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后进生辅导点滴体会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后进生辅导点滴体会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在帮教过程中我觉得要使辅导有一定成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爱心。
有爱心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优质核心和基础,前提和条件对待后进生要满怀热情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吴端木同学非常贪玩,平时就连上课都要伺机玩一下。黄新发同学属于那种自尊心很强但自觉性很差的学生,常常因为贪玩而忘了做作业。
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首先应多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多从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心理。本着这个突破口,我首先做到了充分尊重、信任他们。有时候会让他们为我做一些事,比如收卷子,整理同学们的考试成绩,提醒我不要忘了检查作业是否交齐、找同学订正作业等。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工作让他们兴奋不已,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了,从而总是非常认真的完成每一项任务,每次我都很真诚的对他们说:“谢谢你,你真是我的好帮手!”于是他们开始喜欢物理课了,不再对物理作业厌烦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互尊互敬,关系融洽,心理相融,情感相通,乐于交流,易于沟通。学生对老师尊重、爱戴、感激、信任,会倾心于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向老师打开心灵的窗户,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总之,爱是春风,她能唤起后进生沉睡的心灵;爱是春雨,她会滋润后进生干枯的心田;爱是烈火,她会点燃后进生希望的火花。
二、信心。
信心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只有让后进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力量,自身的价值,对未来怀有信心、怀有希望,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后进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以为老师和同学、家长看不起他们,即使做了好事,别人也不会说好,因而缺乏动力,自暴自弃。
如何给学生以自信心呢?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戴淑豪同学有这样一些特点:头脑较灵活,记忆比较快。程聪同学有些虚荣心,好表现,喜欢让学生表扬。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注意力短,听课容易溜号。
发现这些特点后,我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助。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利用程聪虚荣心,好表现的特点在课堂上多多创造让他表现的机会,回答简单的问题,做一道简单的题目,然后给予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提升他在班上的影响力。
二、利用黄新法头脑灵活,记忆力好的特点,让他多做题目,并及时考核和鼓励。
三、上课容易溜号的问题,我在上课中总是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三、有细心。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细心地去观察,持之以恒,对症下药。对于程聪,开始帮助他的时候,他进步并不是很明显,考试成绩仍然不理想。他很沮丧,我并没有说他什么,只是耐心给予指导,并在课下与他沟通,和他一起总结成绩与不足,端正其学习态度,关心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其严格要求,继续制定奖惩办法。这样,逐渐的,我感到我和他的距离近了,有时候真的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流思想。
总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定信心,科学教育,把转化后进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迟开的花朵将开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
第二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演讲稿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演讲稿
演讲稿以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为主,是为演讲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在生活中,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怎么写演讲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演讲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底深处。关爱每位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动力源泉。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这就是说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动力源泉,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的收获。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还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爱心典范。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
我们除了要给学生父母般的爱之外,还要教给他们更多的做人道理,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像大姐姐一样对他们问寒问暖,关怀备至。每个课间跟学生交谈,了解上课的情况,每次星期五放学都告诉学生一路上小心,天气转凉了,别忘了带衣服,班会上告诉他们: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适应环境……看见同学体质欠佳时抚摸他们的脑门,看是否在发烧,当他们颓废时,拍拍他们的肩膀给他们信心和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心,那你就勇敢的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才能找到创新的喜悦。”——学生的肯定。今年因为某种原因,分班了,大家哭着对我说:”老师我们不想走,我们舍不得你,这是什么,这正是教师热爱学生所产生的力量。
了解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心理桥梁。
作为推选素质教育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由于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导,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了解学生除了观察之外还要更多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记得刚接任五(一)班班主任时,我发现班里有一位女孩,平时沉默寡言,经常望着窗外发呆,于是我马上展开调查。从同学中我得知她的父母在不久前离异了,多么可怜的孩子啊!我思索着,究竟该怎样帮助她?有一天课外活动时,我发现她又独自趴在窗口发呆,于是我走了过去,轻轻地拍着她的肩膀问道:“你有什么心事说出老师听,老师会帮你的。”她转过身来,脸上挂着晶莹的泪珠哇的哭了起来。“爸爸妈妈不要我了,他们真的不要我了……”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就抱着她激动地对也说:哭吧,把心里的委屈都哭出来吧!别怕,有老师在!”她哭得更伤心了,我抚摸着她的头,两人沉默了许久。从那以后,我便有意识地经常和她一起活动,让她感受家庭所不能给予的母爱和亲情,慢慢地我发现笑容重新回到了她那可爱的脸颊,老师和同学成了最亲近的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伟大与神圣,因为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需要我的引路,这些年幼弱小的孩子需要我给予勇气和力量。
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用真诚换取孩子们的信任,用爱心呵护他们的成长。“润物细无声”孩子们一天天地进步了,一天天地长大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人生快乐,这群生龙活虎的孩子,正是我心灵的寄托,追求的欢欣!我将用我真诚的奉献,奏响这首“爱之歌”最美的旋律!
第三篇: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学生参观游览,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有将生活和作文联系起来,让作文素材开发成为无尽的源头活水,学生习作时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没有了材料,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是学生习作的主要源泉,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让学生随时摘录,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并随时评奖。因为小学生正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记住一些东西,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无米下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用晨读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三、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要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抄袭的弊端。如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四、适当地欣赏学生,鼓励肯定学生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上进心强,荣誉感强。他们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渴望成功、期盼正确评价是学生共同的心理,他们常常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视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奖。有时一两句鼓励性的话,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
因此,教师适当地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功能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爱抚,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绩,微小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评改作文时,要实行高分政策,欣赏学生,激励学生,再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动写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师非常欣赏。”“你把这次活动过程写得这么精彩,说明你观察仔细认真,想象丰富,老师真想和你们再玩一次。”“你的书写进步了,继续努力!”„„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定会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在这种情绪下,必然会主动热情地去写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人、事、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定会得以提高,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
因此,教师只有欣赏学生,鼓励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相信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才能适应新课改的浪潮,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篇:农民工子女养成教育点滴体会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养成教育,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以宽厚的师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健康品质,促使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快他们成长的脚步。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养成教育师爱
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做人的任务。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主要来自附近农村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后者约占三分之一,而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面对一群参差不齐、操着各种方言的孩子,尤其是读到他们抒写着迥异生活经历的文字时,我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工的下一代身上,有着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坚韧、自立与自强,也比别的孩子多了几分敏感、孤独和渴望。如果说每一个少年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那么这块土地不仅需要知识的种子,更需要精神的阳光雨露。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由于客观环境和地域教育差异的影响,农民工子女的知识底子普遍偏低,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上尤其明显,不少孩子甚至到了初中还不能把26个英语字母认全。成绩的差距和生活环境、社会地位造成的心理上的压抑、自卑,让他们比别的孩子更敏感、脆弱。青少年最主要的时光大都是在学习生活中度过的,学习不好,做人做事就可能会缺乏信心。因此,以学习习惯为突破13,从激发思维能力人手,拓展到做事、做人和主动创新等习惯,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为语文老师,我将培养读书和交流习惯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资源,在低年级开设了每节课前的“讲一个好故事”,“名言和名人故事”,高年级逐渐变成“佳作赏析”和“社会评论”。每天一人,由学生轮流上台,师生一起做评价。在这个活动中,使大多数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吸引力,渐渐养成主动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与此同时,在演讲、评价、交流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克服了胆怯、不善言辞、思维局限等缺点,敢于大胆思考、表述和展示。读书交流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更健全了心灵。.
语言是交流和学习的必要工具,查字典是准确认识和掌握语言的必要手段,其中可以贯穿“认知——辨析——使用——引申扩展”等丰富的语言学习过程。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重要,随时查字典不仅能夯实语言文字基础,还能培养认真严谨的求知态度,让学生受用终生。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举多得的教育途径。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细节中的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做准备。
二、激励和赞赏是养成教育的风帆
也许是受“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老师习惯于明察秋毫地发现学生的缺点去批评提醒他改正,而把肯定和赞许都默默留在心里不轻易表露。久而久之,孩子因为进步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赞赏,容易产生懈怠和颓丧心理,使之前的许多努力付之东流。
其实,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努力将自己的长处尽情彰显出来,都渴望上进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与鼓励。赞赏对于优秀的学生可能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其他人,尤其是成绩较差或性格孤僻、内向、敏感的孩子,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赞扬,一个真诚的微笑,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化之功,甚至能温暖和改变他们的一生。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儿童对于教师给予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会用爱来报答老师的爱。”学生在被关爱的同时,也会爱他们的学校,爱他们的班集体,爱他们身边的人。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把锁,需要用适合的钥匙去打开。一百次苦口婆心的教训和喋喋不休的讲解,不如一句适时的赞美或巧妙的鼓励、点拨。教师的微笑和赞赏可以变成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洒向学生心田的甘霖。
三、宽厚的师爱是养成教育生根开花的土壤
虽然感情并不能取代教育,可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充满感情。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背井离乡,或许几经迁移,他们更迫切需要一个被接纳认同的环境,渴望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互助关系,希望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可能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加之与父母、朋友沟通的缺失,不少孩子的性格可能会变得孤僻,或对事物认识极易产生偏颇,或逃避和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给学校管理、家庭教育乃至社会带来潜在的危机。
谈心是师生交流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式。与学生谈心的过程就是双方感情交流的过程,是两颗心碰撞的过程。学生最爱向知心人说知心话,在倾诉、辩解、发泄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向学生传递解决某些问题的思想、方法,让他体察人生存在的正确方式、生活的目标和追求过程的意义,“润物细无声”地引导他用理性去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因而谈心时教师应注意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做倾听者和引导者。用“我觉得……”、“我建议……”、“你认为有道理吗?”等等来启发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做出判断。而讽刺、挖苦则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造成心理“内伤”,甚至形成心理疾病,所以应该是教育的大忌。
教师要真诚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自卑和孤僻的孩子摆脱困扰,使他们自信地昂起头来走路,在学生之间形成尊重和帮助他人的良好品格。教师还要重视每一个教育细节,用宽厚的师爱营造一个温暖、友爱、和谐的班集体,让每个孩子都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
第五篇:聋校教育教学的点滴体会
聋校教育教学的点滴体会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为了补偿聋生身体心理上的缺陷,合理的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才能凸显课堂实效性,彰显课堂精彩和活力。
一、关爱学生,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最为可贵的职业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师爱更体现出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爱就更为重要了。因为,聋生在生理上丧失了听觉,从小无法学会听话、说话,无法形成完整的语言信号系统,认知少,对是非辨别不清,加上他们孤僻、自私脆弱的性格,经不起外界的引诱,容易受不良行为朋友的诱惑,极易模糊视线,误入歧途。所以,作为特教老师首先应正视他们的心理缺陷,以博大的胸怀和火热的心肠充分理解、尊重和爱护他们。在思想上正面引导,做学生的知心人;在学习上因材施教,做学生的有心人;在生活上热忱关怀,做学生的贴心人。通过多渠道加深师生情感的沟通,以心换心,取得学生的信任,使他们从教师的坦诚怀中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的喜悦,走出自卑,建立一种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
特殊学校教育教学面对学生直接交流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是看口形、看手势语或动作演示与学生交流,然而,这种直观形象的手势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影响聋人与听人的交流,造成沟通时的障碍。当聋人融入主流社会以后,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书面语和听人们进行交往与沟通。因此,加强提高聋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写话能力就成了聋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对写话感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段话同样为我们指导聋校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要走好习作的每一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几十年的聋教育教学实践中,答案很明确,聋生能够用手势语正确表达出课文的意思,但无法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这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因为聋生没有掌握好第二语言——书面语。要想使聋生能够写出通顺的句子,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非一朝一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上精心设计适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可能地接受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知识,以补偿聋生生理心理上造成的缺陷。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先教己”。这是教师做德育工作最基本的师德要求。让学生做到的事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处处时时用自己美的语言、美的心灵、美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虽然他们听不到你所说话的意思,但从你的表情、举动可以判断出对与错,喜与怒,模仿性强是聋生特有的特征。因此,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教育作用,能开启聋生心灵的大门,使他们从教师身上首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康,学会审美,懂法守法,全面培养聋生完整的人格。
三、教学是教师的必需专业,课堂教学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呢?“教材把握得好的课就是好课”思维定式必须打破。认识这个问题有四个层面:其一,教材把握得不好的课不会是一堂好课。其二,教材把握得好的课可能会是一堂好课。如果能正确地理清教材的知识脉络,有效地突破重点,有梯度地分散难点,让学生学会、会学,这样的课无疑是一堂好课。其三,对教材重组得好的课是好课。如果能根据各种资源,尤其是课题生成资源对教材进行重组,这样的课就是我们要提倡的好课。其四,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的课是具有现代教学特征的好课。如果只把教材作为例子,用教师的学识、智慧和能力把各种物的资源、人的资源,静态的资源、动态的资源,本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进行有机的的动态组合,这样的课就具有现代教育的特征,无疑是我们要不断探究的高标准的好课。
在数学课教学中,应用题、文字题、概念题是聋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难点,如何理清题意,弄清楚题目中包含的数量关系,这是聋生学习理解应用题遇到的两大困难。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表格法来讲解应用题,表格是一种可以十分直观呈现数据、便于观察分析各数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文本表现方式,如果能应用到应用题问题分析上,是适合聋生思维特点的一大辅助工具。通过将应用题中的有关数量运用表格直观呈现出来,并引导聋生观察、分析表格中的数量关系,就可以揭示出应用题中隐含的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因而可以较顺利地列出式子进行解答。例如讲解下面这道应用题:
王丽从家到学校,她发现骑自行车的速度比步行速度每小时多走6千米,她步行10千米所用时间和骑车走32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求她步行的速度。
这道题里面包含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既有步行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又有不同的行程,加上两者的速度相差6千米,学生初看时,不容易看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如果使用表格,则可以一目了然。
将上题中有关数据列表格如下:
速度 距离 所用时间
步行 x 10 10/x 骑车 x+6 32 32/(x+6)根据上表,结合题目中两者所用时间相等列出算式。应用题是公认的聋校数学难点之一。其中主要问题在于聋生对应用题的题意理解上存在较大困难,一是对题中的数学术语、主要的词义不理解,如:“比谁多或少、谁比谁多或少”,“同样多”、“什么什么(的和)乘以或除以某某”等等,二是抓不住要点,看不出不同量之间的关系。其次,我还尝试过“画”应用题的方法。
所谓“画”应用题,无非是引导聋生在通读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应用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用形象的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什么要用“画”这种形式呢?因为聋生第二语言能力不足,无法用汉语书面语把自己理解的意思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手语也不方便清楚地表达应用题中抽象的概念,这种情况下让学生用图画来表达,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充分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并能有效结合抽象的数学概念,两者相互促进,均衡统一,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耶?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数学教学中整合后继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固然必须建立在学生前知识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必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继知识铺平道路。在教学中,教师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从聋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往往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如行程问题,学生理解的往往不多,能正确列出方程大有人在。
(二)、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整合游戏活动。我时常思考,为什么学生对打球类、跳舞等很“用功”,乐此不疲、废寝忘食。而上课和作业时却时常走神,显得无精打采了,时常要老师严加督促。细之想,这些活动一方面是没有压力,学生玩得轻松;二是新异、刺激、引人入胜。于是,我就想:迎合学生爱玩的天性,数学课中整合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例如,在上“行程问题”内容时,结合学生平时常玩的小赛车比赛,通过玩,可以使抽象的相遇问题、追赶问题、相距问题等行程问题应用题在学生玩的过程中得以领悟。“计算课”时,可让学生玩“找朋友”等游戏,使学生的计算轻松过关,通过游戏活动来充实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奋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数学教学中整合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的启蒙教学,不尽要落实双基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应注重培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实际上,通过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会产生新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协作探讨,自觉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努力地去克服困难。例如教学“测量”,可让学生测量各种运动场地的面积,教学楼走廊面积,房子高度。通过数地砖和墙砖的块数来算出墙和地的面积等。学了体积、容积后,让学生算算家中水桶的容积,桌子所占体积等。让学生通过买卖各种商品,来实践结算等基本商业行为的数学实践应用等等,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数学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21世纪知识的极大丰富,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课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信交流和收集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利用计算机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载体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初步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数学整合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教学内容,作为数学教师,只要我们精心组织,探究教材内涵,细心研究学生的心理。加上对他们无微不致的关心爱护,言传身教,整合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我想学生在各方面一定会收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