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解难题谋发展 趁势而上求创新
破解难题谋发展 趁势而上求创新
——顺义区赵全营镇兆丰产业基地(空港C区)打造发展高地
赵全营镇兰雄景
赵全营镇兆丰产业基地成立于2002年1月,2003年被顺义区政府命名为空港C区,总体规划面积约4300亩。园区位于顺义区西北部,地处临空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毗邻首都机场、新国际会展中心,京承高速在园区设有2个出入口,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经过8年多的成长历程,兆丰产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效:吸引中外知名企业近100家,其中实投企业30家,注册型企业70家,实投企业投资额达75亿元,项目平均投资额达2.5亿元,基本形成了“文化创意、现代制造、仓储物流和汽车生产”等四大主导产业。目前已有18家企业投产运营,年纳税近1亿元,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达1300人。
一、破解难题、谋求发展
作为北京郊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乡镇,镇级工业区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实现了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迅猛发展的态势,关键在于坚持了科学发展观,以新思维、新眼界破解了以下几大发展难题,实现了新形势下园区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一)破解企业用地难题
赵全营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农业大镇,工业用地相对紧缺。为破解企业用地难题,园区通过超前规划用地、科学合理用地和集约节约用地,拓宽了用地途径,保障了发展需求。一是超前规划用地。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起点高、辐射广、梯次上”的思路,选择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的镇中心区划定用地范围,采取超前规划、分批预留与梯度建设的模式,保障企业用地需求。二是科学合理用地。把好项目审查关,提高入区门槛,达到每公顷土地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每公顷纳税1000万元以上,杜绝“圈地、囤地”的行为发生,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三是集约节约用地。对于一些传统老企业,指导帮助其腾出土地进行转产改制;而对于那些经济效益低下,经营陷入困境的企业,则积极为其引进投资者,采取“入股、兼并或转让”的形式,实行腾笼换鸟,截止目前共盘活整合土地近200亩,实现了新项目入驻。
(二)破解园区建设难题
工业园区的发展,土地资源是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保障。当时园区规划建设上面临“经验不足、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的诸多难题,只有“走出去、引进来”才能破解。于是赵全营镇通过与具有园区开发建设领先水平的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合作,派出技术人员上空港进行实地学习,同时也由空港派出专业团队进行规划建设的技术指导,使得兆丰产业基地完全按照一流园区的标准开发建设。此外,空港开发区还投资了1.8亿元对园区二期土地开展市政建设,达到“十通一平”,开创了园区
经济与镇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模式,破解了难题,带动了发展。
(三)破解招商引资难题
作为一个镇级工业园区来说,园区定位和品牌推广往往是招商引资的最大瓶颈。兆丰产业基地首先是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结合全镇地域开阔、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优势,明确了“资源耗费少、投入产出大、科技含量高、产业辐射广”的总体招商思路,吸引了投资额均在亿元以上,并拥有多项领先技术的建研科技、绿友集团等一批好项目入区。二是接势造势、合作共赢。充分借助空港开发区的知名品牌和招商平台,通过空港开发区的宣传推介,成功吸引了德国威乐水泵,中信天津投资控股等知名企业。三是龙头带动、大鸟效应。今年,在顺义区委、区政府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北京自主品牌高端乘用车基地项目落户工业区。项目总投资41.8亿元,打造包括四大工艺的中高端自主品牌乘用车(含承载式越野车)基地,形成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和制造体系,设计年产能30万辆。此项目的入区,将带动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产业链在园区及周边云集,形成汽车产业集群,从而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破解投资环境难题
投资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软硬件环境上,如何从环境上使农业大镇向工业强镇迈进,是镇工业园区需要破解的又一道难题。首先是转变思维意识,镇领导提出了“农村稳、工业上、城镇美、赵全赢”的发展战略,从土地开发、劳动就业、转非安置等多方
面转变机关干部与村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对“工业化提升、城市化迈进”发展观念的认识,形成“人人都是环境,人人都是名片”的良好氛围。二是优化配套环境,紧紧抓住赵全营镇纳入顺义区四个重点镇和北京市42个重点小城镇的发展机遇,加快“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商务休闲和就业培训”等配套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满足企业需要。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镇提出了“与时俱进、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行政观,真正做到“亲商、稳商、安商”,既要让投资者创造和实现更大效益,也要让地方人民群众享受到园区建设发展的成果,达到“和谐全营、和谐共赢”的局面。
二、查找问题,促进发展
兆丰产业基地开发建设虽然初具规模,破解了不少难题,并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制造业占主导,高端化和高科技化产业偏低。从开发区产业结构来看,制造业仍占很大比重,如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但相对来说,研发型、服务型、科技型上下游产业相对偏少。
二是土地资源依然进展,发展瓶颈凸显。
由于北京自主品牌乘用车基地落户园区,相应的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企业必将在园区周边云集,但全镇可用的工业用地非常紧缺,难以满足企业用地需求,急需扩区。
三是基础设施仍待完善,资金投入需要加大。
目前园区虽然达到了七通一平的市政条件,但一些重点工程
仍然需要建设,如污水处理工程、集中供热工程和燃气接入工程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从而提升园区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多措并举,突破发展
1.做好园区拓展文章,突破土地发展瓶颈。
要强化规划先行,从调整镇域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入手,在园区现有基础上,往北再扩大1平方公里,满足汽车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发展需要,并为引进其他大项目做好土地储备。
2.做好人才储备培养文章,突破人才发展瓶颈。
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高端制造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辐射、高就业的产业,它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人力资本投资。兆丰产业基地应加快培养产业急需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数控机床、软件技术等行业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整个行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做好选商引资文章,打造活力开放型园区
切实转变选资商引资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重点,围绕全区尤其是临空经济功能区的产业布局和区域规划,以北京自主品牌乘用车基地为载体,积极打造汽车制造业发展平台,以园区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吸引一批具有强烈临空化,高端化,总部化的研发产业、咨询产业、金融产业和商务配套产业。
第二篇:深入基层办实事 破解难题谋发展
深入基层办实事 破解难题谋发展
xxx基层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市委提出了“进百村入千企访万户”活动。我办有幸成为xx挂钩单位,我们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感到巨大的压力。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和做好农村工作,是我们面临的并且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克服的难题。我认为要做好农村工作,重要的是尽快了解村情,也就是要摸清村基本情况,了解群众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生产情况,掌握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一些影响工作开展的重要情况。在此基础上,帮助村民解决一些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农户、问询村两委领导、实地勘察的方式进行调研,现就我们驻村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基本情况
xx位于沂南日镇东侧,距镇驻地1.1公里,现有两委9人,班子成员齐全,全村面积约11平方公里,辖草湖、后山仔、邻海、头英石、屿仔尾、半埔头户6个自然村,设10 个小组;人口约4200多人,是全镇人口较多村庄之一,属少数民族本村,人口占全村57%。村财收入基本没有,村干部工资每人每月不足1000元,村民收入主要以养殖和农业为主,其中邻海自然村养殖海带、龙须菜等,年人均收入相
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履行职责的能力还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总是认为,村事务的决定权还是以村干部为主导,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只是走程序、走过场,没有真正把村民的意见、意愿作为做出重大决策的依据。如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少数村干部在决策工作中,不注重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往往是简化决策程序,直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甚至以召开“支村两委”会或者党员组长会代替村民代表大会,取代了民主决策的过程,导致部分村民不理解、不支持,最后致使重大事项办不好或办不成。
3、村干部队伍战斗力偏弱。一是带动本村发展致富能力不强,在已有致富项目的村干部从事的产业上看,往往集中在养殖业方面,虽然种类多,户数也不少,但经营面积小,分布零星,不能集中连片,形不成规模,且产业质量也不高,层次较低,一旦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很难抵御市场风险。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具体工作都对村干部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各类村事务规范化管理、村档案规范化管理、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等工作要求,村干部很难按质按量完成上级要求。三是在诸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上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下去。
三、原因分析
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要客观面对当前该村农业和农民的现实,既要分析客观方面的原因,也要寻找主观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什么收入,致使村干部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事一议制度难以操作落实,村运转更加困难。
4、个别村干部素质较低,思想保守。一是村少数干部文化水平偏低,政策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二是村少数干部思想保守,占位思想严重,不愿发展党员和后备干部。三是“等、靠、要”思想严重,自我发展意识差,强调客观情况的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少。
5、对政策法律认识模糊,民主法律意识不强。村少数干部对村党支部与镇党委、村委会与镇政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村民与村委会的关系认识模糊,对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含义一知半解。部分村民当家做主意识不强,没有实行村自治本应有的思想文化基础,对参与村务管理的自觉性不强,对村干部的监督不力,使村干部缺少制约。少数自然村村民甚至对村干部的换届选举漠不关心,致使选出的村干部素质低,不能完全体现全体村民的意志。
四、建议和意见
(一)积极帮助、关心村干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干部报酬的逐步提高,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真情关怀,但村两委成员以外的村小组长待遇仍无着落,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我们不应仅仅强调村干部应当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品质,而应认清大多数村干部主要还是为生活、为生存而奋斗这样
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根据村实际,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在确定考核指标时,既突出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又对其它方面做好充分考虑,力求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四是严格奖惩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积极运用奖惩手段,对一些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富有进取心和奉献精神的村班子和村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村党支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对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给予辞职或免职处臵。通过考核和综合衡量,对不履行职责、没有实现自己承诺的召开村民大会依法予以罢免。
(四)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切实提高村干部待遇 一是要加强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认真总结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二是要面向市场,立足本地资源和条件,围绕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和海产品流通市场,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收入的基础上,要增加村干部工资,积极创造条件为村干部实行养老保险及财产保险,使村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篇:总结经验 趁势而上张
总结经验 趁势而上
全力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人社工作 在全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同事:
今天我们组织召开全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有两个:一是回顾2010年的人社工作,总结成绩,找准差距,总结经验,以利再战;二是安排部署2011年的人社工作,明确任务目标,谋划工作思路,落实工作措施,使人社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为“十二五”人社工作布好局、开好篇、打响第一炮。
一、认真总结2010年的工作,为确保今后人社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0年是我局人社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实现转型的一年,是工作流程办事准则走向规范化的一年,是正气上扬歪风邪气逐步消退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市局的大力指导下,我局紧紧围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和“夯实基础,端正导向,提升素质,规范程序,争创一流”的总体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制度,狠抓落实,机关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精心谋划,强力实施,三大亮点工作成效显著。过
去的一年里,我们始终坚持把打造亮点工作作为树立形象,提升影响,体现实绩的工作重点精心谋划,强力实施,劳务经济、城镇退役士兵招录、《劳动合同法》推行实施三大亮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劳务经济工作制定了《阜平县劳务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劳务经济发展人才网络;进京入津与 26个用人单位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发放精制宣传册3000多份;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技能培训;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完成了省政府交办的为富士康公司招录员工的工作任务。全县累计输出劳动力3215人,就地转移9045人,实现劳务经济2.5亿元。城镇退役士兵招录工作对考试、阅卷、体检、分配进行全程录像监控,从报名条件、笔试成绩、加分原则、录用结果等环节实行全程公开,最后入围人员按照积分高低的顺序选择单位,杜绝了人情用人,关系用人的弊端,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劳动合同法》推行实施工作及时办结举报仲裁案件;开展了规范劳动用工秩序、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用人单位书面审查和专项检查等3次专项整治行动,对236个用人单位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对建材、矿山、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全县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1.5%,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完善措施,落实责任,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全面完成完成。过去的一年里,我局常规工作坚持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三化”要求,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我局承担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就业再就业工作两项市考核目标任务中,企业养老保险扩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扩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面、生育保险扩面、失业保险扩面分别完成市核任务的103%、298%、112%、101%、104%,均超额完成任务目标;就业再就业工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80人,实现下岗人员再就业560人,安置困难就业对象142人,分别完成市核任务的138%、140%、10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另外,干部、工资、福利、计调仲裁、职称科干、办公室工作精心安排,扎实推进,有力开展,凸显了我局“运转正常,机制健全,规范有序,勤政高效”的机关作风和机关形象。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较好的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过去的一年里,我局坚持把做好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作为展现政府重要职能部门政治敏感意识、服务大局意识、行政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把县委、县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都作为大事要事来抓,得到县领导和县直各部门的充分肯定。群众工作站工作先后协调资金15万元,修建饮水工程1处,购置办公设施96台套,举办科
技培训7期362人;信访稳定工作强化领导、分解任务、责任到人,一批多年信访积案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越级零上访。另外,圆满完成了党建包村、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
----注重形象,事争一流,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过去的一年里,我局从单位整体到干部个人已基本摒弃了“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挨板子就得意,挨了板子找客观”的思想观念,“不甘人后,创优争先”成为单位的意识主流。2010年,我局先后荣获市“城镇职工大额医疗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城镇居民大额医疗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和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张正梅局长荣获,孟建军同志荣获,齐丽雅同志荣获。
过去一年可以说是瓜果飘香,硕果累累的丰收之年,我们为取得这样的成绩而自豪,我们为收获这样的成果而骄傲。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省、市人社部门的大力指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最重要的是离不开在座各位同事的任劳任怨,埋头苦干,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局班子向大家道一声辛苦,对各位同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回顾2010年,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转型的软着陆,之
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硬指标,归结起来有三条值得总结和坚守的经验:
积极营造导向端正,争先创优的氛围是实现一个单位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一年来,我们积极倡导有能力则有潜力,有实绩则有机遇,有作为则有职位的用人导向;努力营造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肯干事的有舞台的工作氛围,基本形成了班子有凝聚力、干部职工有向心力、单位整体有活力的战斗集体。
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处理各类事务的能力是确保一个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一年来,我们始终秉承“三个三”的原则以求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坚持“三化”提素质,即:学习形式制度化,业务培训多样化,业余“充电”经常化。二是突出“三重”练队伍,即:重实践,在硬性工作中锤炼干部;重实干,以工作状态检验干部;重实效,以工作业绩考察干部。三是强化“三措”树形象,即:明责,实行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建制,做到完善制度,规范运作;实考,制定办法,强化考核。“三个三”机制的推行实施使全局干部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办事效率明显提升。
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规范办事程序是塑造单位形象提高施政能力的有力手段。一年来,我们坚持按照实现“三
个转变、三个规范”的目标要求,强化单位形象建设。即:转变工作作风,规范施政程序;转变工作方式,规范办事准则;转变施政理念,规范服务标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实施股室联合办公,推行一站式服务,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实行首办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干部队伍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大大加强;注重细节,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工作质量突出改观;开展微笑服务,跟踪服务,群众满意率显著提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对群众宣传国家、省、市人社工作有关政策,对社会宣传我局的工作动态、工作实绩的力度还不够,不能有效赢得社会各界对我局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二是与省市人社系统及县直有关部门的联络协调工作须进一步加强,以求创建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三是个别干部职工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争先创优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找准差距,着力解决才能为我们今后更好的做好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新乡:创新破解难题
创新破解难题
常新
(一)新乡,以“新”为名,因“新”而兴。
原阳大米香飘海外,长垣起重驰名全国,新飞冰箱家喻户晓,华兰生物领跑业界……在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上,涌现出一大批像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等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人,演绎了一幕幕由“闯”而“兴”、由“创”而“新”的华丽篇章。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难题横亘。解决这些难题,就要找准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矛盾,解放思想,不懈创新。
新乡抓住形成“四道难题”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一根本问题,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持续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途径。其“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新”在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职工,“新”在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新”在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概括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一概括,符合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科学发展观与河南省情的紧密结合,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载体,找准了河南在全国区位发展中的定位,廓清了粮食安全责任与富民强省的关系,指明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难题,就是传统观念、传统机制、传统做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四道难题”难以破解的根本原因。
难题,制约了发展,难题,带来了问题。
问题一:二元体制束缚县域经济,全面小康难实现。制度设计重城轻乡,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建设缺资金,投资缺载体,转型缺条件,新乡的县域经济徘徊不前,多数仍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占新乡国土面积95%、人口总量83%的县域经济不提速,新乡崛起振兴就无从谈起。
问题二:二元体制束缚消费需求,发展方式难转变。资源配置城乡不均,农民转移就业难,资产变现难,持续增收难,新乡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1:1一度扩大到2.8∶1。幅员辽阔的农村不发展,数量居多的农民收入低,不仅难以拉动内需,还会影响和谐稳定。
问题三:二元体制束缚农业转型,粮食安全难保障。发展观念重工轻农,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粮食增产难增收。
问题四:二元体制束缚发展空间,新乡发展难持续。发展格局城乡分割,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创业就业承载能力滞后于城乡就业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四)审视新乡的干部队伍,在领导方式上还有诸多不适应:
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一些干部总是习惯用老眼光判断新形势,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跳不出旧思维,打不破旧框框。
政绩观不端正,急功近利。一些干部唯书不务实,唯上不为民,贪一时一事之功,而不是着力民生、着眼长远,把一个地方引导到一条正确的路子上。
方法不科学,拙于运作。一些干部不注重研究问题,不善于把握规律,分不清主要矛盾,找不准突破口,抓不住着力点。
作风不过硬,甘于平庸。一些干部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走,不想、不敢、不会创新。
(五)破解难题,“首”在解放思想,“重”在转变观念,“贵”在尊重规律,“要”在制度创新,“根”在发展为民。
解放思想,路子才会更宽广。新乡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一并解决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转变观念,理念才会更务实。新乡把中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载体,把产业集聚区作为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农民就近创业就业的载体。“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理念,为新型城镇化搭建了实践大舞台。
尊重规律,内涵才会更科学。新型城镇化,是对发展布局的科学规划,对城乡结构的优化调整。新乡没有为新村建新村,而是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推进镇村一体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基层治理、文化与观念加快转型;没有就城镇论城镇,而是“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优化空间、产业、人口布局,让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制度创新,统筹才会更给力。在省直部门支持下,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66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城乡发展规划、劳动就业、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正在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正在探索,统筹城乡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破题。
发展为民,方向才会更明确。创新的动力源自一心为民的强烈责任感,创新的目标是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群众收入,始终贯穿新乡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
(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创新破解难题,关键在做。
省委书记卢展工莅新调研时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发展的增长点。
切入点、结合点、增长点,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七)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关键在发展为民,群众自愿。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十几年一轮翻建新房,但传统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难,“有新房无新村”的情况普遍存在。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打破旧格局,规划新社区,才能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下去。新乡市坚持群众自愿,把农村建设纳入城镇体系,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镇村一体化,引导农民到社区建房,已有369个新社区启动建设,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社区居民由衷称赞:“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八)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关键在规划先行,政府引导。
新乡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一体推进,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结合县城、镇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产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逐步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
(九)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促进发展的增长点?关键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如今,新乡的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市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生物与新医药、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膜材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县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起重、纺织、振动机械等七大集群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73%。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突破1700家,53%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8:1缩小到2.52:1。中心城市-县城-集(聚区)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初具雏形,广大农村正在逐步实现“四个城市化”:
居住环境正在“城市化”。基础设施政府搞,不让群众拿一毛,社区道路、供排水一应俱全,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基本相同的居住环境。
公共服务正在“城市化”。公共服务全配套,看病养老有依靠,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正在向农村覆盖。
就业结构正在“城市化”。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入住社区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29%,“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消费方式正在“城市化”。过去一代建三代的房,现在三代住一代的房,农民不再把一生积蓄用于建房,消费开始多元化。抽水马桶燃气灶,冰箱宽带洗衣机,悄然改变着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
(十)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我们清醒,探索的路子刚起步,要走的道路还很长。我们更清醒,未来遇到的问题还会很多,持续走下去,必须思想更解放,观念再更新,领导方式快转变。
我们深知,破解难题非朝夕之功,革故鼎新,任重道远。我们更深知,面对“破”与“立”的抉择,敢亮剑,永不言败,决不退缩;敢担当,先行先试,为民担责;敢吃苦,不争权力大小、不争角色轻重、不争功过是非、唯求造福于民,百折不挠,求实求效。
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将指引新乡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乡之新,在于常新!
第五篇:创新工作方法,破解发展难题(范文)
创新工作方法,破解发展难题
中共马甸镇委员会王长健
近年来,我多次随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考察组到苏南及周边发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之快、思想观念之新、工作作风之实、协调服务之优,令人震撼。通过学习考察,使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真经,增长了见识,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就围绕“工业立镇、农业稳镇、三产活镇”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全力破除七大发展难题。
一、“强化意识”,破解思想难题。
一是强化开放竞争意识,确立超前理念,以世界眼光、开放思维、竞争态势谋划大发展、大招商,在马甸发展中再创新优势,实现合作共赢。二是强化抢抓机遇意识,紧紧抓住沿江大开发和苏南产业转移机遇,构建现代服务业、物流业集聚区和现代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三是强化求进求快意识,确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把竞争压力化作工作动力,增强攻坚克难能力,以干大事、创大业的雄心和勇气,争取更大作为。四是强化生态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生态兴
1则事业兴、环境好则后劲足”的思想,始终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二、“加压增责”,破解环境难题。
我镇确立了“全镇抓经济、核心抓工业、重点上项目、全力创环境”的工作重点和“抓大、育强、促小、解困”的工作思路,并建立健全了领导联系项目服务制、干部问责制、定期督查制、协调例会制等重点项目建设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同时,由我亲自挂帅,分管负责人任组长,下设“三组一办”,即项目推进服务组、招商引资组、规划建设组及办公室,确保项目建设“零阻力”推进;扎实开展“进企业门、办百件事”活动,选择20家骨干企业作为党政负责人重点服务对象。到目前,已帮助企业解决两证遗留、资产盘活等实际问题40多个。
三、“借水行船”,破解资金难题。
我们采取资本运作、银企合作、企业互保、启动民间资金等方式,拓展国资、外资、内资、民资,全力解决融资难题。近期,我们将举办金融部门与企业联谊洽谈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引进外资方面,成功引进福建客商投资钢材市场,进场客商130多户,注册资本5亿多元,并于10月18日成功开业对外交易,年交易量将达80万吨,年营业额近30亿元。常州客商投入3000万元的化工项目已办理
所有手续,近期即将开工建设,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利税600万元。同时,我镇年内已引进和新办物流企业3家,全镇物流企业总数已达7家。在引进民资方面,本地能人投资开发的花卉苗木、葡萄园、万头猪场等一批高效农业项目均已投入运营。引进注册资本为9998万元的华江担保投资有限公司,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短期资金短缺难题。
四、“量体裁衣”,破解土地难题。
近年来,随着沿江大开发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引进的新项目对集中使用土地产生了新的需求。为保证引进的新企业、新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确保农民获得足够利益,我们将结合镇情,进一步突出规范用地、有效供地、节约用地,抓好内涵挖潜,采取项目整合、土地流转等措施,建立土地与资金、土地与项目良性循环机制,优先保障重点支撑项目和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集中集约利用土地。并参考发达地区先进经验,计划试点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让“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以此破解用地难题。
五、“未雨绸缪”,破解市场难题。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加上多数企业经济总量不大,我镇规模以上企业较少,“小而散”、“小而同”、“小
而弱”的现象比较普遍,产品销量等主要经济指标量呈下滑趋势。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帮助企业联合抱团闯市场的策略,通过资产互用、信息共享、资金互通、订单共做、人员互助等方式,整合企业资源,实行优势互补,促进松散型联合;并鼓励企业参与展会促销、推动外贸促销、扶持专业市场促销等形式,帮助企业找市场、找销路,提高企业在困境中健康发展的能力。目前,我镇工业经济已逐步走出低谷,多数企业已呈现产销两旺势头。
六、“统筹兼顾”,破解结构难题。
我镇将围绕化工、生物制品、环保设备、工业炉、钢材市场、高效农业六大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布局,做到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全镇总体发展工作的谋划,其他每个党政负责人配备一套班子负责一大产业,围绕产业搞帮扶,围绕产业做项目,围绕产业搞招商,围绕产业搞集聚,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夯实扩张总量基础,提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七、“借鸡生蛋”,破解技术难题。
我们将坚持扩大总量与提高素质相结合、自主培养与引进开发相结合、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开发新项目,发展高新产业,培养企业后备人才。目前,上
海交通大学、上海农业大学已与我镇金兴纺织有限公司联姻,成功开发了150亩苗木花卉高效农业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引导化工、生物制品、环保设备、工业炉等支柱企业与国内研究水平高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围绕产业重点产品、重点技术,开展产学研活动,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走集约型的高效产业发展之路。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通过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存在的现实差距,更明确了今后发展的方向。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马甸实际,继续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以更加强烈的发展责任感和事业心,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勇于创新,善于创优,真抓实干,不断开创马甸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学赶苏南、跨越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