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与评论的法律底线(20070818)

时间:2019-05-13 06:3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报道与评论的法律底线(2007081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报道与评论的法律底线(20070818)》。

第一篇:新闻报道与评论的法律底线(20070818)

新闻报道和评论的法律底线

李 斌 全北京市长安律师事务所长沙分所律师

日前,受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的邀请,我与长沙晚报和报业集团系列子媒体的部分编辑、记者老师就新闻报道与评论中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了一次交流探讨。交流探讨从媒体涉诉开始。

近年来,著名模特陈娟红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侵犯名誉权、肖像权案;余秋雨状告《北京文学》编辑部编辑肖夏林侵犯名誉权案等案件引起的人们和传媒业的关注。在这一系列的媒体涉诉纠纷中,报纸、杂志的纸质载体特性,使侵权的事实从一开始就被以物证的形式完整固定。较之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原告只需要收集刊载了侵权文字的出版物(包括报纸、杂志、图书)就能够十分顺利的完成诉讼前证据准备,而且该类证据具有极高的证明效力和证明力。由于证据方面的这一特点,使针对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侵权诉讼得以较容易实施,而且这些案件较集中在侵害名誉权、侵害荣誉权方面。这也是针对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侵权诉讼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其中,尤其对综合性日报媒体的冲击最大。因为综合性日报的报道范围广泛、内容复杂、时效性要求高,加之争夺眼球的市场竞争,各种法律风险也随之而来。

在如此的载体特性、市场竞争、出版周期情形下,面对随时 1

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以被动姿态的应付只可能使新闻媒体陷入无止境的诉讼。因此,以法律的强制性和禁止性规定为底线,积极投入市场竞争,主动规避法律风险,才能在新闻报道和评论的自由与法律的约束之间找到平衡。

具体而言,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法律底线;善良正义是新闻评论的法律底线。

一、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法律底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8月7日)中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侵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26号)中规定: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权

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二)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从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真实”是构成新闻报道法律底线的重要内容。这也与新闻行业以披露事实真相职责的职业操守相一致。但是“真实”是必须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体现出来,而不是以新闻单位自称“真实”而成立。因此,“客观”就成为了新闻报道法律底线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真实才是法律上所认可或承认的真实,对于诉讼抗辩才有意义。

那么若何做到客观真实就成为了恪守这条法律底线,规避法律风险的实务。总结近年来处理的案例情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对不是来自国家机关、权威机构的正式消息以及新闻当事人提供的新闻材料,应当尽可能的施行双渠道验证。

二、谨慎使用经由网络传播的消息和新闻材料。

三、以勤勉尽责的态度亲身采访,并且绝对以采访所见事实撰写新闻稿件,不无中生有、不虚假设想、不捏造事实、不随意

引用、不夸张、不减损。

四、注意把握国家机关的执法程序,对某一程序中新闻事件的报道,就仅限于该程序中发生或确认的事实以及事实的性质,不对该程序之外的事实或者认定进行假设或推定。

五、正确使用法律术语,不同的法律术语对事实性质的表示是完全不同的。

六、对于国家机关或权威机构提供的新闻材料应当注意提供者内部的程序要求,并获得提供者的书面确认。

七、根据新闻事件的情况,灵活使用要求新闻当事人对采写内容签字确认的操作。对于有双方当事人的新闻题材,应当将采写内容与双方当事人见面。

八、在一定的时间内注意保存好采访记录和他人提供的新闻材料或稿件。

九、遵守采访约定,保护个人隐私,保守商业秘密。

二、善良正义是新闻评论的法律底线

从广义上说,客观真实也是新闻评论的法律底线,因为新闻评论的对象应该是客观真实的,否则就是无事生非了。

善良正义作为新闻评论的法律底线的法律根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8月7日)中规定的,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反映的问题虽

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侵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恪守善良正义的底线在实务中更重要的是依靠新闻从业人员自己,从大众接受,或者说社会的普遍意识的角度去把握。基本的原则是,对新闻事件本身可以赞许或者否定;但不能贬损新闻事件当事人的人格,丑化新闻当事人的形象,歪曲新闻事件的事实。这其中的标准,以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为例,就是看文章中是否有侮辱他人人格,泄露他人隐私(新闻当事人同意的除外)的内容。

目前新闻从业、新闻者的维权以及由于新闻报道或评论导致损害的维权等方面,主要是通过政策调控、行政约束、行业自律和受民事法律的调整,而始终保持着平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广泛引入,媒体运作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在新形势下,新闻报道和评论必将面临许多新的法律问题。但不论如何变化,客观真实、善良正义始终是新闻从业人员要恪尽职守的法律底线。

第二篇: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

一、新闻报道:湖南衡阳司法局正副局长互殴新闻评论:廖曜中,你这个副局长实在“欠揍”

10日,湖南衡阳司法局召开党委会,局长万春生与副局长廖曜中在“进人”问题上发生争执。万局长为强迫廖副局长接受意见,大打出手。万局长众手下一拥而上,抱住廖副局长。可怜法学博士,瞬间鼻青脸肿。

新闻报道的标题简明扼要地反映了新闻事件的内容,观点客观公正。新闻评论的标题不拘一格,鲜明生动。它通过将欠揍添加引号,表现了作者站在了副局长的立场上,在随后的文章论述中,正好印证了这点。用贬义的词其实是褒扬了副局长的正直人格。

二、新闻报道:贵州锦屏副县长女儿炫富遭公众质疑 新闻评论:千斤“炫富门”,官爸怎脱身

近日,贵州锦屏县副县长女儿尤异希被指购买奢侈品并在微博上炫富。尤异希受访称所谓“炫富”的包都是山寨货,每个包的价格都在90元左右。她自称每个月的生活费仅有800元,一直非常节俭。针对尤异希的澄清,其父尤成华予以了证实,称女儿的名牌物品均系假货。(《新京报》9月26日)

新闻报道采用的标题是以事实来依据来命题的,内容具体准确,让读者一目了然,或有兴趣可以继续阅读下去。新闻评论的标题倾向于这个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体现这篇评论文章的思想和中心内容。女儿炫富,却不料连累爸爸。标题很亲切,到底官爸该怎么样脱身呢。文章中一一解答。

三、新闻报道:西安一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 校方称为激励孩子上进新闻评论:带“绿领巾”的孩子你伤不起

西安一所小学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优秀上进的学生发放红领巾,学习、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绿领巾。没戴上红领巾也就算了,难道差生就得戴绿领巾吗?家长难免不满起来,学生的自尊似乎也受到了打击。媒体报道后更是引起了一片哗然。

新闻报道主要是陈述新闻事实,交代新闻事件的地点、人物以及原因。西安一小学给学生佩戴绿领巾是为了激励学生,标题开门见山,贴切内容。新闻评论采用了流行的网络语言:伤不起。而且很醒目、简明、上口、易记。给差生带绿领巾不仅不是教育,而且给孩子的幼小心灵带来了伤害。观点要明,通过标题阐明立场,表示态度。

第三篇: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一、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相同之处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都属于新闻写作的一种文体,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都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符合新闻的要素,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有强烈的新闻性。都注重时效性,以当前重大的事件和社会问题为为主题;注重新奇性,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表现手法;都要以事实为基础,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此外,二者都是发表在报纸、电视广播或网络等新闻媒介上,并通过其将信息传达给受众

二、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不同之处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虽具有以上众多的相同之处,但二者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弄清二者的区别,有助于以后新闻评论的写作。

1、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

新闻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信息,报道和评论作为新闻的一部分也不例外。但二者所提供的信息却不一样:报道提供的是事实信息,以事件为中心,基本上不掺杂记者的个人观点,注重客观公正,将事件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评论提供的是意见信息,以观点为中心,是作者本人或编辑部针对新闻事件所阐述的思想,注重深刻有力,将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意义揭示出来。

2、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

新闻报道的体裁主要有消息、通讯,通常采用记叙的方式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强调用事实说话,注重准确客观。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加深读者的理解。

3、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报道通过提供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变动的事实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发挥监测环境的功能。新闻评论则透过这些新闻事件来揭示其内在的思想本质,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使人们能理解造成这些事件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新闻报道一般是蜻蜓点水,表面信息,新闻评论则是深入本质,探究深层根源。

由于新闻报道主要是提供事实信息,一般是简单叙述事件发生的五要素,事件经过和各方反应,很少去探究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深度报道、调查报道除外),所以基本上是提供事件的表面信息。新闻评论由于多是专家学者或记者所撰写,注重从事件或问题入手去揭示事件或问题的一整条“生物链”,抓住事件的核心本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考角度。因此它的针对性更强,对社会的意义也更大。

除了以上几点主要的不同之处外,二者的区别还表现在版面篇幅、撰写人、表现手法、读者感受等方面。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知,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互相配合,紧密联系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评论的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深化,一个报道事实经过,一个揭示事实本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从而将信息完整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第四篇:浅谈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异同

浅谈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异同

——以“肖传国雇凶殴打方舟子”一事为例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中最常用的两种主要文体,在报道中往往是互相配合,紧密联系的。新闻报道是基础与主体,它主要是报道新闻事实,告知信息,可以为新闻评论提供新闻背景和材料。新闻评论是旗帜和灵魂,它主要是阐述作者的观点,发表意见,可以深化新闻报道的内涵。二者虽然彼此联系,但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下面就以“肖传国雇凶殴打方舟子”一事为例,分析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异同。

这一事件从6月24日方玄昌遇袭、8月29日方舟子遭打和9月21日肖传国被捕、28日承认罪行至今,事件一直在进一步发展中。甚至有人追溯到2000年肖传国与方舟子的对峙,整理出两人错综复杂的十年恩怨。在这里,我们仅仅讨论肖传国被捕后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即9月21日。《新京报》9月22日的头版就以《方舟子遇袭案告破疑犯肖传国被捕》为题作了详尽的报道。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新京报》关于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有《方舟子遇袭案又一疑犯被控制》《肖传国招供称“打狠了”》《方舟子案移送检察院》,新闻评论有《方舟子被袭案:学术论战放下拳头》《非要靠司法才能让肖传国“倒下”》《应为雇凶的肖传国立座警示牌》《现在不该称肖传国为“罪犯”》。

一、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相同之处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都属于新闻写作的一种文体,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都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符合新闻的要素,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有强烈的新闻性。都注重时效性,以当前重大的事件和社会问题为为主题;注重新奇性,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表现手法;都要以事实为基础,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此外,二者都是发表在报纸、电视广播或网络等新闻媒介上,并通过其将信息传达给受众。

例如:9月21日肖传国被捕,9月22日《新京报》就以《方舟子遇袭案告破 疑犯肖传国被捕》进行了报道:

本报讯 昨晚19时30分,北京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打假斗士”方舟子、《财经》杂志编辑方玄昌遇袭案告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等四名嫌疑人,被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警方介绍,肖传国认为二方学术“打假”,致使他未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报复,其花费10万元雇凶伤人。

在导语中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事件原因,符合新闻写作的“5W”模式。这一事件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具有重要性、时效性和显著性。报道内容有根有据,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同一天,《新京报》的社论版刊发了杨涛的评论《方舟子被袭案:学术论战放下拳头》:“打假斗士”方舟子被袭案告破。9月21日下午5时许,该案主要犯罪嫌疑人肖传国因涉嫌故意伤害罪,在其参加学术交流时在上海浦东机场被警方控制。

这篇评论也是针对肖传国被捕一事,在第一段就介绍了新闻事件,既传播了新闻信息,也为下文的论述提供背景。事件本身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该评论进一步揭示事件背后的意义:学术论战不应该依靠武力。事件材料基本是真实的,论据也是属实的,因此也符合以新闻事实为依托的要求。

除了上面以外,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相同之处还表现在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内容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受政治、经济、媒体、记者等因素的制约等。

二、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不同之处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虽具有以上众多的相同之处,但二者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弄清二者的区别,有助于以后新闻评论的写作。

1、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

新闻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信息,报道和评论作为新闻的一部分也不例外。但二者所提供的信息却不一样:报道提供的是事实信息,以事件为中心,基本上不掺杂记者的个人观点,注重客观公正,将事件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评论提供的是意见信息,以观点为中心,是作者本人或编辑部针对新闻事件所阐述的思想,注重深刻有力,将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意义揭示出来。

如9月29日的报道《肖传国招供称“打狠了”》主要由“方舟子遇袭追踪”“忏悔实录”和“微博回应”三个部分组成,叙述了肖传国在狱中承认自己雇凶殴打方舟子,公布其忏悔时的谈话,并提供了方舟子的反应。这些都是事件,意在告知读者该事件的新进展和当事者的反应。

而曾颖的评论《应为雇凶的肖传国立座警示牌》则主要针对肖传国雇凶打人这一事件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意义。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当下的学术打假之难,和学术造假之兴的根源。肖传国给我们的重大启示就是:对于学界的堕落,整个社会的反制武器和手段都太有限了。无论是方舟子的个体打假,还是肖传国的江湖式报复并最终被捉,都不是体系化的匡扶学风与正气的常态。相反,价值标准的混乱,维护价值观的手段缺失,只重技术而不注重道义,只重成败而不问是非的学界风气,以及缺少常态的超越于人情世故和利益之上的专门判别机构和可以援引的相关法律来止息学术争端等,都是原因。

整篇稿子都是作者在发表自己对这件事的认识和感想,从这一事件谈到了学术打假和学术造假,谈到了学术界的现状,“庙堂变成了江湖”,希望通过这件事能使大家得到警示——学术界是一个庄严的领域。

2、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

新闻报道的体裁主要有消息、通讯,通常采用记叙的方式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强调用事实说话,注重准确客观。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加深读者的理解。

如新闻报道《方舟子遇袭案告破 疑犯肖传国被捕》:

本报讯 昨晚19时30分,北京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打假斗士”方舟子、《财经》杂志编辑方玄昌遇袭案告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等四名嫌疑人,被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警方介绍,肖传国认为二方学术“打假”,致使他未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报复,其花费10万元雇凶伤人。【叙述,介绍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原因】……肖传国10万买凶报复二方【事件经过】……肖传国雇远亲报复方舟子【事件缘由】……方舟子 肖传国雇凶“不出所料”【遇害者回应】……

新闻评论《非要靠司法才能让肖传国“倒下”?》

肖传国完全是“自己放倒自己”,其他造假者如果不最终触犯法律底线,是否可通过其他的力量,让他们“倒下”?【提出问题】

北京警方宣布,方舟子、方玄昌被打案告破。方舟子、方玄昌通过网络、媒体对肖传国的学术成果进行打假,导致肖传国未能升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是,肖传国指使他人进行报复,继伤害方玄昌后,又花10万元雇凶对方舟子出手。目前肖传国已被警方控制。(9月22日《新京报》)【事件背景】

肖传国是否造假,这其实是很容易证实的。方舟子提出的质疑有:20多年来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仅有4篇,他罗列的“国际神经泌外最高奖”,其实是很容易获得的会议摘要“竞赛奖”,另一个奖项则在获奖名单中找不到其名字,国际上并无“肖氏反射弧”这一说法。这些,只要稍做调查,就可得出结论。而自从方舟子提出质疑后,肖便没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际上已表明了科学界的判断。【论据一】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名科学工作者,肖传国不但不主动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反而最终买凶伤人,可谓丧失底线。【论点一】

……

那些造假者,可以拿出一戳就穿的事实做遮羞布,可以摆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却很难见到一个是非结论。特别是他们靠造假所带来的好处可以不受影响,可以照样招摇过市,可以向打假者示威。这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很是令人担忧。

肖传国倒下了,关于他的真假之争,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其他的造假者呢,其他的真假之争呢?肖传国完全是“自己放倒自己”,不知其他造假者,如果他们不最终触犯法律底线,是否可通过其他的力量,让他们“倒下”?【引发读者思考】

这篇评论主要是透过这一事件来引发读者思考如何“打倒”造假者,是否除了司法制裁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了?有论点、论据,论证还算严密,角度视野也比较新颖。

3、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报道通过提供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变动的事实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发挥监测环境的功能。新闻评论则透过这些新闻事件来揭示其内在的思想本质,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使人们能理解造成这些事件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如上面的新闻报道《方舟子遇袭案告破 疑犯肖传国被捕》主要就是告诉读者这件事的新进展和各方面的信息,《非要靠司法才能让肖传国“倒下”?》则主要是针对这一事件提出当前我国学术界“造假”缺乏规范管理的问题,“造假”只有触碰到法律的警戒线才能使造假者得以制裁,其他的方法如专家认证和监督中又存在一些问题,不够客观公正。最后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

4、新闻报道一般是蜻蜓点水,表面信息,新闻评论则是深入本质,探究深层根源。

由于新闻报道主要是提供事实信息,一般是简单叙述事件发生的五要素,事件经过和各方反应,很少去探究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深度报道、调查报道除外),所以基本上是提供事件的表面信息。新闻评论由于多是专家学者或记者所撰写,注重从事件或问题入手去揭示事件或问题的一整条“生物链”,抓住事件的核心本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考角度。因此它的针对性更强,对社会的意义也更大。

除了以上几点主要的不同之处外,二者的区别还表现在版面篇幅、撰写人、表现手法、读者感受等方面。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知,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互相配合,紧密联系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评论的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深化,一个报道事实经过,一个揭示事实本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从而将信息完整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第五篇: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

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以下这几个概念:

1.道德,道德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从人类社会诞生起,从人与人发生联系的时候起,就

已经开始在慢慢形成,随后又随着人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完善,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过程延续和完善,正是要靠道德来规范。道德的产生是人们进行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它需要指引人们向着善的方向发展。

2.法律,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强制性武器,是以当权阶级的最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的,由

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具有强制性和不可违背性。

3.底线,底线是人与人在进行交往或者交易过程中,本身所能接受的最低心理限度,它是

不可再分割的接受层面,是最小范围的限度。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法律没有诞生之前,人们靠习惯来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这就是

道德判断,当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确立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繁复的时候,就出现了法律这一具有强制力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这就是说,当道德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强制力来迫使更多人们都能遵守它的时候,法律才出现,相对来说,道德是软控制,法律是硬控制;道德是自下而上的,法律是自上而下的。

一个自下而上的规范与一个自上而下的约束相比,显然,拥有众多底层众数的道德要比法律所波及的范围广的多,而底线也低得多。同样,深深渗透人心底的是道德,道德作为人类潜意识遵守的法则,是一种自觉的表现;法律只是约束一般道德的基本表现,它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它不是自发的,是一种强制的规定关系。

5.从道德与法律的基本概念与关系出发,从底线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很确定的说,法律

来源于约定俗成的道德,不及道德波及的面广,没有道德那样深入人心,也没有道德那样及其精细具体的规范。法律与道德相比,道德才是底线。

论性质

下载新闻报道与评论的法律底线(20070818)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报道与评论的法律底线(2007081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守法律底线 净化网络空间

    坚守法律底线 净化网络空间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谣言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口口相传,而是更多的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进行传播。与传统谣言相比,网络谣言不论是传播......

    商标选择的法律底线

    法律快车()第691期律师访谈赵虎律师:商标选择的法律底线本期介绍:商标选择也可以称为商标设计,即选择或者设计合适的商标。商标选择非常重要。被选择的商标有可能成为企业所有商......

    恪守法律底线 做好舆论监督

    增强法治意识 做好舆论监督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XXXXX。我演讲的题目是《增强法治意识 做好舆论监督》。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近年来,有些媒体......

    清华法律评论征稿函

    《清华法律评论》征稿启事 《清华法律评论》是由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独立运作的学术类公开出版物,以半年为一辑,全年为一卷。现向广大法学研究者和法律从业者征稿。 1、来稿......

    关于法律评论的几点感想(五篇材料)

    关于法律评论的几点感想 (一)法律评论推动了学生的竞争、保持了法学的连续性 在美国特有的法律制度中,法律评论演变为一个精心制作的文化传递工具。一方面,法律部落年轻成员通过......

    新闻报道与写作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一、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1.确有其事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

    新闻报道策划与组织

    第三章 新闻报道策划与组织一、新闻报道策划及主要类型二、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决策三、新闻报道方案设计四、新闻报道的实施与调控  案例讨论:1997年香港回归报道,各家报纸不......

    转基因,科学之争不能僭越法律底线

    转基因,科学之争不能僭越法律底线 日前,海南省农业厅在其官方网站回应“网传海南出现非法转基因种植作物”一事,表示海南出现非法种植转基因作物,并已对9个玉米、棉花转基因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