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企业文化变革通道探析
文化变革已成为当代管理的潮流,以文化变革打造组织核心竞争力正成为不同体制下的企业的共同追求。组织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文化变革是个艰难复杂的历程,许多企业在文化变革的推进中面对繁杂的文化变革管理手段,缺乏系统思考,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本文仅对国有企业如何建立文化变革流程、构建文化变革通道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困惑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任务日益迫切和艰巨,国家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改革,并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国企改革,但纵观几年来国企改革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国企改革遇到的重重障碍和阻力已经严重影响到国企改革的进程,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某些国有企业在推进组织变革和文化变革进程中的失衡也是造成改革困难的重要原因。
国企变革必须从文化变革开始,构建变革的文化,是国企冲破机制体制阻力确保改革成功的必然选择,许多企业家已认识到这一点,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但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往往令人失望。
某国有企业,为了转变人们心目中国有企业的形象,转变员工观念,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推进企业改革,引进了专业咨询公司进行企业文化策划、建设,他们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成立了有老总牵头,各部门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他们举行多次讲座,举办各种活动,努力将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宣贯给每一名职工,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但是,轰轰烈烈的活动一年后,企业老总却发现,好像员工没有什么变化,工作还是老样子,观念依旧落后,企业的价值观、行为理念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企业却为此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上案例在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失败后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为什么组织的价值观根植员工内心深处如此之难?为什么专业策划公司的策划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什么企业文化建设效果总是事与愿违?难道企业文化建设又是一次概念的游戏?不少人将此归结为,国有企业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机制僵化,体制落后,组织思维模式老化,员工观念落后,小富即安,害怕并拒绝变革,对企业的发展漠不关心。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二、困惑后的冷思考
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三个大的突出问题: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大多数国有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于提升企业形象,转变员工观念,这样的定位是片面的,这样的定位往往造成组织文化变革的虚化和泛化,将文化建设看作一种简单投资和短期的活动,而企业亦无法及时准确测量组织的文化变革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是组织的心态。企业领导者相信文化变革能解决一切问题,未能结合企业实际,制定适应自己的组织、文化变革战略,而是将许多芜杂的现代管理手段不加甄别的与文化变革糅合,以求在短时间内构建新的组织文化,并大幅提升企业绩效。
企业员工是文化变革的被动参与者,他们对文化变革的理解经常与领导者产生错位,因为他们始终认为文化变革是领导和管理者的事情。
三是文化变革的手段方法。一是缺乏系统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同
时因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无法及时跟踪评估测量,造成文化建设效果和目标往往事与愿违。二是未能将文化变革放到整个组织变革的系统环境下来考虑,组织变革与文化创新未能有效协同,人为将组织变革与文化变革割裂开来。三是缺乏一套适应国情的国有企业文化变革的理论工具,企业文化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从而无法构建适应组织变革的先进组织文化。
三、国有企业文化变革的有效通道
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在文化变革进程中,企业价值理念和行为哲学经常会随着领导者的更迭而改变,这是一般国企文化变革存在的突出问题,企业因此很难构建持续创新的变革文化,因为员工始终无法预测下一位领导者会倡导什么样的组织文化,而在新旧文化之间组织经常处于两难和彷徨的境地。
文化变革是组织灵魂的变革,是个长期艰难复杂的过程,任何希望一蹴而就的想法都不现实。国有企业在实施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国企文化变革的定位、组织的心态,建立组织变革和文化变革流程,方能构建国企文化变革的成功通道。
首先,将文化变革定位于打造组织共同的思考模式。这一定位有别于传统文化变革的定位,体现了文化变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组织共同的思考模式的前提下,将浅表内化上升到潜心内化形成组织共同的价值理念及行为哲学就变的十分容易。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组织共同的思考模式一旦建立并运行,大大减弱了体制、机制障碍对组织变革的影响,而领导者的更迭对组织发展已不再重要,因为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自我吐故纳新。
其次,要下大力气抓好国有企业的文化经营。要像经营组织业绩一样经营组织文化,唯一不同的是经营文化不会像经营业绩一样效果显而易见,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要摈弃急功近利的心态,遵循文化变革规律,将文化变革纳入企业变革,针对企业变革发展目标,将先进管理方法与文化管理科学融合。
管理学家指出,人们不是拒绝变革而是拒绝被变革。意思是说,如果变革针对你,你会拒绝。如果变革是由你发起,你不会拒绝它。因此,要拓展变革的领导内涵,使每一名员工都可以成为变革的领导者,文化变革不再只是少数人的追求,而成为整个组织的共同目标,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赢。
第三,建立基于组织学习的文化变革流程。要突破国有企业体制僵化的障碍,将企业文化和企业变革有机融合,以构建扁平化有弹性的行动团队解决传统国企体制机制僵化的问题,确保文化变革目标为组织认同。
四、国有企业变革的重点
目前国有企业变革由于受文化的影响,许多国有企业仍然墨守成规,缺乏变革的新观念,虽然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深层次文化变革的跟进与配合是国有企业变革的保证。国有企业变革往往以正确的战略为前提,企业必须进一步确定有效的结构变革已确保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这一切变化又需要相应的文化变革和人力资源系统的积极配合与跟进,否则,组织文化的惰性,人力资源系统的惰性,组织官僚化的积习就会对变革产生抵制,甚至加以破坏,最终使变革失败。如果不能塑造出与新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企业文化,其他变革就难以充分持久的发挥作用。
模式本土化是变革的关键。由于缺乏系统思考,采取陈旧的变革模式,往往一味模仿成功企业组织变革的经验与做法,常常是一个模子。现在企业管理理论层出不穷,企业竞相效法,但在这场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的奔跑中,究竟有多少国有企业从中获益?企业管理需要结合实际真抓实干,不能盲目赶时髦,有些企业为引进某些先进管理模式而东施效颦,亦步亦趋,不仅不能领会先进模式的精髓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水土不付或误入歧途。成功企业的变革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但决不能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因为每个企业组织的资源、变革能力、阻碍因子、变革战略等等都存在很多差异性,不加吸收的抄袭、模仿,迟早会自食其果,禁锢组织活力而衰败下去。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国有企业变革必须寻求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本解,国有企业的文化变革必须要解决好以下4个问题,从而成功构建企业文化的变革通道。
一是要解决国企对外部信息感知困难和内部信息失真问题,确保文化变革目标为组织认同;二是要打破国有企业的传统思维模式,增强整个组织的变革动力;三是要有效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使企业业绩与文化变革同步提升;四是要建立制度向理念固化的有效途径,确保了文化变革的成效。
第二篇:国有企业文化变革浅谈(开题报告)
国有企业文化变革浅谈(开题报告)
第 1 页
国有企业文化变革浅谈 研究背景
企业文化是公司每位员工所奉信的理念、价值观、想法及行为模式。现在有些国有企业拥有良好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管理模式、优秀的人才,然而却始终不是国际企业的竞争对手。究其原因就是国有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导致其无法合理的整合、优化企业资源,使其产品、服务的竞争力低下,进而在国际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要改变这种不利地位,国有企业在管理中必须对其企业文化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从众多丰富的企业文化实践分析,企业文化理论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管理属性;二是文化学属性。
首先是管理属性同生产经营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将企业文化自觉同企业改革和管理融为一体,有利于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齐抓共管。
其次是文化学属性。企业文化是相对社会主义文化而言的文化,它是联合企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纽带管理是动态发展的,企业文化当然就有无限深广的研究内容.国家在企业改革方面出台许多政策和措施,有些企业改革深入不下去,是与执行者的文化陈旧观念有关。解决企业文化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企业制度改革和支配这些新问题的文化意识是否可行,广大干部和职工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文化觉悟是否迅速提高。如果文化转型与体制转轨不能同步,在新体制与旧文化之间形成落差,就不可能有执行新体制的自觉性,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说改革不能只限于体制和自身,也不能把企业改革成功的希望只维系于体制和制度,首要的问题是先着眼于企业文化的改革与更新。
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文化。在企业改革中,企业家必须具备四种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是敏锐的文化洞察意识和能力;
二、是深刻的文化体验意识和能力;
三、是全面的文化整合意识和能力;
四、是灵活的文化变革意识和能力。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到来,更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加大力度,理由有两点: 其一是知识经济是全员性创新经济,创意往往只有少数人提出,但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完成创新工作,则必须是集体行为,就必须建立在全员文化整合的基础之上。
国有企业文化变革浅谈(开题报告)
第 2 页
其二是知识具有“隐秘性”特征,而知识经济社会必须实现知识的“共享性”才能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因而依靠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就可能解决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隐秘性”和“共享性”的矛盾,使知识经济个性化与集体智能化高度统一起来。
企业文化的提出及其被管理者广泛重视和应用是形势、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那么企业文化在我国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第一,是有效实现企业自己身份的保证。企业的身份是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经济实体它有经济性,要生产财富;作为社会的一员它有社会性,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内涵商品生产、商品经营两个方面的。为了实现企业的身份,就必须建设好企业文化。
第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处于国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风浪搏击的风口浪尖。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辅佐其乘风破浪,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都极有好处。
第三,企业要搞好管理、做好员工的培育也离不开企业文化。对外,管理是去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内,协调好内部的供产销的连接和人际关系工作,都对企业树立企业文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提倡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行之有效的价值观,使优秀的企业制度、先进的企业设备、顶尖的企业人才能完美而 和谐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第四,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企业产生物质利益,产生社会效益的基石。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它为企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证。
同时,企业文化也对企业发展有着以下的推动功能:
灵魂功能: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价值观、理念、信仰,这些犹如人们的灵魂。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上层建筑,对员工有导向性。凝聚功能: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靠得就是企业文化的树立。融合功能:可以把不同爱好、习性的人捏合在一起。约束功能:包括目标、制度、观念、道德等。
辐射功能:企业文化的扩散性、绵延性使得它不仅对员工有效,也对社会大众有效。
可见,国有企业在中国已经加入WTO以后对外国企业的竞争中继续保持活力,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由为重要!
正如上述,我选择了该研究课题作为毕业论文。
国有企业文化变革浅谈(开题报告)
第 3 页 文献综述
成功的企业文化必须是受欢迎的企业文化,不仅要受公司员工的欢迎,而且也要受客户的欢迎,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因为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品牌的内涵。不同的企业就类似于各个独立的电视台,企业文化则类似于电视台的节目,辐射几乎相同的电视观众。观众收看某个电视节目,表明他认同该电视节目的内容,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等等。在现代经济中,消费者选择某个企业的产品,某种程度上也是选择该企业的文化,表示他对某种文化的认同,比如选择麦当劳就是选择一种美国式的开放、自由、快捷、轻松;购买索尼产品的人,认同的是一种日本式的精巧、创新;而喜欢奔驰的人所倾慕的则是德国式的严谨、精细、气派和古典。因此,企业文化相当于企业的标签。受欢迎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赢得了客户,也就赢得了竞争。
1.企业文化的起源
由于对人的因素的重视,从70年代以来,在西方各国企业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企业文化管理热。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成员在为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长期团结合作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企业范围的意识形态,它是把企业职工凝聚在一起,协调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是知道人们行动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反映该企业职工共同心理的精神状态。在企业文化理念中,人被当作社会人、文化人,注重人际关系,使管理进入人的心里世界,相信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使每个人能发挥自己全部的动能,为企业创造更到的价值。这就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动因!
2.企业文化怎样构成 2.1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化结晶。
2.11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象征,它体现了企业文化个性特点。我们所说的企业环境一般包括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两个部分。
2.12企业器物
企业器物包括企业产品、企业生产资料、文化实物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产品。产品通常被理解为人们应用生产工具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它包含如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产品以市场为存在前提;产品的存在价值体现出企业精神。
国有企业文化变革浅谈(开题报告)
第 4 页
2.13企业标识
企业标识是企业文化的可视象征之一,是体现企业文化个性化的标识,它主要包括企业名称、企业象征物等方面的内容。
2.2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人只在生产经营、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企业文化,以动态形式作为存在形式。
2.21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以企业经营目标形式表达的一种企业观念形态的文化。企业目标作为一种意念、一种符号、一种信号传达给企业人,引导企业人的行为。
2.22企业制度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任何一个社会及组织团体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维护某种秩序而人为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
2.23企业民主 2.231企业民主的内涵
企业民主是企业政治文化问题。它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方面,包括职工的民主意识、民主权利、民主义务等几个方面。企业民主的核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232企业民主的功能
A.有利于确定企业人主人翁地位。B.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
C.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2.24企业文化活动
企业文化活动是为了发挥德、智、体、美育教化功能而培育发展起来的各项活动。
2.241企业文化活动的特点
企业文化活动具有功能性、开发性和社会性的特点。2.242企业文化活动的类型
企业文化活动包括以下四种类型:①文体娱乐性活动;②福利性活动;③技术性活动;④思想性活动。
2.25企业人际关系 2.251人际关系的内涵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交往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人际关系不等于人与人关系的总和;②人际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双方的互动行为。
2.252企业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国有企业文化变革浅谈(开题报告)
第 5 页
企业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有两种:①企业中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这是一种纵向关系;②同事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一种横向关系。2.3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企业意识和文化观念,它是一种以意识形态的深层企业文化。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①由企业的精神力量形成的一种文化优势;②由企业的文化心理积淀的一种群体意识;③企业文化中的核心文化。
2.31企业哲学
企业哲学,即企业的经营哲学,是对企业全部行为的一种根本指导。企业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企业中人与物、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问题。
2.32企业价值观
西方学术界公认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日本学术界对“价值观”一词的使用并不普遍,他们用企业哲学思想代替企业价值观。指导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满足的思想体系,就构成了企业的价值观。
2.33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现代意识”是现代社会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信念意识、效益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等汇集而成的一种综合意识。“企业个性”,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服务方针和经营特色等基本性质。
2.34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调整企业之间、员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观念,一种企业意识。企业道德的一般本质是一种企业意识,而它的特殊本质则表现在它区别于其它企业意识的内在特质上。3企业文化的特点
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但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其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其要点主要是:
3.1强调协作与团队精神,因为企业中的任何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有赖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协作,有赖于企业的发展。没有人们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协作,没有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效益发展,从而也就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协作与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基本点。
3.1企业中的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而且人们之间有很大的能力差距,有的人能力极强,有的人的能力就差一些,正因为人们之间存在能力上的差距,所以才有人们在企业中的不同分工。在企业中,不是人们的能力大小都一样,只有分工的不同。能力大小决定了人们的不同分工,而不是相反。因此,坚决要放弃
国有企业文化变革浅谈(开题报告)
第 6 页
人们没有能力大小不同,只有分工不同的观念。
3.3正因为企业中人们有很大的能力差异,所以人们在企业中的收益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获得的是资本的收益,有的人获得的是劳动的收益。例如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持有企业股份,当然获得的就是资本的收益,而一般员工则按照劳动合同获得工资,即劳动的收益。
3.4由于人们在企业中获得收益的方式不同,因而人们的收益差距是很大的,因为资本的收益与劳动的收益没有可比性,前者可能比后者高得多。正因为如此,企业中的收益差距大就是正常的,有的差距可能是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3.5企业在分配中只强调效率,谁的效率高,谁就分配到的收益多,企业在收益分配上是不讲公平的。公平是社会的功能,例如社会依靠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但企业不讲公平,只讲效率。企业讲效率,社会讲公平,最后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结合。不能将企业的功能与社会的功能混为一谈。
4.企业文化的实质与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纵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等,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优质的产品、精明的服务往往产生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99《财富》论坛前夕对媒体记者分析海尔经验时就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至于张瑞敏个人在海尔充当的角色,他认为“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实际上,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收购一个企业,派去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一套海尔的文化。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改造企业文化首先要冲决的是旧有观念、习惯以及制度的束缚,正所谓有破才能有立。
5.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窘境
企业文化管理是“育人为本”的管理,他以“集体的人”为管理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加上知识结构、家庭影响和社会关系造成的局限性,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与企业整体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所以只有不断地对每个员工进行教育,才能使他们自觉地适应企业的整体发展步伐,才能形成企业群体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符合企业战略的价值观、理念、行为
国有企业文化变革浅谈(开题报告)
第 7 页
准则。通过以建立完整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包括企业理念识别(MI)、企业行为识别(BI)、企业视觉识别(MI))为手段,提升企业的形象、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著名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未来,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面临入世以后的挑战的时候,除了要严把自身产品的质量关以外,还有就是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去。论文(设计)框架
第一部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1.1企业文化的概念 网络)
2.企业文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2.11管理方格理论 2.12“决策人”理论 2.13“Z”理论
3企业文化的意义与作用 3.1企业文化管理新阶段 3.2企业文化的作用 第二部分:
4.国有企业文化的窘境与变革 4.1国有企业文化的窘境 4.11无文化现象 4.12文化愚民现象 4.13文化理想现象 4.2促进企业文化变革因素 4.3如何变革
4.31分析内外因素,提炼核心价值观 4.32进行培训,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4.33领导者身体力行,信守价值观念 4.34建立激励机制,巩固企业文化 第三部分:
5.SVA企业文化变革——案例分析
1.2企业文化的内涵(理念、精神、制度准则、形象、风俗礼仪、价值观、文化 国有企业文化变革浅谈(开题报告)
第 8 页
5.1 SVA企业文化变革案例 5.2 SVA企业文化变革案例分析 5.21窘境束缚 5.22变革切入角度
A、失败的教训 B、成功的经验
6结论:国有企业文化变革的关键 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06年11.1 - 2006.11.30)参加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收看论文辅导课件。
2、申请、选题、报题(2006.12.1 - 2006.12.15)
通过平台,申请进入毕业论文环节,选论文方向。将自选的论文题目报教育中心。
3、与导师见面、定题(2006.12.16 - 2006.12.30)与指导教师联系,请教讨论、确定论文题目。
4、获知论文选题申请结果(2007.1.5)
通过平台知晓论文方向、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等有关情况。
5、上传任务书(2007.1.10 - 2007.1.20)
指导教师向所指导的学生下达任务书,学生明确任务、要求。
6、开题报告(2007.1.30 - 2007.2.14)
根据课题任务,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在指导教师指导、帮助下,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资料分析,撰写开题报告;与指导教师反复讨论,修改、完成;交指导教师审阅,并通过平台提交。
7、论文初稿和中期检查(2007.2.28 - 2007.3.10)
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论文写作,并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完成论文初稿,上传平台并交指导教师通过平台审阅。
8、论文修改和定稿提交(2007.3.17 - 2007.3.30)
根据指导教师的评阅意见,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并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对论文修改稿进行分析、修改;将修改后的论文定稿,上传平台,交导师通过平台审阅。
9、论文定稿的再修改和终稿提交(2007.4.10 - 2007.4.24)
根据导师的评阅意见,对论文定稿进行再修改,并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对论文定稿作进一步的分析、修改;将论文终稿上传平台。
10、论文评审答辩(2007.5 - 2007.6)
交论文文本给教育中心;按规定时间、指定地点参加论文答辩。国有企业文化变革浅谈(开题报告)
第 9 页 参考文献
[1] Cahill,D.J.《Internal Markering》,2006 [2] 马仲良 ,赵弘.《现代企业 观念创新》2004.9 第一版 [3] 余凯成.《中国企业管理 案例续编》2004.12 第一版 [4] 孟宪忠.《中国企业缺少什么》2005.1 第一版 [5] 余 易.《企业文化新绿》1996.10 第一版 [6] 企业文化网,2006,12,29 [7]《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5期
[8] 孟凡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企业文化》2005年,第10期 [9] 孟凡驰 吴建明.企业改革与企业文化.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10] 于国祥 陈家振.国内外企业文化论述精选.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年 [11]Jennifer M.George Gareth R..Jones.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rentice Hall,2005 [12] 汪丁丁《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 [13] 魏 杰.《构建全新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报》
[14]晓 东.《企业文化的力量——对文化型企业的思考 》中国经营报,2004 [15] 韩庆祥.赢得信任--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
第三篇:企业文化的变革
企业文化的变革,必定触及到企业旧有文化和某些群体的利益,必定要重塑或更加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定是一个漫长和坚苦的过程。
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我也是很赞同的,在企业中,企业家的观念思想的转变、创新思想的提出很关键,他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原则渗透到企业中去,并在日常中的言行举止之中起到以身示范的作用。在企业文化的变革过程中,有没有把企业文化与现代人力资源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让企业文化得以落地。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你要让列车每小时再快10公里,你只需要加1马力;而若你想要列车速度增加一倍,你就得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要如何看待企业文化的变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与实施:
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建设
现在很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建设与变革上,存在着模糊、肤浅、庸俗等诸多不正常现象,存在着形式主义、两张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口号文化”,在企业、办公室里贴一些宣传标语;也在开会时强调,我们做人要诚信,做事要创新;打着各式各样响亮的口号来提醒人,公司的文化是这个、是那个,但是却没有通过日常的行为事件去证实它、落实它、巩固它。
2、“空洞文化”,企业在提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其它文化元素时,提出一些脱离公司实际方向的理念,造成企业文化无法体现出企业的特点与发展的需要,光看企业文化,反映不出企业的愿景与目标,是干什么都可以。
3、“文本文化”,现在很多企业在做企业文化时,追求漂亮、华丽的文字表演,在同行业中,互相攀比,看谁做出的东西漂亮,为此,请一些外来的和尚,弄一些漂亮的文案、文化手册,做好之后,又为档案管理增加一个专栏,而忽视如何把其应用、实现。
4、“仪式文化”,有些企业很主重推行升旗、唱司歌等形式主义的东西,但去不管员工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强行要求员工遵守,造成员工无法领会,很是反感。以上这些现象,反映了企业在推行企业文化建设时的一些方面的信息。当然,也不是说这些方式一无用处,很好的利用这些方式,让这些方式很好的落地、实施,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喻说,口号文化的应用,自古至今,很多口号发挥了它强大的功效。例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不管白猫黑猫,捉得住老鼠就是好猫!”、“弘扬中华文明,建设和谐社会”,还有类似“严打制售假烟行为”、“举报假烟生产,重奖XXX元”的标语是一些造假制假烟地区的独特“风景线”。这些口号,在社会的各阶段和相关方面,都发挥了其一定的功力,但要深入地发挥其作用,光靠这些口号也还远远不够的,必须配以一些措施,但能使其贯彻落实。所
以,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需要系统的规划与有效的推动,不应只是宣传口号文化,更应追求的是文化的落地。
二、发挥企业家文化的作用
企业家尤于一艘大船的船长,企业怎么走?走得好不好?取决于企业家的指挥。企业家的思想、工作作风和言行无不作用于企业的发展。以前常听到一些业界的朋友谈到有些企业里的老板常常做事的风格与方法:比喻说公司规定,上班要8点准时,自已却在9、10点才慢悠悠的晃到公司;说好几点开会,却把其它人员或属下放在会议室苦等不到;规定公司要统一穿公司制服、穿戴整齐,自已却背着T恤,穿着拖鞋,踢踢踏踏的来到车间巡视检查;口口声声讲做人要诚信,但自已却说话从不算数。这样子的企业家行为,只会更让员工工作不积极、心更冷,如何能起到企业家的作用?
我们也可以看看优秀公司的企业家管理。
海尔集团发展到现在,从一开始,张瑞敏就确立了“名牌战略”,在管理实践中,他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创立了多种适合海尔发展的管理模式,他说过:“管理者要是坐下,部下就会趟下”,企业因此有了厚厚的张瑞敏烙印。GE在杰克·韦尔奇领导的20年里,其它企业在全球经济中多米诺骨牌的纷纷倒塌中,他却带领GE创下一个又一个的纪录,他把GE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冗员现象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让GE这只大象像小松鼠似的舞动,直到2001年他选择隐退,他的精神还在公司继续发挥作用,他所努力创造出的企业文化还在GE中产生更深远、更悠久的作用。
三、讲究做事的效率
企业在做事的层面,应该在公司里营造一种“做真正该做的事”、“做有效率和效益的事”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氛围。现在很多企业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光知道这件事要完成,但却不讲究如何完成、何时完成及完成付出了多少成本。现在也有很人太喜欢“形式”、赞美“勤奋”而漠视“效率”;追求“数量”而不问“收益”,甚至我们很多部门的工资都只是简单地依据所谓的“工作量”。勤奋对于成功固然必不可少,但只有在“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与“必须亲自操作”时才有意义。我们不妨在“勤奋”之前先问问自已:这件事必须做吗?是不是必须我自已来做?
如何审视你做的事是有效率还是没有效率的呢?可以写下10件每周让你需要忙碌20小时的工作,仔细审视后,你会发现其中有10%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是可以让他人代劳的,这样你就可以对你的工作进行有效地改进,从而使你的工作有效率而产生效益。
四、要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
“观念一变天地宽”,企业要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这样才能接受新的思想,才能顶住旧文化所带的阻碍,才能使企业文化变革有可能真正的带来实效。企业文化的变革要使企业走向成功,需要使企业成为“更精简、更迅捷、更自信”。“更精简”是通过流程重组、优化机构、权责明确使流程更明晰、更迅捷,机构更灵活,从而使企业产生效率。企业要通过放权与尊重来培养员工的自信心,使员工工作“更自信”,让员工觉得自已是企业的主人。
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作用
企业文化的变革主要也是做人的工作,需要企业人的言、行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但人是有惰性的,也是有思维贯性的。所以如果要让企业文化落地,光靠简单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不够的,是需要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职能让其落地,让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文化落地的工具。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的结合,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作用。
首先,企业应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员工胜任素质模型,提炼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核心素质、通用素质及专业素质,并把胜任素质模型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定期对员工素质模型的测试,找出符合相关岗位要求的员工及现有任职员工的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有针对性的进行员工胜任能力的开发与改进。其次,企业应评估和调整自己的招聘系统,把是否符合公司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新员工招聘的标准之一。
再次,在公司对员工的培训上,在新员工入职培训课程中增加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公司规范要求的培训,重要分享公司文化所体现出的标杆事件,帮助新员工了解和理解企业文化,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
最后,公司应真正建立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原则的薪酬系统。对内应强调以业绩为导向的核心价值观,在薪酬系统设计上就应该拉大不同表现、不同业绩能力员工的薪酬差距,并且真正让工作表现好、对公司贡献大、业绩优良的员工受到明确的奖励和晋升,并必须通过薪酬体系的调整予以持续体现。
总之,企业文化的变革需要在否定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组织管理者必须有高瞻远瞩的眼界以及大海般的自我否定的胸怀,才能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实现价值。同时,管理者也要认识到在变革中求稳定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事,但是,绝不惧怕变革、求稳怕乱、小富即安与不求进取,为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变革以使企业持续焕发活力。
第四篇:变革中的企业文化
变革中的企业文化
木子
从企业文化的概念被中国人接受,到如今上升到文化管理的层面已经经历了三十年的历程,作为较早的企业文化工作者,目睹了中国企业对文化认识的转变。这个转变是漫长的,是从认识到再认识的过程,用佛家的说法就是经历了“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阶段。从目前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操作来看,主要发生了以下的变化。
一、不再以CIS为模板
中国企业最早接触的企业文化概念是以CIS(企业识别系统)为模板的识别文化,即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大系统组成。由于将CIS引入大陆的是台湾著名设计师林磐耸,因此早期的企业识别系统建立是以视觉识别为主的形象文化。随着CIS引入大陆,太阳神、四通等一批企业率先导入了CIS,并产生了极大的市场影响力,引来其它企业对其奉若神明,动辄砸个一二百万聘请策划公司为其导入CIS。尽管早期的CIS也包含了理念与行为系统,但其对于企业管理的统领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企业仅仅在视觉上统一了形象,而理念与行为系统则形同虚设。
随着CIS神话光环的渐渐衰退,企业逐渐意识到单纯的形象统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纷纷转而寻求文化的解决之道,CIS从神坛上黯然退了下来。
随着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理性化,企业家们企业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体系的建立也逐渐脱离了CIS模式,从三大系统变成了两个甚至是一个系统。如,同心动力管理顾问公司将企业理念系统与行为系统结合,形成了“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关键行为准则”,摆脱了以为理念与行为脱节的问题,同时解决了行为系统与企业制度重合的问题。
此外,部分企业不再以CIS的标准格式撰写企业文化手册,也摆脱了传统CIS的表述形式,而是将企业管理与文化高度结合,如《华为基本法》、《皇明企业文化白皮书》、海尔文化等。
二、价值观成为管理的主线
随着企业思考的深入,企业文化不再成为“形象工程”,而是从“文化装修”转变为“文化建设”,进而提升到“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工作从以往的“书记负责”变成了“一把手工程”,文化与战略并行,与生产经营工作紧密结合,并指导企业管理。
在企业文化工作中,以使命为追求,以愿景为目标,以价值观管理为核心,在招聘、任用、晋升、考核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员工是否遵循企业的价值倡导,并以价值观指导企业和员工的行为。
2011年2月21日,阿里巴巴CEO卫哲及COO李旭晖因2010年有1107客户存在欺诈行为而引咎辞职,马云在针对该事件发给全体员工的内部邮件中这样解释:“对于这样触犯商业诚信原则和公司价值观底线的行为,任何的容忍姑息都是对更多诚信客户、更多诚信阿里人的犯罪!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捍卫阿里巴巴价值观!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同事都将为此承担责任,B2B管理层更将承担主要责任!„„阿里巴巴从成立第一天起就从没以追逐利润为第一目标,我们决不想把公司变成一家仅仅是赚钱的机器,我们一直坚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意味着我们宁愿没有增长,也决不能做损害客户利益的事,更不用提公然的欺骗。”
而当事人卫哲在辞职信中这样写道:“我的辞职对公司内外一定震动很大,但我相信这样的震动甚至阵痛是必要的,健康的。没有这样的震动,不足以重新唤醒我们的使命感和价值观,没有这样的阵痛,不足以表明我们为客户第一愿意付出的代价!„„我难过的不是我个人的得失和荣辱,而是难过没有更早地去和同学们一起捍卫我们最重要的价值观体系,坚持客户第一!坚持诚信!难过的是现在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去重树我们的价值观,和大家一起去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点事了!”
可见,对于价值观的遵循与捍卫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不可动摇的原则,成为企业衡量与评价业绩的标准之一。
三、文字的要求更加平实
在企业观念的转变过程中,脱离了CIS框架,企业文化的表述形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更加追求清晰与个性。最初的企业文化手册过于追求文字的美感,而忽略了其实质的意义,很多企业追求标新立异的词藻,追求工整、对仗,或者以文言文的形式体现企业的文化底蕴,“有容乃大”、“臻于至善”等词汇充斥。
经过对企业文化的深入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文字的束缚,摒弃了“泛文化”思想,追求以简单平实的语言表述其价值主张,使文化手册变成每个员工能够读懂并能够理解和认同的行动指南。
如《华为基本法》对于价值观的表述是:
(追求)
第一条 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员工)
第二条 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我们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
(技术)
第三条 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用我们卓越的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
(精神)
第四条 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和爱生活是我们凝聚力的源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精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我们行为的准则。
(利益)
第五条 华为主张在顾客、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努力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部动力机制。我们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文化)
第六条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精神是可以转化成物质的,物质文明有利于巩固精神文明。我们坚持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的方针。
这里的文化,不仅仅包含知识、技术、管理、情操……,也包含了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无形因素。
(社会责任)
第七条 华为以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作出贡献。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而万科集团的价值观则是:
创造健康丰盛的人生
1.客户是我们永远的伙伴
2.人才是万科的资本
3.“阳光照亮的体制”
4.持续的增长和领跑
海尔集团对于其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这与我们常见的“诚信、高效、和谐、创新”的价值观表述形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它能够更加清晰地阐明企业的价值主张和判断标准。而越来越多的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常规模式,而是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诸如“企业十条”、“企业纲领”等。
同时,企业文化手册也从过去的理念、行为、视觉三本手册变成了一本文化手册,视觉识别系统大多从文化手册中分离出去,由品牌部门负责,华而不实的行为手册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企业文化手册中价值观指导下的关键行为标准。
四、文化管理更加深入
企业文化逐渐从建设向管理迈进,从文化手册的形成,到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管理工作逐步深入。同时,企业越来越重视子文化管理和亚文化管理。很多企业在文化核心的指导下建立了如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廉洁文化、团队文化等子文化体系,一些多元化的集团公司也开始研究下属企业的亚文化管理工作。
目前国内子文化管理最突出的就是海尔集团,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均有文化作为导向:
……
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的人才观
先谋势,后谋利——海尔的战略观
海尔模式:人单合一
企业如同斜坡上的球——海尔的日清日高OEC管理法
市场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市场——海尔的市场链
品牌是帆,用户为师——海尔的品牌营销
企业生存的土壤是用户——海尔的服务观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国际化的海尔
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海尔的管理之道
……
其中海尔的人才观中提到 “今天是人才,明天就未必还是人才”理念就与企业实行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管理方法紧密契合。
文化管理的深入使企业文化的作用切实显现出来,“文化务虚”的观念逐渐被纠正。
五、更加注重文化的实操性
企业从简单的文化手册编撰,到以文化统领企业管理,经过了反复摸索和实践。现在的企业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实操性,在文化管理过程中不再以征文、演讲比赛等作为主要宣贯方式,而是更加注重文化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岗位相结合,并力求通过各种科学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使企业文化管理可考核、可量化。目前应用较多的工具包括: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员工敬业度分析、员工满意度分析、价值观量表等,很多企业已经能够独立完成长期持续的文化测评工作,并已经建立了企业文化测评的相关制度。
第五篇:星巴克的企业文化变革
星巴克的企业文化变革
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在65个国家地区拥有两万多家门店。从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星巴克在大陆已有近两千家门店,2016年,星巴克每十八小时就开出一家门店,在南京几个主要商圈都有星巴克的门店,新街口地区更是随处可见。今年,星巴克实现了近150亿美元营收,比去年增长了12%。2009年至今,星巴克的股价已经上涨了700%以上(新浪财经,2016,[1])。能在二、三十年间就成为咖啡界的“麦当劳”,其文化的变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1971年星巴克开设之初,只是一家经营咖啡豆和香料的小店,“STARBUCKS”源自于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这一名字和常年受海风侵袭的西雅图很是贴合。1982年现任董事长霍华德.舒尔兹加入了星巴克,又一次他去意大利出差,参观了米兰一些著名的意式咖啡馆,这些有着良好文化底蕴的咖啡馆同时也生意兴隆,这给霍华德.舒尔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意识到这种形式咖啡馆的潜在商机。但他的想法遭到了阻碍,创始人戈登.波克认为公司正处在稳定发展的时期,而开设意式咖啡馆意味着改变公司整个的生产经营方式,可能会使公司的利益受损。所以5年里星巴克依然按部就班得进行咖啡豆和香料的经营,直到1987年霍华德.舒尔兹以400万美元收购星巴克并开设了全球第一家销售滤滴咖啡和浓缩咖啡饮料的门店。
此次领导人的更替是星巴克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霍华德.舒尔兹提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星巴克以“攻心战略”来感动顾客,培养顾客的忠诚度。星巴克品质的基石是1971年星巴克刚诞生时就致力经营的顶级重烘焙咖啡豆。转型后的星巴克设有专门的采购系统。他们常年旅行在印尼、东非和拉丁美洲一带,与当地的咖啡种植者和出口商交流、沟通,购买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以保证让所有热爱星巴克的人都能品到最纯正的咖啡。星巴克咖啡品种繁多,在制作上有着几乎苛刻的要求。例如,每杯浓缩咖啡要煮23秒,拿铁(星巴克的主力产品)的牛奶至少要加热到华氏150度,但是绝不能超过170度等。为了保证品质,星巴克坚守四大原则:拒绝加盟,星巴克不相信加盟业主会做好品质管理;拒绝贩售人工调味咖啡豆。星巴克不屑以化学香精来污染顶级咖啡豆;拒绝进军超市,星巴克不忍将新鲜咖啡豆倒进超市塑胶容器内任其变质走味;选购最高级咖啡豆。做最完美烘焙的目标永远不变。
最主要的变革在于星巴克新的经营理念,从传统的咖啡豆售卖,转变为了意式咖啡馆,为顾客提供一个悠闲享用咖啡的场所,星巴克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而霍华德.舒尔兹本人,“在自己的店里他总会笑得拢不上嘴”, 当舒尔茨来到星巴克,总会善意地和雇员、顾客打招呼。“星巴克是我第三个场所,”舒尔茨就座后总要来一杯咖啡,一边品尝,一边和旁人闲聊起来。“第一个是家,第二个是办公室,星巴克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这里呆着,让人感到舒适、安全和家的温馨。”舒尔茨正在试图在美国推行一种全新的“咖啡生活”(闫燕,2005,[2])。就这样,星巴克拥有每周2500万人次的光临数量,让其他所有咖啡馆望尘莫及。
作为一家重视顾客体验,致力于打造“第三生活空间”的公司,星巴克最值得称道的还是良好的环境。它的过人之处在于在于既创造了统一的外观,同时又加入变化,符合所在地特色,利用风格体现美感,创造了视觉冲击。利用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共同塑造了星巴克咖啡馆浪漫的情调。重烘焙极品咖啡豆是星巴克味道的来源,加上“四禁”政策(禁烟、禁止员工用香水、禁用化学香精的调味咖啡豆、禁售其他食品和羹汤)力保店内充满咖啡自然醇正的浓香。(喻文丹,2015,[3])这种带有意式浓缩咖啡馆的气氛和饮品被霍华德.舒尔茨引进美国后,做了本土化的调整,轻松的爵士乐取代了严肃的歌剧和古典乐。在包装上,星巴克的美学不仅是借鉴,还融合了自己的风格。不同的标记在基本统一的风格下又显示出其多样性和变化性。美人鱼商标的创造者根据各咖啡产地的珍禽异兽,文化特性和各种咖啡独有的情境,设计出十几种精美贴纸。彰显各产地咖啡豆的独特性,让消费者看到包装就联想到各种咖啡的脸谱。
在管理上,霍华德.舒尔兹一直奉行放任自流的政策。每天,星巴克都要售出数百万杯的拿铁和卡普奇诺,消耗大量的牛奶。为了保证咖啡的品质,舒尔茨禁止门店使用前一天剩下的奶泡。这也意味着,星巴克每天都得把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牛奶倒入下水道。于是,聪明的店长们开动脑筋,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他们在蒸馏机里打上刻度,这样就能掌握奶泡的用量。“我们还能想出多少类似的‘刻度线’?”舒尔茨说:“现在,发明这条线的人已经成了传奇的一部分。”(李雪清,2009,[4])这一方法本稀松平常,但在舒尔茨眼里却带上了传奇色彩。舒尔茨靠直觉行事,他的星巴克走的是一条别人很少走的路。
在1987年重大变革以后,星巴克并没有因成功就停下继续变革的脚步,不断地进军海外市场,积极得用当地文化包装自己以给顾客新鲜而温馨的感觉。产品上也在一直创新,广泛流行的星冰乐就是是星巴克在1994年收购乔治.豪威尔马萨诸塞咖啡连锁店的Frappuccino后推出的,除了咖啡和甜点以外,星巴克越来越多的推出诸如被子、口香糖等周边产品。
作为领导人,霍华德.舒尔兹始终考虑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又是最真实的,要求考虑好自己的行为与决策,使之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他创造了一种工作机制,耗时几个月,要求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目的是将企业所有人心底的声音连接在一起。这种机制使星巴克人思考:“是什么东西把我们团结在一起,我们如何更好地维护这种团结;对我们的客户而言,光临星巴克意味着什么;对我们自己而言,是什么让星巴克的工作变得特别,这又意味着什么”(霍华德.毕哈,珍妮.哥德斯坦,2008,[5]),他用一种仆人式的领导,使企业内所有人切实地思考星巴克需要什么,要怎么做,而不是选择强硬地要求,这也促成了星巴克和客户之间的倾听。
总的来说,星巴克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源于1987年的企业文化变革,霍华德.舒尔兹的上任改变了公司的管理高层,公司战略、组织结构也随之改变,这些改变以环境、产品、服务的形式体现在了每一间星巴克门店上。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美股评论:星巴克不会告诉你的十件事》,2014 [2]闫燕,《星巴克“第三空间”的完美体验》,2015 [3]喻文丹,《星巴克咖啡案例分析报告》,2015 [4]李雪清,《霍华德·舒尔茨 挣扎中的星巴克CEO》,2009 [5]霍华德.毕哈,珍妮.哥德斯坦,《一切与咖啡无关》,200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