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支持农村青年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实施方案(印刷稿)
支持农村青年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根据团中央、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就业行动的通知》(中青联发〔2011〕1号)要求,现就支持农村青年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国每年培训1万名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专业人才,创建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每两年通过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表彰活动表彰200名优秀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团建工作,不断提高建团率,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符合建团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团率达到90%以上。
二、组织实施
(一)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专业人才
1.任务下达
农业部、团中央按每年1万名的规模将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专业人才培训任务分解下达到省;各省级农业部门与团委协商后将培训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县和培训机构。
2.学员推荐
(1)学员条件:思想素质好、品德端正、遵纪守法、诚
信经营;已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对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较强意愿,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注重从大学生村官中推荐学员。
(2)推荐程序:县级团委负责组织推荐,拟定学员建议名单,经与县级农业部门协商一致后,报省级团委和农业部门备案。
3.组织培训
(1)培训地点:经省级农业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
(2)培训时间:原则上培训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7天)。
(3)内容与方式:培训以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政策法规、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规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技能为主要内容,以专业讲座、导师讲解、经验交流为主要培训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应采取单独编班。团组织应主动与农业部门、培训机构协商,积极参与培训内容设计和培训工作的组织。
4.经费与管理
参照阳光工程项目经费划拨。原则上每人在2500元左右(以财政部当年下达的资金为准)。按照《阳光工程管理办法》、资金管理要求和阳光工程创业培训规范执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各级团组织的协作和沟通交流,发挥各自
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和服务农村青年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
1.创建标准: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同时符合以下两项标准的可以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
(1)理事长年龄在45周岁以下;(2)40岁以下青年社员人数占合作社社员总数50%以上。
2.创建实施:各省农业部门商省级团委按照《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农经发〔2009〕10号)具体要求和青年示范社的创建标准,组织实施青年示范社培育创建工作。
3.创建确定:团中央、农业部每年按照100个青年示范社的创建规模,由各省级团委在与农业部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10月推荐申报名单,12月由团中央、农业部协商确定名单。
(三)表彰优秀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1.表彰名额:每两年通过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表彰活动表彰200名优秀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由共青团中央商农业部按照《“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评选表彰办法》,在2012、2014两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表彰活
动中各安排200个名额专项用于表彰优秀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表彰确定:在各省级团委在与农业部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于评选年当年10月推荐申报名单,12月由团中央、农业部协商确定名单。
(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团建工作
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农业行政部们的支持、配合下,负责在符合建团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团组织,2011年底前,符合建团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团率力争达到40%;不符合建团条件,但又有团员青年的,采取联建共建等方式,扩大团的组织覆盖。逐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团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符合建团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团率达到90%以上。
省级团委负责制定本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团建总体推进方案,统筹协调全省工作推进。市级团委负责协调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团建工作的领导,推动出台有关政策,并提出具体工作方案,争取人力、经费支持,同时负责对新任职团干部进行岗前培训。县级团委负责具体落实、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团工作,完成建团目标;并负责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团组织明确工作内容,设计工作机制;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团员青年发挥先锋示范作用。
三、有关要求
1.加强宣传引导。认真总结各地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创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团建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农村青年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专业人才、优秀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典型,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全社会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支持农村青年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2.注重后续扶持。各级农业部门将积极为农村青年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平台,争取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扶持;各级团组织将参训学员及其领创办的合作社纳入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资助范围,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组织围绕服务合作社发展开展工作。
四、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处室:综合处 责任人:刘景枢
联络员:
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责任处室:农村青年中心建设指导处
责任人:王学坤曾锐
联络员:李 昊
第二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记广饶县花官镇洛程村支部书记程维远
洛程村是一个大蒜生产专业村,是花官大蒜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有人口1846人,耕地5000亩。近年来,以程维远书记为首的村“两委”把“如何发展洛程经济,怎样才能让群众富起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进一步凝聚了民心和干劲,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先后被授予市级小康文明村、省级卫生先进村、广饶县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居等荣誉称号。
洛程村2008年注册成立了广饶县惠民富硒大蒜农民专业合作社,程维远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近年来,在上级指导和多方努力下,村合作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壮大大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抓服务。依托村合作社,建立了专门的农资配送服务点,根据农时需要及时为村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平均每袋化肥比市场价便宜5-10元)。统一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去年以来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建设,邀请市、县专家授课,举办大蒜种植、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康教育等培 1
训班18期,培训农民12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科技素质和保健意识。
二是抓品牌。花官大蒜天然富硒、质量上乘,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商标证明”。在此基础上,依托村合作社,进一步打造名牌产品,为合作社的大蒜和蒜薹注册了“洛程”牌商标,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去年10月份村合作社代表花官镇参加了2012黄河三角洲(中国〃垦利)国际生态农业博览会,深受客商好评,花官大蒜、蒜薹被评为全市十大名优农产品,进一步提升了花官大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抓基地。在程维远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的积极协调下,洛程村承担了省级5000亩富硒大蒜示范基地项目,省、市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以项目建设推动了产业发展。目前基地内已硬化水泥路15公里,沙石路12公里,衬砌沟渠2000米,修建桥涵42座,总投资960万元。通过沟渠路、桥涵闸的配套建设,洛程村5000亩大蒜基地全部建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碱能改、路畅通的高产稳产大蒜良田。
四是抓科研。在镇政府的帮助协调下,程维远书记多次与省农科院联系,促成了洛程村与省农科院建立科技研发合作关系,今年计划选择1000亩地开展大蒜良种繁育试验,重点培育优质高产大蒜良种,建设良种繁育的示范区,为大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良种保障。
五是抓增收。花官大蒜、蒜薹品质好,耐储存,不愁卖,平均每亩大蒜田可净落3000元以上。同时,洛程村还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贷款1600余万元,建设了13处蒜片脱水厂,承包了6座恒温库,年可生产大蒜片2000吨,储存蒜苔2700吨,实现增收500万元,推动洛程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去年村合作社被评为全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
六是抓党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洛程村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党员管理和廉政建设,重大事项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提高了工作透明度,进一步凝聚了民心,树立了威信。村班子团结实干,党员带头示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同时村里还组建了80多人的秧歌队,统一购置了服装、锣鼓,利用农闲季节不定期的演出,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2010年村秧歌队参加了电视剧《宣言》欢送参军的场景演出,每年参加市、县元宵节汇演活动,多次获得市、县秧歌汇演第一名。
第三篇:浅析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浅析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广东从化为例
一、引言
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聚焦“三农”问题,不断探索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大量事实表明,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是助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产业基础。经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缺乏是严重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调查
从化市作为广州的后花园,北回归线横跨中部,其基本特征是自然环境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劳动力丰富,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因此本文选择广州市县域从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为主,实地调研为辅的方式对从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进行摸底,同时对不同组建模式的典型合作社采用访谈的方式采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和金融需求方而的信息。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相应的频数分析,挖掘出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夯实基础。本次针对从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了约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达71.5%。
(一)从化合作社的总体概况及特点
1.合作社概况。截至2 014年12月,从化市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并在市农业局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50家,占广州地区合作社数量的30%,涉及水果、蔬菜、花卉、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加工流通七大类农业产业;共有社员约9 000人,其中农民占80%以上,带动农户41 500户,占从化市农户总数的 40%;全年总产值高达12 825万元。全市合作社中,以水果为主的合作社共66家,产值3 485万元,占合作社总产值的27%;以蔬菜为主的合作社共82家,产值3 006万元,占合作社总产值23.4%;以养殖为主的合作社共19家,产值1 430万元,占合作社总产值的11.2%;水产、花卉等其他占总产值的38.4%。
2.合作社规模。从化合作社规模在500人以上的有1家,该社农户数964人。100“500人之间的有21家,占比9.2%;50”100人之间的有20家,占比8.8%;合作社的规模集中在50人以下的,共186家,占比81.6%。
3.合作社标准化程度。全市共有5家合作社被选为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7家合作社被选为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23家合作社被选为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53家有产品分级包装,15家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45家有注册商标,4家有质检、冷库设施,5家有农产品加工场地,3家建立生产记录与产品质量安全源管理制度,11家完成“三品”认证。
4.合作社经营模式。经调研发现,从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民”运作模式为主,占比约为60%。该模式是生产同类型农产品的农户志愿加入联合社形成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日常工作以组织社员技术培训和拓展销售渠道为主,部分合作社还提供设施建设、采购生产资料等服务,只有不到5%的合作社提供资金渠道,提供融资服务。
(二)金融需求现状及特点
短期资金需求额度小,季节性较强。从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额度差异度不大,主要集中于10万-50万元之间,约占70%。短期资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收购和销售环节,农民和购货商在结算方式和习惯上的差别经常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一般而言,合作社通过现金的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少数老顾客还会采取支票的方式结账。而购货商比如超市通常2-3个月结一次账。若资金量小,能够一次付清,但资金量稍大,则采取多次结账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大量的运营资金,导致难以扩大经营规模。
三、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性金融和政策性补贴的协调度不足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但具有弱质性,因而需要政府直接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2013年从化市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财政补贴将近200万元,而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不足100万元。我国农业的基本而较大,对于资金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如果只依靠财政性资金“输血性”地支持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也会降低有限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金融机构风险认识缺位是制约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根本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途径有3种:直接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通过向专业合作社成员发放贷款;通过合作社协作企业发放贷款。对银行机构的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从化市仅通过合作社成员发放贷款88万元,被调查的5家银行机构认为难以控制风险、缺乏外部担保是制约金融支持合作社的主要原因。农业金融与农业生产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农业信贷风险也同农业生产直接挂钩。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评级工作滞后是制约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直接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组织结构,因此很难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即便按照商业银行的现有内部风险评估模型对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绝大多数合作社也达不到商业银行的放贷标准。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模型,不能有效整合农户个人信用信息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导致金融对其信贷支持缺少信用信息支撑。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和金融产品创新,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模式
政府引导合作社完善治理结构,防范“内部人”控制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互助性的组织,成员既是合作社的所有者,也是合作社的服务对象。合作社发起人身份较复杂,有的由村干部发起成立,有的由企业发起成立,有的由能人大户发起成立,合作社容易被发起人或资本控制。单独依靠合作社自身规范化困难较大,可以通过政府引导,逐步使其治理结构规范化。目前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以此为突破口,完善监督机制,发挥好监事会的作用。引导合作社制定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合作社的财务审批,正确开展会计核算,定期公开合作社的财务,保障普通成员的监督权。
(二)健全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实现风险共担。
农业生产很多不可抗因素,自然灾害无法避免,因此应引入风险准备金制度。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总体原则是利用财政风险补偿基金对农业贷款而临的自然性风险给予补偿,目的是使补偿后的农业贷款风险和收益达到与其他类型贷款基本一致的水平。从风险构成看,农业贷款的风险包括经营性风险和自然性风险。经营性风险主要源于银行机构的经营管理和借款主体的道德风险等,银行机构作为市场主体独立承担理所应当,但自然性风险主要源于农业自身固有的弱质属性,由银行承担只能降低其投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建议财政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对农业贷款自然性风险的补偿。这种做法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匹配,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
(三)鼓励创新金融产品,以土地经营权抵押为突破口。
农户收入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农民手中最大的“资产”是其房屋以及土地。拓宽传统抵押物范围,以土地经营权抵押为突破口,使土地这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充分发挥出去,使土地的要素价值得到充分盘活,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使其成为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鼓励创新金融产品,针对合作社的机器设备、订单、存货、应收账款等进行抵质押贷款;对一些效益好、带动而庄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开发推广信用联保贷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因生产需要的季节性资金需求,金融部门应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实行优惠利率。
四、对策建议
(1)推动金融资源有效配置
人民银行应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扎实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工作,加大对金融机构贯彻执行支农政策的考核力度,以评估考核引导带动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适时制定“三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为“三权”融资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明确方向。
(2)创新涉农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要顺应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趋势,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金融产品,满足差异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推广农户小额贷款,多户联保贷款、农房抵押、林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反担保贷款和农户创业贷款,积极探索涉农专利权、商标权、产业园、养殖场等质押物贷款,将金融业务的触角延伸至产业链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业务环节。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为防止信贷风险,可前期选择少数村镇、企业、农户进行贷款试点,后再着力推广至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大农村自助银行的设立,大力发展农村银行卡业务,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理财业务等金融服务,满足更高层次的金融需求。
(3)建立多方合作的融资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仅靠金融部门单方面的支持势单力薄,需更多的部门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农业部门要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和投资,建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技术推广、工程施工等领域。土地、电力、水务、税务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对于合作社在生产经营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与优惠和支持。
(4)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合作社推动、产业带动、农户联动”的发展思路,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加大力度创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土壤”空间。鼓励、引导种植能人、运销大户牵头联合从事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形成群体优势,构建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相关内容,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
(5)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专项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补等措施,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扩大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保险覆盖面,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建春.金融支持临泽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调查
[2]刘顺平.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第四篇:大学生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看法
大学生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创业路子的几点看法
曾凡涛 张旭峰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具有法人资格,有生产经营自主权;是联合闯市场、合作走富路的有效组织载体。利用当地原有农业资源优势,或引进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发展,形成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是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创办合作社的意义
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形式下,农民生产分散,出售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寻求技术服务,均存在不少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家家户户扩规模,显然不现实。因此,采取合作的方式,建立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同样的产品,联合采购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通过合作形成规模,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生产资料采购价格,更方便地获得技术服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增加农民收人,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中组部等12个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长效机制的意见》,把鼓励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作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明确将“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作为大学生村干部的职责之一”,鼓励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并通过适当政策倾斜和市场机制等办法,为他们提供支持,使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多做工作、多办实事,使他们在具体实践中经受锻炼、干事创业。
把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大学生的创业需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强化对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大学生的资金扶持和技术培训,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大学生的知识优势、信息优势和创新优势,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实现大学生创业、农民致富、农业发展的“三赢”目标。目前看来,这种“一头联村官、一头联群众”的创业模式,受到了大学生村干部和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二、大学生创办合作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于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来说,要想创办好合作社成功,首先就是做好项目策划。创办好合作社的项目选择既要有发展前途,又要切合实际,还要实施路线清晰。
1、做好村情调查是第一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对于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来说,尤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长期在外求学,对农村工作接触少或根本没有接触,初到农村,干起事起来往往感到很被动,无从下手,尤其是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和策略不足,导致独立工作能力不强,依赖性大。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和正确的研究。如果全然不了解实际情况却在那里指导工作,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当作客观现实,就不可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只有甘当‘小学生”,放下架子,深入群众,认真了解村里方方面面的情况,遇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决策。
村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单位,它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与全乡、全县乃至全省全国的政策背景、经济状况、发展要求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调查了解村情时,不能把着眼点只放在村里,要胸怀全局,放开视野,在一个相对较大的背景条件下分析看待村里的经济发展现状、产业优势、农民收入状况、矛盾存在的原因形态等情况,这样才能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的突破口。
具体到了解村情,应该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历史沿革和风俗民情;自然状况。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地面积、村户数、人口结构、劳动力,以及村级路、水、电、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区位特征。主要包括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周边相邻村镇的情况等。人口组成。村里哪些人掌握一技之长,有多少人外出打工,主要从事哪些行业;有哪些在外工作的人员,在什么部门和单位;有没有大学生,是什么学校的何种专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村集体经济、村民人均收人,村内资源优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企业规模、效益和发展前景,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的情况。土地流转征迁情况。主要包括村口粮地、宅基地指标分配,集体土地的经营、发包情况,历次土地调整、各种作物栽种以及土地征迁补偿等情况。通过对村情“大调查”、家底“大盘点”,彻底了解村情,才能挖掘潜力,寻找和积蓄后发优势,有的放矢。
2、注重调查方法的科学性。一个村看似不大,但是其中也有着千头万绪。要做好了解村情这件事,必须首先要端正态度,并做好吃苦耐劳和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到村创办合作社,一方面经常会被当地群众高看一眼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群众的“高看一眼”化作工作上“更高一筹”的动力,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扑下身心扎扎实实从具体而实际的工作做起,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进村入户访谈,也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遭受冷遇,甚至吃闭门羹,对此也要有思想准备,要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执着精神,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用热心和诚心感化群众。
在调查了解中,还可能会碰到诸多消极情绪,诸如“我们村没有什么可发展的项目,要有我们早就发展了”等,对此要分析思考,要善于从抱怨中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准备,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调查了解村情,具体要靠3个字,即“跑,聊,瞧”。一是跑:不仅要在村里跑,往农民家里跑,往田问地头跑,还要到其他村去跑。这样才能有比较,有借鉴,取长补短,并从中找到合作发展的机会。不仅自己跑,还要跟着村干部、致富能人跑,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学习他们与农民打交道、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二是聊:在聊的对象上,可以和村里的“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人)聊,和热心村级事务的村民聊,和外出打工返乡的农民聊,和村干部、乡干部聊,还要和县里相关主管部门聊。在聊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开座谈会、单独交谈、人户走访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在聊的态度上,要注意耐心细致,农民大多不善言谈,也许他们的谈话语无伦次或词不达意,但要耐心倾听并在心里默默分析整理,这样,不但能掌握村里的各种情况,从中听出一些门道,而且还能在倾听中取得村民的信任。和村干部交流时,也许村干部讲的只是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上作经历,但其中会涉及一些村级事务的历史沿革和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对自己会大有裨益。为了达到与村民沟通最好的效果,平时遇到村里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主动打招呼,遇到年长的要称呼叔叔伯伯婶婶阿姨或者爷爷奶奶,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三是瞧: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在跑和聊的过程中,要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看村容村貌,看区位地势,看自然条件,看风土人情,看村干部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注意细心观察,并善于分析总结,从中发现苗头,发现机遇。眼勤看,耳勤听,脚勤走,脑勤想有了正确的态度,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相信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一定能够尽快了解情况,进人工作状态,办好合作社的实际工作。
3、办合作社还要搞好资源对接。充分全面了解村情后,还要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对接,从中找出哪些是可以办理的,哪些是需要借助其他资源才能做到的,哪些是可以列入长远规划的,哪些是短时期内还不能实现的,等等。要做到这一步,还要对自己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心中有数。个人的资源优势主要包括个人专业和特长;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等社会资源;任职村可以借助的人力资源等。把村中的问题、矛盾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的方向罗列出来,与自己的资源优势相对照。找到其中的结合点,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例如,村民发展种养业,但品种老化,又缺乏相应的技术,而自己正好是农业院校毕业的,就可以帮助引进新品种,培训新技术;例如,农民出售农产品,需要了解临近市场信息,而自己掌握电脑技术,可以上网或到实地为大家查找了解„„通过列举对照,能够发现自己可做的事很多。
4、办合作社要选准项目。大学生到村,给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他们充分发挥自己见识多、信息灵、头脑活、门路广的优势,为村民传授种养技术、把握市场动态、通报供求信息、引进资金项目,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以创业成效和实绩,给农民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惠,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常见的办合作社,主要包括生产加工型、商业流通型等几种模式,关键是要根据所在村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自身的能力特点,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具体形式包括特色养殖,如生态养牛、养猪、养禽等;特色种植,如大棚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特色观赏果蔬等;农产品加工,如酱菜加工、卤菜加工、柳编、竹编等;农产品流通,如农家超市、农资连锁店等。也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通过振兴或引进特色产业,组建成立产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将产业做大做强。不少村镇有自己的传统种养或加工产业,但是因为是单家独户小规模发展,形不成气候,效益低下。一些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将村民组织办合作社搞生产,实现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方式,将产品创出品牌,扩大影响,从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提高经济效益,形成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毕业于安徽科技学院的大学生村官杨俊森,2007年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绵潭村任村主任助理,绵潭村是全国闻名的“三潭批把”产地之一,但村民种批把依靠的是多年的老经验,缺少技术培训,信息也不畅通,生产、销售方式滞后,批把收获后往往不能卖个好价钱。杨俊森上任不久,就提出了建立绵潭村批把专业合作社的建议合作社成立后,请来了县里的农业专家为村民举办批把生产知识讲座,并带来农药和高效化肥。杨俊森向果农推广新型农药,并指导用药为了让村民的批把卖出去,杨俊森利用网络,搜集批把供求信息,并在网站上发布出售信息,联系枇杷销路。在杨俊森的建议下,合作社订购了印有“三潭枇杷—绵潭”标识的包装盒,打出绵潭枇杷的品牌如今,村里建起一个枇杷交易市场,合作社修了6 000米的进枇杷园道路以及1 000米的进村大道。外地收购的车辆可以直接开到枇杷园里农民种枇杷的收入已经占到了村民年均总收人的75%以上。曾凡涛:陕西丰泰合作社发展促进中心执行主任,西安财经学院副研究员 张旭峰:陕西省农业厅农经处副处长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情况汇报
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情况汇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农民农业合作生产愿望的不断增强,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也从无到有,规模从少到大,数量不断增加,层次不断提高,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到目前止,全镇有专业合作社8家,专业协会3家,合作社(协会)党员48名,社员(会员)400多名,带动农户8000多家。2005年,经营服务总收入9800万元,纯收入1500万元。
(一)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我镇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为基础来组建并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通过“农业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对农产品实行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我镇相继成立了西甜瓜、青蟹、蓬勃西兰花、明大葡萄、超腾果业、蓬海养殖、兴绿蔬菜、兴农生猪产销等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农业专业化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这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中,成立了18支农产品销售队伍,年贩销农产品达1200多吨,联结农业种养植(殖)大户150户,联结农户达2000多户。
(二)创建农业行业协会。我们积极引导镇农技人员、种养植(殖)大户、贩销大户和科技示范户,按照“民办、民管、民产、民益”的原则,成立农业行业协会,把协会的利益与农民的利益放在同等位置,采取市场联结式、契约式、参股式等形式与农民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已成立了镇农业技术、青蟹养殖、水产养殖3个农业行业协会。协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组织贩销、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技术信息服务等,在衔接产销,联结农户,加强农业种养殖大户、贩销大户与农户之间的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镇的青蟹养殖协会目前联结的农户已达250多户,带动周边近8000亩围塘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镇农业技术协会下面还设立了农经、农技、植保等10个专业分会,基本涵盖了全镇十大主导农业产业,据统计,2005年,该协会发展农产品订单3000亩,为会员和群众增收450多万元。
(三)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我镇积极鼓励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订立协议,农业订单等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通过制订奖励政策,提供农业技术和产品市场信息等服务,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带领农户走向市场,为农产品找准销路,带动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我镇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已达5家,建成基地面积8000多亩,联结农户近500户。
我镇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培植农业种养植(殖)大户、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等途径,将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农户有效联结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为农产品文秘114版权所有找到了销路,同时也为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发展、产业化协作创造了条件。
二、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情况
面对这支庞大的专业合作社队伍,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更大发展,在专业合作社里的党员又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就农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致力于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员培养成农民致富的领跑者,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党员作用发挥的示范区。
(一)强化组织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抓支部组建。为了使党建工作迅速而有效地进入到新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镇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于2002年6月,率先在条件较为成熟的路桥区青蟹养殖合作社建立党支部,组织关系采取迁转与临时并存,在管理上采取合作社与村(居)双向沟通和联系制度,解决了由于利益原因,组织关系难迁入与党员教育管理难融洽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镇又于2003年7月,建立了蓬街镇农业科学技术协会党支部,使党在专业合作经济中建支部问题获得突破。
二是抓班子建设。首先建强镇班子,我们建立了由镇组织委员为主要责任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责任班子,发挥宣传、农业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其次建强支部班子,在注重班子成员结构、年龄、地域等方面合理搭配的同时,针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党员专业素质强、党务知识薄、协调能力弱等实际,由镇选派农技服务中心干部挂职任书记,既主持支部日常工作,又肩负培养物色干部、培养党员的重任,注重把已具备一定政治素养、威望高、懂经营、善管理、会服务,又有技术专长的党员任支部委员,使合作经济党组织参与协会决策能力得到保证,制度得到执行。
三是抓党员队伍建设。我们把发展党员作为加强合作社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推进党员人才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积极把合作社里的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推荐入党,吸收他们参与党的活动,接受党的启蒙思想教育,大胆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务。支部成立以来,共有28名社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12名社员列入积极分子培养考察,5名社员加入了党组织。通过党员发展质量的保证,吸引更多的社员向党组织靠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四是抓制度建设。为加强党支部
和合作社的有效运转,我们建立健全支部工作规划和各项制度,明确党支部和理事会的职责,建立了支委会月工作制度、理事会重大问题决策向支部报告制度、党支部理事会重大问题联合讨论研究制度、季节性调研制度、电教培训制度、党员先锋岗制度,这些制度的执行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高能力素质
为提高合作社党员的致富本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我们积极探索适应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加强支部成员理论和科技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要求合作社中的党员带头开拓市场,带头科研攻关,在急、难、险中冲锋在前,在生产经营中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为社员作出榜样,使党的活动真正为党员和会员所欢迎。同时,我们围绕党员人才工程活动,切实加强对合作社社员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到目前,合作社党员已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和各类技术骨干38人,有9名党员获得了市、区级科技示范户荣誉称号。教育培训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借助党员“七彩电教”开展培训。农协会党支部按照“三个一”标准(一个党员电教播放室、一个“电教长廊”、一个农业科技实实践基地)建立党员电教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作为人才培养主陈地。在电教片播放的时间、内容、方式和方法上,做到时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政治理论灌输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集中收看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使培训工作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富有成效,使党员在接受党性教育的同时学到了农业技术知识和致富本领。今年以来,电教室播放各类电教片面6场次,参加收看人数达200多人次。
二是聘请农技专家授课指导。采取理论讲授和现场指导的方式,不定期邀请农技专家进行授课,开展现场技术指导。三年来,以浙农大张明方博士、浙江农科院何圣米、省农业厅赵建阳等组成的专家队伍,为合作社建立了西甜瓜研究所、大棚蔬采研究所、葡萄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提供了19项新技术,开发了60多个新品种,培训社员和农户9000多人次,有效解决了种养过程中的各类技术难题。
三是开展示范基地现场实践。确定镇内8个具有实际推广价值的基地,划定为合作社人才培训基地。根据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的需要及社员的意愿,组织社员到示范基地学习,进行现场技术辅导和观摩。三年来,8个示范基地共吸引农户4300人次参观学习。
(三)强化平台搭建,发挥党员作用
如何发挥好合作社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服务,是合作社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积极为合作社党员搭建作用发挥的有效平台,围绕“解民忧、致民富”开展活动,使他们有作为、有地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树典型引导致富。对合作社中有发展潜力的党员、会员人才,积极为他们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小额信贷、产业和科技项目立项,以及各级多项优惠政策,并以其为典型,引导社员引进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用党员户的示范效应带动社员户的快速跟进,促进效益农业的发展。如支持农协会党员杨礼池,建起了百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了种子种苗和无公害两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效益农业的带头人。其本人也先后被团中央、国家科委、省委授予“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浙江省十大杰出农村青年、“双带好党员”等荣誉称号。
二是组建农民“土专家”宣讲团。组织14名合作社党员技术骨干组成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宣讲团,每月有计划地到各村居课堂交流经验、讲授技术、传播市场信息,帮助消化电教片中学到的技术,帮助社员和农户解决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问题。如超滕葡萄合作社党员曹仁福,利用十多年种植大棚葡萄积累的丰富经验,经常巡回各村和生产基地,为社员无偿传授大棚葡萄生产技术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年以来,农民“土专家”宣讲团共宣讲5场次,受教育人数达到30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000多份。
三是积极开展党员人才联困难党员和群众活动。组织合作社党员人才与困难党员和群众结对,每名党员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结对帮扶联系5-10户困难群众和党员,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供致富信息,解决农业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5年多来,合作社党员人才共结对帮扶贫困农户102户,帮助300多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四是组建生产经营贩销队伍。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合作社党支部鼓励一部分社员生产经营骨干从生产中脱离出来,直接从事农产品贩销,通过他们把产销触角延伸到全国各地。去年全镇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000多万元,并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设立了营销窗口、直销处和连锁店50多家,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
五是引导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合作经济党组织指导合作社开展品牌经营,注册了“绿森”牌葡萄、“蓬蜜”牌香瓜、“台藤”牌葡萄、“蓬潮”牌青蟹4只商标,组织合作社参展产品参与国际农业博览会,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支部牵头组织带领合作社走市场销路,在上海和杭州召开西甜瓜、青蟹、葡萄推介新闻发布会,使得“蓬潮”牌青蟹、“台藤”牌葡萄等在上海、杭州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
六是积极参政议政。把确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党员人才推荐为所在村(居)村级后备干部人选,把特别优秀的党员人才推荐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先进劳模,更好地发挥合作社党员人才的作用。在去年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有8名合作社社员当选为村两委成员。目前,有2名优秀党员人才被推荐为区党代表和政协委员,有3名当选为镇党代表、人大代表。
三、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回顾分析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少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合作经济组织支部的自转能力欠强。支部中的党员绝大多数埋头于抓经济,求致富,他们在生产管理、业务技术上自有一套,可在党务知识、组织协调能力上都相当欠缺,离开了机关事业单位下派的支部书记就感到无所适从。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主要是在上级党委的推动下开展,缺乏应有的自转能力,牵制党委的大量精力。
(二)合作经济组织党员有奉献的意识,缺少政治参与的热情文秘114版权所有。他们乐于将自己致富的技术和本领传授给普通的群众与会员不计报酬和名利,对专业技术知识等也能主动的学习、钻研。但是他们对参加党课等政治性组织活动的态度比较冷漠,热情较难调动。
(三)合作经济组织的缺位与支部越位并存。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以后,其理事机构运作不正常,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组织、协调作用,合作生产效益有些不很明显,缺位较严重。支部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协会组织功能的发挥,但同时带来了协会支部的越位,牵制了支部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党的建设,需要协会理事机构的及时补位,实现协会理事机构和支部的良好互补与互动。
(四)党组织关系的管理欠缺。虽然合作经济组织支部党员的组织关系迁转与临时管理共存,对协会支部党员的管理带来了便利,但对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带来了困难,一些村居党支部和党员对协会党员参加合作经济组织支部活动,不参加村居支部的活动感到困惑和不解,并在党员民主评议对象的确定和评议结果也带来了一些影响。合作经济组织支部与村居支部的双向沟通和联系制度尚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五)支部活动经费的不足。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构管理不够正常,多数组织不能完全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专业合作社需要有牵头能人,但目前农村中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管理的能人比较匮乏,影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支部活动经费基本上由镇党委提供,不利于支部长期自主的良性运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协会支部活动的开展。
(六)有效的活动载体和方式需进一步创新。尽管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在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在如何协调支部与理事机构的关系,调动党员积极性,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吸引和凝聚非党员参与活动,为会员户增产提效上还有很多可资挖掘的地方。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党员先进性怎么体现,党组织怎样统一党员的意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合作经济组织怎样实施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面对这些新形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十分需要我们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去摸索、去实践、去创造。
(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增强渗透力。思想政治工作由“外延扩大向内函提高转变”,积极利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工作,探索出一条融合作社管理、服务、宣传、教育、培训、科技推广于一体的新路子。增强吸引力。创造一些形式上喜闻乐见、内容上需求、效果上潜移默化的办法和载体,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走进合作社社员,做到全体党员。增强感召力。讲究工作艺术,注重以情感人,把宣传教育与提供服务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合作社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取得社员的理解、支持、参与。
(二)强化合作经济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新机制。把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当作镇委重要内容来抓,努力探索合作经济组织的特殊规律,从组织设置、党员管理、活动方式等方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采取单独建支、联合建支、属地管理、向无党员的合作经济组织选派党建联络员的办法;努力寻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新突破。搞好合作经济组织党支部建设,关键是选准选好支部书记,拓宽用人视野,引入竞争机制,把那些具有一定素质素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肯吃苦的理事会党员、社员公认的优秀人才选上来,进入支部队伍。以争创“五好”支部和设立先锋岗为载体,促进组织建设管理工作的落实。
(三)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一目标,创造性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活动载体的多样性。随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专业性特点,组织党员、社员开展学理论、学科学、学文化、学法律,引导他们富了口袋富脑袋。寻求社员参与的广泛性。去年我镇在农协会建立的党员电教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党员先锋岗等活动载体,并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现在的关键是进一步提高社员(会员)的参与度,扩大功体的覆盖面,增强活动的影响力,力求使各种类型的活动真正成为广大党员、社员和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过程。讲求创建工作的实效性。在规范上求突破,规范就是坚持制度化、经常化、练内功、打基础,增强为社员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让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沟通党委与企业的一座桥,解决合作社疑难杂症的一本工具书,沟通社员企业的一个温馨的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覆盖网络,真正使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