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
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
崇明中学陈彬彬
[教学目标]
1. 知道夏商周,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又是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知道商朝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王朝的体制有内外服的区分,商王直接管辖区域大致是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与周边方国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数以万计的传世和出土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优美、纹饰瑰丽,具备多种功能,成为商朝的符号和象征;甲骨文是一种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2. 通过引领学生考察“三代”中商代历史的“成立”过程,明确商史的信史地位,增强学生对于“二重证据法”用于考察远古历史价值意义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青铜器之于商代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作为卜辞的甲骨文,其反映历史状况的广度及其局限性,进一步拓宽学生对商朝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捕捉历史信息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历史想象力。
3. 通过对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史的探索、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是目前我们可以确定其“信史”地位的第一个朝代,其重要性不言而谕,我们对于商代历史的认识和了解是基于传世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如何认识商朝历史,商朝历史有怎样的地位,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青铜器是一种物质存在,属于物质文明范畴,青铜器不仅是古人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在商代主要还是祭祀活动中的礼器和王公贵族的陪葬品,如何把握青铜器的这一时代特征,把它与商代历史的探索有机联系起来,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从“二里头文化”之于夏史探究,尚带有推论性质的话题,进入本课题。介绍历史学家王国维20世纪初利用甲骨卜辞的记载,用于证明比照《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史系的记载,结果基本正确。而且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部分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信史地位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从印证而得以确立。{简要介绍王国维及其“二重证据法”}
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于商,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以毫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站,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汤用武力消灭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是历史的进步。新建立的商王朝,虽然在社会型态上与夏王朝并无区别,但是他的诞生,毕竟给古代社会内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阶级社会的机制。所以古书对商汤伐桀灭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商的继统法,是采兄终弟及制,无弟然后传子。学生思考、合作并回答
2、关于商王朝国家体制的学习探讨。
老师带领学生从现有史料和对课文的解读中探讨了解商朝的国家制度。联系课文和相关材料,带领学生探讨商王朝的国家体制一一“内外服制”。揭示并描述商朝实行的内外服制,说明商朝内部已经有较完备的国家机器,文字已很发达。①明确“大邑商”、“天邑商”和“四方”、“四土”等概念及其代表的商朝历史内涵。②明确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③明确我国古代在中原王朝存在的同时,各地还存在着许多不同于夏商的古代文化,说明那时的中国政治体系与后来的统一王朝还是有差异的。学生思考、合作并回答
3、关于青铜时代的商朝。
引导学生认识“青铜时代”、“青铜文化”名称的来历,出示相关青铜器图片材料,①如何证明其属于商朝;②从商代青铜器多用于祭祀,多用作礼器,其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往往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等方面,来突出青铜器之于商朝历史的特征性作用。③从形制、动物纹样等方面引领学生去了解商朝青铜器还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从多个方面揭示商朝已经属于我国“青铜时代”的成熟期。对于商代青铜器的物质文明特性和作为精神文明载体等功能的解读,也将有助于学生认识青铜时代的商朝历史。
指出: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结;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学生在老师指点下,对于本课内容(特别是关于青铜器)进入总结性学习阶段,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会达成一些共识,获得收获的喜悦。
4、关于我国发现甲骨文及其经过。
老师出示甲骨文拓片图,说明甲骨文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已经具备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商代甲骨文已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学生尝试识读甲骨文字,从文字学、美学、历史学角度认真体会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老师指出: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成为我们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应该特别指出,作为卜辞的甲骨文,其所反映的社会面还是有限的,那些不见于甲骨文中的内容,不一定在当时就没有,也就是说,商朝的社会历史面貌也许比我们从甲骨文字中所看到的要丰富。
小结:商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王朝体制有内外服的区分。数以万计的传世和出土青铜器,几成为商朝的符号和象征;甲骨文是一种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探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老师并着重点明青铜文化与商朝的“这一层”关系。师生力求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逐渐达成共识,从而获得收获的喜悦。
上课班级:高一(9)班
上课时间:2007.12.20星期四
第二篇: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商朝的建立,内外服制度;知道司母戊鼎是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的罕见的瑰宝;知道商朝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和功能;知道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殷墟考古”,掌握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
通过“探索与争鸣”,分析汉字存活二而其他古文字消亡的原因,基本学会从源流际会、基本特征等视角,解释与评价突出文明成果的主要贡献和影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商朝所创造的文明领先世界,尤其是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是华夏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感受先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认识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史学家们用“二重证据法”或“多重印证”饯行着历史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思想和方法。感受先贤们治史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成就
难点:由甲骨文及青铜器物分析透视商朝的青铜文化及及社会发展状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目前,史学界对于夏朝的存在仍然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哪里?
虽然可以从文献和考古中了解夏朝,但是夏朝的考古资料缺乏直接的出土文字证明,就目前的历史研究来看,夏朝的历史还需要更充分的证据,用二里头文化来复原夏朝历史仍带有推论性质,但夏之后的商朝历史,则是有据可查的信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信史中的第一个王朝,商朝。
2.二重证据法
再次复习二重证据法,纸上之资料和地下之资料,商朝的历史符合这两者的要求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夏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是因为缺乏出土文字的证明,存在与否受人质疑,但是商朝因为有了文献的记载以及殷墟商朝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成为一段信史。历史上的商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王朝新衰史呢,我们来详细了解。
3.商朝的建立
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从形势看,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而朝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强弱浮沉而已。商代夏正式这种势力消长的最好代表。夏朝最后一位王夏桀,据史书介绍他是一位残暴无道的君主,造成夏统治下的列国离心离德。比如“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竹书纪年》“是日何丧,予与汝皆亡”!——《尚书·汤誓》。后世更是将夏桀作为暴君昏君的代表,谁让他是历史上第一反面代表呢/
与夏朝同时存在的商,传说祖先是契,契的出生据说是母简狄吞玄鸟蛋而孕,为商的祖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契后王位传递,到了商汤的时候,力量日盛,面对夏桀的无道,商汤起兵灭夏,夏桀死于流放中。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汤乃践大子位,代夏朝天下”。——《史记.夏本纪》建立者:商汤时间:1600BC—1046BC都城:亳(后多次迁都);殷。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王,历时六百年左右。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称为商朝的前期,约二百余年。盘庚迁殷后,商朝各方面获得大发展,武丁在位的五十多年,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商
纣王残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商朝形势图,分析统治疆域,简单介绍盘庚迁殷的过程。
4.内外服制
先给大家2分钟时间阅读P9第二段和第三段。然后再讲述。
1、内服和外服的含义:P92、内外服制度:直接管辖与间接管辖的制度
3、特点:
松散的联盟关系;共主与方国的臣服关系;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体系
4、原因:
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从根本上每个朝代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制度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每个朝代所处的时代不一样,面对的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商朝这种内外服制,也是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符的,受地域所限,当时的商王无力控制整个疆域,实际权力范围只能控制首都附近的中原地区,而远离中原的地区,权力延伸不到,所幸就通过方国首领来管辖,得到方国的归附和贡赋即可)所以当商强大的时候,众多方国便一一归附,表示臣服,但一旦商的力量削弱,方国叛离,所以书上说,商朝的兴衰,可以四周方国的向背为晴雨表。【三星堆文化山东岳山文化的特殊性,参阅小字部分】
内外服制图的展示。
【过渡】这些关于商朝的记载,在考古发现中都得到了印证,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发掘出了商朝的遗址,被称为殷墟,在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甲骨文,为我们证实和了解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和珍贵的资料。
5.青铜时代(结合课本小字介绍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a.青铜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著特点。
商朝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庞大,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上海博物馆参观,当然四川三星堆的青铜器也都是精品,如果去四川旅游不要错过三星堆博物馆。
介绍司母戊鼎:(得名于鼎神上刻有的司母戊三个字)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
出了礼器和生活用品,青铜也用于制造兵器和农具,当然这些在下商朝都是极少的。青铜兵器的图片。
练习与测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
七、大夫
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左传〃宣公三年》
(1)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2)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象征,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请同学们回答)
结合课本介绍花纹的功能
【过渡】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许多用铭文,字体跟甲骨文是类似的。到底甲骨文是怎样一种文字呢?我们来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b.甲骨文
甲骨文图片展示,甲骨文占卜的程序。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甲骨文上的内容多半是关于占卜的卜辞。他们是如何利用甲骨进行占卜的呢?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我们来看一篇甲骨文写成的诗歌,看看大家能根据字的象形,猜出几个字。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的发现和初步释读有何重要意义?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反映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祖先,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
探索与争鸣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古文字?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为什么许多古文字消亡了,而汉字却存活了下来?
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
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等。
汉字存活下来的原因:一是中国是相对封闭的国家,有着强势的文化,中华文明的兴盛对汉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和保障作用;二是汉字结构和造字方法,非常容易表达新的事物,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
c.农业的发展
青铜器的精美代表了商朝手工业的高水平,那么农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但是农业工具依然是石器和木器为主,但是更加精细,同时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这些都是农业工具进步的表现。
另外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农业技术的革新:耨田、施肥,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作为以农文本的古代中国,农业依然是当时主要的生产部分,和人民生活的主旋律。
农业发展还表现在,当时出现了酿酒业,课件粮食的产量已经提高了不少,已经有了多余的粮食来酿酒,但是商人嗜酒如命,这是商朝灭亡的一大原因,比如商纣王。
第三篇:《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商朝建立的时间、内外服制度、青铜时代、甲骨文。
②理解:内外服制度与商朝的兴衰关系;从青铜器物中透视商朝历史信息;甲骨文与商朝信史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
①阅读教材,了解商朝文明的概况。
②通过对青铜礼器的了解和分析,学习从文物中分析历史的方法。
③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掌握文字与信史的关系,增进历史的证据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商朝统治实行方国联盟,实行王权与神权合一的统治。
②中国信史开始于商朝,商朝青铜器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商朝文明的主要成就。
2、难点:从青铜器物中透视商朝的文明。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夏朝灭亡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哪一个王朝? 生:商朝。
师:这一朝代的文明有什么杰出成就呢? 生:青铜器、甲骨文等。
师:今天让我们全面地来了解这一王朝的情况。(展示幻灯片1: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师:商王朝距今天年代久远,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全面、确切、详细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请全体学生阅读“知识链接”部分,然后回答什么是“二重证据法”?)生:“二重证据”指的是“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即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通过这两者的互相印证来了解古代某一文明的存在与具体情况的方法就是“二重证据法”。
师:好。有关商朝这两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使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的统治。(展示幻灯片2:商朝的统治)
师: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建立了商朝?请大家来阅读二段材料。
材料1:“殷契,母曰简狄,有娀(song)氏之女,为帝喾(ku)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百姓,百姓以平。”——《史记·殷本纪》 材料2:“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史记·殷本纪》
(请同学根据这两段文献资料说出“商部落的起源”与“商汤灭夏的过程”,然后展示“B.C.1600年,商汤灭夏”。)师:再让我们来看看商王朝的国家体制。
(请同学一起朗读课本第9页第二段,然后由教师展示商朝的疆域图并解释、说明商王朝的内外服制。)
师: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在夏、商王朝存在的同时,我国各地还存在着不同于夏、商的古代文化。如山东境内的岳石文化、成都平原上的三星堆遗址、北方的夏家店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等。请问这说明了什么?
生: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体系,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师:刚才大家提到,商朝的青铜文化比较有特色,同时它有又是考证商朝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商朝的青铜器。①
解释何谓青铜器?铜、锡、铅三者的合金,颜色呈青。
②
解释何谓青铜时代?根据使用器物的材料不同,以石器、青铜器、铁器三个时代来命名人类早期历史的三个发展阶段。
师: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商朝的青铜器可分为哪些种类?
生:礼器、酒器、食器、兵器、生产工具、乐器等。
(教师图片展示,举例说明如何通过青铜实物来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例1:早期青铜鼎和司母戊大方鼎 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
七、大夫
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生:
1、炊食器
2、王室、贵族身份和地位的标识
3、政治权力的象征 例2:爵、角、觥、尊、盉、觚等酒器
师:酒器的数量、种类都很多,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商人饮酒风气极盛,而且谷类作物产量较高,农业生产较发达,因为它们是酿酒的主要原料。例3:青铜犁
师:商朝已进入青铜时代,但农业生产工具仍以木石器为主,这是为什么? 生:参与生产劳动的平民与奴隶大都较贫困,而木石工具较易得到,其制作成本与加工技术要求较低。例4:青铜簋gui、青铜鬲li 例5:青铜钺 例6:商铙三件(教师作简要说明。)
师:甲骨文是使商朝历史可信度大大提高的重要考古学发现,也是我们每天使用的汉字的来源。①
播放有关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的资料短片。②
解释何谓甲骨文?因文字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而得名。③
解释“卜辞”名称的由来。
师: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甲骨文字。人、水、日、矢、木、草、牛、羊、果——象形 方、圆、回、本、末、旦、至——指事 休、从、暮、益、盥——会意 江、河——形声
这是汉字构成的基本规律,称为“四书”。
教师总结:商朝存在500多年,从疆域看是当时的东方大国,与前面的夏朝和后面的周朝,在文化上具有显著的传承关系,并为后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是信史的开始。
探索与争鸣: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古文字?在文明演进过程中为什么许多古文字消亡了,而汉字却存活了下来?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的都能基本完成。学生在青铜器的功能和用途上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器物的形状和相关史料,积极思考与探索当时的社会生活,很好地完成了这一教学难点。对于甲骨文的辨识,学生兴趣较大,通过“四书”的学习和举例,深刻理解象形文字的特点和与现代汉字的关系,由衷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足之处是学生对古代文献资料的解读有一定困难,需教师作一些白话解释,这样才会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效果更好。另外对定义性的历史名词解释应更严密、更科学,课堂教学语言应更精炼、更流畅,这在课外还需加强基本功训练。
第四篇: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与青铜文化 文字的发展轨迹: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刻画符号-甲骨文出现
甲骨文的得名
甲骨文的发现和一个农民有关。这个农民叫李成。这年夏天,李成患了疥疮,疼痒难耐,坐在田头,无意中捡起一块刻有“画纹”的白骨片,但他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自己捡起的是一块历史文化瑰宝!李成把白骨片揉搓成了粉末,涂抹在疥疮上,疼痒神奇地止住了,几次涂抹后,疥疮居然治愈了。李成喜出望外。他把乡亲们扔掉的、大量的各种形状的白骨片片收集起来,送到附近城里的药店去卖。他告诉药店掌柜:“这白骨片片治疥疮和外伤有特效。” 药店老板将信将疑,取来药典看了半天,终于弄明白这白骨就是中药里的“龙骨”,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龙骨是古爬虫动物的化石,能生肌防腐。药店收下了这些“龙骨”,李成则将大把的铜钱往钱褡裢里一装,高兴得回家去。从此,做起了收集贩卖“龙骨”的“专业户”。李成一边收集,一边卖给药店。可是,当时药材交易落后,“龙骨”在当地的用量不大,药店就不想收了。当李成又一次把收集来的“龙骨”送到药店时,店老板便挑剔起来:凡是刻有“画纹”的“龙骨”一概不收。李成这次碰壁后,立即想出了聪明的对策:他拿起刀,将收集来的所有“龙骨”上的“画纹”一刀一刀地刮掉,然后再送到药店去卖。此时,药店的仓库里已被“龙骨” 堆满了。这是一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而药店老板却全然不知!也是为了钱,老板决定停止买进“龙骨”。但李成却没有放弃这挣钱的机会,没有停止“龙骨”的收集。他把一块块“龙骨”——把一块块文化瑰宝捣成粉末,然后包成一个个小包到各个集市、庙会上去叫卖,去赚钱!同样,药店老板为了赚钱,也陆续把“龙骨”转卖给各地。很快,“龙骨”进入了京城各大药店。就这样,一块又一块“龙骨”,或成块入药,或碾成齑粉,成为救治千千万万个病人的“良药”。
光绪二十五年夏天,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11号的王懿荣身染疟疾,久治不愈。一位医术高深的老中医为王懿荣开出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味名曰
“龙骨”的药,立刻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其家人从药房抓药回来后,王懿荣亲自查看,发现了中药里的“龙骨”碎片,有的碎片上镌有奇异的纹络。他便抱病亲临药房叮嘱药房老板,如果再有商贩送“龙骨”来,请代为引见。不多时日,名扬京华的古董商范维清被引见到王府,这次他带来了十二片“龙骨”。这是他到河南安阳、汤阴一带去收购青铜器,没有如愿。听当地人说“龙骨”是药材,就顺手牵羊地收集了十二片,心里想:“这样也不枉跑一趟。”王懿荣见到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高兴。他仔细端详着每一片甲骨上一个个单一成形的“符号”,紧缩的眉头舒展了。他兴奋地告诉在场的人:这是比钟鼎文更古老的中国文字!范维清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药材是真正的古董。于是,王懿荣以每字一两银子的高价买下了这十二片甲骨。并当场给范维清六百两银子,指使他为自己继续大量收购。随即,派家人到京城各大药店以重金把刻字的甲骨全部买下,以至于典当细软,倾其家财也在所不惜,在他壮烈殉国前竟收集了一千五百片!
王懿荣一边收集,一边开始了他的“发现”。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拿着放大镜逐块、逐字地深研细究。随之,一个又一个象形的、怪异的、抽象的、单调的文字符号被破译,字与字连为语言的链条,一个个链条随即构成一片清晰的文化意象。他对照《史记.龟策列传》、《周礼.春宫》的文字记载,终于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殷商王朝祭天盛典的情景、祈求福祉的占卜辞令、政治经济的记载、金戈铁马的征伐…… 可以肯定,这就是商代中后期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产生的意义
甲骨文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举例ppt。
甲骨文真实的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材料3这句甲骨卜辞,就
这样一句简单的卜辞,告诉了我们哪些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商人用干支纪年法;商人有较清晰的方位观念;商人关注天象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商人可能经常占卜(因为连是否下雨这样的小事都要进行占卜,此处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何迷信——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不能理解很多现象——生产力水平低下);商人重视农业(远古时代,气候对农业影响极大,急切的想知道雨从何方来,可推测对农业很重视)
材料四呢?(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占卜中多次提到农业生产)粮食作物的品种多;)这些甲骨卜辞说明了商代非常重视农业,农业是其主要的经济部门。
这样的历史信息我们同样可以从商代的青铜器中获得。我们来看这组青铜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产量高;因为:酒器多——酒多——侧面反映粮食多,因为酒要靠粮食来酿制——农业相对发达,粮食产量高。)农业相对发达,但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石器和木器,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我们先了解了解青铜器会对解答这个问题有帮助。
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的工艺日趋成熟。青铜器是铜锡铅熔化后合铸而成的,青铜器产生于夏代,兴盛于商代。
商代青铜器铸造过程
出土和传世的商朝青铜器数以万计,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更是在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罕见。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中著名的大方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的农田中。因鼎身庞大得可以用作马槽,俗称马槽鼎。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难以搬动,想锯断分块运出,但锯断分割仍极困难,仅锯了一足后,又将此鼎保存下来。据说,日本人获悉后,先后高价收购,后又搜索威逼,后来只得送出一小鼎,才将此鼎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发掘,但已失去一耳。出土后,大鼎先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大寿,安阳驻军将大鼎用作寿礼赠蒋氏。蒋氏当即将大鼎交中央博物馆储备处保存。解放后,大鼎仍存于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遂将大鼎放置于此馆。
除了鼎之外,青铜器还有那些种类呢?
那么商代的青铜器还告诉我们哪些商朝历史呢?我们来看看这些材料。问题1:材料6中,作为青铜器代表的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答案:礼器,用于祭祀和典礼,标识器主的身份和地位;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问题2:材料7中的青铜器在题材、造型和纹饰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答案:造型、题材多以猛兽为主、或者轮廓方直;纹饰也多以饕餮等兽面纹为主;都与动物,尤其是猛兽有关。(青铜器上的动物有两种,一种是实际存在的、另一类是想象中具有通灵或神力的动物,商人认为这些动物可以帮助他们沟通祖先和神灵)
问题3:这样的造型和纹饰有利于营造怎样的氛围?结合材料6的结论,尝试推测商朝人选取这种造型和纹饰的原因。
答案:威严、神秘、诡异、有威慑力。希望借青铜器沟通祖先和神灵,同时也
显示王室的地位(结合介绍商朝人对鬼神、祖先的迷信和崇拜)
问题4:根据材料6、7,尝试概括商朝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答案:沟通天地,支持政治权力
因此我们通过青铜器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历史信息:青铜器用于祭祀和
典礼,标识器主的身份和地位,用以沟通天地,支持政治权力
教师再次强调“二重证据法”,和学生一起汇总从文献和考古中获取的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
商朝,正好处在中国历史由“部族时代”走向“封邦建国”(封建时代)的过渡时期。在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商朝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农业、手工业,尤其是青铜制造业,领先世界,其独有的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足以让每个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而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也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第五篇: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商朝建立的时间、内外服制度、青铜时代、甲骨文
理解:甲骨文与商朝信史地位的确立;内外服制度与商朝的兴衰关系;从青铜器物中透视商朝历史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掌握文字与信史的关系,增进历史的证据意识;通过对青铜礼器的了解和分析,学习从文物中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商朝历史中了解王权与神权合一的统治,从青铜文化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朝文明的主要成就。
难点:从青铜器物中透视商朝的文明。
三、板书
四、教学建议:
1、导入:对于夏文化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司马迁为了写《史记 夏本纪》,作了实地考察。鉴于《史记 殷本纪》关于商朝世系的记载,已被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为信史,由此推断,《史记 夏本纪》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肯定是有所根据的。
2、文献中的商朝历史
(1)商朝建立:时间、人物和疆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是信史的开始。
(2)提问:商朝历史为什么能成为信史?(知识链接:了解二重证据法,加深证据意识)。
(3)内外服制
何谓内外服制?内服和外服有何关系?对商朝统治有何影响?
这种制度是由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制发展、演变而来,商朝实行的内外服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方国联盟,商王是天下共主,外服实际就是诸侯统治地区,不过在夏商时期谈不上分封,多数部落原本就是存在的,或称方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到了西周,才真正实施分封制。
3、考古中的青铜文化
(1)青铜器
从商朝的青铜器物中我们可以透视到商朝哪些历史信息。青铜器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沟通
人神联系的重要中介物和贵族等级关系的标志物,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原始宗教和政治含义,其造型与实际需要的距离被逐渐拉大,青铜器的型制和图案,也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
读图学史:观察、比较两幅商朝青铜器物,在造型和文饰上的主要特征。
江西双尾铜虎:虎四足部分有变体鳞片纹,体饰简洁流畅的阴刻交迭式雷纹。老虎龇牙咧嘴,左右各露一獠牙,凸目粗眉,两眼有神,双耳竖立,呈半起欲奔之势。虎的脊骨突出,背伏一竖颈短尾、尖喙圆睛的小鸟。虎尾后垂,尾端上卷,还有两条外形相同且粗壮美观的大尾巴。兽面乳钉纹方鼎:该鼎口呈长方形,上立二次铸成的拱形立耳一对,深腹,腹壁微内敛,平底,下有四个上粗下细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铸单线兽面纹一组。每面两侧与下部饰乳钉纹,足上部各饰兽面纹
探究: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不仅是人类有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一个重大进展,有
人甚至用青铜时代来称呼先秦三代历史,但是即使在青铜繁盛的商代,青铜器却一直未能普及到农业生产,也未能普及到普通民众中,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青铜器铸造的原料、技术和青铜器质地和功能及地位思考。)
(2)甲骨文
回顾甲骨文的得名,发掘和释读情况
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发掘和释读,有何历史意义?(信史时代的开端,记载了商朝社会状况,是研究
商朝的第一手资料,是汉字的前身。)
(3)商朝的经济
商朝的经济以什么部门为主?发展状况如何呢?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依据一是考古发掘,二是文字记载。
(4)商朝的社会风气
指导观察商代酒器:马永铜盉
问题:从中可以透视到哪些历史信息?(提示:农业发展,酿酒业和酗酒成风,政治腐败,青铜铸造工艺和艺术思潮与风格等。)
结合教材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导致商朝衰落的原因有哪些?(方国背叛,政治腐败,人民反抗等)
五、练习与巩固:12页
1、第一问略,第二问:一是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二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鼎本为炊食器,但作为用于礼典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礼器,鼎又是王室和贵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识。鼎从夏迁于商,又从商迁于周,说明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等功能。(2)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等。
六、探索与争鸣:
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等。
汉字存活下来的原因:一是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有中断,记载其文明的文字也能流传很久;二是汉字结构和造字方法,非常容易表达新的事物,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
七、参考资料
《国史概要》樊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