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服务业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思考
过去的2008年是非同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司法行政战线经受严峻挑战与考验的一年,也是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取得新的进步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委的领导下,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建设“平安海宁”、“法治海宁”、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
和上级司法行政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2009年司法行政工作,法律服务业应做到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对法律服务业的引导和管理,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利的法律环境。要立足司法行政法定职能,不断深化认识,进一步把各类职能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把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找准工作的着力点,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参与、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化法律服务业参与企业重整重组,为化解企业债务危机提供法律服务;搭建平台及时跟进,为推进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服务;开展企业“法律体检”,提高企业防范风险能力;加强法律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法律服务行业新形象。
二是大力推进与保障民生相关的工作,着力维护人民根本权益。要始终坚持以维护人民权益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探索服务民生的新思路、新途径,努力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更大限度的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行乡村法律顾问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需的法律服务。
三是切实强化基层工作网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更加有效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全力以赴做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规范社区矫正工作,预防矫正对象再犯新罪;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帮教安置工作,减少归正人员重新犯罪;强化法制宣传教育作用,服务“法治海宁”建设。
四是夯实基层基础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发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活力。要始终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行政工作的重点,坚持不懈地抓基层、打基础,努力把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把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基层司法行政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社会知晓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整体工作的可见度;不断提高司法队伍服务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司法行政队伍执法服务的水平。
就创建全省司法行政工作示范县(市)工作,金中一局长指出,通过三年的时间,使得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在促进科学发展、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保障民生、建设“法治海宁”、构建和谐社会中走在前列、再建新功。牢记一个工作理念:把“司法行政工作必须始终围绕中心、贴近中心,必须始终服务大局、融入大局。”作为各项工作的行动准则和努力方向。从两个方面抬高标杆:在思想上,要把“三年规划”作为统一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思想的“魂”。在行动上,要以“三年规划”为准绳,使之真正成为统领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纲”。实现三个目标:第一步力争用一年时间,实现整体工作走在嘉兴市前列。第二步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2个以上单项工作在全省各县(市、区)领先。第三步力争用三年时间,整体工作在全省各县(市、区)示范。注重四个创新: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做到五个示范:一是围绕中心工作,优化法律服务体系,做服务经济发展、实施便民工程的示范。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法律援助平台,做服务保障民生、实施惠民工程的示范。三是立足稳定大局,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做建设平安区域、实施爱民工程的示范。四是注重工作实效,构建大普法格局,做优化法治环境、实施近民工程的示范。五是践行比学赶超,倡导学习实践之风,做提升服务能力、实施为民工程的示范。
下一步司法行政工作 :一是要把司法行政工作放在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中来抓好。司法行政工作事关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海宁”、“平安海宁”的落实,事关海宁的社会稳定,事关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服务中心。二是要把发挥职能作用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点来把握。充分发挥法律保障职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法制宣传职能,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要把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的关键来加强。结合司法行政系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抓好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
基层党委政府要切实重视司法行政工作,经常听取司法行政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职能发挥的突出问题,在司法行政专项编制还未到位的过渡阶段,要保持原有司法所队伍的稳定,努力为司法行政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市司法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统筹谋划好整个司法行政系统的工作,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协调,积极争取支持,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正常运转的经费,改善必要的技术装备和办公条件,促进司法行政工作的高效开展。
第二篇: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今年以来,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提升”、“服务业提速”、“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培育”等四大计划为突破口的我区经济转型升级战役全面打响。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大战略行动。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已经初显战果:全区经济在克服去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新兴产业、高端产品、优秀企业不断增加,经济结构、产业档次、企业综合素质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在初战告捷的基础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当前的形势有哪些变化和特点?我区的情况怎么样?对这些问题,我们作了一些调研和思考,认为:
一、形势紧迫,要求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再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战鼓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经济增长“三个转变”的战略任务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加强了宏观政策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相继公布了为期三年的十大支柱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了一大批关乎大局和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出台了严控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盲目扩张、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系列重要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资源、环境、市场的倒逼压力,宏观政策的约束压力,以及你争我抢、争先恐后的区域竞争压都在不断加大,所有这些,都在逼迫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行动,尽快完成经济转型升级。
1、认识要再提高。我区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早,步伐较快,因此抢占了先机,收获了成功。但全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支撑、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情况十分突出;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不高、投入产出率和土地回报率偏低的问题十分明显;企业规模小、分布散、管理水平低、竞争力弱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些问题,既严重影响了当前,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如不尽快解决,必将陷入更大的被动。现在,国家用各种办法来鼓励和引导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无疑是解决存在问题、练内功、强基础的极好机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自我,认清形势,紧抓快干,为新一轮发展再抢先机。
2、目标要再提升。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区经济基本完成了由自然型、封闭型向现代型、开放型的转变,从总体上看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区在全国的声誉和在全省、全市所处的地位,以及全区社会发展进步的刚性需求,无论是经济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发展后劲,都需要再上大台阶。面对经济转型升级大潮,我区应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作出新的定位和完整、规范的表述,响亮地提出通过“十二五”前三年的努力,把全区经济引上“领先型、知识型、协调型、高效型”轨道的目标,并据此进一步转思路,做规划,出政策,抓推进。
3、行动要再提速。虽然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系列措施正在逐项落实。但从总体看,声势还不大,步伐还不快,效果还不够理想,政企同心,内外合力,快速有效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许多单位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只是跟着喊喊口号,没有真正当回事,许多具体事项的落实也是缺人乏力,见效慢。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动,进一步鼓劲加压,使全区上下特别是广大企业都紧张地行动起来,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奔波忙碌。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协调推进、服务指导、督促考核等工作机制,把每一项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人头,按照计划进度加速推进。
二、任务艰巨,要求我们必须攻坚克难,打好经济转型升级三大硬仗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涉及到经济结构、经济利益的调整,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此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但为了争取更好、更大、更稳健的发展,为了全局和长远利益,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要继续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舆论等武器,攻克各种明碉暗堡。其中,要组织打好三大硬仗。
首先,要打好“淘汰落后”仗。扶优汰劣是实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指向和难点所在。我区经济脱胎于自然经济和自发经济,在长期的摸索中成长进步。虽然有不少领先、闪光的亮点,但从各业经济的总体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面广量大的落后企业、落后装备、落后技术、落后管理、落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区域竞争中明显力不从心,难以为继。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迫切需要精心组织一场革命性的行动,进行破旧立新,腾笼换鸟,让新兴高效的产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装备、先进高端的技术、科学精细的管理取代。
第二,要打好“降耗增效”仗。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类能源资源,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起因和目标。我区目前煤、电、油、水、气、地等资源和各种原辅材料的消耗、占用、闲置量都比较大,使用效益也比较低。这既是制约我区经济当前发展的一根软肋,也是危及可持续发展的一块心病。因此,在实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以更加严格的要求和严厉的措施,引导全社会增强低碳理念,自觉参与降耗增效行动,特别是要促使广大企业不断加强装备、工艺、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改进和完善,深入挖掘潜力,使各类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产生最好的效益。
第三,要打好“资源整合”仗。除矿产资源外,我区的产业、产能、人文、信息、工商占地、招商融资、研究设计、教育培训等各类资源十分丰富。但这些资源有的过于分散、有的长期闲置、有的使用效率低下。根据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要把科学整合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作为消除要素制约、提高经济发展
质量的一项硬任务,下功夫抓好落实。当前,特别要利用好国家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大政策,争取在整合工商用地资源和产能资源方面有新进展。同时,通过积极有力的宣传引导和指导协调,促使其他各类资源有机地融合、集聚,集约利用。
三、情况复杂,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兼顾,谋求经济转型升级最佳效果
正在实施的“四大计划”内容丰富,引领作用明显,是我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四大战役,也是关乎全局的主战场,必须全力以赴,快速推进。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对经济转型升级行动的成效,对全局,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必须统筹兼顾,同步关注,一道研究解决。
一是老企业改造提升问题。面广量大的老企业生产要素齐备,营销基础厚实,而且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打拼,具有一定的企业知名度和产品认可度。这是老企业的可贵之处。在实体经济困难重重,招商引资举步维艰,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应该把鼓励和帮助老企业改造提升作为一个战略重点,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各产业老企业的真实现状,在此基础上再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协调和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促使其主动对产品、设备、工艺、管理、员工素质等进行更新、完善和提升,增强活力,提高机能。
二是中小企业发展优化问题。企业规模大小是相对而言的。按照国家现行的划分标准,全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我区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比例更是达99.9%。多年来,虽然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关注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效果并不很明显。中小企业的综合素质仍然比较低,在许多方面依然比较困难,与其承担的义务、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很不相称。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要在用工、环保、劳动保护、安全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依法加强监督,促使其不断规范和进步。另一方面,要从政策、服务、指导等环节更好地给予引导和保护,帮助和扶持中小企业扩能力、强素质,上档次,与大企业优势互补,相互配套,协调发展。
三是产业拓展融合问题。我区企业数量和经济门类多,而且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又具有地缘接近的优势。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机制,搞好组织协调,促使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各产业的特色、优势得以综合发挥,形成新的业态,产生更好、更大的效益。比如农业,可以通过抓好从田园种养,到工厂加工制作、仓储,再到物流运输、市场营销,最终到消费服务各阶段、各环节的衔接,实现一、二、三次产业有机融合。旅游业也可以把农业、工业、运输业、文化产业等融合串连起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地促进各产业发展壮大。
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抓紧各项规划、措施的落实,就一定能够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中占领制高点,全区经济一定会出现“领先、协调、高效”的崭新局面。
第三篇: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传统产业是一个相对的历史概念,一般是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自主创新力量薄弱,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业创新是指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能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业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为主要标志的产业。
传统产业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产业创新是传统产业发展的灵魂。没有强大的传统产业为基础,产业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没有产业创新,传统产业。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产业创新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考量地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最现实的问题。一要正确认识传统产业的发展。每一个地方从没停止过对传统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紧紧围绕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依靠本地优势,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如有的地方把发展纺织作为发展重点,有的以资源作为发展重点。在过去还是将来,传统产业始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民众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进步。二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时至今日,传统产业的劣势日益显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势在必行。不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那么只能是淘汰!一方面要十分注重技术的改造升级,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传统产业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管理的创新。大部分传统产业中,管理的落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要从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强化制度管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三要强化传统产业的品牌意识。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财富。要造就百年产业,就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在国内的传统产业发展,一直以来缺少品牌意识,缺少了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此,作为企业主体,要千方百计强化品牌意识和对品牌的运作。四要靠政府政策引导。要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政府引导必不可少,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等手段倒逼传统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
二、正确处理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以高速发展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之林,但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也已达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各地正确处理好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关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现阶段,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是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各个地方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质量的竞争。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实质就是我们“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较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要十分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把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首选。二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产业服务化已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应及时把握住这一趋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三要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的力度。招商选资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招商选资要进一步提高进入门槛,要通过引进、嫁接等方法,引进能带动一方经济转型的大项目、大企业;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实现一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二五”规划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改善民生是实施扩大内需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更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表现。由于发展目标与改善民生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发展途径上有所选择,必须考虑与改善民生的途径相一致,坚决杜绝借经济转型升级为名,以发展经济为名,不切实际的上“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是要真正地围绕改善民生这件大事要事而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力促桂阳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服务业 力促桂阳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李小毛 文章来源:桂阳统计局 点击数:55 更新时间:2012-7-18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桂阳县域经济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连续7年保持全省前20强,2011年进入全省前10强列第9位,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2011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7亿元,同比增长1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2%,拉动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
一、桂阳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是增长速度稳,总体规模大。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来说,服务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性,因此服务业增速比其他行业增速显得比较平稳。2007年至2011年,桂阳GDP年均增长14.7%,其中:2008年增长9.6%,2009年增长17.6%,2010年增长16%,2011年增长15.7%。服务业年均增长14.9%,其中:2008年增长15.4%,2009年增长15.4%,2010年增长15.9%,2011年增长14.3%。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冲击较大,致使GDP仅增长9.6%。数据表明,2007年至2011年期间,GDP增幅极差达到8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增幅极差仅为1.6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保持快速平稳增长态势,显示出服务业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性。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7亿元,比2007年约番一翻;占GDP比重为33.5%。
二是对经济增长贡献高,对就业贡献大。服务业具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吸纳劳动力强等优越性,因此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对就业贡献大。2011年,桂阳GDP增长15.7%,其中服务业拉动全县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2%;服务业完成各种税收6.0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55.6%;服务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17.3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3.4%,其中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7000人,同比增长5%。
三是服务业市场主体快速扩张,服务业投资升温。随着城市的扩容提质,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类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助推服务业市场主体快速扩张。2011年年末,全县登记注册的服务业私营企业368户,比上年末增加72户,占全部登记注册私营企业户数的63.2%;登记注册的服务业个体工商户9776户,比上年末增加1542户,占全部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的93.5%。随着市场主体的快速扩张,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服务业完成投资 60.8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50.7%,同比增长36.7%,增幅比全部投资快0.1个百分点,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
四是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县上下大力实施转方式、调结构,力促经济发展转型,通过实施提质改造与加快培育并举的措施,桂阳传统服务业焕发活力,新兴服务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知识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信息传输、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等)增加值17.83亿元,同比增长14.6 %,比服务业平均增幅快0.3个百分点。现代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物流业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速度不快,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2007年以来,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外,其他年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速度均低于GDP增速,其中2009年低2.2个百分点,2010年低0.1个百分点,2011年低1.4个百分点。相对于工业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幅更显缓慢。2009年至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工业经济增速分别慢9.9、6.1、6.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2008年为37.3%、2009年为38.1%,2010年35.3%,2011年33.5%,呈逐年下降趋势,二产业比重则逐年上升。经济发展规律揭示,一个地方的第二产业大规模发展,工业实现的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且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快速发展,广告、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旅游、娱乐等新兴业态开始出现,表明这个地方的经济已进入工业化阶段,并逐步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
二是结构不优,现代服务业所占份额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场经济领域拓宽,桂阳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桂阳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居民富裕程度与先进县市有较大差距。2011年,桂阳城镇化水平为37.73%,比长沙县(51.9%)低14.2个百分点,比资兴市(57.1%)低19.4个百分点;人均GDP桂阳为28690元,比长沙县(80356元)少51666元,仅为长沙县的35.7%;比资兴市少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桂阳为18139元,比长沙县(24038元)少5899元,比资兴市(18984元)少8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桂阳为8655元,比长沙县(14237元)5582元,比资兴市(8966元)少311元。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的相对滞后必然影响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11年,桂阳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5亿元,同比增长9.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1%,占GDP的比重仅为6.8%;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为1:4,与先进县市差距较大。
三是企业规模偏小,提质改造资金投入不足。2011年,全县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包括商贸和房地产企业,下同)实现营业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30.3%,远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5%的增幅;全县39家限上服务业单位,户均从业人员27人,比规模工业少146人;户均收入888万元,仅为规模工业的3.4%。其中亿元收入以上的单位仅2家,占全县服务业单位的5.1%。年末服务业单位户均拥有资产9134万元,增长16.3%,比规模工业少5815万元。限额以上服务业单位规模不大,缺乏有实力的领军企业和单位,且企业提质改造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三、促进发展服务业的几点建议
科学发展服务业,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消费规模,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可以有效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推动桂阳“两型社会”建设和实现“加快追领发展、建设幸福桂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以政策扶持为前提。目前,桂阳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与全国、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因此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服务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营造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局面。要充分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县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有关部门要就服务业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提出具体政策措施,使服务业在资源要素的获得和使用上享受与其他产业平等的政策待遇。
二是以资金支持为保障。贯彻落实国务院政策,加大政府投入,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此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项目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进入境内资本市场进行市场融资。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重点服务业项目开展业务;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发展重点服务业项目。
三是以人才培育为关键。服务业的发展竞争很大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因此要抓紧制订和实施引进、培养服务业人才计划。坚持培训与引进相结合,鼓励现有的各类服务业重点企业实施干部、员工培训工程和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引进职业经理、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商业会展、旅游服务、饭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在人才引进上,可以采取高薪聘请、给予落户资助、优先推荐各项荣誉、破格评定技术职称等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积极与大专院校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抓紧培养、培训各类专业人才,壮大我桂阳服务业人才队伍。
四是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培育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劳动就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结合桂阳实际,尤其要加快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努力打造大湘南地区商贸物流集散区。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近年来,我市抢抓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机遇,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全市现代服务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68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占GDP比重达到39.7%,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为加快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力争实现总量翻番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市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齐头并进,带动全市服务业规模扩张和水平提升,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一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服务性消费增长。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强化城镇中心区的金融、贸易、信息、中介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功能配套,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着力增强消费的 1
拉动作用,通过培育新兴消费,引导城乡居民科学、合理、可持续消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采取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促进全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整体消费增长,以消费拉动全市服务业快速、持续增长。
二要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导和鼓励各类民间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部门,加快提高我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使更多的民间资本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促使现有服务企业建立新的企业结构,形成有效的投入产出机制,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
三要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充分发挥我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功能,结合制造业发展的产业优势,围绕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在继续推动商贸、物流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软件开发、国际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动漫、旅游服务、商业中介和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重点现代服务业,用足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政策,大力发展面向生产服务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和质量。
四要强化服务业项目建设,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组织实施一批投资额度大、功能作用强、示范带动好的现代服务业
重点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服务业扩容提质。重点推进彭城欢乐世界、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苏宁商务广场、中央国际广场、金桥商务中心等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全力抓好新城区物流、九里综合物流、沿运河临港物流、观音机场临空物流和徐州经济开发区生产性物流等五大物流基地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对我市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引导投资重点向新兴服务业倾斜。通过强化服务业项目建设,切实提高我市服务业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五要加大大企业培育力度,提升服务业经济总量。充分利用我市推进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商贸、物流、金融、软件开发、服务外包、文化动漫、旅游服务等行业,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产业引领作用和地方特色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年营业收入或交易额超100亿元、超50亿元和超2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超常发展、突破发展和率先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能力。
六要大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大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建设力度,加快现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推进项目集中建设、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建设新城区中央商务区、高铁客站商务区、徐师大科技创业园、滨湖新天地等一批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步推进徐州软件
园、盛联科技创业园、财富广场商务中心、中国八里国际家居交易博览中心等一批现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提档升级,强化集聚能力、提高集聚规模、提升集聚质量,提高全市现代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七要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加快推进我市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的组织实施,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逐步将企业内部的科技研发、物流配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设计策划等服务部分分离或外包,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扩大我市服务业企业群体规模,促进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快速、持续增长。
八要引进培育服务业人才,推动服务业科学发展。加大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制定引进现代服务业高端适用人才的政策措施,按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引入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创业能力为原则,全力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现代服务业人才;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我市等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采取自办或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形式,创立和开设我市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市发改委服务业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