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济大学大学生国际交流奖助金管理办法
同济大学大学生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奖助金管理办法
(试行)
为配合学校卓越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开拓我校学生的国际视野,资助品学兼优、特别是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参加国际及港澳台交流项目,根据学校专项经费使用规划,特设立同济大学大学生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奖助金。
一、奖助对象
奖助品学兼优、特别是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我校在读全日制大学生公派赴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原则上为世界大学排名前500名的院校,含港、澳、台等地区的院校,列入同济大学推动实施的“3个600、3个300工程”培养计划优先)参加交流与学习,以及参加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学科竞赛等。
二、名额与奖助金额
金额设置:每年奖励额度为100万人民币,其中本科生占70%,研究生占30%。奖助金额:资助1次往返旅费、境外住宿费。赴港澳台、东南亚地区资助总额上限为6000元人民币/人,其中往返旅费资助上限为4000元人民币/人,境外住宿费资助上限为2000元人民币/人;赴除港澳台、东南亚的其他地区交流资助总额上限为1.2万元人民币/人,其中往返旅费资助上限为8000元人民币/人、境外住宿费资助上限为4000元人民币/人。实际资助额在上限范围内根据完成交流回校后的旅费、住宿费的实际支出票据进行奖助金发放。
绿色通道:在获得奖助金资格的基础上,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或有其他特殊情况者可申请提前预支奖助金。
三、基本条件及评选规则: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3、在学校规定的学制内,按学校的规定报到和注册;
4、在校期间,无任何违纪事故及信用不良记录;
5、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学术潜力,外语水平符合出国交流的语言要求;
6、奖助品学兼优、特别是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全日制学生;
7、原则上正在境外学习的人员或已获得过国家、学校、境外政府、企业或
机构等各类全额资助出国(境)的学生、已完成交流项目的学生不在本奖助金资助范围。
7、在同一学位学习期间,未获得过本奖助金资助。
8、主要依据申请者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情况与交流项目质量三方面进行公平、公开评选。
四、工作队伍设置及配备
1、设置成立同济大学大学生国际交流奖助金评审委员会,由校外事办、港澳台办、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等部门相关负责老师共同组成同济大学大学生国际交流奖助金评审委员会,根据学生申请及实际工作情况,每年定期(3月底、10月底)召开评审会,审核和选拔所提交申请。
2、对于学校、院系已有的国际交流项目,各学院(系、所)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或负责学生事务的专职辅导员进行初审,如为自行联系的国际交流项目,则需要在征求所在学院(系、所)教务、外事等负责人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初审。根据本办法安排专职人员负责专项工作。
五、选拔方式
1、申请流程:
个人提出书面申请→班主任签署意见(研究生则为导师意见)→所在学院(系、所)审核→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汇总→同济大学大学生国际交流奖助金评审委员会评审(包括材料初审、面试两部分)→网上公示。
2、申请材料:
1)《同济大学大学生国际交流奖助金申请表》,其中家庭经济情况须在表中
如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需提供相关证明,其中本科生需提供由校助学服务中心认定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研究生需提供由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
2)交流项目申请已完成的同学,需提供境外院校邀请函复印件(附中文翻
译件),参加国际会议的还需提交被国际学术会议正式录用并被安排宣读会议论文的通知(申请人在论文中的署名单位应为同济大学)、会议安排及申请者宣读论文的时间安排表(需提供会议网址或其他证明材料);交流项目申请还未完成的同学,需提供由校外事办、港澳台办提供的同等证明。
3)详细的国际交流计划;
4)各类语言能力证书复印件;
5)科研创新等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
6)由同济大学教务处(研究生则为所在院系教务部门)开具的成绩证明(从
当前学历阶段第一学期起)。
六、考核发放
1、受助者原则上应在完成交流回校后2周内,提交纸质和电子版交流总结(主要提供在境外的学术及生活总结、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学位论文的帮助等方面,交流总结中需包含反映学习生活的照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科竞赛的,除了总结报告,还需提交论文集封面、目录、文章复印件、宣读时的会场照片等;
2、受助者原则上应在完成交流回校后2周内,提交相关有效报销凭证,主要包括往返旅费票据(火车票、机票行程单、登机牌等)及住宿发票、收据等;
3、提交总结材料及报销凭据后,方能取得发放资格;
4、交流奖助金的证书将根据实际情况集中发放。
七、附则
1、申请者可单独申请往返旅费或住宿费奖助金中的一项,也可同时申请。如本次申请项目在往返旅费和住宿费方面已获得其他各类资助的,则不能重复申请。
2、对隐瞒已有奖助或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情况,一经发现,要求受奖助者退还所获得的奖助金,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按校纪校规进行处理。
3、受助者有义务参加学校组织的与国际及港澳台交流主题相关的其他活动。
4、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最终解释权归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第二篇:同济大学大学生国际交流奖助金申请的常见问题与解答
同济大学大学生国际交流奖助金申请的常见问题与解答
Q:我想要申请同济大学大学生国际交流奖助金。其中一份申请材料是由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证明,它具体是由哪个部门出具的呢?
A:奖助金申请者需要在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出具该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证明,该民政部门指的是家庭所在地的居委会等其他民政部门。收入情况证明的表格可选用“同济大学学生处”网站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调查表。
(网址链接:http://student.tongji.edu.cn/detach.portal?.pen=pe521&.pmn=view&action=articleDetail&bulletinId=7984)
Q:国际交流奖助金的审核标准主要是什么?
A:审核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所在学院(系、所)对申请人经济情况的说明及审核意见。
2、申请者的学习情况、科技创新等综合情况。
3、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申请者可提交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证明、父母工资单等,以作为辅助材料。)
4、申请者达到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外语水平。
5、出访单位及地区。
6、申请者已有详细的交流计划。
Q:我想要申请国际交流奖助金,但是我的国际交流项目还没有正式申请下来,那么我能够申请该奖助金吗?
A:原则上应该提交出访单位的邀请函。假如你申请的是学校或者学院主办的国际交流项目,且主办方能够保证你可以获得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资格,那么你可以提交有项目主办方盖章的项目情况说明(上面需说明你能够获得国际交流项目的资格,只是出于某原因,邀请函还无法获得)。
第三篇:同济大学档案管理办法
同济大学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档案工作,推进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充分发挥学校档案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7号《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学校档案,是指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文化交流、服务社会和其他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纪录。
第三条
学校档案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学校档案部门具有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业务管理与服务双重职能。
第四条
学校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保证档案机构、人员编制、档案用房、设施和经费的落实,保障档案安全,保守国家秘密。
第五条 档案工作要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
第二章 档案工作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
学校档案工作由校长领导,由一名校级领导分管档案工作,同时接受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和上海市档案局的业务指导、监督与检查。
第七条
学校设立档案工作委员会,领导、协调、检查、解决全校档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学校档案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审定学校关于档案工作的规划、规章制度,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二)研究决定学校档案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事宜、重大问题和奖惩事项;
(三)协调、解决学校各部门档案工作的布置、检查、总结、验收;
(四)保证学校档案馆全面履行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业务管理与服务两种职 1 能,落实人员编制、档案库房以及发展档案工作所需的设备与经费。
第八条
学校设立档案馆,直属学校领导,为处级建制。
第九条
学校档案馆是学校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是档案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其主要职责:
(一)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本校的有关规定,规划全校档案工作;制定本校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并负责监督、指导和检查;
(二)统一管理学校各部门的档案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确定学校档案归档范围、分类标准、保管期限和整理规范,负责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开放和利用全校各类档案及有关资料;
(三)组织实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负责电子文件的归档和规范化管理;
(四)编制检索工具,编研档案史料和参考资料,多形式、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积极开展学校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利用工作,为学校、社会服务;
(五)保守档案秘密,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维护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六)明确档案工作岗位职责,对全校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和有关业务人员进行档案业务培训,加强档案学术研究交流和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档案法制意识;
(七)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十条
学校档案工作人员应具有大学本科(或相当于本科)及以上学历,能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热爱档案事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具备档案专业或相关学科知识及现代化的管理技能。
第十一条
学校所属各单位应有一名负责人分管该单位的档案工作,配备专(兼)职档案人员,负责本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专(兼)职档案人员队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经学校同意配置的兼职档案员,可申请档案专业技术职称。
第十二条
专(兼)职档案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令、政策和本校有关规定,制定本部门档案工作计划;
(二)做好本部门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坚持平时预立卷;
(三)将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整理组卷装订,做到组卷合乎要求,编目清楚、标题准确、装订整齐。相应的信息入录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完整,著录规范,并及时向档案馆移交;
(四)做好存放在本部门的文件材料的分类、组卷、编目、登记、保管、利用等工作。
第三章 档案的接收
第十三条
学校建立和完善归档制度,实行以纸质档案为主,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轨归档的管理制度。各部门分管档案工作的负责人应将文件材料归档工作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督促检查。各部门专(兼)职档案员,做到每项重要教学、科研、管理、对外交流等工作,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文件材料归档保存。
第十四条
学校实行文件材料形成部门、课题组立卷制度。各部门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对外交流等活动或个人在职务活动中形成的材料,由各部门按照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的档案归档范围和整理规范组卷,经档案馆检查合格后向档案馆移交。
第十五条
经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所形成的文件按《同济大学电子公文处理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各类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按《同济大学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学校部门立卷归档分工为:全校性、综合性的材料由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负责立卷归档。其余均按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相应门类材料的立卷归档。立卷归档涉及多个部门的大类由文件的主办部门归档,其他部门协办。
第十八条
各部门立卷归档的文件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归档的文件材料要齐全完整。破损文件应予修复;
(二)归档的文件材料,要遵循文件之间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保存价值,分类组卷;
(三)归档文件用纸规范,纸质优良,字迹清楚,应用黑色耐久笔书写;
(四)案卷标题简明确切,卷内目录、备考表符合规范要求;
(五)归档材料的著录符合档案计算机管理要求。第十九条
归档时间及手续:
(一)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产生的文件材料应实时归档;
(二)按自然归档的文件材料应于次年6月底以前归档;
(三)按教学归档的文件材料原则上应于教学末归档。研究生学位审批材料在完成学位授予之后二个月内归档;
(四)科研、基建项目和专题性、成套性档案应于项目完成通过鉴定验收后二个月内归档;
(五)接收档案必须履行相关手续,制作案卷移交目录,一式两份。交接双方必须签名盖章;
(六)档案部门应及时接受上级规定应接收的档案。
第二十条
个人在其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对外交流等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向档案馆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或据为己有。
个人在其非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文件材料,档案馆可通过征集、代管等多种形式进行管理。对个人向档案馆捐赠有价值档案的,学校予以奖励。
第四章 档案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学校档案由档案馆分类保存。在国家需要或列入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时,应按要求提供所需档案的复制件或原件。
第二十二条
档案馆根据《同济大学档案实体分类方案》,对馆藏档案进行分类、编号、上架,编制检索工具。根据档案的保密程度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建立档案借阅和审批制度,做好档案的利用效果登记。
第二十三条
档案馆应及时研究、改进档案保护技术,及时修补、修复残破档案。建立和健全库房管理制度,落实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虫、防鼠、防高温、防强光等措施,控制库房温湿度,确保档案安全。
第二十四条
档案馆应组织做好档案的鉴定工作。对于保管期限已满的档案,须征得有关部门同意,编制清册,报学校主管领导审批后予以销毁。销毁档案时应指定专人实施,学校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要派人监销,并在销毁清册签名。未经鉴定和批准,任何人不得销毁档案。
第二十五条
档案馆要建立档案统计、检查制度,定期对档案的收集、整理、4 保管利用和馆内各种数据情况进行统计和检查;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报送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报表。
第二十六条
档案是学校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馆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工作,加大力度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实现档案实体的保护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第五章 档案的利用和开放
第二十七条
档案馆要主动做好档案利用工作,按照规定向全校和社会开放档案,积极发挥档案的信息功能,提高档案利用率。利用和开发档案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档案馆对于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的档案,除非解密或需要控制使用部分外,均应按国家规定,向全校和社会开放。对于其中涉及国家安全和学校重大利益的档案,须经学校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分期分批开放;
(二)向档案馆移交、捐赠、寄存档案的单位和个人,对其档案享有优先使用权,无偿利用,并可对其档案中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见,档案馆应予以维护;
(三)凡持有合法证明的单位和个人,在说明利用档案的目的和范围后,均可查阅利用属于开放范围的档案,并可以摘录和复制;
(四)向社会开放档案的利用实行有偿服务,按规定合理收费;
(五)境外组织或个人利用学校档案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六)未经学校授权或上级主管机关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公布档案内容。第二十八条 学校馆藏档案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开放:
(一)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
(二)涉及专利和技术秘密的;
(三)属于个人隐私的;
(四)档案形成部门规定限制利用的。
第二十九条
档案馆向学校和社会开放档案时,应热情为利用者服务。
查阅、摘录、复制未开放的档案,须经档案形成单位或个人以及档案馆负责人同意,其中涉密档案须经学校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必要时报请校领导审查批准。
第三十条
档案馆提供利用重要、珍贵的档案,一般不提供原件。如有特殊需要,须经档案馆负责人同意方可提供。
第三十一条
档案馆是学校出具档案证明的唯一合法部门。加盖档案馆公章的档案复制件,与原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二条
档案馆应根据学校和社会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档案资料做好编研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第六章 考核与奖惩
第三十三条
学校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决定奖罚。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学校给予表彰与奖励:
(一)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对档案的保护和现代化管理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对档案学及档案史料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
(四)将重要的或珍贵的档案捐赠给学校档案部门的;
(五)同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表现突出的。
第三十四条
对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行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的程序和处理方法予以处罚,并按有关规定建立备案制度。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档案馆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报请学校档案工作委员会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损毁、丢失档案的;
(二)违反保密规定,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档案的;
(三)涂改、伪造档案的;
(四)擅自出卖、赠送、交换档案的;
(五)不按规定归档,拒绝归档或者将档案据为己有的;
(六)玩忽职守,明知所保存的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档案损失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档案馆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管理办法
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落实学校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方略,大力实施大学国际化转型升级工程,学校决定设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以下简称‚国际化基金‛),并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国际化基金是指学校学科建设专项和其他专项中涉及到国际化办学的相关经费。每年经费总额不少于 1200 万元人民币。
第三条 学校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国际化基金捐资。社会捐资可以按照《xx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章程》,在本基金下单独立项并制订专门执行章程。
第二章 资助内容
第四条 国际化基金主要用于《xx大学国际化转型升级工程实施方案》(校外字﹝2013﹞44号)中的5个平台26个项目建设,同时根据每年实际经费情况进行调整、补充。
第五条 队伍国际化平台包括‚海外知名专家学者聘用‛、‚专业外籍教师聘用‛、‚语言外籍教师聘用‛、‚中青年教师赴国(境)外进修‛、‚校、院长赴国(境)外进修‛、‚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培训‛、‚外事工作队伍建设‛、‚博士后国际交流‛等8个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海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薪酬、国际旅费、生活补贴和办理来华手续等费用;在我校工作的中长期外籍教师、国外访问学者的国际旅费、住房和工资或生活补贴以及办理来华手续、医疗保险等费用;我校学科专业骨干、基础课教师、实验教师、学生工作教师赴国(境)外进修以及校、院
2源处牵头,会同教学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组织申报和实施。
第十三条 ‚校、院长赴国(境)外进修项目‛和‚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培训项目‛由组织部牵头,根据干部培训计划确定名额和人选,报学校党委常委会批准后执行。
第十四条 ‚外事工作队伍建设项目‛由国际处牵头,根据当年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要点按实际需要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5+1’学科国际对接项目‛由学科办牵头,根据重点和优先发展学科规划和执行情况进行审批和实施。
第十六条 ‚国家‘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和‚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由科研院牵头,会同国际处按照《xx大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校科字“2013”8号)文件执行。
第十七条 ‚国际专业认证项目‛和‚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项目‛由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牵头,根据本科专业或研究生专业建设规划以及留学生教育的需求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优秀学生海外中长期交流资助项目‛和‚优秀学生海外短期交流资助项目‛由国际处牵头,会同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处等部门,按照《xx大学本科生参加外语水平考试奖励办法》(校外字“2013”18号)、《xx大学资助本科生国际交流实施办法(试行)》(校外字“2013”43号)、《xx大学研究生国际交流资助实施方案(试行)》(校研字“2013”14号)等文件执行,国家公派项目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要求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学生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及文体竞赛项目‛由校团委、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体育部分别按照学校批准的工作计
划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由国际学院牵头,会同国际处,组织、指导相关机关、院系实施。
第二十一条 ‚留学哈工程奖学金项目‛由国际学院牵头,具体落实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外国政府奖学金,会同国际处,按照《xx大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评选办法(修订)》(校外字“2009”159号)等文件具体落实学校自己设立的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第二十二条 ‚院系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资助项目‛由国际处牵头,会同科研院,按照《xx大学关于举办国际会议的管理办法》(校外字“2012”41号)等文件执行。
第二十三条 ‚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资助项目‛由国际处牵头,按照《xx大学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办法》(校外字“2013”20号)等文件执行。
第二十四条 ‚国际联合实验室支持项目‛由科研院牵头,会同实资处和国际处,根据科研需求、实验教学发展或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需要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国际学术组织任职项目‛由国际处牵头,会同科研院和人力资源处,根据学校教师加入国际学术组织的实际情况实施。
第二十六条 ‚国际高水平技术引进项目‛由科研院牵头,根据学校教师引进外方优势技术的实际情况实施。
第二十七条 ‚海外宣传项目‛由国际处牵头,会同国际学院、校友办,根据当年上级部门的计划安排及学校有关需要组织相关机关、院系落实。
第二十八条 ‚网络及信息化建设项目‛由国际处牵头,会
第五篇:同济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
同济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
(试行)总 则
第一条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发展建设的持续推进,海内外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友好人士或团体相继在我校捐资设立了多项基金,捐建了多个教学、科研、活动等场馆。为了加强对各类捐赠项目的统一管理,拓宽学校资金筹措渠道,保障捐赠者和学校双方的权益,发挥社会捐赠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及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募集社会捐赠的基本原则:
1、学校欢迎海内外热心于教育事业的个人或团体为同济大学教育事业捐赠;
2、学校鼓励校内各学院积极向社会各界募集办学资金、筹措办学资源,以建立、发展和壮大学院基金;
3、所有社会捐赠的募集必须遵循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社会捐赠的效益;
4、所有社会捐赠的募集必须重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条 接受社会捐赠的基本原则:
1、社会捐赠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2、社会捐赠应在互相尊重、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捐赠协议,确保捐赠者意愿与学校利益的统一;
3、社会捐赠应具有完整的使用规范和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规范使用捐赠资源。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四条 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校基金会)是在上海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属非营利性社团法人。按照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会,全面领导、协调和管理全校接受社会捐赠工作。
第五条 校基金会的任务是:以合法的身份,按照校基金会章程的规定,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募集资金、管理资金(通过合法、安全、有效、规范的运作,使基金保值增值)、使用资金(策划、设立资助项目)。其职责是:
1、策划、联络捐赠项目;
2、提供社会捐赠与受赠的法律法规、协议文本、办事程序等咨询服务;
3、审核、办理学校及下属各学院接受社会捐赠的有关手续;
4、拟定捐赠管理、资金使用等规章制度,经学校批准后施行;
5、跟踪了解社会捐赠的到位情况,对各捐赠项目的财务管理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协调落实捐赠协议中学校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监督、保证捐赠协议的执行;
7、组织实施基金项目的申请、立项、使用、评估等审批工作;
8、负责基金的运作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努力使基金保值增值;
9、负责各类捐赠证书的制作与颁发;
10、收集整理捐赠信息,建立完整的捐赠档案。
第六条
对外联络与发展办公室是负责学校对外发展联络、校友事务管理、社会办学资源拓展工作的职能部门。学校授权其承担以下有关接受社会捐赠的主要行政职责:
1、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制订学校开拓办学资源筹措渠道的规划和办法,经学校批准后实施;
2、广泛联络校友、校董和海内外各界人士,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沟通联系工作。建立信息库和数据中心,为学校开拓办学资源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服务;
3、统一协调和归口管理全校接受社会捐赠工作,并负责有关项目的具体实施;
4、对学校利用社会捐赠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向捐赠者反馈有关情况;
5、对校基金会募集资金的运作进行管理,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
6、指导和协助各学院开展学院基金的管理工作;
7、安排接待捐赠人士和捐赠单位代表的来访;
8、具体负责校基金会秘书处工作。
第七条 学校下属各学院均可申请在校基金会下设立学院基金,经校基金会审核通过并报主管校领导同意后设立,同时建立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
第二章 捐赠流程
第八条 申请捐赠的个人或团体需事先与校基金会或学院基金管理委员会取得联系,填写《同济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登记表》(附件),接受有关捐赠对象、捐赠内容、捐赠用途、协议文本、管理规范等方面的审核。为加强内部管理和信息沟通,学院基金管理委员会应将有关捐赠意向信息及时向校基金会秘书处登记备案,对于重大捐赠项目最终应由学校出面配合进行洽谈。
第九条 校基金会审核通过后,与捐赠方共同商议确定最终的协议文本、管理规范等有关文件,并由校基金会报学校主管领导审批。
第十条 学校审批通过后,由校基金会或学院基金管理委员会代表学校按规范的格式与捐赠方签署捐赠协议。捐赠协议一律以同济大学或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名义对外签署。
第十一条 校基金会负责跟踪了解捐赠资金的到位情况,所有捐赠款项一律进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专用帐户,其中基建类项目捐赠款由校基金会转拨学校财务处,并按捐赠协议统一管理。捐赠款项的入帐必须遵守民政部门、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由校基金会代表学校出具有关收据及接收证明。
第十二条 学校接受的实物捐赠(指除现金、股权、房产以外的捐赠,如图书、仪器设备、车辆、苗木、建材及系统软件等),除与捐赠方签订协议外,还须捐赠方填写《同济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登记表》(附件),由受赠单位与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管理处、财务处等业务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登记入帐,并报校基金会备案。
第十三条
学校下属各学院在争取和募集社会捐赠过程中,应提前与校基金会取得联系,严格按照上述捐赠流程办理,不得私自签署协议。
第三章 基金的设立
第十四条 根据捐赠者意愿,基金可分为非限定性基金(捐赠者不指定捐赠用途的基金)和限定性基金(捐赠者指定捐赠用途的基金)。非限定性基金统一纳入校基金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有利于同济大学长期发展的项目,由校基金会理事会根据校基金会章程及学校发展需求支用。
根据基金设立的性质,基金可分为留本基金(只使用基金利息或增值部分)和动本基金(动用基金本金)。
根据基金来源、用途或金额的不同,基金可分为学校基金和学院基金(指各学院向社会募集资金或接受捐赠所形成的面向本学院的基金)。
第十五条 设立留本基金(只使用基金利息或增值部分),原则上其本金应不少于人民币100万元。
第十六条 新设基金应在充分尊重捐赠者意愿的前提下,主要用于提高我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条件的各项事业,包括资助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实验室、基础设施等建设,设立奖励金、助学金、教席基金、国际交流基金等。
第十七条 基金的名称一般由“同济大学”(或同济大学下属学院)、捐赠个人或团体名称(视捐赠方意愿)及基金用途三部分组成,如“同济—华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基金”、“同济大学李国豪奖学金”、“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基金”等。
第十八条 除奖励金、助学金外,以捐赠方冠名设立的专项基金,原则上其捐赠金额应不少于人民币50万元。
第四章 基金的管理
第十九条 各项基金应本着“公开、公平、择优、择需”的原则使用,使基金发挥最大的效能。
第二十条 基金(包括奖教金、奖学金)必须具备详细的章程、管理办法及使用细则,并设立单独的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具体负责该基金的管理和实施。该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在校基金会的管理下开展工作。
第二十一条 学校基金由校基金会会同有关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章程、管理办法及使用细则;各学院基金由学院拟定所设基金的章程、管理办法及使用细则,报校基金会审核备案。
第二十二条 各项基金(包括奖教金、奖学金)资助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由校基金会会同该基金的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按照基金的章程、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各项基金在校基金会设立专用帐户,按项目单独核算,并定期编制财务明细表,接受审核。
第二十四条 各项基金由校基金会统一进行收付款项、开具收据、编制报表、颁发证书等管理工作,并接受基金会业务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检查与审计。
校基金会于每年年初向校长办公会议提交上基金执行和使用情况的报告,并按照民政部《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的要求进行信息公布。
第二十五条 各项基金资助项目完成后,由各基金管理委员会或基金项目负责人向校基金会提交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书。
第二十六条 根据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及基金运行情况,各项基金每年可从可用经费中提取适量管理费,用于专家评审及日常行政办公开支等,提取数额不得超过上一年使用经费总额的5%,可累积使用。
第五章 基金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二十七条 各项基金因完成功能、协议到期或捐赠方终止捐赠等原因需要终止的,由该基金的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提出终止申请,报校基金会审核。
第二十八条 基金终止前,必须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二十九条 基金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处理,由该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提出意见,并报校基金会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剩余财产必须用于与该基金宗旨相关的事业,也可纳入校基金会发展基金由校基金会进行统一管理。
第六章 捐赠鸣谢
第三十条 校基金会向捐赠单位或个人颁发捐赠证书。
第三十一条 所有捐资单位及捐资人的捐赠信息,均将备案存档,并定期发布在校基金会网站及校基金会有关出版物上。
第三十二条 校基金会视情况以命名、铭记、颁发奖项等各种方式向捐赠单位或个人表示鸣谢。
第三十三条 校基金会向连续捐赠奖励金、助学金满十周年的单位或个人颁发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树人奖”。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学校允许,不得擅自以同济大学的名义在社会上募集或接受捐赠。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由学校和捐赠方协商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解释权归同济大学。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信息公开管理办法
(2013年5月18日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管理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的信息公开活动,保障捐赠人、受益人和基金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基金会公益事业发展,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章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基金会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公开,是指基金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将基金会内部信息和业务活动信息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的活动。
第三条 基金会将遵循公正、严谨、及时的原则,主动公布应该公开的信息,但依法不予公开的除外。
第四条 基金会公开的信息资料应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信息一经公开,不得任意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严格履行本办法的管理程序在修改后重新公开,并说明理由,同时声明原信息作废;保证捐赠人和社会公众能够快捷、方便地查阅或者复制所公开的信息资料。
第五条基金会建立健全基金信息公开和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程序和责任。
第二章 公开内容
第六条 基金会对下列信息将主动公开:
1、机构信息,包括基金会组织架构、理事会成员情况、基金会章程及内部管理制度等;
2、基金会联系方式;
3、基金会工作报告;
4、基金会审计报告;
5、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收入与支出情况;
6、重大公益活动项目信息;
7、已完成的捐赠信息、重大项目进展等相关新闻。
权利人未向基金会提出不公开信息要求的,视为同意公开。
第七条 基金会对下列信息将不予公开:
1、属于国家秘密的;
2、属于商业秘密的;
3、属于个人隐私的;
4、阶段性信息:尚未确定捐赠的交流和洽谈信息等;
5、内部工作信息:内部通讯、个人建议等。
前款第(2)项、第(3)项所列的信息,基金会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予以公开。
第八条 基金会于每年3月31日前向上海市民政局报送上一的工作报告。上海市民政局审查通过后30日内,基金会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在上海市社团管理局指定的媒体上公开工作报告的全文和摘要。
第九条 基金会财务会计报告未经审计不得对外公开。
第十条 基金会公开所开展的公益活动项目种类、概况、负责人情况以及申请、评审程序;评审结束后公布评审结果并通知申请人;公益活动项目完成后,公开相关的资金使用情况及评估结果。
第三章 公开方式
第十一条 建立完善基金会官方网站,并在官方网站上公布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信息。
第十二条 在同济大学各宣传平台、上海市民政局指定的媒体以及其他主流媒体(电视、广播、报刊)上公开基金会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
对于公共媒体上出现的对基金会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消息,应当及时公开说明或者澄清。
第十四条 基金会秘书处和各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理事会)协同建立捐赠人对捐赠到款情况及评估效果查询的有效反馈渠道。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
第十五条 基金会秘书处负责收集、整理和上报基金会工作中产生的各类信息,提出信息公开建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公开。
第十六条 根据公开管理办法,基金会理事会授权秘书长负责各类信息的审核及信息公开建议的审批,重大事项的信息公开报理事会审批。
第十七条 基金会秘书处对于已经公开的信息,制作信息公开档案,妥善保管。
第十八条 基金会将信息公开活动的情况如实反映在工作报告中,接受上海市民政局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基金会理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执行。
同济大学教席基金捐赠与管理办法
(试 行)
2008年3月10日
为了提高同济大学的教学科研能力,改善学科带头人、杰出学者的研究条件,推动科学研究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稳定教学科研队伍,培养学科梯队和顶尖人才,经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共同筹备,现决定在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立同济大学教席基金,特制定有关捐赠与管理办法如下。
第一章 基金的来源
1、本基金的资金来源为社会捐赠,筹集的方式为自愿捐助。
2、捐赠方捐助的教席资金统一纳入同济大学教席基金,根据具体需要用于专项教席的设立和使用。
3、捐赠方可要求在同济大学教席基金下设立具有具体研究任务和要求的专项教席。
4、专项教席可根据捐赠方的意愿命名,教席的名称一般由“同济大学”(或同济大学下属部门、单位、学院)、“捐赠个人或团体名称”及“教席”三部分组成,如“同济大学大众汽车教席”。
5、设立专项教席的资金数额一般每年不应少于30万元人民币,专项教席的设立年限至少3年。
第二章 基金的管理机构
1、本基金的管理机构为同济大学教席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理事会由学校领导、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代表及有关单位代表共同组成。
2、理事会可下设专项教席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由专项教席所在单位代表、捐赠方代表、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代表及有关单位代表共同组成。
3、理事会的具体职责包括:
—— 策划、联络教席基金捐赠项目;
—— 审议、决定有关教席捐赠、教席设立、资金使用、人才选拔等方面的重大事项;
—— 制定、修改有关教席基金的规章、制度、办法;
—— 监督、管理教席基金的使用,定期审核财务收支;
—— 联系、协调捐赠方,定期反馈信息。
4、管委会的具体职责包括:
—— 制定专项教席的有关计划;
—— 组织实施专项教席的申请、选拔、立项、评估等具体事务;
—— 制定专项教席的财务预决算,定期编制财务报表;
—— 检查专项教席的运作情况,定期反馈信息;
—— 组织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章 基金的资助项目
1、本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同济大学特定教学研究领域的专项教席,为教席的具体承担人员提供研究支持,改善研究条件,提供经济帮助。根据捐赠方的意愿,具体形式可包括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差旅补贴、助手补贴等。
2、每个教席原则上每年资助一名学者、教授或专家,资助的金额视具体教席而定。
第四章 基金的申请与评审
1、本基金的申请与评审原则为:公平、公正、择优、择需。
2、本基金所资助的专项教席,由理事会确定,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按照有关要求向具体教席的管委会提出申请。
3、管委会会同捐赠方对所有申请人进行综合评定,按照具体教席的有关要求确定最终的受资助名单,该名单在理事会复审有效后公布。
4、原则上所有教席的受资助人均实行公开招聘。
第五章 基金的使用
1、本基金的受资助人应本着节约、有效、可持续的原则,按照具体教席的有关要求使用基金。
2、本基金的受资助人应定期向管委会汇报资金的使用情况,并编制财务报表,接受有关检察与审计。
3、本基金的受资助人在资助完成后,必须向管委会提交教席项目执行报告书和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书。
第六章 附则
1、本基金的受资助人原则上应具备同济大学相关学术职称及生活待遇,其人事关系纳入同济大学管理。
2、本基金的受资助人在资助期间所创造的相关知识产权归同济大学所有,捐赠方可享受优先购买权或使用权,具体权益以捐赠协议为准。
3、对于本办法颁布前学校现有的教席,原则上按已签订的教席捐赠协议进行管理。
4、对于本办法颁布之后学校新设的教席,统一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
5、对于具有特殊要求的教席捐赠,可视具体情况另行协商。
以上办法的解释权归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所有,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