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葫芦岛市商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葫芦岛市商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葫芦岛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系列分析之二
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流通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市商业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企业快速发展,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商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多种形式的新型商业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商业的兴旺发达,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又极大促进了城乡市场的繁荣活跃,商业市场正处在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一、葫芦岛市商业发展现状
(一)商业企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商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城乡商品市场,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了快速发展,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从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看,我市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1725个,从业人员20586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40.0%和7.1%。2008年,全市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实现销售额127.4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119个,实现销售额92.9亿元;全市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单位183个,从业人员6344人,实现营业额4.7亿元,其中,限额以上住宿餐饮法人企业单位33个,实现营业额3.7亿元。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个体户达5万多户,从业人员12.7万多人。2008年全市实现商业增加值49.6亿元,占第三产业的27.8%,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19.2%。经过几年的发展,商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
2008年我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私营企业法人单位1253个,从业人员14396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96.7%、58.8%;股份有限公司49个,从业人员1708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157.9%、82.1%;股份合作企业19个,从业人员230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137.5%、60.8%;有限责任公司220个,比2004年增长
182.1%,从业人员3187人,比2004年下降11.6%;国有企业法人单位59个,从业人员2580人,分别比2004年下降65.9%、50.9%;集体企业法人单位198个,从业人员1740人,分别比2004年下降55.6%、60.3%。几年来,随着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的私营、个体、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快速发展,国有经济逐渐退出,市场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到2008年末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不含个体)法人企业占总体单位数的86.2%,比2004年增加了30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83.6%,比2004年增加了24个百分点。国有和外商投资法人企业占总体单位数的4.1%,比2004年减少了8.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17.8%,比2004年减少了5.5个百分点。到2008年末,个体批发零售业4.6多万个,住宿餐饮业5千多个。经过几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商业流通领域多方式、多业态共同发展
几年来,我市商业流通领域迅速发展,商业企业经营方式发生新变化,新兴业态不断兴起。形成了以大型百货商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业态,连锁代理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新的商业流通格局。专门零售店、大型百货商店占据市场主体,到2008年末有专业店431个、专卖店174个、便利店45个、百货店26个,从业人员占零售业的92%,零售额占零售业的93.8%。一些汽车、建材、服装、药品、食品等专业店在我市迅速发展,销售额快速增长。作为现代流通领域重要标志的连锁经营在我市也迅速发展。肯德基、成大方圆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国美电器、苏宁电器、葫芦岛市新兰花餐饮娱乐有限公司等连锁经营企业,店铺数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市连锁经营的业态有超级市场连锁、专业连锁、餐饮业连锁,经营范围有电器、食品、药品、化妆品、日用品、图书等。连锁经营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成为开拓市场,扩大需求新的增长点。
(四)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2008年末,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4年增长62.5%,其中城镇居民的商品性支出比2004年增长39.4%。人们吃的讲营养健康,穿的讲舒适品牌,用的讲高档豪华。旅游、健身的人多了,买车、购房的人多了。居民的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层次和水平逐步提高。到2008年末我市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汽车类销售额7.2亿元,比
2004年增长75.6%,汽车销售额的大幅增加,带动了石油及制品类销售快速增长。同时,通讯器材类实现销售额1亿元,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实现销售额3.6亿元,金银珠宝实现销售额0.5亿元,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销售额17.5亿元,建筑装潢材料类实现销售额3.2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20.2%、38.5%、150%、24.4%、316.8%。
(五)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增多,经营比重不断提高
2008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119个,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单位33个,分别比2004年增加77个和3个。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不含个体)的6.9%,实现销售额占总销售额(不含个体)的72.9%,实现利润总额2.8亿元。通过几年的发展,大型商业企业不断增加,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批发零售法人企业达12个。2008年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不含个体)的18.0%,实现销售额占总销售额(不含个体)的78.7%,实现利润总额0.04亿元。总的看,限额以上单位数占总体单位不到20%,但销售额达到70%以上。限额以上单位从经营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是我市商业流通领域的主导力量。
二、商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限额以上住宿和零售业经营业绩欠佳
从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看,我市限额以上住宿法人企业14户,实现利润总额为-1587万元,亏损面达50.0%。我市住宿企业主要受季节因素影响,旅游旺季时客房和餐饮爆满;旅游淡季时,客房和餐厅萧条冷落。限额以上零售业总体运行质量不高,表现为盈利低。全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7%,利润总额为-778万元。由于商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多激烈,为了扩大销售,商家纷纷采取让利、优惠等促销措施,把利润降到最低,造成企业运营成本较高、盈利水平低下。
(二)新型商业经营模式辐射力还不强
新型的商业经营方式,几年来在我市有了一定发展,但数量规模偏低。一是所占市场份额较少,占据我市零售市场主要地位仍是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到2008年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7.8亿元,其中连锁经营的零售额不到4%。据统计,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连锁企业营业额已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40%—60%。二是连锁经营企业的分店数量少。最多的只达到十几个分店,与先进地区比差距很大。
(三)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仍然较弱
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人们对今后生活还有后顾之忧及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消费支出,对居民的即期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储蓄意愿明显增强。2008年末我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7.8亿元,比2007年增长23.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使农民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状态。
(四)农村商业网点不健全,经营品种单一
目前,农村的商业网点基本以个体私营商业为主,经营品种主要有食品、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农民不仅要购置彩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电器,还要购置服装和中档消费品。这样购买力大量流入城市,制约了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
三、加快商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推行现代流通方式,积极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国家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的大环境下,我市商业市场中的不利因素将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为保持我市商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城乡居民的有效购买力是推动我市商业市场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首先,要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是通过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增收;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制
步伐,通过提高企业效益增收;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就业率,带动中低收入阶层增收。其次,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水平。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开发特色农业和生产绿色食品,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目前我市建有无公害的蔬菜基地和牲畜基地,其商品深受百姓欢迎。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农民致富。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努力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国家“十一五”建议中提到的,积极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
(三)推进流通企业大型化、现代化,积极培育新兴业态
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重点培育市百货大楼、宏运商厦等大型商业企业,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商业企业要不断引进国际及国内知名品牌,提高消费档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商业企业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要吸引著名商家、连锁企业等进驻葫芦岛,推动我市流通企业大型化、现代化。另外,要积极培育新兴业态,使其成为我市流通领域新的增长点。
(四)加强农村商业设施建设,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
现在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很不完善,严重欠缺。存在着购买日常用品买难、销售农副产品卖难的困难。在“十一五”期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抓好农村现代商业设施建设,深度开拓农村市场,鼓励流通体系向农村多渠道延伸。培育和建立适合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的零售业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在资金上、政策上对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加以扶持。每个乡镇要建一个日用品超市、农副产品主产区域要建一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以乡镇
为重点、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城市与农村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全面提升农村商业设施的整体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龙山县商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龙山县商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龙山县统计局2004-04-02 16:53:38
龙山县商业随着我县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加快,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我县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2488万元,比2002年增长9.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3%。我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10.1万元,比2002年增长9.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9712.1万元,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342万元,二者占了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7.0%;其中:个私经济贸易、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46848.9万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1%,个私经济商业已成我县零售市场的支柱力量。整个商业发展形势虽然较好,但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第二轮扶贫开发以及湖南省实施湘西开发的战略机遇,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快商业的发展。
一、龙山县商业发展现状
我县商业在全县大开发、大建设和大开放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县各类商业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各地,商业企业个数迅速增多,规模日渐扩大。
商业经营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服务更加良好。批发贸易业方面:
生产资料批发业以生产、投资活动为中心,苦练内功、强化服务;生活资料批发业在商业经纪与代理业的冲击下,在改变经营策略,如搞批零兼营或在批零兼营中增加零售比重。零售贸易业方面:新型的经营方式,如连锁经营和代理交易得到了发展。餐饮业方面:增加了服务种类,形成了以正餐、快餐为主,冷饮、茶饮和地方小吃等为辅,各种类共同发展的格局。
零售业经营业态日趋合理,超级市场迅猛发展,精品服饰、眼镜、珠宝、通讯器材等有特色的专业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购物。城镇街道建设已初具规模,街道两侧商店林立、招牌鲜艳,街上、店内人群涌动,充满了浓浓的商业气息。总之,我县商业基本上满足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需求。
1、商业网点与从业人数
2003年末,全县城乡商业经营网点共有12536个,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经营网点有10988个,餐饮业经营网点有1548个。全县商业网点中个体户有11345个,占全县商业网点的90.4%,个体户网点中批发零售贸易业有9885个,餐饮业有1460个;全县商业从业人数为30840人,其中贸易业为26946人,餐饮业为3894人。
2、零售贸易业业态
(1)百货商场:规模较小,数量也很少,主要有县百货商场。
(2)超市市场:全县共有超市市场6个,从业人数共290人。其中新龙超市是总部在外地的连锁超市门店,是唯一的连锁超市,也是我县规模最大的超市,其销售要占整个超市销售的6成多。总部在本县的连锁超市总店目前还没有。
(3)专业(卖)店:近年我县专业、专卖店有较大的发展,已达242个,主要经营品牌服饰、中西药品、通讯器材、家用电器、音像、首饰和空调等。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营业面积大多不足50平方米,而且经营商品的档次大多属中、低档,缺少高档品牌。其中虽不乏连锁专业店,但都是连锁专业分店。
(4)便利店、杂货店:这是我县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经营业态,有5256个之多,经营的商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满足了群众的基本生活消费需求。
3、商品交易市场
全县上年末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1个,按类别分,其中:综合市场39个,专业市场2个,按经营方式分,批发市场2个,零售市场39个。2003年全县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38000万元。
二、龙山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商业虽有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水平还较低,商业的发展跟不上第二产业较快发展的步伐,与把我县建成大湘西旅游圈的重要区域和文化旅游大县的战略的要求,更有较大差距。总之,问题较多,需我们足够重视、认真研究解决,以使我县商业伴随工业第二次创业、旅游业的兴起乃至整个经济大发展,得到更快发展。
1、商业企业规模偏小,店子缺少特色。
我县商业企业中个体经营户占了90.4%。由于个体户资金有限,所以除几家超市、百货商场和大一点的专业店外,、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经营设施普遍简单。店子也由于资金有限和经营理念陈旧的原因而无特色,店子大多以一间为主,少有2间以上的,而且店面装修千篇一律。
2、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不全。
由于缺少商业发展综合规划指导,商业网点布局显得零乱、无序,经营网点设立随意性较大,不合理。多数网点区域没有公共厕所、公共过道和休闲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同时对消防设施建设也不够重视,使得许多商业网点服务功能不全,给广大消费者带来较多不便。
3、经营理念落后,经营方式、业态单调。
我县商业的经营观念不够解放,大部分还是运用的传统、保守的经营方式。由于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技术,良好的服务及商业诚信,先进的经营方式还只有连锁配送和代理交易,且数量极少,电子商务等先进的经营方式在我县还是空白。
我县零售业业态以小型便利店、杂货店为主体,经营的商品大部分是档次较低的大路商品。少数综合性百货商场及专业、专卖店经营规模也不大,同时百货商场经营的商品种类残缺不全;专业店该类(种)商品的规格、品种及品牌也不全。超市虽快速发展,但由于在我县是从无到有、属新生事物,个数还不多,在全县商业中所占份额还很低,除个别外规模上也只能称小超市,缺少大超市及商业中心。
4、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还不快。
我县商品交易市场虽然已有41个,但综合市场和农贸市场占了95.1%和97.6%,专业市场和工业品批发市场显得过少。市场基础设施差,绝大部分是棚架式或露天式市场,极少数还是马路市场。市场规模普遍小,没有成交额过10000万元的市场,成交额过5000万元的市场也只有2个。市场内经营户多为小商小贩,经营的商品多以农副产品和低档的工业品为主,质量也无法保证,假冒、伪劣、变质和污染商品经常出现。
5、商业投入不足。
由于我县商业绝大部分属个体性质,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加上县里近年来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投入,致使近年商业投入不足。不仅有流动资金投入不足,也有固定资产投入不足;不仅有商品市场外投入不足,也有商品交易市场投入不足。
三、加快龙山商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县商业发展要紧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基本思路应是:在扶贫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把我县建成大湘西旅游圈重要区域和文化旅游大县的战略选择为主线,突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来实现商业的大发展。
1、强化现代经济意识,明确商业的重要地位。
商品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商品价值的实现,生产要素的获得,再生产的循环都只有通过流通市场才能解决。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商品只有通过商业流通业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商业流通是产业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城乡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因此,我们要重视和研究商业的发展,确立商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制定科学的规划,营造良好的环境。
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商业中短期发展规划,使商业沿着科学轨道快速、健康发展。
在发展环境上,首先要严格依法治理商业市场,切实维护好市场经营秩序,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制环境;其次要在用足、用活上级政策的同时,制定一些发展商业的优惠政策,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扶持作用,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3、扩大商业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着力改变我县商业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的现状。要尽力促成引进的相对大点的超市和重点批发企业扩大规模,把它们打造成商业的航空母舰;要积极引导、扶持、推动有条件的商业企业上规模,形成一大批中等规模的企业,使我县商业在规模上形成大中小型相结合的金
字塔型的合理结构,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4、着力调整经营方式和业态,大力发展新型商业。
我县商业一定要更新落后的经营观念,积极发展现代新型商业,通过优先发展新型商业,调整商业结构。
在调整经营方式方面:要在巩固发展原有可行的经营方式的同时,逐步确立连锁经营在商业中的主体地位,既要大力发展连锁商店分店,又要积极建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由于我县尚无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和加盟外地连锁总店的地域局限,连锁经营业的扩张受到了制约,因此,建立连锁龙头企业势在必行;另外,要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现代全新的经营方式,它实现了商务活动与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大力支持我县商业企业积极发展网上商店、网上购销,加快商业流通信息化步伐。从而使经营方式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在调整业态方面:要加快形成以大型超市为龙头,以中型超市、百货商店和专业店为依托,以众多便利店等小型商店为主体的、各种业态相结合和大中小规模相结合的合理业态结构体系。
5、加大投入,加快商业发展步伐。
为了尽快改变我县商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必须加大投入的力度。
在固定资产投资上,针对商品交易市场和商业街道建设规模小、档次低和布局不合理的落后状况,以及某些重点商业企业商业设施改造缺乏资金的困难局面,在积极建立银行支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鼓励民间投资的同时,要加大商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内联外引,鼓励外资和外地资金投入我县商业。
在流动资金投入上,主要是要尽量取得银行支持和想方设法用财政周转金扶持。
[龙山县统计局卢信成供稿]
第三篇:葫芦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服务业与第三产业从产业划分上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不断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保持竞争力的核心任务,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迅猛转变。这种转变使得现代服务经济成为了现阶段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试图根据葫芦岛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对葫芦岛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一些浅显的分析、探讨。
一、葫芦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是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根据葫芦岛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到2008年末,葫芦岛市共有法人单位9299个,其中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6643个,占法人单位总数的71.4%。葫芦岛市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合计36.2万人,其中服务业的从业人员15.1万人占41.69%。葫芦岛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414.6亿元,其中服务业的GDP为168.3亿元,占全市GDP的40.6%。
(一)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2004-200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99.1亿元增加到16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4.2%。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到了2008年的45.4%。法人单位总量指标在一经普5406个的基础上增长1237个,年均增长5.2%;从业人员15.1万人,与一经普相比,总量指标比一经普的13.7万人增加了1.4万人,年均增长2.5%;实现全年营业收入252.9亿元,占全市营业收入的23.7%,与一经普所占的18%相比,服务业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增长了5.7%,增幅较大。
(二)传统行业依然优势突显,提供高层次、知识型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
1、交通运输以及相关行业所占服务业GDP比重减幅明显,但仍占主导地位。
2008年,由于雨雪冰冻、汶川地震两大自然灾害,奥运交通限行、环境整治以及油价剧烈波动和燃油税出台,都不同程度的限制了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与一经普相比,葫芦岛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量指标虽然持续增长,比重指标却减幅明显。据二经普资料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为33.1亿元,比一经普的24.9亿元增加了8.2亿元,年均增长7.3%;但第二次经济普查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所占服务业GDP的比重却从一经普时的25.5%下降到19.7%,但仍居服务业主导地位,和批零业同为葫芦岛市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2、批零业稳步增长,仍占据支柱产业地位。
2008年,葫芦岛市批零业增加值为3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一经普的19.8亿元增加了17.7亿元,年均增长17.3%;所占行业比重从2004年的20.3%提高到22.3%。法人单位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20.2亿元占服务业法人总收入的47.5%,在三产中支柱产业地位不可动摇。
3、提供高层次、知识型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高层次、知识型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增长迅猛。2008年,教育行业增加值为11亿元,和一经普同期相比增加了5.2亿元,年均增长20.6%;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为10.7亿元,和2004年同期的3.2亿元相比增加了7.5亿元,年均增长35.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为15.9亿元,和一经普同期相比增加了7.8亿元,年均增长19.5%。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现代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明显增强。
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分别占到服务业增加值的19.7%、22.3%、9.9%、7.6%、6.1%、5.4%,对服务业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1.9%、25.6%、10.1%、7.1%、7.4%、5.3%、10.8%、7.5%、11.3%。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得到改善。
二、葫芦岛市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
据中国社科院财经蓝皮书显示,当前全球服务业产值比重平均已超过了60%,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70%,而中低收入国家则达到43%的平均水平。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末,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8%,明显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葫芦岛市同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6%,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葫芦岛市现代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GDP的比重仅为5.4%,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GDP比重为7.6%,房地产业所占服务业GDP比重为9.9%,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娱乐业占服务业GDP比重为11.4%。
(二)传统产业优势突出,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就业率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有待大力发展。
目前,葫芦岛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并未改变,分别占服务业GDP的19.7%、22.3%和6.1%。现代物流、IT、金融保险等高附加值和带动高就业率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2004-2008年,除了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所占GDP比重从一经普的3.2%增长到6.4%,增幅较大外,其他行业所占比重不容乐观。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所占GDP比重略有增长;信息技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依然同一经普持平,为5.4%;金融业所占比重则从一经普的8.1%下降为7.6%;科技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所占比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服务业结构缺乏合理性,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严重失衡。
从服务业增加值构成情况分析,作为为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即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发展缓慢,和居民服务业等为老百姓提供终端服务的生活性服务行业相比,增长速度明显滞后,差距很大。2008年末,葫芦岛市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为32.9%,距辽宁省的34%还有一定差距。和2004年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严重失衡,葫芦岛市服务业的结构虽有改善但还缺乏合理性。我国工业总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进入中期之后所面临的产业升级,一定离不开服务业的配套发展。例如,现代工业所必须的人员培训、金融支持和物流配送等。葫芦岛市做为重工业城市,产业升级问题也难以规避,而葫芦岛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个短板,对葫芦岛市工业的产业升级必将缺乏有力的支持。可以说,加速发展葫芦岛市生产性服务业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服务业结构不合理,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不相适应的,因此,二者需要统筹协调发展。
(四)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不优。
从目前葫芦岛市现代服务业就业结构看,批零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在服务业中较高,为13.7%,反映出这个行业对葫芦岛市就业率的贡献较大。而对经济效率和技术创新起着关键作用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仍较低,以法人单位为例,葫芦岛市从事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本科以上学历的合计3.4万人,其中70%以上集中在教育、卫生、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领域,说明葫芦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依然缺乏足够的高素质的从业者。此外,精通国外法律、国外市场的国际型和开放型专业人才十分紧缺。这些因素不但影响了葫芦岛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也成为葫芦岛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阻碍。
三、加快葫芦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带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1、发展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全面优化旅游城市整体功能,带动住宿餐饮业发展。
旅游业素以“无烟工业”著称,在当前低碳环保的大主题下,旅游业代表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高效的创汇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而迅速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葫芦岛市位处渤海湾,有山、有海、有泉水、有山庄、有果区、有明代古城、有世界文化遗产、还有远近闻名的菊花岛,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新近建成的滨海大道是新型观光公路,葫芦岛市还是辽宁滨海大道西端起点,有着关外第一市的美誉,是出关的必经之地。这些现有和潜在优势资源的开发最直接的受益者无疑是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的整合葫芦岛市旅游资源,使葫芦岛市旅游业产业化、规模化;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游、采摘游、农家乐、自驾游等专题旅游项目;建立定期培训机制,提高葫芦岛市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树立精品意识,结合葫芦岛市尤其是景区周边住宿餐饮分布情况,开发多点多线相结合的精品旅游网络,鼓励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争取把旅游业打造成葫芦岛市经济的拐点行业,从而更好的带动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
2、发展复合型物流业,加快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葫芦岛市物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全市拟建物流园区12个,现已正式运营物流园区一个,为恒大(建材)物流园区。其中,总投资10-20亿元物流园区3个。同时,葫芦岛市有千万吨吞吐量的港口和绥中这个运力大县为依托,有高速公路、铁路、高铁等连接关内外的物流通道。值得关注的是,葫芦岛市不但拥有大量的煤炭储备,还拥有大型的批发市场20个。可见,葫芦岛市物流业发展前景广阔,规模化、产业化雏形已经形成。利用葫芦岛市优势资源,抓住沿海开发开放战略机遇,全力推进葫芦岛市复合物流业的快速崛起已成为历史必然。为此,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发展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一体化的复合型物流业。把传统的交通运输业融入到物流业的产业链中,引进集团模式、连锁经营,盘活货运客运信息;通过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实现运输业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运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运输业转型带来的潜在资源,大力促进衍生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社会就业比率,获取最大的社会价值。全力推进柳条沟、绥中、北港、兴城四大港区和十二个物流园区的建设,完善港口和园区的配套设施和条件。在建设发展港口和物流园区的基础上,根据县域经济的不同特点,培育和构筑服务于周边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利用葫芦岛市地理区位优势,辐射周边省、市,把葫芦岛市物流业建设成为辽西的物流业枢纽。带动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再次腾飞,成功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二)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统筹协调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发展关系,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没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同样没有生活性服务业的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发展。
一是既要转变观念,增强对生产性服务业重要作用的认识。要将其放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以重视。又要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扩大消费、吸纳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加快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葫芦岛市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保障各种人群基本生活消费的商业设施建设,对于具有优势的、规范化发展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扶持企业发展。
三是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提高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育企业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优势。要制定餐饮、洗浴、家政等生活性服务行业相应的准入标准和条件,实行生活性服务业行业双重准入制度,即企业和从业人员都应实行准入制,持证上岗。多管齐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葫芦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大力发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上,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正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发展中国家普遍进入服务业比重迅速提升的时期,葫芦岛市也不例外。在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将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一是要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全力打造绥中滨海经济区数字技术产业基地,把绥中滨海经济区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海岸中关村”。从而吸引更多高新企业和投资商,进一步带动、完善葫芦岛市的信息网络建设;促进葫芦岛市研发服务业、设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软件服务业、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
二是要建立服务专业化、管理法制化的发展环境,以吸引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为重点,着力引进高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要发展面向生产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扶持现代信息服务业自主创新和培育龙头企业。
(四)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建立上下级政府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协调促进机制,使政府管理更加务实、高效。
二是要加大开放力度,制定扶持、鼓励政策,建立促进体系、打造整体品牌和推进重点地区建设。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根据葫芦岛市实际情况,引导培训短缺的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如月嫂、高级技工等高薪紧缺行业。使技能培训制度化,提升葫芦岛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使更多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化。
三是要简化工作程序,为企业发展服务贸易创造条件,积极推动葫芦岛市服务业的发展。
第四篇:中国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国际品牌协会会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品牌专家委员会主任
解艾兰
关于“中国品牌国际化”及“中国品牌发展现状及新趋势”等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批专门从事品牌研究的人员用了7个月的时间,对年销售额10亿人民币以上的 106家企业(包含国有、股份制、民营)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了《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本文即围绕此报告,针对中国品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展开。
一、中国品牌发展现状
1.企业在品牌投入的资金普遍较低调查显示:企业在品牌投入中,无投入的占 21%,投入 0-0.5亿的占3%,投入0.5-1亿的占18%,投入1-1.5亿的占3%,1.5亿以上的占18%,另有37%的企业对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没有详细统计数据。
2.品牌的投入占整个销售额的比例偏低调查显示:企业在品牌投入占销售额比例方面,投入比例在 0-1%的占18%,在1-3%的占15%,在3-5%的占6%。
3.企业的品牌建设
和品牌意识在提高,基础平台搭建比较完善调查显示:企业对品牌推广部门搭建都比较完善,有 97%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品牌管理和推广部门,没有设立品牌推广部门的仅占 3%,88% 的企业分管品牌工作的负责人由企业副总裁以上的人担任,12%的企业无专人管理。
4.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不断提升,但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显示:82%的企业建有维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构,说明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在提高,5%的企业尚未建立,尚有 3%的企业未填写。
5.企业对品牌战略规划比较重视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战略规划,82%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制定了全球品牌战略规划,12%的企业目前还未制定全球品牌战略规划,6%的企业未填写。
6.中国企业品牌定位大多还属于国家品牌,层次较低,有待发展
在品牌定位方面,有32%的企业认为自己的品牌已经是国际品牌,65%的企业把自己的品牌定位于国家品牌,还有 3%的企业认为自己的品牌是区域性品牌。
7.成为国际品牌的关键因素认识不一
在选择成为国际品牌的关键因素首选统计显示:34%的企业认为成为国际品牌企业最关键因素是“拥有完整的全球品牌规划”,24%的企业认为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18%的企业认为是“拥有一支良好的管理团队”,15%的企业认为是“具有全球意识的总裁”,还有 9%的企业未表态。
8.多元化战略和品牌延伸成为最受关注问题
品牌延伸的方式比较多,调查显示:41%的企业选择“一牌多品”策略,29%的企业选择“主副品牌”策略,9%的企业选择“一品多牌”策略,还有 21%的企业选择了其他策略。
9.广告宣传是中国企业提升企业品牌的首选方式
(1)广告宣传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户外广告等形式,中国的很多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基础往往是靠广告打出来的。据调查,很多国际知名品牌每年维护和提升品牌的方式是通过公益活动或赞助,这说明当前中国企业是在做产品品牌推广,而不是在做企业品牌推广,很多企业对品牌认识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2)为提高品牌知名度,企业做了大量工作。在被调查的企业中,82.35%的企业选择广告宣传,47.06%的企业选择公益活动,50%的企业选择展览展示,35.30%的企业选择其他方式。
二、中国品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中国企业普遍认为品牌国际化发展是必要的,但对品牌的认识不够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的企业家们普遍感到参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企业家们认为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是必然的,但很多企业家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认识上。对品牌国际化研究不足,特别是品牌意识不够,多数人认为只要把产品销售出去就是最大的成功,做品牌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事,与他们无关。因此很多企业在认识上就缺乏品牌经 营和品牌战略规划意识,严重制约了企业品牌建设和发展。
2.品牌战略规划与品牌具体执行差距甚大 通过企业品牌调查,我们发现许多知名企业有自己的品牌战略规划,但具体执行的效果与规划差距甚大,原因主要有 4点:(1)CEO的品牌意识停留于形式;(2)缺少品牌的专业 人才;(3)品牌负责人的地位不高;(4)企业过度重视短期利益而损害了品牌的长期发展。
3.品牌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品牌经理有名无实
当前我国专业品牌人才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在培养品牌专业人才上基本是空白,没有品牌管理专业,另外很多企业虽然设立了品牌部,但往往是做样子,壮门面,品牌部的经理多数是为企业老总们写报告的文书,在品牌战略和发展上没有发言权,企业品牌部的经理有名无实。
4.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具有全球的领导地位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品牌弱国。一是中国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具有全球的领导地位,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过度依赖外来技术;二是不愿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认为研发投入风险太大,有可能难以收回成 本,再说周期比较长,很难短时间见到效益。在本次被调查的重点企业中,我们发现研发费用占全年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 1.0%-1.5%,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 3%-5%的水平;我们缺乏像微软、三星、SONY这样在全球具有竞争力产品的公司。
三、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
品牌国际化是中国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值得重点分析和关注。
1.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差距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 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 40%,销售额超过 50%。而与此对应的是,目前参与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 20%,自主品牌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足 10%,在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额占全年销售额的 50%以上,在中国即使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海外销售额也不到 10亿美金,也只占其销售额的10%左右。
2.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差距据报道,中国遭遇反倾销投诉最多,涉及的行业包括纺织、家电、打火机等。出口的行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商标被抢注、专利被侵权等坏消息不断,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到底与国外知名品牌企业有何差距呢?
国际知名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特点:(1)依托自身或联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技术创新,获得尽可能多的专利。(2)以知识产权国际化为背景,控制和转让相结合进行专利经营。(3)专利战略与经营战略互相配合,为跨国公司市场战略目标服务。而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研发水平低,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意识淡薄,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盟组织等,导致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要交更多的学费。知识产权保护的直接体现就是品牌的价值,一个良好的品牌,不仅仅需要去创建它,也需要精心的去保护她,最有力的保障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
3.在品牌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的差距
美国营销专家挪利拉(Larrylight)在分析二十一世纪营销趋势时曾经说过:未来的营销将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品牌才是公司最珍贵的资产。此一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有关如何发展、强化、防卫与管理业务的一种远景..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多了。而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就是先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国际知名品牌成功的因素就是做好品牌营销和品牌建设,永远与时俱进,保持着品牌年轻化的状态。中国很多企业认为靠策划方案、靠点子就能发家,只要广告做得好,产品就卖得好,所以比较注重短期的销售行为,而对品牌的长期建设和维护却比较短见。比如脑白金,在广告方面或者是营销方面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当我们除了听到“送礼就送脑白金”外,实在是看不到他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的企业,做成什么样的品牌。一句话,品牌缺少内涵。
四、中国品牌发展的对策建议
1.针对政府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专业的品牌人才培育机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还没有设立品牌专业,很多品牌人才都是从企业内部或者是半路出家衍生出来的,即使是海归派和国际专业品牌公司的品牌人才,由于对中国企业发展状况和环境并不是十分了解,往往是水土不服。品牌人才的匮乏,阻碍了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建议从政府的角度鼓励和在政策上支持高等院校开办品牌专业课程,并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模式联合办学推动中国 品牌人才的培育工作。
(2)继续加大扶持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要充分发挥驻外使馆和华人团体等相关机构的作用,建立起联合实体,每年不定期介绍世界各国的市场环境和当地文化,让我们的企 业更多地了解细分市场。在国内,要不定期的组织企业(特别是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企业)介绍成功的经验,组织交流活动,并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企业实地考察国外市场。在政策上要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企业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继续加大扶持企业“走出去”。在战略上要制定国家品牌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争取在未来 5-10年创建一批世界级的知名品牌。
(3)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环境,重点从知识产权上来保护中国的企业良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企业要创建世界品牌,必须要受到保护。只有保护了才不会被 侵犯,这几年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化进程中,在知识产权方面落伍,吃了不少哑巴亏,为此交了不菲的学费。从国家的角度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普及工作。首先从国内的市场环境中加大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规范市场环境,重点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第二,培育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的辅导和培训;第三,介绍国际知识产权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企业提供借鉴。(4)取消以政府为主的评审机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品牌”的认可到底是由评审机构决定的还是以市场为导向来决定呢?我们认为,企业品牌的好坏是由市场、消费者决定的,因此,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审模式。而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监管和为企业提 供服务的职能,不能充当裁判的角色,政府可以在产品质量、标准、政策、法规等方面给予监管;在银行贷款、税收、出口方面给予企业奖励,鼓励知名品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5)国家应建立“品牌应急”机制西班牙的“烧鞋事件”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过去中国的产品因为价格低,质量差而成为地摊货的代名词,往往只能在低端市场徘徊。这几年经 过市场洗礼,中国企业逐渐成熟起来,中国鞋不仅仅在价格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在质量和款式上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国外同行。这样势必造成中国鞋要进入高端市场,在款式、质量、价格的优势下,当地鞋业难以招架中国鞋的冲击,造成了市场萎靡,从而导致上述“烧鞋事件”。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因为价格冲击了当地的制鞋行业形成的,但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在参与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烧鞋事件”绝不可能是第一次,也绝对不可能是最后一次,市场竞争也许是残酷的,但如果我们在国际化进程中“烧鞋事件”太多,势必将影响更多的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形象,最终将影响整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因此从国家的角度上应该建立“品牌应急”机制,能够快速反应突发事件和提供有效地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2.针对企业的对策建议
(1)企业要树立全球品牌战略意识,具体操作与规划同步进行首先企业管理层要树立很强的品牌意识,要从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上去认识企业的品牌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不能与当初设立品牌战略规划脱节。我们研究发现多数企业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制定的东西往往与实际操作脱节,很多企业家在谈品牌建设的时候总是侃侃而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反反复复、来来回回、走了不少弯路,最终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品牌建设和品牌规划成为空谈。因此建议我们的企业家们认真了解品牌,认识品牌,做好自己的品牌,培育企业的全员品牌意识。
(2)做好品牌战略规划,慎重进入不熟悉的行业 很多企业面临着多元化品牌的困扰。目前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同等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在国际上更谈不上竞争,包括海尔在技术研发方面的领导性品牌方面都不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做好多元化的品牌成为我们中国企业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一些企业家们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行业不行我们在别的行业同样挣钱,短短几年所有的行业都做过,可是到头来没有做大做强,反而把自己做死掉了。因此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多元化战略的同时要考虑到进入别的行业的高风险系数,是否具有运作品牌的优势。
(3)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研发水平,建立畅通的国际销售渠道 要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领导产品,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目前国内的企业普遍走的是先占领国内市场,进行初级的原始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沉淀,到一定生产规模的情况下为国际知名厂商贴牌生产(OEM),然后在国际市场上寻找经销商部分销售自己的品牌,再等待时机全面进军国际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这样 的弊处在于培养国际品牌的路走得很长。国外品牌的扩张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收购,联合利华、宝洁公司在全世界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牌子,如果都走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路子,就要走很长的时间,那么他们就不会成为今天的国际知名品牌了。因此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合理的品牌运作模式是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4)加强企业的本土化经营与管理,学习国际品牌公司的运作模式加强企业本土化经营与管理理念。
我国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近几年中国确实有很多企业走出去了,但很多企业是前脚出去,后脚跟不上,归根结底是本土战略没有做好。在德国,中国也有不少企业跟进投资,但由于管理方面用人不当,经验不足,没有充分运用当地的人才,导致企业投资血本无归。在本土化研究方面,应该说中国企业接触的最早,每年都有数百亿美元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包括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性企业都在实行本土化战略,而且运作的非常成功,我们要走出去的企业为什么不借鉴别人的经验呢?说直白一点,在国外发展需要企业家们的勇气和大气,这样我们才能借用本地人才为企业创造奇迹。
(5)树立企业全球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中国企业要做强做大,首先条件是树立全球品牌意识,建立清晰的品牌战略规划,企业在发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品牌定位,这样才能很明确知道我们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的企业。在树立全球品牌意识的同时,要做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我们许多知名企业的商标在境外被抢注,为了夺回自己的商标不得不在境外打起官司,有的企业由于被抢注的比较厉害,甚至更换自己的标志,为此付出高昂代价。所以,建议更多的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注意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6)深层次发掘和挖掘自己独有的精髓,理解自己独有的品牌核心价值
企业在发展和壮大的时候,往往遇到企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和企业的管理滞后的矛盾,很多企业在这种战略转型的时候,很难把握方向。但是把原有的东西和根基全部推翻,重新来过,这就像建房子一样动摇了根基,房子就有随时倒塌的可能。中国的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的时候也经常犯这样的毛病。每个企业能生存和发展下去,肯定有它生存和发展的法则,如果我们轻易地去否定它,一味的迎合新的市场游戏规则,那么我们的企业将很难有所作为。“麦当劳”卖了那么多年的汉堡,有没有人说他老的不成形了?戴尔的直销模式和安利的传销模式使得他们迅速成长为国际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知名品牌。他们的品牌运作模式,很多世界性公司和研究人员分析过,可是能有几家模仿他们的运作模式而发展壮大起来呢?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这就说明,每个成功的企业有自己的独特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是别人都学不到的东西,是企业独有的东西,也就是企业独有的精髓,即核心价值。因此我们的企业如果抓住了自己独特的运作模式再发扬光大,未必不会成为中国的“麦当劳”和“可口可乐”。
3.针对品牌机构的对策建议
(1)建立行业自律原则,共同推动品牌建设环境目前我国各种学会、协会很多,鱼龙混杂,致使企业上当受骗的多,得到帮助的少。建议品牌机构建立自律原则,实实在在为企业着想、为企业办实事;本身是做品牌的机构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品牌,这样的品牌机构、相关协会组织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2)开展专业的品牌培训,推动品牌的理论研究,加大品牌的深层次普及工作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专家就企业的品牌建设进行品牌培训工作,在行业领域培养更多的品牌专业人士,提升企业品牌人才的整体素质。由于企业比较关注利润,很多企业认为研究理论性的东西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建议行业协会带头加大理论研究,为中国的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推动整个行业品牌的普及工作。
综上所述,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软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产业进步成果的结晶,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我们预祝我国的企业越走越好。
第五篇: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局
一、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安徽省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逐步改善,综合竞争力有所增强。
从经济总量看,截止2003年底,全省中小企业12.75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99.92%;实现增加值1605.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40.4%。从产业分布看,从事二产的企业5.25万家,实现增加值1204.9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75.07%;三产企业7.49万家,实现增加值400.4亿元,占24.93%。从行业分布看,工业企业4.71万家,实现增加值883.1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55.01%;建筑企业0.54万家,实现增加值321.8亿元,占20.05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0.77万家,实现增加值82.2亿元,占5.12%;其他服务业6.72万家,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78万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46万家,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软件业0.39万家,房地产企业0.32万家,文化娱乐业0.05万家,共实现增加值318.2亿元,占19.82%。
中小型工业不仅在全省中小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全省工业的主体。2003年,全省中小型工业创造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61.09%,实现利税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量65.6%。在中小型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作用突出。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有4099家,创造增加值484.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55.0%;实现利税187.5亿元,占52.2%。其中,制造业企业有3759家,创造增加值418.3亿元,占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总量86.27%;实现利税154.6亿元,占82.45%。
从所有制性质看,全省中小型工业企业中,股份制工业企业有2461家,创造增加值277.3亿元,占全省中小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6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697家,创造增加值184.9亿元,占17%;集体工业企业有429家,创造增加值28.4亿元,占10%;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分别有217家和155家,创造增加值分别为55.1亿元和25.2亿元。从社会贡献看,2003年,全省GDP的40.4%是中小企业创造的,36%的税收是中小企业提
供的,安排职工就业1433.8万人,占全省企业职工人数的94.1%;全省中小企业职工中,二产从业人员639.6万人,其中:工业364.3万人,建筑业275.3万人;三产从业人员794.2万人,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07万人,批发零售业252.9万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106.9万人,住宿餐饮业101.1万人。
二、2004年以来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形势
2004年以来,安徽省中小企业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信贷紧缩、物价上涨和交通、土地、能源等因素制约的不利影响,呈现出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发展速度稳步增长
1—9月份,全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452.58亿元,同比增长14.1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合肥、芜湖、巢湖、马鞍山、池州工业发展速度均在40%以上,铜陵、安庆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工业主体地位强化
1—9月份,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19.30亿元,增长16.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54.60亿元,增长27.5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82%;实现销售收入1478.93亿元,增长33.22%。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7.76%,比上年底提高了0.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58.11亿元,增长30.70%。
3.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发展迅速
民营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主体,2004年以来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省非公有制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27.3亿元,增长20.5%,高出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平均增长速度4.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5.6亿元,增长33.6%;实现利税总额69.4亿元,增长36.6%。从行业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1—9月份,中小商业企业实现销售额707.8亿元,增长10.1%,为近几年来最好水平。轻重工业同步增长,增长速度分别为27.6%和27.4%。
4.外资拉动作用明显
1—9月份,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全省新批208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主要是中小企业。县域中小企业引进省外、境外资金6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37%。
5.社会贡献有所增加
1—9月份,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42.04%,比上年末提高了1.6个百分点,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4%。
虽然2004年以来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投资和工业增长速度回落
从4月份开始,工业增长速度逐步回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半年增加值增长速度比一季度回落了1个百分点,其中,中小工业企业回落了0.5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87.9亿元,增幅比一季度回落35.3个百分点,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回落31.7个百分点;1—8月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二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9月份投资增幅虽然回升,但增幅仅与上半年持平。
2.资金不足导致部分中小企业运行艰难
至2004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比上年末和2004年一季度末分别回落
2.2和3.3个百分点。由于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不愿意贷款或贷款大量减少,致使中小企业技改资金严重缺乏,特别是流动资金缺口很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约有80亿元。安庆反映流动资金缺口8亿元。招商引资企业普遍反映安徽省金融环境不宽松,金融支持和服务不配套,影响了外商投资积极性。截止2004年6月底,来安县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减少了3100万元,金融部门只收不贷,使许多中小企业步履维艰。虽然安徽省信用担保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看,信用担保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担保机构数量不多,注册资金有限,担保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一些担保机构因未能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缺乏担保的风险分散和补偿制度,开展担保业务十分困难,甚至有的担保机构从组建以来未开展一笔担保业务,特别是省级担保机构分散在多个部门,未能形成合力,弱化了省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担保的牵动力和促进作用。同时,担保条件苛刻,办理抵押、质押手续复杂,评估及有关担保费用较高,使一些企业对担保贷款望而却步。
3.土地供应不足的矛盾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于土地审批冻结,全省中小企业土地缺口约有6万亩。土地制约的负面影响突出显现出来。一是影响了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TCL集团要在来安投资6亿元建设手机和彩电生产基地,因没有土地,项目协议无法签订。当涂博望镇现有32家招商项目,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刃具生产,计划投资2亿元,也因土地困难无法落实。其他市县也不同程度存在这样问题。二是影响了技改项目和扩建项目的实施。南陵有一个总投资2亿元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已经投入近4000万元,因土地“冻结”,后续项目无法实施。芜湖华江集团计划投资1800万元实施技改项目,已到位1200万元,也因土地问题被迫停建。
三是影响了各类人员创业。有些外出务工人员、科技人员想投资创办民营企业,因土地问题而无法如愿。马鞍山有200多位外出务工人员想回乡创办企业,计划投资6亿元,因土地制约而不能实现“凤还巢”。四是影响了小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各地都有把中小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发展产业集群相结合的强烈愿望,因土地规划无法修订,限制了小城镇经济功能的提高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桐城已经形成了包装印刷业、制盖业、制刷业、羽绒制品业、输送机械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业六大产业集结带,因土地制约对优势产业聚合和升级产生了严重影响。当涂太白镇虽已规划产业集聚区,也因土地问题无法启动。
4.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2004年以来,由于原材料、燃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导致产品销售成本增长速度快于销售收入增长速度。1—9月份,安徽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2%,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4.5%,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6.3个百分点。据淮南市华阳玻璃集团反映,仅电力和煤炭价格上涨,2004年以来已增加生产成本1300多万元。目前企业景气指数呈回落之势。三季度安徽省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0.4,虽然比上半年提高0.1百分点,但仍然比一季度低7.8个百分点。据省企业调查队反映,目前在综合生产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13.0%,大企业仅占1.7%,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比大企业明显恶化。
5.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较为明显
长期困扰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产品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低,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原始积累不够,布局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着全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与优化提高。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上升。从省内看,沿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较快,皖北地区发展相对较慢。“马芜铜”经济圈工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均在40%以上,阜阳、宿州低于20%。从省外看,安徽省与东部发达省份差距进一步拉大。到2003年底,安徽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仅相当于江苏的22.3%,山东的27.2%,浙江的27.7%;上缴税金仅相当于浙江的9%,江苏的15%,山东的22%。
6.发展环境不宽松的问题依然存在
少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行政处罚权,存在着重复处罚、随意处罚的行为。“三乱”现象还没有彻底根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有禁不止。政策透明度不够和政策落实不够并存。有的企业反映,安徽省多年来出台了不少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连续性不够,让企业心有余悸;二是落实不够,讲得多,兑现的少。同时,存在着发展观念滞后和认识不统一的问题,缺乏发展中小企业自觉性和坚定性,“重大轻小、重公轻私”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快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按照省政府关于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之一,使其真正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动力,财政增收的支柱,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推进安徽省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在指导思想上,全面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为重点,以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平台,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切实增加经济总量,着力提高运行质量,努力开创安徽省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做贡献。
在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上,按照“扶优扶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和创
业基地。通过3~5年努力,力争中小企业创造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50%。
具体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1.以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按照政府组织发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创造环境推动的构想,在经营创业基地生产要素上抓突破,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步伐。重点扶持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良好,接纳经济辐射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50个省级创业基地建设和30个产业集群。制定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发展规划,出台《安徽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评审和管理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土地划拨目录,指导各地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以产业聚集带建设为载体,以营造环境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东西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启动民资的力度,努力引进省外境外企业和资金参与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
围绕“861”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积极参与重点工程的建设,着力发展一批为大企业、大工程、大项目配套的中小企业。
以扶持成长型、科技型、加工型、创汇型、配套型、就业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行业,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培植一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以营造创业环境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重点建设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和一批对民间资本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重点工业园区。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创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兴办科技型民营企业。
把鼓励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开发中小企业创业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加强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联系、沟通和交流,重点鼓励在资金、技术、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积累和提高的人员返乡创业。
按照城镇规划的总体要求,本着安置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方便改善群体生活的原则,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以兴办第三产业为重点,“开办小企业,增加新岗位”,大力发展区街经济。有重点地规划一批利于区街经济发展的产业带,实施“退二进三”,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突出发展辐射能力较强的特色专业市场、特色街,带动城市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促进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3.以深化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继续抓好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确保用2年时间使国有、集体资本退出中小企业序列。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因厂施策,加快发展。在改革的动力上,要把民营企业和现有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及职工作为重要依靠力量,鼓励其参与改革和招商引资以启动民资。在改革的形式上,做到“九个一批”:一是出售改制一批;二是兼并收购一批;三是承包租赁一批;四是嫁接改造一批;五是剥离分立一批;六是“退二进三”一批,利用级差地租的收入发展第三产业;七是“零”资产转让一批;八是摘帽换牌一批,对“戴红帽子”企业,还其民营企业的本来面目;九是破产退出一批。在改革的政策上,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和创新,实施有利于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同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依法保护职工利益,妥善安置好职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选择有条件的市,实施产权登记和产权确认工作,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
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4.以发展信用担保业为切入点,多渠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入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融资服务体系,突出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组建一批政府参与、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担保公司。加快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用担保业的发展。组织企业开展相互间融资担保。
促进各级财政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二板市场和国内创业板市场上市。开展风险投资试点,重点支持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建企业投资财团,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协调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开展公开授信,推进银企合作。
建立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研究制定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为企业结构调整、资金流动和产权交易提供服务。积极给予中小企业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努力争取和安排国家及地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资金,认真落实中小企业出口退税等政策;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举办中小企业产品展览和展销活动。
按照“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建立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和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信用体系;建立联合征信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办法,加强诚信教育,引导企业增强诚信守法的观念,努力提高安徽省中小企业整体信用水平。
5.以推进技术改造为切入点,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
采用先进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淘汰落后工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以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抓手,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结合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各类科研单位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方面的服务。建立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库,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储备、技术发布和技术洽谈等工作。加强与境外技术合作与交流。
高度重视信息工作,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围绕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使用和反馈等关键环节,强化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工作,发展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拓展现有中小企业局域网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政策、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提供方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试点,为降低中小企业市场开发成本创造条件。当前重点加强“中小企业在线”信息网建设,尽快发挥作用。
6.以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切入点,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素质
采取政府引导、行业参与、企业互助和自我培训等多种形式,在利用省局培训中心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大中专院校、培训中心等力量,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等。逐步建立经理人才测评与推荐中心,发展完善中小企业职业经营者市场;逐步建立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库和交流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推荐、交流和管理等服务;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资历、业绩评价体系,规范开展中小企业职称评定、技能鉴定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的支持,继续组织实施全省中小企业“515”人才培养计划。
7.以创新观念为切入点,切实履行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责
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陈旧观念的束缚,营造全社会创业的意识;打破部门利益的桎梏,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坚持在问题面前看本质,看主流,看贡献,用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转变
行政观念、行政职能和行政方法,积极探索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由“行政控制型”向“规则服务型”的转变,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方法指导和服务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把工作的重点切实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环境”上,把调查研究、强化舆论导向、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服务手段作为主要工作方法和主要工作内容。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比贡献、争先进”的主旋律,建设服务型和学习型机关,切实提高服务和指导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做到对上当好参谋,对下搞好服务,对外抓好协调,对内强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
------------------
(执笔:华克思 韩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