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高校优势 为名牌战略服务(最终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发挥高校优势 为名牌战略服务
作者:张同彬 李 莹 王连森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3期
摘要: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培育自主名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全国各地均制订出了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名牌战略实施方案。高等院校有着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校企联合共同实施名牌战略,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技术力量。
第二篇:发挥高校优势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情况汇报
发挥高校优势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
务情况汇报
发挥高校优势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情况汇报
发挥高校优势 积极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落实《教育为***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下发的《教育为***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的文件精神,学院以繁荣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三农”为主线,以建设适用型教学实训基地和发展特色专业为重点,以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积极部署,大力实施,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
一、我院实施《计划》的主要做法、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自晋升高职院校以来,学院依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围绕“紧缺”人才培养,加快专业的整合、设置、改造和提高,学院现设69个专业,涉及农、管、文、工四大学科门类,基本上涵盖了社会急需的所有门科种类。采用重在技能的培养模式,加强制药、种植、养殖、农经和数控等社会紧缺人才专业的建设。
我院是我省东南部地区唯一的一所农业类院校,发展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校办企业温春药厂,创建于1969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东北地区销量最大、品种最全的输液制造企业,拥有固定资产亿元,年创利税超千万。学院依托校办药厂发展制药类专业,培养了大批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对我国医药科技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繁荣我省的制药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毕业生供不应求。我院
被省政府批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我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学院所属农业示范园区有耕地1900亩,总投资500多万元。园林苗木、园艺试验示范、良种繁育等场圃一应俱全。学院依托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作物栽培、绿色食品生产、种植、养殖等专业,积极培养农业技术类人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劳务输出提供了条件。
学院新建机电工程系,一次性投入资金500多万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机电工程系下设三个专业化方向,培养以数控技术、机电、焊接为主的专门人才,是我省东南部地区较大的机电人才培养基地,就业范围覆盖全国,将极大程度的拉动我省机电工业的发展。、加大投入,优化实验实训条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蓄积了较强的实验实训条件,现已形成了50多处相
对稳定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很好的满足了学院各个专业的实验、实训需要。学院在一面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的同时,继续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实训条件的改善,仅今年一年就投入资金700多万元。
农业类基地建设投入资金150万元,新建4个温室,6个大棚,一个种植类作物品种展示长廊;养殖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投入资金120万元;机电类实验室投入250万元;制药类、绿色农业类专业实验室投入70余万元。
我院是牡丹江食用菌协会技术依托单位,承担和完成了多个品种的食用菌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学院依据牡丹江地区的经济特色,利用自身条件,新建成集科研、示范、技术推广等多种功能一体的食用菌培养基地,现已粗具规模。
发展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新建了大棚牡丹栽培示范园区和出口疏菜种植园区,运作形式良好,经济效益显著。一
定程度上丰富了作物种类,繁荣了地方经济。、多方协作,资源共享,积极服务“三农”
作为***省东南部地区唯一的农业类院校,多年来,学院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指导地方农业经济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
与农科所、农业推广中心及牡市多家产业技术指导单位联合,开展合作共建,资源整合,效果非常明显。定期开展“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办包括水稻栽培、大棚种植、种牛繁育、养猪等短期培训班,积极指导周边农村科技种田,科学养殖,受到了当地农户的普遍好评。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学历培训班”,对所辖96个村镇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学历培训,提高了农村干部的素质和村镇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份肯定。
我院是省教育厅“村村大学生”计
划实施院校,每年要承担种植类、养殖类专业,二百多名“村大”学员的培训工作。对“村大”学员的培养,学院根据专业结构和学员的特点,开展灵活教学,加大技能培训的比例,受到“村大”学员的普遍认同,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
二、实施《计划》过程当中存在的困难
振兴我省老工业基地,科技先行。一段时期以来,我院虽然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看,资金、设备、人力等方面的不足,仍是制约我院实施《教育为***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的瓶颈。作为***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推动单位,希望地方政府和省级相关主管门能够酌情加以解决。
三、进一步实施《计划》的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教育为***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和黑
教发[]17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学院下一阶段实施《计划》的工作设想:
拓宽专业范围,加强专业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紧缺人才,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学院的工作重点。学院一方面要结合市场,合理设置专业,拓宽专业的应用范围,发展地方经济。另一方面还将继续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对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师资,设备投入等诸多方面。
进一步营造区域人才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学院发展历史悠久,基础条件蓄积较好。今后一段时期,学院将发挥地方农业院校的优势,大力发展科研,培养一批“懂技术、留得住、下得去”的农业类专业人才;定期开展“科技扶贫”、“科技下乡”活动,开办“科技补习班”,“技能培训班”,提高地方农村的科技含量,为营造区域人才优势,发展地方农业经济
提供支持。
积极开展合作共建,共同发展
与牡丹江地区的相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合作共建,群策群力,共同发展。成立专项科研协会、课题研究小组、合作开发机构等,资源共享,分头开展工作,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学术交流、成果分析,立足现实,服务社会,实现地方人才的合理架构,合力建设家乡,为服务“三农,繁荣我省经济尽一份力。
第三篇: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优势 为执政为民建设服务
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优势 为执政为民建设服务
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的生命线,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最有力武器,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为此,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优势,对落实执政为民,引领时代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创新理论学习,增强执政为民意识。执政为民意识的提高,离不开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要在学习中不断增强执政意识。一是明确学习重点内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好十七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省、市、县委的实施意见,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习吉炳轩同志在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及市县领导的讲话精神,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力争学有所获。二是完善学习方式方法。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县委中心组在全县理论学习工作中的带头作用,采取送理论下基层、书记讲党课、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三是建立健全学习机制。要落实并完善理论学习“三项制度”。即:学前调研制度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联系点、企业和项目建设一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相关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自学制度就是每名领导干部都要制定自学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篇目,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撰写论文制度就是结合各自分管工作,撰写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对工作进行理性思考,用以指导实践,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第二,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执政为民氛围。深入开展执政为民活动需要全体党员干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因此,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将“执政为民”活动的目标、意义、方法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宣传队伍的主力军作用,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报道,总结宣传基层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在电台、电视台和县政府网站开设“执政为民教育年”活动专题专栏和专题网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搞好社会宣传。通过宣传橱窗、电子屏幕等形式,推出一批喊得响、记得住的执政为民宣传口号,进一步传播执政为民的先进理念,努力营造浓厚的氛围。
第三,搞好文明创建,优化执政为民环境。要以“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为宗旨搞好文明创建工作,为全县人民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一是加大整环境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整治力度,开展交通秩序、集贸市场、餐饮服务、农村环境等专项整治活动,彻底转变“脏、乱、差”局面,美化城乡环境。二是提高创建成果。加强文明乡镇、文明社区、等文明单位的管理力度,深化基础创建,不断提高整体创建水平。三是开展志愿服务。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向城乡发展、社区建设、环境整治、帮老助残等各项社会事业延伸,深入开展“爱心暖泉乡”、“擦亮城市脸”和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关爱行动,不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四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努力引导青少年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作为人生目标,组织开展“十佳少年”评选活动,激励广大中小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努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四,加大典型选树力度,树立执政为民榜样。要在执政为民学习教育活动中始终把握典型宣传这个重点,通过典型的宣传,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一是及时发现典型。要结合开展“感动林甸”、“学习型党组织”等系列评选活动,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要求和引导全县各个行业、部门都要注意发现和抓取自己的执政为民的先进典型,并及时逐级上报,做到典型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二是充分宣传典型。既注重发挥县属新闻媒体的作用又借助县外媒体的力量,既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又借助网络新兴媒体的力量,多层次、立体式、高密度进行宣传,形成典型宣传的强势。三是突出实践效果。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表彰会等形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先进典型的时代意义和深刻内涵,使社会各界增强学习运用先进典型指导工作的自觉性。
第四篇:发挥高校优势积极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发挥高校优势积极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落实《教育为***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下发的《教育为***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的文件精神,学院以繁荣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三农”为主线,以建设适用型教学实训基地和发展特色专业为重点,以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积极部署,大力实施,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
一、我院实施《计划》的主要做法
(一)、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自晋升高职院校以来,学院依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围绕“紧缺”人才培养,加快专业的整合、设置、改造和提高,学院现设69个专业,涉及农、管、文、工四大学科门类,基本上涵盖了社会急需的所有门科种类。采用重在技能的培养模式,加强制药、种植、养殖、农经和数控等社会紧缺人才专业的建设。
我院是我省东南部地区唯一的一所农业类院校,发展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校办企业温春药厂,创建于1969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东北地区销量最大、品种最全的输液制造企业,拥有固定资产亿元,年创利税超千万。学院依托校办药厂发展制药类专业,培养了大批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对我国医药科技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繁荣我省的制药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毕业生供不应求。2003年我院被省政府批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我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学院所属农业示范园区有耕地1900亩,总投资500多万元。园林苗木、园艺试验示范、良种繁育等场圃一应俱全。学院依托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作物栽培、绿色食品生产、种植、养殖等专业,积极培养农业技术类人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劳务输出提供了条件。
学院新建机电工程系,一次性投入资金500多万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机电工程系下设三个专业化方向,培养以数控技术、机电、焊接为主的专门人才,是我省东南部地区较大的机电人才培养基地,就业范围覆盖全国,将极大程度的拉动我省机电工业的发展。
(二)、加大投入,优化实验实训条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蓄积了较强的实验实训条件,现已形成了50多处相对稳定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很好的满足了学院各个专业的实验、实训需要。学院在一面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的同时,继续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实训条件的改善,仅今年一年就投入资金700多万元。
农业类基地建设投入资金150万元,新建4个温室,6个大棚,一个种植类作物品种展示长廊;养殖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投入资金120万元;机电类实验室投入250万元;制药类、绿色农业类专业实验室投入70余万元。
我院是牡丹江食用菌协会技术依托单位,承担和完成了多个品种的食用菌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学院依据牡丹江地区的经济特色,利用自身条件,新建成集科研、示范、技术推广等多种功能一体的食用菌培养基地,现已粗具规模。
发展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新建了大棚牡丹栽培示范园区和出口疏菜种植园区,运作形式良好,经济效益显著。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物种类,繁荣了地方经济。
(三)、多方协作,资源共享,积极服务“三农”
作为***省东南部地区唯一的农业类院校,多年来,学院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指导地方农业经济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
与******农科所、农业推广中心及牡市多家产业技术指导单位联合,开展合作共建,资源整合,效果非常明显。定期开展“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办包括水稻栽培、大棚种植、种牛繁育、养猪等短期培训班,积极指导周边农村科技种田,科学养殖,受到了当地农户的普遍好评。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学历培训班”,对******所辖96个村镇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学历培训,提高了农村干部的素质和村镇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份肯定。
我院是******省教育厅“村村大学生”计划实施院校,每年要承担种植类、养殖类专业,二百多名“村大”学员的培训工作。对“村大”学员的培养,学院根据专业结构和学员的特点,开展灵活教学,加大技能培训的比例,受到“村大”学员的普遍认同,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
二、实施《计划》过程当中存在的困难
振兴我省老工业基地,科技先行。一段时期以来,我院虽然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看,资金、设备、人力等方面的不足,仍是制约我院实施《教育为***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的瓶颈。作为***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推动单位,希望地方政府和省级相关主管门能够酌情加以解决。
三、进一步实施《计划》的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教育为***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和黑教发[2004]17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学院下一阶段实施《计划》的工作设想:
(一)拓宽专业范围,加强专业建
设,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紧缺人才,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学院的工作重点。学院一方面要结合市场,合理设置专业,拓宽专业的应用范围,发展地方经济。另一方面还将继续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对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师资,设备投入等诸多方面。
(二)进一步营造区域人才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学院发展历史悠久,基础条件蓄积较好。今后一段时期,学院将发挥地方农业院校的优势,大力发展科研,培养一批“懂技术、留得住、下得去”的农业类专业人才;定期开展“科技扶贫”、“科技下乡”活动,开办“科技补习班”,“技能培训班”,提高地方农村的科技含量,为营造区域人才优势,发展地方农业经济提供支持。
(三)积极开展合作共建,共同发展
与牡丹江地区的相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合作共建,群策群力,共同发展。成立专项科研协会、课题研究小组、合作开发机构等,资源共享,分头开展工作,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学术交流、成果分析,立足现实,服务社会,实现地方人才的合理架构,合力建设家乡,为服务“三农,繁荣我省经济尽一份力。
第五篇:发挥高校优势积极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发挥高校优势积极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落实《教育为***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情况汇报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下发的《教育为***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的文件精神,学院以繁荣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三农”为主线,以建设适用型教学实训基地和发展特色专业为重点,以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积极部署,大力实施,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
一、我院实施《计划》的主要做法
(一)、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自晋升高职院校以来,学院依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围绕“紧缺”人才培养,加快专业的整合、设置、改造和提高,学院现设69个专业,涉及农、管、文、工四大学科门类,基本上涵盖了社会急需的所有门科种类。采用重在技能的培养模式,加强制药、种植、养殖、农经和数控等社会紧缺人才专业的建设。
我院是我省东南部地区唯一的一所农业类院校,发展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校办企业温春药厂,创建于1969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东北地区销量最大、品种最全的输液制造企业,拥有固定资产亿元,年创利税超千万。学院依托校办药厂发展制药类专业,培养了大批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对我国医药科技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繁荣我省的制药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毕业生供不应求。2003年我院被省政府批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我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学院所属农业示范园区有耕地1900亩,总投资500多万元。园林苗木、园艺试验示范、良种繁育等场圃一应俱全。学院依托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作物栽培、绿色食品生产、种植、养殖等专业,积极培养农业技术类人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劳务输出提供了条件。
学院新建机电工程系,一次性投入资金500多万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机电工程系下设三个专业化方向,培养以数控技术、机电、焊接为主的专门人才,是我省东南部地区较大的机电人才培养基地,就业范围覆盖全国,将极大程度的拉动我省机电工业的发展。
(二)、加大投入,优化实验实训条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蓄积了较强的实验实训条件,现已形成了50多处相对稳定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很好的满足了学院各个专业的实验、实训需要。学院在一面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的同时,继续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实训条件的改善,仅今年一年就投入资金700多万元。
农业类基地建设投入资金150万元,新建4个温室,6个大棚,一个种植类作物品种展示长廊;养殖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投入资金120万元;机电类实验室投入250万元;制药类、绿色农业类专业实验室投入70余万元。
我院是牡丹江食用菌协会技术依托单位,承担和完成了多个品种的食用菌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学院依据牡丹江地区的经济特色,利用自身条件,新建成集科研、示范、技术推广等多种功能一体的食用菌培养基地,现已粗具规模。
发展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新建了大棚牡丹栽培示范园区和出口疏菜种植园区,运作形式良好,经济效益显著。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物种类,繁荣了地方经济。
(三)、多方协作,资源共享,积极服务“三农”
作为***省东南部地区唯一的农业类院校,多年来,学院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指导地方农业经济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
与******农科所、农业推广中心及牡市多家产业技术指导单位联合,开展合作共建,资源整合,效果非常明显。定期开展“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办包括水稻栽培、大棚种植、种牛繁育、养猪等短期培训班,积极指导周边农村科技种田,科学养殖,受到了当地农户的普遍好评。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学历培训班”,对******所辖96个村镇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学历培训,提高了农村干部的素质和村镇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份肯定。
我院是******省教育厅“村村大学生”计划实施院校,每年要承担种植类、养殖类专业,二百多名“村大”学员的培训工作。对“村大”学员的培养,学院根据专业结构和学员的特点,开展灵活教学,加大技能培训的比例,受到“村大”学员的普遍认同,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
二、实施《计划》过程当中存在的困难
振兴我省老工业基地,科技先行。一段时期以来,我院虽然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看,资金、设备、人力等方面的不足,仍是制约我院实施《教育为***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的瓶颈。作为***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推动单位,希望地方政府和省级相关主管门能够酌情加以解决。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