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发展与衰败

时间:2019-05-13 08:1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朝的发展与衰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朝的发展与衰败》。

第一篇:商朝的发展与衰败

商朝的发展与衰败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因最后首都固定于殷,又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相对于夏朝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原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建立商朝。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约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共510年。该时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界采用。按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代的时间应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中华民国史学界采董之说法,并写入台湾教科书中。商朝六百五十多年间曾五次迁都,五个都城中的四个都在河南境内。目前在河南的偃师市、郑州市、安阳市都发现了城市规模的遗址,在信阳市、温县、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还发现大量商朝文化遗存。关于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以玄鸟为图腾。《史记·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的记载一致。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开始向奴隶制过渡。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

一、商朝的政治体制与军事体制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了残酷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称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商朝的《汤刑》比《禹刑》有所发展,其刑法条目当已渐趋完备。刑名如商代有用刀锯断足的刖刑,每次行刑的人数,动辄以十计,有多到百人的。传说商纣还有炮烙之刑和脯醢之刑。这些都暴露了商法的残酷性。

商代的军队组织更为庞大。卜辞有“三师”的记载,当是商王直接统辖的军队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商王领兵出征,经常要临时征发一部分平民和奴隶充当兵卒,卜辞称为“登人”,动辄三五千人。每次出兵人数,最多的超过万人。

商代后期,战车已成为作战主力。商代战车每辆驾马两匹,有甲士三人:一人御车,一人持戈或矛,一人操弓矢。战车两旁和后面跟随着由平民组成的徒兵数十人。这些军队都由商王和卿士所统帅,成为他们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工具。

二、商朝的盘庚迁殷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

三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三、商朝的繁盛时期

武丁(姓子,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商朝的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

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可以使用多种谷类酿造酒,已经可以铸造精美的 铜器和烧制白陶。由于交换的发达,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文明发达的国家,由于商王朝商业的发达,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很多,今天商人一词,源自当时周边国家对商朝国人的称谓。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田有比较整齐的规划,农田作物种类有黎、粟、稻、麦,发明了中耕;有蚕桑经营,纺织业有所发展;商代除有六畜外,还驯养了象,畜牧业相当发达。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 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商代开始初步掌握了冶铁技术,制陶业、商业也很兴盛。商代甲骨文的发掘证明,商代的文字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天文历法比夏代进步,天象学上也有新的发现,人们发现了火星、彗星,此外还有数学和疾病的记载,音乐的成就很大,出现了专习音乐、舞蹈的乐人;雕塑是商代工奴们最突出的工艺成就。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五、商朝的衰落与灭亡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侯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向东下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第二篇: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与青铜文化 文字的发展轨迹: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刻画符号-甲骨文出现

甲骨文的得名

甲骨文的发现和一个农民有关。这个农民叫李成。这年夏天,李成患了疥疮,疼痒难耐,坐在田头,无意中捡起一块刻有“画纹”的白骨片,但他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自己捡起的是一块历史文化瑰宝!李成把白骨片揉搓成了粉末,涂抹在疥疮上,疼痒神奇地止住了,几次涂抹后,疥疮居然治愈了。李成喜出望外。他把乡亲们扔掉的、大量的各种形状的白骨片片收集起来,送到附近城里的药店去卖。他告诉药店掌柜:“这白骨片片治疥疮和外伤有特效。” 药店老板将信将疑,取来药典看了半天,终于弄明白这白骨就是中药里的“龙骨”,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龙骨是古爬虫动物的化石,能生肌防腐。药店收下了这些“龙骨”,李成则将大把的铜钱往钱褡裢里一装,高兴得回家去。从此,做起了收集贩卖“龙骨”的“专业户”。李成一边收集,一边卖给药店。可是,当时药材交易落后,“龙骨”在当地的用量不大,药店就不想收了。当李成又一次把收集来的“龙骨”送到药店时,店老板便挑剔起来:凡是刻有“画纹”的“龙骨”一概不收。李成这次碰壁后,立即想出了聪明的对策:他拿起刀,将收集来的所有“龙骨”上的“画纹”一刀一刀地刮掉,然后再送到药店去卖。此时,药店的仓库里已被“龙骨” 堆满了。这是一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而药店老板却全然不知!也是为了钱,老板决定停止买进“龙骨”。但李成却没有放弃这挣钱的机会,没有停止“龙骨”的收集。他把一块块“龙骨”——把一块块文化瑰宝捣成粉末,然后包成一个个小包到各个集市、庙会上去叫卖,去赚钱!同样,药店老板为了赚钱,也陆续把“龙骨”转卖给各地。很快,“龙骨”进入了京城各大药店。就这样,一块又一块“龙骨”,或成块入药,或碾成齑粉,成为救治千千万万个病人的“良药”。

光绪二十五年夏天,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11号的王懿荣身染疟疾,久治不愈。一位医术高深的老中医为王懿荣开出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味名曰

“龙骨”的药,立刻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其家人从药房抓药回来后,王懿荣亲自查看,发现了中药里的“龙骨”碎片,有的碎片上镌有奇异的纹络。他便抱病亲临药房叮嘱药房老板,如果再有商贩送“龙骨”来,请代为引见。不多时日,名扬京华的古董商范维清被引见到王府,这次他带来了十二片“龙骨”。这是他到河南安阳、汤阴一带去收购青铜器,没有如愿。听当地人说“龙骨”是药材,就顺手牵羊地收集了十二片,心里想:“这样也不枉跑一趟。”王懿荣见到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高兴。他仔细端详着每一片甲骨上一个个单一成形的“符号”,紧缩的眉头舒展了。他兴奋地告诉在场的人:这是比钟鼎文更古老的中国文字!范维清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药材是真正的古董。于是,王懿荣以每字一两银子的高价买下了这十二片甲骨。并当场给范维清六百两银子,指使他为自己继续大量收购。随即,派家人到京城各大药店以重金把刻字的甲骨全部买下,以至于典当细软,倾其家财也在所不惜,在他壮烈殉国前竟收集了一千五百片!

王懿荣一边收集,一边开始了他的“发现”。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拿着放大镜逐块、逐字地深研细究。随之,一个又一个象形的、怪异的、抽象的、单调的文字符号被破译,字与字连为语言的链条,一个个链条随即构成一片清晰的文化意象。他对照《史记.龟策列传》、《周礼.春宫》的文字记载,终于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殷商王朝祭天盛典的情景、祈求福祉的占卜辞令、政治经济的记载、金戈铁马的征伐…… 可以肯定,这就是商代中后期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产生的意义

甲骨文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举例ppt。

甲骨文真实的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材料3这句甲骨卜辞,就

这样一句简单的卜辞,告诉了我们哪些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商人用干支纪年法;商人有较清晰的方位观念;商人关注天象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商人可能经常占卜(因为连是否下雨这样的小事都要进行占卜,此处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何迷信——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不能理解很多现象——生产力水平低下);商人重视农业(远古时代,气候对农业影响极大,急切的想知道雨从何方来,可推测对农业很重视)

材料四呢?(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占卜中多次提到农业生产)粮食作物的品种多;)这些甲骨卜辞说明了商代非常重视农业,农业是其主要的经济部门。

这样的历史信息我们同样可以从商代的青铜器中获得。我们来看这组青铜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产量高;因为:酒器多——酒多——侧面反映粮食多,因为酒要靠粮食来酿制——农业相对发达,粮食产量高。)农业相对发达,但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石器和木器,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我们先了解了解青铜器会对解答这个问题有帮助。

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的工艺日趋成熟。青铜器是铜锡铅熔化后合铸而成的,青铜器产生于夏代,兴盛于商代。

商代青铜器铸造过程

出土和传世的商朝青铜器数以万计,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更是在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罕见。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中著名的大方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的农田中。因鼎身庞大得可以用作马槽,俗称马槽鼎。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难以搬动,想锯断分块运出,但锯断分割仍极困难,仅锯了一足后,又将此鼎保存下来。据说,日本人获悉后,先后高价收购,后又搜索威逼,后来只得送出一小鼎,才将此鼎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发掘,但已失去一耳。出土后,大鼎先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大寿,安阳驻军将大鼎用作寿礼赠蒋氏。蒋氏当即将大鼎交中央博物馆储备处保存。解放后,大鼎仍存于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遂将大鼎放置于此馆。

除了鼎之外,青铜器还有那些种类呢?

那么商代的青铜器还告诉我们哪些商朝历史呢?我们来看看这些材料。问题1:材料6中,作为青铜器代表的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答案:礼器,用于祭祀和典礼,标识器主的身份和地位;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问题2:材料7中的青铜器在题材、造型和纹饰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答案:造型、题材多以猛兽为主、或者轮廓方直;纹饰也多以饕餮等兽面纹为主;都与动物,尤其是猛兽有关。(青铜器上的动物有两种,一种是实际存在的、另一类是想象中具有通灵或神力的动物,商人认为这些动物可以帮助他们沟通祖先和神灵)

问题3:这样的造型和纹饰有利于营造怎样的氛围?结合材料6的结论,尝试推测商朝人选取这种造型和纹饰的原因。

答案:威严、神秘、诡异、有威慑力。希望借青铜器沟通祖先和神灵,同时也

显示王室的地位(结合介绍商朝人对鬼神、祖先的迷信和崇拜)

问题4:根据材料6、7,尝试概括商朝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答案:沟通天地,支持政治权力

因此我们通过青铜器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历史信息:青铜器用于祭祀和

典礼,标识器主的身份和地位,用以沟通天地,支持政治权力

教师再次强调“二重证据法”,和学生一起汇总从文献和考古中获取的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

商朝,正好处在中国历史由“部族时代”走向“封邦建国”(封建时代)的过渡时期。在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商朝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农业、手工业,尤其是青铜制造业,领先世界,其独有的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足以让每个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而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也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第三篇:《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城规1201

这本书的作者埃罗·沙里宁是一名美籍芬兰裔建筑师。1910年生于芬兰,曾与父同设计了不少重要建筑,其设计风格清新、个性突出、造型独特、有创造性。前期曾追随密斯的有古曲风格的、技术精美的现代建筑,后期则倾向于多变的空间组织与有力的结构表现,作品中还反映了少年时受到雕塑训练的影响。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是沙里宁的经典作品之一,虽然没有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数学定量分析,但通过将城市与自然界的类比,深入浅出的向我们展示了城市发展的核心原理,并提出了经典的、至今仍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有机疏散”理论。

作者首先介绍了中世纪城镇建设的情况。在这一部分,沙里宁有条理性的地指出了中世纪社会及城镇居民状态与现代的区别,进而逐一反驳了针对中世纪城镇的三条严厉批评,即关于卫生状况方面、街道格局方面和富有表现力的设计方面的批评。他把中世纪城镇不清洁的卫生条件归结为当时人们对自己不灭灵魂的纯洁性的要求远远高于对于身体清洁的要求;把中世纪城镇“杂乱”的街道格局归结为缓慢的城市进程与当时险恶的城际关系的十分合理的产物;最后,沙里宁运用三维的城镇设计的观点,指出中世纪的城镇不受平面布局的约束,真正从三维入手,建筑物之间互相协调,并体现了中世纪人民的空间概念。在这里,沙里宁始终将城市与生物学中的有机体进行类比。他认为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有许许多多的细胞构成组织,许多的组织组成器官,再组成人体。每一个生命体是那么奇妙的无数更细小个体的组合,他们的组合方式被沙里宁称为“有机”。

建筑构成了街区,构成城市,但建筑与建筑之间组合的结果远没有细胞之间的组合结果精妙。沙里宁猛烈砰击了实利主义诱导下的模仿之风与创造力的衰退,并认为这是导致建筑面貌劣化的根本 原因。另一方面,作为建筑之土壤的社会条件也因为工业的巨大发展而产生了深远的变化,这些发展带来了城市中工业的集中,街道上机器的飞驰以及艺术品的粗糙复制和随之而来的居民审美能力的普遍下降,一切都变得追求效率和实利,艺术的成份越来越少,思考也越来越少。这样,建筑面貌和人们的态度都坏了,城市也就衰败了。

城市的面貌,展现了一座城市的人的审美品位,美丽有序的城市景观令人心驰神往,肮脏混乱的道路交通使人心烦意乱。户外的空间,是占人们生活很大一部分的使用空间,室外空间的优劣决定了人们室外生活的质量。因此,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要比一般人想象的重要的多。之所以现代的人们没有注意到户外空间的重要性,是因为现在的城市,户外空间是如此的混乱不堪,如此的拥挤恼人。街道成为仅供车行的公路,在大街上,人们感受到的只有紧张和不安,从来没有悠闲和愉悦。临街的房屋被巨大的广告牌所覆盖,乱七八糟的拼凑在一起,可谓丑陋不堪。所以,还指望谁会在街上呆呢?人们的享受完全搬到了室内,室外的愉悦空间几乎为零。而且,没有良好的大的城市环境作为背景,要想设计美观的建筑,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座建筑,自身可以做的造型美观,但是没有建筑可以脱离环境而存在,一旦放入城市环境之中,其作用便大打折扣。这当然不是说在恶劣的环境中就不能产生好的设计,但在这里,评价一座建筑的好坏的标准往 往是在现有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条件。这就意味一个顶级优秀的设计在绝对意义上就是美丽的,而营造的环境是美好的,其意义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因此,城市对于建筑的影响同样比一般人认为的更加重要。

沙里宁所写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心思想有三点,即:动态规划、连续性规划、有机疏散理论。首先,沙里宁将他所处时代的美国城市与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建设做了比较,从而得出了三点中心思想。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城市建设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相反它有许多值得人们借鉴的地方。反而现代城市建设许多方面不及中世纪的城市建设。当今城市的贫民区(贫民窟)是城市规划不合理的表现,而正是因为城市的发展速度过快城市膨胀过于剧烈,造成了部分城市区域生活环境,经济文化的落后,导致差距拉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了贫民窟的产生。这本书中多处拿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和美国现代大城市做了比较,案例非常丰富,结论很有说服力。

沙里宁认为城市是发展的、动态的,因而城市的规划也应该是动态的。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寻找对应的变化去做规划,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此处,他将中世纪的城市作为例子做了阐述,中世纪的城市因为防御性的要求而建的比较拥挤,从今天看来是满足不了市民对阳光、绿地等等要求的。但是,中世纪的城市建设确实是从实际需求出发的因为战争防御外敌的需求反而至关重要,反观现代城市的建设,我们有对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需求,然而城市却没有给予我们。城市越建越大,整个城市的建设混乱、没有条理。所谓的动态规划,是指依据城市的发展做不同的、相应的规划。在城市建设之初,或许因为防御性的要求建成像中世纪那样的城市,但随着后来的发展,防御性已经没有要求了,因而我们的规划就应该适合当今城市的发展。也就是说,规划不是一次性做好的,规划是要随城市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动的。

连续性规划规划,是指我们在做城市的规划的时候不能只做当时的规划,要想到以后城市发展成什么样子,去做更长远的设计与规划。就像在十几年前我们就应该能够考虑到城市车流量的变化,大量的私家车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堵。而更早的做出预先的设计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对城市变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新事物的产生,从而做出未来的城市的规划。

有机疏散理论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沙里宁城市规划思想的核心。他将现代美国城市与中世纪的城市做出了比较。中世纪的城市因其防御性的需求,城市是集中的。然而现代城市已没有那种建城墙、道路设置弯曲难找的防御需求,却仍建设的很集中,这是错误的。时刻去了解这个时代,这个城市的需求,更为重要。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已经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不应该再集中了,因为城市发展的太过于迅速膨胀,过度的集中会使城市的中心密度过大,从而对城市的交通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人口在一个区域的过度集中,如果社区治理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贫民窟。城市的过度集中,加上人们不断建设的摩天大楼,加剧了城市对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缺乏。城市的不断发展告诉我们,城市需要有机疏散,“卫星城”“邻里单位”都是疏散的办法,将城市的发展扩展开来,而不再是只在某一区域集中发展。集中发展除了贫民窟的出现,还有就是土地价值的不合理抬高,投机家们会使城市中心的土地价值虚高,而周围的土地却处在一个不合理的低价值中。将城市疏散开后,其他区域的土地使用价值得到了真实体现,也避免了市中心土地价值的过度升高。同时,城市疏散后,市民不再需要每天都往市中心去工作、娱乐等,这样就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卫生压力。“有机”是指在城市疏散分散开后,各个区域便拥有了足够的绿地,这些绿地是对人们生活空气质量及精神生活质量的保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对我们现代城市的规划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可以在城市规划中合理的去运用其中的道理,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无奈的堵塞在回家的路上。街道就不会再堆积那么多垃圾,城市里就不会再缺乏阳光。也不会有那么多房地产商打着绿化的旗号大肆的抬高房价。这本书对我思想上的帮助很大,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判断设计与规划。

第四篇:商朝文化

商朝时期的文化

谈到商朝文化的话,我想大家肯定立马就会想起甲骨文,这或许是它的典型代表。而这一切的发现,均来自于1899年的殷都遗址——即所谓殷墟的发展和发掘,并因此次发现而确知商朝已有文字记录。

因为商朝在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们称这二百七十多年为商朝的后期,这一历史段也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商朝的文化。

殷墟出土的遗物,除了大批的铜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无数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档案。商朝人要用此来预测未来的吉凶,或探问鬼神的意旨。占卜的内容以关于祖先的祭祀的为最多,有关于气象的,有关于农作物丰收的;有关于征伐、渔猎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除占卜以外,甲骨文书中也有少数短短的记事。

根据甲骨文书、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代的遗物遗迹和后人关于商朝的记载,我们可以简单的就商代的文化简述一下:

第一,就是商朝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法。农作物有黍、稷、稻、麦、蚕桑。并且在甲骨文的记载中帛、巾、幕等字和若干从糸的字的存在,证明丝织工艺的发达。有酒,以黍酿造,耕种全用人力,农具有耒耜。

第二,渔猎和畜牧也是商人的盛大的生产副业。供食的家畜,除牛、羊、鸡、豕外,还有狗。牧畜业之盛从王室祭祀用牲之多可见,每有一次用牛羊三四百头的。驯役的动物除牛(旱牛和水牛)、马、犬外,还有象。

第三,商人已有铸造青铜器的工艺,铸造工场的遗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铜液十二三公斤和陶制炼锅,有铜制的型范,有铜矿石,有炼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铜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

第四,殷墟的陶器包括种类繁多的饮器、食器、盛器和烹饪器,其质地有灰色、红色的粗陶,黑色、白色的细陶和一种经高度烧加釉的陶;其纹饰多数是刻划的。细陶的纹饰极复杂,其母题有动物形,几何图案和图案化的动物形。并且商人牙、骨、玉、石雕刻工艺在殷墟的遗迹也很丰富,第五,商人的交通用具,有牛、马、牛马或象驾的车。

这些都是商人的“物质文明”。其次要讲他们的社会组织,可惜后者的资料远不如前者的详晰。

商人是普遍地聚族而居的,而且每族自成为一社会的单位。每族有一名号,即所谓“氏”。因为在比较原始的社会里,互相接触的人,以同姓氏为常,自无以姓氏冠其名上之必要。此种习惯直至春秋时代犹然。

商民族以一个王室和它的都邑为核心。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传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

商人的商业已发展到使用货币的阶段,他们的货币用一种咸水贝或者小块的玉器。

关于商人的社会状况,我们所知仅此。其次要估量他们表现于生产方法以外的智力。甲骨文书包涵单字约五千,可识的约一半。这些文字虽然形体上与今字大异,但已识的字都可依照一定规则译成今字。

古代记载原有“商人尚鬼”的话,证以卜辞而知其确切。在商人看来,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样地实在,而且这两个世界关系极密切。商人不知有没有占星术,但他们已会观察天象而定历法。他们的历法大致与旧时的阴历相同;

1一年为十二月,月有大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有闰月,臵于年终,称为十三月。

商人的乐器有磬、埙、鼓、饶。又卜辞中有从丝从木的乐字,可见琴瑟之类当时亦已存在。

这就是商朝时期的文化概述。

第五篇: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商朝的建立,内外服制度;知道司母戊鼎是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的罕见的瑰宝;知道商朝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和功能;知道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殷墟考古”,掌握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

通过“探索与争鸣”,分析汉字存活二而其他古文字消亡的原因,基本学会从源流际会、基本特征等视角,解释与评价突出文明成果的主要贡献和影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商朝所创造的文明领先世界,尤其是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是华夏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感受先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认识历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史学家们用“二重证据法”或“多重印证”饯行着历史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思想和方法。感受先贤们治史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成就

难点:由甲骨文及青铜器物分析透视商朝的青铜文化及及社会发展状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目前,史学界对于夏朝的存在仍然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哪里?

虽然可以从文献和考古中了解夏朝,但是夏朝的考古资料缺乏直接的出土文字证明,就目前的历史研究来看,夏朝的历史还需要更充分的证据,用二里头文化来复原夏朝历史仍带有推论性质,但夏之后的商朝历史,则是有据可查的信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信史中的第一个王朝,商朝。

2.二重证据法

再次复习二重证据法,纸上之资料和地下之资料,商朝的历史符合这两者的要求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夏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是因为缺乏出土文字的证明,存在与否受人质疑,但是商朝因为有了文献的记载以及殷墟商朝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成为一段信史。历史上的商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王朝新衰史呢,我们来详细了解。

3.商朝的建立

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从形势看,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而朝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强弱浮沉而已。商代夏正式这种势力消长的最好代表。夏朝最后一位王夏桀,据史书介绍他是一位残暴无道的君主,造成夏统治下的列国离心离德。比如“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竹书纪年》“是日何丧,予与汝皆亡”!——《尚书·汤誓》。后世更是将夏桀作为暴君昏君的代表,谁让他是历史上第一反面代表呢/

与夏朝同时存在的商,传说祖先是契,契的出生据说是母简狄吞玄鸟蛋而孕,为商的祖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契后王位传递,到了商汤的时候,力量日盛,面对夏桀的无道,商汤起兵灭夏,夏桀死于流放中。夏朝灭亡,商朝建立。“汤乃践大子位,代夏朝天下”。——《史记.夏本纪》建立者:商汤时间:1600BC—1046BC都城:亳(后多次迁都);殷。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王,历时六百年左右。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称为商朝的前期,约二百余年。盘庚迁殷后,商朝各方面获得大发展,武丁在位的五十多年,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商

纣王残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商朝形势图,分析统治疆域,简单介绍盘庚迁殷的过程。

4.内外服制

先给大家2分钟时间阅读P9第二段和第三段。然后再讲述。

1、内服和外服的含义:P92、内外服制度:直接管辖与间接管辖的制度

3、特点:

松散的联盟关系;共主与方国的臣服关系;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体系

4、原因:

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从根本上每个朝代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制度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每个朝代所处的时代不一样,面对的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商朝这种内外服制,也是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符的,受地域所限,当时的商王无力控制整个疆域,实际权力范围只能控制首都附近的中原地区,而远离中原的地区,权力延伸不到,所幸就通过方国首领来管辖,得到方国的归附和贡赋即可)所以当商强大的时候,众多方国便一一归附,表示臣服,但一旦商的力量削弱,方国叛离,所以书上说,商朝的兴衰,可以四周方国的向背为晴雨表。【三星堆文化山东岳山文化的特殊性,参阅小字部分】

内外服制图的展示。

【过渡】这些关于商朝的记载,在考古发现中都得到了印证,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发掘出了商朝的遗址,被称为殷墟,在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甲骨文,为我们证实和了解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和珍贵的资料。

5.青铜时代(结合课本小字介绍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a.青铜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著特点。

商朝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庞大,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上海博物馆参观,当然四川三星堆的青铜器也都是精品,如果去四川旅游不要错过三星堆博物馆。

介绍司母戊鼎:(得名于鼎神上刻有的司母戊三个字)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

出了礼器和生活用品,青铜也用于制造兵器和农具,当然这些在下商朝都是极少的。青铜兵器的图片。

练习与测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

七、大夫

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左传〃宣公三年》

(1)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2)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象征,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请同学们回答)

结合课本介绍花纹的功能

【过渡】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许多用铭文,字体跟甲骨文是类似的。到底甲骨文是怎样一种文字呢?我们来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b.甲骨文

甲骨文图片展示,甲骨文占卜的程序。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甲骨文上的内容多半是关于占卜的卜辞。他们是如何利用甲骨进行占卜的呢?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我们来看一篇甲骨文写成的诗歌,看看大家能根据字的象形,猜出几个字。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的发现和初步释读有何重要意义?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反映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祖先,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

探索与争鸣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古文字?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为什么许多古文字消亡了,而汉字却存活了下来?

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

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等。

汉字存活下来的原因:一是中国是相对封闭的国家,有着强势的文化,中华文明的兴盛对汉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和保障作用;二是汉字结构和造字方法,非常容易表达新的事物,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

c.农业的发展

青铜器的精美代表了商朝手工业的高水平,那么农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但是农业工具依然是石器和木器为主,但是更加精细,同时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这些都是农业工具进步的表现。

另外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农业技术的革新:耨田、施肥,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作为以农文本的古代中国,农业依然是当时主要的生产部分,和人民生活的主旋律。

农业发展还表现在,当时出现了酿酒业,课件粮食的产量已经提高了不少,已经有了多余的粮食来酿酒,但是商人嗜酒如命,这是商朝灭亡的一大原因,比如商纣王。

下载商朝的发展与衰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朝的发展与衰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摩托罗拉衰败分析

    摩托罗拉衰败分析 摩托罗拉是20 世纪信息产业领域的领导者,拥有众多全球第一的技术发明,尤其是在移动通信领域,摩托罗拉领导了移动通信的第一波浪潮,是模拟移动通信时代的绝对霸......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商朝建立的时间、内外服制度、青铜时代、甲骨文。 ②理解:内外服制度与商朝的兴衰关系;从青铜器物中透视商朝......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商朝建立的时间、内外服制度、青铜时代、甲骨文理解:甲骨文与商朝信史地位的确立;内外服制度与商朝的兴衰关系;从青铜器物......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学案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会考要求】1、 知道商朝的历史是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和多重印证可得的信史 B2、 知道商朝时期的国家形态是方国联盟......

    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

    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教学设计崇明中学陈彬彬[教学目标]1. 知道夏商周,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又是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知道商朝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

    道德衰败:一个神话?

    道德衰败:一个神话?(南方周末2013,6,13,“阅读”C19) 晏绍祥 道德滑坡似乎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流行词。不少文章都在质问,当今中国道德滑坡严重,表现为正义得不到伸张,助人者蒙冤赔偿......

    近代中国衰败原因分析

    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我们也有值得骄傲的贞观盛世,康乾盛世,但是到了鸦片战争,中国这个曾经的天朝上国,为什么就成为......

    证明商朝文明存在

    证明商朝文明存在商朝比西周早,西周比春秋早。商朝人不仅有黄种人还有白种人、黑种人。商朝有“炮烙酷刑”。商王有几十个妻子。根据上述四个特征,大多数现代人,会想象出下述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