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国有企业法律制度专题

时间:2019-05-13 09:5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章 国有企业法律制度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章 国有企业法律制度专题》。

第一篇:第2章 国有企业法律制度专题

校选课-企业组织法讲义第二章国有企业法律制度专题

第二章 国有企业法律制度专题

教学目的:通过3课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有企业的法律界定:现状与争论;国有企业法的基本构成;对我国国有企业立法的技术性反思。

教学重点:着重培养学生对国有企业的法律概念及法律地位的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有关国有企业的法律界定;国有企业法的基本构成;对我国国有企业立法的技术性反思。

教学方式:讲授、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法律界定:现状与争论

一、为什么要从法律上界定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企业。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普遍超过国家与非国有企业的关系,国家一方面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程度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常常给予国有企业各种各样的优惠,甚至给予直接的补贴。处理好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的前提是正确界定国有企业,既不能把非国有企业当作国有企业,也不能把国有企业看作非国有企业来处理。

国家投资占到何种比例才成其为一个国有企业? 究竟是要求100%还是要求达到50%以上或是可以少于50%?国有企业必然是法人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同,判断某个企业是否国有企业的结果也就不同。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对于我国而言,对国有企业作出明确的界定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我国的国有企业不论是从企业数量来看,还是从总资产规模来看都居于全球之冠,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国有企业的问题,法律一直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这种状况在把国有企业称为国营企业或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传统背景下也许并无不便,因为我们所称的国营企业或全民所有制企业大多是指完全由国家投资的企业,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国营企业或全民所有制企业相对而言较为简单。但是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迅速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正日益多元化,国家对企业的投资也出现了全资、控股和参股等不同情形。在如此格局下,再不对国有企业作出明确界定,必将对实践造成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的透明度要求以及诸如禁止补贴等有可能对国有企业造成冲击的内容,也有必要明确划清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界限。

二、我国法律法规尚未明确界定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在我国立法文件中的称谓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是以国营企业的名称出现的。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将国有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出现了由企业或个人承包经营国营企业,以及国有资产实行中外合资、合作和内资股份制经营的情形,“国营”的概念已不符合企业改革的要求。有鉴于此,1986年出台的《民法通则》首先采用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称谓,接着于1988年正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直到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修改,正式采纳了“国有企业”的称谓。

三、理论界对国有企业的界定:争论与分歧

近年来,如何界定国有企业已逐渐成为我国理论界尤其是法学界给予较多关注的问题,针对一些关键论题,如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的比例至少应达到多少?国有企业是否应当具有法人地位?无论法学界、还是经济学界都发表了不少意见。但是,从总体上看,理论界对如 1

何界定国有企业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各种观点之间尚存在较大的分歧。

议题一: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的最低比例应是多少?

第一种主张是认为国有企业的全部资产都应归国家所有,可称之为“100%论”。第二种

主张虽然不要求国有企业的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但要求国有资本比例必须超过50%,这种

主张我们可称之为“51%论”。第三种主张认为国有企业中国家所占资本可以低于50%,前提

是不影响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性地位,这种主张似乎可以用“49%论”称呼之。议题二:国有企业必定是法人吗?

这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对国有企业的界定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理论界同样存在分

歧,既有肯定论者,也有否定论者。从目前情况来看,支持肯定论的声音更多。

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国有企业不一定都是法人。如有的学者举出了两类不

是法人的国有企业:首先,《民法通则》第52条规定了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伙型联营,联营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由联营各方共同经营,并按各自的出资比例或者协

议的约定,以各自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或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应该适用于国有企事业单位

之间的联营,或者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导、而与其他所有制主体建立的合伙型国有企业;

其次,国有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与境外的法人、非

法人组织或自然人设立以中方为主导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其中也有可能是非法人企业。

第二节 国有企业法律界定的理性建构

一、国外界定国有企业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国有企业是一个被世界各国的实践所普遍接受了的事物。对国有企业进行法律界定在国

外也十分普遍。以下几种颇具代表性:

1、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在其1980年6月25日发布的透明指令中把国有企业定义为“任何

一个企业,只要国家能够凭借其所有权、财政参与、章程以及其它规范企业活动的规定,可

以直接或者间接行使支配性影响。如果国家对一个企业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1)在企业注

册资本中占有多数股份;或者(2)拥有与企业份额相关的多数表决权;或者(3)可以决定

企业的管理机构、领导机构或者监事会一半以上的成员,这就可以推断,国家对这个企业能

够行使支配性影响”。

2、英国在1956年设立国有化工业特别委员会时,它的职权范围被规定为:“检查按照

条例而建立的国有化工业的报告和帐目,国有化工业的管理董事会由内阁各相应大臣任命,国有化工业的年度收入不能全部或不能主要依靠国会提供的或财政部预付的资金。”由此可

以看出在英国国有企业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这些工业完全归国家所有或者国家拥有

能够对它实现控制的足够股份;(2)这些工业是按照这样一种方式经营的,即:它们的收入的大部分不是依靠国会直接拨款或财政部的补贴;(3)它们由董事会进行管理。

3、韩国于1984年颁行的《国有企业管理法》第2条规定,国有企业包括政府投资和“政

府投资达到或超过50%的企业”。

4、在比利时,国有企业包括从事经济活动而且其资本大部分属公共管理部门所有,或

者由公共管理部门授予特殊权力,或者经营活动在相当程度上自主,具有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所有企业。

5、在印度,凡是从事包括制造业、农业在内的货物生产和从事可以计价的有效服务的经营活动,并可明确认定政府是这些组织的主要所有者的企业,都可以称之为国有企业。印

度的国有企业,也称作“公营企业”。

6、在瑞典、芬兰、巴西、墨西哥等国,凡属国家资本占企业资本的51%以上的所有企

业都被称为国有企业。

根据所使用的基本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各国对国有企业的界定分为三种类型:(1)强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资本联系并明确要求国家是“主要所有者”或国有资本比例超过50%,如法国、韩国、印度、瑞典、芬兰、巴西、墨西哥等国就属此类;(2)强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资本联系但不要求国有资本比例必须过50%,属于这种类型的主要有德国和英国等国家;(3)既强调资本联系又强调国家可依特别法直接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属于此种类型的主要有比利时、欧洲共同体等对国有企业的界定。

二、我国国有企业法律界定之构成(一)对我国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比例要求的理性思考

“100%论”和“51%论”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都要求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必须占绝对多数,这对于满足国家对企业行使控制权的需要来说,资本比例要求无疑是偏高了。要达到国家控制企业这一要求,国家(政府)不一定必须拥有绝大多数股权。应当指出,在我国持上述绝对控股观点的人数并不少。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虽然采用了国有企业的名称,但对国有企业的内涵的认识还受到原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观念的影响。而传统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身上承担了较多的意识形态的使命,追求的是纯粹的大“公”,在使国有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主体的大背景下,在一个企业内部追求国有资本的高比例化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相比较而言,“49%论”最为贴近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客观关系,既能满足国家控制国有企业的要求,又不至于因为国有资本比例过高而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力,或者造成国有资源的浪费。不过,将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比例下限定得过低,例如认为国有资本比例低到10%的企业,仍然有可能被视为国有企业,这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界定国有企业时应当把握国有企业的下列基本特征,并以之作为界定国有企业的依据:企业一定比例的资本由国家投入,国家因此能对其实施控制。

(二)属概念的选择

界定一件事物的时候,除了确定这件事物的本质特征外,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一个恰当的属概念,本质特征是用来与同种的事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与属概念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界定。在界定国有企业时,有的学者使用“法人”作为属概念,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其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的,依照法定程序设立,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国有企业具有法人地位是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的,中国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达到上述法定条件。因此,即使《企业法》果真是象有的学者理解的那样统一规定了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具有法人地位,这也是违反法理的;从实践上看,目前大量国有企业仍然只负盈不负亏的事实也会证明这样的规定不过是立法者的一厢情愿。

国有企业被全部纳入法人的范围与我国法人制度出台的背景极为相关。在我国,法人制度从一出现就带有直接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任务。法人制度与国有企业挂钩,一方面是为了使政企分开,构造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机制;另一方面是为了确立出资者的有限责任,杜绝国家财政为国有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现象继续发生。

从国际惯例来看,国有企业可以分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企业和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企业两种类型,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企业在各国虽不多见,但一直是客观存在着的。

可以将我国国有企业界定为:国有企业是指一定比例的资本由国家投入,国家因此能对其进行较稳定的控制的所有企业。至于国有资本究竟要达到多大的比例,法律不宜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保持适当的弹性。

第三节 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

一、国有企业功能的经济法考察

综观历来各国开办国有企业或其他国有经济形式的目的和用意,不外以下三个方面:(1)财政性目的,即扩大财源以满足国家机关活动经费和供统治者挥霍的需要;(2)政治性目的,即为了维护和巩固政权,抵御外敌入侵或对外侵略,而由国家控制某些经济要害部门;(3)经济性(经济调节性)目的,即通过国家直接投资经营,调节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考察国有企业的功能是理解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的入门钥匙。但是,具体地说,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国有企业和其他国有经济形式的开办目的和历史使命有所不同。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的功能: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实证分析

20世纪以来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现代国有企业,虽然有时也还有一些财政性目的和政治性目的,但主要还是经济性目的,即通过国家直接投资于某些行业和产品的生产经营,直接调节国民经济的结构和运行,同时通过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和运营,增强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物质力量。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西方各国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直接投资经营活动迅速地发展起来,国有企业象雨后春笋一样地出现。第二次大的浪潮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由于各国经济恢复和重建的需要,也由于国际范围内民主主义思想的抬头以及后来科技迅速发展引起生产进一步社会化,国家组织管理经济的职能进一步发达,许多国家接二连三地掀起了国有化高潮。60年代初,日本政府准备加快开发东京等三大城市周围地区,以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密问题,国有企业率先扩大在那里的投资,特别是重点修建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结果很快吸引了大批私人企业在那里扩大投资,促进了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调控经济,“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国有企业存在的理由。”

(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功能:错位与回复

在20世纪,相继出现了前苏联、东欧各国以及中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从成立时起,便着手通过没收与赎买、国家直接投资等手段建立起庞大的国有经济,在其顶峰时期,国有企业差不多成了唯一的企业形式,非国有企业几近销声匿迹。国有企业主要成了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工具。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正式宣布改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承认公有制有多种形式和不同发展阶段,现阶段不能急于实现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否定了国有企业越多越好的观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逐步对国有企业的份量进行了调整。在改革的前期,主要是通过放松对外资企业、个体企业及私营企业的限制来增加非国有经济的份量,从而即使不直接触动国有企业,也相对地减少了国有企业的份量。随着改革的推进,开始采取“抓大放小”、“股份制改组”等措施来绝对地减少国有企业的份量。毫无疑问,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昭示着对开办国有企业的目的的重大调整,在现阶段,国有企业被当作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工具的革命性目的基本上已被舍弃,虽然在财政性目的、政治性目的和经济性目的三个方面的轻重决断上尚未明确,但我们对国有企业的功能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关键性的回复。中国现阶段保持一定实力的国有企业,主要为实现经济调节性目的。其次才是财政性目的和政治性目的。只有依照此种思路实现对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回复。

二、国有企业法律地位的独特性

国有企业主要作为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工具而存在,这种功能定位决定了国有企业与国家的特殊关系,尽管国有企业在本质上仍是市场主体中的一种,但是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与一般企业的法律地位却有着较大的不同。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我国现有的国

有企业也主要是以法人形态存在的。非法人国有企业一般直接附属于政府部门,企业财务安排和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一般也直接受政府部门操纵,其法律地位不同于非国有企业,这自不待言。

法人型国有企业同一般企业法人相比较,其法律地位具有特殊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凡法人都应拥有独立财产。一般企业法人对其财产拥有所有权,而国有企业(这里指国有独资企业)对企业财产只享有经营管理权,而无所有权,所有权归国家。

其次,在所属法人类型上,国有企业法人也有其特殊性。法人通常可分为私法人与公法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营利法人与公益法人等,一般的企业法人属于私法人、社团法人和营利法人。国有企业却兼具不同类型法人的特点。

第四节 国有企业法的基本构成一、国有企业立法的法律依据和基本表现形式

(一)国有企业立法的法律依据

国有企业立法的法律依据是我国的宪法。《宪法》第7条规定,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宪法》第16条规定,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并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这些规定都是国有企业立法的基本依据。

(二)国有企业立法的表现形式

国有企业立法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门的国有企业立法,这类立法包含的法律规范仅仅或者主要是适用于国有企业;另一类是非专门适用于国有企业的立法,例如公司法,国有企业采取公司的形式的,要适用公司法的基本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非国有公司也要适用。此处我们主要讨论专门的国有企业立法。

我国专门的国有企业立法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国有企业基本法。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2、单行法规。这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立法形式。

3、在其它相关部门立法中的有关国有企业的规定。

二、国有企业法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立法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国有企业组织与运行法

国有企业组织与运行法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

1、关于国有企业的设立条件、设立程序的法律规定;

2、关于国有企业合并、分立、解散及破产、清算制度的法律规定;

3、关于国有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的构成和运作的法律规定;

4、关于国有企业的资本制度、企业财务会计与利润分配制度的法律规定;

5、关于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及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的法律规定;等等。

(二)国有企业改革立法

国有企业改革立法又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1、关于国有化制度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第五条,“国家对外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外资企业可以依照

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对内资非国有企业的国有化政策,我国法律目前并无明确规定。

2、关于国有企业退出的法律规定。国有企业的退出也要有法可依。但是这方面的立法在我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除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国有股减持出台了一个实施办法外,尚无更多或更高层次的立法。

3、关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改革的法律规定。在我国这方面的立法一直是国有企业立法的主体,从两步“利改税”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再到实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调整。

三、国有企业法的性质

所谓国有企业法的性质,一般都是指国有企业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归属,也即国有企业法究竟属于哪一部门法。

在我国,理论界一般都认可国有企业法在总体上是属于经济法的范围。但是在更具体的分析上,则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法“属于经济法中的主体制度或企业制度,它与民法中的主体制度和企业制度——自然人和法人的一般人格制度、自然人独资经营和合伙经营的企业制度等,共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加以法律规范”。另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法属于经济法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国家投资经营法的范围,国有企业法和国家投资法二者共同组成了国家投资经营法。

第五节 对我国国有企业立法历程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国有企业立法中的缺陷和不足

对于到目前为止的我国国有企业立法,我们除了要看到它的可取之处外,也要分析其不足与缺陷,因为这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立法的基础和前提。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来观察,我们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立法尚存在以下不足和缺陷:

1、国有企业立法层级低、规范力弱。大多是以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规定、办法和意见等形式出台的,连国务院条例的形式都比较少,更不用说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了。专门的国有企业立法只有两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试行)》,前者的综合性意味较浓,而后者仅仅是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破产的单行法律。

2、国有企业立法变动太快,缺乏必要的稳定性。

3、国有企业立法体系化程度还不高。

4、国有企业立法不注重规定切实可行的法律责任,政策宣示的色彩过于浓厚。

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立法

1、突破传统的国有企业立法理念,科学定位国有企业立法重心。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任务不同,国有企业要承担作为国家调控社会经济的工具的职能。因此,国有企业立法的重心应在于国家与国有企业的特殊关系的处理上,国有企业立法的价值和目标应当是保证国家行使其对国有企业的支配权的规范化、法制化。所以,关于国有企业的立法应该主要是政策法,而不是与一般企业立法无异的组织法或行为法。

2、以国有企业本质特征的一致性为基础,制定统一的《国有企业法》。以对国有企业的理性界定为基础,把所有因国家对其具有支配性资本联系而被国家直接控制的企业都纳入国有企业的范围,也即统一的《国有企业法》必须包括国家全资企业、国家绝对控股企业、国家相对控股企业。同时,在统一的《国有企业法》中,必须明确地对国有企业作出界定,以消除在对国有企业的理解方面的混乱状况。

第二篇: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对改进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也相应逐年大幅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造成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款流失严重,调节力度远远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制本身不完善以及个人所得税征管手段乏力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制度的混乱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所得税以其聚财和调节个人收入的独特功能而备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青睐,较好地征收个人所得税既能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又能确保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因此,跟上世界个人所得税改革潮流,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已成为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法律制度

个人所得税在税制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全世界22个发达国家中,17个国家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不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5个国家(法国、奥地利、冰岛、葡萄牙、挪威)中,其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最低的也在14%以上,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相继展开了以所得税为核心的大规模税法改革。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改革的基本趋势是比较一致的:在世界范围内扭转了所得税税率多年来不断增高的趋势。我国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于1980年颁布施行,其主要适用对象是外籍人员及港、澳、台同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务院于1986年颁布了适用于我国公民的《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及《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暂行条例》。至此,在对个人所得征税方面,“一部法律、两个行政法规”并存的局面形成了。这些法律法规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调节个人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些法律法规的不足也就越来越明显了。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3年10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对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标志着个人所得税法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主要变化包括:扩大了个人所得税法的适用范围、引入征税的“居民”概念、调整了应税项目、税负比以前有所降低等。《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至今已经实施了7年,而正是这7年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社会分层最剧烈的阶段,新问题不断出现。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法制的公平合理能激发人们对法的尊重,提高公民依法办事的积极性。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各项所得分类征收,扣除标准

各不相同。这种模式尽管便于操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全面反映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难以体现纵向公平的原则;所得按月、按次分项计征,为高收入者通过分解收入来减轻税负提供可乘之机,容易引发避税行为,导致税款流失;费用扣除不尽合理。对工资(薪金)所得采用定额扣除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对不同纳税人采用单一的费用扣除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家庭人口数量、赡养人口多少及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差异,尤其是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后个人负担相关费用的差异,造成税负不平衡;分类制与源泉扣缴制度相联系,纳税人主动申报的不多,不利于公民纳税意识的加强。

2.税源隐蔽分散,难以监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来源渠道增加,收入结构日趋复杂。收入的多渠道、多形式,加上以现金支付为主,无帐簿、凭证可查,增加了税务部门对其监控的难度。目前个人收入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造成大量的应税收入流失。

3.征管手段落后,影响征管水平。个人所得税是纳税人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来保证。我国目前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征收方法,申报、审核、扣缴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4.处罚难以从重从严。西方国家普遍严格执法、严厉惩处。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法对偷逃税行为处罚过轻。同时,在税收征管中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往往以补代罚、以罚代刑,致使税法威慑力不强,难以起到惩戒作用。

5.我国个人所得税在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缺陷。首先,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规定采用分类所得税模式,对税法列举的11类应税所得,分别采用不同的税率、不同的计税方法、不同的纳税期限征收个人所得税。此课税模式虽便于征管,但无法遵循量能负担原则,使得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次,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过分倚重源泉扣缴方法,忽视个人申报方法的有效利用,导致大量没有源泉扣税的应税所得逃避了义务。再次,现行个人所得税缺乏个人应税所得跟踪制度,导致税务隐匿的个人应税所得核查不力,高收入者逃避个人所得税较为普遍。最后,无法纳入前10项的应税项目全放在“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项目,此项目没有明确费用扣除额,税负最重,无操作的可行性。加上中国企业的约束机制不健全,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多本账、设立小金库等现象较多,名目繁多的工资表外收入接近甚至超过工资表内收入。在账面上长期不分配利润,暗地里却通过借款、私费公报等方式转移为个人收入,形成不合理的高收入。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

逐步扩大税基,调整费用扣除内容和标准。从效率观点看,税基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个人获取各类所得的经济行为。税基过窄或存在大量税收优惠,必然改变个人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进而产生个人经济行为的替代效应。这一方面改变劳动资源配置,扭曲资本流向;另一方面,个人为实现这种转化需要付出代价,政府为了防止这种转化同样需要付出代价,进而增加经济制度运行的交易费用,降低制度效率。因此,广泛税基的建立才是个人所得税税基的理想状态。建议进一步拓宽个人所得税税基,将附加福利、股票转让所得等列入征税范

围,增强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防止制度效率的降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费用扣除内容和标准决定着税基。

解决税基隐性问题。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低效,其主要原因是税基隐性问题。为此,应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措施,使个人收入显形化。这些措施包括:改革结算体系,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强制推行非货币化个人收入结算制度,对储蓄存款、有价证券等实行实名制,并争取银行的支持和配合,加强现金管理。经济条件较成熟的地区,可以在股票、房地产等领域尽量推行票据化,减少现金交易,向经济往来票据化过渡;建立规范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界定清楚个人财产来源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堵住一部分人偷税的渠道。这也有利于税务机关加强对财产税、遗产继承税、赠与税等税种的控制,防止一部分人将收入进行分解和分散。

引入税收指数化条款,建立弹性税制。为消除通货膨胀对个人所得税制的影响,应实行税收指数化。根据通货膨胀情况,相应调整费用扣除额和税率表中的应税所得额级距,再按适用税率计税,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因通货膨胀导致的税率攀升,抵消通货膨胀对税收公平的消极影响。

改革征管方式,提高征管水平。改革征管方式。首先要切实落实代扣代缴制度,加强源泉控制。出台《扣缴义务人申报条例》,明确扣缴义务人的权利和责任,规定激励和处罚措施,调动扣缴义务人的积极性。税务机关要加强对代扣代缴单位的宣传、培训及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其次,扩大和完善个人自行申报制度。在扣缴义务人和个人自行申报之间建立起交叉稽核制度,实行纳税人和支付所得的单位双向申报制度,保证税收收入足额入库。提高征管水平。首先,加强征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其次,建立健全现代化征管手段。可以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并在一定范围内联网,建立协税互税网络,使得个人收入资料稽核现代化、专门化。再次,推进税务代理制度的实行,建立独立于税务机关之外的合格的代理人队伍,发挥其办税公正性,提高办税效率和质量。

普遍推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建立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模式。我们发现,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方面,几乎都采用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模式。我国在进一步推行这项制度时,应结合实际,分步进行。首先,应加强源泉扣缴制度的实施力度。对未按税法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严惩,并将其通过公共媒介曝光,以此逐步培养公众依法纳税的良好意识。其次,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自行申报制度。

将个人所得税定为中央税或共享税,由国税局负责征收。从理论上讲,在划分中央税和地方税时,应遵循效率原则、适应原则和公平原则。所谓效率原则就是在判断一个税种应划归中央还是地方或共享,应以征收效率的高低为依据。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是个人所得,但个人所得的所在地会随着纳税人的流动而难以固定。所谓适应原则是指税基广的税种应定为中央税,税基窄的税种定为地方税。从目前看,尽管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例不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法的完善,征管力度的加强,个人所得税收入必将大幅度提高。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建议将个人所得税划为中央税。所谓公平原则是指税收征管权的划分应以是否有利于税收负担的公平分配为准。个人所得税是一种可以调节社会分配的税种,它是为使全国居民公平地负担税收而设置的。若由地方政府征收,就难以达到公平的目的。

因为它可能导致同一收入的两个人因居住地不同而税负不同。

提高免征额。1994年我国修订《个人所得税法》时,把免征额确定在800元,确实能起到调节过高收入的作用。但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收入为9300元,月均780元左右,是1994年3倍多,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已涉及到大部分中低收入者。而从征收数额看,来自中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在全部税额中所占比例较低,对国家的财政收入意义不大,却加重了工薪阶层的税收,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引进“负所得税”。收入调节功能不完全是由个人所得税来实现的,当大部分家庭的收入低于免征点时而是由支出来实现的。因此,西方实行高福利制度就是采用转向支出的办法调节收入,此时税收是为支出聚财。在个人所得税法中,我国可以引进“负所得税”的概念,对低收入者进行所得税的返还,通过税收政策来贯彻社会保障的政策,通过税收政策较强的时效性弥补财政政策对低收入者进行社会保障补助的不足,与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老百姓的纳税心理会更平衡。

加强执法力度。对偷逃税行为从严处罚,建立一支具有权威的、拥有相应技术手段的税务监察稽核队伍,并通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在处理违章违法行为方面的某些权利。对一些情节严重、数额巨大的偷逃税行为,除了经济上重罚之外,还应给以刑事制裁。

第三篇:税收法律制度

第三章 税收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适用于产品零星、税源分散、会计账册不健全,但是能够控制原材料或进销货的纳税人的税款征收方式是()。A.查账征收 B.查定征收 C.查验征收 D.定期定额征收

2.根据规定,邮寄申报以下列()为实际申报日期。A.到达的邮戳日期 B.寄出地的邮政局邮戳日期 C.税务机关实际收到的日期 D.填制纳税申报表的日期 3.普通发票的联次不包括()。A.存根联 B.发票联 C.记账联 D.抵扣联

4.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A.7 B.10 C.15 D.30 5.根据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个人年所得()万以上的,应当按照规定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A.8 B.10 C.12 D.15 6.企业按月或按季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A.5 B.7 C.10 D.15 7.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依据外国法律法规成立,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属于()。A.外资企业 B.合资企业 C.居民企业 D.非居民企业

8.根据营业税的规定,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一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内申报纳税。A.5日 B.10日 C.15日 D.1个月

9.根据营业税的规定,下列属于营业税税目的是()。A.修理业 B.交通运输业 C.进口货物 D.加工业

10.根据《消费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在零售环节缴纳消费税的是()。A.高档手表 B.鞭炮 C.成品油 D.钻石

11.下列不属于消费税纳税人的是()。

A.生产销售卷烟的烟厂

B.进口化妆品的企业

C.委托加工木质一次性筷子的个体工商户

D.生产销售电视机的单位

12.下列各项中,按从价从量复合计征消费税的是()。

A.汽车轮胎

B.化妆品

C.白酒

D.珠宝玉石

13.下列关于增值税纳税地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固定业户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B.非固定业户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向销售地或者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C.进口货物,应当向报关地海关申报纳税

D.扣缴义务人应当向纳税人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其扣缴的税款

14.按照对外购固定资产价值的处理方式,可以将增值税划分为不同类型。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增值税实行()。A.消费型增值税

B.收入型增值税

C.生产型增值税

D.实耗型增值税

15.下列各项中,属于税收法律制度中的核心要素的是()。

A.纳税期限

B.纳税义务人

C.征税人

D.税率

16.按照税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税法分为()。

A.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B.税收实体法和税收行政法规

C.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和外国税法

D.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

17.下列税收与税法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二者没有关系

B.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C.税收是税法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D.税法以税收为其依据和保障

18.按照税收的征收权限和收入支配权限分类,可以将我国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央税的是()。

A.契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企业所得税

19.税收“三性”的核心是()。

A.无偿性

B.固定性

C.收益性

D.强制性

20.()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

A.税收

B.税法

C.支付结算

D.国家预算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纳税申报方式的有()。

A.上门申报

B.邮寄申报

C.数据电文申报

D.网上申报

2.下列各项中,属于税款征收的方式的有()。

A.查账征收

B.定期定额征收 C.代扣代缴

D.代收代缴

3.下列各项中,属于税务代理的法定业务的有()。

A.受聘税务顾问

B.办理发票领购手续

C.制作涉税文书

D.扣缴税款报告

4.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税务机关采取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有()。

A.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暂停支付纳税人存款

B.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C.拍卖所扣押的纳税人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

D.扣押纳税人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财产

5.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规定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的情形有()。

A.年所得12万元以上

B.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

C.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

D.取得应纳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

6.下列关于企业所得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B.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C.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D.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7.下列符合营业税纳税地点有关规定的有()。

A.企业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在土地所在地纳税

B.企业从事运输业务的,在其机构所在地纳税

C.企业提供应税劳务的,在其机构所在地纳税

D.企业销售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纳税

8.下列关于营业税的税率表述正确的有()。

A.建筑业、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的税率为3% B.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的税率为5% C.金融保险业的税率为8% D.娱乐业的税率为5%~20%

9.根据营业税的规定,下列不属于营业税纳税人的有()。

A.转让专利权的企业

B.提供文化体育业的单位

C.提供修理修配劳务的个人

D.销售卡车的车厂

10.下列有关消费税纳税地点确认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销售应税消费品,应当向纳税人核算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服纳税

B.进口的应税消费品,由进口或其代理人向报关地海关申报纳税

C.委托个人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由委托方向其机构所在地或居住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D.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的,应当向纳税人核算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服纳税 11.下列各项中,属于消费税纳税人的有()。

A.生产销售小汽车的汽车厂

B.委托加工实木地板的个体工商户

C.进口卷烟的外贸公司

D.委托加工酒精的工厂

12.下列各项中,实行复合计征消费税的应税消费品有()。

A.白酒

B.实木地板

C.卷烟

D.黄酒

13.下列关于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

B.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

C.采取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

D.进口货物,为报关进口的当天。

14.下列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及相关规定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的

B.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C.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个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

D.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一律为3%

15.根据扣除项目中对外购固定资产进项税的处理方式不同,增值税分为()。

A.生产型增值税

B.消费型增值税

C.利润型增值税

D.收入型增值税

16.计税依据也称计税标准,可以分为()。

A.从价计征

B.从量计征

C.复合计征

D.核定计征

17.下列属于税收实体法的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18.关于税法与税收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B.税收必须以税法为其依据和保障

C.税收是一种经济活动,税法是一种法律制度

D.税法对税收活动的有序进行和税收目的的有效实现起着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

19.某大型超市在缴纳的下列税种中,属于地方税务局征收的有()。A.增值税

B.房产税

C.营业税

D.车船税

20.下列各项中,体现了税收作用的有()。

A.组织财政收入

B.调节经济

C.维护国家政权

D.维护国家利益

三、判断题 1.对于设置了账簿的企业,税务机关只能采用查账征收的方式征收税款。()

Y.对

N.错

2.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强制执行措施或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Y.对

N.错

3.代扣代缴是负有收缴税款的法定义务人,对纳税人应纳的税款进行代收代缴的方式。即由与纳税人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和个人向纳税人收取款项时,依照税收的规定收取税款。()

Y.对

N.错

4.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不得转借、转让发票;但根据需要可以代开。()

Y.对

N.错

5.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的税款,其应纳税款仍然由纳税人缴纳,扣缴义务人应承担应扣未扣税款50%以上到5倍的罚款。()

Y.对

N.错

6.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其实际税率为14%。()

Y.对

N.错

7.企业某一纳税发生的亏损可以用下一的所得弥补,下一的所得不足以弥补的,可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10年。()

Y.对

N.错

8.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

Y.对

N.错

9.扣缴义务人应当向纳税人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其扣缴的营业税税款。()

Y.对

N.错 10.营业税是指对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利润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Y.对

N.错

11.消费税纳税人包括: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Y.对

N.错

12.在从量定额征收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应税消费品确定不同的单位税额,以应税消费品的数量为基数乘以单位税额计算应纳税额。()

Y.对

N.错

13.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Y.对

N.错

14.一般纳税人必须按规定时限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滞后,但可以提前。()

Y.对

N.错

15.在从价定率征收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应税消费品确定不同的比例税率,以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为基数乘以比例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Y.对

N.错

16.国际税法是指国家间形成的税收制度,仅包括双边国家间的税收协定、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Y.对

N.错

17.税法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属于经济基础范畴;而税收则是一种法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Y.对

N.错

18.工商税类是指对进出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税收总称。()

Y.对

N.错

19.税收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偿还,也不需对纳税人付出任何对价。()

Y.对

N.错

20.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Y.对

N.错

第四篇:其他主体法律制度

其他主体法律才制度

一、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

1.登记机关应当在收到设立申请文件之日起15日内,对符合个人独资法规定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营业执照。

2.个人独资企业存续期间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作出变更决定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3.个人独资企业解散,由投资人自行清算或者由债权人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自行清算。投资人自行清算的,应当在清算之日起15内书面通知债权人,无法通知的,应当予以公告。债权人应当在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的应当在公告之日起60日内,向投资人申报债权。

4.个人独资企业解散后,原投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存续期间的债务仍应承担偿还责任,但债权人在5年内未向债务人提出偿债请求的,该责任消灭。

5.个人独资企业清算结束后,投资人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清算人应当编制清算报告,并于清算结束之日起15日内到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1.合伙企业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应当自作出变更决定或者发生变更事由之日起15日内,向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2.关于通知退火。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企业未约定合伙期限的,合伙人在不给合伙企业事务执行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可以退火,但应当提前30日内通知其他合伙人。

3.合伙企业法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但应当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

4.合伙企业解散,应当由清算人进行清算。清算人由全体合伙人担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可以自合伙企业解散事由出现后15日内指定一个或者数个合伙人,或者委托第三人担任清算人。自合伙企业解散事由出现后15日内未确定清算人得,合伙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

5.清算人自被确定之日起10日内将合伙企业解散事由通知债权人,并于6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向清算人申报债务。

6.清算结束,清算人应当编制清算报告,经合伙人签名、盖章后,在15日内向企业登记机构报送清算报告,申请办理合伙企业注销登记。

三、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一】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1.外商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外国投资者应自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3个月内向转让股权的股东或出售资产的境内企业支付全部对价。对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应自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6个月内支付全部对价的60%以上,1年内付清全部对价,并按实际缴付的出资比例分配收益。2.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如果外国投资者出资比例低于企业注册资本25%,投资者以现金出资的,应自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3个月内缴清;投资者以实物、工业产权等出资的,应自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6个月内缴清。【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

1.审批机关应当自收到全部文件之日起3个月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2.合营企业应当自收到批准证书后1个月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工商局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开始营业。

3.合营企业出资额转让经董事会审查通过后,应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审批机关受理后,应在3个月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4.约定合营期限的合营企业,合营各方同意延长合营期限的,应当在距合营期限届满6个月前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审批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个月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经批准,合营期限可以延长。合营企业合营各方如一致同意将合营合同中约定的合营期限条款修改为不约定合营期限的条款,应提出申请,报原审批机关审查。原审批机关应当自收到上述申请未见之日起90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

1.合作各方之间相互转让或者合作一方向合作他方以外的他人转让属于其他合作企业合同全部或者部分权利的,须经合作他方书面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审查批准机关应当自收到有关转让文件之日起30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2.召开董事会会议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会议,应当在会议召开的10天前通知全体董事或者委员。

3.合作企业的期限由中外合作者协商确定,并在合作企业合同中订明。合作企业期限届满,合作各方协商同意要求延长合作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的180天前向审查批准机关提出申请,审查批准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经批准延长的,延长期限自期限届满后第一天起计算。【四】外资企业法律制度

1.审批机关在收到申请之日起90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外国投资者在收到批准证书之日起30日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外国投资者在在收到批准证书之日起30日内未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外资企业批准证书自动失效。外资企业在企业成立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2.外资企业经营期满经营期满需要延长经营期限的,应当在距经营期满180日前向审批机关报送延长经营期限申请书,审批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外资企业经批准延长经营期限的,应当自收到批准延长期限文件之日起30日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四章 金融法律制度 一 商业银行法律制度

1.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自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6个月未开业的,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6个月以上的,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并予以公告。

2.储蓄机构在确认该笔存款未被支取的前提下,方可受理挂失手续。挂失7天后,储户需与储蓄机构约定时间,办理补领新存单(折)或支取存款手续。如储户不能办理书面挂失手续的,而用电话、电报、信函挂失,则必须在挂失5天之内补办书面挂失手续,否则挂失不再有效。

3.短期贷款的答复时间不得超过1个月,长期贷款的答复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4.贷款人在短期贷款到期1个星期之前、中长期贷款到期1个月之前,应当向借款人发送还本付息通知单;借款人应及时筹备资金,按时还本付息。

5.自营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超过10年的应当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票据贴现最长不超过6个月,贴现期限为贴现之日起到票据到期日止。6.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长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3年。国务院另有规定除外。

7.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利率由借贷双方按市场原则确定,可在合同期间按月、按季、按年调整,也可采用固定利率方式确定;5年期以上档次贷款利率,由贷款人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自主确定。二 证券法律制度

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股份有限公司应自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在3年以上。2.上市公司公开发行新股的条件之一:最近3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

3.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的条件之一:上市公司最近36个月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且不存在重大违法行为。

4.上市公司增发的条件之一:最近3个会计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5.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本次发行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转让;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认购的股份,36个月内不得转让。

6.上市公司不得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现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最近36个月内收受到过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或者最近12个月内受到过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

7.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符合的条件之一: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

8.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公开募集基金的募集注册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进行审查,作出注册或者不予注册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不予注册的,应当说明理由。

9.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基金份额发售的3日前公布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及其他相关文件。基金管理人应当自收到准予注册文件之日起6个月内进行资金募集。超过6个月开始募集,原注册的实行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应当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备案;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应当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重新提交注册申请。

10.基金募集期限自基金份额发售之日起计算。基金募集期限届满,封闭式基金募集的基金份额总额达到准予注册规模的80%以上,开放式基金募集的基金份额总额超过准予注册的最低募集份额总额,并且基金份额持有人人数符合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基金管理人应当自募集期限届满之日起10日内聘请法定验资机构验资,自收到验资报告之日起即10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提交验资报告,办理基金备案手续,并予以公告。11.证券的代销、包销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日。

12.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定:1年、1年…1年…6个月、5日内…6个月、6个月、6个月、30日内…3日内、2日内

13.股票上市条件之一:公司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14.申请股票上市条件之一: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最近3年的财务会计报告。15.股票的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条件之一: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16.由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的情形之一: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在其后1个内未能恢复盈利。

17.公司债券的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条件之一:公司最近2年连续亏损。

18.基金管理人应当在每个工作日办理基金份额的申购、赎回业务;基金合同另有规定的,按照其约定办理。

19.报告应当在每一会计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一会计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第3个月、第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

20.不得收购上市公司的情形:收购人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行为或者涉嫌有重大违法行为。收购人最近3年有扬中的证券市场失信行为。

21.收购人应当在15日内将收购情况报告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购行为完成后的12个月内不得转让。但是,收购人在被收购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在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不同主体之间进行转让不受前述12个月限制。此外,在一个上市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或者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的,自上述事实发生之日起一年后,每12个月内增持不超过该公司已发行的2%的股份,该增持不超过2%的股份锁定期为增持行为完成之日起6个月。

22.上市公司收购的权益披露情形:3日内…2日内…3日内… 23.收购要约约定的收购期限不得少于30日,并不得超过60日。

24.收购要约期限届满权15日内,收购人不得变更收购要约,但是出现竞争要约的除外。在要约收购期间,被收购公司董事不得辞职。

25.收购协议单程后,收购人必须在3日内将该收购协议想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并予公示。

26.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股票,在收购行为完成后的12月内不得转让。

27.收购行为完成后,收购人应当在15日被将收购情况报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并予公告。三 保险法律制度

1.保险人的解除合同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30日不行事而消灭。自合同成立之日起2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证金的责任。

2.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筹建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知情人。申请人应自收到批准筹建通知书之日起1年内完成筹建工作,筹建期不得从事保险经营活动。筹建工作完成后,申请人可向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提出开业申请,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自受理开业申请开业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自取得经营许可证之日起6个月内,无正当理由为办理工商登记的,其经营业务许可证失效。

3.接管期限届满,中国保监会可以决定延长接管期限,但接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4.暂保单不同于保险单,在保险人正式签发保险单之前,与保险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暂保单的有效期限较短,可有保险人具体规定,一般15日至30日不等。

5.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保险费,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投保人自保险人催告之日起超过30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或者超过约定的期限60日内未支付当期保险费的,合同效力中止,或者由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减少保险金额。

6.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30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人应当将核定结果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达成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协议后10日内,履行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义务。对于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自作出核定之日起3日内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证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保险人自收到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和有关证明、资料之日起60日内,对其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数额不能确定的,应当根据已有证明和资料确定的数额先予支付;保险人最终赔偿或者给付保证金的数额后,应当支付香影的差额。

7.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向保险人请求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5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是由发生之日起计算。人寿保险以外的,诉讼时效期间2年。8.因投保人未按规定支付保费而导致合同效力中止的,经保险人与投保人协商并达成协议,在投保人补交保险费后,合同效力恢复。但是,自合同效力中止之日起满2年未达成协议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9.在人身保险合同中,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保险人应当自收到解除通知之日起30日内,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10.保险标的发生部分损失的,自保险人赔偿之日起30日内,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也可以解除合同,但应当提前15日通知投保人…

11.投保人故意犯罪或者抗拒依法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导致其伤残或者死亡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证金的责任。投保人已交足2年以上的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12.以被保险人死亡为给付保证金的条件的合同,自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效力恢复之日起2年内,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被保险人自杀时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除外。也就是说,如果保险合同届满2年后,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应按合同约定给付保险金。

四 票据法律制度

1.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自收到挂失止付通知书之日起12日内没有收到任命法院的止付通知书的,至第13日起,挂失止付通知书失效。2.票据权利在下列期限内不行使而消灭:(1)持票人对票据出票人和承兑人的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自票据到期日起2年,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2)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自出票日起6个月。(3)持票人对前手(不包括出票人)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4)持票人对前手(不包括出票人)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3.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做场不得超过6个月;商业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

第五篇: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一、社会保险概述

社会保险是与劳动风险相对应的饿概念。简言之,即对劳动风险的社会保障。是指为了确保劳动者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国家和社会对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而不能劳动或暂时中止劳动的劳动者,给予物质帮助,使其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

社会保险的主要模式:

1、“传统型”社会保险模式;

2、“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模式;

3、“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险模式;

4、“个人储蓄型”社会保险模式;

5、“雇主责任型”社会保险模式。

社会保险当事人包括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在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之间都存在着互利互让义务关系。

用人单位补充保险,是由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主地为劳动者建立的,旨在使本单位劳动者在已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是对基本保险的补充。

个人储蓄保险,是由劳动者个人根据自己收入情况自愿以储蓄的形式为自己建立的社会保险,是对国家基本保险和用人单位补充保险的补充。

社会保险待遇享受条件:

1、具备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资格;

2、实际发生法定的社会保险事故(是指劳动者衰老、失业、伤残、疾病、生育等劳动风险事故)。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为了使社会保险有可靠的资金保障,国家通过立法要求社会统一建立的,用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专项资金。

社会保险基金统筹是指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各种来源和用途作出统一的规定、规划和安排,并根据此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的收支、管理和运营,以保证其收支平衡、合理使用和安全、保值、增值,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功能。

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因年老或病疾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退出劳动领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满足其老年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我国曾称为待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在事业期间,由国家和社会给予一定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促使其再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又称为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是指职工因工伤而致伤、病残、死亡,依法获得经济赔偿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职业病一般是指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

医疗保险,是指保障劳动者及其供养亲属因工病伤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是指女职工因生育而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休息等方面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死亡保险,又称遗属保险,是指保险的被保险人供养亲属在被保险人死亡后,或者被保险人在其供养亲属死亡后,从社会上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保险制度。

二、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一)养老保险的含义

养老保险,又称“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而失去工作能力后,按照法律规定,由国家或社会给予一定收入补偿和提供物资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即通常所说的退休待遇制度建立于50年代。

(二)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

养老保险的保障对象是指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范围。我国养老保险保障对象的未来目标是:

1、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各类企业;

2、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的全部劳动者;

3、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

4、将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私营企业主,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扩大到自由职业者。

(三)养老保险基金

养老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而设置的专项基金,由各方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构成。根据《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制度,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

(四)养老保险待遇

养老保险待遇是指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从社会保险机构获得的多种物资帮助。我国现阶段的养老保险待遇分为离休保险待遇和退休保险待遇两类。

三、失业保险法律制度

(一)失业保险的含义

失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各种原因失去工作而中断收入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按照法律规定给予一定物资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

在我国,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不断扩大。主要适用于下列对象:

1、依法宣告破产的企业职工;

2、濒临破产的企业在法定调整期间被精简的职工;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被撤消、解散企业的职工;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停产整顿企业被精简的职工;

5、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

6、企业辞退、除名或者开除的职工;

7、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享受待业保险的其他职工。

(三)失业保险基金

失业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设置的专项基金。这种专项基金的来源,应贯彻国家、企业(用人单位)、劳动者三方合理负担的原则。

(四)失业保险待遇

失业保险待遇是指对失业保障对象因失业造成生活困难,为保障其基本生活而给予的各种物资待遇。我国失业保险待遇的内容主要有:

1、失业救济金;

2、失业期间医疗费、丧葬补助费、其供养直亲亲属的抚恤费;

四、医疗、疾病保险法律制度

(一)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1、医疗保险的含义

医疗保险是指劳动者在非因公造成患病,损伤时,获取所需医疗费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形式主要有三种:(1)公费医疗;(2)劳保医疗;(3)农村的合作医疗。其中,前两种基本属于个人免费医疗。

3、医疗保险待遇给付制度

医疗保险待遇给付是指被保险人需要就医治疗时,由保险系统向医疗单位支付医疗费用的行为。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待遇给付方式有三种:(1)后付制;(2)预付制;(3)结合制。

(二)疾病保险法律制度

1、疾病保险的含义。

疾病保险是指劳动者在非因公造成疾病、损伤时,给予其生活上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疾病保险待遇

疾病保险待遇项目主要有:

(1)疾病津贴;(2)伤残津贴。

五、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一)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概述

1、工伤保险的定义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工造成伤残、死亡或职业病后,对受到伤害者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措施。

2、工伤保险的特征

工伤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工伤保险既具有补偿性,还具有赔偿性;

(2)保险费用的分担由企业或雇主缴纳;

(3)保险项目齐全,但常常与失业、医疗、医病等社会保险相互交叉;

(4)保险待遇标准普遍高于其他社会保险。

(二)工伤保险的事故范围

1、因工负伤

因工负伤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区域之内,因执行职务(业务)而受到的伤害。

2、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因职业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它同特定职业有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造成的慢性伤害。

(三)工伤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工伤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工伤事故发生后由谁承担赔偿责任的准则。这一准则经历了三个阶段:

1、劳动者自己负责原则;

2、雇主过失赔偿原则;

3、补偿不究过失原则;

(四)工伤保险基金。

工伤保险基金是工伤社会保险制度顺利实施的物质保证,其主要来源有:

1、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2、工伤保险费滞溜金;

3、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资金。

(五)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待遇即职工因工造成伤亡或职业病时所获得的各种物质帮助。

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待遇的结构由下以几部分组成:

1、工伤医疗待遇;

2、工伤津贴;

3、伤残待遇;

4、工亡待遇。

六、生育、遗属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一)生育保险法律制度

1、生育保险的定义

生育保险是国家设立的对女职工因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2、生育保险待遇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1)生育医疗费用;(2)产假;(3)产假期间的工资。

(二)遗属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1、遗属社会保险的含义

遗属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工或非因工死亡后,由国家和社会对死亡者本身所需的丧葬费用以及死亡者遗属基本生活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

2、遗属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

遗属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指由死者所供养的直系亲属。包括:

(1)祖父,父(包括养父),夫,满60岁无工作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2)祖母,母(包括养母),妻,未从事有报酬的工作者;(3)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弟妹年龄未满16岁者;

(4)孙子女年龄未满16岁,其父死亡或完全失去劳动能力,母未从事有报酬工作的。

3、遗属社会保险待遇

遗属社会保险待遇即遗属津贴,由两部分构成:(1)死亡者丧葬费;(2)死者家属的抚恤金。

下载第2章 国有企业法律制度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章 国有企业法律制度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法律制度

    德国法律制度德国的法律,就传统而论,属于大陆法系,不论在公法和私法方面都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但也保存了若干日耳曼法的特点。它的全部法律以制定法为主,不仅有体系严整的各种......

    证券法律制度

    第七章 证券法律制度[案情]1990年6月,某电器公司组建成为股份制企业,成立了“意达”股份有限公司,开 始公开发行股票。经批准,“意达”股可以上市交易。1990年10月,甲在证券......

    物业管理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物业管理法律制度 四、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 (共5题,3分/题,共15分。正确选A,错误选B。) 1.物业管理是物管公司对小区物业的管理。( ) 2.业主对物业服务不满意可以拒绝交物......

    企业法律制度

    第二章 企业法律制度 一、企业 企业是一个独立核算的营利组织。 企业法:凡是把企业的设立、变更、终止,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就构成企业法。 包括:企业的设立、企业的登记、注......

    会计法律制度

    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它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会计法律是指由......

    会计法律制度(本站推荐)

    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规章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会计法律......

    金融法律制度

    第九章 金融法律制度 第一节 金融法概述 货币资金的融通简称金融,一般指同货币流通与银行信用有关的一切活动。企业等社会组织通过发行有价证券等筹集资金,称为直接资金融通;通......

    BOT法律制度专题

    BOT法律制度 一、 BOT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㈠概念:BOT是英文¡°Build Operate Transfer¡±的缩写,意思是¡°建设-运营-转让¡±,政府通过合同方式把某一重大项目的设计、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