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管理创新与依法行政十年回顾
政府管理创新与依法行政十年回顾
重庆市直辖十年来,政府法制工作立足特殊市情,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建法治政府、完善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三大战略目标,从推行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推进依法行政入手,大力推动体制创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升重庆发展实力,促进了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进行“三次行政体制改革”,完善直辖市行政体制撤并行政区划,实现平稳过渡。1997年撤销了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及原万县市和涪陵市的五个市辖区,设立万州移民开发区、黔江开发区,分别代管部分有移民任务的区县和少数民族自治县,确保了由副省级市平稳过渡到直辖市体制。取消地市建制,构建直辖体制。2000年撤销了万州移民开发区、黔江开发区,实现了市对40个区县的直接管理,标志着直辖市行政体制基本成型。推行单项改革,解决遗留问题。2001年撤销了12个区县存在了50多年的107个区公所(区工委),将行政层级减为市—区县—乡镇三级。2005年撤销了万州区下辖的3个开发区,实现了全市区县行政管理的一体化和区县对乡镇的直接管理。2006年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市撤市设区,进一步理顺了直辖市行政体制。经过三次行政体制改革,减少了管理层级,加快了信息传递,提高了行政效率,重庆市财政供养人口与全市总人口之比约为1:55,低于西部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基本建立了规范、高效的直辖市行政体制。
二、推出“八大政府管理创新”,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建立信息公开制度。2004年市政府制定了《重庆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规定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其他所有的政务信息都必须公开,行政机关应无偿向当事人提供政务信息。此后市政府又相继建立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市领导月度新闻通报制度、重大社会治安案件通报制度等重要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了“阳光政府”建设。建立决策听证制度。2004年市政政府管理创新与依法行政十年回顾府制定了《重庆市行政决策听证暂行办法》,规定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行政机关都应当组织听证。
全市各级行政机关配套制定了实施办法,遵循公正、公开和便民的原则,对必须听证的行政决策事项都进行了听证,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听证形式,如实行网上听证,采取“走进工厂、走进农村、走进社区”方式举行现场听证等,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参政权,提高了政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建立文件审查制度。2004年市政府制定了《重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规定市政府各部门制定的涉及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并可反复适用的规范性文件,应送市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审查。该制度实施以来,各级行政机关按照“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俗称红头文件)的监督,着力解决了行政机关滥发文件、文件相互打架以及变相或直接谋取部门不当权力和利益等问题,保护了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了法制统一。建立行政问责制度。
第二篇:依法行政十年回顾工作汇报
依法行政十年回顾工作汇报
依法行政十年回顾工作汇报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我局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通过学习,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日益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现将我局10年来的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制度
十年来,我局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我局建立健全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利局依法行政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本系统的依法行政工作。十年来我局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制订并完善了《党组议事规则》、《中心组学习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水行政执法实施办法》、《行政许可实施办法》、《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制度》、《水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水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制度》及《水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行政管理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为保证我局工作在法制轨道上高速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依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得到贯彻落实。
二、加强机构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在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基础上,我局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的依法行政工作思路,将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职能科室和人员,建立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形成全局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和充实了法制科工作人员,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法制科,将法制审核、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实行统一管理。大力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工作,我局按照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各项措施,落实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和各项工作,确保我局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公开、公正、透明。同时,我们对局所有的政务、财务和审批等事项,能公开的尽量公开,保障职工的知情权。从人事变动、财务制度、重大事项决策、行政许可事项、执法依据、期限、条件、收费标准等在党政信息网、等公开场合进行公示。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各方监督。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1、加强学习,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十年来,我局制订了学习培训制度,充分利用中心组、支部学习日和大党课等学习的平台,对全局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坚持领导带头,党员干部紧跟。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求掌握《宪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公务员法》等通用法律法规。对《水法》《防洪法》《XX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XX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XX省长江防洪工程管理办法》等涉水法律法规,不仅要求掌握,并且要熟练运用,认真制定依法行政规划,明确实施内容,建立中心组学习制度、支部学习制度,执法人员学习培训计划等一系列制度。要求每个执法人员每年必须保证学习时间不少于15天,学习方式上采取集中和自学相结合,每半年组织全体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考试。通过测试与上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督促学习,提高了全体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认知水平,为水行政执法打好基础。建立一支精干、高效、权威,集执法、收费、管理于一体的执法队伍,适应当前新形势下依法治水的需要。
2、加强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依法处理水事案件。充分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我们紧紧围绕宣传主题,突出宣传重点,增加宣传的覆盖面。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宣传方案、落实宣传经费,确保宣传活动有声势、有效果。使水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宣传实效。10年来我局共立案查处水事案件10多起,接群众举报近100多起,巡查中发现20多起。在处理案件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得当,案卷标准,文书档案清楚专人负责。同时在执法过程中,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使水法律法规更加深入人心,得到了相对人的支持和配合。
3、扎实开展执法巡查,认真规范规费征收。我们始终把执法巡查与规费征收相结合,要求每一名执法人员在执法中达到“五化”,即执法主体明确化,执法责任条理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监督具体化,评比考核标准化;“六个明确”即明确执法权限、范围、标准、程序、责任和处罚的裁量。在执法巡查中,我局针对本市实际,做到江海堤防每周巡查两次。在巡查中我们出巡有记录、有台帐,并按规定做好向上汇报工作。在河道占用费征收方面,我们采取了与巡查相结合的办法,既省时省力又节约了各项费用。在规费征收中我们按河道等级对各种占用都建立了台帐,进一步完善了水事秩序。
四、依法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一方面,我局进一步完善各项行政许可行为,落实贯彻《行政许可法》、《水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立水利窗口,做到“一门受理、一口说清、一条龙服务”。同时,改进行政许可方式,加强行政许可的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做到便民、快捷、高效,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方便人民群众。并按照市政府法制办要求,对水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确认,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行政审批工作。
另一方面,我局坚持服务第一的理念,为市政府重大项目出谋划策,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坚持为企业发展服务,不说不能办,积极想方设法办。在行政审批中,我们多次深入企业和现场,宣传水法律法规,为企业解决取水、河道堤防工程占用、排污口设置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认真执行公示承诺,做到在职责范围内的能办即办,需要上级审批的想办法帮着办,尽量缩短审批时间,增强服务效能。十年来共办理行政审批事项上百件。
五、积极预防和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人水和谐
一是完善信访工作领导组,建立健全由各单位负责人为责任人的信访网络;二是实行领导信访接待制度,坚持每周二有一名领导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三是坚持信访例会和分析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信访例会,及时掌握信访动态,对重点信访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四是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专用的举报信箱;五是遇有重大节日,为确保稳定,要求各下属单位负责人工作做在前做在先,尽可能把问题化解在基层,以社会和谐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第三篇:政府创新与绩效管理
政府创新与绩效管理
1010670247刘晓爽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这对加强政府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创新是社会创新的表率,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有一个创新型的政府。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对社会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在社会的各种创新中,特别是在制度创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归根结底要通过政府来实现
创新型政府的主要特征,就是政府部门将创造性的改革作为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增进公共利益的基本手段。一个创新型的政府,必须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对公共服务部门进行持续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因此它必然是一个改革型的政府;一个创新型的政府,必须随时破除那些僵化的和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制度,因此它必然是一个开放型的政府;一个创新型的政府,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它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府。
政府创新有多种类型。从创新的对象看,有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和政府管理技术创新,前者涉及宏观的制度性改革,后者主要是微观的工具性改革;从创新的目的来看,有行政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创新,前者主要是为了提高公共部门自身的效率,后者则主要是为了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可以从方便和实用的角度,将政府创新分为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三类。政治改革包括:民主选举、政治参与、政务公开、干部选拔、权力监督、立法改革、司法改革、决策改革;行政改革包括:机构编制、行政责任、行政成本、行政审批、行政管制、行政程序、绩效管理、行政激励、公务员制度;公共服务包括:公益事业、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扶贫济弱。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政府绩效管理。
建立问责制度,开展绩效评估。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努力建设责任政府。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绩效评估是引导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绩效评估的结果,行政问责才有可靠的依据。要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促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约束作用,坚决反对虚报浮夸、急功近利,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抓紧开展政府绩效评估试点工作,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推广。
政府绩效管理是指公共部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公共产出最大化的过程[1]。政府绩效管理又可分为多个具体分支,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部门绩效考核、机关效能监察、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公务员考核等等。
以绩效为导向的政府营运模式开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纽约市政府提倡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框架下分析效率、效能问题。绩效管理受到广泛关注始于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案》,以立法形式要求联邦政府部
门提交关于绩效目标执行情况的评估报告,促使公共管理者努力提高政府内部管理效率、效能及部门服务质量。在中国,随着政府目标责任制的推行,政府部门绩效评估问题也开始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的评价发生了两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一是从没有考评和奖励的平均主义转向以政绩论奖惩的绩效主义;二是从以德和政治表现为关注点的政治鉴定转向以工作实绩为关注点的绩效考评。[2]
政府绩效管理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把绩效作为管理的核心。这就要求必须重视管理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关注管理过程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力求在测评中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政府绩效管理理论认为,重视绩效能够激发管理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促进测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第二、强调多元服务主体。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单一服务主体,政府既是公共产品的组织者,又是生产者。绩效管理理论则认为,政府当然是社会公共产品的组织者,但不一定都是直接生产者,对于那些技术性、具体性的社会事务,应尽可能地交给社会组织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承担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会中介组织、非盈利组织、公私合作组织,甚至是私人盈利组织。第三、凸显机制创新。传统的行政管理虽然也在不断地谋求发展,追求创新,但总体说来都局限于体制性的改革,行政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领导体制改革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政府绩效管理则以政府应该管什么和怎么管作为中心,致力于寻求一个新的治理模式,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制,使政府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作为职责使命,以提高绩效作为目标指向,全面理顺政府与社会、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领导与部属、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关系,把不该管的和管不好的公共事务移交出去,政府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工作。第四、政府绩效管理重视管理方法与技术。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往往孤立地研究和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绩效管理讲求方法与目标的统一,积极寻求和开发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绩效。作为一种目标结果,绩效是对政府运用管理方法是否有效的验证,管理的有效性和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是一致的。绩效评估是根据预定的管理目标,运用一套力求全面、客观、公平的评估指标,对特定时期公共组织和人员的管理状况进行测评的过程,绩效评估不仅可以反映管理信息,而且通过公共组织和人员之间管理结果的纵横比较,可以形成压力,产生激励,提高管理绩效。
政府绩效评价中绩效信息使用者(组织部门)与信息提供者(评价对象)之间的良好合作不仅能够使组织部门对评价对象更好的作出客观、准确地评价,同时也能强化政府绩效评价作为推动政府工作的“有力抓手”。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实施绩效评价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由于评价体系设置方面造成的,如何评价指标选取不科学、评价程序不合理等,这些可以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加以解决,另外一些问题则是由于评价组织者和评价对象行为导致造成的,主要集中反映于绩效评价信息的失真。
政府绩效管理系统围绕政府工作目标。结合政府机关的效能建设,采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协助政府管理部门构建全面、科学、高效、准确的绩效管理平台,对政府、职能部门、公务人员的政策执行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绩效考核评估,提高和完善我国和谐社会下服务性政府的绩效管理体系。
政府绩效管理是适应全市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机关效能建设,提升行政执
行力,切实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落到实处,体现“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和“奖优、治庸、罚劣”的总体要求。政府绩效考核时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是对绩效管理的工作的总结和评价。温家宝总理指出:“绩效评估是引导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要抓紧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科学评估政府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
在进行政府绩效评价时,要保证绩效信息的准确性,一方面必须加大对信息的检查人数和次数,以便及时、全面的了解参评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消除两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息失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对绩效信息提供者提供失真信息的惩罚制度,加大惩罚力度,也可以保证减少信息失真情况发生,同时也能降低绩效信息使用者检查的频率。
把第三方作为绩效评价信息收集方引入。采用第三方收集绩效信息一方面能够减少政府为开展绩效评价而收集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绩效信息使用者和第三方对绩效信息提供者不诚信的行为共同的处罚,能够更好地推动政府在开展绩效评价活动采取第三方进行信息收集。
引入第三方信息收集者作为一个新的附加参与人之后,由于其所发挥的信息传播作用,能够更好的规避信息提供者的不诚实行为,促进信息使用者更多的采用第三方收集绩效信息,同时也能够使绩效评价组织者节省更多的资源,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同时为了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对提供不诚实信息的惩罚力度。无论是采用第三方作为信息收集者,还是信息使用者自己收集信息,一旦发现绩效信息提供者提供不诚实信息,一定要依法严惩。随着惩罚力度的加大,绩效信息提供者不诚实行为的成本提高,其不诚实的概率下降,同时惩罚力度的加大还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制止那些潜在的绩效信息提供者的不诚实行为。
2.降低政府绩效信息使用者的检查成本。政府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领导在开展绩效评价活动过程中应给予绩效信息使用者足够的行政支持,同时加大对信息使用者业务素质和水平的培训,在具备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建立政府绩效信息收集系统,从而在行政、业务和技术上降低检查的成本。
3.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要从根源上改善政府绩效信息提供者不诚实行为,必须改革现行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方式,规避 “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现象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绩效评价能够获取真实的绩效信息,才能使绩效评价结果更真实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绩效水平。
我们应该结合实践,不断完善建立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行政效率,推动政府创新的发展。
第四篇: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已走到一个很关键的发展阶段,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再适用,政府管理创新面临着许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上网;政府管理;创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当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政府管理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创新已成为唯一的出路;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重塑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所以,电子政务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1、电子政务的内涵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争相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方向。电子政务发展的程度,已成为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对于电子政务的定义,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是: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
(e-Commerce/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这一词我们耳熟能详,但究竟什么是电子政务,在目前的国内学界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也没有得到一种普遍认可的定义,甚至电子政务的名称,在不同的场合提法也不一样。如电子政府,政府信息化、数字政府、网络政府等等。但是大多数的观点是将电子政务的核心界定为政府上网。从电子政务的字面上来理解,这也是电子政务实施的首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说,政府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并且在网上设有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可以向公众提供非保密政府信息的检索服务,使“政府公开”。政府还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政府机关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由各种电子化渠道互相沟通。但实际上我们谈到电子政务概念的时候,应了解到,电子政务的关键和核心并不在于技术的应用,技术手段的应用只是电子政务的一种初级的形态,电子政务应该是一种不仅仅是在技术上,而且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政府的政府模式。然而无论我们怎样去定义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党的十六大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和
管理水平。2006年3月出台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可见,当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极大的改变和重塑着社会公众生活方式的时候,电子政务自然地成为社会对政务变革的必然要求,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最佳平台。
2、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些问题。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通过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质量和创新效率,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但实际上,由电子政务推动和影响的政府管理创新还没有明显的显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电子政务的实施反而会让政府觉得一时无所适从,先进的办公手段被迫闲置。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创新不适应。由于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更新,使得电子政务在建设的初期投入很大,这时我们会发现电子政务的实施导致政府行政成本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如果这时政府对社会和企业的服务质量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作风没有得到改善,电子政务在实现服务政府、阳光政府等方面没有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电子政务就有可能走向失败,加剧了政
府与群众的矛盾。
第二,电子政务的内容太少,作用太小。从我国已有的电子政务网络来看,电子政务的内容存在大量问题。首先,内容太少,相当多的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网上信息更新不及时。其次,政府信息网络比较重视网页的介绍宣传的静态功能,却缺乏与用户的积极沟通手段,公众和企业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国家信息中心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各地每年通过财政投资和其他渠道对电子政务投入的资金在400亿元左右,这么庞大的开支,如果不对其“结果”——即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有效管理的话,不但严重影响电子政务的实施效果,也会造成国家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产生其他不良社会影响。
第三,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中条块分割不适应。目前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是按照两条路径开展的,一条是以各级政府为主的政府上网工程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另外一条是以“金字”工程为主体的纵向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问题在于,各级政府门户网站难以整合工商、国税、地税、海关等重要经济部门的电子政务,没能发挥其综合性政府网站所有的应用。
第四,标准建设弱化,难以发挥电子政务全国整体优势。
在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中,主要有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这两个标准化建设。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比较落后,在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上都没有国家制定的一定时期的统一的规范。标准化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府发展的巨大瓶颈,使部分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地区和单位,已经开始出现系统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冲突。
第五,信息安全成为政府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电子政务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千差万别,一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隐患的根源在于互联网是一个以自律为主、管理为辅的领域,用户的行为自律是关键。政府的管理要创新,采取的工作方式之一就是政府上网,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电脑罪犯就可能在网上窃取到政府的部分权力,进行犯罪活动,这些都将影响到政府工作目标的达成和形象、政府的管理效率和公众形象以及威信的塑造。
第六,数字鸿沟问题成为制约电子政务整体发展的瓶颈。“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在中国,数字鸿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将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来自于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数据资料,2007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46,中国城乡
数字鸿沟指数为0.64,表明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特别是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在2008年《信息化建设》杂志提供的《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分析报告》中,通过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大型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在开展电子政务的时间上,在五年以上的,东部占63.08%,西部占37.50%。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信息化建设日趋成熟的今天,农村和西部地区对信息化还有很强的需求,应该说农村和西部地区是未来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准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是依赖于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而生存的,这样一些问题不解决,政府管理的创新就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第五篇:政府依法行政
政府依法行政
反面案例
佘祥林,又名杨玉欧,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人。1994年1月2日,佘妻张在玉因患精神病走失失踪,张的家人怀疑张在玉被丈夫杀害。同年4月28日,佘祥林因涉嫌杀人被批捕,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因行政区划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安局,经京山县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1998年9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在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2005年9月2日佘祥林领取70余万元国家赔偿。
我的评论
佘祥林案件教训太深刻,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深切关系到人民的利益。政府的行政职权不可滥用。要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政府需要监督
反面事例
在214国道进入迪庆州界的地方有一处安全检查站。名为安全检查站,实际却成了收费站,而且收的这些费没有一项合乎规定,要么是未经审批,要么是越权审批。这个收费站设在进入景区的必由之路上,颇有点“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意思。当地有关负责人说,收费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和规范旅游市场。
我的评论:
政府的行政需要监督,这种乱行政乱收费行为,损害了旅游市场的规范,也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使当地政府形象遭到破坏。对于这种不良现象,政府应及时出面处理,规范市场行为,并且,在平时的行政工作中加强执法力度,不要总是出了问题才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