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性企业的管理变革
成长性企业的管理变革
经济转型催生成长性企业
今天,有很多企业都在谈转型,转型的英文(Transform)也有变革的意思。中国经济在不断转型,尤其加入WTO之后,应该说是在更加剧烈的转型。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催生出许许多多高速成长的中国企业。
前不久IBM的CEO郭士纳到访中国,他特别提到中国经济的转型特点,转型给IBM带来了很多机会。由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会诞生很多新兴产业,也会迫使传统产业进行结构转变,这种转变会喷发大量商机,同时会催生出许多成长性企业。但成长性企业往往也最容易失败,因为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内部管理不当,管理模式转变不及时,就会掉入鸿沟、摔下悬崖。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已经有很多,像过去的三株药业、巨人集团、爱多VCD等,都是在高速扩张的过程中,没有及时针对转型做出预见性的管理变革,它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如果成长性企业能够及时预知它下一阶段的即将来临和发展特征,并提前进行管理变革,就可以避免失败,也会使在转型过程中的企业真正能成长起来,真正使我们国家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长成参天大树,能够走出国门,直接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
成长性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从该图可以看到成长性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创业阶段
在企业创业的初期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多地依靠创业者的个人创造性和英雄主义。由于此时的重点是强调研发,重视市场,第一重要是怎么把新产品迅速销售出去,因此不需要太复杂的管理,透过创业者本人就可以控制整个团队。
经过1-3年的发展,可能进入一个危险期,企业会出现剧烈振荡,振荡的原因是因为随着员工日益增加,更需要一个职业化的领导来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管理控制,所以这个时候要么是创业者成长为职业化的领导,要么他委派代表进行控制,找到一个更职业化的经理人。这时比较困难的是,需要我们的创业者自我变革、有足够勇气放弃很多东西。同时他会发现,要继续监控这个企业还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了。
这个阶段的鸿沟是需要一个职业化的领导,所以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和信息基础平台去迎接这个变革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集体化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集体化阶段。所谓集体化,是指企业透过很多专业化的经理人去管理若干部门,建立一个管理团队去指导员工工作,引导员工执行决策层的决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出现一次振荡,主要原因是员工需要获得自主权,中、基层经理希望增加自主权。由于指导作用和员工的具体实践使其工作经验和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层次增加,都会刺激员工对自主权的渴求,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出现新的鸿沟,此时就需要授权,并建立一个更为规范的管理体系,那么企业就能进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规范化阶段。
规范化阶段
第三个阶段的重点就是授权,通过授权使企业跨越了第二个发展鸿沟。这时大多数企业高速成长,产品由过去的利基市场,转向更为广泛的主流市场。随着员工人数迅速膨胀,部门快速分拆,销售地域和网络越来越分散,此时需要更多的授权。但企业经过1-3年的高速发展后,同样又会遇到新的问题,被新的危机所困扰,这个危机需要通过加强控制来解决,但依靠过去传统的控制手段不能解决危机,那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授权过多就会导致自作主张,出现本位主义,控制过多就会出现不协调、合作困难的现象,因此协调是跨越第三个发展鸿沟的主要手段。
精细化阶段
跨越第三个鸿沟后,马上进入了企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即精细化阶段,企业需要通过更规范、更全面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或者说是更多、更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撑。但官僚主义的出现又会引发新的危机,管理层次过多,决策周期拉长,人员冗余,因此企业在面对新的鸿沟时,需要加强合作,这时要更多采用项目管理的手段,建立很多团队,通过按产品、地域设立适宜的部门和团队来增强市场竞争的快速应变能力。
合作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的规模迅速壮大,也许已经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了。
但发展若干年后又会遇到新的麻烦,就是企业变得越来越大,反应也越来越迟缓,此时企业需要组织扁平化,需要恢复活力,因此要有小公司思维,通过适当拆分和多元化运作,并努力恢复创业阶段的创新意识和激情作风。
一个成长性企业一定会经历发展的若干阶段,每个阶段一般是1-3年,甚至更长。我们看到中国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跨越某个阶段的鸿沟,掉了下去,因此而失败。我认为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处在第二到第三阶段之间,正在跨越第二个发展鸿沟。
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组织惯例
结合每个阶段的特征我们再来看看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组织惯例:
第一个阶段侧重生产和销售,组织结构是非正式的,高层管理风格崇尚个人主义和创业精神,管理控制体系以追求市场结果为导向,这时管理人员的报酬很简单,就是创业者拥有所有权。
第二个阶段管理的重点是强调经营的效率,组织结构一般是集中式或职能型,指导型风格成为高层管理的普遍特征,控制体系通过建立责任中心和成本中心来实现,管理人员报酬的重点是进行薪金和绩效的挂钩考核。
企业发展到规范化阶段,市场开始快速扩张,组织衍变成一种分散式和以地域为责任中心的结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广泛授权,并采取定期述职报告和利润中心的手段来考核下属机构,此时管理人员报酬的重点是强调个人绩效奖金。
到了精细化运作的第四阶段,通过组织的重新整合,把基层人员分成若干产品组,按产品设立适宜的部门,高层管理者在广泛授权后,又重新开始强调监督,企业的控制体系是通过新型的计划中心、责任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和投资中心来组成,管理人员更加融入到企业,参与利润分享,并拥有股票期权。这一阶段组织会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分散,企业需要有一种整体感,需要员工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所以我们看到,国外很多公司都是通过股票期权这种长期利益方式来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的。
第五个阶段管理的重点是要解决复杂化问题和进行创新,要有小公司思维。组织结构更多强调团队和矩阵式管理,高层管理者的风格是参与式的,与下属共同制定目标,过程中不过多干预,合作的方式一般是充分协商,管理人员报酬的重点是团队奖金。
通过组织惯例分析,使我们更容易确定企业发展阶段的特征和变革的重点,并采取对症下药的管理模式。
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变革策略
管理模式
借助上面这个图,我们可以了解到成长性企业一般要经过四种管理模式变化的过程,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这些管理模式有时可以互相结合。
从纵坐标看,越往下走越来越强调灵活程度,体现了管理的柔性;越往上走控制力度越大,体现了管理的刚性。从横坐标看,越往右走就越强调管理的开放程度,往左走更偏重于内部管理。成长性企业发展第一阶段的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以人为本”,仅透过创业者本人就可驱动企业的发展,体现了最大程度的人性化和自由度;第二个阶段的重心是过程管理,需要有一个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第三和第四阶段,由于管理弹性增加、强调合作与开放,处在这两个阶段的管理模式可以统称为“开放体系模式”;第五个阶段,更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远未达到的境界,就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模式,简称目标管理。
成长性企业的发展要经历若干阶段,并要跨越五个鸿沟,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创造适应它这个阶段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著名的管理学家Larry E.Greiner讲过这样一句话:在某一阶段有效的管理惯例,也许会导致下一阶段危机的出现。但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策略却是以不变应万变,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它还是拿过去这套管理惯例和办法来处理现在的问题,当然就会遇到挑战,甚至可能失败。所以,一个成长性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所处的崭新环境,提早在鸿沟发生前引导一场新的管理变革,并目标明确地来跨越这个鸿沟。
变革原则
我们所谓的变革策略一般有四个基本原则:首先是要组建一个合适的管理团队;第二个就是控制成本,毫无疑问,成本战略是企业最基本的策略之一,而且成本管理是永无止境的。第三需要有明确的定位,要着重于核心业务,寻求企业最大的差异化特征,正如中国民营企业首富刘永好先生所说,要做减法,把企业不能有助于核心能力形成的业务都统统砍掉。最后是要有一个很好的战略和远景目标,并给员工和管理层不断传达企业的发展意图。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美国有一家成长性企业,在1998年聘请了一位名叫Albert.J.Dunlap的CEO,他在两年时间里,把企业从30亿美元的年营业额带到了90亿美元,做得非常成功,并获得了两亿美金的回报。他变革的手腕很强硬,一上台就把原来的主要管理者统统赶下去,找来一拨新的职业经理任队伍;他为了控制成本,把总部搬到与工厂很近的地方,并把原来非常漂亮的总部大楼卖掉,在员工心目中树立了一个控制成本的威严形象;为了使有限的资源高度集中,他把很多与核心业务无关的副业统统砍掉。Dunlap先生是一位军官出生的企业家,在贯彻执行变革决定方面是非常果断的,他有一句名言:做管理者不是为了做朋友!有人说,做管理者就是为了做朋友,他说,不是,商业就是商业,应该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天条,他认为如果要做朋友,就去买一条狗。
变革速度
此外,我们还可通过麦肯锡的7S模型来分析变革的要素和速度。Structure(结构)、Strategy(战略)、Systems(体系)属硬元素,通过对这些的调整,变革进行起来会快一些。而Skills(技能)、Style(风格)、Staff(员工)则属于软元素,变革起来要慢点。这些因素围绕Sperordinate Goals(超常目标)来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变革效益的最大化。
硬元素和软元素按两种方式来体现变革的不同速度,一种是渐进式,另一种是快速式。渐进的方式是先动型的,即管理者主动实行变革,先从内部和基层员工开始,给他们做工作,采取至下而上的形式;而后动型的快速式变革一般是由外部环境引发的,从外面引进人才,通过外部压力来促进变革。渐进式的变革借助7S中的软性元素,作用于人,能影响到每一个员工,是广泛的变革,虽然慢一点,但它的变革是深远的。快速式强调结果导向,强行制定目标,它借助7S中的硬性因素,自上而下进行,但变革效果有限。
成长性企业的变革,因根据自身情况,最好采取软硬结合的方式。
信息技术创造变革的战略优势
那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创造变革的什么优势呢?信息技术除了能使企业反应更为快速,创造时间的优势外,还能帮助企业创造低成本优先的优势,以及产品或者说是业务差异化的优势。通过低成本优势,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部门间协调,通过协调产生协同,实现协同效应,达到快速供货的目的。业务差异化的优势可以确保业务定位准确、锁定目标顾客,为顾客创造更好的服务,同时有助于企业开发出新产品,并在全新业务的拓展上创造出更大的优势,产品或者说业务差异化优势是一种更具竞争力的优势。
如果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得当就可以创造这两种主要优势,成长性企业要变革,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能力。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系统随着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它为企业管理的层次,特别是为高层管理提供的服务就更有价值。在信息系统复杂程度较低的时候,它一般处理一些事务性交易,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这是成长性企业在第一、二阶段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发展到第三、第四阶段,需要把信息系统当作一种商业资源,尤其需要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东西,如ERP、CRM、EIS等,因为企业跨越第二个发展鸿沟后,客户会越来越多,面对一个更为庞大的主流市场,需要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并创造业务差异化的最大优势。当企业发展到第四或者更高阶段之后,就需要一套战略管理系统,这时的信息系统应该变成一种战略武器。所以信息系统随着复杂性地不断衍进,能够帮助成长性企业不断创造出变革的优势。
对应成长性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我们可以较为具体地看到信息技术是怎样帮助成长性企业创造变革优势的。
第一个阶段,我认为企业有财务软件,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就可以了,能实现简单的关键性事务的处理,能收发Email即可。
到发展的第二阶段,需要有一套面向基础管理的ERP,因为企业的人员增多、部门增多、组织变得庞大,就需要把这些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计划和利用。
进入第三个阶段,企业需要一套更为完整的ERP。因为需要拥有更多的商业资源,组织变得越来越大,在充分授权后,需要把企业的流程更好地进行优化,并借助商业智能系统,初步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如果能顺利跨越第三个发展鸿沟,进入精细化阶段,企业就需要采用电子商务系统,如SCM、CRM等,有助于实现敏捷制造和敏捷经营,为全球化发展做好准备。这个阶段的企业需要更多的商业资源,并要把分散的组织更为有效地连接起来,把客户、供应商和企业紧密连接,真正形成一个供应链。这时候的信息系统更要有助于企业消除组织沉积,使官僚主义降到最低。最后,通过广泛合作,帮助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
当然,这只是一个概要的模型,成长性企业要跨越发展的五个阶段还有更详细的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来配合。
我们知道,成长性企业面临的管理烦恼是众多中国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成功的企业经营就如同攀越一座座险峰,困难重重。面对困难,我们是继续前进,还是停滞不前?
因此无论规模多大的企业,在管理方面都必须进行持续变革以增强竞争力,满足成长性企业不断创新的需要。
金蝶通过这种模式,针对成长性企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开发的面向中国成长性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已成功促成了大量明珠企业的诞生,帮助它们实现了管理变革,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如科龙、珠海祥乐、TCL、希望集团、新华制药、建设银行等等。但我们深知,客户的成功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前提,我们的知识和力量来自于广大客户,我们每走一步都离不开客户的关注和支持。“跨越发展鸿沟”是中国许许多多成长性企业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而金蝶希望在这个进程中,成为“引导管理变革”先行者。
第二篇:浅谈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变革(本站推荐)
浅谈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变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企业信息化工作不断推进。如何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快速、准确、高效地整合整个企业的信息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关键。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对某制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对系统性质、系统目标进行了细致的阐述。首先,本文在分析某企业总体流程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并给出了网络安全、数据库分级以及编码等规划;其次,对销售管理子系统、采购管理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和仓库管理子系统等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结合其流程给出功能设计;最后,对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如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能力校核、工时计算和工序工时统计报表等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计算方法。
论文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 管理变革
论文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之一,是组织运行的基础,也是企业利用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高效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面对不断出现的关乎企业生存的挑战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选择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性支撑。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从宏观上看,它影响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经济规则;从微观上看,它将导致企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行为方式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发生巨大变革。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制定企业战略、提高企业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管理信息系统通常用于系统决策,例如,可以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层管理人员,使他们了解当前工作发展的进展或不足。换句话说,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一个完整的MIS应包括:辅助决策系统(DSS)、工业控制系统(CC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其中,特别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等都离不开(企业内部网)的应用。可以这样说,现代企业MIS不能没有Intranet,但Intranet的建立又必须依赖于MIS的体系结构和软硬件环境。传统的MIS系统的核心是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架构,而基于Internet的MIS系统的核心是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BS架构比起CS架构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传统的MIS系统依赖于专门的操作环境,这意味着操作者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而BS架构则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环境,在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网,就能够操作MIS系统,这其中的优劣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深入和拓宽,信息化进程将大大加快,传统企业在这一外部环境的作用下也将显示出一定的变革趋势。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变革趋势
传统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将由“金字塔型”的直线型结构转向“扁平””的矩阵制结构。“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是由从低到高的业务处理、运行控制、管理控制、战略管理四个层面构成。从信息处理的工作量来看,信息处理所需资源的数量随管理任务的层次而变化。一般业务处理的信息处理量较大,层面越高,信息量越小,塔型结构也由此形成。这种组织结构尽管实现了企业内部组织间职责明确、工作任务标准化和专业化、上级对下级的权威,控制了潜在的冲突,从而有效的管理了大量投资、单调重复性分工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但它也存在着信息传输途径过长、速度过慢的缺陷。此外,官僚主义盛行、企业员工的创造性思维
受到压抑、市场应变能力差、管理效率低下等不足也存在于这种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内。显然,这种陈旧的组织结构已经阻碍了当代经济的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发展和广泛应用,要求引入先进的组织架构。虚拟化企业的出现也要求企业组织实现虚拟化,即它的生命周期仅仅同某一特定的市场机遇相联系,因而在组织结构上采用了“扁平型”的结构。此种结构的信息传递途径短,对信息反应的速度快,而经济信息是速度经济,对信息反应的快慢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就客观上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必须由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直线制变为“扁平型”的矩阵结构,这一趋势意味着以下6个方面的发生将会成为必然:①处于“金字塔”组织中塔尖和塔底间的中层组织将逐步弱化;②技能单一的专才将不适应信息经济的发展而被逐步淘汰;拥有多种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受到重视;③部门和个人间的界限将被打破,组织和个人可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使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得到增强;④对信息的迅速、有效传递将成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⑤企业总部趋于收缩,业务和技术外包的范围将不断扩展;⑥企业的机构的人员规模将适应组织架构扁平化、网络化和团队化的要求,日益向小型化发展。经营模式变革趋势
企业的经营模式将从以批量化为核心的“产业中心主义”模式,逐渐转为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前台重要支撑,企业关注的焦点也由过去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上来。在信息经济社会,传统的先实行单一批量生产再靠庞大销售队伍推销产品的旧思路已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发展个性化信息和个性化商品,以提供多样化的和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竞争合作方式的变革趋势
战略联盟将成为企业间加强竞争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战略联盟是企业之间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目的而以协议或联合组成新机构的方式而形成的联盟,它是一种松散的、动态的和开放的企业间组织形式。企业间组建战略联盟,可以发挥各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共同进行市场预测、共同开发设计新产品、共同生产制造、共用所有企业的销售渠道进行产品营销,实现联盟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新的经营环境已经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基础、内容和形式,管理变革势在必然。企业需要充分释放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价值,顺利地实现管理变革。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自我完善,MIS将在企业的管理、运作及可持续发展中独挡一面,成为管理者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 KENNETH C.LAUDON, JANE P.LAUDON.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rganiz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Networked Enterprise[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第五项修炼[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3] 思铭.哈佛商业评论.哈佛商业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三篇: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管理变革
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管理变革
发布时间:2011-6-26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最近几年随着Internet及其他一些数字网在中国爆炸式成长,在企业界正在引发一场商务和经营革命,最突出的表现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简单地讲,就是将企业的商务活动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专用网络加以实现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加快交易速度,使交易者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商务活动提供新的机遇。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收益上都差距很大,大部分企业应用只能说是“初级阶段”,进行一些简单的网上宣传工作。虽然也有一些企业投入很大资金用于软硬件系统建设,但效果也不太理想。中国企业要想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除了建设好电子商务的软硬件系统外,企业必须按照电子商务的要求,对企业管理进行相应的变革。
1流程再造BPR
流程再造理论是1993年美国人迈克·哈默和詹姆斯·钱皮二人在合著的《重组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中提出的,主要针对原有流程效率低下、数据信息繁多、成本高、忽视顾客满意度等弊端。近10年该理论在西方许多国家的企业界比较流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流程再造理论的思想可以与电子商务理论相融合,企业流程变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集成活动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将原模式中被分割的许多活动合并在一起,把相关工作人员尽可能减到最少。这种跨功能的活动集成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
1.2推行同步工程
同步工程结合了连续流程和平行流程优点,将所有活动分成若干活动组,组内活动连续执行,各个组同时、互动地进行,能够大大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实现同步工程的关键是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确保信息集成和开发小组的相互协调。将同步进行的工作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联系他们的产出。
1.3利用IT协调分散与集中、集权与分权的矛盾
集权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益,而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分权,即将人、设备、资金等资源分散开来,能够满足更大范围的服务,但却随之带来冗员,官僚主义和丧失规模效益的后果。应用信息技术,尤其是数据库,以及远程通信网络和标准处理系统,企业完全可以在保持灵活服务的同时,获得规模效益。
1.4保持与外界惟一的联系点
电子商务要求流程和顾客之间只有一个联系点。当流程比较复杂或过于分散时,往往不可能由一个人包办,为减少交接传递信息,提高速度和准确性,企业可将完成流程的最少人员组成工作团队。但必须有一名人员负责和顾客的联系,解决顾客问题。
2组织变革
组织与流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流程就是由组织中的人员来完成。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适合工业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层制组织,其缺陷主要是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束缚人的创造性、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缺乏效率、企业组织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电子商务要求流程变革的同时,组织也要进行相应变革。
2.1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转变
为了迅速适应外界变化,保证信息快速、准确的传递,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转变是大势所趋。扁平型的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使得过去必须由人工完成的工作可以部分或全部地由计算机和网络所替代,比如纸面文件和单据的传输、内外信息的传递等都不再需要大量人员的介入,使得金字塔的中部被“架空”,企业组织结构层次减少。扁平型组织的产生使传统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理论不再适用。在过去,一般认为,企业的每—管理层次的最佳管理幅度为7~13人,而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实践证明,借助电子商务的应用,每个管理层次的管理幅度可增加到100~150人,并且管理效率与常规条件下的7~13人相同或更高。
2.2集中化决策向分权化决策转变
与扁平型组织相适应,必须赋予一线管理人员更多参与决策的权力。从而可以减少信息传递次数,打破官僚主义和等级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决策权从工业经济的集中化向网络经济的分权化转变,这样会产生众多的“授权小组”,每个授权小组通过企业的授权,围绕任务和目标自行决定其工作方式,每个授权小组及其成员通过自我设计、自我优化和自我创造,使传统的依靠“上级”做出决策的方式逐渐向依靠“团队”来进行决策的方式转变。
2.3组织要适应流程从“串行”向“并行”的转变
在传统的企业组织中,由于受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的限制,加上信息传递手段的落后,企业的作业程序一般是按先后顺序进行的“串行”。“串行”流程中每一个职能部门、环节都有其相对独立的任务,往往会因为某一个环节的故障而影响整项工作的进程,也常常会出现前后环节或部门之间互相矛盾的状况,既延长了作业时间,也增加了协调的成本。而“并行”流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把各个环节、各职能部门共同整合到网络上,围绕共同的任务同时协调运作。“并行”流程可使设计研发、服务、财务、营销等人员通过网络实现实时沟通,共同设计产品和业务流程,共同解决、协调作业流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组织必须与“并行”流程相适应,“并行”流程必须依靠“跨职能”的团队组织来实现,这种团队组织没有庞大的管理中层,依据目标和任务组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提高作业效率,缩短作业时间,降低作业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2.4领导的作用和地位发生变革
电子商务是促进企业领导地位和作用变革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基层主管,还是中层、上层的领导都将面临职能的转型。基层主管的管理职能将从控制转向支持,从监督转向激励,从命令转向指导;中层领导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主要是监督别人,以及采集、分析、评价和传播组织上下和各层次的信息,他们的作用正被电子邮件、共享数据库资源等不断发展的技术所替代,中层领导的数量将会逐渐减少,职能也将转变成服务和协调;对上层领导来说,将从处于金字塔顶的位置上走下来,改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进入到扁平型组织的中心位置,强调要让员工接近自己、参与决策。总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领导者必须通过宽容别人展示自己的力量,不但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还要有吸引他人的个人魅力,通过不断扩大对别人的影响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绝不是仅仅靠制度的保证发号施令。
3文化转型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我国企业渐渐形成了一种以企业本身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的的企业文化,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许多企业为获利自觉不自觉地损害客户利益,客户对供应商或品牌的忠
诚普遍偏低。另外家长式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高层管理人员只注重员工对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和服从性,不倡导员工的个人创新意识和能动精神,也不鼓励员工去承担风险。这时,有才能的员工往往倍受压抑和排挤,他们的才能和专业技能也受到限制,基层管理者失去了寻求企业发展机遇或创造新设想的激情与动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然就逐步走向衰退。面对网络经济的大潮,随着管理层次扁平化,权利、控制和责任从高层向低层扩散,中国企业必须重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文化转型。
3.1塑造人性化和主动性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管理的一切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也就是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将科学与严格相统一。企业应注重员工的全面发展,合理的满足员工的各种层次的需要,从而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
3.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
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必须讲创新,鼓励创新,鼓励不畏风险,保护创新热情,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创新应该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框,考虑到团体、氛围等因素,找出企业文化的特点,最核心的是提出一个精神文化理念,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操作的东西,与管理的其他方面相结合,强势推动,起到引导企业向前发展的作用。
3.3提倡重视学习的企业文化
只有学习才能使企业组织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企业要“善于不断的学习”,即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企业组织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
当今网络经济时代已到来,电子商务浪潮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当今的人类社会。中国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及时变革原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
第四篇: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中国企业正在不断对自身进行变革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全球性竞争环境。在企业管理变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工具,诸如BpR(业务流程重组)、CRM(客户关系管理)、ABC(作业成本管理法)、6Sigma、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从而使公司整个管理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这些基于西方文化发展起来的管理工具在中国本土企业使用过程中,有时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先进的西方管理工具与传统的东方企业文化二者之间的冲突逐渐凸现。如何在变革过程中结合企业文化的变革推进企业管理变革已逐渐成为众多企业高层领导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根据RobGoffee和GarethJones的观点,企业文化根据社交性和目标性,可分为四种:社交性和共有性都很高的共有型,社交性高而目标性较低的网络型,目标性高而社交性较低的图利型,以及社交性和目标性均较低的散裂型。各种文化类型的特点是:
共有型的特点
利于组织高效运作,能够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员工对流程和结果都很重视,但容易导致员工与家庭成员的疏远、忽视竞争和对顾客的教育,以及领导风格的发挥过头
网络型的特点
具有友好的氛围和文化,但可能导致派系生成,另外绩效突出的员工可能会因为公司对表现不佳的员工的过度容忍而感到不公和愤怒
图利型的特点
更多地使用明确的目标标准而非笼统的方向性描述,但可能导致仅注重短期目标而舍弃长期利益,并可能导致企业内部过度竞争
散裂型的特点
员工直抒己见,畅所欲言,但可能导致个人的自私傲慢,不利于信息沟通和团队学习
中国的大多企业处于网络型中社交性偏低的一类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人治”超越了“法治”。员工不习惯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办事。当员工与领导层出现意见分歧时,他们习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抵抗领导的决策。通过行动上的敷衍了事,阴奉阳为来拒绝接受新的工作方式,避免直接冲突。
西方管理工具基于的文化却是属于一种以目标为导向,规范性和标准性较强的“图利型”。在这种文化下,一旦企业制定了清晰的管理制度,员工将严格遵守,并自觉为达成企业战略目标而奋斗。公司倾向于按员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付酬和激励。而员工也乐意接受有建设性的、与目标相关的意见和方法来解决冲突、达成目标。管理工具在这种员工标准化操作下,能发挥出极大的效果。
基于西方理念发展而来的管理工具在中国运用时“水土不服”,管理工具实施困难、效果发挥缓慢的现象,不得不归咎于隐藏在工具背后的文化差异。中国企业要通过管理工具的更新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考虑在进行企业变革的同时,引入文化变革,通过企业文化的变革推动企业管理的变革。从而保证变革达到真正预期的效果。
基于近年来对中国企业文化变革的研究和在中国企业进行变革管理的实践经验,企业文化变革必须通过以下步骤、有计划的自上而下进行。
1.首先必须清晰的界定驱动企业文化变革的内外部因素
导致企业文化变革的因素可以来自企业内部或外部。客户需求、市场竞争、全球化、企业合并等都可能引起企业战略发生变化。企业战略的变化会对企业文化提出新的挑战。例如网络型文化中更注重成员间和谐的关系而非明确指标的倾向将不能适应注重目标导向的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2.其次根据变化,明晰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
根据来自社会、市场、经济、法律、企业自身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制定相关的未来战略,包括愿景、使命、价值观以及战略目标。
3.诊断现有企业文化
在进行文化变革之前,我们必须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组织研讨会、员工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如企业成员的沟通方式、时间管理方式、空间布局、个人身份地位的表现方式等信息,以及员工对领导关系、员工管理、成功标准等方面的描述)评估企业文化现状。即搞清楚“我们现在在哪里”的问题。通过对现有文化分析,大致了解未来文化变革可能遇到的阻力和助力。
4.明晰对未来企业文化的期望
弄清了“我们在哪里”后,就要确定“我们要去哪里”。未来的企业文化首先应结合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需求,遵循公司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并且必须与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管理工具在文化上保持趋同。
5.分析现有企业文化与未来企业文化间的差距
明确了“我们在哪里”和“我们要去哪里”后,就要判断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在这一阶段中,我们非常重视通过讨论沟通确认现有企业文化与未来企业文化的差距,进而明确当前与未来期望的员工行为表现的差距,以确保未来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性和员工对其的理解和认同。
6.制定并执行企业文化变革行动方案
在明确企业现有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判断并确定现有企业文化与未来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企业文化变革行动方案。我们认为在推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从领导承诺、个人和团队能力、沟通与交流以及绩效管理四方面的紧密结合和共同作用,才能在推动员工行为转变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
-成功的企业文化变革首先需要得到领导层的承诺和支持
企业文化变革方案的落实必须有来自企业最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企业可通过聘请专家、组织研讨会等形式首先获取高层对企业文化变革内容和必要性的共识。然后通过组织变革领导小组的形式,让中高层领导亲自参与到变革方案执行过程中。借助其领导的个人管理权力和技巧,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来指导、帮助员工更快地认同并接受新的行为方式。
-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降低企业文化变革的阻力,进而推动企业管理的变革。
企业应为文化变革搭建多渠道的、双向沟通机制,可通过企业内部刊物、广播、电视、网站,会议、文件
等多种渠道、配以知识竞赛、征文等各式活动持续向员工传达企业倡导的未来文化内容,明晰的告知员工企业进行文化变革的原因、变革的方式、变革的参与者、变革对员工个人的影响以及要求等信息,从而避免由于员工对文化变革的不了解而产生了疑虑、谣言等现象,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促进员工对变革达成一致,使之成为变革的拥护者和实践者,从而提升企业凝聚力,共同塑造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培训提升个人和团队能力
企业文化的转变需要培养个人和团队新的能力或对现有的个人和团队能力进行调整,从而鼓励人人参与变革。如当A公司为适应市场需要采取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战略时,企业文化需要向鼓励创新、打破常规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来提高个人和团队整体的能力。
-通过绩效管理确保员工和团队的转变
绩效管理是推动员工和团队表现转变的最直接方式,结合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能够明显地促进企业员工行为向新的企业文化方面转变。
在文化变革过程中,为了确保员工行为与企业文化的符合,需要设定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绩效考核指标,来对员工表现进行衡量。例如设定部门合作满意度和内部满意度指标,促进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定期审视评估基准点并鼓励互评,扭转员工自满情绪,鼓励积极行为。
当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时,应该充分结合员工的绩效表现和对企业核心价值的遵守情况进行考虑。对绩效表现好且遵守核心价值的优秀员工配合薪酬管理,进行奖励。通过具有竞争性的奖励措施,有效避免人才流失。而对两方面均表现不好的员工要进行惩罚甚至解雇。
7.文化变革管理和评估
在企业实施文化变革的整个过程中,领导层或变革领导小组需特别关注来自于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反馈意见,并据此不断的修正完善文化变革行动方案。通过充分运用有效的变革模式,来巩固变革的成果。
企业文化变革的成功能为企业管理变革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员工转变了原有的态度和想法,行为向企业倡导的方向转变,结合个人和团队能力的提高,使得企业引进的先进管理工具的作用能得以充分体现。例如在企业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通过企业文化向目标导向、资源共享、效率优先的成功转变,可以推动原来只限于小范围沟通的信息得到及时共享,消除员工为保护个人或局部利益采取消极敷衍的行为,加强业务流程中采购、销售和财务间的联系,达到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并有效降低成本的目的。
同时企业文化的转变又会对企业管理工具产生调整需求,因为此时的管理工具中如果还蕴涵原有的企业文化特征,将对新的企业文化产生负面作用,甚至会导致企业文化退回到原有的状态中。
例如,在企业文化向鼓励创新转变后,势必需要在提升个人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发挥能力的空间,因此需要对个人和团队进行一定的授权,并允许其在创新过程中发生小的错误。这时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因此,文化变革也可能引起企业组织架构、运作流程、管理制度包括绩效管理的调整,通过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二者的结合,真正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变革对企业管理的推动作用及企业管理对实现企业文化变革的促进作用使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在中国企业改革过程中,众多的企业领导已逐渐开始意识到如果文化不随着管理的变革而变革的话,将会影响到管理变革的顺利推进,从而开始关注文化变革如何去配合企业的管理变革。但是应该看到,目前中国企业文化变革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对企业文化变革管理的研究和实施虽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由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独特性,我们仍将以探索者的身份继续前进,并作为企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中国企业文化的变革。
第五篇: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教程/论文
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企业管理变革
冯继永
[摘要]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管理变革
引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如何抓住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新机遇,创新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效率,已日益成为企业界和管理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应用为基础;②企业信息化是依赖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的信息系统;③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④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1.对企业信息化与管理的认识
就企业管理来说,分三个阶段。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的时候,主要是靠人的经验来管理,这是经济管理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它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的,后来发展到用运筹学、计算机等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进行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技能对专业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标志着专业化管理阶层逐渐成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重组等概念的提出,管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经验和科学都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文化管理的内涵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开始注意企业文化。
同时,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企业是各种利益股东所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订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股东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股东提供服务。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则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企业信息化是引进信息技术与更新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约翰·C·亨德森和N ·温卡特拉曼认为:怎样才能最好地获得信息技术的价值?这是一个创造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管理思想和新管理方法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把信息技术加在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面。我们大谈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企业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1]。
(2)信息化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应该只是一项工程的实施。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枢纽,收集、存储、传递企业的信息;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为企
业构造了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企业信息的实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够及时地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方面的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因此,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个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企业变革[2]。
(3)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始终起着决定作用。从长期来看,企业信息化不在于某个项目的引进与否,而在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创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环境,获取长远的竞争优势。因此,能否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召唤,能否培养出一批信息人才队伍,将是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企业信息化不是企业细枝末节的变革,而是企业的根本性变革。用“信息革命”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企业信息的切入点应该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如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将依据不同地区的税收差异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依据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特点来设置技术开发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的经营需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等[3]。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信息技术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使得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将从尖顶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型”和“网络型”,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组织正走向消亡。这是因为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分工精细、管理严密为特征的科层次等级制,其组织层次繁多,决策速度缓慢。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必须减少垂直层、扩大水平层,精简组织结构,使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步趋于扁平化。这样有利于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500强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平均减少管理环节达到3个之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畅通,一种基于相互关联的、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以及柔性组织将会应运而生。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将被机器所取代,或者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使得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人力资源管理也从传统的从属地位、事务性静态管理转变到战略性、前台式、动态的管理;管理职能从控制转向支持,从监督转向激励,从命令转向指导;提倡信任员工、尊重员工、消除等级、鼓励个人发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由过去的对人的管理向人才的开发方向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向人性化方向转变[4]。
3.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化环境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三、结论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从宏观上看,它影响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经济规则;从微观上看,它将导致企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行为方式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发生巨大变革。在国家“十五”规划“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针的指导下,信息化将作为工业化的手段,通过对企业微观层面上的一系列作用,实现企业自身管理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赖茂生.《企业信息化知识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 王群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J].管理科学通报.2003(6):1-8
[3] 鲁兴启.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J].中国软科学.2004(4):92-95
[4] 李清华.信息化对企业知识管理其影响,201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