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铜梁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工作经验总结、创新措施
铜梁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一)加大校企合作宣传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年初纳入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列入部门目标考核。同时,经过一系列会议和活动,全体教职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各专业部集体或个别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与建设,了解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人才需求,探索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老师们纷纷走进企业,丰富自己的教师实践经历,提高自己的应用技能。
(二)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成功实现校企合作二级管理。
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条例(暂行)》,建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完善了领导机构,逐步形成了计划、筹划、实施、反馈、总结等一系列科学流程。在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专业部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功实现了校企合作二级管理。校企合作二级管理体制增强了办学活力,拓宽了办学空间,学校的总体办学实力得到提高,管理效能得以增强。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成熟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基本模式。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在各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教学实习+顶岗实践+就业”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有的全程参与教学、实作,将生产线建在学校,如服装专业;有的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如机械;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根 1
据教学计划,定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及综合素养,最终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实现就业。今年,08级学生全部就业,就业率100%,09级近800人参加顶岗实习。
二是健全的基地培养模式。学校按照“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工厂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我校先后与德伟服装有限公司、嘉陵-本田、龙轩大酒店、重庆恒腾科技等共建了培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学校建设了“技术先进、环境一流,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依托以大型企业为主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本年度,新增校外实训基地8个,初步实现了企业生产、科研与学校教学、服务的有机结合,推进我校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培养和提供出更多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三是促进就业的订单培养模式。学校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2010年,我们先后为江苏舜天、重庆新美鱼博洋铝业、重庆市金科大酒店、实盈电子、重庆泽田等企业定单培养了400余名毕业生。
四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工学结合模式。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实施工学交替、工学并行、半工半读。我校与实盈电子、龙轩实业、德伟服饰、重庆海尔、苏州名硕、上海新天鹭、重庆桥瑞、灵龙电子等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合同,将企业作为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合作,企业成为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实施者,为实习学生提供产品、设备、教师支持、市场等资源,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五是发挥资源优势的校企共融模式。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发挥企业和学校教育资源一体化的优势,培养适应本企业和其它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并将合作延伸到共同开展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以及学校教学项目研究等领域。
六是校政企兼顾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模式。除了与各类企业的合作外,我校先后与铜梁工业园区管委会、蒲吕工业园区管委会签订了校政合作协议,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加强了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与重庆工商大学自学园区等学校开展实习、鉴定等校校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四)取得三大成果
一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校企合作对促进学生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升毕业生和受训者的就业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年,在巩固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新增加校企合作单位8个。在圆满完成08、09级学生就业推荐的基础上,选送了名学生赴重庆广达进行教学实习,为重庆打造微电子工业园、招商引资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在广度、深度上谋求新发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决定学校办学的高度。我们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在广度、深度上谋求新发展。今年,学校所有专业都有对应的合作企业,目前有4家重点合作企业对口我们的优势专业,大幅度提升了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学校进入良性循环发展快车道。通过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实用技能人才,改善和密切了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学校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校企合作锻炼了大批的师资,特别是一体化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五)实现五个“共建”
一是共建了“队伍”。本年度,学校积极引进在企业工作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8人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扩大了“双师型”队伍数量。同时,学校派出名具备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潜质的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在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
二是共建了“基地”。按照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职业学校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互动,建设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培养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今年,借新校落成之机,学校有效地吸引实盈电子捐款248万元,用于购买专业设备,按工厂要求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技能教室”,满足了实训室车间化、工厂化的实践教学。
三是共建了“计划”。本年度学校与重庆恒腾电脑有限公司有效合作,与企业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合作领导小组与企业方达成共识: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在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中,制定校企密切合作、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共建了“课程”。在与恒腾的合作中,学校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以专业部为平台,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同时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
五是共建了“课堂”。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而大多数的职业能力只有在真实的环境和实践中才能形成。本年度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把来自经营管理第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学校“有效课堂教学改革”有了一定进展。
第二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经验总结、创新措施(范文模版)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经验总结
一、多措并举,真抓实干,2010年工作扎实推进
(一)加大校企合作宣传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年初纳入学院党政工作要点,列入部门目标考核。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经过一系列会议和活动,使全体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各系部、中心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与建设,了解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人才需求,探索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老师们纷纷走进企业,丰富自己的教师实践经历,提高自己的应用技能。
(二)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成功实现校企合作二级管理。学院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条例(暂行)》,建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完善了领导机构,逐步形成了计划、筹划、实施、反馈、总结等一系列科学流程。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各系建立了系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功实现了校企合作二级管理。校企合作二级管理体制增强了系部、中心的办学活力,拓宽了办学空间,学院的总体办学实力得到提高,管理效能得以增强。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成熟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基本模式。学院与企业密切合作,在各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教学实习+顶岗实践+就业”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定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及综合素养,最终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实现就业。2010年,07级2721名毕业生全部就业,就业率100%,2008级有2589人参加顶岗实习。
二是健全的基地培养模式。学院按照“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工程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我院先后与博士力士乐公司、四川烟草工业公司、莫仕连接器公司共建了培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学院建设了“技术先进、环境一流,规模与多样性结合,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学院依托以大型企业为主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本,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6个,初步实现了企业生产、科研与学院教学、服务的有机结合,推进我院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培养和提供出更多的实
用型高技能人才。
三是促进就业的订单培养模式。学院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2010年,我们开设了莫仕定单班、富士康定单班、龙湖地产定单班等十多个定单班。
四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工学结合模式。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实施工学交替、工学并行、半工半读。我院与怡得乐(成都)公司、迪维公司、宏全厂等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合同,将企业作为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合作,企业成为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实施者,为实习学生提供产品、设备、教师支持、奖学金、市场等资源,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五是发挥资源优势的校企共融模式。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发挥企业和学院教育资源一体化的优势,培养适应本企业和其它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并将合作延伸到共同开展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以及学院教学项目研究等领域。
六是校政企兼顾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模式。除了与各类企业的合作外,我院先后与双流县、成都经开区管委会、成都现代工业港管委会签订了校政合作协议,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加强了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与四川大学
等学校开展实习、鉴定等校校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四)取得三大成果
一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校企合作对促进学生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升毕业生和受训者的就业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年,在巩固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新增加校企合作单位40余个。在圆满完成07、08级学生就业推荐的基础上,选送了1376名学生赴富士康和仁宝集团进行教学实习,为成都市实现城乡充分就业工作、重大产业项目人才招募培训工作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在广度、深度上谋求新发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决定学院办学的高度。我们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在广度、深度上谋求新发展。今年,学院所有专业都有对应的合作企业,目前有11家重点合作企业对口我们的优势专业,大幅度提升了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学院与世界前100强公司德国博世集团合作,共建博世力士乐产品设备展厅,并建成了培训基地;在与莫仕合作9年之后,学院正在与其商议共建精密模具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学院进入良性循环发展快车道。通过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实用技能人才,改善和密切了学院与政府、企业、院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学院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校企合作锻炼了大批的师资,特别是一体化教师队伍,为学院发展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五)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校企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以学校为依托,成立联合攻关组,通过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在基础理论、技能和工艺研究上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今年5月,由我院和广东三向联合研发的“SX-815F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设备”获第八届全国技工院校技术开发优秀成果一等奖,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消息,该设备申请专利获得成功,这是学院获得的首项国家专利,既提升了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也为企业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
二是与国际知名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搭建了教学科研新平台。我院与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共建了测量技术应用中心,与博世力士乐公司共建了专业实验室,搭建了教学科研新平台。
三是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拓展学生国外研修和就业渠道。我院与日本青木汽车研究所合作,成功推荐07级预备技师班学生罗鸿浩赴日进行为期三年的技能研修,罗鸿浩成为了技师学院在校生中出国研修的第一人。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1)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都有待加强。广义的校企
合作包括校政(地)、校企、校校合作,我们在与地方政府机构、各大院校进行合作的质和量上都有待提高。同时,在技术开发、合办工厂等较高层次的合作方面尚未取得大的进展。
(2)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执行力有待提高。由于校企合作还未完全理顺关系,存在工作交叉、职责不清的情况,工作机制尚未健全,导致校企合作工作在项目开发、深入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没有建立起执行力强的长效机制。
(3)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学院虽然制订了《教学系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从管理制度上调动教职工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动机,使教职工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篇:20090830大丰职教中心校企合作计划
校企合作工作计划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教育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实施方案。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坚持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
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生机与活力的根源所在,校企合作规模越大、关系越密切,效益越突出,学校发展的速度越快,步子越实,因此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学校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并签订合作协议、为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由企业挑选和组织技术工人到我校技能培训,培训要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
二、完善培养条件,保证培养质量
1、提供具有先进水平的硬件条件。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训主要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掌握和应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下,学校使用教育专项资佥、加大投入,完善实训条件,进一步强化多媒体机房、汽修、数控和电子电工实验室建设。学校现已建成有专业配套的实验实习室40余间。
2、提供高水平实习和理论教学师资。“打铁还须自身硬”,有了先进的培训教学设备,如何更好地应用于技能培训,为学生提升能力服务,师资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师资培训,举办双师型教师培训班,组织观摩考察活动、并分期分批安排教师走出学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聘任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3、采取“订单”模式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根据企业提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学完相应的知识,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后,输送到企业就业。
我校将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平台,扩大与各大企业合作面的同时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立足企业需求,扩大企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
1、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力度的加大,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多技能、快速应用方向发展的实际,紧紧围绕企业需求与发展,进一步结合企业生产现场开展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2、充分利用学校师资、设备、场地资源同企业生产技术资源相结合的优势,建立校企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职责功能,开展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保证培训质量,提升校企合作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3、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4、扩展培养专业范围,把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范围进一步扩大,解决小工种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缺乏的现象,使校企合作培养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二、建立机构、搭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1、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培训目标,制定实施教学计划;搞好课程开发,组织编写校本教材;落实兼职教师和学生实习,指导教学改革。
2、建立职业教育校外实习示范基地。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为基地企业优先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3、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参与合作办学、办专业以及共建实习车间。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示范性的实习车间(工厂),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又为企业加工生产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三、合作的主要内容
1、开设订单专业或定向培训。企业就缺口岗位与校方达成培训协议、每年将需要专业人数通报校方,由校方负责招生、培养,学生毕业后择优并与企业双向选择。这样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够与市场有个良好的对接。
2、企业为校方提供实践基地。由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
3、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短期文化知识培训。
四、合作的主要措施
1、与企业商谈合作事项,并拟定有关协议。
2、邀请合作企业代表参加我校职业教育“校企”联席会;
3、分批到企业进行不同专业的见习活动。
4、通过与企业的各种联谊活动增进双方感情,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5、组织好毕业学生供需见面会,通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好进入合作企业的人选。
6、对入围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应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作好其正式上岗的过渡工作;
7、组织开展好毕业生与社会各企事业的就业推荐会。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之路,坚持“做精做强”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地域和行业优势、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为推动我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00七年三月十五日
第四篇:宿豫职教中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宿豫职教中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试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大校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1)制订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是规范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与之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教育观念的关键环节。编制课程教学标准时,应将企业真实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纳入其中,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以职业能力来描述,而不是掌握知识程度的描述;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应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陈述的方式应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的形式来叙写,尽可能地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宿豫职教中心 2009年3月
第五篇: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一、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1.我校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洽谈产学合作事宜,双方就学生实习就业、定单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达成了联合举办订单式合作协议,参加由双方共同进行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安排就业,目前这些学生大多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生产一线的管理者。
2.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一方面对我校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做准备,另一方面与企业负责人协商新教材的改革和编制。企业负责人对毕业生质量和教材编制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希望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表示对新教材的编制工作将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3.通过与单位合作,邀请以上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改革,聘请这些企业的专家、一线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组织,形成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建设小组,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
4.与 进行相关合作,并着手开始相关方面的合作研究。5.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6.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加强合作的紧密度。
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我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择了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依托他们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在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中,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为学生的实习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环境。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参与企业的科研和生产,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职业技能水平,有效地缩短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期,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每年学生都到实训基地进行认识实习、保全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实训。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围绕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将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依据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培养规格所需能力要求,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企业专家充分参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安排实验、实习内容和制定教学要求。按照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零距离、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零距离的思路,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体,实施“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即“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多次进行校外实践教学,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
2.进一步规范和更新了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更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 系。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压缩理论学时,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时数相对稳定并适当增加。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比例超过了50%,通过强化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机器的结构和机器的传动,增加学生对设备的理解。同时增加学生下厂实习的次数,增加学生的工作实践经验,基本使学生能真正掌握专业必备的实践技能,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的能力受到了社会、企业的好评。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注重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的沟通,增设了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实现了培养计划与职业资格标准逐步衔接。我们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学生毕业时,均获得了1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3.加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保证实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各实践环节的时间及效果。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其利用率,认真做好各项实验的开出记录,详细记录实验室人员工作日记、值班情况。每年都圆满完成了教学计划中各项实验和实训课程的开出,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4.我们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方式上和教学过程中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带学生去企业,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战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检验学习成果。5.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生产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
积极推进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开展科技咨询,我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担任了企业技术顾问,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较弱,针对我校教师的专业技术优势,我们着力服务中小企业,多名教师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承担横向科技项目。
经常有已毕业的学生就本单位的技术难题向我们咨询解决办法,我校教师都会尽力提供技术支持,部分教师等厂技术改造、新产品的开发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多次为该企业举办培训班,在学员不脱产的情况下,教师去企业上课,为其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人员;同时企业也分批选送人员来校跟班上课,目前这些人已成为企业各部门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技能素质,适应了纺织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教师在参与企业横向科技服务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更加充分地了解了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实习等方面,得到了合作企业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企业生产案例,任务驱动、学做一体等教学法得以使用,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