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讨评课纪实1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讨评课纪实(1)
教研室举办的“中学语文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它为两个学校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共享资源的平台,同时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科领导和两个学校领导对课堂教学的高度重视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使我们在第一线的老师深受鼓舞,增强了打造高效率课堂,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看到了七星教育事业的希望,同时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们政史地教研组的全体教师积极参加了这次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我们有幸听了冯敬华老师的《冷战中的对峙》和张连杰老师的《三国鼎立》,两节课各有特点,现将我们政史地教研组的评课纪实如下:
二中政史地教研组长郭红梅:
1、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看,注重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无论从知识还是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2、在教法上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探求新知创设情境搭设平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了基础。
3、注重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有了更明确、更深刻的认识。
不足:我认为,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的力度再大一点,再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的空间,会更好,会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历史教师李宗芳:
1、在教学理念上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去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
2、在教学中能联系时政热点,加强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不足:
1、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太随意,语言要规范。
2、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语言要丰富。
3、在小组合作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都动起来。历史教师孙艳芳:
1、都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发言,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2、采用课外预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行不通,对一中学生可以做到,对二中学生是做不到的,课上必须给学生阅读课文时间。
一中政史地教研组长李冬梅:
冯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注重学生当堂掌握的情况,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性,这对毕业年级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的教学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还有一个亮点是能够结合时事,结合奥巴马访华时与温家宝总理的谈话,让学生从现在的角度对“美苏争霸”的历史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会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反思提升”环节的设计能体现三维目标,不仅仅让学生归纳知识,还有能力训练、情感体验。
张连杰老师的《三国演义》视频引入,达到了激发兴趣的效果,在每个环节上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如:探讨曹操官渡之战胜利而赤壁之战却失败的原因;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方法:要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反两方面去评价,不能只看到其功绩,也要看到其缺点。
历史教师施海军:
听了冯老师和张老师的两节研讨课,两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
冯老师课前探究的布置,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冷战”、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为有效掌握本课打下了基础。关注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态价值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比较充分地运用了资料认识两极格局对于世界的影响,学生充分认识到战争的危害。
张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明晰”的教学精神,探讨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历史事实,并透过历史事件,让学生在探讨中领悟到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历史教师于海滢:
纵观两节课,可谓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过程平实、学生收获丰实,是实实在在的两节常态课。两节课的共同亮点:
1、教学目标制定明确。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维目标,由浅入深。
2、两节课都是通过布置预习,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导学提纲。课堂上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
3、联系当今实事热点,既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4、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路图。
但是,即使美玉也有暇,针对两节课,我提一点建议:
1、张老师在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是否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比较两次战役,并总结目前学过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关于两次战役不必让学生面面俱到的去介绍,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表述。
2、冯老师,课堂上趣味性欠佳,气氛有点沉闷。
最后教研室的田主任对这次研讨活动作了总结,她强调: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记忆思路;在教学中要注重“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课堂生成的东西太少;对学生的评价,要有肯定,有激励,有引领,有启发;要吃透教材,立足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评课
语文课堂教学展示已经结束,先将把听课感在这里说说。《将相和》是一篇老课文了,黄老师将一篇老课文上出了新意。通常我们在上这篇课文时总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分析,抓住人物语言理解人物品质特点。而黎老师却不一样,他是抓住了矛盾冲突点:为什么不和?哪里写将相不和?找出了廉颇说的那番话,又抓住了其中的“就靠一张嘴”,启发学生,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靠一张嘴呢?划出蔺相如说的话,抽丝剥茧,层层挖掘,从而通过三个小故事感受到蔺相如的聪明机智,临危不惧和顾全大局。对于这样的历史故事,尤其是这种篇幅长的课文,往往在课堂上很难把握,容易上得繁冗拖沓,教师疲惫不堪,学生兴趣索然。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进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老师上得舒心。
买火柴的女小孩在带领学生体会小女孩的“不幸”时,占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谈话“大年夜你在干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陈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真幸福啊!„„”然后引导学生再次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并配上了悲哀的音乐。就这样,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从学生所谈感受的感受可以明显看出。还有最后一段话的理解中老师也是进行了充分情感渲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在此,我也提出一个探讨的问题。陈老师的课堂,关注点只集中在了少数学生的身上,而且大都是女同学们,因为她们的素质很高,读感很好,读书都能够读出情感,口头表达相比男生更流畅。我想如果能够给更多的学生读的机会,课堂的参与面更大一些,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永生的眼睛在课堂教学中,汪老师通过抓文章中的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文中三代人对于捐献角膜这一事件的看法、态度,感受三代人共同的高尚、无私和善良,同时也给了我们听课老师情感的感染。尤其是教学一开始,汪老师那动情的诗朗诵更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和文本的内容很吻合,在老师的诵读之下,无形地拉近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深深的感动之时一起走进故事,接受情感的体验。这样的教案与实施确实很有魅力。但是可惜的是:在教师动情的诵读与引导之下,我以为整堂课会在浓浓的情意中展开,在深情的诵读、朗读中提升,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却少了老师对学生朗读的引导。要是在情感激发时,老师能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个别朗读的基础上再齐读,我想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读的过程也会更加完整,更能与开始时老师的动情朗读想呼应,达到更好的效果。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然后才能联系语境,诵读品味。在今天听王梅芬老师上的《桥》这一课中,执教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采用“快速阅读”的策略,给学生限时,自读自悟,走进当时的情景之中,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很投入地在潜心默读、品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快速思考,去体会文章的内容,学生的积极参与得到了充分体现。
7—23自然段是课文的一个重点部分,老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老汉----舍己为人-----一心为群众”这一中心,让学生潜心默读,勾画有关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批划都很认真,老师在这里采用 “和老师板书,归纳小结”的策略让学生仔细琢磨、体会是比较好的。
面对如此大的洪水,“老汉像一座山”体会能够深入,老师让学生想:老汉“清瘦”,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胡老师让学生体会:在()前他像一座山。在()前他像一座山。在()前他像一座山。并让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加上不同的词语,一次次用不同和语气朗读,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移情体验,老汉“山一样的”高大形象就很自然地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
在体会老汉是个先人后己的人时,老师抓住文中两次吼那个小伙子的语句来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形象,学生一开始不能悟出老汉吼的样子,读不出吼的语气来,于是老师针对这一状况,采用了“品评”的策略。第一次吼,把“揪”是要把小伙子放在群众之后,把“推”是要让小伙子走在自己前面;一个舍已舍子,一心为群众的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让人难忘。让学生体会读,又将第二次吼到和第一次吼到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这一策略的运用能让学生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走进文本的深处,体验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反复比较品读已全心于文本之中,对老汉不循私情、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体会得更加深刻。
我听了姜小慧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其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我好好学习。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姜老师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由于这篇课文含蓄深邃,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如反复诵读,齐读,引读,指名读,自主读,配乐读,形式多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逐步领悟文章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意义。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二、情深而意浓
老师恰如其分地创设了情境,老师深情的朗读伴随悠扬绵长的乐曲,将孩子们带入了一种浓浓的令人震撼的情景之中,引人入胜,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走近杏林子,走进生命。
三、抓住重点,由浅入深,层层深化
由于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对于文章揭示的生命的含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姜老师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之中抓住了一些重点词语,例如“震撼、求生、挣扎、冒出、沉稳”等词语,重点理解、重点体验,层层深入,由词到句,由句到文,使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涵。还从课文事例入手,以读代讲,理解了飞蛾与小瓜秧的不屈精神,然后出示了杏林子的不幸遭遇与事迹,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了生命的含义,读懂了课文,情感也逐步达到了高潮。
最后再强化引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
四、拓展延伸,接近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如:教学过程当中,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再如: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文章读完了,此时我想每个同学一定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感悟化作标点,填写在文章的标题上。还要说说这样填的理由。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
听了龚老师的《触摸春天》一课,感受颇多。整堂课教师注重课堂的生成,可以说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几点具体的看法:
一、教师能够立足文本,准确理解教材
教师能准确理解教材,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文本的内涵。如:时主任抓住2、3段,“整天、流连、神奇的灵性、极其准确”,通过朗读,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安静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女孩。面对《触摸春天》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图通过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努力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并借助其他人
物的故事,提升学生对不同人物的世界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缤纷世界”的理解。
二、对教材的处理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在处理关键句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在读中体会和理解,注重了学生自主揣摩、感悟的过程。加强了学生在与任务文本人物(安静、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对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将学生读懂难说的句子通过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听课老师可以感受到老师的驾驭能力和精心设计。
三、学习氛围的创设
一个好的课堂学习应该建立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吸引的磁场。一个灵动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碰撞的场所,相互启迪的空间。深入思考的课堂永远比外表热闹的课堂更有内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
(1)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学生有比较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舒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
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舒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几点值得我日后学习借用:
一、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依据《课标》的新理念,教学中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等,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二、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学习、理解课文。
在课堂中步老师抓住文中的重点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抓住“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同时又抓住重点句中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利用课件展示她五次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幻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是多么的不幸,于是小女孩只得乞求奶奶把她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小女孩死了,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幼小而鲜活的生命,小女孩的境遇实在是太凄惨了,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并深深的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鸣不平!
三、课堂写话,升华主题。
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冻死了。嘴上却带着微笑。这是一个幸福的微笑,因为悲惨的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带泪的微笑,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年幼而鲜活的生命;这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微笑,她警示我们,应该去关注并关爱像小女孩一样被穷困生活所折磨着的人。在文中处理时如果老师最后来个这样的环节是不是更好一些。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你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身边,我想对她说: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我会(怎么做):
学生们畅所欲言,很好得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应该说这是一堂较为精彩的语文课。
第三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刘连娟
一、从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看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 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 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 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 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 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 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 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二、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 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 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 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第二、关于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 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第三、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 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关于板书的要求、形式等,这里不作阐述。只想说明的是关于板书的书写 时间问题,这是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恰当的书写时间是在教师说完某一知识后,再掉转头去板书,而非边说边 写。板画。笔者只想谈谈自绘地图,这是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学实际中,其落实情况是不尽人意 的。故笔者建议历史教研指导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自绘地图的基本功的监督和指导。此外,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还存在着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估不尽科学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第四篇:云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讨评课记录
云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讨评课记录
2009年4月11日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在本校举行英语调研活动,聆听了三位老师的课,感触很深,收益也很多。上课的三位老师的授课能力都很强: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课堂用语;都能利用多媒体教学;都能充分利用教材,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且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课堂效果非常好。
1、池青青老师:
首先教师个人素养好,表现在课堂上保持着灿烂的笑容,教态自然,非常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其次,课堂设计新颖独到。各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用美国大片导入新课,非常自然,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设计了许多师生活动和生生活动,尤其是学生间的采访问答效果非常好。
2、郑海燕老师:
这节课郑老师表现得很沉稳、细致。按照自己的备课内容,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给我们上了一堂原生态的英语课。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轻松,和谐,有序自然,适合平时教学,实用性很强。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学生参与性很强,表现得也非常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夏晓静老师:
夏老师是我魈教坛新秀,自身素质非常好,虽然是借班上课,但课堂效果非常好。
首先,教师的教态亲切和蔼,语言功底扎实,课堂用语,语言非常清晰简洁,自身的肢体语言非常丰富,对课堂的组织教学起了很好的作用。
其次,整个课堂教学设计非常合理,层层递进,各个环节的衍接自然,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如师生之间的问答,学生之间的讨论和竞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性很高,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非常好。几点想法:
1.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写的练习。如:黑板上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扮演等
2.多媒体教学的优点非常多,但不能过分依赖。英语课本是我们的主阵地,及时引导学生注重课本,做好笔记。
评课人:云周中学彭光明 2009年4月
第五篇:评课1
《魅力衍纸》评课材料
法库县爱心学校
徐淼
《魅力衍纸》评课材料
《魅力衍纸》一课的教学,教师能够紧紧围绕主题生成课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进而投入到持续的探究活动中这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师作品的展示、层次递进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形成了流畅、完整的自主——对话——应用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全员参与,在实践中建构了知识,同时体验到了实践的乐趣。优点: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处理符合学情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学科整合,通过实践与创造,提升学生对生活、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等的认识与感受,提高学生观察、发现、创造、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衍纸是将雕塑与绘画以纸为载体进行的艺术创造,其中既有手工操作,又有绘画艺术的展现。但其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材料及技法上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对这一艺术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小学生实践的教学内容,从较容易操作的卷纸卷入手,引导学生走进了衍纸艺术的大门,二、教学流程层次清晰,有梯度,层层递进。
教师从三个层面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了指导,首先,引导学生用纸条卷一个简单的纸卷,再将纸卷通过捏、压的方法进行变形设计,最后应用学到的技能进行艺术创作。探究基本技法——变形设计——应用创造,整个过程遵循了认知及实践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衔接紧密,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对小主人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教师关注学生的体验需求,搭设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如第一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实践材料,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借助不同的用具来做一个基本的纸卷,怎么做,做成什么样的,完全由孩子们做主。有的孩子卷出了紧实的纸卷,有的孩子则卷出了比较松的纸卷,还有的孩子从一个纸条的两边分别卷起,形成了好看的花型,这些老师都给予肯定。之后短暂的交流与展示充分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在变形设计时从模仿到创造,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及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拓展了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使每个同学都拥有了一个团队,互相帮助,共同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
四、教师教态亲切,有亲和力,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信中创造,在创造中收获喜悦。