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模版)

时间:2019-05-13 03:1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模版)》。

第一篇: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模版)

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

【摘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是任何政党保持执政地位的前提条件。一个执政党要谋求长期执政,必须依据时代变化主动调整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当今,我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党内形势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执政的新环境、新考验,我党只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执政理念,才能防范执政风险和战胜各种执政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总共三部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具体体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党以人为本执政新理念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三部分主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本,分析我党人在具体执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以人为本思想。

关键词:执政理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向马克思的“复归”,更重要的是说明在现代中国,一个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为了人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这就为当下探讨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提供了时代契机。

一、以人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人学是在西方哲学,特别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氛围中形成的。马克思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渗透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前提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这些个人就是‘现实的个人’”①。在其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思考和改变的哲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与最高目标。

1、人是社会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基于实践的观点,指出人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67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730页。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活动创造了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正是由于人是具体的客观存在,才使得“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②”。可见,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人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标志和尺度

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必然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上。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又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不断发展之角度上,把社会进步划分为三个历史形态。一是人的依赖性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上,个人由于素质和能力低下而没有独立性,其生存和活动都必须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上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相互联系。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上,人的素质和能力大大提高,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但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三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上,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从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共产主义,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3、未来社会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设想在未来社会,人的自主性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彻底的发展,社会变成了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主要表现为:其一,彻底根除了个人的自主性与社会关系的对抗性。其二,人在社会关系里真正获得了自由,个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8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82 页。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①”的理想境界。其三,个人成为真正的个人。共产主义所建立的制度,“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②。在这一历史阶段上,彻底把个人从群体的附属物、阶级的符号、生产的工具、科技的附庸或提供买卖的劳动力中解放出来,成为“有个性的个人”。

二、以人为本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一个正确执政理念的产生,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背景,才能够认同它、接受它,自觉地践行它。中国共产党确立以人为本执政新理念,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中国现实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进步更新的必然结果。

1、以人为本执政新理念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律的客观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尤其是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想与世界同步发展,就要借鉴和吸收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以人为本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之一的当今世界,人类重新审视“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之下,人类终于认识到,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发展的含义是人类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人类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手段。这种对发展的深刻认识,被国际社会评说为“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发展的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提出以人为本,并把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以人为本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凸出。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渗透在以上诸要素中的科学技术。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起来叫生产资料,是生产力构成中的“物”的要素,物的要素只有被人所掌握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才能变可能的使用价值为现实的使用价值。劳动资料是指“人”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对象是指“人”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其上进行加工改造的那些物质资料,它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化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在生产力中能起多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人”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如何。科学技术渗透于诸要素中,使诸要素受到深刻改造,出现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73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78 页。

了新的劳动工具、新的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者。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人发现和发明的。综上所述,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要素。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世界经济已经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所以,当代社会人力资源越来越取代自然、资本等物质资源而成为第一资源,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人,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3、当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问题上不仅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遵循相应的发展规律,而且要结合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绝不能一味地盲从,或片面地强调国际接轨。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发展道路自应各异。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民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密切党群关系的内在要求等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三、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每一代领导集体在其执政过程中,都形成了符合其时代特色的执政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从根本上看,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科学分析与评价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进过程,对于正确理解新一代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全新执政理念,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仅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本来论述。

1、三个代表对以人为本的深刻阐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人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做出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第一次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与社会全面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而且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江泽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要促进人的需要、利益、素质与能力的全面生成,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发展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过程。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两个历史过程是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中向前发展的。①”江泽民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发展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 年 7 月 2 日

是多方面,而归根结底到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是人发展的现实途径。江泽民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① “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全局,关系全

②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全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正是在这一执政理念的指导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执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科学发展观对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

我党的执政理念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其根本价值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在继承和发展我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发展的要求和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充分体现了我党执政的本质,是我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的深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从而使以人为本思想上升到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

以人为本作为我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党只有在这条执政理念的指引之下,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以人为本的执政实践的历史。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妥善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形成和谐的社会利益格局。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①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62 页。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61-162 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 年 10 月 15 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 年 7 月 2 日

④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 年10 月 15 日。

第二篇:在企业管理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中国联通2010党建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

单 位

完成时间

在企业管理中如何体现 “以人为本”理念

中国联通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分公司

2010-10-14

目 录

摘 要………………………………………………………… 3

一、‚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4

(一)从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以人为本‛的渊源…………………………………………………………………5

(二)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以人为本‛思想的精华…………………………………………………………………6

(三)从商业实践中学习‚以人为本‛管理的精髓……6

二、地市分公司管理现状………………………………………9

(一)环境变化与行业改革影响下的企业文化…………9

(二)企业文化影响下的企业管理机制…………………11

三、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两大途径……………………………15

(一)积极推行‚大人力资源‛理念……………………16

(二)构建先进、开放、和谐的企业文化………………21

在企业管理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分公司综合部 孟刚

[摘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文化,是社会和历史进步的成果,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中,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战略,研究和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地市分公司管理现状、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两大途径三个部分,详细阐述了什么是‚以人为本‛、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以及如何‚以人为本‛。本文的主旨不在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是力图结合基层企业的实际,以相对更广的视角来透视‚在企业管理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这一命题。

[关键词] 企业管理 以人为本 大人力资源观 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从‚三个代表‛到‚以人为本‛,预示着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飞跃性变化,表明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观发生了科学性变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不断的学习,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在企业管理中,企业行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探讨什么是‚企业管理‛。

教科书中将‚企业管理‛定义为: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人既是管理活动实施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服务的客体,任何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都离不开人这一决定性要素。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然要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

作为特大型国企,中国联通在经历了重组剧变后,一方面综合实力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环境变化的加快以及企业转型战略的实施,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50万联通员工的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关心员工,依靠员工办企业,是国有企业的传统和优势。在新形势下,如何扬弃我们的传统,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有效整合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本质上是以服务于人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它从积极的、系统的角度来研究管理。但在极力推崇利润最大化的今天,‚人本‛被片面理解成了尽可能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照此说法,它依然只是企业创造利润的一种手段,而企业中的‚人‛仅仅作为一种与资金、技术、劳动工具别无二致的资源而存在,这和人本管理的实质是背离的。世纪初,美国人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是在管理理论百花齐放的今天,其作用也不可低估。但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其所倡导的标准化管理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

(一)从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以人为本”的渊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标志,管理科学开始了要素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理论,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20世纪30年代以人际关系理论产生为标志,管理进入行为研究阶段,认为人是有多种需要的‚社会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在组织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根本手段;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的飞速发展,使学界和业界开始注重研究人的主体意识,管理科学进入了主体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企业文化理念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在吸收了以效率为核心的西方管理精髓的前提下,融入了东方文化中‚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在西方管理偏重于制度、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强调人与团队的重要性,体现了东西方管理文化的融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人本管理‛理念从此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研究并采用这种管理模式。

(二)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以人为本”思想的精华 ‚以人为本‛要扬弃地继承传统价值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以‚爱人、贵民‛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重建。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曾提出‚欲使民者,必先爱民‛的治国思路;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更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礼记 礼运》篇说:‚人者,天地之心也‛;孟子‚民为上,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闪耀着民本的理性光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走入近代,人本思想的光辉毫未褪色,反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伟大的革命先躯孙中山先生毕生倡导‚天下为公‛,倡导‚博爱‛精神;伟大领袖毛泽东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执政理念。这些思想和观点,强调无私、利他、爱人、忠诚,折射出人性化的灿烂光辉。事实证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只有重视并坚持人本思想,认真研究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发挥人的创造性,企业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从商业实践中学习“以人为本”管理的精髓 透过东西方人本管理文化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管理思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东方文化在认识管理本质的过程中,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强调整体性,但忽视个性发展,强调民本,但忽视独立人格,以‚柔性管理‛见长,但缺乏冒险精神。另外,因过于强调人情因素而容易破坏企业的整体平衡;西方文化突出个人主义,在管理活动中强调制度管理、规范管理和条例管理,以‚刚性管理‛见长,缺点是相对显得僵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出现问题往往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要实现东西方管理的融合,就要把这些特点有机结合,实现刚柔并济:其中主动引导、柔性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同时,硬性的制度约束也必不可少。

在我国当前的商业实践中,海尔公司比较成功地做到了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本土化,值得我们借鉴:

海尔的管理理念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须比昨天有质的提高,明天的目标必须比今天更高,不断改善。

海尔集团上至总裁,下至普通员工,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十分清楚自己一天工作的目标,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干多少,按什么标准干,要达到什么效果。当天发现的问题必须当天处理,就是所谓的‚日日清‛原理。海尔认为,如果让一些本来极易排除而未能及时处理的小问题和事故隐患积聚下来,时间长了就会成为积重难返的大问题,以致严重影响目标的实现。

对于国人的性格,张瑞敏曾这样形容:‚如果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6遍桌子,他一定会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开始会擦6遍,慢慢地觉得5遍、4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他认为,中国的企业需要一种管理机制专攻这一毛病,这一机制同时还要承担下述功能:不管领导在与不在,企业都会持续良性运转。

于是,张瑞敏发明了被誉为‚海尔管理之剑‛的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法,其中‚O‛代表‚Overall‛,意为‚全方位‛,‚E‛代表‚Everyone,Everything,Everyday‛,意为‚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天‛,‚C‛代表‚Control and Clear‛,意为‚控制和清理‛,即全方位对每人每天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其本质就是把企业核心目标量化到人,把每一个细小的目标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海尔员工的身上。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是一种促使企业及每个员工、每项工作都能走上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良性循环轨道的精细化管理方法。

在海尔,有一条管理原则叫‚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具体是指:将企业内部的所有事务通过层层细化,落实到各级人员,并制定各级岗位职责及每件事的工作标准。为达到实时控制的目的,每个人根据其职责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每个人的管理范围、工作内容、每项工作的工作标准、工作频次、计划进度、完成期限、考核人、价值量等。为确保其完整性,每个人的台账由其上一级主管审核后方可生效。由于每个人的工作指标明确,工作中既有压力又有相对自主权,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管理,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OEC‛管理模式是海尔人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它经历了由无序到有序,由有序到形成体系,并且始终处于不断优化和上升的动态循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始终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企业中‚人‛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

重组后的中国联通拥有50万员工,而我们的转型之路刚刚起步,相关的管理经验还比较欠缺,怎样调动起这庞大队伍的活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满足员工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需要我们在吸收借鉴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管理哲学。

二、地市分公司管理现状

从政企分开到企业重组,从独家垄断到引入竞争,电信业的每一步改革都给企业带来了剧烈的冲击,企业的广大员工在变革中经受了一次次的感情激荡和思想洗礼。企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员工受到了什么影响?这是我们探索如何更好地实施人本管理不可回避的问题。这里仅从笔者所在的地市分公司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公司管理现状进行简单的剖析,试图由‚一斑‛而窥‚全豹‛,以此引发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环境变化与行业改革影响下的企业文化

在和老员工们的相处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们对过去‚老邮电‛时期的那份留恋。很多人把这称之为‚甲方意识‛,认为这是计划经济的思想残留而加以批判。其实,如果更深入地研究一下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中国电信事业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路,其间的发展导向非常鲜明。过去,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作为国民经济的先锋官,我们通信企业靠着一股顽强的拼劲,埋头抓发展、搞建设,依靠科技进步,走了一条高起点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这段特定的历史经验,造就了通信企业根深蒂固的发展文化,而这种发展文化很大程度上又是技术驱动、生产驱动的。以笔者所在地市分公司为例,在岗员工中很大一部分过去从事的是话务、建设和维护等生产工作,他们技术精湛,很多曾获得过省、市一级的技术标兵称号,他们熟悉老邮电时期的生产运作,他们把确保通信畅通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甚至不计成本和代价。这种行政体制文化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曾经创造过辉煌,但是在当今的市场化浪潮中,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战略也随之调整,过去由技术驱动的大跃进式发展文化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今后通信网络的规模不可能再有不计成本的发展,企业已经开始走上了商业化转型之路,从过去的发展型服务文化转变为现代商业服务文化。而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之一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相对薄弱,这一点在基层单位表现的尤为明显:

企业重组初期,通信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观,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笔者所在地市分公司根据省公司的统一部署,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很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员工被充实到营销一线,分公司1550名从业人员被划分为职能管理、网络建维和前端销售三条线,三线人员比例约为1:2:5。从形式上看,我们基本实现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配臵。从管理学角度来讲,环境变化导致企业战略的转变,新的战略又导致组织内部结构的改革,而在组织变革中,人的变革是最关键的。我们是否做好了迎接变革的充分准备?不妨从与员工利益最密切的绩效管理切入,来粗略分析一下目前基层单位的管理机制与其中的弊端。

(二)企业文化影响下的企业管理机制 1.绩效管理现状

通信业的最大特征是‚全程全网‛,这决定了通信业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说,面对迅猛的改革进程,基层对改革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并不充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企业从以往政企合一式的发展文化转型为商业服务文化,观念转变的要求是如此迅速,而配套的管理手段、系统平台建设、员工的知识体系等基本处于摸索和适应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管理的唯一认识似乎就只有靠一些冷冰冰的考核指标来衡量。以我地市分公司为例,公司倡导‚以业绩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在绩效考核方面,员工薪酬与其个人业绩贡献挂钩;在职位晋升方面,采取垂直与水平的双通道职位晋升机制。这种管理方式打破了过去‚论资排辈‛的晋级模式,‚以业绩论英雄‛,体现了金钱、职位等稀缺资源的优化配臵,与公司目前的经营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从经营方向来看是符合企业转型要求的。同时,这种方式有利于员工开展关系营销,在一定范围内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但其缺陷同样显而易见:一是传统的‚本职工作‛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在权责体系没有清晰界定的情况下,大量支撑维护人员承担营销任务,使其本职工作受到影响,进而使专业工作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并造成了集体的负面情绪;二是在经营管理经验匮乏、员工整体知识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各基层单位在经营指标的重压下,几乎无一例外地走入了‚数字化‛考核的误区,经营工作完全围绕‚统计表‛来开展,对员工的激励被简单地金钱化。在这种主导思想下,拥有广泛人脉的员工成为公司的明星,而管理工作则成为经理人‚无从下手的刺猬‛。并且这种方式对组织整体成长是不利的,因为它颠覆了通信企业传统的‚全程全网‛概念,极易在组织内部滋生不平衡的气氛。

从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来讲,月底或年底由各部门汇总上来的绩效考核表基本上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字,而公司费尽心血制定的考核办法,在各级管理者手中,象一个死程序、死循环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重复使用。

从员工来讲,年复一年重复撰写的工作总结,基本没有管理者认真过目,考核沦为一种‚形式‛,只要不出错,结果都不会太差。‚干活不如把上司的脉‛,这样一种投机作风在企业里并非个别现象。

从实际效果来看,销售端难以按要求完成任务,支撑端对自己的工作目标也不是很清楚,前后端都存在有些事没人做,而有些事大家又重复做,同样的问题在重复地发生,但是好像没有人能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企业而言,以正向为主的激励手段在基层被普遍采用,就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种以金钱推动的手段在初期的确起到了效果,但并不能带来持久的繁荣。笔者所在地分公司对营业和装维两个工种实行计件制考核,初期有明显效果,员工的劳动积极性有很大改观,这一点从相关客户服务指标可以侧面反映出来。但在大约半年后,关于服务态度和装维及时率的客户重复投诉再次反弹,工作中诸如‚挑易避难‛‚趋利避害‛等种种现象也屡次发生。这一方面或许是考核制度仍有待完善,但根本还在于激励手段单一和基层综合管理能力不强。

显然,从企业管理的操作层面来讲,我们普遍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而所谓的绩效管理就是填表和交表。我们的经理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何为管理,或者说其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或经验上。这说明,现阶段我们的管理方式与‚以人为本‛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要知道,没有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企业要想长远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2.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绩效管理是企业在物质层面的管理因素,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精神层面来看企业的管理现状如何。

我们知道,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正相当于‚企业意识‛,它必须要适应企业的发展水平,并能够指引企业及企业的员工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当前,企业的确存在思想教育和生产经营脱节的状况,这一方面说明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被弱化,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没有把准时代的脉搏,没有想员工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今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党政理论内容和单向宣传方式,过于注重政治说教而缺少对前沿管理科学的深入研究,缺少与员工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了解员工的真实困惑。企业所举办的各类活动,对员工而言只是一道‚旁观的风景‛,无法真正引起员工的情感共鸣,自然也就无法对员工的思想起到有效的疏导和教育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了员工,也就失去了员工的信任,而这是企业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

3.员工思想动态与职业发展现状调查

笔者所在地分公司曾在2010年中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778名20-40岁的中青年员工开展了一次关于职业状况与思想动态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占77%的员工认为,目前的绩效考核办法不能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评价公司的绩效考核办法时,44%的员工认为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过于粗放,34%的员工认为考核过于偏重金钱激励。在问及个人才能是否在工作当中得到有效发挥时,认为发挥有限和无法发挥的员工占66%。在问及公司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否明确时,回答不明确和完全不了解的员工占56%。另外,高达65%的员工对自己的薪酬不满意。从中可以看出,青年员工对当前企业管理与发展涉及到自身的结果总体上不令人满意。

在如此强调发展、强调绩效考核和正向激励的情况下,我们的员工仍然普遍对薪酬待遇不满,那些因业务发展好而取得较好报酬的员工,或者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会提出除报酬以外的更高要求,而金钱、职位等稀缺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人无限增长的需求,因此,单纯以稀缺资源为‚诱饵‛的激励手段无法提供持久动力。

三、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两大途径

前面第一部分阐释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指出企业实施人本管理是时代进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部分对地市分公司的管理机制从绩效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从中看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我们的基层管理还在较低水平徘徊,各级经理人在企业转型的十字路口上充满了困惑。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应当从人员能力和企业文化出发,确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形成企业文化主导的软性管理和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的硬性管理的协调统一。只有物质和精神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充分满足员工的需要,提高组织的绩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推行“大人力资源”理念

当前,企业在管理中十分重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毫无疑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考核,但考核仅仅是管理工作的一小部分,如何提高组织绩效、使组织运转顺畅是管理工作更高的目标。通信企业基本上是同质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应当在产品上,而应在管理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转变以往‚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的观念,将‚大人力资源观‛贯彻到上至管理者、下到基层员工的每一个人。

所谓大人力资源观,按照教科书的定义,就是以系统、全局的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并不局限于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域,而是作为支持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力量,在企业远景、经营战略、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它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以达到短期内促进企业业绩提升,长期内推动企业战略实现的目标。简而言之,‚大人力资源观‛就是企业的所有管理者,上至总经理、下到每位主管以至每名员工都应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也就是一种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重新定位。

1.“大人力资源观”的角色定位

首先,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当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国内外的先进企业早已进入人才导向的发展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从后台走向前台,企业要想在更大范围内获得竞争优势,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基础性地位。

其次,人力资源部门应从目前非主流的职能性部门转型为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在更高层次执行企业的制度规划、质量管理、人才选用与优化配臵、职业生涯规划、智力开发、监督评价等核心工作,并保证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发展战略相匹配。从企业调查情况来看,员工希望人力资源部门能够为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制度体系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确定需要运用哪些技术、通过哪些途径来满足员工的需要。人力资源经理应逐渐从过去那种行政性、‚福利委员会主任‛的角色转变为学习型组织、企业高层主管的咨询顾问、管理专家。

对于人力资源以外的其他管理者而言,绩效管理应当是其日常工作的核心,这也是当前基层经理人的最大短板。人们总是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利,这一观念如果得不到彻底转变,企业管理工作将永远是低效率的重复劳作。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几个重要的构件:目标->计划->培训->检查->评价->激励->反馈,仅盯住其中的一个构件,无法保证组织绩效的持续提高。某个销售人员可能会凭借其自身能力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但假如他本人工作调动或是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那么组织的绩效就会受到影响。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它强调的是通过目标、措施、培训、评价、反馈等一整条工作链,在达成目标的同时,提升整个组织的能力,使组织获得可持续发展而不会受某个人的影响。显然,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其中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更注重过程,它反映的是未来的绩效,而考核更注重结果,反映的是当前的绩效。企业当前急需的正是这种全面的绩效管理和持续运作的能力。

对员工而言,网络时代对其个人能力既是考验也是机会。网络的发达,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这必然导致竞争节奏的加快和对个人能力要求的提高,不适应者将被淘汰。传统的‚老板驱动‛型工作方式必将被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所取代,这已经是被海尔公司证明了的成功模式。所以,学习、合作、自律等价值观应当在企业内部被大力提倡。

理念不可能自发形成,要自上而下地推行,这也是通信企业改革的特征。必须首先从管理层的培训着手,转变管理者的领导观念;其次要有完整的信息系统支持,在企业战略的规制下,建立起统一、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最后,管理制度和措施要切实可行,不能‚挂在网上,贴在墙上,讲在嘴上‛。

2.以市场为中心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管理是如此重要,它真正能为企业创造高附加值。但很显然,我们当前还没有把管理上升到应有的战略高度,我们仍然只是沿袭传统,把整个组织结构按照营销、技术、职能三条线来划分,而职能线表面看来似乎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但在实践中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企业的运作在某些层面前后脱节,‚以市场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沦为一种形式,在现实中大家基本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况。

‚大人力资源观‛的推行,除了使企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更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优化组织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打造‚智力型‛企业奠定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管理模式面临深刻变革,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与此相适应,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设计日益盛行。大型企业虽然风险承受能力更强,但庞大的机构和迟缓的反应,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反观中小企业,精简的结构使其市场反应更加迅捷,职能管理部门被最大限度地浓缩,使得管理成本大幅降低,而高素质人才的作用,又使其管理效率能够得到保证。因此,建立精简高效、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是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战略布局的关键,必须在‚大人力资源观‛的指引下,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臵。企业应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需求来进行人力资源配臵。通常,营维一线需要具有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员工,而当前所谓的职能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优化整合,转型为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大量吸收通晓业务、信息技术、管理知识和具有信息采集、分析能力的高水平知识型员工,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提供最具价值的咨询与管理服务。而一些非核心的、过于细节化的业务如用户端维护、会计核算、人事管理、后勤保障甚至前端销售等事务性工作应当寻求外包,或在企业内部集中独立完成,以节省人力和成本用于核心管理和业务,真正形成‚一切围绕市场‛的运作流程。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向海尔和中国电信学习,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上下功夫,而非简单地搞‚一刀切‛式的人员调配。

3.探索激发员工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高层次目标,也是人本管理的核心所在。企业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在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创建更加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通过分权,削减中间管理层,以矩阵式、团队、虚拟组织等更加灵活的组织机构取代垂直管理机构,使员工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二是完善人才选用机制。注重员工招聘、筛选、录用到员工离职等各个环节相互间的衔接,每个环节都应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利于组织整体士气的提升,不能过分偏重学历或业绩,要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干部任职的考察成本,比如根据对环节干部的不同能力要求,开发一套评价模型,设臵一个模拟管理环境,通过严格的综合考试来测试该准干部是否称职,避免因选材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效率低下;三是丰富激励手段。采取利润共享等物质激励手段和以工作内容为依据的弹性工时制等更加个性化的精神激励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激励方式,并给予员工更多参与企业决策的机会。不仅要关注员工的物质需要,也要关注员工的精神需要;不仅关注员工工作时间内的需求,也要关注员工事业、生活和家庭的平衡;四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活跃思想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企业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去研究市场的新变化、技术的新动向,研究现实经济生活所提出的种种挑战,明确规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并从政策导向上让拥有决策权的管理者真正重视创新活动。比如,对于在QC管理等各类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团队或个人给予重奖,真正在企业内部形成重视创新、尊重创新、引导创新的良好氛围。

总之,新型人本管理要求企业从培育人、塑造人的角度出发,推行‚大人力资源‛理念,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质,以使企业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构建先进、开放、和谐的企业文化

在上一段论述中曾提到,人本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整个组织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团队共同努力,因而员工的平均素质就成为管理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单纯依靠硬性管理或物质刺激将无法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难以应对日趋复杂和要求越来越高的外部环境,这可以从我国众多民营企业的衰败中得到教训。企业文化不明确,难以形成整体综合竞争力。目前很多企业只是在诸如团结、拼搏、务实等共性理念上做表面文章,实践中并未针对企业特质进行创新,导致理念和实践‚两张皮‛。根据通信企业特质,结合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应从以下层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1.提炼和培育个性化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卓越的企业精神可以为企业提供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企业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海尔‚产品零缺陷‛,无不彰显着独特的个性魅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精神的培养和提炼具有基石作用,在表达上,绝不能简单地以开拓、创新、求实、进取等共性词汇来模糊定位。企业精神必须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和发展方向,不求其全,但求其特。通信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全程全网‛,因此,团队协作、奉献和忠诚应当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2.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联通在三大运营商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样的地位要求我们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要比别人先行一步,因此,实施人本管理,并尽快过渡到知识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创新不能单靠个别人的聪明才智,而是要着眼于组织内的群体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由量变到质变,这样才能产生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人的文化背景放在第一位,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实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动力机制。这一点,日本佳能的‚细胞式生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内蒙古联通当前正在开展的班组文化建设中,应当更多从这些优秀企业的文化创新中汲取经验。

3.构建完善的制度创新文化

如果企业只有创新的观念,而缺乏制度的落实,那么企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员工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在日本,多数企业都设有鼓励员工在各自岗位努力创新的提案制度,例如广为人知的‚QC管理‛。这种制度使员工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行为习惯化。反观我们则缺乏这样的意识,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保障和激励创新的一整套措施。因此,构建完善的、有益于创新的制度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在行为层面的重要内容。

4.塑造形神俱佳的企业品牌

品牌不是商标,它是企业整体素质的视觉表现,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决定企业品牌价值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如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比如一提起麦当劳,人们立刻就会想起它遍布全球的整洁、便利、亲切的餐饮连锁形象;一提起苹果,就会与个性、时尚、创新联系在一起。所有这些,离不开其背后强大的文化支撑,这些名牌的设计,无不具有浓郁的文化匠心,其品牌的视觉形象与品牌内涵是高度一致的。正如可口可乐公司的某高级主管所说:‚即使可口可乐今天被大火烧掉,明天我就能重建一座新的可口可乐帝国大厦。‛ 企业品牌必须体现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而非仅仅着眼于企业战略,比如服务,我们应当以统一、规范的形象出现在客户面前,并能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使人们一提起联通就会想到标准、先进和畅通,成为高素质的代名词。这是一个整体的提升,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不仅仅靠强化个体责任来完成。

企业文化不是口号,也不是简单的文体活动,它是支配企业行为的‚思维‛能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务之急一是在企业文化融合中强化诚信、公平、合作等商业文化因素;二是加快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在工作中应用管理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理论,加强对企业所处环境的研究,对企业变革的研究,对员工思想动态的研究,从现实的角度和人文关怀的高度加以疏导和引领,培育‚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企业管理者要多与员工面对面交流,综合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员工非物质文化需要的研究,引导员工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关系,将思想教育与市场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新焕发活力,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员工的进步指引方向,使企业与个人实现共同成长。

最后,就用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对人本管理的诠释来作为本文的结尾: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参考文献:

[1]韦克难:组织行为学.中央电大教学网

[2]曹金洪:中国通信业竞争力培育与运营创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07 [3]党书国:海尔管理模式全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

第三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

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贵德县人民检察院嘎玛舵杰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认为此次民主生活会是一次总结自身前期工作,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扎实有效推进未来五年工作的重要活动。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增强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理念、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下面,本人就此次“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结合实际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个人自查情况

一是学习方面。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上级重要文件精神;积极参加院党组组织的学习活动,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密切联系群众,深刻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愿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二是工作方面。在县委和上级检察机关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构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要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把群众利益与党和政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保证群众利益,促进和谐发展。三是党风党纪方面。重视加强廉政法规和政治理论学习,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各项规定,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不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学习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原有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虽然本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仍缺乏一种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

二是自身素质能力与履行职责的要求还有差距。对于自己的岗位,工作的角色定位、性质要求等的变化,自己感觉在管理和领导方面的经验还不足,工作思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处理繁杂和重大问题时思考不够全面,工作能力还不够强。

三是工作作风与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工作缺乏有针对性的调研,解决实际问题较少。对于分管的部门,不能大胆真抓实干,有碍于面子,怕影响关系的想法。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的实干精神还不够强,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够。

三、整改措施

一是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将学习时刻贯穿于生活和工作中。不断丰

富学习内容,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等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学习形式,既要向书本学,又要向领导向同事学习,同时学会思考,勤于总结,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是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增强为人民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实意为他们解决问题,竭尽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提高筹划能力、协调能力、落实能力,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质量。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采取群众接受、欢迎、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坚持廉洁奉公,树立党员表率。要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从思想上筑起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坚决按照《廉洁准则》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用共产党

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以上发言,不足之处,还望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和锤炼自己,为我县检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第四篇:办学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

以育人为本,教学生做人,突出能力本位,教学生做事。

人为本,育为谐

—浅谈学校办学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

学校是塑造人、培养人的地方,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其所培养的青少年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校的办学理念,通过几任校长的深思熟虑,不断完善,最终确定: “以育人为本,教学生做人,突出能力本位,教学生做事。”的办学理念。

什么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我校的办学理念中也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涵义,那就是指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最终目标,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发展人。从学校的教育宗旨来看,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认识和了解学生

如果说人是社会的主体,单个的人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那么,学生就是学校的主体,每一个学生构成学校的最小单元。若是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加工车间,学生就是这个车间的基本元素,不了解原材料的基本结构就胡乱进行加工制作,再好的机器制作出来的只能是不合格产品,甚至是次品。

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尽快地认识和了解学生。做班主任时,我总是先让学生自由几天,这几天期间,我从不发号施令,也不会批评和表扬任何一个学生,学生往往有些奇怪,不知道班主任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但我自己目的明确,这几天时间要跟每一个学生面对面交流一次,在宽松的氛围中实施对学生的第一次火力侦察,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目标、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素质、性格特征、个性特长等,并用一个专用笔记本对每一项指标分A/B/C/D做好记录。这样我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也可以做到量才而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

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爱生如子的人,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衔半根草去!”是高尚的教育者的写照。但在关心和爱护学生上,许多人常常会走入误区:“严”是爱,“宽”是害,于是许多班主任一进教室就板着面孔,课室也许鸦雀无声,但学生往往在长期的压抑中爆发而生出许多莫名的事端;另一种情况是,心怕学生“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想尽办法为学生遮风挡雨,什么问题都帮学生扛着,其结果是学生“脆弱”的心灵更加“脆弱”。我想,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应该是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其正确看待问题、正确面对成绩和困难,更多要做的是激励、是发展。要做“慈母”,更要做良师益友。

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首先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爱,不歧视。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关键是“关心”在点子上,“爱护”在关键处,也就是说切入点要选择恰当,不是瞎关心,不能溺爱。既要掌握火候,有时还要使用刚柔相济的技巧。

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从生物学的观点讲,人是一种有思维的、能创造和改变世界的高等级生命体,与其他生命形式一样它有着诞生、成长、死亡,所以说,人是自然的人。可正是因为人有思维能力,能创造和改变环境,随着人类思维力的提高,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今天,人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依赖越来越大,任何一个单个的人可以脱离社会、脱离其他人而独立存活,由此可见,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现为一种生命形式,而人的社会属性才真正地体现这种生命形式的特征和价值。

当然,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认识和理解得有一个过程,因为人刚诞生时还只是个自然人,只有在慢慢地接受知识、成长的过程中,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化。因此,不少学生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很少考虑群体的利益,这就不奇怪了。让学生认识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可以明显地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也往往会把“我的责任”时常挂在嘴边。

总之,时代的发展让我们对教育理念一次次地反思,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划。学校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就是顺应社会进步和时代需求的教育新理念,也充分体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创造”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做班主任的要充分理解好这一理念的内涵和实质,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实施。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少走弯路,才会更有实效。

第五篇:申论点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申论范文点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背景材料】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新世纪我国进入矛盾的凸显期,种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和威胁。无论是台风、洪涝、干旱、地震自然灾害,还是火灾、交通事故、化学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了威胁。近年来,抗击汶川地震、应对甲型流感、处置矿难、查处黑砖窑和“三鹿”问题奶粉等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警示各级政府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保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是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的必然选择,更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题目】

阅读以上材料,并从当前实际出发,围绕“以人为本”这一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3.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800字。

【范文】

坚持以人为本 构筑和谐之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受经济领域矛盾尖锐化和各种观念交错影响,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尚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具有“贞观之治”美誉的唐太宗说道:“水

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各级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从人民群众的立场角度看待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执政为民的执政原则,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各级政府在执政过程中,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本。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大多数原因都是由于政府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予以弥补。导致在群众不满的情况下,被一些非法分子肆意操纵,借机制造事端。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要关注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利益协调。禁止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惩治违法行为。

各级政府在执政过程中,要选择亲民爱民的执政方式方法。加强与民交流,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向群众发布政府真实信息,防止造谣信息传播最终引起群众对政府误会的事件发生。此外政府更要深入基层,关心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听取他们的诉求,积极回应他们的问题。杜绝领导干部在遇到社会群体事件时,随意动用暴力机关,暴力镇压群众的抗议。在处理不善的群体性事件上来看,领导干部不注重与民沟通解释,而是一味动用暴力,最终导致处理失当。

《孟子》中齐宣王问孟子:“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如何治理好国家和社会,孟子说,让百姓安居乐业而成就大业,是没有任何势力可以攻破的。当前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能保证以人为本的核心不变,就能保证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

【范文点评】

文章由群体性事件、《尚书》和唐太宗的名言警句点明文章的总论点,即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文章下文提出三个分论点,分别从服务理念、维护人民利益、执政方式方法等三方面进行论述,既体现了作者考虑问题全面细致,又能具体入微地指导实际工作;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际操作性。

题目没有规定文章题目,采取开放式的命题方式,考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擅长知识领域的优势,以使自己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本文的命题是“坚持以人为本 构筑和谐之基”,重点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和“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而“以人为本”是当前中央重点提倡的,这样命题有利于体现出考生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引起阅卷人的注意和重视。

文章开题以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引出“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突显出“以人为本”和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后面文章的总论点——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下文写作做好了铺垫。

第二、三、四段为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选择亲民爱民的执政方式方法三个方面论证政府在执政这个过程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文章论证的全面、完整。结尾再次以《孟子》中经典治国方略重点指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呼应文章开头,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性,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

全文整体结构完整,主要采取并列式论述,文章脉络清晰,其中引典和举例使得文章生动性和可读性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文章论证性。

下载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推荐五篇)

    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着力提高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始终面临和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一个重大......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形成过程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形成过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一贯的宗旨,同时又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党的执政理念的继承与创新,是为适应新的形势而调整执政方式的必然反映,是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论文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思想上,必须树立科学的“大语文观”......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根据盟纪委、盟委组织部的通知要求,按照这次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为主题的旗委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要求,自己系统学习......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极端重要性,为我......

    “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建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建中的体现 [摘 要]艺术表现形式始终顺应自然的存在与人文精神的需求,从而将自然与人文整合起来,造就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应,使精神上得到纾解......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优秀范文五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摘 要】当前,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性内容。企业的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要贯彻“以人......

    158 浅谈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精选5篇)

    浅谈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158号 HSE管理浅谈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杜 杰(第四采油厂白于山采油作业区)摘要:长期以来,石油工业生产涉及范围广,过程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