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滕州市以效益为导向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调查

时间:2019-05-14 19:1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滕州市以效益为导向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滕州市以效益为导向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调查》。

第一篇:关于滕州市以效益为导向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调查

关于滕州市以效益为导向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调查

中共滕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近年来,滕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以经济发展效益为导向,着力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增加社会财富,展现跨越赶超新优势。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33.9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5.6%;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0.5:60.6:28.9调整为2010年的9:54:3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1亿元,是“十五”末的3.3倍,年均增长26.7%。

(一)高点定位,紧紧扭住提质增效谋发展。滕州市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关于“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和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实现科学跨越、继续争当排头兵为发展定位,调整完善工作思路,按照“合力抓发展、关键抓转型、突出抓项目、全力强实力”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四业并举促转型行动计划”,即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行动计划、服务业“提速”行动计划、传统产业“提升”行动计划、现代农业“增效”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连续两年谋划实施“六百六促工程”,即每年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超过100个,促进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促进工业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实施投资过5000万元服务业项目100个,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项目100个,促进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实施投资过1000万元技术改造项目100个,促进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0个,促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着力打造机械机床、煤化工两个千亿元产业集群。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抓手和载体平台,全力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跨越发展。

(二)强化特色,向产业集群集约要竞争力。滕州市充分挖掘老工业基地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力推动了产业集群化、多元化发展,工业经济的规模层次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76家,较“十五”末增加380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实现1206亿元、13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7倍、3倍。一是着力壮大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工业经济实现“量变”。按照“发展优势产业、打造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积极培植壮大机械制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医药、能源、轻纺六大支柱产业。围绕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业,设立了2000万元机械制造业发展专项基金,规划建设了8平方公里的机械制造工业园,全市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到739家,中小型钻铣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成为全国“中国中小机床之都”。围绕做精做细煤化工产业,坚持以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为主攻方向,规划建设了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精细化工园,抓了8个投资分别过10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建设,被列入国家规划的七大煤化工基地核心区。围绕做特做优新型建材产业,规划建设了现代玻璃产业基地,进一步拉长了玻璃生产、加工产业链,全市玻璃企业发展到267家,成为全省五大玻璃生产基地之一。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质变”。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0亿元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园,引进实施了总投资20亿元的东方钢帘线、总投资10亿元的风轮轮胎等项目,培植壮大了电子信息、太阳能、汽车配套、电动车等新兴产业,促进了工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70家,较“十五”末增加121家。三是搞好产业嫁接引进,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裂变”。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十一五”时期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国内500强企业9家,实际利用市外资金863亿元。与联想集团合作实施总投资131亿元的新能凤凰能源项目、与韩国SK集团合作建设亚洲最大的苯制品生产基地,促进了工业企业快速膨胀、裂变发展。四是加强各类园区建设,促进工业经济“集聚”发展。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一区十大基地”建设。滕州经济开发区累计入区项目达到272个,208个项目建成投产,跻身全省省级经济开发区20强。

(三)深挖潜力,以城市集聚激活内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努力做活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文章,把推进城市化、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作为增加投入、拉动消费、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着力把城市打造成为集聚人口、带动消费、促进发展的重要平台。一是优化城市布局。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中心城区突出提升品位和档次,重点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小城镇突出提高综合承载能力,重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中心村突出加快推进新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居住,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8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6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7%。二是加快城市大项目建设。“十一五”时期累计开工城建项目560个,累计完成投资290亿元,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20条,城区道路里程达到477公里。天然气用户发展到6.4万户,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公交线路发展到37条,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8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升级改造老旧小区21个、背街小巷200余条;加快棚户区(旧城)改造,累计完成城市拆迁面积700万平方米、竣工540万平方米。三是发挥服务业载体作用。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环节,重点抓了总投资15亿元的伦达国际商贸城、总投资11亿元的国际机床市场等项目建设,全市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40处,其中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8处;大型超市发展到20家、现代物流企业35家。杏花村干杂海货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80亿元,成为全国干杂海货产品的信息中心、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被命名为“中国食品流通基地”。四是突破文化旅游业。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积极打造北部山水生态游、西部湿地温泉游、中南部历史文化游“三大旅游板块”,叫响了“墨子故里·江北水乡”旅游品牌,旅游业规模层次不断提高。拥有4A级景区2家,A级景区11家。其中,微山湖湿地公园拥有全国最大的16万亩荷花观赏区,是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是全国最大的生态温泉度假村。建设了全国县级最大的历史文化广场,拥有龙泉古塔、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汉画像石馆、滕州博物馆、墨砚馆、王学仲艺术馆等“一塔六馆”;规划建设集佛教文化、伏羲文化、汉代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洪山口旅游风景区。2008年,被文化部、国际旅游营销协会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名城”。

(四)环境优先,倾力打造生态宜居家园。滕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得快,更要发展得好”的理念,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上加大力度,实施攻坚。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取水分别降低到1.15吨标准煤、64.17立方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削减0.37万吨、0.45万吨。“十一五”时期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50万吨,关停小火电14.9万千瓦、重污染企业60余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发展枣庄市级以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7家,累计发展沼气示范户6.3万户、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村103个,沼气普及率和太阳能综合利用走在全省前列。建成3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全部实现了鱼类稳定生长。全国南水北调东线治污暨截污导流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滕州召开,点源治理、集中处理、污泥焚烧、截蓄回用、湿地净化”的水污染防治“滕州模式”在全国推广。主动采取生态修复、保持工程措施,是滕州环境优化的着力点。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推进沿河、沿湖生态林带建设工程,全市共发展高标准农田林网62万亩、道路林带560公里、水系林带90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33%;实施“增绿增花”工程,打造“花之都、绿之城”,投资60亿元治理荆河、小清河,高标准完成了20余条城市道路绿化配套建设,连续三年每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提出“经营生态”的理念,由市财政出资收购了微山湖湿地公园内的3万亩速生林,从农民手中返租湿地 4000亩,进行统一保护和管理。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了5处湿地森林公园,沿主要河流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3万亩的5处人工湿地,有效提高了生态修复和保护能力。

(五)民生为本,富民惠民安民筑和谐。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一是实施全民创业。坚持富民优先,大力实施“百千万”全民创业工程,积极支持百家骨干企业“二次创业”,引导千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推动万名小老板“自主创业”,深入开展“十大创业功臣”和“百名创业带头人”评选表彰活动,充分调动激发全民创业活力。近三年每年新发展民营企业在1000家以上,每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在1万户以上。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30元、8107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8倍、1.8倍,年均分别增长12.3%、12%。二是统筹推进十项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全民医疗保险、城乡大病医疗救助、社会就业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就业、城乡养老保险、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救济、五保供养、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等十项保障制度,在全省县级率先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和全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5.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受益农民突破50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万人;大病救助成人和儿童报销金额分别达到11万元、14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全面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21个镇街均建立了高标准的敬老院,五保老人凡愿集中供养的都实行了集中供养。三是毫不放松抓平安滕州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做好信访工作,重视加强安全生产,可防性案件发案率和信访总量持续下降,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连续3年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

滕州市注重效益导向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做法,对于县级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发挥优势,促进跨越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科学发展是根本出路。目前,以消耗资源能源为主要手段、以单纯追求生产总值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出路,探索高效、生态、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对于县域发展来说,能否从根本上放弃粗放增长模式,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有利于长远持续发展的路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最大考验。经受这个考验,根本在于科学发展,关键就是以效益为导向,每前进一步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要积极引导县级围绕敢不敢、能不能科学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真正相适应,积极谋求实现科学的跨越发展。

(二)善于挖掘潜力才能实现跨越赶超。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县域发展既要直接吸收利用世界最新文明成果,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又要借助资源环境、低成本优势,摆脱粗放发展惯性依赖,另辟发展路径,实施跨越赶超战略。滕州的做法表明,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前提是坚持高点定位,强化战略思维,把自身优势、县力县情研究透,做好新、特、优的文章。尤其要高水平地利用资本、技术、管理等优质要素,实现本地区尚未开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这样,才能把潜力转化为实力,实现跨越赶超。

(三)注重文化品牌特色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现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最有价值的资源往往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文化。把特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出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加以运作,有利于提高经济素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滕州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坚持把地方文化的特色精髓找准,特色主题叫响,特色品牌擦亮,形成了主题文化引领发展的强劲态势,造就了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创造是发展的强劲动力。创新是跨越发展的活力源泉。滕州之所以取得跨越发展的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不仅虚心学习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而且善于立足自我,勇于创新创造。从发展思路的调整到工作措施的制定,从体制机制的再造到动员群众开展全民创业的实践,都渗透着创新的理念,体现着改革的精神。他们的做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不坚持科学发展没有出路,离开了创新创造找不到出路,把解放思想落在如何推动科学发展上,才能激活发展动力,聚集发展要素,形成发展优势,实现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讲课发言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专题 讲课发言

编者按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良性互动?如何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本版特邀有关专家学者分析、建言。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作为一个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空间的经济大国,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将经济发展过多地建立在依靠外部市场和外需上。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也将是引领未来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主线。

不断释放内需潜力,经济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内在需要。巨大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一是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优势,有 14 亿多人口、9 亿多劳动力资源、近8 亿就业者和 4 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提升消费需求品质、扩大消费需求市场、提高消费能力的潜力都十分巨大。

二是解决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能够不断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热情,也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空间。

三是我国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中期,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任重道远,投资需求空间巨大。

四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科技创新、产业和产品创新及引领新供给、新需求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能力日渐增强,不断深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求,都将成为推动形成我国完整内需体系、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量质双升的驱动力量。

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战略基点 “十四五”期间,我国应该在大幅度提高社会最终消费比率上下更大功夫。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但最终消费占 GDP 的比重仍然偏低。2019 年,我国的最终消费占 GDP的比重为 55.4.%,其中居民最终消费比重仅为 38.8%,与最高年份1983 年的 67.3%和 53.4%相比分别相差 11.9 和 14.6 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应该通过推进系统化的改革和政策安排,加速扭转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使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真正成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力争在 5 年时间里将最终消费比重提升到60%左右,居民最终消费比重提高到 45%以上。“十四五”之后这两个比重还须继续有所提高。同时,还要把着力点放在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力争“十四五”期末使中等收入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 40%或更高。这将会对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形成巨大推动。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 较大幅度提高最终消费占 GDP 的比重,特别是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最终消费占 GDP 的比重,前提是要大幅度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释放社会消费潜力,关键是要实现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较快增长。

我国消费有效需求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较强消费需求且有较强要求改善生活条件意愿的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尤其是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性收入过低。2019 年,我国的人均 GDP 为70892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0733 元,仅相当于人均 GDP 的 43.4%,其中工资性收入只相当于人均 GDP 的 24.2%,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只有56%;全国人均消费支出为 21559元,仅相当于人均GDP的30.4%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70.1%。这些都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与国民收入产出有较大背离;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比率低,与国民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背离;社会成员的消费支出对 GDP 增长支撑不足。另据统计,按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类,我国中等收入户的平均收入约为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81.5%,中间偏下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则仅相当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51.3%和 24%,平均值掩盖了收入分配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要认真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要进一步发挥收入分配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进步进程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加紧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系统性思考、设计、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注意在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更加重视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如此,既可以提升最有消费需求群体的消费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效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又有利于更充分调动广大一线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打造自主可控全产业链体系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必须看到,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也还不是工业强国。总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中的低端环节,许多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很不健全,短板和薄弱环节很多,“木桶”效应明显。

下一步,国家在组织制定“十四五”规划中,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制定加快促进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制造业水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要用好我国拥有全门类工业体系的优势,发掘我国超大规模和不同层次结构的内在市场需求潜力,充分发挥好我国空间地域广、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和产业布局的差异性,以及产业结构梯次转移的空间潜力。坚持在节约集约使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引导制造业要素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争取用 5 到 10 年的时间,健全、强化我国制造业以及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全产业链体系,下大力气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现代化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加大力度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要研究制定专项科技发展规划、科技进步与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规划。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发挥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攻关,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可控性强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通过

组织制定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划,顺应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规律,引导区域间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设。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引导各地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和要素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和高效经济联系。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制定有力有效的财税、金融、技术支持政策,引导、支持市场主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优先使用国产设备和国产零部件,推动我国全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有序、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互补、生产互补、供应互补的内在经济联系和生产分工,有效发挥各自的比较效益。

第三篇:以忠诚推动基层工商转型升级

以忠诚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当前,揭阳市全面铺开忠诚教育活动。目的是通过忠诚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忠诚于自己,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全力推动揭阳跨越发展、崛起振兴。具体到工商行政管理领域,笔者认为,忠诚就是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全力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一是以忠诚于党的思想推动工商转型升级。目前不少干部职工对工商行政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不敏感,对创新监管方式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多年来,重收费轻管理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领导沿用旧思维老办法,在处理监管、执法、收费、服务关系方面未能实现有效衔接、相互促进。以忠诚于党的思想推动工商转型升级,就是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牢记党的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科学理念,增强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和纪律观念,强化“以人为本、争先创优、开拓创新”三大理念, 坚持监管与法制、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四个统一”,切实做到由“传统管理”向“监管执法服务”转变,由重收费轻管理向重管理重服务转变,从而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二是以忠诚于人民的信念推动工商转型升级。忠诚于人民,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服务民生,切切实实为民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服务民富,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精 1

简注册登记程序,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用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服务民安,依法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坚决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平安健康的生活保驾护航。要做到这三点,就要求我们广大干部职工切实提高我们队伍的综合素质,从基层队伍抓起,集中学习业务,熟悉法律,能说会写,以省工商局提出的“三整顿一规范”(纪律作风、窗口秩序、工商登记中介市场秩序三项整顿和规范执法办案工作)要求自己,做学习型工商人,专业化工商人,创新型工商人,服务型工商人,尊重监管服务对象,重视事前预防,坚决依法办事,实现由“对立执法”向“和谐执法”转变,从而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三是以忠诚于事业的信心推动工商转型升级。古人曾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即是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就辞职。工商管理不仅是我们的职业,更是我们的为之奋斗的事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工商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挥洒才情的舞台,只有每一个工商人都热爱自己的事业,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转变“以数字论英雄、以两费较短长”的传统观念,及时查纠纪律作风松弛、基础业务不规范、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同心协力,全力支持发展大局,竭诚服务发展大局,才能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四是以忠诚于自己的信条推动工商转型升级。君子慎独,即使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如果每一个工商人都能“慎独”,忠诚于自己,对自己负责,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纪国法,堂堂正正做人,就能形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工商干部队伍,从而推动工商转型升级。

总之,忠诚,不仅要存之于心,更要付之于行。工商部门职能转型升级,是当前一项重大课题,是工商部门又一次巨大变革,每一个工商人只有以“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忠诚于自己”的信念要求自己,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欲、慎情、慎独”,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不断推进工商转型升级。

第四篇:以转型升级为导向的航天出版传媒体系构建

以转型升级为导向的航天出版传媒体系构建

摘 要:针对外部环境变化、行业自身发展需求和科学技术变革带来的复杂的开放环境,介绍了现有开放环境中对航天出版传媒专业具有巨大影响三大因素。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强劲的背景下,基于系统工程方法,提出了面对开放环境的航天出版传媒体系架构,介绍了出版传媒专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最后,通过实施效果说明了该架构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关键词:复杂开放环境 航天 出版传媒 媒介融合 三维架构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10-02

出版产业升级规模扩大,政策环境对出版机构改革的转型要求明确。当前,航天企业不论是外部生存环境,还是自身发展需求,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此同时,现代出版行业的政策制度越来越规范、管理机制越来越协同、发展需求越来越迫切、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这些变革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传统的封闭环境被打破,出版传媒行业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中。在这种新形势下,航天出版传媒产业将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目前,我国传媒集团已经达到70家,其中50余家为以报纸、期刊、图书出版为主业的出版传媒集团[1]。出版界应借此机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新经营模式,突破发展瓶颈,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优化出版传播能力,实现编辑出版向出版传媒模式的转变,落实出版传媒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航天事业发展势头迅猛,事业前行对出版专业优化的外部需求迫切。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累了丰富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航天企业对于学术交流窗口和平台的要求逐渐提升,航天企业的自身发展也在展现科研生产实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宣传航天特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迫切需求[2]。航天出版传媒专业作为航天科研生产成就固化推介最直接的手段和航天企业文化成果传播推广最有效的媒介,必须在科研成果记录、学术氛围营造、科技实力展示、企业形象宣传、产品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服务保障支撑。

传播媒介融合趋势强劲,传播技术对出版产业改革的推动力度加大。随着新媒介技术的不断涌现,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单种媒体形式开始向媒体融合的多媒体平台转型,将平面媒体的“深度”、“高度”和“公信度”优势和新媒体海量信息的“宽度”、“速度”和“互动度”特征相结合[3-4]。更健康、更快速地促进了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据统计,近5年数字出版产业从213亿元增长到了近1378亿元,增长速度迅猛。《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2020年前要“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5]。面向开放环境的航天出版传媒体系构建措施

1.1 定位顶层发展战略,明确专业长效发展规划

原有的出版专业从出版业务管理到人才队伍建设相对独立,一直采用独立管理的工作模式。既不利于出版传媒专业能力建设,也不利于出版行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了确保航天出版传媒体系长效发展,清晰定位科学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之本。

确立以“从纸质出版物生产商转型为航天科技文化信息提供商”的发展理念为导向,以“打造涵盖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文献记录、新闻资讯的国内知名出版传媒机构”的发展目标为指引,以打造“高端学术期刊为标志,大众科普杂志为支撑,各类专著、文集、手册、画册、动画制作、展板展厅为主线,动态刊物、信息资讯为补充”的出版格局为框架的航天出版传媒专业发展战略,如图1所示。努力实现从专业出版期刊向多层次出版物延伸,从服务企业决策者及科研管理人员向服务企业整体发展和社会公众等多受众群体扩展,从纸质编辑出版向多媒体平台出版转变,从传统出版专业向新型传媒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编辑出版为主,以信息服务为辅,出版与研究相配套,逐步向新媒体及其他文化传媒领域拓展的多元化的综合出版格局。

立足传统编辑出版业务,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型升级。

学术期刊出版向承办学术活动拓展。立足于长期接触学术科研领域的办刊经验,利用已有的学术资源,开展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的策划与举办,不仅拓宽了办刊思路,还对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和活跃度的提升有极大帮助。

科普杂志出版向传播航天知识拓展。基于科普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和广大的受众资源,多次开展“航天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航天军事体验夏令营”等活动,增强社会大众对航天技术和航天精神的直观感受和交互体验,履行航天企业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内部读物出版向辅助企业管理拓展。适应中国航天科工发展的需要,承担覆盖政策解读、企业宣传、技术前沿的动态刊物,以满足航天企业管理决策辅助、内部管控宣传、文化理念宣传、工作交流参考、科研成果收集等方面的需求。

各类手册出版向企业服务职能拓展。随着航天企业市场规模扩张需求的不断增加,国际化经营业务的不断扩大,跨越升级专业能力,积极调整业务领域,拓展各类产品手册和企业宣传画册业务。为航天企业的经营开发和形象展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1.2 打造三维业务架构,拓宽专业领域发展空间

航天出版传媒体系是“借鉴系统工程霍尔三维结构,打造三维业务架构;面对复杂开放环境,延伸多样化服务内容;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丰富多形态媒体介质;针对不同展现特点,完善多元化出版形式”的适应于航天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出版传媒体系。

紧密围绕现代航天企业发展战略和科研生产管理的需求,从企业发展对出版传媒专业需求的顶层策划着手,系统地分析并确定了航天出版传媒的发展方向及重点。全力建设多服务内容-多出版形式-多媒体介质的面向多读者受众的航天出版传媒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成功将传统的“一维单点”出版专业模式转化为现有的“三维立体”出版传媒模式。努力满足现代航天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出版传媒专业的需求,建成国内知名的出版传媒机构。

出版形式丰富,满足多个类型出版需求。随着出版机构的整合,由传统单个编辑部独立出版单一出版物的模式转化为共用出版团队打造各类产品的模式。

读者群体广泛,涵盖相关技术文化领域。由于出版形式的增加,由传统单个出版物单纯面对局限读者群的模式转化为共享内容信息扩大受众范围的模式。

媒体介质多样,适应读者各类阅读习惯。基于出版技术的发展,由传统印刷制作纸质出版物的模式转化为根据读者阅读习惯而提供多媒体出版物的模式。

服务内容多元,兼顾出版专业延伸服务。鉴于专业能力的提升,由传统提供知识传播的唯一服务内容转化为多样化信息提供服务的模式。

1.3 突破传统部门局限,提高协同作业管理效益

原有出版专业采用单独某一本期刊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原有编辑人员工作量基本饱和,随着业务领域的扩大及产品的增加,原有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出现了配给不足的情况。在维持各编辑部原有的工作内容的基础上,融合相似资源,共用编辑人才队伍,实现“纵向保留,横向打通”的管理模式。以项目为主体进行管理,按照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灵活配置编辑人员,组成专业项目组。

1.4 维护多层人才队伍,提供专业发展潜在动力

全力打造职业化出版人才队伍,强调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出版人员和专业方向分布均匀的出版团队,打造专业覆盖面广、层次丰富的智囊团队,夯实出版专业能力,为建设国内知名出版传媒机构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5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适应业务流程变化需求

由于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大,业务流程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在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上,根据新增业务适时调整了质量管理办法,提出“一次达标工程化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不以牺牲“质”来换取“量”。面向开放环境的航天出版传媒体系实施效果

2.1 强化航天科技背景,社会效益显著

精品刊物品牌影响力在全社会范围稳步提升。凭借高端的航天技术支持和精湛的出版专业能力,各类期刊取得了社会各界的褒奖与认可。立足于航天专业特色,凭借航天品牌影响力和自身的出版专业能力,为其他相关单位提供专业编辑出版服务,为航天文化产业的对外扩张和形象树立做出贡献。

作为航天企业的专业出版传媒机构,进一步强化航天技术背景,更全面地完成了高新技术固化与记载工作,还通过相关信息延伸服务,提升了知识创新能力,促进了科研成果向劳动生产力的转化,为引导和推动我国航天科技和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2.2 推进出版专业发展,服务功能增强

高质量完成各类刊物出版任务,学术期刊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科普杂志提供了高质量的航天国防军事领域科普知识,动态技术与管理类刊物不仅完成了航天企业科研成果记录和航天特色文化传播的使命,还为企业决策者的信息资讯、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企业员工的文化诉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熟悉航天企业特色和产业特点,拥有专业技术学术背景,具备精准英文翻译能力,深知宣传理念精髓视角,凭借专业编辑实力和丰富出版经验,拓展产品手册和企业宣传画册业务。为企业以平面载体为依托的科研学术成果交流以及产品整理宣传与市场推介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出版传媒支撑和保障。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和对外形象宣传提供高质量、高水准、高标准的平面载体及三维动画展示。

实现了由单一期刊向多维出版产品和形式的转变,产品涵盖专著、文集、手册、画册、动画、展板、展厅等。实现了由服务航天学术交流和军事科普传播向服务航天企业发展的拓展,服务功能涉及科研管理、形象宣传、产品推介、成果展示、文化建设等,为航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出版传媒保证。

2.3 整合专业优势力量,专业能力提升

巩固期刊基业,强化出版主业,拓展传媒产业的发展思路更加明确。通过发挥和整合专业优势,实现了由出版流程后端的组稿编辑向全出版流程的延伸,编校出版工作逐步拓展为专题调研分析、文稿执笔撰写、文字翻译润色、活动策划组织等全流程业务模式,完善的出版传媒格局和产品体系成效显著。

2.4 突破了经营模式瓶颈,经济效益增加

随着航天出版传媒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资源的整合,出版传媒专业完成了现阶段的转型升级。出版业务流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效益管理水平和各环节经营管理的整体集成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新增业务已基本覆盖了现代航天企业发展的服务需求,且经济效益显著。结语

航天传媒出版体系的构建,更好地践行了传承技术、传播文化的使命,完成了对内辅助增强技术实力、对外促进树立航天品牌的服务保障工作目标。还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优化出版传播实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国防高科技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交流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沙如钢,孙晓波.我国传媒业的格局与发展趋势[J].中国报业,2011(13):40-42.[2] 何振.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培育与管理探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1.[3] 乔瑞雪.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探析[J].中国报业,2012(2): 66-67.[4] 邢仔芹.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对传媒业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09.[5] 王振铎.中国特色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的建构[J].出版科学,2012,20(1): 5-11.

第五篇:处理好四个关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处理好四个关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临安立足实际,高举生态、科技两面大旗,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共赢的特色转型升级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临安产业发展还存在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结构不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处理好四个关系,优化四个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

———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优化载体结构。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既不能“抓大弃小”,又不能“顾小失大”。“大”与“小”,互补互益、相生相依。具体实践中,应着力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大”“小”关系。一是大小平台的关系。在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工业功能区和中小企业创新基地三级平台体系基础上,建设好新的产业平台。要突出抓好省科创基地建设,努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横畈工业功能区两大平台,同时加快各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建设和整合提升。二是大小产业的关系。临安产业规模不大。2009年,临安市规模工业产值381.9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2.1%。下一步,要推动装备制造、电线电缆、绿色照明等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打造大产业。同时要发展生产生活必需的民生“小”产业,延伸产业链。三是大小项目的关系。以“大、好、高”项目为主,强化产业龙头招商,大力招引500强、国字号、中字头企业。以承接大都市产业梯度转移为主要途径,开展集中攻关,引进一批龙头型产业项目。同时着眼于“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有针对性地招引“小、精、新”项目,并加快项目“落地开花”。四是大小企业的关系。一方面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企业自主研发,采取有效措施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行品牌化经营,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从用地指标、资金保障、技术支撑、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创新中小企业投融资体制,完善担保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最基本的要求是处理好发展新兴产业和升级传统产业的关系,“新”“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就是高新技术。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又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和农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命科学、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步伐,壮大产业规模。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电线电缆、绿色照明、装饰材料、精密元器件、坚果食品等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杭州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的机遇,大力发展以科技服务、大旅游业、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既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又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态。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向“大户”集中,打造昌化溪、天目溪等农业综合功能区和示范区,致力于产业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调整农村产

业结构,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发展设施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以完善农村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科技服务为重点,加快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优化要素结构。

统筹内外两种资源、两类要素。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整合,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又眼光向外,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要素,“借梯登高”。一是探索发展总部经济,缓解土地要素制约。依托省科创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锦南新城、滨湖商住中心等,打造多个城市综合体,发展总部经济。适度将制造业基地外迁,专注于研发和品牌营销,努力推进临安产业“软化”和高端化。二是优化投资结构,缓解资金要素制约。一方面盘活内部资金,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完善产业政策导向,鼓励企业投资,提高政府财政投资效益。另一方面优化发展环境,依托科技城建设和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基地,着力招引空分设备、数控机床、电梯电机、汽车零配件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上下游关联企业。三是发挥人文优势,实现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随着更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入驻,临安的人才与智力资源优势将更加显现。杭州城西是高技术人才聚集地,临安可以就近招才引智、借力使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四是发挥区位优势实现临杭对接。加快建设临余公路,争取杭州轻轨和绕城高速复线经过临安,实现临安公共服务设施与杭州城区“无缝对接”,发挥“同城效应”,进一步彰显区位优势,有效承接大都市产业转移和要素溢出。

———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优化空间结构。

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一是积极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在“一轴三带五区”的基础上构建适宜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极一带三片三区多点多网”的产业布局。“一极”即构筑以省科创基地(科技城)为核心、以东部城镇产业圈为依托、以临余公路沿线科创文化观光长廊为连接的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和转型升级主引擎。“一带”即优化杭徽高速-02省道沿线产业发展主轴线和发展带。“三片三区”即打造临安东部生态文化、中部天目山自然生态和西部度假观光等三大特色旅游片区和昌化溪流域、天目溪流域、苕溪流域三大农业综合功能区。“多点多网”即以打造横畈、玲珑、於潜三大物流中心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园、锦南新城、滨湖商住中心等城市综合体和服务业集聚区为节点,重组城市服务业网络。二是加快构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科技城规划和建设为契机,将省科创基地(科技城)建设成浙江省新的增长点和高效低碳的转型升级示范区。大力促进经济开发区向具有城市功能的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转型。按照建设低碳城市要求,促进主城区功能结构调整和有机更新,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强化主城、副城、镇乡、中心村四级城镇化载体建设,推动人口、产业集聚。以“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为主抓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施绿色新产业提升工程,优

一产、强二产、兴三产,推进乡村产业加快发展。

下载关于滕州市以效益为导向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滕州市以效益为导向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政府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地方政府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市委党校“专题研讨班”学员观点综述3月7日-12日,‚贯彻‘十二五’规划与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在市委党校举办,三县二区......

    以规范化活动推动生活卫生管理工作“转型升级”

    以规范化活动推动罪犯生活卫生 管理工作“转型升级”“两提高,一改善,一降低”是司法部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对提高生活卫生管理工作水平,确保了罪犯的身心健康,稳定了罪犯的......

    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学院教学改革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学院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5篇范例]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预览次数:148 发布时间:2010-12-20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模式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

    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推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沱江坚持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抓项目,育骨干,建园区,大力推进产业化,增强了发展后劲,推动了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预计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可......

    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为乡村振兴作更大贡献

    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为乡村振兴作更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根本路径。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既要对接党的十九大部署的乡村振兴......

    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推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5篇

    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推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市委书记电视专访近年来,沱江坚持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抓项目,育骨干,建园区,大力推进产业化,增强了发展后劲,推动......

    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对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国际金融危机刺激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的加快,推动着全球范围的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