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殖1091总结(范文模版)
水产学院水产养殖1091团支部总结
光阴似箭,大一的生活就这样过去。这一个学年里,我们养殖1091团支部的同学完成了由高中生成为大学生的转变,积极参与团组织生活等班级活动,充分体现班级凝聚力和团结性。
本支部的团干们都积极配合学院组织部给予的工作,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虽然从第一次团干选举产生结果至今已经经过3次换届活动,不过每一个团干都是全心全意为本支部为同学们服务。策划组织了5次团组织生活,其中包括一次活力在基层活动,团员和群众都积极准备活动项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使整个支部的水平和团结力都大大上升。也拓展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其他的常规工作,如推优,本支部也认真进行。通过推优活动向党委推荐适合发展成为党员的人才,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上个学年中,全班35名同学,5名预备党员,26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整个团支部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在全班同学的推动下不断提高。我们班有五位团员被推荐上党课,一方面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素质修养,另一方面提高了班级的积极性。
一个学年来,本支部各团员们都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我们作为学生,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在课前课上课后都认真做好预习学习复习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家热情高涨,在早上读英语。很多同学还在有空的时候去图书馆阅览图书,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我们做好了准备工作,所以在考试中我们都取得良好成绩。有十名同学获得学院的奖学金,郑晓婷同学获得了校友奖学金。这充分体现我们支部同学认真学习积极向上的一面。为了拓展知识面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还数次组织去湖光岩开展户外活动。使大家的动手能力大大提升。对于实验课我们更是加强了实验操作,使自己的实验规范化,标准化。
养殖1091团支部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个性的团支部。每个团员都有着其自身的特色和长处,很多同学在其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秦国钟同学的拉丁舞还数次在湛江市比赛中获得名次。郑晓婷同学的英语演讲也获得了院级的奖励。诸如此类的奖励还有很多,这也体现出本支部同学的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每个团员将他们家乡的特色都融入了这个团支部,大家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进步。使得每个团员的综合素质能力都在这个学年里大大的提升,变得更加人性化,多彩化,而不是简单的死读书。
经过大一一个学年的团支部建设,养殖1091团支部已经茁壮成长,整个团支部的风貌形象都获得同学院其他支部的好评。我们对此即感到高兴,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这是因为我们有认真辛勤的付出我们才能有这样好的收获。这也离不开我们支部每一个团员的努力。我们会继续保持这种活力的激情与严谨的态度,在新的一个学年里取得更好成绩。
水产养殖1091团支部2010年10月29日
第二篇:福寿螺养殖总结
福寿螺养殖资料
1、亲螺
1、先投喂青饲料, 过一段时间, 待亲螺即将吃饲时再投喂精饲料, 可增加亲螺摄食量, 促使亲螺快速生长发育和繁殖。
2、亲螺产卵后及时投喂一部分精料, 可以迅速恢复亲螺的体质, 利于再次产卵。
3、经常换水, 可以改善亲螺的生活环境, 促使亲螺健康生长。
4、亲螺在产卵期间对光线极为敏感, 特别在产卵时, 要避免外界光线透射到产卵箱内。
福寿螺摄食以青饲料为主, 同时也食麸皮、糠饼类等精饲料。一般每天投饵2次, 上午投放青饲料1次, 下午投放精饲料1次。
试验中发现,大瓶螺喜食性的饵料多为含浆液的阔叶植物,因此,在人工养殖大瓶螺时,建议投含浆液多的阔叶植物。
大瓶螺是一种喜阴性的动物,在人工批量养殖时,建议尽量为其人工设置避光场所,有利于其快速高产养殖。
亲螺的饲养密度为:100个/平方米。考虑微流水设计。亲螺设计:10个亲螺培育池。亲螺培育池水深一般为0.5 一1 米,宽2米;产卵季节池水应浅些,以70--80 厘米为宜,以利于观察和操作。秋季和越冬期,池水以1米为宜,以便能较好地保持水温相对稳定。亲螺放养后,必须满足亲螺的饲料供应和适宜的生态环境。放养当天就开始使用精饲料和青饲料强化培育。精饲料可用米糠、豆渣、豆饼、麦麸等,青饲料可用青菜叶、浮萍等。精饲料日投放量为体重的1 %,青饲料日投放量以满足其摄食需要为准,并要注意水质管理,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促进早产多产。
每个亲螺池大概面积为1.35亩,10个亲螺池约为13.5亩。每平方放养100个亲螺,共计放养90万个亲螺,其中雌螺大概为60万。每个雌福寿螺开始于5月中旬产卵,到8月底产卵为有效卵。其余的产卵需要考虑明年使用。根据时间情况,估计有效产卵为5000粒左右,孵化成功率按80%计算,共计4000粒。按长成1.8g左右开始捕捞,成活率为80%计算,大约可以产螺为690万斤。考虑到雌螺在过程中有死亡,捕捞过程中有遗漏、以及初次养福寿螺等因素,估计福寿螺产出大约400万斤。
2、幼螺
幼螺放养密度为3000个,水深控制在30cm左右。一个月左右,平均每平发米产出小螺5斤左右。
米糠喂养幼螺生长速度最快,浮萍次之。米糠是培育大瓶仔螺的理想饵料, 其饵料系数小, 饲养的仔螺生长快, 且价格低廉,资源丰富。
3、孵化
每个亲螺一年产卵大概20~26个,每个卵含福寿螺200~500粒,平均大概为380粒的样子,福寿螺产卵高峰在7月和9月份。
螺卵离水面15cm左右孵化,能够使孵化率最高。达到90%以上。
第三篇:牛养殖总结
《肉牛养殖》培训总结
肉牛养殖培训是一项切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短期培训项目,意在把无技术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转变成适应现代需要的能手,为农民创收。
一、工作收获
1、制定培训方案,加大宣传力度,是做好培训工作的保障。为搞好本次培训,我们首先制定了培训法案,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农民参加培训,在工作中我们确定了培训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实施步骤和组织保障,为培训顺利开展做好了准备。
2、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前提。此次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当前跟踪的主要任务,于是我们把此项内容纳入年培训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员动手操作能力。本次培训我们采取了集中面授与学员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是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体现,调动了学员认真参训的积极性。
二、工作中的不足:
1、集中培训难度较大,经费少。由于农民外出打工的较多经商的也不少,召集起来培训比较困难,加之培训经费不足,不能给学员以补助。
2、参加培训农民年龄较大,文化底子薄,对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影响了培训示范效果。
第四篇:养殖节能降耗总结(范文模版)
养殖部节能降耗总结
养殖管理部认真落实公司节能降耗目标,按照公司节能降耗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为进一步实现节约、创新、高效的养殖目标,通过节能降耗方案采取合理有效的节能降耗措施,积极参与节能降耗活动,在节能降耗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活动取得的实效:
(一)自觉地认识到节能降耗的重要意义
节能降耗关系到公司经济的持续增长,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体现全公司的文明素质。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和宣传学习,本部门认识到公司现实状况,并且有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节约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活动各个环节基础工作做的扎实
养殖管理部为加强思想和宣传教育,教育大家能从我做起,并结合实际,从节水、节电、节约原材料、节约办公用品等方面制定可行的项目与方案。
二、完成任务情况:
养殖管理部1-5月份的办公费用为1165.6元,折合每月233元,6月份办公费用为186元,2010年6月份平均料肉比为2.96:1,通过
开展节能降耗活动2011年6月份平均料肉比为2.90:1。通过本次活动,养殖管理部已将办公费用降低25.27%,料肉比降低0.06个百分点,料肉比指标比预期目标多完成了0.04个百分点,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养殖管理部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养殖办公室:
1、坚持节约办公用品:加强电话费的管理,尽量减少通话次数和通话时间,做到一个电话办多个事,避免重复拨打同一电话。同时节约使用办公用品,推行无纸化办公,推广使用二次纸外,将疫苗说明书订装成册发放给部门人员使用,减少纸张的使用次数。
2、坚持节约用电,严格控制照明用电,做到人走灯灭,自然光较好时,白天办公室一般不使用照明灯具。电脑在不用的情况下,使用待机状态,在下班后关掉电脑并拔掉各种电源,减少电耗。
3、坚持节约低值易耗品的使用,在发放疫苗和兽药时,农户以养成了自带纸箱或编织袋的习惯,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
(二)养殖实验室:
1、节约用水,将实验室洗刷平皿、烧杯的水留下用来洗抹布及拖地。
2、利用烟盒和泡沫制作简易离心盒,即降低实验室成本又为实验节省了时间。
3、对实验室一次性手套经消毒后分多次使用,这样节约的成本约为 10%。
4、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在使用次数、方法、时间上,进行统筹安排,选择用电平段或谷段操作,降低用电量。
5、如需采血的农户较少时,就不派专车,利用区域技术人员代采,这样不仅减少燃油成本而且也减少了实验室的工作量。
(三)降低料肉比:
养殖管理部以各技术员为责任人,对节能降耗降低料肉比对各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同时采取了相关措施具体实施:
1、指导农户做好料斗铺垫,在料斗下安装节料圈的同时在铺垫塑料布或料袋,减少因鸭群采食过程中的浪费。
2、监督、指导农户合理饲喂,在喂料方式上坚持少添勤添的原则,同时在饲喂时间上避开炎热时间段,合理进行打顿饲喂。
3、指导农户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增加鸭群采食量。
三、节能降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公司的节能降耗工作要有全体工作人员的配合,合理的规划。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降耗工作方案并且细化工作细节,将节能目标分解到部门的每个人身上,并及时对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考评。通过这项措施的努力,为节能工作的长期开展和高效、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我们不断自我挖掘和完善,6月份我部门全体人员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在节能降耗工作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公司其他部门虽然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深知,目前在节能降耗上我们还存在若干不足,虽然技术员在节能降耗工作上有一定的意识,但对农户的宣传工作做的还不到位,缺乏宣传力度,我们要牢记节能降耗宗旨,扎实推行节能降耗工作,从点滴做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四、下一步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养殖管理部的节约意识,大力宣传节能降耗的迫切性,利用宣传的手段,积极开展节能降耗献计策活动,营造良好的节能降耗氛围。
(二、)继续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加大监管力度,从每个人、每个岗位、节约一滴水、一度电、每一张纸入手,把节能降耗目标落到实处,最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三、)严格执行相应制度和奖罚办法,做到节奖超罚,约束大家自觉地参与到节能降耗的行列中来。
(四)积极探索节能降耗管理的新机制、新措施,为建设节能、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而努力。
养殖管理部节能降耗工作将继续按照公司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本部门节能降耗工作一如继往扎实向前推进。
养殖管理部
2011年7月
第五篇:贝类养殖学总结材料(2010.12.7 )(定稿)
第一章 绪论
考试时间: 2010年12月14日(周二)10:05——11.40;地点:4411教室 考试形式:闭卷
第一节
我国贝类养殖的历史和现状
一、中国贝类养殖历史
缢蛏、牡蛎、泥蚶和蛤仔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有极其悠久的养殖历史。高等与中等水产院校从1958年开始增设贝类养殖课程。
近年来,养殖贝类的生物学、育种技术、生态系养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如贻贝亩产达1-2吨,扇贝亩产4-5吨,缢蛏亩产3-4吨,蓄水养殖泥蚶的产量也达到亩产5吨左右,高的可达6-7吨;平滩养成的一般亩产1.5吨—3.5吨,较蓄水养殖的产量低。
二、贝类养殖的现状
目前经济价值大可开展增养殖的150种;其中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种类已有50种,其中: 腹足类:14种;双壳类:34种;头足类:2种.从国外引进而养殖成功的贝类不断增加。
2005年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1384.7万吨,养殖面积达到169.4万公顷(包括海上、滩涂、陆基养殖),贝类育苗6917亿粒(其中鲍苗18.4亿粒),渔业产值达到418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619亿元。其中中国海水养殖贝类产量为1067.5万吨,占中国海水养殖动植物总量的77.1%。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沿海人民就业、国际商贸发展等起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发展贝类养殖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我国海岸线缅亘,港湾曲折,浅海、滩涂平展广袤,饵料丰富,环境多样化,可供贝类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辽阔。
2.贝类资源丰富:贝类是海中之宝,我国沿海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贝类,可养的种类多,其中已养殖的达50种。3.贝类养殖的特点:贝类养殖具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等优点;它不与农业争土地,不与畜牧业争饲料,不与鱼虾类争水面,可立体利用水体、保持水体的良性循环;贝类产品市场广阔,群众喜食。4.具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成果:贝类养殖在国内外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贝类室内工厂化育苗、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土池半人工育苗生产得到了稳定发展,为养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苗种来源。
四、选择养殖贝类的标准
正确地选择养殖种类,是保证贝类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选择贝类养殖种类必须具备下列标准。
1、生产力高
它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饵料易解决。
2、适应能力强
对外界环境,特别对温度、盐度适应能力较强,抗旱和抗病力较强
3、营养价值高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物质,肉味鲜美。
4、苗种来源容易 具有丰富的自然苗种或通过人工育苗容易解决其苗种来源。
5、养殖成本低
要考虑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也容易开展大众化的贝类养殖事业。
6、移动性较差
作为养殖贝类应选择移动性差的种类。
五、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贝类养殖技术还比较落后,多属原始的粗放养殖(实为繁殖保护,在发达国家仍存在这种养殖方式),应不断提高集约化养殖的程度以及加工机械化程度。
2.养殖的整体和局部规划不尽合理,局部过于密集而许多可养面积还未充分利用。
3.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还需加强:如在贝类的生态、生理等生物学原理的研究,尤其在贝类的能量代谢、营养吸收利用上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4.贝类病害、病理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非常紧迫(大量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病害也十分猖獗,损失严重;且至今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滩涂养殖和浅海养殖是开放式水域,一旦发生病害,无法用药物控制,只能以防为主。
5.新品种培育工作成效不大,应用推广有难度,阻力重重。遗传育种、多倍体培育、改变贝类适应性和生理、生化 1 特性等研究工作做得不够。主要进行牡蛎、马氏珠母贝的三倍体培育、单体牡蛎的养殖。应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贝类的杂交、选种、育种工作,从而培育出优良的养殖品种。
6.多品种混养技术日益成熟,提高池塘的单位面积产值,增加经济效益。贝虾、贝藻、贝参、鱼蚌、鱼虾贝的混养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生态系养殖能提高池塘单位面积产量和养殖容量,增加经济效益,使贝类养殖规范化、标准化。贝类养殖生态系的研究和运用,即水产养殖容量(Carrying Capacity for aquaculture)的研究将成为热点。
7.贝类净化研究还相当落后,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现已要求出口贝类加工厂必须逐步配套贝类净化设施。净化参数不断增多和净化技术不断深入(细菌总数(粪大肠菌麇)、致病菌、贝毒素、重金属(As,Hg,Cd)、有机物,软骨藻酸(DA Domoic acid)等)。
8.贝类增殖放流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多采用实行禁捕期、封滩护养等措施。增殖放流也是提高贝类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积极开展增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9.其他工作,海洋药物源性贝类(海兔、石磺)养殖;观赏贝类养殖,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养殖容量、养殖海区调查和规划等。
第二章
贝类养殖环境和养殖容量
第一节
贝类的养殖生态
一、潮间带:潮水涨落的地带;四条线三个区。
高潮区: 蓄水养殖和半人工育苗池。中潮区: 滩涂贝类主要养殖区。低潮区: 牡蛎,西施舌,蛤等低潮区生活的贝类
二、浅海区:大潮低潮线至水深200米之内的区域,终年被海水所淹没。筏式养殖的区域大多在水深30米以内。
三、影响贝类生活生存的海况因子 1.海水运动。2.水温。3.盐度
时期:
幼体适应盐度的能力差,成体稍强。
适应性: 贝类适应低盐的能力差,适应高盐的能力稍强。
①盐度影响贝类的附着能力(反之,不附着的贝类幼体可加淡水促进附着。)②繁殖期适当降低盐度可刺激成熟亲贝产卵。
③养殖季节大面积长时间的降雨,易引起贝类的大量死亡。4.营养盐
营养盐的多寡直接或间接影响贝类的生长与繁殖。
5.水质
影响pH值的因素:①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情况;②天然水中溶解的碳酸盐的状态;③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海水7.6—8.5(一般8.2),苗池不能低于7.6-7.7,贝类运输时也不能带水运输。浑浊度;扇贝抗浑浊的能力差。
污染:石油,重金属等对幼体的影响较大,造成局部灭绝
6.底质
底质命名法:在自然界中底质常常含有不同粒径的粒组, 多种粒组混合在一起,因此有不同的命名方法。
1.优势粒组命名法:当样品只有一个粒组含量很高,其它粒组含量均不大于20%时,按优势粒组命名的原则,以该粒组中百分含量最高的粒级相应的名称命名。
2.主次粒组命名法:当样品在有两个粒组的含量分别大于20%时,按主次粒组的原则命名。命名时,以主要粒组作为基本命名,次要粒组作为辅助命名。
3.混合命名法:当样品中有三个粒组含量均大于20%时,采用混合命名法进行命名。底质的分析方法:.筛析法:适用于粗颗粒的分析 , 其下限为 0.063 毫米左右,筛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选用孔径规格不同的套筛,将样品自粗至细逐级分开。.沉析法(吸管法):用来测定0.063一0.001 毫米范围的颗粒.根据质点(颗粒)沉降速度, 在悬液的气定深度处,按不同时间吸取悬液,由此来求出沉积物各粒级的百分含量。3.综合法: 4.淘洗法:
能养殖贝类的地方,不一定产苗。如蛏苗集中在浙江的三门湾;文蛤苗种江苏的如东、山东的东营、辽宁等地 2 盛产,但却在浙江温州的鸥江口大量养殖。底栖硅藻与贝类的分布有关。
滤食贝类的二种摄食方式(有水管的:滤食加水管摄食大量底栖硅藻;无水管的常规的滤食)养殖贝类的生活类型:四种埋栖型、附着型、固着型、匍匐型。
贝类养殖的生物环境:敌害生物:敌害的鱼类、腹足类、头足类、蟹类等。竞争生物:生物平衡,过度繁殖产生有毒的胞外物质。
四、海水养殖业目前急需研究的内容
养殖生态系统、养殖容量评估、养殖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养殖结构优化,养殖生物病害防治、深水养殖设施构建、海水动力因素、调控技术、清洁生产(养殖与加工)、以及养殖对象从数量膨胀型向质量效益转变等等。
努力促进养殖、环境与人三者和谐,使海水养殖研究与海水养殖产业迈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超负荷养殖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一是 海区的饵料生物成为贝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养殖密度越大,每个贝体的摄食量就越少,生长就越慢; 二是 由于摄食少,贝体瘦弱,对恶劣环境抵抗力差,易得病,死亡率显著增加; 三是 大量的排泄产物污染了水质,使水质恶化,缺氧;
四是 高密度养殖导致水流不通畅,加上贝体的呼吸耗氧,极易产生局部缺氧现象,引起贝体不适甚至死亡。2.海区老化 3.离岸养殖程度不高
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滩涂面积3000万亩。
海水贝类养殖主要是在水深15米以内的浅海水域和滩涂上进行。我国滩涂的利用率约为30%-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利用率不到10%,而-20 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开发利用率则不足1%。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4.品种退化
品种退化是造成养殖贝类生长速度下降、抗逆能力差,死亡率升高的另一重要因素。
原因:近亲繁殖,亲本质量差,没有正确掌握人工繁殖技术,不良养殖条件下的负选择。
五、保持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下一代人需求能力的一种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
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保持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海水养殖对浅海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养殖水域和近岸水域营养负荷增加、渔用药物积累、养殖动物逃逸带来基因污染、土壤酸化或盐化、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等。
养殖水体自身生态环境的污染(富营养化、药物残留和底泥富集污染)和对近海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的破坏,沿岸滩涂、红树林资源破坏)。
尤其是养殖过程排放的有机物和营养盐造成的污染最为重要。
养殖水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水产养殖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不当的生产活动必然导致环境恶化、病害肆虐、增殖和养殖生物死亡率增加、生产量下降。
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基本途径:
1.逐步减小养殖对沿岸环境的污染是使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2.中国现阶段正在扩大海水养殖面积,主要是向离岸深水海域(-20米,-40米)发展 3.尽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高新技术,建立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示范养殖区。
减小养殖污染的主要途径:
(1)复合养殖系统结构优化;(2)改善养殖大环境;(3)根据养殖容量控制养殖规模:在养殖规模不够大的阶段,人们考虑的养殖容量内涵仅包括养殖效益的内容。将养殖容量简单定义为:在生长率不受负影响的情况下,达到最高产量的放养量。(4)使用环保型饲料;(5)加强集约化养殖的排放水处理:集约化是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趋势(省人力、少占地、产量高、易管理、易应用新技术)。
高度集约化养殖必须走少排污或不排污的高级形式,否则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将更大。因此,必须加强养殖排放水的处理或循环用水工程和技术研究。
第三章
贝类的苗种生产
贝类苗种生产方式(法):贝类苗种获取的途径主要有4种:自然采苗(采捕自然苗);土池人工育苗;半人工采苗;工厂化育苗。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夏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一节
贝类的生活史(一).双壳类的生活史
受精卵——胚胎期——孵化——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附着变态——稚贝——幼贝期——成贝期 1.胚胎期
卵裂方式:贝类的受精卵除头足纲为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方式——螺旋式
卵裂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分裂球体积缩小,总体积不变
大多数海产贝类,发育到囊胚期,胚体表面一定部位即开始生出纤毛。此时,胚体可在卵膜内转动。原肠胚: 贝类的原肠作用是采用外包法和内陷法 实心囊胚:外包法。如:马蹄螺、海兔、鲍等 有腔囊胚:内陷法。如:河蚌、田螺等
多数海产瓣鳃类(牡蛎、贻贝)和腹足纲(红螺等)开始为外包法,以后为内陷法,两者结合完成原肠作用。3.幼虫期:即从担轮幼虫开始到稚贝附着为止,它包括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三个不同阶段。各期幼虫的形态差异很大。(1)担轮幼虫
体外生有纤毛轮,顶端长有纤毛束,其中央有1-2根鞭毛,幼虫开始以纤毛摆动在水中作旋转运动。经常游于水表层。此期消化系统还未形成,仍以卵黄物质作为营养。具有明显的趋光性。
早期担轮幼虫: 胚体成梨型,顶端膨大,细胞加厚,长有纤毛束,其中央有1-2根鞭毛。胚体背部细胞加厚且略下陷形成壳腺;胚孔闭合内陷形成口凹。
在静水中喜欢浮游于水表面或明亮区,但趋光性不明显。
晚期担轮幼虫: 胚体左右略变扁平,背部尖,腹部宽,其顶端变平,四周细胞隆起,壳腺将分泌贝壳。
幼虫趋光性不明显,对机械作用很敏感。(2)面盘幼虫
幼体两侧覆盖2片D形透明的贝壳,由口前纤毛轮形成面盘(具有面盘),形成前、后闭壳肌,依靠面盘进行浮游生活。面盘是其运动器官。根据发育时间及其形态不同,又可分为:
① D形幼虫(直线铰合幼虫):刚形成的D形幼虫消化道没形成,不能摄食,以卵黄颗粒为营养。卵黄耗尽,形成消化道后开始摄食。
②壳顶幼虫:D形幼虫的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了原来直线状态,壳顶幼虫后期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呈棒状,尚欠活动能力。
鳃开始出现,但尚未有纤毛摆动,面盘仍很发达,足丝腺、足神经节和眼点逐步形成,但此时足丝腺尚不具有分泌足丝的机能。
壳顶初期幼体:足成棒状,壳顶隆起,但没有超过直线铰合部,胃的四周出现消化盲囊。壳顶中期幼体:壳顶突出铰合部,面盘发达,足皱褶。
壳顶后期幼体(眼点幼体)
1.足成靴状,足的基部出现一对平衡囊。
2.消化盲囊几乎包被整个胃。
3.在消化盲囊腹面外套膜中间,足的基部出现一对眼点,眼点有视觉的作用,幼体具背光性。
4.外套膜边缘加厚,外套膜内表皮下陷形成鳃原基。(3)匍匐幼虫
一对黑褐色眼点明显增大,显而易见;足发达,能伸出壳外作匍匐运动。
鳃增加至数对,足发达,能伸缩作匍匐运动。幼体时而浮游,时而匍匐,此时正是投放采苗器采苗的好时机。面盘逐渐退化,至后期则只能靠足在附着物上匍匐生活,足丝腺开始具有分泌足丝的机能。
初期面盘仍然存在,遇到合适的附着基后,面盘退化,用足匍匐生活,足丝腺开始分泌足丝。
稚贝期: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和匍匐生活后,便附着变态为稚贝。此时,外套膜分泌钙质贝壳,并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变态为稚贝时它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等方面都要发生相当大的变化: 变态标志:
①形成含有钙质的贝壳,壳形改变。
②面盘萎缩退化,开始用鳃呼吸与摄食。
③生态习性的改变,变态前营浮游、匍匐生活,变态后以足丝腺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
该期是幼体向成体过渡的阶段。不同生活类型贝类的稚贝对附着基均有不同的选择,必须充分满足其附着条件。5.幼贝期
除性腺尚未成熟外,其它的形态、器官和生活方式均已和成体一样。
由稚贝期的附着生活向成体的生活方式转变,即有附着型贝类,埋栖型贝类和附着型贝类。
因个体小而弱,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差,所以在养殖中必须精心培育,是苗种培育工作和养成期工作的开始。6.成贝期
自第一次性成熟后均属此期。就埋栖型贝类而言,因它埋栖在滩涂中,要求生活于有较深软泥的环境。该期是贝类养殖的养成与育肥期。
(二)腹足纲的生活史(以鲍为代表)——鲍鱼的发生只能与双壳类作一比较: 面盘幼虫身体发生扭转,不摄食,内源性营养 匍匐幼虫开始摄食底栖硅藻 围口壳幼虫
(1)胚胎期:是指从卵的受精开始经过分裂发育至浮游幼虫,即孵化后的担轮幼虫为止的阶段。此期以卵黄物质作为营养,影响这一时期发育的主要外界环境条件是水温。
(2)幼虫期:是指从孵化后的担轮幼虫开始到稚鲍形成为止。这一时期包括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匍匐幼虫。
①担轮幼虫
胚体出现了纤毛环,幼虫前端生有一束细小的顶纤毛。以卵黄物质为营养。
②面盘幼虫
壳腺已分泌出一个薄而透明的贝壳。该期初期仍以卵黄物质为营养,不摄食,只是在其后期需摄食饵料。此期由于贝壳的出现,减少了在水中浮游的能力。该期又可细分为初期面盘幼虫和后期面盘幼虫。
③匍匐幼虫
面盘开始退化,足开始发育,由浮游生活转入匍匐生活。这一期又可分为初期匍匐幼虫,围口壳幼虫,上足分化幼虫。
(3)稚鲍
形成第一个呼吸孔时为稚鲍,其形态与成鲍差距还较大。
(4)幼鲍
完全具备了成鲍的形态,呼吸孔数量与成鲍相等,只是性腺还未成熟。(5)成鲍
第一次性成熟以后均属此期。
二、生活史中各阶段幼体的形态和生态(以双壳类为例)1.精卵:
精子:含有顶体、头部、尾部;长50-60微米。卵子:含卵质膜和卵膜;腹足纲的卵径大于双壳类的卵径
50-100微米。贝类的卵子为沉性卵,但不易下沉。
2.受精卵:受精的标志:产生第二极体。统计受精率。
产卵——受精,需要0.5小时。
3.卵裂:不均等的卵裂,分裂球增多,但体积不变!
4.囊胚期:胚胎的体积稍增大,有短纤毛、具空腔,就地转动。需5-7小时。5.原肠期:具原口,纤毛稍发达,开始游动。
6.担轮幼虫:游动(滚动性的游动,幼体易集群、趋光性强、受精起需10小时。
7.面盘幼虫:投饵金藻3011等;16小时。游动能力强,一般在水体的中上层运动。选幼。
8.壳顶幼虫:铰合部有角突起,不断投饵、换水、倒池(3天一次)。
9.变态期:需附着基,去表面2-3厘米的底泥,池底泥厚0.2-2毫米;一般250克干泥/M2;文蛤需要砂小于5毫米,扇贝需要棕榈绳、网片。
幼体的外形、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生态习性变化;变态的标志:(1)出现眼点一对
(2)面盘萎缩退化、出现足
(3)生态习性改变:由趋光性转向背光性;由浮游习性转向底栖或附着。
当10%左右(30%)的幼体出现眼点时逐步或一次投放,(泥蚶幼体3天不附着有问题,可降低盐度(加淡水))10.稚贝期:形态与成体相似,只是个体小、性腺未发育。
第二节、贝类繁殖特点和繁殖方式 一.贝类繁殖的特点
大多数贝类为雌雄异体,外形很难区分雌雄,没有第二性征,只能根据性成熟时生殖腺的颜色来区分雌雄。雌性性腺颜色大多为红色,橘红色,粉红,淡黄,浓绿色,紫褐色。雄性性腺多为乳白或黄白色。
牡蛎、贻贝等少数贝类性别不稳定,有性转变现象。
不同种类的贝类性成熟年龄不同。即使同种贝类在同一海区性腺发育也不平衡。不同种类的繁殖季节不同,同种不同地区的繁殖季节也不同。而同种同地不同年份贝类的繁殖季节也不同。贝类的繁殖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凡是在春天繁殖的种类,同一种类南方比北方早,在秋天繁殖的种类,则北方繁殖时间较南方早 有的贝类全年都可繁殖,有的一年一次或二次
二、贝类繁殖的方式和习性
(一)双壳类贝类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型和幼生型两种
1、幼生型
在繁殖季节,亲贝把成熟的精子和卵子排到母体的鳃腔里,并在此腔中受精,经过卵裂发育成面盘幼虫后才离开母体,在海水中经过一个自由浮游阶段,然后固着变态成稚贝。蚌、密麟牡蛎
2、卵生型
在繁殖期间亲贝把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卵裂发育成幼贝,再固着变态成稚贝。它的整个生活史都在自然海区里渡过。极大多数瓣鳃类。
(二)繁殖习性
大多数贝类属于卵生型。性腺成熟的亲贝一旦进入排放阶段,则把成熟的精卵排光为止。
如扇贝利用快速关闭双壳将精卵排出,雄性贝类排精时,精子呈白色烟雾状,雌性贝类产出的卵子呈颗粒状或条块状,为沉性卵。
贻贝亲贝在繁殖季节是分期分批繁殖,一般在每个大潮时排放一次,小潮进行性腺恢复,大潮时期1—2天排放。一般雄性先排精,雌性后产卵,精子对卵子有诱导作用,缢蛏、贻贝、鲍鱼、泥蚶等大多在夜间产卵。由于大潮时潮差大,环境因子变化也大,水温升降幅度增大,落潮时海水干露,潮涨时急烈振荡,流速增大,对性腺成熟的亲贝造成刺激,促使其集中排放。
因此室内人工育苗时,常采用升降温、降低海水比重、流水刺激以及异性性细胞诱导等措施用于亲贝催产。由于贝类的精卵直接排放于海水中,在海水中授精,故受精率低,并且受精卵在孵化发育过程中常因海况因子突然改变,而造成大量死亡。
第三节 贝类的苗种生产
当前贝类苗种的来源有以下四条途径:分别为采集野生贝苗、海区半人工采苗、室内人工育苗、土池人工育苗。分述如下:
一、采集野生贝苗
由于海况因子的变化较大,采集方式原始,野生贝苗的产量很不稳定。采捕之前须探苗。埋栖型贝类的探苗,是在不同地点各括取100平方厘米的表泥(0.5—1厘米深),淘洗、记数。
其采苗时用括苗网、推苗网或淌苗袋(蛏苗)、采苗锄、三齿钩等采苗。
固着与附着型贝类,可直接铲取固着物上的贝苗进行放养。深海区的苗种,可用拖网或潜水捕捞。小的蛏苗经暂养培育成种苗。较远距离运输苗种最好在气温较低时进行。
二、海区半人工采苗
根据贝类的繁殖习性,在附苗季节,选择贝苗密集的海区,人工创造附苗条件,即用人工的方法设置浮筏或整理附着基(整理滩涂),创造良好的附苗条件,使贝苗附着在人工附着基上。
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但受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的影响。1.半人工采苗的原理
双壳类中不论哪种贝类,在生活史中都有足丝附着的阶段,然后向成体的生活方式转化
了解了贝类的附着习性,在自然海区贝苗繁生时,人工改良底质或设置人工附着基,创造条件,使贝苗附着,采集贝苗。
2.海区半人工采苗的方法
采苗方法随生活类型不同而不同。
①固着型贝类半人工采苗方法:牡蛎幼虫结束浮游生活,进入底栖生活,附着基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繁殖期间在贝苗集中的海区根据底质情况适时投放附着基。牡蛎采苗的器材有石块,石柱,水泥板,贝壳,竹片,竹棍,瓦片等固形物,进行投石、插竹、立石及筏式等方式的采苗。
②附着型贝类半人工采苗方法:主要采用筏式采苗,即在采苗海区搭建浮架,然后挂附苗器在浮架上,常用的筏式采苗器有红棕绳、尼龙绳,废旧浮绠、网片。其中红棕绳的采苗效果最好。如栉孔扇贝筏式采苗时用塑料网袋制成的采苗袋内放有破旧的网片,能减缓水流,利于幼虫附着,可以防止附着贝苗的逃逸,防止敌害侵袭,采苗效果良好。
③埋栖型贝类的采苗方法:埋栖型贝类结束浮游生活进入底栖生活时,需附着在小沙粒、碎贝壳等物体上,采苗前对滩涂进行改良,使附着在人工改良的底质上。在附苗前应对底质进行精耕细作,软泥底质需投放一层沙以利于即将附着的幼虫分泌足丝抛锚附着。3.采苗预报
在贝类的繁殖季节里,根据贝类性腺的消长规律,幼体的发育阶段及各水层幼体数量变化和物候征兆的变化,对幼体附着时间作出正确估算,在附苗之前作出预报。
三、贝类的土池人工育苗
主要适用于埋栖型贝类的简易育苗方法。
1.建池:多建于高潮区,用土围堤,用石作坝,设有闸门和过滤筛绢网。土池育苗前要进行清池、除害,对土池的底质进行整理。
2.土池育苗方法:亲贝的选择、暂养、诱导产卵排精以及育苗管理工作均与人工育苗基本相似。多有二种方式: ①先在室内人工育成幼体(D形幼虫或壳顶幼虫、眼点幼虫),然后移植到土池之内进行正常投饵或幼体进入土池之前,土池内先培育基础饵料。
②直接把亲贝放入土池的亲贝台上,待排卵完毕,取出亲贝,让精卵在土池内受精、孵化、发育变态。
稚贝阶段的培育应做好管理工作,加大换水量、适时施肥、控制水位、防除敌害,做好越冬保苗工作。待稚贝贝壳长达2-3毫米后,严冬过后应及时将稚贝移植放养,以提高成活率,促进稚贝生长、增加产量。
四、贝类的人工育苗
贝类的人工育苗是指从亲贝的选择、蓄养、诱导排放精卵、受精、幼虫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
1.育苗场的选择:选择水质好无污染、水体清洁、盐度适宜、风浪较小的海区,场区应有充足的淡水水源,用电和交通方便。“水、电、气、暖”
2.育苗场总体布局:育苗室、饵料室,多采用天然光和自然通风,在布局上尽可能向阳。
沉淀池或沙滤池、罐要建在地势较高处。为了减少锅炉房烟尘、躁音、煤灰、灰渣对环境的污染,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但又不能离得太远。风机房不要离育苗室太近。
发电机室和变配电室的配置要合理,两室常建在一起。
附属场房(水泵房、水质分析和生物检查室)及设施配比要合理。
3.育苗的基本设施 主要包括:
(1)供水系统:(2)育苗室;(3)饵料室;(4)供氧系统;(5)供热系统;(6)供电系统(7)其他设备(水质分析室、生物观察室、水泵、清贝机等)4.室内人工育苗操作流程
(1)育苗前的准备工作:新池要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浸泡,育苗前做好生产的准备,制定出生产计划,清刷池子,备好饵料和附苗器,落实好过渡池子或海区。
(2)亲贝的选择、暂养与处理:选择个体大小适中、健壮、外壳无损伤,性腺发育良好性腺饱满的亲贝,去掉外壳附着物清洗贝类。在充气、换水、投饵的条件下强化培育,培育的密度不宜过大,在150个/立方米之内。逐渐升温;及时挑去死贝。泥蚶的性腺流油、卵径65微米、鲜肉指数28%时为性成熟。(扇贝为16%)(3)催产刺激的方法:
获取贝类精卵的方法有解剖法、自然排放法、催产刺激法。根据受精的难易贝类可以分为易受精型和不易受精型
易受精型只要卵子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的末期即卵子的卵核还未消失,核的轮廓还不很明显时就具有受精能力,如卵生型牡蛎、中国蛤蜊等。
不易受精型人工受精困难,只有在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即卵核消失,染色体集中在赤道板上时才具有受精能力,而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在卵子从滤泡腔经过生殖输送管排出体外时进行的。这种状态的卵只存在于自然状态,由人工解剖所得的机会极少。如扇贝、贻贝等多属于此类。解剖法仅适用于卵生型贝类,受精后处理比较困难,受精率不高。
亲贝性腺充分成熟,利用倒池或换水即可使亲贝排放精卵,这种自然排放法所获得的精卵质量高,受精率、孵化率高、幼虫质量好,是理想的大众化采卵方法。
催产刺激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物理方法:有
变温刺激(提高3-5℃)流水刺激(1-2小时)
阴干刺激(0.5小时以上,泥蚶要16小时左右)电刺激(20-30伏的交流电,刺激贻贝5-15分钟)
紫外线照射海水(2537埃,300-500毫瓦/升.小时;可使海水产生供氧体(H2O2),产生原子态的氧,激活鲍鱼性腺中的类前列腺素环氧酶、引起产卵排精)改变比重(广盐性的贝类)超声波诱导。
化学方法:
(1)注射化学药物(氨水、钾盐、氯仿、乙醚等)(2)改变海水的酸碱性(氨水)
(3)及氨海水浸泡或注射,用0.1—0.3‰的氨海水活化精子。
生物方法: 食母生溶液浸泡(62.5ppm,2小时);激素浸泡;异性产物诱导(先排精后排卵,再大量排精)。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综合的办法进行诱导,可以提高诱导效果。(4)受精
精卵的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个体为受精。由人工方法促使精、卵结合为人工授精。雌雄同体或雌雄混合诱导排放的,在产卵后不断充气或搅动使卵受精,及时除去多余的精液。雌雄分别诱导排放,然后向产卵池中加入精子,充 8 气、搅动。一个卵子的周围有2-5个精子便可。卵子出现受精膜或出现极体的表示已受精,应及时统计受精率。
(5)受精卵的处理
受精后的受精卵静置30—40分钟后用虹吸法将上层多余的精子去掉,底部卵子再用较粗网目的筛绢使卵通过而除去粪便等杂物,如此2—3次达到清洗受精卵(洗卵)的目的。洗卵应在囊胚期(受精后5—7小时)之前进行,以减少幼体的损失。不洗卵的,需加抗菌素1—2 ppm,抑制细菌繁殖,待发育至D形幼虫时再选幼。孵化:受精卵发育孵化成担轮幼虫的过程称之为孵化。孵化阶段的受精卵密度控制在100—400个/ml。(6)幼体培育
是指从D形幼虫到双壳类眼点期幼虫变态附着稚贝,或鲍鱼幼体至出现第一呼吸孔的稚鲍时为止的阶段称幼体培育。投饵密度增加;每天换水1/3—2/3,3天移池一次。
密度控制:孵化期:40个/ml;担轮幼虫:30个/ml;D型幼虫期:20个/ml;附着期:10个/ml。
幼体培育时间较长,要精心管理。主要工作有:
选取优良的D型幼虫,控制培育密度在10¡ª40个/ml;幼虫刚下池的初始水位为30--40厘米,每日或隔日加水30--40厘米,加满后开始每日或隔日换水,换水量为1/3--1/2,早晚各一次。根据水温、饵料、密度、幼体发育阶段而作出适当的变化。换水时应注意幼体的流失,注意水位和流速,减少幼体损伤。
投饵一般在换水后进行,饵料的种类有硅藻类、绿藻类、金藻类等,也可以用豆粉、食母生、酵母粉、酵母、海藻孢子、某些细菌等代用饵料,但鲜活饵料要好于代用饵料,单一饵料的效果不及混和饵料。
投喂密度,三角褐指藻等硅藻类为1--2×104/ml,扁藻等绿藻类为3000--8000/ml,等鞭金藻等金藻类为3--5×104/ml;培育期一直充氧,但在投放采苗器后散气石要避开采苗器。一般饵料投喂量根据幼体密度、幼体发育期合理投喂。在育苗过程中常有大量的污物沉于池底会污染水质、引发敌害,一般每7--10天应定期进行排污或倒池。定期使用抗菌素或其它药物以防治病菌或敌害的危害。
(7)投放附着基
幼体进入变态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由浮游生活转入底栖生活,由趋光性转入背光性,此时附着基的有无或性质是幼体变态的关键,也是育苗的关键
根据贝类的特性做到有选择投放附着基固着、附着型贝类的附苗器用贝壳、棕绳、网笼等,固着型贝类近几年采用附有水泥沙子的聚乙烯网、木轮板、塑料板、树脂板等,易于苗种的剥离。埋栖型贝类的附苗器大多为泥或泥沙。
掌握幼虫确切的变态时间,及时投放附苗器是育苗成败的关键之一。许多双壳类在变态时,面盘退化,眼点出现,此时即可投放附着器,一般在眼点出现后的2—3天内完成附着器的投放工作
室内人工育苗时,附着器的投放不要太多,否则会影响水质,多采用多次投放的方法。埋栖型贝类一般投放1厘米厚粒径1—2毫米的细沙,如泥蚶育苗中在幼虫接近附着期时,将幼虫移入具有软泥沙的水池内。所用的一切附苗器都应经过严格消毒。
(8)稚贝培育
稚贝培育阶段仍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投饵量,换水量都相应增加,小型单胞藻增至2—40×104/ml,较大单胞藻增至1—10×104/ml。
稚贝在室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移入至海区生长,否则会影响生长,而且死亡率增加。(9)出池销售或中间培育后销售
稚贝出池下海之前,要进行随机抽样记数,对暂养海区进行调查,选择好合适的海区。
附着型贝类从室内移到室外环境变化大,稚贝易跑掉,存在着提高稚贝保苗率的问题。最好经中间培育,可提高下海后的成活率。
五、贝类人工育苗的方向——杂交选种和多倍体培育等。
第四章
贝类育种
一、贝类育种的基础
1.染色体数目
3种典型情况。2n数,牡蛎科的20;珍珠贝科的28;其它双壳类38。最少的为中国不等蛤14,最多的为蚬科48。
2.核型:染色体对,臂数。中部m,亚中部sm,亚端部st,端部t ; NF 3.倍数性:越进化种,染色体数越多?
4.性染色体:XO型(雄性少一条,雌的为XX)和XY型(为主)
5.其他研究:多态性(同工酶、等位基因酶的判断较稳定),数量性状,遗传力,杂交育种研究。
二、贝类的育种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体细胞杂交;核移植 三倍体的诱导方法
贝类产生的卵大多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三倍体形成的方法主要有: ①抑制第一极体排出 ②抑制第二极体排出 ③抑制卵裂
④诱导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用CB或6—DMAP(二甲氨基嘌呤)破坏微丝形成肌动蛋白; ⑤温度休克,静水压等。
要掌握处理的剂量、时间、持续时间等。
三倍体的优势:不育性;口味好;营养价值高;不易造成遗传污染。
三、海水养殖新品种培育新技术
选育;杂交;染色体组操作技术;转基因技术。
从品种的角度来讲,我国开展贝类养殖的各个种类,迄今为止基本未进行过系统地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工作,其遗传基础仍是野生型的。经过累代养殖,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遗传杂合度降低、抗逆性差、性状退化等问题。
水产养殖业迫切需要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养殖贝类新品种,以推动贝类养殖业的发展。因此,贝类的引种和育种得到飞速的发展。
3.1
引种
20年来,我国主要引进的贝类有:太平洋牡蛎、虾夷扇贝、海湾扇贝、象拔蚌、日本大鲍、日本盘鲍、硬壳蛤等种。
3.2 杂交育种
在育种方面,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皱纹盘鲍、日本盘鲍、皱纹盘鲍、日本大鲍以及马氏珠母贝、长耳珠母贝和大珠母贝种间杂交等,均取得了初步成果。3.3 多倍体育种
1978年以来,我国对贝类三倍体以及四倍体进行了一些研究,特别在1996~2000年将太平洋牡蛎、栉孔扇贝、马氏珠母贝、皱纹盘鲍三倍体的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列入国家海洋生物863计划。
异源三倍体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以及皱纹盘鲍×日本盘鲍杂交并诱导抑制第二极体(Pb2)的排放,从而产生异源三倍体。
为了推动三倍体贝类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化,四倍体贝类的诱导技术迅速发展。
目前在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栉孔扇贝、虾夷扇贝、马氏珠母贝、贻贝、皱纹盘鲍等采用理化方法进行四倍体诱导均已获得成功,特别是太平洋牡蛎利用3N ×2N+抑制第一极体(Pb1)的方法,四倍体最高诱导率达96%。3.4 雌核发育
对太平洋牡蛎、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进行了雌核发育研究,为二倍体通过人工诱导快速建立纯系提供了条件。
3.5 选择育种
根据表型特征不同(如壳色)对栉孔扇贝、皱纹盘鲍和菲律宾蛤仔进行选择育种,也获得了初步成果。
不足之处:引种混乱,育种意识较差,原良种基地有待建设。
目前我国已引进的几种贝类,均未进行必要论证和检疫,引种混乱。对我国丰富的自然物种和养殖种类的遗传性状缺乏系统研究,致使原种性状和良种性状缺乏较全面的遗传背景材料。
第五章 贝类的增养殖及活体运输
一、增养殖贝类的种类
开展贝类增养殖的种类主要是生活在潮间带或水深小于30米处的小型贝类。全世界目前已开展养殖的海淡水贝类约有60多种,我国已开展养殖的贝类约有50种。50-60年代 四大传统贝类:牡蛎、缢蛏、蛤仔、泥蚶 70年代,北方养殖贻贝,南方养殖翡翠贻贝。80年代,扇贝、珍珠贝等。90年代至今,鲍鱼、文蛤、蚶类等。
二、贝类的养殖方法(式)
根据贝类养殖的生产方式和养殖的环境条件,分为四种方式:
1.浅海养殖
如浮筏式养殖、固定垂下式养殖、网箱养殖、集装箱式养殖。2.滩涂养殖
如潮间带养殖缢蛏、蛤仔、文蛤、牡蛎、泥螺。
3.池塘(蓄水)养殖
如潮间带或垦区建池蓄水养蛏、养蛤或鱼贝、虾贝混养。
4.工厂化养殖
如陆上建池,人工监控水温、比重、含氧量、PH值和其他水质条件,人工投饵进行集约化养殖。
贝类养殖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还有滩涂低坝高网养殖鱼虾蟹技术;生态养殖技术。(虾、蟹、贝混养;动物、植物循环养殖)。
以人为控制或自然约束的程度不同,将贝类养殖分为半人工养殖和全人工养殖两种。从贝类的种苗生产至养成的全部生产过程,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养殖方式,称为贝类的全人工养殖。它包括人工育苗、种苗的中间培育及养成。如鲍鱼的工厂化养殖。
贝类养殖的生产环节按其作业分为:选择场地、采苗、养成、育肥、收获、加工等六个过程。1.选择场地:
选场时要对所在海区海况的生物因子、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必须对波浪、潮汐、水流、水深、底质、盐度、温度、水质、饵料生物、敌害生物、自然贝类资源、环境等因子进行全面调查;还应调查贝类历史的变迁性及资源变动情况,还可到渔民那里了解海区情况。
2.采苗:
贝苗分布与亲贝存在着一定的依承关系,一般有亲贝的海区即有贝苗,贝苗与亲贝数量有关,另外与生物敌害、自然灾害、水流、季风等因子也有关。
采苗要掌握时机,适时投放采苗器,做好采苗预报工作。3.养成
概念:指从苗种开始经一定时间养殖后,达到一定商品规格,这一阶段称养成。养成的主要任务: 是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贝苗生长、提高贝苗成活率,提高产量。养成阶段的主要措施:有防敌害、防人为破坏、及时调节养殖密度。4.育肥
在贝类软体部增长阶段,将贝类从养成地搬到饵料生物丰富的育肥地,或将贝类从高潮带移到低潮带,促使软体部在短期内快速增长,可大大提高产量和质量。
目前采取育肥的贝类为牡蛎。5.收获
时间:
贝类的收获一般在其生长速度明显下降或停止生长之前。
不同种类的贝类收获的年龄不同。如褶牡蛎、海湾扇贝在一年内即可收获,缢蛏、蛤仔、贻贝一般养殖1--2年,栉孔扇贝、鲍鱼一般养殖2--3年,长牡蛎、近江牡蛎、泥蚶等养殖3--4年。
贝类在繁殖开始之前,软体部是最肥满的,一般此时收获价值最高,但牡蛎、贻贝等除外。6.加工
贝肉多鲜食,也可冷冻、淹制、制成干品或罐头。
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如蚝油、贻贝油、蛏油等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贝壳可用作饲料的添加剂,制作钮扣、装饰品或烧制石灰等。
四、贝类增殖法
贝类的增殖是指在大水域中通过一定的人为措施,创造适合于贝类繁殖、生长的条件,从而保证贝类的繁衍、生长,达到增产的目的。海产贝类的资源增殖,普遍采取:
1.改善栖息环境、改良底质、投放礁石、投放人工鱼礁、清除敌害、平整滩涂、开港引流等改善贝类的栖息环境。
2.种苗放流
如鲍、扇贝、西施舌等的种苗放流增殖。
3.资源保护
对珍贵贝类的采捕作业(方式)、采捕期、采捕规格、采捕量等进行立法限制,防止滥捕破坏资源。有的甚至采取封滩或封岛育贝,让珍贵贝类得到繁衍生息。
自然增殖的效果不佳或资源锐减主要与海洋环境的污染有密切关系。
五、贝类的活体运输
贝类离水后能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它的生命力,但再终由于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不能排出二氧化碳造成血液的pH值失去恒定性而窒息死亡。把贝类离水后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露空时间的长短受贝类原生活环境和运输、贮藏的环境条件、有无厣及两壳关闭严密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为此贝类的运输多采用干运法,采取措施提高湿度、降低温度,以延长运输时间。(贝类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体内失水过多或体内Ph值失去平衡)。贝类的活体运输时应考虑贝类在运输前的状态,贮藏温度和湿度尽可能接近天然的贮藏环境。
目前国内外水产动物的保活方法大致分为麻醉法,增氧法,低温法等,其中低温法的应用较广,在虾、蟹、贝类的活体运输中应用也较多。
决定动物生死的温度为临界温度;从临界温度至结冰点的这一范围称为生态冰温。实际生产中只能在临界温度之上最大限度地接近临界温度。魁蚶在临界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相对保活时间也越短。如魁蚶的运输温度多在1~6℃,贻贝在2~4℃,牡蛎在1~10℃。
贝类的低温运输过程中,容易引起贝类的失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贝类在低温下,虽然其新陈代谢减弱,但仍要消耗体内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另外体内汁液流失是失重的另一个原因。失水超过5-10%就会引起死亡。
六、文蛤的暂养、销售
第六章 扇贝养殖:了解扇贝套网笼养殖技术。第七章 珍珠养殖
人工养殖珍珠就是运用珍珠贝或河蚌的外套膜受到外来刺激后能引起组织增殖,形成珍珠囊生成珍珠的原理。用人为的方法将珍珠贝或河蚌的外套膜切成小片,移植到另一个贝、蚌的组织中,被移植的外套膜小片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之后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形成无核珍珠。如果在送小片同时也送入珠核,形成包围珠核的珍珠囊,分泌的珍珠质沉积于珠核的表面,则形成人工有核珍珠。
珍珠囊上皮细胞变化及功能:高柱状——壳皮质(壳皮珠、骨珠);圆柱状——棱柱质(棱柱珠);扁平状——珍珠质。
黑珍珠生产方法:1.黑蝶贝人工育珠法;2.黑色有机染料染色法;3.AgNO3染色法;4.Co60 照射法。真假黑珍珠的鉴别方法如下:
1.具线纹、斑点等缺点的珍珠多为真的,表面无缺点、形状相同的珍珠多为人造假珍珠。
2.染色的黑珍珠颜色均一,且在钻孔和裂纹的地方聚集的黑色较深。表面颜色为纯黑色。而天然黑珍珠非纯黑,有轻微彩虹样闪光的深蓝色或古铜色调的黑色。
3.粉末法:染色的黑珍珠其粉末为黑色,而天然黑珍珠或珍珠其粉末为白色。为破坏性试验,不宜落实进行。4.粒度大小法:天然黑珍珠多植大核育大珠,珍珠直径一般在9毫米以上,所以珠径小于8毫米的圆形黑珍珠多半为辐照产品。
5.晕彩:经过放射性辐射改色的黑珍珠,晕彩浓艳,伴有强的金属光泽。6.稀酸法或丙酮法:
用棉球蘸些稀硝酸(2%)在珍珠不显眼的地方进行擦试,AgNO3染色的黑珍珠会使棉球呈黑色。
丙酮棉球擦拭有机染料染色的黑珍珠,会使棉球呈黑色。7.经验丰富的鉴定师可在着色的珍珠上找到破绽,如珠孔处的表现。8.当然最好用红外光谱分析、显微镜等仪器测试法进行鉴定。
第八章 牡蛎养殖
牡蛎的繁殖方式分卵生型和幼生型两种:
(1)卵生型:在繁殖期间亲贝把成熟的精子和卵子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卵裂,发育成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最固着变态成稚贝。它的整个生活史都在自然海区渡过。
(2)幼生型:繁殖季节,亲贝把成熟的精子和卵子排到出水腔,依靠外套膜和鳃的肌肉收缩,把生殖细胞压入鳃腔中受精发育。受精卵在母体的鳃腔中发育成面盘幼体,然后离开母体在海水中过一段浮游生活后,固着变态为稚贝。
幼生型:如密鳞牡蛎
卵生型:如近江牡蛎 卵大(102-105 µ)
卵小(50-52 µ)产卵量少(10万-百万)
产卵量大(千万-亿)多为雌雄同体
多为雌雄异体 人工授精困难
人工授精容易
单体牡蛎即游离的、无固着基的牡蛎。(牡蛎具有群聚的生活习性,常多个牡蛎固着在一起。由于生长空间的限制,壳形极不规则,大大地影响了美观,还造成牡蛎在食物上的竞争,影响其生长速度。当牡蛎幼虫出现眼点变态时,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单个的游离的牡蛎。)而单体牡蛎具有生长正常、大小均匀,外形美观、养殖时不需固着器,可以笼养,盘养、集装箱式养殖,收成后易于装运和剥壳等特点;单个销售的价格高,养殖产值提高。
单体牡蛎苗生产方法有:
(1)药物诱导使幼虫不固着变态:用肾上腺素(EPI)和去甲肾上腺素(NE)10-4mol/L 处理1-24小时,诱导牡蛎幼体不固着变态,从而获得单体牡蛎苗。
(2)颗粒固着基采苗法(0.35~0.5mm的颗粒)(3)先固着后脱基法(质软的塑料采苗板、网片等)
第九章
鲍的养殖
不同种类的鲍生殖腺发育所需的水温不同,只有当水温高于某温度时鲍的生殖腺才能发育,把该低限水温值称为该种鲍生殖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把高于生物学零度的那部分水温称作生殖腺发育的有效水温。日平均有效水温的累计值称作有效积温。
鲍鱼的生活史。随着稚鲍的生长,大约采苗后40-50天,稚鲍壳长已有2-3毫米,而这时原采苗板上的底栖硅藻往往耗尽。如果底栖硅藻供应不上,壳长2.5 mm左右的稚鲍便可以开始剥离。剥离的方法有:
1%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剥离3-5分钟 2%—3%的酒精麻醉剥离 FQ-420麻醉剥离
水冲击剥离及电剥离(刺激5分钟)等方法。
塑料薄膜采苗的可用排笔刷洗或在水中抖动剥离的方法。
第十章 贝类食品安全卫生质量体系建设
贝类净化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
主要针对细菌(粪大肠菌群,几种致病菌)、甲肝病毒(HAV)、贝类毒素(麻痹性贝毒(PSP)、神经性贝毒(NSP)、腹泻性贝毒(DSP)、遗忘性贝毒(ASP)贝毒素(如PSP))。
几种致病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志贺氏菌Shigella sp.、金黄色葡萄球菌
美国对贝类生长区域(水质)现行标准粪大肠菌群数是14个/100ml(MPN法),其中粪大肠菌群数超过43个/100ml(MPN法)的标本不能大于10%;美国FDA规定可食部分PSP含量不得超过4MU/g;WHO规定的PSP标准:80ugSTX/100g 贝肉的安全限制值。
欧共体(EEC)没有制定贝类生长区域水质的微生物标准;而是制定了直接消费的贝类微生物标准(EEC指令91/492/EEC);如粪大肠菌群<300个/100g贝肉(MPN法),或大肠埃希氏菌<230个/100g贝肉(MPN法);沙门氏菌在25克贝肉中不得检出;可食部分贝肉中的PSP<80ug/100g贝肉;腹泻性贝毒DSP不能被通常的生物测试方法检测出来。
海区的划分:三类海区:
一类海区:为无污染海区,所捕获或养殖的贝类可直接上市; 二类海区:为轻度污染海区,贝类产品经净化或暂养后可上市;
三类海区:为重污染海区,目前的技术无法使所产贝类经过净化上市,严禁上市。
目前急待进行的工作:海区的调查划分;产品的质量分析;HACCP体系的运行;贝类净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双壳贝类具有非选择性滤食的习性,生长位置比较稳定,在海域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积累,甚至几十倍上千倍的富集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被人类食用后,就会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虽然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贝类出口国之一,但对贝类产品的卫生管理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尽管我国在提高水产品安全卫生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出口水产企业建立和实施了贝类HACCP计划,但是仍然无法保证贝类的安全,在某些方面仍不能满足一些国家对我国出口贝类产品的要求。
从1925年美国就开始注意到贝类卫生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随后制定了“国家贝类卫生计划(NSSP)”,并不断修订,使之完善,目前最新版为2003年修订版。NSSP包括了对贝类生长海域分类管理;贝类养殖、净化、暂养卫生要求;贝类采捕、运输、加工卫生控制;操作人员卫生规定;实验室要求;风险评估和管理等。NSSP作为法规已在美国实施。
欧共体理事会1991年制定了对双壳贝类生产和投放市场的卫生条件制定了91/492/EEC指令;该指令对贝类生产区域条件、暂养、净化、活双壳贝卫生要求、公共卫生控制和生产监测、包装、发运、标记等作了规定,欧盟各成员国都按此实施。贝类原料是贝类HACCP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环境化学污染物:我国贝类原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农药、兽药和工业污染的残留监控体系、贝类卫生控制体系还不完善,贝类的卫生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系统的管理。
没有对贝类生产海域进行划分和污染监测,没有建立统一的海域开放和封闭管理制度,及时公布海域的监控信息,缺少监测和预警的指标、手段和管理办法。
目前我国的贝类卫生控制仅限于局部环节而非对全过程管理,没有形成对养殖、采捕、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卫生监控机制。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和采捕,使得良好养殖规范无法推广。总之,贝类原料的来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贝类HACCP体系有效实施的途径:推行良好养殖规范(GAP)。良好养殖规范(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s),是使水产养殖品污染病原体、违禁药物、化学品和污物的可能性减少或降到最低的操作规范。通过在贝类养殖推行GAP,对贝类养殖、病害防治、采捕和运输、销售等环节制订出相应的良好操作规范,并进行GAP认证,以提高贝类原料的卫生质量。
加强原料的控制,推行良好养殖规范,建立贝类原料卫生控制体系,开展“区域性”贝类卫生控制体系认证,是促进HACCP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