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缺陷与完善建议

时间:2019-05-13 08:0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探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缺陷与完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探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缺陷与完善建议》。

第一篇:浅探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缺陷与完善建议

浅探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缺陷与完善建议

时间:10-03-26来源:代写毕业论文网 作者:Admin

近几年来作为一种普遍商务潜规则的商业贿赂呈高发趋势,已经成为某些行业、市场的潜规则,它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和正常的交易秩序,而且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反商业贿赂法的立法较为滞后、轻缓和混乱的现状及其缺陷,参照德日等发达国家关于反商业贿赂的立法,提出了完善反商业贿立法的建议。

一、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现状

1、经济方面的反商业贿赂立法。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同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我国《公司法》、《土地管理法》等经济法律法规也从不同角度对禁止商业贿赂行为作了规定。

2、行政方面的反商业贿赂立法。1996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关于禁止商业贿赂的暂行规定》第9条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作了规定,即“经营者违反本规定行贿手段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22条的规定,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O万元以下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应当予以没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法官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禁止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索贿和受贿的规定。

3、刑事方面的反商业贿赂立法。1997年3月修改的《刑法》针对国家L作人员在商业活动中的贿赂行为,刑法规定有“行贿罪”、“受贿罪”、“介绍贿赂罪”;对于公司、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规定有“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在刑事处罚力度,规定犯行贿罪情节特别严重的,要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犯受贿罪最高可处以死刑。

4、国际法方面的反商业贿赂立法。我国在2003年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其中内容包括“禁止贿赂本国、外国公职人员;禁止部门内的贿赂;禁止影响力交易;禁止私营部门内的侵吞财产”、“采取措施保障公共部门的廉洁,实行公职人员行为守则。加强公共采购和公共财政管理,定期向公众报告,推动社会参与反腐败行动,加强监督私营部门,加强监督财务会计。”

二、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缺陷

1、规定抽象。对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定过于简约和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无论是刑法典、单行刑法还是行政法规,对商业贿赂的法律特征规定的都过于抽象和模糊。

2、体系分散。综观我国惩治商业贿赂的现有立法,从法律层级上看,由法律、法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规章、部门规章);从立法类别上看,有刑事法、行政法、经济法、国际法等。非常零散,没有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衔接得当的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

3、管辖权上,检察、公安、工商、税务和审计等部门都有调查权。如果是涉及到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由检察机关查处,涉及公司企业人员则由公安机关负责,如果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则由工商部门处罚,多头管理往往导致管理疏漏。

4、处罚轻缓。一是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制裁力度不够,罚款额过低。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商业贿赂的行政罚款最高不超过20万。这个对于商业贿赂可能带来的巨额利润来说实属微不足道,难以达到处罚效果。二是对商业贿赂的刑事制裁不够完善。我国刑法只规定了一种财产刑,不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罚金刑或者没收财产刑,对犯罪单位没有设置相应的资格刑。

5、规定混乱。一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之间相互冲突矛盾。二是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导致执法上的混乱,“以罚代刑”现象普遍。

三、相关发达国家反商业贿赂立法

1、韩国反商业贿赂立法。韩国1964年制定了《关于特殊犯罪的特别法》等法律,规定分别对受贿公务员、不正当利益获得者、校园非法敛财者、公职人员渎职行为进行处罚。1981年,韩国制订了《公职人员伦理法》,规定实行对公职人员的财产登记制度、公职人员物品申报制度和退休公职人员就业限制制度,以防止公职人员接受商业贿赂。韩国目前防止腐败和贿赂的一个关键性措施就是对各级政府和公共机关进行清廉度调查。另一个重要反腐败措施是去年3月由韩国政府、政界和经济界共同签署《透明社会协约》,其目标是建立没有腐败的先进型透明社会。

2、德国反商业贿赂立法。德国早在1909年就专门制定了《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其后,德国又对该法进行了若干次修改,并围绕该法先后制定了《标准合同条件法》、《折扣法》、《关于附加赠送物品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他们和《德国刑法典》以及和1997年修订的《反腐败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

3、美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美国非常重视运用刑罚手段惩治此类犯罪。美国50个州中已有半数以上对商业贿赂罪作了规定,其中纽约州的商业贿赂法最为完善。在联邦方面,1914年颁布的《克莱顿法》明确禁止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一些相关的法律中,如《旅游法》、《邮件诈骗法》等都对商业贿赂的刑事责任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四、完善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的几点建议

1、健全完备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制定统一反商业贿赂法。应当健全以刑法为主的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尽可能使体系内每一项规范都具有科学

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制定比较完备全面的规范,少留空白;尽可能使各项规范之间相互协调,消除冲突。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将关于商业贿赂行为的零星法规加以整合。

2、完善商业贿赂处罚机制,健全反商业贿赂法律责任体系。首先应完善商业贿赂的民事责任制度。明确商业贿赂侵权责任的赔偿主体既包括行贿者也包括受贿者,明文规定所有竞争者都有权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其侵害的预期利益予以赔偿。其次应加强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力度,扩大我国商事、经济行政法对商业贿赂行为惩处的种类。最后应完善反商业贿赂刑事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修订现有刑法,在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专门单设一节“商业贿赂罪”。

3、当扩大贿赂的法定含义。如贿赂犯罪主体、其他非物质性利益或好处的表现形式;取消有关数额的规定;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构成要件;修改贿赂犯罪既遂的标准,对于许诺、提议给予、收受贿赂的行为也予治罪;统一贿赂犯罪的犯罪客体,考虑对于行贿受贿同罪同罚的可能性;增加贿赂犯罪的资格刑、罚金刑,扩大没收财产的范围等。

4、填补公司、企业中非国家工作人员间接受贿的立法空白。我国现有刑法规定中,只规定了公司、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直接利用本人职权的一般商业受贿行为,而没有间接商业受贿的定罪处罚规定,但是间接商业受贿行为同样会给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有时还会影响到我国的投资环境。因此,应当在商业贿赂所谓立法中就如何惩治公司、企业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间接商业受贿予以规定。以严密法网。

第二篇:浅谈我国刑讯逼供的立法缺陷及完善措施

浅谈我国刑讯逼供的立法缺陷及完善措施

201203170495罗红艳指导老师:林少东

【摘要】刑讯逼供行为不仅影响了司法工作程序的正常进行,而且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在法治不断健全的今天,保障人权这一理念不断深入到具体的法律法规中,而刑讯逼供行为严重侵犯了人权,人们从理念到立法上都认为它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当予以禁止。目前该行为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遏制,但是,少数司法工作人员由于受到“口供是证据之王”观念的影响,在审讯中运用法律禁止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手段来逼取口供。本文主要探讨刑讯逼供立法的缺陷问题,最终给出解决对策,希望对完善我国的刑讯逼供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刑讯逼供;立法缺陷;完善对策

一、引言

刑讯逼供行为古已有之,从中国早期的刑讯合法,到近代人权运动的开始、保障人权意识的萌发,使得针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提升到了立法的高度。在国际上有著名的《联合国反酷刑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我国《刑法》

[1]和《刑事诉讼法中》都规定了不得进行刑讯逼供和对实施刑讯逼供的犯罪人的刑事处罚。

但是,近年来,发生的种种关于刑讯逼供的恶性刑事案,如杜培武案、赵作海案、佘祥林案都说明了刑讯逼供罪在我国刑事案件侦查中具有广泛的存在土壤和适用空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广大司法工作人员没有将无罪推定的思想深入贯彻于刑事案件办案的过程中,同时也与我国现行刑法对于刑讯逼供罪规定的不合理和处罚力度低有直接原因。本文拟从刑讯逼供罪的实质的规范保护目的入手,采取概念解析为定性,法益侵害为定量的方式展开分析刑讯逼供罪规定的应然状态。

二、刑讯逼供罪的概念及立法特点

(一)刑讯逼供罪的内涵

从概念的角度分析,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供述的行为。从刑法概念的角度分析刑讯逼供罪的概念,有必要先厘清什么是刑讯逼供。刑是指对犯罪对象进行肉刑或者变相肉刑的行为,这里的肉刑并不是指中国古代法律史当中的刑罚的种类,而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为了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对犯罪嫌疑人或被

①告人进行的人身性惩罚,更多指向暂时性的体罚,而不具有永久性惩治犯罪的作用。刑罚

之刑重在惩治犯罪,而刑讯之刑重在针对人身。讯是指讯问、审讯,这是刑事诉讼不可缺少的过程,特别是在调查案件事实、获取相关证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逼是指强迫、威

[2]胁,目的是获得口供。供是指口供、供述,多指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有罪供述包括自

己供述自己有罪和自己供述他人有罪,后者具体包括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供述同案犯有罪和在某些案件中存在案外人“顶包”(常见的如交通肇事案件)供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有罪。刑、讯、逼、供四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手段目的关系,正常的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仅涉及讯和供,不涉及刑和逼。在刑讯逼供中,刑作为讯的一种手段,达到了逼迫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供述的程度,目的是为了获得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供述。较之一

般的讯问相比,刑讯逼供具有以下的特征:其一,讯问手段的暴力性;其二,犯罪嫌疑人和

②被告人供述的被动性;其三,获取供述的不稳定性。

(二)刑讯逼供罪的立法特点

1、犯罪主体特殊性

行为主体,是刑法规定的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刑讯逼供罪法条表述中明确规定了本罪的犯罪主体只包括司法工作人员。我国现行《刑法》第九十四条规定什么是司法工作人员。详言之,侦查是指对犯罪的侦查,负有侦察职责的主体有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军队保卫部门、监狱犯罪侦查部门和海关缉私部门。

检察权在我国的定位主要包括法律监督和参与刑事诉讼,依据刑讯逼供罪自身的要求,检察职责应仅指和刑事诉讼过程相关的职责,负有检察职责的主体有检察机关内部的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等部门。审判是指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的司法活动,在我国负有审判职责的部门是人民法院审判法庭。本罪中要求的监管,是指与刑事犯罪有关的、针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人员在人身自由方面的监督和管理,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有看守所、拘留所、拘役所、监狱和社区矫正执行机关。另外,劳动教养部门隶属于公安机关,其也属于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

2、犯罪对象特定性

犯罪对象也叫行为对象,一般是指实行行为所作用的物、人与组织(机构)。根据刑法关于刑讯逼供罪的规定,本罪的犯罪对象就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依据我国《刑事诉讼

③法》的相关规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在不同诉讼阶段的不同称谓。在侦查和审查起诉

阶段称为犯罪嫌疑人,这与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相匹配;在审判阶段称为被告人。

3、行为方式概括性

与故意杀人罪不同,刑讯逼供罪不是简单罪状,但是相对于典型的叙明罪状,本罪的规定又显得十分简单。依法条规定,刑讯逼供罪的行为方式就是刑讯逼供,与罪名本身相同。这样的规定势必导致法条本身对于行为方式规定的概括。在学理上,通说认为本罪的行为方式包括肉刑和变相肉刑。在实践中,相关的司法解释从立案标准的角度,通过列举诸如殴打、捆绑、使用械具和较长时间冻、饿、晒、烤等手段,显然,前者对应学理上的肉刑,后者对

[3]应学理上的变相肉刑。

4、犯罪目的唯一性

目的(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不限于法益侵害结果,包括犯罪行为所形成的状态等),即是以观念形态预先存在于犯罪人大脑中的犯罪行为所预期达到的结果。特定的目的,不是指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而是故意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之外的,对某种结果、利益、状态、行为等的内在意向;它是比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更为复杂、深远的心理态度;其内容也不一定是观念上的危害结果。

从刑讯逼供罪的法条表述可以分析得知,本罪的犯罪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口供,这里的口供包括有罪的口供和无罪的口供、最轻的口供和罪重的口供、关于自己的口供和关于他人的口供。而实践中特定的犯罪动机也是刑讯逼供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诱因。动机(犯罪动机),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产生犯罪动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内在的[4]需要和愿望;二是外界的诱因与刺激。本罪的犯罪动机就是为了追求尽早破案,正确破案。

如果行为人主观上追求的与破获案件没有关系,或者基于其他原因意欲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口供与自己设想的案情走向一致,而明知自己对于案件走向的判断是错误的或者可能是错误的而仍然进行刑讯逼供,则不构成本罪。

三、现行立法规定的缺陷

(一)犯罪主体范围规定不准确

刑讯逼供中的“供述”,是指对案件确定产生影响的证据的一种,证据存在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之中,可以说,在审判之前的任何针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诉讼活动,包括侦查、讯问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官提审犯罪嫌疑人等,都是为了获得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证据,以便接下来的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被告人有罪证据确实充分、犯罪事实清楚的,依法提起公诉。反之,有罪证据达不到证据该条规定的标准的,则不能够提起公④诉。所以,“刑讯”的行为是为了取得“供述”,确切的说是为了取得证据,那么“刑讯”的阶段就应当存在于法院对案件进行终审判决之前。在判决发生效力后以及刑罚执行阶段则不存在“刑讯”的可能,因此,负有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中,监狱的监管工作人员、拘役所的监管工作人员、以及在看守所内对执行余刑不足一年的被监管人进行监管的工作人员以及社区矫正的监管人员就不属于刑讯逼供罪的主体。

(二)犯罪对象过于局限

依据《刑法》的规定,本罪的犯罪对象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划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标准时诉讼阶段的不同。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刑事案件立案之前叫做嫌疑对象,而立案之后叫做犯罪嫌疑人。实际上,我国现行的刑事案件侦查过程是一种将普通人转变为嫌疑对象,再由嫌疑对象转变成犯罪嫌疑人的过程。这种转变的标准不是由案件有罪证据的质和量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侦查机关相应的侦查程序以及对行为人采取的有关刑事诉讼保障措施的不同来决定的。简而言之,只有刑事案件立案之后或者对行为人采取强制措施之后,行为人才转变为犯罪嫌疑人,否则,行为

[5]人的身份只能是嫌疑对象。

既然《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已经明确规定了什么是犯罪嫌疑人,那么就不能将犯罪嫌疑人解释为包括嫌疑对象。但是实践中经常发生侦查机关为了保证刑事案件的结案率,采取“不破不立”的办案方式。详言之,只有将已经发生的刑事案件侦破之后才进行立案,补充相关的侦查手续。这样的情况导致事实上已经是犯罪嫌疑人的人履行着犯罪嫌疑人的“义务”,而实际上得不到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不能享受犯罪嫌疑人应有的权利,在身份上依然是嫌疑对象。

(三)主观上罪过形式不清

由于我国刑讯逼供罪采用了转化犯的立法模式,但是又没有明确规定转化犯的罪过形式,导致实践中有关刑讯实施人以非故意的心态导致被刑讯人死亡时,不能合理的对刑讯实施人定罪量刑,以至于出现定罪混乱的局面。本部分拟从现行《刑法》规定入手,以定性分析和法定刑均衡为视角,为刑讯逼供罪转化犯的罪过形式做出具体的厘定。

司法实践中,对于刑讯逼供罪转化犯的主观罪过形式,通常有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刑讯实施人对于被刑讯人的“伤残、死亡”结果只能是故意的主观心态,只有在故意的情况下才构成本罪中转化犯的规定,构成故意杀人罪。从刑讯逼供罪的犯罪行为进程上看,先是刑讯实施人对被刑讯人实施刑讯行为,而后发生被刑讯人“伤残、死亡”的结果,将这

⑥种刑讯的行为和发生的结果结合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但是,从转化犯的本

质上说,是因为行为人实施犯罪的所有构成要件符合了转化后的犯罪的规定,实现了构成要件的该当,因此可以转化为另外的罪。转化犯不同于结果加重犯,其二者最大的不同是犯罪的实质构成要件是否发生了本质性偏移。

四、我国刑讯逼供罪的立法完善

(一)重置刑讯逼供罪犯罪主体的范围

刑讯逼供罪的本质是以刑讯的方式逼取口供。能否构成本罪的主体不在于本身是否具备某种身份,而在于是否拥有行使某种职权的现实(这种拥有包括长期拥有和暂时拥有)。这里所说的职权,应当包括调查、侦查和检察三种。所谓调查,是指与刑事案件可能相关的但又不直接属于调查刑事案件的范畴,主要包括,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对治安案件的调查,纪检部门对涉嫌违纪的党员的调查,而不是指泛泛意义上的调查。之所以这样框定调查的范围,是因为治安案件和纪检部门调查的案件,通常能够转化为刑事案件,并且这种调查的形式也主要是有权机关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讯问,获得口供。所谓侦查,专指刑事案件的侦查,讯问

[6]是侦查手段的一种。所谓检察,专指检察机关在移送审查起诉的阶段对被告人进行的讯问。

以此来看,负责审判工作的法官和负责监管工作的执行机关工作人员本身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法官在庭审中可以讯问被告人,但不存在法庭上发生刑讯逼供的可能。刑罚执行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监管活动中不涉及讯问被监管人,但是当在执行机关中发生新的刑事案件时,执行机关的侦查部门介入调查新的刑事案件,此时侦查人员具有了侦查的职权,可能成立刑讯逼供罪。综上,本罪中的职责,是以讯问权为基础的,以直接涉及刑事案件或者与刑事案件有关的程序为载体的,不以工作人员自身身份为限制的特定的职责。

(二)扩大刑讯逼供罪犯罪对象的范围

刑讯逼供罪作为犯罪主体与犯罪对象特定的犯罪,犯罪主体和对象通常对应出现,犯罪

[7]主体范围的调整必然导致犯罪对象范围的变化。以讯问权为基础的职责对应着被讯问人理

应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具体来说就是本罪的对象不仅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而且包括治安案件中的被讯问人和被纪检部门调查的人。综上,一切被讯问的、与刑事案件调查直接有关或者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都是本罪的犯罪对象。

(三)增加结果加重犯的规定

依照现行刑法对刑讯逼供罪的规定,除本罪的有一档法定刑之外,直接规定了有关转化犯的规定。转化犯在本罪中缘何规定不合理,在前文立法缺陷的部分已经详尽述。但是,不合理不代表一定取消转化犯的规定,可以通过细化行为类型,辅之以结果加重犯的有关规定,[8]实现刑讯逼供罪到转化的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的合理过渡。刑讯逼供罪中转化犯的规定

与虐待被监管人罪相比,最大的缺陷就是刑讯逼供罪的一档较低的法定刑直接转化为较重的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犯罪显得法定刑跨度大,更重要的是没有结合到行为人转化前后故意的内容以及相对于出现的重结果的具体罪过心态。在刑讯逼供罪基本犯与转化犯之间加入结果加重犯的规定,既可以弥补法定刑之跳跃,又可以实现依据不同行为类型及主观心态,定不同的罪量不同的刑的具体定罪量刑。所以,本罪之中加入结果加重犯的规定,主要在于刑讯实施人过失的导致被刑讯人重伤、死亡的时候,可以按照结果加重犯处理,实现法定刑升格;在刑讯实施者故意伤害或者杀害被刑讯时,转化为相应的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这样设置了结果加重犯的规定,就不必再运用想象竞合的理论来提高本罪的打击力度,使得本罪定罪量刑结论更加合理。

(四)刑讯逼供罪法条设计

刑讯逼供罪刑法第247条行使讯问职权的人员,对被讯问人实行刑讯逼供,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致使被刑讯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伤害被讯问人导致重伤或者故意杀害被刑讯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结论

遏制刑讯逼供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一立法的完善很难凑效,我们应当加强对诉讼法机制进行改善,本着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路,对侦查权进行良好、有效的控制,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诉讼法律机制。同时还应该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在人身权利受到刑讯逼供行为侵害时,能够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还应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办案能力,在查办案件时增添更多的技巧性,而不是靠鲁莽、暴力的手段,知法犯法,避免逼供行为的发生。

注释:

① 肖中华著.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132.② 曲新久著.刑法的精神与范畴[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1-22.③ 杜文俊.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的规定应属法律拟制[J].河南社会科学.2011(06):8-11.④ 莫洪宪,刘夏.刑讯逼供罪转化犯问题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04):31-32.⑤ 张永红.概括故意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8(01):14-16.⑥ 利子平,詹红星.“转化型故意杀人罪”立论之质疑[J].法学.2006(05):33-34.参考文献

[1] 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7-19.

[2] 初炳东.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定罪及证明责任[J].法学论坛.2005(01):4.

[3] 薛进展.转化犯基本问题新论[J].法学.2004(10):13.

[4] 杨小宁.试论对刑讯逼供的检察监督机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04):23-24.

[5] 田杜国.法社会学视角下的刑讯逼供[J].学术探索.2011(06):133.[6] 万毅.论“刑讯逼供”的解释与认定——以“两个《证据规定》”的适用为中心[J].现代法学.2011(03):78-82.[7] 周凤婷.“刑讯逼供”的系统分析与控制[J].政法论坛.2011(05):54-55.[8] 刘昂.遏制理论视野下的刑讯逼供成因及对策[J].法学杂志.2010(11):19-21.

第三篇: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策略

文章标题: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策略

4月上旬,省检察院在安阳市召开了治理商业贿赂研讨会,与会人员对商业贿赂案件范围、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完善措施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于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

商业贿赂只是一个法律术语,不是一个规范罪名,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商业贿赂进行明

确的定义。那么,对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条件进行探讨就很有必要。与会代表认为,是否属于商业贿赂,应当主要根据行贿主体、目的及其发生的领域等来判断。商业贿赂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通过贿赂手段以获取交易机会或者经济利益的行为。商业贿赂的行贿主体是经营者,商业贿赂行贿方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贿赂活动发生在商业活动领域。

商业贿赂犯罪从本质上讲是贿赂犯罪的一种,但它和一般的贿赂犯罪相比又具有一些特点:一是商业贿赂犯罪大多具有行业性特征。从检察机关近几年的办案情况看,商业贿赂大多发生在具有暴利性、市场供求成为单方市场的特定领域、特定行业内,如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等。二是商业贿赂犯罪具有长期性特征。一般的贿赂犯罪大多是一事一贿,行贿方要求受贿方所做的是短期的、一次性行为,如升迁、调动工作等。而商业贿赂犯罪大多行贿方和受贿方形成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合作”,行贿方通过不断向受贿方进行贿赂后谋求较长时间的经济利益。三是商业贿赂具有隐蔽性特征。一般的贿赂犯罪往往是简单的权钱交易,其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比较明显。而商业贿赂犯罪大多会披着“市场经济”的外衣,而以“回扣”、“手续费”、“返利”等形式出现,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商业贿赂治理工作中的问题

商业贿赂犯罪查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与会人员探讨的一个焦点。大家认为,现行法律不完善是影响商业贿赂治理的突出因素。

首先,法律规定散乱、不统一,缺乏衔接性和协调性。目前,虽然我国有关防治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定数量很多,但是非常散乱,容易使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出现冲突,给治理商业贿赂的司法实践带来许多问题。

其次,现行立法在具体内容的规定上存在滞后性。在刑事立法方面,一是随着商业贿赂的形式越来越隐蔽,把贿赂限定为财物,范围过窄,无法满足当前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需要;二是在受贿罪和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构成要件的设计上存在问题。“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构成该类犯罪的必备要件,给犯罪分子提供了许多规避法律的机会。三是在刑法罪名方面还不能与国际接轨,容易造成市场法律规制手段的缺失。四是我国现行法律对商业贿赂犯罪的经济处罚措施较轻,缺乏从业禁止的资格刑,不能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有代表从具体案件入手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商业贿赂案件的特殊性给案件查办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具体总结为“四难”现象。一是商业贿赂行为隐蔽性较强,发现案件线索难。由于商业贿赂的行贿、受贿双方存在着利益一致性,且行为都是秘密进行的,因此,监管主体很难发现商业贿赂线索。二是商业贿赂案情辐射地域广,侦查取证难。由于商业贿赂往往发生在商业交易中,具有专业性、跨地域性和扇形放射性等特点,书面证据和知情人较少,给调查取证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三是商业贿赂犯罪多为窝串案,主要证据突破难。由于商业贿赂犯罪中各方具有共同利益,而且往往是“官商结合”,一旦其中一方打听到查办风声,往往便会串供、毁证,订立攻守同盟,甚至一逃了之,难以形成有效证据链。四是追逃工作难。与商业贿赂形式日益多样化,手段日益现代化相比,检察机关的侦查技术手段还过于单

一、落后,追逃工作难度较大。

-商业贿赂治理工作的完善措施

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完善商业贿赂治理措施进行了热烈探讨。商业贿赂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情况,仅仅依靠某部法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当务之急,还是要从完善立法、举报制度以及财务会计制度等方面入手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综合治理。

一、加大商业贿赂案件查处力度。在当前商业贿赂多发、治理工作亟待加强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抓好商业贿赂大要案的查办,增强法律震慑力。一是严格执法,提高商业贿赂犯罪的查处率。针对一些地方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查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随意性大的现象,必须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强调严格执法,将执法执纪依据统一到法律层面上来,决不能在制裁上予以法外施恩。二是在发案较集中的系统和领域集中力量掀起打击“高潮”,开展“系统抓、抓系统”活动,深挖窝案、串案,形成侦查一体化的办案格局。三是针对商业贿赂查处存在的客观难度,强化侦查意识,注重侦查手段的使用,在提高侦查能力上下功夫。

二、完善立法。一是加强司法解释。多数同志认为,虽然我国目前关于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比较分散,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具有争议的具体法律问题,但总体来看,现行法律还是能满足治理商业贿赂需

第四篇: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策略

文章标题: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策略

4月上旬,省检察院在安阳市召开了治理商业贿赂研讨会,与会人员对商业贿赂案件范围、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完善措施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于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

商业贿赂只是一个法律术语,不是一个规范罪名,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商业贿赂进行明

确的定

义。那么,对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条件进行探讨就很有必要。与会代表认为,是否属于商业贿赂,应当主要根据行贿主体、目的及其发生的领域等来判断。商业贿赂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通过贿赂手段以获取交易机会或者经济利益的行为。商业贿赂的行贿主体是经营者,商业贿赂行贿方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贿赂活动发生在商业活动领域。

商业贿赂犯罪从本质上讲是贿赂犯罪的一种,但它和一般的贿赂犯罪相比又具有一些特点:一是商业贿赂犯罪大多具有行业性特征。从检察机关近几年的办案情况看,商业贿赂大多发生在具有暴利性、市场供求成为单方市场的特定领域、特定行业内,如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等。二是商业贿赂犯罪具有长期性特征。一般的贿赂犯罪大多是一事一贿,行贿方要求受贿方所做的是短期的、一次性行为,如升迁、调动工作等。而商业贿赂犯罪大多行贿方和受贿方形成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合作”,行贿方通过不断向受贿方进行贿赂后谋求较长时间的经济利益。三是商业贿赂具有隐蔽性特征。一般的贿赂犯罪往往是简单的权钱交易,其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比较明显。而商业贿赂犯罪大多会披着“市场经济”的外衣,而以“回扣”、“手续费”、“返利”等形式出现,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商业贿赂治理工作中的问题

商业贿赂犯罪查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与会人员探讨的一个焦点。大家认为,现行法律不完善是影响商业贿赂治理的突出因素。

首先,法律规定散乱、不统一,缺乏衔接性和协调性。目前,虽然我国有关防治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定数量很多,但是非常散乱,容易使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出现冲突,给治理商业贿赂的司法实践带来许多问题。

其次,现行立法在具体内容的规定上存在滞后性。在刑事立法方面,一是随着商业贿赂的形式越来越隐蔽,把贿赂限定为财物,范围过窄,无法满足当前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需要;二是在受贿罪和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构成要件的设计上存在问题。“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构成该类犯罪的必备要件,给犯罪分子提供了许多规避法律的机会。三是在刑法罪名方面还不能与国际接轨,容易造成市场法律规制手段的缺失。四是我国现行法律对商业贿赂犯罪的经济处罚措施较轻,缺乏从业禁止的资格刑,不能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有代表从具体案件入手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商业贿赂案件的特殊性给案件查办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具体总结为“四难”现象。一是商业贿赂行为隐蔽性较强,发现案件线索难。由于商业贿赂的行贿、受贿双方存在着利益一致性,且行为都是秘密进行的,因此,监管主体很难发现商业贿赂线索。二是商业贿赂案情辐射地域广,侦查取证难。由于商业贿赂往往发生在商业交易中,具有专业性、跨地域性和扇形放射性等特点,书面证据和知情人较少,给调查取证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三是商业贿赂犯罪多为窝串案,主要证据突破难。由于商业贿赂犯罪中各方具有共同利益,而且往往是“官商结合”,一旦其中一方打听到查办风声,往往便会串供、毁证,订立攻守同盟,甚至一逃了之,难以形成有效证据链。四是追逃工作难。与商业贿赂形式日益多样化,手段日益现代化相比,检察机关的侦查技术手段还过于单

一、落后,追逃工作难度较大。

-商业贿赂治理工作的完善措施

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完善商业贿赂治理措施进行了热烈探讨。商业贿赂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情况,仅仅依靠某部法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当务之急,还是要从完善立法、举报制度以及财务会计制度等方面入手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综合治理。

一、加大商业贿赂案件查处力度。在当前商业贿赂多发、治理工作亟待加强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抓好商业贿赂大要案的查办,增强法律震慑力。一是严格执法,提高商业贿赂犯罪的查处率。针对一些地方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查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随意性大的现象,必须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强调严格执法,将执法执纪依据统一到法律层面上来,决不能在制裁上予以法外施恩。二是在发案较集中的系统和领域集中力量掀起打击“高潮”,开展“系统抓、抓系统”活动,深挖窝案、串案,形成侦查一体化的办案格局。三是针对商业贿赂查处存在的客观难度,强化侦查意识,注重侦查手段的使用,在提高侦查能力上下功夫。

二、完善立法。一是加强司法解释。多数同志认为,虽然我国目前关于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比较分散,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具有争议的具体法律问题,但总体来看,现行法律还是能满足治理商业贿赂需要的,没有必要专门制定一部关于商业贿赂的单行法。当然,司法机关可以专门对治理商业贿赂实践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司法解释。也有论者建议制定一部《反商业贿赂法》。明确界定商业贿赂的界限范围和查处的主管机关,构建起行政、民事与刑事制度相互配合衔接的反商业贿赂机制。

二是加强立法解释。一些与会人员认为,为了避免“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同时适应治理商业贿赂的国际形势,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参考《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进行立法解释。一是修改受贿犯罪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构成要件的规定。可以借鉴《公约》的表述,以受贿人基于贿赂“作为或者不作为”取代“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二是扩大贿赂方式的范围。可以借鉴《公约》规定的“不正当好处”的概念,把“获取不正当好处”作为贿赂方式。三是将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的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可以借鉴《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应当将贿赂外国公司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扩大我国刑法规定的贿赂犯罪主体范围。

三是完善对商业贿赂行贿人的处罚措施体系。有论者指出,要借鉴国外立法,加大对商业贿赂行贿人的经济处罚力度。要遏制通过商业行贿获取巨额利润的行为,就必须运用高额经济处罚的手段才能奏效。还要建立和完善对行贿人的从业禁止处罚制度。禁业性的人身资格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调节经济生活的通行手段。

三、建立商业贿赂信息共享和举报制度。一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强化打击合力。加强司法机关之间、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之间的配合,建立情报、信息交换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发现线索迅速移送,及时查处。二是建立专门的商业贿赂举报制度。由于商业贿赂比较隐蔽、取证困难,仅仅依靠行政执法、司法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建议创新举报奖励制度,如推行悬赏举报制度等,提高群众的举报积极性。

《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策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策略。

第五篇: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策略

文章标题: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策略

4月上旬,省检察院在安阳市召开了治理商业贿赂研讨会,与会人员对商业贿赂案件范围、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完善措施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于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

商业贿赂只是一个法律术语,不是一个规范罪名,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商业贿赂进行明

确的定义。那么,对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条件进行探讨就很有必要。与会代表认为,是否属于商业贿赂,应当主要根据行贿主体、目的及其发生的领域等来判断。商业贿赂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通过贿赂手段以获取交易机会或者经济利益的行为。商业贿赂的行贿主体是经营者,商业贿赂行贿方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贿赂活动发生在商业活动领域。

商业贿赂犯罪从本质上讲是贿赂犯罪的一种,但它和一般的贿赂犯罪相比又具有一些特点:一是商业贿赂犯罪大多具有行业性特征。从检察机关近几年的办案情况看,商业贿赂大多发生在具有暴利性、市场供求成为单方市场的特定领域、特定行业内,如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等。二是商业贿赂犯罪具有长期性特征。一般的贿赂犯罪大多是一事一贿,行贿方要求受贿方所做的是短期的、一次性行为,如升迁、调动等。而商业贿赂犯罪大多行贿方和受贿方形成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合作”,行贿方通过不断向受贿方进行贿赂后谋求较长时间的经济利益。三是商业贿赂具有隐蔽性特征。一般的贿赂犯罪往往是简单的权钱交易,其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比较明显。而商业贿赂犯罪大多会披着“市场经济”的外衣,而以“回扣”、“手续费”、“返利”等形式出现,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商业贿赂治理中的问题

商业贿赂犯罪查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与会人员探讨的一个焦点。大家认为,现行法律不完善是影响商业贿赂治理的突出因素。

首先,法律规定散乱、不统一,缺乏衔接性和协调性。目前,虽然我国有关防治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定数量很多,但是非常散乱,容易使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出现冲突,给治理商业贿赂的司法实践带来许多问题。

其次,现行立法在具体内容的规定上存在滞后性。在刑事立法方面,一是随着商业贿赂的形式越来越隐蔽,把贿赂限定为财物,范围过窄,无法满足当前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需要;二是在受贿罪和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构成要件的设计上存在问题。“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构成该类犯罪的必备要件,给犯罪分子提供了许多规避法律的机会。三是在刑法罪名方面还不能与国际接轨,容易造成市场法律规制手段的缺失。四是我国现行法律对商业贿赂犯罪的经济处罚措施较轻,缺乏从业禁止的资格刑,不能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有代表从具体案件入手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商业贿赂案件的特殊性给案件查办带来诸多困难,具体为“四难”现象。一是商业贿赂行为隐蔽性较强,发现案件线索难。由于商业贿赂的行贿、受贿双方存在着利益一致性,且行为都是秘密进行的,因此,监管主体很难发现商业贿赂线索。二是商业贿赂案情辐射地域广,侦查取证难。由于商业贿赂往往发生在商业交易中,具有专业性、跨地域性和扇形放射性等特点,书面证据和知情人较少,给调查取证带来许多困难。三是商业贿赂犯罪多为窝串案,主要证据突破难。由于商业贿赂犯罪中各方具有共同利益,而且往往是“官商结合”,一旦其中一方打听到查办风声,往往便会串供、毁证,订立攻守同盟,甚至一逃了之,难以形成有效证据链。四是追逃难。与商业贿赂形式日益多样化,手段日益现代化相比,检察机关的侦查技术手段还过于单

一、落后,追逃难度较大。

-商业贿赂治理的完善措施

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完善商业贿赂治理措施进行了热烈探讨。商业贿赂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情况,仅仅依靠某部法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当务之急,还是要从完善立法、举报制度以及财务会计制度等方面入手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综合治理。

一、加大商业贿赂案件查处力度。在当前商业贿赂多发、治理亟待加强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抓好商业贿赂大要案的查办,增强法律震慑力。一是严格执法,提高商业贿赂犯罪的查处率。针对一些地方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查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随意性大的现象,必须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强调严格执法,将执法执纪依据统一到法律层面上来,决不能在制裁上予以法外施恩。二是在发案较集中的系统和领域集中力量掀起打击“高潮”,开展“系统抓、抓系统”活动,深挖窝案、串案,形成侦查一体化的办案格局。三是针对商业贿赂查处存在的客观难度,强化侦查意识,注重侦查手段的使用,在提高侦查能力上下功夫。

二、完善立法。一是加强司法解释。多数同志认为,虽然我国目前关于商业贿赂的法律法规比较分散,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具有争议的具体法律问题,但总体来看,现行法律还是能满足治理商业贿赂需

要的,没有必要专门制定一部关于商业贿赂的单行法。当然,司法机关可以专门对治理商业贿赂实践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司法解释。也有论者建议制定一部《反商业贿赂法》。明确界定商业贿赂的界限范围和查处的主管机关,构建起行政、民事与刑事制度相互配合衔接的反商业贿赂机制。

二是加强立法解释。一些与会人员认为,为了避免“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同时适应治理商业贿赂的国际形势,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参考《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进行立法解释。一是修改受贿犯罪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构成要件的规定。可以借鉴《公约》的表述,以受贿人基于贿赂“作为或者不作为”取代“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二是扩大贿赂方式的范围。可以借鉴《公约》规定的“不正当好处”的概念,把“获取不正当好处”作为贿赂方式。三是将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的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可以借鉴《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应当将贿赂外国公司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扩大我国刑法规定的贿赂犯罪主体范围。

三是完善对商业贿赂行贿人的处罚措施体系。有论者指出,要借鉴国外立法,加大对商业贿赂行贿人的经济处罚力度。要遏制通过商业行贿获取巨额利润的行为,就必须运用高额经济处罚的手段才能奏效。还要建立和完善对行贿人的从业禁止处罚制度。禁业性的人身资格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调节经济生活的通行手段。

三、建立商业贿赂信息共享和举报制度。一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强化打击合力。加强司法机关之间、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之间的配合,建立情报、信息交换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发现线索迅速移送,及时查处。二是建立专门的商业贿赂举报制度。由于商业贿赂比较隐蔽、取证困难,仅仅依靠行政执法、司法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建议创新举报奖励制度,如推行悬赏举报制度等,提高群众的举报积极性。

《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策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策略。WLs

要的,没有必要专门制定一部关于商业贿赂的单行法。当然,司法机关可以专门对治理商业贿赂实践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司法解释。也有论者建议制定一部《反商业贿赂法》。明确界定商业贿赂的界限范围和查处的主管机关,构建起行政、民事与刑事制度相互配合衔接的反商业贿赂机制。

二是加强立法解释。一些与会人员认为,为了避免“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同时适应治理商业贿赂的国际形势,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参考《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进行立法解释。一是修改受贿犯罪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构成要件的规定。可以借鉴《公约》的表述,以受贿人基于贿赂“作为或者不作为”取代“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二是扩大贿赂方式的范围。可以借鉴《公约》规定的“不正当好处”的概念,把“获取不正当好处”作为贿赂方式。三是将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的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可以借鉴《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应当将贿赂外国公司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扩大我国刑法规定的贿赂犯罪主体范围。

三是完善对商业贿赂行贿人的处罚措施体系。有论者指出,要借鉴国外立法,加大对商业贿赂行贿人的经济处罚力度。要遏制通过商业行贿获取巨额利润的行为,就必须运用高额经济处罚的手段才能奏效。还要建立和完善对行贿人的从业禁止处罚制度。禁业性的人身资格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调节经济生活的通行手段。

三、建立商业贿赂信息共享和举报制度。一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强化打击合力。加强司法机关之间、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之间的配合,建立情报、信息交换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发现线索迅速移送,及时查处。二是建立专门的商业贿赂举报制度。由于商业贿赂比较隐蔽、取证困难,仅仅依靠行政执法、司法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建议创新举报奖励制度,如推行悬赏举报制度等,提高群众的举报积极性。

《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策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谈我国商业贿赂治理的立法完善和司法策略。WLs

下载浅探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缺陷与完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探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缺陷与完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现状及完善建议

    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现状及完善建议 字数:3243 来源:空中英语教室·科学教育家 2011年9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制观念的加强和环保意识的提......

    民建中央建议制定反商业贿赂法

    民建中央建议制定反商业贿赂法商业贿赂的防范措施“国家要加大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应突破1万至20万元罚款的限制,罚款额定为50万元至500万元;对商业贿赂有明确利益诉求的,罚款......

    我国的生态补偿立法的进程及完善建议

    我国的生态补偿立法的进程及完善建议 摘要: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下的“加快生态文......

    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浅探

    我国行政执法程序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浅探 文望平内容摘要 行政执法程序是实现执法效果的程序保障,对制约行政权力、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我国......

    浅析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与完善

    浅析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与完善 内容摘要:劳动关系是社会基本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正因为如此,我国......

    论文:浅析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缺陷与完善

    浅析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缺陷与完善 摘要: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中在对受案范围的法律术语的界定、教育行政机关的纠纷、违反诉讼举证时限的行为应承担的责任、诉讼参加人的罗列......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缺陷与完善论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会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策略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因此,会计管理工作受到......

    论文提纲范本.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之法律缺失与完善浅探-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之法律缺失与完善浅探 引言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概况及发展中的法律缺失问题 (一) 区域经济发展与法治的关系 1. 区域经济概念 2. 法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