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时间:2019-05-13 04:0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相关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可描述成:“一个特定系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稳定地约束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的概率”,即“一个特定的系统成功地延伸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美国的汉森、约纳斯(1996)也有相似的定义,他们将可持续能力直接解释为:“一个系统,可以达到可持续状态的水平。

“发展度”以社会财富的增长、理性需求的满足、生活质星的提高为其基本识别。发展度构成了可持续能力的“动力表征”,是可持续能力不断提高的发动机。它的内涵是:(1)社会财富增长的度量;(2)发展质星提高的度量;(3)理性需求满足的度量(4)创新能力培育的度量;(5)文化内涵进步的度量。

“协调度”以环境与发展间的平衡、效率与公平间的平衡、物质与精神问间平衡为其基本识别。协调度构成r可持续能力的“公平表征”,是可持续能力不断优化的调节者。其内涵是:(1)人际、代际、城际、区际之间的协调;(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3)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协调;(4)自由竟争与有序规范之间的协调;(5)开拓创新与有效继承之间的协调。

“持续度”以人均财富的世代非减、投资边际效益的世代非减、生态服务价值的世代非减为其基本识别。持续度构成了可持续能力的“质星表征”是可持续能力不断维系的促进剂。它的内涵是:(1)逼近“三零状态”即生态赤字为零、环境胁迫为零、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之比率变化为零;(2)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充分建立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机制;(3)充分尊重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担负为后代扩大文明积累的责任;(4)逐步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1992年里约会议通过的联合国《 21世纪议程》,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有如下的明确阐述:“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具体地说,能力建设包括一个国家在人力、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资源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增强。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对政策和发展模式评价和选择的能力,这个能力的提高过程是建立在该国家人民对环境限制与发展需求之间关系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所有国家都有必要增强这个意义上的国家能力”。这一概念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第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能力,即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知识和技术能力;第二,重视人力资本与体制资本(或者更广义上的社会资本)的积累,强调人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自然过程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对问题迅速反应及解决能力等;;同时也强调体制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即不同的体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会有不同的效果;第三,国家所处的自然条件、资源储备等自然系统的供给能力。

归纳起来,可以给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给出这样一个定义:能力建设是指建立国家、地方、机构和个人在制定正确决策和以有效的方式实施这些正确决策方而的能力,它包括人们不断改善能力效率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机构、个人在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所有努力之总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国情,以及在生态基础、自然状况和地理条件下,如何认识国家发展成本,如何选择国家发展道路和如何进行国家的制度建设。在这方面,中国的决策层在审慎思考各种情况之后,对未来发展道路做出了决断:沿着可持续发展之路,将

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整体体关系置于综合平衡之中,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效益最大化。我国按此决断规划了发展战略、具体行动和一系列的体制保证,使中国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内容

(1)生态环境能力建设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从础,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然而,生态环境问题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城市表现得较为突出,它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急剧集中,产业集中,社会经济活动强度逐渐增大,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到公众健康,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围其它地区也会带来较大破坏;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结果,还可能大规模改变上地、大气、水体、生物、资源、能源的性质和分布,引起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资源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给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分配和利用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干扰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进程与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生态环境能力建设是一个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基础设施能力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与人民生活活动的基本要素和载体,是保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骨架和脉络,也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设施、通讯设施、供电供水设施、水利设施、地下管网设施、公众娱乐休闲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灾害防御设施等,它们在保证一个地区生产资料和产品的顺利流通,以及信息的快捷、准确传输,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保证资源、能源的供应,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地区安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反,如果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力或遭受破坏,势必会导致区域功能的减退、低下甚至瘫痪。因此,加强从础设施能力建设,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社会与经济越发达,其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就越健全,功能也越强大。

在社会化功能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要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建立健全社会化产业化服务体系,包括工农业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体系、物资服务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旅游餐饮服务体系、购物服务体系、教育服务体系、健康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以形成社会联动共建机制,增强区域的社会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的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

(4)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科技创新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科技创新念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原创动力、国际竟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个球化的不断发展,未来区域经济和市场的竟争,实质上是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体制的竟争,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体制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是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为依托的。因此,加强科技与体制创新能力建设,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关键在于人才。没有人才,发展科技和经济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培养人才是发展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首要步骤。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从

地或实验区的建设,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或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把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扩大技术储备,提高科技竟争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人民素质与精神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的参与,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和推动者。因此,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人的问题,从人开始,在人自身上做文章。解决人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力度,控制人口增长,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规模,以及合理的人口结构;另一方面,坚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并切实解决人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这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同时,解决人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人的思想意识问题。一方面,通过科技文化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另一方面,可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十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文明礼貌新风,不断提高居民的人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增强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6)法制与体制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战略,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后盾,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法制能力建设时,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要求,建立健全有关的政策与法令制度,包括产业投入政策、经济调节政策、科学技术政策、组织管理政策、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以形成一个完整配套的、协调平衡的综合管理政策与法制体系。同时,要加大可持续发展的法制政策的宣传、教育与执法力度,切实把各项政策贯彻落实下去。

体制建设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体制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体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加强全方位的体制改革,进行体制与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向体制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体制能力建设时,要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全面推进各项体制改革,逐步巩固、完善和深化企业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体制改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逐步改革现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因素,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保障关系

科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人类为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全面地了解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可能损害或增进地球生命支持能力等的过程,科学可以提供依据,使社会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制定和选择环境与发展政策,技术则可以提供有力的实施手段。科学技术能使人类弄清地球的承载能力及其各个部分负担的极限,弄清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可能产生的增进或损害自然体系的影响,以及可能招致的自然对人类产生的正负效应,人类离开科学技术的帮助就会失去方向,茫然无措。

高技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高技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中的硬件,它可以在资源、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想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持续发展,只有依靠高技术这个硬件才能为其作出贡献。高技术能为管理,教育,法制,公众参与提供支持手段。在当代社会要想实现人类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有良好的管理,较高水平的教育,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群众的积极参与,而高技术的发展则为这些条件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技术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限制污染;可以在环境保护、防灾、资

源开发等方面大有作为。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保障关系

文化发展对可续发展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思想保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其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阵地意识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当今世界,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发展要通过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虽和振奋精神的功能,调'节社会盾后,整合民族力量,协调社会运行,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其发展目标。

文化发展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具有精神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文化发展通过强化民主法制建设,增强人们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通过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调节相互之间的关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活动,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个稳定的、有序的社会环境。

文化发展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还具有智力支持作用。文化发展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开发人们的智力,强化人们的创新意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培养、储备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保障关系

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和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个人与资本存量之间,资本存量、物品与劳务产出、收入分配之间的一种过滤器。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人或组织)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因此,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能够提高生产率和加速经济增长。制度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其原因在于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的建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得以发挥其功能,从而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1.从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够保证经济可持续性的经济制度,不仅仅是指物质生产领域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而且包括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和生态生产等领域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使之都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物质再生产、精神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和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相互增殖,从而确保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的过程和最终实现还包括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管理创新。管理既涉及国家层次的管理,又涉及企业的管理。要正确定位各有关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管理功能,引导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系统框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和目标模式来研究和解决我国目前发展遇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一条必要和可行之路。

第二篇: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范文)

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宋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摘 要: 要保证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当前首要是抓紧可

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这种能力建设的要义是: 技术能力的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社会资本积累的强化;政府 作用的加强;等等。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能力建设;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F1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820(2004)01-0006-05

一、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新疆作为资源大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依靠 资源优势开发与转换战略, 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 时期, 经济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人们日益享受 着工业文明的恩泽和雨露。然而, 科技进步和经济 发展使得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的外部性问题, 却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破坏因素。可持续发展不是不要发展, 而是在发展 中采取积极的措施, 调整发展战略, 减少向自然界 的征服或索取, 增加对自然界的投入, 改善自然资 源的供给条件。新疆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 的形势要求我们应审视度势,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 过度消耗资源、损害环境为代价, 单纯追求经济数 量的增长, 一味以强调发展经济来赶超发达地区、缩小差距的传统发展模式, 走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 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个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 用状况决定着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 与环境保护之间应该表现为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提高, 对环境改善的投入也会增大, 完全可能提高环境资 源的总量水平。新疆目前的发展趋势恰恰是经济在 持续增长, 但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越来越恶劣, 环境仍在继续 恶化。

新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具有现实的必

要性, 而且具有国家政策实施的紧迫性。西部大开 发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它与国内外 传统的开发模式不同, 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把生态环 境建设和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提到了突出的位 置。国务院在部署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时, 明确要求 从保护和改善生态入手, 切实把发展经济的指导思 想转到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上来, 转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上来, 以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经济社会繁荣。在西部大开发 中, 新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然而现阶段的突出 问题是, 资源优势还难以充分发挥, 生态破坏和环 境问题积重难返, 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要求我们不 可能继续沿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只有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 统筹规划, 通盘考虑, 以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开发建设的根本点, 把人

口、资源、环境纳入大开发的总体规划, 科学把握环 境与发展的关系, 以此作为推进新疆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指导思想。中央于2002 年11 月8 日召开的党 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明 确指出: “..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 地位, 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 国策..”,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 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才能有效地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由于可持 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 强调人的实际生活福 利的提高, 强调发展的后劲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 对人类生活的支持作用, 关系到子孙后代, 而这一 切都依赖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因此为 确保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转变 传统发展模式为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二、能力建设是新疆实施可持续发展 的制度和技术保障

新疆资源环境突出特点是新疆自然生态系统

2004 年3 月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 2004 第32 卷第1 期Jo urnal of Xinjiang Univer sity(So cial Science Editio n)Vo l.32, No.1..收稿日期: 2003-10-14 作者简介: 宋岭(1943-), 男, 新疆塔城人,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的生物存量少、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易遭受破 坏并难以恢复, 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加之人们在长期拓展绿洲进程中, 缺乏对生态系统 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 那种不合理、不科学地利 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使新疆生态系统继续恶化;新疆长期以来流域规划落后, 随意截流引水造成下 游水环境状况改变, 导致绿洲萎缩、湖泊消失;过度 砍伐造成山区天然林资源锐减, 对平原荒漠林的破 坏也十分严重。据新疆生态环境现状首次调查结果 表明: 绿洲扩大、沙漠扩展、土地次生盐碱化面积增 加同时并存。森林覆盖率经历了锐减到提高的过 程, 但森林分布及生态功能下降的趋势仍未扭转;草地严重退化, 草地面积仍在逐年减少;水域缩小, 河道断流, 湖泊萎缩;农药、化肥、农膜使用量逐年 增加, 残留地膜对土地的污染日益严重;矿产开发 对土地破坏和水资源污染已逐渐显露;新疆生物种 减少。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沙尘暴频发使绿 洲内大气降尘居高不下..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 由于新疆缺乏合理的资源管理体制及存在环境外 部性所致。而环境外部性和公共资源管理问题被普 遍认为首要的是产权问题。产权作为经济制度的核 心, 涉及到经济活动的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作为监 督实施产权的国家管理等。没有合理的经济制度和 明确的产权关系, 就无法确定经济代理人的经济利 益、责任和行为准则, 对于向公共资源开发中的“搭 便车”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源低效使用等问题的 解决便无从着手。明确了产权, 国家必须有效地行 使、监督产权的实施, 因而必须建立一套规范和规 则, 以便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由于能力建设 强调制度建设, 强调体制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作 用, 由于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以便维持经济运 行的稳定性, 同时必须有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使 其能适应和及时解决由制度本身在新的环境下产 生的问题。由于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 础, 它的利用程度和水平决定于知识和技术发展水平, 一般而言, 知识和技术水平越高, 自然资源利用 的多样性也越大, 从而为区域分工开拓着越来越广 阔的领域。同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通过信息 及控制技术能有效地改造一个地区资源组合特征, 强化其优势资源的地位, 从而实现区域分工的深 化,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对于依靠优势资源开 发利用与转换战略的新疆来说尤为重要。经济发展 过程中为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需要改进生 产技术, 及时掌握新技术、吸收新知识的高素质人 才, 并需要由良好的机制来获取技术、知识信息。因 此, 知识信息的获取能力、学习能力、技术吸纳消化 能力、信息快速处理能力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 天, 对国家、地区的发展是最基本的因素。如果新疆 缺乏能够适应社会进步的人才库, 就很难最终实现 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需要 投资, 也就是需要强调教育的作用, 强调对人才的 引进和培训, 因而需要有效的体制发挥培养人的能 力和发挥人的能力。然而, 不容乐观的是, 新疆存在 严重的“孔雀东南飞”现象。据有关统计, 改革开放 以来, 新疆流失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 人等就有21 万人, 相当于现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 术人员的1/ 3;自1990 年以来, 新疆每年考入内地 大专院校的1.2 万多名学生中, 回到新疆工作的不 足20% [2]。另外, 新疆人事部门总结流失人才呈现 的特点表现为: 流失的专业技术骨干多;从南疆和 边远地区调往内地发达地区的多;考取内地院校的 研究生、大学生留在内地的多, 人才外流意愿趋势 越来越强。当然, 这与不良的用人制度是分不开的。因此, 人力资本的投入直接关系到新疆可持续发展 能力建设, 没有足够的人才, 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 依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并存的条件下, 各国与 地区间经济实力较量的背后, 是科技实力的较量, 而科技实力较量的背后, 则是教育和人口素质的较 量。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要借鉴发达国家和 地区成功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开 发人力资源, 实施人才超常投资战略, 从而增强新 疆的人力资本、自我积累能力, 盘活存量。惟此, 才 能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从资本的增值 速度看, 人力资本的增值速度远高于物质资本的增 值速度。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用比较成熟的计算 方法对1900—1957 年间美国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的收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计算和分析。发现 57 年中, 美国的物质资本投资额增加了4.5 倍, 而 同期收益值只增加了3.5 倍;人力资本的投资额仅 增加了3.5 倍, 其带来的收益值却增加了17.5 倍, 大大超过了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值[3]。同时人力资 本理论认为, 人力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 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即人 才资源才是一切资源中头等重要的资源。然而新疆 教育投资力度明显不足: 1998 年新疆教育事业费为 251 205 万元, 占新疆国内生产总值2.25% , 占新疆 财政支出总额的17.2%, 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但由于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国内生产 总值1.4% , 财政支出仅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 1.9% , 使得新疆财政中的教育事业费在全国仅排

第22 位,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人才资源的有效开 发与合理配置是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的关 键,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可持续发 展的内涵来看, 可以概括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

第1 期宋 岭: 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7 社会持续三者的统一。三者能否统一, 则取决于人 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资 源的素质, 以及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控制能 力, 只有人力资本才能从根本上调整三者关系以达 到平衡。

新疆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着双重挑战: 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经济, 同时另一方面又要保护生态环 境。物质资本的积累只能够促进部分问题的解决, 但在时间上始终是“滞后”的和被动的。这一切都是 对能力建设的挑战。然而对于经济高速发展是以部 分损害和牺牲自身生存环境的新疆来说, 要实现可 持续发展, 强化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 重视能力的 人才建设, 无疑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础和 前提。

三、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现实途径

就新疆来说, 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 重点及其实现途径主要是:(一)要重视技术能力的提高

技术能力是影响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及市

场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 技术和 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20 世纪 初期, 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 科学技术对国 民经济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仅占10%-15% 左右, 而到20 世纪中期则上升到40%, 70 年代以后又上 升到60% 以上, 80 年代上升到70%-80%以上。90 年代又上升到85%以上[ 5]。技术能力建设将对一个 国家或地区产生结构的优化,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人口素质等发挥重大作用。然而, 新疆的技术综合能力建设相对比较低, 综合实力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 科技事业的发展 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 在着一些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 相关政 策尚未能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合力, 企业还没有真 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 大 部分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还游离于企业 之外, 科技资源的配置还没有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 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不健全, 导致科 技成果产业化速度缓慢;科技投入的总量小、增长 慢, 科技融资渠道不畅, 科技队伍结构和配置不合 理, 人才不足与人才积压的现象同时存在, 高层次 人才流失严重, 研究与开发人员尤其是学术、技术 带头人较少, 缺少聚集人才的设施和重大项目。例 如, 新疆2001 年用于科研与开发经费支出仅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0.22% ,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09%, 同年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5 万 人, 万人拥有量仅为205 人。直接从事科学研究与 开发的科技人员6 500 人左右, 占社会劳动力总数 仅0.06% 左右, 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 12。而环 保系统的科技人员则更少, 全区仅有372 人[4]。可 见, 技术能力建设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影响 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提高新疆的 技术能力呢? 第一, 技术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 知识和信息积累能力的反映。因此, 对于新疆, 要有 强的技术能力, 必须使之建立在知识不断积累和储 存的基础上。这主要表现在技术的获取、消化、吸收 与二次创新等方面。对于新疆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 量的应该是二次创新, 主要是做好新技术的获取消 化和吸收工作。同时, 要努力克服新疆科技投入过 低和社会科技力量分散, 分布不合理以及企业科技 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第 二, 技术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 资本的积累, 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即进行投资(如教育、培训)后形成具有一定技能、技术水平和 熟练程度的劳动力, 也就是转化为人力资本, 才能 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本的存量越 大, 即劳动者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 劳动力的质量便越高;劳动者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 会提高劳动边际生产力, 另一方面可提高要素更有 效率的组合和运用的效率, 还会改变物质资本生产 效率, 减弱或抵消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 将使 资源在既定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人力资 本是技术能力的活载体, 只有保障新疆人力资本载 体足够大, 质量足够高, 可持续技术能力建设才成 为可能。

(二)要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人, 内核是国民素

质。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全体民众的艰 苦努力去实现,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也要依靠全 体群众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无论是管理体 系, 还是法制体系、教育体系、科技体系以及公众参 与体系, 都是由人来建立, 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同样是为了实现新疆地区每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 人既是目标 主体, 又是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 人的思想、观念与 行为贯穿于可持续发展全过程, 因此公众的可持续 发展意识、觉悟和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 正因为如此, 《中国21 世纪议程》在加强能力建设 的综合措施中突出强调了全民参与的问题。因此, 在新疆可持续发展中建立公众参与体系很有必要, 如加强公众意见的法律地位, 建立环保民间团体, 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真正做到充 分发挥各种团体以及公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 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与机制, 促使每一个人自觉 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并将之从伦理层面上升 到全民自觉的行动,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8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在制度上保证他们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及 其实施过程。与此同时, 政府官员首先要强化可持 续能力建设的意识, 确保政府官员在执行可持续发 展过程中, 有更大的动力。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 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三)要强化社会资本的积累

社会资本在某种意义上是制度资本的扩展或

超出经济学范畴的一般性概念, 它是指一系列的规 范、网络和组织, 为人们接近决策资源提供便捷的 途径。作为“共同行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能力 建设, 不能离开社会资本和积累。强化社会资本的 积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保障。因为, 社会资本包含着信息获取途径的畅通及信息交流 与共享机制运行, 良好的合作与参与机制可以提高 经济部门的决策效率, 它就像一个社会稳定器能够 自动建立一种强化机制以保证那些涉及互动或共 同行为的期望能够实现, 社会资本包含了集中决策 的机制, 这是提供公共物品和管理市场过程外部性 的一个必要条件, 公共物品上的“搭便车”问题可以 通过集中决策, 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最大限度地 提高个人、团体和组织的生产力。社会资本具有渗 透和溢出效率社会资本如同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 人力资本一样, 其价值在于与其它类型资本的结 合, 使其它类型资本及其生产力的结合更为有效。世界范围来看, 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社会资本积累 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新疆社会 资本积累能力相对其他能力更低。因此, 吸取他人 的经验, 新疆必须在确保完善的市场机制, 合理的 制度安排, 科学的法律框架有效率的政府组织前提 下, 为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而 加快新疆可持续能力建设的步伐。

(四)可持续能力建设必须强化政府的作用 在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方式下, 人们通常信奉小 政府, 也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 政府不应过多地 干预经济事务, 而应尽可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 功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 政府的作用应该加 强还是削弱? 总的来说, 人们普遍认为, 在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后, 政府的作用将不是削弱, 而是加强。因为, 一是可持续发展是合并生态效益的高效发 展。即某项经济活动的收益应扣除环境与自然资源 的损耗, 这就要求重构传统的价格体系, 进而建立 起合理的环境与资源价格体系, 然而单凭市场的力 量是不够的。从世界经验看, 资源价格的确定, 在多 数场合下的资源使用费只能通过政府实施。此外, 与环境和资源价格体系有关的资源定价、资源核 算、环境资源管理监测等任务只能由政府承担。二 是政府在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投入方面可以充 分运用税收和补贴杠杆, 有效地抑制所谓高消费、过度的资源耗费型的经济活动, 对浪费资源和造成 环境污染的各种经济行为给予高额税收, 而对于产 生积极的外部经济效果的经济活动应给予奖励。新 疆在资源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环境资源 教育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投入不足。其重要原因之 一, 就是税收制度的薄弱。三是由于环境与自然资 源通常是公共物品, 而要做到对自然资源的资产化 管理, 使社会各主体对环境与资源的有偿使用要做 到合理, 其重任只能由政府来担当。政府在形成维 护、共享和共建公共物品的社会经济机制方面的功 能是其它任何力量所不能替代的。而这些又都是可 持续能力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一个力量 薄弱的政府是难以承担此重任的。总之, 在一个可 持续发展的社会里, 政府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6]。(五)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需要全社 会的长期共同努力, 也更需要有一种预先安排或设 计来为全社会所遵守,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社会经 济发展规划时, 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融合或渗透在有关的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和经济政策中, 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 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 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在制订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 都是这样做的, 这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可持续 发展战略实施和增进可持续能力建设具有重大意 义和指导作用。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和兴起之前, 中国政府 实际上已将一些包含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容纳入

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如今, 《中国21 世纪议程》已 在“九五”计划和2010 年规划的制定中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 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 并对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 环境和生 态保护等规定了具体的指标和要求。

新疆在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虽然也体现

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但总体上看, 体现在发展规划 中的融合和渗透力不足, 目标不够明确, 过于原则, 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 候, 不可利用的荒漠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占60% 左右, 森林面积很少, 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14% , 新 疆水土资源的空间组合不平衡, 新疆水资源主要集 中在西北方, 而和田、东疆和天山北麓大量缺水, 新 疆绿洲荒漠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趋严重。针对新 疆封闭性、干旱性和脆弱性的特殊生态环境, 加之 新疆人口增长过快, 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加大的特 点, 新疆必须制定具体的, 带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 并在实施和落实中, 不断提高新疆可持续建

第1 期宋 岭: 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及其实现途径9 设能力。

结合新疆的区情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

求, 增强新疆可持续能力建设, 制订社会经济发展 规划时应该充分体现以下内容:(1)大力发展科学 技术, 实施“科教兴新”战略, 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科 技支持能力。同时, 要在新疆研究开发清洁生产工 艺和产品, 促进循环经济。(2)应用经济手段保护资 源和环境。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 制定合理的自 然资源价格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 作用。(3)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促使资源优化 配置, 制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计划, 提高废物资 源化水平,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节约原材料, 制定出 积极开发新能源、新原料, 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治理 环境污染的具体措施。同时, 要加大对自然环境的 投入, 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科技问题, 缓解 由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制约和压力。(4)建立健全有利于可持续发 展的地方法规和经济政策, 加强与可持续发展有关 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 促进可持续法律法规 的实施。新疆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法律, 制定地方 环境与发展的配套法规, 以完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 的立法体系。要有效地正确处理、协调可持续发展 战略实施中的各行为主体错综复杂的关系, 必须依 靠法律加以规范。(5)在国家人口政策的大框架内, 确定新疆适宜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使人口自然增长 率不超出区域的资源承载能力。与此同时, 要加强 各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公众参与能力, 确保人 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 李隆超.加快乌鲁木齐市人才资源开发为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服务[ J].改革与发展, 2002,(8).[ 3] 徐世义.2020 年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M ].乌鲁木 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4] 新疆统计年鉴.(1997-2002 年)[ Z].北京: 中国统计出 版社.[ 5]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6] 赵丽芬.可持续发展战略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1.[ 责任编辑: 刘志友] Xinj ian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 ity and the Means of Real ization SONG Ling(Col leg e of Economics and Manag ement, X inj iang Uni ver sity, Urumqi, X inj iang , 830046)Abstract: The cha ng e of eco nomic development m ode to sustainable develo pment one is to ensur e the aim of ov erall w ell-off society to be r ealized in Xinjiang.At present, what is to be done is to build the ability o 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ability means the uplifting o f techno log ical abilit y, the reinfo rcement o f public par ticipation, the str engthening of social capital accumula tion, the streng thening o f go ver nment functio ns, and so o n.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ilding o f sustainable dev elo pment ability;means o f r ealizat ion 10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第三篇:建设生态文明张掖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张掖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一种战略选择,也是一种生存智慧。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大市,必须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在生态背景下建设城市、发展经济,推进张掖向更富特色和个性化的方向迈进。水是张掖的生命,这个戈壁滩和祁连山包围的大绿洲居于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游河谷,集中了全流域95%的耕地、91%的人口和89%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当前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如何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经济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巩固以往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持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关系

1、“生态文明”内涵: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人们熟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唯有生态

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表现的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社会重要领域的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基本宗旨是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和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致力于探索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的又一个人类文明发展新阶段。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既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观念;又强调生态平等,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整体性及其内在价值的有机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观念。生态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根本举措,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具有关键性、决定性意义。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写进会议的所有文件中,成为这次大会的重要成果,而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共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党的十四大以来,历届党的代表大会都对此作有重要部署。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到了我们党的旗臶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以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充分表明了党的执政和发展理念的升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渐深化。

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可知,建立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核心的文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它的必然途径。生态物质文明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生态物质文明的建设,才能使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得以实现。在加强生态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广泛开展生态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生态文明的任务正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待可持续发展,使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可靠的基础和目标。这就是要求我们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正确对待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生态环境状况既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发展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赋予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内涵,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我县属西部经济欠发达县,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但是绝不能走 “先污染、后治理”,“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发展 的自身条件、外部环境和外部趋势,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去探索符合这三者要求的发展方式,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新机遇,做到“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最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赢得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主动权。

张掖市境内祁连山森林、黑河湿地、北部荒漠三大生态系统交错更迭,是影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全市4.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50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有一半与黑河湿地紧密相连,使张掖在整个黑河生态流域乃至西北生态系统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臵。祁连山生态保护、黑河流域的湿地保护,国家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评审,张掖城郊湿地正式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初步奠定了张掖在中国西部生态屏障中的战略地位。以黑河生态资源为坐标,借生态经济之道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把眼光和眼界放的更远更长。把握好生态环境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大市,发挥好在生态文明省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既是我们抢抓政策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选择,也是立足张掖实际,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从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出发,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加大祁连山

水源涵养林保护力度,积极争取黑河二期治理工程,把张掖的生态保护好、建设好,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

张掖市地势低洼,地下水基本满足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但区内灌溉水源主要来自于黑河。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段,流经青、甘、蒙三省(自治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游的张掖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之要地,素有“金张掖”之美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蔬菜基地。张掖是一个典型的绿洲城市,绿洲就是水资源的承载阈值。在国家主体功能规划中,张掖又是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属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其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立足这一功能定位,大满水电处广大干部职工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在绿洲背景下发展经济,只有将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建立以绿色经济为主攻方向,以新能源为支撑的经济结构体系,才能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强化建设,积极推进高新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区委、区政府把农业高效节水作为一项战略部署、一项革命性措施常抓不懈。“十一五”期间,出台了《甘州区加快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强力推进了我区高效节水农业迅猛发展。我区进一步深化奖补机制创新,形成了“国家补助、地

方配套、农民自筹”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新机制。区水务局及时总结汇编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服务手册》、《农业高效节水运行管理模式推广手册》,提升了科学规范管理水平。

建设节水型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先导,我区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成为高效节水基地,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基地,运行管理基地,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科技集成推广基地,学习考察培训基地,充分体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两节、两高、两个促进”,即“节水、节肥;高产、高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新要求,甘州区全力实施打造示范区工程建设,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以大满灌区高新节水项目为例。大满水电处位于甘民公路16公里处,是甘州区三大灌区之一,以引黑河水灌溉为主、井灌为辅,隶属甘州区水务局,辖小满、大满、党寨、碱滩、三闸、上秦6个乡(镇)的48个行政村和11个国营机关农、林场,总人口7.65万人。灌区农作物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包括小麦、玉米等,面积约占70%左右,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油料、蔬菜、豆类、啤酒花等,面积占30%。灌区现已建成干渠1条59.7公里;支渠31条201公里;斗渠259条376公里;建成斗渠以上各类建筑物3142座;农

用机电井953眼;小型水库1座,总库容400万m3;小型水电站1座,年发电量25万千瓦时。共承担7处78公里的防汛堤坝和二坝水库的防汛及10个村、1个集镇2.5万人的人畜安全饮水任务。设计灌溉面积33.9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0.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2.59万亩、林草面积0.61万亩、生态林面积7万亩;石岗墩、南滩、太平堡滩纯井灌面积9.18万亩。集中一切力量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资源配臵合理、建设标准规范、规模集中连片、整体效益显著,管理现代科学,代表性强的精品工程,引领高效节水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三、立足现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成在持久,贵在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大市,要切实抓好祁连山生态治理、黑河湿地保护、防沙治沙工作,着力打造宜居宜游绿洲城市。张掖是一个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发展滞后,这种工业上的先天不足,反过来又成为生态建设上的后发优势,为建设生态文明大市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意见》提出,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研究建立祁连山生态补偿实验区,巩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果,保护天然湿地,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大市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要按照市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要求,南部,以祁连山生态保护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争取冰川、森林、草原、湿

地等生态保护项目,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北部,继续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工程,构筑“绿色长城”,保护绿洲安全;中部,加快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天然湿地,建设滨河新区,彰显“湿地之城”、“戈壁水乡”的独特魅力。建立生态补偿试验区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面临的问题、涉及的内容、需要的措施都比较复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积极进行探索,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保证试验区建设科学有序有效地进行。

1、重视整体规划,重点实现区域、流域综合节水突破。示范区坚持超前谋划、前瞻布局,做好示范区的规划工作,积极拓宽节水思路,拓展节水领域,高起点、高水平的编制好规划,充分体现科学性、可持续性。并在示范区规划中明确体现各个观摩点的优势所在,如技术优势、规模优势、成果转化优势、管理优势等,各个观摩点之间相互衔接,与整体示范区形成有机统一。

2、加强面积整合,形成规模效益。统一整合,在面积上形成规模,并且按照“五统一”要求,即统一作物、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收获,通过高效节水农业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3、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推广应用。大胆突破,率先创新,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大节水科技含

量,提高节水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积极与水利厅农水处、科技处、信息中心、水科院等管理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联系,取得技术、人力、智力支撑。示范区整合利用综合控制中心的硬件设备及数据库软件管理系统,将高效节水信息电子上图、机电井智能管理、饮水安全管网监测、防洪预警等电子控制系统集成在综合控制中心,在大屏幕上完成现场控制、调度、演示、观摩等直观工作,利用高科技管理手段,实现对高效节水的在线远程监控、管理

4、加强高效节水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按照州政府出台实施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高效节水工程设计、招投标、物资采购、资金、建设、运行管理等程序,确保工程质量优良。严格按照水利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和农村供水产品认证工作的通知》、水利厅“取得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专业承包从业单位施工许可证的企业名录”要求,加大节水材料、施工资质管理,提高高效节水工程建设质量。

5、做好观摩点的美化、亮化工作。结合农村五好建设,将高效节水示范区观摩点选择在土地平整、道路硬化、林渠配套等相关条件较好的地块。并在观摩点处设臵永久性标示牌、示范区整体规划图、介绍图等大型说明图件。在观摩点处规划安排好停车位臵、人员停留位臵等。地面做到砂石化、10

硬化。固定建筑物上书写有宣传节水标语,设臵各种护栏、提示牌等安全警示。

6、加强成果的总结、提升。加强对先进技术、应用成果的总结,从开始建设到投入运行,安排专人注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数据,通过示范区的建设、管理、运行、效益分析等环节,提炼出系统的、完整的技术、数据、图片、软件等资料,为进一步提升完善和在全疆推广做好基础准备。

7、采取集中打造方式,整合项目资金。统筹整合资金,重点对示范区建设给予支持和倾斜,将重点县建设项目、高效节水补助项目、节水示范项目及其他涉农水利投资集中向示范区倾斜,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合力。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龙头企业发展高效节水的积极性,大规模开展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再一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明晰水权,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水权转换,建立工业用水对农业用水的反哺机制,多渠道增加高效节水资金投入。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建设生态文明大市对我们来讲既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篇大文章。发挥好生态文明省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以拓宽“三条路子”、实施“十大工程”为突破口,就一定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崭新实践中迈出生态文明大市建设的新步伐。

第四篇:试谈增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能力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如何建设新农村并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一个既现实又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文章拟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体制改革与创新、农民增加收入、培育新型农民等几个影响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来探索如何解决保持农村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机构到媒体,从政府到农民,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术研究也达到高峰。从2005年底至今,期刊、报纸、网站相关文章超过万篇。从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一是对新农村建设背景、内涵、意义等政策性、概念性的解读;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困难、原因的分析;三是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中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角色定位等问题的研究;四是关于国外新农村建设经验借鉴性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索,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实践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是,从研究的现状来看,对如何保持并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既现实又带有长远性的问题研究甚少。因此,文章拟就可能影响新农村建设现实和长远发展的农业资源、农村体制改革与创新、农民增收、新型农民培养等因素,来研究如何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保持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约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农业资源好坏也是制约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约束性因素。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资源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以土地、水这两种资源为例,有关资料显示这两种最重要的农业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减少,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极大,进而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耕地,这是农业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保证。在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工业用地、城市发展用地、公共用地,以及土地沙漠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目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保底红线18亿亩,目前是18.39亿亩,从1996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减少1亿多亩。我国也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且分布不平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增地减、人增水减”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农业资源对农业生产的约束越来越突出。

以这样的资源条件,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保持新农村的永久永新,这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同时,与农业发展相关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传统的“石油农业”的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也将制约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从严保护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具体措施主要有:一要严格控制用地,节约用水,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农业,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二要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无污染、绿色、安全、环保农业。三要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严格按照城市区、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要求来发展。只有农业资源实现节约高效利用,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empirenews.page--]

二、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与创新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我国农业大国的实际看,它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期的任务。从目前来看,要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现实的和长远的活力,就必须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从制度安排上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只有农村经济搞好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和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片面发展,农村产业之间缺乏互动和支持力,农业风险防御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就业途径少等问题的产生。农村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必将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就是要建立充满活力、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保持和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体制。这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一是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改进种植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有效供给。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优质化和专用化。二是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宽农村经济经营的范围和农民增收的渠道,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健全和完善其他制度。长期以来,农村各种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在农村最重要的土地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空白或缺陷。比如农村土地不能按照市场要求进行流转,农村金融、农业投资、农业保险、农业技术、农业市场等服务或空白或不健全。这种落后的农业体制,不仅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且也限制了农业自身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WTO的需要和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从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讲,政府必须围绕农村土地政策、农业市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投入、农业社会公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建立健全农业制度性保障体系。比如,关于税费制度、关于土地使用制度、关于农业投入和支持制度、关于农村社会化服务制度等。同时,要特别考虑WTO的规则和国际农业竞争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保护制度、农业外贸制度。

2.农村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新农村建设不仅有经济内容,而且也包括政治和文化的内容。新农村建设中所说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是政治文化的内容。

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由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领导者、组织实施者,因此农村政治体制是否科学、合理,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发展能力,影响到农村能否做到管理民主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农村基层政权组织领导能力弱,组织涣散或软弱,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干群关系紧张,腐败现象盛行。这些现象不仅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要求,而且也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大胆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适当裁减人员,改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建设高素质、高效率、科学、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政治体制,是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empirenews.page--] 农村文化建设也是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来讲,农村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建设,从小的方面讲,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农村的图书、影视、文艺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且对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采取多种形式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改革创新农村文化体制,是保持和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需的条件。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始终是主力军并处于核心地位。新农村建设,一切应围绕农民,依靠农民,以农民为中心、为主体。农民的这一地位和作用,是由我国农业大国的客观事实决定的,来自于与生俱来的天然条件,也来自于政府政治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既是主要的投入者和建设者,又是建设成果的享有者。特别是农民兼具新农村建设长期的永远的投入者和建设者这种身份,因而保持新农村建设的活力,就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换句话说,农民收入增加,就意味着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增强。[1][2]下一页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一系列富农政策,特别是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近几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比如,在199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元,只比1996年实际增长4.6%,其增幅不仅比上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也远低于1978~1997年7.9%的年均增长速度。199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60元,比1997年只增长3.8%。更明确地讲,在1996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率达9%,1997年减到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为2.1%,2001年为3.8%,2002年大体如此。

如上所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是与其收入相联系的,农民增收问题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大问题。农民增收缓慢,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这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新农村建设;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明确要求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农民收入越增加,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的能力就越强,新农村建设就越有保证。在这个简单的因果链上,农民增收是个关键的环节。所以。要保持和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坚持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想尽办法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民自身的积累和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具体讲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业收入。二是要增加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三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收入。[!--empirenews.page--]

四、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所谓新型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而言的,按照2006年中央1号文件对新型农民的定义,就是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新型农民是“新”在能够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具有现代观念和创新意识和经营能力的农民。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低,市场竞争激烈的要求综合考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

1.培养新型农民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和行为都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应对来自不同的竞争压力。如何去适应并发挥好自己的作用,首要的是要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以及自身的应变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适应市场变化,掌握主动权,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变,不断在竞争中创新进取。农民自身素质提高了,发展能力增强了,就有能力去改善他们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就可以保持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发展和常新状态。

2.培养新型农民是适应未来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享有者,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就是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新农村建设既是为农民,也得靠农民建设。但能否长期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增强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包括农民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总和。这是农民适应市场竞争,开拓创新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保持新农村建设常新的保证。

3.培养新型农民是完成新农村建设艰巨任务的需要。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新型农民。在我国,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8亿多,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达7亿多,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生产又是国民经济基础和社会稳定的保证。农民是农村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建设成果的享有者。但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这又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把农民的素质提高,培养他们成为新型农民,这是一个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困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需要数年时间努力的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是一个建设和创造的过程。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建设问题。如此一个全面、持久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讲,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在新农村建设初期,因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公共积累不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其重点用在为农民修路、通水、通电、修建水利设施和文化设施等项目上,为新农村建设铺垫基础性的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硬件的支持。但从长远来看,政府不可能包办新农村建设的一切,即便是建设了好的基础设施,但也存在一个维护和老化再建的问题。新农村软环境和软实力的东西不是靠政府能够解决的,比如新农村所要求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就需要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因此,要保持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单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其他力量,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新型农民才是保持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empirenews.page--] 如何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从微观层面讲,农民的自身发展能力,直接受到自身个体素质,比如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层面讲,农民的自身发展能力还受制于整个国家、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等因素。因此,要想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就必须做好几项工作:一是要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农民各种技能的培训。二是要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文化投入和支持,鼓励大学生下乡支教支农和创业活动。三是要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五篇:街道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街道概况:

xx街位于江岸区南部偏西。辖区范围:东北从中山大道经三阳路至沿江大道,西南从沿江大道经黎黄陂路至中山大道,西北从黎黄陂路经中山大道至三阳路,东南面临长江。东、西、北以三阳路、黎黄陂路和中山大道为界,分别与四唯街、xx街和车站街三个办事处辖区毗邻。

辖区有6个社区居委会,153个居民小组。据不完全统计全街有居民8513户,30800人。面积0.56平方公里。

街区主要道路有11条:中山大道、胜利街、洞庭街和沿江大道,从西南到东北纵贯境内;黎黄陂路、黄兴路、车站路、蔡锷路、xx路、二曜路和三阳路,从东南到西北横向排列。途经境内的电车和普、专、旅游公交路线有30余条,设有8个集中站点。

街区内历史建筑遍布,欧美风格各异。如德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东方汇理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德明饭店、维多利亚花园等等,至今仍保护完好。街区内旧式里弄建筑较多。相继建有近20个房屋式样、结构基本相似的里弄,如延庆里、坤厚里、同兴里、伟英里、广兴里等等。随着老城区改造步伐的加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建成一批现代化的、新型的高楼大厦、商居小区。

辖区内中央省市区属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较多。武汉市人民政府驻在街区沿江大道188号。除市府大院内的厅委办单位,市规划局、国土局、审计局、民政局、卫生局、科技局、水务局、统计局、档案局、园林局、等亦分布在市府大院周围。此外,还有科研设计院(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影院、公办医院、门诊部、集体、私人诊所等等。

多年来,xx街从实际出发,坚持贯彻落实《21世纪议程》,按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要求,积极实施科教兴街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克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街道”,“全国文化先街道”,“全国环保模范街道”,“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武汉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称号。

近年发展:

自开展创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特色路街以来,xx街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街道经济建设发展,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保证《xx街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XX年我们正式启动了楼宇经济行动计划示范工程,?XX年开始,街道财政收入每年突破一个亿,区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指标如:固定资产、重大发展项目的投入,内资外资的引进利用、两型社区建设的实施、城市双创进社区、特色路街的发展、创业基地的建设,创意园区的兴建、科技孵化器的培植、沿江商务区规划等等,完成情况良好。

主要成效:

一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日益深化。

多年来,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实施示范工程,推广典型经验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全街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显著增强。街工委办事处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各职能部门能够自觉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本部门的实际工作;驻区大企业“武铁中力集团、鄂能物质公司、华源电力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主动参与到地方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与政府密切配合,形成了区厂共建实验区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消费观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街工委办事处紧紧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全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经济发展始终行驶在快车道上。2011年,实现固定资产投入10800万元,完成重点项目投资额650万元,,利用内资三项引资4200万元,利用外资一项引资80万美金,?获得市区“in外滩”创意园区、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授牌,更多的企业(如:江岸房地中心、江岸政务大厅、五星豪生明珠、小贝壳餐厅等)被培养为纳税大户。

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街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沿江商务区的规划发展,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累计投入120亿元进行大规模高标准的旧城改造,实现了从灰蒙生活区到花园式城市的历史性跨越。几年来,街道烟排、污排设施日益完善,占道经营基本取缔,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宋庆龄遗迹博物馆、沿江咖啡休闲一条街、外滩里创意园区、五星德明饭店、豪生明珠大酒店等标志性工程。一批原老租界历史建筑得到修复和保护。城市绿化以及立面整治覆盖率达到35.19%,全街街面里弄道路铺设达100%。社区供气率达到100%。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88部。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区域规划,完成十三个居委会重组六个社区的综合改革试点。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推进街办集体企业改革,使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组建社区公益性组织等形式,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区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以江岸区疾病控制中心为代表的众多科技企事业单位,通过实施科技兴区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年来,累计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12项,通过市级以上高新企业认定的企业3家,得到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基金支持的企业3家,全街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7家。

基础教育成效显著,辖区六所中小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高中阶段普及率达97%。完成各类岗位培训几实用技术培训18551人次,社会力量办学培训26809人次。此外,武汉市人才交流中心短期培训学员1290人/年。境外培训学员达300人以上/年。

人口、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三年来,人口出生率下降了1.9个千分点,全区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0:109。建成了以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中心为龙头,以街镇技术服务站为主体,以社区为基础的技术服务体系。进行出生缺陷干预,使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搞好辖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断拓展和延伸经济发展自然界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xx街始终坚持动态管理,实施跟踪服务、炒作房屋置换、敦促结构更新。街工委办事处在认真抓好引导协调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把握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规模,提出了《六破六立》的工作理念即:“一破街道经济老框框,确立区域经济新观点;二破没有税收分成就不重视发展的小团体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大局意识;三破“马路经济”、“围墙经济”、占道经营的习惯做法,确立特色路街,产业园区、楼宇经济的新型模式;四破见商就招,来者不拒的老传统,确立规划先行,择商而招的新办法;五破制定土政策,互挖墙脚的老套路,确立服务当先,靠环境招商留人的新思维;六破只求发展不顾其他的狭隘发展观,确立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经济发展与人的协调发展相统一的新观念。”使街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了长足的发展。节能减排已成为全街上下民众的自觉性为。

下步措施:

2011年,是xx街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讲话“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工作”精神,在全街掀起创建和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热潮,推进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走向纵深和更高层次,紧扣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准确把握xx街在“沿江商务区”中的发展定位,巩固和发展生态、科教人文优势,找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资源利用上,选招强势,做大做强经济总部。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继续落实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按照“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社会兴办”的运作原则,进一步做好各阶段工作计划,及各部门、各单位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并按照国家科技部的部署,继续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工作,加快建设和谐xx街。

(二)、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切实增强经济实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构建生态高效经济体系;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统揽,重视区域发展现状、对发展承载能力进行分类调查,充分利用好闲置资产,做好xx片历史风貌保护的宣传工作,加快江岸沿江商务区xx片区发展步伐。

(三)、进一步凸显生态特色,切实优化人居环境。拓展区域空间,打造区域特色,积极构建生态社区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积极争创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城市生态和城市环保,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供一套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结合xx街实际,把重点放在污水油烟和噪音的监督管理,同时因地制宜推广新的防治技术,积极推进生产装置的挖潜改造、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树立清洁生产的理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达到污染治理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改善区域周边环境,争取2011年把xx街建设成为武汉市第一个无烟街道。

(四)、进一步夯实科教基础,切实繁荣文化事业。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立区战略,加快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年加大科普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和打造具有xx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安全发展,推进民主法制和平安街道建设。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居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让全街居民群众都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民众的满意率和幸福指数。把xx街建设成为武汉主城区的和谐新区。

下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

    浅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搞好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发展的各个领域。......

    浅谈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

    浅谈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摘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人才流动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企业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如何引进急需人才、如......

    林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林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富村镇林业站樊天佑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要进一步推进我镇林业建设......

    优化投资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7月23日上午,吉林省政府召开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分析上半年重点项目建设情况,部署下一步工作。省长韩长赋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省正处在增强发展基础、调整经济结......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封高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校能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从根本上讲,......

    能力建设

    武 汉 市 交 通 学 校 规划建设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自评报告 2010年8月16日,市发改委下发了《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转发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武发改社会 [2......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年级:2011级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崔凤明 学号:3011207280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