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史学史复习重点2011

时间:2019-05-13 04:0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国史学史复习重点20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国史学史复习重点2011》。

第一篇:外国史学史复习重点2011

“外国史学史课程”复习思考题

(2008级世界史专业)

一、主要历史家及其著作简介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色诺芬

波里比乌斯

普鲁塔克

阿庇安

塔西佗

吉本

斯本格勒

汤因比

二、论述题

1、古希腊史学的发展源流

2、罗马史学的特点

3、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史学思想之比较

4、斯本格勒与汤因比史学思想之比较

5、希腊古典史学对后世的影响

6、基督教史学的新发展

7.文艺复兴史学的基本特征

三、写一篇小文,对西方某一史家或某一历史著作进行评价。

注意:

1、第一、二题可参考其他相关资料准备,不必限于课堂讲授内容。

2、第三题要求谈自己的读后感,不必对历史家和历史著作详细介绍。

有问题请联系:yjuping@eyou.com

第二篇:复习重点2012史学史

复习串讲:

1、简述先秦时期的史观

天命观:无论是王朝兴亡、世间治乱,还是人们的祸福寿夭都是由“天”而定。大小事情皆卜之神明,由天作主。如《尚书》中屡次强调“天乃大命文王。”“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人事观:《春秋左传》庄公32年曰:“国将兴,听于民。”

通变观:《周易》中的“穷变通久。”变,通、久三位一体。

循环论和进化论。孟子”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邹衍 五德论,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夏木 殷金 周火

商鞅,韩非主要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商君书》《韩非子》

2、先秦史学的特点

 史书初创,编年为主,左传大成。

 官方主流,私修肇始,春秋为先。

 经史难分,文史难辨,史观丰富。

 直录曲笔,劝鉴得失,开启史学。

3、简说经史分离,史学独立?

 《汉书·艺文志》把史书附于“六艺类·春秋家”,因为数量太少,正式的历史著作未及

二十种。东汉以后史书逐渐增多。

“七略”是汉代刘歆所创而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即

辑略提要汇集.六艺略经部、史部

诸子略子部

诗赋略集部

兵书略子部

术数略子部

方技略包括医方医技,后世亦划归子部。

 西晋荀勖编目时分甲乙丙丁,史书在第三位。

 东晋时李充重新编目,史书改为乙部,居第二位,史学地位之提高可以由此显示出

来了。

 《隋书·经籍志》确定经、史、子、集四部

 《隋志》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史书之多。《隋志》共著录史书870多部,而出在东汉末

年以前的不过四十几种,隋人写的也不过十几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有800多种史书出现(817部),且还没有记当时已失传史籍。

 分为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薄录。

4、刘知几与史学三长

刘知几是盛唐时期杰出的史学批评家,生于661年卒于721年。公元710年些写成《史通》。《史通》是一部杰出的史学批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是史学思想发展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

•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 《刘子玄传》

• 才是组织史料和表达的能力;学是指读书搜集史料的学问;识是见解,对史事的见

解,鉴别判断能力。

5、宋代史学的特点

• 宋代史学表现出义理化史学和考据性史学两个发展趋势。这两大趋势之间既各有特

色,又相互联系。

• 一宋代理学的兴起以及理学思想逐步成为宋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一些史家夸大儒家义理思想的作用,突出史学的伦理道德性质,过分强调史学惩劝资治功能,而对于史实考证不求其详,不重其实,致使宋代史学呈现义理化发展趋势。

• 义理派史学特点:

1、荣经陋史。欲藉儒家《春秋》学的褒贬世道风俗,宣称史学的本质在于明道。•

2、笔削褒贬。义理派史家把儒家义理思想奉为圭臬,撰史强调文法,使历史事实屈

从其笔削义例。如朱熹《通鉴纲目》。

3、驰骋议论。义理派史家多对历史作出道德评价,不考察历史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治史驰骋议论之风大盛,•

4、感悟认知。认为万物都只是一个天理,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过是天理的自然体现。

历史发展既然由永恒天理决定,那么史家的职责就是阐明贯穿其中的儒家义理思想。考据派史学特点:

1、考异纠谬。多采用在史书正文之下附录注文以明材料取舍的方法。代表性司马光

《资治通鉴考异》和南宋范冲的《神宗皇帝实录考异》。纠谬的代表作是北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和《五代史记纂误》。宋代还出现考据史学的专门著作。南宋史家李心传所撰《旧闻证误》、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等。

2、刊误辨伪。多集中在宋仁宗和宋英宗两朝,主要围绕两《汉书》和唐修八史。•

3、辑佚补缺。宋代辑佚学成就最大的为郑樵和王应麟。郑樵提出散亡之书可据现存

书中称引辑录成帙的思想,王应麟则创辑佚之成法,标志着传统辑佚学的形成。•

4、金石证史。欧阳修阐明收集金石碑刻的目的在于校补史传缺误,积10余年之功,集录1000卷金石铭文,撰成《集古录》。赵明诚认为历代正史记载的年代、地理、官爵、世系,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金石刻词为当时所作,可信无疑,对考史价值极大,搜罗金石铭文2000种,撰成《金石录》。

6、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终年六十四岁。由今而论,章学诚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但他却显于今而不著于时。生前,他的学术不被理解,极为自负、有着别识独裁的《文史通义》一书也殊乏知音;身故后,没有像样的传记,生平事迹和著作足足埋没了一百二十余年。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先生为之结撰《年谱》,其学术光辉终于日渐显耀。到梁启超,更大力张扬,以章学诚之学术不盛行于清代,为清代史学界之耻辱。著《文史通义》、《校讎通义》、《永清县志》等一生特点:生于乾嘉,不搞考据。

 批判乾嘉的考据弊端。

今之学者,以谓天下之道,在乎较量名数之异同,辨别音训之当否,如斯而已矣。是何异观坐井之天, 主张“理势”的进化史观

 “经世致用”“史以明道”的史学认识论

 “六经皆史”的史料学理论

 倡“通史”、立“方志”、设想新史体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 论德、才、识、学的史家修养主张

7、简述清代史学的特点与变化,及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清初至康乾之际。初期是遗老遗少支配学界,对王学进行革命和修正,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康熙二十年后,形势变化,新的力量增长,遗老大师多凋谢。合理学经学为一,启汉宋兼采之派。在这一节段,朝廷用两手策略,稳定政权,控制思想,因此,文字狱、开明史馆成为当时大事。代表人物?二变:乾隆到嘉庆中期。即所谓乾嘉考据史学。内容有考证史学、考信史学、经世史学。代表人物?嘉道之际。时局变动、经学变化带来了史学的新风,即清代边疆史地学的兴起。代表人物?

第三篇:外国新闻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 西欧专制王权型新闻传播事业体系(英、法)

一、名词解释

1、特许出版独占制度

特许出版独占制度是指英国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维管理王国内出版印刷事业而实施的制度。内容:①禁止国外出版商在英国从事出版印刷行业,保护国内出版商的特权利益。②任命专职皇家出版人员负责监督出版事业。③给予经过选择的印刷纸商独占经营的专利权益,防止任何反对势力出版印刷品。④保护被授予特权的印刷商们的专营利益,并对整个出版印刷事业进行强权管制。

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是指英国玛丽女皇执政时代为管制印刷出版事业而采取的一种行业垄断特许方法。1557年,玛丽女皇将整个出版行业工会改造成为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女皇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委任状中规定:在英国出公司会员及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人的印刷出版行为一律被禁止。对当局而言,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可以有效地制止针对政府的诽谤、恶意攻击及异教言论文章的出版印刷,而为了报答皇家特许的新闻报道和出版印刷独占权利,保护自己可观的财产利润,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的会员们完全同意只刊登“有益于国家利益的消息”,并卖力的帮助当局查处非法出版者。这种政治与经济的联合体使得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对新闻印刷出版事业的控制强大而有力。

3、公报

《公报》是由泰奥弗拉斯·特勒纳多于1631年5月30日创办的。自1632年起,《公报》增加了问讯专版这就是现代报纸广告版的雏形。依据路易十三和黎塞留给予的两项特权——刊登、发售新闻和刊载、发售广告,勒纳多一家获利甚丰,但该报也因此俯首帖耳,甘做当权者的喉舌耳目。

尽管是官方庇护下的喉舌,《公报》在外法国新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公报是法国新闻出版史上初版很有规律的第一份报刊;公报的出版时间非常长,从1631年一直陆续发行到1915年才停刊公报;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很有影响,而且是欧洲最古老的新闻性刊物之一,也是欧洲最早的政论性刊物之一。开明好奇和具有一定期盼精神的勒纳多以他的开创性工作赢得了后世的尊敬,被人们称为“法国报业之父”。

4、皇家出版法庭

15701年伊丽莎白女王把枢密院中的司法委员会专门独立出来,组成皇家出版法庭,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星法院”。“星法院”完全成为压迫新闻自由的一个丑恶象征。女王于1586年颁发的“出版法庭命令”规定:?

1)一切印刷品需送交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全部印刷商的印刷机械必须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

2)除了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市以外,一律禁止印刷。3)除非得到教会同意,不再允许出版商申请登记。

4)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对非法牟利出版物有搜查、扣押、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利,并有权对其实施相应惩处。

5)特许出版商的学徒以1至3人为限,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地印刷所各限有学徒十人。

三、论述题

1、简述集权主义传播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的基本核心内容是:在专制君主国家,新闻传播通信事业是一种担负特殊任务的社会统治工具;新闻传播事业在社会系统中传播的任何消息、思想和意见,都必须对完成君主们制定的预定目标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为了完成此项职能,全社会的新闻传播事业就必须服从国王的控制,使他不至于妨碍国家实现自己的最终目的;由于那些从事大众传播事业的商人们——那些在统治者们看来低贱无知的个体,往往不能理解君主们的英明远见,常常会因一己之私利而把大众传播媒介变为一种牟利的手段,从而严重地妨碍君主们的治国目标。

1、简述集权主义传播模式。

1)统一近似的传播理念——无论是何种风险传播类型传播事业的当权者们,都对其治下的传播事业有着近似统一的传播理念,这就是传播事业是国家和君主们实现其统治目标的垄断资源和私有工具、一个社会中的传播事业何其所有的传播行为,都必须毫无保留地支持并促进肠子怎么实现其预定的国家目标。2)传播职能的共同要求——封建和集权统治者认为,传播事业的重要存在价值和基本职能就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媒介、一种力量来协助君主、哈里发、沙皇、总督大人们完成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宏伟任务,因而整个社会传播事业应作为一种为上层统治者们服务的建设性力量,而不是一种相反的一己私利而存在。

3)信息交流的运行模式——从传播事业的基本模式出发封建社会里的信息传播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以封建上层权力为中心的两个主要信息流程模式:其一是在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横向流动的“水平式流程模式”,以保证统治者能够分享重要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活动;其二是从封建上层权力中心流向下层被统治阶级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单向垂直式流程模式”,其目的是保证把统治者意欲让广大民众知晓的某些信息传达下去,以实现其统治目标。

4)传播事业的强控管理——由于统治者几乎毫无例外地认为封建社会的整个传播事业都是君主的私有物,都必须无条件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都必须符合君主们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当权者普遍对社会城市也采取了垄断和严格控制的基本政策。虽然在各个国家中对传播事业的控制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严厉控制、统一管理,绝不使其损害君主们的自身利益。

5)“集权主义”的概念在传播时代上的利益基本可以理解为两大特点:①一切“向上”的趋势特征——“集权主义”传播事业的基本职能是为上层服务的;传播交流体系的信息源来自上层;信息的传递走向及过程也是自上而下的;传播事业是高高在上的君主们的工具和私有物,与普通大众毫不相干;传播的内容和传播的行为只对上层当权者负责,这一切构成了他“一切向上”负责的总体特征。

2、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极权主义新闻传播事业? 封建极权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1)由于极权主义传播事业通常总是垂直掌握在专制统治者的手中,并获得了超经济的强大国家力量的全面支持,因而它是一种力量统一集中、传播效果强大的信息传播工具体系,能够在统治者的统一协调下共同完成某一项重大的宣传鼓动工作,具有强大的舆论一律化功能。

2)这种传播体系具有指令一贯到底、系统且结构简单、体系内的信号放大迅速、贯彻彻底的特性,易于快速地贯彻来自上部统治者的任何指令,但对来自下部或外部的反馈信息反应迟缓、极不敏感。这种传播体系易于掌握在少数精英阶层和分子手中,倾向于有目的地支持非营利性又为社会所需的信息传播行为,并能有效地压抑个别阶层、集团、个人利己的传播经营活动,以免这种自私的传播行为损害统治者所预定的社会传播目标。3)极权主义传播体制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客观产物,符合特定地域中的特定社会之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适应那些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并经常能够既有效率地组织起统一强大的舆论环境,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4)该体制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刚性特征”和非弹性、非平衡性功能特点,使其难以有效地抵御来自体制上端的错误指令,也不能够灵活地应对来自外部的危机,常常呈现出一种“一抓就死,一乱就放”的刚性系统特征;一旦传播系统的上端“信息源”出现了错误信息,它强大的系统功能就会迅速的放大这种错误的信息,系统会产生功能性“异化现象”,并反过来伤害自身预定的社会目标。

5)在讲求舆论统一的前提下,该体制天然地具有压抑不同“声音”的结构性倾向,容易产生单一的精神、文化氛围,不允许“异质性”信息和舆论的合理存在。

第二章 西欧贵族分封型新闻传播事业体系(德意志)

一、名词解释

1、古登堡

谷登堡是一名德国工匠是金属活字和印近代印刷工艺的发明者,对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有重要贡献。1450年前后古登堡发明了字模浇铸金属活字,从事新型印刷事业,其印刷方式跟以前的人工手抄新闻有了截然不同,他不仅使用铜模铸造出合金材料的活体,并且“形成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活字印刷工艺;同时他还制造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加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他的发明在德意志掀开了世界文明史上新的一页。人们使用这种新型印刷技术可以简洁方便的复制印刷书籍和新闻报刊,这就使得新知识、新思想的扩展和传递变得容易和普及了。

2、定期印刷物

1448年德国的美因兹地区就出现了印刷出版的年历,并逐渐演变为专以集市贸易者为服务对象的第一批定期出版印刷品——《年鉴》。当帝国的邮政驿车系统逐步完善起来的时候,在17世纪初期,德意志境内终于产生了一批定期性的新闻类周刊,其中就有世界新闻史上极为著名的,于1590年创刊,但1609年才在奥格斯丁堡城定期发行的《观察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新闻周刊。

3、《观察周刊》

在17世纪初期,德意志境内终于产生了一批定期性的新闻类周刊,其中就有世界新闻史上极为著名的,于1590年创刊,但1609年才在奥格斯丁堡城定期发行的《观察周刊》,该报每期一张,只刊载一项新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新闻周刊。

二、论述题

1、简略论述近代印刷术发明的影响与意义。

1450年前后德国工匠古登堡改进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使信息得以大量迅速复制,为报业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在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洗礼的1450年前后,约翰谷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这对欧洲印刷新闻纸的出现和流行起到决定作用,这一发明在欧洲得到非常快的普及。1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而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之前欧洲的大部分初级是用拉丁文写的,一人一天只能抄写了2-4页书籍极为珍贵数量也很少,在50年中使用这种新方法印刷了上万种印刷物共1200多万份印刷品。古登堡西式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印刷可以大量而迅速的复制信息,以便向广大受众传播,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原先为少数人垄断的文化知识扩散开来,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变成了一种无法遏制的时代潮流,现代新闻传播业在印刷媒介中发展波澜壮阔。

随着印刷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周期转批量大的硬伤成为可能周期较短的期刊很快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有固定康宁和电气出版的刊物是1588年由德国印刷商艾青格尔在法兰克福出版的半年刊《书市大事记》,此后荷兰英国法国在17世纪初相继出现了定期刊物。

2、试论述德意志新闻史上出现历史反差的原因。经济原因:虽然德意志民族的工商业发达,但是经济有着致命的弱点,即外向型、不平衡性和分裂性,德意志发达的工商业都集中在边境和交通要道,广大的农村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外界很少有联系,德意志较发达城市的经济是以对外贸易为主,与国外的联系要紧密与国内的联系,缺乏联系的各地经济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这样零散分布在城镇的近代报刊对周围的影响和辐射能力都十分有限,显得单薄而微弱。政治原因:在政治上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实行贵族分封制,新闻界受到封建贵族的残酷压制,特别是德意志的印刷者和发行人,对所在城镇的领主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使得他们很难形成独立的势力,并建立起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政治上的一正一反不同遭遇就导致了英法和德意志新闻事业的不同结局,德意志起步早却长期落后,英法新闻事业逐步赶超被日益壮大。

3.简述德意志封建贵族分封型传播体系的特色

第三章 殖民地型新闻传播事业体系(北美十三洲)

一、名词解释

1、国内外公共事件 《国内外公共事件》报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报纸它是由一位来自英国的流亡者本杰明·哈里斯于1690年创办的从早期的英国报纸一样,这份四个版的报纸只印完了三个版面,第四版是空白的,以便读者自己把所知的新闻补写上去,相互传阅。这份报纸注重新闻,在选材上注意着重报道读者关心的重大新闻事件,比如英法军队在新大陆西部的战争;波士顿流行天花及死亡的人数等。该报不但看上去像一份报纸,而且读起来也像一份报纸,但由于殖民统治当局对其中的一些消息相当不满,《国内外公共事件》报仅出版一期便告夭折,成为马萨诸赛英国殖民当局新闻出版法的第一个牺牲品。

2、曾格案件

整个案件是发生在英属纽约州殖民地涉及到新闻自由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这个案件对北美十三州的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约翰真格城市布雷德福印刷所的一个学徒期满出师后自己开办了一个印刷所。1733年11月5日,温格创办纽约新闻周刊其政治态度却倾向于“平民派”,因在“创刊号”和第5期报刊中用讽刺挖苦的笔调讥讽了总督克斯比,恼羞成怒的克斯比总督以诽谤及煽动罪于1734年11月17日将真格逮捕。该案于1735年8月4日正式开庭审讯。已八十高龄的费城律师汉密尔顿赶到纽约出庭为曾格辩护,面对首席法官提出的“越是事实越构成诽谤”的说法,汉密尔顿雄辩地指出“只有谎言才构成诽谤”的原则。汉密尔顿伟大的人格、雄辩的才华、渊博的知识、严谨的逻辑征服了法庭上的每一位听众,汉密尔顿答辩胜诉。陪审团成员一致作出无罪的裁决,法官被迫宣告约翰·曾格无罪,当庭予以释放。约翰·曾格成为了美国新闻史上的英雄人物,而安德鲁·汉密尔顿也以其为自由事业所做的这场著名答辩而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景仰。3.《波士顿新闻信札》 4.《新英格兰报》

二、简答题

1、詹姆斯·富兰克林对美国早期新闻事业贡献是什么?

(1)他为美洲豹谒拜脱专制的殖民地出版许可审查制度的羁绊,开创编辑、发行人独立的传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正是在《新英格兰报》这一张既“未经当局许可“,又拒绝官方审查的小报上,詹姆斯·富兰克林勇敢地向神圣的宗教界和权威的殖民地当局开火,批评乃至攻击政府当局的所作所为,从而在美国新闻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

(2)他的第二个贡献表现在报纸编辑业务上。在攻击波士顿的马瑟神甫斧子时,詹姆斯最先在美洲使用了一种“讨伐式“的报道方式。这是一种运用戏剧化的手法来撰写新闻,以鼓动制造迎合公众阅读兴趣的报道方法。用这种方法能够很快的找出声势浩大的舆论,其报道新闻的文章犀利尖刻通俗诱人,在波士顿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人们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地阅读着这份机智泼辣、有趣可爱,载满了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消息的小报,可以说,詹姆斯·富兰克林是一位深谙读者心理兴趣,能够娴熟地采集、编辑、制造通俗性社会轰动新闻的大师,同时,他也是一位深谙党派”讨伐“谩骂攻击艺术的大师,詹姆斯的这种对新闻的处理方式,这种党同伐异大造舆论的报道技巧,这种对公众兴趣的重视,都给美洲报业的编辑业务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美国新闻史的政党报刊、廉价报刊、黄色新闻乃至今日美国新闻界诸多大众传媒身上,似乎都不难找到詹姆斯·富兰克林几百年前所使用过的报道技巧和编辑手法的影子。

(3)他的第三个贡献表现在他对报纸刊载文学作品的重视。在詹姆斯所生活的时代,供人民大众阅读的高质量作品在美洲殖民地还很少:读者所能买到的书籍仅仅是一些粗俗平庸的历书、简短的格言和宗教书籍,詹姆斯·富兰克林的《新英格兰报》在填补殖民地高水平文学作品的空白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作为一个拥有波士顿成第一流的藏书、熟悉伦敦最优秀的文学刊物、酷爱英国《旁观者》《闲谈》等杂志随笔小品文,稔熟英国著名文学家及作品的人,詹姆斯热情地向殖民地大众介绍英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欢迎并扶持殖民地作者在他的刊物上发表文学性的作品詹姆斯自己也动笔写作,他的文章妙语如珠,很受读者欢迎。詹姆斯·富兰克林对文学作品的热心扶持,不仅对殖民地名著名文化的提高很有助益,也对未来的炮报刊业务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论述题

1、试评析曾格案件的历史地位与贡献。(1)曾格案件的历史地位。

① 整个案件确立了汉密尔顿提出的两项基本原则,即事实本身可以作为辩护的理由和陪审团有权就与案件有关的法律和事实作出独立裁决。

② 被告人曾格在这次审讯中首次由陪审团裁定无罪这一事实本身对当时的法律就系也构成了强烈冲击。这一方面是因为英法法庭审判尊重以往案例,曾格案件在新旧大陆被自由人士在道义及法律上广泛应用;从另一方面看曾格的无罪开释,隐含着对当地政府当局的一个有力的警告。这就是:新闻媒体拥有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的权利,这种批评的权利是报纸维护公民和国家利益的保证批评只要是事实政府就无权干涉。

(2)曾格案件的贡献

① 整个案件不仅在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立即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也在十八世纪英国及世界各国自由的仁人志士们提供了反对新闻专制的有力武器,曾格案件的影响不仅覆盖美洲而且延及世界。

② 曾格案件的胜诉对殖民地民众的鼓舞极大,这使它超出了新闻出版行业的时空范围。③ 事实上,整个案件的起因正是殖民地温和的商人阶层“平民派”反对宗主国殖民当局的一场斗争,殖民地新兴政治势力统统只当局外在的矛盾冲突,也以这场最早的斗争而最为著名,它昭示着日后这种矛盾冲突的更大范围的出现。④ 可以说,三个按键是北美殖民地资产阶级和广大民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一支前奏曲。虽然其中独立的主题乐章还隐藏不露、不甚鲜明,但他毕竟构成了日后北美十三州独立战争的序曲之一。他鼓舞了殖民地整个新闻出版界、为世界等知识人士的反抗暴政的斗志,鼓舞了殖民地民众自由独立的情绪。

⑤ 正是整个案件的胜诉,反印花税法案的成功和要求殖民地独立的民众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推动,最终导致了北美十三州独立革命的武装斗争,引来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抹曙光。

2、简述《波士顿新闻信札》的特点。

波士顿第一任邮政局找约翰坎贝尔所创办的半官方化的报纸《波士顿新闻信札》,是第一份真正连续出版的美国报纸,它连续出版了72年,是当时殖民地三大报之一。

第一,坎贝尔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坎贝尔主张“为了公众利益,对所有国外或国内的事件要进行真实的报道而且防止对这些事件的许多不真实报道”。在办报的过程中,坎贝尔确实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公正和准确。

第二,(实用性)坎贝尔的保值很注意报道本地新闻消息,而且文字简练有力,信息量比较大。凡是有关当地重要的新闻、船舶航期、货物买卖价格等一应具有,因此颇受波士顿人的欢迎。为了及时报道重要消息,坎贝尔还创造了“号外”这种形式。

第三,《波士顿新闻信札》还很重视广告的刊登。正是《波士顿新闻信札》开创了美国新闻广告史的历程。

第四章 渐进的改良之路(英)

一、名词解释

1、《福克斯诽谤法案》

《福克斯诽谤法案》起源于司法大巨曼斯菲尔德爵士同艾斯肯勋爵之间因《大众广告报》一案所爆发的争论,这场论战的最后结果是产生了1792年通过的福克斯诽谤法案,它是各方意见的妥协产物内容要点包括:陪审团对一切诽谤案件由总体判决权;在诽谤案件中,法官得以将自己的判断斟酌提纲给陪审团参考。陪审团认为必要时,可对诽谤案件情侣特别裁决。被告知逮捕后,经一位陪审团员认可,即可提请审判。《福克斯诽谤法案》的通过,在英国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定里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他认可了审理煽动诽谤罪行必须依据严格的法律条款和程序来进行,不再像以往那样单凭国王及大臣们的好恶即可逮捕报人,还认可了评审团对此类案件的“总体判决权”,使得司法当局单方面决定审判结果的局面不复存在,出现了有利于新闻传播者的双权制衡审理机制。

2、朱尼厄斯信件案

“朱尼厄斯信件案”是英国新闻史上铜山冻啡谤罪有关的著名案件。“朱尼厄斯”系报刊作者菲利普富·兰赛斯的匿名。1763-1772年间,他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朱尼厄斯信件”攻击当时的保守党政府和专横野蛮的英王乔治三世,他的系列文章引起了当局的极大愤恨。1769年12月19日,伦敦《大众广告报》因刊登了朱尼厄斯写的第35封信,痛骂国王乔治三世,引起读者轰动,该报又加印了1750份出售,第二天伦敦各报纷纷转载。1770年1月23日,司法大臣曼斯菲尔德爵士在伦敦对《大众广告报》发行人伍德福德等6人提起控诉,准备用煽动诽谤罪名对刊登“朱尼厄斯信件”的报纸进行打击迫害。但此案在民律师格林的有力辩护下,经过陪审团九个小时的讨论审议,最后作出无罪的裁定,法庭当众宣判作者、发行人无罪释放,保守政府企图用煽动诽谤罪来迫害报人的阴谋遭到了沉重打击。3.“知识税”

二、简答题

简要分析评价英国新闻史上的“知识税”的产生背景作用与影响。“知识税”又称“印花税”是18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报纸、广告、纸张的印刷品所征收的一种税金。(1)“知识税”的产生背景

自1694年专制的许可法及出版法案失效后,英国的新闻传播界便又出现了1640年革命时期的那种自由曲面——当局者称之为“混乱的局面”。女王、政府及宗教当局不断收到报刊攻击。部分出版商、书商和报刊发行人要求政府结束这种无序状况,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官方亦倾向于采取一种有效的管治方法来调控社会舆论。但由于旧有的出版垄断和特许制度已无法恢复,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当权者产生了用经济手段来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调控的“印花税”法案。(2)“知识税”的作用

政府通过向报刊征收纸张水和发行人而不直接干涉报纸的编辑内容,以高额税收来家中报刊的财政负担,使其被迫抬高报价,就可以一方面使一般民众失去阅读报刊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专制的恶名,还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可谓“一石三鸟”,当权者利用知识税有效地控制了言论。(3)“知识税”的影响

总体来看,印花税法案的实施在英国新闻史上产生了三方面的重大影响:

①对报刊编辑形式的影响。由于印花税法案规定报纸超过一张(4页)而不及六张者,每期每张付税二先令,故各报纷纷增刊至一张半(6页)的篇幅。由于篇幅增大了,编辑们为填满报纸,大量使用大字号、长标题、长篇社论、宽边宽栏以及增加专稿和政论文章的方法来填充版面,致使报纸版面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杂志周刊的老板也多数通过超出6张篇幅,杂志书籍化的形式发售逃税。这也迫使编辑们增加各种论说、评论文字或者创办刊期较长的刊物,从而形成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政论性杂志。②逐步形成了政府对报刊的秘密津贴制度。在野党和私人报刊尽量设法逃税,而执政党和支持当局的官方报刊为表率天下,只好担负起了重税的大部分,被压的苟延残喘、难以为继。政府为清除词弊、支持喉舌,又逐渐形成了向支持政府的报刊发放秘密津贴的制度。

③促成了英国地方报业的产生与发展。在1694年出版法案废止之前,英国地方各郡很少办有自己的报纸,人们习惯于阅读伦敦报刊。印花税出笼后,伦敦报刊猛涨,地方各郡难以承受,才纷纷创办各类周刊,免费摘录伦敦消息,廉价发行,以满足地方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形成了英国地方报刊的萌芽。

三、论述题

1、试论述新闻传播事业与国民性格的互动关系。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决定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两种力量 从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轨迹中,可以看到有两种历史的力量在推动其前进。一种表现为客观规律性的社会变革因素,一种则表现为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国民群体行为传统。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决定英国新型传播事业的两种主要力量形式。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共同为英国资产阶级新生的新闻传播事业新体制的建立作出了贡献。表现为客观规律性的社会变革力量促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新传播体制的诞生也是这一客观性的力量促成的。社会的客观性变革力量总是通过特定的人群来实施的,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人们的群体性心理与行为作为一种稳定的国民性格,常常起着某种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国民性格表现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性行为和意识,并以主观能动的形式对定社会中的历史进程施加巨大影响。

(二)国民性格对特定社会中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影响 在英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表现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国民性格和少数先进分子对英国新型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正是英国人民普遍的自觉行动、共同的坚定信仰、勇敢无畏的精神使得精英分子没有成为白白牺牲的殉道者,使得统治者的专制企图未能得逞,迫使反动势力一次次的后退,向人民作出让步。显然,英国人民深刻的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保卫他人的自由,就是保卫自己的自由;漠视专制者无理地剥夺他人的自由权利,就是拱手相让自己的自由权利。没有英国人民这种一致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创造精神,没有英国人民对民主自由精神的高度领悟无畏追求,英国资产阶级新型新闻传播事业是不会顺利建立起来的。2.简述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体制转型与确立的特点

第五章 起伏的曲折之路(法)

一、名词解释 1.1881年新闻法

1881年新闻法是法国新闻界的重要法律,是在法国资产阶级1789年《人权宣言》中所宣布的新闻自由的伟大思想真正法律意义上和现实社会力量的正式确认,1881年7月29日由法国国会通过,1881年新闻法是一部涉及印刷业报刊业报刊销售业广告业等新闻传播事业内容全面、详细、民主的新闻法典,他取代了过去不同年代中先后颁布的42项相关法令和300多个条款。1881年新玩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摒弃了任何预防性的事先资格法律条文,以往的新闻审查事先领取许可证、保证金制、印花税交纳等一切限制性措施都被此项法律所取消;其二是建立了不包括舆论罪的“事后追惩”原则。这项法律赋予法国新闻业一个世界上最为自由化的体制,依据该法,法国资产阶级传播事业的新体系正式确立建成。2.《人权宣言》

二、简答题

法国大革命与法国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之关系。

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带给法国资产阶级新型新闻传播事业的是思想和灵魂,法国大革命就是这一新体系的暴力“催生婆”,法国大革命与法国传播新体系的关系如下:

(1)大革命打碎了封建的出版特许和检查制度废除了新闻出版行业的封建专制机构与法律,埋葬了存在数百年之久的法国封建传播旧体系。

(2)大革命提高了法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公众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趣,提高了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地位,刺激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并为政论性报刊在法国后续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3)大革命横扫了法国境外欧洲大陆的各封建王朝,促进了西欧、北美各国新阶级、新思想、新型传播事业的萌生和发展。

(4)大革命为法国外省报刊的崛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了报道巴黎和其他地区的革命消息,法国各省的地方新闻事业在大革命的浪潮中诞生了。

(5)大革命为人类奉献了伟大的人权宣言,该宣言第11条款以清晰明确的表述和严谨的法律形式首次确立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社会传播新体系的崇高目标、基本原则和灵魂思想。从此全球的新闻自由事业都在他的引导鼓舞下斗争、前进。三.论述题

1.法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确立进程的特点 2.政论性报刊传统

第六章 突进的平坦之路(美)

一、名词解释 1.托马斯·潘恩

托马斯·潘恩是殖民地一位出色的革命宣传鼓动家他最早的一篇出色的股东文章就是1776年1月出版发行的名扬青史的宣传小册子——《常识》。在尝试中潘恩猛烈地抨击了英国政府的暴政控诉了,英国暴虐的殖民压迫严厉批判了英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腐朽凶残,坚决主张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头英国分离独立、建立共和政体、号召人民为此拿起武器。在这本小册子的影响下,在随之而来的斗争中,独立的浪潮终于汇成滚滚洪流不可阻挡。《危机》是托马斯·潘恩写出的另一本著名的系列文章小册子,出版后立即被各殖民地爱国报刊纷纷转载并马上在广大的民众中广泛流传开来。此后,一直到战争结束,每每在关键时刻,潘恩便撰写出《危机》续篇——他先后共写了13篇,他们成为美国报刊史上著名的政论文章。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2.《人权法案》 3.“言论四法”

二、简答题

1.试分析美国《人权法案》的制定对新闻传播事业的意义。

《人权法案》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献之

一、美国第一批宪法修正案。(1)《人权法案》第一条款是世界上最早指定的第一个新闻自由法规。在英国,当时的新闻自由正在种种专制压力下呻吟。而在欧洲乃至于世界大部分地区,封建专制制度还占据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时期,英国《人权法案》第一条款的制定,无疑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意义。(2)从法律的意义上来看,《人权法案》第一条款以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的成文形式,规定给予民众很大的(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形式的)民主权利和新闻自由。由于它属于国家根本大法,又界定分明——国会不得“废纸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这就使得无论总统还是国会,要想不受高等法院的抵制而企图通过某种手段剥夺人民的新闻出版自由将变得极其困难了。事实上,《人权法案》第一条款被看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新闻法规,这一法规一直延续至今,并有效地起着保障新闻出版自由的巨大作用。(3)《人权法案》第一条款从法律上保证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和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它标志着美国资产姐姐新闻传播新体系的正式确立,并作为这一体系的灵魂中坚,保护和扶持着新体系的健康成长。

2.简论美国历史上的党派谩骂时期

第七章 “二元化”的变通之路(日、德)

一、名词解释 1.《朝日新闻》

《朝日新闻》是日本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以赢利行为主要目的成功“小报”的代表,现为日本三大综合性日文对开报纸之一。1879年1月25日创刊于大阪,主要面向中下层社会读者,具有“小报”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一般没有社论和政论文章,只是客观地报道和刊载大量新闻;经常以章回小说的形式连载侦探、文艺性小说和纪实文章;版面形式较“大报”活跃得多,经常刊印各类插图,以吸引读者关注;售价低廉,通常都是通过街头叫卖出售。以“不偏不党”为办报方针。1888年实行产业化管理,以《东方朝日新闻》打进东京出版。1930年前后,与《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在东京形成三报第一次鼎立竞争的局面。2.“白虹贯日”事件 3.《读卖新闻》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

“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就是有两种因素决定和起作用的新闻传播事业体制。不同于单一集权化或单一市场化的“二元化”的新闻传播事业体制,它的建立、发展同时收到来自政治系统和竞技系统的双重制约和控制。

“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长期的对立和并存”是对“二元化”的最简略概括。这是一种介乎封建集权和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之间的半集权、半市场自由化的新闻传播体制,其中,集权的因素以政治系统的形式占据着主导性的支配地位。它的特殊的质、特殊的点就在于这种体制所包含的“二元”的结构、因素以及一系列的历史化外显。2.简述日本小报出现的原因

三、论述题

试论述“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邪恶的异化转型之路(德、日、意法西斯)

一、名词解释

1.“统制型”新闻事业

在日本新闻史上,1936-1945年这段时期的新闻事业被称为统治时代新闻事业即法西斯军国主义新闻事业日本法西斯新闻事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改造以往的新闻事业,逐步建立战时体制而完成的。政府管制情报机构的确立;国家同盟通讯社的成立;相关言论管制法规的制定;对新闻界的全面掌控和报业大合并。2.同盟通讯社

二、简答题

简略叙述德国法西斯新闻体制建立的步骤。

1、新闻自由的丧失: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的纳粹党经过法律程序正式成为德国执政党,希特勒被狂热的德国民众选举为总理,后又成为国家元首。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打击左派报刊。1933年取消了魏玛宪法规定的新闻和言论自由。

2、纳粹传播体系开始:

1935年国家宣传部成立;《国家文化学院法》控制新闻事业;1933年《新闻记者法》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反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外部强力植入的转型模式(日、德)

一、名词解释

1、“电波三法”

“电波三法”是指1950年日本国会通过的《广播法》《电波法》和《电波监督管制委员会设置法》。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民营广播和日本电视蓬勃兴起,这三个法律加快了广播电视与电视的建设步伐。根据广播法日本NHKZ作为具有特殊地位的法人资格社团,得到了国家的特殊关照,获得了垄断性的竞争地位,迈开了新的前进步伐。与此同时,《广播法》等法规也为民营电台、电视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51年,名古屋的中部“日本广播”和大阪的“新日本广播”(即现在的《每日》广播)问世,以此为开端,新的民营电台、电视台不断涌现,形成了日本广播电视事业两条腿走路的广播电视新体制。

2、日本三大报纸

日本“三大报纸”分别是《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朝日新闻》1879年1月25日在大阪创刊,草创时期为插图小报,以“不偏不党”为办报方针。1888年实行产业化管理。《读卖新闻》1874年11月2日在东京创刊,初为市井小报,以“俗谈平话”为编辑方针,以刊载通俗小说为主要特色。《每日新闻》是日本非常普遍的一份报纸,也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报纸。1872年2月21日在东京创刊,原名《东京日日新闻》,1930年前后,这三大报纸在东京第一次形成鼎立竞争的局面。3.“晚刊旋风”

二、简答题

1.“外科手术式”与“切除与植入”新体系模式实施的前提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二元化大众传播体制的变化方向与演变可能 P123

第十章 市场的竞争上(西方廉价报刊的崛起)

一、名词解释

1、廉价报刊

廉价报刊是指19世纪3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种报刊类型,其基本特征是大众化、商品化和机器化,一些新闻史学家们为此把它称之为“机器的、群众的”报刊样式。廉价报刊以普通读者为对象,来极力满足公众求知、猎奇、娱乐、争论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注重报道内容的趣味性,售价便宜,着眼于盈利。廉价报刊是第一种真正建筑于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之上的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现代商业化大众报刊的雏形,它奠定了当代西方新闻传播事业的许多原则和基础。

2、《纽约太阳报》

《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市出版,它的创办者是本杰明·戴伊。这份新颖小报的问世,标志着廉价报刊的正式诞生,开创了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戴伊公开标榜报纸的独立性,宣称要摆脱以往报纸依靠政府、政党津贴的附庸地位。《纽约太阳报》有以下特点:①在报纸内容上,大量刊登轻松幽默的社会新闻、当地消息和色情、暴力消息,以吸引识字不多的广大下层读者;②在文章的写作上,该报注重文字通俗、情节夸张、富有戏剧性,讲究写作有趣、幽默、机智;③在版面形式上,戴伊的报纸突破了以往呆板的陈旧样式,突出大字标题,进行煽情性的版面处理;④在发行方面,《太阳报》以街头零售为主,不再依靠传统的预先订阅方法;⑤最为重要的是该报售价低廉,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由于发行量大,《太阳报》很快成为美国第一家不需要依靠政党、集团财政补贴而能获得高额利润、保持经济独立和办报自由的私人报刊企业。3.《纽约论坛报》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廉价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贡献。论述廉价报刊在新闻业务上贡献 ①新闻本位现象的确立:政论——政党报刊后崛起的廉价报刊为争取读者,就必须是大众化,而及时的、多方面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在当时最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能够适应不同的背景、不同政治观点的信息只有新闻(事实),而越来越多的新闻占据了大多数的版面,满足着社会大众的信息交流需求,新闻无疑取代了以往传统政论—政党报刊的主角——言论而成为报纸版面上的“第一小提琴手”。

②时效观念的重视:科学技术带来了新闻采集、传递、印刷、销售领域的伟大革命,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庞大的商业社会系统要求信息的准确和迅速,以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这一切都导致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根本改变。这一观念一直延续要今天,成为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的一个重要新闻理念。

③客观报道手法的形成:客观报道手法反对个人的意见,提倡写作的客观、公正、冷静、平和,主张在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之间划清界限,认为在记者不偏不倚、准确无误地提供了原始、真实的材料后,读者能够自己做出比较与衡量,得出理智的结论。2.试比较分析政论—政党报刊与廉价报刊的不同之处 第十一章 市场的竞争(下)(“黄色新闻”的泛滥)

一、名词解释

1、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是指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其特征包括:①运用强烈刺激读者感官的手法,夸大和重点报道犯罪新闻、灾难新闻、色情新闻和体育新闻;②版面上常使用充满刺激的煽动性大字标题,套红标题,经常用特大字号,甚至人工刻字,战栗读者;③滥用各类图片,大量刊登犯罪现场图解,色情凶杀照片,漫画,连环画,秘密照片等吸引读者;④常常使用各种欺骗手段和种种花哨的噱头;⑤重视出版新闻日刊,并通过刊登连续彩色画报和各种浮浅而又充满刺激的特写文章取悦社会不良阅读情趣;⑥对下层民众表示虚假同情,经常倡导发起一些所谓的社会改革运动,以期造成轰动性戏剧性的广告效果来增加报刊销量。

2、《纽约世界报》

《纽约世界报》是美国廉价报纸的典范。1860年创刊,1883年5月被普利策买下。普利策接手《纽约世界报》后,立即宣称在人事、办报方针、办报策略、风格原则各方面进行彻底改革。普利策迅速改革了编辑部,开始按照他的新型报业学说、方法和思路来指导《纽约世界报》。经过普利策和其同仁的不懈努力,《纽约世界报》的销量直线上升。1884年,该报日刊已达6万多份;1887年,该报在普利策主持下销量已达25万份,到1897年时,《纽约世界报》早、晚、星期日刊的总发行量已经超过了70万份,成为当时美国境内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普利策改造《纽约世界报》的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3.《纽约新闻报》

二、简答题

1、试分析普利策成功经营《纽约世界报》的原因

①普利策在前任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廉价报刊”时期的“煽情主义”手法,尽力用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版面来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阅读情趣。同时,他的报纸也注意用生动的方式对重大的各类新闻做翔实而全面的报道。②经常性地发送社会改革运动,“讨伐”时弊的不公,以期不断制造高潮,招徕读者,树立威望。

③玩弄令人惊异的花样和各种推销噱头也是《纽约世界报》增加报纸销量的特长。④广泛运用各类新闻图片、突出的大字标题——有时甚至是套红的大字标题、大幅的犯罪与色情照片、各种插图。

⑤创立独立编辑出版的星期日刊,借以吸引休闲时光中众多读者们的眼球。《纽约世界报》星期刊创办于1884年,除了日常的新闻部分外,众多的娱乐性专栏是它的特点,供妇女、青年、体育迷、文学爱好者阅读的特稿文章都刊登在这些专栏里。最受大众欢迎的是连载的滑稽连环画专栏。

⑥报纸售价低廉、页码数多。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报纸,《纽约世界报》的售价一直是低廉的,初期的《纽约世界报》在其报头的一边曾刊印一行字,夸称该报是“唯一只售两分钱的11页报纸”,以后,当报纸增至12—16页时,其售价仍为两美分。1896年该报在同赫斯特激烈竞争时还曾降价为一分钱一份。

⑦拥有一个具有良好声誉的社论版。出色的社论版是普利策《纽约世界报》的一大优势,普利策极为重视社论,认为社论是报纸的心脏,也是报纸存在的理由。⑧普利策特别注重网罗一流人才,物色与培养能干的帮手,把众多才华出众的人物集合在《纽约世界报》旗帜下——当然,这也是所有成功报刊的经验之一。

2、试评价新闻史上的“黄色新闻”现象(1)新闻史上的黄色新闻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企业和市场机制的成熟。②社会文化元素中,自由主义观念达到极点。

③读者的变化,一方面,大量的新移民不断涌入美国各个城市,另一方面,企业和城市的发展是工人阶级,小职员和市民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加。

④技术的进步,美国报业传播技术的水准满足了黄色新闻发掘工作的各个环节之需要。⑤黄色新闻的崛起与存在,旨在为商业报刊争取那些文字水平不高,偏爱家喻户晓的有趣故事和通俗小说,对普通社会新闻感兴趣的广大民众。(2)对黄色新闻的认识和评价 ①历来人民对黄色新闻的中,总体评价持否定态度的,黄色新闻的最大危害之一如埃默里先生所言,“塞满了普通人赖以获得消息和新闻的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同时,黄色新闻为了自己盈利的目的,刻意迎合或培养读者身上的一些低层次的阅读癖好,以便把他们的金钱塞进自己的腰包,这些所谓在新闻子市场上自由的贩卖“正当毒品”的现象,当然应该予以否决。

②黄色新闻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大众化的价值倾向并不一定全是低级与否定的,黄色报刊确实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这种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黄色报刊能面向读者,尽量迎合他们的口味——尽管读者的口味并不一定全是对的。黄色新闻的许多手法并不应该被一概抛弃:大字号的标题在具体的时间、具体的版面环境中使用,有时的确可产生妙不可言的作用,人情味的写作风格,短小机智的特写文章,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对独家新闻的不懈追求,以及积极的参加进步的社会改革运动,这些都值得借鉴。③黄色新闻现象确实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专业判断能力,提示我们有分寸的采用许多种富有表现力的方法技巧,来为今天的报刊、今天的新闻事业、今天的大众和今天的世界服务。作为社会大众的信息传播机构,报刊有正当的理由更有责任面向读者,这是不言而喻的。新闻事业的大众化,在今天社会化了的世界里更为重要。

三、论述题

1.试论述黄色新闻存在的根本原因

第十二章 独立报业的典范(泰晤士报、纽约时报)

一、名词解释 1.《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是美国严肃高级报纸的代表,在全世界有相当的影响力,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创刊于1851年9月18日,原为一份廉价报刊,原名《纽约每日时报》,创始人是亨利•贾维斯•雷蒙德和乔治•琼斯,后奥克斯和苏兹贝格家族先后接管该报。目前仍为苏兹贝格家族经营。《纽约时报》由于风格古典严肃,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纽约时报》享有可靠的新闻来源的声誉,在新闻报道方面将自己看作是一份“报纸记录”。几经易主之后,《纽约时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该报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站在垄断资产阶级一边。2.《泰晤士报》

英国著名报纸。印刷商约翰•沃尔特在1785年创办,该报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该报在报业独立化的趋势下创办。英国资产阶级非政党报刊的主要代表。在经营上,割断和政府的联系,充分自立。报道上,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有独家新闻。言论上,标榜独立。另外,重视采用新技术。《泰晤士报》无明确的政党背景,有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他是工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因而能在工业革命后的形势下,成为影响英国政局的重要力量。西方新闻学者们也常常称其为现代新闻事业,特别是现代西方独立报业的“鼻祖”。3.沃尔特二世 二.论述题

1.试分析《纽约时报》偏见与错误

①从政治观点来看,《纽约时报》全盘称赞西方“伟大的”民主自由传统,拥护和赞美美国式的生活方式,面对东方的社会主义事业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

②从企业角度来看,《纽约时报》的主人们一直把追求利润作为一个最高的潜在目标加以追求,并且是他们个人好恶的角度,从更能拉拢读者、扩大销售的角度来完成这一目标的。③在20世纪,随着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纽约时报》自身地位的升高,它越来越成为东部垄断资本集团的喉舌,同官方、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变得越来越保守反动。④20世纪60年代,《纽约时报》买进考尔斯传播集团后成为一家庞大的“时报有限公司”,名列全美500家最大企业之中,并且同其他大公司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连锁利害关系。在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上,《纽约时报》从来都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站在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一边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2.简述主流权威大报(媒体)发展的经验

第十三章近现代通讯社的历史

一.名词解释 1.路透社

是英国历史最为悠久最负盛名的通讯社,它创办于1851年,创办人为保罗 朱利叶斯 路透。路透社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提供新闻报道给报刊,电视台等各式媒体,并向来以迅速准确享誉国际。初创时期以免费供给《广告晨报》两周免费“试稿”活动而获得成功,后积极拓展自己的海外通讯业务,挖掘和抢发了不少独家新闻,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今日的路透社是全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实力雄厚信誉良好,他在国外建有一百多个分社,并派驻和雇佣了数千名记者,每天发稿量近百万字,有一千多家国外报刊,电台电视台订购其新闻稿件,还有无数的跨国公司,商业大公司订购他的商业金融行情,路透社除播放旅游政治新闻外,他的经济和体育新闻也占重要地位 2.美联社

美联社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通讯社。1892年成立于芝加哥。前身为1848年墨西哥战争期间,纽约市的六家大报成立的“港口新闻联合社”,由纽约《太阳报》等六家报社创建。其后经过不断合并、改组,规模逐渐扩大。1900年总社迁至纽约,最初稿件只供给本社成员报纸,1945年以后开始向非成员报纸和电台供稿。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次权威性评比中,美联社总是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报社的鳌头。美联社于1995年成立了它的多媒体服务部,专门用网络向会员单位和非会员单位及时迅速地提供新闻、图片、音像等产品。同时,它还广泛地向各类用户提供从普通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报道、电视节目到专栏文章等一系列全方位的服务。3.法新社

法新社是二战后戴高乐政府在原哈瓦斯通讯社的基础上,于1945年11月正式组建成立的一个受政府财政资助,半官方的新闻通讯社(尽管该社自己并不承认这一点),社长由政府任命,其补助经费也由政府正式列入国家预算。1957年,法国国会通过的法新社组织章程法,规定该社按照企业法规经营,以完整而客观的国内外新闻提供给客户,收取费用。在章程中,依照英国路透通讯社的组织章程有关内容,专文指明法新社经营的基本原则是,在任何情况下,决不能损害该社新闻报道的客观准确性,同时,在任何情况下该社都不得接受任何政治和经济集团的控制。现在的法新社居世界五大通信社之列,总社每天通过各种先进设备,用近十种语言向全国播发六十万余字的新闻稿件通信,法新社在全国拥有三千多家新闻稿件订户,有着广泛强大的世界舆论传播力量。4.“三明治独家新闻” 5.合众通讯社 二.论述题

1.简答“三社协定“的基本内容

“三社协定”是指1870年路透社、哈瓦斯通讯社和沃尔夫通讯社三家通讯社签署的旨在分割世界新闻市场的垄断性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路透社的垄断领域为大英帝国、荷兰及远东地区,除汉堡外,路透社关闭在德国及奥地利的分社,放弃在上述地域发布新闻的权利

哈瓦斯的垄断领域为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沃尔夫通讯社的垄断领域为德国、奥地利、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及俄国。不过关于在德国以外的地区的垄断权,作为代价,该报每年须支付给路透社和哈瓦斯通讯社一定的补偿金额。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埃及及巴西为路透社和哈瓦斯的共同领域。路透社可以再发布因同纽约美联社签订的合同而收到的有关美国的新闻。

本协定指定国家以外的地区为“中立领域”,三社可以在这些地区从事新闻收集和发布自由竞争。

三社承认美国纽约美联社在美国的垄断地位,同时不设立妨碍各自领域内建立通讯社条款。2.论美联社贡献 客观性报道原则的确立

所谓客观性报道原则主要是指新闻报道活动中所坚持的专业性指导原则,它基本上有三个要点组成:独立立场,客观报道,平衡原则。其中的独立立场主要指新闻报道活动不受任何各方势力的影响;客观报道是指从事事实报道,不涉及意见评价的一系列标准化新闻写作手法;平衡原则是指新闻报道者针对利益各方的公正平衡、不偏不倚的报道原则。新闻标准化写作文本形式

美联社发展出来的新闻类专业化写作文本,其一是“5W1H”要素新闻写作范式;其二是现代新闻文本中的导语格式和“倒金字塔”写作模式:其三是由新闻、通讯、特写和评论所组成的现代基本新闻写作文本。这些新闻标准化文本都是美联社记者和编辑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并对全球新闻行业的新闻写作标准文本的最终确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十四章 垄断竞争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

一、名词解释 1.报团

报团指一家报业公司在两个以上的城市中同时拥有两种以上报纸的一种垄断性传媒经营组织形式(报业公司),又称“报系”,即报业集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具有垄断特征的“报系”大众报业传媒组合形成了早期的垄断“报团”。最早在美国创办“报团”的两个人是爱德华·斯克利普斯和著名的“黄色新闻大王”威廉·赫斯特。他们所创办的“报团”在美国初期的八家报团中是最大最有名的。2.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20世纪初在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新学说,该理论质疑之前盛行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传媒必须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其要点有:①传播事业对公众的福利必须负有社会责任,传播事业应当担负起消息和讨论的公共传播者的职责;②公众对于传播事业也有着特定的义务,同大众传媒一样,公众对于言论自由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应的义务,这就是帮助、监督大众传媒完成其肩负的社会职责;③政府对于传播界而言,不能仅仅只是允许新闻自由、消极地不去干涉新闻传播自由,它还必须积极地促进这种自由的实现。3.新闻集团 二.论述题

联系外国新闻发展历程论述社会责任论

第十五章 西方广播传媒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BBC BBC适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创始人是约翰·里思,他被后人尊称为“BBC之父”,旧BBC是1922年12月由伦敦六家主要电器制造商集资创立。1927年元旦,BBC改组,改组后的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成立,英国王室特为它颁发了皇家特许状,有效期十年。根据该特许状,英国广播公司为公共营业性质的独立广播事业组织,拥有在英国进行全国无线电广播的垄断权,其经营政策与节目内容均由邮政大臣负责监督,经费来源仍然是靠收听费、收音机制造费专项税款及政府的资助。现在,英国广播公司经营着两个全国电视频道,六个联播节目制造中心,四个全国无线电广播电台和29个地方无线电广播电台,两种杂志,六个交响乐队和录音图书与磁带公司,是一个庞大的公共广播企业。其职员大约有三万人,机构庞大,设备先进,其广播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广播的规模也居世界各国际广播电台的前列。2.美国之音

“美国之音”是美国政府创办的第一个短波国际广播电台。它创办于1942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用五种语言开播来为战争服务。在二战期间,“美国之音”获得了一定声誉。50年代初期,作为反映美国政府官方意见的喉舌,作为国务院和美国新闻署的直辖机构,“美国之音”充当了冷战的急先锋。70年代,“美国之音”进行了内部改革,业务情况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今天的美国之音设有英语新闻及节目部、外国语言播音部等多个职能部门,其中外语播音部最大,共有52个部门,而中文部又是外语部中最大的。美国之音以53种语言,每周1300多小时的时间,向世界各地广播。内容包括新闻、专题特写、音乐和评论,听众将近一亿人。3.CBS

第四篇:中国史学史复习材料

先秦史学的特征:

1、史学撰述体例的特征。

先秦史学在撰述体例方面,历经了一个持续不断的演进变化的过程,这与史学形成与发展所应具备的相关要素及相应条件密切相关。文字形成之后,结绳刻画和口述传承被神话传说的追述形式所替代。历法的逐步完善、史官的出现、政事的需要,渐次形成甲骨、金石、竹木等不同载体的政令档案汇编,进而形成早期的编年体史著。随着史官制度的完善和分工的细密、社会生活剧烈变动的需求等诸多因素,史学撰述体例逐渐丰富多样,并驾齐驱,编年体渐趋完备,国别记言体形成,纪传体通史规模初具。

2、史学记载内容的特征。

随着文字的形成、史官及史官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史学撰述体例自身的发展、史学主体意识的形成、史学功能认识的提升,促使并且推动史学记载的内容不断发生相应变化。先秦史学记载的内容,呈现着记事内容从简到繁、单一到多重、简单到复杂、重神到重人、事件到观念、制度到思想、政事到社会人生的全貌的层递式的发展变动演进的特征。

3、史学主体意识的特征。

在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发展变化进程中,中国古代先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争取生存、发展和追逐利欲的纷争中,史学主体意识逐次呈现出从古到近、人数由少到多的自觉意识不断累积增强的发展变化趋势。

4、史学功能原则的特征。

随着史学的发展完善,史官制度的发展完备及其职分职责的细密化,历史经验教训的累积,史学意识的自觉化的增进,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形势变动的需要,人们对史学功能原则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使之呈现出渐次加深及逐步形成共识的特征。如史学借鉴功能的形成,疏通知远认识功能的形成。

5、史家历史观念的特征。

伴随着史学多重因素的发展变化,历史社会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动,历史典籍的渐次增加累积,史家认识的不断提高深化,史家的历史观念呈现出层出不穷、多家并存、互促互进、各领风骚的竞争不息的特征。先秦史家的历史观念的不断变化,依次或并行而形成天命史观、圣王史观、民本史观、复古史观、循环史观、变易史观等历史观念,不断推动影响着先秦历史的发展进程。

总之,先秦史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它促进并且推动了先秦史学从萌芽到规模初具的发展进程,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形成奠定了坚实宽广的基础,并对其后中国史学的发展演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史学特征:

1.开创了纪传体编史的先例。

纪传体是秦汉史学的创造,司马迁是开创者。他在《史记》中采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本纪放在全书之首,按年月次序编写帝王的历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为主,同时叙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排列人物或事件;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主要是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这五个部分既有分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五种体例中,又以本纪和列传为主,故称为纪传体。在《史记》的影响下,纪传体成为我国史学的最重要编写体例,其他正史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写的。2.厚今薄古的史学观念。

秦汉人写时大多厚今薄古,与现实紧密联系。在著史中,略古详今。《史记》用一半以上的篇幅撰述当代史,班固的《汉书》,荀悦的《汉纪》以及官修的《东观汉记》都是以当代史为主,而且由当代人写当代史。充分说明秦汉史学家著述为现实服务的观念。

3.秦汉史学进入了新的时期。

秦汉史学出现了繁荣的现象,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它的重要性也愈益明显。因而编写历史书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出现了大部头的史学著作,如《史记》,《汉书》等巨著,而且这两部著作均为私人编写。与此同时,统治者愈来愈重视史书的编写工作,特别是组织人力集体编写,如《东观汉记》等就是统治者组织学者进行编写的。官修史书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另外,随着史学地位的提高,史书的列别比以前明显增多,在纪传体之外,还有编年体、杂史、起居注等形式。

魏晋南北朝史学特征:

1、史学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学科批评的展开。

史学的多样化发展,集中体现在四点:第一,史书的数量宏富,体制不断创新,种类多样;第二,史书的作者来自社会不同阶层,而且既有汉族,又有少数名族,成分多样;第三,史书的领域一再拓展,专史门类多样;第四,史学评论的逐步深化,史评对象多样。从主要评论史事,到转而以评论史家、史书为主,再到开始探讨历史学发展的历程。

2、史学的学科独立及其官化倾向。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又一显著特征,是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而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史学的学科独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目录的分类,二是学校教育与学术机构的设置。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官化倾向更集中的体现,一是自曹魏起开始设置专职史官修史,二是北朝后期初步形成以宰臣监修国史的“史馆”制度。

3、史学上的门阀观念和民族意识之印记。

当时的史学,从形式到内容,都烙上了门阀观念的印记:一是谱牒、谱学的盛行和“谱局因此而置”。二是家史和别传的大量涌现。三是正史的本纪和列传成了门阀士族的谱牒家史。狭隘的民族意识是魏晋南北朝史书中的最普遍的表现。史学成了他们为本族和本族政权争夺“正统”地位的工具。同时,主张各民族间友好相处的思想和坚持国家统一的观念,在魏晋南北朝史学中也有所发展。

隋唐五代史学特征:

1、官方控制史学的程度加强。

这一时期的统治者,承北齐之制,设立史馆,扩大编制,吸收一部分有才学的人为史官,以宰相监修,直接控制史书的修撰。

2、更加重视史学的鉴戒作用。

这一时期以魏征为代表的史学家,强调史学的鉴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人事,否定天命;第二,重视民心向背与政权兴衰的关系;第三,注重君臣关系,强调君臣相辅。总之,这一时期编撰的史书,主要把亡国之君的行为当成本朝皇帝“取鉴”的基本内容,从反面向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整套值得取鉴的治国方略,即注意调整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实行“以静求治”的施政方针。

3、史书种类与体裁的多样化。

史学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类型、各种不同体裁的史书纷纷出现。旧有的编年、纪传体史书无论记载内容,还是形式都得到了更加的完善,典志体、地理书、方志、史注、史评等新的史体也大量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杂史、故事、笔记,有价值的类书以及众多的佛道经典,文集数量明显增加。

宋辽金元史学特征:

1、完备的修史制度。

宋代修史制度趋向完备,不仅超过了前代,而且比明清严密。辽金元设立了自己的修史机构,虽然没有宋朝完整,但也比较系统地保存了本民族的历史。元代翰林兼国史院,开明清翰林国史院的先河。

2、会通的史学思想。

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治乱兴衰;南宋郑樵继承司马迁通史之风撰《通志》,并明确提出了“会通”的思想;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是继杜佑《通典》后又一部典治体通史。“主通明变”成为当时的风气。

3、史学的义理化倾向。

一方面宋人学习《春秋》褒贬笔法,借以惩恶劝善。以义理断史事,以史事证经义是义理史学的另一个内容。朱熹认为汉高祖、唐太宗虽然有大功业,也不值得肯定,因为他们的本心是出于利,而不是义。到元代,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思想,理学化的史学占据主导地位。

明清史学的特征:

1、历史著述的总结性趋势。唐甄的《潜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总结性著作。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与《宋论》是历史评述的总结性成果。章学诚是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杰出史学家。《校雠通义》是一部系统的历史文献学理论的总结性著作。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最为完整的学术史专著。《大明会典》、《大清会典》、“六通”是典章制度史集大成之作,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两部类书以及空前的大丛书《四库全书》,都是古代文献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则是目录学的总结性成果。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均为体大思精的历史地理学杰作。

2、求真务实的治史方法。

明清史家大都是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史方法,追求史事之真实。王世贞治史求真务实的精神,开这一时代史学考证风气之先河。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清代考据学的先驱。乾嘉学者严密的考证方法,实事求是的学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值得提倡。

3、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展。

大凡明清史家,往往是博通百家的学者,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而且关注天文、地理、水利、医药、士农工商等应用学科,表现出宽广的文化视野。

明清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展,还表现在通俗史学的繁荣。纲鉴类史书、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历史纪实、蒙学乡塾读本等普及类历史读物,盛极一时。明清史学不断走向社会深层,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历史知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4、具有启蒙色彩的史学思想。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市民阶层。社会的变化,也曲折地反映到史学领域,兴起了反理学、“六经皆史”与经世致用三股史学思潮。

刘知几的史学理论:

1.刘知几在《史通》中明确指出,史家治史不仅仅是劝善惩恶,而必须将史学作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重视史学的功用,强调史学与政治的联系,这种理论不仅在当时,就是在后世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2.刘知几以前的史学家多鼓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今不如昔”、“是古非今”等,刘知几对此大加批评,他认为成败与天命无关,今未必不如昔,只不过历史在发展。社会发展必然出现新特点,这是一种客观的、不以“天命”或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势”在起作用。这在当时是进步的历史观。

3.刘知几史学思想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考察中国封建史学发展过程时,从理论上论证了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他提出了“史才三长论”,认为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应该具有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选择、组织史料的能力和书写记事的技巧;所谓史学,是指丰富的史学知识和史料知识;所谓史识,是指过人的见识,即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刘知几认为一位史学家要搞好历史,“三长”缺一不可,而其中史才、史学又离不开史识。其二,他主张直笔著史。刘知几从历史记载的真实出发,大声疾呼“直书”、“实录”,揭发和斥责对历史进行歪曲的现象。并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史学发展中提倡直书的传统,明确地将“直书”作为编纂史书的基本原则,在理论上加以论证。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

1、经世致用论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了深刻阐发。他认为,研究历史要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坚持详近略远的原则,注重研究当代史;还应根据不同的社会特点,使研究符合时代需要,以持世救偏;要敢于开风气之先,千万不可为世风所囿。

2、六经皆史论

章学诚认为六经是古代切合时事、服务于时事的历史著作,“六经皆史”的“史”,既具有“历史资料”的含义,用以矫正宋学空谈义理的弊病,同时,又具有经世之史的内容,以反抗乾嘉考据学派闭口不谈义理的流弊。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为史料搜集、历史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3、史义论

史义论是章学诚史学思想的中心,最终把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推向最高峰。史义(又作史意)是相当于史事(历史事实)、史文(历史文笔)而言,指的就是历史理论和观点。章学诚主张只有具备史义的著作,才称得上是“成一家之言”的著作,否则只是史料汇编。

4、史德论

章学诚在总结唐代刘知几才、学、识三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史家更重要的素质是具备史德。史德的内容不只是据实直书、书法不隐,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如实反映客观历史,能以理性制约情感。

5、史书编纂论

(1)章学诚提出要创立新史体,以改造旧书籍。新史体由本纪(按年编排的大事纪要)、因事命篇的纪事本末、图表三部分组成,纲举目张、图文并茂。

(2)主张编写通史。

(3)将史籍按内容和功能分为撰述(著作之书)和记注(为著作提供材料的资料汇编)两类。

(4)扩大了史料收集的范围。

(5)文人不能修史。文人修史讲求文字技巧,往往影响史书记事的真实。

野史:野史是与正史相对应的史学门类,由私家撰述而成,既包括纪传、编年、纪事本末、典志等体裁的私俢史书,也包括笔记、诗话、纪闻、稗史等,形式不拘,内容包罗万象。

通俗史学:通俗史学是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历史纪实、蒙学乡塾读本等普及类历史读物的总称,在扩大史学的社会影响、普及历史知识方面作用大。笔记:笔记(又称杂记、笔录、丛谈等),是随笔记录当时见闻、阅读心得的一种书籍,大致可分为小说故事、历史琐闻、考据辨证三类。

第五篇:史学史复习材料1

一、名词解释:

(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7)《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8)“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

完成。“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

(9)“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10)“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11)胡三省:胡三省是宋末元初著名的《通鉴》学专家,浙江宁海人,南宋理宗时与文天祥等一同中进士,做过县尉、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在任寿春府学教授期间,开始为《资治通鉴》作注。元军攻下临安时,因战乱他以多年心血撰写的《通鉴注》全部散失。南宋灭亡后,他隐居不仕,全力投入《通鉴》注释,先后耗时30年才完成《通鉴音注》的撰写。《通鉴音注》在注重字音、字意、名物、典故、地理等方面注释的同时,还注意订正前人注释的错误,考证史书记载的错误,同时对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在评论中抒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12)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13)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14)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15)袁枢:袁枢字机仲,建安(闽建瓯)人。南宋著名史学家。孝宗隆兴元年(1163)登进士,历官温州、严州教授、国史院编修官、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袁枢在读《通鉴》的过程中,决定对这部历史巨著进行改编。他把《通鉴》全书内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综括1362年史事,分为239条目,另有附录66事,总计大小305件重要事情,始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每事一篇,自为起讫,故名“纪事本末”。

(16)《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的变革)历代的典章制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

(17)郑樵:字渔仲,号夹漈。南宋兴化军莆田人。16岁时,其父病逝。从此谢绝人事,在夹漈山中住了三十年,专心读书。对各种学问做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通志》,该书是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部分无甚史料价值,惟“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

(18)《文献通考》:作者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19)《明实录》:是明朝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明朝共修成太祖至熹宗十三朝实录,记载十五帝(建文附太祖,景泰附英宗),其中《崇祯实录》为后人所补辑。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自然灾祥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等。史料价值颇高。

(20)谈迁:原名以训,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他耗时三十余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撰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国榷》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所依据的是历朝实录、邸报和私人著述。谈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明实录》的曲笔讳饰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其中对万历以后及后金史实的记载,多为他书所无。

(21)《弇山堂别集》:明代王世贞所著,它不是一部文集,而是一部历史著作。全书100卷,是其编撰纪传体史书的素材,分“述”、“考”、“表”三大类。“述”记载明朝有关重大事件;“考”主要记载明代典章制度;“表”大约相当于纪传史中的“表”。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集。

(22)《日知录》: 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23)《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是我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本书将搜集到的有关明朝三百年学术流派的材料进行分类排比,将200多个学者分成19个学案。每介绍一个流派,先叙述它的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后列举该派的代表人物,各立小传,略叙一生经历,摘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而加以评论。是研究明朝学术思想的一部最重要的史著。

(24)《读通鉴论》:明末清初王夫之所著,三十卷。这是一部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作此书之目的是从史书中寻找“经世之大略”。他所选择的评论、批判的历史实例,大都是针对明末清初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比如鉴于明末党争误国,因此书中涉及前代党争,都反复予以贬斥。(25)《廿二史考异》: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钱大昕所著。主要内容包括:①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②厘正史书所载史实之失误。③考辨后人妄改与伪托。④补阙及训释。⑤阐发史家作史之旨意等。

(26)《十七史商榷》: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王鸣盛所著。十七史,包括《史记》以下十三种史著,加上《南史》《北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实共19部。主要内容包括:(1)文字校勘。(2)典制考证:考证以地理、官制居多。(3)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4)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27)《廿二史札记》: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赵翼所著。名为廿二史,实考论24史,只是当时《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被清官方批准为正史。内容包括:

(1)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2)指出各史材料的来源。(3)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他评论的重点是“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治乱兴衰之故者”。他的评论往往能针对某一时期主要政治问题而发。

(28)章学诚:字实斋,浙江绍兴人。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乾隆七年中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一生穷困潦倒。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的观点。主张史家要有“史德”,要求史家“善恶褒贬,务求公正”。提倡编写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主张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的主张和意见。

史学概论小题

1在史学研究的内容中,史学观点和史学思想是核心。

2中国史学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分支。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作。

4《秦始皇本纪》选自《史记》卷六,是司马迁为古代封建帝王个人写的第一个纪传。

5《汉书》对社会经济的阐述,主要通过食货志和货殖传展开的。

6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方志为历史”的论断。

7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最早记载荛禅让传说的典籍是《尚书》

9元代官修的三部正史是《宋史》《辽史》《金史》

10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双壁是指《文史通义》《史通》

11最早为《战国策》定名的学者是刘向

12《前汉纪》体裁是编年体

13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魏晋南北朝

14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学名著是《天下郡国利病书》

1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出自《日知录》

16宋代私人编修的纪传体通史是《通志》

17司马迁作《史记》的体例,效仿于《世本》

18传记一个朝代或一定历史时期的店长制度的断代史称“会要”体

19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史的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史的成长时期

20史学史历史悠久,从孔子作《春秋》,希罗德写《历史》算起,东西方史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21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防治为历史”的论断

22史学的产生,要具备两个条件“文字”“历法”

23《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等多种史评形式,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24先秦时期的三大史学名著是《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25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魏晋时期南北朝

26我过第一部编年史书是《春秋》

27梁启超在《新史学》中阐述了封建史学的“四弊二病” 28纪事本末体的创始之作是《通鉴纪事本末》

29“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多的是《宋史》

30司马迁为封建帝王个人写的第一个传纪是《秦始皇本纪》 31司马迁首创的经济史传是《平准书》和《货殖列传》

32《汉书》新创的志有《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志》 33最早记载尧舜禹禅让传说的典籍是《尚书》

34最早详细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故事的典籍是《国语》 35《南齐书》的作者是萧子显

36我过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37清代三大史考专家是钱大昕、赵翼、王鸣盛

38《圣武记》是纪事本末体

39我过第一部史志目录是《汉书-经籍志》

40二十四史中编修时间最长的史籍是《明史》

下载外国史学史复习重点20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史学史复习重点20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1、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新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表现:生存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1、......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 一、名词解释 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是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

    外国法制史重点

    外国法制史重点 1、古代奴隶制法共同的特点:奴隶制法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法律。(1)各国的法均从习惯法开始,经过一个阶段才出现成文法,着重宣扬“君权神授思想”。(2)代表奴隶主阶级的......

    外国教育史复习整理

    外国教育史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古儒学校:它是由印度的一种被称为“古儒”阶层的人士们设置起来的学校。古儒是指那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1. 古代新闻传播的三个里程碑、意义P1 2. 手抄小报P9新闻书P10 3.近代新闻事业与古代新闻事业不同的特点P11 4. 定期报刊P11 5. 《每周新闻》P12 6. 报纸与杂志区别P13 7.......

    外国文学史重点选择题

    外国文学史(二)试题库 二、单项选择题(70题) 1、为海明威获得声誉的第一部重要长篇小说是: (B) A《老人与海》B《太阳照常升起》C《丧钟为谁而鸣》D《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2、《穷......

    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1试述国际贸易的作用 2简述国际分工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3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4试述对外贸易政策积极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5简述侵略性贸易保护主义的特......

    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复习

    《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复习一、论述题: 1. 简述欧洲传统音乐特征。 (1)每个乐音都有固定的音高,音与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和缝隙,这些空间和缝隙不用音腔来填满。音过程中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