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勇新课学案学生版-神奇的货币 -

时间:2019-05-13 08:1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丁勇新课学案学生版-神奇的货币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丁勇新课学案学生版-神奇的货币 -》。

第一篇:丁勇新课学案学生版-神奇的货币 -

广水一中2013—2014年经济生活新课学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板书)

广水一中丁勇2013年9月6日星期五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探究过程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探究活动一:商品的本质与共同特征

1.阅读教材P4正文第一段,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正文第一段上面的两个问题

2.小明家去年稻谷收获了一万斤,自家消费了4000斤,卖了6000斤。这些稻谷是商品吗?

教师节快到了,小李同学在天利园花店买了一个花篮,送给了赵老师。这个花篮是不是商品呢? 探究活动二:商品的基本属性(参照教材P5正文第二段下面问题设计)

1.大家作为消费者为什么要购买大米、衣服、手机、电视、电脑等商品?(或者等价问题:生产大米的农民和生产袜子的手工业者为什么要相互交换商品?)

2.作为生产者,农民出售大米、生产厂家出售衣服、手机、电视、电脑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或者等价问题:大米和袜子为什么能够并且要按照20公斤大米=5双袜子的比例相交换?)

3.结合商品的基本属性,作为消费者,假如你购买一部手机你一般要考虑手机的哪些因素?消费者的这一消费现象对手机生产商有什么启示? 探究总结:(板书)

(一)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⑴从构成商品必要条件方面识别:一是劳动产品(区分物品≠劳动产品≠商品;是包含关系)二是用于交换。(两者缺一不可)

⑵从与商品流通领域关系方面识别:正确理解“交换”:

①商品交换体现的是买卖关系而非赠送关系(商品≠礼品、捐赠物品)(卖一赠一的赠品是商品,不是无偿捐赠,价值通过促销实现);

②从时间上看,商品交换前: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产品,即使暂未易手,也是商品。交换中:正在进行

交易的劳动产品是商品。交换后:A.退出流通领域,不再用于交换,而是用于生活或生产消费的产品,就不再是商品;B.继续用于交换,没有用于生活或生产消费的产品仍然是商品。⑶从商品基本属性方面识别: ⑷从商品真伪方面识别:

⑴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物的关系,不能比大小,可以比好坏。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市场需求”。(使用价值≠质量)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和分属于不同所有者决定了商品需要进行交换(为什么要交换?)⑵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形式有差别,而耗费的人的体力和脑力方面没有差别。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一般劳动形成价值,)现实生活中指的是“生产成本”。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商品能够并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的基础(为什么能交换?)

价值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实现。①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如果不符合市场需求,实现不了交换,就不能转化为社

会劳动,其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是商品。(以市场为导向,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②等价交换 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是分离的。消费者的目的就是获得使用价值,满足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生产者的目的是实现商品价值,获得利润。(对立)

核心提示:消费者购买商品总是希望找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最佳结合点即“物美价廉”。对生产者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就要表现为关注成本(即价值,实质是重技术和管理,走集约型发展道路,让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市场需求和质量(即使用价值,实质要重视市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具有高科技含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课堂巩固:

1.自然界中的落叶是商品吗?你采取什么措施将手中的树叶变成商品并顺利地卖出去?

2.判断:商品交换中,消费者为满足需要只关心使用价值,生产者为实现利润只关心价值。()

3.〖2011江苏政治〗某公司向计算机个人用户提供免费的安全和杀毒服务,占据了国内网络安全软件市场的半壁江山。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免费提供,是因为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A.属于公共物品B.价值通过其他形式实现C.使用价值不大D.未用于交换而没有价值

4.〖2010福建〗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动车)开通后,福州的张先生和李先生在“乘坐动车还是汽车前往厦门”的讨论中,张先生说.我会选择动车,虽然它的价格高一些,但速度快,用时少。李先生说,我会选择汽车,虽然它的速度没有动车快,但价格低。由此可见:

A.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

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D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 5.彩铃有偿下载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普遍现象。通信公司将歌曲制成铃声供人有偿下载是为了A.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 B.获得商品的价值 C.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D.满足消费者需求

探究活动三:货币的产生与本质(参照教材P4-5)

表演小品《货币的产生过程》

第一幕:在老师的解说下,我们看到了一位“农民”顶着烈日在辛勤的劳作,经过努力终于种出了粮食,这时另一位“牧羊人”来到他跟前,两个人经过商量之后“农民”用剩余的粮食换了一块羊皮。旁白:这就是货币产生的第一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形式:20公斤粮食=1块羊皮

想一想:为什么农民和牧羊人互相需要交换,为什么20公斤粮食=1块羊皮? 想一想:在这里20公斤粮食的价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第二幕: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能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生产的剩余产品也越来越多。这时“农民”可以按照自己需要用粮食交换羊皮,也可以交换斧头、布匹、酒等。这说明商品交换越来越频繁。

但随之而来的是交换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比如这时“农民”想要换羊皮,但“牧羊人”却想要换斧子,而斧子的所有者却想要换布,布的所有者想要………。同学们模拟这样的交换过程。旁白:这就是货币产生的第二个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形式:1块羊皮

1把斧头

20公斤粮食=1匹布其它商品

想一想:这里20公斤粮食的价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在扩大的物物交换中,人们的交换活动会出现什么困难呢?

第三幕:换来换去,要么几经周折才能成功,要么“乱”作一团不能成功,想一想:“为什么会乱成一团”“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 思考解决这一商品交换困难。旁白:这就进入货币产生的第三个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

想一想:这里其他商品的价值都可以通过什么体现出来?2只羊的作用是什么? 想一想:什么是一般等价物,它与商品有什么关系? 想一想: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对商品交换有什么意义?

第四幕:一般等价物由什么商品来充当,各时期不同,各地区也不同。另外,用牛羊、粟帛等做一般等价

物也十分不方便,它们体积大,不宜携带,也不宜分割,而且不宜久藏,这些都给交换带来了麻烦,那该

怎么办呢?老师旁白: 这就进入货币产生的第四个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形式:

想一想:历史上贝壳和羊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它们充当一般等价物有什么缺点或局限性?

想一想:为什么一般等价物会固定在金银上?在这里10克黄金也是一般等价物,它在什么情况下成为货币,当它没有固定在金银上时,它是不是货币? 探究总结(板书)

(二)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偶然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有优点)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注意:.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 巩固提高:

1.判断: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商品、商品交换、商品生产是同时产生的()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2.(08上海卷)4.历史上,贝壳、粮食、皮革都曾充当过商品交换的媒介,但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贵金属长期占有了货币的宝座。这是由于贵金属

①化学性质稳定、便于保存②可做装饰品 ③具有很高的价值 ④质地均匀、便于分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上海高考政治题)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一些食品、衣服、香烟等物品。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用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物品,例如,1件衬衣值80支香烟,为他人洗1件衣服可换2支香烟„„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简要回答:(1)在这个故事中,香烟充当了什么角色?执行了哪些功能?(2)为什么香烟从普通消费品变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

探究活动四:货币的基本职能(参照教材P5-7)

1.观察教材P5正文下面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从以下角度归纳和理解价值尺度的概念:

(1)货币是商品,从商品的价值和商品交换的角度,体会和感悟尺度的含义。

(2)从货币的本质的角度,联系一般等价物的概念,体会和感悟价值尺度的含义。

(3)从实际生活中的标价、价格标签角度,体会和感悟价值尺度的含义。

(4)周恩来总理妙答提问的情境:“总理先生,贵国有多少人民币?”一记者问。“18.88元。”周总理面带微笑

地答道。“18.88元?”记者莫名其妙。总理和其他一些记者哈哈大笑

2.观察教材P6正文中间的商品交易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回答图片下面的问题(流通手段)延伸思考:(1)这一商品交易和货币产生前的物物交换有什么区别?

(2)教材P6 如何理解从“商品→货币”这一惊险的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3)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卖难的问题,如种粮农民的卖粮难、果农卖果难、养殖户卖牛奶难……请大家

就解决卖难发表有价值的建议?

3.阅读教材P7的相关链接,找出货币的其他职能,并找出这些职能的特点。探究总结(板书)

巩固提高:

1.〖2009年浙江〗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B.只有货币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C.凡是劳动产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D.仅仅金银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2.(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01题)“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人们还是喜欢金银。这表明金银作为货币

A.从起源看,是和商品同时产生的B.从作用看,是财富的唯一象征

C.从本质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D.从职能看,具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3.〖2009年广东〗随着“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神七”商标的价值也与时俱增。某私营企业用自有资金50

万和银行贷款150万(利息32万)购买了这一200万元的商标。其中200万商标价格、200万购置现金、32万利息分别体现了货币的A.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职能B.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 C.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职能D.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

探究活动五:纸币以及其发行量与购买力(参照教材P7-8)

(情景设置)1.鲁智深走到酒店向柜台扔出一包碎银,说: “给洒家一坛好酒。”

2.孔乙己走到咸亨酒店柜台,排出几文钱说:“掌柜的,一碗热酒,一碟茴香豆。”

3.书店收银台,同学甲拿出24元人民币,购买了一本数学资料

4.同学乙周末在淘宝网上用网银购买了一件衣服

问题思考:(1)货币为什么会由金银条块发展到金属铸币,又从金属铸币发展到纸币?

(2)什么是纸币?试解读纸币的定义

(3)如果央行向13亿中国人每人发放1000万人民币,让所有人成为千万富翁,好吗?或者讨论人民币是否发行越多越好?

(4)阅读教材P8的相关链接,归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民币(5)有人认为“金钱能使鬼推磨”,有人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根据所学货币知识,阅读教材综合探究23~25页,讨论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探究总结(板书)

(四)纸币(见书7~8页)

1.纸币的产生与发展:金银条块——金属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优点P7)—信用货币—电子货币3.。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教材P8专家点评)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5.纸币的发行权集中在国家。在我国,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具体发行事宜。人民币的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和发展的血脉。爱护人民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依法严惩制售假币行为。

6.正确认识货币与财富的关系,树立正确金钱观。

(1)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一定意义上看,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这样既利于国家、社会、他人,又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3.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一般地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引起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巩固提高:

1.〖09年广东〗假设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销售商品总量为500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8元,在这一年里货币平均周转5次。那么,这一年里纸币发行量应为_______元。而这一年实际发行了16000亿元,这时的1元钱相当于________元,这会引起。

A.80000.5纸币贬值B.40000.25购买力降低 C.160002通货膨胀D.20003购买力提高 2.2012年,M国货币流通次数为5次,假如2013年该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待售商品的总量增加了10%,商品的价格水平下降了4%,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增加了32%。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该国2013年的货币流通次数是

A.6B.4C.7D.

33.(10四川卷)25.为克服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发行量,向金融机构注资,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看是否出现

①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超过纸币的发行量②商品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货币持续贬值 ③国家发行的货币数量超过上一年发行的数量④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使居民购买力普遍下降 A.①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2信用工具和外汇教学设计(1课时,板书)

探究活动一:信用卡与支票(参照教材P8-10)

感悟生活场景:统计学生走读生坐公交车选择的是现金消费还是公交卡消费。过去,我们一中学生校园购物、食堂就餐、校内看病、预约上机都要交现金。现在大家在学校消费使用的是校园卡“一卡通”。现在只

要在POS机(计算机联网的终端机)上轻轻地一刷,转瞬间账目就结清了。

思考问题:

1.阅读教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回答现金消费和刷卡消费属于什么结算方式,并分析现金消费和刷卡消费有什么不同?

2.校园一卡通(广义)和银行信用卡(狭义)有什么区别。生活中我们使用银行信用卡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信用卡是在生活中常见的信用工具,还有另外一种大家不怎么接触的,或者在电影中常看到的?那就是支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P9相关链接,回答问题

3.小张拿到的这张票据是什么?如何把这张票兑换成现金? 4.根据教材P10了解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如何使用以及注意问题 探究总结(板书)

(一)结算与信用工具(见书8~10页)

1.结算就是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情况。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现金结算:就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转账结算:就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2.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等。

⑴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具有简捷、安全、方便等优点(注意安全意识,信用卡本身没有价值,不能代替货币职能,仅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⑵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巩固提高:

1.〖2011浙江〗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银行信用卡 A.可减少现金流通量并缓解通货膨胀 B.相当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C.既方便又十分安全

2.全国好多地方已逐步将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医疗费用的支付与返还等业务,集成到社会保障卡加载的银行账户中办理。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后

①具有存取、消费、转账、查询等功能②使社会保障卡的功能得到拓展和延伸 ③可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④可以提高持卡人的社会保障水平B.③④C.①③D.②④

探究活动二:外汇和汇率(参照教材P10)

1.如果我们到欧洲旅游,能在那里用人民币购物、付费吗?那我们该怎么办? 2:课本P10下面虚框内容

(1)与2010年4月8日相比,2013年4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升了还是降了?(2)外汇汇率变动对人民币币值、外币币值的影响?

(3)假定某一天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美元兑10元人民币,一只中国产的花瓶成本为5元人民币,即0.5美元,现在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美元兑5元人民币,那么花瓶的成本将提高到1美元。这样一来,花瓶的成本在人民币升值后成本提高了0.5美元,出口花瓶的企业为了弥补成本的提高带来的损失只能提高商品的出口价格,这样会导致其利润下降,削弱花瓶的国际竞争力,出口受阻还会导致外贸企业工人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欧美日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有人根据上面材料认为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你是如何认识的? 探究总结(板书)

(六)外汇和汇率(见书10页)

1.)。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汇率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币单位叫本币汇率,二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币单位叫外币汇率。外币汇率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是反向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上升,相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跌落。

巩固提高:

1.〖2010年高考·江苏政治〗·07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07年8月24日,100美元兑换756.91元人民币;2010年5月4日,100美元兑换682.65元。这表明A.人民币汇率跌落,美元贬值B.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C.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D.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2.〖2009海南〗2007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A、1:4.95B、1:5C、1:5.6D、1:6.05

第二篇:丁勇新课教案学生版-文化传播

广水一中2013级文化生活新课学案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广水一中丁勇2014年9月9日星期二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从横向积累看文化的发展)

★教学目标要求:识记文化传播含义、途径(方式)、手段。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运用

实例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增强学生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多种文化相互沟通、交流、理解、融合,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难点: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探究问题一:①同学们,今夏在世界杯期间引爆中国各大网络,成功取代了《最炫民族风》成为广场舞大妈和全民娱乐新宠的“神曲”是什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或者手段了解这首“神曲”的?

②今年暑期,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ALS(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意识,同时也号召人们为ALS联合会捐款的一项公益挑战赛活动。它在美国发起并短短两周就风靡美国和传至全世界,8月份来到中国,8月底已经有800多万人参加。在座的同学知道这项活动吗?如果知道请向其他不知道的同学解释这项活动。③教材P34页楷体字图片材料和问题:这些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文化传播?(探究目的:导入新课。文化传播含义;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初步感知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材料一:①2006年5月,《新周刊》在上一期刊登了一篇《如何“贩卖”中国文化》的专题,采访了北京 大学教授、著名文化评论家张颐武,张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称:“世俗文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 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 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 未来。”

②商业广告是一种导向,它以瞬息万变的节奏和无所不包的信息引导人们感受现代气息,拓宽人们的生活视野;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人们不断创新生活文化观。打开视窗,所有的窗口都亮起微软的标志;所有的车都奔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这条路直通好莱坞,那里会让你梦想成真;《哈利.波特》

几乎同一时间摆上了小朋友的书桌;迪斯尼的米奇和唐纳,在儿童服装和学习用品上保持着永恒的微笑;肯德基和麦当劳里总是在过大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先生也说:“美国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采取本土化经营战略,在中国出现洋品牌集体变“口味”,肯德基称:企业要立足中国,向传统致敬。结果肯德基在华销售额稳步回升。

探究问题二:①你对张颐武教授的观点有褒有贬。你能否从文化交流角度说明张教授观点的合理性

②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美国从政府到企业都非常重视商业广告等商贸活动的文化渗透力?你能举出一些从古到今商业贸易推动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吗?

参考角度一:,在当今频繁的经济贸易中,文化传播的内容也更广泛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外交、外宣价值,传播了本国家、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参考角度二:。

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国外求学、旅游或经商,他们往往会感受到当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甚至冲突。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能否从美国跨国公司本土化成功的案例,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应该怎么样处理好这种文化差异甚至冲突,为华人异国经商或中国人“走出去“突破瓶颈提几条有价值的建议?

材料二:①首部客家民系形成史诗大篇电视连续剧《大南迁》于2014年8月8日由东南卫视、陕西卫视、广东卫视等多家卫星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同时播出。以“葛藤坑传说”为骨架,描写了晚唐王朝的腐败,社会**,民不聊生,北方汉人被迫颠沛流离,大规模南迁的悲壮情景;描绘了难民的栖居葛藤坑,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历程;描绘了汉人与当地原住民之间,不同传统文化,不同习俗,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各种人物性格、情感纠葛,所产生的种种矛盾,长期杂处之后,相互磨合、相互交融,建立起不同族群之间难以分离的情感,构建起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园。故事生动曲折,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充满着浓郁的客家孕育时期的原生态生活气息。它和前几年央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近代大迁徙三部曲一样,倍

受好评并创收视新高。

②“民工潮”是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的重要渠道。“民工潮”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终年风尘仆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③中国人走向海外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当时有中国商人“住蕃”他国,有的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而中国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移居海外,主要还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考虑移民,经历了一个从技术移民为主,投资移民增多的过程。中国社科院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移民已超过3500万人,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移民群体,遍布世界151个国家,近30个地区。东南亚、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是他们最主要的聚集地。在好几千万海外华人中,大约98%的人都已经加入了当地国籍。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人已经不再是中国人了。但是这些人却往往都会为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自豪。今天,新一代的华侨和华人却有“全球经济一体化,立足侨居国做一番事业”的新概念,由于文化专业水平比较高,很快就融入当地社会,担任了议员和政府官员或者成为当地的专业人士,他们在当地社会发挥了重大的影响,也同中国保持密切的经贸文化往来。

探究问题三:①我同历史卜出现过哪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清你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指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② 有很多同学的父母就是民工大潮中的一员,请大家谈谈民工潮对中国发展特别是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③结合实际,谈谈移民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① 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

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教育部决定设立海外孔子学院,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达到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②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一直是莘莘学子的期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留学更是富裕家庭所钟情的一种追求。然而许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走出国门,留学生队伍越来越低龄化。出国留学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

探究问题四:①说说中国开办孔子学院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②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谈你对留学生低龄化的看法。

践行活动:图书漂流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获

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进行图书漂流。请我们同学利用信息技术课,做一个有关我们广水特色文化内容的漂流瓶,在网上漂流,做一个推广广水文化,支持家乡发展的践行者

◆探究活动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材料一:易中天在06年可谓是异军突起,凭藉央视“百家讲坛”而家喻户晓,出书访谈,一时间忙得不亦乐乎,成了06年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据传上海书展期间易中天2小时内签了四千本书,签坏N支笔,其受追捧程度可见一斑。其实在《品三国》之前,易中天也著有不少学术著作,但似乎都没啥大的反响。探究问题一:学者是不是该走出书斋,学术是否也应当大众化,作为人们争议的焦点越来越得到更多肯定的答案。《品三国》的一鸣惊人,为我们学者走出书斋和大众化搭建了平台,再一次论证了文化传播需要

借助什么的力量?阅读教材找出这一力量的发展阶段和各自特点。

探究问题二:在日本,青少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现象十分少见。而这种现象在中国青少年中却时有发生。请说说你觉得有哪些办法可以在青少年中传播环保文化呢?(提示:借助一定的媒介实施一定的做法)

材料二①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书记在会上强调,“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新兴媒体的崛起,已是不可逆转的大势。她在技术革新的支撑下强势登场,拥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诸多优势,同时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不因应这一大势,传统媒体必然走入末路。推动传

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可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而把握了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

展规律,新兴媒体就无异于给传统媒体插上一双翅膀。在改革任务千头万绪的情势下,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下,优先部署媒体融合发展,更是凸显中国深度融入世界背景下寄望讲好中国故事的愿景。当我们拥

有了讲故事的能力,当代中国将以更鲜明、更生动的形象立于世界面前、通达世人心灵。而有了新型主流

媒体、新型媒体集团,展示在世界面前的中国形象将不会变形,而会是更真实、更文明、更可亲。

②2014年9月1日,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及新媒体公众号《少林禅修中心》招聘媒体总监、主編各一

名,要求文字功底扎实,兼具英文沟通经验、有新媒体实战、组织、运营经验者优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

一定认知和践行力,有志于少林文化传播与发展。这一启事很快在网上引发热议。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

公司总经理钱大梁对南都记者表示,随着新型技术的不断发展,少林寺也在不断改进传播方式,加强与信

众的交流,在世界各地宣传中国少林文化,也就需要媒体制作和传播方面的人才。“我们以前的传播途径还

显单薄”,钱大梁说,少林寺也建有官网,并办有杂志,但内容比较专业,受众也较为局限,互动性还有待加强。因此,少林寺打算借助新媒体平台,以少林文化遗产、少林药局和禅修中心为依托,宣传从佛教教义到功夫,医学和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全世界热爱少林文化的人来自各个阶层,媒体传播者须能打通各种障碍,处理好各方关系,因为“少林是全世界人民的少林”。

探究问题三:材料中,中央决意下好改革“先手棋”,在媒体融合新格局中讲好中国故事;少林寺招聘媒

体总监、主編。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角度说明了什么道理。

活动课作业:观看《互联网时代》

2014年8月25日-9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21:10播出《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是中国第一部、甚至乃至于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全片

共十集,每集5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等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互联网是全球

共同面对的课题,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改变为基点,从历史出发,以国际化视野

和面对未来的前瞻思考,深入探寻互联网时代的本质(开放与共享),思考这场变革对经济、政治、社会、人性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该作品旨在引导全社会更准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互联网,更深刻地思考互联

网,有准备地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第9集《世界》世界是多元的,人类过去、现在和长久的将来,都

将依然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多样化。互联网进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和社会特性的国家,呈现出不

同的特点和影响,也影响着各国的现在和未来。本集选择七个代表性的国家,描绘互联网如何受到不同本

土文化的影响,每个民族国家、文化传统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同时,解析各个国家正如何选择自己的互联网战略,面对未来的发展与竞争。

◆探究活动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材料一:12月25日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

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活动发起人王达山对新民网表示,要通过此联署文章“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截至昨晚9时40分,新浪网上共有17334人参与调查,反对过圣诞节认为中国人过洋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的人占53.8%,赞同认为民众只是找机会轻松,并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脑的人占29.68%,无所谓的人占17.24。探究问题一:抵制圣诞节,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近来广受关注,掀起了新一轮韩剧热。而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郭甲根据整理近年来的交易数字,给时代周报记者描述了国产电视剧的出口状况:“我国在电视剧出口方面一直呈现贸易逆差,相比欧美甚至日韩等电视剧出口强国相形见绌。我国电视剧的出口范围非常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其传播力与影响力都非常有限。我国电视剧的主要销售地局限在亚太地区,主要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该区的销售量占据了全部出口份额的2/3,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电视剧精品凤毛麟角。” 在国内获得广泛好评的《亮剑》、《潜伏》就难以走出国门,原因就是外国观众对中国的近代史几乎是一窍不通,他们的文化氛围很难欣赏中国水浒传式的草莽英雄。

探究问题二: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怎么帮助国内获得好评的国产电视剧走出国门,改变电视剧出口的贸易逆差?并说明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实践活动三:收集从古到今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实例,说明他们对中外文化发展的意义。

★学生自学和笔记: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横向)

1.文化传播的含义:____ ____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__________活动。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教材P34页)☆

2.文化传播的途径(教材P34-35页)☆☆

①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不仅通过将商品蕴含的__________加以交流,而且

通过___________交流文化。现在,商贸活动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具有对外

宣传、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功能。(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交流也不是盲目和任意的,注意警惕文化霸权主义)

②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次大规模的________,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③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__________________,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各国之间互派_________和__________,则是一种更为________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误点警示: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正确的说法是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战争和冲突阻碍文化的发展,但有时也客观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3.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简称为传媒)(教材P36-37页)☆☆

⑴传媒的大体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各自特点见书36页)

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志。

⑶大众传媒主要形式:有_________、广播、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形式。

⑷大众传媒的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____________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__________。

注意: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的手段

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方式、方法)

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手段、工具)

大众传媒的发展≠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方式在文化传播中都将发挥不同的作用,各有特点)

4.中外文化交流(内容和意义都是双向的)(教材P38页)☆☆☆

⑴内容: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⑵理论前提: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文化因不同而交流,因交流而精彩 ⑶意义:

①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化传到国外,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形象;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合作关系,增进中外人民友谊,构建和谐世界。

②外域文化传入中国,增进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了解,利于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总之,既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繁荣。

前后相关知识:如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

⑷面对当代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

①态度和原则: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任务: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

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素质、途径和手段:了解和学习中外文化,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学会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技

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 知识检测和巩固提高:

1.历八月十五白是中国的中秋节,许多东南亚国家也将这一天作为传统节日。中华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中国唐代向东南亚地区的持续不断的移民。这反映了:

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B.中国人移居境外,入乡随俗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2014年将迎来孔子学院10周岁生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孔子学院的使命。兴办孔子学院 ①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②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国际影响力

③主要目的是学习、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④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文化繁荣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3..央视节目《中国谜语大会》采用了中国独有的能唤醒国人文化记忆的元素来设谜,受欢迎程度远超预期。但像用“告别蛇年”打一机械名称(谜底:马达)这样的谜语,却难以让不了解生肖文化的外国观众感受到其中的趣味和意蕴。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传播是知识传递的过程②中国谜语文化得到国人认同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④跨文化理解需要一定的条件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A.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5.(2012北京)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

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6.(2014课标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2014福建).图10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从图中可推出: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

8.(2014江苏)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从孔子学院的设立到中国文化年的举办,从《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红非洲到《印象马六甲》大型实景演出首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走出去渐入佳境。假如让你写一篇有关此类活动的新闻报道,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标题是

A.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化逐步趋向统一B.文化发展: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C.文化传承:文化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D.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10.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0月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

东海起航线: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就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把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公元前三世纪,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至日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宋代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元代政府设置市舶司向日本出口丝绸,明代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

南海起航线:早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进行贸易交换,中国丝绸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唐宋两代,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⑴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

⑵“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必将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就如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提出建议。

第三篇:神奇的货币说课

高一年级必修一政治第一单元说课稿《神奇的货币》

2015-09-30

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级必修一政治第一单元说课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精品学习网一直陪伴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从与人们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货币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作为教材的第一课本节内容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来看,货币作为经济生活最基本的要素,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贯穿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始终。

第二,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最为第一课是全部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只有让学生首先打好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基础,才可在以后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商品的含义;

(2)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5)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6)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jia chao)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三)重点、难点 1.难点。(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说教法

由于货币在实际生活中随处都会遇到,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教材讲述采用生活实例展示,通俗易懂。为了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方法,贯穿“读--议--讲”的基本程式,多种教法综合运用,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方法有,例证法、讲授法、讨论分析法等等启迪学生思维。

1、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电教多媒体展示形象的多媒体素材,通过生动故事、画面,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形象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经济活动和现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用经济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于“钱”的正确认识。

2、用讨论法,澄清认识盲点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施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热点”、澄清“盲点”,本课时对“如何客观对待货币”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了讨论,以端正学生对货币的正确态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理论联系实际法:这一方法是政治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人民币的展示、物物交换图片的形象展示,将抽象的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实例结合起来。

2、问题引导法:在本节讲课,对于每一个问题的讲述,我都一问题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我在进行纠正和总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读--议--讲学习法:“读”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文段,阅读材料,领会其精神实质。“议”说是让学生对材料展开分析讨论。“讲”就是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已观点,发表自已的看法。养成自学习惯,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对设计了一些思考题、议一议、想一想、讲一讲等小问题,来引导学生读材料、分析知识点,实现自学达标。

四、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拿出一沓不同面额的人民币,问同学们,“大家见过吗?”、“大家知道这个可以干什么吗?”、“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一张薄纸就可以换其他我生活中的各种东西吗?”大家觉得神奇吗?、好的,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揭开“钱”的神秘面纱吧!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师:要了解货币,我们首先从一个概念入手,那就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交换的历史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商品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师: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

2.货币的产生(板书)师: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偶尔的物物交换。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

第四阶段:货币出现。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总结)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师: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我们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解决这一问题: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1.基本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 A.含义 B.价格 C.观念中的货币(板书)

(2)流通手段 A.含义 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 C.现实的货币(板书)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

师:“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师: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适度原则”)(见教材P7“专家点评”)用公式表示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7探究活动一”。),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出现了(经历由金垠条块→足值的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的过程)。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

(三)纸币(板书)

1、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板书)师: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那么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任意发行呢?我们已经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钱不值钱”了,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想买东西,可手上没钱,造成通货紧缩(见P8“名词点击”)。而且每个国家的纸币都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特制的纸张制造出来的,国家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制造这些纸币呢?主要是为了防止(jia bi)的流行。(jiabi)有什么危害? 师:对国家而言,(jia bi)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而(jiabi)在市场上的流通会造成纸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制约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犯罪分子为什么要制造(jiabi)呢?是希望有更多的钱,但俗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正确对待货币(板书)师: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真的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一切吗? 师:快乐、健康、自由、亲情、亲情、友情、幸福等,都是用金钱无法真正买来的,如果这些都需要金钱来维系,那么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太悲哀了。

那是不是“金钱就是万恶之源”,不断在引诱人们跳入邪恶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拥有金钱呢?当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必须通过你的诚实劳动依法取得。

当你有钱的时候,那能不能任意的挥霍呢?刚才已经提到了,凡事要有“度”,要用钱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师: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宗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付款? 如信用卡、支票、汇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五.电子货币(板书)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从货币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职能及纸币、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通过以上对货币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货币的基础上,合法地获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钱的主人。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一年级必修一政治第一单元说课稿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神奇的货币》说课稿

说课老师 石文连

开头语: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题目是《神奇的货币》,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神奇的货币》是高一年级政治第一课第一框题知识。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同时,通过学习完这一课时,使同学们清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只有懂得货币,才算真正懂得商品,懂得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为学好经济常识以后各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理解货币的发展历程:简单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的产生。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方面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其本质性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简要说明货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收藏、流通假币是违法行为,做到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举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3.教学重难点突破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重点的依据:生活处处离不开货币,通过理解、把握货币本质、货币职能和纸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第四篇: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教学案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教学案

www.xiexiebang.com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案

基础知识结构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商品(w):

(1)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3)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关系:

①区别:第一,商品用于交换,其他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第二,商品有价值,其他劳动产品没有价值;第三,商品属于历史范畴,其他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②联系:第一,二者都是劳动产品;第二,二者都有使用价值;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被发现,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G):

(1)货币的产生: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商品交换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金银一旦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了货币。

②一般等价物是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形式的演变:金银条块——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等。

(4)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属性都是社会属性,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生产关系。商品交换实质是相互交换劳动。因此,金银作为货币,同样代表这一生产关系。)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含义: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显示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第一,二者区别(含义不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第二,二者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又叫购买手段):

①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w——G——w)和对生产者的启示(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反之,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要使商品能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次数所决定。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1)纸币的优点:

(2)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3)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4)纸币的发行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指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条件下常见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在非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纸币的过量发行会直接表现在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上,因而被称之为公开的或显性的通货膨胀。在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由于价格受到人为控制,因而纸币的过量发行不能通过价格上涨反映出来,通常表现为商品供不应求,如凭票供应、限量供应或有价无货,被称之为隐蔽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2)通货紧缩:指货物与服务价格水平普遍不断下降。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物价水平下跌的原因,在于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大于需求,以及由之导致的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和经济衰退。其二,由于供应大于需求,而新的产品和劳务因技术进步滞后而难以产生,实体经济领域中有利可图投资机会减少。银行普遍出现“慎贷”甚至“惜贷”倾向,并导致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其三,增加货币供应只是治理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

(3)注意区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因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有限度的,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但并非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意味着通货膨胀,因为价格虽以价值为基础,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受供求关系影响而引起价格上涨以及由政策性调价、理顺价格关系等引起的价格上涨测不属于通货膨胀。

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常用的结算方式:

(1)现金结算:

(2)转帐结算:

2、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1)信用卡:

①信用卡的含义: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

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支票的种类: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二)外汇、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考点:

、对商品的理解

2、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3、纸币的发行规律。

4、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5、外汇、汇率的理解。

6、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材料分析:、XX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把握调控的力度和重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放在XX年经济工作的首位。专家建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既要抑制通货紧缩,又要防止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答:①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如果出现通货膨胀,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代表的实物量少了,等于实际收入减少;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购买力降低,从而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②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全面持续下跌的一种经济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适度的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有好处。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抑制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

(2)应当怎样确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决定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有三个因素:第一,代售商品的数量;第二,价格水平;第三,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的次数)。前两个因素构成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热点材料:在近年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吸引外资甚至在XX年超过美国。另外,由于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挂钩,而美元从XX年中期就开始持续走软,因此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的汇价实际也有所下降。因此,西方国家叫喊由于人民币汇率偏低,造成中国货过于便宜,商品大量出口,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冲击。

解析:(1)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上浮)后,同量的这种货币能比以前换取更多的他国货币,买到更多的他国商品。同时,这种货币的信誉及这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尽管有这些好处,但一般讲,不到不得已,任何国家都不会将其货币升值,因为这会给一个国家带来一些严重后果。如:①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这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②货币升值,使一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③本国货币的升值,使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或从外国调回的资金,折成本国的货币计算,也相应减少。因此,总体上看,货币升值,对一个国家来说弊大于利。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不轻易选择将本国货币升值。

(2)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汇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但影响和决定经济发展的变量很多,不能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地位和作用。有些人把日本经济问题、美国经济问题或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问题,统统归为汇率问题,归结为其他国家的货币币值问题,这种过分夸大汇率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言行,只会掩盖自身经济发展中内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拖延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世界金融发展史表明,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只靠汇率政策就可以摆脱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2015高考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复习学案 答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复习】

(1)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3)商品交换(4)一般等价物(5)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6)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7)货币量(8)通货膨胀(9)通货紧缩(10)信用卡和支票(11)升高(12)降低(13)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14)人民币汇率稳定 【对点训练】

1.D[商品的价格是从价值角度提出的,商品的实用性是从使用价值角度提出的,张先生和李先生的选择注重了商品的基本属性的不同角度,反映的恰恰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故D项正确。A项中的供求关系题干未体现;B项中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与质量无直接联系;人们选择商品时,既关注使用价值,又关注价值,总是力求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所以C项片面。] 2.C[发明专利付出了劳动,并且给人类带来了用途,同时实现了交换,即体现了使用价值与价值,故C项正确。]

3.B[领取工资、补交房租体现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④正确;标价30元的书体现的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①正确;买书体现的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②正确;③⑤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应选B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货币的职能。]

4.C[本题考查学生对货币职能的区分。通过审读材料看出,34万元是新房的价格,执行价值尺度职能;首付8万元是用于购买新房,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支付利息9.8万元,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据此可选出C项。]

5.D[本题易错选B,最终支付“5000元”是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不能看到这里有“支付”字样就理解为支付手段。]

6.C[纸币与金属货币的使用范围没有差别,③错误。②从制作成本角度说明了纸币相对于金属货币的优点,符合题意。纸币作为现行货币,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故④应选。纸币在充当贮藏手段职能时,不比金属货币有优势,故①不是纸币取代金属货币的原因。]

7.D[金银纪念币是金属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故①错误。该套金银纪念币是我国法定货币,具有收藏价值,也能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故②④符合题意。国家无权规定金银纪念币的购买力,③错误。]

8.C[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一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因此30万亿/15万亿=2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9.A[该题为计算类选择题,注意准确运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公式。根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可知,这一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5 000×8)/5=8 000(亿元),而这一年实际发行纸币为16 000亿元,为实际所需货币量的2倍,所以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10.C

11.A[首先,1美元兑换人民币数量下降,说明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企业出口,因此可以排除

C、D;其次,利润变化的计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利润变化情况:(6.27×24-144)-(6.32×24-144);第二步,计算利润率变化情况:[(6.27×24-144)-(6.32×24-144)]÷144×100%=0.83%。] 12.A[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小张兑换1 000美元需支付8 000元人民币。美元兑换人

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即美元贬值20%,小张手里的1 000美元只相当于以前的800美元,即只能兑换6400元人民币,损失了人民币l 600元,故选A。]

13.B[从题干中汇率的变化可以看出,美元汇率跌落,美元贬值,而人民币相比美元则升值。人

民币升值,意味着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美元,这有利于我国居民买到更多的美国商品,会增加需求,因此有利于我国居民去美国旅游,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对美国投资,故A、D错误,B正确。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以人民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升高,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到美国,故C错误。]

14.A[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破6.36,说明用100单位的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减少,也就是人民币升

值,美元贬值,美元汇率跌落,故②④正确。]

15.D[本题易错选A,把美元汇率和人民币汇率混同。100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减少,说明美

元汇率跌落,人民币汇率升高。] 【巩固训练】

1.C[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救灾物资是我国政府免费发放给灾民的,不是用于交换的,故不是商品。]2.B3.C

4.D[①项不符合事实;②项表述正确;③表述错误,观念上的货币是商品的价格,网购需要现实中的货币;④项符合题意。故该题选D。]

5.B[使用信用卡可给你带来诸多便利。]6.C7.A

8.C[本题考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A、B都是错误的金钱观;材料中不涉及世界货币问题,且D说法错误。]9.C10.A

11.D[本题以最新的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外汇与汇率的知识,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100美元兑634.26元人民币到兑换612.57元人民币,说明现在的10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比过去少了,意味着外汇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而10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减少说明我国出口的商品价格提高,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

12.C[本题主要考查商品流通、商品的基本属性、消费的分类、价值规律等知识。劳务消费是从

消费的对象分类,所以③不对;技能互换属物物交换,不是商品流通,故①不选,答案C正确。] 13.D[人民币升值后,同样多的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减少,所以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会增加损失,故选D项。美元只是对人民币贬值,把美元用于出国消费或兑换欧元,不会增加损失,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4.A[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购买力提高,国际商品价格升高,外汇储备缩水,故B、C、D三项错误。] 15.A[物价全面上涨,出现通货膨胀,与国内纸币发行量直接相关,③观点理解错误。人民币升

值,不利于引进外资,影响国外资本对我国国内市场的投资,④观点理解错误。]

16.D[本题考查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积极意义,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题中各项观点均

正确,故D项应选。]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第(1)问,人民币能够购买商品,从根本上是由人民

币作为纸币的性质决定的。第(2)问,乙和丙的观点归结起来一个是多发行人民币好,一个是人民币发行越少越好。因此本问的回答应从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入手,说明多发行和少发行都会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答案(1)人民币是由我国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能在市场上执行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商品交

换中起媒介作用。所以持有人民币就能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人民币的这种作用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2)国家有权发行人民币,但不能随意发行,它的发行量受货币发行规律的制约,如果人民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发人民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且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如果人民币发行太少,就会使一部分商品不能售出,同样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因此,人民币的发行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乙、丙两位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18.解析第(1)问属于图表题。要从横向对比中找出变化,从纵向对比中找出不同。第(2)问属于漫

画题,将漫画中反映出的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进行分类即可。第(3)问属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2013年10月10日与2012年l0月18日相比,美元、日元兑换人民币数

量减少,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欧元兑换人民币数量增加,欧元升值。(2)利:进口货物大幅降价;劳动力价格上涨;出国留学更加便宜。弊:农业将受严重冲击,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3)①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②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载丁勇新课学案学生版-神奇的货币 -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丁勇新课学案学生版-神奇的货币 -.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