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界定
定义:指的是由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服务的农户和组织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建立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总称二.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践
(一)美国 :
美国的合作组织基础从跟本上说是家庭农场制度,通常称为农场主合作社。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弥补传统合作社内部制度安排的缺陷,一种名为“新一代合作社”的新型合作社在美国诞生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该种组织实行交易份额制和限制会员制,只接收事先与社员商定好的特定数量和种类的农产品,然后进行加工和销售,并让社员分享增值的收益。早在1995年,就有4006个农业合作社,拥有3700多万社员,总资产达403亿美元,营业额1122亿美元,净收益23.6亿美元。
(二)法国:
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家,农业合作社在法国十分普及,分布的范围很广,覆盖了全国100个省。从农业合作社的活动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的物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业生产服务这三个方面。法国农协除了在经济上保护农民的利益外,农协还是农民政治利益的代言人。法国每个省的农协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其目的是一致的。而且,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政府还派驻一些调查员到农协,以便及时将农民的意见反馈给政府。目前,法国农协趋于向企业化,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化
(三)瑞典:
瑞典的农民合作社在创建初期,是由大农场主发起,说服众多小农场主参加而建立起来的。今天,瑞典合作社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合作社之间的大规模的兼并,,合作社的数量急剧减少,而规模迅速扩大。瑞典合作社是一种企业组织,包括
许多全国性的合作组织,如:奶牛合作社、畜牧合作社、肉类加工合作社等等。合作社每年都召开社员代表大会,讨论解决各成员组织提出的问题,但大会决议对成员组织并没有强制约束作用
(四)德国:
德国现有各类合作组织1万多个,成员2000多万名。属于莱夫艾联合会的合作社7000个,成员560万名。其中农业(含畜牧业等)合作社4100个,信用合作社2200个,商业和手工业合作社810个。其合作社组织体系分为地方、地区、全国三层次,地方一级是合作社,全国和地区两级是合作社联合会。合作社联合会对外代表农民的利益,对内向合作社成员提供咨询服务、重要信息,依法对合作社进行审计。
(五)日本:
日本的农业合作社称为“农协”,成立之初政府就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对其加以规范。最大特点是与政府关系密切,是在政府的控制和农业政策的指导下活动的,为政府经办各种重要的购销、仓储业务,替政府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计划,是上联国家、下联农民的组织,具有组织上的严密性、参加上的普遍性、服务功能上的全面性的特点。全国农协分为中央农协、县农协和单位农协三级农协组织。可以说,日本农协是个半政府的组织,日本农协的优点在此,缺点也在此。2001年,全国拥有综合农协组织21327个,农业合作商店1200个、加油站4800个,以及宾馆、医疗、文化设施。
三.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启示
(一)以家庭农场为基础
西方特别是美国,农业合作中的农民一般是指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独立经营权的农场主,因此,农业合作社又被称为农场主合作社。农场主加人合作社后,并不改变财产所有关系,同时也保留了完全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决策权,不受合作社的任何干预。合作社往往通过合同形式把家庭农场垂直地组织到自己的系统中来,以解决单个农场难以解
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题。因此农场主合作社在各国得到了较为普遍发展。
(二)以流通领域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为主要形式
流通领域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比重也最大。美国和法国参加供销杜的农民在农民总数中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6和4/5。这类型的合作社适应农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农业生产提供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运、销售及科技、金融等各种服务,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的步伐,深受农民欢迎。相比之下,合作社在生产领域中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艰苦的过程,在发达国家中只占极少数,且大多办得并不成功。
(三)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方法为手段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合作社一经登记便取得了法人资格,并基本上沿用股份公司的管理方法,也是实行社员大会、理事会(既董事会)和监事会分权制。社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实行一人一票制。理事会是执行机构,下设有各种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由理事会雇佣经理负责合作杜的业务,社员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通过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实现他们对合作社的控制。
(四)以政府的扶植为坚强后盾
从各国农业合作的经验看.政府的帮助是不可短缺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各国都出台了合作杜法.如美国的卡帕一活尔斯坦德法(1922),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1947)等,都为合作社的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护;
(2)提供优惠的税收、信贷等政策条件。拿日本来说,政府对农协采取了特殊的税率。一般企业所得税税率40%,事业税税率为12%,而农协仅分别为23%和8% ;(3)政府参与合作社的教育和培训。法国、荷兰和丹麦每年都通过农业合作院系培养大批农业合作经济管理人员,美国有的州还
专门立法规定凡主修农业及社会科学的学生必须修一门有关合作社的课程。
(五)以为农民服务为最高宗旨
农村合作组织与一般企业不同,它不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唯一目的,而是以为农民服务为最高宗旨。其服务范围包括了从生产到流通,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等凡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只要是农民需的和对农民有利的事,合作社都会去经营。此外,合作组织作为代表农民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团体.还积极参与农业政策与法律的制定,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意见,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交涉能力和谈判地位。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 发展概况
1.大陆基本情况
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为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量涌现。80年代以科普协会、农技协会、研究会为主。根据“农业部课题组”的资料,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共有140多万个,其中运转比较规范的约有15万个,其中各类专业协会约占85%,专业合作社约占10%,股份制合作社约占5%。此外,中国科协部门发展的专业技术协会9.23万个,会员1150万,供销社系统创办的专业合作社约1.85万个,入社农户538.95万户。 台湾基本情况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台湾兴办较为长久,发展比较成熟。台湾的农民组织包括农(渔)会、农业合作社、产销班、代耕中心等,其中最重要的农会组织在农产品共同运销、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一体化、企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近几年,产销班在福建等地很受欢迎,它是各类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自愿联合建立的以共同营销为主要目的的小规模合作组织,目前全岛有6300多个,参加农户11万户。
(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
1.从地位与作用来看,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改善了农业的经营条件
(2)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从存在形态来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三种形态:
初级形态(技术交流型)中级形态(技术经济服务型)高级形态(技术经济实体型)
初级形态逐步向中级形态和高级形态发展
3、从组织形式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民办”、“官办”和“官民合办”三种形式并存,民办公助的形式将占主导地位。
4.从外部环境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宏观环境将逐步得到改善,从法律上、政策上和经济上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三)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1.农民自发型
基于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仅仅依靠个人力量难以解决而且又是阻碍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技术、资金、人力和市场等难题时,由一人或数人发起,多人或多户自发参与,组成的“农户+农户”模式的业协会或合作社,以此架起了农户通往市场的“桥梁”。案例1
吉林省梨树县夏家农民合作社,社长是一个女同志,名叫张淑香。她创办的是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10户,其中养猪户72户,养禽(鸡、鸭、鹅)户38户;包括辐射到邻近乡镇,合作社社员达到173户。这个合作社自2000年4月成立至今,通过组织农民发展种养两大支柱产业,为农民减少生产成本83750元,形成消费积累42300元,为农民增收98万元。2002年初,在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帮助下,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善的合作社章程和制度。
2、政府推动型
在农村经济改革中,一些集体经济为适应城市化和就业市场等新的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实行的转型与当地农民建立起“政府+农户”模式的“官办”合作经济组织。这些集体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得到了来自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农、林业等涉农部门)给予的政策优惠、资金支持、技术服务和市场保障等一系列支持和呵护。案例2
北京郊区顺义镇石各庄村葡萄产销合作社,2000年初由该镇的林业公司牵头,当地二十几个红提(葡萄)大户共同发起,为解决红提种植、销售等问题,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组建而成的。这个合作社共吸纳农民入资106万元,拥有社员397户,种植面积7100亩,建有葡萄保鲜库30座。2001年销售红提100万公斤,社员亩均效益1000元,户均增收4000元。
3、项目引导型
一些国际援助项目在其项目实施过程中,出于项目可持续性的“敏感性”,通过对前期项目的巩固和完善,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以参与式行动性研究为手段,有效地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健康的发展,建立“专业协会+农户”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案例3
桃源河乡大岭村在中荷扶贫项目的支持下,2000年底实施毛竹加工扶贫项目,全村有12户竹农报名参加,并成立了竹农协会。中荷扶贫项目以社区股份资金的形式资助该协会65000元用于购置竹加工机械和配套设施;会员每户以10元入股的方式筹集股金10000元用于修建厂房2001年~2003年,3年合计生产产值达到8612万元,利润及发放劳动工资共4118万元。由于竹加工活动的开展,稳定和提高了当地的毛竹销售价格,解决了边远山区的卖竹难问题;同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妇女参与项目创造了机会。4.企业带动型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转轨的进程中,原来由计划统配的工农业原材料再也无法通过市场的途径而轻易获得,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试图与农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与农民开展有限的合作。企业通过支持农民参与前期的生产或加工环节,以便取得产量稳定、质量达标的成批量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形成了“市场企业基地”产业化链条。这类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最早是出现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地区。案例4
四川女皇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199年成立的四川省首批定向募集股份制试点企业。通过6年的产业化运作,现已拥有14个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公司股本总额由5000万元扩大到112亿元累计实现利税4000余万元。该公司除了拥有多家分、子公司、加工企业外,建立有两个蚕业股份合作社,50个蚕业协会,对8个蚕桑专业村实施了蚕业产业化经营的托管。五.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存在的问题
1、缺乏理论上的清晰认识
主要是在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关系上: 一是认为合作社的概念可以包括集体经济,而集体经济的概念却包括不了合作社; 二是认为集体经济包括合作社,而合作社却不能包括集体经济;
三是认为两者在内涵与外延是完全重合的,说的是同一事物;
四是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五是认为两者虽然在外延上有重叠,但并不互相包容,集体经济是就所有制性质而言,合作社是就其组成和运行方式而言。
2、缺乏高素质的合作经济主体
合作经济比个体经济复杂得多,没有文化缺乏经营管理能力,不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合作知识,要搞好合作组织是不可能的。但我国现实却是广大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二是缺乏合作知
识。农民对于什么是合作社?为什么要办及如何办好合作社缺乏真正的了解。甚至还有一定误解,更不用说对相关法律、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了。
3、缺乏群众基础
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使人们的观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真正的合作精神还未在广大农民中生根,农民还设有意识到自己是合作组织的真正主人,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实际上合作组织“官办”的成份依然很大,太大减弱了对农民的吸引力。
4、缺乏配套的外部环境(1)从政策环境看,虽然有关文件也提到要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但在宏观上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国家仍然掌握了相当数量的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的计划收购权,许多主要的农资如化肥、农药、农膜等实行当地生产资料部门垄断经营等,限制了农村合作组织在这类物资的购销领域合法涉足的权力。(2)从法律环境看,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台作经济的法规,从而无法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资格和法律地位,无法以立法形式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加以保护。
(3)缺乏一支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宣传教育队伍,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进行合作制教育和宣传,对已办的合作组织进行指导。
六.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的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群众基础
我国农村合作制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合作意识淡薄,对发展合作制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其主要原因是过去搞合作化运动的失误,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要消除这些不利的影响,就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的方式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的意
愿,决不能搞强制,要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2.健全法律法规,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制度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也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既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直到目前我国依然没有一部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规,从而也无法以法律形式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等加以规定,无法规定其法人资格、法律地位,无法以法律形式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以保护。所以,要想推动我国农村合作制经济迅速发展,制定并实施全国性的合作社法规,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3、成立全国性的合作社管理机构
目前,在我国工人中有工会,工商企业有工商联合会,唯独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系统。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成立全国性的农民组织,把现有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改为“中华全国合作总社”,使之成为全国性的半官方的民间组织,能够代表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样既能加强其对全国各地合作社的指导,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反映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又能履行部分政府职能,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方针政策,替政府分忧;政府也可以通过合作总社来改变对农业的直接调控方式,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4、规范、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促使其健康发展
外部的扶持终究是外因,合作制要大发展,关键还在于内部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也是避免合作社内耗的根本出路。 首先要明晰产权。目前我国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往往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参加而建立的,这些单位之间的财产利益关系如果不清晰,就会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引起摩擦和矛盾,从而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带来
不利的影响,甚至使其走向衰亡。所以,明晰产权对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是十分关键的。
其次要健全合作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包括代表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利润分配制度、内部领导制度等。要把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置于服务对象的监督之下,以充分民主的方式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只有这样,农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5.加大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信贷支持 实践证明,以小农为主体的农民合作组织,仅凭自身力量进入市场进行平等竞争是很困难的,它需要政府的扶持。况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为提高组织化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发展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它也应当得到政府的帮助。而且从国外的经验看,作为承担一定社会公益事业的合作经济组织,各国政府对其发展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促进这些国家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开展业务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农村合作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的素质,所以,努力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应是目前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现在许多地方农业、农村发展都面临着《农无传人》的威胁,素质较好的农村劳动力纷纷转向农村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这种趋势不改变,就根本不可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因此,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提高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及其成员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水平,造就一大批现代农民企业家。
第二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安排部署,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建设新农村,基层组织是关键,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着力“五个创新”。[范文大全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范文大全]
创新支部工作领导模式。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如何实现支部工作与经济工作良性有机互动,成为村级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一要创新组织设置。坚持“产业集中、行业就近、突出特色、利于管理”的原则,打破组织设置行政化倾向,探索按照产业链条、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形式,积极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支部+信合+协会”等模式,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引导建立专业协会,在协会中建立党组织,使基层组织设置更加符合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符合广大农村基层党员的愿望和要求,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抗御风险的能力。二要创新管理方式。随着农村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党员流动性增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按照党员特长和服务功能设置党小组,在务工人员聚集地建立党小组,实现党员“无缝覆盖”,使党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三要创新领导方法。村级党组织必须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念,在领导和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协调、服务职能,抓大事、谋大局、促发展,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亲民,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行为为民,以丰硕的工作绩效富民,尽快由大包大办、行政命令的指挥决策型转变到协调服务型领导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积极高效的服务上来,扎扎实实抓好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教育卫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导产业基地培育为重点的产业发展引导,以“五星级”创建活动、弘扬“孝道文化”为重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重点的民主法制建设。[范文大全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范文大全]
创新基层干部选育机制。“政以业兴,村以才治”。目前,村干部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和领导发展经济能力与农村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而农村留守的大都是“386199”人员,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迫在眉睫。一是坚持选育标准。要始终坚持围绕发展选人用人,紧扣发展主题,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把关键的人选到关键的岗位作关键的工作,把那些“组织能力强、奉献精神强、作风公道正派”的人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来,选好领头雁,才有群雁飞。二是扩大选育视野。抓好“双向培养”,努力把退伍回乡青年、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农村发展能人等发展成为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有计划地从乡镇、县直机关事业单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改善基层组织文化结构和年龄结构,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基层组织的整体活力,提高基层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三是创新选育方式。当前,农村组织形式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社会组织和成员关系由行政归属向利益归属转变,行为导向由政治推动向利益驱动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选人时要顺应这种变化和需求,大胆推行“村支部”(居委会)班子党内直选,扩大党内基层民主,落实普通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让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推选自己的领头人。四是抓好干部培训。把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整合党校、行政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资源,实行分层分类培训,提高分析判断复杂局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整合社会资源、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疏导群众情绪的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从财政转移支付、留存党费中预先安排专项资金,解决村党员干部培训经费“缺口”问题。
创新党员先锋作用实现途径。农村党员是党在基层的细胞,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是在培育主导产业中发挥引导作用。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没有产业,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村干部要善于围绕支柱产业建基地、引业主、育大户,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向大户和业主集中,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大产品规模,实现增收富民。二是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监督作用。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广大农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无职党员,如果充分发挥好无职党员的作用,建立科技示范岗、文明新风岗、环境卫生岗、村务监督岗等,既让无职党员有事可做,又较好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是推进全民创业中发挥示范作用。大力开展以党员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创业的“双带”活动,树立抓保障不如抓就业,抓就业不如抓创业的观念,通过建立党员示范,推进农村人才市场化配置,实施“能人办企业、百姓创家业、干部干事业”的全民创业行动,实现党员、群众共同发展。
创新农村民主管理监督机制。人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一是要加强村民自治
。要正确处理乡、村关系,县、乡镇对村重点实行宏观管理、目标管理和任期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对村的“规定动作”,引导各村增加“自选动作”,取消对村无关大局的行政指令性任务和评比考核,尽可能为乡镇干部“松绑减负”。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切实指导好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民间组织、经济中介组织建设,村级党组织要善于广泛凝聚“民智、民力、民财”,健全村级工作制度,理顺村“两委”工作关系。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村级议事制度,重视和发挥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村级重要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规范议事决策程序,真正做到关系村级发展的大计,由群众“拍板”,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由群众自己定夺,充分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把党务公开作为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对村级重要决策、重大事务、重点工作等应当向群众公开的必须公开,落实群众知情权;对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群众“一事一议”自筹资金、国家项目投入资金的作用情况必须全面公开,落实群众监督权。三是要切实加强利益协调。新形势下,农村利益矛盾增多,层面扩大,农村利益关系逐步变得复杂化,这就要求村支部善于把握利益协调这个要害,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农民这个利益主体的正当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协调平衡好其它利益关系,积极妥善化解各类矛盾,避免矛盾激化升级。尤其要建立完善偿债机制,落实偿债措施,避免因债务性矛盾引发行为性冲突。创新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机制产生活力,机制决定效益。稳定村干部队伍、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必须创新激励保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配齐配强村“三职”干部,解决好“三职”干部的待遇,做好农村30年以上工龄“三职”干部养老保险工作;积极鼓励年轻有为的“三职”干部报考国家公务员;设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奖”,分表彰一批优秀村支部书记、优秀村主任,让有为者有位。二是强化经济保障。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村“三职”干部基础工资由县财政直发,乡镇设置绩效工资并按月发放。绩效工资与村党支部任期目标承诺结合,由村民代表与乡镇共同考核。多渠道提高村干部待遇,切实解决养老、医疗保险等问题,免除后顾之忧。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完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从产业发展、基地培育、公益设施改善、招商引资、党员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对村干部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充分利用考核结果,以绩效论英雄,按成果行奖惩。第三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推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防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的法制力量.这里就检察机关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作以下阐述。
一、坚持和贯彻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
在检察工作中坚持和贯彻服务大局,就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十一五”规划等重大部署,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事务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共同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检察机关是执行国家法律的专门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重要的实践者和推动力量,必须坚持法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方向,自觉为完成社会主义法治所肩负的重要使命而不懈努力,保障服务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与工作,为国家、为人民掌好用好执法权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是检察工作和广大干警必须担负的神圣职责,也是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二、立足检察职能,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检察机关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控告申诉检察、民事行政检察等,而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就必须依耐于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严厉打击危害农村稳定、农民利益、农业发展的各类刑事犯罪,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但是要尽可能好地结合检察机关的职能,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而必须深入农村去调查、去走访、去研究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发现的问题入手,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帮助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解决突出的难点、热点问题,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当前农村普通存在的现象有:
1、农村是民事、刑事案件的多发区;
2、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务公开没有得到真正执行;
3、村干部及村民法制观念淡薄;
4、坑农、害农案件不断,查处不力;
5、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制约不力。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大,如在通路、农网改造、通水、学校等建设,涉及土地搬迁补偿费、育苗费等问题,从而引起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群体性事件、上访事件的发生,影响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损害了干群关系,挫伤了农民兄弟的积极性。上述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找准存在问题的根源,如何帮助解决问题,这就是检察机关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强化三种意识,严查“四类”案件
检察机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首要任务是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强化三种意识,严查“四类”案件。
三种意识:一是强化保障人权意识。检察机关行使逮捕权、公诉权、职务犯罪的侦查权和诉讼监督权,每一项权力都与人权息息相关,其运用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检察机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要树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意识,充分尊重农民的人格,依法维护其权益,坚决禁止权力的滥用。
二是强化执法为民意识。“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是检察机关长期坚持的执法观,是政法工作指导方针“执法公正,一心为民”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检察机关服务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把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宗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及时高效地打击违法犯罪,保护农民群众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妥善处理好涉及农民群众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是强化依法办案意识。检察机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强化依法办案的意识,认真遵守《廉洁从检十项纪律》、《九条卡死》、《四条禁令》等硬性规定,一切按法律程序办事,严格公正执法,规范文明办案。
四类案件:一要严查涉农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严厉查处发生在农村的乡霸、村霸、地霸等严重刑事犯罪案件,深挖农村黑恶势力“保护伞”。特别是对那些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危害一方的刑事犯罪,要不遗余力予以严打,保证农
第四篇: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和区教育局的部署,王官营镇成人学校坚持以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全镇确定的主导产业定位重点,以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确立终身教育的新理念为措施,以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为手段,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使成人教育工作在全镇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下面是我在成人教育方面的一点工作总结,请领导批评指正。
首先,加强村成人学校建设,扩大成人教育办学面。我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工作思路,先从有一定基础的村抓起,建设了一批村级成人教育示范学校。在村校建设过程中,加强阵地建设。有条件的要单独建立;条件不具备的村,将直接建立家中(农民)学校。
二、长短结合,灵活办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为更好地服务于全镇经济建设,广泛开展短期培训。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指导、外出参观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办学,并通过科技书屋、黑板报、读报栏等形式,不断扩大办学面。我认真学习林果技术,引导各村特色种植。半山区西尖山峪,下水路两村大面积种植桃树,为村民提供技术和果品销售,服务村民。积极引导上水路村和下水路村山地种植大枣十几万株,三、适应时代需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我国与世界接轨,了解国际国内信息,引导农民适时调产,振兴农村经济,为此我校联合丰润区裕兴电脑培训学校为我镇未就业人员免费培训电脑基础知识。
为确保培训圆满结束,我细致周密地安排,针对实际情况,我利用集市宣传,村广播等多种形式充分进行了动员工作,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招生将近200名。详细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确保每位学员能都能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培训内容为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培训结束后由信息教育办公室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合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参加下期培训。通过两个月的培训,现已培训200人全部能上网查询资料,下载信息,编辑文字。使他们掌握了通往就业大门的钥匙。
四、建设劳动实验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科教结合步伐
2008年5月,我们在东胡各庄村建立北京白鹅养殖示范基地,引种600余只。为了摸清鹅的生长规律和养殖技巧,我从雏鹅到成鹅不间断地进行观察,积累经验,逐渐地掌握了它的养殖方法,并以此为契机,在东胡各庄、施家营、上水路全面推广开来,为农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新途径。同时今年我们又开辟了7亩实验田准备培育优质甜玉米,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请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今后,我将立足实际,积累经验,更好地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
第五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推荐)
文章标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自1994年所辖砀山县被国家农业部确立为全国专业农协试点县后,一直比较重视,并以此为发展契机,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服务链条进一步拉长,分工科学合理,经营手段也日趋现代化。可以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渠道之一。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截止2002年底,全市农村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1360个,参与户数15万户,人数达50万人。经营种类广泛,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及市场信息服务业等。其中种植业544个,占40%:养殖业422个,占31%;其他占29%。区域分布以乡镇内合作经济为主,占85%以上;经营形式80%为松散型专业合作。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1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业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目前,全市有24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去年实现营销收入19.8亿元,建立基地210万亩,与57万户农民签订协议,农民新增收入亿元以上。宿州市第一轧花厂,是以籽棉收购加工、棉籽榨油及织布于一体的综合性加工经营企业,他们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实行“公司 农户”经营模式,与3万户农民签订生产收购合同,经营中实行购苗、购料、防疫、赊欠、借贷“五统一”,年推广优质棉面积达7万亩,每户农民年均增收500元。这种模式的联合,规模较大,相互联系密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强,见效快,作用突出。
1.2能人带动型主要由能人牵头,包括种植大户、运输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砀山县华利果业协会是由葛集镇农民孙宗华创建的,每年,该协会都与周边6个乡镇签订生产、收购协定,组织优质无公害水果生产,免费发放水果套袋,以高于市场o.2元/斤的价格收购果农的水果,与农民结成了较紧密的利益联合体。2000年,协会获得了私营企业水果出口权,当年出口水果1800公斤,创汇近10万美元:2004年全年销售水果3272万公斤,创汇近30万美元。
1.3专业协会带头型协会有的是在乡镇指导下由部门牵头组建,有的是村组织牵头组建,主要是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而形成的,如养牛协会、养羊协会等。砀山县文庄镇瓜菜制种协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制种面积、生产资料、培育种苗、技术指导培训、回收等五统一,2004年500亩辣椒制种创产值4007元,人均制种单项收入超千元。
1.4农业服务部门领办型多是由乡镇农技、农经、林业、兽医站、供销社等部门牵头,吸纳农户参加,一方面为农民提供技术、产品购销等多种服务,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也适应形势,转变职能,拓展领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由砀山县唐寨镇供销社创办的砀山唐寨水果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闯市场,自1998年以来,在上海相继兴办了两个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同时承包140亩地,从山东、浙江等地引进果树新品种栽植,取得明显成效。四年来,共为当地群众销果1.38亿公斤,销售额1.11亿元,其中为合作社社员推销水果占总销量的80%,销售范围遍布全国。
1.5科技人员创办型农业科技人员依靠自身的优势,组建各类协会组织,带领一方群众奔小康。市无籽西瓜研究所所长刘广善在2000年组建了无籽西瓜协会,以科研单位、中介组织和瓜农“三赢”和利益机制为纽带,对瓜农实行包种苗、包技术、包产量、包销售的全程服务,形成了科—农—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农技推广模式。推广范围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无籽西瓜总面积20以上。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及效果
2.1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同类生产和消费的联合,打破了区域界限,实现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宿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主要是围绕发展“水果、蔬菜、畜牧、种子”四大主导产业进行的,这些产业的合作社占到总数的90%以上,实践中,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是明显的。粮经比例由2001年的6.3:3.8调整为2002年的6:4;畜牧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33%;大宗优质农产品率由2001年的24%提高到2002年的30%:果菜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进步。
2.2加快了市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04年水果外销率达70%以上,蔬菜外销率40%左右,畜禽产品外销率40%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外销率达80%左右。
2.3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农
业产业化要向纵深发展,突出的制约因素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不紧密,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村中的专业农协,正是通过各种服务,把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为一体,把龙头企业和农户这两个经营主体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
2.4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各类经济组织都根据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了生产和销售合同,形成“订单农业”,这就减少了农民的市场风险,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2.5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系的进一步完善如灵璧县林汇种鸡场场长张良林创办的“虞姬乡养殖协会”,几年来发展本省及河南、山东等地农民会员800多人。实践中,协会出“五统、二分、一扶持”的养鸡模式。“五统”,即统一供应良种鸡苗、统一提高配方饲料、统一销售禽蛋产品、统一防疫和同意技术指导。其中鸡苗供应价格低于市面价格5%;“二分”,即分户饲养管理、分户经营核算;“一扶持”,即场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在供给会员鸡苗时,将鸡在一个生产期内需要的饲料一次性预付给会员户,会员见到收益时再回收饲料款。此项措施保证了农民利益不因市场波动及其它原因受到影响,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户迈入了靠养殖致富的行列,从而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现在林汇养鸡场存栏蛋种鸡1万只,商品蛋鸡2万只,拥有电孵化器20台,年出售商品苗鸡200万只,商品蛋30吨,年利润32万左右,辐射带动了3000多户养鸡专业户。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大特点是为农民服务,建立农民需要和有专业特点的服务组织,促进和推动农民的互助合作与联合,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问题。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3.1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砀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实体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税收、财政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落实起来相当困难。
3.2经济组织的实体不强,服务受限制有的虽然在经营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但仅能维持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无偿或低附加值的服务内容,制约了各种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砀山县水果协会拥有会员30万人,各乡镇、部分村及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都设立了分会,带动砀山的果业发展能力是巨大的,但本身实力却较弱,很多服务都是无偿的,限制了协会的发展。
3.3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有误区由于过去“归大堆”留下的阴影,不少群众“谈合色变”,农民担心搞农协又要回到过去合作社的老路上去。干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认真研究和扶持。有些干部甚至担心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会形成与政府抗衡的组织,难以管理。
3.4农民中缺乏“带头人”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经济发展快,有好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可从总的方面看,这样的带头人还太少,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使一些地方的农民有愿望发展而无人领头,合作经济组织难以建立。
4几点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和看待农民群众在发展商品经济中自愿联合,互助合作的创新精神,认清其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
4.2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在现行体制下,单靠农民自己去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正确引导,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大力扶持。如对合作经济组织及其自办经济服务实体免征所得税;由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建设等。
4.3切实处理好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建立契约机制,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或者保护价格通过签订合同,在组织内部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购销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互惠互利: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好利益调解关系,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享,使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能得到农产品生产的收益,还能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中返还的一部分利润;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确保农民及会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使之充满活力。
4.4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将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当作农村的重点来抓,通过开办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选拔一批能力强,同时又愿为群众服务的人加以培养,使他们带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帮助农民致富,走出一条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子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e9q
业产业化要向纵深发展,突出的制约因素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不紧密,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村中的专业农协,正是通过各种服务,把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为一体,把龙头企业和农户这两个经营主体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
2.4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各类经济组织都根据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了生产和销售合同,形成“订单农业”,这就减少了农民的市场风险,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2.5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
系的进一步完善如灵璧县林汇种鸡场场长张良林创办的“虞姬乡养殖协会”,几年来发展本省及河南、山东等地农民会员800多人。实践中,协会出“五统、二分、一扶持”的养鸡模式。“五统”,即统一供应良种鸡苗、统一提高配方饲料、统一销售禽蛋产品、统一防疫和同意技术指导。其中鸡苗供应价格低于市面价格5%;“二分”,即分户饲养管理、分户经营核算;“一扶持”,即场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在供给会员鸡苗时,将鸡在一个生产期内需要的饲料一次性预付给会员户,会员见到收益时再回收饲料款。此项措施保证了农民利益不因市场波动及其它原因受到影响,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户迈入了靠养殖致富的行列,从而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现在林汇养鸡场存栏蛋种鸡1万只,商品蛋鸡2万只,拥有电孵化器20台,年出售商品苗鸡200万只,商品蛋30吨,年利润32万左右,辐射带动了3000多户养鸡专业户。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大特点是为农民服务,建立农民需要和有专业特点的服务组织,促进和推动农民的互助合作与联合,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解决的问题。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3.1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砀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实体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税收、财政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落实起来相当困难。
3.2经济组织的实体不强,服务受限制有的虽然在经营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但仅能维持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无偿或低附加值的服务内容,制约了各种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砀山县水果协会拥有会员30万人,各乡镇、部分村及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都设立了分会,带动砀山的果业发展能力是巨大的,但本身实力却较弱,很多服务都是无偿的,限制了协会的发展。
3.3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有误区由于过去“归大堆”留下的阴影,不少群众“谈合色变”,农民担心搞农协又要回到过去合作社的老路上去。干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认真研究和扶持。有些干部甚至担心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会形成与政府抗衡的组织,难以管理。
3.4农民中缺乏“带头人”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经济发展快,有好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可从总的方面看,这样的带头人还太少,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使一些地方的农民有愿望发展而无人领头,合作经济组织难以建立。
4几点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能正确认识和看待农民群众在发展商品经济中自愿联合,互助合作的创新精神,认清其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
4.2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在现行体制下,单靠农民自己去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正确引导,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大力扶持。如对合作经济组织及其自办经济服务实体免征所得税;由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建设等。
4.3切实处理好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建立契约机制,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或者保护价格通过签订合同,在组织内部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购销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互惠互利: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好利益调解关系,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享,使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
中,不仅能得到农产品生产的收益,还能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中返还的一部分利润;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确保农民及会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使之充满活力。
4.4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将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当作农村的重点来抓,通过开办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选拔一批能力强,同时又愿为群众服务的人加以培养,使他们带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帮助农民致富,走出一条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子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第2页)。e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