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命题与证明 平行四边形练习
典型例题剖析
例
1、将下列各句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对顶角相等;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分析:
省略掉词语的命题通常采取仔细分析,把省略掉的词语重新补上,或根据命题画出准确图形,再根据图形,把命题完整写出来,根据这些方法研究,我们便可着手改写了.
解: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例
2、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部分和结论部分
(1)直角都相等;
(2)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4)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5)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分析:
解答这类问题,必须弄清命题由哪两部分组成,进一步弄明白条件与结论所表示的意思.便可找出条件与结论.对省略掉词语的命题应先设法补上,再着手找题设与结论.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不好用文字叙述时,要用符号写出条件和结论,但必须说明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解:(1)条件:两个角都是直角;
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2)条件: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两条平分线;
结论:这两条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3)条件: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
结论:垂线段最短.
(4)条件:90°<∠
结论:∠<180°; 是钝角.
(5)条件: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
结论:这两个角互补.
例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如果是假命题,请说明理由.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是9,那么这个数是3.
(3)同旁内角互补.
(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5)如果a+b=0,那么a=0,b=0.
(6)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
分析:
要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即可.于是以上各题真假便眉目分明了. 解:
(1)真命题,这是关于线段的一个公理.
(2)假命题,因为一个数的平方是9,这个数也可能是-3.
(3)假命题,任意二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都有同旁内角产生,只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直线所截,才有同旁内角互补的结论.
(4)假命题,如果这个点在已知直线上,就无法作出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5)假命题,如果a=2,b=-2,2+(-2)=0,但a=2≠0,b=-2≠0.
(6)假命题,如60°和50°的角都是锐角,但它们的和是钝角.
例
4、区分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定义,哪些是公理,哪些是定理:
(1)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4)对顶角相等;
(5)垂线段最短.
分析:
只要理解定义,公理,定理的意义,便可一一区分谁是定义,谁是公理,谁是定理.
解:(1)、(2)是公理;(3)是定义;(4)、(5)是定理.
例
5、完成以下证明,并在括号内填写理由:
已知:如图所示,∠1=∠2,∠A=∠3.求证:AC∥DE.例
6、如下图,∠ACD是△ABC的外角,BE平分∠ABC,CE平分∠ACD,且BE、CE交于点E
.求证:
.
例
7、如图,CE是△ABC的外角∠ACM的平分线,CE交BA的延长线于点E,试说明∠BAC>∠B成立的理由
.例
8、已知:如图AD为∠ABC的角平分线 E为BC的中点过E作EF∥ AD,交AB于M,交CA延长线于F。CN∥ AB交FE的延长线于N。
求证:
BM=CF
例
9、求证:没有一个有理数的平方等于
3例
10、求证: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
例
11、求证: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锐角
第二篇:命题与证明平行四边形 教案
《命题与证明》
1、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命题(一般地,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命题是一个“判断句”,判断“是”或“非”.其中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如“对顶角相等”是真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注意:(1)命题是语句,而且必须是能判断正确和错误的句子.(2)错误的命题也是命题.
过直线外一点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做一条直线,要么与已知直线相交,要么与已知直线平行。
3、每个命题是由条件(题设)和结论(题断)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一般形式是“如果p,那么q”,其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判断清楚哪些是条件,哪些是结论)
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①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等角对等边
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③同角的余角相等
3、公理、定理、推论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检验所得的真命题,并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如“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等.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通过推理证实的,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它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由公理、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 如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4、证明真命题的方法
根据题设、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证明.证明一个真命题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审题,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2)画图,依题意画出图形,画图时应做到图形正确且具有一般性,切忌将图形特殊化.(3)写“已知”“求证”,按照图形,分析、探求解题思路,然后写出证明过程,证明的每一步都要做到叙述清楚,而且要有理有据.5、证明假命题的方法
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也就是举出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而不符合结论的例子.用反证证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有一条边、两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
6、重难点及归纳
①命题的理解:本节的一个难点是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它是后面证明中,书写已知求证的基础,对那些条件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应在学习中多练,必要时结合图形来区分.例如命题“如果两条直线和
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其中“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是条件,“这两条直线也平行”是结论.再如命题,“对顶角相等”,它的条件和结论不明显,应将它改成“如果两个角为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再指出条件和结论.
②定义、命题、公理和定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四者都是句子,都可以判断真假,即定义、公理和定理也是命题,不同的是定义、公理和定理都是真命题,都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只不过公理是最原始的依据,而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因而它不一定能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③证明真命题的方法和步骤,难点是分析证明思路,有条理地写出推理过程.
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三个推论常用来求角的大小和进行角的比较.
7、证明的思路: ①从已知出发,推出可能的结果,并与要证明的结论比较,直至推出最后的结果。②从
要证明的结论出发,探索要使结论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并与已知条件对照,直到找到所需要的并且是已知的条件。
探索证明:在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度
9、用反证法(证明的思路如何,苦李子的故事)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反设 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命题结论的反面成立)
归谬 推出矛盾(和已知或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相矛盾,或者与假设所推出的任何一个已知相矛盾)结论 从而得出命题结论正确。
例如用反证法证明:
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在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度
例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1=∠2A1B
求证:AB∥CD
证明:设AB与CD不平行C2D
那么它们必相交,设交点为MD
这时,∠1是△GHM的外角A
1∴∠1>∠2G这与已知条件相矛盾
2∴AB与CD不平行的假设不能成立H
∴AB∥CDC
例2.求证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证明:假设两条直线相交有两个交点,那么这两条直线都经过相同的两个点,这与“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直线公理相矛盾,所以假设不能成立,因此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从以上两例看出,证明中的三个步骤,最关键的是第二步——推出矛盾。但有的题目,第一步“反设”也要认真对待)。
例3.已知:m2是3的倍数,求证:m 也是3的倍数
例4.求证:2不是有理数
《平行四边形》
1、四边形的定义
2、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推论: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
N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为什么)
正五边形能镶嵌平面吗(为什么)
单独和镶嵌平面的正多边形有哪几种?为什么只有这几种?
(2011浙江省,8,3分)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BAE=120°, ∠B=∠E=90°,AB=BC,AE=DE,在BC,DE上分别找一点M,N,使得△AMN的周长最小时,则∠AMN+∠ANM的度数为()(如何作辅助线,培养感觉)
A.100°B.110°C.120°D.130°
3、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推论1: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推论1: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中心对称图形定义 对称中心
性质:对称中心平分两个对称点的线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多少?为什么?)
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①定义②定理1: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④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如何证明?)
7、逆命题与逆定理
两个命题,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每个定理都有逆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的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因此,每个命题有逆命题;每个定理有逆命题,但不一定有逆定理。
1.(2011浙江金华,15,4分)如图,在□ABCD中,AB=3,AD=4,∠ABC=60°,过BC的中点E作EF⊥AB,垂足为点F,与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H,则△DEF的面积是
.3.(2011四川成都,20,10分)如图,已知线段AB∥CD,AD与BC相交于点K,E是线段AD上一动点.5CD
1(1)若BK=2KC,求AB的值;(2)连接BE,若BE平分∠ABC,则当AE=2AD时,猜想线段AB、BC、CD三者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并予以证明.再探究:当AE=nAD(n2),而其余条件不变时,线段AB、BC、CD三者之间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证明.
6、如图,已知△ABC中,ABC45,F是高AD和BE的交点,CD4,则线段DF的长度为().A
.B. 4C
.D
.
第三篇:平行四边形证明练习
数学练习题
平行四边形证明练习
姓名
1.如图,在ABCD中,E,F为BD上的点,BF=DE,那么四边形AECF是什么图形?试用两种方法证明。
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N=DM,BE=DF,求证:四边形MENF是平行四边形
.3.如图,在□ABCD中,E、F分别是BC、AD上的点,且AE∥CF,AE与CF相等吗?说明理由.4.如图,在□ABCD中,O是对角线AC、BD的交点,BE⊥AC,DF⊥AC,垂足分别为E、F.求证:OE=OF.5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的平分线交CD于点E,∠ADC的平分线交AB于F,试判断AF与CE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6.已知□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O,EF过O与AB、CD分别交于E、F。求证: OE=OF,AE=CF,BE=DF
7.已知▱ABCD中,过对角线的交点O的直线交CB、AD的延长线于E和F,求证:
BE=DF
8.如图,在□ABCD中,∠DAB=60°,点E、F分别在CD、AB的延长线上,且AE=AD,CF=CB.
(1)求证: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2)若去掉已知条件的“∠DAB=60°,上述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
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9.在□ABCD中,AE、BF分别平分∠DAB和∠ABC,交CD于点E、F,AE、BF相交于点M.
(1)试说明:AE⊥BF;
(2)判断线段DF与CE的大小关系,并予以说明.
10.在□ABCD中,AB=2AD,M为AB中点,求证:CM⊥DM
4CE.14.如图19-1-29,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过点O作两条直线分别与AB,BC,CD,AD交于G,F,H,E四点。求证: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中,AB=2AD,延长AD到F,使DF=AD,再延长DA到E,使AE=AD,求证:BF⊥E A D F B
15.如图19-1-30,分别以△ABC的三边为边长,在BC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BD,等边三角形BCE,等边三角形ACF,连接DE,EF。求证: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
四、思维拓展
16.如图19-1-31,在ABCD中,AE⊥BD,CF⊥BD,垂足分别为点E,F,点G,H分别为AD,BC的中点,试证明EF和GH互相平分。
17.如图19-1-32,△ABC是边长为4cm的边三角形,P是△ABC内的任意一点,过点P作EF∥AB分别交AC,BC于点E,F,作GH∥BC分别交AB,AC于点G,H,作MN∥AC分别交AB,BC于点M,N,试猜想:EF+GH+MN的值是多少?其值是否随P位置的改变而变化?并说明你的理由。
23.(1)如图19-1-13,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点O,且,EF⊥AD,交AD于E,交BC于F,OE与OF相等吗?试说明理由;
(2)若(1)中的EF为过点O的任意一条直线,且AD于E,交BC于F,则上述关系还成立吗?试说明理由;
(3)如图19-1-14,若将(2)中的EF,向两端延长,分别交BA,DC的延长线于点M,N,则OM与ON相等吗?试说明理由;
(4)如图19-1-15,若把(1)中的已知条件为在ABCD中,AC,BD相交于点O,OE⊥AD于E,OF⊥BC于F,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试说明理由。
第四篇:平行四边形练习证明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70,求平行四边形各角的度数。
BC
2.如图,在中,∠B=120°,DE⊥AB,垂足为E,DF⊥BC,垂足为F.求
∠ADE,∠
EDF,∠FDC的度数.
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对角线
AC和BD相交于点O,ΔAOB的周长为
15,AB=6,那么对角线AC和BD的和是多少?
4.如图所示,∠1=∠2,∠3=∠4,问四边形ABCD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5.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B=CD,BC=AD,E,F为对角线AC上的点,且AE=CF,求证:BE=DF.
6.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CD上的两点,且AE=CF,AF,DE相交于点M,BF,CE相交于点N.
求证:四边形EMFN是平行四边形.(要求不用三角形全等来证)
7.已知:如图,在△
ABC中,∠BAC=90°,DE、DF是△ABC的中位线,连接EF、AD.求证:EF=AD.
8.如图,已知,▱ABCD中,AE=CF,M、N分别是
DE、BF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MFNE是平行四边形.
9.如图所示,DB∥AC,且DB=AC,E是AC的中点,求证:BC=DE.
已知:如图,△ABC中,D是AB的中点,E是AC上的一点,EF∥AB,DF∥BE.
(1)猜想:DF与AE间的关系是______.
(2)证明你的猜想.
第五篇:初一数学命题、定理与证明练习
智立方教育初一数学“命题、定理与证明”练习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延长线段AB(不是)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交点(是)
(3)画线段AB的中点(不是)
(4)若|x|=2,则x=2(是)
(5)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是)
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C)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x与y的和等于0吗?D、对顶角不相等。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C)
A、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B、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
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D、锐角小于它的余角
(3)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B)
A、1个B、2个C、3个D、4个
3、分别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a∥b,b∥c,那么a∥c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题设:a∥b,b∥c结论:a∥c
(2)题设: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同旁内角互补。
结论:这两条直线平行。
4、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等角的补角相等;
(3)内错角相等。E
C(1)如果有两个定点,那么过这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D(2)如果两个角分别是两个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5、已知:如图AB⊥BC,BC⊥CD且∠1=∠2,求证:BE∥CF
证明:∵AB⊥BC,BC⊥CD(已知)
∴∠ABC=∠BCD=90°(垂直定义)
∵∠1=∠2(已知)
∴∠EBC=∠BCF(等式性质)∴BE∥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6、已知:如图,AC⊥BC,垂足为C,∠BCD是∠B的余角。求证:∠ACD=∠B。
证明:∵AC⊥BC(已知)
A D∴∠ACB=90°(垂直定义)
∴∠BCD是∠DCA的余角
∵∠BCD是∠B的余角(已知)∴∠ACD=∠B(余角定义,同角的余角相等);
7、已知,如图,BCE、AFE是直线,AB∥CD,∠1=∠2,∠3=∠4。求证:AD∥BE。
D
证明:∵AB∥CD(已知)∴∠4=∠BA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4(已知)
∴∠3=∠BAE(等量代换)∵∠1=∠2(已知)C E
∴∠1+∠CAF=∠2+∠CAF(等式性质)即∠BAE=∠CAD∴∠3=∠CAD(等量代换)
∴AD∥B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8、已知,如图,AB∥CD,∠EAB+∠FDC=180°。F
求证:AE∥FD。
B
证明:∵AB∥CD
D
∴∠AGD+∠FD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EAB+∠FDC=180°(已知)∴∠AGD=∠EAB(同角的补角相等)∴AE∥F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9、已知:如图,DC∥AB,∠1+∠A=90°。
求证:AD⊥DB。证明:∵DC∥AB(已知)
B
∴∠A+∠AD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A+∠ADB+∠1=180°∵∠1+∠A=90°(已知)∴∠ADB=90°(等式性质)∴AD⊥DB(垂直定义)
10、如图,已知AC∥DE,∠1=∠2。求证:AB∥CD。
证明:∵AC∥DE(已知)
∴∠2=∠A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已知)
∴∠1=∠ACD(等量代换)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已知,如图,AB∥CD,∠1=∠B,∠2=∠D。求证:BE⊥DE。
B
C
EB
D、证明:作EF∥AB∵AB∥CD B
∴∠B=∠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B(已知)
∴∠1=∠3(等量代换)
D∵AB∥EF,AB∥(已作,已知)
∴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4=∠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D(已知)∴∠2=∠4(等量代换)
∵∠1+∠2+∠3+∠4=180°(平角定义)∴∠3+∠4=90°(等量代换、等式性质)即∠BED=90°
∴BE⊥ED(垂直定义)
12、求证: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已知:AB∥CD,EG、FR分别是∠BEF、∠EFC的平分线。求证:EG∥FR。
B 证明:∵AB∥CD(已知)
1∴∠BEF=∠EF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G
∵EG、FR分别是∠BEF、∠EFC的平分线(已知)F
∴2∠1=∠BEF,2∠2=∠EFC(角平分线定义)∴2∠1=2∠2(等量代换)∴∠1=∠2(等式性质)
∴EG∥FR(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3、如图,点E在DF上,点B在AC上,∠1=∠2,∠C=∠D. 试说明:∠A=∠F.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证明题.
分析:先根据对顶角相等结合∠1=∠2推出∠3=∠4,然后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BD∥C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到∠5=∠C,从而推出∠5=∠D,再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AC∥DF,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可得证.
解答:∴∠3=∠4,∴BD∥CE,∴∠5=∠C,∵∠C=∠D,∴∠5=∠D,∴AC∥DF,∴∠A=∠F.
证明:如图,∵∠1=∠3,∠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