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合并面临的问题(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4:4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合并面临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合并面临的问题》。

第一篇:小学合并面临的问题

小学合并及面临的问题

作者:蒙古贞、龙

【摘要】01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此开始了全国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工作。2012年,我们前往通辽市库伦旗额勒顺镇走访调研,本文以库伦旗额勒顺镇镇小学合并进程为例,综合分析十年来城市化背景下的小学合并政策得失,并对部分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小学合并布局调整 农村 基础教育

小学合并政策的两个主动原因:1,集中优势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的总体水平。2,学生数目减少,导致很多学校学生数过少而不得不被撤并

优点:

1.学校的合并,利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较好的师资资源。

2.某种意义上讲,减少了政府的教育投入。

3.可以选择利用最好的校舍,淘汰对学生造成危险的危房式校舍。

缺点:

1.学生离家较远,如果住宿,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如果坐校车上学,除了经济负担,交通安全也是问题,新闻已经报道很多事故了。

2.教师配置减少,很多老师面临生存问题。

3.如果盲目无计划的撤并学校,可能造成单一学校班级学生超员,这又可能降低了教学质量。

4.几所学校合并,新学校领导班子的重新确定,会滋生官僚腐败。

我的建议:

农村小学还是不要合并的好,小学生自理能力,安全意识都比较差,不好去较远的地方上学;小学的教学程度,师资力量还是比较好解决的,可以考虑让大学生投入到农村小学的教学一线,像辽宁的“辽西北志愿者计划”就不错,本科毕业生甚至硕士生资源到农村去支教(事前有3个月的培训)。

农村学校合并我认为在初中开展比较好。我们这儿,初中的辍学率很高,最严重的年份达到60%。原因到不是家里穷上不起学,而是因为,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查,很少人能考上省重点高中(1个县就一所),上不了重点,大学肯定考不上。升学没希望,所以家长就不让学生念书了,直接去做生意。

初中生自理能力、安全意识适合住校了,师资力量应该注重的程度比小学更高,所以我认为可以考虑初中的合并。

以上几点个人看法,请您参考。

第二篇:关于吸收合并的问题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改制重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后第19稿 2002/7/1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改制重组行为,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 本指导意见规范依《公司法》设立并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拟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等相关方面进行改制重组的行为。指导担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主承销商的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和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对所推荐的或参与执业的拟上市公司履行辅导、专业指导和尽职核查的义务。

第三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改制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在设立过程中及设立之后,通过改革内部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公司组织机构和治理基础,按照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的要求及国际通常做法规范运作。

第四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重组是指在拟上市公司设立过程中及设立之后,通过业务、资产、人员、机构和财务的合理调整和有效组合,使其符合发行上市的规范要求,形成独立经营和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第五条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改制重组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有利于形成清晰的业务发展战略目标,合理配置存量资源;

(二)有利于直接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

(三)有利于初步建立公司治理的规范基础,促进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的规范运作;

(四)有利于有效避免同业竞争,减少和规范关联交易;

(五)有利于突出主营业务,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六条 拟上市公司成立不足三年,如需连续计算原企业法人或投入业务和资产对应的经营业绩,应符合完整改制重组的原则。

第七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完整改制重组是指因出资将业务、资产、人员等经营要素由一个企业法人存量进入拟上市公司,应遵循经济上和财务上配比的原则。

本条所称配比至少包括有关业务、资产、人员、负债、收入、成本、费用等要素相互之间的配比。第八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整体改制重组是指采取由一个规范的企业法人变更组织形态而设立拟上市公司,原企业法人的业务、资产、人员等经营要素应整体进入拟上市公司,不得进行任何剥离。第九条 依《公司法》发起设立的拟上市公司,其发起人或股东投入的业务和资产应独立完整,并做到业务、资产、人员、机构、财务应与原企业或存续主体分开。如对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资产或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并需连续计算原企业法人或所投入业务和资产所对应的经营业绩,应遵循配比的原则。第十条 采取发起方式设立的,如出资人或拟上市公司在进行改制重组时,可以根据长远发展需要及其他因素不采取配比原则,但不得连续计算原企业法人或所投入业务和资产所对应的经营业绩。

第十一条 采取变更设立拟上市公司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原企业主体的不良资产、债权、非相关业务、富余人员等进行剥离,但不得连续计算原企业的经营业绩。

第十二条 拟上市公司在改制重组中应妥善处理公司与员工、消费者(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确信不存在利益纠纷及其他重大不确定因素。

第十三条 拟上市公司在改制重组中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人员分流及安置,妥善安置学校、医院、公安、消防、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机构。

第十四条 拟上市公司在改制重组中剥离的社会职能以及非经营性资产,应制定完备的协议,非经营性资产不得由拟上市公司承租经营或代替。

第十五条 拟上市公司在改制重组中剥离的业务和资产不得对拟上市公司产生经营和费用的依赖。涉及关联交易的,应订立公允的关联交易协议。

第十六条 主承销商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验资和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有义务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指导和督促拟上市公司按本指导意见进行规范的改制重组。中国证监会在对辅导工作及发行申请文件进行监管或审核中,发现中介机构未履行勤勉尽责和诚信义务的,将视情况追究有关机构或个人的责任。

第二章 不同类型企业的改制重组

第十七条 符合《公司法》要求的国有企业、国有股占51%以上的企业发起设立拟上市公司的,在符合完整改制重组的前提下,可连续计算原企业法人或所投入业务和资产对应的经营业绩。

若追溯计算原企业经营业绩仍难以达到三年连续盈利的,不得追溯计算更上一层法人单位的业绩。第十八条 国有事业单位以完整的经营性资产出资发起设立拟上市公司的,如此照国有企业或国有股占51%以上的企业连续计算原单位所投入业务和资产对应的经营业绩,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做到完整改制重组;

(二)国有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并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三)以经营性资产投入拟上市公司的,应将与主营业务有关的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誉权以及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权属转入拟上市公司,处理好科研单位与拟上市公司在研究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关系;

(四)依法界定股权,做到产权明晰。第十九条 国有事业单位以其下属企业法人的经营性资产出资发起设立拟上市公司,需连续计算原企业法人或所投入业务和资产对应的经营业绩的,应符合整体改制重组的要求,并应自设立之日起独立运行至少一个完整会计方可申请发行上市。

第二十条 对国有企业、国有股占51%以上的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发起设立拟上市公司追溯计算原企业法人经营业绩而原企业亏损的,但申报财务会计报表报告期盈利的,应提供在完整改制重组原则下充分的盈利依据。除本指导意见外,中国证监会另有其他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国有股占51%以上的企业、国有事业单位以经营性资产出资发起设立拟上市公司需连续计算原企业经营业绩的,应将业务和资产完整投入拟上市公司,所投入的业务应相同或相近,或者存在生产经营的上下游纵向联系或横向联系,并且应由设立之日起独立运行至少一个完整会计方可申请发行上市。

第二十二条 国有企业、国有股占51%以上的企业、国有事业单位之外的其他企业或个人发起设立或变更设立拟上市公司的,应符合《公司法》及本指导意见的要求。

第二十三条 由有限责任公司或规范的持续经营企业变更设立拟上市公司,需连续计算原企业经营业绩的,原企业的业务、资产、债权、债务、人员等应整体进入拟上市公司,不得进行业务、资产、人员的剥离。对确需进行资产和业务调整并采取收购、出售等方式进行处置的,不得采取关联交易方式。

第二十四条 有限责任公司在变更前或变更过程中进行资产评估并以评估值调整帐务的,不得连续计算原企业的经营业绩。

第二十五条 同一企业(集团)内已有上市公司的,应围绕上市公司进行业务和资产的重组,不得再组建与上市公司业务相同或相似的拟上市公司。

第二十六条 已有上市公司的企业(集团)如确需再组建拟上市公司的,其业务和资产应自成体系,业务与已上市公司、集团及其下属其他并行子公司完全不同,并避免供应、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关联交易。第二十七条 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先分立,再组建拟上市公司,需连续计算原企业经营业绩的,除应符合《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外,无论采取存续分立还是解散分立的方式,分立行为应遵循完整改制重组原则,分立后设立的拟上市公司和分立部分的业务、资产、人员、机构、财务应独立完整。

第二十八条 采取存续分立的,可连续计算存续主体的经营业绩,但拟上市公司应自分立之日起独立运行至少一个完整会计方可提出发行上市申请。采取解散分立设立的,可连续计算原企业法人的经营业绩,但拟上市公司应自分立之日起独立运行至少两年方可提出发行上市申请。

第二十九条 公司上市后十年内,不得将其控股子公司上市,也不得采取分拆方式再组建拟上市公司,中国证监会特别批准的除外。

第三十条 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合并方式设立拟上市公司,需连续计算原企业经营业绩的,除应符合《公司法》等的有关规定外,被合并公司的业务应与拟上市公司相同或相近,或存在纵向或横向的联系,被合并的公司进入拟上市公司应遵循整体改制重组的原则,合并行为须保证合并后设立的拟上市公司在业务、资产、人员、机构、财务方面独立完整。

第三十一条 采取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且符合前条要求的,可连续计算合并方和被合并方的经营业绩,但合并方应有盈利的记录,并应自合并之日起独立运行至少一个完整会计方可提出发行上市申请。采取新设合并的,可连续计算合并各方的经营业绩,但应自合并之日起独立运行至少两年方可提出发行上市申请。

第三十二条 在设立拟上市公司前后进行收购兼并(含资产或股权置换)的,被收购兼并的业务应与拟上市公司相同或相近,或存在纵向或横向的联系,被收购兼并部分进入拟上市公司应遵循完整改制重组的原则,保证在业务、资产、人员、机构、财务方面独立完整。无论被收购兼并 部分的法人地位是否存续,拟上市公司不得连续计算收购兼并日之前的被收购兼并部分的经营业绩。

第三章 发起人及其出资

第三十三条 拟上市公司的发起人或主要股东应符合《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应是具有法定资格的境内外法人或自然人,但境内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境外的机构间接持有拟上市公司的股份。第三十四条 发起人、股东(追溯至实际控制人)应具有法定的发起人主体资格。拟上市公司不得采取独家发起方式、变相公募方式发起设立,发起人人数不得少于5人。自本指导意见下发后设立的,其人数不得超过50人。

第三十五条 拟上市公司应建立合理制衡的股权结构。本指导意见下发后设立的,单个发起人直接或间接持股占拟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应不超过70%。

第三十六条 拟上市公司可在改制重组中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符合法定条件的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机构可作为拟上市公司的发起人。上市公司持有拟上市公司的股份不得高于10%。第三十七条 拟上市公司的主要发起人或股东为国家机构或部门、公共机构、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法人、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及其他法人单位的,应明确国有股权或控制权行使的方式(包括股权代表、决策权力的行使等),并在发起人协议或公司章程中载明。

第三十八条 发起人或股东不得以任何形式委托他人财产为他人间接持有拟上市公司的股份,符合法律规定的机构除外。

第三十九条 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工会、职工持股会以及其他机构不得直接或间接持有拟上市公司的股份。第四十条 发起人出资应产权清晰,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一)发起人或股东以其持有其他企业的股权出资设立拟上市公司的,作为出资的股权应不存在质押等限制性条件,没有因法律诉讼等引致的重大争议,潜在纠纷等不确定性因素。

(二)作为出资的股权应是发起人或股东能够控股、且该股权所对应企业的业务应与所设立拟上市公司的业务相同或相近。

(三)发起人或股东的实际控制人也不得存在自身股权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

(四)所有非现金形式的出资资产,拟上市公司应取得其权属证明或完整的所有权。

第四十一条 发起人出资应订立发起人协议,明确载明各发起人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主发起人不得联合自己或实际控制人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孙公司,主发起人的股东单位共同出资组建拟上市公司。本指导意见下发前,存在上述情况的,原则上应予以调整,如不能调整的,各出资关联方应合并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70%。

第四十二条 发起人以经营性资产出资设立拟上市公司,为尽量避免上市后用募股资金收购相关资产,应投入与经营性资产对应业务相关的在建工程、主要为拟上市公司服务的辅助设施、为拟上市公司提供供应和销售服务的设施、以及与拟上市公司生产加工服务相关的设施。

第四十三条 以股权方式出资占同一拟上市公司的出资额的比例应不得高于50%,以债权方式或债权转为股权占拟上市公司的出资额的比例应不得高于20%。

上市公司的股东原则上不得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出资发起设立拟上市公司。

第四十四条 投资公司或控股公司申请发行上市,应符合《公司法》及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第四十五条 发起人或股东以股权或债权出资的,或以债权转换为拟上市公司股权的,应对有关股权和债权的价值及风险进行评估,明确界定权属关系。

发起人协议应对股权、债权的划转方式,评估折股的依据,股权和债权的财务风险等作出约定,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和验资报告应充分说明上述因素,对涉及的风险明确发表意见。

第四十六条 发起人或股东以经营性业务相关的资产出资,应同时投入与该经营性业务密切关联的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商誉、非专利技术、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不得保留相关的经营性业务而单独以上述无形资产作为出资,也不得将相关的业务投入拟上市公司而保留上述无形资产。

第四十七条 发起人以与经营性业务相关的资产出资,应依法妥善处理土地使用权。拟上市公司原则上应以出(受)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以租赁方式从主发起人或控股股东取得合法土地使用权的,应在协议中明确规定不少于40年的(承)租赁期限和确定的付费方式。对以土地使用权出资的,应提供公允的土地评估报告。

第四十八条 发起人以无形资产出资的,应在发起人协议中明确无形资产的权属划转,明确评估作价折股的方式,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验资报告应对涉及的风险明确发表意见。

第四十九条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设立拟上市公司,所聘请的验资、评估和审计机构应具有证券从来资格,其中评估机构不得同时担任审计机构。凡不符合本指导意见的,应重新聘请有资格的机构进行复核或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五十条 对发起设立资产评估出现明显增值并据以调帐的,应有充分的增值依据,发起人协议应明确对增值的公允性无异议。

第四章 改制重组涉及的重大资产、股权、债务变化

第五十一条 拟上市公司最近三年(不足三年的应追溯原企业)在连续12个月内发生累计达50%或单次达30%以上的,但累计不超过80%或单次不超过60%的重大资产变化,应自变化之日起至少独立运行一个完整会计,方可提出发行上市申请。

第五十二条 第二条本章所称重大资产变化的比例是指下列之一:

(一)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的总额占拟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后总资产的比例;

(二)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的净资产额占拟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后净资产的比例;

(三)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相关的净利润占公司最近经审计后净利润的比例。

第五十三条 拟上市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发生的股权转让、置换应符合《公司法》有关规定。拟上市公司最近三年(不足三年应追溯原企业)在连续12个月内发生累计达50%或单次达30%以上,但累计不超过80%或单次不超过60%的重大股权变化的,应自变化之日起至少独立运行12个月,方可提出发行上市申请。第五十四条 本章所称的重大股权变化的比例是指下列之一:

(一)置换股权占拟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

(二)转让股权占拟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

(三)拟上市公司增加或减少股本占拟上市公司增资后总股本的比例;但是依照规定由公积金转增股本或以未分配利润送股,或等比例缩股等情况除外。

第五十五条 拟上市公司发生前述重大资产变化或重大股权变化,并导致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自变化之日起至少独立运行24个月,方可提出发行上市申请。

(一)控股股东变更;

(二)主营业务(核心业务及其相关业务之和)变更;

(三)2/3以上管理层(包括董事、监事、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发生变更。

第五十六条 拟上市公司最近三年(不足三年应追溯原企业)在连续12个月内发生上述重大资产变化或重大股权变化累计超过80%,或单次超过60%以上的,应自变化之日起至少独立运行二个完整会计。第五十七条 拟上市公司最近三年(不足三年的应追溯原企业)在连续12个月内发生上述重大资产变化或重大股权变化累计超过80%,或单次超过60%以上的,并导致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自变化之日起独立运行三年,方可提出发行上市申请。

(一)其控股股东变更;

(二)主营业务(核心业务及其相关业务之和)变更;

(三)2/3以上管理层(包括董事、监事、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发生变更。

第五十八条 拟上市公司最近三年(不足三年的应追溯原企业)在连续12个月内发生债务重组(如以资抵债,债务转移等)金额占拟上市公司净资产比例累计达50%或单次达30%以上,应参照重大资产变化或重大股权变化的原则处理。

第五十九条 上述资产、股权、债务变化应以拟上市公司合并会计报表为计算口径。第六十条 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未进行增资,但因以净资产折股导致注册资本增加50%以上的,应至少运行一个完整会计方可申请发行上市。

第六十一条 无论发起设立、还是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设立拟上市公司的,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一年内增加股本或股东的,其新出资的溢价倍数应有合理的依据,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文件中应充分披露增资及其价格的详细情况。

第六十二条 拟上市公司在重大资产、股权、债务变化过程中涉及非现金资产评估、验资等事项的,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确保交易和定价的公平合理,决策程序应符合公司章程、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要求。第六十三条 拟上市公司在重大资产、股权、债务变化过程中,应聘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验资、评估和审计机构承担验资、评估、审计等业务,出具专业报告,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若聘请没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许可证的中介机构承担上述业务的,在申请发行上市前须另聘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中介机构复核并出具专业报告。

第五章 同业竞争

第六十四条 拟上市公司应避免其主营业务(核心业务及其相关业务)与主发起人或股东(就追溯至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法人、或超过10%以上的股东(以下简称“竞争方”)从事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做到避免同业竞争或利益冲突。

第六十五条 拟上市公司在申请发行上市前应与竞争方订立在今后避免发生同业竞争的协议,或取得竞争方的有效承诺。

第六十六条 拟上市公司应采取措施保证不致因开展业务发展规划、安排募股资金运用、收购兼并、合并、分立、对外投资、增资等活动,产生新的同业竞争。

第六十七条 拟上市公司在提出发行上市申请前,应在有关发起人或股东协议、公司章程等文件中做出避免同业竞争的规定。

第六十八条 对拟上市公司存在的同业竞争的,应在提出发行上市申请前应采取措施解决同业竞争。第六十九条 避免同业竞争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针对存在的同业竞争,通过收购将相竞争的业务集中到拟上市公司。

(二)竞争方将有关业务转让给无关联的第三方。

(三)拟上市公司放弃与竞争方存在的同业竞争的业务。

第七十条 对于非主营业务与竞争方存在同业竞争的,拟上市公司也应制定具体措施加以解决。第七十一条 对于是否存在同业竞争,主要应从业务的性质、业务的客户对象、产品或劳务的可替代性、市场差别等方面判断,并充分考虑对拟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的客观影响。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或授权经营的投资机构、以及其他投资机构直接或间接持有拟上市公司股份的,拟上市公司应从这些机构下属单位业务的实质影响判断是否构成同业竞争。第七十二条 未经特别批准,拟发行上市公司不得制定运用募集资金收购有实际控制权的个人或法人资产的方案。

因解决同业竞争、重大关联交易等特殊原因需要用募集资金收购的,为确保中小股东、公司利益得到保障,拟上市公司应提供确保收购价格公允性的专项报告。

第六章 关联方、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

第七十三条 判断和掌握拟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除执行有关会计制定和准则的规定外,应坚持从严控制和披露的原则。

第七十四条 拟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主要应从影响与其发生交易的实际情况和关联关系的本质加以判断。主要包括:

(一)控股股东及对其有实质影响的法人或自然人;

(二)其他2%以上股东;

(三)控股股东控制或参股的企业,以及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

(四)直接或间接持有拟上市公司10%以上股权或表决权的投资者及与其关系密切的个人所直接控制的企业;

(五)与拟上市公司董事、监事、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等有重要影响的个人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年满18岁的子女、父母、兄弟姐妹、配偶)所直接控制的企业。

(六)其他对拟上市公司有实质影响的法人或自然人。

第七十五条 拟上市公司的关联关系主要是指其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关联方直接或间接控制或施加影响的方式或途径。主要包括关联方与拟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的股权关系、人事关系、管理关系及商业利益关系。对上述关联关系的判断,应从控制或影响的实质关系加以判断,而不仅仅是基于关联方的法律形式,应披露关联方对拟上市公司进行控制或影响的方式、途径及程度。

第七十六条 关联交易是指拟上市公司及其下属单位与各关联方之间发生的生产经营、资产交易、投资、债务等所有方面有关的交易行为,主要包括:

(一)购销商品;

(二)提供或接受劳务;

(三)代理;

(四)租赁;

(五)各种采取合同或非合同形式进行的委托经营等;

(六)买卖有形或无形资产;

(七)出让或受让股权;

(八)与关联方投资、合作投资设立企业,合作开发项目;

(九)提供资金或资源;

(十)收购兼并;

(十一)协议或非协议许可;

(十二)担保;

(十三)向关联方个人支付报酬;

(十四)合作研究与开发或技术项目的转移;

(十五)其他对拟上市公司有重大影响的交易;

第七十七条 拟发行上市公司应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中予以披露的关联交易应包括(但不限于):

(一)拟上市公司向关联方累计购买量占其同类业务采购量5%的交易;

(二)向关联方销售收入占其同业务销售收入5%以上的交易。第七十八条 对披露的关联交易,应详细披露该关联交易的以下事项:

(一)关联交易的名称和内容;

(二)数量

(三)单价及总金额;

(四)交易占同一业务交易总量的比例;

(五)交易及其定价的政策及决策的过程;

(六)发行律师、主承销商等中介机构对关联交易的意见;

(七)独立董事及监事会成员对关联交易公允性的意见。

第七十九条 拟发行上市公司应通过改制重组尽量减少关联交易。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有效措施,减少关联交易收入在营业收入或营业成本中的比例,减少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比例。尽量减少与控股股东及其下属机构之间在供应、销售、生产加工等直接生产经营环节的关联交易。

第八十条 拟上市公司50%以上的营业收入、利润来自关联交易的,在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减少和规范关联交易的实施方案之前,不得提出发行上市的申请。第八十一条 拟上市公司申请发行上市前,不得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关联交易:

(一)发起人或股东通过保留采购、销售机构,垄断业务渠道等方式干预拟上市公司的业务经营,或者拟上市公司采取依托或委托控股股东进行采购、销售,而不拥有独立的决策权。

(二)从事生产经营的拟上市公司不拥有独立的产、供、销系统,且主要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依赖股东及其下属企业;

(三)专为拟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设施,未重组进入拟上市公司;

(四)主要为拟上市公司进行的专业化服务,未由关联方纳入(通过出资投入或出售)拟上市公司,或转出无关联的第三方经营;

(五)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供水、供电、供汽、供暖等服务,未能有效地保证交易和定价的公允;

(六)拟上市公司的资金、资产被主发起人或大股东(就追溯至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法人、或超过10%以上的股东所占用;

(七)拟上市公司与主发起人或大股东(就追溯至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法人、或超过10%以上的股东存在经营性业务(受)委托经营、(承)发包等行为;

(八)其他对拟上市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的关联交易。

第八十二条 对于无法避免的关联交易,拟上市公司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关联交易的价格或取费应不偏离于市场独立第三方的公允标准。

对于难以比较市场价格或订价受到限制的关联交易,应通过合同将有关成本和利润的标准加以具体明确。第八十三条 拟上市公司应在章程中对关联交易决策权力与程序作出规定。需要董事会、股东大会讨论的关联交易,关联股东或有关联关系的董事应予以回避或做必要的公允声明。公司章程应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对关联交易进行表决时应执行的回避制度做规定。

如因回避无法形成决议,公司应主动请外部董事、独立董事、财务顾问、监事会成员对关联交易发表意见,或明确该关联交易应履行何种程序或经谁签名表达公允性意见后方能生效,拟上市公司董事会有义务对重大关联交易主动征求中小股东的意见。

第八十四条 拟上市公司开展业务发展规划、募股资金运用安排、收购兼并、合并、分立、对外投资、增资等活动等,应遵从本章规定的原则。

第八章 业务、资产、人员、机构、财务的独立完整

第八十五条 拟上市公司应通过完整改制重组或整体改制重组成为一个独立经营,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的法人实体,在提出发行上市申请前,应确保达到业务、资产、人员、机构、财务独立完整的要求。第八十六条 拟上市公司的业务独立完整,除符合避免同业竞争,减少并规范关联交易的规定外,还应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一)拟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应突出,即发行前报告期核心业务及其相关业务收入之和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应不低于50%(含50%),或相同口径的利润比例应不低于50%(含50%);

(二)如没有特殊的战略安排,拟上市公司制定的募股资金投向应与主营业务相关;

(三)拟上市公司不得与控股股东订立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协议造成不确定的关联关系。

第八十七条 拟上市公司的资产独立完整,除符合前述有关发起人出资及完整改制重组的要求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起人或股东与拟上市公司的资产产权要明确界定和划清。发起人或股东投入公司的资产应足额到位,并办妥相关资产、股权等权属变更手续。

(二)拟上市公司应拥有主营业务商标权。对于由拟上市公司拥有的商标权,需要许可其他关联方或第三方使用的,应订立公平合理的合同。

(三)拟上市公司应拥有主营业务相关的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

(四)拟上市公司应有独立于主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生产经营场所。第八十八条 拟上市公司的人员独立应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一)拟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不得由股东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兼任。该股东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指拥有拟上市公司10%以上股权的股东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控股股东的实际控制人或其控股的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二)总经理(含总裁等相当称谓)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营销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等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应专职在公司工作并领取薪酬,不得在持有拟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单位及其下属企业担任除董事、监事以外的任何职务,也不得在与拟上市公司业务相同或相似、或存在其他利益冲突的企业任职。

(三)控股股东、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或个人推荐前款所述人员人选应通过合法程序,不得超越拟上市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作出人事任免决定。

(四)拟上市公司应拥有独立于股东单位或其他关联方的员工。第八十九条 拟上市公司的机构独立应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一)拟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办公机构与控股股东应完全分开,不得出现混合经营、合署办公的情形。

(二)控股股东及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干预拟上市公司的机构设置。

(三)控股股东及其职能部门与拟上市公司及其职能部门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拟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

第九十条 拟上市公司财务独立应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一)拟上市公司应设立独立的财务会计部门,建立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独立进行财务决策。

(二)拟上市公司应拥有独立的银行帐户,不得与其股东单位或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共用银行帐户。

(三)拟上市公司10%以上股权的股东单位、控股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及其控股的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占用拟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或其他资产。

(四)拟上市公司应依法独立进行纳税申报和履行缴纳义务。

(五)拟上市公司应建立独立的工资管理制度,并在有关社会保障、工薪报酬、房改费用等方面分帐独立管理。

(六)拟上市公司应独立对外签订合同。

(七)拟上市公司不得为10%以上股权的股东单位、控股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及其控股的公司、以及有利益冲突的个人提供担保,或将以拟上市公司名义的借款转借给前述法人或个人使用。如该担保或借款对拟上市公司有利,应采取反担保,并取得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中小股东的同意。

第九章 初步建立公司治理的基础

第九十一条 拟上市公司应通过法定的辅导和独立运行期间初步建立公司治理的基础,依法进行辅导的机构应督促和指导辅导对象按本指导意见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要求建立公司治理的基础,是否具备本指导意见要求的公司治理应是核准发行上市审查的重要内容。

第九十二条 拟上市公司应在公司章程中规定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内容或制定其他相关内部管理规定。包括但不限于:

(一)听取中小股意见的事项及听取的方式和途径;

(二)关联股东或有在联关系的董事在决策中应予以回避的事项;

(三)保障中小股东对公司关联交易、合并、收购、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知情权,确保以同一时间知会中小股东的必要事项;

(四)明确股东投诉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途径,以及追究董事责任的具体情形。第九十三条 拟上市公司应形成有效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机构及其议事规则。拟上市公司应完善董事会决策的程序,主发起人或控股股东及政府部门不得对应由董事会决策的重大事项进行直接审批或决定,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代替股东会、董事会进行决策。

第九十四条 拟上市公司应按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有关要求聘请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以及外部监事、独立监事。

第九十五条 拟上市公司章程应明确对董事和新任董事进行辅导、培训的内容和程序。

第九十六条 拟上市公司章程应明确董事长与其他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平等地位,明确独立董事、外部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具体职责和权利、参与财务、投资、人事任免和奖励等重大决策的方式,规定公司董事会和董事履历表行诚信义务的具体约束性内容。第九十七条 拟上市公司章程应明确控股股东行使股权的方式和程序,规定大股东自觉尊重中小股东及公司法定决策程序具体义务。

第九十八条 拟上市公司章程及监事会议事规则应明确规定监事会和监事的职责和权利,明确其对公司决策及执行的监督检查程序,对公司重大投资、重大财务开支和对公司董事、经理行为进行专项检查的途径及所需合理费用保障。

监事会有权对拟上市聘请的会计师和律师发表意见,公司未予采纳的,应说明理由。监事会对重大怀疑事项,可另行聘请会计师和律师进行复核。

第九十九条 拟上市公司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应适当分开,如没有合理的理由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不得由同一人担任,来自经营管理层的董事应不多于3名或全体董事的1/3。

第一百条 公司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人员之间应尽量避免存在亲属关系,并且来自单一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或有关联关系的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的董事应不超过全体董事的1/3。

第一百零一条 拟上市公司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应层层建立有关经营决策风险的及时提示制度,确保勤勉尽责。

第一百零二条 拟上市公司应重视外部咨询力量在决策中的作用。公司董事会在作出有关市场开发、兼并收购、新领域投资等方面的决策前,可聘请外部咨询机构提供专业意见,作为董事会决策的重要依据。公司董事会可建立必要的专业委员会,保障决策的科学、有效。

第一百零三条 拟上市公司应保持公司管理层的稳定。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的选举、委派和聘任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执行,其变动应履行法定的手续和程序。公司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对管理层成员的内部约束和激励办法。

第一百零四条 拟上市公司应从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出发,深化内部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要在深化人事、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险等改革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

第一百零五条 拟上市公司应按上市公司的要求初步建立对股东或发起人进行信息披露的制度,保持经营和决策的透明,为成为公众公司做好准备。

第一百零六条 拟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对参与辅导的机构和人员、参与执业的主承销商、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公司治理的整改建议进行讨论,形成决议,未予采纳的,应将理由记录在案。第一百零七条 拟上市公司应重视员工、债权人、消费者(客户)、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对税务、工商、审计、财政以及新闻媒体等对公司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公司董事会应对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未予采纳的,应将理由记录在案。

第十章 附则

第一百零八条 本指导意见由中国证监会负责解释。

第一百零九条 本指导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证监发字[1998]8号、[1998]259号、[1999]4号文件同时废止。第一百一十条 中国证监会已发布的其他有关规定存在本指导意见不一致的,应以本指导意见为准。凡不符合本指导意见要求的拟上市公司,应从实际出发予以规范。

关于同一控制人在首发报告期内对相同或类似业务进行重组的审核指引(征求意见稿)

发行监管部 2007年9月10日

一、重组进入拟发行主体的资产自报告期期初即为同一实际控制人所控制,且业务具有相关性(相同、类似行业或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

二、被重组方重组前一会计的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超过发行人相应项目百分之五十,但不超过百分之百的,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首次公开发行主体的要求,将被重组方纳入尽职调查范围并发表相关意见。发行人还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首次公开发行主体的要求,在发行申请文件中提交会计师关于被重组方的有关文件以及与财务会计资料相关的其他文件。

三、被重组方重组前一会计的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超过发行人相应项目百分之百的,为便于投资者了解重组后的整体运营情况,运行一个会计后方可申请发行。

四、拟发行主体收购同一实际控制人持有的下属企业股权,或收购其下属企业的经营性资产,或实际控制人以该等股权或经营性资产对拟发行主体进行增资的,均应关注对拟发行主体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的影响情况。

发行申请前一年及一期内发生多次重组行为的,对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的影响应累计计算。

五、重组中存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事项的,申报财务报表应自重组当期期初把被重组方纳入合并范围,但不对重组当期之前的会计期间进行追溯调整。

六、被重组方重组前一会计的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超过发行人相应项目百分之五十的,申报财务报表需包含重组完成后的最近一期资产负债表。除申报财务报表外,还应假定重组后的公司架构在申报报表期初即已存在,编制近三年及一期的备考利润表,并由申报会计师出具意见。

七、若该重组并非发生在同一实际控制人范围内,被重组方重组前一会计的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超过发行人相应项目百分之三十的,运行一个会计后方可申请发行;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运行三年后方可申请发行;报告期内发生多次重组行为的,对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的影响应累计计算。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适用意见——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3号

证监会公告[2008]22号

为支持发行人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前进行业务重组整合以实现整体发行上市,规范该等业务重组行为,我会制定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适用意见——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3号》,现予公告,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五月十九日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32号,以下简称《首发办法》)第十二条要求,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近来,一些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以下简称发行人)最近3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存在对同一公司控制权人下相同、类似或相关业务进行重组的情况,不少发行人咨询该情况是否符合《首发办法》的上述要求。经研究,我会认为:

一、发行人对同一公司控制权人下相同、类似或相关业务进行重组,多是企业集团为实现主营业务整体发行上市、降低管理成本、发挥业务协同优势、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而实施的市场行为。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发行人在发行上市前,对同一公司控制权人下与发行人相同、类似或者相关的业务进行重组整合,有利于避免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优化公司治理、确保规范运作,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发行人报告期内存在对同一公司控制权人下相同、类似或相关业务进行重组情况的,如同时符合下列条件,视为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一)被重组方应当自报告期期初起即与发行人受同一公司控制权人控制,如果被重组方是在报告期内新设立的,应当自成立之日即与发行人受同一公司控制权人控制;

(二)被重组进入发行人的业务与发行人重组前的业务具有相关性(相同、类似行业或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

重组方式遵循市场化原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一)发行人收购被重组方股权;

(二)发行人收购被重组方的经营性资产;

(三)公司控制权人以被重组方股权或经营性资产对发行人进行增资;

(四)发行人吸收合并被重组方。

三、发行人报告期内存在对同一公司控制权人下相同、类似或相关业务进行重组的,应关注重组对发行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的影响情况。发行人应根据影响情况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一)被重组方重组前一个会计末的资产总额或前一个会计的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达到或超过重组前发行人相应项目100%的,为便于投资者了解重组后的整体运营情况,发行人重组后运行一个会计后方可申请发行。

(二)被重组方重组前一个会计末的资产总额或前一个会计的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达到或超过重组前发行人相应项目50%,但不超过100%的,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首次公开发行主体的要求,将被重组方纳入尽职调查范围并发表相关意见。发行申请文件还应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9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证监发行字[2006]6号)附录第四章和第八章的要求,提交会计师关于被重组方的有关文件以及与财务会计资料相关的其他文件。

(三)被重组方重组前一个会计末的资产总额或前一个会计的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达到或超过重组前发行人相应项目20%的,申报财务报表至少须包含重组完成后的最近一期资产负债表。

四、被重组方重组前一会计与重组前发行人存在关联交易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按照扣除该等交易后的口径计算。

五、发行人提交首发申请文件前一个会计或一期内发生多次重组行为的,重组对发行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的影响应累计计算。

六、重组属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事项的,被重组方合并前的净损益应计入非经常性损益,并在申报财务报表中单独列示。

重组属于同一公司控制权人下的非企业合并事项,但被重组方重组前一个会计末的资产总额或前一个会计的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达到或超过重组前发行人相应项目20%的,在编制发行人最近3年及一期备考利润表时,应假定重组后的公司架构在申报报表期初即已存在,并由申报会计师出具意见。

第三篇:精细农业面临问题

精细农业面临问题(1)

在中国实施精细农业技术要比美国、西欧国家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这是由于中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成分。因此,实施精细农业技术、实现农业信息化在教育上、科学技术上和农业基础建设上需要作出更大努力,付出更多的代价,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1、认识不足问题

“精细农业”首先是一种基于信息和知识科学管理农业资源的新理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细农业技术的技术思想可以在任何地区、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不同作物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一些研究人员,由于受到其研究领域的约束,对国际精细农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不太了解,对精细农业技术思想往往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

2、社会经济问题

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地区实行家庭经营小生产方式,机械化程度不高。耕种规模很小,土质不同,土地分散,实践精细农业技术显然是一种制约因素。如何发展规模经营,如何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精细农业技术组装模式有待进行研究。另外,实施精细农业技术要有一些必需的软硬件系统,需要基本的资金投入,这些投入的回报周期、经济效益评估甚至是环境效益评估等社会经济问题也有待研究。

3、工程技术问题

国际上几个大型的农机制造企业相继生产出带有GPS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收割机,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信息处理系统。在我国,精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已经开始,但主要是靠技术设备的引进。这种方式显然不能在我国广大地区推广使用。目前我国支持精细农业实践的一些关键技术尚未解决,例如土壤肥力信息定位快速采集技术、收获机械谷物流量监测与作物产量空间分布信息生成技术、智能化变量机械控制技术等。因此,在我国推广精细农业技术,需要大力开展有关精细农业关键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培养相关人才。

王立舒摘自中国农大精细农业研究中心

第四篇:浅析检查院信访面临问题

浅析检查院信访面临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也十分严峻。涉检信访面临的现状亦是如此。”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矛盾交织、刑事犯罪高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量矛盾纠纷进入司法领域,导致涉法涉诉信访特别是涉检信访十分复杂。如何处理此类涉检信访,成为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院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从涉检信访的特点、引发涉检信访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谈一点粗浅看法。

所谓涉检信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涉及人民检察院或者检察人员的下列案件:不服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在处理群众举报线索中久拖不决,未查处、未答复的;人民检察院违法违规或者检察人员违法违纪的。检察机关涉检信访问题近几年社会反映比较突出,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检信访案件的发生,是检察机关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新形势下涉检信访的现状及特点

市位于南部,毗邻,经济、交通发达,群众思想活跃。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到检察机关信访,反映的问题不仅仅是涉检信访问题,所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有的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有的是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办案不文明、不规范或者是办案质量不高引发的,有的则是无理纠缠甚至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或个人目的。近年来,市检察院在涉检信访工作中,与时俱进,坚持疏堵并举,源头治理,有效消除信访隐患,使信访工作形成良性循环,连续五年实现了涉检信访“零积案、零赔偿”的双零目标。在新形势下,涉检信访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涉检信访案件涉及面比较集中

涉检信访案件涉及面比较集中,主要为举报和申诉。举报人举报的心理动机各有不同,在举报信访中,有的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或了解情况的局限性,反映的情况有较大出入;有的为了引起重视,故意夸大事实;有的是把道听途说、推理猜测的东西也向检察机关反映;有极少数人还蓄意编造虚假材料诬告陷害他人。在申诉信访中,申诉人往往只讲自己有理或有利的一面,不讲或少讲自己错误和不利的一面,这就难免缺乏实事求是。有些上访人是因为检察院对自己反映的申诉案件不支持或者不服反贪局的不立案决定而走上上访路的。申诉案件大多都是疑难复杂案件,申诉人总是认为自己的理由很充分,当检察院向其说明不予支持的理由后,其往往难以接受,从而引发涉检信访,甚至越级上访。如:对于举报人反映的贪污受贿案件,有的线索较为复杂,很多情况下都是猜测,证据不足,事实不清,法律规定不够明确,罪与非罪的界限难以区分,有的达不到立案标准,举报人往往认为是检察院包庇,所以不断来信来访。我院受理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主要来自群众举报,但构成犯罪立案查处的较少,仅占举报线索的不到10%。

(二)涉检信访行为发生的时间比较有规律

在实践中发现,群众上访一般选择在农闲期、年末即将过年期间、“两会”或国家重大活动敏感节点及两委班子换届期间或者其他敏感时期。选择农闲期间是为了不影响其农业生产,过年期间是为了获得帮扶救助,“两会”、两委班子换届及其他敏感期间是为了给相关部门施加压力,以期获得或满足自己的最大诉求目标或过分要求。检察院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汇总后显示,“两会”、两委班子换届及其他敏感期间上访98件,占33%;农闲时节上访34件,占12%;过年期间上访27件,占9%。

(三)涉检信访群众年龄普遍偏大

涉检信访群众年龄普遍偏大,中老年人居多。近两年我院涉检信访案件上访人大多处于50—60岁,甚至有的上访人年龄超过70岁。通常年轻的上访户较为明理,通过向其解释法律、讲明道理,他们一般都能理解和满意,因此也很少发生越级上访。年龄偏大的上访群众,文化水平低,缺乏法律知识,情绪偏激,思想较为固执,不轻易接受外界观点,容易导致盲目信访。近三年来,到我院的信访人中,50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信访人的37%。

(四)上访呈现“四增多”现象

上访呈现“四增多”现象,即重复上访增多,越级访增多,无理缠访缠诉增多,信访不信法增多。部分群众对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但又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去维护,信“访”而不信“法”。没有想到要寻求正当合法途径如提起诉讼等形式解决,片面认为只有把事情闹大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才能解决问题,而有些上访人则是由于对法律政策了解不深不细,盲目跟风,举报申诉没有针对性,出现盲目检举、多头举报、重复上访等问题。于是就出现了不管自己的诉求是否合理上访甚至缠访闹访,也有些案件已经通过合法途径处理,当事人不服,仍提出不合理要求,无理取闹纠缠党委、政府和检察机关。市检察院2015信访案件重访的有5件,2016重访7件,2017的重访案件达到11件,占到信访案件总量的12%,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五)当事人善后要求满足难,息诉工作难度大

由于申诉案件的特殊性,复查难度大,法律、政策性强,申诉人对复查结论不服,可能导致重复申诉、越级申诉的案件。有的申诉人对申诉结果的期望值过高或者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一旦结果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就认为检察机关执法不公而缠诉,申诉人演化为上访人,导致一定时期内不能息诉的情况经常发生。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裁定不服而请求检察机关抗诉,我院依法除了有一定数量的民事、行政抗诉外,刑事抗诉总量不是很多。截止目前我院仅受理一起不服本院处理决定的涉检信访案件,申诉人李某等(原案举报人)不服本院对被韩某(原案犯罪嫌疑人)以不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作出的不起诉决定,遂向本院提出申诉。在我院立案复查该刑事申诉案件期间,申诉人反复缠诉、闹访,控申部门复查终结后认定原案定性和处理适当,引用法律条文准确,无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情形,本院作出了原不起诉决定正确,予以维持的决定。并及时将刑事申诉复查决定书送达申诉人,同时对申诉人进行了释法说理、心理疏导,做好善后息诉工作。实现了市检察院涉检信访“零积案、零赔偿”的双零目标,息诉罢访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100%。

二、基层院涉检信访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上述涉检信访问题的基本特点分析,当前基层涉检信访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法环节存在瑕疵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案环节上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有的办案人员不重视办案细节,把应当提交检委会研究决定的案件,忽视了这一程序,如职务犯罪立案环节、重大案件的批捕起诉、撤案处理等程序环节上,有许多案件减少了检委会研究决定程序,因而导致一些案件把关不严,出现差错,引发了涉检信访矛盾的发生。二是办案证据质量上存在证据缺失瑕疵。侦查阶段承办人员取证不扎实,只停留在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上,过分重视和依赖言词证据的取得和使用,忽视其他证据的收集和鉴别,使证据链条的完整性不强。待报捕审查起诉补查时,一些证据已无法搜集,加之证人口供前后反复,致使案件在事实和证据方面认定出现分歧,无法定案,引发当事人重信重访。

(二)信访接待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基层检察院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问题,一些干警对案件的处理,从法律效果方面考虑得多,从社会效果方面考虑得少,忽视了化解矛盾和息诉工作;对来访群众,宣传法制、进行说服教育和引导上做得不够。有的检察干警工作方式简单,责任心不强,对待群众淡漠,业务能力有限,对信访的一些疑难复杂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解答和圆满处理,有一推了之的现象,这使部分来访群众心中的疑虑难以消除。此外普遍对群众信访举报和处理结果口头答复的多,书面说理答复的少,不能使信访者得到心服口服的满意结果。有的院首办责任制没有落实,信访举报宣传不够深入,每年只限于在城区搞设点宣传活动,很少深入到农村基层社区开展宣传,使举报、信访宣传在社区乡村长期存在死角,这也是造成涉检信访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市检察院改变以往的宣传形式,结合每年的“举报宣传周”活动,深入到全市11个乡镇及3个社区开展举报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接触,收集社情民意,受理控告申诉,接受法律咨询,矛盾排查化解,增强举报宣传效果,为全市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群众法律知识欠缺,举报申诉没有针对性

在基层院接待和处理信访案件中,有部分诉求是涉及案件管辖问题的上访,仅有少量的涉检信访矛盾。有的当事人由于对法律政策了解不深不细,举报申诉没有明确的针对性,于是出现盲目检举、多头举报反映问题。按照刑法管辖规定的解释,对反映的问题明显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案件,按规定将此类信访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后,举报人又来检察机关反映,认为是检察机关推诿,造成重复来访。如:商某反映本村原村主任经济问题一案,市检察院初核后认为应以职务侵占罪由公安机关管辖办理,依法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查处未果,致使商某纠集多人又多次到检察院上访催案,我院从证据和法律的角度向上访人释法明义,详细分析案件事实,阐明检察机关移送案件的依据和理由,最终缓解了上访者的对立情绪。

(四)当事人无理纠缠,重复投诉拒不罢访

在基层院信访接待中,有个别举报人或当事人由于对处理案件的期望过高或不懂法律,无视信访规定,以利用信访达到个人不当目的和利益无理缠访,这也是形成涉检信访的一个因素。如:曹某等三人系犯罪嫌疑人于某的近亲属,我院对于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法院提起公诉,曹某等人对我院的起诉决定不服,在我院机关门口采取哭喊、静坐、拉条幅等方式,影响我院正常工作秩序。我院检察长、科长、办案人多次约谈信访人,并告知其如对我院决定不服或相关干警违法违纪可向控申部门控告,信访人无正当理由及相关证据,却执意到我院上访缠访,其真正用意是向法院办理该案的法官施加压力。

(五)某些信访接待部门法律水平不高。

由于司法办案具有程序性,当事人对案件办理的侦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审判、上诉、执行等环节都有可能存在异议、进行申诉并引起信访,有些信访人多点撒网,一个案件向很多部门反映,少数上级部门的信访接待人员法律水平不高,不清楚案件办理或管辖情况,随意批转,甚至以法律监督为由推向我院,致使一些原本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棘手案件最终汇集到检察环节,一方面导致矛盾化解难度上升,另一方面使得检察干警疲于解释应对,影响了工作效率。例如去年省中心批转我院办理的戚友信访案,其不服保定市中院行政诉讼终审判决到省中心信访,我院因无管辖权,无法进行实质答复,但在省中心更改之前,我院仍承担了大量的稳控工作,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源头处理涉检信访案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当前基层涉检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从源头上处理和预防涉检上访问题的发生,找到化解对策,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要把处理涉检信访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坚持并强化检察长接待工作,在疑难的初信初访中,检察长接待能够增强来访民众的信任感,也便于协调检察院各有关部门的整体力量,提高接访的成效。我院对来访人员要求见检察长的,随时接待,有效平息了事态,助推案结事了。二是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对于重点涉检信访案件,坚持集体决策与领导包案相结合,研究制定处理案件及息诉罢访的工作方案,明确领导职责,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要积极开展检察长带案下访巡访工作,探索建立带案下访、定期巡访工作新机制。对各类信访苗头,及时做好政策解释、协调化解工作,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把涉检信访人员稳控在当地。

(二)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办案质量

严格执法、秉公办案是减少涉检信访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治本之策。案件质量存在瑕疵和缺陷是引发涉检信访的主要因素,只有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涉检信访问题的发生。在执法活动中要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的原则,严把案件质量关。强化对行政、民事案件的监督,充分履行检察职责。在办理自侦案件中,侦查人员要提高证据意识,注重保证案件质量,并在规范执法行为上下功夫。对于极易导致异常的案件执法环节,设置专门整治违规违法、不文明办案的管理部门;建立完善有效的检察人员执法档案,切身落实以评查办案水平为中心的执法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案件监管机制,深入剖析执法环节中细微问题的处理情况,最大空间提升办案效率和质量。

涉检信访案件往往经过了多道环节处理却仍无法解决,处理起来需要特别谨慎,一定要严格依法处理,否则,将使处理结果仍然处于不确定状态,容易出现反复,引起新一轮的信访。市检察院推行规范办案工作规程,优化执法办案流程,加强内部制约,对案件的线索受理、初核和侦查、批捕、起诉等每个具体执法环节的质量标准做出严密、细致的规定,使每一个执法行为都有章可循,同时将执法责任追究、办案质量督查贯穿其中,确保办案质量,防止因执法不当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涉检信访矛盾。

(三)坚持规范执法,善用调解

市检察院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十分重视调解的作用,把调解工作贯穿于办案当中,大大减少了信访量。在实践中发现,某些由于执法不规范或执法瑕疵对上访人或其近亲属造成身心上的伤害,对其生活和精神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上访人要求讨一个说法,有的诉求很高,有的态度很强硬。通过与上访人沟通了解,他们其实是想寻求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是真的想走上访之路。经过实践的检验证实,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促成调解是一条有效之路。

(四)加强与律师队伍的沟通与协调,引导律师发挥积极作用

在接待中发现,律师在涉检信访案件中发挥的作用很微妙。他们既可以引导上访人通过正当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又可以误导群众走上访、闹访之路。上访人心理上往往认为律师是帮助自己的人,因此会言听计从,而对检察机关的解释和说理,却很难接受。可见,律师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检察机关应当加强与律师队伍的协调与沟通,充分发挥律师的正面作用,减少非正常访的发生几率。市检察院积极探索创新方式,推行以律师为第三方的特殊身份介入疑难复杂信访案件的息诉工作,并由此探索形成了第三方介入的公开、公正、公信的涉检信访模式,收到良好效果。

(五)健全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机制,妥善处置终结案件。

对于符合法律规定终结条件的涉法涉诉案件,凡经省级以上政法机关审批终结的,应建立通报制度,及时向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信访等有关部门通报,当事人以同一事实和理由继续信访的,有关部门应不再受理批转。对依法终结的案件,地方党委、政府应建立稳控处理机制解决过去信访案件终结后,后续稳控工作无法衔接的问题。在党委的协调、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公安、司法行政、综合治理、社区、乡镇等各方面力量,按照属地原则,做好上访人的稳控工作。尤其是对一些无理缠访、闹访的人,要依靠有关部门来依法进行惩戒,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对上访人合理的要求,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通过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综合治理等手段,统筹解决当事人在生存、生活面临的困难,使信访案件实现真正终结。

(六)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树立正确的涉检信访观

根据检务公开的精神,充分利用电视台、报刊、宣传册等渠道,以案说法,以案释理,让群众了解关于涉检信访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同时要整合部门优势,坚持做到涉检信访工作全院一盘棋,信息资源共享,对群众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要经过探讨后有理有据的统一答复,避免多头答复。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依法公正地处理好上访问题,区别性质,因势利导。对那些无理上访、缠访以及破坏社会秩序的依法予以处理,以维护法律尊严。

第五篇:助理班主任面临问题

助理班主任面临问题

1.新生都觉得大学是用来放松的,刚进入的时候很颓废,怎么办?

在一开始就给他们上堂教育课,要让新生从心里认识到大学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四年后他们的结局为何会有不同,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但提出来是助班第一件要做的事。2.新生没有方向,对未来迷茫?

这个助班一开始就要做好功课,大学毕业后的方向要全面了然于心,然后在班级的晚自习或班会上给他们讲述,让他们自己有所了解,然后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肯定与帮助,引导他们对自身要有长期规划,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一个有计划的人。这个过程也很漫长,助班要有足够的耐心。

3.新生对大一早晚自习的规定不认同,情绪很浮躁?

要安抚新生情绪,从不同面给他们做好分析,最好是助班也参加早晚自习,而且要准时,给他们带好头,这样会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申请每个星期抽一天做点其他事情,增加班级的凝聚力什么的。让早晚自习有不同的形式。

4.大学的上课模式与高中不同,学得有些课程不会?

如果助班是本专业的,同时又可以帮得上忙的,那就帮他们辅导,也可以找专业上的一些优秀同学帮助他们学习,教教新生学习的方法。5.班里有很有个性的同学,他融不进集体,怎么办?

我曾经和班里的每个同学都谈过心,对于这类学生,对其本人首先要肯定他们的个性,并帮助他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要尝试让其慢慢融入班级里,同时和班里同学谈心时,听听他们的抱怨,也引导他们多从好的地方去看待这些同学,尝试接纳这些同学,这个过程很长,助班的桥梁作用很重要,做得好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但要有恰当的分寸。6.大家以寝室为单位,班级凝聚力不够,怎么办?

组织一些活动,从活动中来提升班级的凝集力,而且要注重时间,这种活动越早搞越好,当然形式可以不同,比如像联谊等,主要是新生喜欢。

7、作为助理班主任,工作计划很重要。要将自己要做的事情最好能在事先在心中打好腹稿,做好充足的准备,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应对工作。那么如果你当选,你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首先要在新生来之前尽可能多的了解新生的情况,趁早建群,让班级同学和助班本人在暑假就能提前互相了解,并通过群里的消息大致了解班级活跃同学。其次要拿到班级同学的号码,及时加好飞信,便于了解方便。做好班委的动员工作,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能帮助班省很多心。。。

8、新生恋家,从小未离开过家,在家里是独生子女,以前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顺着孩子的意思,在大家大家每个人都很有个性,不合群且不被大家接受,作为助班怎么办?

首先要找该同学聊天,以朋友的角度获得该同学的信任,并且引导他,告诉他现在身边的环境和人都和以前不一样了。要怎么样来应对这样的环境。且从该同学的身边出发,比如寝室同学或者寝室长等同学,慢慢的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予帮助和指导

下载小学合并面临的问题(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合并面临的问题(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面设计面临的问题

    平面设计面临的问题.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平面设计......

    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

    煤化工面临的问题.doc

    煤化工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把培育壮大化学工业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积极培育......

    新生面临的问题

    新生入学面临的问题大学生活开始了,相信很多同学们在来之前内心深处有一种比心跳更激动的声音:大学就要来了在那里有自由的空气,有书香鸟语,有新生、新同学……在大家的理想当中......

    陶艺面临的问题

    素质教育给陶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但他的推广与普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困难重重。1、很多人对陶艺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存在误解。我接触的很多人提到陶艺时就......

    小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十三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德育工作 小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蒋天云:*** 重庆市长寿区云集镇中心校 【摘要】小学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

    浅谈农村小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前行方向

    浅谈农村小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前行方向 摘 要:笔者通过参加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实施的淮南市“十二五“第三期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班,期间不仅倾听了专家精彩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关于增值税营业税合并问题的思考

    关于增值税、 营业税合并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我国增值税、 营业税两税并存的弊端, 社会已有共识。 本文认为, 随着 我国经济市场化、 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社会分工进一步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