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韩涛论文_浅谈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浅谈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上海大学2011级法律硕士(非法学)
韩涛(学号:11720695)
内容提要: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是民主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新闻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并以快捷、透明、受众面广的优势,成为了公众监督司法工作的主要途径。舆论监督使司法机关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减少了“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然而,不适当的舆论监督也不可避免的给司法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因此,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平衡,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现实问题。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独立,冲突与融合Abstract: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and judicial independence are two indispensible factors of the democratic and law-based country.In resent years, media indusrty is developing at an alarming speed.Media industry’s advantages are speedy, transparent, and has a wide audience.Media industry has become a main channal for the public to supervise the judical authority.With the supervision of the public, the corruption of judical system is decreasing.On the other hand, inappropriate supervision may bring bad influence on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judicial fairness.Therefore, it is needed to find balance between the judicial inpendence and the pubilc supervision.Key words: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judicial independence, conflict and merger
一、文献综述
(一)舆论监督的内涵、依据及特点
舆论监督是广大社会公众及新闻工作者通过多元化的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力
﹝﹞运行中存在的偏差行为进行批评、建议和制约的一种监督。1当今社会,电视、网络、报
纸等新闻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拓宽了社会公众对司法机构的监督途径,确保了公民知情权、言论自由权和批评建议权的实现,进而实现了广大社会公众和新闻工作者对国家机关的监督。正如一西方古老格言所说,正义不仅应当得以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审判应当公开,犯罪的证据应当公开,以便使或许是社会唯一制约手段的舆论
﹝﹞能够约束强力和愿望。
2我国《宪法》第3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就从宪法层面,确立了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地位。
公众的舆论监督通常是借助各类新闻媒体进行的,这种监督方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真实性。媒体所报道的事件应当是客观真实的,不能报道实际并未发生的事情;或者虽然发生但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做部分改动的事情。第二,及时性。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速度是关键,各种事件应当在确保其真实、有效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向公众报道。第三,自由性。由于宪法赋予了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因此,公民和媒体可以在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关注和报道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并自由地对之发表言论,而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干涉。
(二)司法独立的内涵、依据及意义
司法独立即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指司法机关在法律的范围内对案件进行公正审判,﹝1﹞
﹝2﹞高阳海:《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与协调》,《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期。[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法》,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而不受任何干扰。3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司法权的专属性,即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利。其次,行使职权的独立性,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最后,行使职权的合法性,即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正确适用法律,不得滥用职权,枉法裁判。
我国《宪法》第126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组织法》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是从立法角度,为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依据。
司法独立原则是国际公认的法治原则,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重要原则,它确认司法权的专属性和独立性,是现代司法制度的核心和基石。作为一项审判原则,它是保证司法机关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和正常行使职权的基本条件,防止法官的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受到来自其他政府部门和外界力量的干涉和影响。同时,司法独立是也是维护社会主义司法公正的重要条件。
﹝﹞
二、舆论监督对司法独立的作用
舆论监督对于司法独立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司法审判的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的滥用,成为了监督司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却因不适当的监督行为,给司法机关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妨碍了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
(一)积极作用
1. 监督司法审判,减少腐败现象
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主要途径之一,它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将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公诸于众,让广大社会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案件发生的背景、审理的进程、争议的疑点和最终的结果。在无形中为司法机关打开了一扇面向社会大众的“天窗”,让人们关注司法,了解司法,从而监督司法。这样的“天窗”,为以前陈旧封闭的司法工作带来了温暖的阳光,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不仅使司法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而且让“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失去滋生的环境,从而实现司法工作的公平与公正。
2. 排除各方干扰,确保司法独立
我国法律规定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司法机关往往会受到上级或同级权力部门和行政部门等的“关照”。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司法工作人员屈于上级的压力,不得已而按照上级的“意思”判案,而不是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判案,致使审判结果失去公正性。这样缺乏独立性的司法现象在我国屡见不鲜。然而,舆论媒体可以全程直播司法审判,将整个司法过程置于广大社会民众监督的压力之下,利于司法机关排除来自权力部门等各方的干扰,独立审理案件,依据法律和事实得出公正的结果,最终实现司法独立与社会公正。
3. 进行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
新闻媒体是广大社会公众关注司法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点使人们能够更频繁的接触法律。在人们关注司法动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增加了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媒体舆论传播法律知识,提高了社会公众同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也使人们在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采取心理攻势,利于法官审理
媒体对司法工作进行跟踪报道,其镜头指向司法工作人员的同时,也指向了原被告双方,﹝3﹞张鑫玲:《寻找对立统一的平衡点》,《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而镜头背后则是广大的社会公众,这就容易使被告人对镜头产生心理虚弱。无论是担心镜头后面的熟人看到而丢面子,还是担心遭遇广大观众的指责,原被告双方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从而在情绪和行为上发生各种变化,利于法官掌握其心理动态,更有利于案件审理。
(二)消极作用
英国学者史迪芬认为:“一个独立的审判机关应当是只根据法律实现正义,而不受政府
﹝﹞政策和倾向性影响的司法机关。”4从历史的经验和当代的实际来看,对司法独立的最大威
胁除了来自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的非法干涉外,舆论的过分炒作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追求轰动效应,夸大偏离事实
舆论媒体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监督司法工作,更重要的是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追求商业效益。这就导致媒体在进行司法报道时,容易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新鲜、奇特和速度,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是从案件本身出发,真实、完整的展现整个案件的背景情况和审判过程。
有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夸大案件中能够吸引眼球的事实,并用煽情式语言进行渲染,使公众受其影响而对司法机关的最终审判结果有不一致的意见。有些媒体在报道中加入了主观感情色彩,丝毫不顾及司法机关的审判,从而引导公众对案件的认识产生偏差。有些媒体工作者法律知识匮乏,在报道中不能客观准确的呈现案件事实,甚至严重偏离事实,致使广大公众不能全面了解案件的情况。媒体的种种不当行为导致公众不能够全面、客观的了解案件情况,从而导致公众的观点与司法机关的审判结果不一致,在二者相差极大或者截然对立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舆论争端,使公众怀疑司法工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影响司法机关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和地位。
2.缺乏客观理性,干扰法官判断
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看,弱者总能轻而易举的博得人们的同情。但是并非所有案件当中,都应该保护弱者而谴责强者。然而,如今的公共舆论总是不自觉的站在弱者一方,忽略案件的客观性,忽略司法的理性。社会舆论的队伍是强大的,是镜头背后所有观众的总和,如果最后的判决没有站在弱者一方,公众会利用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介发表自己的言论,给司法机关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干扰司法者的判断,甚至影响审判结果。
2005年2月长春发生的付忠涛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案件,曾引起媒体的广泛报道。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付忠涛死刑。付忠涛不服上诉,称自己没有杀人动机,而新闻媒体对此案进行了跟踪报道:受害人家属的悲痛欲绝,旁观群众的严厉谴责,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舆
﹝﹞论声讨愈演愈烈。二审法院最终做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裁定。5如今此事已过去
多年,冷静思考一下,从情理上说,付忠涛的行为的确让受害者家属甚至旁观者难以接受,但是从法理上说,也许付忠涛罪不至死。然而,在强大的舆论声讨声中,在社会对受害者的同情声中,法官的主观判断难免会受到影响。缺乏客观理性的舆论,不仅不能代表正义,还将干扰法官判案,影响司法机关主持正义。
三、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平衡
(一)国外做法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有所体现,各国也纷纷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在英国,媒体报道必须遵循“司法第一,媒体第二”的原则。设立藐视法庭罪,刑事案件一旦进入司法程序,任何媒体发表有可能影响审判或影响法庭尊严的报道都﹝4﹞
﹝5﹞柯葛壮:《舆论监督与司法权威》,《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5期。黄亦飞、赵修再:《新闻监督与司法审判的冲突与平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将视为藐视法庭罪。同时,媒体必须根据起诉书报道诉讼进程,对进行不当采访和报道的媒
﹝﹞体负责人,将处以罚款或监禁。6在希腊,刑事案件在法院未做出正确裁决前,法律禁止
有关此案的评论和对被告人的指责。在德国,法律要求判决后的批评和评论应该同现实中的﹝7﹞诉讼报道明确区分开。诉讼报道应当客观、全面、真实,不能与评论混为一谈。在美国,如果某案件舆论影响过大,法院将把案件延期审理,直到舆论偏见的影响消除,或者采用变更管辖的方法将案件移送其他法院审理,从而避免舆论压力影响司法审判。
﹝﹞在我国,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宣布在全国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8,但是我国的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不融合的现象仍然严重,二者相互对立的问题亟待解决。适当的借鉴外国的司法经验,有利于我国缓解二者的矛盾与冲突。
(二)从舆论监督角度
1.实事求是,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任何自由都不是无限制的自由。无论是公民还是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客观事实,避免对案件事实进行部分的夸大和有偏向性的渲染,给司法机关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公民个人发表言论时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可以发表不同意见,但是不能损害司法机关或者其他人员的利益,违背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德。新闻工作者报道司法工作时,应当遵守职业道德,维护法律权威,不得为了商业利益对案件的部分事实进行片面夸大和过分渲染,也不能在报道中加入过多的主观因素,引导公众做出非理性的言论,忽略案件的客观性,对司法者的判断造成干扰。
2.借鉴外国,报道与评论分开制
结合我国法治现状,并借鉴外国经验,我国可以实行诉讼报道和诉讼评论分开制。在进行诉讼报道时,应当根据起诉书进行全面、具体、客观地报道,不得违背司法程序进行超前报道和预测性报道,也不得发表可能影响审判的任何言论。在进行诉讼评论时,要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滥用言论自由权,不得侵害其他机关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参考法学家或专业人士意见,从专业的角度来评论审判的结果。
3.二者融合,媒体配备法务人员
社会公众对司法工作的评论与监督,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新闻媒体的影响。新闻媒体在进行法制报道时常常会不自觉的加入新闻工作者个人的主观看法,这些看法产生的舆论导向有一定的偏向性,不利于法制宣传。同时,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法律知识,该新闻工作者可能并未意识到其言论产生了如此导向,因此,应当为新闻媒体配备法务人员,或者设置法务机构,为媒体的法制报道提供法律指导,从而保证法制报道的合法性和客观性。
(三)从司法机关角度
1.加强沟通,公开案件审判过程
在我国,对于同一案件,社会公众与司法机关的意见不一致,常常是由于社会公众不能得到全部的司法资料,而对案件没有整体的认识。因此,加强司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更大程度的公开案件的审理过程,已显得尤为重要。在美国,任何一个与案件不相关的人都可以在官方网站上搜索到案件的全部资料。其成本之低、获得之方便,使美国司法机关的工作透明、全面的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不仅利于社会公众关注和参与司法,而且利于舆论对司法工作进行监督,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我国也应当在不违反法律、不侵犯当事人利益(如未成年人等)的前提下,逐渐公开司法审判的全部过程,加强司法审判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6﹞
﹝7﹞参见岳红强、王春力:《在冲突中寻求契合》,《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参见王楚:《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消费导刊》2009年第10期。
﹝8﹞贾鹏宇:《新闻监督与审判独立》,《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通。
2.出台法律,规范法院媒体行为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起草新闻法,但该法至今并未出台。从我国的司法现状来看,各种舆论监督问题层出不穷,诸如“有偿新闻”、对司法工作的恶意炒作等。司法机关与社会公众之所以冲突不断,就在于没有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二者权利义务的界限。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一部专门性的法律文件,将司法机关和舆论媒体的行为法律化、规范化,从法律的角度明确正常的舆论监督界限,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范围,以及舆论监督的程序,在保障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前提下,保护公民和新闻媒体的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
3.宽容相待,明确媒体免责条款
司法机关应当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舆论媒体,不能对其要求过苛,应当对舆论媒体规定一些免责条款。例如法制报道或者法制评论中个别背景资料失真、个别字句不准确,就不应当认定为侵权。法制报道可以形成“局部真实—后续报道—整体真实”的链条,只要在最终呈现给公众的司法资料中,信息全面而真实,就不应当追究舆论媒体的责任。同时,司法机关主动与社会公众沟通,及时将工作进展展现给社会公众,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舆论的错误导向行为。
四、结语
自由的舆论监督与独立的司法审判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手段。在价值层面上,二者都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在本质上,两者又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但是,由于二者分属于不同的社会体系,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冲突与对立。我们应当在提高舆论监督主体和司法工作人员自身法律素养的前提下,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规范人们的行为,在保障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的前提下,保护公民的知情权、批评建议权和言论自由权,进而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进程。
参考文献
[1] 舒国滢:《法理学阶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徐忠明:《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高阳海:《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与协调》,《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期。
[7] 王楚:《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消费导刊》2009年第10期。
[8] 柯葛壮:《舆论监督与司法权威》,《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5期。
[9] 黄亦飞、赵修再:《新闻监督与司法审判的冲突与平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0] 岳红强、王春力:《在冲突中寻求契合》,《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1] 张鑫玲:《寻找对立统一的平衡点》,《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2] 贾鹏宇:《新闻监督与审判独立》,《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13]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法》,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第二篇:从刘涌案件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从刘涌案件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第一 刘涌案引发的思考
•正确完整的信息披露——维护公众知情权——坚信审判公正——维护法律权威
•“鉴于其 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本案的具体情况”
第二 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内涵和关系
•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
关系
•动态的平衡关系。
•舆论监督不当,则形成冲突;监督得当,有利于实现阳光下的审判,推动司法进步。
•两者最终的价值立足点是一致的——促进司法公正,社会公正。•注:公开审判原则;建立相应制度
第三 舆论监督的优点
•对抗上级法院,其他公权机关
•法官真正具有法律与职业素养所要求的独立性,则不会影响独立 第四近期动态
•推进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要求加强对司法的监督。•十七大报告: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新闻媒体的监督是改进和完善司法机制的良药和促进剂。
第五 案情链接
•孙志刚案件
•湖北女教师黄静案件
第三篇:韩涛涛演讲
我与九职同在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们、同学们:
在新世纪的第十个金秋十月我校迎来了建校50周年隆重庆典。首先,请允许我,向我校的五十华诞,向尊敬的各位老师,向莅临的所有嘉宾,向亲爱的校友同学,致以最衷心的祝贺、祝福与祝愿!
作为一名职院的学子,从大一踏进学校的第一步开始,我们就在这里扎根、发芽并不断的成长。在九职的这些日子里给我带来了很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各色各样的讲座,大大小小的比赛,课外活动……在这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中,让我们开阔了眼见、增长了见识。从这里出发,我们开始热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挥洒自己的青春、放飞自己的激情。在这里,做错了没关系,在这里受挫折了也没什么,敢于去尝试,敢于去接触新事物,敢于用我们的激情来描绘我们自己的大学生活。有句话所的好“尝试了才不会有遗憾”。记得大一刚进来的时候,直到现在,我都是积极地去参加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今天我站在这个舞台上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些。希望在座的都能在九职这个大家庭里敞开胸怀,与九职共奋进!
星移斗转,沧桑巨变,五十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在我和所有校友心目中的母校,永远是科学知识的神圣殿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她是那样致力于文化的传播,学业的精进,人格的塑造,灵魂的升华;她是那样崇尚奋斗,拒绝平庸,激励学子们以不断探索的精神去无所畏惧地进行拼搏;她是那样以清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求真的学风,去熏陶和培育一代又一代渴求知识、渴望成才的莘莘学子们!母校较高的教育质量、出色的办学水平令全校师生骄傲,令家长自豪,令社会景仰!用任何语言去描述母校,都会显得苍白、贫乏,我只能这样说:母校是一片智慧的沃土,是一片灿烂的的星空。这里记载着学子们求知的历程,绵延着花季少年的期盼;这里留下了跋涉者的足迹,洒下了求知者的汗水;青春在这里闪光,灵感在这里迸发,一颗颗不甘平庸的年轻的心在这里得到奔腾、激荡。一句话,我们从内心深处眷恋您,并真情地祝贺您——我们的母亲。
在庆祝母亲五十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尤其留恋和怀念曾经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恩重如山的老师们!是他们,用春蚕的品格和烛光的精神,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了我们,使我们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到了为人、治学、处世的准则和道理;是他们,用独特的思辨能力、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博大的园丁胸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忆往昔学海荡舟,看今朝事业有成,我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每一次进步,无不得益于母校的育人环境和师长的精心培养。是母校和老师用心血与汗水培育了我们的昨天,促成了我们的今天!母校的师恩难忘!我们从内心深处感谢您,并真挚地祝福您。衷心地希望母校在新的世纪里继往开来、奋发图强,再造新优势,再创新辉煌!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
祝贺我们的母校生日快乐,桃李芬芳!
祝福我们的师长青春永驻,身体健康!
祝愿我们的同学创造精彩,拥抱辉煌!
再过几十来天隆重的校庆日就要到来了,我希望用我的演讲来激励更多的人来参加到校庆的活动中来,共同欢度这一盛大的日子。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对世界来说,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只是一所专科学院;但对我们来说,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就是整个世界”。
第四篇:信访与司法独立
访与司法独立
——答《北京周报》问
贺卫方
贺按:日前,一位英文媒体朋友问及上访问题,我告诉他,关于这个问题我曾接受《北京周报》访问,访谈稿英译可以在博唠阁里看到。但是他却怎么都找不到。我查了一下,果然没有。于是就把英文本找出来贴了上去。马上就有朋友问:中文在哪里可以看到?答曰博唠阁里有。但是翻来覆去还是查不到,经查,与英文稿一样,这个真的没有。可见我的记忆力是多么不可靠,还要请大家多包涵。这里贴上中文稿,也顺便作了个别文字上的修订,请各位指正。
————————————————————————————————————
北京周报问:您认为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上访对中国社会矛盾的解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贺卫方答:很明显,现在对上访的所谓重视是重视怎么把上访的打击下去,而不是重视认真去对待每一个上访。我了解到的情况都是各地政府对上访都特别的紧张,派出大量的人在北京截访。实际上这并非想通过上访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我觉得条例和现在的实际做法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上访问题是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年复一年,这么多的大规模的上访,全国各地都有人跑到首都来,去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冤情能上达天听,这在一个追求法治的国家里肯定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情况,或者说在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里,这种情况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出现的。
我想,原因可能首先是我们的司法制度出了很大的问题。整个的司法体系不能有效地公正地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法院的这样一种体制本来就是为了让社会中出现的纠纷,冤情能够及时地得到纠正。但是如果司法界受了外部的干预,就不能独立地按照法律规范公正地判断案件。表现司法无力感的最典型例证可能是拆迁引发的上访问题。政府出面来进行拆迁,不给老百姓一种平等交涉的机会和可能。老百姓要诉诸司法,但是,令他们绝望的是,法院在这类案件的判决时并不能够独立地去判断这个案件,而是往往做地方政府的看门狗,司法权完全融合在行政权之内。最近,最高法院出台了一个司法解释,说涉及到土地征用问题引发的诉讼,法院一律不受理,那更是把老百姓最后唯一的一点希望给掐灭了。他当然还可以通过向当地的政府诉愿,但如果当地政府本身就是一个事件当事人的话,那根本就是与虎谋皮。那老百姓只好往上去申告,去倾诉,使得最高层能够知道当地这种糟糕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无奈、迫不得已的选择。
问:那您觉得上访制度的存在是否与中国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的沿革有一定的联系?
答:从历史传统以及政治文化上看,我们往往愿意把一个社会治理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明君或者一个伟大领袖的身上。这种传统根深蒂固,所以历史的演变也证明中国传统社会里,老百姓非常害怕某种上下的分权,联邦制啊,人们觉得这是不好的一种东西,因为往往都是地方官员,贪官污吏,形成了对于老百姓的一种压榨。人们唯一的企盼就是有一个好的皇帝,来解决这个问题。
跟西方的一些国家,比如跟英国的历史相比较的话,这种差异就非常明显。在1066年以后的英国,在一开始的时候国王也会承担这样一个角色,国王被称作是正义的源泉。老百姓有了冤情当然希望国王能亲自给予解决。但是,在国王派出各种官吏到地方去解决问题,审理案件、纠纷的时候,却会逐渐地形成一种关于司法的专业化知识。通过司法,通过一种稳定的判例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官们逐渐使得规则得以确立,也就是在司法制度方面形成了一种严格的遵循先例原则,英文叫做binding force of precedent。以往的案例对后来的案例有着严格的约束力,使得司法的过程中不仅仅解决了个别的纠纷,而且使未来的案件有了一种法律上的依据。
任何国家的法院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同样的案件能得到同等的对待。同样事实的案件,它适用的规则应该是一样的。所以确立了一种严格的规则的话,那司法本身肯定是独立的,因为它是按照自己的这套逻辑来判断案件,解决纠纷,而不是按照外部的任何别的权力去解决问题。
传统中国的社会治理结构跟西方的很不一样。中国一直到清朝末年,几千年的社会没有一种真正意义的法院,西方式的权力分立学说在我们这里是闻所未闻的。州县官在司法的过程中间,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把这个事情本身给了结了,而不是努力去形成一种严格的规则。没有发展出一种良好的治理模式,以及司法独立的传统,几乎也没有专业化的,独立的法律知识体系能够成长起来。就导致了谁能够向决策者施加更大的压力,谁就能获得一个更有利的结果的局面。恶霸可以横行乡里,“金陵四大家”可以在贾雨村那里网开一面,权力与财富之间眉来眼去,小民百姓只能梦想自己能够碰巧遇到一个清官。清官不可遇,也只好到皇居之处告状申冤了。
问:那您是否认为上访制度存在本身与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目标存在着矛盾?尤其是现在出台了新的条例,是要加强信访制度。
答:其实上访好像给底层受了气的人民保留了希望,但实际是我觉得是饮鸩止渴。我们不是去认真地去构筑一个独立的司法制度,不是去提高司法制度的正义程度,而总是在一个制度之外的方式去开一些口子。
前一段时间曾有报道,温家宝总理亲自为一位农民工讨薪水,媒体把这件事传为美谈。可是,温家宝纵然三头六臂,也只能帮助个别民工讨回工资。但是这个事件的副作用太大了。副作
用就是老百姓都觉得如果他们也能够找到总理,找到总书记,把自己的冤情解决了,那该多好。所以大家就都来找。这当然会培养一种对最高领导人的依赖甚至崇拜。但是制度建设就会被忽略,我们毕竟要建设一个法治国家。法治国家不是一个靠贤明君主来统治的国家。上访制度和人治有着联系,而在人治的社会里,贤明的君主也经常会演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恶霸。
问:您是否认为中国在向法治社会努力的过程中,信访制度的存在是一个解压阀,或者是特殊时期的过渡性制度?
答:我个人觉得有一些压力是必需要积累起来的,也就是说不要指望着经常解压,导致的就是制度没办法去形成。而我们经常是把一种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能够形成制度的压力给一点一点的释放掉。像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这个事件就是一个很大的冤情,那么大家都一块呼吁,包括法学界,我本人也参与其中,呼吁建立起一个真正的违宪审查制度,并启动特别调查制度。用一个整体化的制度来去把宪法之下的法律、法规中违反宪法,剥夺人民权利的这种做法进行一个一揽子的解决。但是我们最后的结果是2003年6月份的时候,国务院宣布废除了原来的收容遣送办法。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都是人们在歌功颂德,他们在说新一届政府真好,他们多么亲民啊。但实际上制度创建所需要的一种压力一下子也被释放掉了,一个本来可以成为违宪审查制度建立的契机给错过了。上访就是非常典型的这类问题。上访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上访人被规劝回去,被强制押解回去,人们送上来的材料大多数情况下又被返回到那些制造冤案的机构或是个人的手中。
问:您刚才提到了中国的司法制度存在好多问题,然后现在正在进行司法改革,您认为应该改哪些方面?
答:首先当然是司法的独立,就是法院在判决一个案件纠纷的时候,唯一的依据就是法律规范本身,而不是人情,党的书记的意见,人大的意见等其他非法律的因素。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独立性并不是特别容易,我想这需要在人事,财政体系上做很大的努力。
第二,法官的素质以及司法行为的中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法官素质低,这将给独立带来很大的问题。在司法权行使的过程中,法官在当事人双方之间不可以由于利益在其中而表现出有所偏袒。法院必须要独立于自己的上一级法院,上下级法院都要相互独立的决策,真正的表现出一种中立性。中立性可以极大地避免诉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冤情,冲突。一些具体案件,很难说怎样判决是公正的,怎样判决是不公正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许多情况下,司法不过是一种复杂的利益平衡。有时候一个案件的解决,法官本身的中立的态度会起到很大的束缚作用,就会减少人们对法律之外的手段的诉求。这种对减少上访非常重要。
第三个方面是如何加强对司法权的监督。能够让法官们在行使权力的时候感觉到他们不能够随便断案,而是要严格依照法律来判决案件。这个监督现在在中国主要有人大的监督,检察院的监督,媒体的监督等方面。实际上也是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监督不
够,另一方面是监督失当。前者说的是一些该揭露的问题没有被揭露,后者说的是有时候报纸电视会取代法院成为实际的法官。还有人大也会自己来审理案件,导致立法权与司法权的混乱不清。
问:我采访过中国的一些公益律师,他们认为中国的上访制度是应该保留的。他们认为中国的司法体系压力太大,法官的资源缺乏。如果上访制度突然取消,这么多的纠纷矛盾全压到司法系统,中国的司法体系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人力资源。
答: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的法官在办案效率方面,仅仅相当于美国法官的十分之一。中国的法官好像看起来是天天在忙,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使得他们做的好多工作都是无用功。比如说中国没有哪一级法院的判决是终极性的判决,任何判决都有可能因为上级部门领导的批示,或者由于某种压力,就会被推翻掉,我们的司法体制是二审终审制。二审终审完了本来意味着案件的了解,但是没关系,只要你上边有人,你就可以使二审终审过的案件推倒重来。推翻以后,原来的胜诉者就变成了败诉者,败诉者可能想方设法去寻找更高的力量,来制造压力再推倒重审。我们没有司法判决的确定性的概念。我们的法院做得很多事情实际上是在不断否定自己。
实际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绝对的公正是不可能有的,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法学家西赛罗(Cicero)说过,“绝对的正义就是绝对的不正义。”关键在于在一些案件中间,也许会有某种程度的细小不正义,这时候如果当事人能感觉到反正是二审终审了,案件已经解决了,自己应该该干嘛干嘛,就像当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戈尔诉布什,戈尔败诉了,他说我特别讨厌最高法院的判决,但是我必须尊重它,因为你不可能推翻它。
但是中国不是这样的,它永远告诉你只要有能力,就有可能把对你不利的判决推翻掉。这就激励了很多人民想方设法去改变也许只是一小点儿的不公正,一定要想方设法推翻掉整个判决。我们最荒唐的司法口号就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这个错误可能只是很小的错误,当然也有可能是很大的错误。如果很小的错误都想法设法去纠,哪个判决不会有问题呢?这就解释了中国会有这么多老百姓会去道路奔走,权门呼号,想方设法寻求最有利的结果,推翻原来的判决。推翻掉了以后原来的胜诉就又变成败诉了,败诉者又会去推翻。这个过程中许多人就会在微小的不公正上投入太高的成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有的人家徒四壁,天天为自己的案子而奔波。可能本来他这个案子败诉他损失500元,但是几年上访下来,他完全可能耗费成千上万。而且精神成本更是巨大的,他变得愈发不能忍受这个不公,愈发怒火中烧,不推翻掉不行。
这个过程还会带来另外的问题。原来制造一点小冤屈的人为了防止自己的决策被推翻,他们也想方设法去建立一个攻守同盟,下边的官员们会结合在一起,阻止任何纠正错误的情况发生,于是又导致一旦原判被推翻,越来越多的人们会被追究责任。这样就带来更多的压制、阴谋和苦难。这当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让大家服气的司法权威,你不知道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权威,最终将是民怨沸腾,一地鸡毛。
2005年9月18日改毕
2009年5月5日再修订
第五篇:舆论监督论文法律监督论文
舆论监督类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舆论监督类栏目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主持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驾驭和控制场面的能力、敏锐的新闻触感、快速的辨别及反应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严恪职业操守,与上线单位嘉宾真诚交流,对问题的存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遇到听众投诉时,抓住问题根源,以达到彻底解决的目的,从而确保节目常办常新。
【关键词】舆论监督主持人素质
淮北人民广播电台的“政风行风热线”是一档颇有名气的舆论监督热线栏目,虽然开办至今已经历了10个春秋,但热线愈热的势头始终未减。在淮北这块方圆27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026326、3884243两路热线号码,已如同120、110这些常用号码一样为大家所熟悉。“政风行风热线”上线单位时间表,听众也是熟记于心,有什么事,几号打“政风行风热线”似已形成了共识,有事打“政风行风热线”,想咨询的事准能问清,想投诉的问题准能解决,30分钟的时间里,平均每天接进直播间8个电话,多时15个。探其原因,除了受众需要它来解决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之外,主持人对处理问题的把握基本到位和高解决率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想成为一个较为称职的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一、现场受理要“内功做足”
所谓内功,就是在具体的受理投诉中,主持人要具有驾驭和控制场面的能力,这需要实践的积累。一是主动掌握大量的信息,从各个渠道收集各种法律
法规,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二是根据受众反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挖掘事情背后的东西,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三是在受理投诉中要学会掌握投诉人的心理状态,冷静考虑问题。虽然打进热线的受众大都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情况,但由于有些是久拖未决的问题,难免会在表述中出现情绪过激,要以信任和理解的态度将其情绪软化下来。在与受众的“对白”和问题处理的答复上,要态度明朗,观点明确,不能含糊,特别是在带有定性性质的关键字眼,更要力求准确。现在受众的参与意识也很强,很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此要耐心听取和适时的打住,使其有一个心理释放过程。而在措辞用句上,增一字或减一字都要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后果,要有古人那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我们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反映:李先生家中的孩子曾经遭人绑架,当初为救孩子往一个帐号里存了一大笔钱,后来在警察的努力下,孩子得救了,但这笔钱却因为不知道帐户密码而迟迟取不出来,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银监局和公安局共同出面协调,虽有难度,但几经努力,事情还是圆满解决了,听众十分感激。报道这件事时,我们在备稿中提到了一些细节,但在审稿中考虑到如果播发出去,虽然内容显得丰富详实,可这种具体的做法会引起不良后果,终于在播发前拿下了这段话。这种看似并不大的问题,其实正是体现了主持人所具有的内功。
二、节目中的整体把握,要流畅亲和
节目主持人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敏锐的新闻触角,快速的辨别及反应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主持人的亲和力可以使听众与上线嘉宾放松紧张情绪,自然进入谈话主题,主持人思想清晰的引导,可以使听众和嘉宾迅速进入问题重点,节省上线时间;主持人在反馈、热线、预案之间轻松娴熟的衔接使
这些相对零散的环节形成一个流畅的整体,使节目更具可听性;遇到情绪激动的的听众,上线嘉宾一时无措,主持人适当的言语安抚,既可缓解听众情绪,又可为上线嘉宾调整思路,争取时间,使节目体现出人文关怀;遇到推搪拖拉的上线领导,主持人含蓄鼓励,听众追问到底,使矛盾适当激化,引起领导重视,便于问题处理解决。
三、督促投诉要事事有落实
来投诉的听众,最怕投诉有去无回,屡有反复,受众从希望变为失望和抱怨,这样的次数多了,热线的地位也会随之下降。从笔者的经验教训来看,往往是督促工作落得不实所导致的。应该说,绝大多数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是能以群众利益为重,认真积极地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解决老百姓的疾苦,但也会遭遇一些碰到到棘手问题互相扯皮推诿的“太极推手”。这就需要主持人本着对受众利益负责的精神,抓住问题的实质,认真督办,直到问题得以解决。听众杨先生在单位出了工伤,医药费迟迟不给报销,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在劳动保障局上线时打电话反映,下线后我们全力跟踪督促,第2天下午杨先生就拿到了5000元钱;供电局上线,朔里的李先生反映电工在更换电表时多收了电表费,换下的电表没返还给农民,下线之后,我们和供电公司监察室工作人员立刻展开调查处理,李先生很快领回了多收的95元钱,违规的电工被留用察看2年,并要求各供电所开展自查自纠,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出现。老百姓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你这里解决了,这样的例子多了,受众就更加信任你,信任你这个栏目,栏目的生命力就会持久。职能部门知道你办事是认真的,是不玩虚的,解决问题也就不敢玩虚的,不会糊弄你了。
四、解决问题要“技高一筹”
所谓技高一筹,就是主持人对问题的存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遇到听众投诉时,容易抓住根源,以达到解决的目的。舆论监督节目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主持人必须要坚持群众的观点,还要学会做受众的工作,理解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受众反映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节目中注意把握这个基调,只要合乎情理,又能办到的,要督促有关部门尽快办到。对于因条件限制而暂时无法解决的、重要的信息,及时提供给领导们决策参考,改善工作方法,调适当前政策。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在解决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还充当了及时传达民声民情的政府信息员的角色。可见,熟悉和掌握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不但是解决投诉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解决质量的重要保证,作为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必须掌握好这个基本功。
凡是做这类节目的主持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如今听众所反映的不再是简单的停水断电等问题,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也有一些是有关部门暂时无法解决或者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难度比较大,如果不讲究对策,就很有可能因为没有现成的政策配套,或者相关的部门不积极配合而陷入被动,受众反映出来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主持人接到这类投诉,就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处身设地为两边想,既妥善地考虑当地政府部门的具体实情,又要提出有效建议,促成解决老百姓面临的难题。这种“两边想”的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投诉热线经常会遇到各类问题,成功的解决一例,会起到带动一片的效果。如财政局上线时,徐先生反映相山办事处居委会用低保钱发工资,下线后,市财政局党和十分重视,与民政联合成立调查组,经查
反映情况属实,市民政下发查处情况通报:1.追回违规发放低保金2400元,2.责成相山区民政局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3.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工作。通报一出,关注低保问题的市民欢声一片;但是居委会工作人员工资如何发放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工资发放问题不解决,以后或其他居委会还会出现类似问题,经过与相山区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终于解决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问题,通过“两边想”,最终取得了两全其美的效果。听众李先生在2006年圣诞节在某火锅店吃火锅,因地面湿滑时被摔伤,多次找商家交涉未果,打了热线,下线后几次协调处理,帮助消费者获得1万元的赔偿费;事后,我们又跟踪追击,协同工商和安监部门对全市商家的地板安全问题进行检查,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进行整改,以确保市民消费安全。这种问题的高解决率,会让受众体会到你的“与众不同”,也展示出了热线栏目的权威性。
五、严恪职业操守,与上线单位嘉宾真诚交流
舆论监督节目受百姓关注,节目主持人为听众喜爱,主持人也必然会受到上线单位的欢迎,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主持人一定要严于律己,严守主持人职业操守和道德操守硬指标,自己是舆论监督的代表,更是受大家监督的对象,丝毫不能马虎。为做好热线节目,应该真诚与上线领导嘉宾交流,虚心请教行业知识,共同商讨节目中遇到的问题,协助上线单位解决市民投诉的热点难点,提醒他们改进热线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征求他们对节目的意见与建议,为政风行风热线工作顺利开展营造和谐气氛提供成功条件。
总之,轻松自如的驾驭舆论监督节目节目,需要主持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实践,总结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