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司法部

时间:2019-05-13 04:1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司法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司法部》。

第一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司法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司法部

关于成立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通知

(1997年12月22日学位[1997]65号)有关单位:

为提高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水平,促进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健康、顺利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进步和依法治国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司法部决定成立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该委员会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司法部指导下的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协调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活动;加强高等院校与法律部门的联系;推动法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途径,努力推进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该委员会委员是在有关单位和专家推荐的基础上,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司法部选聘。

附件: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

附件: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

顾 问:王叔文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高铭暄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主任委员: 肖 扬 司法部部长

副主任委员:曾宪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顾海良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怀效锋 司法部法学教育司司长

委 员:张鸣起 中央政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刘继军 最高人民法院教育厅副厅长

苑玉民 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局局长段正坤 司法部律师司司长霍宪丹 司法部法学教育司副司长沈白路 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金国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秘书长朱启超 北京大学法律系副主任、教授赵秉志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赵相林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沈四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郑成良 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曹建明 华东政法学院院长、教授余劲松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徐静村 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秘 书 长:霍宪丹(兼)

副秘书长:赵秉志(兼)

李 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处长

第二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8)6号文件附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8)6号文件附件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

(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特此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一、授予学位的级别和名称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分为两级: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Medicine,M.M.)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Doctor of Medicine,M.D.)

一、授予学位的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主要授予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在职临床医师。同时授予临床医学七年制毕业生,其授予标准、申请资格等根据七年制的特点参照本办法另行制定。

二、授予学位的标准

(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

2.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以下同)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1.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

2.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3.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4.具有从事临床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实施科学研究,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5.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四、申请资格

(一)具有研究生学历者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1.现行的临床医学研究生采取“分段连续培养、中期考核筛选、择优进入第二阶段、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培养。完成第一、第二阶段培养者,可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完成第一阶段培养但未升入第二阶段者,经过一年临床工作实践,可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2.通过研究生培养的途径获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者,自获得学位后在相应专业从事临床工作三年以上,经学位授予单位考核,认为其临床工作能力达到授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要求的水平,可接受其在职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申请人可免于提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其它需提交的材料,同第四条款

(三)中的有关规定。

(二)在职临床医师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1.申请人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在本学科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至少3年,完成二级学科临床能力训练,结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并通过考核;

2.申请人须通过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课程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待条件成熟后将逐步增加专业课统一考试。3.申请人需提供以下材料:

(1)个人简历及医学学士学位证书;

(2)所在单位推荐意见(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医德医风、临床工作能力等);(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成绩;

(4)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课程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证书;

(5)两位临床医学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推荐书,共中一位应是学位授予单位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指导教师;

4.申请人应有学位授予单位相应学科、专业,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不少于六个月的临床工作,以考核其临床工作能力,并由指导教师提出是否同意申请学位的意见。

(三)在职临床医师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1.申请人应已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2.申请人已完成第二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3.申请人须通过全国医学博士外语统一考试; 4.申请人需提供以下材料:

(1)个人简历及硕士学位证书;

(2)所在单位推荐意见(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医德医风、临床工作能力等);(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4)全国医学博士公共外语成绩合格证明;

(5)两位临床医学教授或主任医师推荐书,其中一位应是学位授予单位的临床工作,以考核其临床工作能力,并由指导教师提出是否同意申请学位的意见。

五、考核与学位授予

申请人必须通过学位课程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专业学位。

(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1.学位课程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专业课及基础理论课,总门数不少于5门。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考试。

2.临床能力考核与学位论文答辩:由学位授予单位按学科、专业组成考核答辩委员会,考核答辩委员会应由3至5位具有临床医学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含临床医学硕士生导师1-2名)组成。

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学位论文答辩:由考核答辩委员会以论文答辩的形式考核申请人的临床科研能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1)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

(2)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3)学位论文应表明申请人已经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1.学位课程考试:考试科目包括专业外语、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总门数不少于4门。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考试。

2.临床能力考核与学位论文答辩:由学位授予单位按学科、专业组成考核答辩委员会,考核答辩委员会应由5至7位具有临床医学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半数以上应是具有临床医学教授或主任医师职称的临床医学专家(包括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和外单位专家1-2人)。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具有较高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的能力。

学位论文答辩:由考核答辩委员会按学位条例规定程序组织论文答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1)论文课题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2)研究结果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论文表明申请人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经费

申请人在申请学位期间所需费用,参照国家有关研究生的经费标准,原则上由申请人所在单位支付。

七、组织管理

试点工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进行。选择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本办法的解释权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实施细则(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五届八次会议通过)校学位字(1998)第03号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总理学位委员会下达的学位(1998)6号文件《关于下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分为两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第三条 学位授予对象

授予符合学位标准的下列人员: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

二、在职优秀临床医师

三、临床医学七年制毕业生 第四条 学位授予标准

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

(二)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下同)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北京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三)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四)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五)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作出贡献。

(二)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北京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三)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四)具有从事临床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实施科学研究,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五)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第五条 培养方式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采取“分段连续培养、阶段考核筛选、择优进入第二阶段、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方式,即: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三年,第二阶段为二年。达到第一阶段培养内容,进行阶段考核,考核成绩优秀者可以升入第二阶段,直接攻读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考核成绩合格,但未能升入第二阶段者,达到第一阶段全部培养要求,可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中止学习。

二、在职优秀临床医师采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逐级在职申请学位的培养方式,即:在职临床医师分阶段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以在职申请学位的方式申请相应的专业学位。第六条 培养办法与要求

一、第一阶段训练

(一)临床能力训练:

本阶段为二级学科基础训练,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相关科室。掌握本专业基本诊断、治疗技术,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门急诊处理、重危病人抢救、接待病人、病历书写、临床教学等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医德。

(二)学位课程:

硕士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15至18.5学分,总门数不少于6门。1.政治理论课:

自然辩证法 2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学分 2.英语(含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4学分 3.医学统计学 3.5学分 临床流行病学 2学分 4.专业课 3学分 5.专业基础课(至少2门)3-5学分

政治理论、公共外语、专业基础课、方法课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课程并考试,上课方式采取分散与集中的方式进行。专业课与专业外语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统一考试。

(三)科研训练及学位论文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者在临床科研能力训练中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完成学位论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含文献综述);

2.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 3.学位论文应表明申请人已经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第二阶段

(一)临床能力训练: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二级或三级学科训练,主要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完成专科病房高年住院医师工作,如承担专科院内会诊,带教实习医师晚查房等;安排一定的门、急诊工作;担任总住院医师或相当的医疗和行政管理工作半年以上。通过专科培训,培养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诊疗技术,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

(二)学位课程:

博士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10至13学分,总门数不少于4门。1.英语(含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4学分 2.专业课 3学分 3.专业基础课(至少2门)3-6学分

专业外语与专业课由各学科专业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组织课程并考试,课程及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公共外语和专业基础课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授课并考试。

(三)科研训练与学位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严格的科研训练,结合临床工作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应以临床医疗实践中出现的理论或技术问题为课题,利用已有的研究手段,进行临床应用或临床应用基础的研究,从中学会临床科学研究方法,使其具有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工作的脱产时间不得超过半年。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 1.论文课题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2.研究结果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论文表明申请人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第七条 考核

一、轮转考核:每轮转完一个科,由科室指导小组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在职临床医师进行考核。

二、阶段考核: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在职临床医师完成第一阶段后,进行阶段考核。具体考核办法见《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及学位论文答辩暂行规定》。

第八条 学位申请与授予工作

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一)申请资格:

1.完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要求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已获得医学学士学位、获得医师资格证书(系指1998年及其以后毕业者)的本校优秀在职临床医师。2.已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的外单位优秀在职临床医师,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1)通过住院医师第一阶段规范化培训。

(2)卫生部颁发卫教发(1993)第1号文件《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前的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优秀在职临床医师。

(二)申请程序: 1.临床医学研究生:

临床医学研究生向所在学院研究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申请书》,经二级学科科主任或导师组负责人审核同意,报本院所学位分会批准,可进行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2.在职临床医师:

(1)在职临床医师经主管部门推荐,人事部门审核,到校学位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并填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

(2)经学位办公室资格审查合格后,申请人可进行课程学习与考试。(3)通过硕士学位外国语课程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4)完成学位论文。

(5)本校在职临床医师通过住院医师第一阶段规范化培训(《通知》以前的在职临床医师除外);外单位在职临床医师须在我校相应学科专业从事不少于六个月的临床工作,考核其临床工作能力,确认其临床工作能力符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要求。

(6)申请人完成上述内容后,向校学位办提出申请,填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水平认定表》,经校学位办公室审核同意,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进行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

(三)在职临床医师申请材料:

1.个人简历、医学学士学位证书及医师资格证书(系1998年及其以后毕业者); 2.所在单位推荐意见(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医德医风、临床工作能力等); 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成绩(《通知》以前的在职临床医师除外);

4.根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由委员会以论文答辩的形式考核申请人的临床科研能力。

(四)临床能力考核与学位论文答辩: 1.按学科专业组成考核答辩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对学位申请人进行临床能力考核与学位论文答辩。

2.委员会由5位临床医学的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含2名指导过临床医学硕士生的专家)组成。

3.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具有规范的临床操作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根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求,由委员会以论文答辩的形式考核申请人的临床科研能力。

(五)学位授予:

申请人课程考试及临床能力考核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委员会经无记名投票,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作出建议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决议。经学位分会审核批准,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确认备案,授予申请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中有一项未通过者,委员会应作出是否同意在半年内重新考核或答辩一次的决议。经再次考核或论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均未通过者,委员会应作出不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的决议,报学位分会备案。

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

(一)申请资格:

1.完成第二阶段培养并达到要求的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

2.已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并通过住院医师第二阶段规范化培训的优秀在职临床医师。

3.《通知》以前的优秀在职临床医师,已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并在相应专业从事临床工作二年以上者。

4.通过研究生的培养途径获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者,并于获得学位后在相应专业从事临床工作二年以上者。

5.七年制硕士毕业生在相应专业从事临床工作二年以上者。

(二)申请程序: 1.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向所在学院研究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申请书》,经导师、教研室审核同意,报本院学位分会、校学位于评定委员会批准,可进行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2.在职临床医师:

(1)在职临床医师经主管部门推荐,人事部门审核,到校学位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并填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学位资格审查表》。

(2)经学位办公室审查资格,审核合格后,进行课程学习与考试。(3)通过全国医学博士公共外语考试。(4)完成学位论文。

(5)外单位在职临床医师通过住院医师第二阶段规范化培训后,在我校相应学科专业从事不少于六个月的临床工作,考核其临床工作能力,确认其临床工作能力符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申请要求。

(6)申请人完成上述内容后,提出学位申请,填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学位水平认定表》,经校学位办公室审核同意,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进行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

(三)在职临床医师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及医学硕士学位证书,经研究生途径获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者需提交学历证书;

2. 所在单位推荐意见(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医德医风、临床工作能力等);

3.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经研究生途径获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者和《通知》以前的在职临床医师除外);

4. 全国医学博士公共外语成绩合格证明;

5. 两位临床医学教授或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推荐书,其中一位应是我校临床医学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四)临床能力考核与学位论文答辩: 1. 由考核答辩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对学位申请人进行临床能力考核与学位论文答辩。2. 委员会由7位本学科和相关临床医学学科的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2/3以上应是具有教授或主任医师职称的临床医学专家(包括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

3. 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申请人是否具有较高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的能力。

4. 根据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由委员会按照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组织论文答辩。

(五)学位授予:

申请人课程考试及临床能力考核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委员会经无记名投票,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作出建议授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决议。经学位分会审核、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申请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中有一项未通过者,委员会应作出是否同意在半年内重新考核或答辩一次的决议。经再次考核或论文答辩,通过者可授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均未通过者,委员会应作出不授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决议。

第九条 指导

申请人第一阶段实行科主任负责,集体指导的方式,成立导师指导小组。第二阶段实行导师指导与科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第十条 待遇与经费

一、待遇

临床医学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待遇与同级住院医师相同,第一阶段享受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普通奖学金及各类物价补贴,第二阶段享受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普通奖学金及各类物价补贴,不足部分由所在学院补齐差额。

在职临床医师申请学位期间的待遇一般仍与同级医师等同。

二、经费

临床医学研究生第一阶段的经费由研究生培养经费支出;第二阶段的经费由导师科研经费和研究生培养经费共同支出。

在职临床医师课程学习与学位申请的费用应由申请人和申请人所在单位共同支付。第十一条 组织管理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实施工作在校学位委员会领导下进行。

二、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负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指导、协调、咨询等工作。

三、研究生院及各学院研究生主管部门负责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与就业,以及在职申请学位人员的课程学习、学位申请与授予等工作。

四、各临床学院应有一名副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各学科应有一名科主任主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以及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管理工作。第十二条 自九八级以后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自1998年以后在职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者均按本实施细则执行。

* 临床医学七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实施细则另行规定。* 未尽事宜将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进行补充和修订。北京医科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1998.12.25

第三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

姓名 学科专长 工作单位 01.学科评议组 哲学

郭齐勇 中国哲学 武汉大学

侯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共中央党校 焦国成 伦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 鞠实儿 逻辑学 中山大学 赖永海 中国哲学 南京大学 李刚 宗教学 四川大学

王伟光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杨国荣 中国哲学 华东师范大学 俞吾金 外国哲学 复旦大学

袁贵仁 马克思主义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 张法 美学 中国人民大学 张怀承 伦理学 湖南师范大学 赵敦华 外国哲学 北京大学

卓新平宗教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注:各学科评议组成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02.学科评议组 理论经济学

范从来 政治经济学 南京大学 顾海良 经济思想史 武汉大学 黄少安 政治经济学 山东大学 林岗 政治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 刘灿 政治经济学 西南财经大学 刘伟 政治经济学 北京大学

王胜今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吉林大学 冼国明 世界经济 南开大学 袁志刚 经济思想史 复旦大学 赵晓雷 经济思想史 上海财经大学

朱玲 政治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庄宗明 世界经济 厦门大学

03.学科评议组 应用经济学

丛树海 财政学 上海财经大学

高培勇 财政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姜波克 金融学 复旦大学

林桂军 国际贸易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林木西 国民经济学 辽宁大学 刘锡良 金融学 西南财经大学 吕炜 政治经济学 东北财经大学 邱东 统计学 中央财经大学 荣朝和 产业经济学 北京交通大学 吴晓求 金融学 中国人民大学 肖红叶 统计学 天津财经大学 袁卫 统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 张维迎 产业经济学 北京大学 赵路 财政学 财政部 郑振龙 金融学 厦门大学

04.学科评议组 法学

卞建林 诉讼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

陈甦 经济法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顾功耘 经济法学 华东政法大学

韩大元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 孙长永 诉讼法学 西南政法大学 王军 国际法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王利明 民商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 张恒山 法学理论 中共中央党校 张文显 法学理论 吉林大学 赵秉志 刑法学 北京师范大学

周叶中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武汉大学 朱苏力 法学理论 北京大学

05.学科评议组 政治学

黄嘉树 中外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

李慎明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林尚立 政治学理论 复旦大学

刘玉安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山东大学 马德普 政治学理论 天津师范大学 王长江 中共党史 中共中央党校 王缉思 国际关系 北京大学

徐勇 中外政治制度 华中师范大学 朱光磊 政治学理论 南开大学

06.学科评议组 社会学

董晓萍 民俗学 北京师范大学

李汉林 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李强 社会学 清华大学 王思斌 社会学 北京大学 翟振武 人口学 中国人民大学 周大鸣 人类学 中山大学 周晓虹 社会学 南京大学

07.学科评议组 民族学

陈庆德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云南大学 郝时远 民族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齐木德道尔吉 中国少数民族史 内蒙古大学 沙马拉毅 民族学 西南民族大学 徐黎丽 民族学 兰州大学 许宪隆 民族学 中南民族大学 杨圣敏 民族学 中央民族大学

08.学科评议组 马克思主义理论

陈锡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 陈占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大学

程恩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顾钰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复旦大学 卢黎歌 思想政治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

欧阳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华中科技大学 逄锦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南开大学 宋连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吉林大学 严书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 杨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北京师范大学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 张澍军 思想政治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

09.学科评议组 教育学

陈学飞 高等教育学 北京大学 丁钢 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 靳玉乐 课程与教学论 西南大学 刘海峰 高等教育学 厦门大学 石中英 教育学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 王英杰 比较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 吴康宁 教育学原理 南京师范大学 徐福荫 教育技术学 华南师范大学

10.学科评议组 心理学

白学军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天津师范大学 陈霖 认知科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董奇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李

红 基础心理学 西南大学 梁宁建 基础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莫雷 基础心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 沈模卫 应用心理学 浙江大学 周晓林 基础心理学 北京大学

11.学科评议组 体育学

池建 体育教育训练学 北京体育大学 黄汉升 体育教育训练学 福建师范大学 季浏 运动人体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 吕万刚 体育教育训练学 武汉体育学院 王家宏 体育教育训练学 苏州大学 章建成 运动人体科学 上海体育学院 周爱光 体育人文社会学 华南师范大学

12.学科评议组 中国语言文学

曹顺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川大学 陈大康 中国古代文学 华东师范大学 陈平原 中国现当代文学 北京大学 陈炎 文艺学 山东大学

丁帆 中国现当代文学 南京大学

额尔敦白音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内蒙古大学 黄天树 汉语言文字学 首都师范大学

江蓝生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马重奇 汉语言文字学 福建师范大学

文日焕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中央民族大学 詹福瑞 中国古代文学 河北大学 张富贵 中国现当代文学 吉林大学 张新科 中国古代文学 陕西师范大学 朱立元 文艺学 复旦大学

13.学科评议组 外国语言文学

蔡美花 亚非语言文学 延边大学

陈国华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程工 英语语言文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褚孝泉 英语语言文学 复旦大学

黄梅 英语语言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蒋洪新 英语语言文学 湖南师范大学 金莉 英语语言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邦维 印度语言文学 北京大学

王初明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许钧 法语语言文学 南京大学

郑体武 俄语语言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14.学科评议组 新闻传播学

陈力丹 传播学 中国人民大学 郭庆光 新闻学 清华大学 胡正荣 传播学 中国传媒大学 黄旦 新闻学 复旦大学 罗以澄 新闻学 武汉大学

尹韵公 新闻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张昆 新闻学 华中科技大学 15.学科评议组 艺术学

曹意强 美术学 中国美术学院 黄惇 音乐学 南京艺术学院 贾达群 音乐学 上海音乐学院 凌继尧 艺术学 东南大学

刘立滨 戏剧戏曲学 中央戏剧学院 阮荣春 美术学 上海大学 徐昌俊 音乐学 中央音乐学院 许平设计艺术学 中央美术学院 叶松荣 音乐学 福建师范大学 张晓凌 美术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赵塔里木 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院 郑曙旸 设计艺术学 清华大学

仲呈祥 广播电视艺术学 中国传媒大学 周星 电影学 北京师范大学

16.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

晁福林 中国古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 陈春声 中国古代史 中山大学 陈谦平中国近现代史 南京大学 陈支平专门史 厦门大学 陈志强 世界史 南开大学 冻国栋 中国古代史 武汉大学 韩东育 专门史 东北师范大学

侯建新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天津师范大学 李伯重 专门史 清华大学 钱乘旦 世界史 北京大学

王巍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王子今 中国古代史 中国人民大学 吴景平中国近现代史 复旦大学 吴振武 历史文献学 吉林大学

武寅 世界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7.学科评议组 数学

陈发来 计算数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化 基础数学 武汉大学 陈杰诚 基础数学 浙江大学

陈志明 计算数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程崇庆 基础数学 南京大学

郭建华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东北师范大学 龙以明 基础数学 南开大学 罗懋康 应用数学 四川大学

彭实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山东大学 谭绍滨 基础数学 厦门大学 唐梓洲 基础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 王建磐 基础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

王跃飞 基础数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文兰 基础数学 北京大学 文志英 基础数学 清华大学 吴微 计算数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吴宗敏 应用数学 复旦大学 徐宗本 应用数学 西安交通大学 尹景学 应用数学 吉林大学

18.学科评议组 物理学、天文学

陈金灿 理论物理 厦门大学 崔田 凝聚态物理 吉林大学 戴子高 天体物理 南京大学

冯世平凝聚态物理 北京师范大学 龚敏 凝聚态物理 四川大学 龚旗煌 光学 北京大学

金晓峰 凝聚态物理 复旦大学

梁作堂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山东大学 刘晓为 天体物理 北京大学 刘正猷 凝聚态物理 武汉大学

潘建伟 原子与分子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恩哥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王慧田 光学 南开大学

王友年 等离子体物理 大连理工大学 邢定钰 理论物理 南京大学 薛德胜 凝聚态物理 兰州大学 张卫平光学 华东师范大学

赵刚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朱邦芬 凝聚态物理 清华大学

19.学科评议组 化学

陈小明 无机化学 中山大学 冯守华 无机化学 吉林大学 冯小明 有机化学 四川大学 付贤智 物理化学 福州大学 高松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郭灿城 有机化学 湖南大学 郭子建 无机化学 南京大学 贺鹤勇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

姜标 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李灿 分析化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刘伟生 无机化学 兰州大学 刘育 物理化学 南开大学 苏忠民 物理化学 东北师范大学 杨金龙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希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清华大学 郑兰荪 无机化学 厦门大学 周翔 有机化学 武汉大学

20.学科评议组 地理学

保继刚 人文地理学 中山大学 陈发虎 自然地理学 兰州大学 陈振楼 自然地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高抒 自然地理学 南京大学

宫辉力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首都师范大学 李小文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 刘耀林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武汉大学 闾国年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南京师范大学 陶澍 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

姚檀栋 自然地理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1.学科评议组 大气科学

管兆勇 气象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吕世华 气象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穆穆 流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谈哲敏 气象学 南京大学 谭本馗 气象学 北京大学

张镭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兰州大学 张人禾 气象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钟中 气象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22.学科评议组 海洋科学

陈戈 海洋遥感 中国海洋大学 翦知湣 海洋地质 同济大学 焦念志 海洋生物学 厦门大学

潘德炉 物理海洋学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孙松 海洋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于志刚 海洋化学 中国海洋大学 张玮 物理海洋学 河海大学

23.学科评议组 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陈汉林 构造地质学 浙江大学

陈晓非 固体地球物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丁仲礼 第四纪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高孟潭 固体地球物理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蒋少涌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南京大学

倪师军 放射性地质与放射性地球化学 成都理工大学 潘保田 第四纪地质学 兰州大学 潘懋 构造地质学 北京大学

史晓颖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中国地质大学 舒德干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西北大学 万卫星 空间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徐学纯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吉林大学 易帆 空间物理学 武汉大学

24.学科评议组 生物学

陈放 植物学 四川大学

陈晓亚 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何光存 遗传学 武汉大学

贺福初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贺林 遗传学 上海交通大学

蒋湘宁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北京林业大学 李凤民 生态学 兰州大学 刘宝 植物学 东北师范大学

刘建宁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南京大学 卢宝荣 植物学 复旦大学 马正强 遗传学 南京农业大学 孟安明 发育生物学 清华大学 任海云 细胞生物学 北京师范大学 宋微波 动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

孙青原 动物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田志刚 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万有 神经生物学 北京大学 王传宽 生态学 东北林业大学

王红阳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二军医大学 王磊 微生物学 南开大学

王晓民 神经生物学 首都医科大学 武维华 植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 肖浪涛 植物学 湖南农业大学

徐安龙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山大学 薛建辉 生态学 南京林业大学

药立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四军医大学 张传茂 细胞生物学 北京大学

张启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华中农业大学 张若芳 微生物学 内蒙古大学 张学 遗传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张灼华 遗传学 中南大学

25.学科评议组 系统科学

狄增如 系统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 高岩 系统分析与集成 上海理工大学 高自友 系统分析与集成 北京交通大学

张纪峰 系统分析与集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周青 系统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

26.学科评议组 力学

洪友士 固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李玉龙 固体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 罗纪生 流体力学 天津大学 佘振苏 流体力学 北京大学

孙茂 流体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铁军 固体力学 西安交通大学 吴林志 工程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谢和平工程力学 四川大学 张洪武 工程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 郑泉水 固体力学 清华大学

27.学科评议组 机械工程

邓宗全 机械设计及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 段吉安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中南大学 林忠钦 车辆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刘钊 机械设计及理论 同济大学

卢秉恒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西安交通大学 任露泉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吉林大学 孙逢春 车辆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谭建荣 机械设计及理论 浙江大学 屠大维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上海大学 汪劲松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清华大学 王家序 机械设计及理论 重庆大学

王田苗 机械电子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杨荃 机械设计及理论 北京科技大学 翟婉明 车辆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张义民 机械设计及理论 东北大学 钟志华 车辆工程 湖南大学

朱荻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8.学科评议组 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刘泽金 高能激光技术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骆清铭 光电医学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谭久彬 超精密光机电一体化仪器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汪乐宇 自动测试技术与系统 浙江大学 王涌天 光学设计与CAD 北京理工大学 温志渝 精密仪器及机械 重庆大学 尤政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清华大学 郁道银 光学工程 天津大学 袁小聪 微/纳米光学 南开大学

张广军 精密仪器及机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国玉 光电仪器与检测技术 长春理工大学

29.学科评议组 材料科学与工程

成来飞 材料学 西北工业大学

丁文江 材料加工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董闯 材料物理与化学 大连理工大学 冯吉才 材料加工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傅强 材料学 四川大学

傅正义 材料学 武汉理工大学 关绍康 材料加工工程 郑州大学 姜茂发 钢铁冶金 东北大学

李德群 材料加工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李亚利 材料学 天津大学 刘昌胜 材料学 华东理工大学

罗宏杰 材料物理与化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南策文 材料学 清华大学 潘复生 材料学 重庆大学

彭金辉 有色金属冶金 昆明理工大学 孙军 材料学 西安交通大学 童真 材料学 华南理工大学 王依民 材料加工工程 东华大学

谢毅 材料物理与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邢献然 冶金物理化学 北京科技大学 熊翔 材料学 中南大学

徐惠彬 材料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徐现刚 材料物理与化学 山东大学 杨德仁 材料物理与化学 浙江大学 张雄 材料学 同济大学

张跃 材料物理与化学 北京科技大学 朱世富 材料物理与化学 四川大学

30.学科评议组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归柯庭 工程热物理 东南大学 郭烈锦 热能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赫冀成 工程热物理 东北大学 黄树红 热能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梁惊涛 制冷及低温工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舒歌群 动力机械及工程 天津大学 苏明 动力机械及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谈和平工程热物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 涂善东 化工过程机械 华东理工大学 严建华 工程热物理 浙江大学 杨晓光 流体机械及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强 热能工程 清华大学

张忠孝 热能工程 上海理工大学

31.学科评议组 电气工程

陈柏超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武汉大学 崔翔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华北电力大学 段献忠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 胡敏强 电机与电器 东南大学 李奎 电机与电器 河北工业大学

马伟明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海军工程大学 荣命哲 电机与电器 西安交通大学 孙才新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重庆大学

肖立业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徐德鸿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浙江大学

徐殿国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伯明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清华大学

32.学科评议组 电子科学与技术

陈如山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 杜国同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吉林大学 纪越峰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 梁昌洪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罗毅 物理电子学 清华大学

毛军发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任巍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西安交通大学 王志功 电路与系统 东南大学 辛建国 物理电子学 北京理工大学

张怀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子科技大学 张兴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北京大学

庄钊文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3.学科评议组 信息与通信工程

焦李成 信号与信息处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匡镜明 通信与信息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 李少谦 通信与信息系统 电子科技大学 陆建华 通信与信息系统 清华大学 阮秋琦 信号与信息处理 北京交通大学 唐朝京 通信与信息系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王文博 通信与信息系统 北京邮电大学 王子宇 通信与信息系统 北京大学 韦岗 通信与信息系统 华南理工大学

吴一戎 信号与信息处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尤肖虎 通信与信息系统 东南大学 张文军 通信与信息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 张中兆 信号与信息处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光喜 通信与信息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

34.学科评议组 控制科学与工程

陈杰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 董峰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天津大学 管晓宏 系统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潘泉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钱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 任章 导航、制导与控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唐加福 系统工程 东北大学 王红卫 系统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王越超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王正志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席裕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姚郁 导航、制导与控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宏建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浙江大学 周东华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清华大学

35.学科评议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陈纯 计算机应用技术 浙江大学

傅育熙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 顾逸东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怀进鹏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金海 计算机系统结构 华中科技大学

李国杰 计算机系统结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卢锡城 计算机系统结构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吕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南京大学 罗军舟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东南大学 梅宏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北京大学 欧阳丹彤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吉林大学 秦志光 计算机应用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 孙茂松 计算机应用技术 清华大学

徐晓飞 计算机应用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于戈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东北大学

周兴社 计算机应用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

36.学科评议组 建筑学

刘克成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王建国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东南大学 吴硕贤 建筑技术科学 华南理工大学 吴志强 城市规划与设计 同济大学 曾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天津大学 张姗姗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 赵万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重庆大学 朱文一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清华大学

37.学科评议组 土木工程

陈以一 结构工程 同济大学 陈云敏 岩土工程 浙江大学 杜修力 结构工程 北京工业大学

方秦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解放军理工大学 郝际平结构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李爱群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东南大学 李宏男 结构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李乔 桥梁与隧道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刘汉龙 岩土工程 河海大学 马军 市政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易伟建 结构工程 湖南大学 袁驷 结构工程 清华大学

38.学科评议组 水利工程

顾冲时 水工结构工程 河海大学 黄强 水利水电工程 西安理工大学 李义天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武汉大学 王复明 水工结构工程 郑州大学

王光谦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清华大学 王元战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天津大学 许唯临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四川大学

张建云 水文学及水资源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周晶 水工结构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39.学科评议组 测绘科学与技术

陈军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范东明 摄影测量与遥感 西南交通大学 龚健雅 摄影测量与遥感 武汉大学

沈云中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同济大学

孙群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周顺平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

40.学科评议组 化学工程与技术

段雪 应用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 李伯耿 化学工程 浙江大学

李静海 化学工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李文英 化学工艺 太原理工大学 刘洪来 化学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 骆广生 化学工程 清华大学 欧阳平凯 生物化工 南京工业大学 彭孝军 应用化学 大连理工大学 钱宇 化学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孙彦 应用化学 天津大学

王连军 应用化学 南京理工大学 徐春明 化学工艺 中国石油大学 朱家骅 化学工程 四川大学

41.学科评议组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戴前伟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中南大学 巩恩普 矿产普查与勘探 东北大学 郝芳 矿产普查与勘探 中国石油大学

彭苏萍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 孙建国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吉林大学 唐辉明 地质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 夏柏如 地质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 张哨楠 石油地质学 成都理工大学

42.学科评议组 矿业工程

蔡美峰 采矿工程 北京科技大学

范维澄 安全技术及工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胡岳华 矿物加工工程 中南大学

李树刚 安全技术及工程 西安科技大学 任凤玉 采矿工程 东北大学 尹光志 采矿工程 重庆大学

赵跃民 矿物加工工程 中国矿业大学

43.学科评议组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陈次昌 流体输送设备 西南石油大学 陈勉 油气井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 杜扬 油气储运工程 后勤工程学院 孟英峰 储层保护 西南石油大学 闫铁 油气田开发工程 大庆石油学院 姚军 油气田开发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

44.学科评议组 纺织科学与工程

陈国强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苏州大学 陈文兴 纺织工程 浙江理工大学 丁辛 纺织工程 东华大学 葛明桥 纺织工程 江南大学

肖长发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天津工业大学 阎克路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东华大学

45.学科评议组 轻工技术与工程 贾士儒 发酵工程 天津科技大学

马建中 皮革化学与工程 陕西科技大学 石碧 皮革化学与工程 四川大学 孙润仓 制浆造纸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王双飞 制糖工程 广西大学 徐岩 发酵工程 江南大学

46.学科评议组 交通运输工程

刘寒冰 道路与铁道工程 吉林大学

刘正林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蒲云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西南交通大学 史忠科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 孙立军 道路与铁道工程 同济大学

谈振辉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北京交通大学 王炜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东南大学

杨忠振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大连海事大学 赵祥模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长安大学

左洪福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47.学科评议组 船舶与海洋工程

陈克安 水声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崔维成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中国舰船研究院 林焰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大连理工大学 刘祖源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武汉理工大学 孙培廷 轮机工程 大连海事大学

王安稳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海军工程大学 杨德森 水声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杨建民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上海交通大学 赵耀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华中科技大学

48.学科评议组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曹喜滨 飞行器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聂宏 飞行器设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振国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武哲 飞行器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谢寿生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空军工程大学 杨树兴 飞行器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 袁建平飞行器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

49.学科评议组 兵器科学与技术

程振兴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 防化指挥工程学院 黄风雷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康凤举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林春生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海军工程大学 钱林方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南京理工大学 杨宏伟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装甲兵工程学院 张志利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50.学科评议组 核科学与技术

樊明武 核技术及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

蒙大桥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王宇钢 核技术及应用 北京大学

吴宏春 核能科学与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吴自玉 核技术及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志俭 核能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张作义 核能科学与工程 清华大学

51.学科评议组 农业工程

蔡焕杰 农业水土工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丁为民 农业机械化工程 南京农业大学 康绍忠 农业水土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李文哲 农业机械化工程 东北农业大学 罗锡文 农业机械化工程 华南农业大学 毛罕平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江苏大学 朴在林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沈阳农业大学 佟金 农业机械化工程 吉林大学 应义斌 农业机械化工程 浙江大学

52.学科评议组 林业工程

洪建国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南京林业大学 李坚 木材科学与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 李文彬 森林工程 北京林业大学

刘盛全 木材科学与技术 安徽农业大学

吕建雄 木材科学与技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吴义强 木材科学与技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赵广杰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京林业大学

53.学科评议组 环境科学与工程

郝吉明 环境工程 清华大学 全燮 环境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 任南琪 环境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晓昌 环境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杨志峰 环境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 曾光明 环境工程 湖南大学 张远航 环境科学 北京大学 郑正 环境科学 南京大学 周琪 环境工程 同济大学 周启星 环境科学 南开大学

54.学科评议组 生物医学工程

白净 生物医学工程 清华大学 段会龙 生物医学信息学 浙江大学 李玉宝 生物材料 四川大学

陆祖宏 新型实用的生物芯片技术 东南大学 万明习生物医学超声 西安交通大学 徐学敏 生物传热传质 上海交通大学 周长忍 生物材料 暨南大学

55.学科评议组 食品科学与工程

金征宇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江南大学 李洪军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西南大学 李里特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李琳 食品科学 华南理工大学

林洪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中国海洋大学 潘思轶 食品科学 华中农业大学 谢明勇 食品科学 南昌大学

岳田利 食品科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6.学科评议组 作物学

陈温福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沈阳农业大学 李潮海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河南农业大学 刘庆昌 作物遗传育种 中国农业大学

马凤鸣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东北农业大学 孟金陵 作物遗传育种 华中农业大学 潘光堂 玉米遗传育种 四川农业大学

杨武德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山西农业大学 张桂权 作物遗传育种 华南农业大学 张天真 作物遗传育种 南京农业大学 郑服丛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海南大学 邹应斌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湖南农业大学

57.学科评议组 园艺学

陈学森 果树学 山东农业大学 侯喜林 蔬菜学 南京农业大学 梁月荣 茶学 浙江大学 刘仲华 茶学 湖南农业大学 潘东明 果树学 福建农林大学 王小佳 蔬菜学 西南大学

王跃进 果树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振贤 蔬菜学 中国农业大学

58.学科评议组 农业资源利用 潘根兴 土壤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汪景宽 土壤学 沈阳农业大学 谢德体 土壤学 西南大学

张福锁 植物营养学 中国农业大学 郑粉莉 土壤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周健民 植物营养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周卫 植物营养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59.学科评议组 植物保护

韩召军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南京农业大学 贺红武 农药学 华中师范大学

康振生 植物病理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梁广文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华南农业大学 刘树生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浙江大学 彭友良 植物病理学 中国农业大学 王宗华 植物病理学 福建农林大学

60.学科评议组 畜牧学

安沙舟 草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 陈代文 动物营养 四川农业大学

单安山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 韩国栋 草业科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李德发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中国农业大学 李发弟 羊生产学 甘肃农业大学

杨公社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1.学科评议组 兽医学

才学鹏 预防兽医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程安春 基础兽医学 四川农业大学 韩文瑜 预防兽医学 吉林大学 陆承平预防兽医学 南京农业大学 秦爱建 预防兽医学 扬州大学 汪明 预防兽医学 中国农业大学 王洪斌 临床兽医学 东北农业大学 余四九 临床兽医学 甘肃农业大学 张涌 临床兽医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朱兴全 预防兽医学 华南农业大学

62.学科评议组 林学

方升佐 森林培育 南京林业大学 郭晓敏 森林培育 江西农业大学

胡海清 林火生态与管理 东北林业大学 李凤日 森林经理学 东北林业大学

卢孟柱 林木遗传育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马祥庆 森林培育 福建农林大学

魏美才 森林保护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叶建仁 森林保护学 南京林业大学 张健 森林培育 四川农业大学

张启翔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北京林业大学 张硕新 森林经理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3.学科评议组 水产

陈新军 渔业资源 上海海洋大学 李家乐 水产养殖 上海海洋大学 李琪 水产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麦康森 水产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王卫民 水产养殖 华中农业大学 谢平水产养殖 华中农业大学

64.学科评议组 基础医学

柏树令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中国医科大学 鲍朗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四川大学 曹雪涛 免疫学 第二军医大学

曹亚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中南大学

陈国强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丁彦青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南方医科大学 高友鹤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黎孟枫 病原生物学 中山大学 李雍龙 病原生物学 华中科技大学 李玉林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吉林大学

李云庆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第四军医大学 马大龙 免疫学 北京大学

裴雪涛 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吴玉章 免疫学 第三军医大学 熊思东 免疫学 复旦大学 姚智 免疫学 天津医科大学

张凤民 病原生物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65.学科评议组 临床医学(Ⅰ)陈香美 内科学 军医进修学院 崔丽英 神经病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丁洁 儿科学 北京大学 段丽萍 内科学 北京大学 樊代明 内科学 第四军医大学 房静远 内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葛均波 内科学 复旦大学 黄从新 内科学 武汉大学 李广平内科学 天津医科大学 李兰娟 内科学 浙江大学 李兆申 内科学 第二军医大学 廖二元 内科学 中南大学

尚红 临床检验诊断学 中国医科大学 王辰 内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王虹 内科学 南京医科大学 谢鹏 神经病学 重庆医科大学 余学清 内科学 中山大学 张运 内科学 山东大学

66.学科评议组 临床医学(Ⅱ)曹谊林 外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陈仲强 运动医学 北京大学 樊嘉 外科学 复旦大学

冯敢生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华中科技大学 高建华 外科学 南方医科大学 胡盛寿 外科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姜洪池 外科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蒋建新 外科学 第三军医大学 李康华 外科学 中南大学 孙保存 肿瘤学 天津医科大学 汪建平外科学 中山大学 魏于全 肿瘤学 四川大学 杨惠林 外科学 苏州大学 杨培增 眼科学 重庆医科大学 赵继宗 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赵玉沛 外科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郑树森 外科学 浙江大学 周梁 耳鼻咽喉科学 复旦大学

67.学科评议组 口腔医学

边专 口腔临床医学 武汉大学 陈谦明 口腔临床医学 四川大学 李铁军 口腔组织病理学 北京大学 刘洪臣 口腔临床医学 军医进修学院 孙宏晨 口腔基础医学 吉林大学 俞光岩 涎腺疾病 北京大学

张志愿 口腔临床医学 上海交通大学 赵铱民 口腔临床医学 第四军医大学 周学东 口腔临床医学 四川大学

68.学科评议组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曹佳 卫生毒理学 第三军医大学

曹务春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胡永华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北京大学 姜庆五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复旦大学

李立明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凌文华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中山大学 马爱国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青岛大学 吴坤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周宜开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华中科技大学

69.学科评议组 中医学、中药学

曹洪欣 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

段金廒 中药资源及资源化学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 段俊国 中医五官科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黄璐琦 中药资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赖小平中药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李冀 方剂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李祖伦 中药理论及应用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 罗颂平中医妇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马融 中医儿科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莫新民 中医内科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乔延江 中药信息工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 田金洲 中医内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汪受传 中医儿科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王峥涛 中药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周安方 中医基础理论 湖北中医学院

70.学科评议组 中西医结合

陈海龙 中西医结合临床 大连医科大学 杜惠兰 中西医结合临床 河北医科大学 凌昌全 中西医结合临床 第二军医大学 刘彤 中西医结合临床 天津医科大学 王阶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伟 中西医结合基础 北京中医药大学 吴根诚 中西医结合基础 复旦大学

冼绍祥 中西医结合临床 广州中医药大学 徐列明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上海中医药大学 杨明会 中西医结合临床 军医进修学院

71.学科评议组 药学

毕开顺 中药现代化研究 沈阳药科大学 柴逸峰 药物分析学 第二军医大学 陈凯先 药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高向东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 关永源 药理学 中山大学

蒋建东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刘俊义 基于酶催化机理的抗肿瘤药物研究 北京大学 王晓良 药理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余伯阳 生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 张永祥 药理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张志荣 药剂学 四川大学

朱宝泉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邹全明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第三军医大学

72.学科评议组 军事学

陈勇 合同战术学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黄民强 密码学 总参第五十八研究所 黄文斌 兵种战术学 海军潜艇学院

蒋乾麟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南京政治学院 蓝江桥 军事情报学 空军雷达学院 李为民 军事运筹学 空军工程大学 刘继贤 军队管理学 军事科学院 龙建国 军种战役学 海军指挥学院 米东 军事装备学 军械工程学院

钱洪良 军事情报学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曲炜 军事装备学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邵国培 军事运筹学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沈树章 军事通信学 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 孙红 作战指挥学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王朝田 联合战役学 国防大学 王向阳 军事后勤学 后勤指挥学院 谢守和 后方专业勤务 军事经济学院 徐洸 作战指挥学 空军指挥学院

战玉 军事战略学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赵晓哲 兵种战术学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73.学科评议组 管理科学与工程

陈收 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 湖南大学

胡祥培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 大连理工大学

黄海军 供应链管理与物流优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黄丽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复旦大学 李一军 管理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 齐二石 系统工程与管理 天津大学 盛昭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南京大学

汪寿阳 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吴晓波 技术创新管理 浙江大学

席酉民 和谐理论、和谐管理理论 西安交通大学 杨善林 管理科学与工程 合肥工业大学

74.学科评议组 工商管理 陈晓红 工商管理 中南大学 高闯 企业管理 辽宁大学 李维安 企业管理 南开大学 刘永泽 会计学 东北财经大学 孙铮 会计学 上海财经大学

仝允桓 技术经济及管理 清华大学 王方华 企业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王重鸣 组织行为 浙江大学 吴世农 企业管理 厦门大学 徐二明 企业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张国有 企业管理 北京大学

张龙平会计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张宗益 技术经济及管理 重庆大学

75.学科评议组 农林经济管理

曹玉昆 林业经济管理 东北林业大学 戴思锐 农业经济管理 西南大学 郭庆海 农业经济管理 吉林农业大学 何秀荣 农业经济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 李崇光 农业经济管理 华中农业大学 宋维明 林业经济管理 北京林业大学 王征兵 农业经济管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温思美 农业经济管理 华南农业大学 温铁军 农业经济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杨建州 林业经济管理 福建农林大学 钟甫宁 农业经济管理 南京农业大学

76.学科评议组 公共管理

陈玉琨 教育经济与管理 华东师范大学 陈振明 行政管理 厦门大学 邓大松 社会保障 武汉大学

郝模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复旦大学 娄成武 行政管理 东北大学 马骏 行政管理 中山大学

闵维方 教育经济与管理 北京大学 曲福田 土地资源管理 南京农业大学 张成福 行政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77.学科评议组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冯惠玲 档案学 中国人民大学

贺德方 情报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柯平图书馆学 南开大学 马费成 情报学 武汉大学 王余光 图书馆学 北京大学 张晓林 图书馆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朱庆华 情报学 南京大学

第四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

(学位办[1994]22号)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和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根据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制定一套既有中国特色的又符合世界惯例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决定,现就推荐使用学位服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学位服是学位有形的、可见的标志之一。实行学位服,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学位制度,有利于全社会进一步尊重知识和人才,有利于激发攻读学位者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学位授予工作的管理和国际交流。

二、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分为博士服、硕士服两种,同时推荐使用校(院、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委员(或导师)服(以下简称为校长服)。学士服暂不推荐实行。

学位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垂布等四部分组成。学位帽为方型黑色,博士学位帽流苏为红色,硕士学位帽流苏为深蓝色,校长帽流苏为黄色;学位袍:博士学位袍为黑、红两色,硕士学位袍为蓝、深蓝两色,校长袍为红、黑两色,饰边处按文、理、工、农、医和军事六大类分别为粉、灰、黄、绿、白和红色。各学位授予单位如需在学位服上体现本单位标志,可在学位袍左胸前处绣(印或佩带)校(院、所)徽记;同时亦可在垂布衬里使用本单位惯用色。

三、实行学位服,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学位服仅限于学位获得者、攻读学位者及学位授予单位的校(院、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委员(或导师)在学位论文答辩会、学位授予仪式、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及校(院、所)庆、庆典等场合穿着使用,不准滥用。学位服着装规范按附件一执行。

四、根据实事求是和自愿原则,各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需要,自行决定是否使用此套学位服。今后,其他式样学位服一律废止。

五、学位服作为专用服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技术标准制做。各学位授予单位可按照规定技术标准自行或委托有关单位制做。有关技术标准资料或制做事宜,请与此套学位服研究单位之一北京服装学院(服装系或科研处)联系。

六、各学位授予单位应对学位服妥善保管,严格管理使用。

附件:

学位服装规范

学位服是学位获得者、攻读学位者及学位授予单位的校(院、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委员(或导师)出席学位论文答辩会、学位授予仪式、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及校(院、所)庆、庆典等活动的穿着的正式礼服。学位服作为专用服装,着装应符合下列规范:

一、学位帽

学位帽为方型黑色。

戴学位帽时,帽子开口的部位置于脑后正中,帽顶与着装人的视线平行。

二、流苏

博士学位流苏为红色,硕士学位流苏为深蓝色,校(院、所)长帽流苏为黄色。

流苏系挂在帽顶结上,沿帽檐自然下垂。未获学位时,流苏垂在着装人所戴学位帽右前侧中部;学位授予仪式上,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或校、院、所长)把流苏从着装人的帽檐右前侧移到左前侧中部,并呈自然下垂状。

三、学位袍

博士学位袍为黑、红两色、硕士学位袍为蓝、深蓝两色,校长服为红、黑两色。空穿着学位袍,应自然得体。学位袍外不得加套其他服装。

四、垂布

垂布为套头三角兜,饰边处按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分别标为粉、灰、黄、绿、白、红颜色、垂布佩戴在学位袍外,套披在后背处,匍平过肩,扣绊扣在学位袍最上面纽扣上,三角兜自然垂在背后。垂布按授予学位的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分别佩戴。

五、附属着装

内衣:应着白或浅色衬衫。男士系领带,女士可扎领结。

裤子:男士着深色裤子,女士着深裤子或深、素色裙子。

鞋子:应着深色皮鞋。

第五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

【发布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发布文号】学位[2014]3号 【发布日期】2014-01-29 【生效日期】2014-01-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

学位[20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各学位授予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现就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强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亟需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符合国情和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二、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办评分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以学位授予单位为重心,从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入手,明确各质量主体职责,保证研究生教育基本质量,创新机制,激发学位授予单位追求卓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2.建设目标。构建以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明确学位授予单位第一主体的职责,增强质量自律,培育质量文化。外部质量监督体系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撑与宏观监管,以质量为主导统筹资源配置,发挥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质量监督作用。

3.基本原则。①标准先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制订不同类型、层次和学科类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标准。②分类监管。根据不同主体和对象,采取相应的质量监管方式,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③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主体的创造性,形成上下配合、内外协调、积极有效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④支撑发展。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要有利于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有利于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强化学位授予单位的质量保证 1.学位授予单位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要按照《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见附件),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确立与本单位办学定位相一致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建立以培养质量为主导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2.学位授予单位要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质量保证方面的作用,审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标准,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开展质量评价等工作。不断完善导师管理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导师评价的重点,加强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学习和科研实践的教育与指导。

3.学位授予单位要统筹各类研究生教育经费,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畅通分流渠道,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建立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4.学位授予单位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定期对本单位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发现问题,改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开展国际评估。

四、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质量监管

1.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制订《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为学位授予单位实施研究生培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质量监管提供基本依据。

2.建立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制订科学的评估标准,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按类型、分层次组织实施评估工作,提高评估实效。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学位授予单位,采取约谈、通报、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学位授权等处理办法。不断改进学科评估工作。

3.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强化学位授予单位、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加强学位授予管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建立研究生教育绩效拨款制度,推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4.建立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及时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信息,开展质量调查,定期发布教育行政部门、学位授予单位和相关学术组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促进学位授予单位质量自律,加强质量预警,营造良好的质量环境。

5.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管力度,做好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省级重点学科评选、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等工作。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区域协作机制建设。

五、充分发挥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监督作用

1.充分发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等学术组织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研究、标准制订、评估论证及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标准制订、实践训练和专业学位质量认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逐步建立独立、科学、公正,且具有良好声誉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评价机制。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要加强领导,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作为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制订相关措施,统筹本地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工作。学位授予单位要在全面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附件: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2014年1月29日

附件

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

为指导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本规范。

一、目标与标准

确立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实际,确定研究生教育层次、类型、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并定期调整。

制订学位授予标准。在国家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按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制订与本单位办学定位相一致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制订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办法。制订本单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与撤销办法,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与调整的办法,明确标准,规范程序,形成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结构,发展特色。

二、招生管理

制订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办法。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生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状况,以及培养经费、科研任务、导师队伍、实践基地等研究生培养条件方面的因素,制订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办法。

制订研究生招生选拔规定。建立有效的招生自我约束机制,规范招生选拔,充分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招生选拔中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考察,保证招生质量。

三、培养过程与学位授予管理

制订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环节,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模式,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突出个性化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吸收行业部门参与,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制订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办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

制订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办法。明确授课教师资质,规范课程教学,建立科学的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授课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中期考核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中期考核或博士生资格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筛选作用。

健全学位论文开题及评阅制度。论文开题要有规范的程序,论文评阅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外单位同行专家参与,加强匿名评阅等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论文评阅制度建设,有条件的单位应探索国际同行评阅。

健全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制度。完善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答辩后修改等制度。答辩委员会和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要严格履行职责,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建立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制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安排必修环节,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明确学术不端行为处罚办法。制订研究生分流与淘汰办法。制订研究生课程学习、中期考核、资格考试和学位论文开题等各阶段的分流与淘汰办法。

四、导师岗位管理

制订导师考核评价办法。规范导师岗位管理,实施导师招生资格审查,建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

制订导师交流与培训办法。建立和完善导师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制度,为导师提高学术和实践能力提供平台。加强导师培训,不断提高导师指导能力。

建立导师激励与问责制。完善导师激励制度,明确和保障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与权力,调动导师育人积极性,发挥导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作用。完善导师问责制,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视情况分别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

五、研究生管理与服务

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制度。以鼓励创新为导向,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统筹制订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办法,保证评选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奖助学金的评选要有一定比例的导师和研究生参加。

建立研究生权益保护机制。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正当利益诉求和权利救济机制,加强对研究生的权益保护。

建立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制度。健全研究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鼓励研究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

六、条件保障与质量监督

制订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办法。按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制订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办法,保障各类研究生学习、科研、实践和生活等基本条件。

建立自我评估制度。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定期开展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估,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参加国际评估或专业资格认证。

建立质量跟踪和反馈制度。建立毕业生发展质量跟踪调查和反馈制度,定期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建立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公开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信息,定期发布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

七、质量管理与质量文化

健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学位授予单位要明确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的管理职责,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信息与档案管理。

营造质量文化。通过质量制度建设、规范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加强导师、研究生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形成体现自身发展定位、学术传统与特色的质量文化。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司法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司法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