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陆省军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对策思考
内陆省军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对策思考
2010-08-24 13:57:00 来源: 金黔在线(贵阳)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贵州省军区后勤建设基础差、底子薄、任务重。如何加快省军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是各级后勤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强化紧迫意识,切实认清当前形势,围绕使命任务科学筹划省军区后勤建设 军队后勤对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至关重要。各级后勤必须充分认清当前军区后勤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理清思路、科学筹划、加快发展。
深化省军区后勤建设必须优先发展核心保障能力。省军区后勤既要加强核心军事后勤保障能力建设,又要加强非作战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建设;既要下大力解决军分区(警备区、预备役师)、人武部(预备役团)和直属队的住房难、看病难、生活设施配套难问题,又要着力抓好现役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力量建设。面对保障任务、保障力量、保障对象多元的新形势,各级后勤必须强化使命意识、全局意识,正确处理平时与战时、当前与长远、战场与市场、应急与应战的关系,优先把核心保障能力建设摆到后勤建设的首位来抓,切实使综合保障能力的生成与提高和省军区的职能使命相适应。
深化省军区后勤建设必须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实现后勤保障体制、保障方式、保障手段和科学管理的变革,是后勤建设的战略任务。近年来,省军区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突破口,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认真抓了后勤准备、后勤改革、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特别是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资金集中支付改革、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仍面临一些矛盾和困难。因此,各级后勤只有在后勤建设的科学指导、科学建设和科学管理上深化认识,才能更新观念、促进又快又好发展。
深化省军区后勤建设必须充分利用驻地资源增强建设质量效益。后勤建设离不开驻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人民生活总体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省军区后勤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利和更加充裕的物质技术条件。面对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各级后勤要充分发挥党管武装优势,切实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纳入驻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平战结合、军民融合、逐项推开,切实把驻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的人力、物力、科技力及时转化为有效的保障资源,切实增强后勤建设的质量效益。
二、强化整体意识,坚持科学统筹,紧贴实际加快省军区后勤建设协调发展
省军区后勤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只有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整体观,才能把各项工作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才能提高后勤建设的质量效益。
一要科学统筹核心保障能力与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能力。省军区是由现役部队后勤、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和“小”后勤组成的,核心保障能力建设是“主业”。各级后勤要区分主次、突出重点,自觉做到保障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保障重大行动、保障军分区(警备区、预备役师)与保障人武部(预备役团)和小散远直单位、保障军事斗争准备与保障非作战军事行动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切实把后勤建设的落脚点聚焦到保障打得赢上,牢固树立向训练要质量效益的理念,坚持从难从严训练的原则,以后勤首长机关、直属分队和民兵预备役应急保障分队为重点,切实加强后勤专业、实案化和反恐维稳、急难险重任务保障训练,不断提高核心军事保障能力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能力。
二要科学统筹后勤建设与后勤管理。后勤建设与发展,不仅体现于物质技术的积累,而且体现于后勤管理的常态化。各级后勤要以对党的事业、部队长远建设和官兵切身利益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后勤建设的着眼点放在随时能够遂行应急作战和其他急难险重任务上,坚持以保障力提升来检验省军区后勤建设,确保后勤建设有利于战备、生活和打赢。要在建的基础上强管,坚持按章办事、依法施管,凡是制度上有的、政策上明确了的、标准上定了的,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坚持依照标准制度加强后勤科学管理、后勤业务管理、对外有偿服务管理、后勤安全管理和资源节约管理,坚决纠正和克服标准制度落实不到位、插手基层敏感事务和“五多”问题,真正做到管理以标准制度为遵循、检验管理以标准制度为尺度、评价管理以标准制度为标准。
三要科学统筹后勤改革与后勤服务保障。改革是服务的创新,服务是改革的检验。各级后勤要把抓后勤改革与抓服务保障统一起来,一方面认真贯彻军委、总部关于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指示要求,结合省军区后勤实际,重点抓好饮食保障、营房保障、油料保障、自有小区物业管理和住房供应社会化保障改革,以及行政消耗性管理改革、军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管理制度改革等项目,使改革成果惠及到每位官兵;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保障理念,切实把真心解难、真心办事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每位后勤官兵的心中,多为基层办实事、多为官兵办好事,使优质服务、高效服务、人文服务、务实服务成为自觉行动,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官兵倾斜、向重点难点保障倾斜,确保后勤改革和后勤服务保障相互促进、健康发展。
三、强化政治意识,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突出特色确保省军区后勤建设持续深入 省军区各级党委是后勤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只有紧紧依靠各级党委,科学组织、狠抓落实,省军区后勤建设才能有效推进、持续发展。
一要坚持党委统揽。各级后勤要从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高度出发,切实把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摆到省军区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引导和加强对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实现问题、紧迫问题的分析研究,以战略眼光、全局意识和科学态度找准省军区后勤建设与全面建设的结合点,把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纳入全面建设统筹安排,确保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与全面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要坚持政治原则。各级后勤要按照政治原则和要求经常思考怎样使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更好地服务于省军区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服务于应急与应战和市场与战场,始终在事关后勤建设与改革、服务保障、经费投向与投量等重大问题上坚持集体决策。把政治原则和要求体现到组织领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全过程。
三要坚持勤俭建军。从贵州省军区的情况看,部队面临的急难问题多,更需要各级后勤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两个务必”,切实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凝聚力服务。教育引导官兵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为本的思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广泛开展群众性节约活动,自觉做到干事业要克勤克俭、厉行节约。
四要坚持创新发展。各级后勤要确立“创新就是责任、能力、发展”的观念,切实增强创造性抓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责任感,做到认识后勤有新视角、建设后勤有新标准、解决后勤有新办法。在更深的层面上确定后勤建设新的工作着力点,在更大的范围内确定后勤建设新的赶超定位点,在更高的水准上确定后勤建设新的进步增长点,切实把后勤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轨道上来,努力开创省军区后勤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王拴祥
第二篇:对抓好省军区部队安全发展的对策思考
对抓好省军区部队安全发展的对策思考
伊春军分区政委、政治部主任南振明、任 健
胡主席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实现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安全发展理念的确立,对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省军区部队建设、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此,省军区部队各级要深刻理解安全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深入开展对安全稳定现实问题研究,确保部队协调持续发展。
一、高在思路,难在方法。没有科学的思路引领,就不会有解决安全稳定现实问题的方法。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引领行动。高明的思路,要靠好的方法来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胡主席提出要把安全发展作为军队建设的重要理念确立起来,这是新形势下部队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新形势下党中央、胡主席建军治军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安全稳定工作作为部队一项经常性工作,是部队安全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当前处于“两大环境”和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大背景下,省军区部队以训练执勤为中心各项任务比较繁重,工作头绪较多,人少事多矛盾较突出,出现了一些官兵涉足不健康场所、对网络信息不能辨别良莠、不正当交往和不正确对待得失等问题,极易引发事故案件问题的发生。为此,各级要深刻理解胡主席指示精神和军委的要求,切实提高对研究解决影响安全稳定现实问题重要意义的认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分析部队安全稳定工作形势,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抓好落实。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创新方法手段,切实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和管理促进安全,以安全稳定环境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用实践检
验战斗力的标准。
二、高在实践,难在实效。没有实践的探索,就很难取得解决安全稳定现实问题的实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过程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具有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贴近部队实际抓落实,才能不断提高工作实效,推动部队发展进步。省军区部队具有分散性、独立性、流动性等特点,解决好安全稳定现实问题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一要抓根本不放。省军区部队因工作职能与地方接触较广,受一些消极负面思想影响,少数官兵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移,理想信念淡化,人生追求世俗化、功利化。为此,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官兵头脑,始终保持正确方向。深入持久地开展我军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坚决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始终保持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要重点关注官兵心理健康问题,抓好心理知识普及,有针对性地搞好心理训练和心理疏导,努力消除事故案件隐患。二要抓重点突破。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是各级领导和机关推动部队建设的工作方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安全稳定现实问题,具有影响大、危害大等特点,必须作为防范重点突出出来。近年来,部队中违反政治纪律、失泄密隐患、内部关系紧张、腐化堕落等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人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思想,工作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工作劲头不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放松自我要求,从而引发问题发生。这些突出问题要坚持全程抓,重点抓,切实抓出成效。要高度关注薄弱环节、重点部位和重点时节,特别是涉及人、车、枪、弹、密时,要采取超常措施,一抓到底,不留死角。三要抓防范到位。要正确处理巩固和提高战斗力与保证安全的关系,训练执勤、施工建设等工作,都要坚持科学筹划,科学组织,防止事故案件发生。要坚持用战斗力标准衡量安全稳定工作,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预测
在先、防范在前,善于抓倾向、抓苗头、抓隐患,见微知著,把问题消于萌芽、止于未发。要着眼全局确定工作方向,盯住多发性问题进行整治,瞄准疑难问题探索办法,筑起“防火墙”,打牢防范基础。
三、高在机制,难在落实。没有可靠的机制保障,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稳定现实问题。机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和长远性,解决好省军区部队安全稳定现实问题,必须用机制做保证,攻艰克难抓好落实,才能为部队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各级要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加大对研究安全稳定现实问题的组织领导,牢固树立抓安全就是讲政治、促和谐、谋打赢、促发展的观念,健全机制措施,依法有效落实。一要建立责任机制。要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党委统揽,机关合力,逐级抓好落实。坚持军政主官负总责与主管领导负专责相结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安全工作责任制,将目标责任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坚持依法从严治军,按照部队条令条例实施管理教育,严禁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蛮干瞎干问题的出现。要坚持从严治官,各级领导作为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学法用法,带头真抓实干,从自身抓起、从班子抓起、从机关抓起,用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部署。坚持按纲抓建,夯实部队基础,从根本上防止事故案件的发生。二要建立激励机制。有力的机制可以激发工作动力,推动工作高质量落实。对抓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心强、成效明显,特别是研究解决安全稳定重大现实问题有突破人员,要实施奖励,在立功受奖和成长进步上给予优先,对工作不尽心、制度不落实、出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领导的责任,切实形成“贡献大的受重用、没有贡献的不任用、出现问题的受处理”的舆论导向。三要建立长效机制。安全稳定工作是个常抓常新永无止境的课题,工作中决不能出现上级提什么就抓什么,抓一时抓一阵了事的问题,要在深刻领会上级精神的同时,紧贴部队实际,研究探索保证部队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部队的整体建设水平。
要树立“大管理”观念,把人员、时间、内容、空间全部纳入管理范畴。要建立技防机制,“舍得花钱买平安”,注意发挥信息技术和现代设备在管理中的辅助作用,不断完善各种技术防范手段,确保不出现问题。
四、高在氛围,难在营造。没有良好的氛围,就不会有解决安全稳定现实问题的基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氛围可以凝聚人心士气,为部队安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氛围不易营造,关键是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如何营造氛围。省军区部队具有自身特点,当前要在营造三种氛围上下功夫。一要营造齐抓共管的氛围。安全稳定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要研究探索由依靠领导机关督查、干部骨干施管向人人参与、时时参与转变,尊重和发挥官兵在安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要由依靠经验抓管理向依法科学管理转变,关注新生代官兵身体、心理和利益诉求,把做好安全工作作为官兵自觉行动。要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维护官兵的正当权益,帮助官兵排忧解难,创造拴心留人的和谐环境。要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观念,基层要争先创优、履职尽责,大力营造“靠素质立身、靠形象树人、靠政绩进步”的舆论氛围。二要营造大事大抓的氛围。要靠提高大项工作质量促进安全稳定工作落实。牢固树立按“五边”思路搞建设的大边防观,拓展“五位一体”管边控边机制,加大执勤训练科技和信息化含量,尽快解决“四难”问题,确保边境安全稳定。针对在边防执勤和边境管理过程中与地方打交道多、容易产生各种矛盾的实际,树立以人为本、执勤为民的思想,扩大边防政策法规学习宣传覆盖面,坚持把依法文明管边、依靠科技强边、军地合力治边与拥政爱民兴边统一起来,在构建内外良好的和谐环境中提高边境管理的综合效益。加强战时和训练执勤中政治工作和心理战研究演练,不断强化政治工作直接作战功能。深入贯彻全军军事训练会议精神,突出抓好信息化条件下战备执勤、训练演习等重大任务中政治工作。三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各级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好人主义,以对部队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安全、保稳定。按照胡主席提出的要树立八个方面风气的要求,抓好风气建设。各级干部要正确对待名利地位,不为名利所累;要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不犯个人主义错误;要正确看待基层官兵,不忘为基层排忧解难。特别是在诸如士官选改、考学入党等热点敏感问题上,既不打招呼写条子,也不以任何方式干扰基层决策,切实形成良好的风气导向。
第三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主要包括: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即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重点在于第一: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因为中国人口80%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80%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第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我们既要有紧迫感,能办的事情先办,又要作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如果我国的西部地区从生态环境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来一个天翻地覆的根本改变,来一个“旧貌换新颜”,这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伟业,也将是世界开发史上的一个空前壮举。
党的十六大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有作为的年代,我们的青春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闪光。当前,我们一定要认真学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言说得好,一花独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一部分人或一部分的地区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全中国的人民
都共同富裕起来,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才是我门建设全面小康的共同目标。
第四篇:关于建设现代林业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设现代林业的几点思考
王永文
(2010年1月10日)
现代林业,是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建设具有较高生产力、社会广泛参与、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根据多年来我县林业发展的实践,浅谈一些对建设现代林业的理解和想法。
一、全县林业建设现状
截至2009年底,有林面积达到7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1%,活立木蓄积达到2495万立方米。有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市的23%和43%,占全省的11%和24%,占全国的2.9‰和1.8‰。现有未成林造林地76万亩。是河北省森林资源第一大县、华北地区用材林基地县、北方人工造林大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县。仅2000年以来,抓住国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的有利机遇,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中德合作造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林业建设任务178.1万亩,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96万亩。林业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全县生态环境,建立了为京津阻沙蓄水的生态屏障,蓄积了资源财源,增强了富民强县能力,推动了主导产业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各业的协调发展。
围场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和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全县现有90万亩沙地和潜在沙地以及80万亩干旱阳坡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城镇周边、村庄、河流两岸和通道绿化任务仍然很重。个别乡镇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和目标措施落实不到位,人为破坏和牲畜毁林现象屡禁不止。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薄弱,病虫害防控能力不足,与建设林业强县的要求还不适应。林业产权制度、经营管理机制不活,发展动力不足,产业规模总量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综合开发水平相对滞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二、建设现代林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着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每年完成林业建设任务10万亩以上,加强对新造林地的经营管护,到2010年,新增有林地40万亩,有林面积达到7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2%,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10%以上,活立木蓄积达到2570万立方米。新增果树3万亩,全县果树面积达到14万亩以上。到2015年,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林业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新增有林地134万亩,有林面积达到8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22%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900万立方米。新增果树10万亩以上,全县果树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投资千万元以上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8家以上。林业及其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靠林业增加收入达到800元以上。到2020年,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业体系和比较发达的生态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由生态林业大县向生态林业强县的跨越。新增有林地200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8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活立木蓄积达到3600万立方米。新增果树30万亩,全县果树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基本实现农民人均1亩果。投资千万元以上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以上,林业及其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农民靠林业人均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
三、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一)突出造林绿化,强化经营管护,加快建设林业生态体系。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导,农村集体和农户个人投入为主体,企业和社会民间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项目建设重点向生态脆弱区和经济后进乡村倾斜。工程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统筹规划,规模实施,集中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重点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和《河北省义务植树条例》,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制订并落实全县义务植树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努力实现义务植树基地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城镇义务植树要与街巷、小区、庭院及主要交通干线的绿化美化相结合,农村义务植树要同“四旁”、“四荒”、村屯、旅游沿线绿化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相结合。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发展林业的惠民政策,落实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调动群众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落实管护责任,加大对损毁新造林地的打击和处罚力度,严防前造后毁现象。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县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确保各项管护措施落到实处。制定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对公益林按要求和规定标准进行管理,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严格限制采伐。商品林按基础产业进行管理,分离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由市场配置资源,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实行限额采伐。全面落实林改各项配套措施,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活立木流转市场,做好流转服务,加强对木材市场的监管。严格采伐限额的使用和管理,优先保证全县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建设需要;优先保证农村公益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优先保证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严格林木采伐全程监督,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认真履行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依法从严查处乱砍滥伐林木、滥采滥挖野生植物、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乱占林地、毁林开荒等行为。狠抓防火责任制和各项防火措施的落实,不断加强和改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杜绝和消除火灾隐患。切实加强扑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防扑火能力。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防止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传入,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二)调整经营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巩固壮强林业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形式,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专业化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规范林产品和林业生产要素市场,推动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力争每年重点培植一个果树专业乡,集中抓好3-5个以上果树专业村。积极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实现多次增值。突出发展果品深加工、山杏和沙棘种植加工、林木种苗、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林草林药间作、林下养殖、林副产品采集加工、花卉和野生食用菌培殖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生态林业经济增长点。深入落实开放带动战略,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新的管理经验,集中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广泛吸纳外资和各种民间资本投资造林和发展林业产业。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经济,形成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
(三)广泛宣传教育,加大传播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解决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推动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要求。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认识、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建成相对完备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专群结合的生态文化建设队伍,健全有效的生态文化工作机制,覆盖广泛的传播教育网络,比较发达的生态文化产业,推出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态文化作品和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使全社会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逐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风尚,明显提高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理论指导,加大传播力度,广泛开展教育,丰富文学艺术创作,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保障能力。在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发挥生态文化对社会意识的引领作用,对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对政府部门决策的影响作用,对国家形象的维护作用,对科学技术的推广作用,对林业事业的凝聚作用。
四、正确处理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关系
推进现代林业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这些决策的做出和施行,给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如何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林业主管部门,必须从过去以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为主的物质文明建设转变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并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建的现代林业。特别是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已经成为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的三大奋斗目标、三大支柱之一。没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支撑,是缺乏先进文化内涵的林业,就不能称为现代林业。生态文化是在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基础,没有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生态文化的产生,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本身就是创造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过程。所以,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生
态建设作先导,必须建立完备的生态防护林带、突出的林业生态工程、厚重的生态基地规模、稳健的发展速度、和谐的发展模式;必须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作基础,大力发展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品牌、开发森林旅游;必须与各种文化相结合,搞好与历史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物态文化的衔接和融合;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实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从而促进三大体系有机结合,协调有序发展。
第五篇:提升后勤管理效能建设现代学校
提升后勤管理效能建设现代学校
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明它的内在规律,明确其基本要素,可以提高工作效能,使后勤工作更好地为建设现代学校做贡献。那么,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人财物时四大基本要素。也就是说,搞好后勤工作必须在选人、用钱、管物、惜时四个方面上下功夫。
一、在选人、用人、育人方面下功夫
学校的后勤工作,既是一项理财管物,收收发发的事务性工作,又是一项执行财务制度,维护财政纪律的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缺乏廉洁奉公党性原则的人,是难以胜任的。况且,这项工作具有“一多”,“二广”,“三难”的特点。即;师生员工人人与后勤部门有关,涉及人员特别多,校内校外联系面广,教学生活要求工作面也广,在物质条件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不适应,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尚未根本好转的地方和单位,做好后勤工作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有任劳任怨,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人,后勤工作是干得好的。
学校后勤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关系到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系到维护国家有关财经政策、财务制度和纪律的执行。特别是在中小学,学校全部管理工作包括后勤工 1
作在内,诸如环境的布臵,设备的管理,工作人员的作风和服务态度等,都有着直接的教育作用,有的甚至给学生以终身的影响。因此,学校对后勤人员的要求应是高的,对后勤人员的挑选应该是有条件的。笔者以为,根据学校性质和后勤工作任务的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应具备如下条件。
首先,思想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后勤工作,有立足本职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热情和决心。
其次,作风上要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甘当无名英雄。
第三,工作上认真负责,爱校如家,办事热心、细心、耐心、不安于现状、勇于改革,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勇于坚持原则。
第四,专业上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熟悉教育方针和有关财务政策与规定,了解各科教学的需要与发展,虚心好学,掌握一定的有关后勤管理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小平同志说:“所谓管理得好,主要是指做好人的工作”。毛泽东同志也早就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挑选好后勤干部是搞好后勤管理的决定因素。要改变后勤管理落后与开创教育新局面不相适应的矛盾,就必须从加强后勤人员的选拔、调配、培训上抓起。
在选拔调配和培训后勤管理人员时,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要坚持“四化”标难。革命化是前提,是根本,知识化、专业化是核心,年轻化是时代的要求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是要坚持从实践中
选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进行考查,尤其对需要提拔的人员.必须是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三是要坚持扬长避短,不求全责备。选拔和调配人才,必须量才授职,善用其长,力避其短:四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在选拔后勤管理人员时,主要看一个人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工作成绩;五是要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使用者不能轻易、毫无根据地怀疑。如果认为有可疑之处,则应在调查清楚后再行使用;六是要坚持用养并举。人才使用是一个人才能输出的过程,人才的培养则是一个人才能输人的过程。要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重视人才的才能输人,有目的、有计划对各类人员进标培训,让他们不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七是要坚持能上能下。对于工作卓有成效,业务管理能力强者要提拔重用。对于年老体弱,力不从心,几经实践证明,不能胜任工作者要及时调整下来或更换工作岗位:八是坚持职、责、权、利统一。明确其承担的责任,授予其相应权力,给以其应得的报酬。
二、在经费筹措、保障、分配上下功夫
后勤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把好学校全部经费收支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教育经费,确实难于办好后勤,这是起码的常识。但是在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能方面,却有高低之分,大有潜力可挖。为什么有的学校少花钱可以多办事,办好事,有的学校却花大钱办小事.甚至办不成事?这里关键就在于后勤部门是否合理地、科学地安排和使用了有限的教育经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承认管好经费,用好经费是检验学校后勤工作好坏的标准之
一。
后勤工作要做到办事有计划,拨款有预算,收支有标准,管理有制度,分析有资料,监督有要求。首先必须抓好计划。明确规定工作目标及次序,重视经费的预测、预算工作,严格按照预算办事。编制预算应当注意: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照顾一般。既要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又要考虑经费的可能,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既要保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求少花钱多办事。此外,还应坚持弹性原则,留有余地,控制一定的机动数。为了有计划地使用预算资金,在上级批准的预算范围内,学校还要根据计划进度,季度变化及可能的支出,分别轻重缓急,编报全年、季度、月份用款计划,作为上级计划拨款的参考,以避免现在一些学校常见的用钱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现象。
其次必须抓实施。加强财务工作的监督和控制,必须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坚持做到在决策中抓预先控制,在实施中抓现场控制,在结算时抓反馈控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经费审批制度。财会人员分工制度,报销验收制度,检查监督和民主理财制度,坚持“一支笔”批钱原则;保证专款专用,接受群众监督。
再次必须抓好总结,认真搞好经费的决算。决算是学校预算执行的年终总结,也是学校财务活动为教学为师生生活福利服务的最后检查。经费决算的编制以每月每季的会计账薄记载和有关会计报表资料为基础,由会计人员按实际支出的项目数额核算,实事求是地编制。
通过数字核算,找出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制订下一的预算。
三、在校产的使用、维护、增值上下功夫
学校后勤管理不但要重视开源,而且更应当注意节流,勤俭办学是学校后勤工作的基本方针。在目前财政尚不充裕、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固然要重视能力投资,根据需要与可能,千方百计有计划地增拨教育经费。不过对于学校自身来说,与其努力向上级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实际上当年的教育经费是有限的),倒不如致力于提高已有经费的使用效益。这就要求一方面计划用钱,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必须重视节约物力,做好校产的保管.维修工作,大力提高校产的使用率,延长校产的使用年限,加速校产使用的周转率。一是校产管理。管好校产必须建立和健全各种财产管理的责任制。所有校产都要建立账卡或登记簿,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进出库均应严格执行制度,做到手续完备,帐目清楚,帐物相符,杜绝贪污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二是校产的维修。现在个别学校一方面教学设备物资奇缺,另一方面却任意糟蹋设备和物品,存在着只管用不管修的现象。
三是加强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教育。把爱护公物纳入教育的内容,形成以爱护公物为荣的好风尚。引导师生,爱惜公物,修旧利废,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注意节约,自觉地做校产管理的主人,努力延长各种教学设备的寿命,大力提高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率。
四、在时间的计划、节约、调整上下功夫
后勤管理活动诸要素中,时间不同于人、财、物择优录用;也不
象物资那样可以分配、调整等。时间的这种不可逆性,对管理活动是至为重要的。第一,要做时间的结合者。后勤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到今日之事今日毕,而且应该认识到,今天耗用时间不只是为完成正在做的工作,同时还得为明天将做的工作奠基,为未来作好准备。第二,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时间。后勤管理人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做好工作,提高工作效能。一要计划工作用时。什么时间做什么,什么事情何时做,要心中有效。二要分清主次工作。把众多的工作排个顺序,依次办理。三要把握工作的内在联系。实际工作中,不少事情往往是有联系的,要善于把有联系的工作结合起来办理,决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可以节约时间。第三,要善于处理上下关系中的时间因素。一是布臵任务时要有时限。二是约人谈话要把握时机。三是对待请示汇报要及时处理。
总之,提升后勤管理工作的效能,实现后勤管理现代化,是现代学校建设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