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卫生院定位与发展
准确定位 科学管理 实现卫生院跨越式发展
潜江市,位于中国小龙虾之乡,戏剧大师曹禺先生故里——潜江市的西北边陲,全镇版图111平方公里,全镇人口41975人,辖24个行政村,设24个村卫生室。卫生院共有干部职工56人,常年开设病床数50张。
2008年前,由于基础设施差、医疗设备落后、卫生院的技术骨干因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生活环境等原因而纷纷外出打工或调出,且病源大量流失,卫生院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十分恶劣。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基本药物制度以及一系列重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给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对乡镇卫生院的功能进行重新明确、调整和定位,规范卫生院管理,促进卫生院发展壮大,是我们近几年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医院如何发展谈谈以下看法。
一、准确的职能定位,是卫生院发展的根本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基层卫生机构的两大功能定位。这两大功能定位有它的共性特点,一是服务都是它们的落角点,都是为群众健康服务;二是服务群体的统一性。三大类九大项公共卫生服务将慢性病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人、65岁老年人、0—3岁儿童、孕产妇等作为服务的重点人群,也是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对象。通 1
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也能让我们的服务更为贴近群众的需求,促进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发展,基本医疗服务的发展又能正面提高均等化项目服务质量。
关系理顺了,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我们首先所考虑的,就是在同行业的不同层次竞争中,要为病人提供什么样更有竞争力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在低层次医疗机构已处于饱和的状态下,我们只有着眼于需求广泛、有一定难度的常见病多发病,着眼于做成熟的技术,通过不断的锻造,凸现人才优势、装备优势、功能优势与管理优势,形成较出色的业务能力、较稳定的医疗质量、较优质的服务水平、较方便的诊疗程序、较快速的反应能力、较低廉的医疗费用,致力于解决农村农民不断增长的对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与农村医疗机构普遍低能状态的矛盾,做老百姓信赖的医院才是出路。
二、健全的医疗网络,是卫生院发展的坚实基础
卫生医疗三级网络中,村卫生室是网底,它们的服务对象就是我们的服务网络支撑。长期以来,因为我们的定位和优势不明确、不清晰,形成了卫生院与村卫生室服务功能重叠,在利益的驱动下互相拆台,卫生院对乡村医生采取了敌视的态度,造成了医务人员形象不被社会所认可,卫生院发展步入困境。在这方面,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定位不是与村卫生室进行低层次的竞争;在不同的定位分工前提下,村卫生室是我们可依托而且必须依托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乡村医生和我们在体制上仍是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关系,在作用和市场上仍是网底和枢纽的关系,在目标和利益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他们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
具体实施和执行者,是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体,不应当是相互对立的,而应当是互存互补、相互促进的。
定位明确、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是区域内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就是要让乡村医生立足于简单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卫生院立足于能解决较高难度的常见病、多发病,摆脱功能重叠的局面。为此,我们定期召开乡村医生会议,组织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加强业务指导,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提出改进要求,并不断灌输合作理念;从自身做起,严禁在业务活动中的互相贬低、互相攻击,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体系。同时,实行卫生院医师支援村卫生室制度,以各卫生室所为单位,根据各卫生室人员、业务能力和疾病分布情况,定向抽调卫生院骨干力量,到卫生室座诊,现场指导、规范其执业行为,也增进两级医务人员的了解和信任。由于理顺了关系,村卫生室有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卫生院也因此拥有了稳固的业务网络,形成了对卫生院有利、对乡村医生有利、对老百姓有利的“三赢”格局。
三、科学的管理,是卫生院发展的保障
(一)以文化引导为方向,凸现服务功能优势。
1、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改善就医环境。2008年,潜江市卫生局为乡镇卫生院设立“三项建设项目”,在投入方式上不搞普降甘霖,而是每年集中筹措一笔资金,重点对4-5个卫生院进行武装。我们借助于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市局支持,共投入235万对原门诊住院综合楼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增住院病房7间,床位由原来的21张增加到50张。为住院病房安装了空调、彩电,更换了新病床。2010年,省厅开展“百镇千村示范卫生机构”创建活动, 我院顺利通过评审,成为全市创建示范卫生院的三个单位之一。一是将原来的防保科改组为公共卫生部,增设了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室、健康教育与慢性病防治室、资料室等科室;二是将发热门诊从防保科分离出来,按照示范卫生院分区标准单独设立感染性疾病门诊部,分设发热门诊与肠道门诊;三是将住院部内儿科、妇产科、外科病房合理分区;四是为方便病人就医取药,将中药房从原防保科迁出与西药房合并。五是投资20多万元将放射科从公卫、行政区整体搬迁至业务区;六是按照《湖北省乡镇卫生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标准,统一制作各类标识标牌、制度牌等200多块及规范的医用卡册(如床头卡、输液卡等)。现已基本形成了三区分隔(医疗业务区、公共卫生服务区、生活区),四部独立(门诊部、住院部、公共卫生部、感染性疾病部)的格局,标识标牌统一规范、科室设臵合理、病房整洁、环境温馨,医院硬件建设实现了一次飞跃。
2、以加快医疗设备换代升级为重点,提升服务功能。2007年来,我们结合医院实际,添臵了放射机、麻醉机、十二导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微量元素仪等常用和必备的仪器,2011年,又自筹资金60余万元采购一台进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现已安装投入使用。齐全的基础医疗设备,既方便了病人、又为群众节约医疗成本,同时也为医疗人员的诊疗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计划投入资金,用于改造检验设备,逐步完成基础医疗设备的系统化、现代化改造。
3、以改善服务质量与方式为核心,构建和谐医患桥梁。以人为本理念对我们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就是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对
于我们,通过服务可以弥补技术和条件的不足,而技术和条件却无法弥补服务的不足。比如我们缺少某项检查,就陪送病人到外面去做,有些自己医生不能做的,我们就把外面的医生请来做,这样通过服务,我们没有的、不能的,就成了我们有的、能的。在基本条件和基本功能方面难以显现先进性的情况下,我们唯有在服务上狠下功夫,服务就是我们最大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生命力。为抓好服务,我们强调以院内服务为核心,将服务的基本要求列入制度,引入酒店管理模式,通过定期进行岗位服务礼仪培训,坚决纠正职工种种不良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即使我们不是业务最好的医院,但我们要做服务最好,责任心最强的医院。同时将服务延伸到院外,把延伸服务作为开拓业务的重要手段,如推出救护车免费接送病人、出院后跟踪随访等制度;强调以满足显性的要求为基础,努力满足隐性的要求。在我们的医院门诊部有这样的一幅标语: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还有像“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等等这样一些提示语,来时时熏陶和提醒我们的每一个职工。
(二)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实行综合总值班、值班、备班制度,提升了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功能。在医疗规范方面我们着眼于保证诊疗规范、书写规范的执行,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一是以示范卫生院考核标准制订相关细则,通过开展医疗质量考核,监督十三项核心制度的执行。以月度考核,季度汇总形式开展检查,制定奖惩制度,落实奖惩措施,将检查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并对检查及处理情况以文件形式予以全院通报。二是将每周四定为业务学习日,加强临床业务知
识、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及卫生部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三是组织开展医疗质量技术比武,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水平,规范技术操作行为。四是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层层签订医疗安全责任状。结合岗位实际,落实责任考核与追究制度。在医德医风管理方面,我们公布了投诉处理流程和投诉电话,落实了奖惩措施。对一些要重点克服的不良形象,如私收费、患者投诉等等制度,我们则加大奖惩力度,从而保证了制度的严肃性。
为了保障制度的执行到位,我们一是在制定方案和制度的时候,严格遵守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职工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完善。二是注重处理问题的时效性,防止矛盾的积累和制度的疲软。对分配方案,我们每月核算兑现一次,对违纪事件,我们每月处理一次。在制度的执行中,一旦发现了,或者他人举报有确凿证据的,就要毫不含糊地照章予以处理,防止违章现象的表面化、群体化。三是在以制度规范行为的同时,充分利用绩效考核制度,将分配与考核相结合,提高职工积极性,形成多劳多得、能者多得、责任与分配相适应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
(三)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含量。人才是竞争的核心,没有群众值得依赖的人才队伍,就会失去市场,失去竞争力。所以,在我们医疗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下,按照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仍然每年选派德才兼备的年青医生按不同专业,择优而学的原则,到上级不同医院轮训。从而丰富我们的管理经验,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二是鼓励业务技术人员参加学历再教育,增加知识、文化内涵的积累,并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大专学历800、本科1000)。三是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学历成品人才。
以此来更快更好的提升我们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竞争力。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解决职工后顾之忧,院方出资40万元,为单身职工解决了住房问题。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卫生院发展增添了新的能量,有效地缓解了医技水平和人员不足等问题,提升了卫生院的诊疗服务综合能力。
四、完善的防范机制,是卫生院发展的前提
据我市近两年医患纠纷的统计显示,涉及到的医疗机构非常广,发生率虽然下降32%,但补偿和赔偿金额却上升了55.6%。卫生院因医患纠纷的,在受到经济损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社会影响,要通过半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轨道上来。产生的原因虽然有社会的:政府对卫生事业投人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和新闻媒体的介入、患者及家属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职业医闹等社会因素,但更多的是自身管理的原因: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违反诊疗常规,门诊病历书写不完整;业务水平欠佳,对治疗手段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掌握不好;未严格执行核心制度,违反技术操作规范;服务态度与医院医德医风欠佳导致医疗纠纷。社会的因素我们改变不了,所以,我们重点从自身抓起。一是通过加强政策理论学习、风险意识、医疗安全教育,严格隐患排查,来提升防范医患纠纷的能力。二是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医技水平,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三是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四是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公安、司法、村干部的联系,并设立警务室,聘请派出所分片领导为法制副院长。通过第三方调解来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和合法权益。五是制订医患纠纷的处臵预案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处理突发
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因纠纷而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通过明确定位、健全网络、科学管理、有效防范纠纷等多方位把控,我院逐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卫生院的服务内涵进一步拓展,服务优势更加明显,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也显著增强,医院在2009年被中共潜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最佳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示范乡镇卫生院”,被《荆楚网》、《潜江电视台》、《潜江日报》等媒体采访报道。卫生部、省卫生厅领导先后到我院调研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示范卫生院建设工作。广东、云南、西藏等省外及省内多个城市的政府领导及卫生局领导来我院参观交流。医院的发展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友邻单位经验,实现卫生院发展再上新台阶。
谢谢!
第二篇:个人发展定位
我自已常常在自我反思自已的能力,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现在做的是否有用 全面发展自已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自我的创新,学习能力):
开发能力(高级程序员),分析能力(系统分析员),设计能力(系统架构师),口才沟通(销售),管理能力(总经理)三年前偏重于技术,2006后偏重于管理
平时注意的能力发展(不断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
优先发展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维持系统开发能力。精神方向:创意创新,创业发展
职业规化:高级程序员,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
职业现在发展(三年前 重点发展开发能力(高级程序员),分析能力(系统分析员),设计能力(系统架构师): 2003年网络公司部门经理 2004年~2007年上市公司 软件工程师 项目经理,大项目的Team Leader 产品售前
目前发展方向:管理 正在实施的计划: 1。从前辈中找经验
2。从书本中找经验(MBA教材,成功学,犹太人经商,富爸爸穷爸爸,细节决定成败,创业书籍,卡耐基全套,各种管理知识--经济学。。)
3。从实践中找经验(不断在团队尝试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发挥人才最大能力)
在技术上是维持(不断跟踪最新的技术发展,重点发展系统架构能力): 如:VC开发,java开发,dotnet开发,vb开发 VC--MFC ,COM, plugin java--jsp,spring,hibernate, struts,ext, dotnet--c#,asp.net,分析能力:
1。分析最新技术走向(经常上网查看相关java等开源技术走向)
2。分析旧系统设计,需求(分析公司所有过去系统的需求,设计,优缺点,是否改进的,如果我来做会怎么样及怎么样才能做的更好)
3。分析未来创业的项目产品及需求,设计,潜在的发展方向。(从报纸,网络,他人中获得他人创业成功的产品及潜力,分析正在创业的企业 的产品,他们产品的不足及未来规化,如果我来做会怎么设计及规化)
设计能力:
1。分析旧系统(有源程序及文档)有没有更好的设计并给出更好的设计解决方案 2。分析现有系统(企业正在用)的缺陷及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解决方案 3。拿到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设计方案编写并尽量采用流行的设计开发工具(rose ,powerdesigner,visio).及采用最新的最快的开发技术
证明自我,并自我提高--在已完成高级程序员考试后,参加系统分析员考试 口才沟通: 1.学习口才书籍 2.增加跟人的沟通 3.增加在台上演讲时间
第三篇: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定位与发展
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定位与发展
成人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既是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但是,作为一种外源型的教育形态,新世纪以来的成人教育因传统的条块分割和投入体制等众多因素影响,在产生加快教育资源积聚、扩大人力资本开发规模、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等不同层面多种效益上明显滞后,诸如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教师队伍出现断层和结构不合理、校舍资金困难、教学计划缺乏灵活性、教育教学质量较低、学员的适应性不强等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于成人教育规范的共性中求得学员发展的个性,于课程时数的常量下体现知识更新的变量,于经费投入的有限上适应公众需求的无限,都需要成人教育在定位与发展途径上首先做出回答。
一、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定位
成人教育不仅是一种学历补偿,还是给予学员就职、创业本领,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关乎国运民生。同时,成人教育也是教育公平和民主化的表征延伸,体现着对人的发展的深层人文关怀,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人力资源领域的开发与竞争将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抓手。因此,我们必须对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定位做出理性思考。我们认为,成人教育的定位除了以前被普遍认同的教育功能之外,还应突出以下几点:
1.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
与20世纪60年代“不在城市吃闲饭”这一著名口号下的非城市化运动相比,21世纪的今天,以缩小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转变农民身份,拉开城市框架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的程度也就成为评判区域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据有关专家分析,当前我国有8.07亿农村人口,3.5亿农村劳动力。就目前产业格局和农村发展来看,只需1.9亿农业劳动力,约有1.6亿农村劳动力过剩,每年还有1千万新生农村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生产、走向城市化,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素质,接受教育与培训。而成人教育开放式的多项目的教育资源与环境、周期短应用性强的培训体制与特色,是城市化进程的有效推动力。
2.经济建设的晴雨表
经济建设离不开产业大军,而成人教育是培训产业大军的主渠道。产业的生产实际中,科技进步对企业产值的贡献率为45%,科技的含量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过程已成为事实上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企业职工的素质、技能水平只有在不断地提高与提升中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而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大专及以上为5%,与1998年OECD国家的80%和26%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产出效率也较低,以制造业为例,1995-1999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为2885美元,分别是日本的3.1%、美国的3.5%、德国的3.6%,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中国制造的品牌亟待提升与提高。成人教育的规模与效率决定着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深刻地反映着企业的竞争力与后续力,决定着经济建设的成败,也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
3.教育现代化的高支撑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继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率先提出了在本世纪前20年内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现代化的指标则是参照日前中等以上发达国家的同期相关指标,其中“成人识字率”、“远程教育注册生数”、“成人年培训量”等衡量指标都属于成人教育范畴。而教育现代化的落脚点就在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定时制成人教育,实现成功社会的价值转换。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最大结合模块,担负着提升国民素质,满足公民多层次教育需求以及带动其他层次教育提高的重要使命,可谓教育现代化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发展途径
成人教育有其特殊、内在的规律。首先,成人的学习动机更明确、更有针对性,既围绕职业需求,又关注直接效益;其次,在人才的培养上,成人教育更要突出主体的特征,根据成人社会经验丰富、理解力强等特点,开发其心智潜能,以凸现成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再次,成人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无时不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联系,所以必须瞄准产业和市场的现实变化与预期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从业人员实现个人发展、转岗就业、提高技术层次设置教育模式和教学计划。这些规律的遵循就要求我们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差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系。其核心就是为社会全体公民提供优质的成人教育资源。当然,成人教育的发展途径是多轨的,但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体制上:增强成人教育的国民意识。成人教育绝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己的事情,它是政府、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人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体制与功能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这就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准入制度做前提,教育行政部门、行业条块分割权限,使社会个体接受继续教育真正成为个体与社会共同的内在需求和发展动力。像浙江省开展“双百工程”(百万职工、百万农民培训)就是由政府与相关部门联合发文,集约权限才得以全面铺开。企业职工工资的1.5%-2.5%统一用于职工培训,不单独开展培训的企业,由财政统筹企业职工的这笔培训经费,用于保障职工继续教育。当地农民在补偿金中统一划出一块用于社会保险和转岗培训。
办学模式上:学习型社会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为目的。而成人教育完全可以在处理好工学交替矛盾的基础上,突出培训周期短、见效快的特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步,学校形态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并举。浙江省创办了双证制模式,利用业余时间和函授相结合,挂靠到高中段学校,开设了法律常识和职业道德、现代文阅读、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社会科学常识或自然科学常识(任选一门)、市民英语、计算机基础等七门课程,使40岁以下的初中学历的企业职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经过系统的文化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并具有适应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同时取得高中段学校和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的绿色证书。
教育教学上: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是成人教育增强吸引力的关键,在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上,只有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生产实际,加强教材建设,改善培训内容、信息滞后与实际联系不紧的现状,遵循学以致用、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吸收行业部门和企业机构参与意见,凸现具有学科特色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课程项目,加强通识性、应变性,提高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起点,实现课程内容现代化。在教学方法上,正确处理教学规律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有效增加办学活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率,创设开放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使学员不仅亲其师、信其道,而且乐于其中,切实把成人教育工作从应试教育转换到提高学员素质上来,把学员从被动客体的角色转换到自觉主体上来。
职成教互动上:第四次全国职教会后,突出培训功能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相对于成人学校而言,职业学校特别是重点职校在师资、专业设置、实验实训、校企结合等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方面更为丰富、更具优势、更能发挥名校效应。新形势下,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应放在同一平台上齐抓共管,以职业教育带动成人教育,以成人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支持职业学校打破封闭的典型学校形态教育,向社会延伸扩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服务社会与经济的功能,与相关企业及社会上对口单位联合开展成人教育与培训。职业学校可以创办成教中心、社区学院,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开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转岗、外来务工人员上岗、新技术培训等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拓宽成人教育的培训口径,使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整合中共同发展壮大,共同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第四篇:东北农业大学发展定位与战略规划
东北农业大学发展定位与战略规划
李庆章,于广建,王丽秋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围绕建设“一流农业大学”这个发展定位,阐述了东北农业大学在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及战略规划方面的认识及实践。
关键词: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战略规划
办学理念是基于办学主体对大学的本质、功能、定位、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具有理想性和可实践性的元话语,是对“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好大学”的凝炼。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指引着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定着大学的发展定位。办学理念包含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定位是办学理念的组成部分,同时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指引着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战略规划具体体现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三者之间互有联系,不可分割。
一、东北农业大学办学理念
东北农业大学历经60年发展,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为学校的发展定位及战略规划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第一,明确了自己的办学定位。东农“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成为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大学。
第二,高度提炼了学校的办学经验。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办学基本经验。那就是: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特色是核心竞争力不动摇,始终坚持服务经济建设发展不动摇。
第三,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从学校创建伊始确定的“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服务”的办学方针,发展形成了今天“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的办学宗旨。
第四,形成了较系统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学校坚持本科教育适度规模,坚持增长服从发展、规模服从质量,求强而不贪大;学校坚持集中力量建一个主校区和适度贷款的原则;在学科建设中,学校坚持整体建设、突出重点、打造高峰的原则,以乳品和大豆为代表的一流研究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在队伍建设中,学校坚持以稳定用好现有人才为主,突出团队,淡化梯队,弄斧到班门,把教师送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一流实验室,与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合作,名师脱颖、新人辈出的局面已经显现;面向未来,学校又明确提出了建设“学术东农”“人文东农”“和谐东农”的发展目标。
二、东北农业大学“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定位
(一)东北农业大学发展定位的形成
东北农业大学自建校之初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即显示了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思想,经过各个时期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于1999年12月东北农业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工作会议报告中首次确立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十五”以来,学校在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学校的各项办学定位,将学校类别定位在“农业院校”;将学校类型定位在“研究教学型”;将学校办学层次定位在“多层次”,即“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国际合作教育,按需发展继续教育”;将学校学科类型定位在“多科性”即以生命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将学校服务面向定位在“立足龙江,服务三农”。
(二)东北农业大学发展定位的内涵解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东农的发展定位是在充分研究自己的前提下量体裁衣,既突出了学校的特色,又体现了高校的三大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建设,把东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大学。
这一总体目标又可细化为以下四方面:(1)要把东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高级农业专门人才(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2)要把东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三农”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基地;(3)要把东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基地;(4)要把东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和国际寒地国家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基地。
(三)东北农业大学发展定位的核心要求
首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促进发展上水平。重点实现“五个转变”,即“整体办学不断从高水平向努力创造实力转变;人才培养从外延扩张、注重数量向内涵发展、提高质量转变;科学研究从‘上层次、入主流’向‘出人才、出成果’转变;社会服务从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向主动适应、建功立业转变;学校管理从低效高耗、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提高效益转变”。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保证发展有活力。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就是要正视人的地位、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利益、体现人的权力、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珍惜人的生命、促进人的发展;落实到学校建设中,核心就是“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第三,要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实现发展的优质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围绕“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成果”、“提供一流的服务”,一心一意谋发展;围绕“建设一流的学科”、“汇聚一流的队伍”、“构筑一流的基地”,聚精会神搞建设;充分地、全方位地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的基本职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四,坚持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体现发展的科学性。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切实做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改革、发展、稳定”、“重点发展与整体推进”、“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事业发展与生活发展”的统筹;重点处理好“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重点优势与非重点优势”、“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国内一流与国际知名”的关系。
三、基于“一流农业大学”发展定位的战略规划制定的要素
建设“一流农业大学”既是东北农业大学的发展定位也是东北农业大学长期推进的战略任务,这是东北农业大学办学者一直秉持的思想,在制定战略规划过程中以此为核心,坚持其要义。我们认为“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必须认真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必须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强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思路,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必须全力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生”、汇聚高素养的“一流队伍”、建设高水平的“一流学科”、构筑高水准的“一流平台、追求高效能的“一流管理”、营造高品位的“一流氛围”。因此,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下列制定准则:
(一)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生”,坚持质量立校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质量为生命线,以特色求发展,多层次、多规格育人。既培养能够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又培养能够显著带动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创业型”人才,还培养能够直接投身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第一线”的“落地型”人才。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深入推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确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机制,加快建设各类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实习基地和创新示范基地,扎实推进“优秀学生加速发展助推体系”、“特长生科技创新扶持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体系”、“心理困难学生咨询与调试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和省优秀硕士论文为抓手,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汇聚高素养的“一流队伍”,坚持人才强校
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和奖惩制度,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公仆意识、忧患意识、学习意识、团队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重点打造一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能担重任、勤政务实、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立足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长远发展,采取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加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认真做好现有高层次人才稳定、提高、成长基础上的引进工作,努力创造有利于拔尖人才、创新团队健康成长、施展才华的有效机制、宽广舞台和良好环境,重点打造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学缘结构优、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特别是公共课、基础课及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重点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
(三)全力建设高水平的“一流学科”,坚持特色兴校
坚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促进交叉、发展新兴”的建设方针和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瞄准国家及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已经形成的学科发展主流相一致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方向,以“211工程”建设为推动,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彰显学科特色、提升学科内涵、树立学科形象,使国家重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重点学科的某个或某几个学科方向处于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
实现学科建设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在科学谋划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明确各级各类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明确不同层次重点学科带头人(方向首席专家)的和岗位责任、考核指标及准入退出机制,明确各级各类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范围、管理权限及审计办法,从一级重点学科着眼,从二级重点学科入手,全方位捆绑资金,扎扎实实搞好重点学科建设。
(四)构筑高水准的“一流平台”,坚持学术壮校
首先,重点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始终突出“北方寒地农业”和“北方现代农业”两大特色,紧密围绕国家及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按照“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原则,切实加强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特别是“乳品”、“大豆”两大特色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努力建设一批“结构合理、设备先进、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高水准科技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术研究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能力,争取在国家高层次科研项目、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奖励及专利授权、科技专著、“三大检索”论文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其次,重点打造“一流的成果转化平台”。逐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引导、保障和考核机制。主动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牵头组建研发平台、研发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产业园等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进一步完善校地共建平台;通过扎实推进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努力提高学校的成果转化能力、技术推广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
第三,重点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密切国际与国内的学术交流,主动承担国际与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积极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来校交流访问,支持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首席专家和学术骨干带薪去世界学科领域最先进的实验室作高访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鼓励在学研究生进行中外联合培养、短时间在国外进行阶段实验和游学,努力创新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的成长,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领袖积极创造环境与条件。
(五)追求高效能的“一流管理”,坚持依法治校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坚持依法治校,把握高教法赋予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将“正当程序”和“良好秩序”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实行民主管理,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等重大决策机制,切实加强校院两级教代会建设和校务公开工作,积极听取民主党派、离退休老同志和群团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对学校决策和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深化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是以下八方面:一是稳步推进以“放权增效”为重点的校院两级办学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稳步推进以“全员聘任制和职员制”为重点的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聘用制度;三是稳步推进“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激励作用的人事分配制度;四是稳步推进与“绩效密切挂钩”的人事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人事考核制度;五是稳步推进以“二级单位财务委派制”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六是稳步推进以“共用资源有偿使用”为重点的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七是稳步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校办产业管理制度,保证校办产业的规范、平稳、健康发展;八是稳步推进以“提高保障制度”为目标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稳步推进上述八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学校管理从低效高耗、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提高效益转变。
(六)营造高品位的“一流氛围”,创建和谐校园
扎实推进“学术东农”创建,大力弘扬“求真”的“学术精神”,即“童心不泯”的创新精神、“童稚无欺”的求实精神、“童趣无限”的协作精神、“童言无忌”的牺牲精神、“童真无暇”的自律精神,努力营造“摒弃浮躁、潜心治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扎实推进“人文东农”塑造,大力弘扬“求善”的“人文精神”,努力营造“以人为本、风清气正”的人文氛围,精心打造“人文情怀浓郁、文化底蕴深厚、育人效果明显”的“泡菜坛子”,以境化人、以情育人、以制立人;扎实推进“和谐东农”构建,大力弘扬“求美”的“和谐理念”,努力营造“聚人气、干事业、谋发展”、“出人才、出大师、出成果”的和谐环境。
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渡。逆水行舟,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站在新历史起点上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人,只有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执着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早日实现“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景刚,叶运峰.大学理念的源流[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3(4).[2]于 洋,王羚郦.“质量为本,社会为先”与“科学发展,特色兴院”:论我院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EB/OL].http://www.xiexiebang.com/bumen/pjw/qt/qt_more.[3]徐建成.大家、大师、大业构成大学发展的基础:记东北农业大学60年办学历程 [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作者简介:李庆章(1953-),男,东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载于《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第7期)
第五篇:保险中介组织的定位与发展
保险中介组织的定位与发展
一、保险中介业处在初级阶段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把生产的总成本划分为转型成本和交易成本两个部分。目前,我国经济中物质变换的成本很低,但交易成本却很高,致使其产品总成本往往居高不下,与国外企业相比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这种现象在保险行业尤为突出。保险交易成本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制度不健全、规则不透明、诚信状况不好都会增大交易成本。不能否认的是,我国中介组织发展不足,不能为交易双方提供高素质的中介服务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保险市场的发展初期,只有投保人和承保人,交易双方通过直销和代理渠道购买和推销保险产品,因而不需要专业化的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代理公司,各保险公司设有自己的理赔部门,配备专门的理赔人员,出险后也不需要保险公估公司介入理赔服务。而在发达的保险市场上,如果交易双方在分散的市场上讨价还价、随意配对,投保人势必借机压低支付意愿,承保人试图虚抬经济成本,这不仅增加了双方的交易成本,同时,交易条件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增加引起的利益冲突足以使交易破裂。保险中介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能够有效地节约交易成本。保险中介普遍存在于发达的保险市场,有利于双方福利的提高。因为保险中介组织是协助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履行保险合同,解决保险合同争议,以及参与理赔、进行损失和价值鉴定的中介组织,其提供的中介服务可以诱导双方表露信息,对形成价格、传递信息、维持交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市场功能,保险中介的搜寻行为减少了分散于保险市场的投保人和承保人面对的不确定性。因此,经由保险中介组织的交易比直接交易具有比较优势。我国保险中介业发展潜力巨大是不争的事实,但当前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保险中介组织是与保险市场同时产生、共同发展起来的。以保险经纪公司为例,英国有800多家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超过3200家;法国有500余家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多达2400多家。欧美等发达保险市场60%以上的保险业务由经纪人带来,在香港地区这一比例高达70%以上,2002年英国保险业务的90%是由保险中介完成的。我国的保险中介是在保险公司主导保险市场的前提下出现和启动的。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保险中介组织,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1999年全国仅有保险中介组织13家,2001年增加到171家,2004年1月1日发展到1037家(包括正在筹建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中介组织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相对于我国巨大的保险市场和快速发展的保费收入,保险中介组织的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的“瓶颈”。
二、保险市场主体定位模糊制约了保险中介的发育
我国保险中介业不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保险市场主体的定位不清、职能交叉阻碍了保险中介组织的成长。保险市场由投保人、承保人和保险中介三部分组成,投保人片面认为中介组织就是“二道贩子”,承保人对保险中介持“不合作态度”,保险中介组织的专业性不强,自身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都造成保险中介的发展滞后。
(一)保险公司的“大一统”定位
保险中介组织依赖于保险公司的业务而生存,然而保险公司大都沿袭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自身承揽了保险经营的所有环节,经营重点放在了保险产品的销售上,并形成了以销售为重点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习惯。在保险公司主营销售的情况下,自然对保险中介组织持“不合作态度”。2000年以前,我国产险市场完全被10余家保险公司的直销队伍和8万余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所把持,2001年我国财产保险的兼业代理就超过20万大军,财产险保费收入的40%来自兼业代理业务,专业保险代理公司和经纪公司承揽的保费收入仅为1%。对个人寿险业务,保险公司更不愿意与保险中介合作,一是这部分利益十分诱人,保险公司不会拱手让人;二是出于保护自身营销队伍的考虑而不愿依靠保险中介展业;三是保险公司作为保单责任的最终承担者,认为中介组织不如自己的营销队伍让人放心。在理赔上,部分保险公司往往将难度大且不易处理的案件委托保险公估公司,在公估费结算上也经常拖欠,保险公估公司迫于拓展业务的压力往往不得不被动接受。在议价博弈过程中保险公司具有明显优势,处于弱势地位的保险中介组织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
(二)社会公众的认知度不高
需求是刺激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产业的发展状况。然而,我国国民的保险意识普遍不高,对保险需求的层次较低,因而决定了公众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需求是有限的。随着国民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投保人对风险管理和保险需求的程度和层次也将逐步提高,届时市场对专业保险中介组织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才会随之扩大和提高。受传统文化及社会对“掮客”的排斥思想,投保人片面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中介组织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因而直接与保险公司打交道,而不愿意接纳中介组织。保险中介要想与保险公司竞争业务,只有让客户感到通过中介购买保险确实比自己去保险公司购买有特别的好处。然而多数投保人对保险服务的理解更多地局限在理赔上,而保险中介均没有理赔权,所以客户还是愿意直接与保险公司打交道,保险中介组织进退两难。
(三)保险中介的专业性不强
保险中介组织的专业性不强是限制其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保险中介组织的发展时间不长,无论是在市场定位、业务开拓,还是专业化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都与成熟的市场要求差距较大。保险中介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大量的稳定的客户群,其客户资源要么来源于保险公司的老客户,要么是自己开拓的新客户。然而,保险中介组织的角色错位、管理缺位和技术脱位,使其独立性和中介性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对投保人和保险公司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现有的保险中介机构,大部分也在走保险公司“分支公司”的模式,主要依靠人海战术和人际关系开展业务,在资金实力、技术和品牌上均与保险公司有较大差距,没有体现作为“专业保险中介”的专业特色。一些公司靠打所谓的“擦边球”争取业务,靠抬高手续费“讨价还价”。保险中介机构的技术含量低,实际上形成了与保险公司竞争和替代的关系,而不是中介服务的功能。
三、我国保险中介发展策略
国外保险中介组织与保险公司的长期并存和共同发展,说明保险经营的某些环节是可以从保险公司剥离出去由中介组织来完成的,关键在于保险中介组织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保险中介组织在保险市场的运作过程中,应发挥其服务、沟通、咨询以及公正和监督功能。
首先,保险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体现在靠优质服务吸引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其工作重点应放在保险公司力不从心或较难开展的业务上,通过为保险公司提供高质量的新业务、降低其业务成本促使其减少或剥离直接销售人员,或者为投保人提供到位的专业服务,让其感受到通过保险中介购买保险优于直接从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其次,保险中介是沟通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保险公司对众多投保人的需求特征缺乏了解,投保人对复杂保险产品的质量等信息也缺乏应有的知识,保险中介通过集中处理信息,减少搜寻的不确定性,增加潜在交易伙伴的数量及相互遇到的概率,提高交易成功的可能。第三,站在独立的立场上,对委托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保险事故的原因、责任、损失程度等进行客观的勘定、评估和测算,为客户提供公平、公正、优质、高效的保险公估服务。最后,保险中介组织不仅要做好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三大传统业务,还应该在风险管理、理财顾问、职业培训等方面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当然,保险中介组织找准定位并不是能长足发展的充分条件,建立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相互协作的市场格局,培育和发展我国的保险中介组织还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保险中介的规范化
发达国家的保险中介组织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在市场竞争和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自我约束、行业自律的机制。我国保险中介组织的发展时间不长,在经历了短期的快速发展后,中介组织林立,但相应的规范明显滞后,缺乏相应的行业自律和内控机制,导致中介组织类型和数量激增后出现的无序竞争和自身的不规范做法。保险中介组织的规范化发展,一方面应苦练内功,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内控机制,确保中介组织内部组织体系的规范运作,同时要树立守法观念和自律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保险中介的行业自律组织,形成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另一方面,保险监管机构应加强引导和强化监管。引导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组织之间建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诚实互信、共赢共存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中介从业人员的信息查询系统,禁止不合资质的人员进入中介行业,加强对非法保险中介的清理,建立保险中介畅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等,从而形成政府监管、公司内控、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多层面的监管体系。
(二)保险中介的专业化
既然保险公司和消费者都习惯了直接洽谈业务,那么,保险中介必须靠专业化的工作质量吸引他们。为此,保险中介组织要利用多渠道、广辐射的特点,纵深拓展保险业务,扩大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发挥为客户设计条款和费率的功能,以最低的费用获得最大的保险保障。此外,创新是提高保险中介专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险中介解决发展中问题的根本途径。推进保险中介创新,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产品创新。围绕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以及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热点,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保险产品创新体系。二是业务创新。业务创新是保险中介业务深度和广度的创新。保险中介组织不仅要做好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三大传统业务,还应该在风险管理、理财顾问、职业培训等方面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不仅要做好国内保险中介业务,还要积极准备参与国际保险中介市场的业务运作和市场竞争。三是技术创新。保险中介领域的技术创新内容
广泛,包括管理技术、包装技术和营销技术等,可以根据保险中介市场的创新条件和环境进行技术选择,确立适当的保险中介市场创新点。
(三)保险中介的职业化
我国保险中介组织不是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而在专业技能和经验等方面还很欠缺,高级人才和管理经验缺乏,员工大多来自于各保险公司及招聘的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业务经验偏少、管理知识不足。所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保险中介队伍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保险中介业十分重要。保险中介组织不仅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执业和品行规范,用保险中介的职业特征、职业水准、职业操守和职业形象赢得投保人、保险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更要在品牌、网点设置、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下工夫,纵深拓展保险业务。传统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是经济保障,现代保险产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投资功能。所以,保险中介的业务范围除了与保费直接相关的中介服务外,还包括为客户提供许多高附加值风险管理咨询、保险方案设计等服务,某些保险中介组织还作为财务顾问活跃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与此同时,要大力培养我国的保险精算人才,尽快发展保险精算事务所,发展诸如保险会计师事务所、保险资信评估机构、保险教育培训机构、专业化的保险法律服务机构等各类专业化的保险中介服务机构。
(四)保险中介的集团化
保险中介组织是保险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产物,也是.保险行业专业化分工与集约化经营的结果。从国外保险几百年的历史看,专业保险中介的出现,只是保险社会化经营发展的初级分工阶段,保险中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规模扩张,才是保险社会化经营发展的高级整合阶段。由于保险中介组织一般资本金要求低,主要以技术和人才相结合开展业务,普遍采取合作制、合伙制及有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致使我国保险中介组织的规模小、实力差、竞争力不强。我们知道,集约经营能够使资源得以优化组合和合理利用,保险中介组织只有在具备相当规模以后,成本低、专业化程度高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鉴于此,应将目前业已存在的分散的单个保险中介机构,进行分门别类的专业组合,使之发挥整体优势;对目前各种组织形式进行改组,成立有限责任的保险中介组织;在发展各类专业化保险中介组织的同时,重组不同的保险中介公司,形成从投保到公估的保险中介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对于条件成熟的龙头中介组织,应参股、控股或者兼并、收购其他中介公司,建立保险中介集团或联盟,打造中资保险中介航母。唯有这样,才能增强保险中介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五)保险中介的国际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更多的外资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必将产生对保险中介的强烈要求,因为外资保险公司通常将业务交由保险中介公司办理。随着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再保险业务将会得到更大发展。再保险是一种没有国界的保险,再保险合同关系的再保险人与原保险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相互沟通不便,如果业务由再保险人亲自处理则成本较高,而由原保险人处理其真实性难以保证。这一切将为保险中介组织的发展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随着外资保险公司不断涌入国内保险市场,为其服务的保险中介公司必将紧随其后,国外保险中介组织将以各种形式成为中国保险市场的参与者。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中介面对兵临城下的国外保险中介军团的压力,不仅要做好国内保险中介业务,还要积极
准备参与国际保险中介市场的业务运作和市场竞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际影响。同时,在经营规则、理念和方式等诸多方面学习借鉴世界保险中介业的成功经验,努力与国际接轨。
来源:保险研究作者: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刘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