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寄宿制下农村学生课外物理学习方式探析
寄宿制下农村学生课外物理学习方式探析
——有效合作学习
作者:魏婷婷红花岗区深溪镇大窝学校遵义563000
摘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环境的束缚,科学素质较差,一直在物理学习上存在不少缺陷。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课堂外,利用比城市学生更多的课余时间开展有效合作学习能有助于农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习成效,有益情感的交流和自信的建立。
关键词:农村学生课余合作学习有效性
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率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因生活等因素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工作。这也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和教育在家庭环境缺失的情况下面临着各种问题和障碍。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农村学校开始由走读制转型为寄宿制。面对住校学生充裕的课余时间,加强对寄宿制学校住校生课余时间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深知现代物理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基础探究能力和较宽广的知识面。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环境的束缚,科学素质较差,一直在物理学习上存在不少缺陷。要提高科学素质,学好物理,互补短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合作学习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当今新课改环境下,起源于70年代美国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代新课改环境下学习方式转变的亮点和重点。其实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无论古今,合作的学习方式都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特殊环境下,农村学校学生有不善交流,思维不活跃和接受能力缓慢等特点,这直接导致他们的交际能力、合作意识较低。如果放任学生,任其自由开展合作学习,会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学习好的成“权威”;普通学生缺乏合作意识,积极性不高;合作出现问题相互抱怨指责等,都让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2013年,我校进行农村寄宿制学校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探究的课题研究,在此平台下,本文就有效物理合作学习的开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合理科学的搭配寝室成员是提高物理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基础。
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合作学习并非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简单地分组、自然积极地合作并不能使学生相互协作,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成功。所以在组建合作学习寝室时,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能力层次等条件出发,进行搭配组合,成立合作学习寝室。通过上学期一学期的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农村女学生在学习物理上较男生更为困难。于是在本学期开学初,我在本校八年级中选取8名女生入住202寝室。其中,期末成绩90分以上1人,80分以上2人,70分至80分4人,60分左右的1人。这样组合的目的是能让她们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而在这8个农村女孩中,性格开朗的只有三人,其余都较被动害羞。所以在寝室成立之初,我通过做思想工作,使学生都能够从心里接受合作学习方式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
二、依据学科特点,抓准关键因素,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有效物理合作学习的保障。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判断、推理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直观形象的支撑。初中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逻辑思维处在萌芽和初始状态上。而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相比较,心智成熟较晚。这也直接导致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时,农村学生更易出现自主能力较差、无所适从等问题。202寝室的8个女同学中,一半学习物理感觉吃力,成绩较好的几个也觉得接触物理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得心应手,课堂之外由于住校余下的空闲时间又较多。那么针对类似这样的情况,就可以开展有效物理合作学习,而所需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个:
1、创设物理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寝室成员收集科学家的故事,观看自然奥秘等视频,创设出有趣的,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物理环境。对身边的事物所运用的物理知识加以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拥有想要学好物理的愿望。
2、进行自我分析,找到学习目标。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是使寝室成员都能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例如寝室之前成绩在81分的某学生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本学期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过程,并能进行灵活运用,成绩提升到90分左右.”而之前成绩在63分的学生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为:“能了解本学期的基本物理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运用,成绩能提升到70分左右。”那么在进行有效物理学习合作时,就需要教师提醒学生,有针对的完成学习目标。
3、针对成员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明确分工。
既然要进行合作学习,那么一个寝室就是一个团队。需要“掌事”及“总管”
等不同的角色参与活动,各司其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对202寝室的每个学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成绩较好的负责知识上的辅导,乐观开朗的进行探究活动,不善言谈的进行合作记录和整理等。除了寝室中60分左右的学生外,其他成员的角色次月互换一次。这样可以不仅提高了成员的参与率,还能避免因分工不明导致合作学习难见成效。
4、设计合理科学的合作过程,避免形式性合作。
在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物理知识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就不需要学生进行预习,以免打破设计好的教学流程。但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就可以让寝室进行预习式合作学习,进行简单的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并讨论交流。针对202寝室的情况,我们制定出一周一个合作学习计划的方法,可以口头和教师交谈,也可通过书面形成交流,这样避免出现“无用功”的情况,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成功率。
5、定期进行自评和互评,形成奖惩机制。
活动成员针对自己和别人在一段时间内表现的自评和互评不仅能保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更能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过程主要意在于“奖”而非“惩”。我校202寝室中,成绩较差的某同学平时自卑内向,属于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就采取对她在活动中表现的评价以鼓励为主,纠错为辅的方式,不仅帮其树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还使其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三、在恰当的时候,情感的交流和教师的参与是有效物理合作学习的催化剂。物理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其中却含有着大量的人文情怀。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在面对阻碍和困难时的大无畏,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而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心理上本就有着不同于城市学生的自卑感,再加上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她们更需要来自指导老师的关心和鼓励。教师转变身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不仅能有序开展活动,更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全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思想动态。教师的个人魅力将提升整个学科的吸引力,可增强整个寝室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更有干劲,更有信心。虽然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开展有效物理合作学习的活动只进行了半个学期,但成效显而易见。202寝室的成员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听课更专心、课堂回答问题更积极、单元测验分数有一定提高,这些都是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好处。可见,合作学习对于农村寄宿制学生来说,是提高物理成绩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良好途径。合作学习的操作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用心研究和坚持实施。未来也必将找到一套适合农村学校实情,能切实提高农村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合作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1] 2011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2] 黄谨。合作学习理论介绍[OL]。
[3]百度百科。《合作学习》[OL]。
[4] 王连升。实施合作学习的八个关键要素[OL]。
第二篇:浅谈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辅导
浅谈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辅导
【内容摘要】阅读能使学生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激发农村孩子的阅读兴趣,为其挖掘书源,引导学生更好的阅读成了农村教师的又一重任。
【关键词】兴趣环境 书源 引导
农村多数家庭条件差,买书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象样的图书室,不能形成一种读书的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榜样激励。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好书引读法
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收获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
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
1、做好读物推荐
①、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
②、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樱桃小丸子》等书籍。
③、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如学习《新的跨越》,明确了消息的写法,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明确报道的写法,为习作《写板报稿》打下基础。
④、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如今年神州五号飞上太空,振奋人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报道,了解事件始末。
2、争取家长的配合。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
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馆或图书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三、加强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
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 80
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①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②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③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四、做好检查,深化课外阅读。
只有通过检查,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获,有所得。
1、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此举一举两得,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
2、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能让老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能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翔,给孩子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
教师:孙闺秀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第二中学
手机号码:***邮箱地址:sunguixiu@126.com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主要指初中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需要,适时适度地自主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有意义学习,使自己的学习真正从‚知识学习为主‛向‚应用学习、能力学习为主‛的层次转变。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科学习进一步整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有待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探索、补充、深化和拓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正文】:
‚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主要指初中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需要,适时适度地自主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有意义学习,使自己的学习真正从‚知识学习为主‛向‚应用学习、能力学习为主‛的层次转变。因此,教师应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特点构建生态课堂,改进教学方式,优化信息技术平台,使学生能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发现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学习理念下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补充、不是调和,而是一场在新理念指导下、新载体支持下的前所未有的学习革命。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在1994年美国副总统科尔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在展望教育技术的用途时经常会举这样一个例子:我的家乡田纳西州卡萨基的学生可以回到家里,打开计算机,上国会图书馆的网站。‛美国教育部2000年"教育技术白皮书中的许多观点也反映了多年来西方教育界关于信 1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和展望:创造条件让学生随时随地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这些理念的教育体制下,西方发达国家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确实得到了发展。
借鉴国外的经验,中国学者也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等5类网络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教学模拟、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情境——探究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式等4种数字化学习模式。这些模式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其学科的普适性而缺乏教学的针对性。
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第八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应该说‚信息化‛是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生长点,它既是目前我们教育的优势,更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关键措施。
近年来,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重视,尤其是因特
网、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与使用,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果。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层面,还存在着‚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量与实际需要不符合‛、‚多媒体应用不流畅‛、尤其是‚‘信息技术只存在于教师的用’的单向效应‛等误区,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甚至制压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科学习进一步整合,如何引导学生主
动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有待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探索、补充、深化和拓展。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它包括视听技术、网络技术和整合技术。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的步骤称之为学习方法;学习倾向是学习的态度、动机、情感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认知方法的取向。现代学习方式包含学习方法、学习
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心理、学习过程等内容,是开放的学习系统。‚学习方式的创新‛就是指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认知取向,以便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的途径和模式,让学生实施有效学习。
(2)促进教师从‚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反思自己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构建生态课堂,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让教师实施有效教学。
(3)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视角出发,来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与学,拓展了教学研究的视野,让学校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
(4)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为学校积累高品位的资源库,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储备后劲,追求学校的持续成功。
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师教
学方式变革的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关于当前初中学习方式改进研究综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学习方式改进的理性思考。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的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与初中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初中各学科学习方式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
究;高效课堂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学生课外利用网络进行主动性、互动性、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信息技术课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研究。构建初中学习精品资源库的研究。
从相关理论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从而推动学生课内外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并根据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目标。
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具体计划;构建学习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其学习效果开展研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品质。
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服务。
组织学生总结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经验,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方式改进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完善学习资源库。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
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并对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方式变革取得应有的进步。
就学生而言,我们预期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如下成效:
(1)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使他们具备有效利用信息教育技术,搜索、收集、筛选学习信息、拓宽视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养成自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各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大多数学生形成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等有效学习方式。
(3)让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无限制的拓宽。我们通过教师的大量搜集、有效整理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补充、开发必要的校本学习资源,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资源库的运用、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来。当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库建成后,只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硬件,学生就可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速度与广度将大大提高。
就老师而言,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更新: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认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考虑教学效果,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防止信息不足或过载,课件制作留有余地,以利于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实践思路的创新。促进教师教学结构的有效改进:更好地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互动的、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生态课堂结构,将‚教‛与‚学‛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营造最佳教学效果。
目前,初中教学中的‚教‛的最大通病,就是教师讲得太多,讲得太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要努力树立‚讲是为了少讲‛的教学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最优化教学。
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通过此课题研究,我们将促使每一位教师都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的人材,积淀具有个人特色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形成自己丰硕的教学成果,使学校的长足发展得到充分保证。
就学校而言,我们预期达到:创建高品位的学习资源库,组织各学科教学资源开发队伍,打造一批精品校本网络课程,以利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时,建立严谨的学校网络管理制度。最优化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转变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支高素质教育信息化、专业化、学习化、有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积淀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成果,汇编成果集,并推广成果: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教师教学方式现状的研究》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的研究》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生学习方式变革效果的调查报告》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各科学习资源库建设与管理探讨》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各学科课件集锦》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各学科课堂教学电子教学案集锦》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学生学习方式集锦》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各学科优质教学案集锦》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文集锦》等等
第四篇:农村寄宿制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浅谈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及对策
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主要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塑造人格,习惯成就人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成就一个人的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所在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每年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村学生,他们的身上尽管有着农村人特有的朴实与憨厚,但是在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一)卫生和消费方面:
住校生(农村学生全部住校)中大部分的学生宿舍卫生经常不及时打扫,缺乏责任心。有些学生经常将方便面等零食的袋子随便扔在地上(其实簸箕就在脚下),有些男生在学校不能搞好个人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刷牙,不洗衣服,不洗脚。部分男生有往盆子里小便的行为,结果宿舍里外空气污浊不堪。
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境本来就不宽裕,有少部分学生把家长负担的有限的伙食费拿到小卖部买零食,前半周就把钱花光了,弄得下半周借钱过日子。有些同学不能抵御小食品的诱惑,经常提前花完生活费,然后向好多同学甚至老师借钱,而且是有借无还。有时在小卖部赊帐,久而久之债台高筑,影响个人及班级的形,同时给家庭带来没必要的负担。男生有少部分在抽烟,烟钱往往是几个学生每人从伙食费中抽出一元钱凑到一起买的。更有甚者,利用中午时间在外面上网,没有钱就和同学借,没有钱饭也不吃,严重影响了健康和学习。有些学生给同学过生日,花费很多,其实这些同学的家境都不好。
(二)行为方面:
住校同学之间常因小事发生矛盾打架,宿舍有偷盗行为,同学在晚休熄灯铃响过后,不能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及时休息,晚上不睡觉,早上起不来,结果影响了一天的学习精力,又不能保证身体的需要,有些住校同学还将走读生约到宿舍,将其他同学的被褥铺到床底下,以躲避学校的检查。还有的住校生趁楼管员休息之后,翻墙而过,到街上的网吧去上网。
(三)自我保护方面:
观察发现有少数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老师的严格教育而逃课,有少数学生在逃课期间被社会青年蒙骗、拉拢,走上犯罪道路,从这些事可以看出,未成年人不能明辨是非,对现实社会中侵害他们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没有清醒的认识,防范和保护意识还很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主观认识的片面性或偏激性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高中阶段,中学生认识世界的敏感度大大提高,并且时值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时期。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往往不自觉的渗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如:通过调查发现住校生男生吸烟的占住校生男生学生的15%。这对他们来说,既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又不利于身体健康。他们看到现实生活中成人的一些有不良行为,并错误的认同甚至羡慕某种本来就不正确的,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的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了。
(二)中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调查中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了11.5%。中学生正处于开始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启蒙阶段,他们常常被多彩的世界搅得眼花缭乱、浮想联翩,时刻憧憬、幻想美好、理想的未来。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往往很容易在现实有限的条件中受挫折。理想越多,追求欲望越强,在实际生活中受挫折机会越多。当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多次不能满足时,便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良心理行为,最终促成不良行为习惯。正常人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如果一个人很想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但未能如愿。多次失败后又没有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或为获得虚荣采用不正当手段的不良行为。
(三)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老师家长希望小孩朝理想、积极的方向发展,但家长树立积极榜样较少,只是说教。积极的社会现象使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的教导;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中学生在这危机时刻促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学校教育观念、方式陈旧而造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始终离不开应试教育,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如: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没有充分了解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仍然采用封闭式、程式化方法去管理和教育学生,有的简单偏激,有的冷漠放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困惑。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等。所有这些,都会促成中学生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一旦误入歧途,其后果不言而喻。
(五)农村隔代监护现象造成的不良习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绝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双亲为了家庭的生存、发展而远离家乡,常年外出务工、经商,而祖辈们临时担负起父辈的监护子女的重任,教育孩子的责任主要落在祖辈身上。这种“隔代监护”,因为父母的缺席,存在很多的弊端。集中表现在:
一、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祖辈不能解决;第二、学业成绩不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
三.是性情比较暴躁,自我控制能力差,不遵守纪律,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闹纠纷,一触即发,动不动就打人骂人,甚至跟社会上一些人打架斗殴。
四.是懒惰。由于是祖辈监护,传统的“隔代亲”使祖辈在监护孙辈上更容易满足孙辈的要求,溺爱、包办代替、骄生惯养等现象比较普遍。祖辈们“临危受命”,惟恐在生活上照料不周,亏待了孙辈不好交待,无形之中会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事事依着他们,从而养成了懒惰、做事拖拉的习惯,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生活自理能力自然不如他人。
五.是冷漠。这些学生由于父母亲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呵护,缺乏亲子之间的沟通,虽然也有祖辈的照料,但这与父母亲的爱不可同日而语,一些孩子认为父母远离家乡,是不管他,不爱他的表现,故而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对社会及他人有强烈的不信任感。在多种因素的交织下,他们逐渐形成了冷漠的心理,对人、对事缺乏应有的热情。
三、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措施
(一)家校配合,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至关重要,应充分利用开办家长学校这种有效形式,加强了校内外教育的衍接沟通。“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作为对孩子有重要影响的成人,无论是父母亲还是祖辈都应有正确的孩子观念及科学的育人方法。在农村,父辈的文化素质偏低,祖辈的水平更低。调查表明农村高中“隔代监护”的祖辈的文化程度为:文盲53.27%,小学38.29%,初中5.85%,高中以上只有2.13%。祖辈们虽有良好的愿望,但家教观念陈旧,家教方式简单,很难与孙辈有效沟通。祖辈育人素质低是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的不良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目前不太可能改变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办各种形式的隔代家长学校,把爷爷、奶奶这些“临时监护人”请到学校来或送教上门,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抓好定时家访,填写家访联系单,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档案。做到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对孩子的最大教育效果。
对于抽烟、打架、偷盗等行为,采取和家长密切联系的方式,对于他们重在从心理上讲清道理,和家长一起入情入理地和他们谈心,明事非,辨方向,改错误,展未来。让他们认识到这样下去的危害性和不良影响。其实这些学生并非本质是坏了,而是相互受到不良的影响,而且是自控能力相差,认为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才是朋友,才不和朋友掉队,才是团结同学,这些学生对于这类事情就会不想后果,不管原因做就做了。因此,我必须和这些同学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弄清学生的在家和在校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地鼓励学生产生的哪怕是很小的改变,帮助他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有效监控下,克制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改掉不良行为,并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带来的快乐和慰藉。
(二)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不讲卫生的行为,班级和宿舍都要制定规章制度和奖勤罚懒的纪律,要求先进带后进,形成示范效应,形成学习效应。老师和部分同学有时还要亲自带动他们,对他们进行手把手的帮扶学习,让不讲卫生的学生也去亲身体会良好环境带给大家的愉悦和快乐,形成向往优美环境,创造优美环境的心理,最终去做一个真正的实践者。
(三)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抓好学科渗透。政治课老师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本校实际,教给学生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务、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提出适当的要求,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钱,教师就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就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认知、对比,学生渐渐主动地能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四.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中学生正处于渴望亲情、友情的“情感饥渴”期,这种情感的满足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习惯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学校的领导、教师要高度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交往中,充分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用真情弥补由于父母外出产生的失落感。在学校里,在班级中创设家一样的温馨氛围。努力办好寄宿制中学,使学生真正找到家的感觉。同时,学校还可为这些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加强与这些学生的父母与祖辈的联系,定期向远在他乡的学生父母通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并做好这类学生的家访工作,及时沟通学生在学校及家里的情况,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这群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随着年龄、社会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协作和配合。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社会的栋梁。
第五篇: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一、课题的内容
1、选题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当前农村小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令人担忧。主要面临问题:
(1)学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学生在逼迫的情况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事倍功半。(2)学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生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想依赖老师和同学,不敢独立负责。
(3)注重间接经验的接受,忽视实践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4)缺乏问题意识。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也做了大量的探究。如: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肖川老师的《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庞维国老师的《论学生的自主学习》;河北省教科所李学红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冷思考》;河北省教科所赵杏梅和崔海江老师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等。但是作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较差等许多原因,使得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实践这些成果。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也就是在农村教师和专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位明德小学两所小学的研究,寻找一种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的是专门针对农村小学而设立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找到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把兴趣和需求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2)运用信息网络化环境,优化学生独立学习的途径、方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提高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
(3)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2)教会孩子利用网络资源独立学习。
(3)兼顾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4)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5)培养孩子问题意识,让孩子学会从问题中学习。
4、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农村小学生,具体指常河镇学区的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位明德小学两所学校的学生。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是对现有的学习方法,辩证的采纳,进一步改进、创新,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摸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特色的学习方式,并在全县进行推广。
5、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将对常河镇中心小学的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和西位明德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我们将从两所学校1100名学生中,选出四个班级作为实验班,进行具体研究。我们将二年级一班、三年级一班、五年级三班和六年级四班定为实验班。二三年级以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为主,五六年级以“网络资源”和“校本课程”为主。
二、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1、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赵杏梅和崔海江老师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充满内在活力,表现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觉需求,对学习进程的高度负责和对学习活动的充分自主上。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使学生自身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李学红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冷思考》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独到的见解:表演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仿说与仿写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语言的有效学习方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洋思中学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威县人才学校的“三三三一”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是根,小组交流是蔓,提问展示是魂,当堂训练是本。毋庸置疑,省内外专家及优秀学校的研究成果,都在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新理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我们农村小学,现有的方法好多方面不符合农村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起来操作性不强、不系统、不宜实施。因此,我们课题组仍要充分吸纳这些专家成果的精华及优秀学校的成功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摸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特色的学习方式。
2、方法
(1)调查问卷法(2)经验总结法(3)实验法(4)案例研究法
(5)比较法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分工
1、课题领导小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进入二十一世纪,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改变产生重大的冲击。学生获取、处理、储存、发布信息的能力将对他们今后及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劳动者素质,全面素质培养靠教育。根据未来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酝酿着重大的突破。针对目前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各科的教学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想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到各学科中去,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 “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的理想境地,摒弃传统“黑板+粉笔+书本”的教学模式,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的先进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可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现今由于教育部“校校通工程”和江苏省“三高普九”工作的检查与验收,学校硬件投入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多种形式实现与互联网的连通,建设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也摆在了农村实验小学教师的面前。近年来相应的师资培训,也使我校9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能自制课件,绝大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到因特网及校园网上查询资料和学习。学生在三年级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并会创作电脑美术作品等。这些都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为切实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提供了研究的土壤。
综合以上,针对当时教育改革中的热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拓展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2、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适应于新课改的教研水平。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掌握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和方法。将网络、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到各学科中去,使课堂教学达到 “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的理想境地,摒弃传统“黑板+粉笔+书本”的教学模式,挖掘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的先进作用,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让教师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提升学校“精彩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人文、和谐、向上、精彩”的育人氛围。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研究内容:
1、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最基本工具。随着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用途逐渐在实践中明朗。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第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第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第四,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和资源。
2、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程教学规律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其宗旨是使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语、数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课题研究立足于积极开展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课题组成员集中了我校语文、数学、信息技术学科的骨干教师,只是一支年轻肯钻研的研究队伍。他们大部分是我校“十五”期间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佼佼者,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和能力。课题组负责人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周久志校长,他是中学高级教师,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句容市科技骨干。周校长不仅能给课题研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在技术操作上也能给予科学完善的指导,所以我们坚信该课题一定能顺利开展下去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学派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总是与认知对象与认知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派认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的经验各不相同,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之间的协调统一,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收集信息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二是指教是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组建具有丰富、实用、适时更新的校本教研素材库,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我们选择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多元智能与合作学习理论支撑开展实验,力图突破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素质提高的双赢效果。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加快实验教师的理念更新。
(2)、案例分析法:对实验教师的成长进行记录,建立个人成长袋。
(3)、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有价值的案例或经验,按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记载。课题研究结束时进行工作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和论文。
(4)、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对相关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或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技术路线: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深度。(跟以下因素关联①教师素质。主要观测课堂教学过程所体现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成果;②学生素质。主要观测学业成绩即教学质量和素质的全面性。③课堂教学效率。或者缩短课堂教学时间,或者在同样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相关自变量是:是学校信息教育环境、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网络化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
实验因变量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效程度。
相关因变量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作能力。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程教学规律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最终能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课堂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
实施步骤:
学校将分期完成了信息化、网络教学所需的设备建设,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校园网节点遍布校内所有楼宇,建立了栏目功能全、实用性强的校园网站。建设了两个能容50人的高标准网络多媒体机房。各办公室配置了1台电脑,建立2个多媒体教室,建设2个标准化的计算机教室,1个教师电子备课室,使校园内处处能联网。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我校“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创新的研究课题”将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努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素质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在以下原则指导下开展研究:(1)、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科学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得到持续而有效得发展;(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有效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无法检验理论的科学与否,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提高,才能上升形成具有更广泛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3)、信息化与工具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
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强调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伙伴;
(4)、知能并重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既是立足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整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整体性原则:就是其学科的交叉性。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而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
(6)、个别化与协作性相统一原则: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践平台,在总体目标相同的前提下,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进行学习,从而能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研究方法
1、准备阶段方法: 学习理论、培训技能
2、实施阶段方法:
(1)以“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进行研究,即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并应用于实际教学;
(2)课例研究;
3、总结阶段方法:讨论,汇编资料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实施的途径(1)电子教案;(2)电子题库;(3)网络教学观摩;(4)基于网络的课件制作;(5)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主要有关整合方面的论文)。
2、研究方法手段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和调研法等方法。在行动研究中围绕明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行动过程的控制、科学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和数据,并对研究数据加以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研究结果,再经过讨论,得出规律。
3、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5月,学习理论,调查摸底,制定课题方案; 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8年6月,探索研究、实践; 前期:
(1)课题组成员能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熟悉常用办公软件;(2)完善灌南二中网站,制作完成课题网页;(3)组织研究人员学习理论,调查研究摸底;(4)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中期:
(1)升级完善校园网;(2)探索师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初步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整合教学模式;(3)积累文字、声像研究资料;(4)建设各学科资源网站; 后期:
(1)建成能适应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2)建设完善各学科资源网站;
(3)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
(4)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5)典型课例录像、课件、学件光盘,汇编论文;
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09年11月,完成结题报告、总结评估,接受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