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哲学十二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十二讲》读书笔记
哲学是什么?有人从字面上来理解哲学“philosophia”,拆开来看就是爱智慧。由此看来,一切有关智慧的思考似乎都与哲学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字典里的定义也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并寻求其一般规律。亚里士多德曾说,求知是人的天性,而作为“爱智慧”之学的哲学是这种天性中最高的体现,因为这种天性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只为求之而求之。可见哲学研究是无所不包的,是人类思想活动的体现。
本书共分为十二讲,其中介绍了一些哲学家或哲学流派及其思想,让读者能够对哲学的基本内涵、对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有所了解,也让读者体会到哲学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哲学地思考。
在第一讲“哲学的使命:认识你自己”中说到,古代哲学家主要以本体论、近代哲学家主要以认识论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这让我联想到了孙正聿在《哲学通论》里说到的哲学的本体论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终极存在,即寻求世界的统一性;第二是终极解释,即寻求知识的统一性;第三是终极价值,即寻求意义的统一性。所以哲学的最终目的必然是认识哲学本身,即哲学的本质。柏拉图对哲学本质进行了双重规定:一是只有永恒的理念世界才是哲学认识的对象,关于它的认识就是人能够拥有智慧;二是哲学源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爱。这种爱不是感官之爱、情欲之爱,二是纯粹的精神之爱,因为只有精神之爱才能让人独立于感官世界并拥抱理念世界。所以,只有真正纯粹爱思考,爱智慧,敢于不断挑战的人,才能去追寻到哲学的真 1
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哲学精神”,即在确定性中寻找不确定性,又在不确定性中建立确定性,以及对人的经验加以刨根究底,这样以后,我们会发现,哲学本身拥有很多的奥秘,它就像一束光线,在黑暗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第二讲“万物的本源和统一:巴门尼德的‘存在’”中,作者将巴门尼德与同时代的老子关于存在于非存在的问题作对比,在老子看来,作为“非存在”(无),“道”是“存在”(有)的源泉,“存在”(有)从一化为
二、从二化为三,再化为万物,从而是变化的;在巴门尼德看来,“有”不能从“无”中生成,或者说,“有”只能生成“有”,而“无”只能生成“无”,“存在”是不动和不变的。将老子与巴门尼德的学说作比较,我们会发现老子的学说建立在通过感官而给予我们的世界的基础上,而巴门尼德的学说建立在通过理智洞察而被我们把握的世界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老子通过感性观察发现,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的持续变化的事物组成的,它们变化与生成的原因也就是“道”,与此同时,巴门尼德通过理性却发现,从本质上讲,由不同事物组成的世界其实是唯一者,那就是“存在”本身。从中我们便可发现,老子的哲学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即“格物致知”或“天人合一”,而巴门尼德哲学体现了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即以获得知识和真理为思想目的。更为准确的说法也就是,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更侧重于“求善”,而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更侧重于“求真”。
在第三讲“用语言创造善的国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作者对柏拉图的《理想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认为柏拉图要用语
言创造一个善的国家,他用语言所创造的这个国家在现实中或许并不存在,但却可以作为国家的样板供现实的国家参考,或作为其衡量自己是否正义,是否合法,自己的人民是否幸福的标准。所以柏拉图不仅对理想国家的一般性质进行了探讨,而且还就国家的方方面面,如生育、教育、道德、民主、宗教、性别、共产、独裁、专政等问题提出了许多设想。其中有些设想在今天还具有现实意义,例如他所讲的老有所福的问题,但他的有些设想却让人觉得可笑或不人道,例如他的妇女儿童共有的想法,是大多数人所不赞成的。在本讲最后,作者还将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作比较,他认为柏拉图和孔子都强调社会的和谐,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尽其本分。不过,从中也可发现两者的差别,那就是,柏拉图从社会分工出发,更强调人的社会角色;孔子则从人际关系出发,更强调人的人伦角色。由此可见二人的在强调社会和谐时所看的角度不同。
在第四讲“存在的根据及原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提到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很高,他说:“如果真有所谓人类导师的话,就应该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这样一个人”。亚里士多德不仅在哲学领域有所成就,他在逻辑学、物理学、心理学、文学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方面靠个人天赋,另一方面与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培育也是分不开的,他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个敢于对老师的理论进行批判的人,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中,他挖苦他的老师像一个不会计算少的数目而只会计算大的数目的人,因为本来存在的只是现象界的事
物,柏拉图偏要用与这些事物相对应的理念来解释这些事物存在的根据。通过在这些事物上增加理念的数目,柏拉图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不过亚里士多德受到他老师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他在形势问题上的犹豫不决说明他和自己老师的思想仍有一种藕断丝连的关系。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柏拉图的思想观念是既有批判也有继承的。
对于西方哲学十二讲的阅读我想我现在也仅仅只是在管中窥豹,只是很局限的了解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一些思想,至于对这些思想的影响我认为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用整体的思想把西方哲学的长河和它的宗教历史人文背景结合,用西方思维的去了解,也许才能更好的认识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智慧。对于《西方哲学十二讲》这本书我还会继续去研读,发现更多的疑惑并丰富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真正的做到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认识,发展自己的意识,更好的去指导实践。
第二篇:《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
(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第三章 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一)智者和智者运动
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
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
(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
(五)智者运动的意义
二、苏格拉底
“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1、命题提出与智者运动的关系。
2、命题的含义。
3、命题的意义。
(二)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命题
1、命题的含义: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
2、命题的意义: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
(三)苏格拉底方法
1、认为获得知识要有正当的方法。
2、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无知”。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综合了以前哪些哲学家的主要思想:
(1)智者派:认为不可能有(关于现象的)知识。(2)苏格拉底:认为真知永远是关于概念的知识。(3)赫拉克利特:认为(现象)世界经常变化。
(4)爱利亚派: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变的;认为存在是一。(5)原子论者:认为存在是多。
(6)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精神统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质有区别。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
(一)“理念”的含义:
它源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它具有两种意思:
1、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2、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二)“理念”的特征:
1、本原性;
2、超感性;
3、不变性和永恒性;
4、绝对性;
5、客观性;
6、真实性;
7、完善性和目的性;
8、单一性和多数性;
9、等级性。
二、柏拉图的知识论
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
2、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
三、柏拉图的灵魂学说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他的理念论应用于分析人的结果,也是他的理念论的延伸,包含了认识论思想等。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
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自然哲学(所有学科都属于哲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从学科位置上讲,形而上学是“物理学之后”的学科。
从内涵上讲,它是“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认为“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学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从他所讲的“是者”的意义来看,形而上学就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一)“灵魂”的含义: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
(二)区分灵魂的功能和类别:分成三大类,每一类的功能不一样,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关系,高级的灵魂包含着较低级的灵魂。
(三)论灵魂的感觉活动。
1、对感觉的划分和设想通觉。
2、把感觉灵魂比作“腊块”,感觉比作在腊块上印章。
3、强调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
1、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的实践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治科学。
2、认为最高的善是幸福。
3、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
4、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依赖于“实践智慧”。第六章 晚期希腊哲学
一、伊壁鸠鲁派哲学
二、斯多亚派哲学
1、斯多亚派的历史阶段及代表;
2、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
3、斯多亚派的伦理学;
4、斯多亚派的政治学
三、怀疑派(Skepticism)
(一)皮罗的怀疑主义
(二)恩披里柯的怀疑主义的五个论据:
四、新柏拉图主义
第七章 基督教哲学的诞生
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
恩格斯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一)犹太人和犹太教。
(二)耶稣阶段。
(三)圣保罗(保罗)阶段。
(四)基督教的诞生。
(五)罗马帝国阶段。
二、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概况
(一)教父和教父哲学
1、教父;
2、教父哲学。
(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
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
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
(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
1、信仰主义的态度;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一、什么是“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
二、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
13世纪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方面,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以柏拉图哲学为主变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主。在促成这个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是阿维洛伊主义。
(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西欧人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重要途径,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就是阿维洛伊主义被译成拉丁文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思想,也叫“世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代表人是巴黎大学的西格尔(Siger of Barbant、1240—1284
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使亚里士多德主义对经院哲学的影响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性。其对经院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主要是以上阿维洛伊主义所主张的观点。
二、托马斯主义
相对于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的证明属于后天的证明,即是从经验出发的证明。
1、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
2、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
3、从可能和必然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4、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
5、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一、罗吉尔·培根
培根提出要改革哲学的学科内容,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提出的新学科由五部分组成,即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这体现了他提倡的科学理性精神。
二、约翰·邓·司各脱
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提出“个性”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具有独创性,也说明了他的“精细”风格。
他认为实在论在承认形式是一类实体的共同本质的情况下,不能把质料作为实体个别化的原则。质料只是实体的量的规定性,它是在本性上后于实体的,作为实体的属性是不能决定实体自身的。
三、威廉·奥康
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毫无疑问地要有普遍性,是共相及其组成的普遍命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与共相对应的实体,因为这里的共相并不指称任何东西,而是指代殊相,实际存在只是个别事物,只不过它们不直接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已。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
一、文艺复兴运动简介
十四世纪以后,随着古代典籍陆续从阿拉伯重新传入欧洲,在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斗争中,先进思想家们对非基督教的古代世俗文化发生了兴趣,怀着极大的热情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发掘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语言、历史、文艺、科学和哲学,仿照古典作品进行创作。古典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这就是说谓“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借古希腊文化,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一次新的文化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开始。新的宗教哲学思想是宗教改革的核心:
1、马丁·路德的宗教哲学——“因信称义”说
马丁·路德通过引用原始基督教的教条“因信称义”来阐发自己的宗教思想,它意思指人的灵魂得救不在于教会,也不在于“事功”,只在于个人的内心信仰。只有信仰才是获救的必要条件,“事功”只是信仰的结果。
2、加尔文的宗教哲学——“先定”说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也属于“因信得救”的主张,但是他用上帝“先定”说深化了这一主张,强调了“因信得救”的宿命论性质。
“先定”说指宇宙中的一切都源于上帝永不更改的安排和命令(“先定”),因此个人得救是上帝预先的拣选,早已注定,个人的功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是表明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第十二章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一、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
欧洲近代哲学从它产生的时候开始,就与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是决定近代哲学发展的根本因素。但是,哲学受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不一定是直线的或直接的,往往会在它们之间加入一些中间的因素,这些因素会成为哲学的直接影响因素,哲学也会通过它们对社会的经济政治产生作用。
这样,分析这些中介因素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特征是必不可少的。
二、近代经验论的开创人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的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两件事:(1)主动指控与他有恩的埃塞克斯伯爵谋反。(2)作为大法官收受贿赂。
三、机械主义的经验论者霍布斯
霍布斯认为哲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由研究自然物体的“自然哲学”和研究人以及人造物体(国家)的“公民哲学”两个部分组成。在自然哲学中,他充分利用几何学、力学、物理学的材料,论述了关于自然物体的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机械论的自然观。因此他的哲学的机械论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哲学里。第十三章 笛卡儿的唯理论
一、笛卡儿的生平活动
黑格尔说,笛卡儿是近代哲学的创立者;罗素说,笛卡儿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始祖。他们的说法应该说是对笛卡儿哲学的两个突出特征——唯理论和二元论的揭示。
二、笛卡儿的方法论
1、认为科学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
2、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它被运用到其他学科时称为“普遍数学”。
3、认为数学方法的两个一般特征“度量”和“顺序”在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普遍数学”
三、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
在笛卡儿看来,“形而上学”是指专门研究超感性的对象,如上帝、灵魂、意志等等的学问。在“形而上学”中,他运用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从普遍怀疑出发,建立起哲学的第一原理,然后确立上帝的存在和推导出关于心灵和物质的确定知识,建立了一个二元论的世界观。
四、笛卡尔哲学在十七世纪的影响
笛卡儿哲学产生后,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立刻产生了广泛的、多方面的影响。笛卡儿获得了许多信徒,追随者从不同方面发挥了笛卡儿哲学。
具有代表性的后继者有荷兰的斯宾诺莎和法国的马勒伯朗士(1638—1715)。第十四章 唯理论的发展
一、斯宾诺莎哲学
斯宾诺莎继承和发扬了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提倡的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强调道德的理性本质的传统,把人生幸福定位于精神幸福和通过对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斯宾诺莎的真理论:
1、认为知识根据观念的清晰程度分为四种:
2、认为直观知识才是对一切事物本质属性的直接认识,称之为“真观念”。“真观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是方法论的前提。
3、认为真观念是纯思想的结果,它的标准在于自身,即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性。他把这叫做真观念的“内在标志”。
4、认为虽然真理的标准来自自身,但是“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即真观念与外部对象之间是一致的。他把这叫做真观念的“外在标志”。
二、莱布尼茨哲学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固有的质是它的活动,因此单子是能动的,是无形的精神实体。他还进一步把单子的精神活动说成知觉灵魂,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第十五章 英国经验论
一、洛克的哲学
(一)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反批判
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莱布尼茨曾写下《人类理智新论》,在书中对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进行了反批判,对“天赋观念”论进行辩护。
(二)洛克的双重经验说
如果说洛克否定天赋观念只是对唯理论的一次摧毁性的打击,但是要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还得从正面来提出建设性的主张。为此洛克阐述了关于知识的来源的双重经验说。
(三)洛克的知识论
1、认为观念只是知识的材料,还不是知识本身,知识存在于观念之间的关系之中,而观念之间的关系是观念是否相符合的比较。
2、认为知识可以进行分类:
3、认为直觉知识和证明知识是词语的知识,感觉知识是实在知识,两者使用的方法不同。
4、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上,知识不能超出我们所具有的观念范围。超出范围的一切判断都是理论上的假设。
二、贝克莱的哲学
贝克莱的哲学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也就是说洛克的经验论是贝克莱哲学的逻辑起点,但他的理论归宿却是不同于洛克的。他抽调了洛克哲学中作为经验的依托和来源的客观存在的物的成分,变经验论为完全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这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命题上。
三、休谟的哲学
观念:观念是对印象的“忠实摹写”,是“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的推理中的微弱的影象”。
休谟的伦理学:
休谟的伦理观是情感主义的,并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
第三篇:井底望天读书笔记西方哲学浅谈(定稿)
井底望天读书笔记:西方哲学浅谈
(一)(2012-11-11 07:54:38)
在周报里面谈哲学问题,特别是谈西方哲学问题,似乎有点文不对题。不过因为群里的一些同学不断提倡,尤其是在大家开始文化自觉,慢慢培养起中国文化自信心的同时,也需要避免矫枉过正,来防止出现对西方的一切都采取蔑视和轻视的另一个极端。
这样的话,就把自己给推到了当年面临2千年未见的大变局的晚清腐儒的境界了。其实我对待西方文化,如同对待东方文化,以及中华文化,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举贤不避亲仇,英雄不论出处。尤其是中华文化的重新复兴,必须是站在自己的文化传承,又必须吸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之上的集大成者。
因此贯穿东西方文化,做到融合古今中外,才是未来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所以在这里给大家浅谈一下西方哲学,是因为我自己也是半桶水,算是勉为其难,目的是和大家共享和讨论,一起学习和进步。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呵呵。
在这个西方哲学浅谈中,我主要采取罗素同学的《西方哲学史》作为主线,把西方哲学史,分为古典哲学、中世纪哲学和现代哲学三个大的框架。
古典哲学,其实主要是从埃及传承到希腊发展的古希腊哲学,也可以称为思辨哲学。
中世纪哲学,其实主要是以犹太人的宗教发展为基础产生的天主教的宗教哲学体系。现代哲学,当然就是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其中最注目的一个发展,就是科学精神的兴起,所以可以粗略地将其称为科学哲学。
当然科学哲学,这个来自于西方的舶来品,结合中国本身《易经》和道家思想代表的辩证法,算是开启了中国人对近代科学的接受,算是对中华文化的一个极大的补充。估计任何讲哲学的东东,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哲学是啥劳什子呢?
这里我就试图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先跟大家说两个概念,一个叫做现实,一个叫做浪漫。当我们说一个小姑娘太现实了,那意思就是她和你那啥啥,都是有特别明确的目标,是可以按价钱来计算,清清楚楚的,一条项链啊,一个LV手袋啊,实实在在,你看到明明白白的。
当我们说一个小姑娘太浪漫了,那意思就是她非常不切实际,动不动说啥爱情啊,一生一世啊,天马行空啊,一辈子都够不着啥的。
那么当我们人类看到听明白的东西,自然会用现实的眼光去理解。而当我们开始看到自然中发生的小脑袋瓜想不明白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自然就浪漫了一把,用些啥啥神话故事去解释一番了。
比如啥女娲补天啊,上帝说要有光啊,等等。现在还有一些民族,外面的山、路边的树、村外的河流,等等,都是一个啥啥神仙呢。发生了啥事,比如说天上一个闪电打下来,不用问,一定是宙斯那厮干的。
后来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在当时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就是埃及那嘎嗒,有法老吃撑了,要搞啥啥金字塔玩儿。
现在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猜测,说啥啥金字塔肯定是外星人搞出来啥的。无论如何,在公元前4千年的时候,搞这样的惊天动地的大工程,确实是一件泣鬼神的大事。
这件事情的发生,就是人类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搞一个只有某某大神才有本事和闲心做的事情。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的出现了,要对金子塔尺寸的计算,角度的测量,必须运用
到数学、几何、天文等等知识,而如何计算石料,如何运输,都对物理等等提出了要求。而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叫做科学。金子塔代表的超宇宙的东西,我们现在叫做神学。那么当我们试图用科学去契合神学的东西,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这一块,就是哲学。当然当初埃及的这些知识,主要是掌握在原始朴素宗教的巫师手上。这些智者,大概是从宗教到科学的跨学科大师,从天文到潮汐,来算计尼罗河的泛滥等等,都是他们的基本功夫。
而通过去埃及游学的希腊学人泰勒斯,估计就是受到这些智者的传承,从而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哲学家。
这些希腊的先贤,开始彻底放弃用神学来解答自然和社会的问题,而试图靠人类的理性来重新阐述,而导致了哲学的兴起。
那么现在就抛开我的理解,回到罗素同学的看法。罗素同学认为凡是确实的知识,就是属于科学的。凡是教条的,都是属于神学的。在中间这块无主的土地上,就是哲学的地盘,因此哲学就会受到两面的夹攻。
哲学和神学一样,讨论的问题充满了猜测,是科学无法回答的。但是哲学又和科学一样,它是依赖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依赖于权威,不论这种权威是传统的传承,还是神的启示。
那么哲学关注的问题,科学不能回答,而神学回答的斩钉截铁,也越来越让人感到强词夺理。
这个宇宙是分割为意识和物质吗?如果是的话,何为意识?何为物质?
意识是决定于物质,还是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宇宙有一个同一律,或者有存在的目的?
自然界真的有定律,还只是我们人类幻想出来,因为我们热爱次序?
人类是软弱无能的不纯洁的碳水化合物,还是可以开天辟地的巨人?
人类是否可以生存而高尚,或者说高尚本身就是虚幻?我们艰难做到的高尚,虽然应该值得永恒的保持,却在不可抗拒的死亡之前,无法残存而毫无意义?
是否人间真的有智慧,还是智慧本身就是愚蠢的另一个包装? 科学没有答案,宗教胡说八道,而哲学就是对哲学问题的探讨,而不是给出答案。那我们是不是吃饱饭,没事干,要操这份闲心?
罗素同学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认为当人类具有思考的能力之后,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对自然和对社会的认知,何为善何为恶。
因此你要读懂一个年代和一个国家,你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而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自己就必须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一个哲学家。
因为人类生活的环境决定他们的哲学思维,而他们的哲学思维,也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
所以读哲学,和读历史其实是分不开了。有一句话,叫做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哲学不也是一样。因为所有过去哲学面临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而我们对今天的哲学问题的回答,就决定了我们的明天,是不是仍然面临这些问题。
第四篇:《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现代西方哲学的集成者
——读《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所感
怀着高度的敬仰之情,我拜读了张汝伦教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通读全篇,对西方哲学的历史、派系、演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各大哲学家的思想却是似懂非懂。他们的思想各有特点,不全相同,又不是完全的对立;既是晚辈对前人的继承,又有对前辈勇敢的批判,其中,我对于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和观点的印象尤为深刻,他也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因此,对于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上的地位也是众说纷纭。
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着英美的经验论传统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传统的对立,前者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蜜尔、皮尔土、詹姆斯等人为代表,后者以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等人为代表。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在经验论与唯理论这两种哲学思潮的对立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英美的科学主义思潮与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对立,前者以英美的分析哲学为代表,后者以欧洲大陆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流派为代表。诚然,这种划分只是粗略的、相对的。
在20世纪上半叶,这两大哲学传统的对立情绪比较强烈,不同传统的哲学家往往彼此轻视、互不来往,从卡尔纳普和海德格尔的相互评论中可以看出这种对立情绪。到20世纪下半叶,这种对立情绪逐渐有所缓和,开始相互交往,甚至吸取对方的部分观点。有一些哲学家,如罗蒂、阿佩尔、福莱斯达尔等人,十分强调这两大哲学传统的共同之处,力求把它们融为一体。在这种形势下,维特根斯坦被一些西方哲学家看做这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认为他的哲学思想中既含有科学主义的观点,又含有人本主义的观点。他们把维特根斯担的观点与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力图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以论证他们关于维特根斯坦是这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的论点。
由于维特根斯担在分析哲学创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他的前期著作对逻辑实证主义发生了深刻影响,他的后期著作对日常语言学派发生了深刻影响,因此过去国内外许多哲学家都把他看做分析哲学的创建者之一,或者看做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诚然,维特根斯担在分析哲学创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过,这种看法忽视了他的思想中也有许多观点不属于科学主义而属于人本主义这个客观事实。目前国内外许多哲学家把他看做西方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之一,这种看法纠正了他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粗略说来,他在语言哲学方面的观点,特别是在《逻辑哲学论》中表述的观点,基本上属于以弗雷德、罗素等人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传统。他在《哲学研究》等后期著作中表述的观点虽然背弃了罗素等人主张的传统观点,而与日常学派的观点相一致,但仍然属于科学主义传统。与此相对立,他在文化哲学方面的观点则基本上属于人本主义传统。例如,他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斯宾格勒的观点相一致,他对宗教的看法显然受到克尔凯郭托尔斯泰等人的影响,他对义务论的看法受到叔本华的影响,如此等等。在心理学哲学和数学哲学这两个方面,他的某些观点倾向于科学主义,另一些观点又倾向于人本主义。例如,在心理学哲学中,他关于感觉的某些观点与詹姆斯的观点相接近;他对理解和解释的看法又与某些释义学家的看法相似。在数学哲学中,在数学的问题上,他对于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三个流派,既没有有全盘肯定,也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在某些观点上赞同其中某个流派的观点,在另一些观点上又赞同另一个流派的观点。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他的某些观点属于或是倾向于人本主义传统。
从他的个人经历看来,维特根斯担一生六十余年中,有四十年左右生活在欧洲大陆,有二十年左右生活在英国。具体说来,从1889年诞生之日起到1929年共有四十年左右生活在奥地利和德国,期间有5年在英国求学。从1929年至1951年去世,绝大部分生活在英国,共约二十年左右,期间他到奥地利、挪威、爱尔兰和美国等地住过短暂时期。这就是说,在他一生中,几乎各有一半时间生活于欧洲大陆文化传统和英美文化传统之中,这种经历为他接受这两个文化传统的影响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就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渊源而言,据他的友人冯赖特介绍,在古典哲学家中间,维特根斯坦对柏拉图甚为看重,他对其友人鲁里说过:“柏拉图的《泰阿泰德》这篇对话中所讨论的问题相同于我目前所论述的问题。”
在现代科学主义传统的哲学家中间,他在青年时期接受弗雷格和罗素的深刻影响,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弗雷格和罗素是两位对现代逻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在弗雷格的概念实在论的影响下抛弃他早年所持的某些唯心论的观点。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前方中明确声明:“我只想提到,对我的思想的激励大多得之于弗雷格的伟著和我的朋友罗素先生的著作。”
除弗雷格和罗素之外,维特根斯坦也在较小程度上接受他的导师和朋友摩尔的影响,比如对日常语言和常识的强调,对概念分析方法的应用等等。此外,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石里克、魏斯曼、卡尔纳普等人交往密切,与日常语言党派的代表人物威斯顿、赖尔等人相识,尽管这些人大多比维特根斯坦年轻,有的还是他的晚辈,主要是他们接受他的影响,但维特根斯坦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也可能受到他们的某些观点的启发和影响。总之,在维也纳和剑桥的数十年间,特根斯坦一直生活在科学主义哲学传统的氛围中,自然而然会接受这个传统的影响。
在属于或者倾向于人本主义的哲学家中,对维特根斯坦影响最大的可能要数叔本华了。叔本华在19世纪中叶已成为德国哲学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初,也就是在他青少年时期,认真阅读了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深受启发。他曾对其友人赖特表示,他最初的哲学思想正是来源于叔本华的这本著作。维特根斯坦之所以接受叔本华的影响,除了在某些哲学问题上持相同的观点外,也与他们二人在出身、经历、性格、生活方式、成长道路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关。两人都出身于富商家庭,继承了一大毛遗产;两人都个性孤僻,喜欢到异乡旅游,过离群索居的生活上 两人都有怀有强烈的悲观情绪,多次想到自杀。他们都崇拜柏拉图,叔本华把柏拉图的“理念”概念引入他的哲学体系之中;维特根斯坦拉家常柏拉图的对话方式文体,并把这种文体引入他的写作方式之中。他们两人都赞赏歌德对颜色理论的研究。叔本华与歌德交往甚多,写了《论视觉和颜色》一书;维特根斯坦写了大量的关于颜色的评论。他们两人在青年时期都在学术上很有成就了,叔本华在30岁时就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
表象的世界》一书;维特根斯坦也在30岁时就写出他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一书;他们两人在学术上都过分自负,不易接受不同的意见。叔本华在写出上述这部代表作后声称:“我活着就是为了撰写这部著作,也就是说,我活在世上,所企求和所奉献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已完成了,其余的只是些将要的东西,我的生命和命运也是如此。”他不接受贝内特对此书的善意批评,并以粗暴的方式进行驳斥。与此相似,维特根斯坦在完成《逻辑哲学论》后也非常自负,自以为此书已解决了传统的哲学问题,不愿意继续从事哲学研究。总之,他们二人在上述这些方面的各种相似促使维特根斯坦易于接受叔本华的影响。
此外,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对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正如维特根斯坦在出身、经历、性格、生活方式、成长过程等方面与叔本华有许多相似之处那样,维特根斯坦在这些方面也与尼采、克尔凯郭尔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维特斯坦的友人赖特认为,维特根斯坦从哲学、宗教、诗歌的边缘领域的作家那里受到的影响,较之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那里受到的影响更为深些,这其中有圣〃奥古斯丁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
从上面的论述和比较中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既有40年左右的时间生活于欧洲大陆的文化氛围之中,又有20年左右的时间生活于英国的文化氛围之中,既有弗雷格、罗素等人的科学主义传统的影响,又接受叔本华、克尔凯郭尔、托尔斯泰等人的人本主义传统的影响,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既含有科学主义的成分,又含有人本主义的成分,因此,把他称为现代西方两大哲学传统的融合者,是当之无愧的。
第五篇:西方哲学评析
现代西方哲学评析(石大专用-更新中)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两大对立学派: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引入数的概念)四大元素:水、火、土、气
2、西欧封建时期的哲学 基督教经院哲学——教父学
3、资本主义关系形成时期的哲学
4、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
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分析哲学{务实性、批判理性、日常语言、历史主义} 人本主义:唯意志主义——现象主义(存在主义)
第一讲: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
”意志自律“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二、叔本华哲学的基本观点
1、从“世界”是我的表象到世界是我的“意志”。康德:“自在之物”——>意志
2、“生命意志”——>盲目冲动
第一、意志无所不在,万物都是意志客体化的结果;
第二、意志是自由的,独立的,同时也是盲目的;“本体论”
3、人生即痛苦:缺乏~~~~~意志转向
三、叔本华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
1、拉开了人学的序幕
2、导致了非理性主义哲学方法
3、把悲观意识纳入到了哲学
4、开辟了从微观心理层次来研究人的状态
四、叔本华哲学的谬误
1、是唯心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
2、是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求生意志”
三、尼采的“权利意志”论和“超人”学说
(一)生平时代
(二)基本哲学观点
1、对理性和现代文明的态度
持反理性和批判现代文明的态度】
(?问题1如何评价尼采对理性和现代文明的态度?)
2、“强力意志”——权力意志——生生不息的创造力(1)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古希腊阿波罗,酒神——古希腊狄奥尼索斯 日神精神——主张梦幻;酒神精神——醉 它们的统一形成了艺术 险境(2)“强力意志”
强力意志——》本性——》创造生命力 “永恒轮回”
3、“一切价值的重估”
尼采哲学的主题,其含义是:对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全部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4、人和“超人”——认识价值/评价
主义道德——贵族——》“超人” 善=高尚 奴隶道德——畜群——》弱者
(一)超人特征:特立独行
一般人:随波逐流——末人——一般人
(二)对超人的评价
5、尼采思想的影响 伯兰代斯预言
四、唯意志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期中考试——论文:
1、关于唯意志主义哲学的评述
2、关于使用注意哲学的评述 第二讲 早期实用主义 实力、经验=解放的效果 知识、理论=解放的工具 真理=解放的成功
一、对风险与邪恶社会的惨痛感受 二、三个实用主义哲学家的观点
(一)创始人——皮尔士
信念——》怀疑——》探究——》确立信念
(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
1、生平
2、哲学观点 效用原理(1)实用主义方法论:
不看最先的东西:原则、范畴 而看最后的东西:效果、收获1、2、行动时工具非答案
3、效果判定理论的意义和价值(2)实用主义真理论
第一、真理是经验之间的关系 第二、真理是联络经验的工具 第三、真理==有用、成功(三)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
哲学观:文化批判行为的模式 改造哲学 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
(1)关于经验的看法 “旁观者的知识论” 当下性/探究(2)实验主义方法论——》探索
疑难——》确定问题立点——》假设——》推理——》实验 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有效性 注重人际功用 道:天道、人道 “法器”
第三讲 现象学
一、胡塞尔及其在哲学上的地位 布伦坦诺
二、基本观点
1、从“面向事物本身”到“本质的还原”(1)“面向事物本身”的含义
(2)“还原法”{第一、面向事物本身 意识到的现象
{第二、“悬置”、“加括号法”、“自然观” “纯粹”
{第三、本质的还原 “意识流” 直观“自由想象的变幻”内省活动
2、意识性——意识朝向某一目标的指向性
(1)意识指向对象 自我《——》客体 “唯我论”(2)意识构造对象 构造生死
第四讲 存在主义哲学
一、概论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一)兴起去传播
(二)基本特征
1、存在主义者把个人的存在当作哲学的研究对象
2、存在者都具有公开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3、存在主义者都带有强烈的悲观和虚无主义色彩
二、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一)萨特其人
(二)基本观点
1、现象学基本观点
1、存在主义论
“自在的存在”【存在的存在——事实
【存在时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 “自为的存在”【非存在趋向于“存在”
【超越自在的存在【是其所不是
2、“存在先于本质” 主观性
3、“萨特自由观” 决定论(1)自由的存在论
(2)自由式选择的自由(3)自由选择与道德责任
(4)人的存在状态——烦恼、孤寂、绝望
4、“他人是地狱”
三、萨特热和存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五讲 精神分析学说
一、弗洛伊德其人
二、无意识理论
1、过失 故意意向 意识牵制 调解
2、梦——愿望的达成
3、无意识——意识伪饰 内趋势 前意识
三、人格结构理论:无我——自我——超我
四、人活动的心理动力: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考试安排:10月28号晚 星期三 7:00-8:40 题型:
1、名词解释 4*5=202、辨析题 5*10=50
3、论述题 2*15=30
要求:
1、谁的观点 解释含义
2、谁的观点 基本含义
分析命题的性质(主观唯心主义等)
3、马克思主义论的观点 分析合理性、错误处 范围:叔本华、尼采 哲学史上的地位、意义
皮尔士:效用原理的含义
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观、有用就是真理
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的概念 意识构造世界)
萨特:存在主义 无意识-性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