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

时间:2019-05-12 12:1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

第一篇: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

摘要:针对企业变革中存在的成功率不高,员工抵制等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

变革类型的研究,认为企业变革中存在文化变革与行为变革这两个相互影响的方面,企业

文化变革存在于企业变革的始终,并对企业变革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

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变革各阶段的特点和实施要点,力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变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字: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变革

前言

企业文化的提出及其被管理者广泛重视和应用是形势、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那么企业文化在我国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第一,是有效实现企业自己身份的保证。企业的身份是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经济实体它有经济性,要生产财富;作为社会的一员它有社会性,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内涵商品生产、商品经营两个方面的。为了实现企业的身份,就必须建设好企业文化。

第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处于国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风浪搏击的风口浪尖。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辅佐其乘风破浪,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都极有好处。

第三,企业要搞好管理、做好员工的培育也离不开企业文化。对外,管理是去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内,协调好内部的供产销的连接和人际关系工作,都对企业树立企业文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提倡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行之有效的价值观,使优秀的企业制度、先进的企业设备、顶尖的企业人才能完美而 和谐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第四,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企业产生物质利益,产生社会效益的基石。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它为企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证。

1.企业文化管理的相关前提理论

1.1管理方格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布莱克和穆顿两个人在1964年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他们提出,应该避免企业领导人在工作中趋向于极端的方式,即或是科学管理,或是人群关系管理;或是以生产任务为中心,或者以职工为中心;或者采取X理论,或者采取Y理论。他们认为应该采取各种不同的综合领导方式。他们以对生产的关心为横轴,以对员工的关心为纵轴,每根轴线为9小格,共分成81个小方格,代表各种不同结合的领导方式。他们认为,把对生产的高度关心同对员工的高度关心结合以来的领导方式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如何才能把对生产的高度关心同对员工的高度关心有机的结合起来呢?

布莱克和穆顿认为,为提高管理人员个人与部属打交道以及整个组织的有效性,必须使组织文化本身发生变化。他们说,管理是在一定文化中进行的。最终控制着人们行动的是传统、先例以及过去的实践,而不是情况的需要或是人们的个人倾向。这个传统的思考、感受和行事方法最终支配着人们下列个方面的态度,如对利润率、债务与资本筹措及现金流、存货控制、生产计划、广告销售、雇佣与晋级标准等。他们认为:对于组织文化控制个人行为程度的强调只是最近的事,但无论如何,组织文化必然是任何变革努力的中心部分。

1.2“决策人”理论

此后,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决策人”理论。西蒙认为:传统组织理论的目标是建立旨在确保效率的组织活动的组织原则,而现代管理目标是建立旨在确保合理地进行决策的组织原则,任何作业,在开始之前都要先进行决策。决策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业的最终结果,传统的管理忽视了决策是组织的统一概念,这是因为,传统管理把决策局限为最高领导机关的观念。其实,不仅是最高管理层次要进行决策,组织的所以层次,包括作业人员都要进行决策,它贯穿在整个组织之中。所以,管理就是决策。最高管理人烟决定经营目标和总方针,中层管理人员贯彻执行目标和总方针,决定部门的目标和计划,再传达给下级。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决策和作业的界限越不明确,两者的结合就越紧密。

西蒙认为决策有两个前提,即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所谓事实前提,是对能够观察的环境及环境的作用方式的说明。所谓价值前提,就是指企业的宗旨、经营方针、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个人价值等。他在研究决策的价值前提时,提出“对组织忠诚心”的概念。也称为同组织一体化,它指用组织目的代替个人目的的过程。组织目的或价值逐渐地被内化到成员的心理和态度之中。这样,即使没有形式权限等外部刺激,成员的决策也能自动地和组织的目达成一致。这是确保成员为实现组织目的而合理地进行决策的重要内在标准。

1.3“7S”管理模式

3个要素属于硬管理要素,它们是:战略(Strategy),指分配企业有限资源的计划或措施;结构(Structure),即组织结构,指企业所采取的组织结构方式,分权、集权和分权集权兼而有之;制度(Systeme),指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假如把组织结构比喻成企业的骨架,那么规章制度就是充实骨架的肌肉和器官。这些要素可以通过分析、定量、逻辑予以掌握。

4个要素属于软管理要素,它们是:员工(Staff),指企业职工成员及其素质;作风(Style),指企业主管人员在实现企业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性格,包括企业的传统作风;技能(Skill),指企业员工或整个企业所持有的工作能力;最高目标(Super ordimate goals),指企业所奉信的并灌输给企业成员的知道思想和共同价值观。这些要素与人相关而且很难通过分析、定量、逻辑予以掌握。

1.4“Z”理论

日本在战后形成的这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以儒家文化中整体至上主义价值观作为企业管理的知道思想,把培育员工热爱企业的团队精神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以此来带动企业的制度建设、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就是“Z”理论中的“企业文化管理”。

要向Z型组织靠拢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的基本原理,挖掘每个人正直的品质,2.发挥每个人良好的作用;

3.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关注企业宗旨;

4.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战略,明确大家

5.所期望的管理宗旨;

6.能过创立高效合作、协调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措施,来贯彻宗旨;

7.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

8.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Z型管理思想是否完全理解;

9.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取得工会的参与和支持;

10.确立稳定的雇用制度;

11.制订一种合理的长期考核和提升的制度;

12.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扩大雇员的职业发展道路;

13.认真做好基层一线雇员的发动工作,使变革在基层顺利进行;

14.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的领域,实行参与管理;

15.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这些理论都为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们对战略、共同目标、员工、制度的不断深入的理解使得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得以浮出水面,从而为企业管理展开了新的篇章。

2.企业文化改革分析

2.1促进企业文化变革因素

企业文化的提出及其被管理者广泛重视和应用是形势、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那么企业文化在我国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第一,是有效实现企业自己身份的保证。企业的身份是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经济实体它有经济性,要生产财富;作为社会的一员它有社会性,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内涵商品生产、商品经营两个方面的。为了实现企业的身份,就必须建设好企业文化。

第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处于国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风浪搏击的风口浪尖。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辅佐其乘风破浪,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都极有好处。

第三,企业要搞好管理、做好员工的培育也离不开企业文化。对外,管理是去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内,协调好内部的供产销的连接和人际关系工作,都对企业树立企业文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提倡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行之有效的价值观,使优秀的企业制度、先进的企业设备、顶尖的企业人才能完美而 和谐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第四,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企业产生物质利益,产生社会效益的基石。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它为企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证。

企业管理理念在近年的变化是巨大的,它是随着企业管理所处的不同阶段而发展的。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中,管理理念必然要有所改变。我国的企业在几年内的变化,可能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在几十年内所经历的。而我们国家的企业为了要在加入WTO以后能不被世界市场所淘汰,顺利地适应世界环境的竞争,就必须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强制性”地完成管理理念的变革。

在这种条件下,推行企业文化的变革,才能保持与世界发展合拍,与国际接轨!

2.12人的因素

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文化。在企业改革中,企业家必须具备四种文化意识和能力:

是敏锐的文化洞察意识和能力

是深刻的文化体验意识和能力

是全面的文化整合意识和能力

是灵活的文化变革意识和能力

2.13企业文化的内部原因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更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加大力度,理由有两点:

其一、知识经济是全员性创新经济,创意往往只有少数人提出,但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完成创新工作,则必须是集体行为,就必须建立在全员文化整合的基础之上。

其二、知识具有“隐秘性”特征,而知识经济社会必须实现知识的“共享性”才能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因而依靠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就可能解决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隐秘性”和“共享性”的矛盾,使知识经济个性化与集体智能化高度统一起来。

2.2如何变革

2.21分析内外因素,提炼核心价值观

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创造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一个企业选择核心价值观应考虑下列因素:

首先,根据企业性质,判断企业文化的类型。企业文化按行业划分,可分为攻坚型文化,强人型文化、过程文化和拼命干、尽情玩文化等四种,各自特点

2.22进行培训,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培训是促使文化塑造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在文化变革的实施计划安排就绪后,就要督促员工参与培训、学习,让全体员工接受培训。通过专门培训,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企业为何及如何实施文化塑造与变革,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什么新的要求,认识企业现有文化状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

2.23领导者身体力行,信守价值观念

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首先,领导者要坚定信念。其次,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价值观。再次,领导者要注意与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的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就会取得他们信任。感情上的默契会使领导者准确地预见周围世界对自己的行动的反应,形成一种安全感,对下属来说,则会产生“士为知已者用”的效用。

2.24建立激励机制,巩固企业文化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人们的合理的行为只有经过强化以肯定,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形成习惯稳定下来,从而使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因此,考评内容应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员工晋升时,要考虑他是否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对于那些没有好好工作,并难以和企业文化融合的人员离开企业,让员工明白企业在鼓励什么,在反对什么,给员工行为实施强化时,要注意几点:

应具有针对性,使被强化者能从中体会到更深更广的意义,例如,合理行为被肯定,也就是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被强化者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励他行为的再生。

应考虑反馈的获得,也就是预测强化的盗用。

注意强化的时效性,要及时强化,这样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强化手段的选择要因人而异。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要考虑被强化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效用最佳。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而稳定下来,人们就会自然地接受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以强制性措施推行变革,这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如果外部环境变化剧烈,企业员工一时又难以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在这种应急情况下,企业领导者也可以强行变革,以保证企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3.结束语

每一个表现卓越的企业,都有一套强劲的企业文化在指引企业的成长。企业是由“人”组合而成,且这群人必须有共同一致的目标才能凝聚成一股使命感,而产生同舟共济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这正是现代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由上到下共同认知和奉行的人生和工作价值观,把它称之为企业最珍贵的资产——“企业文化”。工程的重要不在技术,而在如何管理技术,也只有仰赖管理,才能将技术力量发挥出来。这种能把抽象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落实为具体的文字规章和制度,其对企业造成的最大利益应来自当企业遇上不景气时。

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失败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绝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的社会,形成好的企业文化、受欢迎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全球各大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Cahill,D.J.《Internal Markering》,2006

[2] 马仲良 ,赵弘.《现代企业 观念创新》2004.9 第一版

[3] 余易.《企业文化新绿》1996.10 第一版

[4] 企业文化网,2006,12,29

[5]《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5期

[6] 孟凡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企业文化》2005年,第10期

[7] 孟凡驰 吴建明.企业改革与企业文化.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8] 于国祥 陈家振.国内外企业文化论述精选.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年

[9]Jennifer M.George Gareth R..Jones.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rentice Hall,2005

[10] 汪丁丁《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

[11] 魏 杰.《构建全新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报》

[12] 晓东.《企业文化的力量——对文化型企业的思考 》中国经营报,2004

[13] 韩庆祥.赢得信任--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

自评评语:

该文研究了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的相关前提理论以及企业文化改革分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思路清晰,分析合理,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写作规范通顺,结构严谨,符合论文写作要求。但仍有不足:对企业文化与发展不够透彻,专业性不足,对现实企业文化实际情况了解不够详尽。

第二篇:变革管理与企业文化讲义整理

变革管理与企业文化讲义整理

变革的启动?

首先检讨企业本身文化的问题与不足。

然后寻找改革的方向、重点与切入点。

再按照优先的顺序列出时间表。

人力资源部变革举例

先把每个部门的有效人力与最低人力计算出来。

重新规划最有效率的组织系统。

指出部门协调的链接瓶颈。

检讨与更新内部流程作业。

核算可能节约的时间成本,包括应支出的费用。

排列工作进度表与负责人员。

文化改造的过程

解冻---破坏原有的价值观,唤起危机意识。

变化---教育新的想法和行动。

再冻结---用赏罚手段等,因定新的行为模式。

变革的条件

领导人的眼光与决心。

改革的团队。

监督机制。

变革的关键

领导班子的强势作风与紧盯不懈。

一切配套措施,即使是制度,都要迎合变革。

变革内容的事前沟通,事中观察与事后修正。

遇到障碍或阻力,立刻解决或调整。如果是错误,就立马叫停。

重点提示:

重要的不是讨论正确性,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把决定的事情做好。

企业文化的功能

界定了组织与其它组织有别的角色。

传递给组织成员一种身份的感觉。

促进成员对某一事物的认同超过对自己利益的追求。

提高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和言行的标准。

驱动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

企业文化的特征(如何观察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

个人拥有独立自主权的程度。

鼓励员工冒险的容忍程度。

设定目标与绩效的期望程度。

各部门彼此协调运作的程度。

经理人支持部属的程度。

规定与管制办法多寡的程度。

成员认同整个组织的程度。

薪酬给予根据员工绩效的程度。

允许员工公开争执与批评的程度。

内部沟通受到职权层级限制的程度。

文化有二层,分为周边文化和核心文化。

周边文化(服务、微笑、诚信、人本)

核心文化(与产品和行业特性直接有关)

谁是我们的敌人?

变化速度超过我们想象的环境。

如果组织的变革速度比外部环境变化慢,组织就会走向末路。

我们要打破习惯领域!

流程改造不仅是缩短时间,还要考虑重新设计系统与制度。

在不需要改变的时间,逐步改变,反弹会小,代价也会小。

减量减少束缚我们想法、做法、判断能力的限制因素。

组织层级可以上下压缩,各类部门可以左右压缩,规模产量可以集中压缩。

改变游戏规则,除非领导人愿意,它的希望不一定大。

要找出和满足顾客的需要,就请顾客参与设计、参与讨论、参与试验。能超越他们的期望,当然更好。

养成顾客优先的习惯。

面对顾客,业务员具有董事长的权力。

注意“品德管理”。

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其组织变革的重点在哪里?

注意间接人力的叠床架屋。

划分几大模块,便于指挥。

配合市场做弹性调整。

必要时应裁撤多余、重复、干扰快速流程的部门。

二个必须遵守的观念:

变革工程=丢掉原有的规则。

“我们必须造好船,能赚钱就赚;假如不能,损失在所不计,但是一定要把船造好。”

客户服务观点: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

人力成本降低的关键是不多用无用的人。

企业改造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文化的根基是行为规范。

变革的文化

减少工作,做真正要做的事。

不断超越自我。

更精简、更迅捷、更自信。

问题?

本公司有哪些潜在的主要危机?(列举2~3项)

本公司的目标有没有量化在每一个年、季、月、周或每一个过程里。共同责任就是“变革从老板开始,自动自发从自己开始”。

第三篇: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中国企业正在不断对自身进行变革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全球性竞争环境。在企业管理变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工具,诸如BpR(业务流程重组)、CRM(客户关系管理)、ABC(作业成本管理法)、6Sigma、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从而使公司整个管理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这些基于西方文化发展起来的管理工具在中国本土企业使用过程中,有时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先进的西方管理工具与传统的东方企业文化二者之间的冲突逐渐凸现。如何在变革过程中结合企业文化的变革推进企业管理变革已逐渐成为众多企业高层领导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根据RobGoffee和GarethJones的观点,企业文化根据社交性和目标性,可分为四种:社交性和共有性都很高的共有型,社交性高而目标性较低的网络型,目标性高而社交性较低的图利型,以及社交性和目标性均较低的散裂型。各种文化类型的特点是:

共有型的特点

利于组织高效运作,能够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员工对流程和结果都很重视,但容易导致员工与家庭成员的疏远、忽视竞争和对顾客的教育,以及领导风格的发挥过头

网络型的特点

具有友好的氛围和文化,但可能导致派系生成,另外绩效突出的员工可能会因为公司对表现不佳的员工的过度容忍而感到不公和愤怒

图利型的特点

更多地使用明确的目标标准而非笼统的方向性描述,但可能导致仅注重短期目标而舍弃长期利益,并可能导致企业内部过度竞争

散裂型的特点

员工直抒己见,畅所欲言,但可能导致个人的自私傲慢,不利于信息沟通和团队学习

中国的大多企业处于网络型中社交性偏低的一类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人治”超越了“法治”。员工不习惯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办事。当员工与领导层出现意见分歧时,他们习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抵抗领导的决策。通过行动上的敷衍了事,阴奉阳为来拒绝接受新的工作方式,避免直接冲突。

西方管理工具基于的文化却是属于一种以目标为导向,规范性和标准性较强的“图利型”。在这种文化下,一旦企业制定了清晰的管理制度,员工将严格遵守,并自觉为达成企业战略目标而奋斗。公司倾向于按员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付酬和激励。而员工也乐意接受有建设性的、与目标相关的意见和方法来解决冲突、达成目标。管理工具在这种员工标准化操作下,能发挥出极大的效果。

基于西方理念发展而来的管理工具在中国运用时“水土不服”,管理工具实施困难、效果发挥缓慢的现象,不得不归咎于隐藏在工具背后的文化差异。中国企业要通过管理工具的更新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考虑在进行企业变革的同时,引入文化变革,通过企业文化的变革推动企业管理的变革。从而保证变革达到真正预期的效果。

基于近年来对中国企业文化变革的研究和在中国企业进行变革管理的实践经验,企业文化变革必须通过以下步骤、有计划的自上而下进行。

1.首先必须清晰的界定驱动企业文化变革的内外部因素

导致企业文化变革的因素可以来自企业内部或外部。客户需求、市场竞争、全球化、企业合并等都可能引起企业战略发生变化。企业战略的变化会对企业文化提出新的挑战。例如网络型文化中更注重成员间和谐的关系而非明确指标的倾向将不能适应注重目标导向的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2.其次根据变化,明晰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

根据来自社会、市场、经济、法律、企业自身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制定相关的未来战略,包括愿景、使命、价值观以及战略目标。

3.诊断现有企业文化

在进行文化变革之前,我们必须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组织研讨会、员工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如企业成员的沟通方式、时间管理方式、空间布局、个人身份地位的表现方式等信息,以及员工对领导关系、员工管理、成功标准等方面的描述)评估企业文化现状。即搞清楚“我们现在在哪里”的问题。通过对现有文化分析,大致了解未来文化变革可能遇到的阻力和助力。

4.明晰对未来企业文化的期望

弄清了“我们在哪里”后,就要确定“我们要去哪里”。未来的企业文化首先应结合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需求,遵循公司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并且必须与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管理工具在文化上保持趋同。

5.分析现有企业文化与未来企业文化间的差距

明确了“我们在哪里”和“我们要去哪里”后,就要判断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在这一阶段中,我们非常重视通过讨论沟通确认现有企业文化与未来企业文化的差距,进而明确当前与未来期望的员工行为表现的差距,以确保未来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性和员工对其的理解和认同。

6.制定并执行企业文化变革行动方案

在明确企业现有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判断并确定现有企业文化与未来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企业文化变革行动方案。我们认为在推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从领导承诺、个人和团队能力、沟通与交流以及绩效管理四方面的紧密结合和共同作用,才能在推动员工行为转变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

-成功的企业文化变革首先需要得到领导层的承诺和支持

企业文化变革方案的落实必须有来自企业最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企业可通过聘请专家、组织研讨会等形式首先获取高层对企业文化变革内容和必要性的共识。然后通过组织变革领导小组的形式,让中高层领导亲自参与到变革方案执行过程中。借助其领导的个人管理权力和技巧,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来指导、帮助员工更快地认同并接受新的行为方式。

-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降低企业文化变革的阻力,进而推动企业管理的变革。

企业应为文化变革搭建多渠道的、双向沟通机制,可通过企业内部刊物、广播、电视、网站,会议、文件

等多种渠道、配以知识竞赛、征文等各式活动持续向员工传达企业倡导的未来文化内容,明晰的告知员工企业进行文化变革的原因、变革的方式、变革的参与者、变革对员工个人的影响以及要求等信息,从而避免由于员工对文化变革的不了解而产生了疑虑、谣言等现象,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促进员工对变革达成一致,使之成为变革的拥护者和实践者,从而提升企业凝聚力,共同塑造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培训提升个人和团队能力

企业文化的转变需要培养个人和团队新的能力或对现有的个人和团队能力进行调整,从而鼓励人人参与变革。如当A公司为适应市场需要采取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战略时,企业文化需要向鼓励创新、打破常规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来提高个人和团队整体的能力。

-通过绩效管理确保员工和团队的转变

绩效管理是推动员工和团队表现转变的最直接方式,结合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能够明显地促进企业员工行为向新的企业文化方面转变。

在文化变革过程中,为了确保员工行为与企业文化的符合,需要设定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绩效考核指标,来对员工表现进行衡量。例如设定部门合作满意度和内部满意度指标,促进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定期审视评估基准点并鼓励互评,扭转员工自满情绪,鼓励积极行为。

当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时,应该充分结合员工的绩效表现和对企业核心价值的遵守情况进行考虑。对绩效表现好且遵守核心价值的优秀员工配合薪酬管理,进行奖励。通过具有竞争性的奖励措施,有效避免人才流失。而对两方面均表现不好的员工要进行惩罚甚至解雇。

7.文化变革管理和评估

在企业实施文化变革的整个过程中,领导层或变革领导小组需特别关注来自于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反馈意见,并据此不断的修正完善文化变革行动方案。通过充分运用有效的变革模式,来巩固变革的成果。

企业文化变革的成功能为企业管理变革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员工转变了原有的态度和想法,行为向企业倡导的方向转变,结合个人和团队能力的提高,使得企业引进的先进管理工具的作用能得以充分体现。例如在企业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通过企业文化向目标导向、资源共享、效率优先的成功转变,可以推动原来只限于小范围沟通的信息得到及时共享,消除员工为保护个人或局部利益采取消极敷衍的行为,加强业务流程中采购、销售和财务间的联系,达到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并有效降低成本的目的。

同时企业文化的转变又会对企业管理工具产生调整需求,因为此时的管理工具中如果还蕴涵原有的企业文化特征,将对新的企业文化产生负面作用,甚至会导致企业文化退回到原有的状态中。

例如,在企业文化向鼓励创新转变后,势必需要在提升个人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发挥能力的空间,因此需要对个人和团队进行一定的授权,并允许其在创新过程中发生小的错误。这时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因此,文化变革也可能引起企业组织架构、运作流程、管理制度包括绩效管理的调整,通过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二者的结合,真正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变革对企业管理的推动作用及企业管理对实现企业文化变革的促进作用使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在中国企业改革过程中,众多的企业领导已逐渐开始意识到如果文化不随着管理的变革而变革的话,将会影响到管理变革的顺利推进,从而开始关注文化变革如何去配合企业的管理变革。但是应该看到,目前中国企业文化变革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对企业文化变革管理的研究和实施虽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由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独特性,我们仍将以探索者的身份继续前进,并作为企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中国企业文化的变革。

第四篇:企业变革管理与创新学习体会

《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前沿专题》学习体会

在变中求存求发展——企业变革管理与创新

摘要:

一个人的一生,总处于“变革”之中。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有时候成功了,有时候失败了。一个企业也一样,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也必须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幸运的,变革成功企业得到发展壮大;不幸的,50%—70%的变革最终都归于失败,有些猝死,还有很多则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死亡,让企业元气大伤。成功的企业变革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变革各有各的失败之处。关键就在于没有对企业变革管理与创新有很好的触觉,每一类型的公司与其产品都有生命周期,而其发展都受大环境的影响,所谓“适者生存”,不能适应社会市场变化的公司也就不能可持续发展,即便大家眼中的好公司也不能幸免。因此,本论文将就企业变革管理与创新为话题,寻求企业在变中求存求发展的好方法。

关键字:

企业变革的哲学 关键因素 克服阻力的对策 企业变革工具 案例

一、变革的哲学

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就如运动是绝对的道理一样,一切都会在变化,并且没有人能阻止变化,没有人能颠覆变化。在组织之中,变化当然也是无处不在。

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前沿专题》中陈又星博士给了我们变革的信念:我们可以改变现

实。我们可以对以往创造出来的东西进行再创造;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员工”是那些还没有给予时间、信息、心理空间、培训的人,或者说,尚未给予他们改变自身的机会;或者我们自己,因为对变革的简单性或复杂性有误解。

发展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任何事物都可以改变创新是创造性的破旧,是对原有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使其产生新的功能和新质。这就是说创新的前提是破旧,是吃透原有的东西,是对原有东西的突破和否定,毛泽东说的很精彩: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催化的过程,就是打破平衡的过程,就是跳跃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只有创新才能提高速度、才能发展。创新是创造了一种资源,检验的标准是:对催化实践来说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催化剂”,对企业来说就是创造了一种市场。创新是系统工程,观念创新是先导,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创新应该坚持四项原则:一是脚踏实;二是对共性思维敢说不;三是否定自我、追求卓越;四是做有心人即有信心、细心、用心、有心、恒心。

二、企业变革的关键因素

(一)企业变革的动因

1、基于生存原因的战略变革

2、基于增强企业活力的战略变革

3、基于新的商业赢利模式而进行的战略变革

4、基于并购重组的战略变革

5、基于应对本土市场上的行业格局剧变的战略变革

6、基于技术的战略变革

(二)企业变革的关键因素

企业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变革的成败。一般而言,企业变革的关键成功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变革的必要性。变革成败对企业关系重大,同时任何变革必定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

变革必须在确实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绝不能凭一时的热情或是赶时髦而盲目进行。

2、变革计划的可行性。企业变革是在一定的内外环境下进行的,必须分析进行变革的内外环境条件是否具备。如果仅仅追求变革计划本身的完美,而不注重计划的可行性,操之过急,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就实施变革,极有可能适得其反。可以从两个方面应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将变革计划细分成若干个子变革计划,从小做起;另一方面,关注制约变革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注意积蓄自身资源或能力,弥补不足。

3、对变革的广泛认同。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变革,还是自下而上的变革,都必须在企业内部得到广泛的认同。如果得不到企业大多数员工的支持,变革不可能取得成功。要使变革得到广泛的认同,必须在变革实施之前进行有效的沟通。

4、妥善解决变革过程中的问题。变革源于存在问题,而同时,变革本身又会产生问题,变革的量和速度越大越快,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越复杂。其中有些问题在变革之前能够预料到,有些则是不能事先预料的。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根据企业的战略原则和变革的原则,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

5、变革中阻力的化解。变革中的阻力来源于企业员工和企业本身等。对于这些阻力必须区分对待,有些阻力出于对变革及其对自身的影响存在误解,这需要进行变革培训,加强沟通,强调广泛参与。当然,变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一定的强制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6、变革过程的管理。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变革计划,如果不能有效执行,必定难以成功。在变革计划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变革过程中的领导、协调、沟通和激励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变革的成败。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得到最高领导者支持的变革

7、注重变革过程的文化因素。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它是企业成员行为的标准。变革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文化的强抵触力,重要的是进行有效的疏导,并利用变革的机会在企业中确立新型的文化。

三、克服变革阻力的对策

(一)明确变革的需求

克服阻力的第一步,是为公司各级员工提供面对现实的机会,使他们对现状产生不满意的感觉。首先,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会产生支持变革的动力。其次。公司需要设计和安排一些事件,让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他们自己需要这种变革。最后。组织变革的推动人员应将变革的方案和期望的结果与全体员工进行充分沟通。

(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团队

任何组织变革的成功,莫不起源于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对它的坚决推广和执行,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支在职位、信息、专门技术、声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拥有强大优势的领导团队,并使他们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变革活动。

(三)影响利益相关者

有一个二六二原则讲得很好:对任何组织设计的实现来说都有大约20%的人支持,20%的人反对,剩下6o%的人观望。变革的关键是要使20%的支持力量更加强大,以这20%的强大力量去影响和争取60%的中问派。如果变革推动者能够与6o%持观望态度的人和20%坚定支持变革的人联结成功,就能够波及80%以上的人,那么组织变革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常用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策略有:第一,确定特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并提供

变革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的信息。第二种策略是与别的有势力的个体和集团形成联盟或联合,直接与关键决策者交往,并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来影响关键决策者。使其支持变革

活动。

(四)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

只有当人们清楚地看到达到变革目标的路径时,才会增强对变革成功的信心,进而支持变革。为此组织要制定一个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应当包括如何帮助企业每个人从自己目前的位置走向目标点的机制,应当涵盖情感、认知及行为等多个维度。另外,通过设置短期目标可以创造出短期的效果为领导者提供必要的反馈,使他们更清晰地了解变革的实施情况;使参与者得到激励,使旁观者对变革产生信心。并投入进来;还可以使那些反对者和批评者们暂时缄口不言,甚至改变主意。

(五)对变革过程进行正确的评估

变革需要测评,没有对于变革过程与结果的评估就无法更好地实施变革。在变革过程中,首先要理性地看待“滞后”现象,不要在看到先期结果后就匆匆做出判断。另外,领导要告诫员工变革活动经常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效。最后,并非所有的评价都会显示有进步,都会让人高兴。创新就意味着会犯错误,在变革过程中会有很多失败,变革推动者不应忽视或掩盖问题,而应对变革过程和结果反复进行评价,并做出调整。

(六)提高员工的适应性

《孙子兵法》中曾指出:“上下同欲则胜”。变革不仅仅是组织管理者的事情,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关心支持组织的变革。如果员工对变革的恐惧和忧虑很强,应该提供员工心理咨询治疗以及新环境下所需要的其他资源等等。尽可能地为提高员工适应能力提供便利条件和支持。

(七)注意变革的策略和艺术

卡纳尔在《组织中的管理变革》中将组织变革过程中其成员的反应分为五个阶段:否认J刘堂、抗拒阶段、放弃旧习惯阶段、适应阶段、部化阶段。因此,要使变革顺利进行,管理者必须合理安排变革的时间和进程,要选好时机,把握分寸,循序渐进,配套进行。在变革前,应详细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预先采取防范措施,从而为组织创造最佳的变革环境与变革气氛。当组织变革的大政方针决定以后,策略和艺术就成为保证组织变革成功的生命所在。

四、企业变革的工具小结

(一)企业变革时机

1.企业内部经营危机型

2.外部环境危机型

3.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思想、理念出现型

4.领导者更换型

(二)企业变革工具

1.权力型工具。如命令、武力、施压或威胁等等

2.管理型工具。以协调和流程为重,其中包括培训、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考核体系。

3.领导力型工具。

这工具往往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而非以过程为导向。

4.文化型工具。

(三)企业变革的层次

变革的层次事件战略

·创造新技术及新产品·

·迫使市场上其他

③领导变革·开发新市场·提高行业的服务水平

·重新定位顾客的期望值

·加快整个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②预测变

革·产品市场的全球化 ·开发新的细分市场

现·

提前准备好各种资投合适的具有跨文化北

京的员工及熟练掌握

金融贸易技巧等)

①对变革

作出被动

反应·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政府的新政策 ·顾客的潜在的需求 ·推出更好的新产品 ·重新包装现有产品

五、让变革因子扎根企业——案例

如果你认为你的公司需要进行重大变革,那么你还算是在好公司之列。事实上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全球有许多公司都在不停地探求公司变革之道。

全球经济放缓,迫使大部分企业不得不控制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变革以求提升整体竞争力。很多企业又回到公司运营的基本面上来。

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一直是美国股市的领头羊,它成功的诀窍就在于成功的品牌和市场战略。惠普和康柏的合并,使两家公司管理层的注意力自然转移到公司结构上来--尤其是如何融合两公司的产品和打发多达5,000多名的富余员工。很多公司和惠普一样,正面临合并、缩小规模或分权所带来的公司结构变革。

我们采写关于索尼和国信华凌的案例就在于告诉中国致力于变革的企业如何有效地将变革编织进企业文化之中,让变革的种子在每个员工的血液中流淌。正如管理大师Tom Peters所说,“适应日趋白热的竞争,我们必须学会深刻地喜欢变革,就象我们以前曾深刻地憎恨过它一样。热衷变革,甚至热衷变革中的混沌,是企业生存、乃至成功的前提条件。”

(一)构筑变革的新环境

要让员工更好地适应公司的组织变革,你认为哪方面应该是公司管理者工作的重点?是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还是改变员工的行为?答案:两者都不是。

Rob Lebow与William L.Simon在其合著的Lasting Change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第三个备选答案:改变人们的运作系统。这是变革管理思想的第三代理论,十分适用于当前的情况。变革管理思想的第一代理论侧重于培训员工掌握新技术。这种理论认为,员工拥有新技术后,便会产生新观念,继而会推动公司变革。

第二代的变革管理理论关注的是改变员工潜力。统一员工思想和行动后,变革管理才易于推行。其具体表现在于积极心态和范式转变。

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即变革管理思想的第三代理论,提出构建一种新环境。此项理论涉及到员工操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共同价值观、共同标准和共同的系统。

“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各级员工就会主动处理问题,从而为企业带来变革,”作者指出,“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就是公司实施变革的力量。如果他们希望别人按照某种方式行事的话,他们自己首先就必须身体力行作出榜样。这比任何东西都更能够改变公司的工作环境。”在索尼公司,正是其领导人笃信持续改进的精神能够引领公司阔步前行,才使变革得以贯穿企业文化之中。公司的各项运作,如业务领域和经营战略的选择、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架构的整合等,都要求把持续改进的精神贯穿其中。持续改进的文化内核也由此得到了不断增强。

基于持续改进的文化传统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特征,索尼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做了最新提炼。新的企业文化包含建立在“持续改进”内核基础上的四个主要方面:享受变化、发现新规则、挑战自我、创造新价值。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正田纮在谈起变革的话题时,竟然是这么说的:“变革实际上是个错误的词汇。我们所做的是持续改进索尼的做事方式,没有人对持续改进抱有异议。”

(二)让变革融入企业文化的确,在索尼公司历年的报告中,“持续改进”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语。持续改进不仅是索尼每年都要追求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该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核。

索尼公司现任主席兼行政总裁出井伸之阐释道:“面对一个崭新的现实,必须发现新规则。索尼总是处在发现这些规则的过程中,因此我们发现,我们是如此地享受变化。”

在索尼公司至今56年的发展历程中,1982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在1982年以前,索尼公司先后经历了井深大、盛田昭夫、岩间和夫的领导,大体可以说是创业者管理阶段。“持续改进”的文化内核,就是在这一阶段中经过创业者们的努力而逐步形成的。1982年由大贺典雄接任索尼最高领导人后,大体可以说进入了后创业者管理阶段,“持续改进”的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针对经营环境的变化,索尼持续对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和优化。

1994年,为了规避日元升值和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索尼在全球范围强化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的本地化进程。自此到1997年的几年时间里,构筑全球管理运作平台的需求开始浮现,并出现市场营销平台的雏形。

正田纮说道:“做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我们必须持续地改变自己。索尼的发展历史与众不同:索尼一直在改变它的经营模式、目标,甚至改变一切。”

之所以“一系列外人看来堪称剧烈变革的改革举措,在我们看来不过是公司运作的自然延续,正是因为持续变革作为索尼企业文化的核心已经成了其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正田纮说道。

六、《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前沿专题》课程的体会

《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前沿专题》的各位讲授的老师都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各个课题的演讲,真的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努力。老师们的备课是信息的筛选,让我们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时

代看到精华的部分,这比自己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时候的有效性更高。四节课的课时是老师体力的考验,作为听众的我们也应该好好珍惜,因为如此多的内容是世界经历了多年的总结,四节课的知识补充使我在每次课后都非常满足。

参考文献:

[1] 曹光明,姚慧敏.企业管理的一个新领域——变革管理[J].管理现代化,1994,(6):41

[2] 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段盛华,于凤霞.变革之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R·H·迈尔斯.领导公司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第五篇:管理变革背后是企业文化变革

管理变革背后是企业文化变革

企业管理变革的背后,是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往往在相继推出一系列变革措施的同时,提出一系列新的企业管理思想、信条、理念、方式、方法,并逐步确定为一种管理模式。

管理变革与企业文化变革的互动模式

从企业管理的发展历史看,是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目前,我国有90%以上的企业还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发展阶段,只有少数一些企业正在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阶段迈进,如海尔、联想、华为、福田等。

企业文化既是一种管理形态,也是一种管理现象。在企业管理变革的同时,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变革。根据实践,我们归纳了三种管理变革与企业文化变革的互动模式。

整合型企业文化变革模式―――双鹤药业

双鹤药业的前身是“北京制药厂”。1996年组建股份公司。1997年上市融资后,控股、参股、兼并了一些基础较好的相关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到2001 年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江苏昆山双鹤”、“武汉滨湖双鹤”、“安徽繁昌双鹤”等14家控股公司、4家参股公司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在双鹤药业快速扩张和跳跃式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建设双鹤新的企业文化,科学、有效地对集团内各成员企业进行文化整合,增强凝聚 力,消除成员企业间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创造“双鹤新文化模式”,实现双鹤药业集团持续、健康发展,是双鹤药业企业文化变革的主题。

双鹤药业的高层领导们认为: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成功的企业都有成功的企业文化做支撑。所以,双鹤药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2001 年~2005年的战略规划,并提出了“双鹤大家庭”的文化理念,逐步建立了统一的思想、信念、道德、精神等双鹤价值观体系。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企业 管理变革和文化变革,双鹤各成员企业除了依靠资产重组建立一种资产纽带之外,还依靠文化整合建立一种文化纽带,对双鹤药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经营宗旨、管理 思想、质量意识、市场观念、营销观念、人才观念产生共识,形成了比较一致和趋同的价值观。

战略型企业文化变革模式―――中国联通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战略。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制定了新战略,必然要求新的企业文化与之相匹配。

中国联通是1994年组建的股份制电信企业,是国家电信体制改革、打破电信垄断的产物,2000年在纽约、香港上市。联通经营的电信业务范围,由成立之初 的GSM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发展到包括GSM和CDMA的移动电话、长途电话、本地电话、数据通信(包括互联网业务和IP电话)、电信增值业务,以及与主 营业务有关的其他业务。联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呈现了高速综合发展的态势。

到2002年,中国联通面临四个转变:一是从完成一次创业后向实现二次创业转变;二是从以建设为主向建设、经营并举转变;三是从经营单一业务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全电信综合业务转变;四是从不规范的企业制度向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中国联通制定了“两新、两高、一综合”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电信企业” 的战略目标。为此,联通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围绕战略目标,培育 诚实守信的企业道德,民主宽松的企业环境,团结和谐的企业风尚,注重效率、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的企业精神,增强员工对企业使命的认同感,构建具有时代特征 和联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同时,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中国联通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着力推进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战略目 标的实现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超越型企业文化变革模式―――北汽福田

对于高成长型的企业,必然有支撑企业发展的高成长型文化。这种文化变革模式具有注重竞争、创新、发展、超越的特质,我们称之为“超越型文化变革模式”。

北汽福田从1996年“百家法人造福田”正式成立以来,仅用短短6、7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行业参与者到行业竞争者到行业领先者的高难度跨越,资产总额由4.78亿元到40多亿元,汽车销售由2.6万辆到17万辆,销售收入由7.3亿元到超过75亿元。

从2002年到2003年,在北汽福田“新三步”战略第一步提前实现、开始实施第二步战略之际,北汽福田提出了建设新文化的课题。相继实施企业理念系统的 整合调整和新的品牌识别系统,确立“致力人文科技、驱动现代生活”的企业使命,“引领支柱产业”的愿景目标和“热情创新永不止步”的核心价值观,取代了原 来“造福亿万百姓”的企业宗旨和“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现实”的经营理念;同时,北汽福田推出了钻石造型的新标识,推出了新的福田英文名称“FO TON”,取代原来的“FUTIAN”汉语拼音字样,着力打造福田汽车的卓越品牌形象。北汽福田的文化变革和品牌塑造,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管理变革息息相 关,对企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

企业文化变革四重奏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是“软管理”、“软科学”。在企业管理变革过程中,企业文化通过倡导新的价值理念、引入新的企业机制、构建新的行为规范、塑造新的企业形象,来凝聚和激励企业员工为实

现企业目标和自身价值而努力工作。企业文化变革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理念文化变革

没有新的理念,就没有新的文化。没有变革思维,就没有变革行动,也不会有变革的成功。比如GE的管理文化中所倡导的“无边界管理”、“数一数二”、“适应 变革”、“相互学习”等理念,造就了全球最佳企业和最卓越的企业管理者。中国联想集团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持并确立“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 化的联想”的发展理念,推动联想集团成为一个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服务品牌化的企业。

企业制度文化变革

企业理念变革是企业管理变革的先导,但没有企业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企业文化很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成功的企业皆有相同之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 同”。在企业制度变革中,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完善的法人治理,企业决策者、管理者之间及其与企业员工的有效沟通,是企业管理变革的必备良方。

为使GE成为一个更有竞争力的世界性公司,杰克?韦尔奇领导GE公司压缩规模,减

少层次和流程,实行垂直为主的矩阵式、扁平化组织管理,将大公司的雄厚实 力、丰富资源、巨大影响和小公司的发展欲望、灵活性、激情结合起来,消除官僚主义制度,激发管理者与员工的热情,大家共同承担责任,相互合作。改变过去控 制、干预、约束式的管理;推行协助、激励和教导式管理,规定经理人员认真倾听员工声音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杰克?韦尔奇把管理行为界定为:清楚地告诉人 们如何做得更好,并且能够描绘出远景构想来激发员工的努力,而不是陷入过度的管理之中。

企业行为文化变革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企业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约翰?科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显而易见的。那些有助于激励企业员工主动性、积极性和协调员工行为方式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战略和行为方式进行有效变 革,从而推动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提高,不断增长。”

当然,企业文化的变革成功有赖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倡导和推动,但中下层企业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变革,企业管理变革与文化变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联 想集团有大量的经营管理信条体现着企业的行为变革实践,比如:我们的存在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客户,我们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谁贴近客户,谁就是指挥棒;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联想是没有天花板的舞台等。

企业品牌形象塑造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在市场上,企业形象表现为企业品牌。企业形象本质上是“企业人”的形象。树立 企业形象要从培育企业人入手,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都会通过企业人表现出来。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在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美 誉度,创造企业的品牌价值,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无疑也是企业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载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变革之四种企业文化

    管理变革之四种企业文化 在企业里,我们经常谈论企业文化,那企业文化是什么呢?企业文化其实质是一种组织精神,它能唤醒员工内在的奉献精神,激励他们努力付出,在工作中全力以赴,促进......

    华人企业文化及HR管理变革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华人企业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了其鲜明的文化特色,成为世界企业界的一枝奇葩。21世纪的知识经济正迅速地改变整个世界,一些组织结构封闭、经营观念保守......

    企业变革管理专家(定稿)

    ●【授_课_专_家_介_绍】丁坚 (Kevin Ding) 丁坚 (Kevin Ding),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集 团管控专家,企业变革管理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博士DBA,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

    余世维企业文化-企业变革与文化

    余世维企业文化-企业变革与文化内容简介 余世维介绍余世维,北京时代光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诚聘特级培训师,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士后、美国诺瓦大学公共......

    论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

    论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具有5个方面的作用:导向作用,即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确定的目标上来;约束作用,即成文的厂规或约定俗成的厂风对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

    《企业变革与管理创新》课后作业

    1、企业的三大目标和六大任务各是什么? 答:企业的三大目标是做大、做强、做久 企业的六大任务是:战略、投资、营销、管理、专业、执行。 2、界定营销的六个要素分别是什么? 答:界......

    企业文化的变革

    企业文化的变革,必定触及到企业旧有文化和某些群体的利益,必定要重塑或更加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定是一个漫长和坚苦的过程。 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我也是很赞同的,......

    变革与创新管理

    变革与创新管理 一、案例:三个和尚 有一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今,这三个观点过时了。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