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心员工界定办法
核心员工界定办法
参加工作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为企业核心员工:
(一)、连续工作满6年且已经与试点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
(二)、连续工作满3年,已经与试点单位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员工:
1.担任副科级及其以上领导职务者(以正式文件为准);
2.取得中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被企业聘用者(以聘任文件为准);
3.具有高级工及其以上职业资格者(必须持有公司认可的资格证书);
4.集团及其以上劳动模范;
5.全国技能比武前10名、省级技能比武前6名、市级(集团)技能比武前3名获得者;
6.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者(必须取得安监局审核认定)。
(三)、与试点单位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员工:
1、主体专业毕业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生。(有毕业复印件)
2、集团招聘的紧缺专业人才。(有毕业证复印件)
注意:10月8日前必须把统计电子表和纸制表在备注里本人签名,还有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核心员工登记表交到工资科。
第二篇:核心界定
一、核心概念界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在“先教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符合自主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先学后教”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与合作交流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模式,采取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共同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提高课堂研究的有效性。“高效课堂”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教育新理念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层面,先学后教的学与教的原则,目的是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探究,让学生记录好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并与小组成员分享与解决,让问题在课堂上消化,核心是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率度、探究的深度和目标的达成度。要求学生能按要求完成预习,必要时做好笔记;真正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自主、合作的学习;并能围绕学习目标参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篇: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界定
课题研究中“核心概念及界定”的写法
课题核心概念的写作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
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把以下三种情况作为课题的核心概念。㈠课题名称中的特定概念
比如《“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其中的“我能行”就是一个教育中的特定概念。
㈡课题名称中的关键词
比如《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其中的“提高阅读效率”就是关键词组。再如《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探究》课题中的“规范草稿”。
㈢课题名称中公众表述不清的词组 比如《小学科学以探查促进学生交流的实践研究》探查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个词组,也是没能成为公众理解的,他就是一个核心概念。
只有把握了核心概念,课题研究才能确保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准确科学。
三、怎样给核心概念下操作定义? ㈠着眼过程
例如在《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研究》中对核心概念“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从生成的过程角度来下操作定义的。
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是把学习的本质定位在立足个体资源,确保课堂整体交往的层面,学习中,教师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指导学生在小活动中展开自主探索行为,以获得生命潜能的不断开发与生长。
要能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必须分析清楚以下几点:
⑴生长点是什么? 学生的“原知识、经验(包含体验)与优势”是自探性学习小事件得以有效生成的生长点。
⑵生成的动力是什么?“课堂矛盾与个体需求”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动力。
⑶生成的过程是什么?“整体交往”是自探性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
⑷生成的终点是什么?“提升生命质量”是课堂学习小事件生成的最终目的。
㈡着眼内容 例如在《基于统整理念的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给统整概念下操作定义是从统整所包含的范围(内容)出发的。统整
本课题的统整指的是教学资源的“整理”与“统筹”,核心是立足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有序呈现。具体包括教材内容的结构调整,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课堂内容与课外资源衔接。
调整教材内容的结构,就是把一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组成一个大整体,重新编排,层层梯进。学生经验与教材融合,是指教材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系统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课堂内容与课外资源衔接,是指将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及时充实、整合、生成学习素材,使之具有互动性,将数学知识或生活情境、活动有机统整,引领孩子们与大脑中原有的“图式”联结起来,并在探索中循着自己的思维“舞步”,让情感、思维与技能同构共生。㈢着眼问题
例如在《以“规范草稿”促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中,对核心概念“规范草稿”的定义是从草稿本身的属性出发设计的。规范草稿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发现学生不注意正确使用草稿,随意性大,书写习惯差,使用效率低,直接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规范草稿显得非常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规范好草稿书写格式,规范好草稿的书写内容,规范好草稿的使用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有利于学业成绩提高的学习习惯。
㈣ 着眼指标
比如在《小学童话教学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研究》课题中,核心概念是“提高阅读效率”,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从阅读效益的指标中生发出来的。提高阅读效益
提高童话教学的阅读效率就是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学习童话时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恰当的指导、督促、评价、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多读、多讲、多写、多演童话故事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得以全面发展。
㈤着眼文献
比如在《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解读及培养研究》课题中,核心概念是“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这个概念的定义是在收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给予定义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它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后续探究的技术动力。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综合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能力、创造能力等的综合;二是习得性,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质疑、实验、讨论等活动逐步形成的;三是发展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会随着学生实践经验的丰富和思维的深入逐步提高。
⑴从静态结构划分,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分为探究技能、探究思维、探究品质三个层面。
⑵从动态结构划分,我们认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立足过程包含了五种基本能力:自主提问能力、自主策划能力、自主收集信息能力、自主形成解释能力、自主创生能力。
在研究中,我们以“动态结构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串联了静态能力发展的各个要素。
第四篇:国有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界定
国有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界定
一、国有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的特点
国有企业领导者的基本能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密切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之中,并由此产生出决定企业领导成效的最根本能力结构,这就是国有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
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价值性。核心能力是与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不仅具有保持企业良好运营的现实价值,而且具有为企业未来指明方向、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价值。
独特性。核心能力是根据国有企业的职能特点确定的,以国有企业的特殊实践为基础,不易被一般企业和领导者所模仿。
延展性。核心能力是对其他领导能力要素的综合与提炼,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其他各方面领导能力。
累积性。核心能力属于隐性知识能力,属于“积累性学识”,来自于长期不懈的学习和实践。
整合性。核心能力不是无意识形成的,而是领导者自觉努力的结果。必须对朴素直观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整合或叠加,形成更为强大的倍增能力。
动态性。核心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保持和发展,才能维持和扩大核心能力的领先优势和根本价值。
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作为直接影响企业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要素分析法
(一)矛盾分析方法
国有企业领导者的核心能力是矛盾统一体,既包含市场经济中一般企业领导者追逐利润所必备的素质要求,也包括履行国有企业领导者承担的独特社会责任所必备的特殊素质要求。因此,分析国有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必须兼顾政治与经济的有机统一。
(二)比较分析法
通过与西方国家企业比较,发现我国国有企业领导者与西方国家企业领导者在核心能力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又与国内一般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相比较,从中找出国有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特征和组成要素。
(三)调查访谈法
通过对国有企业领导者调查访谈,提炼出领导者群体的共性特征,同时通过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状况,找出国有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的共性和本质。
(四)文献分析法
广泛收集有关企业领导者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中外文献,通过文献分析与研究,了解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领导者的研究现状,从而为核心能力研究探明方向。
(五)系统分析法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观点,全面系统分析研究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提出国有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系统的简单模型。
(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量化分析是定性研究的深入,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能够使领导者核心能力分析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七)假设与模型研究法
通过假设建立科学模型,提升研究重点,使研究方法规范化、科学化,以此推进研究不断深入。
(八)专家咨询法
充分吸取各方面专家观点,包括从事领导理论研究的专家、从事国有企业领导者管理与考评的资深人士,博采众长,学习借鉴。
第五篇:群文阅读核心概念界定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群文阅读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出。在此之前,日本的“群书阅读”、港台的“多文本阅读”、江浙的多篇课文的教学、多本书的阅读可作为“群文阅读”的源流。树人教育研究院通过缜密论证,开行业先河,在国内首次系统深入的建构起“群文阅读”的理论体系。
2.群文阅读:由树人教育研究院专家论证后明确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广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形态,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阅读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不同平台载体上,在复杂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从而实现阅读者个体自我或社会意义的构建。狭义的群文阅读是指一种教学方式。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某个议题选择若干篇符合教学需要的一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习,学生通过对多个文本的体验、思考、讨论来构建意义,实现学生阅读力的提高。
本研究所指的群文阅读,是一种狭义的阅读。那么从单篇到“群文”,对阅读教学而言,意义究竟何在?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谈了三点:意义一: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意义二: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意义三:努力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儿童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的精读教学的模式,让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赵镜中教授概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教学。“群文阅读”是新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阅读理念,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育领域,她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她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在课堂上表现为“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外表现为群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
她打破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本书顺次阅读的习惯,突破了这种孤立阅读的行为;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本研究所提到的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所以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议题、探究教学。群文阅读既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
4.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让教材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基于略读课文拓展的群文阅读课,让略读课文教学简略而丰厚;基于综合性学习的群文阅读课,让阅读材料成为探究学习资源;基于课外阅读教学的群文阅读课,让课外阅读的指导更有成效。
“群文阅读”是实施语文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和卓越课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归纳总结了四种整合阅读课型:即课文整合课型(改进课堂);课文延伸课型(改进课堂);课外同质课型(拓展阅读);课外异质课型(拓展阅读)。这四种课型均提倡同一议题,多文本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群文阅读”是非常好的教材资源,是提高语文阅读效率,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且早已有不少学校开始探索和尝试,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从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尤其是大陆中西部地区对“群文阅读”的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偶见一些零散的研究和探索,更像经验的交流和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尝试还是比较浅显的,并没有上升到教育理论的层面,对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模式来说,仍然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建构。
(二)、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明;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三)、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习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习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
(四)、读写结合
如今,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习作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习作归习作,“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学时,我能尽量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与生活相结合,与活动相结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更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大部分是经典文章,在寓意、题材、体裁、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
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强化强化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要想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