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西方史学史

时间:2019-05-13 04:0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总结西方史学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总结西方史学史》。

第一篇:总结西方史学史

第一章 古典史学(希腊史)

1、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他的传世之作《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因以记述希波战争为中心,故亦称《希腊波斯战争史》,这部巨著成了后世把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最早的一个范例。

2、修昔底德:古希腊史学家,被人们称作“政治史之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把编年与记事结合起来,这本书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3、色诺芬:修昔底德之后至“修辞学派”盛行前,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其代表作是《希腊史》、《长征记》★和《经济论》(西方世界第一部经济专著)。

第二章 古典史学(古罗马史)

1、恺撒: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著有《高卢战记》,此书以第三人称记述。记述了高卢地区战争事的历史回忆录。战争实录,战争史,高史料文学价值。

2、李维:古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撒路斯提乌斯和塔西佗),西方第一位通史作家,代表作是《建城以来史》。他开创了西方史学中的通史体例,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

3、波里比阿:希腊人,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作《通史》(《罗马史》)。在他身上体现了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也是希腊与罗马文化最初交流的缩影。他的史学特色是:历史眼界更为开阔,史学思想深化,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第三章 中世纪史学

1、圣•奥古斯丁:他是基督教早期神学、哲学和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上帝之城》和《忏悔录》,其中蕴含的历史哲学思想对整个中世纪史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帝之城》还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历史哲学的发端。

2、比德:“英国历史之父”,主要著作是《英吉利教会史》,他重视史料的可靠性,发明和推广以基督出生年份为纪元的计算年代的方法“吾主纪念”。

第四章近代史学(1)

1、瓦拉:意大利人,在文献校勘学方面颇有成就,瓦拉认为历史学是一切知识的根基与核心,而且他还认识到将任何事件当作一个主题的演变来看会有助于历史记载的真实。瓦拉关于历史的种种看法为他的进一步研究准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君士坦丁赠与的辨伪》揭穿了西方世界著名的一次作伪,为反对新教改革势力反对教皇制提供有利武器,唤醒西方史学家的历史怀疑精神。是内证校勘的范例。

2、马基雅维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史学家,著有政治学著作《君主论》和历史著作《佛罗伦萨史》,马基雅维里的史学思想以性恶论为理论思想。并以政治统治为目的的逻辑展开,政治本位的功利主义史学观是当时意大利史学的普遍倾向。

3、让·波丹: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史学思想家,代表作《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是近代以来第一部真正的史学理论著作。他对历史认识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从地理环境出发来具体历史进程的世界史三阶段学说。让·波丹关注地理环境对于人类历史的作用。对西方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4、博学时代:博学时代主要指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早期。历史学中的博学派指在博学时

代兴起的以整理和考证文献为表现形式的史学派别,波兰达斯派和圣摩尔派属于这一时期,其中圣摩尔派则代表了博学时代学术的最高水平,博学时代可以称之理性主义史学的“前史”具有“转型时期”或“过渡时期”的特点。

第五章近代史学(2)

1、孟德斯鸠: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杰出思想家,作品《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体现了其历史观点。其史观突出表现为理性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其历史观点对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2、伏尔泰: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领袖,最具影响的理性主义史学家。代表作有《路易十四时代》、《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彼得大帝统治时代的俄国史》等,在西方近代史学上,最先把文化史引入历史学领域,倡导“文化史观”,堪称近代社会文化史之滥觞。把理性主义放入历史研究之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理性主义史学派的奠基人。

3、狄德罗与“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形成的。由狄德罗主编参与编写。“百科全书派”关于社会政治史观与他们的唯物主义哲学密切相关,基本出发点是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人,并把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杰出人物上。他们提出了一些使历史学不断深化的进步思想和百科全书这种编撰形式,但仍不能摆脱唯心主义的局限。

4、吉本: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可谓体大思精、卷帙浩繁。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5、哥丁根学派:它大体形成于18世纪60年代,在近代西方史学史上,它可以说是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伽特勒、施洛塞尔和赫伦等人。把古典史学提倡的史学批判方法,以及由博学家开辟的专业化史料考据方法与历史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历史学专业化,使史学逐步走向近代科学性质,哥丁根学派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与辨析,为十九世纪兰克史学奠定了基础。

6、维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被称为历史哲学真正奠基人,最主要著作《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简称《新科学》,建立了历史发展的观点,并试图为它寻求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提出了著名三阶段:神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他可以称得上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近代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

7、论述赫尔德的史学思想:赫尔德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类历史哲学思想》这本书中。

(1)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受三种因素决定,即所处地区的状况与需要,所处的时代及

其机会,人民的内在特征。

(2)人类历史就是一个有机体,人类历史呈现一种有机的自然的演化,他认为人类历史发

展并不像理性主义说的那样美好。

(3)把人类历史分为三个演进阶段,即诗歌、散文和哲学。

(4)认为历史进化的目的是人道的实现,正义和理性是为人道。

但是他的史学思想也有一定的缺陷,过于讲求妥协与和谐,对历史的冲突评价不足。

第六章近代史学(3)

1、洪堡:德国重要史学家,语言学家,政治家。曾担任教育部长,发起建立柏林大学。他对德国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借成立柏林大学之机将优秀史学家集中起来,使历史研究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他在柏林学院发表的题为《论历史学家的任务》的演讲,就德国史学的主流思想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总之,洪堡的表述揭示了这个特定时代对德国史学家的现实要求,而历史研究学者们也在各个方面贯彻这个思想。

2、边疆学派:美国史上一个以西部环境为背景,寻找一种新的解释,来解释近代美国文明与社会的发展之谜的学派,以特纳的《边疆在美国历史的重要性》为开端。尽管特纳的理论在许多方面并不能对美国历史做出完整的解释。他突出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的重要性,但贬低东部和来自欧洲的影响,失之片面,有狭隘地方主义偏见,但他的边疆理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公认。

边疆论的主要观点:

(1)、关于边疆的定义,被视为一条线或波浪。把边疆扩张视为“文明”

(2)、西部自由土地是支配美国社会发展的力量

(3)、这条不断向西移动边疆存在,是产生民主主义、个人主义等主要因素

(4)、美国文明是人与自然互相作用结果。

3、斯宾塞:他是继孔德又一证实主义史学,他认为人们通常认识的概念并非实在的,绝对的,而是现实世界的相对概念,他将主要精力改在对历史规律的解释上,他将生物学中的优胜劣汰原则及生物机体运动的原则引进社会现象的解释上,从而为种族优越论与阶段合理性找到了理论依据。

第七章近代史学(4)

1、兰克与客观主义史学:19世纪德国著名的史学家,兰克学派的创始人。他通过细心研究前人的历史著作,认为人们乐于引用权威的作品其实都是不可信的,真正负责任的研究必须利用原始档案和文献。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有机过程,在他心目中,除了这个世界之外,再也不存在其他任何世界。他在柏林大学开创了历史研讨班的授课方式,形成了德国史学中的兰克学派。王国维是第一个对兰克史学给予客观评价的人。兰克著有《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世界通史》等。

虽然兰克与客观主义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却不能将兰克史学当作客观主义史学的代名词,也不能将对客观主义史学的起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兰克的史学成就内。①强调史学研究的客观性,认为史学家应该严格按照史学来叙述,像法官审案那样,超然于历史事件之外,即便是枯燥无味,也在所不惜,反对在历史著述中,加入文学色彩。②重视原始史料,认为目击者的见证是最真实的史料,距离事件发生时间最近的人是最好的证据。

③对史实的辨析和考证,并提出了辨析和考证的方法,从史料外表发产生了时空,作者及经历进行考证,史料外表包括“书写材料”等等,考证史料内部,考察它的内容与客观事实是否相同。

④具有西欧中心论的思想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史观。

2、埃及学:19世纪西方学者对象形文字的研究,他的奠基者是商博良,经过他的努力,在1822年通读石碑上埃及象形文字,被认为是埃及学的领域中,其后继者马司伯车期间,发现了古王国时期,金字塔铭文,使埃及学获得了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埃及学的发展为研究埃及及象形文字及保护埃及文物作出了贡献。

3、亚述学:是西方学者在西亚地区的考古发掘。首先,是两河流域北部亚述地区展开的,因此解读与研究楔形文字就以研究亚述学命名。这门学科,除了亚述还包括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

4、汉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学科。即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等的研究,大体兴起于欧洲启蒙运动所出现的第一次“中国热”。汉学分为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两类,分三阶段:游记汉学时期,传教士汉学时期,专业汉学时期。欧洲学者不断努力使西方产生了这个新学科。20世纪现代汉学在美国博兴。

第八章 现代史学(1)

1、“特洛伊木马”: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吕西安·费弗尔说:亨利·贝尔所创办的《历史综合评论》,是安放在传统史学营垒中的一匹“特洛伊木马”。生动地说明了贝尔所创立的历史综合学派在批判传统史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贝尔旨在建立一种与传统史学相异的新史学,冲破了原来的史学传统,要克服传统史学中的狭隘性和封闭性。贝尔倡导跨学科综合研究,试图把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统一起来。

2、年鉴学派:法国现代史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由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它得名于1929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简称《年鉴》。关于年鉴学派的发展脉络,人们通常把它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创建阶段(1929—1945年)、发展阶段(1945—1968年)和转型阶段(1968年至今)。对总体史的追求,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回溯复原方法的运用,对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特点的关注,对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的广泛采用等,所有这些都注入到年鉴学派的研究模式之中,也为现当代法国史学乃至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年鉴学派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布罗代尔,他的长时段理论将历史分成长时段历史、中时段历史和短时段历史。三个层次。

3、汤因比: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思辨主义历史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代表作《历史研究》,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反映了当代西方史学的两个趋势:一是19世纪传统的叙述型历史已转向整体型、分析型历史;二是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时至今日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他在现代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不可动摇。

4、斯宾格勒: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家和历史哲学家,著有《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认为每一文化都有各自的“基本象征”;每一种高级文化皆“各自独立”地走完其生命历程,都要经历三大发展阶段:前文化阶段,文化阶段,文明阶段。在西方他所表露出的文化形态理论及其悲观思想都会带上特有的历史或文化宿命论。文化形态史观的开创者是斯宾格勒,其著作是《西方的没落》。汤因比发展了他的学说,著有《历史研究》。

5、克罗齐:意大利著名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和美学家,而且是世界性的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他的史观被称为“伦理政治史观”。是20世纪批判的历史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著名论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认为,人们研究和撰写历史总是从现实的兴趣出发,为当前目的服务的。

第九章 现代史学(2)

1、布罗代尔时代:布罗代尔1902年—1985年,法国新史学的巨擘,年鉴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前人与年检学派第一代史家史学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发展与创造,以至1945-1968年这一阶段被称作“布罗代尔时代”他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将人类历史分为三个层次,三层分立模式即物质生活、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他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事件时间。布罗代尔对西方近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E·P·汤普森: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被人们誉为是“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注下层,关注被忽视得大多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历史写作,从文化角度审视、分析历史,著有《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是一部开创史学新学派的奠基之作。书中揭示了“阶级是社会与文化的形成,其产生过程只有当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自我形成时才能考察,若非如此看待阶级,就不可能理解阶级”。

3、历史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心理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

4、“全球史观”: 是由当代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直接导源于1955年他发表的《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一书。全球史观主要有两个观点:其一,“全球历史观”要公正地对待与评价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文明,抛弃了西欧中心论的成见与偏私。其二,用“全球历史观”重构世界历史,要注重世界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抛弃了传统的国别汇编(或列国志)的世界史框架结构。

5、《当代史导论》:作者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长久以来对世界史进行理论思考的结晶,是当代西方勃兴的世界史整体研究新潮流的具体反映。具有显著特点,从世界整体,而不是从某个国家或地区来考察当代世界史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开拓了当代史研究的视界,拓展了研究领域;方法上的革新,即用辽阔的“全球性的眼光”考察视界。

第十章 现代史学(3)

1、微观史学:微观史学是指从事这种研究的史学家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涵盖辽阔地域,长时段和大量民众的宏观过程,而是注意个别的、具体的事实或地方性时间。研究方法上他们改变研究员则,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个体。微观史学在力图克服新史学弊病时显示了自己的成就,但同时仍不能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问题。

第二篇:西方史学史读后感

读后感

在读《西方史学史》中,读到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些内容,很有感触。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由爱德华·吉本所写,吉本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普特尼镇一个英国绅士家庭,生活富足。吉本的父亲(也叫爱德华•吉本)早年在剑桥大学深造,后为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吉本本人与其父亲生活经历相似,早年受到良好教育,数年之后亦为英国国会议员。

吉本为家中长子,母亲在其出生之后又生了六个孩子,在吉本10岁时去世。吉本自幼多病。

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玛格达伦学院。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著、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除却恺撒的余荫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屋大维外表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性格冷静而敏感,极富洞察力和政治手腕。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断然不是雷必达和安东尼的对手,因此不遗余力地扬起恺撒养子的大旗笼络军队,更以同样的身份与上述两位前辈结盟。他们通力合作,历经数次苦战终于剿灭了刺杀恺撒的卡西乌斯和布鲁图斯,血洗了罗马城尤其是元老院。在利用一次偶然的政治事件巧妙地踢开雷必达后,他开始了与安东尼长达数年的周旋。看准了安东尼流连于埃及艳后的怀抱致使军纪废弛的时机,屋大维在长期的厉兵秣马下当机立断,倾尽全力在希腊大败安东尼,随后不给他的敌人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乘胜挥师埃及,彻底消灭了安东尼及其情人克利奥帕特拉的势力。

创业不易,守业尤难。舅公兼养父恺撒被刺的情景历历在目,怎能不让性情敏感的屋大维夙夜担忧?他清楚的知道恺撒的被杀并非来自强大的权力而主要源于可怕的夸耀,于是便终其一生对元老院保持相当的敬意,对人民许诺以古老的自由。他放弃危险的执政官一职,转而一步一步地摄取保民官、监察官以及大祭司这些最尊贵而且最能博得人民爱戴的官位,并安于“第一公民”的盛誉。他极其审慎地使用着自己的权力,尽力不去冒犯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共和思想,却逐渐地越来越严密地控制着帝国的各种最高权力。到了其统治的后期,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号,但罗马的人民,已经基于长年来的巨大爱戴而习惯于服从稳坐宫廷中那位拥有最高权威的人所下达的一切命令了。

当然,在小心翼翼地巩固着自身地位的同时,作为一位有着远见的政治家,屋大维也为帝国的稳定做出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工作。早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深切地感受到,经历了数百年的东征西讨,罗马的疆域已经空前的广大,不能再进行盲目的扩张。于是他在军事和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计划的改革,建立了驻扎在边境而不得干涉内政的常备军和专用来保护自己的禁卫军,并以怀柔政策对待罗马漫长边境线以外不安分的蛮族——这一政策在后续诸帝中也有很好的延续。他还大量兴建神庙、剧院和道路等公共工程,使得罗马的宗教、贸易、邮政和交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总之,他的大量工作,都直接促进了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时代、从对外扩张到对内发展的转型,并使得罗马文明在各项方面都达到前无古人的辉煌和鼎盛。

赞曰:中国各朝多以开国太祖最为尊贵,同样的,奥古斯都大帝亦无愧于罗马帝国最伟大君主的称号(尽管他从未自称皇帝)。在他漫长而光荣的一生中,无论是巩固自身地位还是巩固罗马权威的作为,都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惊人地体现了中国先哲老子所言“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原则,终成一代英主。然而伴随着罗马政治形态上从共和走向帝制,罗马原有的小规模奴隶制经济也正不同步地瓦解,罗马原有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在其之上的很多形态也相应发生变化。公民政治和公民兵制遇到危机,公民道德沦丧,同时自然资源流失,农业发展不平衡。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罗马帝国衰落了下去。

罗马从建城、建国到建立帝国开始,走了一条武力征服的道路。伴随着军事上的武力征服,小奴隶制经济向大奴隶制经济形态演变。在这种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中,衍生并附带了很多环境和社会结构问题。这些问题深化了罗马本身的深层次的矛盾,使庞大的帝国难堪重负,举步为艰。所以说,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

罗马原是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国家,在长期的对征服和扩张战争中,罗马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同时也俘获了大批奴隶,为大奴隶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奴隶被广泛使用于农业、畜牧业、采矿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另一方面,战争掠夺的大量土地被充作国家公有地,出租或出卖给富有公民。于是,罗马贵族和富商竞相侵占、租赁和购买公有地,兴建庄园,同时兼并小农土地,致使以大量使用奴隶的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增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的矛盾,罗马和同盟者、被征服者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元老院贵族和骑士阶层的矛盾等等都充分暴露,并且日益尖锐。虽然当时一些人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试图通过改革来消除这一矛盾,但是最终失败了。

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属地中海类型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较为干热,境内河流较密,水流湍急,山区森林茂密,农业作业区广泛。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和高卢等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丰富,空气湿润,也是比较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但是随着罗马的发展,其境内的自然资源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直接影响了罗马的农业生产。这对于依赖意大利本土农业很强的罗马来说,是致命的。王政时代结束后的罗马,是以美德和荣誉为宗旨的。罗马公民纯朴、高尚、富有爱国心和荣誉感,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尚武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和道德精神使人人争先为祖国效力,这是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能够经历严峻考验却依然屹立地中海的原因之一。早期罗马公民为富者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为民者,崇俭耻奢、保守纯朴。即使像西庇阿这样的将军,也亲自耕作。然而,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和疆域的不断扩大,以前那种道德观正在迅速成为过时的东西。

同时奢华之风吹遍罗马之时,拜金主义思潮也涌进了罗马。人们认为只有大量的财富才

能享有崇高的光荣和价值,而贪污和受贿成了公开的秘密。

这些奢华和腐败都是建立在广大底层人民的辛苦劳动基础之上的。到了帝国后期,随着由元首制向君主制过渡,君主的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许多帝王荒淫豪奢,腐化至极。许多贵族地主挥金如土、醉生梦死,增加赋税,致使民不聊生,政局动荡。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公民被统治者无休止的赋税弄得疲惫不堪,根本无暇顾及帝国的安危与兴亡了。

综上所述,罗马开始的源头是好的,但是罗马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了一些末决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又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时机和解决机制,所以,当到了帝国晚期时,已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这些因素中,除了经济形态发展和政治形态发展的特殊性外,许多个别和偶然因素也是促成罗马衰亡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说,罗马的衰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罗马衰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篇:西方史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史学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西方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史学在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现代的发展情况,对史学名家和名著予以介绍。

(四)教学时数

36课时。

(五)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地向学生推荐学术名著。

二、本文

第一章 古典史学(1)

教学要点:

神话与史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修辞学派。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古希腊史学。

第一节、城邦及希腊历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

城邦及其文明;希腊历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神话与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工作与时日》;爱奥尼亚。第二节、西方史学的创立 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的史观。第三节、政治史:一种传统史学范型的确立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该史学传统的影响。第四节、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时的史学 色诺芬;《长征记》;《希腊史》;《师门回忆录》;《苏格拉底的辩护》;《拉西第梦的政制》;《阿格西劳传》;《居鲁士的教育》;《经济论》;《雅典的收入》;修辞学派。考核要点:神话与史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修辞学派。

第二章 古典史学(2)

教学要点: 撒路斯提乌斯;恺撒;李维;塔西陀;波里比阿;普鲁塔克;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古罗马史学。第一节、从模仿到奠立

从城邦到帝国;罗马文化的特点;费边·匹克托及《罗马史》;老伽图及《罗马历史源流》;撒路斯提乌斯及《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恺撒及《高卢战记》和《内战记》。第二节、李维与塔西陀 李维;《建城以来史》;塔西陀;《演说家对话录》;《日耳曼尼亚志》;《阿古利可拉传》;《历史》;《编年史》。第三节、光辉的延伸

波里比阿;普鲁塔克及《希腊罗马名人传》;阿里安及《亚历山大远征记》;阿庇安及《罗马史》。

第四节、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求真探索精神;人文主义观念;宽宏的历史眼光;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考核要点:撒路斯提乌斯;恺撒;李维;塔西陀;波里比阿;普鲁塔克;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第三章 中世纪史学

教学要点:

奥古斯丁;格雷戈里;艾因哈德;编年史与年代纪;比德;鄂图;《马可·波罗游记》;普洛科匹厄斯;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中世纪史学。第一节、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 “黑暗时代”;教会史学的兴起;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二节、欧洲各国史学

法国史学:格雷戈里及《法兰克人史》;艾因哈德及《查理大帝传》;编年史与年代纪;基伯特。英国史学:比德及《英吉利教会史》;安瑟伦。德国史学:威都坎;提特马;兰伯;鄂图及《编年史》。意大利史学:城市史学;《马可·波罗游记》。第三节、拜占庭史学与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拜占庭史学:普洛科匹厄斯及《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和《秘史》。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考核要点:奥古斯丁;格雷戈里;艾因哈德;编年史与年代纪;比德;鄂图;《马可·波罗游记》;普洛科匹厄斯;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近代史学(1)

教学要点:

布鲁尼;瓦拉;马基雅维里;让·波丹及《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佛拉西阿斯等编《马格德堡世纪》;巴洛尼阿斯等编《教会编年史》;托马斯·莫尔;弗朗西斯·培根;博学时代:玻兰达斯派;圣摩尔派。教学时数: 4课时。教学内容:14到18世纪的史学。第一节、意大利史学

近代早期;布鲁尼;瓦拉;瓦萨里;维兰尼;马基雅维里;圭恰迪尼。第二节、法国史学和德国史学 法国史学:科曼及《回忆录》;让·波丹及《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德国史学:佛拉西阿斯等编《马格德堡世纪》;巴洛尼阿斯等编《教会编年史》。第三节、英国、尼德兰诸国的史学及博学时代

英国史学:托马斯·莫尔;弗朗西斯·培根。尼德兰等国史学。博学时代:玻兰达斯派;圣摩尔派。

考核要点:布鲁尼;瓦拉;马基雅维里;让·波丹及《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佛拉西阿斯等编《马格德堡世纪》;巴洛尼阿斯等编《教会编年史》;托马斯·莫尔;弗朗西斯·培根;博学时代:玻兰达斯派;圣摩尔派。

第五章近代史学(2)

教学要点:

孟德斯鸠;伏尔泰;吉本;哥丁根学派;维柯;孔多塞;康德;赫尔德。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18世纪史学。第一节、法国史学

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与“百科全书派”。第二节、英国史学和德国史学

英国史学:休谟;罗伯逊;吉本及《罗马帝国衰亡史》。德国史学:莫泽尔;哥丁根学派。第三节、历史哲学的发展

理性主义史学;历史哲学的发展:维柯及《新科学》;孔多塞及《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康德及《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赫尔德及《人类历史哲学观念》 考核要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吉本;哥丁根学派;维柯;孔多塞;康德;赫尔德。

第六章近代史学(3)

教学要点:

兰克;蒙森;鲁士政治史学派;基佐;米涅;梯也尔;托克维尔;辉格派与托利派历史学家;卡莱尔;格罗特;班克罗夫特;希尔德烈斯;特纳。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西方19世纪史学国别篇。第一节、德国史学

柏林大学;兰克;蒙森;洪堡;《德意志史料集成》;鲁士政治史学派。第二节、法国史学、英国史学和美国史学

法国史学:浪漫主义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也尔;托克维尔。英国史学:辉格派与托利派历史学家;卡莱尔;牛津学派;格罗特 美国史学:班克罗夫特;希尔德烈斯;特纳。

考核要点:兰克;蒙森;鲁士政治史学派;基佐;米涅;梯也尔;托克维尔;辉格派与托利派历史学家;卡莱尔;格罗特;班克罗夫特;希尔德烈斯;特纳。

第七章近代史学(4)

教学要点:

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史学;西方学者对古代东方文明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19世纪史学。

第一节、浪漫主义史学和客观主义史学

浪漫主义史学:普遍特征;思想内涵;浪漫主义史学家及其影响。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发展及影响。第二节、实证主义史学

实证主义思想的起源;史学的仿效及其成果;实证主义史学的困境。第三节、历史主义史学及西方学者对古代东方文明的研究

历史主义史学:历史主义的起源与特征;德国历史主义史学;历史主义史学的普遍性。西方学者对古代东方文明的研究:埃及学与亚述学;宗教与宗教学;汉学。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史学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考核要点: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史学;西方学者对古代东方文明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八章 现代史学(1)

教学要点:

美国新史学;年鉴学派的崛起;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斯宾格勒与文化形态学派;历史主义传统的终结;意大利史学。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20世纪前期的史学。第一节、史学新变革 世纪初的争论;“特洛伊木马”;美国新史学。第二节、美国史学和法国史学

美国史学:史学新潮流;实用、多元与国际化。法国史学:年鉴学派的崛起;在主流之外。第三节、英国史学

学派纷争;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第四节、德国、意大利等国史学

德国史学:传统的坚韧与延续;斯宾格勒与文化形态学派;历史主义传统的终结。意大利史学;比利时史学;荷兰史学。

考核要点:美国新史学;年鉴学派的崛起;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说;斯宾格勒与文化形态学派;历史主义传统的终结;意大利史学。

第九章 现代史学(2)

教学要点:

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年鉴学派的演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社会科学新史学 4 派;历史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历史哲学发展的新走向。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二战后的西方史学。

第一节、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年鉴学派的演进 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年鉴学派的演进。第二节、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

从对抗到对话;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法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第三节、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新经济史学;新政治史学;新社会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

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心理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第五节、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历史哲学发展的新走向 “全球史观”;《当代史导论》;世界体系史的创新;从思辨走向批判;分析的历史哲学;存在主义历史哲学;结构主义历史哲学;叙述主义历史哲学。

考核要点: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年鉴学派的演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社会科学新史学派;历史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历史哲学发展的新走向。

第十章 现代史学(3)

教学要点: “叙事史复兴”;微观史;新文化史。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当代西方史学。第一节、新史学的新变化 “叙事史复兴”;人类学。

第二节、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史学、20世纪的中外史学交流 7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微观史;新文化史。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史学;20世纪的中外史学交流。

考核要点:“叙事史复兴”;微观史;新文化史。

三、参考书目

1、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郭小凌编著:《西方史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J.W.汤普森著,谢德风译,李活校:《历史著作史》(上卷全两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4、J.W.汤普森著,孙秉莹、谢德风译,李活校:《历史著作史》(下卷全两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第四篇:西方史学史_《编年史》读书笔记

历史之最高职能就在赏善罚恶—《编年体》读后感

塔西陀出生于罗马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期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严格训练,并以博学多识为一部分的元老贵族所器重,因此较早的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公元78年,塔西陀与当时罗马的显贵、执政官阿格里古拉的女儿结婚,由于这种关系,加上其岳父的大力相助使他的仕途非常的顺利,官运亨通。在庞大的罗马帝国中,塔西陀历任三朝,跻身高位,先后担任过公元81年的财政官,公元88年的行政长官和公元97年的执政官以及行政总督等要职,这一些为塔西陀熟悉的了解和掌握当时社会的各种情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造就了他有着超乎前人的良好政治素质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及经验,因此他在隐退官场后,便利用其资深的文学基础开始著述事业,从而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历史》(罗马史)、《编年史》(罗马编年史)、《日耳曼尼史》。

《编年史》是塔西陀的最后一部著作,十六卷本。他洋洋洒洒,夹叙夹议,从提伯里乌斯继位一直写到尼禄统治末年,记述的是提伯里乌斯、卡里古拉、克劳迪乌斯、和尼禄四个皇帝当政的时期,时间跨越大约54年,是一部皇朝断代史。这部作品虽然残缺不全,但它所表现了他那前无古人的文学功底,读过《编年史》这本书之后,给我留下了以下几个深刻的印象!

一:实事求是

从《历史》和《编年史》看来,他是以“历史之最高职能就在赏善罚恶,不要让任何一项嘉言懿行湮没不彰,而把千秋万世的唾骂,悬为对奸言逆行的一种惩戒。”作为宗旨的,他著述时均以此为准则,这是他对帝制,首先是对皇帝的专制、残暴及腐化坠落的抨击和揭露;对社会道德的衰微,首先是对个人品行的肆意褒贬;对共和制,首先是对理想化了的理论道德和政治制度的颂扬和向往中均可见一斑。他认为“很少有人生来就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别人的经验才能得到教训。”所以,他要用史书使人们获得教训,分辨善恶。他在史书中以她的道德观度量一切,他道德的蓝本是经过美化了的罗马共和时期的道德—忠勇爱国,崇尚道德,民享自由,他寄情怀予历史写作,缅怀共和,针砭时弊,以书见志。因而,史学家汤普逊说:“本质上的他西陀是道德家,他把历史看成是教材。”马克思也称他西陀为“贵族思想方式的最后代表”。

在写作过程中,塔西陀更多的是以批判的眼光来解剖这一历史时期,他不像波里比阿那样,从罗马政体的形式来论证罗马的功业和长治久安,来总结罗马的经验,而是从一个较小的角度,从专制帝王,社会风尚等等来考察1世纪的罗马,来评价帝国的得失。他本人也承认“我已经谈到的和将要谈到的事看起来可能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记录”他著作的焦点是表现善与恶的小事。在编撰《编年史》中敢大胆的深刻揭露。尼禄是罗马帝国最坏的一个皇帝,塔西陀对他的残暴、昏庸、淫乱的统治痛斥得不遗余力,它不仅敢写尼禄这样的暴君,而且笔锋直指奥古思都,他用历史学家有力的笔借公众的议论把奥古思都描写成一个虚伪的、玩弄权术和生活不严肃的君主,并把罗马共和国灭完的主要职责推到他身上,同时还指出“奥古思都私心极大,把自己的亲人都安插在高官显位,并把元老院和高级长官及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中于一身,实行专制统治”。(《西方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4期P48)但在塔西陀作品中德行的好坏是有强烈的对比的,不仅有批判,也有赞扬,比如,对皇帝提伯里乌斯的侄子日耳曼尼库提推崇备至,花了很多的篇幅歌颂他的人品和军功,说他可以和马其顿亚历山大媲美,又如,他把日耳曼尼库提的妻子大格阿里皮娜写成当时道德女性的典范,具有勇敢、正直、忠贞等各种美德,为了鞭挞坠落的罗马贵族,还往往用小人物和蛮族的某些事迹来形成对比,一个被释放女奴出于正义掩护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子,结果遭到严刑拷打,最后自尽而亡。塔西陀借题发挥,说这个女子“把罗马那些生而自由的男子、骑士和元老们比得黯然无光,因为这些人没有受到任何拷打,但每个人都依旧出卖自己最亲近的人”(《编年史》卷十五P57)

重要的是,塔西陀对于那些作为反面人物而着意刻画和揭露的皇帝,还是采取比较诚实的态度,并非一笔抹杀,一棍打到,虽然出现某些偏颇的地方,但基本上还是比较公正的,如对尼禄的描写,塔西陀认为他是“罗马帝国中最坏的一个皇帝,因此对他的残暴昏庸和淫乱统治痛斥得不遗余力,但塔西陀并不把他一概痛骂,尼禄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他都一一记录了下来,他说尼禄有事特别的宽厚,就连骂他的人都得到宽免”(《编年史》卷十六P6)他赞扬尼禄不为自己立金像和银像的做法,尤其是对尼禄忠于爱情的品德给与充分的肯定。(《编年史》卷十五P57)

二;反暴政,颂共和

一方面,塔西陀反对暴政,揭露帝制,鞭挞暴君,而且,他总是一道德家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态度来写历史,有人称“他的主题集中在政治暴政的滋长和罗马道德的衰落上”,对塔西陀而言,他不能见容于罗马暴君,所以,对他们颇多过激之言;但作为一个生活在罗马君主政体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并又在帝国任职高官,为了生计他也得见容于这种君主政体,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其实塔西陀的偏见是偏离罗马史实的,他并不能对早期罗马帝国的人与事做出正确的科学分析,他也未必能认识到帝制尤其在罗马帝国时代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对当时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一面。例如,被他抨击的提贝里乌斯‘对这个皇帝的建树缺少应有的评价,他把早期罗马皇帝都写成是“暴君”、帝国的万恶之源,这是有失公允!

另一方面,塔西陀歌颂共和政体,赞美昔时的世风淳朴,留恋就贵族派人士的自由生活,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反对民主政治,轻视下层民众,他所赞同的和所向往的是一种温和的贵族共和政体。因为,这种政治的“优点”在于,它既不需要在民主政治下去费心“研究群众的性格和驾驭他们的办法”也无个人专政下的种种弊端。

三:罗马帝国的衰微

塔西陀生于罗马帝国的盛世,这是罗马帝国编年史上的“罗马和平”的繁荣年代,公元一世纪前后的罗马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以致地中海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了一个国家的内海,海内一统,罗马帝国之势如日中天,达到极盛,但是在外表繁荣的背后,国家广阔的大帝国内,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上层统治阶级内部,元老贵族与骑士贵族、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作为身居高位,对帝国政事了然于胸,亲眼目睹宦海沉浮,官场争斗,尤其是君皇残忍、宫闱内幕,一个有着犀利目光与洞见一流的古代史家来说,塔西陀自然会比其他人看的远,看的深,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在罗马帝国上升时代能够察觉到君主制的弊端!

在塔西陀的眼中,本已在逐渐坠落的罗马传统,因为新的放荡而彻底摧毁了,罗马的力量被奢侈之风腐蚀了,他认为这种腐蚀之风同“古代”的纪律和祖先的遗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们祖先的时候勇气而不是金钱构成罗马国家更好的基础”。而现在罗马人几乎成为了一个病入膏肓的民族,它已无法抵御外来的恶习。他写到“每一个国家的每一种事物只要是堕落的和足以使人堕落的,都要在罗马出现。”可见他眼中的罗马堕落之深。他以满腔的义愤写到:“荒淫无耻的丑行层出不穷;罗马人的道德早就败坏了。”在大家争相作恶的环境里塔西陀是带着感情写作的!

四:宗教迷信色彩

塔西陀的思想中夹杂着宗教迷信色彩,这与他的道德观和历史思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宗教色彩 给道德说教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使之更具有感化力,塔西陀认为诸神干涉人间事物,考虑的首先是对它们恶行的惩罚,诸神通过预兆和灾异现象来警告罗马人,告诉罗马人他们的愤怒和不快!罗马人把他们的成功归于天意、神助,把自己看成是天命所归的民族。神坛一直是罗马人的圣地,不管罗马在战争中有多大的不幸,他们总是倾力保护神和神庙。在塔西陀看来,诸神对罗马的一切罪恶,都有所反映,并且罪人总有一天会受到惩罚。《编年史》中,它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尼禄毒死不列塔民库并火葬了他之后,发生了一场暴风雨,因此人们都认为者表示了诸神对于这一谋杀的愤怒。这些记载不仅说明塔西陀道德说教中的迷信色彩,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历史的解释是多元的!

六:小结

在《编年史》第十一卷里有一节关于补充元老名额的争论,他收录了这么一段话:“在过去,对于那些与罗马有血缘关系的民族来说,一个由罗马人组成的元老院就够了;他们并不因为古老共和国而感到脸红。而即使在今天,人们还引用在古老制度下罗马的性格为古人提供的德行的荣誉的范例!”

第五篇:西方史学史 《编年史》读书笔记

《编年史》读书笔记

塔西陀(tacitus,约55—约120)为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史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正因为有他,西方史学史才在古典史学与近代史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沿着这座桥梁,西方史学史才发展到16世纪以马基雅维利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史学的新阶段。塔西陀的史学颇能反映古罗马史学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的特点,俄国诗人普希金以形象的语言将他的著作称作是“惩罚暴君的鞭子”。

塔西陀出生于罗马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期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严格训练,并以博学多识为一部分的元老贵族所器重,因此较早的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公元78年,塔西陀与当时罗马的显贵、执政官阿格里古拉的女儿结婚,由于这种关系,加上其岳父的大力相助使他的仕途非常的顺利,官运亨通。在庞大的罗马帝国中,塔西陀历任三朝,跻身高位,先后担任过公元81年的财政官,公元88年的行政长官和公元97年的执政官以及行政总督等要职,这一些为塔西陀熟悉的了解和掌握当时社会的各种情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造就了他有着超乎前人的良好政治素质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及经验,因此他在隐退官场后,便利用其资深的文学基础开始著述事业,从而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历史》(罗马史)、《编年史》(罗马编年史)、《日耳曼尼史》、、、、、、《编年史》是塔西陀的最后一部著作,十六卷本。他洋洋洒洒,夹叙夹议,从提伯里乌斯继位一直写到尼禄统治末年,记述的是提伯里乌斯、卡里古拉、克劳迪乌斯、和尼禄四个皇帝当政的时期,时间跨越大约54年,是一部皇朝断代史。这部作品虽然残缺不全,但它所表现了他那前无古人的文学功底,读过《编年史》这本书之后,给我留下了以下几个深刻的印象!

一:尊重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和秉笔直书

塔西陀在著史的时候曾经为自己下了一条原则:“下笔的时候既不心怀愤懑,也不意存偏袒,因为事实上我没有任何理由受这些情绪的影响。”(塔西陀《编年史》第一卷P1)从这条原则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塔西陀是如何进行著史的,同时也体现塔西陀是以真实作为历史记载的最高准则,他的目的是扬善抑恶让品德高尚的言行昭之于世,罪恶的品性遗臭万年,从《历史》和《编年史》看来,他是以“历史之最高职能就在赏善罚恶,不要让任何一项嘉言懿行湮没不彰,而把千秋万世的唾骂,悬为对奸言逆行的一种惩戒。”作为宗旨的,他著述时均以此为准则,这是他对帝制,首先是对皇帝的专制、残暴及腐化坠落的抨击和揭露;对社会道德的衰微,首先是对个人品行的肆意褒贬;对共和制,首先是对理想化了的理论道德和政治制度的颂扬和向往中均可见一斑。他认为“很少有人生来就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别人的经验才能得到教训。”所以,他要用史书使人们获得教训,分辨善恶。他在史书中以她的道德观度量一切,他道德的蓝本是经过美化了的罗马共和时期的道德—忠勇爱国,崇尚道德,民享自由,他寄情怀予历史写作,缅怀共和,针砭时弊,以书见志。因而,史学家汤普逊说:“本质上的他西陀是道德家,他把历史看成是教材。”马克思也称他西陀为“贵族思想方式的最后代表”。

在写作过程中,塔西陀更多的是以批判的眼光来解剖这一历史时期,他不像波里比阿那样,从罗马政体的形式来论证罗马的功业和长治久安,来总结罗马的经验,而是从一个较小的角度,从专制帝王,社会风尚等等来考察1世纪的罗马,来评价帝国的得失。他本人也承认“我已经谈到的和将要谈到的事看起来可能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记录”他著作的焦点是表现善与恶的小事。在编撰《编年史》中敢大胆的深刻揭露。尼禄是罗马帝国最坏的一个皇帝,塔西陀对他的残暴、昏庸、淫乱的统治痛斥得不遗余力,它不仅敢写尼禄这样的暴君,而且笔锋直指奥古思都,他用历史学家有力的笔借公众的议论把奥古思都描写成一个虚伪的、玩弄权术和生活不严肃的君主,并把罗马共和国灭完的主要职责推到他身上,同时还指出“奥古思都私心极大,把自己的亲人都安插在高官显位,并把元老院和高级长官及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中于一身,实行专制统治”。(《西方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4期P48)但在塔西陀作品中德行的好坏是有强烈的对比的,不仅有批判,也有赞扬,比如,对皇帝提伯里乌斯的侄子日耳曼尼库提推崇备至,花了很多的篇幅歌颂他的人品和军功,说他可以和马其顿亚历山大媲美,又如,他把日耳曼尼库提的妻子大格阿里皮娜写成当时道德女性的典范,具有勇敢、正直、忠贞等各种美德,为了鞭挞坠落的罗马贵族,还往往用小人物和蛮族的某些事迹来形成对比,一个被释放女奴出于正义掩护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子,结果遭到严刑拷打,最后自尽而亡。塔西陀借题发挥,说这个女子“把罗马那些生而自由的男子、骑士和元老们比得黯然无光,因为这些人没有受到任何拷打,但每个人都依旧出卖自己最亲近的人”(《编年史》卷十五P57)

重要的是,塔西陀对于那些作为反面人物而着意刻画和揭露的皇帝,还是采取比较诚实的态度,并非一笔抹杀,一棍打到,虽然出现某些偏颇的地方,但基本上还是比较公正的,如对尼禄的描写,塔西陀认为他是“罗马帝国中最坏的一个皇帝,因此对他的残暴昏庸和淫乱统治痛斥得不遗余力,但塔西陀并不把他一概痛骂,尼禄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他都一一记录了下来,他说尼禄有事特别的宽厚,就连骂他的人都得到宽免”(《编年史》卷十六P6)他赞扬尼禄不为自己立金像和银像的做法,尤其是对尼禄忠于爱情的品德给与充分的肯定。(《编年史》卷十五P57)

二;反对暴政,歌颂共和

塔西陀的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在一褒一贬上:褒贬共和时代的美德,贬帝国政治之腐朽,尤其是皇帝的暴行和丑行。由此表现出“他对罗马日渐衰败的忧虑和愤恨”,和对“他所思慕的共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怀念。

一方面,塔西陀反对暴政,揭露帝制,鞭挞暴君,而且,他总是一道德家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态度来写历史,有人称“他的主题集中在政治暴政的滋长和罗马道德的衰落上”,对塔西陀而言,他不能见容于罗马暴君,所以,对他们颇多过激之言;但作为一个生活在罗马君主政体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并又在帝国任职高官,为了生计他也得见容于这种君主政体,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其实塔西陀的偏见是偏离罗马史实的,他并不能对早期罗马帝国的人与事做出正确的科学分析,他也未必能认识到帝制尤其在罗马帝国时代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对当时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一面。例如,被他抨击的提贝里乌斯‘对这个皇帝的建树缺少应有的评价,他把早期罗马皇帝都写成是“暴君”、帝国的万恶之源,这是有失公允!

另一方面,塔西陀歌颂共和政体,赞美昔时的世风淳朴,留恋就贵族派人士的自由生活,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反对民主政治,轻视下层民众,他所赞同的和所向往的是一种温和的贵族共和政体。因为,这种政治的“优点”在于,它既不需要在民主政治下去费心“研究群众的性格和驾驭他们的办法”也无个人专

政下的种种弊端。

三:罗马帝国的衰微

塔西陀生于罗马帝国的盛世,这是罗马帝国编年史上的“罗马和平”的繁荣年代,公元一世纪前后的罗马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以致地中海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了一个国家的内海,海内一统,罗马帝国之势如日中天,达到极盛,但是在外表繁荣的背后,国家广阔的大帝国内,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上层统治阶级内部,元老贵族与骑士贵族、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作为身居高位,对帝国政事了然于胸,亲眼目睹宦海沉浮,官场争斗,尤其是君皇残忍、宫闱内幕,一个有着犀利目光与洞见一流的古代史家来说,塔西陀自然会比其他人看的远,看的深,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在罗马帝国上升时代能够察觉到君主制的弊端!

在塔西陀的眼中,本已在逐渐坠落的罗马传统,因为新的放荡而彻底摧毁了,罗马的力量被奢侈之风腐蚀了,他认为这种腐蚀之风同“古代”的纪律和祖先的遗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们祖先的时候勇气而不是金钱构成罗马国家更好的基础”。而现在罗马人几乎成为了一个病入膏肓的民族,它已无法抵御外来的恶习。他写到“每一个国家的每一种事物只要是堕落的和足以使人堕落的,都要在罗马出现。”可见他眼中的罗马堕落之深。他以满腔的义愤写到:“荒淫无耻的丑行层出不穷;罗马人的道德早就败坏了。”在大家争相作恶的环境里塔西陀是带着感情写作的!

四:宗教迷信色彩

塔西陀的思想中夹杂着宗教迷信色彩,这与他的道德观和历史思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宗教色彩 给道德说教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使之更具有感化力,塔西陀认为诸神干涉人间事物,考虑的首先是对它们恶行的惩罚,诸神通过预兆和灾异现象来警告罗马人,告诉罗马人他们的愤怒和不快!罗马人把他们的成功归于天意、神助,把自己看成是天命所归的民族。神坛一直是罗马人的圣地,不管罗马在战争中有多大的不幸,他们总是倾力保护神和神庙。在塔西陀看来,诸神对罗马的一切罪恶,都有所反映,并且罪人总有一天会受到惩罚。《编年史》中,它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尼禄毒死不列塔民库并火葬了他之后,发生了一场暴风雨,因此人们都认为者表示了诸神对于这一谋杀的愤怒。这些记载不仅说明塔西陀道德说教中的迷信色彩,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历史的解释是多元的!五:塔西陀的文风

塔西陀的文风简练有力,典雅别致,他用词丰富多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不落俗套。他所描述的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场面,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她的语言简介而富有表现力,善于塑造人物个性,最明显的是对帝国初期皇帝的描述,如尼禄的荒诞,加尔巴的昏庸!

六:小结

塔西陀的道德观和历史思想在许多方面是互为表里的,道德的考虑常常胜过了历史的观察,或者说历史的考察被拖进了道德的范畴,社会价值的取向决定了塔西陀生活时代的世风,他难以力王狂澜。他不得不承认现实,但有忍不住时常大发感慨,表达他对共和制的诚挚感情。在《编年史》第十一卷里有一节关于补充元老名额的争论,他收录了这么一段话:“在过去,对于那些与罗马有血缘关

系的民族来说,一个由罗马人组成的元老院就够了;他们并不因为古老共和国而感到脸红。而即使在今天,人们还引用在古老制度下罗马的性格为古人提供的德行的荣誉的范例!”在这一历史转变的过程中,首都高职最终对高卢人开放了。开放职官这一问题上,新旧观念有对立了起来,塔西陀从感情上来说是站在维护罗马传统的一边的,尽管他不得不承认现实,他还是念念不忘其理想——共和制和由此而生的道德规范,难怪布赖萨赫说“塔西陀的著作弥漫着悲观的情调!”

下载总结西方史学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总结西方史学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读书笔记选题推荐)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13. 14.15. 16. 17. 18.19. 20. 21.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荷马:《伊里......

    00“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读书笔记选题推荐)1. 荷马:《伊里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2. 荷马:《奥得赛》,王焕生译,人民出版社1997年。 3. 赫西俄德......

    河师大“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1. 2. 3. 4. 5. 6.7. 荷马:《伊里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荷马:《奥得赛》,王焕生译,人民出版社1997年。 赫西俄德:《工......

    Mr.D西方史学史作业读《历史学家的技艺》有感

    布洛赫对历史爱得深沉 ——读马克·布洛赫《历史的技艺》有感 “历史究竟有什么用?”这是一个至今还困惑大多数人的问题,并因为该问题的存在,历史学至今都没有得到她应有的名分......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

    中国史学史复习材料

    先秦史学的特征: 1、史学撰述体例的特征。 先秦史学在撰述体例方面,历经了一个持续不断的演进变化的过程,这与史学形成与发展所应具备的相关要素及相应条件密切相关。文字形成......

    史学史名词解释[5篇模版]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

    复习重点2012史学史

    复习串讲:1、简述先秦时期的史观 天命观:无论是王朝兴亡、世间治乱,还是人们的祸福寿夭都是由“天”而定。大小事情皆卜之神明,由天作主。 如《尚书》中屡次强调“天乃大命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