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共5篇)

时间:2019-05-13 03:2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生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毕生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篇:毕生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毕生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谁将儿童的心灵比喻成一块“白板”,认为一切的观念和知识都来源与后天的经验?人格中的什么成分代表着社会道德对本能的抑制?

什么是婴幼儿最重要的认识渠道?

第一、第二信号系统机能何时开始分化?

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的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著作是?

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研究心理发展趋势的策略有哪些?

艾斯沃斯在1978年通过陌生情境技术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哪些?

少年期的学习活动主要呈现哪些特征?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心理的发展可分为哪两方面?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认为,行为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谁于1979年发表《人类发展生态学》,提出什么观点?

什么方法是研究心理发展最基本的方法,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哪些具体方法?

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什么机能的发展上。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哪些?

使用问卷法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新生儿主要的无条件反射有哪几种?

人口老龄化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原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

中年期个性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纵向研究

复演说

内部语言

第二篇: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开展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

开展心理学的定义〔广义+狭义,一般是狭义〕

广义:研究种系心理开展、种族心理开展、个体心理开展。

种系心理开展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开展。——比拟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

种族心理开展是指人类历史开展过程中的心理开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开展。

狭义:研究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生与开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开展的特点和规律。

种系开展的过程

1.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

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只能对单一性质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即只能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如蚂蚁、蜜蜂、蜘蛛等。

知觉阶段——低等脊椎动物,能够对刺激物的多种属性进行反映。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

思维萌芽阶段——高等脊椎动物,能够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如黑猩猩等。

2.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根本条件:劳动和语言。

个体心理开展是什么

个人从诞生到成年直至衰亡的身心变化过程.开展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也指衰退消亡的变化

开展的根本性质

开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开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开展的不平衡性

开展的差异性

个体心理开展与种系开展的关系〔霍尔的复演论〕

霍尔〔Hall,1844~1924〕的复演论:个体心理开展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过程。

胎儿的开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

儿童期重演了人类原始的远古时代

少年期是中世纪的复演

青年期是比拟新近的祖先特征的复演

开展心理学中遗传和环境的作用〔要有事例说明〕及两者的相互作用

1)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开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根底

2)

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开展的现实水平起决定作用

3)

个体心理开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环境影响着遗传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遗传素质及生理成熟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年龄阶段的划分

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

婴儿期〔0岁—3岁〕

幼儿期〔3岁—6岁〕

童年期〔6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成人期〔18岁—35岁〕

中年期〔35岁—55、60岁〕

老年期〔60岁以后〕

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是指什么〔包括3个特征〕?

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开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一般性:在某个年龄阶段,某些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只能从个别的人身上看到;

典型性:这一阶段的某些心理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能够代表这一阶段的心理开展的整体面貌;

本质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是这一阶段所特有的,是其它年龄阶段所没有的,或者说是这一阶段区别于其它阶段的根本特征。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儿童心理?注意没有“学〞字〕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

第二章

弗罗伊德的根本观点〔特别是人格开展观阶段及特征〕

n

弗洛伊德的开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开展的根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开展的永恒力量

n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开展观

1.非常重视无意识的作用和早期经验

无意识是没有被个体觉察到的一局部心理活动,其中包括了婴儿时期的愿望、需求,个体早期的一些原始冲动、本能或性欲违背了社会道德、风俗和法律,被排挤到意识之下。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一个人人格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无意识的本能;

快乐原那么

自我:意识结构;

现实原那么

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

伦理原那么

文明的产生与超我密切相关

本我由人的先天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和根本欲望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最根本的局部。本我由快乐原那么支配,按照快乐原那么活动,即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快乐、减少痛苦。本我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可以看作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本我生而有之,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他们无忧无虑,只追求根本需要的满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我逐渐与现实世界接通,产生了自我。自我产生于婴儿早期,是人格中的理性局部,也就是人能够意识到的局部。它相当于外部的现实世界与内在的原始冲动之间的缓冲器。它抑制本我的冲动以维护儿童自身的平安,又根据现实的要求,保证本我的愿望得到满足。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懂得考虑行为的现实后果,这就是自我作用增强的表现。

在3~6岁时,从自我逐渐开展出超我。超我就是个人的道德我。良心是超我中对儿童进行惩罚、批评的局部,自我理想是儿童积极的雄心和理想,它要求儿童为这种理想而奋斗。超我是在内化社会道德标准的过程中逐渐开展起来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

自我是人格中的调节力量,它调节着本我、外部世界与超我三个方面的要求。超我那么是人格中的控制力量,它控制着本我的冲动,不让它“越轨〞。三者应当达成平衡,人格才能健康开展,过强的自我容易让儿童变得自私,过强的超我那么容易让儿童容易自责和过分谨慎,甚至发生心理疾病。相对而言,弗洛伊德更强调本我与自我的力量。

3.人格开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开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性概念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使身体产生快感的一切事情,比方吸吮、排泄、皮肤接触、和身体运动等。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力比多集中的某些身体部位就是个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弗洛伊德称之为“性感带〞。

在儿童时期,三个重要的性感带是口腔、肛门和生殖器。这三个区域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成为儿童的兴奋中心,也形成了相应的5个人格开展阶段。

〔1〕口唇期〔0~1岁〕

性感区是口腔。父母应满足儿童的根本需要,应及时喂奶,而不应过早断奶,否那么容易造成“口腔人格〞,没有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度,里比多可能固着在口腔部位。

〔2〕肛门期〔1~3岁〕

里比多转移到肛门部位。儿童在排便和控制排便时会产生快感。他们经常有一种被动的冲动,按照自己的意志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手段。

〔3〕性器期〔3~6岁〕

里比多转移到生殖器部位,儿童从刺激生殖器得到快感。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俄底普斯情结〕;女孩那么产生“恋父情结〞〔伊莱克拉情结〕。

〔4〕潜伏期〔6~11岁〕

力比多进入相当平静的时期,这时期儿童的典型特征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界线清楚,儿童主要与同性别伙伴玩耍。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超我进一步开展。

〔5〕生殖期〔11或13岁~成年〕

儿童在前一时期平静下来的冲动与能量又重新活泼起来,对性的兴趣剧增。这一阶段个体的重要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独立生活,寻求同龄伙伴的友谊,试图建立长期稳定的性关系。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开展理论

开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开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危机

1.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

心理开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心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动对内疚。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岁〕: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防止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主要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防止停滞感,体验着关心的实现。

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完善感,防止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华生的开展心理学思想

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环境和教育、外部刺激决定学习

3.教育观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

〔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一〕根本思想

1.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典范而获得的;

2.个人、行为、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1.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2.观察学习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3.强化的作用:增强或削弱行为倾向

〔1〕直接强化

〔2〕替代强化

〔3〕自我强化

维果茨基心理开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最近开展区〞思想

最近开展区:个表达有开展水平与他人指导下到达的开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表示个体开展的潜力。

教学应走在开展的前面

学习的最正确期限

皮亚杰认知开展阶段论、一些根本概念〔比方适应、同化〕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开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开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该物体是存在的。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亚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此阶段思维的特点主要表达在:

1.早期的信号功能

(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

(2)语言符号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征。

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面积和重量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到11-12岁以后。

2.群集结构的形成群集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集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此阶段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

青少年能够推论脱离现实的假想问题。

青少年期儿童的思维在灵活性和抽象性方面日益开展起来。

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到达灵活地解决问题的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思维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积极方面:

可以帮助个体思考生活中的可能事件,形成稳定的同一性,获得对他人心理和行为原因的更丰富的理解。个体也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决策,包括权衡各种行为过程及其对自己和他人可能造成的结果,为个体其他方面的开展奠定根底。

消极方面:

个体按照假设的替代物表征现实世界,开始对一切事情提出质疑,小到父母运用权威严格限制他的作息时间的做法,大到政府不顾很多人忍饥挨饿、无家可归,而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武器和太空探索上的行为。

实际上,青少年感受到的逻辑不一致和现实世界中的缺陷越多,他们就变得越迷茫和失望,甚至会对执行者如父母、政府怀有怒气。皮亚杰把青少年的理想主义看作是他们新的抽象推理能力开展的结果,并认为形式运算是“代沟〞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态系统理论根本观点〔5个系统〕

1.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1979,1989,1993〕对环境影响做了详细分析,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开展是一个主要影响源,强调开展中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开展。

“生态〞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环境.

微系统〔microsystem〕

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同伴等。个体在微系统中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参与活动这两种过程来促进自身的开展。个体开展既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个人特征、兴趣、能力等),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周围的社会成员、物理环境等)。

中间系统〔mesosystem〕

指微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支持性关系,开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外层系统〔exosystem〕

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却对其成长产生影响的那些环境以及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如,父母的工作性质与父母的社会支持状况、家庭的收入、学校的整体方案、学校的收入等。现在,外层系统对个体开展的间接影响已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宏系统〔macrosystem〕

是个体开展所处的大的文化或亚文化环境和社会阶层背景。它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

时序系统

指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和恒定性。例如,历史事件〔如2001年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和渐进的社会开展〔如妇女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它也会影响儿童开展

2.心理开展的过程是个体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不断认识和建构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开展关键期

个体开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内,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开展特别迅速,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也叫敏感期。

小结局部很重要

各种理论是从不同视角或侧面研究心理开展的,奉献各异。

1.精神分析理论:重动机与情绪

2.学习理论:重行为

3.认知开展理论:重认知

4.文化—历史理论:重社会文化

5.习性学:重行为的进化根底

6.生态系统论:重心理开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

开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类型的特点优点

〔一〕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research)

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拟,探究其心理开展的规律或特点。

在对时间跨度大的开展进行推断的研究中,应考虑同辈效应〔cohorteffect,群体中一些年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的文化或历史差异造成,而不是真的由开展带来的变化〕.

〔二〕纵向研究(longitudinalresearch)

在比拟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心理开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以探究心理开展的规律。也叫追踪研究。

〔三〕系列交叉研究(serial-cross-sectionalresearch)

将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的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

〔四〕微观发生学设计

实际上也是一种追踪研究设计。在短时间内〔数周、数月或某个快速变化的开展期〕,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时机,从微观上密切观测个体变化的过程〔包括变化期间及之前、之后的变化〕。

开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各种方法的突出特点

一、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场所,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

在不加任何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然环境中被试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的方法。

特点:自然、无干预。

2.实验室观察法

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控制设置某种情境,观察被试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

经典研究:安斯沃思〔M.Ainsworth〕运用陌生情境法,考察婴儿依恋的开展。

优点

·常常可以描述自然、真实的行为,生态效度较高;

·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

·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

·有观察者偏差或“观察者效应〞,即由于儿童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儿童的行为不容易解释,儿童行为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起作用。

二、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的规律。

特点

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与儿童互动;

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方案。

经典研究:皮亚杰〔J.Piaget〕运用访谈法,考察了儿童思维的开展。

优点

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

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

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心理活动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

缺点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访谈者的观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结果;

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

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

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具有标准化的施测和记分程序。

优点:

〔1〕比拟客观统一,效率比拟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

〔2〕结果处理方便,容易量化;

〔3〕费用低;

〔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缺点

不灵活,题目制定之后不易改变;

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

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测验结果容易受到练习或个人主观性的影响。

四、心理生理学方法

通过精密仪器、设备,探测与行为相应的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等。

第四章

第一节受孕是起点

受孕是新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开展的起点。

第二节胎儿开展的阶段心理在一个孩子出生前就产生了

胎儿发育经过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周~出生〕三个阶段。

第三节知道母体因素有哪些

〔一〕母亲的孕史〔二〕母亲的营养〔三〕Rh因素一个人的红血球能和Rh抗体凝集成块的称为Rh阳性,不能凝集成块的称为Rh阴性。〔四〕母亲的年龄23~29岁为最正确生育年龄。

第五章

第一节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开展最迅速的时期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开展最迅速的时期

生理开展的根本规律〔头尾律、近远律〕

头尾律和近远律

头尾律:人类个体从胚胎开始从头到尾的开展趋势。胎儿期以头部发育为主,出生时头部占全身长度的1/4。腿只占1/3。2岁时头占1/5,腿那么占到将近一半。

近远律:人类个体发育是从近到远地进行,最初头部、胸部和躯干先发育,然后是胳膊、腿,最后是手脚。在婴幼儿期,胳膊和腿的发育仍快于手脚的发育。运动能力的开展与身体发育相似。

第二节动作发生的时间——胎儿期

动作发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胎儿期。

婴儿动作开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例如,把毛巾放在2个月儿童的脸上,就引起全身性的乱动,5个月的儿童开始出现比拟有定向的动作,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而8个月的儿童,能毫不费力地拉下毛巾。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儿童最早开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婴儿最先学会抬头和转头,然后是俯撑、翻身、坐、爬、站立和行走。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生理的开展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因此婴儿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他们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4、儿童动作开展由近及远婴儿动作开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局部,动作开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开展较迟。以上肢动作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开展最晚。下肢动作也是如此。

第三节感知觉开展史最早的〔发生在孕期〕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开展且开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深度知觉什么时候有

深度知觉是对一个物体是在多远、多深的认识。婴儿大约在2-3个月左右时〔也有人认为是6个月〕具有这种能力。

视崖试验

视崖实验〔吉布森〕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注意,这个实验是的不出但是得不出结果的,只能检测什么时候有深度知觉〕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使用这种装置对婴儿施测的过程十分简单。

操作: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各种知觉发生的时间

1、形状知觉的发生开展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的发生开展4个月以前婴儿就具备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区分大小。3、客体永久性的发生开展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客体永久性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

客体永久性是知觉恒常性的进一步开展,它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这已进入表象的范畴。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第四节注意一生下来就有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际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注意开展的特点

婴儿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有意注意才刚刚萌芽。

0-1岁的婴儿注意的开展主要表现为注意选择性的开展。

1-3个月婴儿的注意明显的偏向曲线、不规那么图形,对称的、集中的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轮廓密度大的图形。这些事实支持了“轮廓密度论〞和“图形视觉论〞。

3-6个月婴儿的视觉注意力进一步开展,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加主动积极,而且偏爱更加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可看见和可操作的物体更能引起他们特别的注意。

6个月-1岁婴儿睡眠时间减少,白天经常处于警觉和兴奋状态。这时的注意不再只表现在视觉方面,而是以更广泛和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在吸吮、抓握、够物、操作和运动等日常感知活动中。这时的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受当前事物或人在其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婴儿所知的自己与它们关系的支配和影响。

1岁-2岁婴儿言语的产生与开展使婴儿的注意又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广阔的领域,物体的第二信号系统特征开始制约、影响着婴儿的注意。

2-3岁婴儿无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开展。无意注意是整个婴儿期占主导地位的注意形式,它表现在许多方面:第一,对周围事物的无意注意。第二,对别人谈话的无意注意。第三,对事物变化的无意注意。

记忆发生的时间,以什么为主

婴儿最早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已产生了记忆。从识记上看,婴儿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刚刚萌芽。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定义

习惯化就是指由于刺激重复出现,反响会逐渐减弱。这时,人的注视程度、心率和呼吸频率都会减弱或减慢,表示兴趣降低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又会导致较强的反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去习惯化〞。

婴儿言语的开展:

各理论的根本观点、阶段〔3〕

强化说

代表人物:斯金纳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对言语的强化〔强化依随〕具有决定性作用

2.转换生成说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Z语言是利用规那么理解和创造的;

Z语法规那么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可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

Z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等〕,前者通过转换规那么转为后者

3.模仿说

代表人物:班杜拉

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4.认知说

代表人物:皮亚杰

言语开展,认知开展是根底和前提

儿童言语起源于智力,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开展而开展,起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言语是逻辑和认知开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语法开展的3个阶段

三个阶段:

单词句阶段〔1~1.5岁〕

电报句〔1.5~2岁〕

完整句〔2岁后〕

情绪开展的标志性事件

5周左右,婴儿出现最初的社会性微笑〔如对人脸或熟悉的声音〕;

6-8个月:出现陌生人焦虑〔怯生〕;

6-7个月:出现别离焦虑;

7-8个月:表现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

人格开展的主要任务

婴儿期人格开展的主要任务:形成信任感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期〔0~2岁〕人格开展的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

这一时期,儿童依赖于成年人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果他们形成信任感,就能形成亲密的关系;如果形成不信任感,就倾向于形成对环境的疑心或不信任

如果形成信任感,儿童就能开展起希望的人格品质:他们相信人们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如果不能形成信任感,儿童会认为周围的世界是不友好的,不可预测的,难以形成亲密的关系

形成信任感的关键因素是敏感的、反响及时的、稳定一致的抚养行为或喂养环境。这种信任感是后来各个时期开展的坚实根底

托马斯、切斯气质三类型学说

容易型:约占40%,生理活动规律,有节奏;情绪愉快;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

气质:

由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表现为行为的能量和时间方面的特点,如行为的强度、反响的速度、活动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等。

困难型:约占10%,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

缓慢型:约占15%,反响缓慢,强度小;情绪低落、安静,愉快情绪少;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泼起来。

另外的35%属于中间型,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

依恋的概念及其阶段〔4〕及根本类型

依恋: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相对稳定而强烈的情感联系,是儿童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的依恋是怎么开展起来的?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具有哪些特点?

〔一〕依恋的开展阶段

1.无差异的社会反响阶段〔0~3个月〕

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响,无区分、无差异,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

2.有差异的社会反响阶段〔3~6个月〕

对人的反响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响,对陌生人反响较少,不怯生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快乐,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根据特定的目的,与依恋对象形成协调的伙伴关系。

〔二〕依恋的类型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响,可以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平安型、回避型、对抗型

回避型与对抗型又称为不平安型依恋

1.平安型依恋〔约占65~70%,B型〕

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平安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响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2.回避型依恋〔约占20%,A型〕

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对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

3.对抗型依恋〔约占10~15%,C型〕

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对抗,短暂的别离会引起极度的对抗。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对抗与母亲的接触。

也称为矛盾型依恋

另外,Main和Solomon提出混乱型依恋(即D型依恋),这是最不平安的一类依恋,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不一致、不连贯,行为是A,B,C三类依恋的行为不寻常的结合,亲近、回避、对抗兼有,有时行为怪异,如看到陌生人时转过头去,做出怪异举动,或者僵立不动。这类依恋常见于母亲抑郁和被虐待的儿童。

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平安型依恋的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开展通常更为健康,而不平安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第六章

注意开展的根本特点

无意注意高度开展,而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记忆开展的根本特点〔几个大标题即可〕

学前儿童已能用语言描述他们记住的东西,他们还能按照有关记忆任务的指导语来记忆。这使记忆在儿童早期获得了较大的开展。

〔一〕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

〔三〕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开展

〔四〕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开展

〔五〕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开展

思维开展的根本特点

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

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幼儿思维的局限性〔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思维最严重的缺陷是自我中心。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之外的他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其他人理解、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与他们自己一样。〔三山实验〕

泛灵论思维:由于幼儿自我中心地把人的意图赋予物理事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才出现泛灵论思维——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具有与生命类似的性质,如思想、愿望、感受和意图,就像他们自己一样。

不能守恒:守恒是指,在物质的外表发生很大变化〔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某些物体的物理特征和物质含量保持不变。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造成儿童思维的刻板性和非逻辑性。

不可逆性:前运算阶段最大的非逻辑特征是它的不可逆性,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心理上不能通过问题的一系列阶段,然后再以相反的方向返回出发点。可逆性是任何逻辑运算的一局部。

缺乏等级分类能力;缺乏逻辑运算能力使幼儿很难进行等级分类。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把物体分成类和子类。〔类包含问题〕

自言自语的特点以及性质

自言自语

皮亚杰认为,自言自语是自我中心言语,是自我中心思维特点的表现,是思维的自我中心决定的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是一种社会性言语,它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思维和自我调节

自言自语可以分为问题语言与游戏语言,是一种出声的思维过程,也具有指导自己行为的作用。

个性开展的主要任务

幼儿期个性开展的主要任务:获得自主感和主动感,克服羞怯与内疚感

1.儿童早期〔约2~4岁〕的开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成人应在保证儿童平安的前提下,保证儿童具有适当的行动自由

2.游戏期〔4~7岁左右〕: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性的实现

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

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产生的主要标志〔约2,3岁〕

同伴关系的友谊开展阶段

Selman提出的友谊开展阶段

〔1〕短暂游戏伙伴〔3-7岁〕: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只是短暂的游戏伙伴,还不能考虑到他人观点。他们看重是否邻近或身体特征

如,她与我是朋友,是因为“她与我同住在一条街上〞,“她有一个漂亮的玩具〞

〔2〕单向帮助阶段〔4-9岁〕:好朋友会做自己想让他做的一切事情

“她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在我借她的橡皮时她总是借给我〞,“她不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我想和她在一起时她不愿意〞

道德开展的阶段及特点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开展阶段论

〔1〕品德的开展与儿童认知的开展阶段是一致的,认知的开展决定着道德开展的阶段

〔2〕总体趋势:他律到自律

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幼儿属于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

2.科尔伯格的道德开展阶段论

认为幼儿道德开展主要处于前习俗水平,主要特点是:尊重权威,逃避权威的惩罚,服从规那么是为了防止惩罚。属于他律道德。

3.根本特点

〔1〕道德规那么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决定的,公正就是服从权威

〔2〕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主观动机

幼儿晚期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

常见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

1.专制型:强调控制和服从

孩子不满、退缩、不信任别人

2.权威型:在形成某种社会价值观时尊重孩子,强调说理

孩子具有平安感,自立,自我控制,自信,满足,富有探索性

3.放纵型:强调自我表现和自我调控

孩子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低,缺乏探索性

4.无视型:对孩子没有兴趣,显得漠不关心,经常拒绝孩子,他们在感情上与孩子比拟疏远,经常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养大,保护他们的人身平安。

孩子往往开展最差,这不仅反映在个性、社会性方面,也反映在身体和认知方面。这些孩子通常感到父母不爱他们,与父母有一种疏离感。他们显得很不懂事,自我控制能力很低,在生活和交往中比拟消极。

第七章

注意开展的根本特点〔几个标题〕

〔一〕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开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

〔二〕儿童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开展,而具体、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作用

〔三〕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冲动而兴奋起来,而且注意的外部表现很明显

〔四〕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记忆开展的根本特点〔几个标题〕

〔一〕从记忆的目的性说,有意识记和有意再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

〔二〕从记忆的方法来说,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随年龄而提高,但后者的效果更佳

〔三〕从记忆的内容上看,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开展,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记忆策略的开展

思维开展的总体特点

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儿童具备哪些能力〔守恒、等级分类。。。〕

小学生能够实现守恒,同时协调任务的几个方面而不是仅仅集中于某一个方面;

他们能够去中心化;

他们还显示出思维的可逆性,即从一点出发,进行推理,然后再以相反的方向返回到出发点。可逆性是一种逻辑运算。在儿童中期儿童能牢固地获得这种能力

具备等级分类能力

空间推理能力逐渐开展

具备根本的排序能力

自我开展的根本特征

小学生自我的开展进入“客观化时期〞,社会自我形成,儿童获得各种社会角色,更现实、更平衡、更全面,能更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的各个方面。

友谊开展的阶段特点

Selman提出的友谊开展阶段:

〔1〕短暂游戏伙伴〔3-7岁〕: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只是短暂的游戏伙伴,还不能考虑到他人观点。他们看重是否邻近或身体特征

如,她与我是朋友,是因为“她与我同住在一条街上〞,“她有一个漂亮的玩具〞

〔2〕单向帮助阶段〔4-9岁〕:好朋友会做自己想让他做的一切事情

“她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在我借她的橡皮时她总是借给我〞,“她不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我想和她在一起时她不愿意〞

〔3〕双向帮助阶段〔6-12岁〕:能互相帮助,但仍然倾向于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好处而不是双方共同的利益

“我们是好朋友,我们相互帮助〞;“朋友是没有人和你一起玩的时候,能与你一起玩的人〞

〔4〕亲密共享阶段〔9-15岁〕:朋友可以互相分享,相互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认为共同的兴趣是友谊的根底,友谊的形成需要时间,朋友是排他的“交一个亲密的朋友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如果你发现你的朋友交其他朋友时,你会感到很糟糕〞

〔5〕自主独立阶段〔12岁开始〕:儿童能相互尊重朋友的需要,相互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真正的友谊是真诚的奉献,必须相互支持和信任,并要让他有自己的自由〞

师生交往特点

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

1.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人物

2.教师的期望、态度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个性、社会性的开展

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

第八章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过渡期,表现在什么方面

1.性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备生殖能力

2.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渐到达成熟

〔1〕认知的成熟: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

〔2〕情绪的成熟:了解自己的身份,形成自我同一性,独立于父母,形成价值观,形成友谊关系

青少年是生理开展的顶峰期

初中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顶峰期

1.身体外形的变化

2.身体机能的增强

3.性的发育和成熟

思维开展的根本规律、总体特点、具体特点、有什么能力

总体特点

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和命题思维,思维过程表现出抽象性,把各种变量进行复杂的组合,思考那些在真实生活中不易探测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境,与学龄儿童的思维相比,青少年的思维更为明确、合理而富有想象力。

具体特点、能力:

对运算进行运算

在形式运算阶段,能对抽象的符号进行操作或思考。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只能“对现实进行运算〞,需要以具体的东西和事件作为思维的对象。

青少年能像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寻找问题解决方法一样进行推理,能“对运算进行运算〞,能通过内在的反思推导出新的、更一般性的逻辑规那么。

假设—演绎推理

青少年期儿童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他们能从所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因素的一般性理论出发,由此推导出对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具体的假设〔或预测〕。然后,他们还能有秩序地检验这些假设,看哪些假设能适用于现实世界。

命题思维

青少年能够在不考虑现实条件的情况下对命题〔言语论断〕的逻辑进行评价。相反,小学生只有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经验进行思考,才能对命题的逻辑作出评价。

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但仍需要经验的支持,还包括具体形象性成分;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能完全抽象的符号进行推理,属于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初中生思维开展的总体特点

初中生思维开展的特点

形式〔命题〕运算阶段〔12~15岁〕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地位,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

根据各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可以想象各种可能,根据演绎进行推论。

1.概念的丰富和系统化

掌握了更多的抽象概念,形成更复杂的概念系统。

2.运用假设

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建立假设,检验假设。根据对多种假设或可能性的检验,确定问题的正确答案。

3.逻辑推理

能进行相对复杂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前者要高于后者。

4.思维的品质不断完善

〔1〕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创造性表现为,他们能采取新颖、独特的方案解决问题

批判性表现为,对他人的意见持疑心和批评态度,不盲目相信他人;能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并开始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思维具有片面性和外表性

片面性表现为,思想偏激和极端化,不能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外表性表现为,分析问题时经常为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有时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5.思维的自我中心

不能区分自己的关注焦点与他人的关注焦点

〔1〕假想的观众

感觉自己在舞台上表演,周围的人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在关注自己的表演。他们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2〕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认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独一无二的。

思维的自我中心,有哪些表现

思维的自我中心

不能区分自己的关注焦点与他人的关注焦点

假想的观众

感觉自己在舞台上表演,周围的人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在关注自己的表演。他们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认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独一无二的。

高中生思维开展的特点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和内省性

〔1〕假设性: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内省性: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并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开展

不仅能运用抽象的符号进行思维,而且能够运用全面的、运动的、统一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1〕能够形成精确的概念,形成有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各种推理能力根本成熟,根本掌握并正确运用逻辑法那么

〔2〕能够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并用理论来指导获得具体知识的过程。

道德开展的阶段水平

可以到达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包括契约、权利和民主法制阶段、普遍的道德原那么阶段〕

1.寻求成人认可和遵守法规阶段

重视成人的认可和赞赏,遵守社会标准,强调社会标准的不可改变性

2.社会法制取向阶段:以理性方式思考问题,重视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社会福利

“法律是为维护社会环境而设立的,违背法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制裁〞

3.普遍的道德原那么阶段

应根据普遍的人类道德原那么和一个人的伦理观念,而不是法律条文或他人的意见,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自我同一性开展的状态有哪几种

1.同一性形成:已经体验到危机,而且进行了积极的投入

2.同一性延缓:正在体验危机,而尚未出现积极投入

3.同一性早期完成:没有体验到危机,但已经进行了投入

4.同一性扩散:没有体验过危机,而且没有出现积极的投入

初中生个性开展的突出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涨

1.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喜欢自我表现

2.具有主观性、偏激性

〔二〕出现对抗心理

1.独立意识增强

2.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等。

〔三〕矛盾的情绪表现

1.同时具有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

2.同时具有可变性与固执性

3.同时具有内向性与外显性

〔四〕人际交往特点

1.朋友关系的影响增强

2.克服团伙交往方式

3.与异性朋友交往从疏远到融洽

4.在亲子关系中,情感、行为、观点日益独立

5.在师生交往中变得独立而客观

6.出现一些情绪问题:烦恼增多、孤独、压抑

高中生个性开展的突出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度开展

1.独立愿望进一步增强

2.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

3.关注自我开展

4.自我评价客观而深刻

5.自尊增强

6.道德意识高度开展

〔二〕价值观初步形成和确立

对职业、生活方式、个人开展方向等的看法逐渐稳定,而且能独立决策

〔三〕具有较强的自治要求

1.要求独立于父母

2.独立选择职业

第九章

生理状态的最正确时期

成年初期是生理状态的最正确时期,是健康、体力、精力和耐力开展的顶峰期,感觉和运动机能也处于最正确状态

思维开展的根本特点

〔一〕辨证逻辑思维的开展

成年初期处于后形式思维阶段,这是形式运算阶段之后的一个更高阶段。这一时期,个体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辨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能够根据现实情景进行严格的推理,在推理与现实的思考之间转换;能意识到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和解决方案,在选择方案时注重实用性;能意识到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二〕在成年初期的后期阶段,创造性思维获得重要开展

他们不是更注重获得知识,而是更注重把这些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工作、夫妻关系和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同于教室或智力测验中所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常常并不单一

后型式思维根本特征

后形式思维具有几个重要特征:

1.现实性

看问题防止极端化、绝对化,具有相对性,更符合实际情况,看到事物所处的不同程度

2.变通性

能在抽象的推理与实际的、现实的考虑之间来回转换。

例如,“这在理论上讲得通,但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

3.多重原因,多重方案

意识到大局部问题都有不止一种原因,也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一些方案可能比另一些方案更有效。

例如,“我们按照你的方法试一试,如果不行,我们再按我的方法试一试。〞

4.实用性

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正确的解决方案,并确定选择的标准。

例如,“如果你想最实用,就这样做;如果你想最快,就那样做。〞

5.矛盾意识

认识到一个问题包含了潜在的矛盾或冲突。

例如,“这样做会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但它最终只能使他不愉快。〞

知识的阶段

知识的获得阶段: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生命前20年的主要目标是获得知识。

知识的实现阶段:成年初期。在成年初期,人们必须使自身的认知活动适应各种情境〔如婚姻和就业〕的要求,这些情境对长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的开展水平

到达原那么化的后习俗水平,包括法制定向阶段和普遍原那么定向阶段

道德判断更为复杂,青少年虽然也能意识到更高的道德原那么,但他们不一定实际地执行这些原那么;成年人那么能知行统一

个性社会性开展的根本任务

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如果个体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当解决了亲密与竞争、疏远之间的冲突时,他们才能形成一种道德感,这是成年的标志。

成功地解决这一时期的人格危机,可以形成“爱〞的品质:与人生伴侣相互投入和奉献,生儿育女,帮助孩子健康开展。

个性开展的根本特征

1.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

2.人生观、价值观形成3.情绪逐渐走向平稳

4.能建立比拟亲密的人际关系,并能忍受孤独、独处

5.开始恋爱、结婚

6.开始同时面对父母与孩子两代人,形成复杂而矛盾的亲情

第十章

生理上的变化

生理上由盛转衰。由成长发育、健康逐渐转为衰退。

智力开展变化的根本特点

晶体智力继续提高,流体智力缓慢下降;

智力技能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提高。

创造力开展的旺盛时期

成年中期是创造力旺盛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智力高度开展,知识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经验也比拟丰富,因而创造性成就十分突出。

个性社会性开展的根本任务〔埃里克森的观点〕

艾里克森的观点

成年中期的人格或个性开展的危机是繁殖对停滞,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防止停滞感。

繁殖是指对下一代的引导与奠基,对下一代的承诺与关心,在工作、家庭中自我实现;停滞意指自私自利、完全不考虑别人,在工作中无所作为。

如果成功地解决这一时期的开展危机,就能形成“关心〞这一品质,自觉地关心周围的人和所从事的工作。

在完成一些生命的目的,包括家庭、事业和社会的开展后,尚能对下一代付出更多的关心,并且从对自我的关注扩展出去,转而关心别人、关心社区,继续感觉自己是个有生产力、奉献力的人,那么能创造个人持续的生产潜能。

相反,假设过去未完成的理想令个体感到遗憾,而产生“逝者如斯夫〞的感觉,而未来将面临的衰败、死亡也令个体感到害怕和消沉,那么其生命的开展极容易停滞不前或自我沉溺

个性开展的根本特点

〔一〕个性开展的“内向化〞

〔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三〕寻求自我实现的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第十一章

生理开展的总体特点〔以衰退为主〕

各种器官和组织都出现明显的衰老,生理机能出现明显下降

毕生开展观根本观点

毕生开展观的根本观点

〔1〕个体开展贯穿一生,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2〕开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开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3〕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开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开展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增长,而总是由获得〔增长〕与丧失〔衰退〕两局部构成。

〔4〕心理开展具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或个别差异,由于个人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开展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5〕心理开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开展过程都是由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标准事件三种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思维的突出变化

老年期的思维总体上也呈现衰退趋势,在概念学习、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有较明显的下降,但在思维开展的不同方面、对于不同的个体,又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

1.思维衰退

老年人思维呈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化特点,他们倾向于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认知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

2.以语言——理论思维为主

3.思维内容偏重对社会的认知,其中包括对适应社会、人生经验、价值观、伦理信念等问题的思考

4.老年人的思维仍然具有创造性

智力的变化总体特征

老年期智力的开展在总体上有所衰退,但并非全面衰退,或者说,一方面表现出衰退的趋势,另一方面那么呈现相对稳定的特点。同时,智力活动的任务、智力观或智力内隐理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智力活动的任务

老年期的智力活动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和整合自己的一生

个性开展的根本任务、根本特征

n

艾里克森认为,老年期个性或人格开展的危机是自我整合对失望,人格开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防止失望和厌倦感。

n

如果能克服这一时期的开展危机,就能形成“智慧〞品质。

n

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意,那么产生一种完善感,它包括长期锻炼出来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并伸延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外;如果一个人不能产生这种感觉,就会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n

开展的具体任务:

n

接受自己的生活以及获得生活满意感;

n

保持和促进认知功能;

n

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和活动中;

n

形成死亡观

根本特征:

〔一〕心理开展的“内向化〞

〔二〕老年期的个性持续稳定,但也有所变化

〔三〕老年期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变化

常见的适应问题有哪些

1.对离退休生活的适应

许多老年人表现出明显的“退休综合症〞:由于不能适应或接受退休后的生活,在刚离退休的一段时间内,往往感到怅然假设失,或茫然无措,感到烦躁不安,产生厌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还会发生一时性的情绪问题和身体上的失调。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够适应。

2.对疾病的适应

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响不尽相同。有的情绪比拟抑郁、消沉,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情绪;有的惊慌失措,过度忧虑;有的不把疾病放在心上;有的感到痛苦、焦虑、内疚,沉默寡言,甚至轻生。

3.对生活应激事件的适应

配偶死亡、离婚、夫妻分居、坐牢、婚姻问题、生活环境变化等,都可能给老年人带来较大的打击。

第三篇:《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读后感1000字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读后感1000字

(教师:孙丽鹏)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江路小学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呈现了人类发展的整体概观。这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的一本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书。

虽然都是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与我们准备复试时读的《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还是有区别的。《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的章节是按照人的年龄阶段来划分的,然后介绍该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等。而《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的章节是先按照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划分了几部分,在按照年龄阶段介绍的。而且,从书名中也可以看出来,《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介绍的人的发展阶段是从人的出生到死亡,《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着重介绍了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进程。

我感叹研究中的观察之细致,思维之巧妙。比如,我在逗婴儿玩的时候喜欢把我的手指放在婴儿手中,然后婴儿就会抓住我的手指,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但是等我上了心理学的课程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婴儿的反射活动,之前的我从没有想过这个动作会和发展有什么联系。再比如对于婴儿可管用就行的研究,婴儿都还不会说话,但是研究者们精心的设计还是会让这些婴儿“开口说话”.毕生发展还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而且人的发展和衰老不只是一个生理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所谓人的老年化是因为老一辈人与新一代人具有不同的教育情况、社会背景及文化特点,因而他们之间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然而青年人却把上一代人的不同行为表现看作是老年化的结果。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能力、判断力及学会的各种技能等所谓的晶体智力并不减退,只有知觉、记忆、运算速度等流体智力有所减退。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社会观念和技术手段在不断更新,上一代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变得无用了,也没有能够得到补充和更新,而这却被青年人看作是老年化的标志。

事实上,人到老年仍有较大的学习潜力,如果能不断地适应新的社会思想,及时掌握新技能,追随时代潮流,则必然会延缓“衰老”进程。随着社会的老年化,老年人的继续教育将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

总之,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兴起在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首先,到目前为止,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工作仍多于实验性研究,它的许多观点尚有待于具体材料的支持和实验研究的验证。其中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个体心理发展的可塑性、变异性、受历史阶段的影响等一般原则在心理发展各个方面是否有不同的重要性和不同的表现。其次,它需要进一步跨学科、跨文化地联合研究,特别是生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支持。最后,接受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是否会导致把人的心理发展看成是无规律可循、没有任何限制的变化过程等这些问题也有待我们今后努力探讨和解决。

第四篇: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9022)《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定义(重点)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的原理

2、年龄特征(重点)

三、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重点)

1、创始人

2、标志性的代表作

四、从儿童发展到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1、霍尔:青年心理学

2、荣格:成人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重点)

4、毕生发展心理学

五、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种系发展、年龄特征

(二)简答题

1、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重点)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观(重点、难点)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重点)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重点)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重点、难点)

1、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重点、难点)

1、皮亚杰的发展观

2、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3、发展的阶段

五、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最近发展区、同化、顺应、图式

(二)简答题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三)论述题

1、试比较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心理发展理论。

2、试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3、试论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章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与研究原则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重点)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重点)

1、纵向研究(重点)

2、横向研究(重点)

3、聚合交叉研究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呈现

(五)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四、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横断研究

(二)简答题

1、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2、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三)实验设计:请用分别采用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设计三个实验。

第四章

胎儿的发展(了解内容,略)

一、遗传基因与胎儿的发展

二、遗传疾病

三、母亲自身条件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四、母亲疾病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五、药物等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六、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七、母亲所处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

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二、注意的发生发展

三、记忆、学习的发生发展(重点)

四、思维的发生发展

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重点)

1、强化说——巴甫洛夫、斯金纳(重点)

2、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重点)

3、模仿说——阿尔波特、班杜拉等(重点)

4、认知学说——皮亚杰

二、前言语的发展

1、言语知觉的发生发展(重点)

2、语音的前言语发展

3、前言语交流的发展(重点)

三、言语的发生发展

四、语法的获得

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

一、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

1、传统的四重类型学说及特点(重点)

2、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二、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第五节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一、最初的情绪反应

二、婴儿的微笑

三、婴儿的依恋概念、类型(重点)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视觉偏爱法、习惯化、去习惯化、依恋

(二)简答题:

1、婴儿动作的发展与心理发展的联系。

2、简述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阶段

3、简述前言语交流的发展的三大基本特性。

4、婴儿的依恋有哪些类型,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三)论述

1、试比较言语获得的四个理论。

第六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的生理发展(了解内容)

一、大脑皮质的成熟顺序(重点)

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的理论

1、经典的游戏理论(重点)

2、现代的游戏理论

二、幼儿游戏的分类(重点)

三、幼儿游戏的发展

四、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

五、第二语言的获得与学习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特点(重点)

1、记忆容量的增加

2、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的发展

3、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

4、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

(二)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特点(重点)

2、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重点)(1)三座山测验;(2)守恒;(3)类包含

3、幼儿思维形式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化的概念(重点)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重点)

1、自我概念的发展

2、自我评价的发展

3、自我体验的发展

4、自我控制的发展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2、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三、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四、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重点)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守恒、社会化、亲社会行为、性别角色认同、性别化

(二)简答题

1、简述幼儿的游戏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

2、简述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3、简述“三座山测验”。

4、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三阶段。

5、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第七章

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了解内容、略)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1、分类

2、症状

3、产生原因

4、预防和矫治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重点)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四、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五、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重点)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重点)

1、社会性认知概念

2、角色采择技能及发展阶段(重点)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1、与父母的关系

2、小学儿童友谊及发展阶段(重点)

第四节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一、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重点)

二、道德动机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小学儿童学习的特点。

2、简述小学儿童友谊及发展阶段(重点)

3、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4、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包含哪几个阶段?

5、简述塞尔曼的友谊发展阶段。

第八章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一、生理发育高峰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重点)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3、易出现的心理与行为偏差

第二节

初中生智力的发展

一、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重点)

1、思维的创造性和评判性日益明显

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3、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重点)

第三节

初中生个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高涨

二、反抗心理

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重点)

四、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重点)

五、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第四节

高中生智力的发展

一、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重点)

二、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三、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第五节

高中生个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重点)

二、价值观的确立

三、自治需求 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初中生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2、初中生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有哪些表现?

3、简述初中生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的表现。

4、简述初中生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5、简述初中生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6、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二)阐述初中生思维中的自我中心与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有何区别?

第五篇: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研究比较心理发展、种族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研究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生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儿童心理》注意没有“学”字)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

3、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

何林沃斯: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纵向研究、横向研究、横向纵向交叉研究 整体研究、分析研究 个案研究、成组研究

5、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

观察法:长期观察、定期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6、弗罗伊德的基本观点(精神分析学派)

*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无意识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结构;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道德)伦理原则 文明的产生与超我密切相关

本我由人的先天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最基本的部分。本我由快乐原则支配,按照快乐原则活动,即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快乐、减少痛苦。本我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可以看作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本我生而有之,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他们无忧无虑,只追求基本需要的满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我逐渐与现实世界接通,产生了自我。自我产生于婴儿早期,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也就是人能够意识到的部分。它相当于外部的现实世界与内在的原始冲动之间的缓冲器。它抑制本我的冲动以维护儿童自身的安全,又根据现实的要求,保证本我的愿望得到满足。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懂得考虑行为的现实后果,这就是自我作用增强的表现。

在3~6岁时,从自我逐渐发展出超我。超我就是个人的道德我。良心是超我中对儿童进行惩罚、批评的部分,自我理想是儿童积极的雄心和理想,它要求儿童为这种理想而奋斗。超我是在内化社会道德标准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过强的自我容易让儿童变得自私,过强的超我则容易让儿童容易自责和过分谨慎,甚至发生心理疾病。相对而言,弗洛伊德更强调本我与自我的力量。3.人格发展阶段论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5个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

性感区是口腔。父母应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应及时喂奶,而不应过早断奶,否则容易造成“口腔人格”,没有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度,里比多可能固着在口腔部位。(2)肛门期(1~3岁)里比多转移到肛门部位。儿童在排便和控制排便时会产生快感。他们经常有一种被动的冲动,按照自己的意志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手段。(3)前生殖器期(3~6岁)

里比多转移到生殖器部位,儿童从刺激生殖器得到快感。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俄底普斯情结);女孩则产生“恋父情结”(伊莱克拉情结)。(4)潜伏期(6~11岁)力比多进入相当平静的时期,这时期儿童的典型特征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界线分明,儿童主要与同性别伙伴玩耍。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超我进一步发展。(5)青春期(11或13岁~成年)

儿童在前一时期平静下来的冲动与能量又重新活跃起来,对性的兴趣剧增。这一阶段个体的重要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独立生活,寻求同龄伙伴的友谊,试图建立长期稳定的性关系。

7、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新精神分析学派)

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危机 1.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

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动对内疚。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标的实现。

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岁):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诚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8、华生的发展心理学思想(行为主义创始人)

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3.教育观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

(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

9、斯金纳行为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派)

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观点: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最基本的)。

2、强调强化(包括外部内部的)来控制儿童行为:育婴箱的作用、行为矫正。

3、强化控制理论利用于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10、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派)

核心: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一)观察学习:指人通过观看他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学习。在替代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

(二)观察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作用过程

二、相互作用理论:行为、认知因素(最重要)、环境

三、自我调节理论

(一)直接强化:观察者的行为直接受到外部因素的干预。

(二)替代强化:观察者本身没有受到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这种强化也会影响观察者行为的倾向。

(三)自我强化(最重要):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11、维果茨基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智力发展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

“最近发展区”思想: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人指导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表示个体发展的潜力。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的最佳期限: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1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同化、顺应、平衡、适应)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该物体是存在的。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2.形成了因果联系。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亚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此阶段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早期的信号功能(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2)语言符号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 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征。

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面积和重量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到11-12岁以后。2.群集结构的形成

群集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集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此阶段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⑴青少年能够推论脱离现实的假想问题。⑵青少年期儿童的思维在灵活性和抽象性方面日益发展起来,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达到灵活地解决问题的形式运算阶段。

1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一)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research)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在对时间跨度大的发展进行推断的研究中,应考虑同辈效应(cohorteffect,群体中一些年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的文化或历史差异造成,而不是真的由发展带来的变化).

其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缺点是,首先,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分不清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其次,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调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二)纵向研究(longitudinalresearch)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重视揭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重视对心理发展机制的探讨。缺点有三,一是样本的流失;二是反复测量可能影响初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三是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

(三)系列交叉研究(serial-cross-sectionalresearch)

将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的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

优点:第一,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各种方法的突出特点

一、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场所,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1.自然观察法

在不加任何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然环境中被试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的方法。特点:自然、无干预。

2.实验室观察法

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控制设置某种情境,观察被试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经典研究:安斯沃思(M.Ainsworth)运用陌生情境法,考察婴儿依恋的发展。

优点常常可以描述自然、真实的行为,生态效度较高;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有观察者偏差或“观察者效应”,即由于儿童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儿童的行为不容易解释,儿童行为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起作用。

二、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的规律。

特点:1.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与儿童互动;2.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经典研究:皮亚杰(J.Piaget)运用访谈法,考察了儿童思维的发展。

优点:1.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2.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心理活动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缺点:1.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2.访谈者的观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结果;3.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4.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

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具有标准化的施测和记分程序。

优点:(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2)结果处理方便,容易量化;(3)费用低;(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缺点:1.不灵活,题目制定之后不易改变;2.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3.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4.测验结果容易受到练习或个人主观性的影响。

四、心理生理学方法:通过精密仪器、设备,探测与行为相应的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等。

14、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时间,依靠皮下中枢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内外环境。

15、婴儿(0-3岁)动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行走动作的发展、手的运用技能的发展(从整体动作到分化、从上部动作到下部、从大肌肉到小肌肉)

16、格赛尔(Gesell):成熟势力说(成熟与学习,成熟更重要),双生子实验

17、感知觉: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方面。感觉:视觉(4、5个月的胎儿已发展)、听觉(5、6个月的胎儿已发展)知觉:图形知觉(出生2天后可分辨人脸)、空间知觉(深度知觉——吉布森石崖实验:2个月可分辨,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18、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头尾律、近远律)

头尾律:人类个体从胚胎开始从头到尾的发展趋势。胎儿期以头部发育为主,出生时头部占全身长度的1/4。腿只占1/3。2岁时头占1/5,腿则占到将近一半。

近远律:人类个体发育是从近到远地进行,最初头部、胸部和躯干先发育,然后是胳膊、腿,最后是手脚。在婴幼儿期,胳膊和腿的发育仍快于手脚的发育。运动能力的发展与身体发育相似。

19、各种知觉发生的时间

1、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的发生发展4个月以前婴儿就具备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3、客体永久性的发生发展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20、客体永久性概念:客体永久性是知觉恒常性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 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这已进入表象的范畴。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21、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定义:

习惯化就是指由于刺激重复出现,反应会逐渐减弱。这时,人的注视程度、心率和呼吸频率都会减弱或减慢,表示兴趣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又会导致较强的反应。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去习惯化”。

22、婴儿言语的发展:

各理论的基本观点、阶段(3)

1.强化说

代表人物:斯金纳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对言语的强化(强化依随)具有决定性作用 2.转换生成说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语言是利用规则理解和创造的;语法规则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可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等),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 3.模仿说

代表人物:班杜拉

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 4.认知说

代表人物:皮亚杰 言语发展,认知发展是基础和前提

语法发展的3个阶段

三个阶段:单词句阶段(1~1.5岁)电报句(1.5~2岁)完整句(2岁后)

情绪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5周左右,婴儿出现最初的社会性微笑(如对人脸或熟悉的声音),5周-3.5个月对人的社会性微笑不加区分;

6-8个月:出现陌生人焦虑(怯生); 6-7个月:出现分离焦虑;

7-8个月:表现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

23、婴儿的气质: 传统: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学说: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性——粘液质;强而灵活性——多血质 托马斯、切斯气质三类型学说

容易型:约占40%,生理活动规律,有节奏;情绪愉快;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

困难型:约占10%,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

迟缓型:约占15%,反应缓慢,强度小;情绪低落、安静,愉快情绪少;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跃起来。

另外的35%属于中间型,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

24、依恋的概念及其阶段及基本类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着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婴儿的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Bowlby,艾斯沃斯Ainsworth)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无区分、无差别,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应,对陌生人反应较少,不怯生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二)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Ainsworth))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可以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回避型与反抗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B型)

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2.回避型依恋(约占20%,A型)

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表示不略不显得高兴。未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3.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C型)

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反抗,短暂的分离会引起极度的反抗。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也称为矛盾型依恋

另外,Main和Solomon提出混乱型依恋(即D型依恋),这是最不安全的一类依恋,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不一致、不连贯,行为是A,B,C三类依恋的行为不寻常的结合,亲近、回避、反抗兼有,有时行为怪异,如看到陌生人时转过头去,做出怪异举动,或者僵立不动。这类依恋常见于母亲抑郁和被虐待的儿童。

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通常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25、阿姆斯特丹的“点红测验”

他应用“点红”的方法,对婴儿进行了追踪研究,揭示了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游戏伙伴阶段”。6-12个月的婴儿把镜像当作一个游戏伙伴。

第二阶段:“退缩阶段”。13-2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小心翼翼的行为。

第三阶段;20-24个月的婴儿有了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他能意识到自己鼻尖的红点,并表现出自我欣赏或困窘。

26、游戏是幼儿期(3-

6、7岁)的主要活动形式

27、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28、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P190

(1)霍尔的复演说(2)席勒—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

(3)彪勒的机能快乐说

(4)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

(5)拉扎鲁斯的娱乐放松说

(6)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

29、当代游戏理论: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 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2)皮亚杰的认知动力理论:儿童进行游戏是由其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来决定的,儿童在游

戏中可以认识新的事物,可以巩固和扩大已有概念,也可以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3)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

30、注意发展的基本特点:无意注意高度发展,而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

31、记忆发展的基本特点:

1)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 3)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逐渐发展 4)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5)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6)

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与发展

32、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2.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3.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

33、幼儿思维:

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思维(2-7岁)最严重的缺陷是自我中心。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之外的他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其他人理解、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与他们自己一样。(三座山实验)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造成儿童思维的刻板性和非逻辑性。泛灵论思维:由于幼儿自我中心地把人的意图赋予物理事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才出现泛灵论思维——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具有与生命类似的性质,如思想、愿望、感受和意图,就像他们自己一样。

不能守恒:守恒是指,在物质的外表发生很大变化(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某些物体的物理特征和物质含量保持不变。不可逆性:前运算阶段最大的非逻辑特征是它的不可逆性,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心理上不能通过问题的一系列阶段,然后再以相反的方向返回出发点。

缺乏类包含能力:缺乏逻辑运算能力使幼儿很难进行等级分类。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把物体分成类和子类。

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6-8岁 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7-9岁 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

8、9-10岁 容积守恒——11-12岁

34、道德判断和道德发展过程

⑴ 皮亚杰的研究: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无道德判断时期或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第二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5 ~10岁)第三个阶段为自律道德阶段(9~11岁以后)

⑵ 柯尔伯格的研究:既遵循皮亚杰的研究思路,又有重大的发展。采用“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他将道德判断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6个阶段:

阶段0:前道德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习俗水平

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2:以功利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第二个水平:习俗水平

阶段3: “好孩子”为定向。阶段4:“好公民”取向(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第三个水平:后习俗水平 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6: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定向。

品德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模式:

1.前习俗水平(0~9岁)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他包括两个子阶段 :(1)以惩罚和服从为准则,对行为好坏的判断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看是否会受到惩罚、是否服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命令。(2)以行为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带有浓重的互利交换的实用主义色彩,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自己出发的。2.习俗水平(9~15岁): 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准则,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3)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好孩子取向,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悦于人,有助于人或者获得别人的赞赏,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被人们所赞许(4)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秩序为准则,相信尊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的规范去行动。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行为准则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5)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看重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看重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认为法律可以维持公正。(6)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认为道义高于一切,行为诉诸个人的良心和普遍的道德规范。

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非常重要的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他们还可能存在言行不一致形象,特别在小学高年级

35、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行为。

攻击性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 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36、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特点: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可逆性、贯穿性

37、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本质抽象水平

38、社会性的发展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与他人之间要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研究者分别称之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

垂直关系: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教师)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其性质具有互补性,即成人控制,儿童服从;儿童寻求帮助,成人提供帮助。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

水平关系:是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她)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其性质是平等的、互惠的。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经验的机会,而这种技能

经验只有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是垂直关系所不能给予的。

39、儿童的友谊:塞尔曼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3~7岁):未形成友谊阶段。儿童间只是短暂的同伴关系,友谊关系很不稳定。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的

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的出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八章

青少年时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期,表现在什么方面

1.性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备生殖能力 2.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渐达到成熟

(1)认知的成熟: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2)情绪的成熟:了解自己的身份,形成自我同一性,独立于父母,形成价值观,形成友谊关系

青少年是生理发展的高峰期

初中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1.身体外形的变化 2.身体机能的增强 3.性的发育和成熟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总体特点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形式(命题)运算阶段(12~15岁)-⑴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地位,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⑵根据各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可以想象各种可能,根据演绎进行推论。

1.概念的丰富和系统化:掌握了更多的抽象概念,形成更复杂的概念系统。

2.运用假设:能够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建立假设,检验假设。根据对多种假设或可能性的检验,确定问题的正确答案。

3.逻辑推理:能进行相对复杂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前者要高于后者。4.思维的品质不断完善:(1)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创造性表现为,他们能采取新颖、独特的方案解决问题

批判性表现为,对他人的意见持怀疑和批评态度,不盲目相信他人;能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并开始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思维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片面性表现为,思想偏激和极端化,不能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表面性表现为,分析问题时经常为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有时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5.思维的自我中心:不能区分自己的关注焦点与他人的关注焦点(1)假想的观众

感觉自己在舞台上表演,周围的人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在关注自己的表演。他们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2)独特的自我

认为自己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认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的自我中心及其表现)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和内省性

(1)假设性: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内省性: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并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不仅能运用抽象的符号进行思维,而且能够运用全面的、运动的、统一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1)能够形成精确的概念,形成有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各种推理能力基本成熟,基本掌握并正确运用逻辑法则

(2)能够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并用理论来指导获得具体知识的过程。

道德发展的阶段水平

可以达到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包括契约、权利和民主法制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阶段)1.寻求成人认可和遵守法规阶段

重视成人的认可和赞赏,遵守社会规范,强调社会规范的不可改变性

2.社会法制取向阶段:以理性方式思考问题,重视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社会福利 “法律是为维护社会环境而设立的,违背法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制裁” 3.普遍的道德原则阶段

应根据普遍的人类道德原则和一个人的伦理观念,而不是法律条文或他人的意见,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状态有哪几种

1.同一性形成:已经体验到危机,而且进行了积极的投入 2.同一性延缓:正在体验危机,而尚未出现积极投入 3.同一性早期完成:没有体验到危机,但已经进行了投入 4.同一性扩散:没有体验过危机,而且没有出现积极的投入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涨:1.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喜欢自我表现2.具有主观性、偏激性

(二)出现反抗心理:1.独立意识增强2.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等。

(三)矛盾的情绪表现:1.同时具有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2.同时具有可变性与固执性3.同时具有内向性与外显性

(四)人际交往特点:1.朋友关系的影响增强;2.克服团伙交往方式;3.与异性朋友交往从疏远到融洽;4.在亲子关系中,情感、行为、观点日益独立;5.在师生交往中变得独立而客观;6.出现一些情绪问题:烦恼增多、孤独、压抑。

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度发展:1.独立愿望进一步增强;2.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3.关注自我发展 ;4.自我评价客观而深刻;5.自尊增强;6.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二)价值观初步形成和确立:对职业、生活方式、个人发展方向等的看法逐渐稳定,而且能独立决策

(三)具有较强的自治要求:1.要求独立于父母;2.独立选择职业

第九章

生理状态的最佳时期

成年初期是生理状态的最佳时期,是健康、体力、精力和耐力发展的顶峰期,感觉和运动机能也处于最佳状态

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在成年早期,个体的身心发展趋于稳定成熟,智力发展达到全盛 时期,建立起家庭并创立事业,开始全面适应社会生活。这一时期的个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㈠从成长期(儿童及青少年阶段)到稳定期的变化。进入成年早期后,个体进入稳定期。这种稳定性体现在绝大多数成年早期的个体身上,具体表现为:⑴生理发展趋于稳定;⑵心理发展,尤其是情感过程趋于成熟,性格特点基本定型;⑶生活方式趋于固定化和习惯化;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家庭;⑸社会职业稳定,且能忠于职守。㈡智力发展到达全盛时期。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为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思维更加具有相对性、变通性、灵活性、整合性和实用性。在成年早期的最后阶段,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也达到高峰,开始在不同领域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造力。㈢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㈣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㈤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辨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成年初期处于后形式思维阶段,这是形式运算阶段之后的一个更高阶段。这一时期,个体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辨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能够根据现实情景进行严格的推理,在推理与现实的思考之间转换;能意识到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和解决方案,在选择方案时注重实用性;能意识到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二)在成年初期的后期阶段,创造性思维获得重要发展:他们不是更注重获得知识,而是更注重把这些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工作、夫妻关系和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同于教室或智力测验中所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常常并不单一

后形式思维具有几个重要特征:1.现实性。看问题避免极端化、绝对化,具有相对性,更符合实际情况,看到事物所处的不同程度;2.变通性。能在抽象的推理与实际的、现实的考虑之间来回转换。例如,“这在理论上讲得通,但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3.多重原因,多重方案。意识到大部分问题都有不止一种原因,也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一些方案可能比另一些方案更有效。例如,“我们按照你的办法试一试,如果不行,我们再按我的办法试一试。” 4.实用性。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并确定选择的标准。例如,“如果你想最实用,就这样做;如果你想最快,就那样做。”5.矛盾意识。认识到一个问题包含了潜在的矛盾或冲突。例如,“这样做会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但它最终只能使他不愉快。”

知识的阶段

知识的获得阶段: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生命前20年的主要目标是获得知识。

知识的实现阶段:成年初期。在成年初期,人们必须使自身的认知活动适应各种情境(如婚姻和就业)的要求,这些情境对长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道德的发展水平

达到原则化的后习俗水平,包括法制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道德判断更为复杂,青少年虽然也能意识到更高的道德原则,但他们不一定实际地执行这些原则;成年人则能知行统一

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任务

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如果个体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当解决了亲密与竞争、疏远之间的冲突时,他们才能形成一种道德感,这是成年的标志。

成功地解决这一时期的人格危机,可以形成“爱”的品质:与人生伴侣相互投入和奉献,生儿育女,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个性发展的基本特征:1.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2.人生观、价值观形成;3.情绪逐渐走向平稳;4.能建立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并能忍受孤独、独处;5.开始恋爱、结婚;6.开始同时面对父母与孩子两代人,形成复杂而矛盾的亲情。

第十章

生理上的变化

生理上由盛转衰。由成长发育、健康逐渐转为衰退。

智力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晶体智力继续提高,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提高。创造力发展的旺盛时期

成年中期是创造力旺盛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智力高度发展,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经验也比较丰富,因而创造性成就十分突出。

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任务(三种观点)

(一)艾里克森的观点:

成年中期的人格或个性发展的危机是繁殖对停滞,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繁殖是指对下一代的引导与奠基,对下一代的承诺与关怀,在工作、家庭中自我实现;停滞意指自私自利、完全不考虑别人,在工作中无所作为。如果成功地解决这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就能形成“关怀”这一品质,自觉地关心周围的人和所从事的工作。在完成一些生命的目的,包括家庭、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后,尚能对下一代付出更多的关怀,并且从对自我的关注扩展出去,转而关心别人、关心社区,继续感觉自己是个有生产力、贡献力的人,则能创造个人持续的生产潜能。

相反,假如过去未完成的理想令个体感到遗憾,而产生“逝者如斯夫”的感觉,而未来将面临的衰败、死亡也令个体感到害怕和消沉,那么其生命的发展极容易停滞不前或自我沉溺

(二)莱文森的观点

1.成年期是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所构成的。中年是其中的一个转折期。2.中年期(40~65岁)的发展任务巩固自己的兴趣、目标以及各种承诺。根据先前确立的目标评价当前的成就,根据当前的成就和期望调整当前的目标,处理好现实与可能的矛盾,形成智慧、同情心等品质。

(三)哈威格斯特的观点

1.发展任务是由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个人的价值观和态度倾向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

2.中年期的发展任务:(1)帮助孩子成为负责、快乐的成人;(2)履行成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具有公民责任感;(3)在工作上达到并保持良好的表现,建立和维持生活上的经济标准;(4)发展成人休闲活动;(5)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6)接受生理上的变化并能适应;(7)适应年迈的双亲。

个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个性发展的“内向化” 1.日益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2.自我评价和自我调

节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根据现实评价自己当前的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能够积极地调节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充分实现自身潜能。

(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三)寻求自我实现的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第十一章

生理发展的总体特点(以衰退为主)

各种器官和组织都出现明显的衰老,生理机能出现明显下降。老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

毕生发展观基本观点

(1)个体发展贯穿一生,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2)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3)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增长,而总是由获得(增长)与丧失(衰退)两部分构成。

(4)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或个别差异,由于个人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发展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5)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发展过程都是由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三种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思维的突出变化

老年期的思维总体上也呈现衰退趋势,在概念学习、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有较明显的下降,但在思维发展的不同方面、对于不同的个体,又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

1.思维衰退:老年人思维呈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化特点,他们倾向于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认知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2.以语言——理论思维为主

3.思维内容偏重对社会的认知,其中包括对适应社会、人生经验、价值观、伦理信念等问题的思考

4.老年人的思维仍然具有创造性

智力的变化总体特征

老年期智力的发展在总体上有所衰退,但并非全面衰退,或者说,一方面表现出衰退的趋势,另一方面则呈现相对稳定的特点。同时,智力活动的任务、智力观或智力内隐理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老年智力衰退表现为记忆障碍、思维固执、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持久性差,甚至出现“老年痴呆”。

智力活动的任务

老年期的智力活动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和整合自己的一生

个性发展的基本任务、基本特征

一、基本任务:

艾里克森认为,老年期个性或人格发展的危机是自我整合对失望,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如果能克服这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就能形成“智慧”品质。

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意,则产生一种完善感,它包括长期锻炼出来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并伸延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外;如果一个人不能产生这种感觉,就会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发展的具体任务:1.接受自己的生活以及获得生活满意感;2.保持和促进认知功能;3.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和活动中;4.形成死亡观

二、基本特征:

(一)心理发展的“内向化”

(二)老年期的个性持续稳定,但也有所变化

(三)老年期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变化

常见的适应问题有哪些

1.对离退休生活的适应

许多老年人表现出明显的“退休综合症”:由于不能适应或接受退休后的生活,在刚离退休的一段时间内,往往感到怅然若失,或茫然无措,感到烦躁不安,产生厌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还会发生一时性的情绪问题和身体上的失调。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够适应。

2.对疾病的适应

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不尽相同。有的情绪比较抑郁、消沉,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情绪;有的惊慌失措,过度忧虑;有的不把疾病放在心上;有的感到痛苦、焦虑、内疚,沉默寡言,甚至轻生。

3.对生活应激事件的适应

配偶死亡、离婚、夫妻分居、坐牢、婚姻问题、生活环境变化等,都可能给老年人带来较大的打击。

下载毕生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毕生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 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1试述国际贸易的作用 2简述国际分工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3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4试述对外贸易政策积极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5简述侵略性贸易保护主义的特......

    投资银行复习重点[共5篇]

    复习题 Part1 1. 投资银行主要从事哪些业务? 证券承销 证券交易 企业并购顾问 咨询研究 风险投资 资产管理 项目融资 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投与交易 2. 推动国际投资银行业快速......

    财务会计复习重点(共5则范文)

    财务会计复习重点 一、单选10分,各章节课后练习里比较简单的题目 二、多选10分,各章节课后练习里比较简单的题目 三、判断10分,各章节课后练习里比较简单的题目 四、简答题:20分......

    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共5篇)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3.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主要......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09级北京(燃气)班社会学专业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主持人林梅 (以下注有※的内容需要学员重点掌握,其它为一般了解)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

    外国文学复习重点

    《外国文学》(下)期末复习重点提要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基础知识 &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⑴强调个性,表现自我。 ⑵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⑶崇尚自然,提倡想象。 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