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天水古民居的思考和建议

时间:2019-05-13 03:5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保护天水古民居的思考和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保护天水古民居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篇:关于保护天水古民居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保护天水古民居的思考和建议

古民居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一座城市或城镇存留至今的古民居,无疑是一座城市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建城历史和独特的“五城相连”格局,著名的丝路重镇和多民族汇聚的舞台,都曾赋予天水古城鲜明的个性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历经岁月沧桑、历史巨变和现代化建设的洗礼,明清以来天水的城市格局和民居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只有少量和点状民居尚有存留,这些古民居虽然陈旧散乱,但却弥足珍贵,它已成为支撑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凭借和有形表征。

据统计,天水古城现存的古民居主要分布于原伏羲城和西关城,计有枣园巷、大小巷道、三星巷、育生巷、士言巷、忠义巷、自治巷、澄源巷等七个街区,集中分布于石家巷、士言巷和自由路三个片区。总占地面积1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目前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143个院落,其中,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9处,核心保护院落101处。在这些古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南、北宅子、哈锐、张庆麟、石作瑞、连腾宵、门克新、任士言、张育生、冯国瑞等名人故居。目前,这些故居大多已被现代高层建筑包围,内部亦被现代建筑所分割,整体风貌遭到破坏。院落

内居住人口拥挤,增建和搭建的简陋建筑较多,院落空间被挤占。许多建筑年久失修、木朽墙危,特别是经历“5.12”地震后,古民居大多成为危房。而且,水电设施老化严重,通讯、供暖、供气和排水设施不配套或不完善。这样的古民居现状令人堪忧!

时至今日,被城市现代化建筑分割包围的天水古民居,在城市化浪潮和房地产开发的夹缝中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在高楼大厦林立的环境中,古民居愈加显得低矮陈旧、拥挤狭小,长期不能妥善维护和修缮,更使其成为城市建设改造的薄弱环节,这似乎与现代化城市的市容市貌不太协调。另一方面,在城市改造和商业开发的利益驱动下,古民居又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拆迁的危险。然而,正是这些陈旧濒危、其貌不扬的古民居,却是天水古城悠久历史的浓缩和城市文化的集中展现,也是古老城市的灵魂所在。正是这些古民居的存留,使古城天水的历史与现实贯通、传统与现代交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旦古民居遭到破坏或拆迁,则会永远消失,无可挽回,随之一座城市现代与古代的历史纽带和文化血脉将由此而割断。所以,传统古民居具有现代建筑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决不能受一时效益和短期利益的驱动,视古民居为城市改造的累赘和死角,而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高度重视和精心保护这些岌岌可危的古民居。

针对天水市城区古民居现状,就民居保护谈点个人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转变观念,凝聚共识,提高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古民居重要性的认识。一座古城就是一部历史,一座古民居院落也可能就是历史的一个片段,一个古建筑可能就隐藏着一段尘封的历史。市内现存屈指可数的古民居,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象征,其价值和意义已如前述。只有上自领导下至群众充分了解和真正认识古民居的价值与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宣传和普及历史文化名城与古民居保护的作用和意义,彻底摈弃那种视古民居为无用、影响市容或不开发就是浪费的陈旧观念和短视行为,才能凝聚共识,形成保护古民居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政策氛围,这是做好名城和古民居保护的前提和关键。

第二古民居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现代城市的布局和建设以城市规划为蓝图,如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古民居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所有历史文化名城共同面临的难题,也是无可回避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无疑是平遥和丽江两地,它们对古城整体保留、另建新城的做法,既完整保留了古城风貌,拓展了城市空间,也使新城与古城有机融为一体,并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列,取得高知名度与可观的经济效益双丰收。然而,就我市和国内大多数城市而言,残留的古民居早已成为城中村或城中区,已不可

能走平遥和丽江的民居保护之路。因此,在现有城市规划中将古民居集中的区域和主要的院落作为保护对象列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首先将古民居保护列入城市建设规划,确立整体保护开发方案,划定保护范围,才能确保现有民居不致消失和拆迁。然后可以统筹计划,量力而行,分清主次,区别功能,分步修缮和开发。如果古民居保护不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在制度和法律上得不到有效保护,现有民居的消失和拆迁在根本上就无法得到遏制。

第三坚持政府主导,实行产权臵换,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之路。目前,我市古民居保护和开发的最大难点在于现有民居仍为市民住房,且人口密集,古民居产权为私人所有,居民安臵矛盾突出,无论是修缮还是开发,既涉及面广,又难度很大。要解决这一难题,只要树立既为古城天水留住历史之根、文化血脉,又为古民居所住市民居有所安、分忧解难的信念和大局观,认识到位,理清思路,措施到位,综合处理,问题也不难解决。这就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把古民居保护与修缮开发有机结合,通盘考虑,制定古民居保护的相应政策和办法,再具体由相关主管部门操作执行。建议一是由市、区政府统一对古民居住户进行房屋产权臵换,将古民居内的住户整体搬迁,实行优惠政策,按住房面积进行补偿并提供有产权的新房,将原有古民居及产权收归政府。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建设规划与古民居保护开发方案,对古民居按片区、院落和房屋的具体情况,拿出详实可行的保护修缮与开发规划。然后可采取政府出资、合资、民间集资或开发经营者出资等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进行保护和修缮。三是对修缮完工的古民居要充分利用起来,在确保安全和原有风格布局的前提下,发挥古民居的双重价值。可在政府享有产权和对古民居保护进行监管的基础上,向个人、企业或公司出租经营权和使用权,允许其进行文化、旅游、民俗、饮食等经营。只有这样,我市古民居保护和利用的难题即可破解,而且,古民居保护由此可走上持续发展和良性保护的轨道。

历史文化名城和古民居保护是长期困扰许多城市的一个突出问题,似乎要建设和发展,就难免会有破坏,要保护古城或古民居,也必然会限制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实际这是一个非常流行但却完全错误的观念。建设与保护,开发与利用是一个辩证统一的问题,并非水火不容,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克服短期观点和盲目行为,高度重视古民居保护与规划工作,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就一定能够把古民居保护与开发工作做好。

作者:雍际春 天水师范学院科研处 教授

第二篇:湖泊保护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湖泊保护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XX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境内河港交错纵横,湖泊星罗棋布。2013年通过对全县湖泊实行“一湖一勘”调查,我县现有湖泊21个,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1个,包括:跨市大型湖泊斧头湖,跨县大型湖泊西凉湖,县管中型湖泊密泉湖和大岩湖,现有湖泊总面积245.99平方公里。

一、XX县湖泊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省市人大、政府督办指导下,我县按照“标本兼治抓管理、统筹兼顾促保护”的工作思路,坚持保护为先、生态为要、功能为本,大力实施湖泊保护工作举措,确保现有湖泊水体不受污染、数量不减少、面积不萎缩,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湖泊保护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1、联席会议机制:县政府下发了《XX县湖泊保护与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县政府召开了湖泊保护专题工作会及部门联席会议,参会人员有分管的县委县政府领导,县水利局、发改局、财政局、环保局、住建局、规划局、林业局、旅游局、畜牧局、公安局、水产局、农业局、经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各镇镇长、水利管理站负责人,会议就省市人大、政府关于近期湖泊保护工作要求和我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要求各乡镇和部门按照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责分工确实履行职责,强调齐抓共管,联合巡查。

2、领导责任机制:县政府成立了XX县湖泊保护与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以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全县总湖长,分管县长为县辖19个湖泊的湖长的责任体系,县政府与湖泊所在地镇政府签订了保护责任状,明确各镇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实行考核制。

3、工作联动机制:县湖泊保护领导小组下发了《XX县湖泊保护与管理联席会议制度》、《XX县湖泊保护与管理投诉受理处置制度》、《XX县湖泊保护与管理通报工作制度》、《XX县湖泊保护与管理联合执法制度》《、XX县湖泊保护与管理检查督办制度》等相关文件。县湖泊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文件要求,组织水利、环保、渔政、林业等部门定期开展湖泊巡查,联动执法,查处投肥养殖、拦网养殖、承包养殖、筑坝拦汊等违规违法行为。确保湖泊数量不减少、面积不缩减、水质不下降。

(二)加强湖泊保护管理,落实各项工作举措

1、立足源头抓保护:严格水行政许可制度。对湖泊新建的生产项目和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必须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取水许可、新建排污口审批等手续。在大岩湖、蜜泉湖和三湖连江水库设立了水功能保护区标志牌。

2、从严管理抓保护:为加强湖泊保护,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湖泊资源,维护湖泊生态环境,有效保障湖泊的各项功能,按新时期新要求对湖泊进行综合规划。目前我县按照省、市主管部门的统一部暑,通过实地测量、现场勘查、全面调查和收集基本资料,摸清了XX县斧头湖、西凉湖区水利设施现状、防洪存在的问题及水资源水环境状况,配合省水科院完成了《斧头湖西凉湖水利综合规划报告》以及《XX县密泉湖、大岩湖水利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现在又正在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全县19个湖泊保护规划。

3、严格执法抓保护:一是加大湖泊水库的水行政执法管理力度,严格水行政许可制度。对湖泊水库区新建的生产项目和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必须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取水许可、新建排污口审批等手续。二是建立湖泊水库保护巡查制度,由水政监察大队对湖泊水库进行了不定期巡查,主要查处非法围栏养殖、筑坝拦汊、投肥养殖、阻拦行洪通道等违法违规行为。自2015年起已发现和制止水事违法行为7起,对违法当事人下发处罚通知书并强制拆除非法围湖设施,有效地维护了湖泊保护与水环境秩序

4、加大投入抓保护:为了减少入湖水质污染,对西凉湖主要入湖河道舒桥河、幸福河进行了综合整治。同时,对主要出湖流水通道进行整治,先后完成了新建余码头排水闸工程、余码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金水河治理工程、马鞍山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等一批涉湖工程,增强了湖泊调节能力,这些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超过1.5亿元,对改善湖泊水质起到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咸宁市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我县积极参与其中,配合完成了咸宁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开展了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江湖联通工程的地质勘探和实地测量,目前正在编制可研报告。如果该项目启动,沿湖乡镇基本可以实现旱涝保收,将有效改善我县水生态环境,为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旅游产业提供资源保障。

5、广泛宣传促保护:湖泊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为更有效保护湖泊,让广大人民群众熟知湖泊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让保护湖泊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让群众主动参与湖泊保护,我们借助《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的春风,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加强宣传教育,营建浓厚的爱湖惜水文化,形成“护湖为荣、损湖为耻”的社会风尚,让每一个XX人都从内心深处,从价值理念,从生活消费习惯上爱湖惜水。我们先是组织了水利管理单位人员对《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了集中学习,利用他们在基层工作的有利条件,让他们深入农村基层宣传,同时在湖区主要水利工程上刷新标语口号,让过往群众熟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意识。

(三)夯实湖泊保护基础,提高规划利用质效

1、摸清底数划定保护范围:开展湖泊划界确权工作。通过调查摸底,结合历史数据,依据法定原则,暂时搁置相关争议,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区域,依法登记发证,为湖泊保护工作提供法定依据。

2、科学规划明确保护目标:为了摸清我县湖泊现状,我县水利、环保等部门对全县湖泊进行了调查摸底,实施了“一湖一勘”,摸清我县湖泊现有数量、管理及水质现状。同时按照省市要求,全面完成了我县蜜泉湖、大岩湖、珍湖、茶湖、接里湖、赤城湖等7个湖泊志编篡任务。为加强湖泊保护,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湖泊资源,维护湖泊生态环境,有效保障湖泊的各项功能,按新时期新要求对湖泊进行综合规划。目前我县按照省、市主管部门的统一部暑,通过实地测量、现场勘查、全面调查和收集基本资料,摸清了XX县斧头湖、西凉湖区水利设施现状、防洪存在的问题及水资源水环境状况,配合省水科院完成了《斧头湖西凉湖水利综合规划报告》以及《XX县密泉湖、大岩湖水利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现在又正在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全县19个湖泊保护规划。

二、XX县湖泊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我县湖泊众多,湖泊保护管理工作任务繁重,湖泊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湖泊过度开发,投肥养鱼、围湖、围汊现象突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导致水体污染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造成湖泊水质下降,湖泊数量和面积锐减。

二是非法侵占和利用的问题比较突出。湖泊周边部分群众甚至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存在小农意识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缺乏全局观念,为了个人或地方经济利益,任意填湖拦网,侵占湖面。湖面的萎缩,导致湖泊数量减少,降低了水域纳污的能力。

三是湖泊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完善。《条例》规定水利部门拟定湖泊保护规划,划定湖泊保护范围,对湖泊周边界线进行确定,设立界碑,由国土部门颁发土地证。现在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湖泊管理秩序较为混乱,首先是管理部门分散。我县中型湖泊都属于水产部门管理,小型湖泊由镇村管理,西凉湖由市水产部门管理,斧头湖由省水产部门管理。其次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由于历史原因,八九十年代鼓励开发水产养殖,水产部门及当地镇村已将湖泊有偿承包给个人养殖,承包方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养殖产量,必然投肥养殖,导致湖泊水质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

三、对XX县湖泊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增强湖泊保护意识。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熟知湖泊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让保护湖泊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让群众主动参与湖泊保护,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宣扬湖泊的功能及重大意义。营建浓厚的爱湖惜水文化,形成“护湖为荣、损湖为耻”的社会风尚,让每一个XX人都从内心深处,从价值理念,从生活消费习惯上爱湖惜水,以达到让江河湖泊休养。

二是进一步落实责任,实行考核奖惩兑现。按照湖泊保护责任状,建立健全湖泊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完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对履职不力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三是进一步夯实基础,完善长效管理体系。从基层抓起,抓紧完成湖泊确权划界工作,落实“河湖库长制”,将河湖库长制延伸至镇、村、组基层组织,真正形成湖泊保护与管理的合力,承担起湖泊保护管理责任。

四是进一步加强保护,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加快湖泊水利综合治理规划及保护规划,按照规划要求,分阶段制定任务目标,逐步完成长远目标。“十三五”期间,将开展县管湖泊生态修复试点设计,推进湖泊生态修复和毁损湖泊恢复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湖泊资源,维护湖泊生态环境,逐步在全县湖泊取缔投肥养鱼,实现湖泊生态养殖、健康养殖。

五是进一步严格执法,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湖泊保护执法管理力度,建立湖泊保护巡查制度,探索成立水上公安队伍建设,建立综合公安、水政、渔政、林业、环保等一体化的湖泊保护执法队伍,有效打击违法侵占、损害湖泊行为,及时处理涉湖水事纠纷,维护湖泊保护与水环境秩序。

第三篇:发展天水劳务经济的思考

发展天水劳务经济的思考

劳务经济是指大量的农民离开乡土,向用工单位提供劳动服务获取工资性收入的一种经济现象。这一经济现象伴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工业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追求更高的比较利益和自身发展机会的内在要求,是加快“三化”进程、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一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系统工程。本文就天水市劳务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探讨。

一、劳务经济对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经济迅速扩张,拉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外出劳务人员大量增加,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近几年全国各地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呈现扩大趋势。目前,全国大概有1.2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其中80%的来自中西部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中,有力地支撑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其最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在于,实现了劳动力的又一次解放,成为农村农业经济新一轮发展中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中国农民的第三大奇迹。

天水市是甘肃省人口第一大市,天水市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在18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富余劳动力,另有三分之一的可以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的劳务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作为一个传统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天水农村人口比例高,农民人均占有资源的绝对数小,农业就业机会少,富余劳动力相对较多,农民向土地要收入,增收困难。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当前依靠农产品价格上涨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依靠减税、补贴等政策性因素增收的幅度也有限,且天水市农村二、三产业因受各种条件制约,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发展,必须把相当数量的农民分流出来,实现农民择业的多元化。因此,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发展劳务经济主要从两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外出务工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的报酬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耕地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增加,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所以,发展劳务经济,对农民来讲,是“两头开花”,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可以说是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发展劳务经济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条件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直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收益的一部分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外出劳务,极大地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有利于解决土地规模经营和耕地撂荒问题,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不仅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

3、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目前,天水正处于工业化起始阶段,也处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必然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与资本、技术等要素相结合,将有力地推动工业化进程;同时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又将扩大对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就我国而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与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形成互补,既弥补了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资源不足,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因其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而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还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市场、促进了城市体制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然要求政府在户籍制度、教育培训和社会公共福利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利,这必将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力地促进城市发展。另外,劳务经济发展了,农村经济发展了,不仅可以加快农村非农化进程,而且方方面面也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发展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这对于贯彻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发展劳务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基本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民外出务工,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综合素质普遍提高,逐步成为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有的还当上了老板、经理。另一方面,外出务工者在城乡之间的大流动、大转移中,将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许多外出务工者返回家乡以后,利用自己带回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办厂创业,促进了农村工业化,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不但挣回了票子,更重要的是换了脑子。

二、天水市劳务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和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一是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列为“天水市经济发展的十大工程之一”,根据国家对“三农”政策的倾斜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现状,抢抓机遇,先后出台了有关劳务输转的政策性文件、指导性文件。二是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把市劳务办由原来的科级升格为副县级,各县区劳务工作机构升为科级,乡镇设立劳务工作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村级组织配备劳务专干,使劳务输转工作从组织领导上得到了加强。三是加大劳务工作宣传力度。市委、市政府多次组团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区举办劳务工作推介会,宣传天水市劳动力资源状况,并与一些信誉好、待遇高、污染小的大型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四是加强有组织的劳务输转工作力度。建立了覆盖天水市城乡农村、社区的劳务工作联络站,完善了市、县、乡、村及劳务基地的五级劳务输出网络,形成了信息动态、宣传引导和加强组织输转的管理机制。五是采取多种培训手段,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利用技校、职校等专业学校开展学习教育、培训现代技工人才;利用就业培训中心、民办职业学校开展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输出前的劳动法规、务工常识等知识培训,增加务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适应就业环境的能力;对于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普通劳务人员,输送到用工单位进行岗位培训;把培训班搬到了田间地头,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培训、包就业、缓交费”的培训模式,提高了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

通过近几年努力,目前,天水输出的务工人员分布在新疆、广东、天津、上海、青岛、北京、江苏等32个省市的1600多个劳务基地,主要从事建筑施工、家政、宾馆服务、服装纺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保安、铁路服务、农业种植、电子电器、玩具加工等行业。2004年天水市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48.7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71亿元,占到天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占到当年天水市生产总值的十二分之一,天水是全省唯一的一个劳务收入突破10亿元的大市,劳务经济已成为天水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逐年增长,2001年天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110.1元,其中劳务收入增加136.2元,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123.7%;2004年天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109.9元,其中劳务收入增加89.9元,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1.8%。这充分反映出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天水市劳务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农民外出就业空间非常有限。从农业本身来看,目前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农业集约经营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作为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必将削弱。从第二产业来看,不论是城市工业还是农村工业,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增长方式都在转变,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减少,缩小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容量。从第三产业来看,尽管近些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受城市发育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城镇的集聚功能不强,难以提供更多劳动力转移空间。天水市城镇化水平到2004年底已提高到30%,但仍低于全国35%的城镇化水平,中心城市发展缓慢、规模小,难以带动周围的小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特别是近几年城市下岗职工较多,随着市场化就业制度的逐步实施,城市企业内部劳动力的隐性失业还将日益显现,这将进一步制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2、劳动力素质偏低,有碍于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状况与现实的需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难以与日益提高的经济建设水平相适应。据统计,2004年天水农村劳动力中,高中文化以上的12.35%,初中文化的占27.5%,小学文化的占40.34%,文盲、半文盲的占19.81%,边远山区的农民文化素质相对更低。不仅影响了对先进技术的接受能力,而且大大减少了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机会,对一些较先进设备的岗位难以胜任,削弱了农村劳动力的深层次转移的竞争力。

3、配套政策和管理不完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不相适应。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各地都采取了一些鼓励、支持政策,农民就业的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进城务工的农民仍在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尤其是农村外出打工的大多是青壮年农民夫妇,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4、劳务输转工作机制尚不十分完善。一是培训经费不足,培训机构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渠道单一;二是乡镇职能转换后,还有部分乡镇领导对劳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抓劳务工作的局面;

三是劳务市场还不规范,市场主体还不够成熟。

三、天水市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劳务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战略性转移,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关键是各级政府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来推动其发展,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必须在思想、认识、观念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一要突破重产业经济、轻劳务经济,不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观念,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放到突出位置来抓。二要突破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经济框架,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放到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出台有利于劳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和办法。三要突破“以农为本”、“以土立业”的守旧观念,教育农民克服“小富即安”的守旧观念,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向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过渡,向非农产业的广阔领域进军,向小城镇和城市加速流动。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建立统一的市、县、乡(镇)、村及劳务基地五级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动为市场组织的有序流动,形成城乡结合、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网络。按照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要运用计算机网络,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时效。要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市场运作,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和运作有序,促进劳务市场健康发展。

(三)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前提条件。天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创建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当务之急。培训农村劳动力,必须把指导思想真正放到直接为农村经济服务和为转移就业上岗服务上来,着力点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农民外出劳务的竞争能力。政府负责各项协调和保障工作,强化对转移前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主的各项培训工作。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环节同时入手,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职业培训不仅要符合农业发展需要,也要符合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要强化品牌效应,在培育农民工品牌上下功夫,靠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

(四)拓展劳务经济发展空间,千方百计壮大转移就业载体

1、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业内部就业载体。目前,天水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在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的形势下,各地应通过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围绕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各自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此引导和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突出扶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村内部就业载体。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继续对乡镇企业给予大力扶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并择优汰劣,使之规模化,优质化,充分发挥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支持和鼓励农民经营和发展二、三产业;

三是近几年要突出扶持和壮大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的劳务空间。实践证明,小城镇是农村二、三产业规模经营的基地,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从事劳务的主要吸纳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从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目前小城镇规模小,基础差,功能不完善,产业经济不发达,吸纳人口的容量小,农村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应该抓好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项目建设,对小城镇实行鼓励开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

(五)优化转移就业环境,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必要条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消除务工人员在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制度性壁垒,建立起农民工进城的绿色通道,使那些努力并有能力在城市获得稳定收入来源的务工人员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安居乐业。提供法律保障。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提供相关法规政策。

(六)进一步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投入更多的精力,集中相当的财力,采取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要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县区党委、政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随着乡镇职能的转变,乡镇要不失时机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抓劳务输出上来,以此开辟服务“三农”的新途径。

第四篇:天水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思考

天水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思考

一、“十一五”全市工业经济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 “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三大园区,发展五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深化企业改革,推进自主创新,加强项目建设,着力扶优扶强,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12341”行动计划和“10强50户”工程,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重奖功臣等措施,落实兑现出口创汇退税、技术改造项目贴息、技术创新项目补助等扶持政策,激励、扶持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9年,全市154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23.5亿元,增加值47.5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81.6%、79.2%。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由“十五”末的7户发展到18户,星火和华天两户装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指标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10强”企业销售收入由起初的6981万元增加到3.04亿元,提高了4.3倍;“50户”企业由起初的640万元增加到1906万元,提高了1.97倍。

——项目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加强与中材集团、西电集团、娃哈哈集团、酒钢集团、湘电集团、上海复星集团等20多家中央直属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的战略联合,西电集团重组成立的“天水西电长城合金有限公司”已投入运营,总投资1.57亿元的高压电工触头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杭州娃哈哈集团投资2.5亿元的超净热罐装生产线、酒钢集团西部重工与锻压合作投资6.9亿元的大直缝埋弧焊管及矩形管生产线、星火公司联手湘电集团打造风电设备制造基地等招商引强工作积极推进。天水中材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项目2009年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不仅创造了我市工业项目建设史上的最快速度,而且还创造了中材集团项目建设史上的“天水速度”。星火公司机床产业化、华天公司高端电子封装、风动公司石油钻杆和煤田液压支架、锻压公司大型成套制管生产线及系列摆式剪板折弯机高品位生产线开发、二一三公司低压智能电器产业园、海林公司重型机械轴承、长开公司高压设备产业化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总投资56亿元的星火机床工业园和华天电子科技园建设破土动工、进展顺利,为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技术创新及名牌战略实施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和新产品近300项。星火、锻压、长开、华天等4户企业的技术中心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11家的36.4%,占全省装备制造业5家的80%,居全省14个市州之首。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2户。星火公司联合清华大学等11家知名院校、科研单位和骨干企业,在全省率先发起成立了甘肃省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全省首创。红山“大型多用途智能控制试验机”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我国试验机行业的空白。星火公司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海林、锻压、二一

三、风动、华天、长开、电缆等7户企业的7件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31件商标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39种产品获“甘肃省名牌产品”,最近我市又荣获全国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称号。目前,我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甘肃著名商标31件、甘肃名牌产品39件,提前并超额完成了“12341”行动计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天水市的国家级和省级“驰名”、“著名”商标、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位列全省市州第一位。

——国企改革改制工作的深入推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列入全市新一轮改制范围的462户企业完成改制458户,安置职工10.59万人,改制面达98.92%。全市32户破产重组企业共核销各类债务44亿元,争取到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96750万元。通过改制重组,消除了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有效整合了资源,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彰显。

——“两化融合”工作积极有序推进。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联动、企业实施”的原则,坚持把信息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扶持新兴产业相结合,积极推进全市通信基础设施

建设,组织企业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的信息化项目,引导企业研发节能新产品,实施节能产品产业化示范项目,切实推动一批“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对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争取国家及省上对中小企业的各类扶持资金,建立中国中小企业天水网及网上融资平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开展“金融活动周”等多种有效途径和形式,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协调落实融资资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确看待天水工业形势,必须放眼全局,跳出天水看工业,清醒认识差距,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提升期,客观、冷静地审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当前仍面临不少挑战: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我市的工业经济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工业化进程整体上仍处在初级阶段,工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1120亿元的4.24%,全省100强企业我市仅有9户。县区工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规划管理有待加强,项目支撑和产业聚集效应不够明显。二是与周边地区发展差距明显。2009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5亿元,仅占全省的4.24%,在全省位列第8名,兰州、庆阳、金昌等排名在前6位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都在100亿元以上,我市与第7位的平凉市61.1亿元相比还差13.6亿元。从关中—天水经济区七市一区工业发展情况来看,2009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高于商洛市和杨凌区,处在第6位,有四个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0亿元以上。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低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深度加工业规模小、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全市工业总体上还没有摆脱产业和产品结构单

一、发展粗放的基本格局。四是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受现行金融体制和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双重制约,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企业项目投入和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全市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全市工业发展既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从国内宏观政策看,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标志着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特别是我省的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今年又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有利于我们更多地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从全省发展战略看,《甘肃省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中提出 “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将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做大做强的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并把我市列为全省重点扶持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区域。同时,随着我省被国家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省,我市被省上列为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城市,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清水县循环经济产业园被列入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这对于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我市发展基础看,通过大力实施 “工业强市”战略,我市已具备了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基础条件:一是有一整套涉及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10强50户”企业、提速工业发展、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进企业改革改制等方面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措施;二是有一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家、技术研发人才和市场营销队伍;三是有一批在改革开放中通过改革改制、自主创新、项目建设迅速崛起壮大的骨干企业;四是随着宝天高速公路通车、天水机场民航开通,天水—定西、天水—陇南、天水—平凉、天水—十堰高速公路及宝兰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天水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为我市工业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提供了

便利条件。

三、“十二五”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与工作重点

基于对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及客观形势的分析判断,全市 “十二五” 时期工业经济发展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即振兴装备制造业;建设天水经济开发区和星火机械、华天电子、长城电器及市县(区)工业园区;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能源化工六大产业集群),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培育创新人才、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名优产品为重点,以工业园区和“10强50户”工程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突出科技创新,强化战略重组,走生产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把天水建设成为西部区域工业特色鲜明、发展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

按照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20%,达到130亿元以上,实现“两个高于、一个确保”,即: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十一五”平均增长速度,确保全市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不突破控制指标。应按照“两个基本阶段、分两步走”的发展路径,即在今年和“十二五”前两年,着力于强基固本,集中力量抓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夯实基础,积蓄后劲,发挥优势,逐步缩小与周边发展快的市州的差距;在“十二五”后三年,着力于追赶跨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速,力争使工业总量和增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赶上并超过周边发展快的市州。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应突出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重点:

1、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应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通过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建筑材料、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紧紧围绕省上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陆上三峡”的战略布局,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投入;以华能热电联产、西北大型风电场工程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成套设备、煤化工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轻工业太轻、重工业太重的现象,实现“两高一资”向“两低一资”的转变,使产业结构趋于优化;通过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市场竞争力,尽快解决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上游产品多、下游产品少以及企业管理粗放等问题,使企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力争在以结构调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突破。

2、把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实践证明,一个特色优势产业一旦形成,可以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快速聚集,产生“聚变效应”,推动整个经济快速增长。我市工业能不能强起来,能不能成为联动一、三产业的纽带和推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关键取决于能不能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我们在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中,应树立“以特做优、以优做强、以强做大”的理念,力争通过六大主导产业的率先突破,带动其它产业、其它领域的发展。应高度重视“招大引强”工作,继续加强与酒钢集团、陕电集团、西飞集团、湘电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大引强、强强联合,引进一批事关全市工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发展、加快发展。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应紧盯国家投资方向,找准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切实把项目工作的重点放在与国家财政、金融、投资、产业等政策的对接上。抓好新材料、新能源、技术改造、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等项目的上报和审批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开工建设,做到依托项目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

3、把加快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应突出科技创新,强化人才支撑,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一是突出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大幅度提升企业装备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政策,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把深化产学研结合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结成技术合作联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二是推进品牌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特”字上做文章,走特色品牌发展之路,实现“制造优势”向“品牌优势”跨越;在“创”字上下功夫,走品牌创建之路,加大品牌创建力度,落实名牌奖励政策。三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和原动力,当前要重点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结合我市企业实际,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力争在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方面有新发展。从长远看,天水应谋划创办理工大学,为培养工业人才奠定基础。四是加快机制创新。引导企业实行按劳动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形式,使收入分配向科技、营销、管理等岗位倾斜。各企业应健全和完善科学规范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机制创新步伐,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篇: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丽水市古民居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古民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传统生活文化特性,承载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丽水具有丰富的古民居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对“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对丽水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丽水的人文魅力,推进“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建设,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

区域品牌,意义重大。

为深入调研这一专题,市政协年初就对此作出部署,文史委从5月份开始,着手准备调研的前期工作,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地经验做法,走访专家委员听取真知灼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了解情况,制定调研方案。6月25日至27日,调研组在市政协何赤峰副主席的带领下,赴遂昌、松阳和莲都等三地实地调研,并听取了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丽水古民居的特点与保护利用现状

丽水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区位特点和人文特色,决定了丽水古民居的特色。

1、地域特色明显

丽水古民居既具有本土性,又受到周边地区建筑风格的影响,整体上属于徽派建筑风格,装饰雕刻工艺属徽派的东阳体系。民国时期,由于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采用都有了变化。畲族的传统建筑有自身的特色,为土墙厝的建筑形式。有些地方,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先民们大多就地取材,如:缙云的一些村庄的条石建筑,青田有使用溪石建筑的风格等,形成了丽水古民居的鲜明地域特色。

2、点多面广量大

通过2007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我市共登记古民居3368处,其中明代以前的78处,清代2495处,民国794处;另有宗祠1269处,其中清代以前的983处,民国以后的286处;另有古村落26处。它们分布在九县(市、区)县城所在地及近千个村落里。松阳、缙云和青田最多,占总数的49%。另有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17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村镇(街区)。省农办也确定丽水的137个村入选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其中莲都下南山、龙泉下樟村等9个村进入了首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占全省总数40个的22.5%,总量居全省11个市的第一位。在这些古民居中,处于保存较完好的占27.5%,一般的占60.6%,而11.9%则为较差,随时都有自然或非自然因素消失的可能。从当前的文物保护级别来看,列入国家级和省级文保单位的仅占0.9%,县市级占1.5%,文化保点占7.1%,而90.5%为文物登记点。这种量多、面广、点散、亮点不足的特点,正是丽水山区古民居的特色,也说明了我市古民居的保护难度很大,但总体上保护工作是好的。

3、利用潜力巨大

丽水现存的古民居大多以清代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为主,白墙黑瓦马头墙,建筑构件如牛腿、雀替、门窗等都饰以寿星等人物,麒麟、狮子等瑞兽,梅兰菊竹等植物,另有对联、匾额等丰富的文化遗留,是研究丽水村落形成、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发展农家乐综合体建设,开展休闲养生活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业提供重要帮助,也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基地,是“中国摄影之乡”、“中国艺术之乡”的创作题材,可为落实市委“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起有效助推作用。

参与调研的委员们认为:这些年来,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受到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各职能部门也积极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基层干部群众对古民居的保护利用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自觉性在逐步增强。例如,市政府出台了《丽水市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关于推进旧房改造的实施意见》等管理制度,职能部门组织开展了古民居村落的普查与保护利用的督查工作,并安排了相应的人力财力推动保护利用,一些行政村一方面积极落实有关法规,一方面结合实际采取“土办法”开展保护与利用工作。总之,各级各部门根据实际,契合丽水古民居的特点和特色,探索走出了一条值得总结和深化的“丽水经验”。

另外,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古民居因自然或非自然的因素而濒危的程度非常严峻,亟须采取防范或者补救措施。

二、古民居保护利用中出现的矛盾

调研组认为,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实践中仍然出现了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诸如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利用的体制机制不顺,经费不足及技术人才短缺等。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众多困难与矛盾,认识这些矛盾并在实际工作加以解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课题。

1、古民居点多面广量大与保护利用人力财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当前,相对于古民居保护开发的数量及要求来说,各地能够投入的人力财力明显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人力方面,职能部门的管理力量相对不足,专业维修技术人才严重不足。财力方面,一是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投入不足。二是相关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无力承担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三是古民居住户维护能力也明显不足。四是融资的方法不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政府或上级支持。另外,古民居的维修成本比重建相应的建筑要高许多。而要使古民居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得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配套设施。因此,尽管各级都在努力地开展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但实际效果并未达到党委政府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

2、古民居的产权多元和职能部门的多头管理与保护利用工作需高度统一之间的矛盾

古民居是传统社会的居住形式,经过家族的多年传承,逐渐形成了一个家族几户甚至于几十户居住,部分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土改政策而将一座大院分配给了多户人所有。另外,也由于古民居的建筑形式,有着大量的公共使用面积,这在实际中很难对其进行分割,造成了大多古民居产权复杂,有些还不明晰的状况,增加了古民居维护利用等各方面的难度。而文物、农办、旅游、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各自有着不同的诉求和价值取向,又有各自的职责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待古民居也就形成了各自的保护和开发体系,尽管各有关部门能够积极主动的沟通协调,但往往各有“尚方宝剑”,在某些方面仍难以统一认识和行动,古民居所有者的诉求也难以实现。

3、农村建房的拆旧建新与古民居保护的严格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少数领导和群众片面理解了新农村建设的含义,把它理解为“新村建设”,片面追求民居的整齐划一,过分求新求洋。同时,民众也有迫切改变自身居住状况的强烈愿望,他们需要居住在有更完善生活设施与功能的现代建筑里。但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受一户一宅政策的限制,建新房需要拆旧房,不拆旧房就无法建新房,也不能擅自改建,这是个十分严峻的事实。而建了新房以后,旧房也常常被闲置,处于无人管理、自生自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有价值的古民居不被重视,常被拆改,被变卖,被偷盗,或任由风吹雨打、火灾等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破坏,这与文物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强烈要求保护古民居,以及对古民居修旧如旧的保护观念与管理制度等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4、保护利用规划的滞后与保护利用工作紧迫之间的矛盾

古民居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都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规划来指导,而规划从立项、编制到审批,到通过实施,需要经过相应的环节和部门协调审核的过程,有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有些古民居往往一经发现,就已破旧不堪,急需修缮。如果稍有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有可能不复存在。特别是一些文物保护单位,没有相应的规划就不能动工,这往往造成规划尚未出台,而出现古民居已经毁坏、倒塌的局面。

三、丽水古民居保护利用的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市政协召开文史委员、特邀委员约谈会进行专题座谈,与调研组成员一起进行了分析研究。大家认为,古民居的保护是做好开发利用的前提,而开发利用才能使保护更有价值和意义,并就我市如何保护利用古民居提出了如下建议:

1、建立机构,主动协调古民居保护利用的工作。针对古民居保护与利用开发涉及到众多的部门,需要调整与协调各部门的职能关系。调研组认为,可以设立丽水市古民居保护利用领导小组这一非常设协调机构,以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各司其职、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重点协调好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发挥好各自在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指导监管作用,以开创古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达到多方利益的合作共赢,尤其使产权所有者的诉求得到重视,利益得到保护。

2、突出重点、积极创新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方法。针对我市古民居点多面广体量大,但单点规模不大,亮点不多的特点,保护利用工作应坚持突出重点,抓住亮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转变见古皆保的理念,防止出现面面俱到,既保不了,也保不好的局面。因此建议文物主管单位要将已查清的4500多处古民居按保护级别区分,筛选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按保护利用价值高低,确定相应级别和其中的重点,纳入各级的监管范围,明确各自的保护利用责任。根据不同的等级,抓住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价值的古民居予以优先保护、合理开发。建议对符合以下条件的列为优先保护:一是通过统筹包装项目可以争取到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的;二是与旅游业、新农村建设等综合开发利用,有较大辐射作用的;三是对文化艺术开发、研究历史、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落起积极作用的;四是对暂未列入文保单位,但极具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价值高,待开发潜力大,已处于濒危状态的;等等这类古民居应予以优先保护,其它的古民居可列入一般的控制性保护利用,或放开保护利用。因为这样做既可以科学使用有限资金,也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保护与利用的有效结合。

方法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原地保护利用。除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文物保护单位实行重点保护利用,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以保持古民居风貌的完整性和历史的真实性外,对未列入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古村落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可进行局部和内部改造,拓展使用空间,开发旅游项目,其改造后不改变原风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可。二是异地保护利用。分为异地集中保护利用和分散保护利用两种形式。异地集中保护利用,是指不利于在原地保护的古民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在我市境内的适当地点进行集中保护,形成古民居保护利用叠加组合的规模效应。异地分散保护利用,即指将零星分散,而又不利于独立保护利用的单体古民居迁移至恰当处,实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这是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新尝试,这一做法在遂昌县的长濂已有实践,安徽的黄山市较早进行了探索。

三是认领保护利用(以下简称认保)。是指认保人通过一定程序,自愿出资对古民居进行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的行为。一切具备独立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只要遵守古民居保护利用的相关规定,经过相关的法定程序,能认真履行保护利用的职责,接受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均可认保。这一做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古民居保护人力财力不足的问题,既使古民居得到有效保护,又可增加产权所有者的收益,还能减轻政府在保护利用中人力和财力的压力。

3、抓住难点,在制度上寻求突破。面对制约保护利用工作的制度性规定,要努力寻求突破点。在抓好原有政策规定落实的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文物保护、新农村建设、农民建新拆旧等有关政策进行通盘考虑,予以完善,而不能彼此举着“尚方宝剑”,致使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突破不了框架,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如针对农民建房的建新拆旧政策已严重制约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工作,也不利于产权所有者改善居住条件的状况,是否可考虑相应的古民居可依法向有能力,有意向保护利用的人流转,或者由村集体收购等办法解决,并制定建新房后,旧房的流转政策。

同时,依据上级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出台或完善一些规章制度,其内容可包括:古民居原地保护中产权转移程序规定;古民居抢修保护利用规定;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规定;古民居异地保护利用的规定等等,使古民居保护利用处处有章可循。

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古民居的保护利用。要把古民居规划作为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抓手,并与其它旅游、休闲等规划有机结合,做到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如对省级以上历史文化村镇内的古民居,要加紧制定专项保护规划,划定重点保护区。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要在严格要求下做好相应规划。而对一般的古民居规划,可以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

同时,规划应处理好人民的生活和古民居的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不能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需在适当范围内规划农民新村的建设。如莲都下南山保护旧村建设新村的模式,松阳吴弄村旧宅基地归集体模式及遂昌县异地安置等模式,对加强保护利用工作都非常有意义,但需要规划先行。规划要注重对古民居及其周边环境、风貌的保护,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特色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特点,保持和发扬丽水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5、多元筹资,努力扩大融资渠道和范围。首先,加大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村落等的力度。通过申报,做好 “借机”、“借力”、“借势”的文章,争取国家和省里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建议在市财政预算中给予一定数量的经费基数,每年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另从城市维护费中提取相应比例的资金,用于古民居的保护利用。

其次,适当调整、统筹相关部门的资金使用,以利于“下好一盘棋”。省农办等系统都对古民居、古村落有一批较大的资金投入,建议在保证有关项目实施的前提下,作适当调整、统筹,以便更好地为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服务。

再次,重视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支持民营资本投资古民居的开发,通过项目包装,开发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业。

最后,创新经营方式。可考虑将以古民居为核心的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村落或古民居所有权不变,而将经营权拿出来公开招标,所有者也可以产权入股,所得款项抽一定比例用于古民居保护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6、合理分配,切实维护古民居产权人的利益。使产权所有者和当地居民在古民居的保护利用中得到合法合理的收益。要重视古民居的所有者在保护利用中的合理诉求,当保护利用取得实际效果时,利益分配应适当向基层和产权所有者倾斜。

另外,关于古民居保护利用的人才保障、宣传教育、违法查处等工作也应当进一步强化。

这样,才能统一认识,才能使古民居保护的政策措施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与拥护,才能有效促进古民居资源的科学利用,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下载关于保护天水古民居的思考和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保护天水古民居的思考和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强化旧村改造古建筑保护思考建议(推荐五篇)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进程,大批村庄相继实施旧村改造或村居合并。一个村庄有形成的历史背景,而记忆村庄形成的直接载体一般是具有纪念性或一定历......

    临桂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古民居保护情况说明 建设局

    临桂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古民居保护 情 况 说 明 我县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古民居保存较好并具一定规模的有:两江木田木 头村的李宗仁故居、四塘乡横山村的陈宏谋宗祠、宛......

    在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会议上的讲话(推荐5篇)

    同志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旅游名城,是徽文化的发源地。特别是徽商的崛起,带来了徽州社会的繁荣,促进了徽派建筑的发展。至今散落在三区四县的古村落、古民居比......

    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北京市海淀区农林委 李殿安 编者按:针对贯彻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和困惑,作者进行了......

    保护长城的建议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保护长城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为此,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特意整理了一些关于保护长城的建议书和相关......

    保护文物之若干建议

    保护长城之若干建议 读了口语交际《保护文物》后,作为小学生对文物保护尤其是长城的保护有以下建议: 1、想买几个垃圾箱,放暑假时,我和我爸爸去北京,放到长城上,我自己做环保卫士,......

    保护地球的建议

    保护地球的建议 和煦的阳光,绿茵茵的小草,五彩斑斓的花朵,温暖的风儿,幸福的人类组成了我们的家园——地球。 有许多人说,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用温暖的怀抱......

    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议

    农业局关于巴楚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保建设项目 建 议 报 告 我单位经参加环保局组织的关于我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地的会议,根据贵局提出的巴楚县(巴楚镇、三岔口镇、色力布亚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