场、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宁宜城际铁路正在建设之中,池州“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全面构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皖南交通枢纽城市。
2.2特色农业资源丰富
全市国土面积8 272 km2,其中山场54万hm2,森林覆盖率65%,耕地8万hm2,水域面积8万hm2(其中可养水面4.8万hm2),呈“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格局[3]。盛产水稻、棉花、油料、茶叶、蚕茧、木竹、畜禽、水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年种植、养殖业农产品逾百万吨。特色农产品有食用菌、精制茗茶、高山蔬菜、地藏黄精、焦枣、板栗、葛粉、猕猴桃、秋浦花鳜、珍珠、河蟹、甲鱼、青虾、木竹工艺品等,仅中药材就有1 300多种。丰富的农业资源培育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专业区,目前,全市有特色产业的专业乡镇20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近40%;“一村一品”专业村已发展到23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0%,18个村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特色专业示范村”。
2.3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近年来,池州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龙头企业、基地、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优势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全市现有龙头企业180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84家,这些龙头企业主要涉及粮油、茶叶、水产品、野菜、山芋、蔬菜、蚕丝、中药材等10个行业30类产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40余家,发展成员6万人(户)。现已建成优质粮油棉基地17万hm2,特色水产养殖面积2.1万hm2,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1.3万hm2,蔬菜基地1.8万hm2,中药材基地0.53万hm2,生猪养殖120万头、家禽3 000万只。池州市已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9个,绿色食品认证21个,有机食品认证23个,省名牌农产品20个,省名牌产品6个,省著名商标19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3]。
2.4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全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农村社会面貌大有改观。截至2009年,全市累计完成 “村村通”公路建设近1 800 km,99%以上的行政村已通了水泥(沥清)路,全市农村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光缆、通宽带,有线电视和移动电话信号覆盖率均达100%;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市农家店达690家,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6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基础建设的夯实,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2.5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带来大发展机遇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首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使得皖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池州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心城市之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必然促使池州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大公司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本地增多、政策的倾斜度加大,由此,必然会带动池州市大物流的发展。
3发展池州市物流业的建议与对策
农产品物流业是连接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池州市发展农产品物流业的基础与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池州农产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建立高效的物流平台。
3.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农产品市场
物流基础建设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根本。当前应以池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对市场、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加大旧农贸市场改造力度,使其上规模、上档次。要根据人口数量、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产品市场功能。要积极建设物流园,政府可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招商引资等手段,引导各类物流主体进入物流园,形成农产品物流产业集群化,发挥物流业的集聚效应。当前,应在池州主城区建立一座综合性、大型的农产品市场和上规模的物流园;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改造,青阳、东至、石台3县可各建一座综合型、规模化农产品交易市场[5]。
3.2培育农产品物流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
鉴于当前物流主体呈多元化的格局,政府要积极支持和鼓励这些主体参与农产品流通,同时,应出台政策,列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以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运销协会,农民经纪人、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体系,使之主导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成为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组织及个体资源的整合者。当前池州市最切实可行的是积极引导筹建由商贸、交通、供销社、邮政等部门组成的第三方涉农物流企业。要积极采用“物流企业+农户”、“协会+农户”、“经纪人+农户”、“超市+农户”等形式,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改变规模小、封闭运行、抵抗风险能力弱的现状,实现农产品运销规模化、系列化、集约化,减少农户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
3.3引进和开发农产品物流技术,培养物流人才
农产品物流涉及到农产品生产到流通全过程,不仅技术涵盖面广,且技术含量高,物流技术是物流业发展的支撑点。物流技术主要分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2个方面,最重要的硬件技术是运输、仓储与包装技术;软件技术为信息与管理技术。当前,池州市急需引进和开发的是包装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技术。包装技术方面要注重其保护、定量、标识等功能;保鲜技术方面要着力引进开发农产品保鲜技术装备,条件成熟要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技术;信息技术方面要加强整个物流链信息整理与整合,以达到信息共享目的[6]。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目前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紧缺,因此,除积极引进先进地区物流企业和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外,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可通过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进修,网络远程教育,阳光工程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同时要建立物流行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3.4建立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和标准化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成立由农业、贸
易、气象、供销、交通、工商、统计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预测和发布;同时,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加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以期达到整个产业链上资源共享、信息共用;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切实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当前,应在几个较大的农贸市场建立信息公告牌以及农产品信息查询机,同时,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专业网站。建立农产品质量体系标准,在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加快实现标准化,逐步实现质量等级标准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加大对农产品基地认证、质量认证、产地环境监测,严格推行农产品检验检疫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种养及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要通过科学化的物流设计、管理和实施,使农产品运输、包装和分销方案合理化、最优化,运输包装重复利用,销售包装无害、易处理,降低对农产品污染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3.5发挥政府对农产品物流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农产品物流业涉及面广,牵动性强,完全依靠市场规律,任其发展,缺少政府引导与推动,发展会较缓慢,甚至会步入畸型发展轨道。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应有的助推作用,引导和规范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物流主体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改善物流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7]。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物流项目的扶持,农业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双引擎,必将推进池州市农产品物流业健康、稳定、快速、有序发展。
4参考文献
[1] 李培敬.河南省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乡镇经济,2009(11):58-60.[2] 郑祖起.发展三明农产品物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J].韶关学院学报,2009(11):76-79.[3] 池州市统计局.2009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10-03-26].http:///news/open.asp?id=32817.[4] 凌中南.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5-8.[5] 钱廷仙.模式优化与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0(1):1-5.[6] 宿长海,宋晓露.大连市农产品物流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128-129.[7] 黄体允,李英艳,何飞.中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支撑基础对比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