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 课 戊戌变法新授课教学案

时间:2019-05-15 01:4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8 课 戊戌变法新授课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8 课 戊戌变法新授课教学案》。

第一篇:第8 课 戊戌变法新授课教学案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议一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 制作人:房立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上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等历史基础知识。

五、课堂检测

自主研练:重点,难点,常考点,当堂学习,当堂巩固,高效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不会的、拿不准的在旁边做上标记。基础训练。第8课 戊戌变法 教学案

(二).课堂探究、展示、评价

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映,加强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培养起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运动的高潮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三、[教法、学法] 学法指导 阅读练习、讨论分析、分组合作

[课时]1课时

复习提问第7课内容: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时间、内容和评价

四、[学习过程] 开始课前自主学习了,先试试你的身手吧!

(一)学习新课

1、公车上书

(1).年春,和 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2)、1895年“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1)、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 》,继续宣传变法。(2)、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定期集会演讲。又把《 》改名为《 》

【透析】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颁布诏书——9月21日废除诏书共103天)(1).变法开始:_______年6月11日_______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2).变法诏书内容:(了解)

1、(湖北省黄冈市2005年初中升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组织强学会

B、“公车上书”

C、成立保国会

D、创办《万国公报》

2、(2005年玉溪历史中考题课改实验区)1898年1月的一天,有一位清朝官员曾用这样一番话教

训康有为:“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呀,可你知道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从这番话你判

断这位官员应是哪一个派别的代 表:()A、顽固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民主派

3.(新疆维05年课改试验区)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A.推翻清政府 B.发动人民群众 C.建立共和国 D.挽救民族危亡 4.(2005年广西钦州市中考)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决定创办宣传革命的刊物是()A.《中外纪闻》

B.《民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5、(鄂州市2005年初中升学考试)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光绪帝软弱

B 外国势力干涉

C 顽固派阻挠 D 维新派无能

6、(随州市2005年高中(中专)招生)戊戍变法的主要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追求民主科学

C.促进思想启蒙

D.否定君主专制

7、(重庆市2005年初中招生)1895年,领导“公车上书”的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8、(通州市2006年)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9.(2006年河北省初中生升学)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救国图存,变法自强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0、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标志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创办《中外纪问》 D、组织成立保国会

11、某学堂因废八股、设立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到: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

罪之有?这个“皇上”是指()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12、梁启超早年曾领导百日维新,没有成功。在清王朝行将灭亡、人民革命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尽管他40年中未忘一“国”字,但他的政治追求始终没有实现,也不可能成功。梁启超的政治追求不能实现说明()

A、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理想都可能变成现实 B、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否则不能实现

C、对职业的理想和追求要符合客观实际,好高务远不能成功D、只有良好的愿望不行,还得有实际行动

13、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轻王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革了祖宗的例律

六、小结巩固 :结合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课知识

第二篇:戊戌变法教学案

一、内容标准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

1.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内容特点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教

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5.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三、史料阅读与思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泰西近欧论,皆方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为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后(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是什么?(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阐述你的理由。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论〉 材料二: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2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比材料1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 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四、史学争鸣

(一)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戊戌变法是不是属于改良主义运动。

坚持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的学者认为,19世纪末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进行某些民主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数开明士绅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士大夫圈子里,他们迷信依靠光绪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推翻封建统治,甚至有防止农民革命的反动企图,“这种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就其‘变更’的性质来看,却是改良主义”。(汤志钧:《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

(二)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但是维新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无力的,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634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统治阶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杨立强指出: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维新派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更为重要的是观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不论维新志士怎样在某种场合表白,不论他们的主观意图如何,事实上戊戌变法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这不是企图补天的封建文人矫揉造作的空言粉饰,而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杨立强:《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若干问题》)

第五种观点,马洪林认为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戊戌维新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它突破了物质与精神分割的“中体西用”的思维定式,开启了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闸门,既把封闭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推上大机器生产的轨道,实行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又要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为“君民共主”的立宪制度、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法律制度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上看,戊戌维新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近代化的纲领和措施,强劲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理论结构。(马洪林:《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载《上海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张江明等认为戊戌维新运动是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是君主立宪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它加速了中国走出东方“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张江明等:《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参考答案: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4)不正确。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其实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2.(1)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2)导致守旧大臣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阻挠、破坏变法,使变法法令成了一纸空文。(3)材料1全面改革变法,材料2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于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维新派的软弱所致。3.(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

第三篇:戊戌变法教学案

戊戌变法教学案

一、内容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

.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内容

特点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教

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

.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三、史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泰西近欧论,皆方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为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后(189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阐述你的理由。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论〉

材料二: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2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比材料1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

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四、史学争鸣

(一)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戊戌变法是不是属于改良主义运动。

坚持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的学者认为,19世纪末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进行某些民主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数开明士绅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士大夫圈子里,他们迷信依靠光绪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推翻封建统治,甚至有防止农民革命的反动企图,“这种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下,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就其‘变更’的性质来看,却是改良主义”。(汤志钧:《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

有学者认为,先判定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然后批判凡是改良主义必然软弱、妥协和失败,已不能向人们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论上与逻辑上则是一种误导。有的学者追根溯源说,改良主义是一个西方词语,19世纪末叶出现在欧洲,是指工人运动中一种敌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它以不触犯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基础的枝枝节节的改良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所以说,“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用改良主义来限制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不妥当的,因为戊戌变法与欧洲改良主义的历史背景不同,虽然当时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很幼稚,但它毕竟是代表新的生产力,反映新的生产关系追求,是封建保守势力的对立物,是先进者,所以不可照搬欧洲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间的维新派和维新运动,可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十九世纪末发动的一次爱国救亡维新运动。说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尚可,说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则是不妥的”。

(二)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上世纪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但是维新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无力的,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634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统治阶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杨立强指出: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维新派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更为重要的是观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不论维新志士怎样在某种场合表白,不论他们的主观意图如何,事实上戊戌变法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这不是企图补天的封建文人矫揉造作的空言粉饰,而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杨立强:《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若干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里的启蒙作用。一些作者指出,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积极意义,主要不在于反封建,也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它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部分”。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专制独断的皇权思想,昏人神智的八股,以及桎梏性情的纲常伦理,这一切曾经是封建阶级麻醉和统治人民的武器,现在这些武器上也长了斑斑锈痕。人民不仅从戊戌政治运动中认清了反动派的凶恶面目,而且也从戊戌思想运动中吸取了精神解放的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更加推向前进。”(戴逸:《戊戌时期的思想解放》

第五种观点,马洪林认为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戊戌维新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它突破了物质与精神分割的“中体西用”的思维定式,开启了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闸门,既把封闭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推上大机器生产的轨道,实行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又要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为“君民共主”的立宪制度、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法律制度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上看,戊戌维新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近代化的纲领和措施,强劲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理论结构。(马洪林:《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载《上海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张江明等认为戊戌维新运动是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是君主立宪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它加速了中国走出东方“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张江明等:《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参考答案:

.(1)君主立宪。依据:三权分立学说。源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不正确。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其实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2.(1)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2)导致守旧大臣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阻挠、破坏变法,使变法法令成了一纸空文。(3)材料1全面改革变法,材料2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于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维新派的软弱所致。

3.(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

第四篇: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②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图片和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它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学习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学习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概念阐述导入

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了解孔子、老子、韩非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

4.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它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预习导学

阅读教材,讨论后填写以下表格。

2、各家学派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成为“ ”。

四、问题探究

1、下面两位人物在治理国家的主张上有何不同?你认为谁的主张更易被当时统治者接受?为什么?

提示:(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

(2)韩非子的主张易被接受。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统一。各国诸侯都想在战争中取胜。韩非子的主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连连看。教学方法 有教无类 教学对象 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议一议。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释一下孔子如何总结自己的一生?

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 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4、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①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儒家)②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法家)③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道家)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家)⑤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墨家)

五、拓展延伸:

1、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法家: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律己等。

2、材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 在科学上有大真, 在伦理上有大善, 在艺术上有大美。

——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 举例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 如崇尚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和谐等应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等要进行否定。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 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 要“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六、达标检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D.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2.下列语句出自《论语》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春秋无义战” 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学术的繁荣 C.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B.社会大变革 D.频繁的争霸战争 4.主张“兼爱”“非攻”的是

A.墨子 B.孟子 C.孔子 D.庄子

5、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6.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是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7.以下几种主张,属于孟子的是

A.主张“兼爱”“非攻”B.“春秋无义战” C.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D.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8.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9.以下各项,出自于韩非的是

A.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B.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C.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提出“仁”的学说

10.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11、“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A 孟子 B 墨子 C 庄子 D韩非

12、道家提出无为之治、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家的代表人物有

① 老子 ② 孔子 ③庄子 ④墨子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他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

他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回答:

①材料一是谁的观点?他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材料二是谁的主张?他代表了哪家学派?

③目前,西方有很多政治家提出借鉴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来治理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中国正朝着有序的法制社会的轨道前进。针对上述两种情况,你认为他们的学说有哪些值得借鉴?【板书设计】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四大学派代表者及思想主张 1.儒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2.道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3.法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4.墨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七、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学到了:

【教学反思】

第五篇: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教学案

玉门市油城学校2010-2011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教学案

主备人:蔺渊 使用人:蔺渊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程标准】(明确标准,有的放矢)

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知识与能力:以李白、杜甫等唐代伟大诗人的诗歌及诗句为例,了解唐代诗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唐代乐舞的主要成就。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中泥塑造像和壁画的了解,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伟大的艺术宝库。

过程与方法:通过“唐诗拉力赛”、“画中有诗竞猜”等内容,了解唐代诗歌的繁荣情况,同时通过对李白、杜甫诗歌的赏析,了解其诗歌的含义、风格及其艺术成就,以增强对唐诗艺术成就的理解。通过观看唐朝乐舞的视频,感受唐朝乐舞的艺术魅力。通过《莫高窟》视频和资料的观看及讨论,体会莫高窟的艺术神韵以及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唐诗中的名篇、名句,体会诗歌艺术中的语言美、艺术美,提高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力,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关注。通过对唐代乐舞和敦煌莫高窟雕塑壁画内容的学习,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到古代先人的伟大创造力,提高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敦煌文物外流和保护敦煌建议的交流,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保护文物的意识。【学习重点】了解唐诗的伟大成就;敦煌莫高窟。

【学习难点】对文学艺术中美的鉴赏力、理解力的培养。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初一的学生对唐诗已有较多的了解,开展竞赛竞猜学生会很感兴趣。2.学生对乐舞和敦煌相对比较陌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来加深印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3.补充材料让学生对敦煌的今天有所了解,让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壁画叫什么名称吗?你知道什么地方的飞天壁画最有名吗?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而敦煌艺术是唐朝艺术的一个缩影,与之相媲美的还有“千古吟咏的唐诗”“观者如山”的乐舞。现在,让我们去领略唐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吧。【预习自测】(请认真阅读本课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知识梳理)1.唐诗流传至今的作品大致有多少首?(近5万首)

2.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中的“李杜”是指谁?(李白、杜甫)3.历史上人们是如何赞誉李白杜甫的?(“诗仙”“诗圣”)

4.《霓裳羽衣舞》相传是唐朝哪位皇帝创作的?《秦王破阵乐》中的秦王是谁?(唐玄宗、唐太宗)

5.“观者如山”是杜甫描写谁舞剑时用的词?(公孙大娘)6.列举唐朝有名的乐舞二部。(《霓裳羽衣舞》《秦王破阵乐》)

7.“墙壁上的图书馆”和“沙漠中的美术馆”指的是什么地方?(敦煌莫高窟)【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唐诗主要通过三个部分来学习,先是竞赛竞猜活动,然后对为什么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的讨论,再重点欣赏李白杜甫的诗歌,体会他们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千古吟咏的唐诗 环节一:热身赛 1.竞赛竞猜活动。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唐诗拉力赛,必须背出题目、作者、内容,循环进行,以坚持到最后的为胜。

2.画中有诗竞猜,以个人为单位竞猜。通过刚才的活动,可以看得出来,同学们掌握了不少唐诗,但是事实上我们所了解的仅是冰山上的一角,仅《全唐诗》中留下姓名的诗人就有二千三百多人和诗作近五万首。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说:我认为一切好诗都被唐人做完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唐诗如此繁荣呢? 环节二:想一想

唐诗繁荣的原因有哪些?(科举考试重进士科,进士科考诗赋;开放的文化政策;社会风气流行以诗歌会友。)唐朝诗歌繁荣,人才辈出,其中最有名的是李白和杜甫。

环节三:走近李白杜甫

欣赏李白杜甫诗歌中名句,体会李杜诗歌的特点。(李白诗歌特点:雄奇飘逸,想像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杜甫诗歌特点: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思考:为什么杜甫的诗歌风格特点与李白的有如此大差异?(身世不同,经历不同)在强盛的唐朝,不仅出现了空前繁荣的诗歌,还有歌有舞。

二、“观者如山”的乐舞

本目内容先简单介绍舞蹈知识,然后欣赏视频《唐朝乐舞》,最后进行“模仿秀”。

环节一:图片展示,简要概括舞蹈历史

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从最蒙昧的上古时代开始,中国传统舞蹈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而到唐朝,传统舞蹈艺术达到了高峰。

环节二:欣赏教师下载的视频《唐朝乐舞》

注意教材中介绍了哪几段乐舞,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乐舞?(《霓裳羽衣舞》“胡旋舞”;还有剑器舞、《秦王破阵乐》)

讲到《霓裳羽衣舞》时,可提问: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你认为当时谁跳的最好?(杨贵妃)环节三:模仿秀

展示图片,模拟动作。

三、敦煌艺术

本目通过三个环节来学习,首先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敦煌艺术》,总体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然后了解近代珍宝被劫的历史,对流失在国外的文物是否收回进行讨论。最后关注今天的敦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环节一:有话要说 观看《敦煌艺术》

思考:面对莫高窟丰富的艺术宝藏,你有何的感想? 环节二:流失的文物:观看视频

1.视频中提到哪些国家参与掠夺中国的文物?

2.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物约5万余件,只有不到1万件留在国内。现在大部分都收藏在外国的博物馆中。你认为中国政府是否应向这些国家索回敦煌文物?为什么?

(言之有理即可。敦煌文物是一个整体,我们期待着流失的敦煌文物能够早日“回家”!)环节三:我献一计:[小组讨论] 敦煌莫高窟保存的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一半以上患有被称之为壁画中的“癌症” —酥碱病。自从石窟壁画公开展出后,由于壁画长时间的受到空气粉尘和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腐蚀以及一些游客有意无意间的人为破坏,加速壁画颜料变色和壁画起壳、起酥。莫高窟的壁画正处于濒临灭绝的险境。

—摘自《文汇报》 除壁画外,敦煌莫高窟的其他文物损坏也较严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来保护它吗? 【归纳整理】(画出本单元网络示意图或智慧树)本课讲述的是唐朝的文学艺术,唐朝的文学艺术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唐朝的文学艺术既是唐朝繁荣的重要体现,同时又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本课分“唐诗”“乐舞”“敦煌艺术”三目。“唐诗”介绍了它的繁荣及其原因,其中突出介绍“李白”“杜甫”; “乐舞”介绍了唐朝乐舞的发展情况; “敦煌艺术”介绍了敦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种方法,归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2.猜一猜:结合课外了解的知识,猜猜当时表演《霓裳羽衣舞》最好的是谁?(杨贵妃)3.壁画的名称是什么,它是什么地方的一张名片?(飞天 敦煌)

下载第8 课 戊戌变法新授课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8 课 戊戌变法新授课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台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8.台 阶 精彩开篇词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同卑微的你我他,还有那平凡的父亲、母亲。李森祥的《台阶》中所写的父亲就是这种卑微而又韧......

    第8课 古诗欣赏教案(授课教案)

    第8课古诗欣赏 教学目标: ——插入文本框 1. 能在word中根据需要插入横排文本框和竖排文本框,并在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图片。 2. 能通过设置文本框的格式来设置文本框的线条颜......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案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 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实行改革开放 D.把......

    戊戌变法学案(汇编)

    课题:戊戌变法 一、中外联系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以及科技进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

    《羁旅思乡》新授课教学案上(共5则)

    西安市第四十六中学高三语文 新授课教学案 10 月 28日羁旅思乡诗复习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羁旅思乡诗。 2、梳理羁旅思乡诗的常见意象及常见思想感情......

    一年级音乐第8课导学案

    第8课 《过新年》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过新年》 课时:两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聆听《小拜年》 2、 表演《龙咚锵》 3、 表演《新年好》 4、 聆听《平安夜》 二、学......

    第8课 教小海龟用新命令 调用过程-教案

    XX学校2017-2018年度五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课程 第三册(下)教案------科任老师:XX 第八课 教小海龟用新命令—调用过程 一、教学内容 认识Logo调用过程,掌握Logo画保存图形方......

    第8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案(推荐5篇)

    第8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案 上课时间: 月 日 总第 课时 课 型: 教学目标: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重点:概述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