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众反腐的措施及个人看法
党的十八大把反腐败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反腐问计专家。这些信号让公众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充满期待。有评论认为,针对当前严峻的腐败形势,更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唯此,社会监督的正能量才能得到进一步释放。从狂欢到且行且思,从“你说我听”揭开贪腐一角,到逐渐形成一个各阶层广泛参与的舆论场,2012年,网络反腐跨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
在这背后,与网络有关的立法也处于进行时状态。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这意味着,网络反腐存在的法治缺憾,或可得到一定程度解决。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界限如何划分?散布虚假反腐信息和恶意造谣诽谤,该采取何种法律手段惩处?如何充分保护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有解,网络反腐才能更好地为反腐败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反腐败工作已经到了必须取得突破的时候,否则就会失去机会。”知名制度反腐专家、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李永忠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过去几年,党的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不少重大的违法违纪问题,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这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腐败问题罕见地用到了“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等表述,足以说明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对腐败问题的焦虑和对反腐败工作的关注。“我们当前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高度合一。想要从根本上反腐败,就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32年前提出的,从改革过分集中的这种权力结构入手。否则,‘总病根’不除,吃再多的药也没用。”李永忠说。
近六成受访者表示如发现腐败会投入反腐,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腐败与经济发展是共生的,大力反腐败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本次调查中,对于这种说法,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0.9%)给予了坚决的驳斥。“太滑稽可笑了!”对于反腐败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说法,韦先生嗤之以鼻。他直言,不贪污腐败应该是一个官员的底线。一个官员连底线都没守住,还能做好、做成什么事?一些人之所以会持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的利益还没有被官员违法违纪行为侵害过。如果有过相关经历,相信他们肯定不这么想。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庄德水表示,当前社会的确存在一种对腐败问题的“特殊”看法,认为腐败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必然联系。然而,不论是从中国香港还是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这种看法都是非常错误的。
“想要取得反腐败的成功,就需要有一个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环境。”庄德水建议,我们应该积极查处老百姓身边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勿以恶小而不查,让老百姓明白,不论大贪小贪,都必然会受到党纪国法的追究。同时,我们也应创造更多让老百姓参与反腐败工作的机制,让他们成为反腐败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反腐决心与积极性。据了解,在全国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让老百姓参与反腐工作的新机制与新做法。比如淮安“阳光纪检”、苏州“寒山闻钟”等纪检系统网络论坛,让网友进入到反腐工作中,在当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实施多年的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更是将反腐倡廉问题的评价权,直接交到老百姓手中,让老百姓来评价反腐工作和相关干部。
许多地方的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制度的力量开展群众反腐,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也是对党的十五大所确立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即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编者注)的集中体现。”李永忠说。他指出,群众反腐不但能够在反腐范围、反腐成本、反腐效果上取得重大突破,还具备有序性和有效性,不仅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还会促进反腐败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最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很强的拓展性,是对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党内监督与民主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的生动实践。调查中,77.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期待十八大后有关方面能提供更多便于老百姓参与反腐败的渠道,其中50.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期待”。59.9%的受访者表示,将来如果发现腐败现象,会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反腐斗争中。
针对网络反腐谈谈你的看法?
一、网络反腐新生事物,是群众监督的一种新形式,是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补充。网络反腐的原因有:第一,正常监督渠道不畅通使得网络反腐有生命力。五大监督系统有形式主义之嫌。第二,网络独有的特征,强化了的反复的作用。一方面吸纳了民意,形成了两性互动的民主环境,另一方面,网络也为执政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对话方式。
二、但应该看到,网络反腐是吧双刃剑。一方面推动反腐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加以监管,规范,他就会爆发一些弱点,会失去方向。因此要采取措施:一是要深化网络反腐本身的认识。网络反腐是新生事物,群众有热情,但不能一蹴而就,加强宣传,是群众在认识上有提高。二要强化网络反腐的法律约束。在合理手段反映事实的同时,不能侵害隐私,伤害其尊严。三是要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的角色定位,加强反腐制度的建设,扩大个政府网站的群众影响,树立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形象。公众参与反腐败的国际比较反腐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公众参与是反腐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我国公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显示,“在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中,群众举报或通过群众举报深挖出来的职务犯罪案件占立案总数的70%以上。”[1]根据透明国际组织的标准,CPI(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指数[2]在8.0以上的国家即被称为清廉国家。据透明国际披露的资料显示,芬兰、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德国等国长期居于世界清廉指数的前列。纵观这些清廉国家的反腐败实践,公众参与反腐败是各国廉政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廉洁指数较高的国家在公众参与反腐败方面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国外公众参与反腐败
(一)公众参与
反腐败的教育预防方面
廉洁指数较高国家特别注重对公众进行反腐败教育,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芬兰、新加坡、德国等国,通过学校、家庭、专门的机构以及大众传媒等方式对公众进行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培育公众的廉洁理念,在全社会营造远离腐败、拒绝腐败、谴责腐败的健康舆论从
而达到遏制腐败的目的(二)公众参与反腐败的制度保障方面
1.国外的信息公开制度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信息公开使得政府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对防止腐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瑞典、美国、新西兰、英国等国都从法律制度层面详细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程序等,充分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为公众参与反腐败畅通了渠道
2、我国公众参与反腐败面临的困境.近年来,我国公众参与反腐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现有法律制度缺失、舆论监督乏力等原因,我国公众参与反腐败仍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不足首先,公众参与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观念、清官情结等的影响,加之缺乏全民范围的、普及性的反腐败教育,部分公众对腐败行为不敏感,持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其次,公众参与能力不足。由于权利法律知识的欠缺,一部分公众虽然有较高的参与愿望,却不知道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也不知道如何去参与和怎样才能实现有效参与。
(二)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法律制度缺失1.公开法律制度不完
善.虽然自2008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施行,但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法律阶位低。二是法律体系不完善。《条例》公开原则的落实有赖于《保密法》、《档案法》和其他一些法律法规的互相衔接并互为补充,但我国《保密法》、《档案法》中一些重要制度的设置已远远落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三是信息公开范围不明确。《条例》第八条旨在规定政府公开信息的例外情形,但其用词过于笼统,究竟如何界定“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会稳定”,没有具体标准。2.举报制度存在缺陷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举报制度建立以来,举报在检查机关查处大案要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腐败现象的复杂化,举报制度的缺陷日益凸显:首先,对举报人的物质报酬和奖励规定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导致落实难,甚至会产生因奖励发放泄密而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后果。其次,对举报人政治权利保护的规定不完善。第三,举报受理机构不明确,造成举报渠道不畅和群众举报难。第四,举报程序不规范、不严密。这些严重挫伤了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3.证人制度不健全 在当今中国,证人制度的问题相当突出。“一方面,证人不作证、不出庭、作伪证,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证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证人的人格得不到恰当的尊重,证人在面临打击报复时得不到及时的救助。”[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制度不健全是重要原因。
(三)舆论监督乏力近年来,我国舆论监督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监督不力甚至监督不能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舆论监督的组织不健全。目前我国大众传媒的组织者依然是政府,作为独立于政府的个人和社团主体组织缺失。其次,舆论监督的法律缺失。我国尚缺乏比较完整的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没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权力,没有对新闻侵权、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等做出可操作的详细规定。第三,舆论监督的力度尚显不够,即监督一般性问题多,重大问题少;监督基层工作多,监督领导机关少;监督群众中存在的问题多,监督领导中存在的问题少;监督事后发生的问题多,监督事前、事中的问题少。[5]因此,离新闻媒体监督成为“第四权力”还有很大差距。
(四)非政府组织面临参与困境
由于我国非政府组织起步较晚,而且非政府组织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发展中存在着阻碍,使我国现有的反腐败非政府组织力量较弱,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首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公民基础薄弱,真正的完全民间化的志愿者组织几乎没有。其次,有些非政府组织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过分依赖政府就使非政府组织无法对行政权力的运作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影响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腐败的效果。第三,非政府组织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公众也缺乏合理的、制度化的公开渠道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监督。
三、国外公众参与反腐败的启示
(一)大力培育公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提高参与能力,营造浓厚的公众参与氛围.从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教育公众参与反腐败的实践来看,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全民范围内进行普及性的反腐败教育。政府可以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开设专门课程,并在校外设置专门的机构或职业培训中心,对公众开展国家意识教育、权利意识教育、法制教育、廉政道德教育等,培养公众的主体意识,使公众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积极主动精神。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激励公众能动地实现其权利和主体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培养公众的廉洁意识,使反腐败的观念深入人心,促使公众廉洁自律。培养公众的法制意识,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定的宣传力度,使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敢于同各种腐败行为作斗争。
(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确保公众的知情权
首先要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在当前,有必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内容细化,特别是要对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分类细化,使各个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单位有可操作的依据。与此同时,完善与信息公开法律相配套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从而达到构成政府信息公开的完整体系。其次,科学划定公开与保密的界限。第三,合理确定信息公开方式。
(三)完善举报制度和证人制度
1.在完善举报制度方面,我国首先应加快制定《举报法》,把举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其次要健全举报受理机构,完善举报程序。我国应借鉴国外反贪法律体制的成功经验,设立统一、独立的举报机构,以便于公众参与。此外,还应详细规定举报的具体环节以及举报当事人在各个环节的权利和义务。第三要建立健全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障机制,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完善举报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将举报的激励和保障措施系统化、制度化。第四要完善查办打击报复案的工作机制。必须明确界定打击报复的概念,对于打击报复的行为,应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处罚,防止出现当前对打击报复行为处罚缺失的现象。
2.在完善证人制度方面,我国应加快制定《证人保护法》,并建立专门的证人安全保护机构。在《证人保护制度》中要包括证人保密、危险报告、证人出庭作证经济补偿、侵害追究制度等一般保护,也要规定重点危险证人的贴身保护、作证后的特殊证人保护、易受伤害证人的程序保护,还要制定对证人的辅助保护措施,即加大危险犯罪人和被告人的人身控制、设立威胁证人的证据推定规则、建立证人人身财产保险制度等。
(四)健全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首先要健全舆论监督组织结构,赋予大众传媒一定的独立自主权,使其在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范围内,享有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和曝光权,独立开展监督活动,充分发挥其职能。其次要多种监督方式有机结合,实施责任追究。第三要完善舆论监督法制,对行政权的舆论监督需要理性支持,更需要法律的保障,要加快舆论监督的立法进程,尽快制定和颁布规范舆论监督法律和法规。
(五)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反腐败创造条件
从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腐败的一些实践经验来看,有些并不适合我国,如韩国非政府组织开展的政治落选运动对我国借鉴作用较少。我国非政府组织应根据国情借鉴国外经验。首先,我国政府应对非政府组织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支持,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健全监督制度,改进政府的监管体制,使监管体制合理化,同时要加强非政府组织的问责制建设,使其主动接受政府监督;第三,倡导非政府组织积极、有序地参与反腐败。
参考文献
[1]正义网.最高检:七成以上职务犯罪案件源于群众举报,2010-6-21.[2]刘艺明.世界清廉国家廉政文化浅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05)
[3]孔璋,孔儒.中欧反腐败比较[J],法学杂志.2009(07).[4]毕海毅.英国证人制度浅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5]舆论监督调查组.河北省新闻舆论监督状况调查报告[J].新华文摘, 2000(4).(李景平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雷艳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韩锐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二篇:关于反腐的一些看法
思想报告2012,12反腐
现在已经是2012年12月份了,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差不多已经一个月了,十八大召开以来掀起了一股反腐倡廉的新作风,党中央加大了对于社会治安与风气的整改,通过观看网络的直播十八大视频以及对于平时新闻报道的视频,我对于十八大有了初步的了解,胡景涛通知在大会上做了一系列总结,并提出了“五位一体”、“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同步”、“两个翻番”、“美丽中国”、“八个坚持”、“四个意识”、“三个自信”等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好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廉洁从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些观点的提出给予社会很大的一个坚持的方向,十八大进行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换届选举,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代表大会上进行了发言,习近平发言的时候改变了以往领导人发言只说官话,只有官腔的态度,发言更为平实符合实际要求,仅仅是这一点就增加了人民对于新领导集体的信任,十八大报告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方面。
我在关注平时的新闻中,看到许多报道众多贪官落马的新闻,很是震惊,党的新一代领导人抓紧了对于社会风气的整改,很多时候都是从高层开始抓起,社会掀起的一股反腐风,众多官员被要求公布财产等,原本参加十八大的很多代表们也因为十八大掀起的这一股热潮二纷纷降职解任,这样一些新闻的出现给予我们百姓们很多关于新一代党风党气的良好变化。
早在十八大以前,反腐倡廉就已经在社会盛行,只是没有十八大过后让人们感觉的这么雷厉风行,反腐于我们平常老百姓而言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纵观当代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一个廉洁政府的领导。就我的理解而言,有效地反腐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党的建设更一步的改进,符合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加强对于反腐的建设,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因为没有组织而日益衰退,强国愈强,弱国愈弱,最终一个社会体系终将奔溃。
古代罗马帝国的灭亡,引发了我很大的思考,在公元3世纪罗马的奴隶制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农业衰落,政局动荡,帝国的没落已成无可挽回之势。奴索主穷奢极欲,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他们的住所往往是一座华丽的建筑。随着这种无节制的生活的持续,最终激起了奴隶们的反抗以及外族的侵略,最终一个古老的大国就这样覆亡了。我们都知道,一个木桶即使再高再大,如果有一方的支撑过于短小,那么再多再好的水也难以盛满整个桶,反而由于一种相反的作用力,导致整个木桶的倒塌损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形成何尝不是木桶效应的体现。
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人民百姓之间的团结合作,而百姓之间平和相处,相待,这所需要的便是一个稳定的社会风气的维持。十八大中详细提出强调了:“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反腐?很多高级官员的落马往往是由于网络的过多关注,而微博便是其一,其次也与官员的不当生活作风所引起的相关人员的举报有关。这样看来,反腐仅仅靠寻常百姓的力量还不足以制约这种风气的扩大。
因此,建立良好并且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等制约机制是前提,反腐从高层做起,抓高层,监督低层,低层制约高层,高层受制于低层,层层相扣,以从另一面增加这种监督机制的优秀性。反腐对于我们这些寻常百姓而言,也可以从很多小事做起,比如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生活上不随意攀比,学会勤俭节约,一种腐败的最大要害就在于奢侈浪费,过分铺张,摆大牌追求名牌等奢侈品。我们必须要树立信心,坚定不移的抵制腐败,并且坚持同腐败做斗争,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奋斗不止。
第三篇:反腐措施
旅游学院 09历史 林柳娜 200924143102 浅谈中国当前的反腐措施
——从刘青山、张子善案说起
摘要:刘青山、张子善案件是在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中查出的一起典型的领导干部贪污亏空国家财产的案件。从此事件可追溯我国腐败现象的历史与思想根源,从中折射出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的反腐体系,由此直面我国当前反腐措施的缺失,并找到问题的所在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关键词:腐败的根源,监督,制度,教育,反腐体系。
刘青山、张子善案件是在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中查出的一起典型的领导干部贪污亏空国家财产的案件。这个重大案件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其严重性震惊了一代人。据统计,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总计大171亿6272万元,相当于现今人民币171万元。按照建国初期的币制标准和市场去价指数,这笔赃款相当于5000万公斤小米,3000万公斤香油,2000余万公斤猪肉;倘若按照当时干部供给制的标准,这笔赃款可购买的1670万米布匹,足以装备50万人,即整整50个兵团。
刘青山、张子善最终被处以枪决。在建国初期,共产党处决共产党人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而此举无疑充分发挥了刑罚的惩罚功能、威慑功能和教育功能。在当时及此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都对保持干部队伍的廉洁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反思我国当前的反腐措施,可直面其中的优点与缺失。其实,在毛泽东时代,尤其是到枪毙刘、张的时候,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反腐败的体系。这个反腐败体系,是我国当今反腐败体系的雏形与基础,是我国反腐措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奠基。
一、毛泽东时代的反腐思想体系 ⒈腐败的根源
封建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是产生腐败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独立的性质,二者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前者往往滞后于后者。毛泽东认为,封建主义的腐朽观念并未因全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而自动消失。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历史相当冗长的国家,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腐朽观念还将在新社会里长期存在并延续,且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我们的党和政府。因此,毛泽东指出,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现象的产生“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的旅游学院 09历史 林柳娜 200924143102 残余”①。刘青山和张子善以工人和学生的身份参加革命,与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样自旧社会脱胎而踏入新中国,其身心仍受到主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腐朽思想的左右。因此一旦封建观念在他们的思想里死灰复燃,他们便必然会走上腐败的覆灭之路。
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是产生腐败的主要思想根源。毛泽东认为,“党内的骄傲,以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等情绪的产生,其实质就是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结果”。② 刘青山与张子善在革命年代都建立过功绩,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在解放战争中,二人都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在和平环境中,二人都经不起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逐渐腐化堕落。在他们盗取的国家财产中,用于挥霍的就达到3.78亿元(旧币),刘青山本人还吸毒成瘾,于是二人从为民请命的革命干部堕落为鱼肉百姓的贪污犯人。⒉建国初期的反腐体系
1945年7月,访问延安的黄炎培问毛泽东新中国如何跳出兴旺周期律,毛泽东指出“民主”便是新中国的出路,是立国之本,他称:“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③毛泽东否定了专制统治的封建传统,强调要在中国实行民主新政,并对建立行之有效的党的监督制度进行额有益的探索。
⑴、建立了监督机构,形成了有效的党内监督体制。
毛泽东把党内监督制度的建设作为防腐拒变的重要保证,一贯主张要以党治党。在他的指示下,1949年成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正是纪律检查委员会在1951年接收了当时的天津地委干部李克才的检举揭发,才使得刘、张的一系列罪行“正式列入议程”并逐渐浮出水面。⑵、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
共产党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是毛泽东监督思想中丰富而重要的部分,它是建立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上的。⑶、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
执政党推行其纲领与主张,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保证多数公民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会与其他政党进行建设性合作,吸收其他政党反映民意的主张,并在权利 ①② 《中国反腐败——理论与现状研究》,吴丕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363-364。
《中国反腐败——理论与现状研究》,吴丕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364。③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问题研究》,许连纯、徐洪波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202。
旅游学院 09历史 林柳娜 200924143102 使用过程中接受其他政党的监督。⑷、加强对党的领导干部的严格监督。
刘青山、张子善案发一年多后,毛泽东针对各级机关干部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现象时指出:“各级党委应有决心对为群众所痛恨的违法乱纪分子加以惩处和清除出党组织,最严重者应处极刑,以平民愤,并借以教育干部和人民群众。”①刘青山和张子善作为为革命做出过贡献的老干部,在其他领导出面求情的情况下仍然死罪难免,正是出于对党的领导干部从严要求的原则。⑸、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生活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十分重视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并把它视为党内和人民内部监督机制。他认为,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可以让群众来监督党和政府的工作,民主集中制下地政治局面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辅政的积极性。
⑹、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
毛泽东认为防止和纠正党政干部腐败堕落的关键是要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因此他向党政干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任何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资格大小、职位高低,都必须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老老实实地、诚诚恳恳地当人民的勤务员。”②
二、反观我国当前的反腐措施与监督体系 ⒈我国当前的主要反腐措施
⑴、党内监督,是共产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⑵、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执政党权力监督理论中最根本最主要的一个环节。⑶、民主党派和去党派人士的监督。
⑷、法律监督,即将民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⑸、舆论监督,即媒体大众的公开监督。⒉我国当前反腐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毛泽东时代过分推行民主化,无视现代民主政治所要求的秩序,而将无序、失范、盲目的“大民主”当做群众自发的行为,导致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轻视和否定。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猖獗与反腐措施的无力,可以说是当时重“民主”轻 ①② 《中国反腐败——理论与现状研究》,吴丕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367。
《中国反腐败——理论与现状研究》,吴丕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369。
旅游学院 09历史 林柳娜 200924143102 法制的历史遗留。
⑴、党风廉政教育机制运行不畅,惩防体系思想基础不牢。一是 “大宣教”工作格局的作用不明显;二是教育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
⑵、现行反腐倡廉法制设计存在缺陷,制度落实不到位,惩防体系保证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反腐倡廉法制不完善;二是制度该废不及时;三是维纪执法总体上过于宽软,致使少数领导成为凌驾于法规制度上的自由人。
⑶、监督制约体制机制不完善,监督合力不足,惩防体系的约束力不足。
⑷、对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和惩防并举认识不足惩防体系整体构建缺乏科学指导。⒊解决问题的对策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反腐的漏洞,在于未能对公共权力实现有效的监督,在于未能改革和完善已有的监督体制。也就是说,制度的设计是关键。
在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中,制度设计的成败取决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制度安排的设计与运行方案的选择三大要素。现阶段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现状是:目标定位已经明确,制度设计亟待优化,运行方案需要理性选择。因此,中国反腐倡廉的关键在于优化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制度设计,进一步明确公共权力主体责任,以及构建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同时强化立法规范、部门配合与机制协调。
笔者认为,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这个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由教育制度监督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惩治和预防两方面功能,是治标和治本的辩证统一。教育是基础,侧重于思想道德防线,是制度和监督的前提;制度是保证,侧重于规范,致力于党纪国法防线,是教育和监督的依据。监督是关键,侧重于督查,致力于制约与惩治,是落实教育和制度的措施。送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倡廉的工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⒈《中国反腐败——理论与现状研究》,吴丕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问题研究》,许连纯、徐洪波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⒊《反腐败纵横谈》,北京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室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4
第四篇:浅论公众参与反腐的渠道
浅论公众参与反腐的渠道
以群众监督促进党内监督,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反腐倡廉建设中去,是有效地防止腐败、改善党群关系的重要手段,提高群众参与惩治腐败积极性,就必须疏通和拓宽群众参与的渠道,丰富民主监督的实现形式,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反腐败斗争提供有效、便捷的途径。归总起来看,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有效途径至少有如下四种:
(一)信访举报。信访举报是公众直接参与反腐斗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知情公民向司法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检举贪污、腐败人员及事实,再由专门机关查证落实,最后由司法机关或行政处罚机关依法作出处理,从而达到反腐的目的。
(二)通过促成对贪污腐败行为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完善,参与反贪倡廉。清腐倡廉法律、法规制定的完善与否,对反腐败成功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然而,法律所代表的国家意志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意志。实际上,广大民众在此过程中,所提出和总结的各种建议、批评、要求乃至经验、教训等,正是立法者赖以修正、完善有关清腐反贪法律、法规的重大源泉之一,也是司法工作者、执法者赖以修正错误的基准之一。
(三)民主评议。有效的外部监管可以使权力的使用者受到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规范行政。社会大众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对职能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评价,摆脱层级考核上可能产生的包庇、走过场等问题,真正实现公众内部参与、外部监督,将反腐倡廉建设落到实处。
(四)民众舆论对贪污腐败的遏制。民众舆论,主要依托网络平台,结合新闻舆论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反腐已经成为一种群众监督权力的新形式。如果说,发生在2008年的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以“剥洋葱”式的递进速度还略显迟滞,那么,2012年发生的雷政富63小时被免事件,则凸显了强力反腐的中国速度。在经历了“房叔”、“表叔”、2014年的宋林等一系列事件的洗礼后,民间网络反腐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新型反腐败模式,已经逐渐摆脱先前的青涩阶段走向成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与其他反腐途径相比,网络曝光是公众最愿意参与的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4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亿,占国民总数的44%。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互联网开辟了一个反腐新战场。深思网络反腐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大致如此:第一,正常监督渠道不畅通使得网络反腐有生命力。五大监督系统有形式主义之嫌。第二,网络独有的特征,强化了反腐的作用。一方面吸纳了民意,形成了互动的民主环境,另一方面,网络也为执政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对话方式。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反腐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反腐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加以监管、规范,就会爆发一些弱点,失去方向。有评论认为,针对当前严峻的腐败形势,更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唯此,社会监督的正能量才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在这背后,与网络有关的立法也处于进行时状态。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这意味着,网络反腐存在的法治缺憾,或可得到一定程度解决。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界限如何划分?散布虚假反腐信息和恶意造谣诽谤,该采取何种法律手段惩处?如何充分保护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有解,网络反腐才能更好地为反腐败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篇:对反腐的看法和建议
对反腐的看法和建议,可以看看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这话方面的信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十八届中纪委四次会议的讲话中有个精彩的比喻,“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治病树、拔烂树,坚决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不断加大治本力度”。其意深刻,拔掉烂树是反腐,治疗病树也是反腐,即防治腐败,这当然不是终点,从根本上落到清理病树、烂树生长的土壤。这表明中国反腐从“治标”转向“治本”,法治反腐将成新常态。
一、“治病树、拔烂树”拉响反腐治本警报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党政军等各领域、行业,腐败分子已经越来越难找到“避风港”。中纪委接连发布的关于党政官员或央企高管因贪腐落马的消息为传媒和社会各界所高度关注。这不仅体现了中央高层以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强大决心,而且对贪腐官员形成了强大的震慑之威,大大化解了民间情绪,提高了党的威信,可谓激浊扬清、大快人心。但是在强大的社会反腐的声势之下,在“不敢贪”“不能贪”逐步成为广大领导干部共识之时,如何趁热打铁、巩固这一轮反腐的成果?如何做到反腐成为常态与长期的制度化行为?正如王岐山书记先前所言,目前是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那么,什么样的反腐才能治本呢? 在十八届中纪委四次会议上,王岐山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加大治本的力度就是要构建一个不敢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特别强调,要通过反腐败来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此次会议确定了一定要走向治本的反腐,可称为反腐败由治标走向治本的转折点。
从中央这两年的反腐力度来看,反腐风暴为“治本”拓展了可能的空间,但反腐不能总是在腐败已形成大气候之后才去“治”,而应该赶在腐败尚处于萌芽状态时,或者在念头滋生之前就予以扼杀,要把因腐败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让反腐走法治之路,让法治反腐常态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铲除滋生腐败的阴暗土壤,让腐败寸步难行,真正达到治病树、拔烂树。同时,“治病树、拔烂树”不失为“敲山震虎”警钟长鸣,唱响着反腐警戒歌。也正如王岐山书记所言:“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风’病源还在、病根未除,仍停留在‘不敢’层面,‘不能’、‘不想’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因此依法治国,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让一些怀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想和观念,搞变通、打折扣,让腐败查处难度加大者,趁早打消念头,在监管不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情况下,铲除拉帮结派、利益输送、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等现象,凸显着反腐败没有特权、反腐败没有特区。
二、“治病树、拔烂树”须法治“刮骨疗毒”近年来,随着“六五”普法工作的推行,公众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民主参政热情越来越高,而信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盛,也为网络监督、群众监督提供了便利,这些均为法治反腐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法治反腐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反腐,走法治化反腐败之路,是一项重要、必要、迫切的反腐道路。一是用制度铲除腐败土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彻底铲除病树、烂树,还需以制度保障反腐机制运行,依法反腐、制度反腐,让反腐败进入法治轨道。从体制、机制、制度“三位一体”的结合上,把反腐败的关口前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治本”,就要在拍苍蝇打老虎,让官员“不敢腐”的同时,建立令官员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愿腐”的制约监督机制,才能让反腐抓铁有痕、玉汝于成。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用制度固化责任范围,用制度规范履责行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推进责任行动,用制度保障责任落实,非常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笼子必须是无缝无缺口和牢固不可摧的。制度的每个规定都必须是高压线,换句话说,制度必须是铁打的,不能够是纸糊的、泥捏的。二是牢牢把握“两个责任”。要实现反腐败斗争“治病树、拔烂树”,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必须集聚人民的力量,落实“两个责任”。从执政和监督上下功夫,牢牢把握“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让作风建设之路越走越畅。履行主体责任,重在强化领导、表率带头,既要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又要不断强化责任担当,落实好组织领导、惩治和预防腐败、选好用好干部、加强责任追究等职责。执行监督责任,重在找准定位、职能回归。既要理清自己的职能定位,突出主业,把工作重心转到对监督对象履行职责情况的检查监督上来,又要加强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行使权力的监督,紧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岗位,严肃执纪、及时问责、严格把关。
三是加大惩处力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十八大以来,一批涉嫌违法犯罪的省部级高官的纷纷落马,凸显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尤其是***等案件被移送司法机关并提起公诉,表明了中央坚决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彰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的严肃性和优越性。
一)强化教育,不断提高干部反腐倡廉意识
要加强干部学习教育。落实好政治学习制度,落实“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积极开展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勤政廉政的学习教育,深入贯彻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落实好党员领导干部每季度对照《廉政准则》自查自纠活动;要坚持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加强对预防职务犯罪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教育,充分利用一些实实在在、就发生在身边、足以能够触动感官神经的反面典型案例,以案说法,让干部在思想上、心灵上感受到震撼,进一步引导干部树立“权力就是责任,执法就有风险”的执法理念,准确把握各项政策要领,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自觉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树立拒腐防变的良好形象。
(二)完善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制度制约
1.完善责任落实机制。我们基层税务干部站在反腐倡廉的最前沿,一定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党组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坚持“三重一大”决策制会议议事主要领导末位发言制,主要领导“三不直接管”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季度讲评制,严格落实自治区地税局《关于促进全区地税系统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意见》规定,在促进干部队伍依法、规范、廉洁行使手中的权力方面取得实效,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形成较为完善的权利运行监管机制。
2.完善监督机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提倡监督、欢迎监督、自觉地接受监督,是干部政治上成熟,对党、对人民负责任的表现。每个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到监督的客观性和必要性,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防止腐败。在我们基层地税部门,这种监督可以直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内部自查。基层地税部门内设的纪检监察机构要切实发挥作用,认真履行好职责,强化“两权”监督,引导干部树立“权力就是责任,执法就有风险”的执法理念,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利,准确把握好各项政策要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弘扬新风正气,传递“正能量”。二是拓宽外部监督渠道。通过聘请行风评议员、参与当地广电部门举办的行风热线直播、显要位置设立“曝光台”、举报箱、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注重地税网站建设,及时回复纳税群众网络留言,答疑解惑,整改不足;定期召开税收管理员述职述廉大会和行风评议员座谈会,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整改时限加以整改。通过这些举措,力争从源头和机制上预防不廉洁行为的发生,促进工作公开透明、高效便民。
(三)落实责任,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针对性
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只有严格责任追究,才能增强责任主体的压力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要坚决整治“懒、庸、散、拖、贪”等不良风气,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以“有权必查,有岗必查”为原则,把税收征、管、查及减免税审批等环节作为重中之重,从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方面开展责任排查,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
要加大干部廉政风险防控。以“防范在前,预警在先”为出发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开展绩效考核、执法监察、执法检查和征管质量考核为抓手,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落实情况纳入到季度岗位绩效考核之中。通过严格兑现惩戒,不断降低税收执法弹性,压缩人为操作空间,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税务干部的执法风险,不断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