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中市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巴中市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巴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与陕西汉中和四川广元、南充、达州接壤,辖巴州、南江、通江、平昌一区三县,188个乡镇,幅员1.23万平方公里,人口398.57万。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坚持农业发展要争先,狠抓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坚持规划立园,制定完善园区规划。围绕“发展通道经济,建设产业园区”的区域布局定位,按照“综合、集中、连片、连续”的原则,突出绿色、生态、有机特色,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决策,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订完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市政府编制出台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各县(区)按照《技术导则》要求,结合各地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制定完善了产业园区建设规划。
(二)突出特色兴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围绕“绿色、生态、有机”特色,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做大规模,做出效益,做出示范。坚持一村一品、一园一特,突出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推进、市场化驱动、整体化打造,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市有43个特色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17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各地农业产业
园区特色产业明确,发展重点突出。狠抓龙头企业培育,注重发挥农民专合组织的带动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截止目前,全市共有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发展各类专合组织102个,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带动作用明显,园区内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特色产业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三)依托项目建园,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坚持以项目为支撑,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全面推进园区内水、路、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结合我市盆周丘陵山区的地貌特点,突出村落特色,优化民居设计,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建成各具特色、错落有致的新型村落。联结城乡优化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
(四)创新机制活园,有序推进园区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各县(区)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落实了工作经费,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产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机制,市委、市政府就专门制订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考评
办法,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行奖惩,有力地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业主带动、市场运作,形成园区建设的合力。规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推进“龙头企业经营型、农机大户带动型、科技人员承租型”等土地流转模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政府采取整合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培育产业引进业主投入,利益联结引导农户投入,最大限度发挥政府投入资金的乘数效应。创新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坚持群众自已议、自已定、自已干,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园区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全市已启动建设产业园区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真正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的随意性比较大,部分流转土地未签订流转合同,有书面流转合同的,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不清、约定不明、双方权利义务不具体、流转期满处理办法不明确等问题,土地流转平台尚未能发挥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二是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园区经营业主与农户利益联结比较松散,缺乏密切的“共同利益”意识和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我市属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差,工程性农业的比重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产业发展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
三是“四缺四低”问题突出。第一,园区建设缺乏融资平台,建设投入水平低;第二,特色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第三,园区建设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第四,园区建设缺乏科技支撑,产业园区现代化程度低。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作配合。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配强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联动、各级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和研究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园区建设进展情况,确保快速有序推进。
(二)突出园区特色,细化完善规划。坚持一村一品、一园一特,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确立园区主导产业,搞好园区规划布局。要将产业园区建设与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连片扶贫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突出项目争取、村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等,做实做细产业园区规划。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规划一旦确定、务必一抓到底。园区规划要细化到乡村,目标任务要分解到年度,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园区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三)整合项目资源,做大基地规模。牢牢抓住当前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实施的有利契机,整合资源优势,捆绑项目资金,积极打造以生猪、土鸡等为特色的畜产品基地,以翡翠米、地膜玉米、马铃薯为特色的优质粮油基地,以金银花、川明参为特色的中药材基地,以通江银耳为特色的食用菌基地,以核桃为特色的林产品基地,以优质水果蔬菜为特色的果蔬基地,做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
(四)培育壮大龙头,提升产业水平。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园区建设的关键来抓,培育壮大一批经济实力强、辐射范围大、以加工型和流通型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围绕优质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业、食用菌加工、林产品加工、酿酒、制药等,着力改造一批、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发展一批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全市特色农业产业上档升级,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
(五)发展专合组织,增强带动能力。坚持按照“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方针,采取龙头企业领办、技术部门协办、能人牵头兴办、农户自愿联办等形式,积极做好引导兴办、扶持发展、保护权益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专业场园、专业大户”为特色的“五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引导专合组
织健全内部管理体制,规范运行机制,强化自我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
(六)发挥品牌优势,强化市场开拓。充分利用全市43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17个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无公害猪、牛、羊生产基地的品牌优势,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引领市场、主导市场、占领市场。发挥“中国银耳之乡”、“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等特色品牌基地优势,发挥品牌效益,做大基地规模。引导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支持行业协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服务,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大户、农村经纪人。积极组织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我市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努力寻求发展机遇,不断拓展省外和国际市场。采取订单生产、农超对接等模式,探索在省外大中城市建立巴中特色农产品销售专柜,实现巴中特色农产品在省外市场的常态展销。
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 李善君
第二篇:四川南江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四川南江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向传忠
今年以来,四川省南江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一园一业、一园一特、集团经营、规模发展”的思路,紧紧扭住特色基地、集团龙头、名优品牌三大关键环节,重点从规划、机制、设施、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季度,全县特色农业总产值实现5.2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1800万元,农民依靠特色产业人均增收62元。
一、立足“三大优势”,坚持科学规划创园
1、找准园区定位。立足资源、品牌、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全县规划建设元顶子富硒茶产业园区,字库—回龙食用菌产业园区,红旗村、槐树村生猪养殖园区,水田坪村黄羊养殖加工园区,桥亭、杨坝等核桃产业园区,赤溪、流坝等金银花产业园区,长赤、正直等优质粮油产业园区共七大农业产业园区,今年重点打造元顶子富硒茶、字库—回龙食用菌两大产业园区,示范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2、优化产业布局。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要求,以县为单元,打破区域界限,强化区域联动,加强产业协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重点发展富硒茶、核桃、南江黄羊等产业,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金银花、生猪等产业。坚持长短结合、高低配套、优质标准,大力推行“果药牧”、“果粮牧”、“果蔬牧”等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园区标准化生产水平。
3、明确建设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实施”的原则规划建设产业园区。规划期限为2009年至2012年,规划重点包括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品牌创建、基础设施配套、机制创新等方面内容。规划方式上,采取自上而下的宣传发动机制、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由县级挂联领导牵头,以园区为单位,组织召开群众会或群众代表会,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对产业园区建设规划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园区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创新“三大机制”,坚持激发活力兴园
1、创新激励机制。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工作的意见》、《关于培育大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促进投资农业开发的意见》、《关于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文件,出台20条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扶持政策,12条培育产业园区优惠政策,重点从税收优惠、项目扶持、金融贷款、“四荒”开发等方面鼓励支持业主到农村租用农用地,促进投资农业开发。县委、县政府今年安排50万元,对择优评选的5个特色产业园区、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重奖。
2、创新投入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机遇,积极申报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争取大叶茶基地、农产品质量检测、畜牧技术服务体系等产业基地恢复重建资金995万元;争取翡翠粮油集团、米仓林业集团、巴忠罐头厂、桦兴食品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恢复重建资金642万元。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发水保、以工代赈、土地整理、扶贫重点村等涉农项目800余万元,集中投入产业园区建设。切实搞好金融服务三农试点工作,对4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公开授信,将小额信贷最高额度提高到6万元。
3、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以字库村、西坝村等村为示范,积极探索完善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全县集中规模经营农用地4.1万亩。元潭乡字库村由村支部牵头,联合种养业专业大户,组建字库农业发展公司,集中租用农户承包土地150亩,规模发展食用菌30万袋,年实现收入90余万元。大力推行金融保障、企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四方共保”机制,促进土地、人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县农行率先在字库村抓点示范,对20户食用菌种植户专业户,按每户5万元的标准,一次性投放贷款100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户投资产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龙头+园区+农户”模式,引导北牧黄羊集团、米仓林业集团、翡翠粮油集团、新合农特集团、富康菌业、桦兴食品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二次返利,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民。
三、扭住“三大关键”,坚持突出重点建园
1、做大基地规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大力发展富硒茶、食用菌、金银花等特色产业。1-3月,字库农业发展公司建大棚60个,发展大棚蘑菇18万袋,完成70万袋黄背木耳生产袋;翡翠粮油集团租用农户承包地200亩,示范带动龙池、乐台、建华、清泉等村建成翡翠米优质原料基地核心区,全县规划翡翠米原料种植基地14万亩。全县新植金银花1万亩、核桃3000亩、富硒茶5000亩,完成茶园低改3000亩,建南江大叶茶苗圃基地300亩;建黄羊养殖小区27个、生猪养殖小区7个、一级生猪扩繁场2个,二级生猪扩繁场40个。全县新增南江黄羊4万只、生猪6万头,产业园区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2、做强企业集团。树立集团经营理念,坚持“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采取入股、联姻、兼并等办法,有效整合博爱黄羊加工厂、南江羊肉制品加工厂、隆兴食品厂等6家企业资源,组建北牧南江黄羊集团,主要从事南江黄羊品种选育、营销推广、饲草饲料加工销售等;有效整合南江县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有限公司、南江县林产品公司、南江核桃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资源,组建米仓林业集团,主要从事核桃、金银花、旅游,兼营林副林特产品等;有效整合长赤翡翠米业有限公司、南江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南江华香面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资源,组建翡翠粮油集团,主要从事优质粮油种植推广、产品加工、销售等;有效整合农资、棉麻、土产等5家企业资源,依托县供销社的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组建光雾山新合农特集团,主要从事木耳、蘑菇、板栗、蜂蜜等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传统业务,不断把新公司做强,把老产业做大。
3、做响特色品牌。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要求,坚持统一名称、统一质量、统一标准,集中力量打造南江黄羊、云顶茗兰、米仓牌山核桃、翡翠米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品牌,不断改变品牌多而杂的现象。将品牌创建纳入对相关部门的重点考核内容,县委、县政府对龙头企业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四川名牌、四川著名商标以及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分别给予3到10万元的奖励。全县先后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9个、绿色食品品牌10个、有机食品品牌10个。先后引进浙江、深圳等地茶叶、金银花产品营销商与县内种植专业大户合作,更新产品包装,创新销售方式,大幅度提高特色农产品销售量。先后在浙江、西安举办南江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在西安、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窗口,南江黄羊羊肉干、金银花饮品分别打入上海、深圳市场。
四、强化“三大保障”,坚持优质服务立园
一是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项目就配套到哪里,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配套完善道路、水利、农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修通园区道路,建好园区水利,拉通园区农电和通讯,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利因素。围绕“乡村公路为支线、内接外延、连网畅通”的目标,大力实施村道通达通畅工程,抓好产业园区道路新建和改造。切实抓好病险塘库整治和渠系配套,大力发展微型水利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工程蓄水,确保产业园区灌溉用水。依托沼气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生猪、黄羊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生猪扩繁场沼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配套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努力提高产业园区农机作业水平,实现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加快实施农网后续改造工程,有效保障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电力供给。
二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深入开展“人才开发年”创建活动,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根据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各类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大户为依托,在新农村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组建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点和科技入户小分队,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川大、川农大等科研究院校的合作,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支持科技人员在身份、编制、经费供给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到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推广技术、从事科研,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并提供税收、证照办理、资源配置等方面优惠政策,有效激发科技人才投身产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目标考核管理。健全完善产业园区目标考核制度,县委、县政府把农业产 业园区建设纳入全县重点工作予以考核,并把它作为领导干部提拔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实行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挂联产业园区制度,并保持5年不变,切实加强对产业园区的组织领导。成立富硒茶、食用菌、金银花、核桃、翡翠米、生猪、南江黄羊七大农业产业领导小组,分别由一名县级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具体负责各产业园区发展的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产业园区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第三篇: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2010年是定南摆脱全球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寻求定南经济新的跨越式发展的一年。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立了差异化发展战略,建立了“三进区、四基地、五名县”的工作体系,明确了“小县大县城、小县大产业、小县大财政”的发展目标。全县上下各部门各单位树立长远谋事,朴实做事,科学办事的理念,大力推进我县产业园区建设。
一、必须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
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一个地区要实现大发展必须狠抓工业,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而大力发展工业,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又必须强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是产业集聚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定南经济跨越发展战略任务的主要平台。
总之,产业园建设是我们定南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发动机,是建设“四基地、五名县”,定南能否在赣粤边际率先崛起、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定南的出路及希望所在。
二、要充分肯定我们通过奋斗所取得的成绩
广大干部群众紧扣“抓三化、保稳定、促和谐”工作主线,着重坚持“树立三个理念”、“把握三个方法”、“解决六个问题”,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市建设投入超历史、进度超历史、1变化超历史;各产业小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取得了较大进展,设立了台商创业园;工业、农业、旅游、物流、教育等产业园建设取得了省市的高度关注和支持,进入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视野,吸引了诸多投资者目光……经济发展呈现出“三快、三稳”的特点。“三快”:GDP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项目快速增加。定南的发展迈上了新的高度,站在了新的起点,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三、我们要认识到当前推进产业园建设存在的困难
一是国家用地政策有了新的变化,包括林地、山地使用都将更加严格,这对招商引资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二是国家货币政策趋紧,融资越来越困难,各产业园开发建设资金安排难以到位,导致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三是工作任务更繁重,工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狠抓落实,抓好产业园建设
产业园区作为工业聚集和招商引资的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平台,说到底园区建设是筑巢引凤。因此,园区要上规模,要有特色,要有吸引力,要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环保型方向发展,能够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从而形成区域化生产和专业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尊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重点园区、特色园区和发展前景好的园区要重点培育和扶持,使这些园区在短时期内上档次、创水平。同时对乡镇建设工业区(小区),应该因地制宜,不搞一个模式,防止急功近利,防止超过实际承受能力,建设园区。
一、合理规划布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规划没做好,将留下永久的遗憾,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超前做好规划工作。园区规划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调整,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后发效应更长,发展空间更大,形成一批特色园区、精品园区,努力提升园区的品位。要以特色的思路来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园区特色优势,构筑园区龙头地位,凸现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二、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优越的硬环境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是不争的事实。以高标准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因为资金制约就降低建设标准,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适度超前;坚持从实际出发,滚动发展,依托项目建设园区,根据入园项目的多少科学合理安排,杜绝“轰轰烈烈圈地、冷冷落落开发”的行为。
三、高水平经营管理园区。
产业园建设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理清关系,明确职责,统筹管理,提升工作水平。一是要处理好管委会、主管局、投资公司、规划分局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各产业园负责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当领导,统筹布局、全面工作。要理清
工作任务,做好工作计划;要合理安排工作力量,落实工作责任;要科学安排进度,明确时间节点要求;要强化调度,明确推进手段;要科学考核,明确激励机制。三是要处理好园区与片区的关系。园区带动片区的繁荣,片区推动园区的发展。四是要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我们要以务实冷静的心态、统筹推进的方法和科学健全的机制,正确把握好工程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与速度,既不能贪求数量、急于求成,影响项目质量;也不能拖拖拉拉、推诿扯皮,影响项目进度。运用市场法则,通过科学经营管理,增强园区自我运行能力,实现“投入--产出--回报”的良性循坏。
四、强力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的生命线,园区建设初期要争取大小、内外资项目一齐上,在较短时间内尽快形成园内工业聚集规模。随着园区的发展,要适时调整招商思路,把重点放在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上。并充分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利用特色、优势招商,做好项目包装和推介,实现园区招商形式多样化。
五、落实优惠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我县已经制定了优惠政策,要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并认真彻落实,同时,要搞好政策研究,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抓住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对重点扶持的园区采用“一园一议”的办法,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政策。
六、加快科技创新。一要建设一批高新技术型园中园,重
视园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二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三要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扩张产业链、产品链和技术链,增强园区的聚集效应和联动效应,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七、营造良好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是园区竞争制胜的重要保证。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审批行为,改进市场准入、投资审批制度。二要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有关部门要对园区涉费项目彻底进行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三要进一步建设信用环境,建立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努力打造诚信定南。四要进一步确保社会稳定,维护园区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力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多渠道安置失地农民的方法,让农民失地后安居乐业。
第四篇:筠连县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筠连县产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筠连县政府办课题组
产业园区是实现工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的核心根本和重要平台,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是助推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途径。筠连县按照“调结构、促转变、上水平”的总体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和运作模式,着力破解园区管理体制、开发模式、建设资金、招商引资四大制约瓶颈,倾力打造巡司产业园区、海瀛产业园区、维乐产业园区和镇舟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园区快速发展,力促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目前我县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
筠连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着力延伸煤炭产业链,加速实施煤炭开采、煤电、煤化工、建材等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开发,实现多产业、多产品、多功能组合及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根据《筠连县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筠连县产业园区含巡司产业园区、海瀛产业园区、维乐产业园区、镇舟产业园区。其中:巡司产业园区是列入市政府2007年批准的全市13个产业园区之一;镇舟产业园区属市级规划产业园区,已启动项目前期基础工作;维乐产业园区已经启动部分项目,尚未开展规范的产业园区规划;海瀛产业园区地处筠连县北大门,项目启动工作已开展。目前,园区建设已完成巡司110KV输变电双回路工程。巡司产业园区已纳入《四川省产业园区发展(2009-2012年)规划》。目前园区内的进场公路和跨河大桥已竣工,已基本完成河堤整治计划和防洪沟建设,铁路桥预计于12月底竣工,道路建设、给排水及跨河大桥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海瀛产业园区首期道路交通路线已完成评审,正在加紧进行桥梁、公路、防洪堤建设,现已有9户企业主意向入驻。镇舟煤化工产业集中区作为全省煤化工基地已得到省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函”,现已完成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
二、我县产业园区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筠连县产业园区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推动“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产业园区建设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园区后续发展资金不足,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对滞后。筠连县产业园区重点项目都是围绕煤炭、石灰石资源布置项目,项目地处山区,很难实现 “七通一平”(完成土地平整及水、电、气、通讯、环保、消防管网铺设、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时,县级财政承受能力也还有限,要按照市上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建设园区困难较大。
二是对外交通严重滞后,运输能力有待提高。筠连县地处成渝经济圈的边缘,特殊的区位造成的远距离运输将使我们的资源竞争优势减弱。随着筠连煤田的不断开发,新维、船景、青山、武乐等大型煤矿的将相继建成投产,现有的金筠铁路、S206省道的运输能力不能满足需要,加之电力设施的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县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评估体系不健全,部分入园项目的质量不够高。由于产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四是管理机制不够顺,运行机制不够畅。外地成功的园区有规范的编制,园区人事、财务权利和行政执法权相对独立,对产业园区管委会实行高规格、高标准设立。
三、加快我县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科学规划是前提。要坚持用“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的规划设计理念,按照省重点产业园区的要求,从大局出发,依托矿产资源,科学规划产业
园区的项目布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配套,扎实开展对在建项目的服务指导工作,对拟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基础设施是根本。产业园区要继续扭住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坚持“筑巢引凤”的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创新园区建设模式,打造优越的招商引资平台,展现现代化产业园区形象。及时启动的跨定水河大桥、河堤建设、园区一期道路、标准化厂房建设,有利于带动企业的入驻。在前期园区建设的“七通一平”中,可以考虑先由政府投资建设、企业租用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促进园区建设。巡司产业园区要集中打造好物流的配套设施建设,做好火车站台建设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项目建设是关键。项目是集中区的灵魂,筠连产业园区地处山区,地理区位优势条件不明显,多数项目都是依托矿产资源建设的资源依托型企业,我们坚持“围绕项目建园区”是既是科学环保的,也是经济可行的。目前,巡司产业园区的规划和环境评价已经完成,鲁班山南矿、北矿已建成投产,日产4000吨干法水泥厂,汉林汉林机械厂等正在抓紧建设,逐步形成以煤炭开采为基础,发电、建材为主导,配套发展机械制造等产业;海瀛产业园区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西区的规划和环境评价已经完成,为企业落户奠定了基础。四川汇丰能源公司的甲醇项目和尿素项目,烟草仓储项目、玉壶茶叶专业合作社、特色牛肉深加工项目、东富盛公司二期工程等相继落户;镇舟煤化工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已完成,正在编制各配套子规划、编制环境评审、煤水资源评审及后勤保障基地规划等工作;维乐产业园区建设也积极储备了大型洗煤厂、煤矸石电厂、110KV变电站一座、合成氨-尿素项目。
(四)创新发展是动力。要积极创新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机制。探索采取财政资金投入和国有集体土地折资注入的方式,成立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和工业发展融资担保公司,每年召开1-2次政银企联席会议,实行“政府投资推动、企业
融资活动、项目引资推动”三管齐下,为建成产业集群融资提供“套餐”服务,真正让进入产业园区的企业长得大,留得住。
第五篇:巴中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巴中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李善君
巴中市地处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于1993年建立地区,2000年撤地设市,辖巴州、南江、通江、平昌一区三县,188个乡镇,幅员1.23万平方公里,人口398.57万,其中农业人口328.92万人。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发展战略,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着力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和发展特色产业,突出典型示范作用,扎实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突出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市、县(区)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坚持以乡为单位、村为主体、户为对象,对拟建新农村制定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村庄治理、社会事业、环境保护等规划,村和户制定了具体实施的详规,做到有章可循。坚持“既急不得、又慢不得、更等不得”的思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了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定位,坚持以培育增收产业为核心,以解决农村“四难”为重点,以抓好农户“五改”为抓手,以落实政策、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统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扎实推进,文明程度稳步提高,村容村貌明显变化,基层民主不断扩大的目标。对新农村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对“饱而不稳”的村,以生产发展为主,重点解决稳定脱贫;对“饱而不富”的村,以增收富民为主,重点培育产业;对“饱而不康”的村,以改善环境、整治村容村貌为主,起步建设小康。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市始终坚持把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解决农村“四难”、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着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8元,比上年增加466元,同比增长18.3%。
1、突出“四难”问题解决,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坚持以解决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切实解决“行路难”。围绕缩短同农民与县乡集镇的距离,加快县乡道路建设。2008年,全市新建通乡油路(水泥路)331.1公里、通村公路1156.6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35个,全市90%的乡镇已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95%的村通公路,农民行路难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二是实施治水兴村战略,切实解决“饮水难”。坚持以小型为主、户办为主、效益为主的思路,大力实施治水兴村战略,大抓打井建池、开展红层找水;狠抓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工程蓄水量;加强病害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工程效益。2008年全市整治病险震损水库86座,新建村镇供水工程2985处,解决了13.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红层找水打井6979口,解决了6979户、30769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治理水土流失71平方公里,新增和恢复蓄水能力510 万立方米。三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全市55.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两免一补”资金,2.3万名中职学生和7797名普高特困生享受资助。四是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看病难”。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了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全市新型合作医疗实现了对农村的全覆盖,2008年,全市农民参合人数达到270.89万人,参合率达到90.12%。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金土地”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全
年整理土地5.57万亩,新增耕地0.76万亩,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3.34万亩;积极推广微型机械,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全面实施林业“两大工程”,完成成片造林22.62万亩,820多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达到54%。
2、突出产业培育,促进农民增收。围绕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新机制,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一是保持粮食基本生产能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大力组织实施粮食产业“三百工程”(100万亩优质稻工程、100万亩玉米丰收工程、100万亩良种薯芋工程),在优质化、良种化、产业化上下功夫,确保粮食安全。2008年全市粮食播面达到493.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66.8万吨。二是以生猪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积极探索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突出抓好规范养殖、小区建设和畜产品安全,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控、标准化生产“三大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全市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155个,扩标准化圈舍
5.53万平方米,发展年出栏50头的大户8528户,生猪规模养殖占饲养总量的30%,2008年出栏生猪499.1万头,牛30.4万头,羊103.68万只,小家禽1522.55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90.23亿元。三是依托绿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把抓好茶叶、食用菌、干果、中药材、蚕桑等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着力扩大基地规模,培育形成了以翡翠米为特色的优质粮油,以南江黄羊为特色的畜产品,以金银花、川明参为特色的中药材,以通江银耳、木耳为特色的食用菌,以南江大叶茶为特色的茶叶和优质果蔬等特色基地。全市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160万亩,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41个,带动农户26.5万户。四是依托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大力推进劳务开发“双百工程”,巩固拓展劳务基地,狠抓农民工培训,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做大做强劳务产业。2008年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1.5万人,同比增长48%,其中市外劳务输出97.7
万人,外派劳务748人,实现劳务收入51.8亿元,同比增长19.9%,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623元,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突出机制创新,多渠道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
积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以农户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切实增加财政投入,整合项目投入。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县(区)从财政仍然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2008年,市级财政安排支农资金比上年增长17%,全市县级财政用于新农村及农业发展的资金比上年增长52%。二是积极引导农户投入,充分调动群众依靠自身的力量,艰苦奋斗,实干苦干,改变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吸纳金融投入,扩大农村信贷,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发展农村产业。四是集聚社会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在方法上,坚持正确处理好六种关系,即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的关系,依靠民力和减轻负担的关系,增加投入和节约资源的关系,抓好试点和带动全面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关系。
四、突出试点示范,带动面上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
全市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搞好试点,为面上新农村建设探索和积累经验。继续组织开展了“百村示范活动”,2008年市财政投入300万元资金用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全市依托新村扶贫、土地整理项目新启动100个新农村建设。市上明确了市级领导、市级相关部门联系个扶贫重点村、新农村的责任制,落实了帮扶任务。把新农村建设纳入了对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考核重要内容。全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其他领导同志都亲自深入联系村开展调研,指导新农村建设,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市级部门和单位先后深入挂联村和群众一道明思路、找差距、添措施,并从资金和物资上给予了帮助。全市已涌现出巴州
区柳林镇七星寨村、巴州镇东华山村,南江县南江镇黄金村、元潭乡字库村、光雾山镇铁炉坝村,通江县诺江镇城西村、民胜镇方山村,平昌县江口镇光辉村、驷马镇天生村等一批典型,为推动面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通联:中共巴中市委农办
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