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法制工作如何促进商洛经济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8:2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法制工作如何促进商洛经济发展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法制工作如何促进商洛经济发展的思考》。

第一篇:政府法制工作如何促进商洛经济发展的思考

政府法制工作如何促进商洛经济发展的思

如何充分发挥政府法制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商洛经济发展服务,切实解决政府法制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对此,我办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实行科学决策,创新经济发展的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好的发展思路,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近三年来,我市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规定,建立健全了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推进了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商洛市常委会议议事规则》、《商洛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商洛市政府常务会议组织管理试行办法》,从调查研究、听取意见、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核和集体讨论、信息公开等方面,对全市重大决策的内容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提高了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全市紧紧抓住纳入“关天经济区”规划的重大历史机遇,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率先突破发展、构建和谐两大主题,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三大战略,实施项目、城镇、开放、科技四大带动,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矿产建材、劳务输出六大产业,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以投资为重点,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决定》。我办积极参与审核、备案、跟踪落实等工作,并相继制定了《商洛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和《重大

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扶持政策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文件,落实了项目法人负责制和领导干部包抓重大项目责任制,找到了加快商洛经济发展的出路。2008年我市实施重点建设项目60个,投资107亿元;2009年我市实施10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2亿元;2010年上半年,我市实施重点建设项目93个,完成投资54.26亿元。2008年,我市引进的比亚迪100兆瓦太阳能电池和100万只汽车安全气囊项目已建成投产,比亚迪4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已启动建设,比亚迪电解液项目正在推进。随着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完成,使商洛经济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政府领导当好法制工作的参谋、助手是政府法制机构的重要职能,职能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体现着政府法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近三年来,我办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结合市情和法制工作实际,积极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建议市政府制定了《政府领导集体学法制度》,带动了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宪法》、《行政许可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了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提高了县区、部门和单位运用法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2009年7月份,我市针对存在“资源消耗性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很大的问题,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既能保护青山绿水、又能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模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规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编制了商洛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努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同时,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策划和建设了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重点布局了新能源材料、盐化工与水泥生产、氟材料、锌及锌合金材料、煤电等10个循环产业链45个项目。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以及区内与区外部分项目之间相互关联、左右支撑、协作配套、循环发展的增长方式,达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环境保护最优和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被确定为陕南突破发

展的主体模式。我办积极参与循环经济项目的前期论证、合同审核、园区授权管理等工作,为园区建设提供法制服务。如,商洛炼锌厂10万吨电锌废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总投资2.1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8.57亿元,上缴税费1.58亿元,税后利润1.67亿元,实现了工业废渣零排放。

三、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制定规范性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式。政府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管理职能。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是否合法、适当,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否符合本地实际,对调结构保增长尤为重要。近三年来,我市特别重视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管理,切实加强规范性文件的调研、起草、审查、备案、跟踪落实等工作,不断提高规范性文件的水平,促进了商洛经济结构的调整。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22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84.4亿元,增长15.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为了着力提高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市率先发展工业经济,出台了有关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实施办法》、《优惠政策》、《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发挥了工业园区的承载作用和带动效应,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今年1-5月份,我市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06亿元,同比增长55.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2.6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15.46亿元,同比增长31.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5.7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位列全省各市区之首。陕西秦岭钼业公司工业总产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2254.4%;陕西亿农高科药业公司工业总产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达557.8%,销售产值增幅达951.3%。

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法治环境是软环境,是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对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近三年来,我市针对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

滥,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问题,及时组织开展了第三轮、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在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市级40个部门申报行政审批事项188项,经清理,保留163项,取消、不再保留和剔除22项,合并3项,调整实施机关2项;申报非行政许可事项47项,经清理保留35项,取消和不再保留12项。2008年,针对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检查多、罚款多的问题,我市专门制定了《商洛市控制对企业检查的规定》,要求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进行检查,执法人员要出示执法证件;对企业罚款2000元以上的案件,应报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审查,合法的予以维持,不合法的予以撤销。2009年,为了推进招商引资,为企业在商投资发展提供高效服务,我办根据《行政许可法》等规定,研究起草了《商洛市实施行政许可程序暂行办法》,经市政府同意后在全市贯彻实施。2010年,为了落实市委市政府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要求,我办制定了《商洛市行政许可事项限时办结制实施细则》,明确了行政许可事项限时办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并对31个市级行政许可部门推行限时办结制工作进行检查考核。通过这项工作,实现了行政许可事项快办速结,各行政许可部门建立健全了办事告知、“一窗式”审批、重大事项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了行政许可效率,提升了法制工作水平,赢得了企业满意,改善了经济环境。如,市工商局在办理各类工商营业执照时,申请人手续齐全,当日拿到营业执照的达到90%以上。对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执照,实行“绿色通道”,做到了即时申请,即时办理。

第二篇:政府法制工作关系思考探讨

国务院《关于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是市县政府今后依法行政的纲领性文件,落实《决定》的各项内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市县政府法制机构作为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参谋、助手和顾问,在推进本地区依法行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处理好政府法制工作各个方面的关系,也就显得十分重

要。

一、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市县政府法制工作是本级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政府工作的一个局部,做好政府法制的各项工作,对于推进本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开展工作时还必须有全局观念,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政府工作的大局,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统筹规划职能,结合本地区政府工作和依法行政工作的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规划和计划,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任务,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面对当前因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省政府提出2009年为企业服务年,要求各级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应当从本职工作出发,推动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从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行政复议等方面入手,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虚与实的关系

市县政府法制工作应当把务虚和务实结合起来。就务虚而言,一是应当加强对政府法制工作的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网站等多种形式扩大政府法制机构和政府法制工作的影响力,树立政府法制机构的良好形象;二是发挥政策研究、情况交流职能作用,通过研讨会、培训班、内部刊物等形式,加强政府法制机构之间的交流,提高市县政府法制机构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就务实而言,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做真抓实干的典范,认真做好执法人员培训、执法资格管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建立和评议考核、执法案卷评查、行政复议应诉、政府重大法律事务处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履行好《决定》明确政府法制机构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政策研究和情况交流职能,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当好参谋、助手和顾问。

三、正与奇关系

所谓正,是指已经形成的政府法制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经过多年来的积累,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且行之有效工作制度、程序和方法,特别是近年来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进程的加快,政府法制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规范性文件、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资格管理工作,还是行政复议应诉工作,都为今后开展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入开展,政府法制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市县政府法制机构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奇”字上下功夫,开拓政府法制工作的新局面。深圳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法治政府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务院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其他地方的政府法制工作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处理好正与奇的关系,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开拓创新,出“奇”制胜。

四、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的关系

随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推进,政府法制机构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考虑到市县政府法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的现状,四面出击难以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因此,必须处理好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在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解决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近年来,市县政府法制工作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要求,先后进行了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贯彻《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等重要工作,省政府今年又部署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每项重点工作开展后又都成了法制机构的日常性工作,这就要求市县政府法制机构抓住工作重点,解决主要问题,同时要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在做好重点工作的同时,完成好规范性文件、行政复议、执法证件管理、政府重大法律事务等日常性工作,全面完成政府法制工作的各项任务。

五、动与静的关系

市县政府法制工作应当坚持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从静的觉度看,政府法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完善的工作制度,应当坚持其中的好的制度和做法,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使人无所适从。从动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政府法制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政府法制工作的水平。以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为例,市县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但是,随着部门内部执法责任制的推行,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的细化,新法的颁

布,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对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内容和考核项目适时进行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应当结合本级政府和部门执法工作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考核指标,实现对被考核对象的科学合理评价。同时,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动态管理,向社会公布的执法主体、执法依据的梳理结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应当及时清理和更新,使其与法律法规的变化相一致,保证公开的信息真实准确。

六、内与外的关系

政府法制机构是整个国家机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开展好政府法制工作,法制机构必然要与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市县政府法制机构首先要处理好与本级政府的关系,为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当好参谋、助手和顾问,为政府的制度建设、重大决策从法律上把好关,规划、推动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其次,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处理好与上下级政府法制机构、同级政府法制机构、本级政府部门法制机构的关系,接受上级政府法制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做好对下级政府和同级政府部门法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同时,加强与同级其他市县政府法制机构的交流沟通,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本地的法制工作。最后,市县政府法制机构还应当处理好与同级人大、政协、司法机关等单位的关系,处理好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接受监督,争取支持。

就政府法制机构内部而言,各个科室都应当认真完成好规范性文件、执法证件管理、行政复议、执法责任制等各项日常工作,在工作交叉部位或重大事项需要协同工作时,各科室人员都应该齐心协力,勇挑重担,完成好相关工作。只有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职能作用,才能扩大政府法制工作的影响力,树立法制机构的良好形象。

七、指导与监督的关系

政府法制机构与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在依法行政工作上,既有指导关系又有监督关系。就指导而言,一是通过制定制度、工作会议、发文等形式对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提出要求、进行指导;二是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印发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各种执法文书格式文本和案卷规范,要求各行政执法机关结合工作实际予以完善,提高行政执法机关的办案质量。就监督而言,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政府法制工作的抓手,被纳入了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充分利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加强对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通过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案件评查、规范性文件备案检查等集中考核和对执法人员培训、执法资格管理、重大具体行政行为备案、举报投诉处理等事项的平时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价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另外,政府法制机构还可以通过日常监督检查、行政复议等途径加强对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

八、点与面的关系

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在工作中应当注意点与面的结合,以点带面,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的进程。一是通过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活动,树立典型,加强宣传,推广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单位的带动作用,促进本地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二是开展优秀执法案卷评选和案卷评查工作,通过对个别案件的点评,带动行政执法机关整体办案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结合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市县政府法制机构都开展了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对抽查的案卷评出问题、要求整改,对促进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对做出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行政执法机关和人员,依法追究行政执法责任,对其他机关和人员起到警示作用,提高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

九、机构与职能的关系

目前市县政府法制机构的现状与承担的职能相比,大多数地方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在上一次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法制机构都得到了加强,但市县政府法制机构的情况则不容乐观,部分市政府法制机构和大多数的县级政府法制机构仍然处于“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境地,甚至有些县政府的法制机构只有一个人,做好政府法制工作只能是望洋兴叹。随着《决定》的实施,依法行政工作对政府法制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市县政府法制机构的职能强化,承担的责任也相应增加,提高市县政府法制机构的规格,增加人员,已经是摆在市县政府法制机构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即将开始的市县机构改革中,市县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决定》和省政府实施意见的要求,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加强政府法制机构,使其与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

十、人员素质与工作开展的关系

政府法制机构的工作职能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首先,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其次,政府法制工作人员应当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不仅掌握依法行政的有关法律知识,还应对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有深入的了解,对土地管理、城市规划、拆迁安置、企业改制、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涉及的法律法规应当精通,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工作涉及的法律领域不断扩大,政府法制工作人员作为政府的法律顾问,还应当熟悉特许经营、企业并购、外商投资、公司上市、证券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这就要求政府法制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适应政府工作发展的需要。第三,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还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在执法人员培训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便无法给执法人员讲好课,在案卷评查、规范性文件审查、行政复议等工作中,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法律的准确把握,便发现不了他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就不能完成好相应的工作任务。因此,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学习,加强实践,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开展好政府法制工作。

上述十个方面并不能囊括市县政府法制工作的全部问题,但是却是工作中必然会遇到的,政府法制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在履行好二十字职能的同时,应当加强自身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指导政府法制工作为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如何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认真进行了思考。总的感到: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多个方面入手。当前,除了要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做出努力外,还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思路,一以贯之

思路是行动的纲领,是一定时期内县域经济发展的总

纲。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还必须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不断地引导县域经济向正确的方向推进,并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国发达省区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二、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在这方面,需要善于做到四点。

一是发掘资源。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同志抱怨本地基础薄弱、条件落后、资源匮乏。诚然,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自然资源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其他资源的缺乏;某种资源一时的缺乏也不意味着将永远缺乏。是不是真的缺

乏资源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资源和有效地开发资源。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正确地认识和开发资源。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劣势”资源,换个角度看可能就是优势资源,关键是发掘和利用。二是利用资源。善于利用资源,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善于寻找市场。资源只有投入市场转化为产品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现实中,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内陆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就是因为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其次,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最后,要厉行节约,减少资源浪费。

三是整合资源。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和潜在的各种资源能够相互配合与协调运用,使之达到整体最优和效用最大化。实践证明,整合不仅能出生产力,而且能够出效益。就一个县域来看,其内部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整体优势,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

四是保护资源。从长远利益出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保护好自然和生态环境。从表面上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似乎是矛盾的,但这一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统筹兼顾,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做到“双赢”:既能不断地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又可以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质量。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三、要加强县域软实力的培育和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是比硬实力更为重要的一种竞争力。提升县域软实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利用好文化遗产。我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这种县域所独有的特色资源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是祖先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其垄断性、独特性及可持续性是其他类型的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二是要打造好特色品牌。县域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拼特色。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有了特色也就有了比较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纵观那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几乎没有一个地区不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我们要竭力提倡“一县一色、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不仅如此,为了做大、做强、做精、做美特色产业,我们还必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和创新产品,力争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经济的代名词。三是要做好宣传和推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县域

影响力、提高县域知名度,必须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认真在各种产品的包装、推介和造势上下工夫,采取与众不同、创意新奇的方式吸引外界眼球。

四是要优化各种环境。环境既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有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可以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洼地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流和聚集,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爆发力,促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二是“亲和效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使人们心情愉悦、安居乐业,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连锁效应”。好的环境还能使受益者成为宣传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生活和创业,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四、要加强经济发展中各种关系的处理和协调

县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商贸经济、财政税收、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是“质”与“量”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既注重量的扩张,更要追求质的提高。诚然,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如果不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不会有实实在在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

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增长的背后常常伴随着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大”与“小”的关系。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努力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三是“内”与“外”的关系。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一方面,我们要跳出县域、放眼全球,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

四是 “远”与“近”的关系。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认真解决目前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

第四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多个方面入手。当前,除了要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做出努力外,还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在这方面,需要善于做到四点。

一是发掘资源。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同志抱怨本地基础薄弱、条件落后、资源匮乏。诚然,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自然资源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其他资源的缺乏;某种资源一时的缺乏也不意味着将永远缺乏。是不是真的缺乏资源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资源和有效地开发资源。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正确地认识和开发资源。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劣势”资源,换个角度看可能就是优势资源,关键是发掘和利用。

二是利用资源。善于利用资源,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善于寻找市场。资源只有投入市场转化为产品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现实中,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内陆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就是因为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其次,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最后,要厉行节约,减少资源浪费。

三是整合资源。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和潜在的各种资源能够相互配合与协调运用,使之达到整体最优和效用最大化。实践证明,整合不仅能出生产力,而且能够出效益。就一个县域来看,其内部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整体优势,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

四是保护资源。从长远利益出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保护好自然和生态环境。从表面上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似乎是矛盾的,但这一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统筹兼顾,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做到“双赢”:既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又可以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质量。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要加强县域软实力的培育和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是比硬实力更为重要的一种竞争力。提升县域软实力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利用好文化遗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乎每个县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这种县域所独有的特色资源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是祖先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其垄断性、独特性及可持续性是其他类型的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就会带动一个地区的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要打造好特色品牌。县域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拼特色。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有了特色也就有了比较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纵观那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几乎没有一个地区不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我们要竭力提倡“一县一色、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不仅如此,为了做大、做强、做精、做美特色产业,我们还必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和创新产品,力争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经济的代名词。

三是要做好宣传和推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县域影响力、提高县域知名度,必须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认真在各种产品的包装、推介和造势上下工夫,采取与众不同、创意新奇的方式吸引外界眼球。任何一种新产品和新项目,在初级阶段都需要通过造势为其鸣锣开道,以势提高知名度。善不善于造势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势外界可能视而不见,有了势就会因先声夺人而产生强大轰动效应。

四是要优化各种环境。环境既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有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可以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洼地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流和聚集,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爆发力,促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二是“亲和效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使人们心情愉悦、安居乐业,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连锁效应”。好的环境还能使受益者成为宣传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生活和创业,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三、要加强经济发展中各种关系的处理和协调

县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商贸经济、财政税收、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是“质”与“量”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既注重量的扩张,更要追求质的提高。诚然,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如果不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不会有实实在在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增长的背后常常伴随着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大”与“小”的关系。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努力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要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将它们培育成规模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财政支撑作用大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但与此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细化分工协作,着力培育中小企业梯队,促使它们由“小”向“大”进行转变。

三是“内”与“外”的关系。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一方面,我们要跳出县域、放眼全球,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当前,尤其要紧紧抓住目前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好时机,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大公司、大财团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来本地落户。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调动县域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

四是 “远”与“近”的关系。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认真解决目前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着眼长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GDP的多少、基础设施规模的大小上,而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伴随着国内外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关注,低碳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响应。我国于2010下半年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突出强调了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但由于我国低碳发展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推进我国低碳发展,须重视并借鉴国际有效经验,建立健全低碳法律法规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加强低碳科研的支持力度,强化低碳政策的执行效力,创新低碳理念、制度和标准。

国际经验助推我国低碳发展

立法先行

部分发达国家在低碳领域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如英国先后出台了《气候变化法》、《2008能源法案》和《2010能源法》,美国通过了《清洁空气法》和《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德国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法》和《德国能源法案》等。低碳立法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尽管已制定颁布了一些旨在促进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但尚未出台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具有能源领域母法作用的《中国能源法》也仍在制定中,低碳领域的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应加快能源法和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的编写制定工作,将低碳发展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以保障低碳政策的顺利执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低碳领域的辅助性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构建一套完整且有利于持续、稳定、健康推进我国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以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已经颁布的低碳领域法律法规,应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调研,对社会反馈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和影响评估,并结合我国低碳发展的现实状况及时对其修订和更新。

市场机制主导

发达国家始终坚持市场机制在低碳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放眼全球,欧盟实施了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英国开启了碳标签和碳认证的大门,德国率先针对航空业温室气体排放征收航空税,芬兰、瑞典、丹麦、荷兰开征了碳税,日本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以期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金融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节能减排工作仍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推手。尽管行政命令在短期内效果较好,但可能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采取有背于市场基本原则的非常规手段,这显然会增加节能减排的社会成本。

我国应完善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降低地方政府对行政手段的依赖。在国家层面,应认真研究国外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运行机制及气候变化税、碳税的施行经验,筹建全国性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适时引入碳税等政策工具,建立健全适应我国低碳发展需要的碳金融制度,并积极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实现对接。地区或行业层面,建立区域性或行业性的节能减排目标交易机制,以市场机制与行政手段的有效结合来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节能减碳目标。企业层面,通过财税优惠政策鼓励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在企业中推广节能管理系统,培养能源服务人才和节能减排管理人才。科研支持

发达国家的低碳科技研发起步早、投入大,有效地推动了其低碳领域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例如,德国2009年可再生能源产业从业人数超过30万人,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4万人;2009年德国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营业额为161亿欧元,比2007年增加约43亿欧元。我国对低碳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投入仍显不足。此外,尽管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在一些核心技术上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例如,目前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生产主要被美、德、日等国少数企业垄断,它们掌握晶硅制造技术,其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以上。我国应拓宽低碳科技研发资助渠道并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促进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及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低碳科研支持体系,同时注重培养低碳科技人才,以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设立专职行政部门

发达国家大多设置了专门负责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职能部门,有效地加强了低碳政策措施的执行效力。英国2008年成立了气候变化委员会和能源与气候变化部,随后颁布了《2008气候变化法》和《2008能源法》,并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国家战略、行政条例的低碳政策框架;美国2002年成立了“气候变化科技整合内阁委员会”,随后与美国能源部和环保署合作制定了“气候变化技术方案”等10多项低碳计划;欧盟2007年成立“应对气候变化临时委员会”,2008年即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政策措施。我国尽管已于2008年成立了国家能源局,但其行政职能与已有部门存在交叉及冲突,难以独立开展能源全面管理工作。2010年成立的国家能源委员会虽然有利于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政策统筹规划,但具体管理职能的履行仍要依靠近20个部级单位的合作支持,容易因行政程序过多、相互配合不力而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国家审计署在2010年节能减排审计工作中发现,部分地方政府、企业及财政主管部门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节能减排管理职能的合理集中有利于强化低碳政策的执行效力。要明确划分相关行政机构的职能范围,使得不同部门在管理节能减排工作上有章可循、各司其职,全面提高政府部门在低碳领域的行政管理效率,确保有关政策和数据信息上传下达的畅通无阻。政府部门须构建科学合理、硬件齐全、反应迅速的低碳政策落实机制,包括对低碳政策执行情况的审查审计、对高效节能设备方案的推广及对先进低碳生活消费方式的表彰宣传等。

低碳理念与制度创新

发达国家一贯很重视低碳理念与制度创新。英国2003年率先提出“低碳经济”,2007年又推出“碳标签”、“碳认证”等新概念;美国是最早制定实施严格能效标准的国家,其“能源之星”项目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在能效管理方面已颁布实施了系列能效标准,但大多是针对家用电器而推行的;在低碳认证制度方面,我国政府2010年下半年才正式启动其框架体系的研究;在碳金融方面,我国政府于2010年10月才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低碳发展理念与制度的创新有助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及抢占低碳发展的国际制高点。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在低碳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碳理念、制定碳标准的经验,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低碳发展新理念、新制度、新标准,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

发挥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现代大学与现实联系日益紧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高校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通过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不但培养了人才,还构建了科技创新平台,这是企业提高创新研发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高校如何与自治区经济建设相结合,直接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高校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有哪些途径与方式?笔者在自治区高等院校巡视工作中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基地是高校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它不仅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也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在解决重大科技难题时更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今天,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在培养人才和传承学术价值的同时,还要承担起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程中,高校应当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强化学科专业特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直接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

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是高校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一是联合科研。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依托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合作者和智囊团。

二是转化科研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让给地方企业进入生产,也可以以科技股份的形式联合开拓市场,既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也为高校赢得了资金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三是创办科技公司。高校以创办科技企业的形式构建技术吸纳平台,可直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典型实例。当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支持。

三、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地区经济发展的智力源和人才库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同时,高校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聚集地。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和高素质人才优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科技型实用人才,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为所在地区的智力源和人才库。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高校学科建设既要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又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直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核心,而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恰恰是高校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知识经济、创新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形态,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第一资源。高等院校人才密集,知识密集,学科门类齐全,技术优势突出,创新能力较强,可以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高校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有助其明确发展定位,履行自身使命,凸显自身价值,而且可以获得大量办学资源,拓展办学方向,增强办学能力。

第五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1-04-02 13:43来源:人民网打印本页 关闭

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多个方面入手。当前,除了要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做出努力外,还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在这方面,需要善于做到四点。

一是发掘资源。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同志抱怨本地基础薄弱、条件落后、资源匮乏。诚然,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自然资源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其他资源的缺乏;某种资源一时的缺乏也不意味着将永远缺乏。是不是真的缺乏资源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资源和有效地开发资源。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正确地认识和开发资源。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劣势”资源,换个角度看可能就是优势资源,关键是发掘和利用。

二是利用资源。善于利用资源,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善于寻

找市场。资源只有投入市场转化为产品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现实中,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内陆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就是因为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其次,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最后,要厉行节约,减少资源浪费。

三是整合资源。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和潜在的各种资源能够相互配合与协调运用,使之达到整体最优和效用最大化。实践证明,整合不仅能出生产力,而且能够出效益。就一个县域来看,其内部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整体优势,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

四是保护资源。从长远利益出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保护好自然和生态环境。从表面上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似乎是矛盾的,但这一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统筹兼顾,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做到“双赢”:既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又可以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质量。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要加强县域软实力的培育和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是比硬实力更为重要的一种竞争力。提升县域软实力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利用好文化遗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乎每个县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这种县域所独有的特色资源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是祖先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其垄断性、独特性及可持续性是其他类型的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就会带动一个地区的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要打造好特色品牌。县域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拼特色。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有了特色也就有了比较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纵观那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几乎没有一个地区不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我们要竭力提倡“一县一色、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不仅如此,为了做大、做强、做精、做美特色产业,我们还必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和创新产品,力争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经济的代名词。三是要做好宣传和推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县域影响力、提高县域知名度,必须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认真在各种产品的包装、推介和造势上下工夫,采取与众不同、创意新奇的方式吸引外界眼球。任何一种新产品和新项目,在初级阶段都需要通过造势为其鸣锣开道,以势提高知名度。善不善于造势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势外界可能视而不见,有了势就会因先声夺人而产生强大轰动效应。

四是要优化各种环境。环境既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有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可以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洼地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流和聚集,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爆发力,促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二是“亲和效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使人们心情愉悦、安居乐业,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连锁效应”。好的环境还能使受益者成为宣传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生活和创业,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三、要加强经济发展中各种关系的处理和协调

县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商贸经济、财政税收、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是“质”与“量”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既注重量的扩张,更要追求质的提高。诚然,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如果不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不会有实实在在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增长的背后常常伴随着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大”与“小”的关系。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努力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要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将它们培育成规模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财政支撑作用大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但与此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细化分工协作,着力培育中小企业梯队,促使它们由“小”向“大”进行转变。

三是“内”与“外”的关系。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一方面,我们要跳出县域、放眼全球,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当前,尤其要紧紧抓住目前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好时机,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大公司、大财团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来本地落户。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调动县域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四是 “远”与“近”的关系。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认真解决目前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着眼长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

正确的政绩观,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GDP的多少、基础设施规模的大小上,而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作者: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党组书记)

下载政府法制工作如何促进商洛经济发展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法制工作如何促进商洛经济发展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促进纳雍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促进纳雍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纳雍县地税局赵念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随着市场对能源需求的加大,以煤炭生产为主要产业的纳雍县非公有制经济......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内容摘要】中小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除具有规模小、市场适应性强、市场反应快捷、富有创新精神等优势外,还......

    政府法制研究问题的思考

    在全国政府法制系统中,政府法制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许多省市的政府法制机构建立了法制研究中心,对其进行专事研究。相当多的在政府法制第一线工作的同志,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

    “民政局促进法制管理发展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1、加大对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力度。制定今年依法行政工作计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工作步骤和完成时限,积极做好依法行政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

    党建工作促进经济发展5篇

    发挥基层党建工作优势 推进乡镇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巨大成果,蕴涵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

    价格工作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价格工作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价格工作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2007-12-12 18:12:4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价格工作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价格工作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2)价格工......

    价格工作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价格工作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价格工作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

    2011年全市政府法制工作要点(范文)

    2011年全市政府法制工作要点 2011年政府法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努力创新依法行政的各项机制,加强法制学习和宣传力度,加强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