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桓仁未来中长期发展定位问题
关于桓仁未来中长期发展定位问题
一、关于桓仁未来中长期发展定位问题
如何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和在未来适当创造新资源来把握桓仁中长期发展定位呢?以下从六个角度来论述。
一是从历史学角度长远定位。桓仁建县时间虽短,但历史源远流长,五女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申请成功使桓仁在世界具有一定影响。2000年前的高句丽王朝历史和300多年大清史是历史宝藏的再发现,仿佛是时空轮回,给未来的桓仁赋予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从地缘学角度定位。从地理学角度看,桓仁是山区,生态好,众多河流、湖泊使这里成为国际上不可多得的人居、发展宝地。其次,桓仁距离大型航空、航海港口很近,方便商务活动及货物进出境。第三,桓仁是沈阳等周边城市的居住,旅游,休假等功能链的延伸和高级消费部分。
三是从文化发展定位。易经文化、高句丽历史、满族民族史、文化、民族风情的深入挖掘是桓仁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以提升民族县的民族味道来促进桓仁新阶段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从市场终端角度定位。县域内所存在的自然资源和现有企业产品相对世界市场来说,产品服务对象考虑的有多远,才能赚多远处的财富。
五是建设科技化非常高的城市是桓仁最需要考虑、最重要的发展定位。
六是从综合经济中心发展,未来的桓仁必将是辽东重镇,是协调周边特产加工工业城,交通、贸易枢纽,是“鹤大线”经济带到东港的七寸,“鹤大线”通车后必将为我县带来重大机遇。
综合以上,桓仁长远发展综合定位角度有:中国满族文化,世界高句丽文化,中国易经文化三位一体的世界文化特区;中国东北长白山系特产生产大县;中国人参系列药材、保健品生产大县;中国中成药生产大县;亚洲冰葡萄酒之乡——中国·桓仁;东北亚人居住、休闲、生态旅游最适宜的城市;中国北方无污染生产、加工生态淡水产品大县;中国北方科学城暨计算机软件城。
二、打造桓仁城市形象产品,提升桓仁竞争力
所谓城市竞争力问题,本质就是该城市提供产品竞争力的问题。我县应在保护、加强生态,可循环,高效益,高效率、高科技为前提下,做好设计产业增长点及突破点工作,并大力开发桓仁形象产业及产品。
1、房地产业
根据桓仁的山水,结合桓仁的易学、民族文化特点来沿江、依山规划,把桓仁建设成一个文化名城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城市。最近有很多外地人想沿浑江买住宅,开发商可以在西湖、南湖、桓龙湖沿湖建设高级休闲渡假或商务建筑群、桓龙湖科学家写字、休闲别墅群。可以在北海(北江桥下面的水面)附近与热电联手或招商建设室内大型娱乐休闲场所,有室内外大型游泳场所,结合商旅住游、来拉动生态园绿谷发展。
2、中成药制造业
以好护士集团等制药企业为依托并结合桓仁民族、历史、文化把桓仁的林蛙、人参、辽五味、辽细辛、鹿茸、刺五加、淫羊藿等地产中药材研制成多个中药特别是保健品品种,推向市场,让地产中药资源转化成财富。
3、酿酒业
打造中国-桓仁冰葡萄酒品牌。桓仁要做好与茅台酒的贵州茅台镇,和五粮液四川宜宾市一样的长远打算,把桓仁建设成闻名世界的中国冰葡萄酒城。根据桓仁文化特点,开发有满族、高句丽文化特点的白酒、饮料,抗联文化酒,并向韩国及国内销售。
4、大力发展桓仁优质大米等桓仁生态特产,如板栗、食用菌、山核桃、红松果、弥猴桃等;扶持辽东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等山野菜加工企业、扩大反季节山野菜种植面积,据本人调查,在韩国蔬菜市场、在日本东京、大阪等中央批发市场价格达到每斤合人民币100元以上。
5、重点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的有桓仁特点的工艺品。近期以跟踪2007中韩文化年2008年奥运会及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向全国、全世界推出,要在上海,义乌、大连,香港等世界性商品交流窗口城市推出具有桓仁特色的工艺产品。
6、重点发展以桓龙湖渔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桓仁淡水养殖产业,大力开发生态水产品加工品种,积极向韩国、日本拓展市场。
7、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
三、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各产业应采取的服务、保障措施
1、深入贯彻落实本溪市《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我们的非公有制经济如同小树苗,要想快点成长,就需要多施肥,让小苗早日成材【财】。
2、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队伍。
3、辅导企业整合各类资源,注重产业发展细节,策划好各产业、产品形象。
4、洼地效应换来多投入。科学家、外商会对免费的企业家、科学家公寓,科学家写字楼,科学家创业园感兴趣,否则我们的其它软硬条件比北京、天津、宁波、杭州、深圳差太远了,人家肯来?
5、关于概念、文化招商问题。上面提到的7个对桓仁县域发展的定位都是我们对外招商的亮点。可以针对韩国人对高句丽文化的兴趣来更多设计“菜篮子”。
6、一定要创新桓仁科技、教育及相关产业发展机制,使桓仁胜在明天,领跑在未来,因为科学技术及教育程度是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成立适应桓仁县各产业长远发展的综合大学。葡萄酒、白酒酿造、中药制造、特产加工、旅游产业相关服务,金融服务、物流、计算机专业等,我想桓仁现在如能把计算机知识从娃娃抓起,一直到高中设置相应的软件专业课程,15年后,桓仁的软件业一定在全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7、关于资金问题。
资金一直是困扰桓仁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议要抓紧建立桓仁企业发展担保公司,如:县政府出资2000万元,优质资产抵押总价值
5000万,县工行、县农行、县建行、县发行、县信用联社、可能的话吸收民间资金,各出资500至800万元组建担保公司,支持桓仁企业发展。其次,长远看,必须成立桓仁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运营的像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那样的地方股份商业银行。
建设一个城市要有历史观、哲学观。以上仅仅以发展经济角度选择性、矮人摸象似的写一点,创造桓仁新文明史、发展史,民族史,可以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经验,更要创造一种新的适合县情的发展模式,相信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桓仁的明天会更美丽、富强!
(作者系县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
第二篇:大宗商品现货市场未来发展定位范文
大宗商品现货市场未来发展定位
(来源:和讯网作者:何勇日期按照系统自动生成的)
我国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的发展,伴随着争议和讨论,伴随着管制和反管制,在国务院37号文,38号文等文件陆续出台后,已渐渐走入一个发展定位的临界点。而最近3月15日央视曝光了国内众多白银黑幕交易后,更在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国内关于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的具体交易形式目前还尚存争议,但是路线图已逐渐清晰,在此,笔者抛砖引玉,仅就未来发展定位方面提出几点拙见。
一. 发展定位的重要性
目前,因为种种原因,或是偷机心理,或是无奈之举。国内500多家通过验收的商品现货市场,大多数都在以尚未通过验收的天津地区为风向标,都在学着用连续现货交易的模式来规避检查。这样做法貌似取巧,其实危险性很大,因为一旦天津没有通过验收,连续现货交易被明令禁止。届时全国众多效仿者又不得不紧急刹车,又匆忙改旗易帜,以挂牌交易,竞价交易等来粉墨救场,可是,挂牌交易,竞价交易等模式一则是实际操作中效果较差,二是届时商品现货市场将沦为于普通的电子商务平台,此乃大宗商品现货行业的小不幸。而如果天津及连续现货模式侥幸通过验收,那就意味着国务院38号等文件形同虚设,这样除了是国家监管部门自取其辱以外,更大的悲哀是大宗商品现货行业又陷入新一轮疯狂的投机恶性循环之中,从最近3月15日被中央台曝光的国内众多白银交易平台的恶性泛滥便知,这无疑是饮鸩止渴,此乃大宗商品现货行业的大不幸。综上所述,大宗商品行业的发展定位需要大胆创新破局,这是目前这个发展阶段的关键重点。
二.发展定位的思考方向和路线图
那么,我们创新发展定位的思考方向应该朝哪里呢?其实,无论是国务院37号文、38号文等文件,还是各种各样的管理条例,其本质就是希望引导国内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不要“过度的金融化”,不要“类期货化”,朝着更加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才是王道。因此在这里,首先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即商品现货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怎么样才不是“类期货化”呢?笔者认为,真正意义的商品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进行实物商品交易的场所,强调物流的转移,后者基本功能则是发现价格和管理风险。因而,无论政策出现任何变化,在商品现货市场的发展定位上,只要我们秉承着真正实现实物商品的物流转移,满足了实体经济真正的生产和贸易需求的宗旨,我们就敢于大胆创新和发展,这才是我们国内商品现货市场的康庄大道。著名学者胡俞越教授也曾提出,我国商品市场体系应类似一个金字塔结构:塔基是现货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塔身是中远期场外市场;塔尖是期货期权市场;中间两层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笔者想将此路线图进一步阐述为——原始阶段:传统现货交易市场→初级阶段:初级金融属性的商品即期现货电子商务
市场→中级级阶段:中级金融属性的商品及衍生品中远期市场(期货场外市场)→高级阶段:高级金融属性的期货期权市场。有了这个思考方向和路线图后,我们的商品现货市场的发展定位才会更加明朗。
三.初级金融属性的电子商品现货市场如何建立
通过梳理上述的路线图,我们会对目前有些交易市场遇到争议或瓶颈问题迎刃而解。国内大多数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在发展中急功近利,在一些交易品种还处在原始阶段时候,就急于越过初级阶段而直接进入中级阶段或准高级阶段,只追求金融属性,没有提供贸易属性,这样就根本无法服务于现货,而会导致比期货市场更为投机。相反更有些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尤其是国营企业的交易市场,过于谨慎,亦步亦趋,在由原始阶段往初级阶段发展中比较迷茫和徘徊,更没有思路和方向往中级阶段中去突破,贸易属性尚难完善,更难谈实现金融属性,发展举步维艰。
那初级金融属性的电子商品现货市场该如何建立?众所周知,电子商品交易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是让买卖终端双方可以越过中间贸易商,减少流通环节而以更优成本直接交易,其本质是压缩了中间贸易商的生存空间,让电子交易平台替代了中间贸易商的功能。而几千年来中间贸易商之所以兴旺,是因为他们为买卖双方不但提供了货物信息报价、货款了结的功能,还为买卖双方承担了货物流通、货物存储及货物损耗等风险。如果我们的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建设者只想单纯的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交流和资金结算功能而不去想办法解决客户的货物流通、仓储、损耗等问题,那就根本无法吸引现货客户真正从线下转为线上交易。曾有专家提出,是淘宝网成就了顺丰等物流企业的壮大。我想补充的是,如没有顺丰等物流企业为淘宝网解决物流配送问题,淘宝网谈何壮大?正如此马云深知阿里巴巴、淘宝网的命门所在,所以才会退而不休,一心花巨资去建设其“菜鸟物流网络”。而最近腾讯和京东的合作更加说明,哪怕是巨头腾讯旗下的易迅和拍拍等电商平台,也因没有京东庞大的物流配送网络,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不得不主动联姻。因此,国内一些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在构建交易平台时在物流、仓储等方面的功能天然缺位,导致其市场“不接地气”,自然难以吸引现货客户参与。
当然,会有业内人士提出,物流仓储网络的建设投资较大,并非朝夕之功,而且就算建成物流网络,无异是再造了一个京东,在电子交易上又谈何与其虎口夺食?其实,物流仓储网络体系一则可以借船出海,并非全部需要自建。二则,物流仓储体系只是商品现货交易市场的发展基础,而金融引导现货交易才是商品现货交易市场的发展之魂。上文说到,传统的中间贸易商在货物信息报价、货款了结、货物流通、货物存储及货物损耗处理等功能之外,还具有一种原生态的金融功能,即货款赊垫。因此,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对比传统的现货中间商和电商平台的核心优势就是要体现在不但具备完整的现货贸易建设基础,而且在服务现货交易方面具备初级或中级的金融功能。在资金方面,能将期货、证券、银行、保险(放心保)等各类金融机构有效结合,为现货客户提供仓单融资与供应链融资等信贷金融服务,为现货客户提供展套期保值与保险服务等风险管理服务,创新开展“订单+提货单+仓单+保
单+期货+信贷”等一条龙金融支撑服务。而在交易方面,以开展仓单和承兑提货单的即期和中远期转让交易为主,以开展实物商品的竞价交易和挂牌交易为辅。满足客户在不同层次上的需求。在客户组成方面,现货产销客户,现货投资客户,交易投机客户缺一不可,形成完整的交易生态链。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商品现货交易市场既保持一定的金融属性,但避免“类期货化”;又要保持一定的商品物流转移,但是又避免“完全电商化”,真正实现了金融和现货的有机互融。
四.中级金融属性的商品及衍生品中远期市场(期货场外市场)如何建立
商品现货市场不仅需要往下延伸,打造一个具备电商功能又高于电商平台的初级金融属性的电子商品现货市场。同时更加需要往上延伸,紧密对接期货市场,打造一个同时中级金融属性的商品及衍生品中远期市场(期货场外市场)。
1.商品及衍生品中远期市场(期货场外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从期货的发展来看,期货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专利,而是在一个随着贸易方式和价格形成方式的演变过程当中,从近期交易到中远期交易,标准化、易转让、每日结算就产生了期货,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贸易方式的演变。中远期交易中蕴含着期货机制,期货回过头来覆盖中远期交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不能将期货与现货,期货与中远期,以及现货和中远期完全割裂。
其次是目前期货市场存在的缺陷来看,国内著名期货专家常清教授曾指出,国内期货市场的问题之一是服务实体经济的现货贸易定价功能较弱。期货市场为了防范风险,通过制度限制交割,使得交割月没有仓位,现货贸易定价没办法形成。成熟市场如美国CBOT的主力合约持仓都在近交割月,结合升贴水状况贸易定价方式非常成熟,而我国期货市场的主力合约通常在半年甚至七八个月以后,那时候的价格只是个预期价格,没办法进行贸易定价。问题之二是衔接近期中期产需的贸易功能缺失。企业需要一个采购和销售的贸易平台,希望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建立与产需衔接相对应的近期中期合约持仓。然而我国期货如农产品(000061,股吧)主力合约如通常都在下一个季节,并且在仓储、物流、交割等环节的滞后使得期货市场服务现货企业的功能有限。问题之三是期货品种创新仍然不足。许多品种没有在期货市场上市,衔接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许多问题都解决不了。问题之四是期货合约不能满足企业差异化需求。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法人期货开户数只有不到6万,比例不到期货开户总数的3%,而其中有交易的仅有一万户多一点,期货市场的主力军变为中小型套利资金和中小散户,力量太小且分散。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交易所期货的交易合约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个性化、差异化的避险需求,使得实体企业在风险来临时只能被动应对,造成了经济波动较大的局面。而在实际上国内现货企业利用期货场外市场进行风险管理需求非常之大。而从国外的经验看,期货及商品衍生品场外市场比场内市场更能够满足实体企业避险的需求。由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过于关注交易的金融属性,向投资理财工具靠拢,最基础的商品供求和流通功能难以实现。因此,需要一个期货场外市场,需要一个让以交易所形式存在的大宗商品及衍生品中远期市场,让现货企业既有本生产周期的中远期价格,还有下个生产周期的预期价格,这样就能通过这两个价格信号对生产和消费进行调节,将更有效地合理配置资源。
2.期货场外市场对期货(场内)市场的重要性
首先,期货场外市场是期货(场内)市场的基础,期货(场内)市场是期货场外市场的集中。期货(场内)市场的参与者来自各个期货场外市场,将更大范围内的参与者集中起来,使得供求双方都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形成的价格信息也更具有代表性。
其次,期货(场内)市场要借助期货场外市场“落地”,期货场外市场是期货(场内)市场的延伸。在期货(场内)市场达成的交易,需要借助期货场外市场的仓储物流设施来加以完成,期货场外市场是期货(场内)市场与实体经济联系的中介。
最后,期货(场内)价格和期货场外价格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在期货(场内)价格的基础上,通过运费、升贴水等形式来反映各个期货场外市场的不同情况。因此,只有期货场外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期货(场内)市场价格信号的资源配置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以农产品为例,商品及衍生品中远期市场(期货场外市场)的建设内容
(1)做准期货品种的运营检验、市场孕育的平台
在完善现有粮棉油糖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向农林产品和畜牧类鲜活产品拓展。期货场外市场可成为期货市场的涉农期货品种的试验田和预备梯队市场。
(2)进行交易模式的大胆创新和尝试
期货场外市场可与期货市场共同开展如农产品期权,农产品指数、点价交易与基差交易、仓单交易、可转让提单交易、仓单融资与供应链融资,物流配送、库存管理与交割服务等内容的上市研发和市场运营等方面工作。
(3)对以上市期货品种进行期现无缝对接
期货市场已上市农产品期货品种可与期货场外市场进行无缝对接,提高定价及风险管理效率,助力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密切跟踪现货市场特性及变化情况,以产业链企业需求为导向,及时完善制度规则。推进交易、交割、结算等基础制度改革,降低交易成本。
(4)提供场外衍生品创新交易的参与平台
期货场外交易市场为广大期货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场外衍生品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参与平台。有利于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根据涉农主体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如场外期权等个性化风险管理服务。同时,期货场外交易所的平台,将充分发挥
期货、证券、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贴近实体经济的优势,支持其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并到期货市场对冲。
(5)提供多种金融形式服务
通过期货场外市场的平台,将更有利于信贷等金融服务的参与,有利于保险等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的参与,有利于有效分担农村金融风险。有利于开展期货套期保值与信贷服务、保险服务相结合,有利于创新“订单+期货+信贷”、“订单+保单+期货+信贷”等订单融资业务。
(6)提供同一商品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加强在同一商品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期货市场与场外市场之间可建立价格信息联盟,实时发布各类商品的价格和供求信息,帮助各类投资者和交易者加深对期、现货市场的了解,促进期、现货价格的联动,进而吸引更多的现货市场参与者进入期货市场和期货场外市场。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真正将发展定位于源于现货(以商品物流转移为目的)、基于现货(贸易基础建设完善)、高于现货(金融创新提升传统贸易)、超越现货(实现远期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对接期货(实现期现无缝对接)这五点,那我们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就是一片光明,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坚持者。
责任编辑:揽月
亚太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场所免责声明:
本文为转载稿,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立场无关。亚太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场所不对其中包含或引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于任何因直接或间接采用、转载本文提供的信息造成的损失,亚太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场所均不承担责任。
第三篇: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模板)
一、前期分析
(一)背景分析
(二)趋势分析
(三)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四)存在问题
二、规划总则
(一)发展理念
(二)发展定位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总体构架
(二)战略部署
1、第一阶段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2、第二阶段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3、第三阶段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三)建设重点
四、发展思路与举措
(一)相关举措一
(二)相关举措二
(三)相关举措三
五、预期效益
(一)预期经济效益
(二)预期社会效益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构架
(二)管理制度
(三)团队建设
(四)资金筹措
七、推进计划(表格)
第四篇: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
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15年后,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比重将下滑到35%左右,消费比重会上升到60%以上,净出口比重将不足0.5%
虽然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众说纷纭,但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却是越加清晰。
在昨天举行的“中国生产力发展国际论坛”上,由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担纲的研究课题预测结果显示,未来5年内,中国经济将保持8.5%的增长速度;随后的10年,这个速度将放缓到8%。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局面也将得以改善。届时(15年后),投资比重将下滑到35%左右,消费比重则会上升到60%以上,而净出口所占比重,将不足0.5%。“瀑布效应”仍将继续 五年后工业要走“下坡路”
“中国前26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过大,在对外开放后产生的„瀑布效应‟所带来的。”出席会议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表示,从目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相对落差来看,这种“瀑布效应”远未结束,因此,中国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还对未来的三产比重进行了介绍:由于受到能源需求上升导致的能源扩张以及高投资率带来的资本品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十一五”期间二产比重将继续上升。但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随着采矿业和低技术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将逐步回落。相应的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对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长,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相应的预测结果也显示,到“十一五”期末,我国的投资比重(即投资率)将达到42%,而最终消费比重(消费率)将达到57%,净出口比重将缩减到1%左右。照此前进,到“十二五”期末,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滑到40%左右,消费比重将接近60%,净出口比重将不足1%。生产力“供需矛盾”突出 落后工艺面临淘汰
但是,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比比皆是。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低效运行,降低了资本供给效率;人力资本投资长期过少,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国民经济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较弱。”许宪春一口气道出了当前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核心矛盾(资金、人力、技术)。
此外,需求也并非高枕无忧。
许司长表示,受产品和产业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等因素影响,未来经济仍将面临重大的需求矛盾。
而这种供需矛盾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当前的生产力带来的。
“我们的人员、原材料消耗相当高,不仅高于发达国家,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相当高,这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王茂林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现在不少企业的装备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除了有资金因素外,这种局面很大程度是认识上的欠缺造成的。
王茂林说,从明年开始,国家将在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淘汰掉这些落后工艺、技术。而“经济质量将得到根本性改变”也将成为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的根本特征之一。2020年赶超日本
按照上述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15年后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郑新立主任为此算了一笔账:“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元,如果未来15年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7.5%,2020年将达到45万亿元,不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折合5.5万亿美元,接近或超过日本,有可能跃居世界第二位;而人均GDP将达到33000元,折合人民币4000美元。”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实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总体跃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也创造了不少新的经验,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的成功做法都极为关注。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国际和国内学界对此作过不少研究。在诸多解释中,我认为有几个因素可能值得高度重视。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发生于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对文化革命负面作用的反思和从中得到的教训推动了中国的发展。正是因为发生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浩劫,正是因为在这期间大量生命换来的血的教训,也正是因为当时国民经济走到崩溃边缘的痛苦记忆,使中国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在邓小平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二是从时代背景看,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行的对外开放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这恰恰赶上了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后跨国公司在全球重新配置资源的历史机遇,在劳动力资源丰富、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奋斗改善生活状况的要求非常强烈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获得了稀缺的资本和最新的技术,迅速融入世界分工体系,并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三是从激励机制的制度安排看,中国的发展高度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虽然改革初期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辩论,但实际改革的成功试点恰恰遵循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律,这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主要包括:界定和保护相对产权,承认和激励人的物质利益动机,由市场主体根据价格信号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越来越多的产业推动公平竞争和实现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四是正确发挥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我们一直认为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互补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上和商业周期的不同阶段,两者的互补形式又有很大的区别。总的看,中央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引导结构变化方向上一直起到重要作用,但又逐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不必要直接干预。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和效益注入大量精力,由此形成的地方经济竞争也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对这个问题需要
客观和一分为二地加以认识。
五是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改革路径。在保持社会政治制度稳定前提下,中国的改革始终注意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基层积极性的有机结合,改革总体有序和可控,而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休克疗法。
以上几条并不是理论的抽象,而是在实践中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我注意到,有些学者根据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把中国的成功归纳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成功。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容易产生误导。在我以上描述的几条中,我们很难看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子。在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当全球经济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确不得不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干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只是应对危机的短期做法,并不能反映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全部实践。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总的来看,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转型,国民经济将由出口导向、制造业为主和粗放投资的增长模式向内需消费为主、服务业份额上升和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模式转化,我们称之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过程中,前30年出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将会出现新的特点,经济增长有可能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平稳较快增长转变。
首先是工业化趋势将会出现新特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市场条件明显变化,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全面加快,庞大的制造业受土地、水、能源和空气质量等资源环境因素的约束也日益强烈,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空间和弹性加大。展望未来,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可能下降,服务业的比重将有较大提升。在制造业内部,将会出现以生产集中和专业分工深化为特征的供应链结构调整,基于知识技能积累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生产方式将逐步发挥重要作用,绿色低碳的增长方式将受到鼓励,新型产业将加快发展,满足内需的生产能力会有更大增长空间。
城市化趋势仍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到2011年,城市人口达到6.8亿左右,比重从1978年的19%上升为50.5%,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与发达国家75%~80%的城市化率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测,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可能达到60%左右,到2030年可能达到65%以上,这个过程的延续将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城市化格局和形态将出现新的变化,最主要的是,中国
中西部地区将会形成新的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的经济分工和城市群发展的趋势也将十分明显。随着城市人口逐步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劳动人口中的独生子女比重上升,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也会大幅提升,规模巨大的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出现和形成的消费需求,将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乃至扩大全球市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将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但国际化的内容也会发生较大变化,最主要的线索是国际收支将逐步走向平衡,而这将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变化相互适应。一方面,中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保持出口大国地位,但与此同时,它将根据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新定位,实现从出口和引资大国向市场大国和投资大国的角色转化,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均衡发展,而且将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再平衡做出重要的贡献。在中国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将承担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化进程将继续加快。未来的改革应当按照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深化。所谓价值导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观念,坚持产权保护,坚持鼓励竞争,坚持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谓问题导向,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和有先后顺序地解决一些突出的体制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财税、价格、金融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必须加快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努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而使经济转型顺利推进。
在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的渗透、应用和扩散将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移动通讯技术发展,将使很多用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但与此同时,信息化也提出了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毫无疑问,在中国这个巨大规模的经济体转型过程中,我们将遇到许多前人没有遇到过的风险、困难和挑战,但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转型以及在转型过程中延续的大趋势,将为中国和世界创造出巨大的需求潜力和庞大的市场空间,从而保障中国经济的持久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有什么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第五篇:城市未来发展定位初步确定20110919 0
城市未来发展定位初步确定,一市两区三组团、三山一湖一河、六桥三环三路
2011-09-19 08:39:44 编辑:戴鹏 来源:浏阳网 浏览次数:160 网友评论 2 条
浏阳网9月19日讯(浏阳日报记者 贺亚玲)在昨日召开的城建工作调研座谈会上,市委书记钟钢提出浏阳未来的城市发展定位为:一市两区三组团、三山一湖一河、六桥三环三路。一市即浏阳市,两区即生态宜居的城区、繁荣宜业的工业新城。三组团即浏阳城区、工业园区、大瑶新区。三山即道吾山、西湖山、天马山,一湖即长兴湖,一河指浏阳河。六桥即浏阳现有的四座桥、老铁路桥和即将修建的浏阳河六桥,三环即城市的外环线,将二环线建成后逐步规划三环,三路指长浏高速、开元大道东延线、浏永高等级公路。
目前《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修改论证报告》草案已经出台。按照市城乡规划局正在进行的总规划修改方案,初步拟定主城区未来发展方向为:北拓、南延、西连、东控,即北面向溪江方向拓展,南面延伸至牛石,西面延伸至道吾山与工业新城、太平桥镇通过交通干线加强联系,东面发展至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