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改进[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05:3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例改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例改进》。

第一篇:课例改进

音乐课

视频中,音乐老师让小组分工和协作,现场演奏乐曲。

亮点:老师让学生自己来创作一个乐曲。

改进建议:老师可以发布分组研讨,让每一组的同学自由分配任务(指挥、谱曲、演奏者等)并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录音提交一份完成的音乐作品,并将乐谱拍照上传。展示的时候可以每一个小组都展示,并让同学们互相做出评价。

地理课(海洋运输)

亮点: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情景。

改进意见:(桌子已分成4个桌子)建议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完成方案的提交。最后成果展示。

第二篇:课例研究—基于改进课堂教学的思考

课例研究——基于改进课堂教学的思考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苗长广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和老师的共同追求。校本公开课是一种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活动和研究载体,在“三五一”规定新形势下,在“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先学后教”的新理念下,笔者以参加学校化学公开课“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一课为例,就如何真正提高校本公开课的课例研究,更好实现改进课堂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思考,抛砖引玉。

一、总体感觉

本节课上,从教的角度来看,一是对所教内容还是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整体把握;二是三个环节也比较清楚:定义和基本经验,宏观微观的本质分析,热量变化的图示法;三是当堂练习也有针对性。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初步达成了教学目标。从学的角度看,总觉得学生还是显得被动,“被记忆”、“被分析”、“被模仿”得比较多,大多处于认知性层次,问题解决能力不强,有效思维的明显不够,体验性层次基本没有。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花了大量时间是在学生已会知识上或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认知性知识上,本节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没有涉及(是要在第2课上解决)。

二、几个思考

(一)为什么要有这个单元,是不是可要可不要呢?

我认为,要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思想的整体性和认识的阶段性来把握本单元。化学研究的最核心知识就是化学反应,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整体认识化学反应,把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把一个完整的化学反应呈现给学生,应该是学习化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此之前,教材已经从种类、本质、速率、程度这四个角度对化学反应有了一个扫描,而且在不同角度明显有阶段性的侧重;作为本节内容,又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来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化学反应,为何要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它有什么重要价值和实际用途。当然,如果学生对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有更大兴趣,可以在今后选修化学反应原理,进一步提升对化学反应的把握。其实,学生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和零散认识 的,只不过缺少系统的把握,因此,不学习、学好这个专题内容,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是不全面,也是不可能深刻的。

(二)既然学生必须要学习本单元,那么教师是不是可以“不教”或“少教”? “不教”或“少教”对于本单元而言更有实施的可能与条件,也应该能有更好的探索。教师的“不教”或“少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而是智慧;不是要求降低了,而是要求更高了。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师要更好把握标准。

我认为,首先要把握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是怎样要求,到什么层次水平;其次是把握必修与选修标准,必修是在四个内容上提出3A1B2Ⅰ测试要求,选修是在三个内容上提出2个“了解”1个“掌握”层次能力要求,要对从必修走向选修标准发生的重要变化了如指掌;最后还要把握全国高考说明,从更宽广的意义上来更好把握教学目标和要求。没有标准的更好把握,就不可能有本单元教学目标的更好把握。

2、教师要更好把握教材。

首先,要充分认识教材地位。认识教材地位绝不是简单看看教参,而是要真正做到“整体看”、“前后看”。所谓整体看,就是要将本单元教材放在化学学科系统中来看,既要考虑必修要求,又要考虑选修的可能;作为化学教师,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整体把握化学反应的本质,真正认识到本单元在化学反应中的应有位置和层次要求,要不断追问:本单元与本专题是什么关系?所谓前后看,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在前一单元要先讲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为什么在其后要讲化学能与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其次,要充分吃透教材。吃透教材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推敲文字,切实提高对文字的敏感性,真正理解教材的结构,并与课程标准紧密联系,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从教材结构角度来看,教材P34为什么要有引言?而且还花了三小节篇幅来讲述这个引言,它所表达的意图和价值又是什么?我理解,这个引言不简单是说明知识的背景和作用,实际上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不是本单元的关键性问题):变化与能量是什么关系?由此引伸出连续相关纵向问题:一是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是什么关系(即有哪些能量?如何转化?如何实现这种转化?);二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与热量又是什么关系(即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如何变化?有何基本规律?如 2 何表述表示?)由此,进一步发现,本单元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在此,教材进而用“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三个不同的功能栏目来呈现,让教师组织教学,让学生有路可寻、有法可解、有思可想,并且补充一个“资料卡片”,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把握热量变化的内在本质。再比如,从行文的角度来看,教材P34第1行第1句、最后2行以及P36和P37页最后一句话,既有相互呼应的意味,更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还比如,实验1与实验2的最后一句,仔细比较,就能读出其中的差异和深意了。

第三,要充分发展教材。教材只是实现国家课程标准的一种载体和平台,是实现编者团队的集体认识和具有比较普遍意义的资源(目前化学有三种版本教材),教师不能简单意义上照搬照抄、机械使用教材,而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更好创造性使用教材。比如,“活动与探究”,一是药品是否可以考虑用Na2CO3晶体和NH4NO3晶体等代替,如果考虑产生有害气体的话,还有没有更好的;二是判断反应混合物的温度变化,除了用手触摸烧杯外壁这种直观的感受外,是否可用更为先进的科学仪器来做精确测量,让学生有更加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三是可现场制作“降温袋”,将化学化学中的热量变化知识转化为提高生活质量服务,激发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潜能。

3、教师要更好把握学生。

教师要做到“不教”或“少教”,必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把握学生就是要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自身的发展规律。学生学习本单元,哪些知识是学生已有的,只需要认识或更加整体把握:如化学反应中有吸热反应或者放热反应,哪怕是概念,对所有学生都不应成问题,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强化、加深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三种情况,学生有手直接触摸都能方便知道,问题是如何更加科学、定量让学生判断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呢?(可为接下来简单计算打好基础)。再比如,吸热或放热反应的宏观与微观解释学生到底能不能自己看书解决,需要多长时间,个人不能解决,同伴能相互启发解决吗,老师费尽口舌、反复说明、列举例子,有必要吗,这就是“教者辛苦、学者无心”。

(三)既然教师可以“不教”或“少教”,那如何让学生“多学”或引导学生“会学”?

1、准确定位目标,抓准关键性问题。

高一学生还没有选科分班,教学目标定位应该略高于学测水平。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三个环节还是能分得清楚,但怎样更好以关键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分析比较、交流讨论来达成目标,还有待探讨。我以为,本节课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着重解决以下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能否正确判断的问题——如何准确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即总结发现形成基本的经验规律)?二是能否认识本质的问题——如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理解吸热(放热)现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三是如何正确表示的问题——如何用化学语言和图像来表示吸热(放热)情况。

2、精心设计情境,解决关键性问题。

一切有效教学皆源于问题,特别是关键性的问题,而所有的问题只有在精心设计下才能更具情境、更加系统、更为有效,更有价值。如前所述,本节课如何设计教学情境,用一主线将这些关键性问题串并联起来?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深度思维、深刻思维?

(1)教学设计一:探究下列实验中热量如何变化?

探究1:课本P34页“你知道吗” 探究2:浓硫酸稀释与冰盐混和

探究3:课本实验1与课本实验2(可作一定的改进)

探究4:实验3(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与实验4(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和)

以上四个探究,只要强调观察的重点就是看热度如何变化?有哪些方法?一是实验过程让学生用手触摸,二是要用温度计、量热计、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三是最好能在投影上直接显示温度数值或直接显示出探究3、4的图像(仪器不能实现,最起码也要让学生直接看到温度计的读数发生的变化,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实验结束,要给学生尽可能多时间谈实验中热量变化的看法。学生的看法越多越好,允许、鼓励学生相互争论,但要求是说清楚理由。特别想说明的是,教材上呈现的实验1和实验2,不能只简单用来说明化学反应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否则,一方面会造成学生的许多认识错误,另一方面,也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由此,经过讨论交流,要通过归纳总结形成以下共同认识:一是明确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有化学反应必然发生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不一定是发生 4 了化学反应(也可能是物理变化、生物变化等其他形式)。二是务必明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热量变化的关系。“许多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变化”,....意味着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就一定会有热量变化,换句话说,就是有的化学反应是没有热量变化的(学好本节课后,学生如能从本质上理解这句话就到位了)。三是明确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与测量方法的关系。有些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比较显著,用手触摸就能感觉到;也有些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不明显,要用温度计、量热计甚至温度传感器才能精确测量(如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2)教学设计二:研究吸热或放热反应有什么经验规律?如何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来分析化学反应中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交流1:每位学生能列举放热反应至少5个,吸热反应至少2个,从中能否发现判断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的一些规律?不管答案是否正确,要求是必须说清楚理由。

其实,这些经验规律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果只告诉学生,结果只能依样花葫芦,造成简单模仿,反复训练。如果让放手让学生探寻,又怕花费大量时间,结果还是不理想。可以探讨的是,能否提供一些资料卡片或事先布置学生查寻相关资料的任务,给学生搭一个脚手架。

这一环节需要老师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和错误,特别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以小组代表上台讲述,形成共识,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关于本课上的常见放热反应的第5条“通常情况下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应该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在教学中是否需要值得商讨。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辨析的是: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高温”等与放热(或吸热)的关系。要及时强化纠正,不能让学生形成错误理解。

交流2:每位学生阅书P36、37,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要求打比方来加深认识,看看谁打比方最贴切、最形象、最好记。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比较抽象的,也是教学的难点,怎么突破,怎么巩固,可能还有更好的方法。如多媒体动画、模型建构、图示图表等等。但不管怎么组织学习,基本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实践与思考”,从而“把抽象变成形象”、“把无形变成有形”,是“学生自己习得的,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3)教学设计三:如何正确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问题1:实验3中和反应热曲线图(如有温度传感器电脑描绘最好,没有也可用量热器进行绘图)

问题2:教材P37比较2molH2和1molO2混合前的总能量与反应生成2molH2O的总能量,产用直角坐标图来粗略示意。

问题1和问题2都是体现了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图示方法,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P36页最后一节内容。对于问题2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反映能量关系。

最后,本节课在结束时,可结合实验2的现实应用和问题2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提出呼应与思考。

思考1:如何利用实验2制作“神奇暖手袋”,可到市场上去调查。结合小制作,谈谈将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如何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思考2:回家阅书,怎样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每位同学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不少于5个,总结书写规律和注意点,说明反应热量的计算过程。

(四)既然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和策略,是不是化学课堂就能精彩呢? 我们常说,心态决定状态,眼界决定境界,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对于化学学科恐怕更是如此。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也有很好的教学策略,但如果不注重细节、把握细节,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如前所述,教材上的“能量”与“热量”,“必然发生”、“伴随”与“主要表现”等,一词一字,含义差异很大。化学实验中的状态、顺序等更是直接会影响到实验的现象、结果与成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敏锐,特别体现在对学生的化学语言表述上,要善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和错误;教师要智慧,能将学生现场生成的资源尤其上错误的资源及时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细细回想一下,这节课,这样的资源是不少的,这就是细节。我以为,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关注,重点细节都需要强化,核心细节需要放大,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当然,要具体组织教学时,根据不同班体、不同学生群体、不同文化背景,肯定会有许多不同组合来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比如,“你知道吗”,是放在前面作为引言,还是放在探究中来组织教学,是学生自己阅读领会还是教师呈现讲授,等等,都值得研究与探索。但不管怎样组织教学,使用什么策略,唯一的标准就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学习——即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综上所述,有很多思考可能过于理想化和基于更高的要求,也有本人对标准、教材和实际情况了解不深、不清、不全的种种缘故,还有就是所思所想没能用文字更好准确表达出来的差异,再就是,时间匆匆,思考也匆匆。写出来,提供给大家,只为交流,只作引玉,期盼今后在本单元教学时,能更好改进,更好提高,如果因表述不清的原因而引起误解的话,相信大家也会理解并一笑了之。

(本文为校本教研活动发言的整理稿)

第三篇:课标的改进

专题讲座

数学课程改革从 2001 年进入试验区,到现在有十年的时间,十年以后,课程标准又做了修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十年实施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效以及问题。

一、数学课程实施的基本历程 如果说,从 2001 年开始正式实施,从 2000 年开始就是作为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准备和过渡时期,所以把第一个阶段叫做实施的准备和过渡阶段,该阶段做的主要事情就是对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做了修改。

1992 年公布的义务教育数学教育大纲是为了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的需要,经过了几年的实施,还需要进行改进,2000 年就开始去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到 2000 年的时候,公布了标准的实验稿。但是,具体的实施还要从 2001 年开始,这时候教育部就希望把课程标准实验稿里边的一些主要理念在中小学里体现出来,所以,就利用很短的时间把当时的教育大纲做了修改,而这些修改把一些重要的东西很快的反应出来了。

比如说在小学里边,关于乘数、被乘数的问题,当时在小学里边困扰着大家的是,在列算式的时候,乘数、被乘数不能颠倒。一个教室里面有八排桌子,每排有几个,在列算式的时候,一定得是 7 × 8,如果学生列成 8 × 7 就是错的,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大家。标准修改,标准实验稿里规定了列成算式 7 × 8、8 × 7 都叫做因数,两个因数相乘就可以了,不分顺序。所以在 2000 年就修改了教材和大纲,把这个阶段叫做过渡阶段。一方面修改了一些内容,另一方面把标准的一些主要思想,也做了宣传,这是第一个阶段。2001 年开始在实验区里边正式推进标准实验稿、实验教材,当时国家级实验区有 42 个,来实施进行课程标准,培训各方面做的都比较深入,也比较详细。然后 2002 年到 2003 年就是进入省级的实验区,两年之内有 1400 个省级实验区,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到 2005 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地方,都用了实验的教材,所以从这个进程上来看,2003 年开始实施的速度开始加快,到 2005 年全部进行实施.二、数学课程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及进展

第一,教师对数学课程的改革有较高的认同感。

2003 年到 2005 年分别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 ,2005 年成立了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组,修改组专门编制了问卷,在全国十几个省进行了调研,两份调研的情况,都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是有必要的,他们普遍认同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课程标准里的一些理念、目标和它的整个结构,有 80%、90% 左右的人表示对课程改革认同。在这个数据当中,尤其是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课程到底应该给孩子们什么,通过数学课程应该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老师们还很认同的。当然不排除在实施过程当中,老师们碰到一些困难和困惑,具体怎么实施,大家在探索、在摸索,在困惑中,经过大家的研究,也能得出一些更好的办法。

第二,管理者和教师在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观念上看,校长和教师对自身的责任认识发生了很多变化,就对于数学课程的这种责任来说,校长们自己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调研中,发现很多校长领导教师开发课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组织学校的课程计划,另外鼓励教师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等,这也是校长的责任,就是说校长本身,不仅是一个管理者,而且是一个课程的领导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长发生的变化是比较大的,校长的领导力也增强了,原来校长是执行者,就是执行国家课程的这样一种角色,现在校长有责任和义务去领导整个课程的实施。

第三,课程结构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有校本课程,还有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这要求校长都要担责任的,同时也要发挥主观的能动作用,他们是一个课程的领导者。

第四,教师的课程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课程改革之前,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材讲,教材上怎样写,包括例题、包括习题的设计,教师就怎样讲,教师主动的改变比例非常少。现在调研的时候发现,经过几年的实验,多数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和实际的情况来调整教材,应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有将近70% 的教师选择了利用教材实施的实际情况做调整。过去教教材,现在叫用教材教,这个变化应该是非常明显的。还有,过去老师对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不闻不问,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都看学习标准,甚至有的地方标准是人手一册。

第五,对课程资源的利用的变化。

现在有将近50% 的老师不把教材作为一个唯一的课程资源,老师会开发多种课程资源,这个已经变 成 老师平时经常用的这样一种教学策略,所以老师的课程观发生了较大变化。第六,教学方式的变化。

课程标准提出启发式、探索式、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多老师把这些教学方式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有很多创新。在 2009 年的时候,教育部课程中心搞过一次全国优秀的课例评选,在课例评选表现出来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学方式的变化。从教学设计看,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一些关键环节的表述等,都能体现出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些理念。比如说目标设计中三维目标的体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内容的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还有提出的一些新的活动任务和提出的一些问题,效度高,容量恰当,难度层次也比较好,能够创造性的应用教材。从教学过程看,教学过程反应在教学方式上,就是注重知识和学生能力,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恰当的运用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很多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反应出一种互动交流。另外从教学效果也可以看出一些变化。例如圆的周长的认识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来知道圆周率,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然后给出不同大小的圆,然后让学生测量周长,并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记录下来,这就是学生动手测量的过程,圆的直径不一样,周长就不一样,然后让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这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每一个小组汇报以后,他们的测量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是直径不一样周长就不一样,最后得到周长和直径的比都是差不多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长和直径的比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学生们可以猜测,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进行概括:把这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而圆周率出来以后,周长的计算方法就出来了。在这个过程里,老师把重点放在怎么知道圆的周长和周长与直径的比,从而学生对数学的本质体验的比较清楚。

这些变化,有一个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从关注教逐步的开始或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学,这是数学教育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另外,评价方式的变化。

这一点老师们感受比较深,课程标准里面提出发展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促进教师发展评价,想更多的就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前的评价方式以纸笔测验,为主要的评价方式,现在这种评价方式,一个是改造了纸笔测验,现在出的问题更灵活,更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训练。除此之外,老师还创造性的用其它评价方式,比如说课堂观察、成长记录、数学日记等一系列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评价学生的学生过程,同时也评价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经 历过的 老师在这方面都有体会。这个地方其实有提问方式的变化,同 时也有 老师们对评价功能的认识,以前评价功

能写的非常突出,结果考试就分出三六九等,现在老师评价也是为了激励孩子,当然发现问题是一方面,反馈信息也是一方面,激励孩子们让自己能够感到进步,老师们在这方面也还是有很大的变化。

还有,就是教材和课程资源的变化。

课程资源的变化,体现在老师们的教学活动之中,创造性的利用教材、使用教材,另外老师们充分利用教科书之外的一些课程资源,也是很明显的,老师开发了很多课程资源,包括一些教具、学具、身边的一些材料,即使农村的教师也能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运用课堂。在刚才举的例子中,学生通过操作的一些材料,包括身边的一些小卡片,什么测量工具等等,可以利用操作活动和各种资源,除了这个以外,教师还运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有的老师利用网上的资源,有些地区条件比较好的,老师开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学生根据网上的材料自己出一个题目,或者汇报这样生动现实的一些材料,这个变化还是比较大的。

新课程实施之后,教材也改变了原来一纲、一本的这样一种局面,现在有多套教材,在这种对教材本身功能的定位上,大家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教材的多样化,其实也带来了创新。老师们也都反应说,现在翻开教材,其实看到的不是以前很死板的、很单一的那样一种公式、定理的呈现,现在比如问题情境、习题,方方面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也形成了教材的竞争,其实这是个好事,大家都争着要编出适合于学生的教材,在不同的方面进行创造,要体现出不同教材的特点,老师的视野就随之拓展了。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反应出的一些问题

(一)老师们对标准中的某些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说,标准实验稿提出一些数感、符号感、合情推理这样的一些概念,这些概念对数学教育和对学生全面的提高数学素养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些概念对老师来说也是新的,怎么理解这些概念,怎么样在实际的课堂中体现出来,很多老师也感到一些困惑。

(二)标准中涉及的一些新内容的处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里提出了四个领域,四个领域就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在这些领域里有增加新的内容。比如说统计与概率,概率的内容原来在中小学里边几乎没有,这是一个新的内容,这对中小学老师也是新的内容,怎么样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还有一些位置、平移、旋转这样一些新的内容,对狠多老师来说还是新的东西,老师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困惑。其实这些内容增加也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说这些内容,从数学上怎么理解它,怎么样能够理解标准当中的定位,老师们都要不断的去琢磨,去学习。

另外,在标准里提出了过程性目标,在标准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话,如经历什么、体验什么、探索什么,这些都是过程性目标。以前的教学大纲里没有这样的过程性目标,都是具体的结果性目标,对这些过程性目标,怎样体现,怎样操作,怎样考核,老师也出现一些困惑。比如说经历讲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这个问题怎样去体现,老师做了一些探索,但是有一些老师还对这个问题怎样去落实,以及落实到什么程度,而感到有一些困惑。

这个也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因为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论,结果是对于目标,大家没有什么争论,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能不能从过程到目标,怎样把过程当目标,这是新课程改革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也需要课程的改革者和课程的实践者不断的积累经验。老师们要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创造性的思考。

(三)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把握。

老师在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方式运用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老师说这种形式化的或者理解上的一些建议。

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的现象也存在。比如说每一节课,都要学生操作,每一节课都要学生讨论,学生活动的越多越好,这样的问题,也有一些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困惑或者理解上的一些偏差。比如合作学习,也有一些形式的做法,这些只是说明在做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并不意味着这些东西本身是不好的,所以应该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需要不断的积累在实践中一些经验。

(四)评价上改革的困难。

评价要求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过程性评价,老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如何去体现情感评价,这个也在老师们的探索过程之中。刚才说老师在应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包括成长记录带,观察等等,但是大多数老师如何在实际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这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我们去做,这也会让老师感到有一些困难。现在一些利害性的考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比如说,综合与实践能不能进入书面考试,比如说,学生的学习过程能不能进入书面考试,学习能力能不能考,现在国外也都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比如说,很多题目和传统的题目有很大的的变化。目前评价改革方面的探索是整个世界的课题。所以希望老师们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在这些方面还会有很大变化的。

第四篇:课例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十课

《侵略者在中国的罪行》课例

西街小学 张红秀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四单元《不能忘记的屈辱》中的第十课。本课教学内容由“国中之国”“圆明园的厄运”“南京大屠杀”“勿忘国耻”四部分组成。本课设计是从讲述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让学生了解因为执政政府的无能、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发达,致使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祖国所受的侵略史,为列强的惨无人道的行为愤怒、感叹,同时激起他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学习动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责任都在他们的肩膀上。

(二)教学理念:实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过程体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中帝国主义犯下的种种罪行,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残暴,从而牢记国耻,振兴中华。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3.了解帝国主义在“国中之国”享有的特权,知道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野蛮行径,掌握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滔天罪行。

(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旧中国的现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懂得社会制度的腐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要挨打的道理。

(五)教具准备:图片,幻灯片,视频媒体。

(七)学具准备: 文中图画等

二、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见证历史——“国中之国” 1.教师解释什么是租界?为什么租界为“国中之国”?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租界在我国创设、发展及危害情况。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为什么说租界是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乐园,是中国人民的地狱。

4.在同学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将问题更深入的讨论,比如:“我们的国家还有被强占或租借的地方”让学生知道,国土曾因为许多不平等条约而被瓜分,中华民族饱受侵略者的欺辱和蹂躏。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为下面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旧中国的腐败统治者憎恨,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埋下伏笔。)

活动二:“万园之园”-----圆明园

1.阅读教材第61页的内容,了解圆明园被毁坏的经过。

2.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中,有关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片段。(幻灯片链接的视频媒体)3.根据播放内容,教师提出相关问题,例如: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场面;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你有和感想?(小组提名发言)

4.师:我们的国土被外国列强所瓜分,随着他们的铁蹄的践踏,许多珍贵的、世间罕见的国宝也被他们所掠夺,说说你所知道的事件。

5.学生结合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建筑过程。

6.展示、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充分展示圆明园宏大的园林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湛的建筑造型和丰富的文化收藏。

7.在展示的基础上,学生介绍圆明园的豪华壮观,再现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昔日的风采。

8.师:看了历史上的圆明园图片,你能用语言描述辉煌的圆明园吗?(生根据图片描述。)

师:圆明园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有许许多多的文物呢。师: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这样说过,即使是把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9.请看片段《火烧圆明园》【视频媒体】

10.师:同学们,看了电影,你有什么话说?在小组内尽情诉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在小组互相说,然后选代表在班上说)

师:圆明园曾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今天,它成了懦弱的标志,耻辱的象征。作为历史的见证,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自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看影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旧中国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些史实,懂得社会制度的腐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憎恨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旧中国的腐败统治者,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活动三:从图片见证“南京大屠杀”

师:1931年的9月18日晚,是所有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一个夜晚。就在这一天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日军在入侵中国以后的所作所为,给当时的国人所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1.展示学生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资料。(把人当靶子——惨不忍睹)(就地活埋——丧尽天良)(无数头颅——历史见证)

2.将收集到的图片按一定规则分类,为每张图片配上文字说明。3.展示并讲解自己收集的图片,从而了解南京大屠杀。

4.展开讨论:你所了解的日本侵略事件,你的看法,以及你的感受。5.师:日军惨无人道的杀戮,对我们国家的沉痛打击,南京大屠杀的耻辱是国人永远抹不去的伤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耻辱。

6.学生互相交流,除了可以说出自己的愤怒之情,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自己要不断努力的学习,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事实。不仅可以再次认识所学课文,也可以将其联系到自己的平时生活,用实际行动反映自己所想。

7.师:同学们,为了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强盛,请大家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懈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明天,人人都可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8.师:南京大屠杀的耻辱是国人永远抹不去的伤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耻辱。那么,现在你说一说,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打算怎么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看、说,让学生去了解研究日本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从中认识侵略者的残酷本性。并在现实中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遗憾和悲哀,历史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

活动四:课外拓展

1.小调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教师引言,日本帝国主义先后侵略我国达14年之久,对我国人民犯下的罪行难以诉说,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南京大屠杀之外,还有许多,请同学们走访调查一下,将其记录下来。

2.利用班会召开“勿忘国耻,面向未来”主题队会。

三、板书设计:

《侵略者在中国的罪行》 国中之国——租 界 万园之园——圆明圆 南京大屠杀

勿忘国耻,面向未来

第五篇:评优课问题及改进措施

评优课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教师深入研读课标,准确把握各年段目标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这次评优课中我们有些教师对各学段目标不清,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都有存在。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字词句教学;中年段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比如低年级有的课花很多精力进行频繁的问答,去分析课文内容,这就是越位。而用在识字、学词、写字上的时间很少,用在指导学生正确得朗读课文上的时间很少,这就是不到位。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研读课标,依照课标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总目标。

2.教师深层次钻研教材,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精巧地设计教学环节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此次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可以看出,每位教师都能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搜集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景、开展游戏活动组织课堂教学,但对教材理解是否到位?安排的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思考。教师备课不全面,不能灵活地把握教材、运用教材;有些课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等都是我们在这次评优活动中通常能看到的问题。如:(1)有的老师让学生找出动词,然后读一读,就没了下文,学生也不知找出动词到底有什么用?(2)抓不住文章的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去观察、体会和感悟。(3)把握不住重点,面面俱到。(4)教师不教方法,让学生没目标去做。如:教师在教学中反复让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学生却不知道什么是诗歌的韵律,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结果学生最终也没读出诗歌的韵律,匆匆下课等。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这样才能感受文本的妙处,才能找到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要十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其次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也就是说注重学情的分析。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学生已经理解的就不要频频的提问。在设计时应该遵循跳一跳能够到的原则。教师在设计中心问题和教学环节时要充分分析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给老师一个建议,充分关注课后习题。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能合理地制定出教学目标。围绕着目标我们再来设计教学环节,我们每交一篇文章,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如果脱离了最终就没有着落了。

3.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 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即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学习语文、享受成功的课堂,是问题不断、精彩迭出的课堂。优质、高效的教学“彩”要出在学生身上,成功体现在“学”的成效上。明确了这一点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主人;我们要落实学生学习的时间,要把教师自己没必要的活动减下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加上去。在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由表及里,对语言的品味由缺少感觉到体会到精妙,对文章写法由没有关注到有所领悟,对读法、写法由所知到能运用„„。

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服务于学生的“学”呢?观摩课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如:

发动——把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掘出来。

营造——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在极其放松的心态下享受语文学习。

导向——是每个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而不是受老师被动地牵引。

放手——给足学习时间,开放学习空间,多放手、少干预,这也是服务。

帮扶——用问题引路,用方法助学,用朗读示范,用话语点拨,用生成促学,用评价激励。

也就是说教师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的组织,学习目标的厘清,探究问题的提出与整合,重点、难点的点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精彩的生成„„总而言之,语文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老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学习中的困惑,独特的感受,在能力、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收获。

要想很好的解决好以上三方面的问题,我们各学校还要不断提高各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加强教师基本功的培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等。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

有评比结果就会有成绩的好与差,至于评选结果我们都应从积极的角度去看,既要有横比更重要的是要有纵比,通过评优课这个平台提高我们教师的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师的学科能力,使评优课的评比过程成为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利抓手。

二、对今后阅读教学的建议:

1、准确的理解并较好的体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整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要提得切合实际,一节课不可能承载的任务太多,要有重点,要体现有读不好到读好、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学习过程。

2、把课文读对、读顺、读好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看出指导的过程和读的能力提高的过程。读得不充分的课,看不出学生朗读进步的课,不是好的阅读课。除了朗读感悟,还要重视阅读理解:鼓励学生读出个人感受;指导学生理解、品评重点词句。要把整体感悟课文和理解重要词句有机的结合起来,防止两张皮,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要以学定教,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要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求适当的探究学习。要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点拨、调控的作用。对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4、要因人、因文而异,恰当拓宽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要有意识地加强与现实生活、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适度体现课内外、学科间的联系。

总之,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要加大改革力度,破除教学中旧的一套。但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牢记语文教学姓“语”,要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课不能上的华而不实,甚至哗众取宠。改革的决心要大,具体到一节课,又要实事求是,不能要求一节课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方方面面,但求在整合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若干亮点,有自己的特色。

以上是我们对此次评优工作的粗略勾勒,总的来说,在阅读教学探索的路上,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存在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随着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深入,相信我们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大家一起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吧!

下载课例改进[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例改进[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2017学年课改问题及改进

    2016—2017学年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新学期里,为了顺利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成绩,学校领导和全体初一教师认真总结,对前一阶段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

    写作课例

    《写作---如何拟题》教学课例 -----自己动手学习写作 临城县鸭鸽营中学张焕巧 一、课前分析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往往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课......

    课例(5篇)

    课例:《讲诚信VS善意的谎言》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2.能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进行辩驳。 3.辩手能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

    课例研究(推荐)

    一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四川省大竹县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室 罗恒 作者简介:罗恒,四川省大竹县教研室中小学英语教研员,大竹县骨干教师、科技拔尖人才、优秀青年教师。......

    课例研修

    学习课例研修资料的一些体会通过学习课例研修资料,我深刻地感受到课例研究应着眼于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教学方面的改进是一件集体而不是个人的事业,教师集体协调一致相互......

    课例研究

    应该了解的定义 1、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在今年的研修当中也有特定的含义。它首先是要求我们锁定在教学实践当中的真实问 题。然后我们开展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课例研究。三次备......

    教学课例

    找准切入点 长文也轻松 ——河大版《社戏》教学实录 隆尧职教中心 王春华 一.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

    课例研究报告范本

    课例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框架内容一、阐述研究的主题与内容1、确定研究主题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主题)是什么,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与价值。2、选定研究课例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