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追索劳动报酬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浅析追索劳动报酬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多年来,建设领域拖欠民工工资经常存在,很多农民工讨薪路上四处碰壁,极个别的农民工甚至采取非法索债的手段,锒铛入狱,大部分农民工会聚集闹事,上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曾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如何尽快处理此类案件,实现社会司法的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最重要的审判任务之一,对此,笔者仅对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追索劳动报酬案件存在的问题
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一旦发生,在选择劳动仲裁解决或者直接经过诉讼途径解决,农民工含混不清,在找承包方索要工资遭到拒绝后,再去找发包方同样也会遭到拒绝,是否有第二条途径解决呢?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茫然的,即使个别人了解点皮毛,也无济于事,往往只会无功而返。
规避法律,争夺管辖权。农民工在讨薪无门,往往会委托诉讼代理人,诉讼代理人为了将案件争取到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规避法律,争夺管辖权。实践中,农民工异地务工的情况偏多,如果建设工程的发包方和承包方在本地,当然不存在争夺管辖权,如果建设工程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和农民工所在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当然也不存在争夺管辖权,但是建设工程和承包方均不在农民工所在地时,农民工的诉讼代理人为了讨回农民工的工资往往和承包方窜通,虚设一个合伙承包人,而这个合伙承包人因与原告同属一户籍地,将这个合伙承包人列为被告,将案件的管辖权争夺到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即使建设工程的发包方提出管辖权异议,而人民法院立案审查仅是程序上审查,又不作实体处理,农民工的起诉,也并不有违反民事诉讼法条关于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规定,一般也会对被告管辖权异议裁定驳回。只有在庭审中在实体上对这一合伙承包人予以查明其是否承担民事责任,而并不影响程序上的管辖。
建设领域的发包方往往不与承包方签订书面的劳务分包合同。多数发包方为了谋利,而将工程的劳务费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并且不与承包方订立书面的劳务合同,仅以口头约定的形式而分包,无论工程是否竣工,既不与承包方书面结算,也不支付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而无功,向人民法院起诉又无书面证据,告状无门,即使法院受理,对于农民工弱势群体来讲,受保护的程度即胜诉的可能性有多大?有失社会的公平正义。即使有书面的劳务分包合同,发包方也不给支付工资,农民工往往是通过承包方向发包方借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的形式而获取极其少量的报酬,一旦农民工工资有拖欠,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也存在较大的诉讼风险。
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1、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拖欠一旦发生,由于对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劳动争议先适用劳动仲裁的前置程序和不经过劳动仲裁而直接向法院起诉索取劳动报酬的法律规定不懂,更不知晓两条途径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前者,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适用本法的范围作了明确的界定,其中第(五)项明确了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这就为劳动报酬的追讨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第五条明确了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或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就是说,一般发生劳动报酬应先经过劳动仲裁这个前置程序,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用人单位给劳动者出具的有工资欠条,而劳动者可不经过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劳动者可以持工 1
资欠条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解释
(二)》第3条:劳动者持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的受理,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是否给劳动者出具的有工资欠条,直接决定了劳动者能否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仅限于其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的其他争议,否则即使有用人单位给其出具的有工资欠条,也必须经过劳动仲裁的前置程序,而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规避法律,争夺管辖权。此种情况的发生,从客观上讲很正常,农民工在讨薪无门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只好求助于法律,一些代理人为了减少诉讼成本,而有意虚设农民工所在地的一方当事人为被告,将案件争取到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以迎合农民工讨薪的诉求。如果仅以农民工的包工头即劳务费的承包方为被告争夺管辖权,作为发包方一般是具有法人用工资格的,虽然在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第五款规定: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住所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如果以发包方和承包方为被告一并起诉,当然不存在规避法律的问题。但是如果劳务承包合同中的承包方没有劳务费的合伙人,为了讨回农民工的工资,而虚设一合伙人,显然是规避法律的表现,即使发包方和劳务费的承包方订立书面的劳务分包合同,而劳务费分包合同的承包人所订立的合伙协议,显然与建设工程的实际施工人与发包人所约定的劳务费的分包的合同主体不符,虽然从民法上无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可能存在,但也是规避法律的表现形式,作为人民法院在立案审查时应严格审查劳务分包合同的主体,凡属于不符合劳务分包合同主体的以及违反民事诉讼法有关追索劳动报酬管辖规定的应不予立案,这样才能通过程序的公正,进而保证实体意义上的公正。但是人民法院可给农民工释名,告知其依法讨回应得劳动报酬的途径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为农民工应得的劳动报酬提供法律上的保护。
3、建设领域发包方如果不与劳务承包方即农民工的劳务施工方订立书面的劳务分包合同,而仅以口头约定的形式将劳务费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的组织或者个人,一旦发生农民工工资拖欠,但仍面临着农民工讨薪四处碰壁的现象发生,究其发生根本原因在于发包方为了谋利或利用农民工不懂法而用工,发包方为了完成建设工程而不平等地控制承包方,违背了劳务分包合同的诚实信用原则,而不与承包方结算,导致农民工只能通过承包方向发包方以借支生活费、交通费等形式获取少量的报酬,纠纷发生时,发包方经常会以农民工没有形成劳务分包合同或没有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直接用工为由将其拒之门外,农民工索取劳动报酬无据可查,那么农民工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如果不履行,农民工可据此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起诉,追回劳动报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具有劳动权利义务的调解协议,具有劳动合同的约束力,可以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据。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仅就劳动报酬争议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劳动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如果农民工和发包方签订有劳务分包合同,但是违反规定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发生劳动报酬纠纷,发包方若不与农民工结算,但依据劳务分包合同和其他证据能够充分证实发包方还欠农民工工资,至于所欠数额无法确定时,可依据承包方的施工日志以及承包方给农民工出具的工资欠条予以确认,理由是承包方要求发包方结算,发包方拒绝结算。发包方违反规定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责任不在承包方,而在发包方,对此,发包方不应在欠付工程款的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而应与承包方在欠付农民工工资的范围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也并不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相冲突,以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004年9月1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劳社部发(2004)22
号发布《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暂行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工程总承包企业不得将工程违反规定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否则应承担清偿拖欠工资的连带责任。第十六条:农民工发现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权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
(一)未按约定支付工资的;
(二)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三)拖欠或者克扣工资的;
(四)不支付加班工资的;
(五)侵害工资报酬权益的其他行为。那么作为发包方在什么情况下只在欠付的工程款的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呢?如果发包方和承包方通过结算确定欠付工程款,或者发包方拒绝结算,但是经法庭开庭审理能够查明确定欠付工程款的数额的,至于承包方给农民工是否支付或支付了多少,发包方只能在欠付承包方的工程款的范围内对农民工承担清偿责任。2004年10月25日法释(2004)14号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实际施工人以发包方为被告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可追加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为本案当事人。发包人只在欠付工程款范围承担责任,明确了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的诉讼主体之一被告,即转包人或违法分包人,以及发包方应在欠付工程款的范围内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
第二篇:朱某某诉某某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
朱某某诉某某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
原告:朱某某
被告:某某有限公司
原告朱某某原系上海东平森林公园有限公司员工,被告于2003年1月20日经工商登记成立。2008年3月,原告朱某某为2007年6月之后的工资事宜向上海市某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经该委主持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协议内容是:
一、某某有限公司同意一次性支付朱某某人民币6000元,自收到调解书一周内付清;
二、双方于2008年3月19日终止劳动关系,以后无其他纠葛;
三、双方就本案请求事项无其他争议;
四、本案仲裁费人民币300元由上海某某有限公司承担。原、被告均已收到该委出具的调解书,原告未领取上述钱款。2008年5月13日,原告朱某某就2007年6月之后的工资事宜再次向上海某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委以不予重复受理为由,决定不予受理。原告不服,遂诉至法院,要求判令被告某某有限公司按照最低工资标准一次性支付其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20日(即退休为止)期间的工资计人民币25160元。
原告朱某某诉称,原告自1998年3月17日进入被告单位工作,2002年9月28日在工作期间受伤并留下后遗症。2007年7月起,原告因病多次前往医院治疗,同年7月16日被诊断为左侧放射冠区脑缺血,按医嘱需休息1个月,被告拒收原告病假单并要求原告上班,原告于同年8月1日到被告处上班,被被告口头辞退。嗣后,原告为工资事宜提起仲裁申请,经仲裁委主持调解,被告同意一次性支付原告工资人民币6000元,因原告家庭经济困难又急需治病,故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但之后即反悔,故至今未到被告处领取该款。而且,因原告不识字,对仲裁调解书上的另外几条协议内容均不清楚。为此,原告又向上海市某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委决定不予受理。故诉请来院,要求判令被告某某公园有限公司按照最低工资标准一次性支付其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20日(即退休为止)期间的工资计人民币25160元。
被告某某有限公司辩称,原告进入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是1998年10月,而非3月。原、被告之间的纠纷已经仲裁委调解解决,双方于2008年3月19日终止劳动关系。因此,原告的主张缺乏依据,不予同意。
【裁判】
经法院审理认为,原告2007年6月之后的工资事宜,已经仲裁委主持调解,原、被告达成了调解协议,仲裁委据此制作了调解书并均已向双方送达,即具有法律效力。原告认为,因自己不识字,故对调解协议的内容并不完全知晓,从现有证据反映,原告的主张与事实不符,该调解书是双方真实意思的反映,理应按约履行。而且,原、被告之间的劳动关系于2008年3月19日终止,原告此后也未向被告提供劳动,其要求被告继续支付其工资的请求,显然缺乏依据。综上,原告的主张与法无据,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原告朱某某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争议焦点】
本案争议的焦点问题主要是由仲裁委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何时发生法律效力?
【法理分析】
本案为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现实中,追索劳动报酬的纠纷往往是基于劳动关系解除的争议而发生,本案也是这样一种情况。
原告从2007年7月16日起被诊断为左侧放射冠区脑缺血,按医嘱本需休息1个月,被告却拒收原告病假单并要求原告上班,原告因未按被告规定准时上班,被被告口头辞退。我们认为被告口头辞退的做法并不正确。原告是在工作期间受伤并留下后遗症,在医疗期间向被告请假,报告非但不同意反将原告口头辞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三项的规定,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本案中被告辞退原告的做法是错误的,在收到原告的请假单,查明原告患病的事实后,被告应准许原告请假。
在此之后,原告向上海市某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在原被告同意的情况下作出了调解。调解协议规定被告支付原告6000元并解除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原告本已经在调解书上签字,但由于种种理由反悔。本案的焦点问题便是仲裁委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何时发生法律效力,本案中的调解协议是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依据法律规定,劳动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程序,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本案中原告被双方均已在调解书上签字,视为已经签收,已经明确发生法律效力。
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这是针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而言,原告不服调解协议,认为其对调解协议的内容并不完全知晓而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主要是审查其理由是否适当,另外,也必须审查调解协议达成时是否是双方自愿。本案中,原告“因自己不识字,故对调解协议的内容并不 完全知晓”的理由并不充分,因为调解协议的达成系自愿,并无强迫与显示公平,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是正确的。
必须注意的是,双方的调解协议并不能约定免除法律的强制性义务,比如一定工龄之后的经济补偿金等,但是可以对具体数额进行约定。本案中原被告双方对所有的补偿数额约定为6000元,我们视这6000元里面包含了上述所说的义务性数额。
【法律风险提示及防范】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和解协议或调解协议的过程中,应谨慎对待即将签订的条款,与用人单位积极协商。在实务中,双方基于自愿签订的协议试图通过法院的判决来改变往往收效甚微。许多的劳动者往往因忽略协议的重要性而遭损失。
【法条链接】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第三篇:于某某诉某某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
于某某诉某某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嘉民一(民)初字第3725号
民事判决书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9)嘉民一(民)初字第3725号
原告于某某。
委托代理人俞某某,上海市诤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某某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後藤某某,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毛某,上海开泽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李某某,上海开泽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于某某诉被告某某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下称某某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诉讼中依法转为适用普通程序,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及其委托代理人俞某某、被告某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毛某、李某某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于某某诉称,原告于2007年3月15日进入被告公司工作。公司规定的正常上班时间为早上8:30至下午17:30,一周工作时间40小时,每月月薪3800元。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加班,但公司从未支付过加班工资。自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26日,原告累计平时加班小时1837小时、双休日及法定假日加班2224小时,现起诉要求被告支付原告自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的加班工资人民币80000元。
被告某某公司辩称,公司员工的加班制度在公司制定的《就业规则》中已明确规定,须填写《加班管理表》并经过公司批准、认可后才作为加班的依据。原告主张的加班时间未经被告公司确认、认可,故其主张公司拖欠其加班工资没有依据,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请。
经审理查明,原告于2007年3月15日进入被告公司工作,约定每月工资3800元。2009年2月26日起被告安排原告进入金属车间工作。2009年4月7日,原告以公司拖欠加班工资为由向上海市嘉定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会以嘉劳仲(2009)办字第1407号劳动争议案立案受理,截止2009年7月15日,该劳动仲裁案未审结,也未办理中止、中断审理手续。原告遂于2009年7月21日提起诉讼。
又查明,被告在与员工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劳动者在签合同前,已经阅读了公司的《就业规则》,表示认同,愿自愿遵守。《就业规则》第三十五条规定,员工因工作原因需要加班时,应将加班预定时间向部门长或总经理报告并取得批准。加班结束后将实际加班的时间填写《加班管理表》向部门长或总经理报告并取得批准。未记入《加班管理表》且未经批准的工作时间一律不作为加班。
原告称在工作期间曾向公司中层领导提出支付加班工资的要求,但公司称公司开出的工资比较高,想干就干,不干就走人。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原告在被告公司工作期间是否存在加班的事实?如存在加班,具体的加班时间是多少?
1.审理中,原告主张在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26日期间累计平时加班1837小时、双休日及法定假日加班2224小时。但原告未能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佐证,仅向法院提供了同一车间员工黄某某2009年2月考勤记录一份,证明公司存在加班的事实。该考勤记录显示,黄某某在2009年2月双休日工作时间为19小时,平日延长工作时间为16.5小时。被告某某公司对原告的主张不予认可,对黄某某的考勤记录真实性没有异议,但对证明
内容有异议。
被告某某公司向法院提交了部分员工的考勤卡及公司制定的《就业规则》。考勤卡显示,该部分员工存在法定假日、双休日及平时延长工作时间的出勤记录。即原告同一车间职工朱某等8人平均每月加班时间为平时加班5.43小时,双休日加班18.42小时,每年法定节假日加班2.68天(8小时/天)。但公司声明,该考勤卡只能证明出勤情况,并不能反映其加班的事实,加班还是要经批准并填写《加班管理表》后才予以认可。原告在公司工作期间没有加班的事实,故公司没有支付加班工资,也不拖欠原告加班工资。原告对被告提供的部分员工考勤卡真实性无异议,但认为公司提供的考勤卡中加班时间较少,未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加班情况。原告对被告提供的《就业规则》不予认可,认为当初看到的《就业规则》中无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公司曾经使用过《加班管理表》,但后来就不再执行。
法院认为,考勤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对员工的出勤所作的记录,并作为支付工资、员工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被告提供的部分考勤卡证明,被告公司的员工在工作期间,存在法定假日、双休日及平时延长工作时间的出勤记录。被告虽主张原告不存在加班,但又未能提供相应证据加以佐证,故应当推定原告在工作期间也存在加班的事实,仅仅是公司没有办理相应的加班确认手续。加班是劳动者超出正常(标准)工作时间向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履行加班确认手续是为了避免虚假考勤,并不能证明是否存在加班及作为应否支付加班工资的唯一依据。现被告以原告未经《加班管理表》确认加班时间为由,拒付加班工资的理由不能成立。
2.关于原告具体的加班时间应以实际考勤记录为准。原告主张的加班时间没有提供相应依据,被告也不予认可,故本院难以采信。被告仅提供了部分员工的部分考勤记录,对原告主张的加班时间,因被告未能提供考勤记录,原告亦未提供证据佐证其加班的时间,故本院依据被告提供的部分员工月平均加班时间来推定原告的加班时间。
以上事实,有仲裁申请书、考勤记录、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证明、工资收入明细单、就业规则及当事人的陈述等证据,并经庭审质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
本院认为,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平时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按劳动者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标准支付其加班工资;双休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未安排补休的,应按劳动者工资的百分之二百标准支付其加班工资。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原告在被告单位工作期间存在加班的事实,但公司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已支付了加班工资,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加班工资的请求,合法有据,本院应予支持。因用工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月工资中包括正常出勤工资和法定假日工资,故被告支付的法定假日加班工资应按2倍来计算支付。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某某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支付原告于某某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加班工资人民币22325.35元。
负有金钱给付义务的当事人如未按判决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本案受理费10元,由被告负担,被告负担之款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交付本院。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陈 曰 良
审 判 员梁 滨 凤
人民陪审员邵 美 华
二○○九年十二月 十八日
书 记 员汪 雯 婷
审判长陈曰良 审判员梁滨凤 代理审判员
书记员邵美华汪雯婷
第四篇:党纪政纪案件处理相关问题问答
党纪政纪案件处理相关问题问答
1、给予党员纪律处分应履行哪些手续?
答:党员违反党的纪律,需要给予党纪处分时,应履下列手续:
(1)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县级和县级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权直接决定给党员以纪律处分),报党的基层委员会批准。如果涉及的问题比较重要或复杂,或给予开除党籍处分的,应分别不同情况,报县级或县级以上党的纪委审查批准。给予党员干部纪律处分,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党纪处分批准权限,报请主管党组织审批。
(2)支部大会讨论对党员处分时,无特殊情况,应通知受处分党员到会,允许本人申辩,也允许其他党员为其辩护。
(3)党组织对党员所要作出的处分决定和所依据的事实材料,必须同本人见面,认真听取其说明情况和申辩。如果本人对党组织所认定的错误事实、定性和处分意见有不同意见时,要认真进行复核,合理的意见要采纳。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本人坚持错误意见或拒不签署意见的,应根据事实作出决定,并写出书面说明,连同本人意见一并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4)给予撤销党内职务以上处分的和本人对结论和决定有意见的,批准处分的党组织在审理告过程中应派专人或委托下级纪委同受处分人谈话,认真听取意见,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教育,并作好谈话记录。
(5)党组织作出的处分决定(或结论),经上级批准后,应给本人一份,并在适当范围内宣布。如果批准单位的意见与报批单位的意见不一致时,应连同批准单位的批复一并交给本人—份。
(6)处分决定批准后,要及时将批复抄送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和有关部门。如向党外组织建议撤销党外职务和给予其他行政处分时,应将处分决定抄政府人事部门或其他有关组织。
(7)决定和批准党员处分,必须集体讨论决定,不允许任何个人或少数人决定和批准,也不允许任何口头决定和批准,必须写成正式材料,履行报批、审批手续。
2、对受刑事处罚的共产党员作党纪处理时,需要哪些材料?党组织怎样履行党纪处理手续? 答:党组织对受到刑事处罚的共产党员进行党纪处理时,除需要从司法部门取得判决书或免于起诉书,摘抄或复制主要证据材料外,还必须按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的要求,写出事实调查报告。党组织履行党纪处理手续,仍须根据党章的规定,由支部大会作出处分决定(特殊情况下,由县级和县级以上党委、纪委直接作出决定),按批准权限程序报批。
3、党员受处分妁时间应从何时算起?
答:支部大会对党员的处分决定,必须报上级党委或纪委批准,才能生效。因此,党员受处分的时间,应从党委或纪委批准之日算起。
4、党员干部因犯错误被停职检查的,在正式决定处分后,是否需办理撤销停职检查的手续?
答:对于犯错误被采取了停职错误的党员干部,在正式决定处分后,如果所给予的处分是撤销党内职务或撤销党外职务处分以上的处分,则不需要办理撤销停职检查措施的手续;如果是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免于处分的,则应将处分连同批复一起抄送报准采取停职检查措施的机关,由他们办理撤销停职检查的手续,恢复正常工作。
5、对犯错误妁党员免予党纪处分将按什么程序报批?
答:根据中纪法复(1995)2号文件精神,免予党纪处分,是按党员违犯党的纪律的具体情况,本应给予较轻的纪律处分,但由于具有可以免予处分的条件,因此,对其免去应给予的纪律处分。对犯错误党员免予处分,要由有关党组织作出的书面结论和决定,并按照警告处分的报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
6、改变或撤销处分,应怎样覆行批准手续?
答:对党员和党的组织的处分,如有不当需要改变,或者处分错了,需要撤销的,由原决定和批准处分妁组织办理。在改变或撤销对党员的处分时,如原决定和批准处分的组织已撤销,由本人现在的组织办理。
7、党员调动工作后,发现他在原单位犯了严重错误,需要给予党纪处分时,应由哪里的党组织作出决定?
答:应由现在工作单位的党组织作出决定,但应征求原工作单位党组织的意见。在查处中,原单位党组织应予协助。
8、党员干部犯错误结案材料应如何处理?
答:为便于组织,人事部门全面地考察了解干部,对犯有错误的党员干部,凡经过查实,给予党纪处分或免于党纪处分的,纪检机关均应及时将处分决定(处理意见)、错误事实调查报告、上级指示,本人检讨及本人对处分决定(处理意见)的意见,一式两份,加盖公章后,按干部管理权限L抄遂有关组织或人事部门,归入本人档案。
9、受警告、严重警告处分的党员,是否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答:受警告、严重警告处分的党员,因为不涉及停止党员的权利问题,所以在党内仍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0、受警告、严重警告处分的党员,可不可以继续担任党内职务?
答:受警告、严重警告处分的党员,原来担任党内职务的,如果工作需要而又称职的,可继续担任原来职务。如果在本单位不适合再担任现任职务的,可调整到其他单位任职;如果受到上述处分,工作又不称职的,可采耳晚职的办法,另行分配适当的工作,但不能视为是纪律处分,而应视为正常的工作调动或调整。
11、在党内担任两个以上职务的党员,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时,应如何执行?
答:对于在党内担任两个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员,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时,党组织在作处分决定时,应当明确是撤销其—切职务,还是撤销某个职务,不要笼统地说撤销党内职务。如果决定撤销某个职务,则必须从其担任的最高职务开始顺序撤销。
12、撤职和免职有何区别?
答:撤职和免职是有原则区别的。撤职,是对于违反党的纪律的党员的—种纪律处分。免职,则属于干部任用的—种制度,不是纪律处分。在某些情况下,有的党员犯了错误受到处分后,党的组织免去其现任职务,这是正常干部任免,不能视为纪律处分。
13、在党的机关工作的党员干部、非党员干部以及在其他机关中没有担任行政职务的党员干部,受到撤职以上处分的,是否降低工资?
答:根据中纪办(1988)92号梢神,凡在党的机关工作的党员干部、非党干部和在其他机关中没有担任行政职务的党务干部受到撤职以上处分的,原则上要降低工资,降低工资的具体办法参照《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职级奖惩暂行处理办法》(劳人干(1987)62号)办理执行。降低工资的手续,由其任命单位办理。
14、受到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可否还给予撤消党内职务的处分?
答:留党察看处分是比撤消党内职务更重的一种处分。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此,受到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不能再担任原任的党内的任何领导职务;在给予其留党察看处分时,其所任党内领导职务自然撤消,不必再另外给予撤消党内职务的处分。
15、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又违反了党的纪律,需要给予党纪处分的,应如何处理?
答: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又违反了党的纪律,需要给予党纪处分的,应开除他的党籍,不能再给予其他党纪处分。至于犯了一般性的错误,经过教育,诚恳地认识错误,并决心改正,在其他方面还没有完全丧失党员条件的,对其错误可作为察看期间的表现,到察看期满时全面考虑,一并处理。对于原受到留党察看一年处分,在留党察看期间又违反了党的纪律,但情节轻微,尚未构成党纪处分,本人认错态度较好的,可以延长留党察看一年。
16、由其他处分改为留党察看处分,留党察看的时间从什么时侯算起? 答:由警告、严重警告和撤消党内职务处分改为留党察看处分的,留党察看时间应当从批准机关改变处分的时候算起;由开除党籍处分改为留党察看处分的,留党察看时间应当从原批准开除党籍的时间算起。如原开除党籍处分时间已经超过确定的留党察看的时间,应在改变处分时一并恢复其党员权利。
17、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期满,又发现新问题,在没有搞清问题之前,能否延长留党察看时间?
答: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期满,尚未办理恢复正式党员权利手续,又发现了新的违纪问题,应在尽快查清问题后,再讨论决定是否恢复正式党员权利,或根据其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决定延长留党察看时间(只适用于受留党察看处分一年的)或开除其党籍。不能在已经发现了新的违纪问题的情况下,不经调查核实,就作出延长其留党察看时间或恢复其正式党员权利的决定。
18、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后,是否可以提前恢复其党员权利?
答: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其察看期规定为一年或两年,是根据其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确定的。这种察看,是必要的,有益的。受到这种处分的党员,应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察看。经过察看期的考验,确定改正了错误,表现较好的,才能按时恢复其正式党员的权利。对于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一般不提前恢复其正式党员 权利,应当坚持按期办理。如有个别同志在留党察看期间确实表现突出,做出了特殊贡献,或者有立功表现,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党委批准,方可提前恢复其正式党员权利。
19、延长留党察看时间由哪里批准?从什么时候算起?
答:延长党员留党察看时间,应该由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报基层党委批准,并报原批准给予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委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备案。延长留党察看时间,应从原留党察看期满的时间算起。
20、党员因某些过失犯罪,被判处刑期较短的有期徒刑而收监执行,给予留党察看处分的,其考察期从什么时间算起?
答:党员因过失犯罪被判处三年以下(含三年)有期徒刑收监执行,由于政治上、工作上一贯表现良好,没有丧失共产党员条件而给予留党察看处分的,其察看期应从刑满释放之日算起。因为在监禁期间,已经停止党的组织生活。党组织无法直接进行考察了解,只有在刑满释放后,参加了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党组织才便于直接考察。
21、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表现不好,可否开除党籍?
答:党章规定,党员经过留党察看,期满后坚持错误不改的,应当开除党籍。其中受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的,在留党察看期满后,由于改正错误不好,不能恢复正式党员权利,但又没有完全丧失党员条件,可以再延长一年留党察看期限,到期仍坚持不改正错误的或者又犯应受党纪处分错误的,应当开除党籍。
22、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病故,应当怎样处理?
答: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病故,一般情况下,不必办理恢复其党员权利的手续。但生前对错误的认识较好,具有恢复党员权利条件的,由有关党组织在该党员病故后及时作出恢复其党员权利的决定。
23、党员受刑法处罚的是否都要开除党籍?
答:共产党员违犯刑法,受刑法处罚的,一般应开除党籍,但如遇下述情况可变通办理:
按照1954年6月《中央关于处理受刑事处分的共产党员党籍问题的规定》的精 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如共产党员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或判处拘役、管制,未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根据其犯罪情节和一贯表现,可以开除党籍,也可以不开除党籍,也可以不开除党籍,但必须给予留党察看处分。反革命罪犯和经济犯罪不在此列。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三年以下(含三年)有期徒刑,又收监执行的,其中有的人过去一贯表现良好,又确实符合共产党员条件,为了慎重对待和珍惜其政治生命,也可以不开除党籍,但必须给以留党察看处分。共产党员在服刑期间,停止过党组织生活。
24、党员犯了严重错误,支部大会决定开除其党籍,在上级党委(纪委)批准之前,是否可以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答:党员犯了严重错误,支部大会决定开除其党籍,在报上级党委(纪委)批准之前,仍可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因为支部大会的决定,必须经过上级党委(纪委)的批准才能生效。
25、开除党籍和除名有何区别?
答:开除党员党籍是党的最高纪律处分,适用于严重违犯党的纪律、丧失共产党员条件的党员。
除名是指党组织按照党章规定,注销党员在党内的名籍,即取消党员资格。除名不是一种纪律处分,是党组织处置不合格党员的组织处理措施,对退党、劝告退党以及自行脱党的党员都可以进行除名。
党组织对被宣布除名的人不应该歧视或打击,应热诚地团结、帮助他们。
26、党员在受处分以后,党组织又发现他隐瞒错误怎么办?
答:党员犯了错误受到党的某种纪律处分后,党组织又发现其隐瞒错误,这说明他不接受教育、对党不忠诚老实。党组织应根据其隐瞒错误的情节和性质,或严肃批评教育、或加重处分。
27、党组织领导班子集体作出错误决定、严重违犯党的纪律的,应当怎样处理?
答:党组织领导班子集体作出错误决定,严重违犯党的纪律,造成严重后果的,除应由该党组织领导班子承担主要责任外,还应按照作出和执行错误决定的领导班子成员的责任轻重,分别给予纪律处分。不能因为错误决定是集体作出的而不追究个人应负的责任,该处分的也不给处分。但在执行这种纪律处分时,应与纯属个人 犯错误有所区别。
28、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犯了错误,需要给予党纪处分的,应如何履行审批手续?
答: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不是常任制。因此,党代表大会代表犯了错误,需要给予党纪处分的时候,应同其他党员一样,按照处分党员的批准权限的规定,履行批准手续。
29、受到党纪处分的党员,是否能在党内提升或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原任职务?
答:《中国共产党员纪律处分条例(试行)》规定,受党内警告、严重警告处分的党员,一年内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受撤消党内职务处分的党员,在受处分后二年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高于原任的职务;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恢复党员权利后二年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原任的职务;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的,五年内不得重新入党。
30、党政干部因引进资金、项目按当地政府政策获取奖金等物质性奖励问题如何处理?
答:2001年12月19日,中纪委办公厅针对党政干部因引进资金、项目按当地政府政策获取奖金等物质性奖励问题如何处理,答复如下:
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党和国家对党政干部廉洁从政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界定适用奖励政策的范围。为发展地方经济积极作出贡献,是党政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职责和义务,不应获取额外报酬。党政干部在引进资金、项目后按一定比例或一定标准获取奖金或其他物质性奖励,实质上是从事经济生活中的有偿中介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诱发行贿受贿、贪污私分国有资产,以及其他以权谋私行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第二条第(二)项明确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准从事有偿中介活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第八十八条也明确规定,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中的党员干部,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的,依照经商办企业错误处理。这一廉政要求应当同样适用于非党员干部。因此,以下人员不应适用地方政府对引进资金、项目的物质奖励政策。
1、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中的党政干部;
2、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的党政干部,其他事业单位中相当于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
3、领导班子由省部级以上党委管理的企业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领导班子由地厅级党委管理的企业的领导班子中的领导干部。
上列人员为当地引进资金、项目做出重要贡献的,可作为年终评优和评选各种先进的参考条件予以鼓励。
上列人员因引进资金、项目获取的奖金或其他物质奖励,可由各级党委政府区别不同情况妥善处理。其中,以引进奖金、项目获取奖励为名行贿受贿、贪污私分国有资产,以及有其他违纪违法行为的,应当严肃查处。
一些地方已经发布并适用于党政干部的奖励政策中,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纪委、监察部发布的有关党风廉政法规制度相抵触的内容,与本答复所提要求不符的内容,应当修改或者废止。今后,地方不得制定对党政干部因引进奖金、项目予以奖金等物质性奖励的规定。(中纪办[2001]220号)
31、对一个党员需要同时给予党内和行政处分,应如何履行手续?
答:应该由党的组织和行政部门分别履行审批手续。党的组织在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时,如认为必须给予撤消党外职务处分的,应向党外组织提出建议;须给予其他行政处分的,也可以提出建议,但均须由行政部门讨论决定和履行手续。
党组织给予党员的处分决定中,有向党外组织建议撤消党外职务和其他行政处分时,应将处分决定送政府人事部门或其他有关组织。
32、干部管理权限在主管业务部门,而党的关系在地方党委的党员,受党纪处分时,应如何履行审批手续?
答:干部管理权限在主管业务部门,党的关系在地方党委的党员,需要给予党纪处分时,应按党的隶属关系,由支部大会讨论作出处分决定后,按处分党员的批准权限,报上级党委或纪委审批。但在上报前征求主管业务部门的意见,尽可能做到协商一致。如果意见不一致时,应把两种意见同时上报核定。
33、犯错误的党员拒绝在处分决定上签署意见怎么办?
答:规定犯错误的党员,在党组织对他所作出的处分决定上签署意见,这是党组织严肃谨慎地执行党纪的郑重态度,也是尊重党员权利的表现。作为犯错误的党员,应该珍惜这种权利,实事求是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拒绝签署意见是不对的。如 遇到这种情况,党组织也要注意查一查错误事实有无出入、处理是否恰当、措词是否准确,对本人的合理意见应当采纳。如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分恰当,经过一再征求意见,说服教育,犯错误的党员仍不签署意见,也要按规定履行上报审批手续,不能因此而影响或拖延对他的处理。但上报时应说明本人不签署意见的情况,并附送谈话记录。
34、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申请退党,应如何处理?
答:《党章》第九条规定:“党员有退党的自由。党员有要求退党,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后宣布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这一规定,也适于受留党察看处分期间要求退党的党员。
35、对党章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县级和县级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权直接决定给党员以纪律处分。”应如何理解?
答:1996年3月5日中央纪委对党章所称“特殊情况”应如何理解,答复如下: 这里所说的“特殊情况”,是指以下几种情况:
一、确有违纪问题应给予党纪处分的党员,其工作的秘密程度较高,或其违纪问题涉及的秘密程度较高,不宜由基层党组织讨论;
二、确有违纪问题应给予党纪处分的党员,其所在的基层党组织瘫痪,或该基层党组织领导人同违纪问题有直接牵连的;
三、已查明某党员确有违纪问题应给予党纪处分,而其所在的基层党组织拒不处理或故意拖延不作处理的;
四、确有违纪问题应给予党纪处分的党员,原来所在基层党组织被撤消或合并,无法由原基层党组织和新单位党组织作出处理的;
五、跨地区、跨单位的集团性违纪案件中确实需要由这些地区、单位共同的上级党组织一并作出处理的;
六、遇到各种紧急情况,需要迅速作出处理的;
七、其他省级或省级以上党组织认为必须直接作出处分决定的情况。
36、党章第四十条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县级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权直接决定给党员以纪律处分”。被处分的党员是否有权到会申辩?
答:在特殊情况下,县级和县级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直接决定给党员以纪律处分时,受处分的党员不参加会议,但在会前要与他谈话,听取他的申诉。
37、如何理解党章第三十九条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两年,仍坚持错误不改的,应开除党籍的规定? 答:所谓坚持错误不改,是指坚持原来的错误不予改正,或者又犯其他同类性质的错误以及其他严重错误,已经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对于处分不服进行申诉上访的同志,要认真分析原因,不要轻易认为凡是申诉、上访的就是“态度不好”,“坚持错误不改”。应看本人申诉是否有理,有道理的应妥善解决。如确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分恰当,教育无效,仍无理取闹的,应视为坚持错误不改,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38、在党委机关工作的干部违犯纪律,需要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的,是否也应按照中央纪委《关于党员干部行政纪律处分审批手续的通知》(中纪发[1981]6号)的规定,由政府人事部门承办?
答:经与劳动人事部商定,在党委机关工作的干部违犯纪律,需要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由任命机关办理,不再经过人事部门。具体办法,参照劳动人事部制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职级奖惩暂行处理办法》(劳人干[1987]62号)执行。
39、对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给予党内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时,由哪一级党组织讨论决定?
答:对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给以党内警告、严重警告处分,除在特殊情况下,由中央或县级和县级以上党的委员会或纪律检查委员会直接决定外,应当经党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按照《关于处分违犯党纪的党员的批准权限的具体规定》报批。
40、按照党章第四十条规定“对于严重触犯刑律的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由同级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开除其党籍”之后,是否还要经过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
答:根据党章规定,对于严重触犯刑律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由同级委员会决定开除党籍后,必须报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
41、党章第四十条规定“对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给以撤消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的处分,必须由本人所在的委员会全体会议2/3以上的多数决定”。2/3以上的多数是按全体委员人数计算还是按全体会议实际到会的委员人数计算?
答:是指本人所在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人数的2/3以上的多数,不是指实际到 会委员人数的2/3。
42、某部委一副局级党员干部离休后组织关系转入地方从事一般党员干部工作,后因贪污而被判刑,党支部对其作出的开除党籍处分应由哪里审批?
答:应由该离休干部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提出处理意见,并按其原职务和处分违纪党员审批权限的有关报批。上级机关在了解情况后,应予审批。作出处分决定后,应将处理情况通知其行政关系所在单位。
43、党员干部犯错误,决定给予党内警告、严重警告或免予党纪处分时,可否在处分决定或批复中写上免除党内职务或建议免除行政职务的意见?
答:在决定给予犯错误的党员干部党内警告、严重警告或免予党纪处分时,不应在处分决定或批复中写免除党内职务或建议免去行政职务的意见。因为免除职务不是处分,不属于纪律检查机关的工作范围。
44、党员触犯刑律,若需要给予党纪处分的,是在人民法院宣判之前还是在宣判之后?
答:对触犯刑律的党员予以纪律处分,可以在公安、检查机关逮捕、起诉之前(如犯罪事实已经调查核实),也可以在人民法院判决之后。这要根据案件的性质和什么时候处理有利来决定,不作统一规定。处理时,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应同有关司法部门取得密切联系,互通情况,以利及时作出正确决定。
45、党员干部在离、退休后犯严重错误的,是否可以撤消原任的党内职务和建议撤消原任的党外职务?
答:党员干部在离、退休后犯了严重错误的,不宜给予撤消原任的党内职务和建议撤消原任的党外职务的处分,可根据其错误性质、情节,给予其他党纪处分。
46、有的党员干部在离休或退休前犯的错误,在离休或退休后才作处理,按其错误应给予撤消职务处分的,但他已经不在职了,是否还要给以这种处分?
答:党员干部在离休或退休前犯了错误,离休或退休后才作处理,按其错误确应给予撤消党内职务和建议撤消党外职务处分的,就应当给予这种处分。如果属于可撤消可不撤消的,则考虑给予其他轻处分。
47、给予违纪党员干部撤消党内职务处分时,如本人已从犯错误时所在单位调走,是撤消原任职务还是现任职务?如原任职务已被免职,又未任命新的职务,可否给予撤销原任职务的处分? 答:凡受审查的党员,在审查期间一般不得调离其原工作单位。如果在决定给党员干部以撤消党内职务处分时,其本人已从犯错误的单位调走,一般应撤消其现任职务。如因查处其问题而被免职审查的,也可以给予撤消原任职务的处分。如在查处其问题前,原任职务已被免去或落选,又未任命新的职务,即不使用撤消党内职务处分,可考虑给予其他党纪处分,但对其受处分后的职级应同时作出决定。
48、受处分的党员拒绝在处分决定上签署意见,处分决定是否有效? 答:党员因犯错误受到纪律处分,本人对处分决定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或部分保留意见的,除了可在党的会议上发表和向上级党组织申诉外,还应当在处分决定上签署本人意见。这是执行党的纪律所应履行的一项手续。党组织在处分党员时,不让受处分者在处分决定上签字或本人拒绝签署个人意见,都是不对的。受处分的党员如果拒绝在处分决定上签字时,有关党组织应在处分决定上注明“已经本人阅过,但拒绝签署个人意见”,以便备查。
但是,受处分的党员是否在处分决定上签署本人意见,不是处分决定是否有效的一个条件。即使受处分的党员拒绝签署个人意见,只要处分决定是按照处分党员批准权限的规定,经有关党组织批准,即可生效。
49、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工作,被安排在比原职务低的职位上工作,但仍保留原职级待遇的,对这部分干部的党纪处分批准权限是按其享受的待遇还是按现职务履行批准手续?
答:根据中纪办[1999]188号精神,“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工作,被安排在比原职务低的职位上工作,但仍保留原职级待遇的,对这部分干部的党纪处分批准权限是按其享受的待遇还是按现职务履行批准手续”的问题,中央纪委曾作过答复,指出“军队转业的党员干部,职务没有得到相应的安排,仍享受原职级的政治、生活待遇,因犯错误须要给予党纪处分的,按其原职级和处分违纪党员批准权限报批。”
考虑到目前各地区、各部门的组织人事部门对这部分党员干部一般是按其现任职务进行管理的,如对这部分干部的党纪处分批准权限仍按原职级报批,就会在同一级党委中造成对这部分干部有权任免无权处分的现象,不利于对这部分干部的监督管理和违纪问题的查处。经中央纪委研究,并征得中央组织部同意,对这一问题重新作出如下答复:
对没有按原职级安排,但仍享受原职给待遇的军队转业干部因违纪须给予党纪处分的,按现任职务和处分违纪党员的批准权限报批。
50、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重申和提出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五项规定中所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其含义是什么?
答: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解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重申和提出的国有企业 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五项规定中所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包括:国有独资企业以及国有独资企业所属具有独立经营权的单位和授权经营单位(或分支机构)的领导人员;国有独资企业委派到其他企业的领导人员;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公司中由上级党组织、行政机关或者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单位委派、任命、招聘的领导人员以及其他经上述单位批准执行职务的领导人员。
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的中层经营管理人员适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重申和提出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五项规定。
未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以及未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参照执行。
51、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重申和提出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中“不准个人擅自决定企业的大额度资金运作、生产经营和企业改革的重大决策、重要的人事任免等事项”是指什么?
答: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解释,个人擅自决定,是指违反企业制度所规定的决策程度、个人或者少数人作出决定。
大额度资金,是指超过由企业或者企业主管部门所规定的企业领导人员有权调动、使用的资金限额以上的资金。
重大决策,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定应当由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职工代表大会决定的事项;企业的资产重组,工程发包,对外担保;企业对外部投资,在国(境)外投资;企业上市、配股、分红,股权收购、转让;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引进重要技术和设备,新产品开发,委托生产,转产;企业的工资制度和福利制度等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改革、重要管理制度、职工利益等重大事项的决策。
重要人事任免,是指企业对本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和下属企业、单位负责人的任命、免职或者聘用、解除聘用。
52、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重申和提出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中“不准将国有资产转移到个人名下或其他企业谋取非法利益”是指什么?
答: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解释,将国有资产转移到个人名下,是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以划转、调拨、公款私存、将用公款购买的房产或汽车等公物落户给私人、无偿或低价将国有企业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让私人使用或者转让给私人以及其他任何方式将国有资产转移到私人名下。
其他企业,是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所在企业以外的任何企业和其他经营性单位。
53、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重申和提出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中“未经投资者批准,不准以个人名义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投资参股”含义是什么?
答: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解释,不准以个人名义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投资参股,是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用企业资金以个人名义或者其他人的名义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投资参股或购买上市公司股票,购置不动产,或者进行其他经营活动。
因驻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必须以个人名义进行上述活动的,应当经过投资企业批准;投资企业有上级主管部门或者上级企业的,还应当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或者上级企业批准。进行上述行为,应当按照规定办理以个人名义进行产权注册委托协议的公证手续。
54、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重申和提出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中“不准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含义是什么?
答: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解释,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是指提供人力、资金、关系贷款、物资、技术、设备、担保、经营场所、经营项目、商标、品牌、专利、非公开信息、客户市场等方面的便利,或者以降低卖出价格、提高买入价格或者降低场地、设备租金,以及其他方式提供优惠条件。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既包括私人的经商办企业或者其他经营性活动,也包括以承包、租赁、委托、合作、联营等方式在国有、集体单位的经商办企业或者其他经营性活动。
55、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重申和提出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中“不准配偶、子女个人从事可能侵害该企业利益的生产经营活动”含义是什么?
答: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解释,配偶、子女个人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配偶、子女个人经办或者与他人合办私营经济组织;个人受聘担任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私营经济组织高级职位;个人在国(境)外注册公司后回国经营;个人进行中介活动等方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可能侵害该企业利益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配偶、子女个人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所在企业直接发生商品、劳务、经济担保等经济关系,或者依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所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配偶、子女个人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因专利、特许经营等原因具有经营项目的独占性,企业必须与其发生经济往来的,其经营的项目及项目所涉及的重要指标应当列为厂务公开的一项内容。
56、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重申和提出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中“不准擅自兼任下属企业或其他企业的领导职务,经批准兼职的不得领取兼职工资或其他报酬”含义是什么?
答: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解释,擅自兼任下属企业或其他企业的领导职务,是指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未经主管部门、上级企业或者本企业批准,兼任下属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领导职务,或者担任这些企业的顾问或名誉职务。
主管部门、上级企业或者本企业批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兼职,应当确定其本职和兼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组织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所在单位的职务为本职,其他职务为兼职。组织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不在一处的,应当并为一处。
下属企业或其他企业包括:本企业的下级企业、本企业下属的具有独立经营权的单位、授权经营的单位,与本企业合营或者本企业参股经营的企业以及经营性事业单位,本企业以外的国有、集体、私营经济组织。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批准兼职的,兼职单位给予的工资或者其他报酬,应当上交本企业。
企业领导人员个人出资在经批准兼职的企业合法持有的股份,其红利不视为个人兼职取酬。但兼职企业给予企业领导人员的股份及其红利应视为兼职取酬。
57、党员、行政监察对象接受私营企业老板出资的旅游活动应当如何定性处理?
答:中央纪委、监察部办公厅答复如下: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中的共产党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利益,接受其邀请,本人或携带亲友外出旅游,费用由邀请方支付的行为,以受贿错误论,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第六十一条给予党纪处分。
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中的共产党员,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他人邀请,本人或携带亲友外出旅游,费用由邀请方支付的行为,以受礼错误论,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第六十三条给予党纪处分。
行政监察对象利用职务或工作上的便利,接受他人邀请,本人或携带亲友外出旅游,费用由邀请方支付的行为,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可参照本答复处理。
党员、行政监察对象接受私营企业老板出资的旅游活动,应当区别不同情况,根据上述规定定性处理。
58、纪检机关办案中确需到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查询或者冻结被调查对象的存款时,应如何办理?
答:中央纪委、监察部办公厅答复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二十 一条规定:“监察机关在调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时,经县级以上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批准,可以查询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人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必要时,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依法冻结涉嫌人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根据这一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察部1998年10月13日印发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二十一条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依法冻结涉嫌人员存款的操作程序并附有文书格式;监察部1999年6月7日印发了《监察机关监察文书格式标准文本式样》,其中式样10即为“查询存款通知书”。根据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行使两种职能的实际,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今后在办案中确实需要到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存款或者冻结存款时,无论是以纪检机关名义立案的,还是以监察机关名义立案的,均应以监察机关名义使用上述监察文书,并应按规定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未设监察机关的部门、单位或者系统,纪检机关需要到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和冻结存款的,可到所在行政区监察机关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监察机关开具监察文书。
59、对犯有贪污、贿赂错误党纪处分的数额界限怎样掌握? 答:中央纪委答复如下:
一、贪污、受贿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贪污、受贿在5000元以上,未被判处《刑法》规定的主刑,且具有《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减轻处分情节的,也可以不开除党籍,须给予留党察看处分;被依法判处《刑法》规定的主刑的,依照《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一律开除党籍。
二、对于贪污、受贿数额不满5000元的党纪处分标准,在中央纪委未作出具体规定之前,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具体情节酌情掌握。
三、处理贪污、受贿错误规定的违纪金额标准,只是违纪行为社会危害程度的一个方面,在实际执纪工作中,还应考虑其他情节。
四、中央纪委以前颁布的有关规定与本答复相抵触的,1997年10月1日后以本答复为准。
60、党员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否一定要等开除党籍才能逮捕、起诉、审判?
答:对违犯刑法的共产党员的党纪处理,可以在公安、检察机关逮捕、起诉之前(如犯罪事实已经调查核实清楚),也可以在法院判决之后,这要根据案件的性质和什么时候处理有利来决定。
61、党员干部私自驾车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害应如何定性、处理?
答:未经批准私自驾驶本单位车辆外出,或者没有驾驶执照擅自开车,或者虽 有驾驶执照但违反交通法规开车,均属于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共产党员有上述行为之一,致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定性处理。
62、嫖客已付给卖淫女财物,但尚未发生性关系应如何定性处理?
答:对嫖客已付给卖淫妇女财物,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虽未发生性关系的,仍应以卖淫、嫖娼行为定性处理。因为,给付卖淫妇女财物是卖淫、嫖娼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财物的易手说明双方有卖淫、嫖娼的故意,并已经着手实施卖淫、嫖娼的行为。只是由于他们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这种情形可比照即遂者从轻或减轻处罚,但不宜以“其他流氓行为定性处理”。
63、受党纪处分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考核如何确定等次?
答:1998年4月8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对受党纪处分的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府机关公务员确定考核等次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当年,参加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二、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当年,参加考核,因与职务行为有关的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确定为不称职;因其他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三、受撤消党内职务处分的当年,参加考虑,确定为不称职;第二年按其新任职务参加考核,按规定条件确定等次。
四、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受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的第二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受留党察看二年处分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五、受开除党籍处分的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六、涉嫌违犯党纪被立案检查的,可以参加考核,但在其受检查期间不确定等次。结案后,不给予党纪处分的,按规定补定等次;给予党纪处分的,视其所受处分种类,分别按上述一、二、三、四、五条的规定办理。
七、受党纪处分同时又受行政处分的,按受党纪处分的情况确定其考核等次。企业、事业单位对受党纪处分人员确定考核等次,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64、党组能否批准对党员的党纪处分?
答:根据党章规定,给党员纪律处分,须经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报党的基层委员会批准。“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部 门的重大问题,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党组不是一级党委,不负责批准给党员纪律处分(需要对下属单位实行高度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工作部门的党组,其职权中央另有规定的除外)。机关党委(支部)在作出处分决定时,应征求党组的意见。
65、中央纪委《关于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接收的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的解释?
答:本规定所称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国家拨给经费的各社会团体中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礼品,是指礼物、礼金、礼券以及象征性低价收款的物品。本规定所称其他礼品,不包括礼金和礼券。因为按照1993年4月27日中央办公厅、国家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接受和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的通知》,礼金、礼券是严禁收受的,如果收受了,不论价值大小,必须一律登记上交。
凡属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即使是亲友馈赠的礼品,也不能收受,收受的必须登记上交。
66、浙江省纪委、监察厅对浙江省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登记、上交礼品的管理有何具体规定?
答:《浙江省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登记、上交礼品的实施和管理办理》规定,因各种原因未能拒收的礼品,必须自收受礼品之日起(在外地接受礼品的,自回本单位之日起)一个月内登记上交。凡应上交的礼品,不准以个人名义用于捐资助学、扶贫、解困、救灾等。
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指定受理礼品登记上交的机构,负责本单位的礼品登记、保管、上交等工作。省直属各单位上交礼品的管理和处理工作由省直机关纪工委负责。
各部门、各单位受理礼品登记上交的机构对本单位工作人员上交的礼品,应妥善保管,并按本级负责礼品管理和处理工作的部门的要求上交集中处理。其中,鲜活商品、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副食品,登记后由各单位自行处理,《礼品登记表》上交本级负责礼品管理和处理的部门。
上交礼品时,应填写《礼品登记表》一式三份,一份由本人留存,另两份随同礼品上交本部门、本单位受理礼品登记上交的机构。各单位集中上交礼品时,应将《礼品登记表》一份留存,一份随同礼品上交。
67、什么是案件审理工作?
答:案件审理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是对已检查结束的违犯党纪、政纪的案件和复查、复议、复审、复核案件所进行的审查处理工作。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案件审理工作部门在纪检监察机关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对案卷材料所做的审核工作;二是党组织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或各级政府和它的监察机关对案件进行审查和作出处理决定的工作。
68、基层党委案件审理小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对管辖范围内党员违犯党的纪律的案件,在党委审批之前,进行集体审议、提出审理报告。
69、基层党委案件审理小组在办案中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应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正确处理检查与审理的关系,采取交叉办案的办法。对于一个具体案件,强调一定要有未参加检查的同志来审理,审理小组同志不得同时参加一个案件的检查,避免发生自查自审的现象;正确处理承办人审理与集体审议的关系,在承办人审理后,审理小组要集体审议,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大家的正确意见,避免片面性;正确处理审理与审批的关系,审理不能代替审批,处理案件最后要由基层党委集体讨论决定。
70、如何理解立案检查后需要作出审查结论的案件要移送审理?
答:中纪法复[1993]1号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试行)》第三十条所称“审查结论”,是指纪检机关对于违反党的纪律、应该给予党纪处分、但因具有免予处分的情节而免予处分的党员所作出的正式书面结论。凡经立案检查需作出审查结论的案件,都要移送审理。审理这类案件,仍执行中央纪委颁布的《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及有关规定。
71、申诉案件复查或复议由哪一级党组织承办?
答:确定复查或复议的申诉案件,一般情况下,应转交原决定处分的党组织或原批准处分的党组织进行复查、复议。原单位已经撤消的,应由申诉人现在的县级和县级以上党组织负责复查或复议。必要时,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可以直接或指定有关的党委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进行复查或复议。
对于上级党组织交办的需要复查或复议的申诉案件,下级党组织应及时办理,并报告结果。
72、案件的呈请审批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两项内容:
(1)案件集体审议后,审理部门应及时将案件材料和审理报告送纪律检查委员会主管领导,呈请纪律检查委员会审批。
(2)按照《关于处分违犯党纪的党员批准权限的具体规定》,凡需要报同党委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或党委审批的案件,在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或同级党委讨论决定后,由审理部门办理呈请审批手续。
73、履行备案手续有什么具体要求?
答:
一、按处分违纪党员批准权限的规定应报上级党委或上级纪委备案的案件,必须由审批案件的党委或纪委正式向上级党委或上级纪委报送备案报告,不可只送备案材料。
二、报送备案的材料必须齐全。凡报送新处理的备案案件,应报送处分决定、调查报告、主要证据材料、受处分党员的检查或处分决定的意见及党组织对意见的说明、批准机关的决定及批复。复查处理的备案案件,应报送复查报告、复查中所取的主要证据材料、复查处理决定及有关党组织的意见、申诉者本人对复查处理决定的意见及党组织对其意见的说明和原处分决定、原调查报告及主要证据材料。
三、报备案的各项材料的份数,新案的处分决定、调查报告,复查案的复查处理决定、复查报告,均送一式三份,其它材料各送一份。报中央纪委备案的材料,除主要证据材料只送一份外,其它材料均各送一式三份。
四、审理备案案件,必须按《关于审理党员违纪案件工作程序的规定》办理。各级纪委审理部门审理结束后,须正式向常委提出书面审理意见。审理部门如同意下级纪委的处理决定,经分管审理的委领导签字同意后即可归档;如认为应改变下级纪委的处理决定的,须报常委会讨论决定。
五、上级党委或纪委对下级常委或纪委报送的备案案件,一般不下达批复,故处分决定一经批准或已直接决定,就应及时下达执行。备案报告上可写“如有不当,请指示”,而不必写“当否,请批示”。
74、报上级党委纪委或政府、监察机关备案的案件需报送哪些材料? 答:(1)处分决定;(2)调查报告和主要证据材料;(3)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或对处分决定意见及党组织或监察机关对其意见的说明;(4)批准机关的决定和批复。
75、审理部门受理申诉案件的范围是什么?
答: 经审理部门审理报本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或党委,以及原来报经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批准过的案件中的党员、党组织对所受处分或结论不服而提出的申诉案件;本委领导临时交办的申诉案件。以及工作人员不服行政处分提出的申诉。76、如何确定申诉案件的复查或复议?
答:审理部门接到党员、党组织对处分结论不服的申诉后,应指定专人研究申诉理由,并调原处分卷进行审查。如确实在事实证据、定性处理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复查或复议的,应提出具体意见,按立案程序报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审定。凡属原认定的主要事实和影响定性量纪的重要情节有出入,或在手续方面严重违反组织原则而影响了正确处理,申诉人又提出一些新的线索等情况,则应进行复查;凡属原定主要事实无误,只是定性处理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复议解决。对申诉案件是否进行复查或复议,原则上要由原批准单位党组织确定;原批准单位已经撤消的,由申诉人现在所在地区的县以上党委或纪律检查委员会确定。
77、申诉案件复查或复议由哪一级党组织承办?
答:确定复查或复议的申诉案件,一般情况下,应转交原决定处分的党组织或原批准处分的党组织进行复查、复议。原单位已经撤消的,应由申诉人现在的县级和县级以上党组织负责复查或复议。必要时,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可以直接或指定有关的党委和纪律检查委员会进行复查或复议。
对于上级党组织交办的需复查或复议的申诉案件,下级党组织应及时办理,并报告结果。
78、申诉案件审批需报送哪些材料?
答:申诉案件经复查、复议或复审、复核后,上报审批时应具备下列材料:(1)犯错误人员的申诉材料;(2)主要证据材料;(3)复查、复议决定或复审、复核决定及有关组织的意见;(4)申诉人对复查、复议决定或复审、复核决定的意见和有关组织对其意见的说明;(5)原处分决定、调查报告和主要证据材料。
79、案件审理中如何阅卷?
答:一般方法是:(1)认真阅读全案材料。首先,重点阅读调查报告、错误事实见面材料,以便对案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从头到尾地阅卷,并认真做好阅卷摘录。(2)在从头到尾阅读案件材料的基础上,应将调查报告与本人检查、本人申辩材料与证据材料、调查报告与证据材料、证据材料与证据材料对照审阅,看事实是否清楚,情节是否吻合。然后进行摘录案件材料工作,主要是摘录能够证实受处分人有错的证据和能够证实受处分人无错的证据,以及相互矛盾的证据。在摘录证言时,不要只摘证言里的某一句或某一段,而要注意到证言的联贯性、全面性,还要注意记明原卷名称、年、字号、页数、证据种类、所证实的事实、时间、地点等。(3)在认真细致地审阅全部案卷材料后,应进行综合分析,看所认定的错误事实的证据是否确凿、充分,错误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情节、后果以及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是否清楚,有关人员责任是否明确,是否需要进行补充调查,以便为定性和处理打下基础。
80、结案材料的抄送是指什么?
答: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受处分党员的处分决定、主要错误事实材料和批复抄送管理干部的党委组织部门或人事干部部门。处分决定中,如有建议撤消党外职务或其他行政处分时,应将处分决定和批复及主要错误事实材料抄送行政监察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如有建议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同时抄送有关司法部门党组。
81、什么是案卷材料的立卷归档?
答:立卷归档,就是对已审批结案的案件,按照要求,对案卷材料全部整理,编排目录,装订成卷,移交档案部门保存。归档材料包括:(1)上级党委、政府或者本级纪检监察机关对案件处理的批复。(2)《案件结案审批表》、审理报告和审理过程中与犯错误人员谈话记录。(3)下级党委、政府监察机关的请示。(4)呈报单位同犯错误人员的谈话记录。(5)有关组织对犯错误人员的处分决定或对申诉复查的结论。(6)犯错误人员的检查材料或申诉材料。(7)受处分人员对处分决定、复查结论或错误事实材料的意见和有关组织对受处分人员上述意见的说明材料。(8)调查报告或复查、复议、复审、复核报告。(9)主要证据材料。(10)立案依据和手续。
第五篇:结婚证存在瑕疵的离婚案件处理
结婚登记存在瑕疵的离婚案件
有关法律实务问题探讨
河北省广宗县人民法院 王韡
在审理离婚案件时,结婚登记存在瑕疵的现象数见不鲜,存在的瑕疵情形也复杂多样。实务中,婚姻登记存在瑕疵的情形主要有:
1、当事人使用虚假的身份信息或者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结婚登记的;
2、未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领取结婚证的;
3、结婚证登记信息与本人身份信息不符的。笔者认为应当在分析瑕疵情形的基础上确定法律适用,而每一种情形的瑕疵又存在多种实务问题,下面逐项进行分析。
首先应明确能否因为婚姻登记瑕疵而认定婚姻无效。婚姻无效是指当事人双方不具法定结婚条件或没有履行法定结婚程序而缔结的婚姻,不产生合法婚姻的法律效力。可见,婚姻无效的情形一是当事人双方不具法定结婚条件;二是未经过婚姻登记程序缔结婚姻。对于婚姻无效的情形,我国《婚姻法》第十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四)未到法定婚龄的。”该条只规定了四种婚姻无效的情形,没有任何兜底条款和外延范围,且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三》)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条规定以外的情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当事人的申请。”由此可见,不能因为婚姻登记存在瑕疵而当然认定婚姻无效。如果当事人在离婚诉讼中以结婚登记存在瑕疵为由,对民政部门颁发的结婚证的效力提出异议,认为不存在夫妻关系的,应裁定驳回当事人的起诉。但同时《婚姻法解释三》第一条第二款首次明文赋予了当事人救济手段,如果当事人以结婚登记程序存在瑕疵为由主张撤销结婚登记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一、对于当事人使用虚假的身份信息或者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结婚登记的有关法律实务问题
1、因未达到法定婚龄而伪造虚假身份证明欺骗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登记的,当事人一方起诉离婚,首先应明确起诉时双方是否达到法定婚龄。如果双方均未或有一方仍未达婚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未达婚龄欺骗婚姻登记机关登记结婚的婚姻关系在法律上的效力问题的复函》,不能认为双方有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应宣告婚姻无效。如果双方均已达婚龄,从法理上讲,无效民事行为的情形已经消失,双方已经具备了实质的和形式的婚姻要件,在离婚时应当认定其婚姻关系合法有效,应当按照离婚案件进行处理,但笔者认为应当对其欺骗婚姻登记机关而登记结婚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
2、以骗取钱财为目的使用虚假身份证件与另一方登记结婚,婚后不久下落不明,另一方向法院起诉离婚的,如果法院以没有明确的被告为由裁定驳回,显而易见不能维护受
骗者的合法权益。对此,如果查证该身份证确系伪造,笔者认为,婚姻登记机关在受欺骗的情况下作出的婚姻登记行为有重大、明显的瑕疵,且显然不符合《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等有关结婚登记的条件,该行政行为应属无效行政行为,可由受骗一方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结婚登记。
3、冒用他人身份证进行结婚登记,结婚证上载明的主体与实际共同生活者不一致时,结婚证的效力只对结婚证上载明的主体有约束力,而不应及于实际共同生活者。如果实际共同生活的当事人请求离婚的,法院应当告知其变更诉讼请求,按照《婚姻法解释一》第五条的规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此时无法补办结婚登记的情况下,按照解除同居关系处理。当事人坚持拒绝变更诉讼请求的,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此种情况因冒用了他人的身份证明,婚姻登记对该他人有效,严重影响了该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无法再行结婚登记等,该他人和结婚证上的“配偶”因为没有自愿结婚的意思,不符合结婚的实质性要件,故不形成夫妻关系。对此,该他人可对结婚证效力提出异议,请求民政部门撤销结婚登记或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二、未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领取结婚证的法律实务问题 我国《婚姻登记条例》于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其
第四条规定了“内地居民结婚,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第五条规定了办理结婚登记的内地居民应当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第七条规定了“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对结婚登记当事人出具的证件、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对当事人符合结婚条件的,应当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对当事人不符合结婚条件不予登记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可见,结婚登记程序应包括三个内容,其一是双方当事人应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其二是应提交必要的证件或材料;其三是由婚姻登记人员进行审核准予登记后,领取结婚证,另外,结婚证一式两本,男女双方各为持证人。但在实务中却发现不符合这些登记程序的结婚证普遍存在。
1、他人代理或冒名顶替进行结婚登记的认定和处理。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当事人知他人代理其进行结婚登记,且对此不持异议,例如双方都符合结婚的实质性要件,但为了省事,没有亲自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而是托关系“拿”一个结婚证,这种情况当事人虽未亲自到场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却是真实意思表示,不影响婚姻效力,应按照合法婚姻关系适用法律;第二种是一方当事人不同意结婚,他人冒名顶替与另一方当事人进行结婚登记,该种情形不仅严重违反结婚程序,也违背了当事人的意志,被冒名的当事人可以申请民政部门撤销该结婚证,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笔者认为如果当事人仅仅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可以直接按照离婚案件处理。
2、未经民政部门所颁发的“结婚证”的认定与处理。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该“结婚证”本身即为虚假证件,对此经相关鉴定,证明盖章及结婚证本身为虚假伪造的,当事人向法院起诉离婚的,应当予以驳回,法院应告知当事人按照事实婚姻或者同居关系纠纷处理;第二种情况是无法鉴定该“结婚证”的真伪,而婚姻登记机关没有相关登记证明和留存档案,且不存在因玩忽职守造成婚姻登记档案损失的情形,婚姻登记机关不认可颁发该证的,如果有证据证明该结婚证确实未经过法定登记程序,则可认为未完成结婚缔结程序,不能认定合法夫妻关系的存在,宜按照事实婚姻或者同居关系处理。
三、结婚证登记信息与本人身份信息不符的法律实务问题
1、因婚姻登记机关的失误导致结婚证登记信息与本人不符的情况,在审判实务中也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婚姻登记相关规定不完善的年代,婚姻证上登记的个人信息为人为填写,如果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则极易造成登记人姓名、年龄等的误登记。对此笔者认为责任在婚姻登记机关,不能因该瑕疵否定婚姻登记效力,如果当事人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通过结婚证、户籍证明或身份证上的照片能够证明确系同一人的,应当按照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进行处理。
2、使用曾用名进行婚姻登记而导致与本人现行身份信息不符的情况,如果当事人向法院起诉离婚的,可以提供村委会证明或者派出所出具的确系同一人的证明,应当按照合
法有效的婚姻关系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