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面临的问题范文

时间:2019-05-12 00:5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集体面临的问题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集体面临的问题范文》。

第一篇:农村集体面临的问题范文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引发农村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发生了不少违法违纪问题,给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不好影响,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方面,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村开支随意性大,大额支出不经集体讨论,有的村没有成立财务审核小组,财务收支监管不力,村里的开支书记、主任说了算;有些村虽然建立了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但没有得到落实,村民主理财公章有的在村干部手中,开支大权掌握在‚一把手‛手中;有的村干部自己开据收款、长期不交账,村级收入长期被个人挪用,也造成无法正常结账;还有些村干部把本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拿到村里报销。另一方面,村级资金账户管理不规范,有一部分村是用村干部名字开账户,公款私款混在一起存放,造成公款私款难分。

二是资产资源处置不合规。目前农村集体资产普遍存在家底不清、产权不明、无资产台账等问题,特别在资产的管理、使用、处置等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违规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个别村干部在山林、土地、果园、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搞暗箱操作,不进行招投标,不集体研究,书记、村长说了算。对村集体资产处置还存在程序不合法、手续不完整、承包合同不规范等现象。

三是村务财务不公开。一是干部群众对村务公开认识不到位。村干

部认为实行村务公开就是监督自己,担心公开会限制自己的权力。群众认为搞不搞村务公开都一个样,反正村干部说了算,即使搞,也是形式,与自己无关,对村务公开缺乏信心。二是村务公开走形式比较严重。存在有‚栏‛无内容和应付上面检查等现象。三是村务公开的内容折扣大。公开的内容不真实或不全面,有些公开的内容与事实不相符,有的只是粗线条隐性公开,对重要事项不愿公开或不敢公开。

四是对‚三资‛监管不得力。随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加强,有些地方建立了一些 ‚三资‛监管机制,但从实践来看,这些制约措施发挥作用并不理想,有的形同虚设。一是专职监督机关忽视对村级‚三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管,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债务多,无资产可管,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二是群众监督乏力。村民民主管理意识较差,现在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民都外面打工,留在家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幼病残,他们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三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理财小组怕村干部给‚小鞋‛穿,不敢监督。四是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虽然多数乡镇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站,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进站交易的很少,有的乡镇甚至几年来都没有一个项目进站交易。

二、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对策

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要加强对基层干部和财务人员党风廉政教育,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法纪观念。同时要把‚三资‛管理纳入干部岗位目标

考核和廉政考核内容之一,从机制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使农村基层‚权有所限,钱有人管,事有人监‛。

二要理顺农村‚三资‛管理职责。县、乡财政所、经管站是‚三资‛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要明确他们的岗位和职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定期开展村级财务审计,重点审计村集体财务收支的合理性,重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以及集体资产、资源出售、承包、转让的合法性。要加强对村级财务、资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帮助村集体规范承包合同,合理评估资产、资源价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让集体资产资源合法、有序流转。

三要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一要实行村级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村里的重大事项必须事前向乡镇党委政府报告,并送有关部门备案。二要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公开内容,健全监督检查、责任追究、考核奖惩机制,使村务公开真正落到实处。三要建立基层党风廉政监督网络。要充分发挥村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作用,可聘请部分公道正派退休老干部担任村党风廉政监督员,重点监督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公益项目建设及村干部执行廉洁自律情况等。

四要加大‚三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在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统一协调,纪检、监察、财政、农业等职能部门应联合出台相关制度,制定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的责任追究办法,加大查处在农村集体‚三

资‛管理和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坐支、挪用、贪污、处置不当、分配不公平等方面的案件。

个人总结:流火七月,我暂别警院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开启了我社会实践之路,开启了我的南通之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我们警院人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这次实践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在我的社会实践中,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用到的大都是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刚开始去的时候,还真有点不习惯。面对村支书,面对公司总经理,面对区团委书记,还是有些胆怯地,说不出自己想说的,经过几天的锻炼之后,还是可以正常的表达出自己所想的,自己所想要问的。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掌握了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对于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第二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警院学子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社

会实践中学到的东西,使我受用终生。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警校学员,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浅析淮北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浅析淮北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以濉溪职教中心为例

安徽濉溪职教中心徐峰【摘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提升我国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生产、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并对推进我国整体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面对当前淮北市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转变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对策建议

淮北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以濉溪县为主,濉溪县现有职业学校2所(含民办1所),在校学生4133人。现有在职教职工323人,其中专任教师269人,近几年濉溪县职业教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为加强职教品牌学校建设,整合职教资源,将双堆职业高中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成立了濉溪县职教中心,并成功争创了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2010年10月,又顺利通过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评估验收,成为全省首批10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但是作为农村职业学校濉溪职教中心在办学模式、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政策支持等方面还面临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不足,基础较差

职业学校要发展,招生是关键问题。以我们学校为例,每年一到四月份就着手招生,先是去初中学校搞宣传和动员,过几天去摸底,然后对学生逐一做工作,到五月份再进校宣传一次,到六月份中考时在考点宣传,随后又继续进行中考后的招生宣传,暑假下乡走村窜户宣传,可以说整个招生工作要持续大半年时间。尽管这样学生人数还是不多,可见职业学校的招生确实是个大问题。

2.经费不足,发展困难

尽管近年来省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但目前我校在教学所需的设备和实习材料上投入严重不足,这样导致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突出表现在实训设备配备率低,与现代职场要求差距很大。从几个主要专业的情况来看,汽修专业设

备严重不足,且与技能大赛要求相差甚远,难以满足教学和大赛的需求。同时,学生培养成本也较大。如一名学生要达到电焊中级工水平,仅消耗的焊条、铁板及用电等费用就不少于1000元。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3.专业师资缺乏,水平偏低。

(1)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职业学校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深奥的理论和尖端科学问题,而是运用基本的理论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去从事一线生产。所以,在总体教师的比例中,应当是文化课教师占较小的比例,而专业课教师占大头。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职业院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应达到60%左右,兼职教师比例一般不少于10%。,在我校专业课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只占到教师总量的40%,文化课教师较多,专业课教师较少,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比例尚不到10%,比例偏低,这就违背了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课教师力量太过薄弱,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那么学生遭遇就业难也是理所当然。

(2).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基本上能反映出教师总体的学术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师资队伍在职称上要高、中、低相结合,并有合理的比例,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师资队伍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从而带来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目前我校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呈现倒T型,高级职称相对偏少,只占占20.%左右,而初中级职称的教师占了一半以上。

(3)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专业教师的工作量超负荷,使一些专业课教师的任教课时数严重超标。一般来讲,为保证教学质量,职业学校教师适宜的周工作量一般为10-12课时,而我校专业课教师每周课时基本都在16节左右,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每周20节以上。如此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教师已没有时间批改作业、学习提高,更不用说去搞教科研了。

(4)“双师型”教师紧缺,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奇缺。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偏重于培养理论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技

术人才。但现有的职业学校严重缺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技术素质教师。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为50%以上。德国职业教师必须有五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才能胜任职业教师。这种师资现状,必然影响职业学校的特色发展,也必然影响到职业学校为社会输送初、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功能。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高,有的教师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职业学校师生比和国家制定的高中阶段教育生师比16:1标准相比差距巨大。这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也不适应。且学校待遇较低,优质师资也留不住。

4、职教与外部关系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职业教育与经济部门和劳动就业关系的直接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涉及部门多、受制约的因素多等特点,远比普通教育复杂,它需要与社会之间,与各类教育之间,特别是与行业、企业之间紧密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才能充分发挥效益,保持其健康发展。目前,淮北市职业教育协调外部关系的机制不够健全,没有成立一个相关组织进行指导和协调,导致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不够深入。现在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办学所依靠的是以前建立起的良好用人关系和个别企业的热心,缺乏机制保障,难以在所有专业实施,更难以长期合作。

5.学校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我校整体办学条件还教差,设备技术含量低,高质量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行业人才结构不协调,造成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不能较好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最突出的表现为:部分专业教学不能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毕业生到企业后还需要企业对其进行再培训。如计算机专业,目前开设的多侧重于计算机应用,而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对口就业很少。汽修专业由于学校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原因,所设的课程明显与企业需求脱节,且实操性不高。

解决淮北农村职业教育现存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快职业教育立法。

从世界范围看,国外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没有离开其职业教育的立法,各国通过颁行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律,使其职业教育得以稳步快速的发展。借鉴外国的经验,我国应逐渐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总法,以职业教育投入法、农业

职业教育法、企业培训法、就业与职业培训法等若干行政法规为主体,辅以大量的职业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众多的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构成的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形式完整、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统筹。

1、建立健全职教工作统筹制度。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整体和长远的效益,必须加大政府统筹协调力度,协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畅通育人和用人渠道,及时研究并帮助解决职教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帮助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2、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树立大职教观念,加大统筹力度,优化配置和整合职教资源,集中力量改善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和基地建设。实行部门联办,突破原有办学体制的束缚,组设成人文化校、培训基地等多牌同挂,资源共享,形成一张触角伸至乡村、社区各个角落的网络,并面向进城农民工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积极开展有关实用技术培训,使职教中心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科教的不可替代的枢纽和载体。

3、加大投入。确保政府的法定投入、政策性投入落实到位。重点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解决专业师资问题,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双师

型”教师队伍。

1、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由于涉及到单位性质、编制、培训经费、与企业沟通等诸多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单靠教育部门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政府应当出台关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优惠政策,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学习、到企业实践、专兼职教师的聘任等做出相关的规定。

2、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教学模块设岗、以岗定酬,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对新增补的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编制部门应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对学校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对岗不对人,以便学校自主聘任“双师型”教师和聘请高级技工、技师、担任技能训练的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与时俱进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

3、加强城乡交流。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城市职校教师到农村职校支教服务制度和农村职校教师到城市职校顶岗进修制度,同时城乡职校进行校长、教师互派,以提高农村职校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4、充分利用联办建好实训基地。学校应充分利用联办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四)坚持就业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强化质量上下功夫,加强管理机制及教学模式的创新,针对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或岗位群的需要,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之能够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突破学历教育和封闭式办学的模式,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职前职后教育相结合,长短结合,推行半工半读、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提高办学的综合效益。强化联合办学,采取订单式、工学结合式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全方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积极营造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内部机制的创新要以外部环境的优化作为保障。目前,农村中职教育的外部环境不甚理想,主要反映在政府投入不足,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未严格实施,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等方面。要营造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应做好两方面工作:

1、加强政策支持。除严格落实好投入、就业准入制度等政策外,政府还应

出台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如德国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推出各种税收政策优惠,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都计入成本,有些小企业如提供职业培训,还可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补贴等等。

2、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促使观念转变。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及职业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和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的就业优势。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技能竞赛、评比和展示等活动,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树立一批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表彰和重奖“蓝领精英”,提高职校生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安徽濉溪职教中心徐峰235100安徽濉溪南环城路80号 联系电话:

05616864005***

第三篇: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解读

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写作提纲

一、绪论

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在保障自身生存方面,面临比年轻人更多的困难。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更令人堪忧。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本论

(一)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

1、农村老人精神负担和生活

2、涉老侵权问题愈来愈严重

3、农村社会保障缺乏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

1、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

2、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

3、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主要措施

2、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相关措施

三、结论

健全老年人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国家经费投入,加强国家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视,可以有效缓解困扰社会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使他们生活有一定的保障,这对农民对国家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

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现状,思考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保障自身生存方面,面临着比年轻人更多的困难。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于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但事实上在广大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更加令人堪忧。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当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老年农民老无所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养老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成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形势日趋严峻

(一)农村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快

我国人口众多,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而其中农村人口占了绝大部分,人口基数很大。根据统计,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的老年人分布在农村。根据中国老龄委2006年6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村人口约为7.24亿,而其中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人目前已经接近1.1亿,农村老龄化程度达到15%。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老年人的老龄化比例比城市

高出了3.4%,而且在2000年至2006的六年时间增加了2.16%,农村老龄化程度远远快于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农村老年人口的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远远超前于现有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也给农村养老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水平低,生活压力加大,贫困化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的政府投入较少,农业经营规模小,经营效益差,使得农村经济相较城市经济而言进步不大,农民的收入提高不快,经济水平普遍不高。而老年人作为农村人口中的“弱势人群”,情况更为突出,不仅经济收入低,而且生活压力大,挣扎在贫困线上,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根据统计,城乡收入比例大约是3.28:1,而城乡老人的贫困发生率达到8.5:2.5,高达三倍多。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农民,即使有儿女赡养,但由于生活压力所迫,经常是长年带着病痛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带孩子、放牛羊、喂猪、打柴、种菜地等家务活。尤其是在相当一部分家庭,家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家庭安全,照顾好这个家庭而“操心”,又要为家庭的生计进行繁重的家庭劳动而“出力”,有的还要帮助照看孙儿孙女,使得这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过得十分“劳累”。

(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加剧农村养老环境的恶化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也是一个多灾的发展中国家。水、旱、风、雹、地震、泥石流和病虫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水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91一1998年,我国几乎年年受灾,而且受灾范围大,受灾程度重。仅2008年,就有雪灾、旱灾、地震等自然气候对其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据统计,每年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人口遭到自然灾害的袭击。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恶劣情况下,进一步损害了原本薄弱的农村经济,也进一步恶化了农村养老环境,使得在大灾之年,灾民尤其是其中的老年灾民面临更为恶劣的环境,养老问题也更加缺乏有效的保障。

(四)道德文化水平下降,涉老侵权问题愈发严重

孝顺老人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受到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模式的改变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孝道观念已经开始淡化,养老的社会约束力度下降,加上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认识水平有限,法律意识淡薄,使得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很难真正得到落实,农村的涉老侵仅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大多发生在贫困的农村老年群体当中。其中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更加令人担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缺乏,文化体育设施欠缺,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加上很多家庭的子女都到城镇外出务工,“空巢家庭”日益增多,象这样的家庭,一旦老年人患病,儿女们又无法时时在身边陪伴,精神赡养根本无从谈起。同时,有些儿女们的不理解、不尊重、出处打工等,使得老年农民在精神方面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孤独寂寞成为了农村老年人最大的精神障碍。根据《中华老年报》载,1993一1997年间,山西省有关单位已接待处理老年人来访2万多起,上海市每年平均处理6000多起。显然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五)国家财政投入缺乏,农村养老保障覆盖而低

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基本制度,普惠性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物征。作为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养成制度也应是所有社会成员享有的权利,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政策歧视与制度歧视。而现实是,由于长期“二元经济”的影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远远低于城市养老保障。国家财政的投入与市场物价上涨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相适应,而且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科学,不合理,覆盖面也不广,使得许许多多的农村老年人无法得到真正的保障,农村养老的状况不容乐观。养老保障制度更多的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因此,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府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相应地,国家财政理应承担更多的支出。

由此可见,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其可能有的速度、实际老龄化规模来讲,都正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及早引起重视,到下一个世纪,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问题将可能积重难返,“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现在应该是把农村养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给予更多关注,开始做好各种准备的时候了。

二、农村养老保障的滞后与不足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农村的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对于农村养老,人们一般都认为,有儿女的老人由儿女家庭赡养,没儿女的也由当地村庄集体供养,好像他们没有养老的后顾之忧。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以及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主要还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以养老保险制度、社区养老和土地保障养老以及政府救济等诸多方式构筑的养老保障体系,但现有的养老模式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尚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和先天不足,无法真正发挥农村养老,使得老年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效果。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长期执行,由于农村老年人口更趋向长寿化,在十多年后,将出现农村家庭经济负担过度沉重的问题,表现为未来一对农村夫妻少则要供养三位老人,多则要供养五至八位老人,加上夫妻本人和所要抚养的后代,一户农家人口最少在7人以上,人口多的家庭将出现一对中年夫妇,要用生育而至贫的现象,原先普遍认同的“少生至富”的观点,将因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农民增收空间较小的矛盾而出现质的转变。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勿庸质疑,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但从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已经不能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正在受到来自于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化、工业化社会共同引发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等严峻挑战,也就是说,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惑。

1、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从而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不如城市取得的成效大,但直接的效果使得农民拥有子女数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也使得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逐渐削弱。在过去一般是多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而现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两对或两对以上的老人,不仅财力上难以支付,而且精力上也力不从心,靠儿养老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正在逐渐地发生改变。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也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由于务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为了改变生活和贫困的处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大批涌入城市,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绝大多数老人的生活处于自养状态,同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劳动。比如山西的临县,近年来该县50多万人口中就有10多万外出打工。这些常年在外拼搏的打工者,生活也很艰辛,有的虽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单位提供的工作待遇普遍不高,而收入较高的也只能给家中老人寄些生活费,许多打工者也仅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有的甚至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力量顾及老人。这就是目前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因无固定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均高于城镇老人。

3、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和地位,年轻一代敬老爱老意识的匮乏,致使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淡化,甚至丢失。在过去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熟悉耕作技术,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掌握着家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家庭和社会地位较高。现在挣钱靠科学、靠技术、靠外出打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老年人失去原有的优势。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农村老年人仍然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其基本生活需要由子女提供,而子女因经济状况和思想道德水平的不同很容易产生纠纷。尤其在当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活跃,传统养老观念受到挑战,年轻一代在思想上基本认同养老的同时,行为上则表现得更为现实和自我。

4、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一年辛苦下来,除了必要的开支已所剩无几,特别是不发达的农村收入更低;二是给孩子成家和盖房子是农村人的最大开支,许多家庭往往因此把多年积蓄花光,甚至还背上外债;三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及家庭投资,而无法依靠自己的储蓄来养老。因此,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由于代际之间经济交流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老年人的赡养费用远远低于供养子女的费用。

此外,随着教育消费的增加和医疗制度改革,使农村许多家庭本已拮据的生活更加贫困,有的负债累累。现在的孩子从上小学至初中、高中、大学,其花费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农民也已认识到读书是改变个人和家庭面貌的重要出路,宁愿自己受贫,也要供养子女上学,这也使老年人成为家庭边缘人而被忽视、歧视甚至虐待的一个现实因素。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先天不足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国民政部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逐步制定确立的,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发展,无论是筹资原则还是基金管理以及实施方式等重要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或常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衡量,显得很不规范,与现实也矛盾重重。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保险性质不明显。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的引导和投入支持。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是现实情况中保险费用大部分基本或者完全由参保农民自行缴纳,这使得养老保险不再具备“社会保险”的特征,而是更符合商业保险的特征。

第二,保险无法保证参保农民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养老生活基本要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建立伊起,政府对农村人口投入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并没有做出承诺。根据2000年中国社科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统计的数据显示,“自成90年代初我国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来,到1999年底全国有8000多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收入保险基金184亿元。1998年向59.8万参保人发放养老金”,“人均约42元”。按此计算,参保人人均累计保费仅230元,月均养老金仅约3.5元,显然难保其基本生活。

第三,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很窄,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从目前已经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来看,“保富不保贫”、“保小不保老”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自费性太强加上前期部分地区参保采取强制交保而非自愿交保的方式,导致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很窄,农村人口中参保人数所占比重非常低,而且对于农村养老保险也存在可有可无的看法甚至抵触情绪。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达到5442万人,占农民总数的5.8%,基金积累达到310亿元。但是投保人群主要是中青年人,现在的老年人受益面很小。大多数马上面临养老问题的老年人并没有被纳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

第四,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养老基金流失严重。在很多地区,养老基金流失十分严重,其中既有地方政府挪用也有养老保险机构挪用,违规投资和违规使用养老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贪污受贿的违法乱纪行为存在。此外,和其他基金管理相同的是,管理费用畸高,存在着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的丑恶现相,在个别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费用曾占到实收保费的30%以上。

(三)农村社区养老发展严重滞后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服务体系相比,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其中城市的发展进程必农村快,近年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而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老年人经济上支持不足甚至没有支持。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对60岁的老人实行退休制度,有的对老年人按年龄给予补贴,这对觖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作用很大。但这只是中国农村中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则无缘享受这种补助。二是老年服务体系仍属空档,最具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无法普及,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仅供参观的“展品”。老年医疗服务、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都未建立。三是老年协会组织还不普遍、不健全、不完善、不系统。尽管近年来老年协会组织发展较快,在引导和督促家庭养老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组织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组织健全的也存在作用发挥欠佳的问题。而中国的习俗和传统观念决定老年协会组织在农村家庭养老的纠纷中将担当重任。我们期待农村的老年协会组织在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也尽量调解和化解。

(四)土地保障养老作用式微

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恋土情结”深厚无比。而实际上,在中国,土地仍是广大农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说土地是他们最稳定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但随着时代发展,土地保障起到的养老作用越来越小,一方面是土地产生的直接农业收益不断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其中纯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2.9%,加上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的日益下降,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非常微薄。另一方面,农村有限的耕地被大量征用甚至侵占,而农民因此获得的土地补偿费极少。因此说,完全依靠土地来养老的选择是不可行的。

(五)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等其他方法效果微弱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广大农村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群体生活状况不乐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他们身上体现不够。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由于农村整体收入水平低,老年人收入更低,贫困率高达1/6,农村老人基本没有社会保障。截止2005年参保农民5442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的有302万人,而城镇其参保险17487万人,其中离休4367万人,全年按月足额发放养老金。从以上数据明显看出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所起到的效果也不大,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养老保障的最低要求。

综上所述,农村养老是中国下一世纪的战略难题,它关系到把中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富俗、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国家,这个问题具有很大的国际意义。为解决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我们已不能满足于目前的思路,而应该从现实出发,结合中国的国情,切实际变旧有观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社会养老的有益经验,提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养老新思路。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

根据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化服务状况以及养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以下六点是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过程中的主要措施。

1、农民家庭养老

我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家庭养老模式是儒家文化的“孝”的强调,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是其人格的一部分。因此家庭养老在我国广泛存在。西方不少人士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三代同堂的家庭养老制度是全世界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榜样。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赞同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在给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加上中国国土广袤,农村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因此虽然以单一的家庭养老根本无法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但仍要鼓励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养老保障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道德文化的精神建设,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甚至在政策层面予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

2、施行土地保障措施

我国人均耕地少,并且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农民没有买卖土地的权利。但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土地保障养老方面,要注意依法保护老年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考虑对家有老人的农户给予老人“养老田”,政府免征老年人的税费,严禁任何摊派,直到老年人去世后才收回;也可以划拨一定面积的山地、田地,以其收益作为村里老年人的养老费用。

3、农村社区养老

农村社区养老的主要方式是提供养老金和举办敬老院等,大部分是由村集体组织,但这种养老方式需要农民有比较富足的奖金,还需要先进的管理方式。可以考虑开拓多种源头,利用社会资源,同时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接受有关部门的指导,立足本村(乡)实际,来优化资源。同时应当尽量避免出现养老金被贪污挪用,养老院老人们生活环境恶劣甚至被虐待的情况发生。

4、商业养老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也就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存在,也有比较显著的效果,但是这种自费高费用的养老方式对于个人的经济能力要求很高,因此不宜大力推广也无法全面普及,但可以考虑在东部南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富裕人家推广,以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5、“五保户”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1994年发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规定,五保户供养的对象是指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成年人:

(一)无法定抚养人,或者虽有法定抚养人,但是抚养义务人无抚养能力;

(二)无劳动能力;

(三)无生活来源的。五保护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供养,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实行费改税以后将由政府负担供养。五保户的人数只是农村中的一小部分,由于政府奖金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农民养老都纳入五保户之内。“五保户”制度其实属于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方式,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尽管“五保户”制度有着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对于保障农村老年人口最底层的基本生存权还是起到了显著作用,也大大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了社会的和平发展。要在保持“五保户”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比如提高物质帮助的标准,增加人均供养经费。

6、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尽快重新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且尽可能将所有的农民都纳入该体系中。由于我国农村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如在2004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2936.40元,其中上海市农民人均收入7066.33元,而贵州省农民人均收入1721.55元,同时各地区内部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可以考虑对于农民个人交纳的养老保险费部分按照该地区上年农民收入水平按一定比例等额上缴。还应当加大政府投入,使农民个人缴纳成为一个次要方式而非主要方式。由于各地区情况各异,不可能实行笼统的一刀切式的养老方式,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来保障广大农村的农民,让他们切实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

(二)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相关措施

1、关注“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城市与农村之间无论是经济水平、发展速度还是生活条件,差距越来越大,也催生了“农民工”这一特定群体。相较于城市居民,教育支出和医疗花费更为昂贵,成为了压在农民身上的两座“大山”。常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村的税费改革、农业各项补贴方式改革都已启动,初见成效。可以从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减负,尽量减免农民的许多不合理税收和收费项目,尤其是教育和医疗方面,比如为广大农村孩子减免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费、杂物费等费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农村医保制度;又如政府在税收方面的政策上对广大农民进行利益倾斜,减免部分原有的税收项目。二是增收,采取多种措施如政策扶持、“送科技下乡”和生产信息宣传等,在保障农村耕地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达到增加农民实际收入,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也能大大增强农民筹集养老基金费用能力。

2、加快国家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针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目前只有1992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实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和1995年月10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两个不具法律性的行政公文作出了规定,但由于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在实践中缺乏强制性和滞后性。可以考虑国家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进行深入研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制定并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对养老保险的奖金来源、运用方向、增值渠道甚至保障标准、收支程度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规范其操作行为,以法律的形式将农民的这项合法权利确定起来,从法律上解决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为农民提供法律保障。

3、给予经济支持,实行实物补助

我国目前的广大农村,大部分农村经济还属于一种半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生活需求也相应较低,因此对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投入的边际效应远高于城市居民,经济投入效果显著。可以考虑多形式地对农村老年人给予经济补助,而且更多地加以实物补助,如助粮食、棉被、盐、油等生活必需品的直接补助,这将对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很大的帮助。其实,直接对老年人进行实物补助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如在西汉时期,汉高祖就制定了《授粥法》,规定80岁以上老人由国家发给当年新收获的精米,每人每月1石,鲜肉20斤,醇酒5斗;90岁以上老人,另外加绸缎1匹,丝絮3斤。

4、加强政策宣传,鼓励社会赞助

由于时代的变化,家庭养老的效果日益削弱,而农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却依旧根深蒂固,两者的冲突造成农民养老问题的困难越来越大。因此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提倡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早期投入、自我供养的新理念,强调以自我积累来解决自身养老问题,减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阻力;更要采取多种方式向广大的农民宣讲养老保险制度,做到让农民听得明白,想的清楚,做的积极,真正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以便尽可能地将所有的农民都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之中。同时应当善于借助外力,借鉴支农专用基金和扶贫专用基金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统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赞助基金。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引导慈善组织和鼓励国内外企业、乡镇企业、城市居民中的高收入阶层、以及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等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赞助部分养老保险金或者直接开展捐助慈善活动,逐步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5、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监督管理

我国财政收支体系一直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尤其是在财政投入环节,存在着“中央多地方少、城市多农村少”的失衡问题。要构建行之有效的立体式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困难,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奖金来源问题,而国家的财政投入无疑是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来源之一。因此国家财政在投入分配过程中,应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奖金的投入,真正为广大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组建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增加专项奖金使用全过程的透明度,自觉接收农民的监督,建立政策、法律、纪检等多层次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扼杀贪污腐败的不良苗头,决不允许广大农民筹集上缴的血汗钱被贪污和挪用,一定要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专款专用。

长期以来,农村养老模式以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将显性化。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三种模式是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而社区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新的尝试,以上四者共同构成了农村养老体系。

【参加文献】

1、刘洪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阶段性[J].社会保障制度,2005,(5)。

2、孙立平,断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3-94

3、童星 张海波.社区保障: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J].社会保障制度,2005,(8)

4、孙光德 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曹信邦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建设分析》,载《人口与经济》第2005年第1期。

6、成海军,《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7、张太英、刘小姚,《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王延中,《如何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7月6日。

9、马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问题调研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一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但总体来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2007年国务院农民工办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列为前瞻性研究课题,全国妇联为此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

我们将本次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第一,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第二,深人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和问题,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层特征与需求差异;第三,认真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落实和发展相关政策服务。

2.研究方法与特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全面考虑儿童生存发展需求的多面性与特点,本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⑴主要是通过对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数量、区域分布、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监护人情况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定性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儿童和家长及其他监护照料者的认识、需求和看法,客观准确地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总结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提出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的特色和切入点在于:

一一按年龄分层,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幼儿(0--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4周岁)和大龄儿童(15--17周岁)三个部分,了解其各自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一将性别作为贯穿年龄分层与问题分析的一个基本视角和主线,认识并揭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需求的性别差异。

一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基础,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通过定性研究了解不同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讨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政策制度环境,探讨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对策建议。

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介绍如下。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与基本特征

本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分析,以258万人口抽样数据为依据。抽样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户的方法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抽取。本报告引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加权之后的结果。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筛选,根据人口抽样资料提供的儿童的个人记录及其所在户的其他个人信息逐个进行。

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和发展变化

按照前述定义,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

2.农村留守儿童的结构和分布

各年龄组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先缓慢上升后下降。从0周岁到15周岁,各年龄组的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基本呈随年龄增长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从16周岁组开始的比例迅速下降。在按年龄划分的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各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情况基本接近。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适龄儿童较多,如:四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

【关键字】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引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和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就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跟随着父母,只好继续留在农村。2005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从政府层面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并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因而一直为教育界及全社会所关注。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不仅关系到农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及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张,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目标及和谐社会的实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 1

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思想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曾有学者通过比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发现,留守孩子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14周岁以上的在校率仅为88%,这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家庭成员及多种角色的缺失和不到位,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多方面问题。

(一)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一方面,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关注不够,辍学现象严重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较高,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和思想上的交流、人格的培养,许多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宽裕,有些外出务工者形成了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间,父母双方或是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的比例。

(三)缺乏管教,道德滑坡趋势明显

调查显示,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常年在外,感觉亏欠孩子很多,因而就尽量从金钱上弥补孩子,希望他生活得好点。一些孩子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缺乏亲情,心理失衡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

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极易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探析

现代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大综合。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但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家庭教育的缺位还表现在,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及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

(二)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

一方面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学校很少针对留守儿童由于家长外出务工而在学习和品行方面产生偏差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之学校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许多老师认为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学生,便对那些成绩差、升学无望的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另一方面农村师资队伍弱,教学质量差。由于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学校德育的弱化和心理教育的空白也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大多是纸上谈兵,而且一周仅有的一节品德课多被语文数学等主课替代。至于心理教育更是缺乏,许多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心理教师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通和教育,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多

方面的问题。

(三)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以及所需的人文环境。另外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工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影响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如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普遍存在。

正是由于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才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诸多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端正态度,做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出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四、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长期存在,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涉及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发挥宏观政策的指导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第一、适时调整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政策。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有当地教育资源。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造成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将孩子带在身边,享受同等待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的增加。第二、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免除学费、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大量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从2004年起,中央投入专项资金3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重点补助“两基”攻坚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帮助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初中和小学。这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三、重视儿童学前教育。十七大指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普

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教育意识,并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提供指导。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使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使他们对孩子不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能有更多心理层面的关心,(二)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便是影响儿童成长的最主要阵地。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

第一、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了解情况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巧等,在生活、学习上更多地关心、爱护他们。

第二、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鼓励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有条件的学校除了班主任之外,最好能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辅导,这些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都是很好的教育补偿。

第三、转变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情感缺乏而存在一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问题儿童”,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去激励、关心他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及尊严感,从而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三)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者本身树立好榜样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联系和沟通。

第二、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同时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受所生活的社区影响也较大,因此,为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社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为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开展临时监护人座谈会,让大家增进交流,相互吸取有益经验。

第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要适时免费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并公开放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和录像,为家庭教育者及儿童提供正面的、积极的榜样。要彻底根治农村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社区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留守儿童,不要让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

参考文献:

[1]吴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J].教育研究, 2004(10): 15-18.[2]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EB/OL].(2008-02-27)[2009-02-28] http:///.[3] 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

[4]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78-84

下载农村集体面临的问题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集体面临的问题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表现:一是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匮乏。其缺少电商软件的建设和维护、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农业市场行情的分析和反馈等相关专业人才......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大全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才结构不优。一是专业结构不优。大部分实用人才仍停留在种植、养殖这种生产周期较长、......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从一例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谈起 发布时间:2006.10.23 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随着我县一大批重点工程的陆......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及对策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及对策根据《关于报送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情况的通知》精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三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经过调研发现目......

    农村集体

    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市纪委四届二次全会部署,现就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制定如下......

    农村集体

    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管理工作,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村社会......

    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摘要:集体谈判制度是劳动力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是维护雇员利益,协调劳资关系的重要机制。但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_调研报告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